• 66.16 KB
  • 2022-04-29 14:00:19 发布

乌海煤炭行业发展和利用外资效应研究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乌海煤炭行业发展和利用外资效应研究摘要:近年来,利用境外资金成为内蒙古煤炭行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利用外资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乌海市是内蒙古西部重要能源城市,煤炭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利用外资水平处于落后地位,与自治区煤炭行业整体利用外资发展趋势相背离。本课题通过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规模、产业结构、来源结构、进入模式特征、资本回报以及存续周期等情况,对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应、制度效应和生态效应等方面,综合评价乌海市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的效果,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关键词:发展;融资;外资效应分析一、乌海煤炭行业发展与利用外资现状(一)乌海煤炭行业发展概况乌海市是内蒙古西部典型的资源能源城市,煤炭资源富集,探明储量27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是国家的重要焦煤基地。乌海煤炭行业发展始于1958年,由最初的原煤开采为主,历经“煤-电-化、煤-焦-化、煤-电-冶金”发展路径。经过50多年发展建设,特别是近10年来,在煤炭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价格上升、行业效益好转等多重因素引导下,乌海煤炭行业产能快速扩张,2012年原煤产量达3855万吨,洗煤4230万吨,焦炭产量1112万吨,发电量166.59亿度。依托 丰富煤炭资源,凭借“煤炭-电力-耗电工业-煤化工”的增长模式,乌海市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乌海地区生产总值562.56亿元,增长14%,保持连续17年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94.6亿元,增长13.9%;人均GDP达到103242元(折合16355美元)。乌海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在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后,积极推进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末,乌海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4.2%下降到了38.7%,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的经济格局转变。当前,乌海市认真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立足实际,着力打造煤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发展煤化工的产业优势、基地规模优势更加突出,加之确立的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和产业层次的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投资打开了广阔空间。(二)利用外资的现状(1)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的整体状况利用外资作为激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抓手。乌海煤炭行业快速发展,与投资、消费快速增长密不可分。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煤炭行业抓住历史机遇,以优越的区位优势、独特的煤炭资源禀赋和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到乌海投资兴 业。其中,投向煤炭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有5户,投资主要来自香港、美国和马来西亚。截至2012年末,涉煤外资企业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33.33%,实际利用外资额5703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126万美元,直接外债577万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9.63%O外资投向行业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两项指标,煤炭行业均位居第一位。但是,相比较从国内引进的能源开发利用重点项目和企业,利用外资在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效益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内资,煤炭行业仍以利用内资为主导。在自治区煤炭行业整体利用外资规模、水平上,处于落后地位。(2)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的特点①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缓慢2004年第一家涉煤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到2012年投向煤炭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仅5家,发展的速度平均每年不到1家。②是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协议投资总额1604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97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03万美元,仅占同期乌海煤炭行业投资总额0.73%O而且外资企业单体规模小,最大投资5125万美元,最小投资48万美元,对于煤炭这一资本聚集行业来说体量过小。③是延伸不足 外资利用,其投向主要集中在原煤开采、焦炭等传统煤炭行业,对煤化工等延伸产业鲜有涉足;①是利用外资方式单一外资方式利用很单一的,主要是合资、独资和借用外债,境外上市、发行境外债券、项目境外融资等方式还是空白。②是存续周期短。到2013年3月末,5户涉煤外资企业已有4户退出,1户项目停滞,平均存续周期仅为5.26年,煤炭企业重组以及优胜劣汰是直接原因。二、煤炭行业利用外资效应分析(一)经济效应比较分析与全区煤炭行业整体利用外资规模比较,乌海煤炭行业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区2.03%。全区煤炭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利润逐年增长,净利润由2007年2.02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9.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5.77%,乌海煤炭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全面亏损,亏损额逐年增加。与全区外商投资煤炭行业出现逐步向集团化和集约型发展趋势比较,乌海煤炭外商投资企业呈现的是淘汰退出、煤炭企业整合重组退出。与本市内资煤炭企业比较,乌海煤炭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规模、产能、产业链、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处于绝对劣势,如,从产能上看,乌海涉煤外企经过技改后原煤最大产能120万吨,焦炭产能60万吨,与内资煤企原煤数百至千万吨产能、最低百万吨级焦炭产能 相比,差距明显。从技术装备水平上看,投资乌海煤炭行业的外方股东,不是来自煤炭行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具有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知名企业,而且其投资的煤炭企业采用雇员本地化、技术和设备本地化,与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大型央企比较,更没有技术优势,也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综上,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规模、技术、效益等经济效应较低,积极因素更多表现为对地区投资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等方面。(二)制度效应分析乌海煤炭资源以焦煤为主,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属于限制类稀缺煤种,外资不能控股,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并购焦煤企业交易额5000万美元以下的,报省级商务厅审批;交易金额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须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审批。这也是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与全区差距的制度性原因。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乌海在这一领域资源同样丰富,但外资在该领域投资仍然空白,制度效应没有体现。外资进入乌海焦煤开采行业,主要采用并购方式,如乌海1家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并购了2家煤矿,交易额3516万美元。当时2家煤矿产能均在30万吨水平,按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要求,多次向2家煤矿增资,进行矿井技改后达标,并建成300万吨洗煤厂。在即将投产时,乌海煤炭企业重组工作开启,最终该公司因规模、被重组等原因,选择将并购煤矿一并转让退出。该公司在煤炭行业投资整个运营过 程中,外方高效地管理、严格地财务控制、灵活地资本运作等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植入企业,建设、运营期高效率运转,虽然没有产出即退出,但其股权转让交易仍使其投资获得数倍收益,为地方带来过亿税收,其制度效应外溢明显,值得借鉴。(三)环境效应分析煤炭资源的开发,给乌海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产生较大的环境压力。乌海煤炭资源开发曾经历了一段无序开发时期,小煤窑、小机焦炉、改良焦炉甚至土焦炉一度上百家,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外资由于进入较晚,无序开发期间尚没有外资身影。外资进入煤炭行业后,对环境影响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如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并购煤矿后进行的技术改造,提升了矿井产能和生产安全性,资源综合利用率、回采率都有提高,降低了对环境影响。但也有外资企业,在引进时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随着煤炭产业梯次升级、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环保标准提高和节能减排硬性规定出台,在关停落后产能时被淘汰出局。如1家焦化合资企业,2004年7月成立,注册资本720万美元,外方股东投资194.4万美元,占比27%,建成60万吨重介洗煤厂和年生产捣固焦30万吨的焦化厂。投产以来,生产的二级冶金焦因质量好,市场畅销,不仅使当地的原煤就地消化,同时生产的焦炭及其附属产品促进了资源的进一步增值,该企业2006-2008年累计上缴税金6288万元,职工320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税收 都做出过贡献。但在产业升级中,由于规模小,资金、技术实力弱,跟不上产业升级步伐,环保设施无力投入,副产品不能循环利用,“三废”直排,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限期内不能达标,外方最终转让股权退出。近年来,乌海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向节能环保的转型,对煤炭资源从依赖到依托进行蜕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这一进程中,外资仍然缺位,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仍是一个重大课题。(四)成因分析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在全区处于较低水平,简要分析其原因:一是乌海地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项目承接力不强,竞争处于劣势;二是软硬环境建 设相对滞后,与周边资源状况相近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三是产业结构单一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焦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使外商投资面临政策障碍,鼓励外商进入的领域项目开发不足;四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五是合资中方实力弱、配套资金落实不力,甚至存在诚信问题,导致落地项目停滞。三、建议(一)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向引资与引进技术并重转变当前利用外资工作已由最初的主要以引进资金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初级阶段,向引进技术、引进先进装备和先进管理模式方向转变,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应及时转变。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立足乌海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好煤炭能源的比较优势,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着力向国外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争取合资、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带动地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煤炭生产企业直接从国外购买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样可以达到促进产业升级效果。(二)做大总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按照“做大、做长、做高、做强”的思路,继续做大总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夯实资源能源工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整合重组后的13家地方主体煤矿企业技改升级,抓好重点煤炭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集约化煤炭企业集团,为引进和承接国外大企业、大项目的合资、合作,提髙核心竞争力。(三)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加强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抓好落实,积极向经济类型和发展格局相似、利用外资发展较快的周边地区学习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现有招商引资工作制度。重点在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以及煤化工、煤液化、煤制油等下游产业延伸方面,积极开发、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转型升级项目,加大宣传和项目推介力度,增强对外商投资强吸引力,提高利用外资实效。(四)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近期,受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煤炭市场需求下降,煤炭价格一路走低,对煤炭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在当前形势下,对乌海煤炭行业既是挑战,也是重大机遇。乌海煤炭资源过渡开发,现有储量已出现对行业未来发展支持不足的现实问题。支持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煤炭资源,对境内煤炭资源则有重点、保护性开发,实施煤炭资源战略储备,为城市转型,产业接续争取时间。乌海地理位置与策克口岸相对较近,包兰铁路与临策铁路贯通,有利于境外煤炭资源利用。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可以提高自身资本运营能力和经营效益,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全方位、多领域提高乌海对外开放水平。(作者单位: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