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2-04-29 13:52:26 发布

财政税收财政政策毕业论文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财政货币政策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论文题目: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财政货币政策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在金融领域的表现为货币增幅过大和存贷差过大,2006年末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11万亿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外汇占款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比率高达24%。在房地产领域.流动性过剩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三年之内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多。流动性过剩还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A股股票价格指数从1000点左右蹿升至2007年9月的5300点左右,市盈率超过100倍。如果任流动性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货币经济危机。因此.我国央行采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抑制流动性过剩。    一、国际流动性的涌入: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实行以“引进来”为主的方针,给外来投资以超国民的政策待遇,使得我国保持了长达13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实行企业强制结汇的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迫在外汇市场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新高,由2001年的225.4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005年的1018.8亿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再增74%,达到创记录的1774.7亿美元;而5年来共吸收外来直接投资2966亿美元,仅2006年外来直接投资额就达到694.6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也从2001年末的2122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末的10663亿美元,储备余额5年增加8541亿美元。中央银行因此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近7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外汇占款占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由于国际贸易顺差持续多年不断放大,给具有投机性的国际游资提供了人民币升值信号,使得全球资本以各种名目: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一拨一拨涌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收购兼并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些全球流动的资本一旦流进中国,使外汇积累不断上升的同时,也通过结汇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了中国,M2或者M1甚至两者同时增长,完成了国际流动性与中国流动性的接轨。根据国际流动性流入规模和资金投向特点,可将进入我国的国际流动性分为两个阶段:    (一)2002~2004年:国际流动性成规模流入热门行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资本流动呈现出外流的趋势。但是到了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出现了正值,这一数值反映了国际游资的流向,2002年的该数值为1.28亿美元。这是资本流向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拐点--说明以中资为主的海外资金出现了有规模的回流迹象(图1)。这些资金“海归”的背景与中国新一轮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启动以及庞大的资金需求有关。这些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市场,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赌人民币升值,而是多数进入了中国主要快速增长的热门行业、资产流动性较强的投资领域,如储蓄存款、房地产、艺术品拍卖市场等。图1:1985~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变动情况图2:2002.01~2005.01年中国外汇储备情况     从2003年开始,国际流动性涌入已带有明显的等待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出了奇异的增长趋势,2003年和2004年的第四季度尤其明显(见图2)。这些资金已经开始改变了2002年进入中国后的走向,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表示出极大青睐。以上海为例,央行2004年公布的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称,2004年前11个月涌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境外资金总量超过222亿元。其中约有150亿元用于房地产开发,占当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的12.7%;约有70亿元用于购房,境外和外地人士占在沪购房者的近20%。从理论逻辑上看,境外资金投资于境内房地产的依据在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并持有境内不动产--境内通胀压力上升--房地产价格上涨--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换言之,境外资金期望通过“境内房价攀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双保险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2003年4月22日央行开始大规模发行票据,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接受非正常流入外资的举措。2003年末发行票据余额为3376.8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408.32亿美元);2004年末发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1178亿美元),这应该是国际流动性存量的现状。从另一种计算方式看,即外汇储备增加额扣减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增加额和进出口差额的余额分别为:2003年是576.38亿美元,2004年是790.89亿美元。由此分析,如果再扣除外汇储备收益后,与1178亿美元非常接近。因此我们判断,这两年流入我国的国际流动性规模大约在1150亿美元~1200亿美元之间。    (二)2005~2007年:成规模潜入我国股票市场     从2005年开始.国际流动性成规模潜入我国股票市场。当时国内情况从政策走势来看,中国政府短期内主动升值人民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同时监管层已察觉到中国房地产过热问题并开始于2005年采取强有力的调控政策来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这对追求短期高收益的国际流动性来说无疑是一大利空。因此2006年以来,国际游资的投资兴趣开始转入股市,此时国家有关部门也成功解决了国有股问题并开始发行新股,与此同时,新加坡推出中国指数期货,为国际资本的投资设立了风险对;中工具。中国股市在2006年3月开始形成了第一波高潮,到8月点数一气上涨到1800点,这时主要国际资本的建仓基本结束,在等待大规模游资的进入,果然,9月新加坡中国指数推出,从10月开始,股市一路飘红,直冲3000点,涨幅超过100%,可以说国际游资这一时期获得了50以上的利润。相对于房地产而言,进入股市更适合国际游资的特点,因为股市的资金进出非常容易,便于国际资本的介入,而投资于房地产容易套牢资本,将大量的现金资产化,这不符合国际游资的特点。进而分析,从2002年上半年开始国际游资就成规模流入中国,中国股市却从2004年的1 783点下跌至2005年的998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股市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结构的调整,这段时期对周边资金失去了吸引力;二是国际游资通过在国内开立股票账户,先期购入股票,慢慢打压股票价格。2001年,国际投行及其代表鼓吹“千点论”、“只有12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政府不要救市”,让QFII抄到中国股市千点大底。到2005年5月,上海等地房地产已经出现明显的回落,这说明有一部分投机性的外资已经从房地产市场套现。而当时的市场情况是,股票市场已经跌破1000点,并在1000点附近徘徊,所以,他们正好选择介入股市,再抄一次股市的大底。2006年在4000点上方,踏空了的国际投行和QFlI们集体唱空,别有用心地将境外股市几十只样本股市盈率来对照中国内地股市所有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欺骗舆论,发表“全民炒股论”、“泡沫论”等危言耸听的言论,甚至请出退休的格林斯潘来发布警告,呼吁中国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压股市,而跌到3400点后,他们的“唱空论”都销声匿迹了,自然是在底部“吃饱”了。国际游资对我国股市的重大影响也可以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对中国股市走势影响的重要性来验证。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市的走势是同步的,不论短期、中期.还是长期,都表现为:人民币上升(升值),外汇储备增加,股市上升;人民币下跌(贬值),外汇储备减少,股市下跌。  我们用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来描述进入国门的国际游资,这段时期进入我国的游资大约为2800亿美元,主要战场从房地产、商品期货和债券市场转向我国股票市场。《中国经营报》在2007年1月22日发表了题为《外资坐庄中国股市揭秘》的文章,文中通过记者对游资操盘手的采访描绘出了地下外资流入内地、包抄股市的路线图,指出总计约有1.2万亿美元的国际对冲基金正通过地下钱庄和虚报贸易账户的形式悄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巨额的国际流动性进入为过高的储蓄率形成提供了货币。高储蓄率支持高投资,剩余储蓄则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和劳务输出去,一种可能的结果就是高顺差导致较高外汇占款,进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导致宏观流动性进一步过剩。 二、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困惑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采取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两种方法。所谓价格调整就是升息,所谓数量调整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过公开市场进行操作。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果不佳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具有“乘数”效应,产生多倍收缩货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巨斧”或“猛药”。而在我国现阶段,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按理准备金率的提高将使货币乘数缩小,从而减少货币供给,但实际上,我国准备金率提高却不具有紧缩乘数的效应,因为我国货币乘数实际上为流动性比例管理所决定,在商业银行贷款只能为存款75%的约束下,每笔存款都有25%不能贷出,如此贷款转存款的重复,最终形成的贷款总额只是初始存款的4倍。由于用存款购买金融资产不在存贷款比例管理之限,一部分存款就会游离出去,通过购买金融资产转化为M2,因此我国实际货币乘数一直徘徊在4.5以上。只要准备金率提高不超过25%,它就不具有遏制存款创造的作用,货币乘数就不会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持续上调准备金率似乎并没有触及形成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两个源泉;国内的高储蓄率和既定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下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基础货币发行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导致的贷款、投资猛增和资产价格泡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