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2-04-29 13:56:2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30课习题集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课内检测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二)课后练习(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1)杨花,子规(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则不够严密);(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三)拓展练习题[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这是两首送别诗。其中“五津”和 “五溪”在这两首诗中具有怎样相同的作用? 2.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作者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都是指友人即将前往或经过的地方,点明友人此行路途遥远,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赴任远方的关切之情。2、甲诗格调高昂,更显出诗人在与友人惜别之时的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乙诗情感略显忧 伤,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登飞来峰》(一)课内检测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二)课后练习.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4.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答案】1、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2.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4.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自己的立足点 千寻 作铺垫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拓展练习题.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课内检测一、解释词语1、禅房2、空3、万籁4、磬二、内容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2、这首诗以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3、首联“清晨入古寺”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颔联作者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写出禅房的___________。5、颈联写_________;尾联以钟磬音映衬山寺的______________。6、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略)二、1、常建、唐、律诗2、游诗后禅院;肃穆、幽深、脱俗、纯净;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的追求3、出游的时间和地点4、移步换景、幽景5、诗人在后禅院所见;万籁寂静6、曲径通幽、万籁俱寂(二)课后练习判断或选择题(错的圈画请改正)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5、全文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展现的环境特点是()A、凄清B、清幽C、神秘D、荒僻9、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
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答案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ⅹ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改成游览名胜的喜悦)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ⅹ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改成美妙幽寂)“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ⅹ竹花繁茂改成优雅宁静)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ⅹ无声衬有声改成有声衬无声)5、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感情。(√)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ⅹ颈联改成颔联)8、(B)9、(B)10(D)11(A)(三)拓展练习题1、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2、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答案1、“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2、(1)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2)不矛盾,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悠旷的晚钟的声音来反衬出夜晚的寂静,更体现出了夜晚的安静.。《望岳》(一)课内检测1、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1、2句写远望泰山,的特点;3、4句写近望泰山、的形象;5、6句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之景;7、8句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4、“钟”在这里是“”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和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二)课后练习10.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1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岱宗_____齐鲁_____造化_____阴阳_____荡胸_____会当_____
夫______青______钟______入______眦______凌______览______曾______1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1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15.按照原文填空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的句子。(1)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3)《望岳》中,抒发诗人登顶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描画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风光的两句是:,。(三)拓展练习题16、比较《望岳》和《春望》,说一说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答案】1、唐杜甫子美少陵野老诗史2、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薄暮鸟归3、泰山之高峻连绵4、积聚、汇聚人格化神奇秀丽5、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的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6、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8.(1)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2)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9.示例(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示例(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10.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11.泰山;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天地自然;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应当,一定要;虚词
,无实义;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聚集;收入眼里,看到;眼眶;登临,登上;俯视;通“层”12、D13、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14、C15、略16、写《望岳》时诗人正值青年,此诗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勇攀高峰。写《春望》时已是中年,正值安史之乱,感情沉郁顿挫,感时伤事、忧国思亲。《观沧海》(一)课内检测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诗以见称。文学史上的“三曹”指、、。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二)课后练习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三)拓展练习题10、(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中考试题)《观沧海》诗歌赏析题(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思想内容:(2分)表现手法:(1分)11、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有这样的句子“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指的是?遗篇指的是?参考答案:1、曹操政治家慷慨悲壮曹操曹丕曹植2、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7、夸张、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8、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9、D10、(1)①观(1分)②树木百草(1分)③秋风洪波(1分)
(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11、魏武指曹操,遗篇指《观沧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6超星尔雅慕课辩论与修养课后于期末答案.doc
- 2016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计价》模拟题与答案解析7.docx
- 2017年武汉大学考研资料与专业综合解析——研途宝.docx
- 21011汽车构造与使用习题答案.doc
- 21[1].《桃花源记》练习答案.doc
- 24 《宽容》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26《高山流水》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28《惟一的听众》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3000份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doc
- 36《母校》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37《童年的发现》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39《人生的开关》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516整理中国近代史答案.doc
- 5634开放本科《多媒体技术基础》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
- 5、《陌上桑》练习题及答案.doc
- 6-氧化还原滴定习题答案.doc
- 7 《蝴蝶泉》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doc
- 7年级历史练习题及其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