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MB
- 2022-04-29 14:05:0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基础统计(第三版)习题集》答案第一章概论一、解释概念1.总体和总体单位——凡是客观存在的并至少具有某一相同性质而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当它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时,就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就称为总体单位。2.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3.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4.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的表现都一样的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的表现不完全相同的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5.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故又称为综合指标。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二、填充内容1.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学2.总体性、社会性、数量关系、数量界限3.数字、概率论、大量观察法4.总体、方法论5.信息、监督、信息6.统计数学模型、统计逻辑模型7.静态统计推断、动态统计推断8.同质、相对9.离散变量、连续变量10.定性规范、指标数值三、选择答案1.(b)2.(b)3.(c)91
4.(c)5.(a)6.(c)7.(ab)8.(bd)9.(b)10.(a)11.(a)12.(a)13.(b)14.(a)15.(c)16.(c)17.(d)18.(c)19.(abcd)20.(c)四、判断改错1.(√)2.(×)但需要对个别事物进行调查研究。3.(√)4.(×)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总体具有代表性。5.(×)统计分组法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6.(×)我国所有的企业能够构成总体。7.(√)8.(√)9.(√)10.(×)定比尺度中的“0”,表示“没有”或该事物不存在、未发生;定距尺度中的“0”,表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数值,不表示“没有”。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统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2.【答题要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研究这一对象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通过对数量的描述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统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91
3.【答题要点】认识统计的基本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统计推断法。大量观察法是指运用大数定律、把握事物总体的方法。统计分组法是研究事物内部结构的方法。统计指标法是认识事物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方法。统计模型法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原形进行模拟或仿真。统计推断法是以局部推断总体,以现在推断未来。4.【答题要点】统计工作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统计设计是统计认识事物的开始,体现统计工作目的,决定统计工作的全过程;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设计的要求搜集资料,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整理是对调查资料审核、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的过程,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统计分析是将统计整理的资料深化以揭示总体的本质特征或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相互融合,构成定性认识、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相融合的升华。5.【答题要点】为了研究某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该班的所有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单位。如果要研究某一个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假定以班为总体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班显然就不再是总体了。由此可见,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总体单位是针对具体的总体而言,构成总体必须有具体的总体单位。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统计活动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数量性的特点是在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事物量的多少、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总体性的特点是进行大量观察,消除个别现象存在的偶然性和特殊性,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具体性的特点是指社会经济统计活动都是研究一定地点、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事物发生的数量。社会性的特点是指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的事物具有社会性,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社会性。2.【答题要点】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对标志表现的计量可以划分为四种尺度,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四种计量尺度的涵义,适用对象,尺度本身的层次,四种尺度的转化。假定我们研究某地商业企业情况,企业所有制性质只能用定类尺度观察,企业资质(即企业等级)可以用定序尺度观察,企业利润可以用定距尺度观察,企业产值既可以用定距尺度也可以用定比尺度观察。3.【答题要点】91
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针对总体而言,标志针对总体单位而言;指标必须能计量,标志并非都能计量。联系:指标由标志汇总而来;指标与数量标志具有相对性,当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时,与此相对应的指标就转化为标志。例如,当我们研究某班学生学习情况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一个标志,该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就是一个指标。当我们研究这个学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如果以班为单位,那么这个班的“平均成绩”就是一个标志;全校的平均成绩才是一个指标。在研究学生情况时,学生“性别”是一个标志,但它不能成其为指标,因为性别是不能计量的。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了总体、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基本概念来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指标中,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有总量指标,也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在指标体系中,运用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说明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资料来源而言,涉及到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等统计基本方法。其中,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资料,都来源于统计推断法。问题2.【答题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借用了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学)、高中阶段毕业生(教育学)、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政治学)、社会安全(社会学)、预期寿命(人口学)、综合能耗(工业经济学)、环境质量(环境学)等基本概念;用其指标体系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的特点。问题3.【答题要点】①无论是从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还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可行性等方面来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均符合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观察,仍然应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总体而言,这一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其设计要求,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对小康生活水平的期望,但从局部来看还需要完善。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的是指标的内涵与外延,如“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中的“城”与“乡”的概念;其次是指标的综合性,如何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多的内容;第三是指标的代表性,如何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较少的指标组成体系来说明总体的问题。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掌握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方法和操作过程。【训练资料】【解答】(注:此为“学生生活消费指标体系”参考)91
大学生生活消费指标体系一、饮食开支(一)主食1、校内开支2、校外开支(二)副食1、糖果糕点2、饮料3、烟4、酒5、茶二、学习开支(一)校内学习开支1、学费2、书本费3、其他学习费用(二)校外学习开支1、专项培训费2、考级考证费3、其他学习费用三、娱乐旅游开支(一)娱乐(二)旅游1、集体旅游2、个人旅游四、日用品开支(一)洗涤用品(二)化妆用品五、穿戴开支(一)服装(二)鞋袜(三)饰品六、通讯交往开支(一)电话费(二)交往费七、住行开支(一)住宿费1、校内住宿2、校外租房(二)交通费八、其他开支91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解释概念1.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登记总体各单位事实资料的工作过程。2.直接观察法——是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单位的调查项目进行清点、测定、计量,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3.普查——是根据统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全面调查。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5.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被研究总体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有意识地从中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6.统计报表——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再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逐级地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7.自填式问卷——是通过邮寄或分发的方法,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问卷。8.访问式问卷——是由调查人员通过现场询问,根据被调查者口头回答的结果代为填写的问卷。二、填充内容1.统计设计;统计整理;统计分析。2.准确性。3.全部单位。4.非全面调查。5.报告法。6.调查对象。7.调查单位。8.报告单位;填报单位。9.调查项目。10.单一表;一览表。11.调查期限12.自填式问卷;访问式问卷。13.重点单位。14.一次性。15.随机原则;数量方面。91
三、选择答案1.(abc)2.(abd)3.(ac)4.(cd)5.(ab)6.(bc)7.(bcd)8.(abc)9.(d)10.(b)11.(ac)12.(ab)13.(ab)14.(abd)15.(abc)四、判断改错1.(×)感性。2.(√)3.(√)4.(×)经常性。5.(√)6.(×)是报告单位,不是调查单位。7.(√)8.(×)时点现象。9.(√)10.(×)普查。11.(√)12.(×)重点调查不能,抽样调查能。13.(√)14.(×)不能进行全面调查。15.(×)随机地改为有意识地。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统计调查是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登记总体各单位事实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有如下分类: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按调查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2.【答题要点】91
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关键是确定调查目的。统计调查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有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3.【答题要点】调查单位是在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它的确定取决于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它与填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4.【答题要点】如果调查项目较多时,宜使用单一表;如果调查项目较少时,宜使用一览表。单一表的特点表现在可容纳较多的调查项目,但易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一览表的特点表现在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可容纳的调查项目有限。5.【答题要点】拟定统计调查提纲应注意:只列出调查目的所必需的项目;只列出能够取得资料的项目;列入调查提纲的内容含义要明确、具体;列入的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相互联系。6.【答题要点】统计调查问卷是调查者依据调查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问题、调查项目、备选答案及说明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特点有:调查内容标准化、系统化,便于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调查范围广,涉及内容多,信息反馈快;直接了解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要求,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7.【答题要点】通常由题目、说明信、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调查事项的问题和答案、填写说明与解释等五个部分构成。8.【答题要点】基本形式有自由询问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顺位式、赋值评价式等形式。9.【答题要点】自填式问卷和访向式问卷,各有其优点、缺点及适用条件,因此,在统计实践中,区分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可以提高调查资料的质量,达到不同的调查目的。10.【答题要点】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相比较,很难说谁优谁劣,因为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环境和调查条件,选择开放式问题或封闭式问题,或二者的有机结合。11.【答题要点】框图好。因为每个同学消费情况不同,具有个性,只有站在全班的角度,把握问卷的总体结构,才能调查得到全班同学消费情况的共性资料。12.【答题要点】非自由询问式主要有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顺位式、赋值评价式等。它的优点是答案标准、统一,且方便资料的整理和统计,缺点是被访者回答问题的答案受到限制。自由询问式的优点是给被访者自由,随意发挥,缺点是有些问题他们可能不愿或不便用文字表达,影响调查资料的质量,且不方便资料的整理和统计。13.【答题要点】优点是可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方便各级领导部门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有利于积累资料,进行纵、横向的对比。14.【答题要点】避免因为自然变动或机械变动而产生搜集资料的重复和遗漏。15.【答题要点】91
组织原则主要有:第一,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第二,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第三,调查项目一经统一规定,不能随意改变或增减;第四,普查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16.【答题要点】定期统计报表是经常性、制度性的调查,普查是一次性、专门性的调查。定期统计报表适用于调查了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资料,普查适用于调查了解我国重要的国情、国力资料。17.【答题要点】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都属于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但它们的调查单位选择方法不同,且重点调查的资料不宜推断总体。18.【答题要点】这20家企业是集团的重点单位,可以根据这20家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研究集团的发展趋势,但不能根据它们的情况来预测集团5年后的销售收入。因为,虽然这20家企业代表了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它们没有完整地反映出集团的经营成果。19.【答题要点】抽样调查。因为企业没必要或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而且抽样调查的资料可以推断总体。20.【答题要点】重点调查。注意重点单位应尽可能少,但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所占比重应尽可能大,而且重点单位的选择要客观。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该统计人员不应该觉得委屈。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完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及时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准确不能损害及时的要求,要准中求快、求全。2.【答题要点】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3、【答题要点】应注意:问卷上所列的问题应该都是必须的;所问问题应是被调查者熟悉且易于回答的;注意询问语句的措辞和语气;隐私问题应采取间接提问;问卷上答案应穷尽、互斥;问卷纸张质地要良好。4.【答题要点】目标模式是:建立一个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等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主要内容有:建立周期性的普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抽样调查;逐步缩小全面统计报表的范围;应用科学的综合分析推算方法。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整体框架相同,但企业景气调查方案更具体,更详细。企业景气调查方案科学、完整。第一,整个方案框架符合统计调查方案的理论要求。第二,方案的调查内容能达到方案调查目的的要求。第三,调查项目的设计合理,且具有逻辑性。第四,调查的方法科学。第五,调查的组织措施具体,要求明确。如果用发展的观点衡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问题2.【答题要点】企业景气调查问卷属于自填式问卷,采取的是自由询问式和非自由询问式相结合的形式。其基本结构完整,能达到本次调查目的的要求,较客观地反映本次调查所需调查的内容。91
问题3.【答题要点】企业景气调查属于定期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报告法。方案中明确了不同表式的填报人及具体的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统计资料的搜集过程。【训练资料】【解答】(注:“调查方案”和“调查表”仅供参考)(一)××大学在校大学生消费调查方案1.调查目的了解本校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旨在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依据。2.调查对象本校在校的全日制大学生。3.调查内容(1)大学生在学习、餐饮、衣着、日用品、社会交往、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消费支出;(2)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态度;(3)大学生消费的资金来源;(4)大学生家庭背景资料。4.调查方式整个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按学生人数的10%进行抽样,以家庭收入状况为主要标志,适当考虑专业、年级和性别,兼顾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分配。5.调查时间及组织安排(略)6.质量控制(1)抽样组织的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换样本单位;(2)调查过程中必须将指标内容解释清楚;(3)问卷回收时,必须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二)××大学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问卷编号:审核员姓名:访员姓名:复核员姓名:访问时间:年月日时~~~~~~~~~~~~~~~~~~~~~~~~~~~~~~~~~~~~~~~~~~~~~~同学:你好!我是湖北经济学院学生,我校老师正在进行一项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这一研究将为教育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客观依据,希望你能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问。我们依法对你提供的个人资料保密。你的意见无所谓对错,但对研究很重要。谢谢!~~~~~~~~~~~~~~~~~~~~~~~~~~~~~~~~~~~~~~~~~~~~~~91
请问你的姓名性别家庭所在地学校专业年级学历:专科□本科□学校宿舍住址栋楼室联系电话A收支概况A1.请问你上学的经济来源有(可选多项):①家庭供给□②学校奖助□③自己打工□④贷款□⑤其他(请注明)A2.到目前为止,你本学期所得到的各项总收入(含已交学费等)元,其中,家里提供元,学校奖、助、补元,自己打工挣元,贷款元A3.请问你本学年应交学费元,已交学费元A4.本学期除学费以外,你平均每月的消费额是多少?①200元以下□②200—300元□③300—400元□④400—500元□⑤500—600元□⑥600—800元□⑦800—1000元□⑧1000元以上□A5.你上月的各项支出是元。A6.请你根据自己平时消费情况,选出消费额最多的前3项:①学习用品□②日常用品□③个人饮食□④衣着□⑤通讯□⑥上网□⑦交友开支□⑧娱乐□⑨旅游□⑩体育用品□B学习支出B1.请问你除了日常学习任务以外,参加了以下哪几方面的学习活动(可选多项)?①国家统一的考级□②资格证考试□③自学考试□④培训班□⑤其他(请注明)(无上述学习活动的跳到B4)B2.你参加上述学习活动的资料费、培训费,考试办证费等费用共计多少?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800元□⑦800—1000元□⑧1000元以上□B3.请问你参加上述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①升本或考研□②将来好就业□③拓宽知识面□④受环境影响□⑤其它(请注明)B4.请问你本学期是否购买课外书籍或参考书?①买过□②没有买过□(没有买过的跳到B6)B5.你本学期买课外书籍或参考书共开支多少?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800元□⑦800—1000元□⑧1000元以上□B6.请问你本学年交学校书本费、资料费、上机费等共支出多少?①100元以下□②100—200元□③200—300元□④300—400元□⑤400—600元□⑥600—800元□⑦800—1000元□⑧1000元以上□C衣食消费C1.请问你本学期用于购买衣服、鞋袜等穿戴方面支出多少?①100元以内□②100—300元□③300—500元□④500—800元□⑤800—1000元□⑥1000元以上□C2.在购买衣服、鞋袜等穿戴用品时,你主要考虑哪些因素(限选3项)?①价格□②质量□③品牌□④款式□⑤个性化□⑥其他(请注明)C3.你认为衣着穿戴与大学生的形象是否有关系?①无关系□②有关系□③有很大关系□C4.请问你每月的主食支出多少?①100元以下□②100—200元□③200—300元□④300—400元□⑤400—500元□⑥500元以上□C5.请问你每月是否有副食支出?①有□②没有□(没有副食支出的跳到C8)C6.请问你上月的副食支出多少?91
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元以上□C7.请从下列副食中选出消费额最多的3项:①糖果糕点□②水果□③饮料□④烟□⑤酒□⑥其他(请注明)C8.你每月在校外就餐一般有几次(早餐除外)?①1—2次□②3—4次□③5—6次□④7—8次□⑤9—10次□⑥10次以上□⑦没有□C9.请问你每月在外就餐的开支一般是多少(别人开支的不计入)?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800元□⑦800—1000元□⑧1000元以上□C10.校外就餐中花钱最多的是下列哪一种情况?①一个人就餐□②校外来客就餐□③校内同学聚会□④其它(请注明)D住行消费D1.请问你现在住的是:①新学生公寓□②旧学生宿舍□③校外租房□④校内其它用房改造□⑤其它(请注明)D2.每学年的住宿费(或租金)是多少?①500元以下□②500—800元□③800—1000元□④1000—1500元□⑤1500—2000元□⑥2000元以上□D3.你认为住宿费用①太高□②偏高□③合适□④偏低□D4.你回家的情况是①一年回家1次□②一学期回家1次□③一学期回家2次□④一月回家1次□⑤两周回家1次□⑥一周回家1次□⑦上学以来未回家□⑧其它(请注明)(上学以来未回家的跳到D7)D5.你回家一趟需要的费用元D6.你回家最主要目的是:①看望父母和家人□②与原伙伴相聚□③拿生活费□④改善伙食□⑤回家休息□⑥其它(请注明)D7.你本学期是否旅游过(含市内游)?①有□(花费元)②没有□D8.你每月在市内的交通费:①20元以下□②20—50元□③50-80元□④80-100元□⑤100—150元□⑥150—200元□⑦200—300元□⑧300元以上□E电子、通讯消费E1.请问你是否有计算机?①有□②没有□(没有计算机的跳到E4)E2.你的计算机是①家里购买的□(花了元)②自己购买的□(花了元)③租用的□(月租金元)④其它(请注明)E3.你购买或租用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①学习□②娱乐□③其它(请注明)E4.请问你本学期是否购买光盘、软盘?①买过□(支出元)②没有□91
E5.请问你的通讯方式主要是:①手机□②电话卡□③计算机网络□④其它(请注明)E6.(有手机者回答)你的手机来源:①家里买的□(花了元)②自己买的□(花了元)③别人送的□④其它(请注明)E7.你上月的通讯支出是多少?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元以上□⑦没有□E8.请问你上月上了网吗?①是□②否□(没有上网的跳到F1)E9.你上网的目的是(限选3项):①学习□②收发电子邮件□③下载软件□④收集信息□⑤聊天、玩游戏□⑥看影视、小说□⑦其它(请注明)E10.请问你上月的上网费用是多少?①20元以下□②20—40元□③40—60元□④60—80元□⑤80—100元□⑥100—150元□⑦150—200元□⑧200元以上□F其它消费F1.请问你每月用于购买日用品方面的支出元F2.你在业余时间从事哪些活动(限选3项)?①看书报杂志□②跳舞、唱歌□③看影视、录相□④体育活动□⑤上网□⑥与同学聚会□⑦谈恋爱□⑧其它(请注明)F3.你上月在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是多少?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元以上□F4.你上月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费用是多少?①20元以下□②20—30元□③30—50元□④50—80元□⑤80—100元□⑥100元以上□F5.请问你是否有谈朋友的支出?①有□②没有□(没有谈朋友支出的跳到G1)F6.请问你在谈朋友上面每月花费多少?①50元以下□②50—100元□③100—200元□④200—300元□⑤300—500元□⑥500元以上□G消费观念G1.请问你每月的收支状况?①收大于支□②收支平衡□③支大于收□G2.当你的支出大于收入时,解决的办法是:①向老师借□②向同学借□③向朋友借□④其它(请注明)G3.请问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①经济实用型□②新潮个性化□③注重品牌型□④从众消费型□⑤其它(请注明)G4.你认为影响你消费的主要因素是(限选3项):①家庭条件□②兴趣爱好□③社会潮流□④有关传媒□⑤同学朋友□⑥个性追求□⑦生活必需□⑧其它(请注明)H背景资料H1.请问你家庭居住地的类型?①省会武汉□②其它地级市□③县级市或县城□④小城镇□⑤农村□91
H2.请问你家庭居住的社区环境?①商业区□②工矿区□③政府机关□④文教区□⑤居民小区□⑥其它(请注明)H3.请问你的家庭有人H4.请问你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在下表相应栏内打“√”)职业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母亲1.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上干部1.未受过正规教育2.党政机关科级及以下干部2.小学3.事业单位领导干部3.初中4.事业单位管理干部4.高中/中专/技校5.企业领导干部5.大学专科6.企业经营管理干部6.大学本科7.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7.硕士研究生8.商业、服务业职工8.博士研究生9.工业生产性职工10.农民11.城镇农民工12.个体工商户13.离退休人员14.下岗、待业人员15.其它H5.请问下面哪一项最能代表你家庭的月收入(即每月各种收入的总和)?①500元以下□②500—1000元□③1000—2000元□④2000—3000元□⑤3000—4000元□⑥4000—5000元□⑦5000—6000元□⑧6000—8000元□⑨8000—10000元□⑩10000元以上□⑾不清楚□H6.请问你家庭的经济收入在当地处于什么状况?①高收入□②中上等收入□③中等收入□④中下等收入□⑤低收入□⑥说不清□H7.请问你家经济上主要由谁当家?①父亲□②母亲□③其他人(请注明)H8.你认为,你家里能否承受你上大学的费用?①没有问题□②尚能承受□③有点困难□④非常困难□⑤无法承受□H9.请问你对当前高等教育学费的看法?①收费偏低□②收费适中□③收费偏高□④收费过高□⑤说不清□H10.请问你对当前高等学校住宿费的看法?①收费偏低□②收费适中□③收费偏高□④收费过高□⑤说不清□H11.请问你家庭的详细地址你提供的情况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消费很有帮助,耽误你的宝贵时间,谢谢!(三)在本校范围内组织问卷调查(略)91
91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一、解释概念1.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以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2.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3.分组标志——就是将统计总体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部分的标准或依据。4.组限——是用来表示各组之间界限的变量值,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5组距——是指一组变量值的区间长度。也就是每一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量。6.复合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分组。具体地说,它是先按一个标志分组,然后再按另一个标志将已分好的各个组又划分为若干小组。7.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反映总体单位在各组中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8.统计表——是把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用表格显示出来的一种形式。二、填充内容1.统计调查、统计分析。2.分组、汇总。3.逐级汇总、综合汇总。4.及时性、准确性。5.品质标志、数量标志。6.排列、复合分组、分组体系。7.并列标志、分别。8.离散型、组距式。9.反比。10.组中值、一般水平。11.重合式、非重合式。12.总标题、纵标目。13.调查表、分析表,分组表、复合表。14.几何图形、具体形象。91
三、选择答案1.(abcd)2.(d)3.(a)4.(bc)5.(b)6.(b)7.(d)8.(ab)9.(a)10.(acd)11.(b)12.(cd)13.(a)14.(ac)15.(abcd四、判断改错1.(√)2.(×)分布数列包括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3.(√)4.(√)5.(×)与实际值由一定误差。6.(√)7.(×)是一个品质数列。8.(√)9.(×)通常是把该数值列入下限的所在组。10.(√)11.(×)是离散变量数列。12.(×)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或者是只有上限没有下限。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①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②实现由个体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③统计整理还是积累历史资料的必要手段。91
2.【答题要点】统计整理的全过程包括对统计资料的审核、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等几个主要环节,由此构成了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①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如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以确保统计资料准确无误。② 根据研究目的的要求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划类分组。③ 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项资料进行汇总,得出反映各组和总体的总量指标。④ 通过编制统计表、统计图,将整理出来的资料简明扼要、系统有序地显示出来。统计整理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统计汇总的基本组织形式有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此外还有由这两种形式结合而成的综合汇总。在这几种组织形式中,逐级汇总是最常用的。3.【答题要点】统计资料的审核,包括汇总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审核。①汇总前的审核。汇总前的审核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审核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审核资料的完整性;二是审核资料的及时性;三是审核资料的准确性,这是审核的重点。②汇总后的审核。汇总后的审核主要是检查汇总工作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复计审核;二是表表审核;三是对照审核;四是表实审核。无论是汇总前、还是汇总后,在审核中发现错误时,应查明原因,及时订正。统计资料经过检查无误后就要进行汇总。其汇总技术主要有两种: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手工汇总指以算盘和计算器为手段,通过手工操作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实际中常用的方法有点线法、过录法、折叠法、卡片法等四种。电子计算机汇总,是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其全过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编程、编码、数据录入、逻辑检查(也称编辑)、制表打印。4.【答题要点】综合汇总是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的结合。它是对各级都需要的基本资料实行逐级汇总,对调查所得的其它资料则实行集中汇总。这种组织形式既满足了各级对统计资料的需要,又有利于节约时间,是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相结合的产物。5.【答题要点】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特征,一方面,可以使总体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标志上具有相同的性质的各个单位结合在同一性质的总体中;另一方面,使在其他标志上具有彼此相异的性质的各个单位被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分。6.【答题要点】复合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分组。具体地说,它是先按一个标志分组,然后再按另一个标志将已分好的各个组又划分为若干小组。复合分组的排列形式既可以是层叠式又可以是交叉式。分组体系,就是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并列标志对被研究现象总体分别进行的分组,这些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分组,就构成了分组体系。应用分组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作出比较全面的说明。7.【答题要点】分组表又称简单分组表,是对总体的统计单位按一个标志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统计表;复复合表又称复合分组表,是对总体的统计单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复合分组91
而形成的统计表。8.【答题要点】统计再分组有其实用价值,因为在统计认识过程中,常常遇到有些已分组资料与现行研究目的不相符,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分组。9.【答题要点】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反映总体单位在各组中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根据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布数列分为两种:即按品质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变量数列按其分组方式不同又有两种:即按单项式分组而形成的单项式数列;按组距式分组而形成的组距式数列。分配数列可以表明总体的分布特征和内部结构,并为研究总体中某种标志的平均水平及其变动规律提供依据。10.【答题要点】通过统计分组,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进行归类,各组分布的统计单位数叫做次数,又称频数;各组单位数(即次数、频数)占总体单位数(也称总次数)的比重,称为频率。按品质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11.【答题要点】在等距式分组中,涉及到组限、组数、组距、组中值等分组要素。如果分组标志是连续变量,组限一般用重合式表达;如果分组标志是离散变量,组限一般用不重合式表达;组距,是指一组变量值的区间长度,也就是每一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量;在确定组距和组数时,应注意保证各组都能有足够的单位数,组数既不能太多,也不宜太少,应以能充分准确体现现象的分布特征为宜;在重合式组限的分组中,组中值是各组上限与下限简单平均数。等距分组由于组距相等,各组次数分布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便于比较,有利于现象间依存关系的研究。12.【答题要点】累计次数有两种:一是以下累计又称顺累计,即从变量值的低组向高组累计,此时每组的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表示该组上限以下的次数和或频率和;二是以上累计又称倒累计,即从变量值的高组向低组累计,此时每组的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表示该组下限以上的次数和或频率和。13.【答题要点】次数分布特征帮助人们直观的观察与分析现象的结构特征;累计次数分布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累计次数观察某一上限值以下或下限值以上的部分在现象总体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通过两个方向的累计曲线可以观察中位数的近似值,反映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14.【答题要点】统计表的构成包括总标题、横标目、纵标目和统计数字等四个基本要素。为了使统计表能够更好地反映被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便于比较分析,在设计和填写统计表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要求:91
(1)科学布局、实用美观;(2)简明扼要、一目了然;(3)纵横排列、逻辑清晰;(4)准确编号、主宾有序;(5)“合计”活排、“其中”有序;(6)数字填写、严格规范;7()线条区分、左右开放;(8)资料说明、表下加注。15.【答题要点】统计图主要有柱形图、圆形图、曲线图、象形图、统计地图五种形式。它可以表示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揭示总体结构及其变化,描述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说明现象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等。16.【答题要点】日常经济活动中使用的统计表,是把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用表格显示出来的一种形式。统计表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其主要优点是:能使统计资料条理化,更清晰地表述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统计表格显示统计数据,简明易懂,节省篇幅;便于计算和比较表内的各项统计指标,并易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统计图,是借助几何图形或具体形象来显示统计数据的一种形式。利用统计图显示统计资料形象具体,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①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②统计分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③举例说明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2.【答题要点】①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整理的关键。②选择统计分组标志必须遵循三条原则:要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要根据现象的本质特征选择分组标志;要结合被研究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分组标志。③论述的过程中举例说明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3.【答题要点】①统计总体既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②按品质标志分组在有些情况下比较简单,即分组标志一经确定,各组的特征也同时确定,组与组的界限十分清晰。③按数量标志分组,并不是单纯地确定各组间的数量差异,而是要通过分组体现的数量变化来确定现象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因此,根据变量值的大小来准确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组界限并非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按数量标志分组时,首先分析总体中可能有多少种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研究确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界限。4.【答题要点】①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研究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②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③统计整理还是积累历史资料的必要手段。统计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动态分析,这就需要长期积累的历史资料。积累资料要对已有的统计资料进行甄选,按可比口径进行调整、分类和汇总,都必须通过统计整理工作来完成。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91
①案例中对调查资料分组选用“按中小企业成立时间、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贷款偿还情况”等分组标志。②按“中小企业成立时间”标志分组,可以分析这类企业成立时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奠定基础。③按“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贷款偿还情况”分组,可以分析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状况和金融机构的贷后管理问题,避免坏帐风险。问题2.【答题要点】①从统计资料整理的角度分析,这篇案例的特点是分组标志选择适宜,与企业融资问题联系紧密,抓住了分析问题的本质标志和关键标志。②存在的问题是,分组标志单一,不能深入地说明中小企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发展条件下的融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情况。问题3.【答题要点】如果把复合分组表、相关分析图结合起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就能更加清楚、深入、形象地说明企业融资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发展条件下的发展变化状况。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理解统计分组的原理,掌握次数分布表的编制和次数分布图的绘制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1.设计生产能力分布表(钟形分布或近似钟形分布)某地区某种产品设计能力分布表产品设计年产量企业数比重(%)累计频率199万吨以下930.030.0200——499万吨1343.373.3500万吨以上826.7100.0合计30100.02设计生产能力分布图91
【注】上图由SPSS软件自动生成,其中,纵坐标代表企业数,横坐标代表设计年产量。横坐标中的“1”表示年产量在199万吨以下,“2”表示年产量在200—499万吨,“3”表示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3.企业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企业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分析表产品设计年产量企业数生产总值(百万元)生产工人数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199万吨以下919829896.624200——499万吨1377395538.092500万吨以上813271095012.119合计302298234929.782从统计分组资料观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可见,企业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属于一种正向变化的依存关系。【训练资料2】【解答】①居民收入组距数列某地区100户居民的人均月收入情况人均月收入家庭户数200以下200——300300——400400——500500——600600——70010183219174合计100上述组距数列是以100元为距离的开口式等距数列。91
②居民收入分布统计图③居民人均收入特点上述分组资料中,该地区居民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和600元以上的家庭数都较少,而人均月收入接近平均水平的家庭数较多,人均月收入在300-400元之间的家庭数最多,其次数分布近似于钟形分布。训练目标2理解统计表在显示数据中的作用,掌握统计表的制表规范。【训练资料】【解答】①分组表(即简单分组表)91
某厂甲乙两个车间的职工简单分组状况分组情况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性别其中:男女年龄其中:25岁以下25~45岁45岁以上——225125——9021545——64.2935.71——25.7161.4312.86合计350100.00此表是分别按性别、年龄一个标志对总体所进行分组的简单分组表(或称分组表)。②复合表(即复合分组表)某厂甲乙两个车间的职工复合分组状况单位:人分组情况甲车间乙车间合计25岁以下其中:男女25~45岁其中:男女45岁以上其中:男女30237956035252236035251207050201559058322151308545378合计150200350此表是先按年龄再按性别对总体所进行的分组,属层叠式复合分组表。训练目标3掌握统计资料整理的整个过程。【训练资料】【解答】(略)91
第四章静态分析指标一、解释概念1.总量指标——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2.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数值的对比值。3.强度相对数——也称强度相对指标或强度指标,是指同一时期内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4.平均指标——即静态平均数,是用来反映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5.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或最普遍的标志值。6.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标志值。7.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它是测定标志变异程度最常用、最主要的指标。8.标志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差异大小的综合指标。二、填充内容1.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2.有联系的。3.系数、成数、有名数。4.水平法、累计法。5.98.18%、660、648。6.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7.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8.倒数、倒数、倒数平均数。9.调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10.集中趋势;离中趋势。11.标志值。12.代表性、稳定性、均衡性。三、选择答案1.(cd)2.(ac)91
3.(c)4.(b)5.(d)6.(ad)7.(ab)8.(bc)9.(bce)10.(d)11.(ad)12.(d)13.(bc)14.(acd)15、(d)16.(acd)。四、判断改错1.(√)2.(×)这一指标是强度相对指标3.(×)总量指标数值的大小可以随研究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将4%/5%=80%改为(1-4%)/(1-5%)=101.05%5.(√)6.(×)影响平均指标大小的是相对数7.(√)8.(√)9.(×)成反比关系10.(√)11.(×)甲企业各类人员的劳动效率不一定都高于乙企业12.(×)考试成绩是品质标志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①总量指标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②总量指标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起点,它可以反映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③总量指标是编制计划、实行经济管理的主要依据。④总量指标又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2.【答题要点】91
①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②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各时期数值可以直接相加,其资料搜集要通过经常性调查取得;③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现象活动过程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各时点指标数值不能直接相加,其资料搜集是通过一次性调查来完成的。3.【答题要点】①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数值的对比值。②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用无名数表示,多用倍数或系数、成数、百分数和千分数来表示,相对指标也用有名数表示。4.【答题要点】①相对指标可分为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基本计算公式为: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任务数的表现形式有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三种,在计算形式上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检查计划完成情况,计划完成相对数是以计划任务数为准来检查实际计划的完成程度,对于计划完成情况好坏的评价,要以计划指标的性质和要求为标准。结构相对数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数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应用广泛,它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总体结构的特征,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结构相对数比较,反映事物内部构成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比例相对数计算公式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结构相对数和比例相对数结合起来应用,既可以分析总体各部分构成比例的协调程度,也可以研究总体的结构是否合理。比较相对数计算公式为:用以比较的指标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可以是同一时期同类现象在不同地区或单位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与国家标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较,从而为找出差距,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挖掘潜力提供依据;91
强度相对数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在一般情况下,强度相对数是个有名数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采用强度相对指标有利于客观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反映事物的密度和普遍程度,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5.【答题要点】①强度相对指标与其它的相对指标比较,其它相对指标均为同类现象的指标对比,而强度相对指标是有联系的两个总体的不同现象指标的对比。②强度相对指标与其它的相对指标比较具有特殊的作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可以反映事物的密度和普遍程度;可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6.【答题要点】① 始终注意对比指标的可比性。② 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③ 多种相对指标综合运用。7.【答题要点】①强度相对指标是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这两个总量指标之间没有依附关系,可以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②算术平均数则是一个总体内的标志总量与单位总数的对比,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某一标志的一般水平;③在计算和应用算术平均数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属一个总体,即分子与分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一个总体单位必有一个标志值与之相对应,否则就不是平均指标。这正是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之间的根本区别。8.【答题要点】①平均指标是指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②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的集中趋势。③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时空上的比较。④便于观察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⑤平均指标可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9.【答题要点】①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即变量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②在变量值既定的情况下,次数对平均数的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通常把次数称为权数。10.【答题要点】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由于掌握资料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计算形式而已。因为标志总量,故此,也称为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数可以看作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11.【答题要点】①在变量值既定的情况下,次数对平均数的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通常把次数称为权数。② 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权数为次数及其结构相对数;在加权调和平均数中,权数为各组的标志总量。③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权数表现为绝对数和相对数;在加权调和平均数中,权数表现为绝对数。12.【答题要点】91
①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或最普遍的标志值;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标志值。在变量数列中,有一半单位的标志值小于中位数,另一半单位的标志值大于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一般水平,是位置平均数。②众数和中位数不受数列中极端变量值的影响,这是区别于算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与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精确度是有区别的。13.【答题要点】①标准差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②标准差采用了平方的方法来消除正、负离差的影响,考虑了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动影响,更符合数学的运算要求。14.【答题要点】①标志变异指标与平均指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②平均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却把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抽象掉了,且平均指标本身也无法说明其代表性的大小,标志变异指标则正好弥补这一点。平均指标说明分布数列中变量值的集中趋势,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值的离散程度。③在统计研究中,经常把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结合起来应用。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①在同质总体中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②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③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论述中应举例分析)2.【答题要点】① 标志变异指标一般有极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几种。② 在衡量某一事物的标志变异程度时,标准差最常用。因为它采用了平方的方法来消除正、负离差的影响,考虑了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动影响,更符合数学的运算要求;标准差不仅具有平均差的优点,而且还弥补了平均差的不足,是综合反映标志变动度最合理的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③在比较事物间的标志变异程度时,标准差系数最常用。因为极差、平均差、标准差等指标,是反映标志变动度的绝对指标,其数值大小不仅受标志值之间差异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标志水平高低的影响。因此,比较两个数列的标志变动度、衡量其平均指标的代表性时,就不能采用上述的某一标志变异指标之接比较其离差的大小,而应分析标志变异指标的相对指标,即离散系数。在几种离散系数中,由于标准差的作用较极差、平均差大,因此标准差系数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案例中运用了结构相对数(如2005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4%),强度相对数(如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为41990元),比较相对数(如2005年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比例相对数(如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4:55:41和3:51:46)和平均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分析长江、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问题。问题2.【答题要点】案例中的指标对比有三种情况:①两个总量指标的对比(91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②两个相对指标的对比(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③两个平均指标的对比(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上述指标的对比,绝大多数符合指标对比的要求,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灵活应用,因此,偶有名实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如“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这里,两个地区“人均GDP”的内涵是不完全一致的。问题3.【答题要点】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从总体上进行的对比,还可以运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分析两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将各自内部发展的差异进行对比。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应用。【训练资料】【解答】①推算表中空格数值企业总产值计划执行情况表单位:万元企业全年计划第一季度实际总产值第二季度总产值第一、二季度实际累计完成数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计划实际计划完成(%)甲100020025030012050050.00乙12503003503159061549.20丙150045040040010085056.67合计375095010001015101.5196552.40②比较两个指标的区别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是在计划期末进行检查,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实际完成数所含的时期是整个计划期;计划执行进度指标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检查,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实际完成数所含的时期只是计划期的一部分。【训练资料2】【解答】①根据资料可以计算的相对指标如下表:某地2007年人口统计指标计算表单位:万人人口分布2007年人口比重(%)以农村人口为基础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市农村3602406040150100合计600100—90.9②上表中,人口比重为结构相对数(观察分布状态);以农村人口为基础计算的百分数,既可以看作是比例相对数(进行相对比较),又可以看作是比较相对数;人口密度为强度相对数(分析密集程度)。训练目标291
掌握平均指标的计算和应用。【训练资料1】【解答】某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计算表按亩产量分组(公斤)组中值(x)播种面积比重(%)()500以下500-600600-700700以上450550650750835451236.00192.5292.590.00合计—100611.00即该县粮食平均亩产量为611公斤。【训练资料2】【解答】工人劳动生产率计算表工人月生产量(件/人)生产班组数产量(件)()组中值(X)80-9090-100100-110110-120120以上1075211275095007350345018758595105115125150100703015合计2534925—365(件/人)即该企业平均每个工人月生产量为95.68件【训练资料3】【解答】某公司计划完成情况计算表企业计划完成程度(%)(x)实际产量(件)(m)计划产量(件)(m/x)甲乙丙12010595450315361375300380合计—1126105591
即该公司计划完成程度为106.73%。【训练资料4】【解答】两个农贸市场交易情况计算表等级价格(元/千克)甲市场乙市场成交额(万元)成交量(吨)成交量(吨)成交额(万元)一二三4.03.02.02612520603211.20.60.2合计—208562.0甲市场平均每千克价格(元)乙市场平均每千克价格(元)说明:乙市场平均价格高于甲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在乙市场的成交量中,较高价格的商品成交量占的比重(即权数)最大,占总成交量的50%(=3/6);而在甲市场的成交量中,较高价格商品成交量占的比重(即权数)最小,占总成交量的5.9%(=5/85)。训练目标3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确定方法和应用。【训练资料】【解答】①确定众数所在组众数所在组即加工零件数为40—50件这一组。②确定中位数所在组某车间工人加工零件中位数确定表按加工零件数分组(件)工人数工人数累计向上累计向下累计20以下20-3030-4040-5050-6060-7070以上28205010552103080909510010098907020105合计100——中点位置中位数所在组即加工零件数为40—50件这一组。91
训练目标4掌握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和应用。【训练资料】【解答】两个车间日产量和工人数统计表第一车间第二车间日产量(x)工人数(f)xf日产量(x)工人数(f)xf579101361012843070108805273.522.53.018.081.08121415161147628848989032164.750.067631.758358.781434.1138合计40340198.0合计30356289.4711第一车间日产量的平均水平(件)第一车间日产量的标准差(件)第一车间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第二车间日产量的平均水平(件)第二车间日产量的标准差(件)第二车间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由于第一车间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26.12%小于第二车间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26.20%,因此第一车间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比第二车间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好。91
第五章动态分析方法一、解释概念1.动态数列——又称时间数列、时间序列,是将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年、季、月等)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统计数列。2.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根据数列中不同时期(或时点)上的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3.增长量——又称增减量,是在一定时期内所增减的绝对量,即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它说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或减少)了多少。4.平均增长量——又称平均增减量,是指某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减变化的数量,即各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5.发展速度——是指某种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6.平均发展速度——是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说明在发展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7.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受某种基本因素的作用,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或下降的发展趋势。8.季节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受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年内随季节更替而出现的周期性波动。二、填充内容1.所属时间、具体指标数值。2.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绝对数动态数列。3.时期数列、时点数列。4.最初水平、中间水平、最末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5.报告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6.某一固定基期水平、发展变动程度。7.报告期增长量、基期发展水平,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8.水平法、累计法。9.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10.季节指数。11.按月(季)平均法。12.若干年、转折点。13.逐期增长量。14.数列的中间。15.二次增长量。91
三、选择答案1.(ac)2.(c)3.(abd)4.(d)5.(d)6.(ad)7.(d)8.(c)9.(c)10.(ad)11.(ac)12.(c)13.(b)14.(ad)15.(c)16.(ac)四、判断改错1.(×)时期指标是通过连续登记取得的,而时点指标则是通过一次性登记取得的。2.(√)3.(√)4.(√)5.(×)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而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环比发展速度6.(√)7.(×)利润指标是总量指标,而当发生亏损时指标数值相加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表明利润指标为负增长,同样反映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8.(×)平均增长量是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各期增长量变化的平均数,虽然用一般算术平均法计算求得,但并不影响平均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的性质。9.(×)循环变动是指现象的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变动。10.(×)现象的不规则变动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引起的无周期、无规律的变动。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动态数列是将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如按年、季、月等)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统计数列。编制动态数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各项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其具体要求是:91
①时间长短应该相等;②总体范围应该一致;③经济内容必须相同;④计算方法应该统一。2.【答题要点】一般来说,动态数列是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是现象的所属时间,二是反映客观现象各个具体指标数值。3.【答题要点】①动态数列与变量数列都是用以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均由两个因素构成。②动态数列是由现象的所属时间与反映客观现象各个具体指标数值构成,从动态的角度对事物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③变量数列则是由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各组单位数构成,是在相同时间内对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分析。4.【答题要点】①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②静态平均数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动态平均数是根据动态数列计算的。③静态平均数是将总体各单位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时间截面上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而动态平均数是将总体的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时间过程上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④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把现象总体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5.【答题要点】①静态平均数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动态平均数是根据动态数列计算的。②静态平均数是将总体各单位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时间截面上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而动态平均数是将总体的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时间过程上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③相同之处:两者都是把现象总体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6.【答题要点】①计算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假定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发展变动是均匀的。②由于客观现象的变动与应用公式的前提条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其计算结果一般为近似值。7.【答题要点】年距增长速度是指某种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水平与上年同期水平之比。用年距增长速度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消除季节变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8.【答题要点】①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受某种基本因素的作用,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上升或下降的发展趋势。②长期趋势分析是运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式,对原数列进行修匀,(即整理、加工),将其加工成一个新数列,以排除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随机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显示出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或规律,为预测、决策等管理活动提供依据。9.【答题要点】①91
季节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受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年内随季节更替而出现的周期性波动。②分析测定季节变动的意义在于认识和掌握其变化规律,克服季节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为编制计划,组织生产,安排市场,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其作用是消除季节因素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影响。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①时期数列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总量的绝对数数列,时点数列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点(时刻)上的状况及其水平的绝对数动态数列。②时期数列的特点为: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数值都是通过连续登记取得的;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包含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包含时间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相加后反映更长一段时期的总量指标。③时点数列的特点为: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数值,都是在某一时刻的特定状况下进行一次性登记取得的;数列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数列中各项指标不能相加,相加后的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2.【答题要点】①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侧重于考察现象最末一期的发展水平,不能准确反映中间水平的起伏状况;累计法侧重考察一段时期内现象在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及其相应的平均发展速度。②应注意的问题:注意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是否受特殊因素的影响,联系各环比发展速度进行分析,用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③水平法计算起来较为方便,是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常用方法。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案例中采用二次曲线对我国餐饮业市场进行分析预测,主要是由餐饮销售额“时间序列图”的走势所决定的。在这一图示中,餐饮销售额伴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呈现出抛物线的发展趋势。问题2.【答题要点】根据教科书“表5.20”的资料,可依次计算环比发展速度、逐期增长量,以观察动态数列的发展变化;还可以分3年或4年的时距,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速度,以观察时距扩大以后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变化情况。问题3.【答题要点】餐饮业销售额的季节变动分析(略)。问题4.【答题要点】根据统计制度规定,餐饮业零售额是指“餐饮业出售的主食、菜肴、烟酒饮料和其他商品”,研究“餐饮业需求量”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就一般意义而言,“餐饮业零售额”与“餐饮业需求量”是一致的;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指标是有一定区别的,涉及到主营商品和兼营商品的问题。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91
【训练资料2】【解答】【训练资料3】【解答】(万头)训练目标2掌握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元/人)【训练资料2】【解答】①计算第四季度月平均销售额和月平均库存额 (万元)(万元)第四季度月平均销售额为120万元,月平均库存额为40万元。91
②计算各月商品流转次数和商品流通费用率各月商品转次数和商品流通费用率计算表金额单位:万元指标9月10月11月12月商品销售额(万元)期末商品库存额(万元)流通费用额(万元)平均库存额(万元)商品流转次数(次)商品流通费用率(%)1003610.8---1103810.2372.979.27120429.8403.08.17130449.5433.027.31其中10月份商品流转次数:(次);其余的以此类推。③计算第四季度商品流转次数和商品流通费用率(次)第四季度商品流转次数为9次,其商品流通费用率为8.19%。【训练资料3】【解答】训练目标3掌握根据动态数列计算速度指标的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某地×产品2001-2006年产量统计表年份产量(万吨)环比动态指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2001353----200237724106.86.83.53200340023106.16.13.77200442929107.257.254.00200545930106.996.994.29200649132106.976.974.59【训练资料2】【解答】乙地区2005年生产总值甲地区年平均增长速度91
【训练资料3】【解答】①按计划实现利润额目标的增长速度=②提前5年实现利润额目标的增长速度=比原计划提高了2.02个百分点。③提前2年实现利税额目标的增长速度=2020年的利税总额训练目标4掌握根据动态数列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趋势线方程。【训练资料1】【解答】趋势直线方程一般式趋势直线方程计算表金额单位:亿元年份社会总产值()20032004200520062007400480570670790-2-101241014-800-48006701580合计2910010970社会总产值的趋势直线方程为2010年交通运输业产值=(582+97×5)×4%=42.68(亿元)【训练资料2】【解答】二次曲线方程一般式91
趋势二次曲线方程计算表单位:万件年份销售量199710-39-309081199820-24-408016199950-11-5050120005000000200150115050120028024160320162003603918054081合计320—282701130196某商品销售量的二次曲线方程(万件)预测2005年该商品的销售量为56.422万件。训练目标5掌握季节变动的分析测定方法。【训练资料】【解答】(1)用月(季)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某地农贸市场商品交易量季节变动测算表单位:吨月份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月平均季节指数12345678910111254525048444236323746505858545854484438364254566468706462564844404658607660.0058.6757.3354.6749.3344.6739.3336.0041.6752.6755.3366.00116.94114.35111.74106.5696.1587.0776.6670.1781.22102.66107.84128.64合计54960669251.31200.0091
(2)用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长期趋势剔除法计算表年份季度销售量(y)四期移动平均正位平均(T)剔除趋势值(%)(y/T)(1)(2)(3)(4)20051234156134105154--137.25140.75143.75--139.0142.25--75.54108.2620061234170146116174146.5151.5159.5164.5145.1149.0155.5162.0117.1697.9974.60107.4120071234202166130194168.0173.0--166.25170.5--121.5097.36--趋势剔除法季节指数计算表(%)年份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合计200520062007--117.16121.50--97.9997.3675.5474.60-108.26107.41-------同季合计同季平均季节指数238.66119.33119.35195.3597.6897.70150.1475.0775.09215.67107.84107.86799.82399.92400.00季节变动图(略)(3)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简要分析: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该商品的季节旺季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淡季第二至第三季度;其中,旺季的高峰在12月份,淡季的低谷在8月份,这两个月份是旺、淡季节的转折点。91
第六章统计指数一、解释概念1.统计指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数是指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不能直接加总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综合指数——是直接以被研究现象总体中的两个总量指标为基础编制的总指数,它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3.平均指数——是从个体指数出发,先计算出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平均数,据以测定现象总的变动方向和程度。4.指数体系——是指经济上有逻辑联系,数量上有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经济指数构成的整体。5.因素分析——是依据指数体系的理论,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方法。二、填充内容1.个体指数。2.不能直接相加的。3.数量指标指数。4.质量指标指数。5.指数数列。6.定基指数。7.环比指数。8.综合指数、平均指数。9.基期的质量指标,报告期的数量指标。10.加权算术平均,加权调和平均。11.广义,狭义。12.指数化因素,同度量因素。三、选择答案1.(acd)2.(b)3.(cd)4.(b)5.(c)6.(ab)7.(abc)91
8.(bc)9.(d)10.(d)11.(abd)12.(ab)13.(abc)14.(ad)15.(cd)四、判断改错1.(√)2.(√)3.(×)是个体指数。4.(×)只有一个因素变动,狭义指数。5.(×)综合指数。6.(√)7.(×)在资料相同的情况下。8.(√)9.(×)只有一个指数化因素,其余皆为同度量因素。10.(√)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统计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的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2.【答题要点】运用综合指数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且可以准确地、定量地说明现象变动所产生的实际经济效果。缺点是要求掌握全面的、相应的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的原始资料,否则无法进行编制。3.【答题要点】建立指数体系的基本要求是:①、分析被研究对象内各因素间存在的必然联系;②、确定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及其相互关系;③、区分各指数内的指数化因素和同度量因素。4.【答题要点】指数体系的基本作用:①是进行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②为确定各影响因素指数公式提供依据;③用于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5.【答题要点】因素分析的基本步骤:①分析被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②建立指数体系;③搜集资料,计算指数体系两个关系式中的各项数值;④根据计算的结果,作出分析结论和简要的文字说明。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综合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91
:首先将所研究现象总体中不能同度量的个别现象的量,通过另一因素或多个因素作媒介,使其转化为可同度量的量,然后加总对比,以综合反映所研究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答题要点】运用平均指数法编制价格总指数应解决好的问题:①计算公式的选择;②商品集团和代表规格品的选择;③代表规格品缺价的处理;④代表地区(市场)的选择;⑤权数的确定;⑥基期的选择。3、【答题要点】总指数的编制有综合指数、平均指数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指数不仅可以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且可以准确地、定量地说明现象变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但要求掌握全面的、相对应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原始资料。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它是从个体指数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对资料的要求宽松、灵活。如果资料相同,运用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4、【答题要点】总量指标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包含平均指标的总量指标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基础是指数体系,区别表现在所分析的指标性质不同,分析公式不同。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编制CPI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是消费品的分类、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和采价的代表性。我国编制CPI与美国不同的原因在于国情不同(如商品的代表规格品不同,消费的结构不同,编制的方法不同等等)。问题2【答题要点】CPI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貨緊縮程度的指标。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意味着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貨緊縮的危险。因此,国家可以根据CPI的数据及其相关因素,决定宏观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问题。问题3【答题要点】人们总是感觉国家发布的CPI数据与自己亲身体会有的差异,如2008年2月份,国家发布的CPI为+8.7%,但人们感觉太低。原因在于:一是人们是从自己感受最深的(如食品)局部看问题;二是CPI的上涨是结构性的,人们总是盯着涨的,没看到跌的;三是老百姓对CPI的计算过程等不理解。因此,政府在发布CPI数据时,必须引导老百姓去正确认识CPI。问题4【答题要点】CPI编制的局限性体现在采样点及代表规格品的轮换制与资料的动态跟踪;发布的局限性在于CPI的计算过程应让老百姓明白,而且能理解、看得懂。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1)三种商品销售额总指数及报告期较基期的增减额91
(2)三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引起该企业销售的增减额(3)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引起居民购买商品支出的增减额【训练资料2】【解答】(1)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生产费用(2)单位成本总指数及由于成本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生产费用(3)生产费用指数及增加(或减少)额【训练资料3】【解答】91
(1)各种产品产量的个体指数(2)三种产品产量的总指数(3)报告期由于三种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产值(元)训练目标2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1)物价总指数及由于物价变动消费者增加(或减少)的支出金额(2)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消费者增加(或减少)的支出金额14000-(14000÷1.25)-3450=2800-3450=-650(元)【训练资料2】【解答】(1)产品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生产费用91
(2)单位产品成本总指数及由于单位产品成本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生产费用120.5-102.25=18.25(万元)【训练资料3】【解答】该商店2003年三种商品销售量的总指数:【训练资料4】【解答】该厂今年至少要把四种产品成本降低13.76%才能完成任务。训练目标3掌握指数数列分析法的应用【训练资料】【解答】(1)由于产量变动而引起的产值增减额2135350-1798750=336600(元)(2)2006年的产量总指数2006年定基指数=91
2006年环比指数=(3)2000~2007年综合平均增长速度训练目标4掌握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的应用【训练资料1】【解答】115.79%=114.58%×101.05%0.15=0.14+0.01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5.79%,增加0.15吨,其中各车间人数结构变动使其增长1.05%,增加0.01吨;各车间劳动生产率变动使其增长14.58%,增加0.14吨。【训练资料2】【解答】(1)四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95.37%(2)四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91
(3)四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369+165.73=534.73(万元)(4)销售额、价格、销售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112.12%=117.56%×95.37%369=534.73-165.73计算结果表明:四种商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2.12%,增加369万元;其中,四种商品销售量变动使其增长17.56%、增加534.73万元,四种商品价格变动使其降低4.63%、减少165.73万元。【训练资料3】【解答】产量指数分析过程计算表10000210004000132003000011760120002800011200100300100120400280350005496051200500800(1)该厂全部工人的总产量指数(2)全部工人平均产量变动总指数(3)全部工人平均产量中受各组产量水平变动的影响(4)全部工人平均产量中受各组工人结构变动的影响91
(5)该厂产量的变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分总量和结构说明)总产量指数=增加额=(件)工人人数指数=工人人数变动影响额=(件)工人结构影响指数=工人结构变动影响额=(件)平均产量固定构成指数=各组平均产量变动影响额=(件)故:157.03%=160%×91.43%×107.34%19960=21000-4800+3760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总产量增长57.03%,增加19960件。其中,由于工人人数增长60%,使其增加21000件;工人人数结构变动使其下降8.57%,减少4800件;各组平均产量变动使其增长7.34%,增加3760件。【训练资料4】【解答】生产费用指数分析过程计算表4005045404804803784324209041020858852计划完成情况=(万元)产量变动的影响:91
(万元)单耗变动的影响:(万元)价格变动的影响:(万元)故:112.83%=94.91%×99.3%×119.72%116=-46-6+168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生产费用总额超计划12.83%、增加费用116万元;其中,产品有5.09%未完成计划、节省费用46万元,单耗比计划节约0.7%、节省费用6万元,价格上涨19.7%、增加费用168万元。就总体而言,费用总额超计划主要是由于价格上涨的原因所致。【训练资料5】【解答】(1)商品流转次数和商品流转次数指数(2)商品流转天数和商品流转天数指数(3)商品流转速度变动分析①商品流转次数变动分析即136.11%=134.07%×101.52%91
即2.6=2.45+0.15计算结果表明:商品流转次数加快36.11%即加快2.6次,其中,商品销售额增长34.07%促使商品流转次数加快2.45次,商品平均库存降低1.5%、促使商品流转次数加快0.15次。②商品流转天数变动分析即73.46%=98.5%×74.58%计算结果表明:商品流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降低26.54%即减少13.27天,其中,商品平均库存额降低1.5%、使得商品流转天数减少0.75天,商品销售额增长34.08%(=1/74.58%)、使得商品流转天数减少12.52天。91
第七章抽样调查一、解释概念1.随机原则——在抽取样本单位时,必须随机(非主观)地对待每一单位,使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被抽取的可能性,即保证各单位被抽取的机会均等。2.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是以样本为对象计算的特征值,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样本的数量特征。3.随机变量——随样本单位的随机性而体现出随机性的单位标志值构成的变量。4.中心极限定理——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大量相互独立的随机现象的概率分布是以正态分布为极限的定理。5.抽样平均误差——指一个抽样方案的所有可能样本的某统计量与总体相应指标的离差的平均值,抽样平均误差实质就是该统计量在其概率分布中的标准差。6.区间估计——是根据样本统计量及估计的可能误差,找出在一定保证程度下的估计区间的方法。二、填充内容1.随机原则、样本资料、特征值、数量特征。2.样本、样本单位。3.样本个数。4.平均值、平均值。5.概率。6.无偏性、有效性。7.随机原则、样本指标、控制。8.所有单位、抽样推断。9.辅助标志、辅助资料。10.简单随机不重复抽样、类型随机不重复抽样。三、选择答案1.(ab)2.(d)3.(acd)4.(c)5.(a)6.(b)7.(a)8.(b)9.(c)91
10.(c)11.(d)12.(a)13.(a)14.(d)15.(abd)16.(abcd)17.(cd)18.( bc )19.( bcd)20.(ac)四、判断改错1.( × )由此推断的总体参数不一定准确。2.( × )极限误差的大小,与抽样估计的可靠性无关。3.( × )成反比关系。4.( √ )5.( √ )6.( × )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总体指标是一个确定的量。7.( √ )8.。( × )是具有一定把握程度的范围。9.( √ )10.( √ )11.( √ )12.( × )抽样平均误差,实质上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的标准差。13.( × )整群抽样一般适用于群内差异较大的总体,类型抽样适用于类间差异较大的总体。14.( √ )15.( √ )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抽样推断与其他的统计估算的不同:①以部分特征推断整体特征;②按随机原则抽选被调查单位;③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其中,最显著的不同是第三个特点。2.【答题要点】全及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指标,而总体只有一个,所以全及指标是确定的。抽样指标是说明样本的指标,而总体中可以抽出若干个样本,这若干样本又是按照随机原则抽选出来的,因而抽样指标是随机的。91
3.【答题要点】原因有二:①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一般大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把误差看得大一点有利于我们谨慎从事;②当抽样单位数占总体比例不大时,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接近于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4.【答题要点】区间估计比点估计运用广泛的原因是:点估计未考虑抽样误差,区间估计考虑了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的精度是指估计区间的宽窄。在区间估计中,提高精度就会缩小估计区间,而缩小估计区间就会降低把握程度;提高把握程度就会扩大估计区间,而扩大估计区间就会降低精度。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确定精度与把握程度的关系。5.【答题要点】类型抽样的优点:可以保证样本对总体具有更高的代表性,与其它的抽样组织方式相比较,计算出的抽样误差比较小。类型抽样的应用条件:经过统计分组以后,组内差异较小、组间差异较大的现象。6.【答题要点】等距抽样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按有关标志排序的等距抽样,可以使样本均匀分布在总体中,从而提高样本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等距抽样的应用条件:有排序可以利用的辅助信息、最好是没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7.【答题要点】整群抽样的优点:在总体单位多、分布区域广或缺少抽样框的情况下较其它的抽样组织方式易于操作。整群抽样的局限性:样本代表性差不如其它抽样组织方式,往往需要采用增加样本单位数来提高抽样的精确度。8.【答题要点】阶段抽样是通过层层分组、层层抽样的方式进行的。类型抽样可以看作是二阶段抽样从各组单位数中抽选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调查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段抽样;整群抽样可以看作是二阶段抽样比为100%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段抽样。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①现象总体标志变异度的大小;②抽样单位数的多少;③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④如果从抽样推断的误差范围(极限误差)来说,还包括对事物推断的把握程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现象总体的标志变异度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则越小。现象总体的标志变异度从正方向影响抽样误差。抽样单位数越多,抽样误差小;反之则越大。抽样数目从反方向影响抽样误差。在四种抽样组织方式中,类型抽样的抽样误差较小;在不分类的情况下,等距抽样的抽样误差较小。如果从抽样推断的误差范围来说,把握程度越大,误差范围越大;把握程度越小,误差范围越小。把握程度与误差范围同向。2.【答题要点】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概率度、置信度都是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因素。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①抽样平均误差越大,需要抽选的样本单位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②91
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影响方向相同,即极限误差越大,需要抽选的单位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③概率度与置信度是函数关系,它们从正方向影响抽样单位数,置信度越大,需要抽选的单位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七、案例讨论问题1.【回答要点】案例中先采用了多阶段抽样,在每一阶段中采用的是等距抽样,等距抽样起点有半距起点、对称起点和随机起点,还有等比例不等概率抽样方法。问题2.【回答要点】案例中采用了调整抽样阶段,扩大样本容量,增加调查点数、减少每点调查户数,建立大小样本网点,按人均收入(辅之以农户人口)和粮食平均亩产量(辅之以粮食播种面积)混合排队编制抽样框等方法来提高样本代表性。问题3.【回答要点】案例中采用混合排队方法编制抽样框,优点是可以提高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增加推断的精确度,从而减少抽样误差;缺点是当样本轮换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可能会影响抽样调查的质量。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抽样推断中样本指标的计算以及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误差分析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样本平均数:抽样平均误差:【训练资料2】【解答】已知,计算91
即因此不能认为这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5%。训练目标2掌握抽样推断中抽样估计的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①合格品数量的区间估计已知计算即即②概率保证程度的估计若查表91
【训练资料2】【解答】①平均每包重量的范围即因此平均重量达到规定要求②茶叶的合格率范围0.7±3×0.0456=0.7±0.1368即以95.45%的概率估计这批茶叶包装合格率在56.32%~71.368%之间。【训练资料3】【解答】该市居民家庭月食品消费的抽样误差:(元)252.4±1.96×1.81=252.4±3.55(元)即以95%的可靠程度估计,该市居民家庭月食品消费在248.85~255.95元。【训练资料4】【解答】91
即所有储户平均存款额在。,即2000元以上的比重在。【训练资料5】【解答】(米)1.66±3×0.001=1.66±0.003(米)即当概率保证为99.73%时,该市在校中学生平均身高在1.657~1.663米之间。【训练资料6】【解答】即应以98.12%的把握程度进行推断。91
训练目标3掌握抽样推断中总体指标的推算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已知,,,,,,计算即以90%的可靠程度推算,优秀学生的比例为;优秀学生的人数在93~358人之间。【训练资料2】【解答】已知,,,,计算即即以95%的把握程度推算,小麦总产量在898100~901900斤之间。91
训练目标4掌握抽样推断中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重复条件下为36人。不重复条件下为35人。【训练资料2】【解答】即在95.45%的概率保证下,电池调查的必要抽样单位数为118。【训练资料3】【解答】(只)即采用不重复抽样需要抽取16只灯泡进行检查。【训练资料4】【解答】⑴ n=2000×5%=100即全及总体划分为100个同等部分;⑵ N/n=2000/100=20即抽选的间隔为20;⑶ N/n=2000/100=20即每部分的单位数是20;①如果以抽选距离的一半抽取第一个单位,则抽取的第一个号码是10(N/n/2=20/2=10),第2个至第100个号码依次可用如下的公式计算:;②如果随机抽取第一个单位,则抽取的第一个号码是(即随机抽取的第一个单位),第2个至第100个号码依次可用如下的公式计算:;抽取单位总数为100,即。91
第八章显著性检验一、解释概念1.假设检验——也称显著性检验,是指对未知的总体某一数量特征提出某种假设,再根据样本的实际资料来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2.小概率原则——是指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小,通常认为,在实践中,这一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3.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原假设通常是指根据已有的资料或经过周密考虑后确定的,需要通过样本去推断其正确与否的命题;备择假设是指与原假设相对立的假设,即原假设被否定之后而决定选择的假设。4.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双侧检验是指否定区间在曲线下两侧的假设检验,也叫双边检验、双尾检验;否定区域在曲线一侧的假设检验称为单侧检验,分左单侧检验和右单侧检验。5.U检验和T检验——U检验是指以U作为统计量的假设检验;以T作为统计量的假设检验称为T检验。二、填充内容1.不大于、不小于2.互逆事件、不。3.否定域。4.参数假设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5.左、α、左单尾检验。6.U、t。7.U。8.方差9.U10.χ2、F。三、选择答案1.(b)2.(a)3.(d)4.(a)5.(c)6.(a)7.(c)8.(b)9.(a)91
10.(a)11.(a)12.(c)13.(c)14.(d)15.(c)16.(a)17.(d)18.(d)19.(b)20.(d)21.(b)22.(a)23.(d)24.(c)25.(c)26.(b)27.(d)28.(a)29.(a)30.(c)四、判断改错1.(×)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2.(×)判断错误的可能性会减小3.(×)放在原假设上4.(√)5.(×)不可以同时减小6.(√)7.(×)可能性越小8.(×)是卡方分布9.(√)10.(√)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①显著性检验利用统计量的分布律进行,根据经验提出假设,并抽取一个样本进行验证。②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有理由怀疑原假设的正确性,从而拒绝原假设的成立。91
③在进行假设检验设计时,应以公认的小概率水平来确定否定域。2.【答题要点】① 根据历史的、经验的或其它事实,对未知特征提出假设,一般要同时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② 根据犯两类错误可能引起的后果加以比较,然后以α来控制。3.【答题要点】① 在大样本情况下,对总体成数P的检验,可以用P(1-P)作为总体方差,与总体均值的检验一样,采用U检验。② 与总体均值的检验所不同的,无非是用P(1-P)代替了总体均值检验时的方差。总体成数的检验没有像总体均值检验那样采用t检验。4.【答题要点】① 一般的反证法属于逻辑上的反证法,是由结果的矛盾而推出假设的错误。② 显著性检验法的反证法,是由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的矛盾出发,从而拒绝原假设。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①显著性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即“弃真”错误与“取伪”错误。②避免“弃真”错误与避免“取伪”错误是一对矛盾。③权衡两类错误的轻重来综合考虑α水平、样本容量和调查费用等因素。2.【答题要点】① 显著性检验与区间估计的联系:利用显著性检验可以建立区间估计,而利用区间估计也可以得出显著性检验。②显著性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区间估计的结论有时可能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不同。3.【答题要点】①提出假设;②确定假设检验的样本统计量及其分布;③规定显著性水平α值;④根据显著性水平确定统计量的否定域及临界值;⑤判断假设是否成立。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①根据案例中需要验证A组和B组EPS均值是否相等的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原假设和备择假设;②建立相应的T分布的假设检验统计量验证A组和B组EPS均值是否相等;③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确定显著性水平()、临界值()和否定域(-∞,-1.96]∪[+1.96,+∞);④拒接原假设,即A组和B组EPS均值有显著性差异。问题2.【答题要点】本案例给出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实证分析的程序和框架,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论题,即根据需要提出问题。91
②观察和收集与问题有关的经济现象资料。来源主要是实地调查或专业文献;包括初级资料和次级资料,以便于比较和分析。③建立假设和假说。假设是理论赖以成了的前提条件,假说是对经济现象之间关系和运动形态的估测。④推论和预测,即在建立假说的基础上去做各种推论和预测。如果假说成立,则可以推测某些现象或行为将会导致什么结果。⑤实证,将所观察到的实际经济现象和根据假说推测出来的经济现象相比较,观察两者是否相等。如果相符,则暂时接受以往假说,有待进一步观察;如果不符,则可以对假说加以修正或放弃。本案例的实证分析过程采用了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方法。问题3.【答题要点】本案例中具体采用了假设检验中的F和T检验法,与教科书讲授的内容一致。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假设计算得查表得,由于,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该种电子元件的平均值有所提高。【训练资料2】【解答】已知方差,本题是单总体均值的显著性检验假设计算得查表,所以,拒绝,认为该批零件的平均长度不是32.50mm。【注】在解题过程中,拒绝域的两种方式91
是一致的,用哪个都可以,在其它检验中也是同样的。【训练资料3】【解答】未知,本题是单总体下均值的假设检验,待检假设因为用t检验统计量,所以查表,故接受,认为这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训练资料4】【解答】假设计算得查双侧表得,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认为两种测温方法无差异。【训练资料5】【解答】假设已知,,,查正态分布双侧临界值表;因为91
,所以接受原假设,认为该果酱符合标准。【训练资料6】【解答】假设,已知,,,,,,查正态分布双侧临界值表,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在下,使用原料A与使用原料B生产的产品重量的均值相等。【训练资料7】【解答】未知,本题是单总体下均值μ的单侧检验,待检验设因为选择t检验统计量,所以查表,故拒绝,认为这批罐头的VC含量合格。【训练资料8】【解答】因为。所以(1)已知,应选用U估计量,于是查表知,故拒绝,接受,即认为含硫量发生了变化。91
(2)未知,应选用t统计量,于是查表,故拒绝,即认为含硫量发生了变化。【训练资料9】【解答】这是已知,双总体下均值的假设检验。待检假设;α=0.05已知,经计算所以由U统计量,得查表得,故接受,认为两机床加工的零件外径无显著的差异。【训练资料10】【解答】一般地,物体的长度服从正态分布,但均未知,可以认为方差小的精度高,故待检假设为计算得,检验统计量查表经比较,故接受,认为两仪器的精度比仪器没有显著差别。【训练资料11】【解答】待检假设由于未知,考虑方差齐性,必须先检验是否等于,故提出假设91
,,是双侧检验。因为所以,F检验统计量查表得。经比较,故接受,认为两批电子元件总体的方差相等。由未知的条件,检验两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可采用t检验统计量,待检假设,是双侧检验。计算t检验统计量的值,得·查表,故接受,认为两批元件的电阻无显著差异。训练目标2掌握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假设,已知,,计算得91
查正态双侧临界值表,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该企业全部产品合格率达到95%。【训练资料2】【解答】假设,已知,,计算得查正态分布概率较小制累计分布表,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彩电的居民家庭拥有率没有增长。【训练资料3】【解答】假设假设,已知,当检验水平时查正态双侧临界值表,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该推销员的话是真实的。【训练资料4】【解答】这是,但未知,两个正态总体下均值的检验,待检假设下的双侧检验。检验统计量91
代入计算,得|t|=(0.273-0.267)/[0.233×0.4714]=0.0547查表,故接受,认为处理前后的产品含脂率无显著变化。【训练资料5】【解答】均未知,故应先作方差齐性检验,待检假设,,是下的双侧检验(因为此进不保护原假设,故α取0.5)。因为,计算F检验统计量,得查表,经比较,故接受,认为两种方案得率的方差相等。在,但未知的条件下,进行两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待检假设α=0.05因为,计算t检验统计量,得查表经比较,故拒绝,认为乙方案比甲方案可以明显提高得率。训练目标3掌握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训练资料1】【解答】假设,91
已知,,查双侧分布表,,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认为该车间铜丝折断力的方差为64。【训练资料2】【解答】假设,已知,,计算得,,,查F分布临界值表,,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在70℃和80℃条件下针织品断裂强度无差别。【训练资料3】【解答】假设,已知,查双侧分布表,,因为,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纱的均匀度变劣了。【训练资料4】【解答】(1)假设,91
已知,,计算查T分布表有,因为,所以接受原假设。(2)假设,因为,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训练资料5】【解答】未知,单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待检假设因为,计算t检验统计量,得查表,经比较,故接受,认为该天生产的食盐净重是500克。是μ未知,单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待检验设因为,计算检验统计量,得查表得。经比较知故拒绝91
,认为该天生产的食盐每袋净重的标准差大于10克。【训练资料6】【解答】设熔点X~N(μ,),是μ未知,单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待检假设因为n=4,,所以检验统计量的值查表知,。经比较知,故拒绝,认为测定值的均方差大于2℃。91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一、解释概念1.函数关系——是变量之间一种完全确定的关系,即一个变量的数值完全由另一个(或一组)变量的数值所确定。2.相关关系——是变量之间其数量变化受随机因素影响而不能唯一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3.相关系数——是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紧密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4.回归分析——是在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动趋势拟合数学模型进行量的推算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5.决定系数——也称可决系数或判定系数,是指因变量的总变差中可以被自变量解释部分的比重。6.估计标准误——也称估计标准误差或剩余标准差。是回归直线随机离差的均方根,它反映了以回归直线为中心的各观察值与其估计值之间的平均离差程度。二、填充内容1.;。2.单相关;复相关。3.线性相关;曲线相关。4.数量上;具体数值是不确定的。5.相关。6.曲线回归;二元或多元回归。7.最小平方法。8.简单相关图表、分组相关图表。9.自变量、因变量。10.因变量、自变量。三、选择答案1.(ab)2.(cd)3.(ab)4.(c)5.(b)6.(d)7.(ab)8.(bc)91
9.(abc)10.(c)11.(ac)12.(ac)13.(ac)14.(a)15.(c)四、判断改错1.(√)2.(×)没有线性相关关系。3.(√)4.(×)高度相关。5.(×)不是对等关系。6.(√)7.(×)是回归模型的误差分析指标。8.(√)9.(√)10.(×)Y为确定性变量。11.(×)愈好,反之,则愈差。12.(×)相关关系不是完全确定性的依存关系。13.(×)不受计量单位大小的影响。14.(×)需要检验。15.(√)16.(×)不是相关关系。17.(√)18.(×)单相关、曲线相关。19.(×)单相关,负相关。20.(×)复相关,正相关。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区别表现在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值是否确定。联系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在观察或测量中存在误差等原因,实际工作中的函数关系有时通过相关关系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研究相关关系时又常常借用函数关系的形式近似地将它表达出来,以便找到相关关系的一般数量特征。2.【答题要点】先要进行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表和相关图粗略地判断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形态。3.【答题要点】回归系数b与相关系数r的符号相同,即“+”反映正相关关系,“-”反映负相关关系。区别在于,相关系数r是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紧密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回归系数b说明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的平均变动值。4.【答题要点】因为在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91
5.【答题要点】①分析自变量解释力;②测算估计标误;③运用模型预测。6.【答题要点】有质的区别。在中,为自变量,为因变量;在中,为自变量,为因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是确定性的量。7.【答题要点】不是。因为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愈多,计算分析愈复杂,工作量愈大,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我们对事物的判断。8.【答题要点】显著性检验是判断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是否成立;估计标准误的测算是对回归模型的误差分析,以判断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9.【答题要点】联系表现在可利用计算相关系数的有关数据,用简捷法计算估计标准误。区别表现在相关系数是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紧密程度的指标,估计标准误是回归模型的误差分析指标,是分析研究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逆指标。10.【答题要点】筛选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经验判断、相关表、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等。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联系在于,两者都是对客观事物数量依存关系的分析,其中回归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者区别在于,两者的概念和作用不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2.【答题要点】①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②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③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④根据搜集的资料估计模型参数,建立回归模型。3.【答题要点】①筛选影响因变量的主要自变量;②正确理解回归系数;③科学合理地内插外推;④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的作用。4.【答题要点】存在相关关系。如果用相关表和相关图的形式表现,有意义。因为电脑与打印机是配套产品。(图略)5.【答题要点】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为曲线相关关系。测算相关系数r意义不大,因为相关系数r是在线性相关的情况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紧密程度的分析指标。如果计算的相关系数,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很低。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对国债发行规模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理论依据在于:①两者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②两者都是投资行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上升是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的基础。问题2.【答题要点】91
①不是很科学,因为点估计没有考虑预测的误差。②若置信度为95.45%,根据资料可计算出,即[2661.23,3185.39]问题3.【答题要点】(1)1999年国债发行规模的预测值为2923.31,观察值为3702.13,两者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预测值是点估计,没有考虑预测误差;二是1996年后,我国与国债发行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不能。原模型中参数的值是依据原观察数列的相关数据计算的,而原观察数列所涉及到的时间距2008年较远,且改变了原来的发展走势。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一元线性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应用。【训练资料1】【解答】(1)相关表与相关图略。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呈线性负相关。(2)计算相关系数价格与需求量的相关系数计算表家庭号价格(元)需求量(千克)15.01.0251522.03.5412.25732.03.049642.32.75.297.296.2152.52.46.255.76662.62.56.766.256.572.82.07.8445.683.01.592.254.593.31.210.891.443.96103.51.212.251.444.2292191.2850.6854.9791
计算结果表明,该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负向的高度相关。(3)检验显著性自由度,当时,查表在显著水平上,该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确实存在线性相关关系。(4)建立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模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表示这种商品不用钱买的时候(即),平均每一居民家庭月需求量为4.495千克;当用钱购买时,价格每上涨1元、需求量减少0.826千克。(5)预测需求量(假定价格为1.5元时,以95.45%的置信度估计)首先,分析自变量的解释力计算结果表明,在该商品需求量的总变差中,74.53%可以用价格的变化来解释,反映了上述回归模型拟合得较好。其次,测算估计标准误计算结果表明,用这一模型进行预测时,估计标准误0.478千克。最后,预测该商品需求量已知则(千克)(点估计值)(千克)(区间估计值)即需求量在2.3007~4.2119千克之间91
【训练资料2】【解答】(1)相关表与散点图略,生产批量与耗用工时呈正向线性相关。(2)计算相关系数某产品生产批量与耗用工时的相关系数计算表序号生产批量工时1307390053292190220504002500100036012836001638476804801706400289001360054087160075693480650108250011664540076013536001822581008306990047612070970148490021904103601060132360017424792050011002840013466061800计算结果表明,生产批量与耗用工时之间呈正向的高度相关。(3)检验显著性、建立回归模型自由度,当时,查表,在显著水平上,该产品的生产批量与耗用工时确实存在线性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模型91
回归模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表示一件产品不生产时,为生产准备需要10个小时;批量生产每件产品,平均需要2个小时。用这一模型预测时,估计标准误2.7386小时。(4)预测工时耗用量(假定批量为65件,以95.45%的置信度估计)首先,分析自变量解释力计算结果表明,该产品在批量生产的耗用工时总变差中,99.56%可以用生产批量的变化来解释,反映了这一回归模型拟合得优。其次,测算估计标准误计算结果表明,用这一模型进行预测时,估计标准误2.7386小时。最后,预测批量生产工时耗用量已知则(点估计值)(区间估计值)即耗用工时量在134.5228~145.4772小时之间。【训练资料3】【解答】(1)相关表与散点图略,产量与单位成本负向线性相关。(2)计算相关系数某产品产量与其成本开支的相关系数计算表序号产量单位成本1502250041002551.830253.24993601.736002.891024621.838443.24111.65702490041406741.854763.24133.27761.657762.56121.68801.764002.891369851.672252.5613610901.581002.2513511981.496041.96137.2121001.5100002.2515090020.47045035.081501.691
计算结果表明,该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呈现出负向的高度相关。(3)检验显著性、建立回归模型当时,查表在的显著水平上,该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确实存在线性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模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表示一件产品不生产时,固定成本需要2.42万元;表示生产每件产品,平均需要0.0096万元。(4)预测单位成本(月产量达到120件、以95%的概率估计)首先,分析自变量解释力计算结果表明,该产品单位成本的总变差中,68.34%可以用产品产量的变化来解释,反映了这一回归模型拟合得优。其次,测算估计标准误计算结果表明,用这一模型进行预测时,估计标准误0.1129万元。最后,预测单位成本已知则(点估计值)(区间估计值)91
即单位成本的估计值在1.0467~1.4893万元之间。(5)判断科学性计划月产量120件,每件产品成本1.2万元,在产品生产工艺可比的情况下,应该说是科学的。因为,计划的单位成本在正常的预测值在1.0467~1.4893万元之间。训练目标2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中指标之间的数量变换关系。【训练资料1】【解答】(1)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放款增加额与存款增加额的直线回归方程:(2)计算估计标准误【训练资料2】【解答】根据题意,则生产费用与产品产量的直线回归方程为:【训练资料3】【解答】91
所求的直线回归方程为:训练目标3掌握二元线性相关与回归的方法应用。【训练资料】【解答】(1)建立回归模型、检验显著性 依题意可知,销售量与居民平均月收入、新增建筑面积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设销售量为Y,月收入为X1,新增建筑面积为X2,则回归参数计算如下:回归参数计算表序号1136000204096006400001442890021512002340109207056001693240031720002800120407396001964000041890003360144008100002564410052350004500169208836003246250062688005880201609216004417840073000007200240001000000576900008228800616029120108160078448400941040012920367201166400115614440010432000168004536011664001764160000∑25232006400021924091148005810729100将表中有关数据代入下列方程组:91
求解得:则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复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居民平均月收入和新增建筑面积共同影响该装修材料的销售量,前两者与后者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显著性检验设,,自由度查表有,表明在显著水平上,装修材料销售量与居民平均月收入,新增建筑面积之间确实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预测某种新型装修材料的销售量首先,分析自变量解释力,表明,销售量总变化中,有82.48%可以用居民平均月收入和新增建筑面积的变化来解释,可见上述回归模型拟合得较好。其次,测算估计标准误最后,预测装修材料销售量14.468+0.1092×1100+6.342×45=419.978(吨)(点估计值)419.978±1.96×38.1846=419.978±74.8418(区间估计值)即[345.1362,494.8198]在95%的置信度下,当居民平均月收入达到1100元,新增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时,该装修材料销售量在345.1362~494.8198吨之间。91
第十章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一、解释概念1.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即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核算。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描述的系统,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等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交易者集团的经济活动(流量)以及它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存量)、各重要总量及其组成成分进行测定,来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3.生产——是指经过劳动和物质资料的投入,形成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过程。4.国民经济帐户——是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它采用“T”型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把基本核算表中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基本指标联接起来,形成一套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账户体系,系统描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5.社会总产出——是指全部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完全价值。在这一总量中既包括生产者新创造的价值,也包括作为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6.国内生产总值——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各种产品总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各个单位的增加值总和。7.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出价值中扣除本期中间投入价值以后的余额。8.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损耗后的价值。9.可支配收入——是各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加上再分配收入减去再分配支出的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各单位或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后的最终收入总量。10.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1个单位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二、填充内容1.经济利益、最终使用2.实物运动、资金融通3.社会化、无形4.产品法、工厂法、商业附加5.劳动者报酬、货币、实物6.生产税净额7.转移91
8.国民可支配收入9.居民消费、政府消费10.总消费11.存货12.离岸13.支出法14.中间投入、最初投入、中间使用、最终使用15.劳动力、土地16总储蓄17.贷方、借方18.资产增加、负债减少、资产减少、负债增加19.经济资产存量、时点上20.人口资源、人力资本三、选择答案1.(ad)2.(abc)3.(a)4.(abcd)5.(acd)6.(abc)7.(ad)8.(ab)9.(abc)10.(abcd)四、判断改错1.(×)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核算。2.(×)服务不可以储存。3.(√)4.(×)所有权。5.(√)6.(×)是我国一个常住单位。7.(√)8.(√)9.(×)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10.(√)11.(√)12.(×)对象是非金融资产。13.(×)不包括土地改良。14.(√)15.(√)16.(×)去掉“都”。17.(×)出公差报销的车费不属于最终消费。18.(×)属于再分配活动。91
五、回答要点1.【答题要点】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经济帐户借用了会计核算中丁字帐户格式和复式记帐方法。2.【答题要点】①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②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式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③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3.【答题要点】①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②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③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④能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帐户。4.【答题要点】因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合适的房租价格作为参考。5.【答题要点】①因为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②折旧率法、使用年限平均法、虚拟折旧法等。6.【答题要点】①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原始净要素收入(即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对应支出的净额)。②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7.【答题要点】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直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要素的收入在不同部门、单位和个人间的收支转移而产生的间接分配。8.【答题要点】最终产品=总产品-中间产品。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必须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去揭示。9.【答题要点】教师的工作是生产活动、其工作成果是服务,给教师的工资是初次分配。10.【答题要点】反映一定时期内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的情况。六、论述问题1.【答题要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帐户、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帐户包括经济总体帐户、国内机构部门帐户和国外部门帐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2.【答题要点】91
五张基本核算表是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价值量核算的表式。国内生产总值表是核心,它核算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总量,并对其它核算表中的有关总量起着控制作用。投入产出表反映社会产品生产与使用结构,特别是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的经济技术联系。资金流量表反映社会生产过程中与实物运动相对应的各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与金融交易等资金运动。国际收支表集中反映对外经济往来的各种联系。资产负债表把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结合起来,更为完整地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全貌。3.【答题要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4.【答题要点】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5.【答题要点】投入产出核算是对核算体系内部的实物流量进行观察的核算技术。它运用一系列指标、系数和模型来研究和测定各部门在产品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以揭示各部门之间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七、案例讨论问题1.【答题要点】①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有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②因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民经济总量核算,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中心内容。问题2.【答题要点】通过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波动分析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7年GDP数据分析略)。问题3.【答题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消费和国外比较呈现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特点。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推动,现在在国际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来刺激消费,使我国经济步入投资、消费、进出口比例协调、三方面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八、能力训练训练目标1掌握GDP的核算方法及三等价原则。【训练资料】【解答】①生产法地区生产总值GDP=766.2-(766.2×34.29%)+2392.4-(2392.4×69.53%)+304.3-(304.3×71.47%)+153.50-(153.50×40.2%)+171.39-(171.39×58.58%)+433.55-(433.55×37.41%)=1753.39(亿元)②分配法(收入法)地区生产总值GDP=866.89+231.34+459.26+200+196.17=1753.66(亿元)③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91
GDP=492.04+381.2+192.64+22.3+111.89+171.2+333.76+48.33=1753.36(亿元)训练目标2掌握指标核算方法及相关指标之间的换算关系。【训练资料1】【解答】①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28000-17600=10400(亿元)国民总收入=10400-45=10355(亿元)国民净收入=10355-1310=9045(亿元)②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6050+972+1310+2068=10400(亿元)国民总收入=10400-45=10355(亿元)国民净收入=10355-1310=9045(亿元)③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8054+2546+2100-2300=10400(亿元)国民总收入=10400-45=10355(亿元)国民净收入=10355-1310=9045(亿元)【训练资料2】【解答】国民总收入=1854-2-38-39+6+63+1+19=1864(亿元)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864+6+63+1+19-2-38-39=1874(亿元)【训练资料3】【解答】国内生产净值=840-57.6=782.4(亿元)国民总收入=840+0.9+0.3=841.2(亿元)国民净收入=841.2-57.6=783.6(亿元)国民可支配总收入=841.2+0.3=841.5(亿元)国民可支配净收入=783.6+0.3=783.9(亿元)训练目标3掌握GDP使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训练资料】【解答】①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见表中数据)年度GDP环比+(%)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资本形成占GDP比重(%)200098749—62.3035.282001108972.410.3561.3736.492002120350.310.4459.5737.862003136398.813.3356.7841.032004160280.417.5154.3043.152005188692.117.7351.8442.74②我国“十五”期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且环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③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④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9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础会计学》(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doc
- 《基础会计学》2009-2012历年真题及答案.doc
- 《基础会计学》浙江财经大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 《基础会计学》浙江财经大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
-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与训练》章节练习答案(缺第五章).doc
- 《基础会计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版).doc
- 《基础心理学知识》(2015)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1).doc
- 《基础统计》教参及习题答案.doc
- 《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课后习题答案.pdf
- 《复变函数》课后习题答案(高教版第四版).doc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三版答案_华中科技大学数学.doc
- 《复变函数论》试题库及答案.doc
- 《外经贸应用文》课后练习参考答案.pdf
- 《大学IT》单项选择练习题答案.doc
- 《大学基础物理学》张三慧(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答案.doc
- 《大学数学简明教程》习题参考解答.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