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06 KB
- 2022-04-29 13:54: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复习题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试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答:(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孔茨与奥唐纳)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西蒙)管理就是决策。(许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乔忠等)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2、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职能?简述其含义。答: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就有六个管理职能。具体含义如下: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3)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4)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5)激励职能。激励职能就是创造职工所需要的各种满意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6)协调职能。协调职能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两个方面。对内协调主要是沟通,即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团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协调主要是公关,即如何处理组织与政府、传播媒体、客户、公众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含义是什么?答: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担负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的客体,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4、管理者有哪些角色?答:管理者要执行多种管理职能,在管理工作中常常扮演多种角色,可归纳为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人际关系角色又可划分为三种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管理者的信息角色也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洞察者、传播者和发言人。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又分为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等。5.简述管理者的技能。答:管理者应具备三类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还应该具备理解技能、分析技能、决策技能、创新技能等。6、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实践性?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们通过对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深入分析、总结、升华而得到,反过来它又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因此要真正掌握管理学仅靠书本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大量的管理实践活动去体会和磨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管理学的实践性。7、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性?答: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解决,所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将会大大推动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更新和扩展,因此管理学是一个发展的学科。8、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答:管理学已形成了一套反映客观规律、合乎逻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处理问题时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验数据,提出假设,并利用管理实践验证假设、探索未知的东西,因而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另外管理的目的是高效率的达成组织目标,为此要求管理者必须灵活、熟练地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创造性地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协调,因此管理学又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9、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答: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必然导致管理学的综合性。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中,需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学充分吸收自己有用的东西并加以拓展。10、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性学科?答:在给定可控的条件下,用同样的管理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组织环境中许多无法预知的复杂因素而引起的。因此管理学与诸如数学等精确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不精确性。11、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答:若将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看成硬件的话,则管理可看成软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员的内在潜力,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和技术,用最少的消耗达到组织目标,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一层含义。此外,管理者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来创造价值,在这种价值中很难区分出有多少是由管理而得到的,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二层含义。某些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很难在事前准确地评价,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三层含义。12、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由人们的相互协作劳动、社会化生产而产生的,为了保证这种社会化生产持续、稳定地进行,需要按照要求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组织效益,这样便在管理学中形成一部分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内容,如管理的数量模型、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内容,这些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产物,可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中使用,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此外,管理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会体现管理者的管理意志,这样在管理学中便形成了另一部分属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范畴的内容,如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这些涉及到对人的管理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13、如何理解管理是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人们发现,集体劳动因分工协作会产生一种协作力,使集体劳动的效率大大高于成员单独劳动效率的叠加,这种协作力的来源就是管理。管理使得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现实的生产力。日本学者在总结了二战之后本国经历的经济恢复、高速发展过程提出了生产的第四要素理论,即认为生产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发展,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外,还有第四要素—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人提出生产力的“四要素理论”,即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管理活动这四大要素组成。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据调查显示,在中国有80%以上的亏损企业都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因此,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的观点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并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可。13、什么是企业?答: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的经营性组织。它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依照法律进行登记,并得到批准,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15、什么是法人?答: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力和民事义务,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组织。16、什么是公司?答: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一般由若干人共同出资,依照法定程序组成,它具有法人资格并以盈利为目的。公司的财产均来自股东的投资,股东们把自己的投资交给公司后便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公司的财产是完全独立的,股东的投资换取的是公司的股权。17、什么是无限公司?答:无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其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的公司。18、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法定数量的股东出资组成,全体股东仅以其各自的出资额或出资额以外另加的担保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责的公司。这种公司不能在社会上公开募股,不能发行股票。19、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答:股份有限公司也称为股份公司,是指由有限责任的股东组成,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仅以其所认购股份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享有相应的权力。这种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即公开发行股票,股东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20、什么是两合公司?答:两合公司是指由两类股东共同出资组成,其中一类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无限责任,而另一类股东仅对公司的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公司。21、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机构和职权。答: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机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主要行使如下职权:(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2)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3)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4)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5)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6)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7)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8)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10)修改公司章程;(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一般由3~13人组成,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权力:(1)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7)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9)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一般由若干名成员组成。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下列职权:(1)检查公司财务;(2)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3)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法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5)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6)依照相关法律条款,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7)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22、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机构和职权。答: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机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会由股东组成,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主要行使如下职权:(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2)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3)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4)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5)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6)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7)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8)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10)修改公司章程;(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一般由5~19人组成,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权力:(1)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7)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9)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1)检查公司财务;(2)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3)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法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5)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6)依照相关法律条款,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7)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作业题一、判断题1、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2、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选配组织中各管理层的管理者。-------------------------------------(×)3、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二是为实现计划目标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4、对内协调主要是沟通,以形成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协调主要是公关,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5、仅靠书本就可以掌握管理学。------------------------------------------------------------------------(×)6、管理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7、管理学是一门精确学科。-----------------------------------------------------------------------------(×)8、管理学被称为软科学是因为它不象技术那样对生产有用。-----------------------------------(×)二、单选题1、管理者是指-----------------------------------------------------------------------------------------------(C)A.组织的高层领导B.组织的中层领导C.从事管理活动的人D.组织的员工2、管理对象是指--------------------------------------------------------------------------------------------(D)A.组织中的人员B.组织中的财、物C.组织的技术D.组织中的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3、下面正确的陈述为--------------------------------------------------------------------------------------(B)A.只有企业才需要管理B.任何类型的组织都需要管理C.宗教团体不需要管理D.个体企业不需要管理4、有限责任公司-------------------------------------------------------------------------------------------(C)A.可以发行股票B.股东的数量没有限制C.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D.公司对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5、股份有限公司--------------------------------------------------------------------------------------------(A)A.可以发行股票B.股东的数量有限制C.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D.公司对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三、填空题1、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3、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4、激励职能就是创造职工所需要的各种满意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5、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属性)和社会属性。6、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的经营性组织。它拥有一定数量的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依照法律进行登记,并得到批准,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7、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力和民事义务,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组织。8、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机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习题解答1、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答: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第二阶段为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一直至今。对管理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在此按时间的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这样划分既简单又便于研究讨论。这三类理论只是产生的时间有先后,而不能将这三个阶段的理论截然分开。事实上,后一阶段的理论产生和盛行后,前一阶段的理论并未过时和消失,有的仍然在不断发展。因此,各个阶段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向纵深发展的关系。2、简述古代的管理思想?答:古代管理思想是指泰勒科学管理产生之前的管理思想。国外古代管理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王国(该国已不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其古代的建筑、史书和兵书之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埃及金字塔建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规模宏伟、壮丽,建筑技艺精湛,建造技术的难度难以想象;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王国,其统治者曾颁布过一部包含有280多条规定的法典,其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古希腊其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历史非常辉煌,并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管理思想。如公元前370年,该国学者瑟诺芬(Xenophon)曾对劳动分工有过详细的论述,认为劳动分工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的最好”。瑟诺芬的这一管理思想与2000年后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及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思想非常接近;在15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MachiavelliNiccolo),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更是让人瞩目,他对管理的思想的阐述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4项领导原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可以鲜明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儒家的管理思想,一类是兵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着重于国家及社会的宏观管理,其核心思想是“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顾茅庐、汉高祖刘邦任用韩愈等将才夺天下的故事等都是中国古代任人为贤思想的典型反映;《周礼》是写于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一部论述国家政权职能的专著,是封建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理想化设计,是反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兵家的管理思想侧重于管理的战略和战术,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这种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经济管理上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中,日本的企业家们创造性的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应用到商战之中,在日本和美国掀起了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潮,一直持续至今。3、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产业革命后一直到19世纪末之前这段时间,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管理方面相对滞后,工厂管理主要依靠资本家个人的经验和主观臆断,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工作效率很低。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采用的手段不外乎是延长绝对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因此工人的消极怠工和抵抗情绪都很大,劳资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急需要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实际上,劳资矛盾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对管理研究的热潮,很多的理论相续产生,近代管理理论开始形成。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4、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泰勒科学管理的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定额、科学选人、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研究、例外管理六个方面。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首先应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泰勒在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入手,经过长时间大量的各种实验,为很多工序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工作定额。泰勒认为人的天赋与才能各不相同,他们所适合做的工作也不同,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最合适的工人。除了能力外还要考虑人的态度问题。泰勒的做法使人的能力、态度与工作得到了科学、合理的配合,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泰勒认为在工作中还要建立各种标准的操作方法、规定和条例,使用标准化的机器、工具和材料。泰勒还提出了一种差别计件工资制以鼓励工人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这样做会体现多劳多得,大大提高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泰勒还主张将管理工作与执行工作分开,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其职能是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和标准、选用标准工具和操作方法等。计划管理工作与执行工作的分离在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实现了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也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泰勒主张在管理工作中实行例外原则,他将管理工作分成两类,即一般事务管理和例外事务管理,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把处理一般事务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负责对下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处理例外事务。这种原则的实质是实行分权管理,在当时集权化管理的背景下,它的提出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5、科学管理的贡献是什么?它存在哪些弊端?答: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他认为工人之所以工作,是因为工人只追求物质利益,没有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人们是不会好好工作的,因此对工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就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工人只能被动的服从管理者的命令;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具,没有看到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是提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由于科学管理方法的逐步普及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根本变革,其意义是历史性的,科学管理是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的提出也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形成。泰勒提出的“心理革命”思想对其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那个时代,泰勒就认识到了在企业生产中,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必须在思想上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其敏锐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今天的企业文化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提倡以人为本、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泰勒对科学百折不挠追求的勇气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他研究管理当时有很多的人不理解,管理当局对他的研究有时也不支持,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泰勒对科学管理探索的决心和勇气,他几乎将一生献给了科学管理事业。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6、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管理的基本职能、工作与人员能力结构和管理原则。法约尔首次把管理活动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并对这五大管理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法约尔认为,企业里所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概括为六类:技术性的工作、商业性的工作、财务性的工作、会计性的工作、安全性的工作、管理性的工作。法约尔对这六大类的工作分析之后发现,对基层工人或其他人员主要要求其具有技术能力。随着组织层次中职位的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降低,而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就显得越重要,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相对减少。为了使管理者能够更好的履行管理的职能,通过观察,法约尔总结出管理的14条一般原则,如:劳动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原则、纪律原则这些原则、统一领导原则、管理跨度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任何一个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既普遍又重要,直到今天仍然是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管理学家们极为关注和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7、法约尔一般管理原则有哪些?答:法约尔提出了著名的管理的14条原则。这14条管理原则是:(1)、劳动分工原则。法约尔认为,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劳动分工不仅适用于技术工作,而且也适用于管理工作。(2)、权力与责任原则。法约尔认为,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人的权力与其承担的责任应当相符。权力是指“指挥他人的权以及使他人服从的力”。有权力的地方就要有责任,权力与责任应相符、相对应。为了贯彻权力与责任相符的原则,应该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鼓励好的行为,制止不好的行为。(3)、纪律原则。纪律是企业领导人同下属人员之间在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和尊敬方面所达成的一种协议。纪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纪律协定和人们对纪律协定的态度及遵守情况。纪律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4)、统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是指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什么工作,一个下属都应接受而且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5)、统一领导原则。统一领导原则是指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应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统一指挥与统一领导这两个原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指挥原则讲的是,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而统一领导原则指的是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统一指挥必须在统一领导下才能实现,但并不来源于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在一个企业中,个人或个人利益不能置于企业利益之上。为了很好贯彻这个原则,企业的目标应尽可能多的包含个人的目标,使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求。(7)、合理报酬原则。报酬制度应当首先考虑能够维持职工最低的生活消费,其次要考虑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职工的劳动贡献的多少,确定一个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8)、适当集权与分权原则。在管理上应保持适当的集权与分权,即掌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尺度。恰当的集权程度是由领导者的能力、员工的素质、企业领导对发挥下属工作积极性的态度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总是变化的,因此一个机构的最优的集权化程度也是变化的,要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9)、等级制度与跳板原则。等级制度就是从最高权力机构层层延伸直至最基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等级制度一方面表明组织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表明组织中信息传递的渠道,为能避免信息的延误和失真问题,法约尔提出了一种“跳板”原则,该原则可以使两个部门的沟通更便利。即在需要沟通的两个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法约尔桥”,以这个桥做跳板,就可以建立沟通的渠道。(10)、秩序原则。秩序是指“凡事各有其位”。秩序原则既适用于物质的管理,也适用于对人的管理。(11)、公平原则。法约尔认为,“公平”原则就是“善意”加“公道”。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公平”就是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公道”原则加上善意对待职工。领导人要特别注意职工在工作中希望公平和和平等的愿望,如果不公平,往往会导致他们积极性的下降并造成思想上的混乱。(12)、保持人员稳定原则。法约尔认为一个人要熟练、有效地从事某个岗位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领导者的工作更是如此,熟悉工作需要很长时间。一个成功的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必须是相对稳定的,人员变动频繁的组织是很难成功。(13)、首创精神原则。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智,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发明就是人们的首创精神,它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快乐,也是刺激人们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之一。(14)、人员团结原则。组织的集体精神的强弱取决于这个机构内部职工之间的和谐和团结情况,为了加强组织的团结,培养员工的集体精神最有效方法是严守统一指挥原则并加强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以上是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的基本原则,法约尔认为,原则是灵活的,可以适应一切需要,问题在于懂得如何去使用这些原则,领导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与判断力去运用这些原则。8、什么是跳板原则?答:法约尔提出的“跳板”原则可以使两个部门的沟通更便利。即在需要沟通的两个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法约尔桥”,以这个桥做跳板,就可以建立沟通的渠道。可以用图来解释跳板原则:在一个等级制度表现为I一A一S双梯形式的企业里,假设F部门与P部门需要发生联系,以常规就需要沿着等级路线攀登从F到A的阶梯,然后再从A下降到P,这个过程中每一级都要停顿。然后再反向从P经过A回到原出发点F。显然,如果通过F—P这一“跳板”,直接从F到P,问题就简单多了。当领导人E与O允许他们各自的下属F与P直接联系,F与P及时向他们各自的领导人汇报他们所共同商定的事情,沟通即快又便捷,而且维持了等级制度原则。9、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有那些贡献和不足?答:法约尔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主要贡献有:(1)法约尔研究了管理的一般性(普遍性),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筑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2)、提出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法约尔认为对管理知识是需要普遍的,尤其是对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人。他大力提倡在大学和专科学校中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传授管理的知识。后人根据这种设想,建立了管理学并把它引入了课堂。管理学的教科书一般也都是按照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的框架来撰写的。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有两点:(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是静止状态下组织的管理与结构设计,没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2)、他的一些管理原则有的过于僵硬、教条,在实践中有时会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但无论如何,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他的一般管理理论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和管理活动的规律性,为近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0、何谓霍桑试验?答:霍桑试验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曾学过逻辑学、哲学和医学的梅奥(EltonMayo)参加并指导了这项试验。该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出现在西方电器公司管理实践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主要研究外界因素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并非物质的,而是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这个结果极大的推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进程。11、梅奥人群关系理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重要作用,但想通过该理论和方法彻底解决劳动生产率问题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一方面泰勒的“精神革命”在当时并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工人也并非是纯粹的“经济人”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除了金钱之外,他们还有精神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居了企业的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这就使得金钱刺激和严格的控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很多学者、管理者开展了对人的因素研究,以后逐渐形成了人群关系学派,为行为科学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2、何谓社会人?何谓经济人?答:社会人是指人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即人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忠诚、关心、理解、爱护、安全感、归属感,渴望受人尊敬等。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格(D.M.McGregor)根据泰勒科学管理的思想而提出来的,概括了科学管理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他认为工人之所以工作,是因为工人只追求物质利益,没有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人们是不会好好工作的,大部分工人是懒惰的,无知的,没有责任心的,因此对工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就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工人管起来,工人只能被动的服从管理者的命令。13、非正式组织有哪些优缺点?正式组织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组织结构。梅奥认为,人具有社会性,在企业的共同工作当中,人们相互联系,会自然形成一种非正式团体,在这种团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感情和爱好,可称其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企业而言有利有弊,其缺点是可能集体抵制上级的政策或目标,优点是使个人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可以提高士气,促进人员的稳定,有利于信息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人们的自信心并减少工作中的紧张感,能扩大协作程度。作为管理者的一方,要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以便使管理人员之间、工人之间、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搞好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14、为什么梅奥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答;梅奥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力争使职工在安全方面、归属感方面、友谊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并且要因人而异。注意每一个职工的个人情况的特殊性和他与周围人员关系的好坏情况,使得他们最大限度的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满足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不仅要考虑职工的物质需求,还应充分考虑职工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梅奥的这一观点是通过8年的霍桑试验而得到验证的,其中的照明试验、大规模访谈试验等都证明了工作的生产物质条件与生产效率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但却证明职工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与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15、分析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答:梅奥人群关系理论有贡献,也有局限性。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贡献,是它同以前的管理理论的着眼点不同,他抛弃了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而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他的人群关系理论架设了从近代管理到现代管理的桥梁,为管理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业生产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人的因素,为管理方法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过分强调感情因素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过分否定物质条件、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及经济刺激的影响。实际上,非正式组织并非经常对每个人的行为起决定性的影响,相比之下正式组织起的作用更大。物质因素对人们的行为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并不会因为有追求情感的需要,而舍弃或降低对经济、物质因素的需要。16、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学派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Kootz)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走向统一的管理理论》一书,将纷繁复杂的管理理论做了整理将分为8个学派,即管理程序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程序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认为应对管理的职能进行认真分析,从管理的过程和职能人手,对企业的经营经验加以理性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管理理论,指导和改进管理实践。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各种组织和组织理论的,这一学派把企业及组织视为一个人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协调和影响的社会协作系统,认为组织是一种人的行为和活动相互作用的社会协作系统,只有依靠管理人员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合作”的系统。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管理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下级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管理理论主要应研究决策的问题,要研究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以及合理的决策程序等问题。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职能。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开放系统,同时它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组织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动态的平衡。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它们如何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总系统。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学派的特点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该学派认为管理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来实现。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学派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管理的实例和案例的研究,来分析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及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提炼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这样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学派。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为环境是复杂而多变的,以前的各种管理理论所适用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为了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然后把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模式,据此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作业题一、判断题1、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社会人”。-----------------------------------------(╳)2、随着人员组织层次职位的提高,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降低,而技术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就显得越重要,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相对减少。-----------------------------(╳)3、霍桑试验主要研究外界因素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4、霍桑试验的试验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并非是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而是工作中的物质因素。--------------------------------------------------------------(╳)5、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主要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6、管理程序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7、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各种组织和组织理论,该学派把企业视为一个人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协调和影响的社会协作系统。--------------------------------------------------------------(√)8、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赫伯特·西蒙。--------------------------------------------------------------------------------------------------------(√)二、单选题1、泰勒科学管理的研究是以什么为中心展开的----------------------------------------------------(C)A.人的因素B.分配制度C.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D.组织结构2、以法约尔的观点,劳动分工原则--------------------------------------------------------------------(B)A.仅适用于技术工作B.不仅适用于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C.分工越细越好D.分工越粗越好3、法约尔的统一指挥原则认为--------------------------------------------------------------------------(D)A.一个下属可以接受多个上级的命令B.上级统一意见后再下命令C.整个组织只能由一个高级领导指挥D.一个下属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4、法约尔的适当集权与分权原则认为------------------------------------------------------------------(C)A.权力越分散越好B.权力越集中越好C.掌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尺度D.让全体员工参与决策5、法约尔的公平原则是指对待员工要-------------------------------------------------------------(C)A.善意B.公道C.善意加公道D.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6、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为-----------------------------------------------------------------(B)A.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B.研究了管理的一般性,构筑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框架C.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D.提出了权变理论三、填空题1、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管理思想阶段、第二阶段为科学管理阶段、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阶段。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可以鲜明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儒家的管理思想,另一类是兵家的管理思想。3、对早期的管理思想做出过贡献的代表人物有三位:泰勒、法约尔和梅奥。4、泰勒科学管理的提出是管理的第一次革命,因此人们也将泰勒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代表作是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5、泰勒科学管理的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工作定额、科学选人、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协调、职能研究和例外管理六个方面。6、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首次把管理活动划分为计划、组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并对这五大管理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7、法约尔认为,企业里所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概括为六类:技术、商业、经营、财务、安全、管理。8、在近代的管理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理论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之外,还有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是以前的管理理论中所忽视的或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资源要素——人的要素。9、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现代管理理论可划分为的8个学派,即管理程序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行为学派、决策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学派。10、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及管理职能。第三章计划习题解答1、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答:计划工作是收集信息,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方案实施的措施,规定方案实施的时间、地点的一个过程。计划是计划工作的结果文件,其中记录了组织未来所采取行动的规划和安排,即是组织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2、阐述计划工作的性质。答:计划具有首位性、普遍性、目的性、实践性、明确性、效率性。计划的首位性:计划是进行其他管理的基础或前提条件。组织的管理过程首先应当明确管理目标、筹划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而这些恰恰是计划工作的任务,因此计划位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计划的普遍性:实际的计划工作涉及到组织或企业中的每一位管理者及员工,上至首席执行官(CEO),总经理,下至各部门经理、主管人员、组长、领班及员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计划的目的性:计划的目的性是非常明显的。任何组织或个人制订的各种计划都是为了促使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的实现。确切地说,计划可以使组织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规范组织人员行为,提高成员工作的目的性,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计划的实践性:计划的实践性主要是计划的可操作性。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目标适宜是衡量一个计划好坏的重要标准。为了使组织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并获得理想的效果,在计划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环境和组织自身的状况,努力做到目标合理,时机把握准确,必须实施方法和措施具体、明确、有效。计划的明确性:计划应明确表达出组织的目标与任务,明确表达出实现目标所需用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以及所采取行动的程序、方法和手段,明确表达出各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权力和职责。计划的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性主要是指时间和经济性两个方面。计划的时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计划工作必须在计划期开始之前完成计划的制定工作,二是任何计划必须慎重选择计划期的开始和截止时间。3、阐述计划的重要性。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计划是指对现在及过去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对可能的未来发展进行评估,以确定组织未来命运方案的过程。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简述计划的分类方法。答:计划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志分为不同的计划。如时间长短、功能性质、对象范围、明确程度、程序化程度、影响程度,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综合性计划、专业性计划;指向性计划、具体性计划;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同一个计划因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分类。5、指出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区别。答:战略计划是关于企业整体在未来的行动计划,它试图规定企业未来的总体目标以及企业在环境中的地位。作业计划则主要用于规定企业总体目标的实施细节。他们的区别在于:①时间:作业计划只涉及较短的时期,而战略计划则涉及较长的时间范围。②依据:作业计划主要研究如何在已知条件下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战略计划则需要分析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选择企业未来的行动目标,规定企业经营活动的任务。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区别在于:①划分依据:根据计划跨越的时间间隔长短。②长期计划描绘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三年或五年以上)的发展蓝图,它规定在这段较长时间内组织以及组织的各部分从事的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和目标。短期计划具体规定了组织总体和各部分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时间间隔相对较短的时段(如一年、半年以至更短的时间)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所应该从事的各种活动及从事该种活动所应达到的水平。6、指向性计划与具体计划、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有什么不同。答:指向性计划与具体计划的区别在于划分内容的详尽程度不同。指向性计划一般只规定一些指导性的目标、方向、方针和政策等,并由高层决策部门制定,适用于战略规划、中长期计划等。具体性计划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般由基层制定,适用于总计划下的专业计划或具体的项目计划,如新产品开发计划、技术改造计划等。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的区别在于范围不同。综合性计划是对业务经营过程各方面所做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专业性计划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职能工作所做的计划,它通常是对综合性计划某一方面内容的分解和落实。7、计划基本形式有哪些?答:计划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行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面临的计划形式是不同的,计划可以分为八种形式:①目的或使命;②目标;③战略;④政策;⑤程序;⑥规则;⑦规划;⑧预算。8、什么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答:经营理念是指企业或经营者所持有的信念,理想,意识形态等价值观,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状态的价值。经营理念指导经营目标,也是经营目标的归结点。9、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答:机会分析→确定目标→明确计划前提→提出可行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定方案→拟订支持计划→预算。10、滚动计划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正未来计划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计划执行的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定期调整未来的计划,并不断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11、简述网络计划法的基本思想。答:网络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项工作或项目分为若干作业,然后按照作业的顺序进行排列,应用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调配,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最高的速度完成整个项目。12、简述决策的含义答:决策是对组织的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所作的决定。13、简述决策需要的必备条件或决策要素答:决策要素主要包括:(1)决策者。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2)决策对象。即在人的意志指导下,能对此施加影响且具有明确边界的系统。(3)信息。分为内信息和外信息,内信息决定系统的功能,即系统运动、变化的根据。外信息则是系统运动、变化的条件,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4)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包括决策的方法论、决策模式、科学的定量方法与评估技术等。(5)决策后果。决策行动所引起的变化或结果。上述五个决策要素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并不孤立14、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区别是什么?答:战略决策战术决策调整对象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内容,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调整组织在既定方向和内容下的活动方式,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涉及时空面对组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活动,是战术决策的基础解决组织某个或某些部门在未来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是战略决策的落实作用影响战略决策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形成与创造的过程,其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战术决策的实施是对已有能力的应用,其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率与生存15、为什么说决策方案的选择原则只能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答:选择组织活动方案,通常是依据满意性准则,而不是最优化准则。最优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往往很难获得,选择符合要求的满意方案比寻求最优方案不仅节省成本,而且也更容易实现。在方案数量有限、执行结果不确定和结果判定不明确的条件下,人们就势必难以做出真正最优的决策,而只能是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做出相对满意的选择。16、组织的决策会受哪些因素影响?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1)环境因素。即组织外部因素的总称,如:企业的环境因素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社会习俗、文化传统、资源状况、其他企业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组织的决策。(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组织文化制约和影响决策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因此对组织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重大影响。(3)过去的决策。组织的决策常常会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风险是伴随着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决策。善于承担风险的决策者经常会进行新的探索,不愿承担风险的决策者对变革表现出谨小慎微(5)决策者的知识与业务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决策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即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宽广知识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把握机会的能力。17、什么是目标管理?答:目标管理是一种以工作和人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方法,它首先由组织的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18、简述目标管理的程序。答:目标管理的程序具体分为:确立目标体系、实施目标、评价成果。(1)目标的制定和展开目标的制定和展开是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目标设置的合理明确,就容易实施后两个阶段。(2)目标的实施目标管理在实施阶段强调自主、自我管理,但这并不等于达成协议后管理人员就可以放手不管。相反,管理人员要利用多方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要加强对下级的指导和帮助,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工作靠规章制度,业务工作靠目标管理的工作模式。(3)总结和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到预定期限后,由下级提出书面报告,上下级一起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决定奖惩。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考核目标为终结。考核以目标为依据,考核的标准、过程和结果公开,以产生宣传、鼓励先进,鞭策、帮助落后的效果。19、简述推行目标管理常见的问题。答:(1)对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认识目标管理的理基本思想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缺乏确认识常常会使目标管理走样。例如,有的管理者认为目标管理就是目标的制定和分解,不注重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很少对下属提供指导和帮助。(2)在目标制定中草率从事。目标是目标管理的核心,没有目标不行,目标错了也不行。因此,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复杂、严肃的工作。影响目标的因素很多,多个目标之间也难以平衡,目标的确定需要上下反复协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会造成开始认真,后面草率的情况,或强迫下属接受等。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3)管理人员难以转换角色。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下级人员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及时进行监督检查,提供帮助和指导,而不是直接指挥下属。但是,有的管理人员常常难以适应这种角色,在行动中不时地插手下属的工作,指令下属应该如何做,使下属左右为难,造成目标管理的失败。(4)不按协议兑现奖惩。目标管理强调最终考核以目标的完成情况,按事先商定的协议予以奖惩。但实践中,常常当下属完成任务或没有完成任务时,管理者不按协议兑现,甚至修改考核标准,不兑现奖惩,使目标管理流于形式。一、判断题1、就管理的过程而言计划位于其他管理职能之首。----------------------------------(√)2、计划是计划工作的结果文件,其中记录了组织未来所采取行动的规划和安排。--(√)3、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4、按照计划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计划分为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X)5、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市场开拓计划为综合性计划-------------------------(X)6、企业目的应包含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两个方面。----------------------------------(X)7、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正未来计划的方法。------------------------------------------(√)8、计量经济学是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可以用于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评价。---------------------------------------------------------------------------(√)9、决策是对组织的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所作的决定。--------------------------(√)10、综合性计划是长期的,专业性计划只能是短期的----------------------------------------(X)11、不确定型决策的正确性往往同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因素有很大的关系。---------------(√)12、决策是有一定顺序的、条理化的过程,而不是在瞬间选定某一方案单纯的决断。-------------------------------------------------------(√)13、组织的决策很少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X)14、组织决策应该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结合研究和寻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作出来---------------------------------------------(√)15、选择组织活动的方案,通常根据的是满意化准则,而不是最优化准则。------(√)16、决策是一个过程,有明确的起点,也有真正的终点。-----------(X)17、目标管理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18、目标管理是一种以工作和人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方法。-------------(√)19、目标管理的具体程序为:确立目标体系、实施目标、评价成果。----(√)二、单选题1、战略计划是由-----------------------------------------------------------------------(B)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A.中层管理者制定B.高层管理者制定C.基层管理者制定D.普通职工制定2、下面正确的陈述为---------------------------------------------------------------(B)A.计划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明确、具体B.计划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抽象、笼统C.计划层次越低,其内容越抽象、笼统D.不论计划的层次高低,其内容都应明确、具体3、下面正确的陈述为----------------------------------------------------------------(C)A.战术计划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窄B.战术计划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C.战略计划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D.战略计划时间跨度小,覆盖范围窄4、预算-----------------------------------------------------------------------------------(D)A.只能用于资金计划B.和计划没有关系C.包括计划D.是数字化的计划5、决策是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活动,但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较完整?------------------------------------------------(C)A.出主意B.拿主意C.既出主意又拿主意D.评价各种主意6.企业面临的境况日益复杂多变,决策越来越难以靠个人的智力与经验来应付,因此现代决策应该更多地依靠--------------------------------(B)A.多目标协调B.集体智慧C.动态规划D.下级意见7.群体决策既有其优点也有缺点,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以下哪一种情况通常不采取群体决策?-----------------------------------------------(B)A.确定长期投资于哪一种股票B.决定一个重要副手的工作安排C.选择某种新产品的上市时机D.签署一项产品销售合同三、填空题:1、计划工作是收集信息、预测未来、确定目标、指定行动方案、明确方案实施的措施、规定方案实施的时间、地点的一个过程。2、一份完整的计划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实施计划、在什么地点实施计划、明确实施计划时间表、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性有首位性、目的性、实践性、普遍性、明确性、效率性等。4、计划是管理者制订控制标准的依据。5、计划的分类标志可以选择时间长短、功能性质、对象范围、明确程度、程序化程度、影响程度。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6、战略计划要对4个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组织的重大任务、根据组织和环境条件的现状,制订出组织未来的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战略计划的实际功效、组织的模式功能。7、计划的表现形式有目的和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8、德鲁克(P.F.Drucker)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在8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多目标体系:市场方面、技术进步和发展方面、提高生产力方面、物质财富资源方面、利润方面、人力资源方面、职工积极性方面、社会责任方面。9、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确定的发展方向、行动方针、行为原则、资源分配的总体谋划。战略是指导全面和长远发展的方针。10、计划工作的步骤一般包括机会分析、确定目标、明确计划前提、提出可行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定方案、拟订支持计划、预算。1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计划执行的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定期调整的计划,并不断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12、决策要素主要包括决策者、决策对象、信息、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决策后果。13、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文化、过去的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决策者的知识与业务能力。14、追踪决策是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15、企业经营中常见的几种决策方法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法。17、评价决策是否有效需要考虑:决策的合理性、决策的可接受性、决策的时效性、决策的经济性。18、头脑风暴法发言遵守的规则有不许批评、多多益善、允许补充。19、目标管理的具体程序为:确立目标体系、实施目标、评价成果。20、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管理、重视人的因素。21、推行目标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对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在目标制定中草率从事、管理人员难以转换角色、不按协议兑现奖惩。第四章组织习题解答1、什么是组织?答:按管理学中“结构论”的观点,组织被定义为: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合作、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称为组织。按管理学中“系统论”的观点,组织又可被定义为:组织是由许多共同工作的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组织与环境之间有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流。2、简述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答: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适度分权和正确授权;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文化的培育和建设。3、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组织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组织与它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织依靠环境来获得资源和发展机会,而环境对组织的活动又有许多限制并决定是否接受组织的产出。如果组织能够不断地提供环境所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则环境就会不断的为组织提供资源和机会,组织就会不断壮大、发展;否则,环境将拒绝提供组织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这时组织将难以生存,所以环境对组织起着支持、约束的双重作用。4、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答:组织环境包括许多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政府政策与法律等。5、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何区别?答: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设计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成立的功能结构,这种功能结构或部门是组织的组成部分并有明确的职能。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设立的程序化、解散的程序化、运作的程序化。而非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中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兴趣爱好关系、工作关系、亲朋好友关系而自然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不是经过程序化而成立的。6、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答:非营利组织是指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组织的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广义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除企业以外的全部其他组织,狭义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除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外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有如下的共同特征:(1)正规性。有组织章程、组织运行规则、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2)独立性。狭义的非营利组织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3)民间性。非营利性组织从组织上与政府组织分离,也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往往由民间自发组建,设立不由政府官员控制的决策层。(4)志愿性。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有显著的志愿参与成分,其成员从事服务,通常是义务的、自觉的。(5)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不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积累盈余,但不得在组织内成员之间分配,必须投入组织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之中。(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的事务。7、什么是虚拟组织?其特征是什么?答:虚拟组织是社会及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主要特点有:组织结构的虚拟性(虚拟组织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组织结构是网络型的);构成人员的虚拟性(虚拟组织的构成人员一般不归属于该组织);办公场所的虚拟性(虚拟组织基本上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在保证工作绩效的前提下,员工的办公场所依员工自己的要求自行安排);核心能力的虚拟性(虚拟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除了依靠内部发展外,更多地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与外部其他组织进行联系,以形成网络核心能力)。虚拟企业的概念:企业在坚持自身核心业务和技术优势,按照功能需要、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通过与在其他领域也拥有卓越技术的企业或知识群体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沟通技术建立的一个合作网络或企业联盟。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组织由企业的内部伸向了企业的外部,增强了组织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完成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8、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合理地配置组织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实行分工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秩序,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9、简述组织设计的基本步骤。答:组织设计的基本步骤:根据组织目标进行任务划分、归类,为每一类任务确定关键管理岗位;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形态,建立不同层次的部门;确定管理跨度、规定岗位的权责;配备部门的主管人员;组织结构的不断修正与完善。10、直线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答:直线型结构是在组织最高管理者之下设若干中层管理部门,而每一个中层管理部门之下又设若干基层管理部门。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决策者,最低一级是执行者,从上至下执行单一的命令,形成一个单线系统,没有职能机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管理人员少,职责权力明确,上下级关系清楚;缺点是组织结构缺乏弹性,同一层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主管人员独揽大权,任务繁重,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给组织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求管理人员了解掌握多种专业管理知识,能较好地处理多种业务。这种结构只适用于规模不大、职工较少、业务和管理都比较简单的组织。11、职能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答:职能型结构是在各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受上一级直线指挥人员的领导并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直线指挥人员达命令。因此,下一级的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除了要服从上级直线指挥人员的指挥外,还要服从上级职能机构的指挥。职能型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专业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在相应的职能机构之下有自己的岗位,组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可以满足现代化生产技术比较复杂和管理分工较细的组织的要求,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了各级行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是每一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都需服从多头领导,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划分各级行政领导人员和职能科室的责任权限;此外,这种组织结构的弹性较差,调整、改革易于出现自发的抗拒倾向。12、直线职能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答:直线职能型结构是综合了直线型结构和职能型结构的优缺点而设计的一种组织结构。在各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这种职能机构是行政领导的业务助手和参谋,它们不能直接向下级部门下达命令,而只能进行业务指导,职能部门拟定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统一由直线指挥人员批准下达,因此,下一级的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只会接受上级直线指挥人员的命令。直线职能型结构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的专业分工管理的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这种结构的缺点是横向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直线指挥人员之间的目标不易统一,最高领导的协调工作量较大,由于分工较细,手续繁琐,当环境变化频繁时这种结构的反应较为迟钝。这种结构是当前国内各类组织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结构,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这种结构随处可见。13、事业部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事业部结构是指大型公司按产品的类型、地区、经营部门或顾客类别设计建立若干自主经营的单位或事业部。这种事业部具有三个特性:第一,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产品责任或市场责任单位;第二,具有独立的利益,实行独立核算,是一个利润中心;第三,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所以事业部结构是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事业部结构的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是,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即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企业的最高层是最高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总目标、总计划、和各项方针政策,并保持三方面的决策权:战略发展的决策权;资金分配的决策权;人事安排权。企业总部控制以上三方面的决策权既保证了各个事业部的分散经营权,又维护了整个企业的完整性。事业部结构的优点有:使企业的最高层摆脱了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精力决策规划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大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通过各个事业部的管理和经营的实践和锻炼,为企业储备了宝贵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缺点是,增加了管理层次,机构重叠,使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大大增加;对事业部一级的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熟悉全面的业务和管理知识才能胜任工作;各事业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援困难,各事业部容易忽略企业的总体利益产生本位主义,容易引起总体协调的困难。事业部结构主要适合于大型企业,如公司集团、跨国公司等。14、矩阵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答:组织的矩阵型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结构,这里的“矩阵”是从数学中移植过来的概念,工作小组是由一群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或生产车间)的人员所组成。一个组织可以有多个项目组,每一个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该项目所在矩阵的行的元素即为其组成人员,每一位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因此,项目组的成员在一般意义上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的双重领导。这里的项目组可以是按任务、产品、地区设置的部门,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即可解散。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提高了攻克项目的专业化程度和速度;由于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多个项目组,因此,加强了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共享;项目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成立和解散,对于刚性较强的组织可以弥补柔性不足的缺陷,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组织的缺点是,稳定性差和权责不请: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的双重领导,容易产生责权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项目组的负责人必须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很好的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工作。矩阵型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项目攻关(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研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等),如企业、大学、科研所、影视摄制部门等常会采用这种组织结构。15、三维立体结构有什么特点?答:三维立体结构是矩阵型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若一个组织拥有三方面(三维)部门,一是按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二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门,三是按地区划分的地区管理机构(以这三方面为坐标轴,形成一个三维坐标系),将三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组成由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事业部和不同地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参加的委员会,共同进行某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任务。这种结构比较适用于跨国公司或大型的企业,也适用于举行大型的体育活动或攻关活动的组织。16、委员会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委员会是由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经验、知识和背景的人员组成,跨越专业和职能界限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种组织结构。它的作用是完善个人管理的不足并预防过分集权化,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协调和均衡。各种委员会的运作方式会因组建的不同目的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它具有如下特点和优点:委员会具有权力义务平等、民主、集体决策的特点;可以使决策方案更合理、更有效,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委员会可以大大增加决策的民主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委员会组织结构的缺点是责任不清,通过的决议或方案折衷调和的成分很大,有时实质性的内容难以在决议中保留。17、什么是团队?答:团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一种组织结构,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当企业将团队作为协调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时,便形成了组织的团队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受部门限制,可以快速的组合、重组、解散,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的、自我管理的、可以完整地完成某种产品的制造或服务的团队。一个有效的团队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应具有平等的责任和权力、非正式的气氛、成员的自觉参与;每一个成员应虚心的倾听、公平竞争、公开的沟通。18、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适合什么情况?答: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主要适用于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从事重复、稳定、例行的工作的组织设计。19、什么是管理跨度原则?在最底层人数相同的条件下,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有什么关系?答:管理跨度原则就是要求一个领导人要有一个适当的管理跨度。在最低层操作人员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跨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反之,管理跨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多。20、什么是统一指挥原则?答:统一指挥原则就是指组织中每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负责。这个原则后又发展为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接受同一个命令。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导人同时指挥,则必须在下达命令之前,进行相互沟通,达成意见后再下达命令,以免下级无所适从。21、什么是责权一致原则?答:责权一致原则是指在赋予每一个职务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这个职务自主完成任务所需的权力,权力的大小需要和责任相适应。22、什么是分工与协作原则?答:分工与协作原则就是指在组织设计时,按照不同专业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规定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它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23、什么是机构精简原则?答:机构精简原则是指在能够保证组织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简化部门机构,并配置少而精的主管人员。24、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适合什么情况?答: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适合于组织环境不稳定,组织结构需要一定弹性,以较快的反应速度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25、什么是弹性结构原则?答:弹性结构原则就是指组织的部门结构、人员的职位和职责是可以随着实际需要而变动,以便使组织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26、什么是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答: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就是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27、简述组织变革的含义。答:组织变革是指各类组织对于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改进和革新的过程。28、简述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答:像任何机体一样,组织也有其生命周期,一个组织的成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成熟后阶段,每一个阶段后期都将会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均需采取一定的管理策略化解这些危机才能达到成长的目的。29、组织老化有哪些特征?答:一个组织老化的特征有: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思路保守。30、组织变革的动因有那些?答: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以系统的观点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与其所在的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生存与发展,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组织中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组织运行和成长中的矛盾是组织变革的主要内部动因。31、简述组织变革的三个主要方式。答:组织变革的三个主要方式为:以组织为中心进行变革、以技术为中心进行变革、以人员为中心进行变革。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形态、信息沟通渠道和方式、管理的规章制度、职工的工作环境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改变运营程序和标准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态度、价值观念、需求层次和种类、行为方式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32、组织变革有哪些步骤?答:组织的变革可以经过这样几个步骤:诊断组织状态;选择变革方法;分析限制条件;制定变革计划;实施变革计划。33、什么是组织创新?答:组织创新主要是指建立在一种全新理念的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的框架体系,创造出新的组织形态来增加组织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组织发展的要求。34、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含义是什么?答: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组织通过裁减多余人员、精简机构、再造工作流程、增加授权、扩大管理跨度等措施减少组织层次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加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35、什么是企业再造?:答;企业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体式的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企业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36、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简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答: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组织成员持续的学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以促使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进行所谓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进心智模式、勾画共同的远景蓝图、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一、判断题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1、为了某种特定目标,经由分工合作、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称为组织。---------------------------------------------------------------------------------------------(√)2、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设立的程序化、解散的程序化、运作的程序化。----------------(√)3、虚拟企业是指在功能需要、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下,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知识群体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企业联合体。---------------------------------------------------------------------(√)4、事业部是指大型公司的一个职能参谋部门。-----------------------------------------------------(×)5、管理跨度原则是指一个领导人要有一个适当的管理跨度。-----------------------------------(√)6、分工与协作原则就是在组织设计时,按照不同专业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规定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7、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就是既集权又分权。------------------------------------------------------(×)8、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组织通过裁减多余人员、精简机构、增加授权、扩大管理跨度等措施减少组织层次的过程。----------------------------------------------------------------------------------------------(√)二、单选题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C)A.平等的关系B.包含的关系C.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D.组织促进环境的变化2、指出下面正确的陈述-------------------------------------------------------------------------------------(B)A.非正式组织对企业起主导作用B.企业内部存在非正式组织C.非正式组织是企业设立的正规部门D.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是冲突的3、在直线职能型结构中-------------------------------------------------------------------------------------(B)A.职能人员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B.直线人员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C.直线人员不能对下级发号施令D.职能人员和直线人员都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4、事业部结构的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是---------------------------------------------------------------(D)A.分散决策,分散经营B.集中决策,集中经营C.分散决策,集中经营D.集中决策,分散经营5、责权一致原则是指---------------------------------------------------------------------------------------(C)A.只赋予责任B.只赋予权力C.赋予责任也赋予相应的权力D.权力大于责任或责任大于权力6、组织老化的特征之一是---------------------------------------------------------------------------------(A)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A.机构臃肿B.反应灵敏C.组织成立的时间长D.内部不团结7、学习型组织是指------------------------------------------------------------------------------------------(C)A.一个学校B.组织的成员喜欢学习C.成员持续学习,促使组织可持续发展D.一个科研组织三、填空题1、组织职能包括的具体内容有组织机构的设计,适度分权和正确授权,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文化的培育和建设。2、虚拟组织具有组织结构的虚拟性、构成人员的虚拟性、办公场所的虚拟性、核心能力的虚拟性。3、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合理地配置组织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实行分工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秩序,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4、事业部具有三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第二个特性是具有独立的利益,实行独立核算,是一个利润中心,第三个特性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5、团队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受部门限制,可以快速组合、重组、解散,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的、自我管理的、可以完整地完成某种产品的制造或服务。6、统一指挥原则是指组织中每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负责。7、弹性结构原则就是组织的部门结构、人员的职位和职责是可以随着实际需要而变动的,以便使组织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8、组织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成熟后阶段,每一个阶段后期都将会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9、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10、组织变革可以通过三个主要方式进行,即以组织为中心进行变革、以技术为中心进行变革、以人员为中心进行变革。11、企业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体式的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企业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12、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分别为自我超越、改进心智模式、勾画共同的远景蓝图、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第五章领导题解答1、领导的含义是什么?答:领导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实现所设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其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组成。2、常见的人性的假设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对应不同的假设应采用何种管理方法?答:关于人性的假设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又称为X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M.McGregor)在1960年出版的《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式之所以对人的管理不当,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看法不正确,把人当作消极因素对待,对人的本性做了错误的假设,这种错误的假设可归纳为如下的X理论: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1)人生来就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2)人生来就习惯于明哲保身,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3)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并做出一些不适宜的举动。4)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无组织的需要,所以对多数人必须使用强迫、惩罚的办法,去驱使他们工作,方可达到组织目标。基于上述假设,管理者必须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把被管理者看成物件一样,忽视人的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只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把金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采用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2)自我实现人假设麦格雷戈对人的需要、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重新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新的假设理论,即自我实现人假设,又称为Y理论。Y理论对人的本性做了如下假设:1)人生来并不一定厌恶工作,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承担责任,而且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任,并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2)人所追求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并不矛盾,并非对组织的目标产生消极和抵触态度,只要管理得当,能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使用这种理论进行管理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自身特点,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外部控制、操作、说服、奖罚,不是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唯一办法,应该采用启发、诱导、信任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Y理论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适应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方很流行,在管理中应用也很广泛。(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的概念来自霍桑试验,是指人在进行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成次要因素,最重视的是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内容是:1)交往的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形成整体感的主要因素。2)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专业分工和机械化的结果,使劳动本身失去了许多内在的含义,传送带、流水线以及简单机械的动作使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因此只能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求安慰。3)工人之间的影响力比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具有更大的作用。4)管理人员应当满足职工的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人的效率随着管理人员满足他们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增加而提高。由此假设所产生的管理措施为:1)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务上,而应当注意对人的关心、体贴、爱护和尊重,建立相互了解、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友好的感情。2)管理人员在进行奖励时,应当注意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3)管理人员的角色应从计划、组织、指引、监督转变为上下级的中间人,应当经常了解工人的感情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根据这个理论,美国的一些企业曾提倡劳资结合,利润分享。除了建立劳资联合委员会、发动群众提建议之外,还将超额的利润按原工资比例分配给职工,以谋取良好的人际关系。(4)复杂人假设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复杂人假设。其内容主要有: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改变。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取决于自身的动机及他与组织的关系。6)人的需要和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情况、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根据这种假设,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3、如何看待各种人性假设?答:要想对下级实施正确的领导,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下级。所有的领导者都必须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所谓“人性假设”。不同的管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但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以便于管理。人是复杂的,因此各种假设不一定实用于任何情况。我们在具体的管理中要从实际出发运用人性假设。4、领导的连续统一体有什么特点?答:基于民主与独裁两个极端领导方式,坦南鲍母(R.Tannenbaum)与施密特(W.H.Schmidt)提出了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如图5-1所示。图的左端是独裁的领导方式,认为权力来自职位;右端是民主的领导方式,认为权力来自群体的授予和承认,这是两个极端领导方式。从左到右,领导方式的民主程度逐渐提高,领导者运用权力逐渐减少,下属的自由度逐渐加大。坦南鲍母和施密特认为,很难说哪种领导方式是正确的,领导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图中某种领导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连续统一体也是一种情景理论。独裁工作为重民主关系为重领导运用的职权下级享有的自由度领导者自行决策并予以宣布领导者对下属“推销”其决策领导者发表意见并征求有无疑问领导者提出临时决策接受修改意见领导者提出问题接受下属建议再作决策领导者提出限制条件要求集体共同决策领导者允许下属在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行动图5-1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5、什么是管理系统理论?答:行为科学家李柯特(R.Likert)以数百个组织机构为对象,通过借鉴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发现了4类基本的领导形态。(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在这种领导形态中,管理层对下级缺乏信心,下级不能过问决策的程序。决策由管理上层做出,然后以命令宣布,强制下属执行。上下级之间的接触互不信任。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目标通常持反对态度。(2)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在这种领导形态中,管理层对下属有一种谦和的态度,但决策权力仍控制在最高层,下层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参与,但仍受高层的制约。对职工的激励有奖励也有惩处。上下级相处态度谦和但下属小心翼翼。机构中的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般不会反对。(3)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在这种领导形态中,上下级有相当程度的信任,但不完全信任。主要的决策权仍掌握在高层手里,但下级对具体问题可以决策。双向沟通在相当信任的情况下经常进行。机构中的非正式组织一般对正式组织的目标持支持态度。(4)参与式的民主管理。在这种领导形态中,管理阶层对下属完全信任,决策采取高度的分权化。随时进行上下沟通和平行沟通。上下级之间在充分信任和友谊的状态下交往,分不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李柯特设计了一套测定表,包括领导、激励、沟通、交往与相互作用、政策、目标的设定、控制和工作指标等8个方面共51个问题,编制成一种问卷做企业调查,然后根据答案评定分数,绘成曲线,以判断企业的领导形态属于哪种类型。据他们的研究,具有高度成就的部门经理人,大部分采用参与式的民主管理,而成就低的经理人一般采用剥削式的集权领导。6、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含义及其贡献是什么?答:领导行为的四分图是194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者们提出的。他们将领导行为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依赖组织与体贴精神两类。所谓依赖组织是指领导者规定他与领导群体的关系,建立明确的组织模式、意见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的行为。它包括设计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相互关系和沟通办法,确定工作目标与要求,制定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与制度。所谓体贴精神是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友谊、尊重、信任关系方面的行为。它包括尊重下属的意见,给下属以较多的工作主动权,体贴他们的思想感情,注意满足下属的需要,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关心群众,作风民主。依据这两方面内容设计了领导行为调查问卷,关于“组织”和“体贴”各列举了15个问题,发给企业的员工,由下级来描述领导人的行为方式。调查者对问卷上的每个项必须在“总是”、“经常”、“偶尔”、“很少”和“从未”这五项中选出一个答案,其答案是员工对领导行为的感受。以依赖组织与体贴精神作为两个坐标轴建立平面坐标系,如图5-2所示,用四个象限来表示四种类型的领导行为:高体贴与高组织,低体贴与低组织,低体贴与高组织,高体贴与低组织:高高体贴与高体贴与低组织高组织体贴低体贴与低体贴与低组织高组织低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低组织高图5-2领导行为四分图哪种领导行为效果好结论是不肯定的。一般说来高组织与低体贴带来更多的旷工、事故、怨言和转厂。7、管理方格理论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答:管理方格理论是1964年由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RobertR.Blake)和莫顿(JaneS.Moaton)研究提出的。他们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并将两个坐标轴划分为9个等份,于是便形成了“81”种领导方式的“9·9图”。因此,管理方格图适应性很强,准确性也很高,如图5-3所示。关心生产,指的是领导者对如下许多不同的事项所持的态度,如政策决定的质量、程序和过程、研究工作的创造性、职能人员的服务质量、工作的效率以及产量等。关心人指的是个人对实现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保持工人的自尊,基于信任而非服从的职责,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满意的人际关系。如果要评价某一位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只要在“9·9图”中按照他的两种行为寻找交叉点就行了。布莱克和莫顿在提出方格图理论的同时,还列举了5种典型的领导风格。91,99,987655,543211,19,1123456789高对人的关心低低高对生产的关心图5-3管理方格图(1,1)型为贫乏性管理: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也不关心人。表现为只作最低限度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和维持士气。(9,1)型为任务型管理:领导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其特征是把工作安排的使人的因素干扰为最小来谋求工作效率。(1,9)为俱乐部型管理:重点在于人们建立友好关系,领导者重视对职工的支持和体谅,导致轻松愉快的组织气氛和工作节奏,但很少考虑如何协同努力去达到企业目标,生产管理松弛。(9,9)型为战斗集体型管理:领导者不但注重生产,而且也非常关心人,把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满足职工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有严格的管理,又有对人高度的关怀和支持。强调工作成就来自献身精神,以及在组织目标上利益一致、互相依存,从而导致信任和尊敬的关系。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5,5)型为中游型管理:兼顾工作和士气两个方面来使适当的组织绩效成为可能,使职工感到基本满意。在这五种类型的管理形态中,布莱克和莫顿认为(9,9)是最有效的管理,其次是(9,1)型,再次是(5,5)型、(1,9)型,最次是(1,1)。8、领导的权变理论的基础是什么?答:权变领导理论集中研究特定环境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这种理论的产生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领导者性格理论无法用个人的特性来区分领导者和非领导者。行为理论忽略了被领导者的特性和环境因素,而孤立的研究领导者的行为,即某一具体的领导方式是否能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为了克服这些理论的缺陷,人们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一种领导方式对所有的情况都是有效的,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做什么、怎样做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既定情况。9、费德勒模型的主要内容及贡献是什么?答:通过大量研究,费德勒(F.E.Fiedler)提出了一种领导的权变模型,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环境。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1)领导者和下级的关系。包括领导者是否得到下属的尊敬和信任,是否对下属具有吸引力。(2)职位权力。指领导者的职位能够提供足够的权力和权威,并获得上级和整个组织的有力支持。(3)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的任务是否明确,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程序化。费德勒设计了一种“你最不喜欢的同事”(LPC)的问卷,让被测试者填写。一个领导者如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仍能给予好的评价,则表明他对人宽容、体谅、提倡好的人际关系,是关心人的领导。如果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给以低评价,则表明他是命令式的,对任务关心胜过对人的关心。费德勒将3个环境变数任意组合成8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将领导风格同对领导有利或不利条件的8种情况关联,绘成了图5-4,以便了解领导有效所应当采取的领导方式。费德勒的研究结果说明,在对领导者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任务导向其效果较好。在对领导者中等有利的情况下,采用关系导向效果较好。费德勒模型在许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有许多批评意见,如取样太小有统计误差,该模型只是概括出结论,而没有提出一套理论等等。尽管如此,费德勒模型还是有意义的,主要表现在:关系导向LPC任务导向上下级关系好好好好差差差差任务结构明确明确不明确不明确明确明确不明确不明确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职位权力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图5-4费德勒模型(1)该模型特别强调效果和应该采取的领导行为,这无疑为研究领导行为指出了新方向。(2)该模型将领导行为和情景的影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影响联系起来,指出并不存在一种绝对好的领导形态,必须和权变因素相对应。(3)该模型指出了选拔领导人的原则,在最好的或最坏的情况下,应选用任务导向的领导,反之则选用关系导向者。(4)该理论指出必要时可以通过环境的改造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含义是什么?答:美国学者卡曼(A.K.Korman)提出了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指出了有效的领导形态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有关,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高于平均以上时应采用低关系,低工作;当被领导者成熟度一般时应采用高关系、高工作或低工作;当被领导者成熟度低于平均水平时应采用低关系、高工作。以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作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如图5-5所示。高关系行为低低高工作行为成熟一般不成熟成熟度图5-5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这里指的成熟不是指年龄和生理上的成熟,而是指心理和人格上的成熟。它被定义为成就感的动机,负责任的愿望与能力,以及具有工作与人群关系方面的经验和受过相当的教育。年龄是影响成熟度的一个因素,但没有直接关系。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家长对子女在不同的成长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类比而得出的。11、结合实际谈谈领导者用人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善于发现人才用才必先识才,识才是为了更好地用才。在现今的改革大潮中,有很多技术过硬、能力强、具有管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聚集在我们身边,以期待着领导者的赏识、重用。当然,人才也不尽相同。李逵、张飞是善于冲锋陷阵的人才;“人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是咨询参谋人才。诸葛亮平定南方“七擒孟获”,就是采纳了马谡的“心战为上、兵战为下”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的计谋而取胜的。后来,他带兵打仗痛失街亭,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谡是个人才。马谡失街亭,罪在马谡,过在孔明。领导者用人,如果只看其实际经验,只看其政绩,不是什么高超的识才艺术,认识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才是高超的识才艺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早已家喻户晓,从这个典故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萧何识才的过人之处。由古论今,在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领导者应该“铁肩担道义,慧眼识英才”,放开眼界发现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地考察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考察测评机制,从德、能、勤、绩等方面严格考察,才能正确地识别人、发现人,得到贤能志士。在企业的众多员工中,有作为有才能的人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的领导者如何去发现人才,如何去发现每一个员工的特长。领导必须在发现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独具慧眼的伯乐。实践证明,深入的调查研究,经常性的个别谈话,与员工交朋友,定期的民意测验和有计划的组织考察都可以了解员工的某些特长,都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手段。关键是领导要把发现人才当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人才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上来思考。领导要做有心人,以信任的态度敏锐寻找、大胆使用企业中每一个有能力的员工,积极地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2)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许多优点与缺点的结合体。领导用人一定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所谓用人之长是指发挥人才在专业上的长处和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时常面临两类人,一类是有突出优点但也伴有某些轻微缺点的人;另一类是长短处不明显,成就没有错误不犯的人。对此,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应该选用第一类人。在具备基本道德素养的前提下,启用与否和怎样启用,主要取决于才能之高低、特长之多寡。启用人才时以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始终保证一流的人才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扬其所长,难在对特长的认定。在认定下属的特长时,传统的用人方式总是自上而下地由领导者进行。现在用人之道则讲究为被使用对象提供更多的自我选择机会,尽可能由下属进行“自我认定”。也就是说,领导者在做出用人的终端抉择之前,应该先听听下属对自身的评价,由下属来认定自己的特长。当下属的自我认识和领导者对他的认定之间出现明显的认识误差并由此而产生行为误差时,领导者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级为下属提供他们选择的最能发挥特长的工作机遇。敢于选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是精明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尽一致认识水平和切身利益迥然不同,在对某个被使用对象的特长做出评价时,势必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误差或认识伸缩度。对于某些颇有才干的下属来说,否定了他的特长,也就否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个审慎的领导者,绝不轻易否定一个下属的特长,就像绝不轻易否定下属自身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敢于力排众议,果断使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正是精明的领导者比平庸的领导者显得技高一筹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企业在用人时需要量才使用。一般来说,分配工作应适合员工的才能、性格、爱好等,工作难度应比其平时表现出的能力稍大一些。这样能够激发人才的进取性和紧迫性,把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3)尊重人才,充分信任诚信是领导同广大员工交往之本,是长期真诚合作的感情基础。将心比心、以诚待人是调动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人不可能是全能的,工作情况和难度的变化,考验着每个人的不同能力。用人不可不疑,但要把握一定的度。疑是要成为关心人、培养人的起点,并由此提醒下属注重纪律的约束和法律的监督,注重与人搞好关系。疑可以促使经理加强对下属的管理,减少犯错的机会,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否则,许多能人也可能犯错误,由可靠之人变成可疑之人。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真正的不疑要勇于授权。在战争年代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某一级指挥员牺牲时,上级马上指定代理人,有时甚至指定一个士兵代理等。这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代理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或创造出惊人的业绩。高度的信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被授权人去完成任务。因此,经理一定要建立起上下之间的信任感。在具体工作中,既然相信某人能够担当此重任,就应该大胆的授权,放手让他处理问题。信任能够激发人才的责任心和成就感,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信任是人才自由发挥才干的前提,如果领导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支持,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同人才之间最怕有信任而转为怀疑,因感情伤害而转为对抗,这必然会严重削弱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领导必须注意尊重人才,通过诚挚的交谈、中肯的批评和热情的鼓励,激发员工的自尊心,使其认识到自己有实力完成任务,有毅力改正缺点,有能力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鼓起工作、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要学会换位思考,允许不同的人在个性特征、思维方法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不求全责备,不讽刺挖苦,不打击报复。对众多人才的思维成果,甚至是一闪念的灵感,领导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促使其继续深入思考下去;对人才因独出心裁的思路、建议、言行或举措引起的非议、攻击、诬陷等等,领导要及时批评制止。领导要主动关心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如此,他们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4)讲求人才使用效益市场经济是唯效益至上的经济,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人才作为高层次的劳动力,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市场经济体制下领导使用人才也应以效益为中心。领导用人应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任人唯贤,把人才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岗位上,讲求人员与职位的最佳配置,人员与人员的最优组合,使人员整体配置的社会效益大于个人效益的总和,即“1+1>2”理论。要正确看待人才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建立贡献与报酬对等的分配体制,鼓励按劳取酬和多劳多得。在选人用人时,领导既要重视人才的物质利益追求,也要重视人才的精神追求,给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一个人力资源数据库,包括本企业每个职工的各种数据,这样就可以对企业人员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数据库建立时,应当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数据结构和文件设置应满足管理的需要;第二,数据记录要反映各级管理的需要;第三,要使得信息的冗余度较小。数据库的建立将更大程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5)勇于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领导应当心胸宽广,勇于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当前有些领导虽然面对众多有能之士,但由于虚荣心和安全感作祟,只愿意任用比自己稍逊一筹的人员,而不愿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能人,不委以重任,处处排挤,这是非常可怕的。领导者在用人中不仅要有举才之德、容才之量,更要善于用能人,给他们一个最大限度施展才能的空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且大胆地雇佣之,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格的跨越。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这里躺着一个知道如何使用比他自己更有本领的人们来为他服务的人。”中国古代的刘邦也懂得同样的道理:“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筹集军需粮草,我不如萧何;统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均是杰出的人才,而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强将良才都心甘情愿地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领导者风采。(6)树立发展的人才观念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发展的人才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人才的选择上有发展的眼光;二是在人才的使用上有发展的思想。领导选聘人才时,应当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辨证地对待人才的成绩与过失,将主流和细节分开,将历史表现与现实政绩分开。不能把人才的贡献和能力混为一谈,有贡献的做出奖励,有能力的则委以重任。以发展的眼光选拔人才,还在于善于挖掘人才的潜能,预见其长远的发展趋势,甚至于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大胆起用,让人才在一定的压力下得到锻炼和发展。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开发式使用,即边使用边培训,边锻炼边提高,使人才的智慧和素质不断完善,技能和经验不断丰富,实现人才在使用过程中的增值,以适应今后更高层次工作的需要。切忌“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对人才进行掠夺式使用。如果领导只利用人才的显能,而不发掘其潜能;只对人才的现有机智感兴趣,而不注重使用过程中的保护和再生产,那么再丰富的人才资源也有枯竭耗尽之时。只有将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才能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才这一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无尽财富。(7)重视个人素质,也要重视群体互补效应人的素质各不相同,优点缺点更是千差万别。英国学者贝里奇在他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引用这样的事例:“一个大型商业性研究机构的工作安排:他们雇佣推测型的人才来随意设想,一旦发现这些人有某个有价值的设想时,这个设想就不再让他们过问,而交给一个条理型的研究人员去加以检验和充分发展。”因此,任何工作和科学研究一样,他认为要把“不同类型的头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切忌把同一类型的人才凑在一起。军事上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美军在确定地面部队的指挥员时,马歇尔说:“巴顿当然是领导这次登陆的最理想的人选。但是,他过于急躁,需要有一个能够对他起制约作用的人来限制他的速度。他上面总要有一个人管着,这就是我把指挥权交给布雷德利的原因。”巴顿作战勇猛,性格刚直粗烈,而布雷德利老练持重,处事稳健。所以,把他们搭配在一起,可以挟制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并发挥各自的长处。当然,搭配时要慎重,否则,“互补”变成了“窝里斗”,就会产生起破坏作用的摩擦和内讧。(8)走出领导用人心理误区领导用人时,要注意不要陷入以下心理误区:1)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容易产生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当一个人被列为“好的”部分时,便把一切好的品性加在他的身上;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被归于“不好的”部分时,又容易把一切不好的品性加到他的头上。2)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当他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爱好、思想等)时,就常常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或者说,当他需要判断别人时,就往往将自己的特性“投射”给别人,想象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样,也即常言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投射效应”是一些人用来判断别人、处理信息的简单方法。很显然,这种看法容易产生两个缺陷:一是可能高估了别人与自己看法和想法的相似性;二是可能高估了别人在个性、爱好、品德等方面与自己的一致性,甚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3)相互回报行为相互回报行为,它是指社会上的人往往有一种倾向:喜欢那些他自认为喜欢他的人,讨厌那些自认为讨厌他的人。积极的相互回报行为有助于人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有助于领导班子的团结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工作中过分的相互回报行为将会丧失客观、公平和公证性。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人们在相互类比中产生出的一种消极有害心理,即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嫉妒心理是十分有害的:一是影响领导班子团结;二是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会导致嫉贤妒能,排除异己,打击先进,压抑人才,破坏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四会导致奖惩不公,升降失准;五会形成对改革者的压力。12、中国现阶段对领导者素质有哪些要求?答:(1)企业领导的思想道德素质1)领导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责任感,就是一个人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企业领导只有首先对社会、对企业有一种责任感,才能领导好一个企业。一个以权谋私或者更糟的领导是根本不可能领导好一个企业的。2)领导者要有明确的经营观企业领导要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经营观,必须把所从事的事业作为神圣的事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必须正确的认识人和经营使命,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3)领导者要有超群的先见性企业领导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有先见之明。这种能预先洞察事物或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就是企业领导应具有的先见性素质。4)领导者应具有稳健的成熟性成熟,首先是思想成熟。一个人思想成熟与否,其行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成熟性也是企业领导思想素质高低的表现,是思想素质完善的体现。领导者是否成熟与其领导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特别反映在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而这种态度又决定了领导者的行为取舍。(2)企业领导的知识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懂行的领导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按照某些学者形象的说法,领导者应具有“T”型的知识结构。字母“T”的“横”是指现代领导知识的广博性,“竖”则是指以软科学为主的专业知识。(3)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素质领导者经营管理素质的好坏,才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领导者应当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战略目光与决策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敢于决策。一名优秀的现代企业家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统率全局的战略眼光2)正确对待风险3)百折不挠的意志4)灵活机动,随机应变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5)左右逢源的语言表达能力6)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4)企业领导者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对管理人才身体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人严格得多。作为现代管理者,生理和心理上必须适应管理工作对自己提出的许多特殊要求,如马拉松式的会谈、口干舌燥的演说、令人头晕目眩的突发事件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考验着每一位现代领导者。领导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指与人的体力相关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器官或系统发育及健康状况,如人体的肌肉、四肢、内脏等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是现代领导者其他各方面能力的物质载体,它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更主要的取决于后天发育和锻炼状况。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对其才能的重复发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心理健康则要求领导者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能够承受经济大潮的起落,企业的盈亏和个人的荣辱等大变迁,能够经得起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处变不惊,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一、判断题1、领导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力来自于职位权力。---------------------------------------(×)2、经济人假设又称为Y理论------------------------------------------------------------------(×)3、X理论认为人生来并不一定厌恶工作,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4、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在进行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成次要因素,重视的是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5、领导者有了职权,就会对下属有激励力和鼓舞力。-------------------------------------(×)6、分权式的领导总比独裁式的领导更有效。-----------------------------------------------(×)7、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落实任务,把上级传下来的总的任务变成许多个人的协同行动。--------------------------------------------------------------------------(√)8、反馈就是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和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二、单选题1、某总经理把产品销售的责任委派给一位市场经营的副总经理,由其负责所有地区的经销办事处,但同时总经理又要求各地区经销办事处的经理们直接向总会计师汇报每天的销售数字,而总会计师也可以直接向各经销办事处经理们下指令。总经理的这种做法违反了什么原则--------------------------------------------------------------------------------------------------(D)A.责权对应原则B.统一指挥原则C.集权化原则D.职能分散原则2、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理解管理理论,但不具备管理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你还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反过来,如果你具备管理技巧和能力,而不掌握管理理论,那么充其量你只是一个技术员。这句话说明------------------------------------------------------------------------------------------------------------(B)A.是否掌握管理理论对管理者工作的有效性来说无足轻重B.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巧与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C.如果理解管理理论,就能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D.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注重管理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而不必注意管理理论3、公司执行机构的负责人称为首席执行官员或执行主管,通常由谁担任--------------------------------------------------------------------------------------------------------------()A.副总经理 B.董事长 C.总经理 D.常务董事4、一个企业中的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对下属的领导效果,他应当--------------------(A)A.提高在下属中的威信 B.尽量晋升到更高的位置C.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D.增加对下属的物质刺激5、俱乐部型的领导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出--------------------------------------------------(A)A.注重良好的气氛,关心职工的生活,较少的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B.在注重良好的气氛和职工生活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C.虽不大注重良好的气氛,但却非常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D.既不注重良好的气氛,也不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1、讨论惠普公司是如何进行战略转型的?要点:第一,吸取前任的教训,冷静地处理惠普的转型问题。赫德上任后没有像其前任菲奥莉纳那样急于率领惠普的千军万马去追逐看似宏大的战略计划,而是以其惯有的冷静冷却了惠普的躁动与混乱。他说:“我们不要抱有这样的想法——即这家公司必须每15分钟就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二,明确的战略方向。赫德通过停止销售由苹果公司研发但贴着惠普牌子的iPod音乐播放器。向员工们传达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惠普必须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对公司的战略转型方向做出明确的定义,避免了公司力量的分散与员工思想上的茫然。第三,果断的决定和良好的信誉。2、赫德对惠普公司人员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启示?赫德的人员管理要点:第一,通过严密分析以发现人才。赫德在寻求人才时首先把理想人选应具备的各种技术列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技能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以寻求最佳人才。第二,做到人尽其才。赫德的做法是既抓又放,即既充分授权又不遗余力地进行督导,做到宽中有严、放而不乱、松而不散。第三,对惠普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将员工的奖励与他们所在的业务单位及惠普的整体业绩挂钩,对员工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对中国的启示要点:第一,赫德的管理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同种人员管理的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在借鉴惠普管理方法之时,要考虑中国实际。第二,优秀的人才要为其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做到人尽其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中国还有一种情形是发现“千里马”不对其善加利用,以使用“常马”的方式去驾驭“千里马”,则“千里马”的效用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第六章激励习题解答1、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其动因。答: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激励的过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工作的行为,以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的形成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被激励人的存在需求;第二,被激励人由于存在某种需求而产生从事某种活动的愿望和动机;第三,被激励动机有强弱程度的不同,即积极性的高低。2、需要在动机中起什么作用?答:内在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但只有需要而没有满足需要的外在目标时,也构不成动机。因而只有外界具有满足需要的目标和条件时,需要才进一步转化为动机,并推动人进行有目的的行动。动机的形成是内在需求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3、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社交需要指对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5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上升。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的程度越小。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可能在同一等级内同时发生作用,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激励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他们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励他们的士气和热诚。4、对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较低层次需要与较高层次需要的不同之处。答: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为较高级的需要。低级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满足。对一般人来说,低级需要的满足是有限的,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无限的,因而高级需要具有比低级需要更持久的激励力量。5、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有什么异同?答:双因素理论与需求理论一样,认为人的需求是由高到低划分为不同层次的,都认为低级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满足。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涉及一些较高层次需要的因素,如成就、责任、获得他人的赏识、晋升机会等是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属于激励因素。而涉及一些较低层次需要的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福利与保障等是工作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属于外在因素或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会起到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6、解释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答: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更受到相对值的影响。所谓相对值,来源于将自己所做的付出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进行的横向比较及自己对工作的付出与所得与过去进行比较的纵向比较。所以,工作中管理者需更多地注意实际工作结果与个人所得之间的公平合理性。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7、当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报酬跟他人比不相等时,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管理者应如何对待员工不同的反应?答:当A通过和B的比较,觉得自己的收付比高于对方,感到占了便宜,但也会产生内心不安,可能会有一下几种表现:(1)受到激励,努力工作,多付出以求得平衡,减少内疚感;(2)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与所得,从而达到心理平衡;(3)把多得归结于运气好而回避心理不安。当A通过和B的比较,觉得自己的收付比低于对方,感到吃了亏而满心怨气,从而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表现:(1)“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己安慰。(2)改变自己的收付比例,如减少工作投入、降低工作质量与数量,或者要求增加收入以达到平衡。(3)减少参照对象的收付比例,减少其收益和增加其投入以求得平衡。(4)“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改变参照对象,获得认识上的新的平衡。(5)发牢骚、泄怨气,故意缺勤、破坏工作甚至辞职。在实际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付出,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所得,对别人的付出与所得的估计则正好相反。所以管理者除了制定公平的奖酬体系外,还要及时体察员工的不公平心理,并认真分析、教育员工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可结合具体情况再加以讨论)。8、运用综合激励模式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答:综合激励模式包含了本章所介绍的几种激励理论。首先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说明了激励的力量等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绩效,个人除了努力,还需具备一定的能力。取得工作绩效会获得内在、外在的奖励,内在奖励如取得挑战性工作、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外在奖励如工资的提高、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等。这些奖励的存在从正面强化了个人的有利行为;除了奖励,公平感也同样影响着个人的满意程度。运用综合激励模式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如何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工作分工;如何设定合适的工作目标;给与什么奖励才能适应不同人的需求,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设定什么样的有效奖励制度能使员工不断保持积极性;如何进行公平考核才能使员工感到公平、合理,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9、指出在管理实践中哪些具体措施能更有效地激励员工。答:在管理实践中,激励可分为内、外激励两方面。外部激励,是管理者从外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引向企业的组织目标。外部激励手段主要有建立有效的奖酬系统、明确目标任务。内部激励是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内在激励的手段一般有多样化的工作设计、明确经济责任制、提供员工成长与锻炼的机会、民主管理制度、精神激励等。以上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但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员工的不同需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有效的激励(学生可结合具体措施进一步讨论)。10、试着用学过的相关理论解释工作丰富化如何起到激励作用。答:工作丰富化是把工作责任、学习机会、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渗入员工的工作内,即把整个工作交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完成。工作丰富化后,企业只提出最终目标,其工作方法、工作进度,可由员工自主控制,这样可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根据双因素理论,这可形成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借助这些激励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一、判断题1、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2、需要是指人们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3、每一个动机都能引发行为。-------------------------------------------------------------------------(×)4、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5、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层次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6、保健因素是内在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7、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只受其所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二、多选题1、激励理论基本上分为三大类:(B)、过程型激励理论和(C)。A.需要层次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C.综合激励理论D.公平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A)、社交需要、(C)与(D)。A.安全需要B.生活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E.工作需要3、双因素理论认为哪些因素属于保健因素-----------------------------------------------------------(AD)A.工作环境B.成就感C.晋升机会D.福利与保障4、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达到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BD)A.效价越小激励力量越大B.效价越大激励力量越大C.期望值越大激励力量越小D.期望值越大激励力量越大5、强化理论认为---------------------------------------------------------------------------------------------(ABC)A.人的行为结果对自己有利时,这种行为可以重复出现B.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C.人的行为结果对自己不利时,这种行为会消退和终止D.人的行为受内心活动影响三、填空题1、激励是在分析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使员工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自发、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2、双因素把影响人们动机与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3、强化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理论认为通过奖励等手段对员工的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可使该行为重现和加强。第七章协调习题解答1、协调职能包含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答:协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协调的核心是沟通、化解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外协调的核心是搞好公共关系。2、什么是冲突?答:冲突定义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冲突是由相互作用逐渐演变而产生的,组织的很多因素都会引起冲突,如目标不一致,对事物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等等。这种冲突水平可以是公开的、暴力的,也可以是微妙的或轻微的。3、冲突有哪些类型?答:通常冲突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之间的冲突、班组之间的冲突、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组织冲突。4、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冲突?答:资源方面的因素:人、财、物、信息等可能引起冲突。组织结构方面的因素:职位和权责划分、团体的规模、劳动分工等也可能引起冲突。5、冲突行为意向有哪些?答:面对冲突的主要行为意向大致有5种:(1)竞争:自我肯定但不合作,即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2)协作:自我肯定且合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以协商的方式来寻求各自的利益,在协作中,双方的态度是坦诚的,希望澄清差异,找到解决问题的“双赢”办法。(3)回避:自我肯定但逃避,即冲突的一方可能意识到了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者抑制它。(4)迁就:不自我肯定但合作。冲突的一方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维持相互关系。(5)折衷:合作性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冲突的双方都愿意共同承担冲突问题,愿意做出一些让步,放弃一些东西,分享共同利益。6、处理冲突有哪些办法?答:冲突发生的起源和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蕴涵着冲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强压、裁决、培训、改变组织结构、信息沟通和交流等等。7、什么是冲突管理?如何进行冲突管理?答:冲突管理是从管理的角度,运用管理理论来面对冲突——包括尚未发生、已经发生和无限期进行中的冲突事件。冲突管理的内容既包括冲突预防,也包括事后处理。冲突管理的要点包括:(1)组织的工作任务及其协调应当明确。(2)管理者应密切注意激励措施引起的“输赢”冲突。(3)不能一味采取回避和平息的办法,那样效果不大。(4)制定规则和标准工作程序以有效地控制冲突。(5)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策略和解决方法,管理者应维持部门间的建设性冲突,以迫使管理者面对它们过去一直忽略的问题,并导致它们进行革新。8、什么是管理沟通?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管理沟通是指一方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期待其做出反应的过程。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或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发送、接受与反馈过程。9、管理沟通具有哪些特点?答:管理沟通依赖于组织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管理沟通是围绕特定的管理活动而进行,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横向交流,目的性十分明确。(2)渠道健全。任何组织内部都设有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沟通网络纵横交错。(3)具有计划性。管理沟通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精心准备,需要实现制度化。10、管理沟通有什么作用?答:管理沟通是组织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员工获得满意感,激励大家完成任务;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本职工作,感受局部工作与整体任务的相关性;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彼此了解、协作和团结。管理沟通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收集信息,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沟通的过程是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管理者可以迅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处理、加工的基础上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2)改善人际关系、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解除员工内心的紧张,愉悦身心,改善气氛。沟通中增进了解,消除意见分歧,化解冲突,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3)组织目标和成员目标一般并不一致,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要求趋于一致。特别是在组织变革时期,通过沟通可以消除组织成员的抵触情绪,采取合作态度。(4)沟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通过沟通使员工了解组织规程、制度和政策,可以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控制作用。(5)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的桥梁。组织通过沟通成为一个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据此可以争取政府和公众的理解、合作与支持,获得持久的发展机会。11、管理沟通过程涉及哪些要素?答:管理沟通过程主要涉的要素有:(1)信息发送主体;(2)信息接受主体;(3)沟通环境;(4)发出的管理信息;(5)信息编码;(6)管理沟通渠道;(7)管理信息译码;(8)接受的管理信息;(9)管理沟通的干扰;(10)管理信息反馈。12、描述管理沟通的过程。答:管理信息发送主体为了进行沟通,必须进行编码,即把要发送的管理信息转化为能成功传递到接收者的形式,然后再经过适当的信息沟通渠道,传递给信息接收主体。接收主体收到发来的管理信息代码后,必须进行译码,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还原为管理信息原貌。为了确认接收主体成功理解了信息的含义,以及接受主体的反映和态度,还需要有信息反馈。因此可以看出,管理沟通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沟通干扰,沟通双方如果缺乏互相理解和交流背景,沟通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沟通干扰的多少、强弱也会影响管理沟通的成功与否。13、什么是人际沟通?答:人际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目的,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它是组织沟通的基础。通过人际沟通,员工可以互相了解各自的心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质上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的心理沟通。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14、什么是组织沟通?答:组织沟通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组织内的人际沟通为基础,进行的部门之间的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团队沟通、冲突处理、跨文化管理沟通等。纵向沟通是沿着组织的直线结构进行的上下级沟通。横向沟通是在组织的同一管理层次上的跨部门沟通。团队沟通是指两个以上的工作小组的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或部门之间的沟通。15、什么言语沟通?答:言语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种:(1)口头沟通口头沟通可能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或者是一个人面对广大听众演讲,也可能是非正式的讨论或小道消息的传播等。(2)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用文字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备忘录、报告书、通知、内部刊物和公司手册、信函等。16、什么是非言语沟通?答:非言语沟通是相对于言语沟通而言的一种沟通方式,它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和重音以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17、什么是电子沟通?答:应用各种电子媒介进行的沟通成为电子沟通,如利用电话、电子邮件、闭路电视、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方式进行沟通。18、简述管理沟通的内容。答:管理沟通内容根据其沟通内容的性质、重要性,以及沟通发生在组织中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情感沟通。人有感觉、情绪、兴趣、爱好、习惯,在组织中成员之间常常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沟通,以达到相互了解、倾诉、调节的作用。(2)业务信息沟通。可划分为工作指令、工作意见和工作建议三大类。工作指令由组织的管理者下达,接受者受命,其中包含了重要的业务信息。员工在执行工作指令时会形成自己的意见、想法和遇到的问题,也属于业务信息。员工形成的和业务有关的新设想、新方案和合理化建议也是重要的沟通内容。(3)责任、权利、利益信息的沟通。(4)制度沟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组织良性运转的保证。组织部门之间常常需要对各自的规章制度进行沟通。(5)组织的外部沟通。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需要与外部环境的其他组织进行沟通。如企业需要与政府沟通,与其他企业、团体沟通,与消费者沟通等,不同企业为了很好的合作常常需要进行企业文化沟通等。19、管理沟通主观障碍包括哪些?主观障碍大致有下述几种情况:(1)个人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差别,使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沟通中,如果双方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差距过大,也会产生沟通障碍。(2)信息沟通往往是依据组织系统分层逐级传递,受到个人记忆、思维能力的影响,往往会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3)对信息的态度不同,使组织成员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不关心组织目标、管理决策等信息,而只重视和关心与自身物质利益有关的信息,使沟通发生障碍。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4)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或地位不对等形成沟通障碍。例如:沟通个体相互不信任,上下级之间的畏惧感等,都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20、管理沟通客观障碍包括哪些?客观障碍主要有两点:(1)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空间距离太远、接触机会少,就会造成沟通障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差异也会影响信息沟通。(2)组织结构中的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层到下级基层单位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失真,而且还会浪费时间,这是由于组织结构所造成的沟通障碍。21、什么是人际关系?答: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组织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组织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心理状态。22、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答:人际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的社会性活动决定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他人的支持、配合与帮助。人们满足自身各个层次的需要无一不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支持,人与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满足的过程中就建立了人际关系。23、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答: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1)距离的远近性:人与人之间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间的亲密关系。(2)态度的相似性:共同的理想,相同的信念,以及对某种问题相似的态度,是产生思想共鸣,融洽感情交流的重要条件。(3)交往的频繁性:一般而言,人们之间接触、交往的次数越多,越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从而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4)重要的互补性:在团体活动中,往往存在着互补效应,即具有不同知识、能力、性格或气质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他们互相激励、配合默契。(5)仪表的吸引性: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在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除上述因素外,一个人的能力、特长、社会背景,甚至年龄、籍贯等也可能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际知觉的偏见由于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正确地看待别人,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即产生偏见。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有:a)首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首先出现的信息对知觉者造成的强烈影响,称为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最后出现的信息会对知觉者造成强烈的影响,称为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印象后,会掩盖对其它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反应。d)刻板效应: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一般是一种泛化的,笼统的,甚至以某种固定词表述的看法。(2)自我认知的偏见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比对别人的认识更为复杂,因为自我认识除受认知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内素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很难做到各方面都恰如其分.常常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产生矛盾。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且它们之间相互交错、互相影响,研究和掌握它们,对建立和保持人们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的团结,发挥团体的潜能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判断题1、冲突总是不好的,应该尽量避免。-----------------------------------------------------------------(×)2、针对冲突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调整和改变组织结构的方式,也可以对冲突进行限制。----(√)3、在吸引听众注意力方面,发布信息的方式比发布信息的内容更重要。-------------------(√)4、管理人员有必要使自己成为某领域的技术专家,这样才能与组织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5、组织的各项活动必须借助沟通得以展开,管理与沟通密不可分。-------------------------(√)6、就一个组织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关系到组织的凝聚力、成员的积极性以及组织是否具有成效。---------------------------------------------------------------------------------------------------------------(√)7、人际关系就是参与组织的人的总和。----------------------------------------------------------------(×)8、障碍与冲突都属于人际关系发展的不正常阶段,两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二、单选题1、在实践中,进行意见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通常不能采取的技巧是------------------------(C)A.该告诉职工的全部告诉 B.让下级明了他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C.不要经常称赞下级D.要明白上行沟通效率永远不会太高2、下面哪个表述对非正式组织的解释不正确--------------------------------------------------------(B)A.组织成员在心理、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倾诉需要正式组织之外的途径。B.非正式组织都有协作意愿、自觉的目标、制度与责任分工。C.非正式组织可能对正式组织具有积极作用。D.抵制变革、倾向保守、滋生谣言是非正式组织可能产生的几个主要消极作用。3、许多组织设有意见箱、接待日、走动管理等管理办法,是为了----------------------------(C)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非正式沟通D.反馈沟通4、某大学由于课程安排问题教师与行政人员经常出现矛盾,通常是在学期末由教务秘书向每位教师口头通知安排结果。由于教务秘书是年轻人且是留校生,教师往往会感到自己在受学生辈的指挥和领导,感觉不舒服。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课程安排改为书面形式,直接邮送到每一位教师家中。此后,不知不觉中大部分的矛盾消失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认为是由于--------------(D)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A.职权系统的改变B.双方态度的改变C.人际关系的改变D.沟通渠道的改变5、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高层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技能的需要,按迫切性排序为--------------------------------------------------------------------------(C)A.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B.首先是技术技能、其次是概念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C.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人际技能、最后是技术技能。D.首先是人际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概念技能。6、人际关系行为学派认为必须以下面哪项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A)A.人与人的关系B.人的个性特点C.文化关系D.心理分析三、多选题1、下列关于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BC)A.快乐的人总有较高的效率。B.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是损害沟通有效性的一个主要障碍。C.沟通是双向的信息交流。D.在听众那里获得反馈的最好方法是问它们:“你们有问题吗?”2、管理沟通是组织内部联系的最主要手段,它的作用在于------------------------------(ABCD)A.有效地完成组织的核心任务。B.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情感的互访,增强组织的凝聚力。C.管理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的桥梁。D.以上三个都对。3、通常,冲突的类型大致分为----------------------------------------------------------------(ABCD)A.个人之间的冲突B.班组之间的冲突C.部门之间的冲突D.组织冲突4、一般而言,信息沟通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BCD)A.加强信息收集工作B.合理处理信息C.做好传递控制D.注意信息沟通检查5、人际关系的作用具体表现在------------------------------------------------------------------(ABDE)A.促进沟通信息B.完善自我C.控制他人D.融洽感情E.提高效率6、由于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全面、正确地看待别人,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即产生偏见。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有----------------------------------------------------------------------------------(ABC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四、填空题1、协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协调的核心是沟通、化解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外协调的核心是搞好公共关系。2、个人冲突发生在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当同一部门的两个以上班组互相对抗时,我们称为班组冲突;部门冲突发生在两个以上部门之间。组织冲突指两个以上的组织相互之间的对抗。3、行为意向介于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它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4、管理沟通依赖于组织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2)渠道健全。(3)具有计划性。第八章控制习题解答1.什么是控制?答:所谓控制,就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过程。简单而言,控制就是管理者确保实际活动与规划活动相一致的过程。2、组织为什么需要控制?答:控制作为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等其他职能,必须伴随有效的控制职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只有依靠控制职能才能得以有效运转、循环往复。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控制职能是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的主要职责。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要保证组织活动与计划一致,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控制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2)控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3)控制是强化员工责任心的重要手段。3、简述控制与计划的关系。答:控制与计划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没有计划,控制就成了无本之末;而控制是计划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离开了适当、必要的控制,计划将流于形式。计划和控制的效果分别依赖于对方。计划越明确、详细和全面,控制工作就越容易进行,效果也就越好;而控制越准确、合理和有效,就越能保证计划的实现,并能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而提高计划的质量。许多有效的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计划方法,如预算、目标管理、网络分析技术等。计划工作本身必须要有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计划工作的质量;控制工作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计划,离开了计划,控制工作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控制的真正效果了。4、简述控制的基础。答:控制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1)控制要有明确、完整的计划。(2)控制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3)控制要依据有效的信息5、简述控制的过程。答:控制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控制标准。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第二,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第三,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第四,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6、什么是控制标准?常见的控制标准有哪些?答:控制标准就是评定工作绩效的尺度。标准是控制的基础,离开了标准就无法对活动进行评价,控制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常见的控制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种:(1)实物量标准,即非货币标准。如耗用的原材料、劳动力、完成的产品产量等。(2)价值标准,即货币标准,用来反映组织的经营状况。包括成本标准、收益标准、资金标准等。(3)时间标准,是指完成一定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限度。如工时定额、交货期、工程周期等。(4)质量标准,是指工作应达到的要求,或产品与劳务所应达到的品质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等。7、常用的衡量工作绩效的方法有哪些?答:常用的衡量方法有如下几种:(1)口头汇报。口头汇报分正式汇报和非正式汇报两种。(2)书面汇报。书面汇报往往在计划结束或告一段落后进行,是将在实际工作中采集到的数据以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文字资料,如会计报表,经济报表等。(3)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就是由负责控制的人员亲临工作现场,通过观察、与工作人员现场交谈来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8、将工作结果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会出现偏差。什么是正偏差?什么是负偏差?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答:正偏差是指实际工作绩效优于控制标准。负偏差是指实际工作绩效劣于控制标准。出现正偏差表明实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应及时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但正偏差如果太大也应引起注意,这可能是因为控制标准制定得太低,这时应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出现负偏差,表明实际工作的绩效不理想,应迅速准确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为纠正偏差提供依据。9、什么是反馈控制?答:反馈控制指发生偏差后,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已经发生的偏差进行修正。它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之上,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改进下一次工作的质量。10、什么是反馈控制的时滞?反馈控制的时滞是说:从衡量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再到实施纠偏措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11、什么是同期控制?答:同期控制是一种在工作进行之中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在工作进行之中,对偏差随时纠正。同期控制的目是改进本次活动而非下次活动的质量。12、什么是前馈控制?答:前馈控制是一种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能在偏差发生之前就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偏差的出现或尽可能地减少偏差的出现,从而把偏差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做到“防患于未然”。13、什么是集中控制?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集中控制是指由一个集中控制机构对整个组织进行控制。在这种控制方式中,把各种信息都集中传送到集中控制机构,由集中控制机构进行统一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集中控制机构根据整个组织的状态和控制目标,直接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和操纵所有部门和成员活动。14、什么是分散控制?答:分散控制是指由若干分散的控制机构来共同完成组织的总目标。在这种控制方式中,各种决策及控制指令通常由各局部控制机构分散发出的,各局部控制机构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局部最优的原则对各部门进行控制。15、要是控制有效,需要注意哪些要点?答:要使控制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管理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控制工作应建立客观标准。(2)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3)控制工作应具有系统性。(4)控制应讲求经济性。(5)控制应保证员工的可接受性。16、有效控制要遵循哪些原则?答:有效控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反映计划要求原则。(2)组织适宜原则。(3)控制关键点原则。(4)例外原则。(5)控制趋势原则17、按照不同的内容预算一般分为几类?答:按照不同的内容,预算可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18、什么是企业的经营预算?答:企业的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单位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19、什么是企业的投资预算?答:企业的投资预算是对企业各类投资活动所做出的预算。一般包括新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上新的产品项目以及其他方面的投资预算等。投资活动,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将涉及企业最为主要的投资限制因素——资本支出,要能回答:何时进行投资、投资金额、资金来源、预期的收益等。20、什么是企业的财务预算?答: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对企业的资金收支、损益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预算。由于企业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的内容都将最终反映在财务预算中,财务预算也被称为总预算。企业的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21、简述预算控制的一般程序。答:对于企业来说,进行预算控制一般需要经过如下程序:(1)深入了解企业在过去财政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企业在未来年度的战略规划,以此作为企业制定预算的重要依据;(2)围绕企业的战略规则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按照企业各种预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企业的总预算。(3)将企业总预算确定的任务层层分解,由各个部门、基层单位以及个人参照制定本部门、本岗位的预算,上报企业高层管理部门;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4)企业高层决策者在综合企业各个部门实际上报的预算之后,调整部门预算,将最终确定的预算方案下发企业执行。(5)组织贯彻落实预算确定的各项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予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2、非预算控制有哪几种?答:非预算控制控制包括:监督检查,报告制度,比率分析,程序控制,审计法,网络分析技术,盈亏平衡分析法等。23、什么是生产控制?答;生产控制是指实时调度各项与产品生产相关联的作业活动,根据活动过程反馈的信息,通过对生产系统状态的评价,决定调整各项活动的内容,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24、生产控制包括哪些程序?答:不同生产类型,生产控制的程序都大体相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生产工作标准;(2)分配生产任务,维持生产系统正常运行;(3)收集、记录与传递生产信息;(4)评价成果,即通过个人观察、分析统计报告和分析生产记录等形式进行评估;(5)进行短期或长期调整。25、什么是成本控制?答;成本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控制标准,对产品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经常性监督和控制,从而使各种费用支出和劳动消耗限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以达到企业预期的目标。26、什么是质量控制?答:质量控制是对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职能活动的控制,包括质量标准和质量计划的制定以及对所有产品、过程和服务方面的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其中还包括为保证和控制质量而进行的组织设计。27、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把企业作为产品生产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以提高和确保质量为核心,动员和组织企业各个部门及全体人员,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各种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手段,分析并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良的质量、经济的方法和最佳的服务向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简单地说,全面质量管理是由企业全体人员参加,用全优的工作质量去保证生产全过程质量的管理控制活动。28、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程序的PDCA循环?答: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程序是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所谓PDCA循环,就是在质量控制和管理活动中,将其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29、什么是财务控制?答:所谓财务控制是指企业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控制,也就是对资金的取得、投放、使用和分配的控制。常见的财务控制方法有: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审计。30、什么是库存控制?答:所谓库存控制,就是通过对库存量的掌握和调整,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物资需求,合理安排库存资金占有,以求得最佳的总体效益。一、判断题1、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没有计划控制就成了无本之末。--------------------------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2、控制是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所以计划就是控制标准。-------------------------------------(×)3、控制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4、衡量实际工作要在工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5、偏差是控制标准与实际工作绩效之间的差距,因此纠正偏差就是修订控制标准。-----(×)6、反馈控制作用在行动结果之上,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改进下次工作的质量。-------------(√)7、控制应该突出重点,但不能强调例外原则。-------------------------------------------------------(×)8、成语所说的“亡羊补牢”的含义就是同期控制。--------------------------------------------------(×)二、单选题1.控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是---------------------------------------------------------------------(A)A.建立控制标准B.分析偏差原因C.采取矫正措施D.明确问题性质2.“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A)A.前馈控制B.同期控制C.反馈控制D.集中控制3.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哪一种有问题?---------(B)A.标准应考虑实际情况B.标准应越高越好C.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D.标准应考虑可行程度4.就客观条件、尤其是对管理者需要的信息量和可靠性而言,要求最高的控制类型是-----------------------------------------------------------------------------------------(A) A同期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集中控制5.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公司,为强化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往往设计有各种治理和制衡手段,包括:(1)股东们要召开大会对董事和监事人选进行投票表决;(2)董事会要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3)监事会要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进行检查监督;(4)要强化审计监督,如此等等。这些措施是--------------------------------------------------------------------------------------------------------(C)A.均为前馈控制B.均为反馈控制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C.①前馈控制,②同期控制,③、④反馈控制D.①、②前馈控制,③、④反馈控制 三、多选题1.管理控制按控制时点的位置可分为------------------------------------------------------------(ADE)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C.更正性控制D.同期控制E.反馈控制2.在盈亏平衡分析中是将成本分为-----------------------------------------------------------------(CE)A.产品成本B.管理成本C.变动成本D.销售成本E.固定成本3.有效控制的原则有------------------------------------------------------------------------------------(ABCDE)A.反映计划要求原则B.组织适宜原则C.控制关键点原则D.例外原则E.控制趋势原则三、填空题1.控制工作过程包括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和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2.前馈控制强调防止错误的发生。3.反馈控制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4.直接观察就是由负责控制的人员亲临工作现场,通过观察、与工作人员现场交谈来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5.计划和控制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6.加强企业的库存控制,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物料实行分类管理、物料采购量的确定及采购时间的确定等。7.人员控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第九章比较管理习题解答1、简述比较管理学中不同的理论及其异同。答:从20世纪中叶产生比较管理学至今,学术界将比较管理大致划分为五种:发展经济论、环境论、行为论、开放系统论、文化管理论,现在最受人们关注的是第五种的文化管理论,即从文化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下面分别对这五种观点作简要介绍。(一)发展经济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哈伯逊(1959)和麦耶(1959)的著作是这一理论的最佳代表。这个观点的基本前提很简单:在实现高速工业和经济增长中,管理投入的资金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主要侧重从宏观上对管理发展趋势的考察,其基本假设是强调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其基本模式假定,一个社会由农业—封建社会过渡到工业—民主社会的道路上分为四个阶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对应于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都对应着某一特定的管理哲学,而且所有管理制度最终将趋向于参与制或民主制(Y理论)的管理哲学。(二)环境论法莫和理查曼(1965)的著作是其典型的代表。该理论也是一种宏观方法。它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效率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等。与前一理论相比,法莫和理查曼是将管理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分析。但是,由于这种理论过分强调外在因素的作用,而完全忽视了内在组织变量的作用,因而该理论影响十分有限。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三)行为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因素,诸如管理哲学、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信仰等,在管理实践和提高管理效率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文化因素来说明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因此基本上是微观观点,它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民族特性、管理者对关键的管理哲学概念、活动态度和洞察力的掌握、特定的社会条件中普遍的信仰、价值观和需求层次。这种理论的缺点在于大多数研究忽视了组织效率的估计,事实上导致团体和个人行为方式不同的还有可能是其他外部原因或环境变量,比如企业规模、现有技术、政治经济和市场等。(四)开放系统论这种理论主要应用开放系统模型来研究组织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认为环境可分为:组织环境,涉及到诸如规模、技术、企业人力、物力等能够在管理人员控制下的变量;业务环境,包括政府、社区消费者、股东、雇员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接触面(组织与业务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以利润、市场份额等衡量的组织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宏观环境。这种理论研究虽然将组织作为整体来处理,带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由于变量界定不清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失真和可信度下降,使得这一理论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五)文化管理论文化管理论是近些年出现的,它主要研究文化在比较管理中的作用。虽然比较管理学者很早就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对管理行为进行解释时,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又产生了模糊。从20世纪60年代起,涌现出一批检验管理理论的有关文化属性的著作,然而,大多数比较管理研究在方法上的水平和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现在文化管理论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近些年,在交叉文化管理和比较管理领域有可喜的进展,例如,霍夫施特(G.Hofsede)从四个方面处理“文化”这一概念,并且用这些方法描述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克利(L.Kelley)和沃恩利(R.Wortnley)应用了一种创造性的研究设计,从其他环境因素中分离出文化因素。2、简述中、美、日管理模式中情理法三者的地位和作用。答:(1)以“法”为中心的美国管理模式正如前面所述,美国管理模式中表现的是一种西方科学主义的文化背景。科学主义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其五大原则就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以断定,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式肯定是强化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中心,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美国管理中防范性特征主要来源于罗马天主教的“原罪”意识,认为人都会有“偷懒动机”和“搭便车”行为,即自己少干而让他人多干的动机。由此,公司治理机构充分体现其制约和被制约,监督和被监督,激励和被激励的关系,从而使美国管理带有强烈的防范性特征。在人类管理发展史上,美国式的西方管理提供了科学管理的绝大部分部内容:行为科学管理中属于“独立人”方面的全面内容,现代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数学模型、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大部分内容。由于制度的建立克服了传统管理中无序状态、放任状态,因而构成了全部管理的基础,如果不经过科学管理阶段,就不可能建立这样有效的管理模式。(2)以“理”为中心的日本逻辑管理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理性是一种现实性,没有理性就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正视矛盾;但是过分强调理性会限制事业的发展,日本式理性到目前为止帮助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其内在缺陷最终会遏止其文明进步的节奏和频率。日本的管理理性由三大要素组成,即生存理性、危机理性和人文理性,从而使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在管理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首先表现为50年代初期日本式管理由“三个不足”而形成三大特点,即由市场饱和而形成战略管理特点,由质量低劣形成质量制胜战略,而人才奇缺使日本管理一开始就注重管理中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日本民族的这种理性精神使得它对一切先进的东西都能具有一种认同感。他们的理性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长处,同时对任何外来的文化不采取盲从态度,信奉“存在即合理”的原则。但是由于他们历史上几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外来的,这就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特别看重利益的民族,他们并不看重情感精神之类的文化遗产,而只有这种遗产确实给他们带来现实利益时才会去重视。(3)以“情”为特质的中国管理哲理和西方科学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伦理型文化,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追求群体和谐。东方人比较看重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贡献,同时也需要群体对个体的关照和扶持。中国以“情”为纽带的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由于沟通频率的提高而增加了群体内部成员的认同感;其次,表现为组织的整合功能强。由于其内协效应高而导致实现目标的力量集中,从而减少阻力而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第三,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和费用也会降低,并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互补效应,有利于整个公司和企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以“情”为纽带的管理模式,由于内部情感交流频繁,成员之间认同效应高,易于采取一致的行动步调,从而减少成员间的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但是,这种管理理念过重的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却忽略了条例管理和制度效应,从而过分的注重人事关系,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则表现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另外,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法伦理关系渗透进制度管理中,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诸如过多的偏重于“关系学”,而忽略了规则、制度的有效执行,管理中的制度效应难以发挥作用;人事安排和职务晋级,不是搞能力主义和绩效,而偏重于人事关系和血缘关系。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3、简述东亚“亚洲新兴经济体”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答:(1)韩国韩国企业文化与儒家文化特色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们更多的倾向于日本而与中国不同。韩国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意识。2)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3)强调改善领导艺术,提高工作绩效。4)韩国企业强调重教招贤。(2)新加坡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新加坡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十分明显的国家,权力差距大。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最大的特色是避免不定局面的意识很强,不随意冒险,凡事讲法律、讲规矩、讲准则条文、讲团结一致的士气,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同时,新加坡又是一个移民和多民族国家,加上这几十年来实行的开放政策和外向型经济,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在该国的投资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国家。新加坡的法律的严密性、全面性在全世界都是闻名的,这使得新加坡有很低的犯罪率。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而严密外,新加坡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规则条例也是相当多、相当严厉的,例如缺勤要如何处理,出现事故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发式、衣着、言谈举止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服务业,对顾客要礼貌周到,连微笑都要符合标准。(3)中国香港香港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极大,但由于长期受英国统治,外商投资和来往世界各地的客商很多,又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所以其文化特征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在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倾向。财富至上、金钱主义在这里盛行,仁者志士,三教九流在此皆有一席之地。香港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地区,港府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采取的措施是积极不干预政策,当然并不是说政府什么也不管,而是通过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使资本主义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自然趋势,并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同时,香港的法律也相当严格,特别是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通过经济立法贯彻施政意图,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其文化品位高低不齐,社会上少部分人受传统封建迷信主义影响,信奉阴阳五行和风水轮回,但大多数公司和企业都非常注重提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士气。(4)中国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岛屿,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根,但地域狭窄,发展空间有限,其居民阳刚意识很强,致富的欲望强烈,信奉“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不会被轻视”的思想,并且受美国等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极大。台湾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提升很快,但其文化、法律、精神文明较其他地区或国家相比稍有逊色,特别是近几年来,岛内政治混乱、政党对峙、台独势力猖獗、文化生态恶劣,严重地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众的情绪和精神非常低落。东亚“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成功令世人所瞩目。韩国的宏观调控、新加坡的以法治国,都给东亚工业文明带来了一系列的整合、双重效应。香港具有一种东方威尼斯精神,充分体现了现代更新的东方文化、强烈的自主意识、冒险精神和对命运的一种幸运感,该地区勇于进取,独辟捷径。台湾管理的成功,同其实行严格管理是分不开的,该地区在规范、秩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儒家文化内在的和谐效应、凝聚效应、文化效应得到了发挥;但由于各地区或国家自身经历发展的不同,因而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1)韩国:宏观控制韩国自然资源匮乏,50年代尚属传统封闭式的农业经济,但仅仅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韩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国的成功是和它发展外向型经济密不可分的,但这一切又是韩国政府努力创造一个适应商品经济外向型发展环境的结果。1)有步骤的利用外资,大力吸收国外直接投资。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进本国产品升级换代。3)、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重视人力资本投资。(2)新加坡:经济自由主义与市场政策新加坡,被“大英帝国”殖民了一个多世纪。由于它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南端,而且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出,是天然良港。1965年,新加坡完全脱离马来西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工业化改造的政策,在不到二十年里,新加坡经济已经由一个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多元化经济。1979年,英国前首相威尔逊访问远东,目睹此景,感慨万千:“我们首创了工业革命,但我们的工业革命经历了150年,而你们进行这种非凡的革命只用了15年。”1)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2)国家干预的市场政策。(3)中国香港:冒险精神香港具有“亚洲新型经济体”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中别具一格的管理模式。香港虽说是在华人的土地上,但是长期由英港当局全权管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高度开放的自由港特征;政治权力只是保障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而对于经济运行本身并不采取干预政策。1)具有强烈的自主独立意识,具有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2)相信命运,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幸运感。3)高频率快节奏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4)独辟捷径,勇于进去。在(4)中国台湾:严格管理之道到目前为止,台湾企业经营管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61年以前为“生产导向”阶段,此时台湾各厂商主要是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和分配效率问题;1962—1972年为“销售导向”阶段,这一时期台湾厂商是尽快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出去;1972—1982年为“行销导向”阶段,这一时期台湾更加注重行销管理,更多的从消费者利益和需求考虑生产;1982年以后,台湾管理进入“系统管理”阶段,台湾加快了从日、美引进有效管理,深化探索,充分发挥人文文化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1)民主化运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形成;2)严格管理,建立管理秩序;3)灵活应变的外向经营策略。4、中日管理模式在文化背景上的异同点。答:中日管理模式在文化背景上的相同点:日本民族文化历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在古代,中国的儒学,包括孔子、孟子、朱子等人提倡的礼教和为人哲学就已经传到了日本,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公元645年,由留唐学生和僧侣发动的“大化革新”,给日本文化注射了儒家文化的强心剂;与此同时,日本的左藤王子颁布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十七款”宪法。德川幕府时期,朱子的儒学被作为社会的行为准则,而且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出身、社会地位的人规定了不同的行为准则。光辉灿烂的中国儒家文化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由于日本吸收唐文化时,儒学文化正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日本有幸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当然,日本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中日管理模式在文化背景上的不同点:日本:19世纪中叶,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全面吸收成为日本管理变革的新开端。1853年美国人首先用舰炮轰开了日本的大门,此时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日本武士首先采取武力拒外的策略,但遭到了失败。日本明智的进行倒幕开国运动,全盘西化,以“集万国之能长”为兴国宗旨。进入20世纪中叶,日本吸收了先进的西方管理思想,如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等。由此决定了日本企业文化的如下特点:(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对其进行了实用主义的改造。(2)信奉家族主义和资历主义。(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的比较好。中国:我国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1)中庸之道和集体主义中庸之道的“中”,是指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度”,要适应,超过这个“度”,就是“过”,过犹不及。而“庸”则是一种经久不渝、永恒的力量,只有做到适应一切事物本身的规律与要求,才会产生一种强大而永恒的力量,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内在根源。随着传统的演变,中庸之道已经发展成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意思。与中庸之道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一种温和谦让的君子风度和方式。他们以群体利益为个人利益的参照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同时这种中庸之道受中国社会宗法制和小农经济的影响,更加关心维护群体利益,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2)集权主义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先秦思想家韩非就曾设计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权形式;东方的专制主义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在中国确立,并且一直影响到当代。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体现了这种高度集权的特点,但实践证明,权力的过分集中并不能把事情办的更好,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就要下放相应的权力。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应该占主要方面。(3)天人合一与知足常乐作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一种“乐天知命”和“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和行为趋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天”象征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被看的极为重要,“顺应天命”、“安贫乐道”成为一种理想的行为准则。对客观世界的过分重视造成对人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这使得中国人倾向以自身的良好行为来顺应自然。同时,中国人注重追求协调与和谐、安稳、平和而节奏较慢的社会生活。(4)阳刚与阴柔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是儒道两家不同的价值系统。儒家和道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它们相互刺激,相互影响,推动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前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具有阳刚的特征,道家则具有阴柔的特征。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儒道互补,阴阳交错,刚柔相济,便使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使中国人无论在得意和失意时不仅可在心理上保持平衡,而且皆可从这一文化背景中寻找到支撑点。5、如何吸收国外经验,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答:我们应本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国外企业经验。根据本章内容,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国有企业借鉴:(1)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其五大原则就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以断定,强化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中心,以防范为特征。(2)重视全面质量管理。(3)重视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战略性计划的研究(4)强调职前训练和专业训练,同时注重对职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5)从整体上把握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抓住别人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一、判断题1、美国政府对私营部门的事务不进行任何干预,企业和组织只要遵守联邦法律----(×)2、日本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明治维新革命后逐渐演化过来的,其管理思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日本管理模式是西方资本主义管理模式。----------------------------------------(×)3、比较管理分析的三个主要方面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4、日本企业组织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5、“亚洲新型经济体”都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崇拜者和追随者。-----------------(√)二、多选题1、二战后世界的主要管理模式-------------------------------------------------------------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ABCD)A.东亚管理模式B.欧美管理模式C.原苏联、东欧的管理模式D.日本管理模式2、多元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企业,使美国企业行为具有的典型特征为---------(ABCD)A.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终极价值目标B.奉行个人主义和能力主义C.重视法律和契约D.推崇英雄主义和权威主义3、美国企业在计划控制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ABCD)A.重视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战略性计划的研究B.将新产品计划放在中长期计划的首要地位C.依据情况的变化对计划进行修订D.在制定计划时,企业与政府的联系较少4、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为--------------------------------------------------------------------(ABCD)A.受儒家文化的影响B.信奉家族主义C.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的比较好D.信奉资历主义5、日本的管理特征为--------------------------------------------------------------------(ABCD)A.理性精神表现的很充分B.具有战略管理的特色C.以质量为中心D.以“和为贵”为核心6、中国到21世纪仍有较强生命力的企业制度有以下几种----------------------(ACDE)A.国家控股大型企业集团B.有限责任公司C.股份有限公司D.个体和合伙企业E.合作社制企业7、“亚洲新兴经济体”是指---------------------------------------------------------------------(BCDE)A.日本B.韩国C.新加坡D.香港E.台湾三、填空题1、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涉及到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目标管理__、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管理的依靠对象。2、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原则上的私营和公营混合并存的“混合经济”。3、日本政府对企业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大量的经费支持和激励,让一些企业或行业按照政府制定的长远经济政策来发展。4、1994年8月八届人大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5、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岛屿,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根,但地域狭窄,发展空间有限,其居民阳刚意识很强,致富的欲望强烈。1、讨论雀巢是如何摆脱在中国市场的信任危机的?雀巢的中国业务自1999年以来开始赢利,此后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0%,高于同期食品工业10%的增长。2004年,大中国区的销售额增长了13%,达到107亿人民币,去年的公关危机直接反映在这一数据上:13%缩水至7.5%。对此,雀巢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发布新产品,转移了消费者的注意视线。第二,雀巢的股票回购计划。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第三,雀巢把自己转变为一个健康、营养、高科技和个性化饮食的倡导者。第四,科技的力量。“从公司建立的那天起,科技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包必达对《环球企业家》强调说,为了在2006年到2015年保持5.5%-8%的有机增长率,雀巢的研发投入将从总投入的1.65%增长为2%-3%。2、讨论包必达对分权与集权关系的处理。包必达上任后,变“分权”为“集权”,成了其新政的第一要务。一方面,雀巢开始以地区为单位整合分布在各地的工厂,相似的产品统一交由战略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为了协调“分”和“集”的平衡,资金调拨、研究开发、品牌管理、核心人才管理等由雀巢公司本部一元化掌控,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广告等则由各地方公司做主。尤其是对于消费者口味习惯这样的问题,采取的仍是“分权化”的管理办法。第三,包必达还制定了全球业务卓越计划,即是雀巢投资2亿美元与SAP合作,后者将帮助雀巢建立全球统一的IT平台,规范包装的代码,并提供更为精确的原材料和库存数据,提高雀巢的运营效率。第四,包必达上台后,创立了统一的营养部门,把以前的临床营养部、运动营养部以及婴儿食品部整合在了一起。同时,雀巢还希望开拓保健领域,并和握有26%股份的欧莱雅(L•oreal)合资兴建了一家公司,开发具有美容效果的营养食品。包必达将“分权”与“集权”在雀巢完美的达到平衡,让雀巢——这只世界上最大的大象翩翩起舞。第十章管理伦理习题答案1.什么是管理道德?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并简述管理与伦理的关系。答:管理道德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企业道德(伦理)是指企业这一管理组织在经营活动中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行为规范,也是关于企业如何正确处理与员工、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职业道德是指个人在从业过程中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行为准则,这是个人道德行为特征的最具体、最重要的一方面表现。管理道德与企业道德之间有一定区别,但两者之间也有联系。应该说,“管理者的道德”是“管理组织的道德”的基础,前者对后者起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管理者的伦理道德选择以及决策中的道德趋向必然影响管理组织的道德行为;作为导向,也必然影响管理组织中个体的道德行为(职业道德)。2.关于道德的几种观点,哪一种在企业家中最流行?为什么?列举并论述若干伦理准则的好处及局限性,谈谈你对提高管理道德水平的看法。答:对于本道思考题,同学们应该针对“善恶、义务、良心、公正、诚信、勤奋”等道德范畴在企业家中作一番调查,再进行相应的讨论。调查时要事先设计好调查表,尽可能从中发现影响企业家道德趋向选择的因素(如企业家个人的修养素质、社会风气、企业组织制度、企业文化、国家政策、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形式等)。3.假如你是一家大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你将怎样把伦理准则在本组织中实现“制度化”?答:作为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想把企业的伦理准则在本组织中“制度化”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应从如下环节入手:(1)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树立某种文化基调,为员工的行为选择起到导向作用;(2)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培植和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分辨、控制、支持及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3)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严格的奖惩制度,,尤其在激励的强度和频率方面作到适当,对绩效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提升,通过树立道德模范来影响大家的行为,提升人们对道德问题重要性程度的认识;(4)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减少组织结构中的模糊性,并根据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从而保证组织中的信息通畅、人际关系协调,为企业伦理准则在本企业中的执行开辟顺畅的渠道。4.在决定个人可能有的道德问题强度上,有哪些影响因素?答:在决定个人可能有的道德问题强度上,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1)个人道德的发展阶段;(2)道德行为的个人特征;(3)个人的自信心的强度;(4)个人自我控制的能力;(5)个人所在的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6)个人所在的管理组织的文化建设;(7)个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要性程度认识。详细阐述见本节相关内容。5.如何避免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答: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是指经理人员在接受委托经营企业过程中,在最大限度的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的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其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及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要避免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消除经理人的渎职行为,使其保持诚信;(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适宜的监督、约束机制来抑制经理人员的渎职行为;(3)完善经理人市场,通过充分的竞争促使经理人努力工作,减少经理人的渎职行为;(4)加强整个社会道德评价功能,提高社会整体信用水平,选拔素养高的职业经理人。对此问题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讨论和研究。6.如何化解目前企业界的经济信用危机?答:化解目前企业界的经济信用危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因为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和诚信直接影响到的企业组织的信用和诚信;(2)全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包括人们的道德风尚的培养,道德伦理关系的建立及人的思想觉悟、精神状态、道德品质、道德心理、道德信念、道德舆论等;(3)制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加强全社会道德评价功能。(4)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制度保障的强约束来保证市场经济严肃性,并尽可能使这种强约束在经济活动中被有效地实行并逐渐地内化为经济活动主体的自觉意识。7.假如发觉企业的目标与社会责任有冲突,作为组织内的中层管理人员,应怎样处理?答:对该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首先,管理人员必须明确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竞争者、职工、政府及社会环境等应该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从长远看有益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可以减少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大冲突;其次,当出现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有冲突时,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应及时向高层管理人员报告;第三,中层管理人员应积极通过社会调查,如对国内外相关企业的横纵向比较、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了解研究、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供高层管理人员决策,合理、合法地避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冲突。8.许多大企业愈来愈注重公众形象,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试分析我国企业是否担负起了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答: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从资源的有效利用、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2)目前我国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力度及措施分析,例如有多少企业或企业家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必要性及责任性;有多少企业采取了节约原材料及能源、改进工艺以减少生产过程中消耗或更替消耗量大的设备等措施;有多少企业采取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渣、废水及噪音污染、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的工艺;有多少企业或企业家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及污染物积极投入了设备予以净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有多少企业或企业家开始进行绿色营销活动;有多少企业或企业家能积极参与社会性的环保公益活动等等。(3)借鉴国际上流行的环保理念与行动措施,提出我国企业界担当环境保护责任的对策。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9.如何加强企业自身伦理建设?答:企业自身伦理建设问题实质是企业伦理的管理问题。按照管理的一般原理,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必须加强企业伦理的领导、计划、决策、协调和控制。具体看,1)加强企业管理者伦理水平的建设,提高管理者对企业伦理建设的认识以及为提高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因为这会直接影响着员工的道德选择,也影响着企业伦理准则的制定及执行,影响着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惯例,进而决定着企业的伦理水平;2)制定必要的企业伦理守则,对企业伦理做相应的计划或规划,这才能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才可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也才可以按照此伦理守则进行统一决策和行动,进而可以规范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3)进行必要的伦理决策。只有依据合法、长短期利益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的原则进行了伦理分析,才能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清晰地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也才能保证在企业获益的同时,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4)普及企业的伦理教育,使企业的伦理守则在员工中得以贯彻,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伦理素质,协调企业员工与企业使命、企业文化保持一致性;5)根据企业的伦理规范和守则,对企业及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强化企业伦理控制。10.为什么现今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人们的注意?你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吗?为什么?答: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哈罗德·孔茨及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由此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及不同相关利益主体所负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众所周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家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还没有提出以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及长期生存,也肯定要追求经济效益,要接受国家法律的约束。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企业道德责任而言的。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与员工、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遵循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行为规范。当前,由企业道德引发的诸如就业机会平等、污染控制、能源和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消费者和员工保护等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及企业伦理道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承担起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其意义和必要性在于:(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伦理道德可以降低个体交易成本,增加社会福利,达到双赢的目的;(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伦理道德可以提高企业的商誉,增加企业的效益;(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伦理道德可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伦理道德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5)企业在道义上有责任解决社会问题;(7)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伦理道德过程中可以发现投资机会,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详细阐述见本节相关内容。11.试说明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国有企业走出道德困境的策略。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道德的责任,同时也要求企业履行对社会及各利益主体的义务。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有道义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企业目前仍担负着对员工的许多社会责任,这符合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念;但是,这种企业办社会的做法大大增加了企业人力、物力的消耗,挤占了企业的发展资金,给企业带来了十分沉重的社会负担。当企业对此不堪重负时,也就影响了企业本务的执行,使企业失去了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功能,这时的企业也就不能再履行它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企业办社会也就走入困境。这其实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天,若国有企业仍背负沉重的社会包袱,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走出这一道德困境,首先政府必须积极改革现有体制,加速建立、实施规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如建立有效的医疗、养老保险、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把历史形成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接过去,解除国有企业沉重的社会负担;另外,企业和管理者对此也必须认真考虑,并做出恰当的决策。讨论题;1.详细分析各种传播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网络)上的几则广告,说明他们是如何说实话或不说实话,如何歪曲宣传产品,如何隐瞒重要情况,以及如何做未经证实或无法证实的广告宣传的。答:(略)2.你认为政府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必要程度如何?分别详细描述政府应当干预和不应当干预的若干情况,说明你的根据。答:我国长期以来,以公有制为主,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太死,企业无自主权。但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开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在经营方式、产供销活动、资金筹集使用、人员的任免提拔、用工办法、工资和奖惩等方面,均享有独立的自主权。因此,政府对企业就不能直接干预,只能通过宏观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实行间接的调控;或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同学们可结合某一类或某一个具体企业,讨论目前针对这一行业或企业的可能的政府调控措施和法律法规。3.在多大程度上企业比环境重要?在多大程度上环境应当居于首位?详细说出你的理由。答: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生产运作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在社会中进行,它不仅要与各利益主体发生联系,而且要与社区、环境发生联系。故企业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地球、人类的发展应尽自身的义务,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应承担责任。故此,企业首先应使社会、社区成为居民更好的生活场所,应采取措施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尽量减少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使公众免受污染之害和财产、健康、生命之威胁;其次,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到社会性的环保公益活动中来,与政府、环保团体等携手参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另外,企业应对社会长远发展负责,有效利用资源。社会中有些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企业应尽可能改进工艺,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有效利用资源;当然,企业还应对保障社会就业负责,尽量为社会提供多的就业机会;还应积极参与本地社团组织及慈善事业活动,为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尽力尽责。4.对你来说,社会责任意味着什么?作为大学班级的一员,请你总结出几条你认为最重要的伦理准则。答:结合目前大学校园中各种现象(如旷课问题、打工问题、交友问题、助学贷款问题等等),从自身对父母、老师、同学、社会、亲友等方面的责任来讨论自己应遵循的道德准则。5.选读或讨论近期发生的有关伦理问题的事件。把班级划分成几个组,每个组由其发言人提出该组的分析,并提出合乎道德规范的决策。答:搜集电视、报纸上报道或者身边近期发生的伦理事件,如制假、售假行为;不法厂商盗版、冒用名优标识、侵占专利和知识产权的行为;利用大量虚假广告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违反商业伦理的商业间谍活动、商业诽谤活动及商业贿赂行为;串通的招标投标行为;商品房、路桥等建筑构筑物建设中出现的“豆腐渣”工程以及经济合同中的违约、欺诈行为等,然后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提出合乎道德规范的决策。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6.讲一个你亲身经历的不道德的企业行为的例子。答:(略)一、判断题1.伦理和道德是维系社会关系和秩序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2.伦理一般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3.没有道德评价,道德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道德对社会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4.道德评价的依据是其行为结果的善恶。-------------------------------------------------------(×)5.企业只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利润。----------------------------------------(×)6.许多人认为对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是政府和法律的行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而不应考虑道德伦理对经济的约束作用。------------------------------------------------------------------(×)7.伦理道德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组织形式。-----------------------------------------(√)8.管理组织文化的建设对管理伦理也有较强的影响。-----------------------------------------(√)9.多家商场统一商品售价是为顾客着想。---------------------------------------------------------(×)10.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只要能产生轰动效应,就是一则成功的广告。--------------------(×)11.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只是个体的行为,与其他企业无关。----------------(×)12.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长远看是一种自利。------------------------------------------(√)13.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代价昂贵,企业不应被迫承受这个负担。--------------------------(×)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A.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 C.爱岗敬业D.为人民服务2.道德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教育和(B)。A.监督B.激励C.管理D.奖惩3.道德评价的出发点是(A)。A.道德原则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责任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D)。A.培养共产主义新人B.“五爱”C.为人民服务D.集体主义5.道德评价的手段或表达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D)。 A.社会意识B.信仰环境C.社会风尚D.内心信念二、多选题1.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主要包括(ABCD)。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A.管理者道德发展阶段B.管理者个人道德特征C.管理者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强度D.管理者自控及自信心强度E.管理者的学识水平2.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商品要求享有以下权利(ABCDE)。A.安全权B.知情权C.选择权D.赔偿权E.公平交易3.管理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关系是(AC)。A.管理伦理是企业伦理的基础B.管理伦理就是企业伦理C.企业伦理受管理伦理的影响和制约D.企业伦理是管理伦理的基础4.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及不同相关利益主体所负的(ABC)。A.经济责任B.法律责任C.道德责任D.政治责任5.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规范包括(ADE)。A.爱祖国、爱人民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D.爱社会主义E爱劳动、爱科学三、填空题1.现阶段,用于指导和影响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道德范畴主要有善恶、义务、良心、公正、诚信和勤奋等。2.在对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道德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具有调节、教育和激励的功能。3.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一个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主要道德规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三个特殊行为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4.西方道德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道德发展可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前惯例阶段、惯例阶段、规范与原则阶段,它们代表人们道德发展的不同水平。5.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可以通过选拔和道德培训来进行。6.要提高管理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必须坚持“五业”精神。所谓“五业”精神,就是指从业人员对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应当具有的责业精神,廉业精神,勤业精神,敬业精神和爱业精神。7.一般来说,企业文化的培植和塑造可经过四个阶段:设计阶段、培训阶段、分析阶段和强化阶段。第十一章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习题解答1、文化管理出现的必然性是什么?答:文化管理趋势的出现并不是人们的主观随意创造,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对对管理理论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深入,管理的思想和观念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为文化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经济人假设”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深刻变化。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职工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对他们只能用严厉的外部监督和重奖重罚的方法进行管理,金钱杠杆是唯一的激励手段。20世纪30年代,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论”,正式提出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有形资源管理为主到无形资源管理为主。全球经济在过去50年已经由一个几乎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能、技术和服务为主的经济体系。随着公司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甚于有形资产,衡量一个企业人们不再只看固定资产的价值,而是其拥有的管理技术和能够适应环境变动不断发展的长远性——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战略、创意、品牌、企业形象、人力资源、销售渠道、服务、客户关系、权变化、抗风险能力等等,而这些几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上述这些无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3)从集权管理到分权管理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通讯手段的现代化,世界变小了,决策加快了,决策的复杂程度空前地提高了,对决策快速性、准确性的要求,导致决策权力的下放,各种形式的分权管理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职工自觉工作、自我约束的精神动力,也成为凝聚公司员工的思想纽带。2、简述企业文化的含义。答:对企业文化的含义表述如下: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文化的含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广义的企业文化,除狭义的企业文化内容外,还包括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企业中有关文化建设的设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就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文化层次,它是指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等,是企业文化结构的最外层;第二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以及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制度等,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第三是精神文化层次,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是指企业精神、理念、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以人的精神为依托的内容。它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是企业文化的源泉。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结构体系。3、简述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特征。答:企业文化的内容一般包括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企业的外显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全体员工协调、适应外界环境、社会变化及与其他交往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企业风尚。人们认识和了解企业,首先是通过企业的外显文化而获得印象。企业的外显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物质文化、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娱乐等方面。企业的外显文化一般具有外观性、服务性、约束性、可传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外观性是指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观察和感觉而显示出来的东西。主要是指企业的硬文化,如厂容、厂貌、建筑设施、机器设备、产品造型、外观、质量以及文化设施等。服务性是指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在顾客和社会上所产生的服务形象。约束性体现在外显的企业领导制度、组织形式、人际关系、规章制度、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外显文化的可传性是通过宣传、交流学习、模仿,易于输出和输入,具有传播性。易变性是指企业的外显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表层,易受外来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企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相对于其他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而言,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企业文化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它不仅研究企业精神、企业哲学及企业的道德伦理,还研究企业环境、文化礼仪、仪式、模范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它不仅研究个别事物,而且重在探索企业整个系统的系统效应,为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理论依据,为广大员工积极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2)凝聚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使员工相互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共同精神,在企业中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形成总是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必然相对稳定的存在,不会轻易消失,不会因企业领导人的更换,组织制度、经营策略和产品方向的改变而发生重大的变化。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4)时代性。任何健康、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前进。同时,它还受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势的影响,因而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新的、进取的健康的思想观念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5)人本性。企业文化非常重视员工的主体性,要求员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它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使全体员工互相尊重,团结奋进,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如美国企业管理的专家和学者,经过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对员工的尊重、信任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事实证明,当企业领导者不尊重、不信任员工,对他们视为无关紧要人员时,他们也会按无关紧要人员的要求给你回报;若你把他们看作核心人员时,他们更会自尊、自强,以核心人员的要求,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你的愿望,为企业做出优异的成绩来。4、简述文化的管理功能。答: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在企业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的管理,管理者具有文化的敏感力和跨文化技巧是基本条件。为什么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进行文化的学习和准备?为什么全球性公司要把文化敏感力的培养列入其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中?美国学者菲利普·哈里斯认为,文化对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化给人以认同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特别是在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文化的作用更大。通过文化培训,可改进雇员对组织的忠诚及组织的效率。(2)文化的知识可以使人更好地相互了解,当管理者们理解了文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后,他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跨文化的沟通,协调相互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的条文、制度也可以按照当地的特点、标准等加以制定。(3)文化的认知对发展和影响组织文化是十分有用的。例如,在跨国公司中,公司文化可以影响当地工作人员和顾客的表现,而且诸如子公司、部门等实体都有自己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相互的交流。(4)文化的洞察力和工具对比较管理的研究十分有帮助,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领导和管理实践中的文化障碍变得更少。那些在异文化环境中经营的管理者们,可以在与当地的对手谈判及处理组织关系中变得更富有成效。(5)文化的敏锐性可以使我们认识和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以改变我们在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战略,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外。“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高度概括了具有经济文化性质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员工潜力的发挥,使员工同心协力,开拓未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5、何谓CI策划?答:CI策划(CorporateIdentity,或CorporateIdentitySystem)也称企业形象策划或企业识别系统设计。6、什么是企业形象?答: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形象是企业在与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员工)通过传播媒介或其他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公众印象、公众态度和公众舆论。企业形象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个层次。7、企业形象策划包括那些内容?答:根据企业形象的三个层次,可以将CI策划的内容也分为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和企业视觉识别(VI)三个层次。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理念识别(MI)就是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宗旨、目标、精神、道德、作风等而区别于其他企业。MI是CI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它对BI和VI有决定作用并通过BI、VI表现出来。行为识别(BI)指企业理念指导下的企业组织及全体员工的言行(制度和行为规范)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BI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有别于企业名称、标志等静态识别形式,是理念识别最主要的载体。视觉识别(VI)是指一个企业由于独特的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要素而区别于其他企业。VI的表达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载体。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视觉。因此VI是整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最形象直观、最具冲击力的部分。人们对CI的认识往往是从VI开始的,早期的CI策划也主要是VI策划,但它对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并不持久和深入,而且脱离了MI和BI的视觉识别本身是缺乏生命力的。8、描述知识经济的含义。答: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主要的、核心的和第一要素。如果说在工业社会中,战略性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资源则是知识。在知识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是核心产业。9、简述知识经济的特点答:知识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日益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的,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生产,它是能够按照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产品,具有投入少、产出多且资源可重复使用和复制的特点,其产业规模的扩展程度完全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必将使经济系统在产品、服务、效率、企业形象、生产、流通、交易等概念及操作方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2)经济产值的“轻型化”。比如,用光纤取代铜线,用数字产品取代模拟产品等。由于知识的含量增大,产品的附加值也成倍的提高。人们将这种以知识投入带来优化的经济称为“轻型经济”。在当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如果以吨位来衡量,几乎同100年前差不多,但其实际价值却增长了20倍。据说,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现在美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其平均重量仅及1970年的一半。(3)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主要的内在趋动力。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的模式,以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劣势。加强创新,就可以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4)管理和决策的知识化。随着管理和决策的知识化,知识管理将成为社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目前,在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知识资本。(5)知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所依赖的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以资金、设备和原材料为主,而是以人的知识为主。通过知识,一方面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资源。所以,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0、简述知识管理的特点答:知识管理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管理领域,不仅管理对象多样化,而且管理角度也是多面的。我们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总结出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特点:(1)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更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金钱与劳动力,这些活动包括:第一,知识的获得,即创建文件并把文件输入电脑系统;第二,通过编选、组合和整理,给知识增添价值;第三,开发知识分类方法,并标示对知识的新贡献的特点;第四,发展信息技术基础,实行知识分配;第五,就知识的创造、分离和利用对雇员进行教育。(2)对于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出发点是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创造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3)知识管理不仅是最新的管理方式,而且代表了理解和探索知识在管理和工作中的作用的新发展,这种理解和探索的方式更加有效、全面。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知识管理是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个人和组织要适应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知识管理是真正的向导。(4)知识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固是科技进步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将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它将使大到一国,小到企业、机构和个人摆脱传统资源或资本的限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进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一、判断题1、管理的发展呈现出两个较明显的趋势:一是文化管理趋势,二是知识管理趋势。--(√)2、跨文化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3、基于儒家思想的管理方法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企业中非常普遍。---------------------------------------------------------------------------------(√)4、文化与管理具有共生性,即管理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通过文化的发展得以表现出来。-------------------------------------------------------------------------------------------------------------(√)5、知识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利用,而是直接依赖于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和利用。----------------------------------------------(×)6、知识管理标志着管理的“第二次革命”。----------------------------------------------------------(√)二、单选题1、无形资源的管理主要取决于--------------------------------------------------------------------------(A)A.人的因素B.物质因素C.组织结构D.技术因素2、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最早出现在-----------------------------------------------------------------------(B)A.中国B.美国C.日本D.德国70——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3、企业文化理论相对于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而言--------------------------------------------------(D)A.赋予了新的管理特色,但管理的中心没有变化B.对人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但研究目的没有变化C.对人的研究方法没有变化,但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D.管理特色、管理的中心、对人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都发生了变化4、在知识经济中--------------------------------------------------------------------------------------------(B)A.资本是核心要素B.知识是核心要素C.文化是核心要素D.技术是核心要素5、在企业CI策划中起核心和主导作用的是--------------------------------------------------(B)A.BIB.MIC.CID.VI三、填空题1、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2、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广义的企业文化,除狭义的企业文化内容外,还包括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企业中有关文化建设的设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3、企业形象具有主客观二重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特性。4、根据企业形象的三个层次,可以将CI策划的内容也分为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和企业视觉识别(VI)三个层次。5、从结构上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7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2章 线性表及其应用》习题解答.doc
- 《第5章 数组和广义表》习题解答.doc
- 《第7章 图结构》习题解答.doc
- 《管理会计(第二版)》(潘飞)习题答案.doc
- 《管理会计》(潘飞主编)习题答案.doc
- 《管理会计》(第三版)(潘飞主编)习题答案总编.doc
- 《管理会计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最全).doc
- 《管理信息系统》模拟试题及练习题(含答案).doc
- 《管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管理学》章节习题含答案.doc
- 《管理学》综合习题及答案.doc
- 《管理学》综合练习题(有答案).doc
- 《管理学》课后练习题集(含答案).doc
- 《管理学原理》在线练习答案.doc
- 《管理学原理》练习题答案.doc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习题及答案.doc
- 《管理学基础》3次网上计分作业答案.doc
- 《管理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