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习题[1].doc 85页

  • 443.84 KB
  • 2022-04-29 13:58:14 发布

《财政学》习题[1].doc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习题、试题库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范畴。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形式为主。A.力役B.实物C.价值D.劳动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A.(C)B.(C+V)C.(V+M)D.(M)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A.惩罚性和无偿性B.惩罚性和补偿性C.强制性和无偿性D.强制性和补偿性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A.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B.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C.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D.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6、()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阿道夫·瓦格纳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米尔顿·弗里德曼B.詹姆斯·M·布坎南C.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D..阿道夫·瓦格纳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静态分析D.动态研究9、实证分析也称()。A.主观分析B.客观分析C.理论分析D.经验分析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A.政府为了生财B.政府为了聚财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二、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公共部门政府部门三、简答题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5.了解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包括那些内容,这对于我们理解财政学与财政学说的发展有何意义。6.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四、分析题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五、论述题讨论中国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85 答案:一、选择题1.B2.B3.D4.C5.A6.C7.B8.D9.B10.D二、名词解释1.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经济活动)。2.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或政府所辖范围内的一系列分配或经济活动的科学,侧重研究社会、经济的公平。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以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的。3.所谓实证分析(PositiveAnalysis)也称客观分析,它是实证经济学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描述其客观状况与客观规律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会怎样、是什么或只能怎么办”的问题。实证分析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理论实证分析是根据若干基本假定前提(这些前提是从大量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定性的分析;经验实证分析是根据调查取得的实际资料进行的实证分析。4.所谓规范分析(NormativeAnalysis)也称理论分析,它是规范经济学或福利经济学研究评价社会经济状态好坏标准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应当怎样或应当怎么办”的问题。它论证了什么是最佳状态的准则,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准则本身就是评价好坏的标准。5.公关部门(publicsector)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贯彻执行政府方针政策的经济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总和。6.政府部门(GovernmentSector)是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不依靠销售取得主要收入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的总和。三、简答题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答:在财政的定义问题上,国内财政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一)国家分配论(二)价值分配论(三)货币关系论(四)社会共同需要论(五)国家资金运动论(六)剩余产品分配论(七)社会再生产论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答:财政的基本特征是指财政作为一种分配范畴,一方面与其它分配范畴相比较,另一方面于其他国家的财政相比较,在形式上所显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因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财政在形式上固有的。(一)强制性。从分配关系来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才可能发生。就一般分配而言,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而财政分配则不然,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国家始终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就是说,国家是财政分配的执行者和主宰者。在阶级社会的任何国家,财政分配都是以国家立法或行政权力规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分配的具体方式、数额、方向、时间等等,都是按国家的意愿来抉择,除国家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照执行,这些就构成了财政分配的强制性。财政分配的强制性,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等相比较,表现得十分明显。工资分配是以提供劳动为前提,即作为劳动报酬进行分配;价格分配是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即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分配;信贷分配是以存、贷款为前提,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自由进行分配。这些分配都是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分配的一方必须得到另一方的认可,不能强制分配给另一方。而财政分配则不同,它是以国家政治统治权力为前提,国家做出规定,不必与任何方面协商,也不必征求对方同意,按照国家的意志进行分配。当然,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85 (二)无偿性。财政分配的无偿性,指这一分配基本上是无代价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在取得和占有财政收入时如税收,国家依据政治权力,不支付任何代价;财政支出时如各种形式的拨款,国家对资金的接受者也不索取任何代价。这一特征是其它任何分配形式都不具备的,比如:在工资分配中劳动者取得工资,要以付出的劳动为代价;在企业财务分配中利润的取得,要以资产或资本为代价;在信贷分配中取得利息,要以本金为代价,如此等等。财政分配具有无偿性,并不意味着财政分配不能借鉴有偿的形式,财政也完全可以运用国家信用、投融资等有偿的形式进行分配。比如:国家可以发行公债充当债务人,也可以发放各种事业的周转金贷款充当债权人,还可以以拨款改贷款的方式安排一些财政支出等等。这些有偿的形式并不能改变财政分配无偿性的本质,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采取的一种理财方式,是对单一无偿性分配的有效补充。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答:财政学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一个重要分支,后者则是前者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而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着重从某一侧面来加深对经济的认识。各种不同研究分析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认识,所有这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认识综合起来无疑会有助于人们对一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然而货币的多少总是相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而言的,因此,货币银行学实际上是从货币与产品、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显然,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货币与产品之间的某种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会越来越多,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在生产能力和社会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二者关系。这种变化会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使经济健康发展,应如何控制货币量使之适应于产品的生产流通,这是货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又一个分支,它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分析经济的基本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中,经济被分为若干区域,它以一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视为一个区域的话,那么区域经济学就表现为国际经济学。各地区之间总要产生一定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学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生产在各区域之间应如何分工?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从国民经济总体上采看达到最好的状态?哪些因素影响区域间的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为了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应如何处理区域间的贸易问题?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与区域经济学不同,产业部门经济学则是从产业部门着眼来研究经济。在产业部门经济学的视野中,整个国民经济被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或者更细一些,种植业、渔牧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等。产业部门经济学不仅研究各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和分析经济。例如,农业经济不仅在于研究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和影响的相对比例关系,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在就业、需求、产品价格以及生产发展的影响。从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形成了产业部门经济学的基本特点。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经济分析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公”和“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学所要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在一个社会中,哪些事情应该“公办”,哪些事情应该“私办”,为什么有些事情需要公办,如果某些事情需要公办,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办,“公”和“私”两大部分的分工以及公办的方式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的公、私结构以及公办方式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在一个社会中,公办的执行者通常是政府,政府办的事越多,“公办”85 的份额就越大,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与私的比例结构。很显然,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包搅,全部公办,也不可能不要政府,所有的事都让各个人,家庭自己去办。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与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并存的。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两者的相对关系。财政学要研究的就是哪些事该由政府来办,哪些事应让各人自己去办,该由政府去办的事该如何去办。对于这些问题,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各个国家处理的具体方式也有很大有区别。财政学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寻求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答:财政的起源和产生是一个有区别的概念。起源是事物的萌芽阶段,具备事物本身特征的雏形,但还不是事物本身。犹如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萌芽时期,动物在母体内的胚胎时期。产生是事物完全形成后的诞生时刻,它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而是较短时间。犹如植物的破土而出,动物的分娩。在财政概念上认识的分歧,某种程度上是混淆了财政起源与产生的区别。财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育成熟的,财政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属于我国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以前社会的历史时期,对此,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七个时期来分析:(一)采集经济与抢吃食物(二三百万年前)(二)狩猎经济与分吃食物(一百七十至一百万年)(三)渔猎经济与原始分配(十万年前至三万年)(四)种植经济与分配形式的发展(三万年前至一万年)(五)火耕经济与原始公共分配的发展(一万年前)(六)耜耕经济与氏族联盟分配(七千年前)(七)锄耕经济与财政分配的雏形(四千年前)财政其实就是国家财政。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国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5.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答: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国家或政府分配自有资金的理论与政策,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政治、经济目的。一般来说,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达到既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平,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提高。既要通过财政支持保障政府政治需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管而不死,又要根据政府科学决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经济发展的活而不乱。这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俗地说,财政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三财之道”,即:立足于跨越式发展经济的“生财之道”;遵循取之有度兼顾广开财源的“聚财之道”;坚持用之有止保障社会公平的“用财之道”。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及其价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其理论研究体系。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就是要研究财政分配领域的特殊性矛盾。概括地说,财政学就是要研究财政分配活动及其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从而揭示财政参与社会财富(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其研究重点以政府职能的运用范围为主线,以公平为前提,以效率为准则,提供政府在参与社会财富分配满足公共需要过程中的科学理论。所谓分配关系主要是财政与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居民个人等各方面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关系之所以特殊是与财务分配、信贷分配、价格分配等所体现的关系相比,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要从财政分配关系中揭示客观规律性,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财政参与剩余产品价值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特殊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二是财政分配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即财政收入内部,财政支出内部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财政活动脱轨运行;三是财政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即研究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手段等运用的适当时机选择,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学的任务,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情况的分析,揭示财政在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过程中形成以国家为主体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从而为政府理财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财政的思想主张、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体制及分配手段等,可供政府在理财活动中进行选择。总之,财政学就是研究财政的基本理论依据、财政分配关系的原理、财政运行的规律性、财政政策手段运用的选择,为国家达到一个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提供理论服务。85 四、分析题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些现象和事物。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体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1986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约翰·贝勒博士说,美国正在抗癌的战斗中遭受失败,“对癌症的治疗工作没多大起色”。但是,美国癌症学会的L.加菲考博士回答道:“毫无疑问,总体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虑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参考资料:《美国抗癌失败录》,载《纽约时报》,1986年5月8日。试将力图确定抗癌效果的研究者碰到的问题和力图确定经济政策影响的经济学者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简要分析:这一简单的事例反映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显然,前者是立足于规范性概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后者则立足于实证性研究而更准确地说明了问题的真实结果。这一事例如果借鉴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概括经济学家的双重任务:一是解释经济如何运行——实证经济学;二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产生良好效果——规范经济学。原则上,一方面,实证分析不要求进行价值判断,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另——方面,规范经济学则需要制定伦理标准,因为如果没有伦理标准,就无法判断何者为“好”。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有助于说明那些可能影响某种特定经济行为的因素。然而,只有理论往往无法说明任何具体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就需要通过经验研究(实证研究)来测定政府政策的变动对行为的影响。五、论述题讨论中国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答:目前我国的财政职能既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越位”,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位”,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与分析,难以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2.预算准备与财政政策的战略选择缺乏联系,弱化了财政在政府干预经济中作用的发挥;3.五年财政规划理论性强而实施性弱,预算准备实际上只有年度预算;4.预算准备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造成支出控制不力和支出职责行业化的倾向;5.缺乏对预算准备的严格评估,增加了预算执行和调整的随意性,以及过分依赖决算的倾向;6.财政基本法、税收政策法、资本市场法等洁律准备严重不足,缺乏统一、严肃的法律框架;7.公共职能不明确,与非政府职能的混合;8.过多的部门法律增加了预算程序以外的法定支出,降低了部门控制支出的动力,以及财政支出的弹性、财政政策的影响力;9.支出安排模糊不清,导致政策出台与财政支持不配套;10.缺乏对各级预算单位支出决定权的限制,常常导致预算资金的滥用;11.财政结余不能自由支出,导致各级预算单位缺乏节省支出的积极性;85 12.缺乏有效的支出监督与控制手段,造成财政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致使决定能否拨款的因素在于是否足够的资金可供使用;13.政府来购缺乏竞争性,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14.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相脱离,缺乏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结果的报告制度。15.人事管理制度僵化,缺乏与工作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导致财政工作的低效率。这些“越位”和“缺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现阶段我国财政职能的弱化,降低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刚性支出因素(主要是工资支出刚性)占用了绝大部分财政资源,致使财政缺乏必要的支出支持用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建议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为核心目标,逐步健全财政职能。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A.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B.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C.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D.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是封建社会的基础。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A.国有制占主导地位B.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C.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D.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4、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的根源在于()。A.政企不分B.生产力水平低下C.生产激励严重不足D.管理不善5、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是()。A.1979B.1980C.1991D.19926、下面哪一个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A.平等性B.竞争性C.信用性D.开放性7、下面哪个例子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85 A.自来水B.网球C.小说D.小麦8、下面哪个例子符合垄断竞争市场条件?A.有线电视B.原油C.电影D.牛奶9、在决策前,由于对产品质量存在不对称信息,会产生()问题。A.道德风险B.逆向选择C.信任危机D.欺诈行为10、下面哪一个不是混合经济的特征。A.杂交优势B.社会性C.公有性D.自利性1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A.市场过程B.现代生产C.市场经济D.社会经济1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A外部效应B外部作用C经济作用D经济活动1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A要素市场B企业C商品市场D社会1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A公共商品B公共产品C公共服务D社会产品1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A社会B银行C税收D政府85 二、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2.计划经济3.市场经济4.市场缺陷5.外部效应6.外部不经济7.政府缺陷和失效8.混合经济三、简答题1.如何认识自然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2.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3.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4.如何认识混合经济体制特征?四、分析题我国政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所采取的措施一是通过户口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我国建国后逐步实行一套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形成了农村公民和城市公民两大社会群体。同时,户籍制度与农村的土地制度、城市的劳动就业以及福利保障制度密切相关,没有相应的城市户口,农民工进城将享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服务,就业方面也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预期,从而限制了农民工流入城市的规模。二是通过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和工种,来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府采取就业限制的动机是避免流动人口给城市居民、尤其是下岗职工造成负的外部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安置问题一直都是政府部门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安置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由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而农民工进城后也主要从事第三产业,这必然加剧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之间的就业竞争,有时为维护下岗职工的利益,政府就采用了这种就业闲置的手段使之内部化。试对这些措施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五、论述题经济形态改变的条件如何判断,经济形态决定政府,还是政府改变经济形态,谁为主,谁为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一、选择题1、D2、A3、B4、C5、D6、C7、D8、C9、B10、D11、C12、A13、B14、B15、D二、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NaturalEconomy)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动力和核心目标的经济形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不进入或极少进入流通过程。这种个体农民基本上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家庭经济,表现为“男耕女织”耕织结合型的自然经济或者说小农经济。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plannedeconomy)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在计划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完全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计划部门所决定的,且企业归政府所有,没有自主权。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交换关系自发调节而运转的经济。它是一种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规范经济、法制经济,还是一种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唯利是图的经济,也就是经常说的由“看不见的手”来组织经济活动。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设计和制定公平标准、规范框架、信用原则、法律法规,同时作为执行者来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化、价值化。即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调节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4.市场缺陷:85 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缺陷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它指现实市场机制不具备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条件而导致资源不能高效配置的情况。(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上资源不能高效配置而导致的宏观上不能使经济自行趋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情况,如失业、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高效配置,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低效配置,它们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情况,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垄断(Monopoly)、公共产品(PublicGoods)、外部效应(Externality)、信息不充分(InformationFailure)、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方面。5.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但这些人却未承担该影响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或未获得该影响给他人带来的利益的经济现象。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市场提供了过多或过少的某些产品,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外部效应是市场机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市场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公共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一个特例。6.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效应称为外部不经济。对外部不经济(ExternalDiseconomies)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政府可以采用行政手段,也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对外部效应进行调整,比如罚款、限制性措施等,而最可行的是财政手段。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限制污染的排放,对企业排放污水、废气等外部不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也可以利用财政补贴手段对外部经济行为进行鼓励,通过内在化调整保证资源得以合理配置。7.政府缺陷和失效:由于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等,使得政府干预失效或称政府缺陷。8.混合经济:混合经济(MixedEconomy)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有以下一些观点:混合经济是一种社会形态;混合经济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是市场与政府并举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是混合经济。三、简答题1.如何认识自然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自然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一)自然经济与政府的协调统一。农业经济发展与开明皇帝及其领导统治集团的励精图治相协调;政府政治体制的管理效能与相互制约表现出较高级的形态。(二)自然经济与政府的矛盾对立。封建政府剥夺了人的自主,限制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政府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迫使农民造反起义。2.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中央计划经济的特征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国有制占主导地位(二)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三)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四)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被抑制到最小程度(五)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六)经济活动按照优先顺序进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一)计划经济与政府的联系。1.计划经济与政府在前提要求上的一致性。2.计划经济与政府在主观愿望上的趋同性。3.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经济上的相同性。4.计划经济还是政府进行政治、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二)计划经济与政府的矛盾。1.计划经济与政府在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上存在矛盾。2.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方法与管理范围上的差异。3.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权力运用上的异化。3.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市场经济一般特征:1.平等性。2.竞争性。3.法制性。4.开放性。85 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共同特点:1.独立的企业制度。2.有效的市场竞争。3.规范的政府职能。4.良好的社会信用。5.健全的法治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缺陷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它指现实市场机制不具备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条件而导致资源不能高效配置的情况。(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上资源不能高效配置而导致的宏观上不能使经济自行趋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情况,如失业、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高效配置,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低效配置,它们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情况,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市场缺陷的存在表明,需要一种非市场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而伦理道德又难以奏效,因此,用排除法证明,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政府可以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而私人市场又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处理外部效应问题,使之内在化,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将不公平的程度限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调节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引入非市场力量——政府,这一理论分析,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或理由,另一方面也同时从经济的角度界定出了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除了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外,政府还发挥非主导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高效配置资源的任务。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缺陷。政府调节或干预经济活动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称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左右拳。政府使用的财政工具:政府预算、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债。4.如何认识混合经济体制特征?答:(一)混合经济具有双赢和多赢的效果(二)混合经济或者混合所有制经济天生具有“社会性”与“公有性”(三)混合经济的发展具有私有制公有化,市场经济计划化,雇佣劳动福利化的趋势四、分析题答:用户籍制度来限制城乡之间的劳动力的流动,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城乡间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组合,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划分为福利待遇、发展机遇、社会地位很不平等的两大社会群体,限制其自由流动,严重地障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最后,户籍限制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抑制了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样,运用就业限制的方法,不但会造成社会总产出的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不利于下岗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事实上,就业限制政策很难执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同等情况下会优先选择成本低的劳动力,如果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成本低,就会被优先使用。要确定为数众多的企业中雇佣的劳动力究竟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工,不论是信息成本还是监督成本都很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的对策建议(1)要赋予农村流动人口完整的进城谋生权85 就一般而言,外部性都是在产权未能很好的界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人们就可以通过交易、谈判甚至法律等方式来实现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其实就是对劳动者自身劳动力处置权的一种否定,否认了农村劳动者对劳动力产权的完整性。因此,我们首先要赋予农村流动人口进城谋生的权利。当农民拥有完整的进城谋生权后,农村流动人口将会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产、生活、择业等自由,农村流动人口也会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采用补贴的方法促进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采用补贴的办法来促进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要明确两点,即资金的来源及补贴的对象。资金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政府财政支出,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产出效应,企业产出增加,国家的税收也必然随之增加,因此政府应该由财政支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补贴资金。另一部分应该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积极外部性的惟一受益群体——资本所有者,政府应该对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征收专门的税收作为补贴税金。而补贴的对象则是城市公共物品、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具体的补贴办法如下:一是将部分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社会服务质量,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聚,从而减缓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劳动力的流动是与资本的流动分不开的,当资本流向小城镇时,劳动力也会随之向小城镇流动。二是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将部分资金用于农民工的教育、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远远超过一般普通劳动力的贡献程度,据资料显示,我国80%~90%的农民工没有特殊技能,只能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由于非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比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高得多,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很容易被资本所取代,这不仅将使农民工在资本日趋密集的当今时代难以就业,而且会加剧他们与同样没有特殊技能的多数下岗职工之间的就业竞争。四是给下岗职工进行一定的补贴。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则,农民工给城市居民就业带来的外部性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是较为特殊的问题之一,所以政府特别关注,并在事实上进行了干预。但正如上面分析所显示的,采取户籍限制和就业限制来矫正外部性是得不偿失的,恰当的方法应该是用补贴资金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收入,将补贴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培训经费来提高其劳动技能,增强其再就业能力,并努力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尽量通过市场来配置下岗职工的流向。通过以上方法来矫正农民工进城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不但可以避免上述的不利影响,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运转的轨道上来。五、论述题经济形态改变的条件如何判断,经济形态决定政府,还是政府改变经济形态,谁为主,谁为辅,谈谈你的看法。答:85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鼻祖马歇尔也曾形象地借用“自然界不能飞跃”这句格言,来表述经济进化是渐进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创新,总是不能离开已有文明提供的基础。只有那些真正推动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演进的创新和变革,才具有革命的历史的意义。因此,当我们处在新旧经济时代交界区,探索如何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抱有这种历史的观念。二十世纪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变进行了深入考察且具有盛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推进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形态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过程。第三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一、选择题1、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职能有“小职能”、“中职能”和“()”三种表述。A.大职能B.积极职能C.全职能D.宏观职能2、下面哪一项不是萨缪尔森的政府经济职能观。A.为市场经济确立法律框架,即政府的首要职能是确定市场准则。B.影响资源配置以改善经济效率。C.制定改善收入分配的计划。D.促进教育。3、下面哪一项不是斯蒂格利茨的政府职能观。A.促进教育。B.促进技术改善。C.支持金融。D.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4、下面哪一项是道格拉斯·诺思的政府经济职能观。A.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道路通信体系的建设。B.防止环境恶化。C.政府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并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D.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健康服务的提供。5、下面哪一项不是“职能”的特性。A.内在的B.客观的C.稳定的D.具体的6、下面哪一项不是“作用”的特性。A.抽象的B.外在的C.主观的D.显性的。7、下面哪一项不是公共需要的特征。A.共同的需要。B.具有排斥性。C.具有竞争性。D.既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也具有负的外部效应。8、下面哪一项不是反映的公共产品提供的非竞争性。A.市场上无法通过竞争方式提供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B.供给方面通常由政府垄断C.需求方面人与人之间无须为争夺公共品的消费权而竞争D.在技术上不可行85 9、下面哪一项不是反映的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A.在技术上不可行B.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不合理C.技术进步使小部分产品的排他性消失D.供给方面通常由政府垄断10、公共决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A.政府的决策机制B.政府的决策过程C.政府的决策前提D.政府的决策行为二、名词解释1、政府职能2、政府作用3、公共需要4、公共产品5、公共服务6、竞争性7、排他性8、非竞争性9、非排他性10、公共选择理论11、搭便车三、简答题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四、分析题试分析在我国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失灵的根源。五、论述题答案:一、选择题1、B2、D3、D4、C5、D6、A7、D8、D9、D10、A二、名词解释1、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职能有“小职能”、“中职能”和“积极职能”三种表述。“小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仅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即国防、法律与秩序、财产所有权、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医疗卫生。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主要是保护穷人,包括反贫穷计划和消除疾病。“中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主要是解决外部效应,如提供基础教育和环境保护等;规范垄断企业,如制定公用事业法规和反垄断政策;克服信息不完全问题,如提供医疗卫生、寿命和养老保险及其它金融法规和消费者保护等。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主要是提供社会保险,如提供再分配性养老金、家庭津贴和失业保险等。“积极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比“中职能”增加协调私人活动,包括促进市场发展和集中各种措施等。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也比“中职能”增加再分配,主要包括资产再分配等。关于政府职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斯密之后的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有三大功能:第一、国际关系中的国防。第二、司法体系,实施普遍的行为规则以保障财产、契约及防止暴力和欺诈。第三、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职能概括为:1、保卫国家自身安全与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2、进行经济管理的职能;3、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能。85 2、政府作用:作用是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职能运用方式的多种选择,使其作用出现多种结果,这种作用是随着职能运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职能运用的范围大小,约束条件强弱,顺利与否都直接决定着作用发挥的好坏。根据政府的三大职能,所产生的结果——作用可能很多,可以概括为:1、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使国民生产、生活环境稳定平和;2、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稳定有效增长;3、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公众心态平衡。3、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同个人消费需要对比而言,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的特征:1、共同的需要。2、具有排斥性。3、具有竞争性。4、正的外部效应。5、主要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4、公共产品:一般来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是私人产品。准确地说,公共产品在提供及生产上具有非竞争性,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在生产提供上具有竞争性,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5、公共服务:在一般研究和表述公共产品时经常把公共服务也包括在内,往往又忽略了对公共服务的单独介绍和论述,其实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公共需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公共产品是指有形商品,而公共服务是指无形商品。6、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7、排他性: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可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并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8、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并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9、非排他性:非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可能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即使在技术上有排斥的可能,但因排斥的成本太大而无法实施排斥的行为。10、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政府干预经济是通过政府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决策来实现的,政府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传统的经济学不研究政府决策机制,关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在政治学中有所涉及。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毕竟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决策理所当然也应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内。公共选择理论正是研究政府决策机制的一门学问。11、搭便车: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话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被称为搭便车问题。三、简答题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答: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前提条件,失去国家与政府的存在,财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研究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首先要对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有一个充分认识,研究国家与政府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国家)的职能与作用。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85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混合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对于第一类混合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广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对于第二类混合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85 答:诺贝尔奖金得主肯尼思·阿罗(KennethArrow,1951年)断言,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该满足下列准则:(1)无论投票者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一种决策。这样,举例说来,如果有一些人具有多峰偏好,投票程序也达不成协议。(2)它必须能对所有的结果都排序。(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特别是,如果每个个人都认为A偏好于B,那么,社会的偏好顺序必须是A偏好于B。(4)它必须在下列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即如果A偏好于B,同时B偏好于C,则A必定偏好于C。(5)社会对A与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与B之间的排序。因此,在国防开支与对外援助之间的集体排序不取决于个人如何在它们中的某一项与关于艾滋病治疗的研究之间如何进行排序。这个假定有时又叫做与无关紧要的选择独立假定。(6)排除独裁。社会偏好对于只有单个人的偏好,必须不作出反应。把上述准则放在一起,它们看上去都是相当合理的。它们基本上是说,社会的选择机制应该合乎逻辑,应该尊重个人偏好。不幸的是,阿罗分析的令人惊讶的结论是,一般说来,要发现一个满足上述全部准则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作出一致的决策。这个结论有时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它对于民主社会能否发挥其功能的能力提出了怀疑。很自然,这个定理会引发争论,大部分争论是集中于下列一点,即别的准则集能否允许形成一种社会决策规则。结果发现,只要在上述六个准则中,放弃任何一个,那么就可以构筑起一个决策规则,该规则能满足剩下的五个规则。但是,能否将上述六个准则中的其中一个抛弃掉,这取决于人们关于它们的伦理合理性的看法。四、分析题试分析在我国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失灵的根源。答:在我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混合: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也失灵。市场失灵有一个相同的重要来源,那就是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我国因为多个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而这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出的生产决定,造成了重复生产与无效率。而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善市场问题同样是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来源,最后导致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从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政府高估了直接调控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也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备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拥有决定做什么的信息;其次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中国目前的状态表明,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事后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都未能达到正常状态。85 首先是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方面首先包括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掺假失真。由于考核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这就鼓励了各地官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以虚假信息来对付上级政府的考核,而中央往往根据这些层层上报的有严重水分的失真数据作出形势判断,并制订相应的政策,这种政策供给的无效率可想而知。其次是一种出于部门利益驱动目的而提供的一种信息“负供给”,最危险的建议已被少数人当作可行方案提出来:如证券界部分人士认为增发货币维持股市的泡沫式增长会带来一种财富效应。还有出于企业利益考虑提出的减免亏损企业的债务,出于财政考虑提出扩大货币发行量以缓解财政困难等等。而这些建议如当真被采纳实行,则等于玩火自焚:减免亏损企业债务等于彻底摧毁社会的道德信用堤坝,既然拖欠银行的钱可以获得减免,那么今后所有的借款者都可以采用这种逃债的方式规避银行债务,银行的信用链条将会因此断裂;而提出依靠增发大量货币来缓解中央财政困难的建议如若不是缺乏经济史方面的常识,就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因为这一政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通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这两只钱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从来都是困难的,如最富有的美国政府都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开支,并依靠发展经济与合理地扩大税基,而不是靠从其“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过量攫取来满足财政的无止境需求。更何况中国的中央政府现在还承担投资者主体的大量责任,其对资金的需求几乎没有限量,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打通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让其不受限制地向中央政府供应货币是非常危险的政策建议。信息的虚假供给,还由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不当政策的鼓励加大了趋势。其次是政府事实上对经济过程的监管及事后监督欠缺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的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力市场化与政府行为企业化。各级政府官员现在都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使客户进行“权钱交换”。而叠床架屋式的反贪机构的膨胀根本赶不上贪污腐败行为膨胀的速度,运动式的反贪污也早已出现边际效益下降的现象:反贪污腐败的口号越响亮,贪污腐败的数额越来越大,卷入腐败丑闻的高官越来越多,所谓“阳光法”处于虚设状态,这一点已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直线上升得到证明。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指望政府还能对经济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督。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化特征由此形成。政府对社会的供给已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供给”——如政令的下达、改革措施的执行、法律对社会的约束等等,均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造成了“软政权化”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各种“负供给”却呈不断增大并强化的趋势。对于官员们个人来说,在这种格局中,个人品质已不是决定其行为的决定因素。根据世界经验,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基本上全凭历史积淀和个人的从政经验(政治倾向)来处理有关问题,他们比较喜欢听从有关经济改革的建议,对任何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则不太感兴趣。我国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到了90年代以后,改革其实已经到了扬子江,早已摸不着“石头”,决策者也根本无法凭借制度的历史积淀与个人的从政经验来解决问题。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社会,而政府部门层级之间那种严重扭曲的信息负供给,造成人们无法正确理解社会,把握环境,于是出现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也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第四章财政职能与作用一、选择题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A居民B市场C社会D税收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A福利最大化B利润最大化C帕累托最优DGDP最大化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A低失业B高就业C消灭失业D充分就业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主要方法是()。A降低政府开支B提高经济建设资金C降低税收成本D加快资金循环5、公式GDP=C+I+G+NX中的G是指()。A.政府的转移性支出。B.政府的购买性支出。C.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与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都有。D.以上答案都不对。6、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基本的层次是指初始分配和()。A工资分配B要素分配C再分配D福利分配7、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是公平准则和()。A赢利准则B守法准则C信用准则D效率准则8、国际收支逆差导致()。85 A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不变B该国外汇储备增加C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D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上升9、滞胀是指()。A.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状态。B.产量减少而物价下降的状态。C.产量增加而物价上升的状态。D.产量增加而物价上升的状态。10、下列公式不正确的是()。A.成年人=劳动力+非劳动力B.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C.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D.劳动力=就业者人数+不愿意工作者的人数。二、名词解释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3、经济稳定4、帕累托最优5、帕累托更优6、帕累托改善7、社会公平8、经济增长9、效率10、公平11、基尼系数12、经济公平三、简答题1.为什么研究财政职能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与市场失效作为切入点?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3.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什么关系?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是什么?试述实现配置资源职能的财政机制。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的是什么?试述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机制。6.经济稳定的含义是什么?试述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机制。7.财政诸职能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的相互矛盾的?8.如何理解财政作用与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财政的三大作用?四、分析题试分析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五、论述题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答案:一、选择题1、B2、C3、D4、C5、B6、C7、D8、C9、A10、D二、名词解释1、资源配置:85 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论做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头等的重要经济问题,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研究资源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2、收入分配:分配的通常含义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出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机制是不同的,但不论何种体制,初始的分配都是通过价格实现的。在传统体制下实行计划价格体制,这是由政府制定的固定价格,由于长期缺乏合理的调整机制,因而形成既脱离价值基础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扭曲的价格体系,同时也形成了扭曲的分配格局。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起始阶段客观上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3、经济稳定:所谓经济稳定就是指宏观经济的稳定,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方面的含义。4、帕累托最优: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cy)”。这一准则认为,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恶化为代价。5、帕累托更优: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二是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6、帕累托改善: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二是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7、社会公平:所谓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至于什么是社会认可的收入差距,取决于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或道德伦理观念。显然,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与收入差距过小乃至平均主义都不是社会公平准则所不能接受的。社会公平不是要求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反而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8、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它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在一般国家的表现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随之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社会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简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概念,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一国要最大程度地提高本国国民的社会经济福利,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发展。9、效率: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高效率总的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调节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10、公平:何谓公平?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每个人提供了劳动的均等机会,也为商品经济条件下提供均等的竞争环境。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社会主义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它不承认阶级的差别,却承认人们劳动能力的差别。这里通行的仍是商品等价交换中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等量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允许私人经济的一定的发展,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因素,对这部分经济成分来说,公平分配就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11、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Lorenz85 Curve)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GeniCoefficient)或称洛伦茨系数。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12、经济公平:所谓经济公平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的一种准则。没有贡献要素,没有资格参与分配,提供的要素多,收入多,提供的要素少,收入少。按这样一种规则进行分配是符合经济公平准则的。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比如,按劳分配,强调劳动投入和报酬相对称,既体现出效率的要求又体现出经济公平的要求。三、简答题1.为什么研究财政职能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与市场失效作为切入点?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市场缺陷的存在表明,需要一种非市场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而伦理道德又难以奏效,因此,用排除法证明,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政府可以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而私人市场又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处理外部效应问题,使之内在化,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将不公平的程度限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调节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答;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cy)”。这一准则认为,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恶化为代价。这样就引申出“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ParetoImprovement)”的概念,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二是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或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3.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什么关系?85 答: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不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以社会为整体的全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引入非市场力量——政府这一理论分析,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或理由,另一方面也同时从经济的角度界定出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即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方案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制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及确定法律体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除了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外,政府还发挥非主导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高效配置资源的任务。财政职能导源于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从经济角度看政府职能范围包括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收入分配(IncomeDistribution)和经济稳定(EconomyStabilization)三大类,所以财政的职能也相应的分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项内容。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是什么?试述实现配置资源职能的财政机制。答: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cy)”。这一准则认为,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恶化为代价。财政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有:(1)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的配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责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2)资源在财政内部的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都表明财政配置功能的大小,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起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要建设。(3)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一项国防工程,属于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而财政拨款应视为这项工程的成本,应求得以最少的耗费完成高质量国防产品的目标;甚至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4)财政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的是什么?试述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机制。答: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按劳分配,即个人的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相对称,既是效率原则,又是公平原则。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和要素投入不相对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单纯的平均和相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与社会公平的背离。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如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态,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85 (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工资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6.经济稳定的含义是什么?试述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机制。答:所谓经济稳定就是指宏观经济的稳定,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方面的含义。实现稳定和发展目标的财政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所以,运用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稳定,首要的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财政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动来矫正无数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的收支活动所形成的不利结果,或者说,是通过一种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收支活动来调节无数着眼于微观经济的收支活动。为此,就要求摆脱单纯财政观点,不是就财政平衡来搞平衡,而应着眼于全社会的总量平衡。(2)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通过减少政府需求和减少非政府部门需求来压缩总需求。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在财政实践中通过制度性安排,财政可以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就有这种作用。支出方面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例如失业救济金支出制度,由于它规定了领取救济金者的收入标准,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过“热”而普遍增加时,按规定可领取救济金者自然减少,救济金支出也自然减少,财政总支出也将减少。相反,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不景气而普遍下降时,救济金支出增大从而财政总支出也“自动”增加。原则上说,凡是业经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这种机制本来就是欠缺的。(4)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安排,可以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增长协调与高速的最优结合。(5)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的纯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适当提高文教、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保证这些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合理比例,同时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7.财政诸职能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的相互矛盾的?答:(一)资源配置职能与分配职能的协调和矛盾资源配置职能和分配职能在财政实践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协调:财政对个人收入进行公平再分配,当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规模较小时,可以把它的全部强加于高收入者身上。财政这样行使资源配置职能,同进也行使了分配职能。85 二者的矛盾:伴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供的公共产品规模较大时,其大部分需由中等收入者与低收入者负担。财政行使这样资源配置职能,就妨害了收入公平分配。(二)资源配置的职能与稳定经济职能的协调和矛盾二者的矛盾:当经济处于失业危机期间,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要求扩大财政支出,以弥补社会总量需求的不足;这样就会导致社会资源过多地配置于公共产品,导致公共产品供应过剩,导致公共支出的浪费。反之,要求紧缩财政支出,以压缩过分膨胀的社会总需求;这样就会导致原来计划配置于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源不能到位,导致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二者的协调:在失业危机期间,把需要用财政政策扩大的社会总需求,一部分用扩大财政支出来弥补,一部分用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来弥补。反之,用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和减少社会福利转移支出来实现。这样就把由于扩大或缩小社会总需求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变动,适度分布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从而使公共产品的供应少受影响。(三)分配职能与稳定经济职能的协调和矛盾二者的协调:在失业危机期间,对低收入者给予较多的税收减免,则会较快地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因为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这种财政政策既有利于经济复苏,又有利于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二者的矛盾:在通货膨胀时期,较多地提高低收入者的增税比率,能够较快地抑制社会消费水平,其原因也在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他们因收入减少而减少的消费比率也高。这种财政政策虽有利于经济稳定,但有害于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分配职能与稳定职能是矛盾的。8.如何理解财政作用与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财政的三大作用?答:任何事物的职能与作用都是有区分的,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客观的、内在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改变的。而事物的作用则是事物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其作用是有范围的、可控的、能够转变的。财政作用的理解:一、提高经济效率(EconomyEfficiency)。通过财政优化配置资源职能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通过财政自身资源配置的发酵或乘数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发出一个引导、诱导的信号,政府财政投资项目一旦确定,还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二、维护社会公平。财政通过收入分配职能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公平。当然这里的公平并非绝对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公平。主要通过财政自身的税收与非税收,为全社会的经济实体与居民个人收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按照量能纳税的标准,调节各级各类收入者之间的差距,鼓励创造社会财富,照顾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维护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公平环境。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财政通过经济稳定职能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当然这里的增长与发展是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经济稳定就谈不到增长与发展问题。所以财政通过自身的稳定与调节经济稳定,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环境,使整个社会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四、分析题试分析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85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答: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明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充分肯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再分配中注重公平的原则,这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财政作为国家分配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并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但有必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的必要调节,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来实现。五、论述题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答: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每个人提供了劳动的均等机会,也为商品经济条件下提供均等的竞争环境。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社会主义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它不承认阶级的差别,却承认人们劳动能力的差别。这里通行的仍是商品等价交换中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等量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允许私人经济的一定的发展,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因素,对这部分经济成分来说,公平分配就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高效率总的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调节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但在政策实施中,从指导思想上说,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侧重于某一方面,同时兼顾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2.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基本工资和奖金制度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在当前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试图过分仰赖于市场机制,无异于缘木求鱼。财政机制侧重于集中,市场机制侧重于分散,过分集中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分配体制不完善,造成资金过度分散,也会损害效率原则。85 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当前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仍要继续克服平均主义,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也不能把收入差距和效率等同,似乎差距越大,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里应明确以下两点:(1)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即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以正当的手段获取高额收入,舍此之外的非正当的高额收入,既不符合公平,也不符合效率。(2)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第五章财政支出概述一、单项选择1、在皮考克和维斯曼的“内外因素论”中效应是指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会产生对公共产品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致使政府在那些社会效率不能进行经济估价的领域,如教育、文化、卫生、福利以及其它公益事业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A收入B替代C意识D内部2、财政支出的系数指标反应在给定的预算年度内,财政支出变化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灵敏度。A比例B边际C弹性D基尼3、一个大的政府投资项目可能在未来数十年里产生资金流,而不同年份一元钱的实际价值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用来衡量这些不同的有效方法是:A数学归纳法BNPV分析法CIRR分析法DB/C分析法4、当一个政府投资项目确定以后,其IRR取值与下列的变化无关。A收益流B成本流C市场利率D项目的寿命5、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匹配的财政支出原则是:A统筹兼顾B量入为出C收支平衡D量出为入6、财政支出(fiscaloutlay)也称政府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对其集中的财政资金进行按分配的总称。A能力B贡献C计划D区域7、财政支出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或者说在社会公平第一、经济效率第二的前提下,做好财政分配工作。财政支出的原则,亦称收益能力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同等经济情况同等对待,不同经济情况不同对待。前者是横向公平,后者是纵向公平。A效率B受益C禀赋D公平8、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所指的成本、收益是指在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的管理范围之外产生的成本、收益。A内部B外部C实际D虚拟9、在财政支出规模理论研究中,因素是制约财政支出规模的最根本因素,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类型和政府干预政策等。A政治B经济C社会D人口10、在政府支出效益评价理论中,效益与成本是指那些不能靠市场定价,又不易评估的效益与成本,一般情况下不计入会计账目。A无形的B有形的C中间的D终端的二、名词解释1、瓦格纳法则2、收入效应3、替代效应4、意识效应5、最低费用选择法三、简答题1、净现值标准与内部收益率标准2、财政支出弹性系数与边际系数3、内在、外在收益与成本85 1、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2、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四、分析题在2004年夏季,我国的许多地区出现了用电力短缺的局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自备发电机生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障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增加当地的电力供应,当地政府决定兴建一个以煤为能源的火力发电厂。如果你是该项目筹划工作的负责人,并负责对此政府投资项目作前期的可行性论证。请问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应当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五、论述题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与私人投资效益分析法的不同。第五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A、2C、3B、4C、5D、6C、7D、8B、9B、10A二、名词解释1、瓦格纳法则:(1)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幅度,是一种必然趋势;(2)政府消费型支出占国民所得的支出是不断增加的;(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所得的上升,公共部门的活动将越来越重要,财政支出也逐渐增加。2、收入效应: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产生对公共产品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致使国家在那些社会效率不能进行经济评估的领域,如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方面的支出的不断增加。3、替代效应:是指战争、大灾难大危机等社会剧变到来的情况下,在这些不可控制或预测的突发时间爆发时期,为了迅速控制局面恢复社会安全秩序,政府的支出不得不急剧增加。4、意识效应:是指危机过后,税收不会再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因为战争给战后留下还债、抚恤的支出,政府不可能完全以税收来支出付。而且经过战乱后,公众对社会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会支持政府把战争费用用于战后维持安定的民用支出。5、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根据某项财政支出的既定目标,制定出若干个投资方案,从中选择投资成本最少的方案作为投资项目的方法。三、简答题1、净现值标准与内部收益率标准: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产生的资金流在现在时刻的净收益值。内部收益率标准在数值上它是指投资项目寿命期内可以使净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等于零的利率,在经济上是指那个使得未来各年“净效益的现值总和”等于“投入成本的现值总和”的预期收益率。2、财政支出弹性系数与边际系数:财政支出弹性系数指标反映在预算年度内,财政支出变化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灵敏度,其值的含义是指当国内生产总值有1%变化时所带来支出变化的百分比。财政支出边际系数反映在预算年度内,国内生产总值的新增部分被政府集中,通过财政支出安排的份额。它反映了政府对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集中和控制程度。3、内在、外在收益与成本:内在的收益、成本是指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的管辖范围之内所生产的成本或收益;外在的成本、收益是指在财政支出项目的实施范围之外所生产的成本、收益。4、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1)国家职能及政府活动范围。(2)政府的工作重心及发展目标。(3)经济体制及资源分配方式。5、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⑴经济因素。⑵政治因素。⑶社会因素。四、分析题1、实际与货币的收益与成本2、直接与间接的收益与成本85 3、有形与无形的收益与成本4、终端与中间的收益与成本5、内在与外在的收益与成本五、论述题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与私人投资效益分析法的不同答:⑴计算成本与收益的范围不同。⑵衡量的标准不同。⑶择优的标准不同。第六章购买性支出一、单项选择题1、()直接反映政府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对社会资源配置和消耗的份额。A、转移性支出B、购买性支出C、财政补贴D、社会保障支出2、行政管理支出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是()。A、经济增长水平B、财政收支规模C、政府职能范围D、行政管理效率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A、社会公共需求B、私人需求C、团体需求D、混合需求4、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来看,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纯属()。A、社会消费支出B、社会生产支出C、投资性支出D、补偿性支出5、从科研产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看,()的经费应主要由政府承担。A、高风险性科学研究B、应用性科学研究C、收益不确定性科学研究D、基础科学研究6、将农业发展置于政府管理之下,主要是由于()。A、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B、农产品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不稳定C、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D、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7、政府投资之所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因为政府投资既可以(),又可以()。A、刺激需求、改善供给B、增加供给、减少需求C、减少供给、刺激需求D、增加需求、增加个人消费8、()决定着工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水平。A、财政投资B、财政支出C、科学技术研究D、基础产业9、财政投融资是一种(),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A、信用投融资B、银行投融资C、政策性投融资D、商业性投融资10、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个专门机构主要是()。A、政策性银行B、商业银行C、财政部门D、担保公司二、名词解释社会消费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融资85 一、简答题1、简述购买性支出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2、简述公共消费性支出的性质与内容。3、制约国防支出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意义。5.如何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6.政府承担基础产业投资的必要性。7.为什么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资?8.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有哪些?9.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0.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四、分析题1、当你为政府投资项目排定优先次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比较有哪些不同?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大幅度增长是完全合理的。请分析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五、论述题1、行政管理性支出包括那些内容,其性质如何,为什么说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压缩或减少行政性支出是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根本?2、为什么政府要承担教育、科技和公共卫生保健支出,我国科教文卫支出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改革?3、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总量变动呈现出何种趋势,这种趋势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并请分析其原因。4、投融资具有哪些特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它的运用前景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答案:一、选择题1.B2.C3.A4.A5.D6.B7.A8.D9.C10.A二、名词解释1.社会消费性支出:社会消费支出是满足纯社会公共需要的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2.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包括立法支出、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3.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民兵建设方面的军事支出。这些支出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安全发挥作用。85 4.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的企业群体,是技术含量高的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其发展的基础是强大的技术储备,发展的核心是高技术人才的进入。5.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一种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资金运作方式,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的限制。三、简答题1、简述购买性支出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物品或劳务所形成的支出,它反映政府在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直接配置和消耗的份额。其具体内容包括政府用于国防、治安、行政管理、教育、科研、公共保健、环境等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和用于经济调控的公共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特点:有偿性、等价性、资产性、消耗性。购买性支出的经济效应:(1)直接介入资源配置,影响资源配置效率;(2)直接引起市场供需对比状态的变化,影响生产和就业规模;(3)对生产和就业的刺激、扩展作用,会间接影响收入分配。2、简述公共消费性支出的性质与内容。社会消费支出是满足纯社会公共需要的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其支出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等,构成一国财政支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与财政投资支出最大的区别在于形成的资产性质不同,前者形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后者形成经营性国有资产。3、制约国防支出的因素有哪些?国防支出是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民兵建设方面的军事支出,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必不可少的开支。在不同时期,国防支出常会出现较大变动。从世界各国国防支出的情况看,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的地域范围、国际政治形势、国防政策军事现代化的要求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防支出必须考虑国家基本防务需要、军事装备技术水平、兵役制度选择、本国的国际地位、国际政治形势等因素合理确定。4、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意义。政府投资又称财政投资性支出,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其特点是:投资目的的非盈利性、投资领域的社会性、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投资的意义: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引导资金流向。5.如何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政府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根据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弥补市场缺陷,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政府投资范围应限于自然垄断行业、有外部效应的行业、微利或无盈利产品的生产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行业等,并按照产业发展轻重缓急的需要对有限的国有资本实行优化配置。8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虑到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和重要性差别,国有经济分布领域的优先顺序为:(1)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2)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运输骨干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重点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性和国防建设项目等;(3)大型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行业;(4)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6.政府承担基础产业投资的必要性。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是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性(2)基础产业是处于“上游”的生产部门(3)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垄断性(4)基础产业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7.为什么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资?农业发展需要财政投资的原因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3)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从农产品供应看,它受气候及其他诸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很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以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活动、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领域的投资特点是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不可能也不适宜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8.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有哪些?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的企业群体,是技术含量高的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了促进风险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对风险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收益、技术转让成果、高科技产品销售收入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及运用信用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对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及某些特殊的尖端科技产业,必须由政府组织自主研究开发并实现其产业化。9.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一种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资金运作方式。财政投融资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的限制。(3)财政投融资并不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依据,对市场的资金配置起补充和调节作用,投融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4)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财政预算拨款、信用渠道融资、资本市场筹措及国外借款等。10.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政策性银行实际是政府投资的代理人,主要负责财政投融资的统筹管理,以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85 政策性银行与一般商业性银行的货币经营相比,其特点是:(1)以国家信用为背景,(2)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3)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4)保持合理盈利水平,奉行不亏损原则。(5)运用多元化金融手段,立足于政策性服务领域,主要是对特殊行业、特殊项目提供低利率贷款。一、分析题1、当你为政府投资项目排定优先次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答:政府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所以政府投资项目的排序应考虑如下因素:(1)政府投资的目的,(2)各项目在规模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3)外部效应与受益范围。政府投资主要考虑社会效益,而私人投资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大幅度增长是完全合理的。请分析这种观点的正确性。答: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公共事务管理的支出。其支出规模受行政职能范围及相应的机构设置、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波动和行政管理现代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是一种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大幅度增长是完全合理的。因为:(1)行政管理支出增加与行政管理机构的增加密切相关,但政府管理机构的增加并未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低效率支出、甚至无效支出占了很大比例;(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与公务员素质及人数的多少并不成正比,政府机构和职员过多、工作、推诿,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严重浪费;(3)政府盲目扩大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其他政府支出的需要。因此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支出。五、论述题(一)行政管理性支出包括那些内容,其性质如何,为什么说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压缩或减少行政性支出是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根本?答: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包括立法支出、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行政管理支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支出,又是非生产性支出和社会纯消费支出。因此,在保证国家各级权力机构正常运转所需支出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尽量压缩和减少行政性支出。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压缩或减少行政性支出是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根本。1、行政管理支出增加与政府行政机构的增加密切相关,而政府行政机构的增加未必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公务员的态度和技能。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品种和质量,与公务员的素质及人数的多少并不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政府公务员,会增进政府服务,但超过某一限度,或增加的公务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则会导致行政效率下降。3、行政支出的增加存在挤出效应。政府盲目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尤其是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会将资金从经济活动中排除出去,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全面衰退。同时,行政管理支出过多,还会导致政府官僚主义和整个社会的无序化。因此,适度的行政管理支出是十分必要的。85 (二)为什么政府要承担教育、科技和公共卫生保健支出,我国科教文卫支出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改革?1、教育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和他的家庭,教育的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这源于教育对经济的巨大影响。(1)教育支出具有正的外部效应,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使人们遵纪守法,带来社会的安定、祥和。(2)教育支出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教育是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基础。(3)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源头上为消除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创造了条件,并可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4)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或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补贴,有助于帮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根据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内涵和特征,教育产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对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而不适宜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中学生进行的工读教育,对盲、聋哑、弱智等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以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的公共教育,国家公务员教育等,是为提高全民素质、稳定社会秩序所必需的,具有强制性,理应由政府提供和保证。(2)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各类成人教育等。这类教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而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家庭可以从中受益,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此,也可以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私人混合提供。(3)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严格的排他性,应由受教育者付费。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教育支出依然存在不足。(1)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2)我国教育支出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3)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从长远来讲,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在确保“稳定增长”、“按需投入”上狠下功夫。2、科技进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其产生及扩散所具有的波状乘数效应,可以放大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科技产品具有公共性与外部性,科技投入具有高风险性及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而一旦被运用和推广,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社会成员、企业和行业所共同分享。所以,这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经费应由政府承担,对介于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之间的科学研究经费则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及其占GDP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同时还通过科技三项费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鼓励和带动民间的科技投入。但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科技投入匮乏,导致科技设施、设备等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水平严重落后于先进国家,科技人员流失严重,创新教育不足。今后应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大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财政政策的力度。3、公共卫生保健支出85 人民健康水平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政府的公共卫生保健支出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公共卫生保健具有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公平分配的需要。我国卫生保健支出存在的问题是:国家财政卫生保健支出总量不足,卫生保健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比重明显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资金使用不尽合理。(三)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总量变动呈现出何种趋势,这种趋势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并请分析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在各项财政支出中增长的速度最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直接的影响因素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因而控制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四)财政投融资具有哪些特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它的运用前景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具有下列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它主要是为需要政府扶持或保护的产品,以及由政府直接定价的基础产业等部门融资。(3)财政投融资并不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依据,对市场的资金配置起补充和调节作用,投融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4)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既可通过财政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以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基础产业、农业、高风险、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项目获益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且收益不稳定,甚至会有可能发生亏损,私人投资面临许多困难,难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投资有助于社会公众享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好处。因此,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投融资介入的行业需要调整,投融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第七章转移性支出一、选择题1.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的是----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2.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何种筹资模式----A现收现付式B完全基金式C部分基金式D统收统支式3.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4.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哪部分需要缴费,且有自己独立的收入来源。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5.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A资金来源不同B对相对价格结构的影响不同C支出渠道不同D经济性质不同6.财政补贴通过直接影响____来影响经济85 A资源配置结构B相对价格结构C供给结构D需求结构7.在商品经济不发达,价值规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中,财政补贴的作用主要是-----A纠正市场缺陷B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C抑制通货膨胀D避免经济波动8.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及运筹资金的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A保障项目单一B社会保障资金没有确定的资金来源C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企业安排D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9.在商品经济发达,从而价值规律可以按其本能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社会中,财政补贴的作用主要是----A纠正市场缺陷B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C抑制通货膨胀D避免经济波动10.税收支出的实施,可以对某些纳税个人、企业或其特定经济行为给予不同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但它的实施有一个前提即----A现行税制结构不变B受惠者提出申请C配合价格结构D不直接给予现金补助二、名词解释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三、简答题1.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保障市场?2.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3.简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4.我国养老保险应采取何种模式?5.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6.为什么说财政补贴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四、论述题1.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的政策选择。2.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如何正确运用财政补贴?五、分析题:我国现行政策是如何处理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问题的,你认为将一部分收入进入统筹账户的理由是什么,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如何确定。答案:一、选择题1.A2.C3.B4.B5.B6.B7.B8.D9.A10.A二、名词解释1.社会保险:是政府按照保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是现代社会保障计划的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或政策体系。3.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执行某项政策以达到调控经济运行或稳定社会等目的而给予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特定的无偿补助。85 1.税收支出:是指在现行税制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某些纳税个人、企业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激励性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不直接给予现金补助)。2.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3.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三、简答题(一)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保障市场?答:政府之所以要介入社会保障市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问题。所谓“相反选择”,是指保险某类人设定一个保险费用,那些愿意买保险的人往往比同类人有更高的风险,所以风险较小者便不愿意购买保险。由于愿意购买保险的人中高风险者的比例很高,保险公司被迫提高保险费,结果是越来越少的人买得起保险,使保险市场萎缩。与私人保险不同的是,政府可以强制所有人购买保险,以避免“相反选择”问题的副作用。2.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个人所面临许多重大风险是无法提供的保险在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方面低于政府,这在通货膨胀和战争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大大增强社会抗风险的能力。因为社会可以通过征税来实现对社会风险的保险,从而能使几代人共同承担风险。3.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决策成本。保险市场是十分复杂的,个人可能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选购恰当的保险单。如果公共决策者可以为每一个人选择一项恰当的保险计划,个人就不必在决策上浪费资源了。4.家长主义。通常的看法是,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是一种优值品,由于个人缺乏远见,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购买足够的保险,因此,实行家长作风的政府强制个人购买,可以防止社会成员在现在与未来的安排上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贫困现象。5.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市场是以各人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包括劳动和资本)大小来分配收入的。由于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和资本不同,因此根据市场规进行的分配必然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纠正和弥补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的缺陷。(二)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答:现代国家中,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安全网络的形式出现,起到安定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以此组成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框架。在我国,这个安全网络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组成。1.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因受自然灾害及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导致他们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由国家或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而给予的物质帮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种形式,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征:(1)资金全部由政府从一般财政收入中筹集,受保人一般不需缴纳任何费用,是国家财政资金单方面的转移。(2)社会救助是有选择性的。受保人享受保障待遇时需要接受一定形式的经济状况调查,国家向符合经济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资助。(3)社会救助是低层次的,它以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原则。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是政府按照保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是现代社会保障计划的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尽管各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85 (1)社会保险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2)参加者定期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其中有人遭遇风险而受到经济损失时,可以按规定领到一定数量的保险金,实行风险分担、互助共济。(3)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仅限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但社会保险的给付并不与工资相等,如果与工资相等,那就不是社会保险了。(4)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是国家、集体和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和福利性物质帮助,以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公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制度。它包括社会津贴(如副食品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报刊费、取暖费等)、职工福利、社会福利设施(包括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托儿所等)、社会服务等项目。在实践中,社会福利常常采用货币、实物、社会服务、教育与职业训练等形式给付。一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低是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它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安置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的对象主要包括对社会有功人员、退役军人、残疾军人、烈军属等。(三)简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答: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1.社会保险的保险基金除了来自受保人或其就业单位缴纳的保费外,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而商业保险则完全依靠收取保费筹集保险基金。2.社会保险的受保人领取保险金的权利与缴纳保险金的义务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不像商业保险那样要遵从对等的原则。3.社会保险是强制保险,由国家根据立法采取强制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而商业保险则一般为自愿保险,他人不予干涉。社会保险由国家主办,带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储蓄性及补偿性等特征,它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证,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四)我国养老保险应采取何种模式?答: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保险模式。在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下,目前的缴费人口并没有为自己建立养老储备基金,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实际上是靠后代支付的,显然这种制度必须依靠政府的声誉与强制性才能维持下去。在人口结构年轻化、养老保险基金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是比较合适的,它可以减轻近期内国家财政、企业和个人的养老保险负担。但它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挑战。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退休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养老基金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税率,这势必给后代造成沉重的养老负担。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正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8.85%增长到2000年的9.81%,2020年将上升到15.23%,2040年将高达24.28%。为了应付这种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养老保险不宜采用现收现付式的筹集资金模式。但目前也不宜采用完全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基本上是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的职工过去并没有进行养老储蓄积累,实行完全基金式保险制度以后,年轻职工既要负担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又要为自己将来退休养老进行储蓄,这就要求在这种制度的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这是国家财政、企业和职工个人都难以承受的。所以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实行部分基金式。(五)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85 财政补贴(FiscalSubsidy),是国家为了执行某项政策以达到调控经济运行或稳定社会等目的而给予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特定的无偿补助。财政补贴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世界性的财政经济现象,世界各国都利用财政补贴来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财政补贴因此成为协调经济生活、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是一种国民经济再分配形式,通过补贴的诱导达到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经济结构和协调社会供求关系的目的。然而,财政补贴又有别于其他转移性支出,差别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同相对价格的关系上。财政补贴总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或是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是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正是因为有这种联系,很多人索性就把财政补贴称为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按照不同的依据,可对财政补贴进行不同的分类:(1)按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按受益者取得补贴的形式分类,可分为明补和暗补。(3)按接受补贴的主体分类,可分为对主体补贴和对个人补贴。(4)按政策目标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房租补贴、税收补贴。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每一类补贴又都含若干项目,例如,价格补贴含有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补贴、肉食价格补贴和其他价格补贴。补贴的列收列支方法,各国有所不同。大多数国家直接将补贴全部列为财政支出,有的国家则不然,我国的企业亏损补贴就一向不列支出,而作冲减收入处理。这样,不仅财政支出减少了一块,相应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一块。因此,在对各国财政统计作比较时,应当充分考虑统计差异。(六)为什么说财政补贴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它所以能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二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说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以及企业对投入品的需求,莫不如此。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不妨举一个居民对消费品需求的例子。过去我国城镇居民在住房上享受大量补贴,房租很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租支出占的比重也很低,因而对住宅的需求极旺,建筑面积增加再快,也难以得到满足。但是,西方国家,居民租用或购买住宅基本上得不到补贴,租金水平要高得多,居民房租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以上,因而对住宅的需求很少出现过旺现象。如果我国减少或取消对城镇居民的房租补贴,相应提高租金水平,可以预料,城镇居民房租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上升,住宅需求过旺的势头将受到抑制。说起对消费的补贴,苏联东欧国家有一个更生动的例子:在那里,经常发生农民购买面包喂牛的事情,原因很简单,面粉、面包的销售价格极为低廉,购买面包比购买玉米、燕麦等饲料喂牛要经济得多。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这一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供给结构中,农产品的供给曾有过若干次反复。探究一下反复的原因就不难发现,农产品供给状况改善的时候,总是政府向农业部门提供补贴或增加农业部门补贴的时候。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使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农产品供给自然增加,而农产品的增加对改善我国的供给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的煤炭生产上,同样也可以看到补贴可以调整供给的作用。前几年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煤炭部门的生产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政府便增加了对煤炭部门的补贴,当年的煤炭生产便有了转机。85 总的来看,财政补贴既然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政府将此当作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来运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财政补贴既为一种调节手段,使用范围及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出现消极作用。要弄清这个道理,有必要对左右国民经济运行的因素及诸因素的主从地位和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任何一国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都是由一套稳定的经济制度(财产制度、价格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收支制度等)所规定的运行机制和一套灵活的调节手段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结果。从主导方面说,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是依赖既定的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有规律的自动作用,它保证了社会经济能够实现自己的主要社会目标。但是,社会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多重的,有些目标可能居于次要位置,但并非无须顾及,而既定的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即便十分完善,也只能实现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社会目标。就此而论,任何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亦即为了全面实现社会目标,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有必要运用调节手段体系去纠正既定经济的运行机制所产生的不利后果,或部分地修正既定的经济运行机制;而财政补贴就是可利用的调节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补贴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不能也不应被取消的。四、论述题(一)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的政策选择。答: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低,覆盖较为狭窄。这突出表现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上。目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只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和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城镇的其他劳动者大多数没有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网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我国有近2/3的人口在农村。(2)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以健全的法制为基础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改革探索阶段,虽然有着大量的临时性规定和地方性法规,但其标准不统一,缺少一个严格的法律体系,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推动、规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卫生部门管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局管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农村养老保险等;劳动部门负责失业保险;人事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造成社会保障基金难以集中到政府的一个部门单独管理。(4)企业负担过重。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同就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在国有企业和单位谋到一份职业,便意味着获得了一系列的保障。目前,企业要负担占职工工资总额40%—50%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筹费和住房公积金。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今天,这些负担使得国有企业经营雪上加霜,不少企业难以承受,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收缴难,欠缴严重。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也大体上了解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实施的经验,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迫在眉睫。(1)建立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确保保障基金正常有序运转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客观形势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要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筹资来源、用途等方面加以明确规定,使社会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正常有序运转,从而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局面。85 (2)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建立一个包容社会各领域,真正面向全社会、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享受对象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但是对于一个具体国家和地区来说,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到底能包括多少社会成员还要取决于国家财政的支持能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社会保障部门的自身管理水平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逐步把非国有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都纳入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内,让他们享有同等的权利。(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并保值增值。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及营运要安全、透明、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审计、统计制度,保证基金合理使用,防止被挪用。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支付的前提下,当前积累的绝大部分应投资于国家发行的债券。要研究和制定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投资的渠道和办法;要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组织,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4)在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中,应选择社会保障税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筹资手段。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主要有统筹缴费、预算基金账户和社会保障税等三种筹资形式,但社会保障税已被公认是一种规范化、法制化和带有强制性的筹资形式。目前,世界上已有131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以社会保障税为筹资手段的就有80个。社会保障税具有基金收缴便利、基金收入增长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广、负担和保障待遇公平等优点。开征社会保障税,不仅是有效解决筹资渠道复杂、负担比例高低不一、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克服企业和个人短期消费行为,有效保证职工退休失业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职能的关键。因此,今后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改革应变社会统筹为社会保障税。设计社会保障税应考虑以下几点:a.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应以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来确定。b.课税对象应以纳税人(在职职工和企业)所取得的工资总额或收入总额为依据。c税目可分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社会救济五个方面。d税率设计既要考虑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又要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二)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如何正确运用财政补贴?答:1.财政补贴的含义。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它具有以下两个性质。(1)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支出的性质。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财政补贴,并不以获得商品和服务为条件,支付都是无偿的,对于补贴领取者而言,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改善,财政补贴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体现了政府收入分配的职能。(2)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价格变动也往往是财政补贴的诱导因素,因此,很多人索性就把财政补贴称为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因为与相对价格结构有直接关联,财政补贴便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除此之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税收支出等。2.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它所以能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二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说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财政补贴就是通过影响价格水平来影响需求结构的。(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85 这一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主要在于弥补既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缺陷。任何一个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都是由一套稳定的经济制度(财产制度、价格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收支制度等)所规定的运行机制和一套灵活的调节手段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结果。从主导方面说,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是依赖既定的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有规律的自动作用,它保证了社会经济能够实现自己的主要社会目标。但是,社会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多重的,有些目标可能居于次要位置,但并非无须顾及,而既定的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即便十分完善,也只能实现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社会目标。就此而论,任何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亦即为了全面实现社会目标,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有必要运用调节手段体系去纠正既定经济的运行机制所产生的不利后果,或部分地修正既定的经济运行机制;而财政补贴就是可利用的调节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补贴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不能也不应被取消的。3正确运用财政补贴。(1)必须正确认识财政补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财政补贴既然是调节手段。就不应当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性基础和调节手段之间,调节手段只是辅助性的,也就是说,如果国民经济的运行对财政补贴的依赖过大,以至于没有它,便很难有效地组织生产、流通和消费,那就说明,现行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经难以实现社会的基本目标,对之进行改革已成当务之急。换句话说,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因而,扭转财政补贴过多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经济体制。(2)财政补贴的运用必须与经济制度及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财政补贴具有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这在各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并无任何区别。然而,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由于运行机制不同,可能赋予财政补贴以不同的任务。因为财政补贴是用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的,由于社会经济性质不同,实际存在的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条件的相对价格结构的状况也不同,从而导致财政补贴作用的方向不同。在市场经济不发达,从而价值规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中,财政补贴承担的任务主要是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如计划价格体制下,相对价格结构是扭曲的,财政价格补贴的基本作用就是纠正价格结构的扭曲,弥补计划价格的不足。在市场经济发达,从而价值规律可以按其本能正常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中,财政补贴的作用主要是纠正市场缺陷,借以实现国家的社会福利目标。如在自由价格体制下,财政价格补贴的基本作用就应该是有目的的改变这种价格结构,克服自由价格的自发性带来的消极作用,以实现自由价格机制所不能实现的社会目标。我国的财政补贴,对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财政补贴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阻碍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改革的进行,因此,必须从以上两点原则出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对我国的财政补贴制度进行改革。五、分析题:我国现行政策是如何处理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问题的,你认为将一部分收入进入统筹账户的理由是什么,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如何确定。85 答: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这也是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之一。在这个模式下,企业与职工均按照一定的比例承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其缴费被分解成两部分,分别记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统筹基金帐户和归职工所有的个人帐户,职工的退休待遇则包括着来源于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与个人帐户上的积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强调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兼顾了公平(社会统筹)和效率(个人帐户)。因此,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帐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将一部分收入进入统筹帐户可以达到这样两个目的:其一是实现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改变过去既充分供给又分散管理的不合理状况,逐步实现地区乃至全国社会保险的一体化。使每一个共面最终都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其二可以解决分散管理下企业间出现的负担不均。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在税前列支;个人帐户计入的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1%,其中包括个人缴费部分的8%和企业缴费划转部分3%。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提高折旧率对财政的影响是()。A、增加财政收入B、减少财政收入C、增加财政支出D、减少财政支出2、税收的强制性依靠的是()。A、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B、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C、国家的政治权力D、社会习惯势力3、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取得的收入。A、政治权利B、财产权利C、国家权利D、强制权利4、规费收入是指公共部门向经济主体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A、报酬B、手续费C、工本费D、手续费和工本费5、从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来看,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A、cB、vC、mD、c+v+m6、()对一国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A、政府职能B、价格C、政府分配政策D、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7、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A、人为降低折旧B、提高劳动生产率C、降低工资D、提高折旧8、通常用()来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的规模。A、财政收入总额B、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C、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D、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率9、取得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是()。A、公债B、收费C、税收D、罚没10、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A、公债B、政府预算C、税收D、收费二、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2、财政收入规模3、财政收入结构85 三、分析题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一国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四、简答题1、财政收入包括哪些形式,其依据有何不同?2、为何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一国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五、论述题1、从财政收入价值结构角度分析增加一国财政收入的途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减少财政收入2、C、国家的政治权力3、B、政治权利4、D、手续费和工本费5、C、m6、D、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7B、提高劳动生产率8、B、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9、C、税收10、C、税收二、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又称预算收入,是各级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主要采取税收等形式集中、占有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2、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政府通过税收、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公债等各种收入形式获得的财政收入的总水平。3、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财政收入的构成以及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财政收入结构主要是指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包括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部门构成和所有制构成三种形式。三、分析题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一国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尽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但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二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必然也多,该国的财政收入不仅总额较大,而且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不过技术水平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作支撑。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称其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技术进步会使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产品和国民生产总值,因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基础;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必然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质消耗,可以扩大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的提高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所以说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非常明显。四、简答题1、财政收入包括哪些形式,其依据有何不同?85 财政收入形式是指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即政府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政收入的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到了现代,各国财政收入的形式已基本稳定,一般有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1)税收收入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它是最古老的财政收入形式之一。(2)公债收入简单地说,公债就是政府举借的债,它是政府利用信用方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用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它财政需要的一种特殊收入形式。(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也叫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主要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权益转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4)公共收费收入公共收费收入是公共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所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或者是公共部门支配、管理特定社会资源而获得的收入。主要由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规费和公共产品使用费构成。(5)其他收入其他收入是指上述五种收入之外的政府的各种收入,比较常见的有罚没收入和对政府的捐赠等。此外,还有经济学意义上所谓的“通货膨胀税”。2、为何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一国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尽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但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二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必然也多,该国的财政收入不仅总额较大,而且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不过技术水平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作支撑。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称其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技术进步会使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产品和国民生产总值,因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基础;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必然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质消耗,可以扩大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的提高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所以说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非常明显。五、论述题1、从财政收入价值结构角度分析增加一国财政收入的途径。社会产品价值包括C、V、M三部分,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部分,M是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无外乎应该是C、V、M三部分,但C、V、M性质和特点是不同的,那么财政是把C、V、M三部分都作为分配对象,还是其中一部分或两部分呢?这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85 在国民经济中,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产、成本和价格三个。生产是从绝对量上来影响M的,在成本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扩大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同时也就增加了M。在产品产量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成本和M成反比例变化:成本提高,则M减少,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反之,成本降低,则M增大,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多。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情况下,M的多少还取决于C和V。M和C的关系,直观地看,C部分缩小,假定V不变,则M部分增大;反之,C部分增大,假定V不变,则M部分减少。因此,降低C,即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是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但降低C需作具体分析,C中属于补偿劳动对象消耗的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这部分耗费越少,成本就越低,M就越大。这就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提高工艺尽可能降低劳动对象消耗。另外,采用代用品,广泛开展对废料的综合利用,也可以起到减少劳动对象消耗,降低成本,增加M从而财政收入的目的。C中属于补偿固定资产消耗的部分,即折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成本中的折旧就可以相应地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降低折旧费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产品产量,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折旧。这是正确的途径。另一条是通过人为地降低折旧率来实现。但是人为降低折旧率,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不利于用新的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实际上,人为地扩大M,就是通常所说的把“老本”转化为收益,这是一种损害长远利益的、得不偿失的政策。V和M的关系,假定社会产品价值不变,V部分减少,M就相对增大;反之,V增大,M就相对减少。但V是职工工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越少越好,职工的工资不仅不能降低,随着生产的发展还要不断提高。因此要降低V,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相对缩小,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才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价值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总之,通过分析C、V、M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这也正是我们研究财政收入价值结构的目的之所在。第九章税收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税收要素中,属于减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A、地方附加B、加成征税C、起征点D、滞纳金2、税收的()是区别于罚没、摊派等财政范畴的主要标志。A、临时性B、强制性C、无偿性D、固定性3、任何制度下的税收都必须同时具有()。A、强制性、无偿性和临时性B、强制性、有偿性和固定性C、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D、自愿性、无偿性和固定性4、()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A、纳税人B、税率C、课税对象D、纳税环节5、中国现行的增值税是()。A、一次课征制B、二次课征制C、三次课征制D、多次课征制6、中国按期纳税的间隔期共有()中规定。A、5B、6C、4D、77、按税负是否容易转移为标准,税收可分为()。A、价内税与价外税B、从量税与从价税85 C、中央税与地方税D、直接税与间接税8、根据()所进行的分类是最基本的,也是被各国税收理论界所公认的分类方法。A、税负是否易于转移B、税收与价格关系C、计税依据D、课税对象的性质9、()的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A、比例税率B、全额累进税率C、超额累进税率D、定额税率10、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A、公债B、政府预算C、税收D、收费二、名词解释1、税负转移2、税收效应3、最适课税理论4、起征点5、免征额6、超额累进税率三、分析题1、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2、分析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累进税率的区别。四、简答题1、税负转移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2、试分析税收对消费的效应?3、为何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一国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五、论述题1、试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2、试述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为什么要研究最适课税理论?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起征点2、D、固定性3、C、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4、C、课税对象5D、多次课征制6、B、67、D、直接税与间接税8、D、课税对象的性质9、A、比例税率10、C、税收二、名词解释1、税负转移: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等办法把税负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2、税收效应:是指由于政府课税而减少了纳税人的经济利益,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税收效应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3、最适课税理论: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它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4、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5、免征额:是在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6、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累进税率计征税款,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若干个税率。三、分析题85 1、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与纳税义务人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与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移的条件下;有时是分离的,如在税负可以转移的条件下。2、分析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累进税率的区别。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用的最高档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超额累进税率则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累进税率计征税款,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若干个税率。全额累进与超额累进是两种不同的累进方式,其主要特点对比如下:⑴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税率不同,全额累进负担重,超额累进负担轻;⑵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可能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则可以避免这种缺陷;⑶在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的级距上,全额累进比较急剧,超额累进比较缓和;⑷在计算上,全额累进计算简便,超额累进计算复杂。四、简答题1、税负转移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1)税种形式对税负转移的影响。税种形式对税负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商品供求弹性对税负转移的影响。(3)课税范围对税负转移的影响(4)利润最大化对税负转移的影响2、试分析税收对消费的效应?(1)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课税而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2)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是指因政府差别课税而对纳税人商品抉择方面的影响。五、论述题1、试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1)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是关于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即政府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税负公平问题是税收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税收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公平原则的关键在于公平的标准,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税收的公平原则做出了许多解释,但是大体可归纳为受益原则与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简言之,即为税收征收的所得和所费关系。它包括经济效率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2、试述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为什么要研究最适课税理论?85 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它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最适课税理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上。(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逆弹性命题;最适课税理论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3)最适所得课税理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最适课税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论证了政府运用“扭曲性”税收工具是不可避免性,以及在最适税制下公平与效率两大原则统一起来的可行性。从试图设计出最优的公平—效率组合的税制结构这种愿望来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将来的税制改革或税制设计可能更多地需要最适课税论的指导。第十章税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A、税权的划分B、事权的划分C、财权的划分D、收入的划分2、以下煤炭资源中应征收资源税的是。A.洗煤B.选煤C.原煤D.蜂窝煤3、下列人员中与应征收印花税的合同有关的印花税纳税义务人是。A.合同订立人B.合同担保人C.合同鉴定人D.合同证明人4、下列属于资源税应税产品的是A、选煤B、地热C、原油D、柴油5、纳税人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A、4%B、6%C、13%D、17%6、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准予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是A、资本性支出B、各项税收滞纳金、罚款支出C、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D、无形资产开发未形成资产的部分7、程某为中国公民,2001年12月份取得工资收入600元,全年的奖金收入7200元。程某12月份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为A、20元B、905元C、1025元D、1185元8、土地增值税按照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征收.A、收入额B、所得额C、增值额D、利润额9、根据印花税的有关规定,下列合同中不需缴纳印花税的是A、税务代理协议B、责任保险合同C、广告协议专利D、申请转让合同10、下列各项财产属于房产税所称的“房产”的是A、围墙B、电梯C、室外游泳池D、玻璃暖房11、城镇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A、自用B、拥有C、实际占用D、被税务机关认定12、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A、三级B、四级C、五级D、六级13、房屋产权出典的,房产税由缴纳。A、出典人B、承典人C、产权所有人D、税务机关指定85 14、下列所得项目中,只适用定额扣除费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是。A、工资、薪金所得B、劳务报酬所得C、财产租赁所得D、财产转让所得15、一企业将自产的服装作为福利发给本厂职工。该产品制造成本共计10万元,本厂各产品的平均成本利润率为9%,按当月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计算为18万元。计征增值税核定的销售额为。A.10万元B.10.9万元C.11万元D.18万元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增值税有关规定,一般纳税人在哪种情况下,不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A、商品零售企业出售给消费者的货物B、生产企业出售给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C、生产企业出售给一般纳税人的货物D、生产企业出售给批发企业的货物2、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是A、销售额达到规定标准B、经营效益好C、会计核算健全D、有关上级主管部门3、按现行营业税的规定,下列业务中应征收营业税的是A、转让经济合同B、转让单位名称C、境外向境内转让无形资产D、以无形资产入股并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转让费4、下列固定资产中,企业所得税规定当期可提取折旧的有A、未使用的房屋、建筑物B、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机器设备C、融资性租出的固定资产D、经营性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5、下列各项中,可以不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是A、纳税人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增值B、企业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收入C、纳税人购买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的利息收入D、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6、个人取得下列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是A、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B、退休工资C、年终奖金D、保险赔款7、按房产税暂行条例,下列属于房产税征税对象的是A、工厂围墙B、企业职工宿舍C、房地产公司出租的写字楼D、宾馆的室外游泳池8、根据印花税的有关规定,各类合同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下列单位和个人A、合同的当事人B、合同的证人C、合同的担保人D、合同当事人的代理人9、所得课税的优点主要有A、税负相对公平B、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85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D、课税有弹性10、下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允许从收入中扣除800元的有A.稿费3800元B.有奖销售中一次获奖1000元C.提供咨询服务一次取得收入2000元D.房租收入每月800元11、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的类型主要有A、生产型增值税B、收入型增值税C、发展型增值税D、消费型增值税12、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的个人所得税法采取A、分项定率B、分项扣除C、分项征收D、分项累进三、名词解释1、单一税制2、复合税制3、税收管辖权4、国际税收5、税收制度四、简答题1、商品课税的含义和特征。2、所得课税的特征。3、增值税的类型和计税方法。4、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和消除途径。五、计算题1、某广告公司2001年1月份发生了以下业务:(1)为某饮料公司在公交车上制作宣传广告,向对方收取了12.5万元;(2)将价值200万元的具有无形资产性质的股权以及价值500万元的具有不动产性质的股权无偿转让给某投资公司。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广告公司当月应纳的营业税。2、某商场一般纳税人,1999年某月外购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金300000元(货款已支付),本月货物销售情况如下:(1)批发专柜批发收入额1500000元,其中批发给一般纳税人的货物销售额1200000元(不含税);批发给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销售额300000元,价税混合收取。(2)零售专柜零售收入额4500000元,价税混合收取。试计算该商场本月应纳增值税额。3、某化妆品厂1999年3月销售一批化妆品,适用消费税税率30%,不含增值税价款100万元,货款已收到,货已发出,,增值税税率17%,同时两个月前收取包装物租金2340元,押金23400元,购销双方约定,两个月归还包装物并退还押金,但购货方违约逾期未归还包装物,化妆品厂没收押金。请计算该化妆品厂1999年3月应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各为多少?4、某中国公民王某为高校教师,与2002年7月取得工资收入1200元、月考核奖300元;因出版著作取得稿费收入40000元;为某单位翻译资料取得报酬30000元。设上述收入皆为税前收入。计算王某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是多少?六、分析题结合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税收制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A4、C5、D6、D7、C8、C9、A10、B11、C12、B13、B14、A15、D二、多项选择题85 1、AB2、AC3、BCD4、AB5、AD6、ABD7、BC8、AD9、ABCD10、ACD11、ABD12、ABC三、名词解释1、单一税制——指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单一的财产税,以及单一的所得税等。2、复合税制——指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3、税收管辖权——税收管辖权是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具体来说,指的是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和征多少税。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4、国际税收——国际税收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它反映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5、税收制度——对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种从立法规范的角度解释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另一种从规范经济学的理论高度解释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理论、政策原则和法律规范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四、简答题1、商品课税的含义和特征。流转税是以流转中的商品和劳务作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种类。流转税的征税对象包括有形的实物商品和无形的劳务服务。流转课税特点主要是:(1)课征普遍。流转课税与商品生产、交换密切联系,它必须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为前提,只有生产者将生产的产品作为商品出售或提供劳务时,才能形成流转税的课税对象——流转额。因此流转课税与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联系。(2)以商品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取决于商品和劳务流转的数量、次数和价格,一般不受成本和费用水平的影响。只要发生了应税的交易经营行为,取得了收入,不管收入中是否有盈利和盈利的大小,都必须照章纳税。(3)一般采用比例税率。流转课税除了少数税种采用定额税率外,一般都采用比例税率。这是因为其计税依据并非纳税人真实的收入,从企业公平竞争的角度看,比例税率最为恰当.(4)税收负担容易转嫁。现代商品流转税的征税环节选择在销售点,在自由价格制度和交换频繁发生的条件下,税收负担容易转嫁,并且一般由消费者最终承担。1、所得课税的特征。所得课税是以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定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制体系。根据纳税人的属性不同,这些所得税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所得税,另一类是公司所得税。所得课税的特征如下: (1)课税较为公平。所得课税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而且实行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少征,无所得者不征的征税办法,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税收负担较公平合理。 (2)课税富有弹性。所得税的税基是国民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随着经济增长和纳税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长远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所得必日益增长,因而所得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能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的需要。 (3)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就不会出现重复征税。2、增值税的类型和计税方法。85 各国据以征税的增值额都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政策需要确定的法定增值额。根据各国增值额税法中所包括的法定扣除项目内容的不同,可将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1)生产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理论增值额和当期计入成本的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即折旧额)部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此类型增值税法定增值额大于理论增值额,对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征税,不利于鼓励投资,但可以保证财政收入。(2)收入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扣除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各增值项目之和。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收入部分,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此类型增值税法定增值额等于理论增值额,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标准的增值税,但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以折旧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部分无法提供合法的外购凭证,不利于规范凭票扣税的计征方式。(3)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对当期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允许一次性全部扣除,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仅限于消费资料价值部分,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这种方法会减少财政收入,但最宜规范凭发票扣税的计算方法,便于操作和管理,最能体现增值税的优越性。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计税法,二是间接计税法。(1)直接计税法。又分为减法和加法。减法是以一定时期商品与劳务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项目作为增值额,然后计算应纳税额。加法是将一定时期的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构成增值额的因素相加计算出增值额,然后计算应纳税额。(2)间接计税法。也称扣税法,它是以企业一定时期的商品和劳务销售收入额,乘以税率,然后减去同期购入商品的已纳税额,计算应纳税额。目前世界各国大都采用扣税法,凭发票注明的税款进行扣税来计算增值税,不仅计算科学、严谨,而且简便易行。中国现行增值税采用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款进行抵扣的扣税法。1、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和消除途径。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活动的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国际经济领域中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的重叠交叉行使造成的。当一个跨国纳税人具有来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收入时,相关国家的税务当局都有权对这笔收入行使税收管辖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国际间的税收管辖权的交叉重叠行使。税收管辖权的重叠主要有三种情况:居民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的重叠;居民管辖权之间的重叠;收入来源管辖权之间的重叠。国际重复征税是由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引致,因而减轻或从根本上消除国际重复课税也必须从协调各国的税收管辖权关系做起。一般来说,协调各国的税收管辖权关系有三种途径:(1)限定各国唯一的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假如各国都仅仅对本国的居民课税,大量的国际重复征税现象就不会发生;尽管各国确定居民身份标准不一致会造成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但必定是少量的,不致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多大的消极影响。(2)限定世界各国唯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即各国一律采取从源课税的做法,征税权力严格限制在本国疆域内。这样也会消除或减轻税收管辖权冲突和国际重复征税,但这一做法明显对发达国家不利,也难以实现。85 (3)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在发生冲突时,承认一种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其他的税收管辖权则从属行使。无疑,这种做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现象,而且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和赞同。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则,即当出现税收管辖权冲突时,由来源国优先课征。因此,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实际上就是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承认纳税人优先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缴纳税收,借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一种形式。五、计算题1.答案:(1)公交车广告收入应纳营业税=12.5×5%=0.625(万元)(2)无形资产股权无偿转让应免征营业税(3)不动产股权无偿转让应纳营业税=500×5%=25(万元)2.答案:将含税销售额先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300000+4500000)÷(1+17%)=4102564.10元。本月销项税额=(1200000+4102564.10)×17%=901435.90元本月应纳增值税=901435.90-300000=601435.90元。3.答案:(1)包装物租金为价外费用,其应纳增值税税额为2340÷(1+17%)×17%=340(元)(2)包装物押金应纳增值税税额为23400÷(1+17%)×17%=3400(元)(3)本月应纳增值税税额为170000+340+3400=173740(元)(4)本月应纳消费税税额为1022000×30%=306600(元)4、答案:王某7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45元,稿酬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是4480元,翻译报酬应纳个人所得税是5200元,合计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是9725元。5、某粮油公司本月的粮油销售收入为226万元(含增值税税额),可以扣除的进项税额为10万元,试计算该公司本月应纳增值税税额。>答案:不含税销售额=226万元/(1+13)=200万元>应纳税额=200万元×13-10万元=16万元>6、某卷烟厂本月销售卷烟15万标准箱,每标准箱内装250标准条卷烟,每标准条卷烟的调拨价格为70元,请计算该卷烟厂本月应纳消费税税额。>答案:每标准箱销售额=250标准条×70元/标准条=17500元>应纳税额=(150元/标准箱+17500元/标准箱×45)×15万标准箱>=120375万元>7、某职工本月取得工资收入1000元、奖金收入1000元、各类应纳税补贴收入500元,按照规定允许扣除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等支出200元,请计算该职工本月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答案:全月应纳税所得额=1000元+1000元+500元-800元-200元=1500元>全月应纳税额=1500元×10-25=125元>8、某公司本年度总收入为1000万元,成本、费用、税金支出总额为800万元,无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请计算该公司本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答案: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800万元=200万元>应纳所得税税额=200万元×33=66万元>9、某企业本月销售电器取得销售收入200万元(不含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额25万元,请计算该企业本月应纳增值税税额。>答案:应纳增值税税额=200万元×17-25万元=9万元>10、陈某为中国公民,2004年12月份取得工资收入600元,全年的奖金收入2100元。12月份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是多少?>答案:应纳税所得额=2100元-(800-600)元=1900元>应纳所得税税额=1900元×10-25=165元>11、某公园本月取得游艺场经营收入30000元,同时给某民间艺术团表演提供场地取得收入5000元,已知服务业适用税率5,娱乐业适用税率20,则该公园本月应纳营业税税额是多少?>答案:应纳营业税税额=30000元×20+5000元×5=6250元>12、某化妆品厂将其生产的护肤护发品作为福利发给本厂职工,该类产品无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生产成本为12000元,成本利润率为5,消费税税率为8,则该厂应交纳的消费税税额是多少?>答案:12000×(1+5)/(1-8)×8=1095.65元>13、某电视机厂(一般纳税人)销售给某商场100台电视,不含税单价为2300元/台,已开具专用发票,双方商定送货上门,商场支付运费1500元(开具普通发票)。当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3400元。计算该企业应纳增值税税额。>答案:不含税销售额=2300×100台+1500元/(1+17)=231282.05元>应纳增值税税额=231282.05×17-3400=35917.95元85 >14、甲汽车配件商店(小规模纳税人)2003年6月购进零配件15000元,支付电费500元,当月销售取得收入18000元,该商店当月应纳增值税税额是多少?>答案:应纳增值税税额=18000元/(1+4)×4=692.31元六、分析题结合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税收制度。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流转税制的改革:这次改革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和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所得税制的改革:合并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其它税种的改革:开征了土地增值税;改革资源税,扩大其征收范围;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盐税和特别消费税;拟开征证券交易税和遗产税。经过这次税制改革,我国税制体系中的税种由原来的32个减至18个,税制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实现了税制简化与高效的统一。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部署。确定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式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1、增值税改革。(1)实行增值税转型,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此项改革会造成当年税收收入的减少,但却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增强企业扩大投资和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动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和远期税收收入的增长。(2)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更有效的发挥增值税具有的增加税收收入和税收中性的功能。保证其税负公平、易于核查等优点的发挥。(3)适时清理不适当的税收优惠,对减免措施应尽量控制在较小范围。2、消费税改革。主要对现行的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而将一些高档消费品以及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消费品和行为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适当扩大税基,充分体现消费税的选择性原则。3、企业所得税改革。(1)将现行的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法人(企业)所得税,统一税法并适当降低名义税率,规范税前扣除和税基,公平税负,促进竞争。(2)妥善处理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问题。一方面是创造公平的纳税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税收优惠应更多的转向产业优惠,以配合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4、个人所得税改革。(1)选择合适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模式。考虑近期采用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征收方法,即混合制类型,可先将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广。(2)税率设置的目标应简化,减少级次,拉大级距,降低名义税率。(3)加强配套体制的建设,建立完备的个人收入管理和大额支付系统,完善财产申报制度。5、完善其他税种。(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草场、森林和水资源纳入其中,并结合价格调整适当提高税率,以限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渡开发;(2)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修改税目,提高税率;(3)改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乡维护建设税,征收范围扩大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乡镇;(4)结合税费改革,将某些具有地方税收性的收费改为地方税;(5)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征新税种。如环保税、社会保障税、遗产和赠与税。第十一章公共定价与收费一、名词解释1、公共定价2、规费3、使用费85 二、综合分析题1、比较分析事业性收费与行政性收费的区别。2.比较分析公共收费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与联系。三、简答题1、试述公共收费的原则。2、试述公共定价的方法。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2、规费:是公共部门向居民或企业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3、使用费:是政府根据既定标准,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收取的费用。二、分析题1、比较分析事业性收费与行政性收费的区别。尽管事业性收费与行政性收费都属于公共收费,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1)收费的目的不同行政性收费是政府行政部门行使其职能,进行社会与经济管理时依法收取的费用,出于“以费促管”或“以权取利”多重目的;而事业性收费是政府授权实行事业管理的单位向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是出于公益性目的而对劳务服务的部分补偿。(2)收费主体与对象间关系不同行政性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行政管理,这就决定了行政性收费主体与收费对象之间通过收费与缴费联结起来的关系,主要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而事业性收费则不然,事业性收费主体与收费对象之间通过收费与缴费形式联结起来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经济关系。(3)收费标准不同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的收费主体与对象间关系的不同,决定了两者的收费标准不同。行政性收费标准的制定出于“以费促管”或“以权取利”多重目的,不与管理的成本以及补偿直接挂钩;事业性收费标准的制定,除了考虑政策性因素外,还要考虑到经济的补偿,做到收费的补偿性和政策性的良好结合。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则必须坚持补偿性服从政策性的原则。2.比较分析公共收费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与联系。行政性收费与税收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某些行政性收费甚至存在着向税收转化的可能,但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行政性收费与税收无异。行政性收费与税收相比,存在着原则性差别。(1)行政性收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基于税收在取得收入方面的规范性特点。而采用收费的方式,则可以较为有效地将零星的、分散的、潜在的属于政府收入的税源集中起来充实财政收入。可见,在项目的设定和收费标准的制定上,行政性收费比税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对税收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2)行政性收费具有较明显的收益对称性85 行政性收费虽然与税收一样需要依法强制地收取,但它含有一定的等价交换和补偿的特性,在行政性收费中,缴费者的费用支出与其获得的收益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行政性收费具有一定的补偿性。三、简答题1、试述公共收费的原则。(1)公共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2)公共收费应保证公共产品的消费效率(3)成本效益原则(4)受益原则第十二章国有资产收入一、选择题1、国家投资的企业、事业单位等,以其占有的国有资产对其他企业投资,并用于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本为()。A、国有资本B、国有法人资本C、实收资本D、所有者权益2、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国有资本收益B、国有资本经营收益C、企业利润D、产权转让收入3、政策性亏损是因企业执行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而造成的亏损。其弥补方式是()。A、税前利润弥补B、税后利润弥补C、企业自负盈亏D、财政补贴4、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根本原因是()。A、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宽广B、资源配置不合理C、经济发展的必然D、企业、机关行为方式的严重扭曲5、二、名词解释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财产所有权产权产权界定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简答题1.什么是国有资产,如何分类?2.为什么说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资产部分?3.什么是产权,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公共产权相比有何异同?4.简述国有资产收入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的联系和区别。5.国有资产收入形式有哪些,国有企业亏损如何弥补?四、分析题(一)企业下列哪些资产应界定为国有资产,为什么?国家出资、国有企业担保的借款、土地、接受捐赠的资产及应上交利润。(二)你认为下列哪些收入是应收缴入库的国有资产收入,并解释其原因。1、在某集体所有土地范围内取得的煤炭开采收入。2、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取得的收入。85 1、将国有资产出租给承租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租金。五、论述题1.试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路径。2.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你有什么看法。答案:一、选择题1、B2、A3、D4、C二、名词解释1、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具体包括:依据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基于国家行使行政权力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种资产;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接受各种捐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我国境内的无主财产等。狭义的国有资产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2、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资产用途的公共服务性,补偿、扩充资金来源的无偿性,使用过程的消费性是行政事业性资产区别于经营性资产的特征。3、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自然资源。它是国民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地、滩涂除外。”4、产权: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5、财产所有权:《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的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产权的核心和主要形式。其实质是产权主体对客体的排他的占有关系和权力。这种占有关系和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实现形式。如,国家财产所有权、集体财产所有权、个人财产所有权、法人财产所有权等。6、产权界定:产权界定是指依法在财产当事人之间确认和划分有关财产的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法律行为。7、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产权取得的财政收入,即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交给资产所有者——国家的一部分收入。它既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所带来的收入,同时还包括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等其它国有资产的经营和使用所带来的收入。8、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以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产占有费等形式取得的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85 9、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指有国家投资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利用国有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并且已经实现的,可以在各利益主体(国家、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增值额。10、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指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国有资本的进退,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产业、部门或产品的生产,政府就加大投资;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能办得了、办得好的,国有资本就退出来,使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发挥其导向作用、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1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制度等的总称。其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性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家一般经济管理机构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划分,管理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及相互关系;国有资产所有者权能的实现方式,即国家实施国有资本经营运作,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和方法。三、简答题1.什么是国有资产,如何分类?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具体包括:依据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基于国家行使行政权力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种资产;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接受各种捐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我国境内的无主财产等。狭义的国有资产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常见的国有资产分类有:(1)按照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2)按照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3)按照国有资产的形成方式可分为资源性国有资产和加工、改制、开发利用形成的国有资产,(4)按照国有资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5)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代理人的不同,分为中央政府代理的国有资产和地方政府代理的国有资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常常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和形成方式综合进行分类,将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2.为什么说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具有双重职能,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产权取得政收入,即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交给资产所有者——国家的一部分收入。国有资产是国家依据法律或通过财政支出取得的资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拥有依法取得和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国有资产的完整的所有权。收入权是所有权与产权的一项重要权能,收入的实现是资产所有权或产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所以,国家凭借其拥有国有资产所有权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取得的收入就应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3.什么是产权,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公共产权相比有何异同?85 《民法通则》规定: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产权的核心和主要形式。国有产权,是国家依法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公共产权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1)产权主体为国家。(2)产权运作的代理性。(3)国有产权转让受特殊法律调整。4.简述国有资产收入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的联系和区别。国有资产收入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本收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产权取得的财政收入,即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交给资产所有者——国家的一部分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指有国家投资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利用国有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并且已经实现的,可以在各利益主体(国家、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增值额。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一部分必须留在企业,作为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资金。因此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只有一部分构成国有资产收入,而不是全部。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以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产占有费等形式取得的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国有资产收入既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所带来的收入,同时还包括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等其它国有资产的经营和使用所带来的收入。5.国有资产收入形式有哪些,国有企业亏损如何弥补?目前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主要有: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即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企业上交的利润、租金、股利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收入,包括事业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转让收入、事业单位的投资性收入等;资源性国有资产收入主要包括:矿产资源管理收入、水资源管理收入、土地资源管理收入、海洋资源管理收入、草原资源管理收入、河流航道使用费收入、森林采伐管理收入及其他资源管理收入等。企业亏损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两类: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政策性亏损不是企业主观原因造成的,根据社会经济职能的履行由社会共同支付费用的原则,应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经营性亏损,国家财政原则上不予补贴,由国有企业自负盈亏。具体的亏损弥补方式有:(1)以出现亏损以后五个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亏损。(2)经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依次用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3)出现亏损以后五个年度税前利润未弥补完的以前年度亏损可用所得税后利润弥补。四、分析题(一)企业下列哪些资产应界定为国有资产,为什么?国家出资、国有企业担保的借款、土地、接受捐赠的资产及应上交利润。85 答:国有资产界定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首先,国家出资和企业应上交利润应界定为国有资产。因为国家出资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应上交利润是国家出资的增值。其次,国有企业担保的借款如被担保方已经偿还,则不应界定为国有资产;如被担保方无力偿还而由国有企业为其偿还了借款,则应界定为国有资产。再次,土地一般应界定为国有资产。第四,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属于所有者权益,应按出资比例划分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二)你认为下列哪些收入是应收缴入库的国有资产收入,并解释其原因。1、在某集体所有土地范围内取得的煤炭开采收入。2、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取得的收入。3、将国有资产出租给承租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租金。答: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取得的收入及国有资产出租收取的租金应作为国有资产收入收缴入库。在某集体所有土地范围内取得的煤炭开采收入,应做具体分析,虽然土地是集体所有的,但地下煤炭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国家和集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五、论述题1.试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路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指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国有资本的进退,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随着经济发展,有的行业、产品可能被淘汰,同时又会生成一些新的产品和行业。因此,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结构调整又会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国有经济布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布局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又要依据市场需求,通过国有资本的进与退和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1)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宽广,企业数量众多,力量分散,重点不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2)国有经济结构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3)企业、政府机关行为方式的严重扭曲。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主要通过国有资本的进与退来实现,国有资本进入、退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变现、股份制改造、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托管、国有股股权转让或增购、股权与债权互换等。2.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你有什么看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制度等的总称。其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性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家一般经济管理机构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划分,管理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及相互关系;国有资产所有者权能的实现方式,即国家实施国有资本经营运作,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和方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一系列改革,正在建立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正在改革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85 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比,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定位、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层次及国有资本经营运作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但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关系、所管理国有资产的划分、委托代理权责的界定及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做深入探讨和研究。第十三章公债一、选择题1.国债的结构能够包括以下内容:A.应债主体结构B.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C.国债期限结构D.国债币种和面值结构2.表示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以下哪些:A.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B.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C.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D.当年到期需支付的利息3.国债顺利发行的利率取决于以下的因素:A.市场利率B.银行利率C.政府信用D.社会资金余缺的状况4.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A.弥补财政赤字B.筹集建设资金C.弥补政府日常性支出D.调节经济5.控制债务负担率有以下几种方法:A.控制基本赤字B.国债利率要适度C.强调国债投资效益,保持适度的高经济增长率D.减少国债的利息支出6.国债市场中,柜台交易市场的作用有以下哪些:A.对于银行采说,柜台交易国债业务的开办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开辟新的市场,提高银行的设备利用率和人员的劳动效率B.柜台交易国债业务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为银行带来潜在的客户群体,对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都有积极作用C.可以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记账式国债与柜台交易国债市场相连接,使更多的参与者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对于提高债券的流动性、活跃债市、扩大市场容量都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D.可以使货币当局主要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产生的效果能直接影响到社会,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能7.下列哪些情况会造成或有隐性债务:A.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积累的不良贷款B.山东省政府对于该省荷泽地区农业合作基金的援助C.北京首都钢铁公司2002年未得到的亏损补贴D.中石化在上市前下岗分流的在职职工8.我国也存在防范并逐步缓解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许多有利因素,它们包括下列哪些因素:A.我国社会安定,政府威信高B.我国目前有10万亿元以上的居民存款总量,说明居民具有强劲的应债能力,为我国防范和化解隐性和或有债务风险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85 C.较大的GDP规模和人口规模,也是可以承受较大的包括隐性和或有债务在内的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条件D.我国近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率9.国债是()A一种非经常性财政收入B一种预期财政支出C以国家信用为担保D一种延期的税收10.有关国债负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国债发行不会给债权人带来负担,只会带来收益B国债的偿还资金最终还是税收,国债偿还还是有保障的,所以可以随便发行国债C国债负担可以代际转移D发行国债要考虑债务人的偿债能力11.按债券流动性可将国债分为()A可转换债券B可转让国债C不可转让国债D不可转换债券12.国债利率的确定受以下因素影响:()A市场利率B社会资金供求状况C政府经济政策D国债发行方式13.下列评价国债还本方式正确的是()A分期逐步偿还法会给财政支付造成很大的压力B市场购销偿还法只限于可转让国债C以新替旧偿还法不利于维护政府信用D抽签轮次偿还法可避免一次偿还给财政带来的压力14.国债的交易方式有()A国债现货交易B国债远期协议C国债期权交易D国债期货交易二、名词解释1、公债2、国债3、内债4、外债5、年金公债6、普通公债7、流通公债8、公债规模9、公债结构10、公债负担11、公债限度12、公债依存度13、公债实际负担14、公债货币负担15、公债代际负担16、准公债公债发行17、公债偿还18、公债现货市场19、公债期货市场20、公债期权市场21、公债回购市场三、简答题1.公债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公债的职能与作用?2.为什么要研究公债的规模与分类,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要对公债的结构进行分析,有何理论与现实意义?4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主要有哪些方法?5.什么是公债负担,包括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公债会给后代人造成负担?6.如何理解公债的经济效应?7.什么是隐性债务,什么是或有债务?四、分析题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问题分析。答案:一、选择题1、(ABC)2、(ABC)3、(ABCD)4、(ABC)5、(ABC)6、(ABCD)7、(ABCD)8、(ABCD)9、(ABCD)10、(CD)11、(BC)12(ABC)13、(BCD)14、(ACD)85 二、名词解释1、公债:公债(PublicDebt)就是国家举借的债,是一种国家信用关系。它是国家(政府)为了满足财政分配的需要,采取国家财政信用的形式,进行国民收入(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活动,从而形成国家财政信用的分配关系。2、国债:国债(NationalDebt)是指中央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公债,但不是国债。公债由国债和地方债两部分组成。3、内债:国家(政府)向国内的居民个人和单位等举债时,就形成内债(InternalDebt),这种内债也是公债。4、外债:国家(政府)向国外的居民个人、企业、银行及政府举债时,就形成外债(ExternalDebt),这种外债也是公债。5、年金公债:年金公债是按照一定的偿还期限来计算出公债本金与利息的总额,然后逐年平均予以偿还。它又分为终身年金和定期年金两种。终身年金是债权人终身按年领取平均定额的公债。这种方法是将债权人按照相近的年龄分为若干组,政府每年以各组的金额分给各组内仍然存活的人,如那一组有死亡的人,则存活的人年金就会增加,寿命越长,领取年金就越多。尽管公债利息较低,如果应募者长寿,则获利仍可能丰厚。这种年金不得转让和买卖。定期年金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债权人可以逐年领取平均额的公债。这种公债与债权人的寿命无关,故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6、普通公债:普通公债在偿还时,利息与本金有区别。利息通常是分期定期支付,在最后偿还期限届满时,才偿还本金。世界各国所发行的公债,多属于此种。我国一般是在到期时利息与本金一起偿还。7、流通公债:自由流通公债也称可转让公债,是指公债持有者可随自己的意愿随时拿到市场上出售转让。这种公债对于购买者来说,在需要现金时可以将公债出售换回现金,有利于公债的推销;对于国家来说,也可以利用公债转让的流通性,调节国家债务总额及构成,调节金融市场。不过,这种公债容易造成货币供给总量的过多和公债投机。可转让公债的买卖价格,不一定就是其面值,而是由当时市场利率、公债利率和公债供求状况来定的。西方国家发行的公债大多数是可转让公债。8、公债规模:所谓公债规模(theSizeofPublicDebt)是指国家负债的总水平或总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国家财政历年所借而尚未到期的债务总余额;或者说是债务累积发行额扣除已经偿还部分后的总余额,也可以称为公债总规模。2.国家财政当年发行的公债总额;有时也指当年发行公债总额扣除当年还本付息以后的差额,可以称为年度债务总规模。3.国家财政当年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也可以称为债务规模。9、公债结构:公债结构(theStructureofPublicDebt)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分为(一)公债持有者结构;(二)公债期限结构;(三)公债品种结构。10、公债负担:公债负担(theBurdenofPublicDebt)是指由于发行公债所需的还本付息资金,它来源于税收或其它收入,使人民的所得减少或需要增加工作量;同时,由于公债的偿债费增多,其它各种有益于社会经济事业的经费相应减少。这些都形成了一国人民为偿债所承受的负担。11、公债限度:公债限度(theLimitationofPublicDebt)85 导源于公债负担,或者说,如果不存在公债负担,也就不会有公债限度。这是说明公债限度存在的原因,而要对公债限度下一个定义,它又与公债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发行公债肯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但并不是说公债发行越多越好。由于公债发行最终是要还本付息的,这就存在着一个公债负担问题,从中产生了公债发行必须有一个限度。所谓公债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公债发行规模的最高额度。实际上是指公债发行要有多大规模,这个规模必须有其一定的客观限度,或者说数量限度(界限)。这个最高额度(限度)必须是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条件所接受的那种范围。12、公债依存度:即当年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公式为:当年公债发行额公债依存度=——————————×100%当年财政支出额这一指标反映了当年财政支出对公债的依赖程度,它是控制公债规模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通用的控制指标,公债依存度一般在15%—20%为宜。13、公债实际负担:所谓公债真实负担是指人民由于纳税偿债经过公债负担产生转嫁之后,所蒙受生活水平的降低,工作程度的加大,以至未能享受社会福利等。这是一种实际负担。这两种负担都是通过货币价值的形式来表示负担状况的。所不同的是货币负担主要考虑与税收负担的关系,能否转嫁负担的问题;而真实负担主要考虑与财政支出的关系,转嫁负担于那个阶层及转嫁多少的问题。14、公债货币负担:所谓公债货币负担是指人民为了政府偿还债务而交纳的一定数量的税收等。这是一种名义负担,由于没有考虑公债负担的转嫁问题。15、公债代际负担:公债的代际负担(IntergenerationalBurden)是指公债发行造成的负担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实际分布。当然国债负担会不会在代际人之间转移是一个难点,这需要研究代际负担是否存在转移问题,主要从国债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进行分析。从购买国债资金来源和国债收入用途不同而产生的差别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有三种情况:(1)购买国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的积累基金,收入又被用作消费,这会影响未来生产能力的形成,从而损害后代的利益,成为其负担;(2)购买国债的资金来源于民间消费基金,收入也被政府用作非生产性的消费,则对后代没有什么不利影响;(3)用民间资金购买国债后政府将收入用作生产性投资,如投资于那些环境和资源保护一类短期内难以见效的项目,这对后代是有利的。16、准公债:准公债是指介于公债与私债之间的债务,它既具有一定的公债因素,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债。如果将其划归为私债,则它有时可能转化为公债,或者说它也不能完全划归为私债。准公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政府机构举借的债务。非政府机构以政府名义担保借债,它不是公债,一旦债务人无力清偿债务,必然转嫁到国家财政身上,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债;还有国有企业的债务,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企业一旦归还不了债务(无论内债还是外债),最终还是由国家政府背起来。另一类是政府欠下似债非债的债务。政府发行纸币,根本无需付出成本,凭借对纸币发行的垄断权,强制流通,就取得了纸币面额所代表价值量的社会财富,这种纸币可列入强制公债之列,具有一种负债的含义在内;财政向银行透支,如果能够归还则是公债。如果不能归还或不归还,则可以划归准公债之列。17、公债发行:公债发行(theIssuingofPublicDebt)是指公债售出或被认购的过程,它是公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85 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公债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条件。公债作为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其发行时,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形势作准确判断,紧紧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充分考虑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和空间,考虑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同时应尽量降低筹资水平。18、公债偿还:公债的偿还(theRepaymentofPublicDebt)是指国家依照信用契约,对到期公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过程,它使公债的一部分或全部负担永远免除,它是公债运行的终点。而按照原先规定及时足额偿还债务,也是政府信用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19、公债现货市场:公债现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立即实行交割,或在极短的期限内办理交割的一种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是按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设立的,买卖双方谈妥一笔交易,马上办理交割,当场钱货两清。当然除了当日交割之外,还有次日交割等交易种类,都属于现货交易的内容。成交和交割是同时进行的;现货交易是实物交易,没有对冲;现货交易在交割时,买方必须支付现款,所以又称为现金现货交易;现货交易主要是一种投资行为,一般不列入投机范围。20、公债期货市场:公债期货交易是以标准化的公债交易合约为标的的金融商品,是公债期货的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约定在未来特定的交易日,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交收对象债券的交易方式。公债期货市场就是买卖公债期货合约的交易场所。与现货交易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交易的对象是期货合约,而不是现实的债券;对冲交易多,实物交割少;交易者众多,市场活跃,流通性好;采用有形市场形式,实行押金制度。21、公债期权市场:期权市场是按照合同规定,以事前双方确定的价格和期限,买卖债券或者开空仓和多仓的权利。权利可以放弃,但损失期权费。期权的购买价称为期权费(premium)。22、公债回购:公债回购是指交易商将公债出售给投资者,同时签订协议在一定的时间以稍高的价格将其买回。两个价格之间的价差就是利息。定期回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与贷款同一性质的交易,只不过贷款的期限可以是30天或者更长,而回购期限较短,可以为一天。公债回购一般认为没有什么风险,因为它由政府债券做担保。公债反向回购是公债回购的另一种情况,也就是说交易商将投资者手中的政府债券买下,同时签署协议在未来某一天以高一点的价格再将这些债券卖给原来的投资者。公债期货交易是以标准化的公债交易合约为标的的金融商品的交易方式。公债本息分离采取“息票支付”方式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三、简答题1.公债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公债的职能与作用?答:公债(PublicDebt)就是国家举借的债,是一种国家信用关系。它是国家(政府)为了满足财政分配的需要,采取国家财政信用的形式,进行国民收入(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活动,从而形成国家财政信用的分配关系。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其具有以下功能:弥补财政赤字85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政府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政府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小。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发行国债获取的资金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企业和居民闲置不用的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暂时交由财政使用,当然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医治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第一,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第二,社会闲置资金是有限的,政府集中过多,会将减少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供给,或提高民间部门的投资成本,产生“排挤效应”。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从平衡财政收支的角度说明国债的功能。筹集建设资金是从财政支出的使用角度来说明国债的功能。国债是政府在正常收入形式以外,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主要是在市场失效领域安排公共投资(如基础产业投资、农业投资等)以弥补民间投资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从单项债务看,国债都有偿还期限,而财政的公共投资项目一般都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债务资金似乎难以服务于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发行国债首先会改变民间和政府部门占有资源的规模,影响社会资源在两大部门原有的配置格局。政府国债资金用于不同方向,又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用于公共投资,将会改变原有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用于公共消费,将会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说,国家发行国债,继而扩大财政支出的过程,能够调节社会总供需关系,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另外,短期国债还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是其调节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手段。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职能运用,所产生直接后果就是有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公债筹集资金(资本)的职能运用,所能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国家集中的资金总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债调节经济的职能运用,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减少或增加生产与消费领域中的资金量,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与均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2.为什么要研究公债的规模与分类,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什么?答:目前应改进对公债规模的控制机制,要逐步由目前的年度控制过渡到余额控制;逐步建立债务本金由发债解决、债务利息由政府公共预算支付的债务清偿机制;建立债务预警系统和偿债基金制度,控制债务规模的过快增长,将债务负担率保持在合理的界限内。应尽快出台《公债法》,以规范公债发行、流通、使用、管理和偿还全过程。此外,还可以考虑公债的结构问题,如内外债结构、持有者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等等。这些都与公债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3.为什么要对公债的结构进行分析,有何理论与现实意义?答:从开拓国债品种,改进国债结构方面,完善我国国债制度:(1)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国债占国债总量的比例,是政府债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债的顺利发行、流通、偿还以及政府对经济的调控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长、中、短期国债要优于单一长期或短期的国债结构。这首先是因为认购者对国债有多元化需求。对认购者来讲,一笔收入用于购买长期国债就丧失了它的流动性,出于流动性的要求,他们会倾向于认购短期国债,特别是在国债券不能上市流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也有认购者愿意认购中长期国债。因为期限较长,相应的国债利率和收益率也就越高。那些对流动性需求不大,将主要目标放在赚取投资收益上的认购者,更倾向于中长期国债。其次是政府对国债资金的需求与管理的要求。从政府对国债资金的需求看,长期国债意味着政府可以在较长期限内拥有国债的支配权,便于政府安排长期性的经济建设项目,而季节性的国库收支的不平衡则需要借助于短期国债(如国库券)。从国债管理看,国债期限单一,容易出现国债集中偿还,形成还债高峰期,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而长、中、短期国债的合理搭配则可使偿债负担在以后不同年度合理分摊,可以降低政府的偿债风险。85 三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短期国债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在需要扩张经济时,中央银行大量买入短期公债,向市场投放货币;在需要紧缩经济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短期公债,回笼货币,紧缩银根。为配合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在确定国债的期限结构时,一般市场化国家都非常重视短期国债的发行,如美国国债总量中,60%属于短期国债。我国国债期限结构中,中期国债数量较大,缺少长期和短期国债。到1998年,我国短期国债(含1年期)总量为953.9元,占已发行国债总量的7.36%,长期国债(含10年期)国债总量1385亿元,占已发行国债总量的10.6%。1998年以来,由于市场利率较低,政府增加了长期国债的发行,国债期限结构有所改善,但短期国债短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的持有者结构也叫做国债的投资人结构,是国债在不同投资群体之间的分布比例。它不同于国债的认购人结构。认购者可能是国债的最终持有者,也可能是国债的承销者,后者要在交易市场上将所承销的国债转售给投资者。国债的持有者一般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包括银行、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公司、企业和外国投资者等。国债持有者结构的确定要与资金持有者结构相匹配。通常,除了居民个人拥有大量储蓄,可用于国债投资外,各种基金拥有长期资金,也是国债稳定的投资者,而且大多是做长期投资;银行自有资金有限,又要保持其流动性,一般只是购买短期国债,也便于参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外国机构投资者出于资金安全或收益的考虑,也是国债潜在的投资者。要实现国债持有者结构与资金持有者结构的匹配,必须在国债政策和国债品种结构上为上述不同的资金持有者提供认购国债的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国债持有者结构就会与资金持有者结构的脱节,就不是最佳的持有者结构。在我国国债持有者结构中,个人持有者所占比重过高,而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过低,并且国债持有人均为单一的国内投资者,国外投资者目前还不能持有我国国债。一般来讲,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持有者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较高。机构投资者比重高,既有利于培养稳定的国债投资者,从而有利于国债市场的稳定,又可以减少发行环节,降低发行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国债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因此,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国债持有比重应是我国国债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一要发展各种投资基金,培养机构投资人;二要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短期国债的发行量;三要逐步实现国债市场对外国投资人的开放,开发国外投资者的国债认购潜力。所以,我国在国债的设计上,要使国债的期限利率和价格的搭配多元化,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利于国债的发行,又可以减轻财政的负担。4.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主要有哪些方法?答:公债的发行方法:1.公募法。公募法是指国家向社会公众募集国债的方法,有直接公募法和间接公募法。2.包销法。包销法又称承受法,指国家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与银行,再由银行自行发售的方法。3.招标方式。招标方式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竞标方式来确定发行条件,推销公债的方式。4.连续经销方式。连续经销方式,亦称出卖发行法,是指公债发行机构通过专设柜台持续卖出公债的方法。5.直接推销方式。直接推销方式,亦称承受发行法。它是一种财政部门直接与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公债的发行方式。6.混合方式。混合方式是一种综合上述各种方式的特点而加以结合使用的公债发行方式。公债偿还方式:1.买销偿还法。是政府在市场上按照公债行市,适时购进公债,以此在该债券到期前逐步清偿。2.期满一次偿还法。是按照政府发行债券时约定的偿还期限,到期后一次偿还全部本息的一种偿还方法。3.抽签偿还法。是指政府通过定期抽签确定应清偿的公债的方法。485 .按次偿还法。是指政府在发行公债时按其债券号码的先后顺序或应偿总额的一定比例,规定其固定的偿还日期,以后每年按规定的顺序或比例清偿其到期债务。5.什么是公债负担,包括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公债会给后代人造成负担?答:公债负担(theBurdenofPublicDebt)是指由于发行公债所需的还本付息资金,它来源于税收或其它收入,使人民的所得减少或需要增加工作量;同时,由于公债的偿债费增多,其它各种有益于社会经济事业的经费相应减少。这些都形成了一国人民为偿债所承受的负担。包括:公债的直接与间接负担;公债的货币与真实负担;公债的内债与外债负担。公债的代际负担(IntergenerationalBurden)是指公债发行造成的负担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实际分布。当然国债负担会不会在代际人之间转移是一个难点,这需要研究代际负担是否存在转移问题,主要从国债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进行分析。从购买国债资金来源和国债收入用途不同而产生的差别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有三种情况:(1)购买国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的积累基金,收入又被用作消费,这会影响未来生产能力的形成,从而损害后代的利益,成为其负担;(2)购买国债的资金来源于民间消费基金,收入也被政府用作非生产性的消费,则对后代没有什么不利影响;(3)用民间资金购买国债后政府将收入用作生产性投资,如投资于那些环境和资源保护一类短期内难以见效的项目,这对后代是有利的。6.如何理解公债的经济效应?答:公债经济效应是公债对经济的客观影响,而经济活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到经济活动各个方面,公债的经济效应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公债对财政、金融和社会总供求等方面的影响。7.什么是隐性债务,什么是或有债务?隐性债务是指那些并不由法律或政府合同加以规定,但由于公众期望或政治压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期望责任。比如,对于大批在岗职工与下岗职工的退休、养老金安排,当银行资不抵债时所需的政府支持,等等。这些法律并未规定应由财政来进行支付,但人们总是期望着,一旦发生上述情形,政府财政必定是最后的支付人。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四、分析题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问题分析。答:1.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任务加重1994年在实行分税制改革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未能彻底进行,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工作几乎没有展开。与此相对照,财政的集中度却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大幅提高至2002年的54.9%。与此同时,省级政府集中的财力也从1994年的16.8%提高到2000年的28.8%。近年来,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经济发展任务不断加重,地方政府层级越低增加开支的压力相对越大,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如出口退税改革)虽然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客观上却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与事权和开支相比,地方政府的财源明显不足,因而不得不举债度日。2.地方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地方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地方政府的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关系尚未理顺是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深层次原因。目前,地方政府仍然做着许多本应由市场、由企业去做的事情。地方政府职能越位必然导致其债务负担不断加剧。3.地方行政层级过多,地改市后财源匮乏85 目前,我国行政架构由中央-省-市-县-乡(镇)5级组成,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不仅导致行政效率不高、财政供养人口负担过重,而且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源受到很大制约。一大批“地改市”是由过去作为省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行署变为一级地方政府;还有一部分是从原来的县或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这些新兴的地级市,一方面,行政机构扩充扩编,人员福利待遇升级,财政负担加剧,城市基础设施也亟待建设;另一方面,其所拥有的财源又十分有限,经济基础薄弱。4.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目前中国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大类融资主体,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违规融资。5.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目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市场上也缺乏专门针对地方政府这一投融资主体的信用评估以及针对地方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的后评价制度。6.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目前,我国基本上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初步改革虽然解决了干部终身制的问题,但同时又出现了干部行为短期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地方政府领导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表现“政绩”,获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大肆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干好了,领导就可以“上去”;干不好就“到别处去”;而无论干好干坏,领导者本人都不必为当地政府所欠债务负责,因此,地方政府领导在举债时往往毫无后顾之忧,只管借钱举债而不计成本、效益,更不计风险。第十四章政府预算一、名词解释1.政府预算:是指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一国政府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分配资金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2.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政府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区分各项或各组财政收支经济性质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3.复式预算:是在传统的单式预算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指对一国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预算的预算组织形式。4.经常预算:包括经常性收入和经常性支出,主要用税收形式筹集经常性收入来用于政府公共支出的预算。5.资本预算:是指收入以政府信用筹措资金为主,支出以赢利性资本投资为主的预算。6.绩效预算:是以项目的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而编制和管理的预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以成本的观念来衡量工作成果,对每个项目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因此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防止浪费有积极的作用。7.计划规划预算:是在绩效预算的基础上,依据政府确定的目标,着重按项目安排和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编制的预算。8.政府公共预算: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和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9.国有资本金预算:是指国家以国有资产(国有资本金)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其他建设性收入和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的资本性支出的预算10.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的取得、支出及投资运营等一系列活动的预算。11.财政投融资预算: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取得收入,以出资或融资方式支出资金,投向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民间企业以及居民家庭的政府金融活动计划。85 12.增量预算:是在上期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年预算、计划和任务的要求以及各项因素的变化,有增有减地进行预算编制的方法,也就是一种打折扣,按比例增减预算的方法。13.零基预算:是在编制每一个预算年度的预算时,撇开上年的数据,考虑每项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零为起点,计算每项预算的数额多少。14.绩效预算:是以项目的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而编制和管理的预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以成本的观念来衡量工作成果,对每个项目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因此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防止浪费有积极的作用。15.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是指对预算收支进行科学系统的划分,即把名目繁多的各项预算收支按照各自的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和系统的归并和排列,以正确反映政府预算资金的来源和分配去向。16.政府决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的过程及结果,是研究和修订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基本参考资料,是系统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17.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18.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各部门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要缴入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从财政专户中核拨。19.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20.国库单一账户:是指将政府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统一集中在国库部门开户;各级预算单位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费所需资金,在同级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内,直接从财政在国库部门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中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21.直接缴库:是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22.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有关法定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23.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24.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25.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统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26.政府采购制度: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实践中形成的旨在管理政府采购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包括政府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管理等具体规定,主要以《政府采购法》的形式来体现。二、判断题1、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情况,是目前各国编制预算的普遍方法之一。()2、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目前,我国实行五级预算。()3、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85 4、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引起收支总规模的变动。()5、各级政府预算应按本级政府预算收入额的1%—3%设置预备费。()6、实行部门预算是我国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改革的方向。()7、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完善政府财政支出制度。()8、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政府预算的组成?政府预算的组成是指政府预算的组织结构。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划分:(1)纵向组成:我国政府预算的纵向组成是根据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的。凡是一级政权都必须建立一级财政,有一级财政必然设立一级预算。一级预算的含义有二:一是统筹安排本级政府的预算收支;二是独立编制本级政府财政的预算和决算。我国政府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而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2)横向组成:我国政府预算的横向组成是根据政府预算的组成体系和分类建立的,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总预算是指各级政府全部的财政收支预算。单位预算是指各级政府所属的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预算。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单位预算组成,地方总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单位预算和下级政府总预算组成。2.简述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是指政府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组织和管理政府预算的法律依据。任何国家的政府预算都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1)公开性。政府预算反映政府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社会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政府收支计划的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全过程都必须向公众全面公开,接受民众的监督。(2)可靠性。政府预算收支指标必须真实可靠,数字准确,如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3)完整性。政府预算必须内容完整,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编报,内容齐全,不能漏报。(4)统一性。政府预算要按照统一的预算科目、程序和口径来计算编制,在保证预算真实完整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告和报送,以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五)年度性。年度性是指政府预算的执行在一个预算年度内有效。政府预算发挥其效力的时间被限定在一个固定区间,一般限定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年度是指预算收支的起迄时间)。预算年度一般采用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形式。中国实行的是历年制。3.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和特点是什么?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同预算内资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财政性。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分配的辅助渠道,也是一种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所有,应按规定上交财政专户管理,并核拨给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2)专用性。预算外资金的大部分具有特定的用途,要求专款专用,不能随意留取滥用,特别是未经批准,不能将预算外资金挪用于基本建设、发放人员工资、奖金和福利。85 (3)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来源渠道多,项目复杂,而且分布范围广泛,资金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使用方向也千差万别。收入上缴与支出核拨工作量大,需要得到各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4.政府采购制度特点是什么?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相比,特点如下:(1)公共性。政府采购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即由纳税人的税收所形成的公共资金;(2)非盈利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3)规范性。现代国家都制定了系统的政府采购法律和相关条例并建立了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活动均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进行;(4)公开性。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和程序都是公开的,采购过程也是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切采购活动都要做好记录,所有的采购信息都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5)政策性。公共支出管理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作为公共支出管理一个重要执行环节的政府采购,必然承担着执行国家政策的使命。同时,一国政府还可以利用政府采购作为保护本国产品和企业的手段;(6)广泛性。政府采购的对象从汽车、家具、办公用品到武器、航天飞机等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和服务等各个领域;(7)重要性。政府采购始终是各国国内市场产品与劳务的最大需求者,是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家通过立法和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保证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达到经济有效。四、论述题1.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的主要内容。(1)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部门预算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传统政府预算编制存在“粗”和“迟”的问题。“粗”表现为:财政部门提交给同级人大及常委会审查的预算草案按收入和支出功能分类汇总编报后,人大代表从预算草案上看不到各个部门使用了多少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哪些项目,部门预算外资金规模有多大等,不利于有效地审查和监督。“迟”表现为:预算草案在经人大审查批准后,财政部门还要与各部门协商,才能最终将预算指标分配给各有关部门。而与部门协商往往需要几个回合,有的还须报上级领导核定,导致预算批复的时间往往超过法规规定的时限,影响了预算执行,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部门预算弥补了功能预算的缺陷,具有完整性、精细性、综合性、统一性等特征。编制部门预算是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有利于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有利于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细化。(2)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部门预算主要包括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这种设计是与向人代会报送的预算草案一致的。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及其他支出等。基金预算收入包括部门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基金收入,如水利部门的水利建设基金、电力部门的电力基金、铁路部门的铁路建设基金等。基金预算支出是部门按国家规定从基金中开支的各项支出。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要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定和标准表格,编制反映本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年度预算要编制到具体项目。部门预算收入要求各部门要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增减变动因素进行测算。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本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以及部门其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85 部门预算收支要求各部门要按照国家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共用经费;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要求。个人工资性支出要按编制内的实有人数核定;共用经费要按部门分类分档按定额编制预算。对基本建设、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农村生产支出建设性专款和教育、科学、卫生、文体广播及其他部门的事业性专向支出,要进行项目论证,测定支出概算;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中的专项支出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分类排队,制定滚动项目计划。2.我国国库管理制度如何改革与完善?(1)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预算执行的制度性保障。以多头设置账户为基础,分散进行的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不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分散缴拨方式造成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收入执行中征管不严,退库不规范,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时有发生;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难免出现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容易诱发腐败现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2)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内容国库单一账户是指将政府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统一集中在国库部门开户;各级预算单位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费所需资金,在同级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内,直接从财政在国库部门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中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和单一账户体系,意味着取消各级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财政性资金账户,将资金集中到同级财政部门在国库开设的单一账户上,由财政部门统一办理资金拨付;同时,为准确核算,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各级财政部门在国库单一账户下,需按各预算单位和其资金性质设立分类账户。在人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实现支付。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财政部门在商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清算。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特殊过渡性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上述账户和专户要与财政部门及其支付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相互核对有关账务记录。(3)规范收支缴拨方式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将财政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实行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授权预算单位分散支付为辅的资金拨付方式,符合加强财政管理监督和提高支付效率的要求。(4)财政资金的基本运行程序收入的收纳、报解程序。由纳税人或缴款人依据有关规定,向征收机关或国库经收处缴纳税收款项,所收款项通过银行清算系统并按划定的预算级次,直接划入国库单一账户。85 支出的拨付程序。财政部门依据批准的单位支出预算和支出进度,将财政性资金实际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的过程,其支出拨付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支出承付和资金申请阶段;审核、签发支付命令阶段;办理支付和结算阶段。第十五章政府间财政关系一、名词解释1、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它规定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定各级政权在财政管理方面的权限、财力和收支范围,处理财政分配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实现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2、财力:财力是指财政的收支数量多少,它反映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3、财权:财权是指财力的支配权和财政立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权。4、财政责任:财政责任是指各级财政担负的职责,它包括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5、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领导是指全国性的财政预算方针政策,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以及全国性的财政规章制度,要由中央统一制定;分级管理是指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地方有权统筹安排财政收支,有权具体制定地方性的财政规章制度,有权支配地方的机动财力。6、分税制:分税制是在一个国家各级政府间进行分权、分税、分征和分管的财政管理体制7、政府间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性转移,在各级政府之间形成的财力缴补关系。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转移的程序、规则和方法。9、纵向财政缺口: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也被称之为纵向财政不平衡。10、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不平衡是指在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收入能力、支出水平以及最终在公共服务能力上所存在的差异。11、无条件转移支付:无条件拨款,又称一般性转移支付或均衡补助,是根据地区均等化目标加以设计,其目的在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所以有时又称为均等化补助。12、有条件转移支付:有条件拨款,又称专项拨款或专项补助,是指上级政府要求下级政府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按照上级规定的项目和用途使用资金,才可得到拨款。专项补助可进一步区分为非配套补助和配套补助两种形式,前者不要求接受方提供配套资金,后者要求接受方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二、判断正误1、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财权财力的分散与集中。()2、美国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实行的是联邦制。()3、我国实行分税制后,在税权划分上实行的是分权型模式。()4、我国在1953年一1978年的20多年时间内,基本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5、根据现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等。()6、分税制改革的内容中明确规定,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7、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纵向转移、横向转移以及纵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我国一般是以横向转移为主,辅之以纵向转移。()三、简答题1.财力、财权和财政责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85 财力是指财政的收支数量多少,它反映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财权是指财力的支配权和财政立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权;财政责任是指各级财政担负的职责,它包括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财力、财权和财政责任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责、权、利的关系,其表现为:财政责任是财力和财权分配的前提;财权是完成财政责任的保证;财力是实现财权和财政责任的基础。2.如何理解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当前世界各国所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虽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大体可分为: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和混合型财政管理体制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是某一国家在其特殊发展时期或政体组织是完全单一制国家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典型的分权政体基础之上。大多数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其国家内部都存在着多级政府,各级政府均拥有决策的自主权,使决策权极大的分散化了,联邦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各自独立地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混合型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在强调中央集权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3.简述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财政管理体制中的具体应用。统一领导是指全国性的财政预算方针政策,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以及全国性的财政规章制度,要由中央统一制定。统一领导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和财政收支任务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分级管理是指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地方有权统筹安排财政收支,有权具体制定地方性的财政规章制度,有权支配地方的机动财力。只有保证地方上述职权,才能加强地方政府对财政工作的领导,调动理财积极性,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建设。(2)公平与效率原则任何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财政管理体制也不例外,在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上,首先,应兼顾公平与效率,但要有所侧重。(3)民族政策原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实行区域自治。为了贯彻民族政策,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少数民族在财权划分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在税法的执行上享有较多的减免税照顾,在财政的安排上设有民族机动资金、民族地区补助费等。(4)体制相对稳定原则财政管理体制与国家整个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财政管理体制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4.论述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划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与经济结合的最明显的体现。其基本理论依据就是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和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的经济标准,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划分的政治标准。(1)公共需要的层次性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集中性的分配,而公共需要是分层次的,因而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划分的经济标准。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财政支出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分为全国性公共需要和地方性公共需要。财政收入按提供收入来源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最终结果来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2)集权与分权关系85 尽管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都是按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基本理论依据,但是划分的结果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的处理不同所造成的。因此,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集权与分权关系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而有差别。从集权和分权的角度可将国家政体组织形式分成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两种形式。几乎所有国家,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中央收入均占主导地位,这是共同的。但通过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则有较大的差别。对财政集权和分权的把握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第一是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第二是从数量上来分析,可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来判断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程度。5.分税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税制是在一个国家各级政府间进行分权、分税、分征和分管的财政管理体制。一国所采用的分税制体系都与本国的国情和政体相联系,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决定了各国的分税制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既有集权性的分税制体制,也有分散性的分税制体制。但不论是集权性的体制,还是分散性的体制,都遵循以下共同的原则:(1)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政府的事权是政府履行其职责的权力,包括财权、人事任免权、事项决策权等。设立一级政府,就必然规定政府的基本职责,即政府负哪些责任。政府要想负责任,就必须有权力,负有的责任越大,则事权就相应越大。(2)中央财政集中较多的收入份额。从各国的分税制实践来看,不管是采用彻底的分税制模式,还是采用相对集中的分税制模式,大部分国家的中央财政都集中了和其支出相比要大得多的收入份额。之所以这样是为了保证中央财政具有较高的财政地位,保持对各地区进行均衡调剂的宏观调控能力,使中央政府的政令畅通,避免各地政府在财力上与中央政府相抗衡,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由于中央财政集中了相对大得多的收入份额,而地方政府则集中了相对较少的财力,加上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地区财政能力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因而中央财政通常要采用转移支付手段对各地区进行必要的补助,保证各地政府具有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能力。(4)法制化。法制化也是分税制的一个基本要求。法制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法律形式对各级政府的事权进行规范,保证各级政府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越位,互不越权。二是对有关分税方面的基本问题,比如税权归属、税收分割的具体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通过法律约束,排除人治现象,防止分税制体制扭曲变形,保证体制的有效性。6.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和类型是什么?政府间转移支付特征主要表现为:(1)完整性。从转移支付的目标、方式,到具体数额的确定、监管等都应有一整套制度安排。(2)对称性。上级的转移支付必须与下级的事权相对称,下级的上解必须以保证本级事权为前提,并且国家的政府级次决定转移支付的层次。(3)双向性。转移支付资金的流动应是由上级对下级或下级对上级双向转移支付构成的。(4)灵活性。转移支付制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5)科学性。转移支付的整个程序设计应是科学的,有明确的规定。(6)法制性。转移支付具有较强的法制约束性,它的科学、规范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四、论述题1.论我国分税制的改革与完善。85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在基本上划清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了政府支出范围,将各种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同时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相应设置了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现行分税制基本上适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在实际运行中对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规范的分税制相比,在税收分割、税权的划分、地方税体系、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科学合理地分割税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收分割的基本要求是逐步减少共享税,扩大地方税。目前应结合现行税制和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逐步调整中央税与地方税的范围。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归为中央和地方同一税源的税种,采用同源课税的办法,由国税局和地税局分率计征;将资源税、国有土地转让收入划归中央。资源国家所有,所以应将国有资源的税收和转让收入归于中央,有利于中央进行必要的调控;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等财产税确定为地方税,以保证地方政府具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提供辖区必需的公共服务。(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税权,应该在保证中央利益的前提下,赋予地方一定的权限,实现财权、事权的有机统一。应将中央税和共享税的立法权、征收管理权完全归中央,这样可以保证中央对中央税和共享税的完整管理,维护中央利益和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全国统一开征规模比较大、体现政府产业政策、对地区间经济交往发生较大影响的地方税税种,应将部分政策调整权和征收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这样,既保证了全国税收政策的统一和国家宏观控制,又给予地方一定的机动权;在全国统一开征与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关系密切、对地区间经济交往有一定影响的地方税税种,税收立法权应集中于中央,其余的税权可以下放给地方。这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利用税收政策,调整本地区经济结构,发展地方经济;不在全国统一开征的收入规模比较小、不会对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发生明显影响的地方税税种,税权应该归地方。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扩大和涵养税源,培植财源,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3)完善地方税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地方税体系是深化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地方财政体制的重要条件。针对目前地方税体系薄弱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税收功能弱化,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施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应改革和完善地方主体税种,充实新税种,扩大规模,健全功能,使地方政府拥有自己的、能够为其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必要的、相对稳定财力的税制体系;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一方面可以筹集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完善地方税调节功能;清理地方政府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于合理的收费应通过立法征税的形式,并入地方税体系,解决地方“费多于税”的问题,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在进一步完善申报纳税制度和税务稽查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税务代理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地方税征管体系。(4)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实现财政横向均衡和纵向均衡,实现财政均等化目标的重要制度。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情况比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税源分布严重不均,地区财政能力参差不齐,财政横向和纵向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尤其需要利用转移支付进行制衡。但是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很不规范,目标不明确、功能弱化、标准不科学等等,大大削弱了转移支付的调控作用。因此,首先应明确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是为了保证我国各地政府财政都具有基本的施政能力,提供本辖区必需的公共服务;最终目标是实现财政均等化,使全国各地的居民都可以享有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其次,合理运用转移支付手段。国际上通用的转移支付手段有一般性补助和专项补助两种,两种手段的效应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相应的手段。第三,采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使转移支付数量的确定真正程序化、公式化,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85 (5)规范省以下的分税制。规范省以下分税制是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还没有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而得到规范,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没有划分税种,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旧体制的痕迹,亟待规范。省以下分税制建设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合理划分政府事权,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分税制体系。首先,对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为:省政府主要掌握与收入分配有关的事权和主要的经济性事权,发挥中央和市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中央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市县政府主要掌握生活服务性事权和一部分经济服务性事权。在确定省和市县之间事权的基础上,划分各自的支出范围。其次,合理划分税种,应将省内地区分布不均匀的、需实施省级宏观调控的税种作为省税;把适合市县征收管理的小税种作为市县税;把具有普遍性的主体税种,比如营业税作为省和市县的共享税种,使各级政府基本上具有与其施政相匹配的财政收入;第三,建立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保证辖区内财力分布的合理性,实现辖区内的财政均等化。2.论述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中央对省、省对下都实行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从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运行几年来的效果看,其基本目标虽然还没有完全达到,但无疑在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保障困难地方政府机器正常运转、规范财政补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已势在必行。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原体制中的转移支付因素与分税制中的税收返还和中央增量规范转移支付同时并存,双轨运行。中央对地方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在近十年的运行中虽然进行过补充修改,但在结构及其功能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不清。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是合理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目前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财权的划分比较明确,但对事权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在具体事务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还存在着事权不清,交叉重叠的现象,经常会因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部分财政支出的责任不清和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矛盾,从而制约了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2)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达不到均等化效果。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类型过于复杂,有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主要的转移支付项目,从性质上讲属于均等化转移支付范畴,但由于建立在基数法的基础上,客观上仍然延续并扩大了既得利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区间的差距。而原体制补助和税收返还,基本上不具有均等化效果,大部分项目分配过程不够规范。通过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这一规范形式分配的资金数量太少,难以起到促进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的效果,而且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3)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标准不合理。由于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准不合理,往往背离了当初改革的初衷。税收返还是为了照顾地方的既得利益,在实行分税制后采取的过渡做法。由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准是与增值税和消费税挂钩,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分税制中仍然保留了相当大比重的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造成了不同地区贫富差距的加大,不利于财力分配均衡目标的实现。(4)专项拨款难以体现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原体制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各类专项拨款补助继续存在,多达几十种,数额有几百亿元,使专项拨款补助失去其原本作用。5、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执行监督约束不足。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无论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都存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问题。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审计系统,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对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针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优化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切实提高政府间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功能,目前应当采取如下对策:85 (1)合理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在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要求必须按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来规范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即全国性的公共物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这是划分政府间事权的最基本原则。(2)采用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要达到均等化目标,只能对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打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首先,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离不开对现行税收返还制度的改革。(3)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标准。要根据因素法确定支付标准,实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公式化和规范化。(4)建立规范的专项拨款制度。对于专项拨款要优化结构,确保重点,规范管理,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使用规范化的公式法进行分配,减少专项拨款项目建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强化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监督。中央财政要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公共物品的提供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审计系统,对转移支付的资金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对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财政的要求来使用转移支付资金,从而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效率。第十六章财政平衡一、名词解释1、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在预算年度内政府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在总量上的对比关系。其对比结果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出现结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等于支,绝对平衡。2、虚假财政平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质量不合格、品种不对路的工业产品,由生产单位转移到商业单位,工业利税实现,上缴财政,而商业单位积压不能实现销售,财政收入的部分税利成为一种没有物资保证的虚假收入,用虚假收入抵补真实的支出形成虚假平衡。3、预算赤字:预算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其决算的结果可能是赤字,也可能是结余,因此预算赤字不代表决算也有赤字。这是由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4、决算赤字: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的结果是收入小于支出。决算赤字可能是由于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也可能是预算编制时有预算结余,而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字。5、赤字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指政府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也就是有意识地制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6、硬赤字:硬赤字在赤字(负差额)=(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赤字,可称为硬赤字。7、软赤字:软赤字。在赤字(负差额)=(经常收入-经常支出)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赤字,可称为软赤字。8、原始赤字:原始赤字是指不包含债务利息支出的赤字。9、总赤字:总赤字则是包含债务利息支出的赤字。10、周期性赤字:周期性赤字是指经济运行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出现的赤字。一般情况下,经济繁荣有利于减少赤字,经济萧条则会增加赤字,财政收支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所以周期性赤字反映赤字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11、结构性赤字:结构性赤字则是经济运行达到充分就业时的赤字,即高就业时的赤字。结构性赤字是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还会存在的赤字,是对经济周期进行调整后的赤字,不能反映经济周期对赤字的影响。二、判断正误1、在判断财政是否平衡时,应把债务收支考虑在内。()2、财政赤字是国家公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  )3、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不仅存在着总量失衡问题,也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85 4、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材质的弥补方式。()5、利用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不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6、结构性赤字一般用于分析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是将赤字作为内生变量来看待。()7、我国目前财政实力雄厚,所以不存在财政风险问题。()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因此,财政平衡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参照系。对财政平衡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绝对的理解财政平衡。我国一向强调“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但并不是要求年年结余,否则结余的滚存会形成巨大的结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赤字与结余是相对的,动用以前结余可以弥补赤字。结余与赤字同财政平衡并不排斥,略有结余与略有赤字应属于财政的基本平衡。因此,财政平衡的追求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念。静态平衡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进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研究未来的财政收支发展趋势,研究财政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相影响,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3)要从全局观念研究财政平衡。财政收支是国民经济货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分析财政平衡的状况,分析应用财政政策,实现财政职能。(4)财政平衡必须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由于虚假财政平衡有较大隐蔽性,因此其危害比财政赤字更大,往往会导致决策上的失误。2.简述财政平衡对社会总供需平衡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行为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财政收支活动就是政府行为的具体体现。财政收入实质上代表着可供政府直接支配使用的部分商品物资,而财政支出体现了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资需求,并现实地表现为一部分货币购买力。如果将政府行为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抽象出来分析,财政平衡实质上就是体现政府行为的财政收支活动所形成的商品物资的供给与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平衡。但是政府行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像企业、个人行为一样融入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从而决定了财政收支也必然融入社会收支总量之中,成为社会总供求的一部分。显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财政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3.简述衡量财政赤字的指标。财政赤字的规模可以用绝对数来衡量,也可以用相对指标来衡量。赤字的绝对额只能简单反映赤字数额的增减变化,因而比较全面的衡量指标是赤字的相对数指标。(1)赤字依存度。赤字依存度=财政赤字额÷财政支出总额×100%赤字依存度反映了财政赤字在财政支出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其警戒线为15%。赤字依存度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总支出中依赖赤字支出的程度,反映了财政本身状况的好坏。赤字依存度越高,说明在财政支出需要很大的前提下,税收收入和其他非税收收入相对短缺。(二)赤字率。赤字率=财政赤字额÷GDP×100%赤字率反映了财政赤字在整个国民经济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其警戒线为3%。赤字率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了财政配置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如果赤字比率过高,就会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负担,赤字比率说明的是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说明了国民经济现状对财政赤字的承受能力。4.论述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85 财政赤字是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主要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产生了财政赤字就需要弥补,不同的弥补方法对经济运行影响不同,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弥补方法。一般情况下,弥补赤字的方法有三种。(1)动用财政结余。动用财政结余,即动用财政历年结余弥补财政赤字。由于财政支出随政府职能的拓宽而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尽管有时也会出现财政盈余,但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是赤字,所以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主要的弥补方法。动用财政历年的结余弥补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自身的调节,一般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有害的影响。(2)债务融资。债务融资即采用发行债务筹集资金的办法弥补赤字。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或通过金融机构向国内的个人、企业等社会公众发行国库券或其他各种政府债券;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举借外债。通过发行公债政府便处于债务融资的状态。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用的方法,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最基本的方法。发行债券弥补赤字,一般只是引起货币资金的再分配,企业和居民的一部分购买力通过购买公债而转移到政府手中,从整个社会看,只是发生了购买力的转移,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由于应债主体自身以及应债主体的不同情况会产生不同的效应。(3)货币融资。货币融资,即采用发行货币的融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货币弥补赤字是政府在特殊情况下所采用的弥补赤字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从而发行等额的高能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入政府发行的公债,从而增加高能货币的发行;财政向银行透支,迫使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无论是采用那种方法,用货币融资的方法弥补赤字必然会由于增加高能货币量,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导致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总的来看,政府弥补财政赤字,不管是采用货币融资政策,还是债务融资政策,无非是在通货膨胀和债务负担之间进行选择。货币融资会由于高能货币的投放,引发通货膨胀;债务融资虽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是却会增加政府未来的债务负担,这种负担有可能越背越重,导致未来高通货膨胀和高税负的压力。四、论述题结合我国历年来的财政赤字状况,讨论我国应如何治理财政赤字?目前,我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转的潜在危险,造成财政赤字连年增长,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继续膨胀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治理财政赤字,防止赤字的进一步膨胀已是当务之急。(1)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规范财政分配行为。财政分配秩序混乱导致财政资源流失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导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赤字膨胀的重要原因。因而必须对各种行政部门的收费、摊派等收费活动进行规范,能改为税收的,则“费改税”,不能改为税收的,也应“规范费”,统一纳入政府预算,进行规范化管理。(二)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确定财政集中率。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界定国家举办的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确定其是否属于政府配置的领域。对于不属于政府配置的领域要逐步退出,对于应由政府举办的单位,也必须根据精简和效率的要求,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合理,具有一定的弹性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3)健全财政预算制度,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加快复式预算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强化社会保障资金运营的管理;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性资产运营的管理;建立公债预算,强化国家债务运营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复式预算建设,真正硬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收支效益。(4)加快财政法制建设步伐,坚持依法办事。财政法制建设是保证财政分配有序进行,硬化预算约束的重要条件,对于控制财政赤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加快各类财政法规的建设步伐,健全财政法制体系,同时还必须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严肃性。85 第十七章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目标的特征的是。A多样性B层次性C稳定性D独立性2、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有。A税收B财政法律法规C财政支出D政府预算3、税收“自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A单一税制B复合税制C比例税制D累进税制4、下列财政政策工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是。A财政预算B公共支出C公债D财政投融资5、下列不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的是。A增加财政支出B降低税率C缩小税基D缩小减免税范围6、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措施的是。A降低税率B增加财政支出C扩大税基D增加财政赤字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实施。A盈余性财政政策B膨胀性财政政策C“紧”的财政政策D紧缩性财政政策8、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弊端有。A抑制需求过热B债务风险和赤字风险加大C减少投资和消费规模D形成财政盈余9、政府增加对某行业或某项目的投资力度,吸引民间投资增加,这主要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的功能。A导向B协调C控制D稳定10、下列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者都属于货币调控B二者都属于政府的间接调控工具C二者对经济调控的功能与侧重相同D二者都具有政策时滞11、下列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财政政策的主要控制变量是财政收支,货币政策的主要控制变量是货币供应量B财政政策主要作用于分配领域,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流通领域C财政政策主要解决经济运行效率问题,货币政策主要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D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12、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所带来的效应有。A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B形成财政盈余C形成通货紧缩D货币供应量减少13、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同时,着重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应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模式是。A“双松”模式B松财政紧货币C“双紧”模式D紧财政松货币14、着重解决资源浪费严重,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应主要采取。A扩张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C扩张性货币政策D紧缩性货币政策二、名词解释85 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存量财政政策与增量财政政策自动稳定财政政策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与微观财政政策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财政宏观调控主要是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2、财政宏观调控具有哪些基本功能?3、简述税收“自动稳定器”功能的作用机制。4、简述政府预算对经济的调控作用。5、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请分别阐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及产生的效应。7、试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的利与弊。四、论述题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主要措施及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答案要点:一、选择题1、D2、B3、D4、B5、D6、C7、B8、B9、A10、C11、C12、A13、B14、C二、名词解释财政宏观调控:指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出发,综合运用政府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投融资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自觉的调节、干预和控制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财政政策:指政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运用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财政手段,对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和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干预和控制的财政战略策略、方针措施、准则规范的总称。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通常是采取增加财政赤字的方式扩大政府支出规模,进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抑制社会总需求。通常是通过财政盈余减少社会总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起抑制作用。存量财政政策:存量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的政策。增量财政政策:增量财政政策是政府财政对国民收入新增部分合理分配的政策。增量财政政策一般是建立在存量财政政策基础上的单个政策。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指随着国民经济运行的不断变化,不需要政府进行人为的干涉和调控,不需要借助外力,而由政策内在自动发挥“逆向”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税收的自动稳定性和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性。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指政府经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根据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决定借助外力,采取相对应的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它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宏观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总量的变动来调节整个国民经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宏观财政政策一般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微观财政政策:85 指通过财政政策工具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解决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激励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微观财政政策一般通过税收政策手段和财政支出政策手段实现。三、简答题1、财政宏观调控主要是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原因有二:其一,与社会总需求相对比,社会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通常表现为一个相对固定的量。因为商品和物资的生产和供给总要受到特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数量的限制。所以,以有限资源为基础的商品和物资的供给也就受到约束而表现为一个相对固定的量。政府很难去改变社会条件进而改变社会供给量。其二,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等工具的有机使用,发挥对社会总需求的较大调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社会总需求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部门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社会总需求=C+I+G+X其中,C为非政府部门的消费需求,I为非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G为政府需求,X为出口需求。由上式可以看出,政府支出和税收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减少社会总需求,解决需求膨胀问题;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增加社会总需求,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大体平衡。2、一般而言,财政宏观调控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指在特定的政策目标下,政府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使国民经济向预定政策目标靠近的功能。(2)协调功能。指根据国家预定的目标或者针对经济生活中导致偏离目标的经济行为,政府通过运用财政调控工具进行调节,使之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财政的协调功能源于财政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职能。(3)控制功能。指对经济生活中一些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通过财政手段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经济目标的实现。(4)稳定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周期性和补偿性两个方面。3、税收“自动稳定器”是指税收能够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动而自动逆向增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税收“自动稳定器”的基础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由此引起的税收收入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在高度发达的累进课征的直接税制下,在经济繁荣时期,生产迅速发展,产出大量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公司和个人的收入都随之增加,在税收累进课征的情况下,适用高档次税率课税的公司和个人增加导致所得税收入的增加,由于税收增加的幅度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幅度,结果减少了社会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过分扩张。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生产萎缩,产量大幅度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但是税率累进,适用低档次税率的公司和个人增加导致税收收入减少,由于税收减少的幅度大于国民收入的减少幅度,结果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过分衰退。可见,累进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起到了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总需求,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增加总需求的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4、政府预算是关于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年度计划。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执行的过程,就体现为财政参与宏观经济决策、调节经济运行的过程。首先,政府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及其平衡状态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供求状态下,选择采取或扩张、或紧缩、或均衡性的收支对比关系,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其次,政府预算收支结构的变动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布局。调整政府预算收支结构可以调节国民经济各方面结构布局。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85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的增减变化,作用于分配领域。货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作用于流通领域。(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功能财政政策通过分配领域发挥调控作用,侧重于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节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调节经济总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政策时滞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时滞。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往往较货币政策要长,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通常较财政政策要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可能性:(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政策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国家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客观经济环境,必须着眼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目标确定依据的同一性,使两者在调控的总体目标上也具有某种共性,即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表现形式都属于货币调控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作用于经济,自然属于货币调控。财政政策在本质上也是通过货币来发挥调控作用的。因为,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都是借助于货币的运动进行的,都是货币运动的效应,只不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主体和方法不同而已。这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形成一种互补,通过共同对货币的调节和控制,加强两者的调控力度。6、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是采取增加财政赤字的方式扩大政府支出规模,进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应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体现。减税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了民间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加,扩大社会总需求。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一方面直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增加,间接增加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是通过财政盈余减少社会总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起抑制作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的直接结果就是减少了民间的可支配收入,降低其购买力,进而降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压缩社会总需求。政府支出,尤其是购买性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这样,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总需求;而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减少,意味着居民或企业可支配收入的损失,可以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降低总需求。7、在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以此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总需求,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采用这种配合模式,可以起到对经济及时、有效的刺激,政策效果较为明显;但是,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须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引起物价上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也容易引发债务危机和赤字风险。四、论述题一般而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同向”配合模式,包括“双松”配合模式和“双紧”配合模式。“双松”模式是指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称扩张性的配合模式。适用条件:在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以采用“双松”的政策搭配,以此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总需求,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85 主要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免税收或增加出口退税,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或刺激出口;或者直接扩大政府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甚至可以采用赤字政策,达到扩大需求,拉动经济的目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或降低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以此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采用“双松”的配合模式,可以起到对经济及时、有效的刺激,政策效果较为明显;但是,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须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引起物价上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也容易引发债务危机和赤字风险。“双紧”模式是指同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称紧缩性的配合模式。适用条件:在经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供给严重不足,有效需求过热时,可以采用“双紧”的政策搭配,以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主要措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税收,压缩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及出口需求,达到抑制总需求,稳定经济的目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或提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等方式实现。采用“双紧”的配合模式,对过热经济的降温是非常及时、有效的,政策效果明显;但是,过紧的财政政策所形成的财政盈余和过紧的货币政策所形成的资金闲置都可能导致经济萎缩。(2)“逆向”配合模式,包括“松财政紧货币”配合模式和“紧财政松货币”配合模式。前者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中央银行采取从紧的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同时,财政政策则采取减税或增支等较为宽松的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定向供给货币的功能,将资金投向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这种政策组合可以在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同时着重解决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后者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这种模式是在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中央银行则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适当松动的货币政策,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并适当控制货币的流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存在一定财政赤字,而经济中投资不足,生产能力过剩,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情况,通过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提高经济运行效率。(3)中性配合模式,包括“一中”配合模式和“双中”配合模式。“一中”配合模式指两者之间其中的一种政策为中性政策,而另一种政策为松的或紧的政策。实行这种配合时,主要是倚重其中某一种政策的作用效果,另一种政策的运作方向和力度视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微调。“双中”配合模式主要体现为中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当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经济中没有运行效率低下或结构严重失衡的突出问题时,采用“双中”配合模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