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5 KB
- 2022-04-29 13:59:1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1章绪论,大家快来下载吧……最便宜的二、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答:(l)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不统一,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舍保障制度多样化的客观反映。(2)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差异存在于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因此要想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理论界定,就像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长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3)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答: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l)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答: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否充分得到了发挥或是否全部表现为正面效
能,通常不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社会保障的多重功能主要表现在:(l)穗定功能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2)调节功能①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②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它体现在如下多个层次上:a.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b.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c.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d.社会保障事实上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③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3)促进发展功能①在社会发展领域:a.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b.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c.能够促使社会成员韵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d.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如社会保障对象通常不分性别的做法就极大地促进了男女平等e.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②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此外,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并非只有单纯的维系、润滑作用,而是有着促进作用。(四)互助功能
社会保障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本身即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的;同时,构成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从实质上体现出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五)其他功能社会保障事实上还有着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在西方国家,有的经济学者还认为社会保障有资本积累功能,并把它作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的同时,也要警惕将社会保障功能泛化。因此,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应当警惕泛政治化、泛经济化、泛社会化现象。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社会保障的特征主要包括:(l)公平性特征表现在:①保障范围的公平性;②保障待遇的公平性;③保障过程的公平性。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并非以不讲效率为条件。(2)社会化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制度的开放性;②筹资社会化;③服务社会化;④管理与监督社会化。可以肯定,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还会进一步强化其社会化特色,这既是社会保障责任由社会分担的需要,也是这一制度提高效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福利性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即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舍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因此,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②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除社会保障参与或受益群体外,政府、雇主及社会各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个人的生活保障责任。③福利性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保障虽然可以引进一定的市场机制,但它在本质上却是市场机制无法调控的。因此,我们可以自由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与水平问题,并适当控制其范围与水平,但在政策实践中却不可能否定这一制度的福利性色彩。(4)法制规范性特征
①社会保障具有法制规范性特征的原因:a.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由于涉及国家、企业及其他法人团体与个人的权利、义务及经济利益,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依据,并借助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完成筹资的任务,没有完善的法制规范,便不会有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的财政基础,进而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b.作为一种社会稳定机制与利益调整机制,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亦必须由法律明确规范,并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没有法制规范,社会保障制度便可能滑出正常运行的轨道,因为从社会保障负金的筹集到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均是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②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规范性具体体现即是法律的硬约束与政府的强势干预。尽管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制性因民间参与程度的提升和政府责任的控制而存在着弱化趋势,但法制规范性这一特征将始终不会改变。(5)多样性特征①各国之间的国情差异与地域差异、各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差异、各国国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差异与文化、价值偏好的差异等,均决定了多样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②主要表现在:a.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b.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呈现不同的模式;c.项目结构多样化;d.水平结构多样化。(6)刚性发展特征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刚性发展的特征,既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②如果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作进一步考察,还可以看出其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刚性增长和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即它的项目发展不是一个一个地增加,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采取急剧膨胀型发展的方式。③各国在发展自己的社会保障事业时,必须充分注意到社会保障刚性发展的规律,在尊重这一发展规律的同时亦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一规律走向极端。5.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答:(l)公平原则①根据公平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
保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以此达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②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物质财富尚未达到十分丰富的阶段时,公平原则亦只能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尽管公平原则的落实需要循序渐进,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即是这一原则日盏得到落实的过程。(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①社会保障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亦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既不能单纯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单纯强调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与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陷入被动。②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社会发展客观上决定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国家或社会便会因风险的发生而形成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③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事实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3)责任分担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有必要确立责任分担原则。因为政府包办或者企业与个人承担过重的责任,都会损害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并无助于解决那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只有确立责任分担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来让政府、企业、个人乃至社会等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这一制度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相谐发展。(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①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②选择性原则:是一些强调效率优先的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遵循的一项原则。其含义在于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③普遍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的关系:在肯定普遍性原则并尽可能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同时,不能将选择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则对立起来,而是应当承认发展中国家按照选择性原则或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与过渡性。(5)其他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需要遵循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①互济性原则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正是这种互助或互惠制的强制化、固定化和规范化。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不仅企业与个人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或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亦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越权行事。6.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答: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l)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保障着人的基本生活,而且实践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直接体现了对弱者的重视与照顾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直接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甚至解放了人类自身,是人由家庭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最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可兄,社会保障制度因价值理念的先进性和实践中的巨大功能,对社会文明发展进步有着重要贡献。(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非仅仅是为了被动地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是作为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维系机制和促进机制发挥作用。(3)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一方面,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建立,都直接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都直接表现为受益者福利的提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促进着国民福利的普遍提升。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不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它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系统或一个构成部分,既需要其他政策体系等为之配套(如医疗保险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配套,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配合),也可以为其他政策体系的实施提供配套。(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需要众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是能够容纳众多劳动力韵新兴部门。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以及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决定了中国不仅需要尽快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整的体系。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二、复习思考题1.社会保障发展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也有差别。总的来说,社会保障的发展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l)经济因素。它毫无疑问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2)社会因素。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的。因此,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3)道德伦理因素。它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但时至今日,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不仅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而旦上升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4)政治因素。它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的。以英国1601年颁布《济贫法》为标志,政府通过法令来帮助教会履行济贫职责,西方国家中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由此开始变得日益重要。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因素。(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同样会对一国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2.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l)影响社会保障阶段划分的标志①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②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③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④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⑤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2)以政府介入程度划分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①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②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③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3)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①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②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③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3.比较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的异同。答: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是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失业和民办慈善事业。宗教慈善失业是通过宗教团体组织的慈善活动;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社会保障活动事实上还有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即是民办慈善事业。(l)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和民办慈善事业三者的相同点①三者都是社会保障处于慈善事业时代时的具体形式,是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
②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对统治者而言开拓疆土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尽管需要者众,但能提供帮助者少。③特色相同,三者都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和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④历史意义相同,虽然三者的层次很低,却说明了人类社会对社会性保障机制的需要,以及互助和他助的道德基础,并提供了某些可行的解贫济困方式和手段,具有它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迪。(2)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和民办慈善事业三者的不同点①官方的介入程度不同:三者中只有官办慈善事业是官方直接介入,组织实施的救济活动。②历史地位不同:宗教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不仅是在为社会保障提供思想渊源方面,而且宗教慈善事业的活动直接为社会保障提供着制度示范作用,到现在在许多国家,宗教慈善事业都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补充。③中西方的差异:中国,官办事业源远流长,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皇权至上,宗教在社会的影响一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势力不大,贫弱社会成员对救灾济贫的需要职能靠官方来满足。而在西方则盛行的是宗教慈善事业。4.试评价早期的社会保障。答:从慈善事业时代发展到济贫制度确立与发晨的时代,慈善事业时代只能算是社会保障的起源,而济贫制度的确立亦只不过是社会保障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发展的一个过渡,它们均因非制度性和非权利性,只能算是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对这一时代社会保障活动,可以作如下评价:(l)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平等地位,其各种救济活动便很自然地成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施舍,接受救助者不得不对给予救助者感恩戴德,而提供救助者则可以驱使被救助者,两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政府介入济贫事务的根本目的,既不是为了真正解决社会成员中的贫困现象,也不是真正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而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在因灾或因不幸事件陷入生存困境时发生与统治者直接对抗的行为。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活动是统治者的“灭火器”,这是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根本区别的。
(3)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项目在世界各国都是极为有限的,并集中体现在救灾济贫项目上(4)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由于慈善事业与政府的济贫政策事实上并非一种固定的、必行的社会政策,加之受当时财力的局限,其保障水平极端低下。(5)保障效果是不艮型。由于身份极不平等,加之项目太少、水平太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效果也是不良的,不仅不能解决有需要的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问题,而且也不能真正解决得到救助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5.为什么说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答: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可以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是因为:(l)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的,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使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享受社会保障则成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这就使得社会保障由此进入规范化与强制性发展阶段。(2)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3)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4)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解决的是社会成员的未来或可能遭遇的生活风险,客观上能够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与慈善事业及济贫制度解决的现时或现实风险相比,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5)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其保障水平更是普遍高于社会救助项目,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从而是社会保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答:尽管各国之间的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具体实践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又都表现出一些带有共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实践中均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l)立法先行即是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先行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
制度,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可见,立法先行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惯例,更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①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首先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而特定的社会问题又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结构等紧密联泵在一起的。②社会保障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援助的手段,即使是社会服务的提供也需要有相应的财力来支撑,从而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③要指出的是,如果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而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则社会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必然进一步演变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最终损害的仍将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3)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规律①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的内容应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水平应当协调发展。②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不同社会保障子系统之间的保障水平应当相互协调;同时,不同子系统的项目之间应当相互配合。(4)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规律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均将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它能够促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与发展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保持以现实国情为基础的较为清醒的头脑,而不会受所谓的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乃至智利模式等牵制。7.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有哪些?答:(1)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发展规徉,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发展实践中的重要经验。②尊重本国的国情。社会保障制度总与其国情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可能被照搬到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亦不再单纯仿效已有的社会保障模式,而是尊重本国的国情,努力探索着适合本国的社会保障道路。在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增进交流、互相参考、互相借鉴,已经成为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③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在现阶段的作用,而且应当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④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工业化国家,普遍颁布有多部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法律构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⑤努力追求社会化。现代社会保障事业则被看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社会保障不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化有程度高低之分,追求社会化是不容置疑的,但也要根据国情来定,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或许既需要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险,同时也需要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社区型社会保障,社区可以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石。⑥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a.由于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无法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基金制社会保障,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亦开始了与经济政策、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资本市场来创造并分享着经济发展成果。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亦开始将一些社会保障事务交由市场或社会组织来承担,同时利用市场机制通过适度的竞争和对民间与社会资源的调动,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达到更高的效率。(2)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①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而造成这一危机的重要原因则是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上的泛政治化。②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近十多年来为促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做者削减或调整社会福利的尝试,亦表明了社会保障水平太高以及由此带来的某种负面影响,确实是值得重视的又一教训。③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8.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及其改革?答:(l)对福利国家的评价①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福利国家一词最早出自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1948年英国宣布进入“福利国家”。从福利国家模式自产生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段时期西欧、北欧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福利国家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模式给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负面影响。②对福利国家的评价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安排的失败,不如说是这种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调控不当或控制机制乏力所致。这一判断的前提,就是要客观地审察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既不能忘记这种制度曾经起到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忽视后来出现的某些负面影响。这样客观地评估福利国家的发展,可能有助于找到可行的改革方案,进而修正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初衷且具有惯性的发展路径。(2)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①削减福利支出。②词整福利结构。③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④引入私营机制。⑤各国还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社会保障待遇被骗取。总的来说,改革并未动摇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社会保障支出的膨胀速度有所缓和,行政效率亦有好转。福利国家的改革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过时,福利国家的改革是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而不是放弃。9.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答:(l)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简要历程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a.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b.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原有制度因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亦有着改革的必要性。c.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它们的行动表明这种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历程:①第一阶段(1986-1993年),改革理念: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开始生长;社会保障的责
任主体:国家在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推动取得了进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不足之处:单纯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亦使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走向片面化。正是这种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益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只为某项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为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服务。②第二阶段(1993-1997年),改革理念:为市场经济服务,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日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阶段特色: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随着市场经涛改革的步伐加快而加快,它体现了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的特色。③第三阶段(1998年一),改革理念: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来安排。阶段标志:一是1998年3月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二是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改革『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三是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2)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评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是渐进改革的方式。这种渐进改革方式符合中国整个改革事业的要求,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渐进式的而非休克式的,但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国际惯例,因为它在实践中不仅受制于经济改革,而且容易对其他改革的推进产生路径依赖。因此,回顾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便可以发现既有巨大的成就,亦存在着不少失误。①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近20年来的变革,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耐,促使曾经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具体而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民的社会保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b.制度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制度;c.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均在制度创新中获得发展,在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下受保障的人口在持续扩大。
②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出现的失误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效率;改革观念上过分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改革方式上存在着统放不分;制度安排中长期忽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既有历史问题,也有改革中未能妥善处理好的问题;既有制度之内的问题,也有制度之外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②法制建设滞后;③责任模糊;④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10.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见解。①宪法的规定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与方向已经明确,而且揭示了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正在得到确立,它预示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②理清政策取向借鉴国外经验不等于与国际接轨,利用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不等于走私有化道路,维护经济发展不等于只服从于经济增长,强调个人责任不等于政府可以推脱自己的责任,等等。因此,稳妥而又有效的选择将是在植根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走理性而又中和的发展道路。③发展目标a.中长期目标即在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定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b.分目标包括: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包括完成国家立法、在政府主导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和全面实现杜会化等;二是维系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与和谐发展;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在与时代保持相适应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久远制度安排。④制度的价值理念的选择应当确立大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维护公平、促进和谐的价值取向。
⑤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任务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次,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在实践中坚持制度建设的多层次化与社会化原则,采取官民结合的手段来调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及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建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3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二、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答:(l)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从而很自然地将社会保障划人经济学范畴;而在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尤其是像庇古、凯恩斯这样一些声名卓著的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更使将社会保障归属于经济学范畴成为学界中相当多的人士认同的观点。而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学术界不仅能够看到经济学者之间或社会学者之间对有关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问题争论不休,而且经济学者与社会学者之间的争论更为激烈,这种争论必然对社会保障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政治学者也会说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而法学家、管理学家等对社会保障学科的性质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2)现实中的社会保障是否作为经济学或社会学或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或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在不同国家其实是不同的。(3)鉴于社会保障独特的性质及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其作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分支均非合适,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来发展或许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理论的健康发展。因为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从基金筹集到支付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它应当属于经济学范畴;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它又应当属于政治学范畴;社会保障的行为是社会控制,其内容与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从而又应该属于社会学范畴;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关系只能由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调整和规范,并霈要运用到统计学、管理学及保险学等技术。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牵涉面甚广,上述学科均不可能包容它。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
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4)社会保障学是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来理解的,社会保障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显然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规范的、超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保障学,而应当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立足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去探究,进而建立和把握它的理论体系。据此,社会保障学仍然是能够成立的,它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去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建立和逐步完善它的体系。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2.如何看待经济学与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答:现代社会保障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安排方面受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是日益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动用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经济领域中曰益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越来越合理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保障的发展亦对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等的影响日益重大。(l)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①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②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于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③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2)为何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产生重大影响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经济学者对社会保障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已在客观上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所致。当社会保障实践活动规模很小的时候,它只不过是政论家、神学家与慈善家关注的问题;而当社会保障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安排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时,经济学界的关注就日益显得至关重要了。(3)客观评价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茌充分肯定经济学是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及政策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石,以及经济学所揭示的普遍原理与方法对社会保障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经
济学无法完全包容社会保障理论,因为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从而绝对不是社会保障的全部理论基础。所以综上所述在强调重视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用经济学替代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也不能简单地被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否则,就会忽略社会的、政治的乃至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影响,进而将经济效率问题绝对化,这绝非是社会保障理性而合理的选择。3.如何正确理解理论学术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争论?答:(l)理论学术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巨大偏差,这一方面与研究者不同的专业视角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社会保障走过的历程及其多样化实践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学术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分歧是长久的,也将是永恒的。即使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经济学界亦有主张对社会保障采取公营或私营化的争论,还有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持完全相反意见的争议。因此,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早已成为争论社会保障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领域,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亦早已成为研究社会保障间题的重要专家。(2)然而,社会保障的目标并不于经济目标,政治目标等,因此,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可以充当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但这些学科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同样地不能等同于社会保障理论问题的专门研究。就像弗里德曼可以提出取消社会保险制度而几乎所有的国家均不可能做到一样,绝对的“公平”与绝对的“效率”均是注定要灭亡的。(3)各学术领域与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社会保障态度的差异,正是发展社会保障理论学说的有益营养来源,也是确立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换言之,否定社会保障的学说与肯定社会保障的学说对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实践的健康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4.试比较分析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影响。答:(l)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①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②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于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③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改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无法完全包容社会保障理论,在强调重
视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地位的同时,社会保障理论也不能简单地被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否则,就会忽略社会的、政治的乃至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影响,进而将经济效率问题绝对化,这绝非是社会保障理性而合理的选择。(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①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②社会保障通常被纳入社会发展而非经济发展的范畴,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通常作为评价与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而非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归类习俗也表明社会保障需要社会学的指导。③社会学的优势正在于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观对于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有着非常直接的启示。(3)政治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①政治学所揭示出来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追求,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影响。②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是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制、人权与主权、政党与政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决策与行政、权力与腐败、发展与稳定等。在这些核心领域中,几乎均与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几乎均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对社会保障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理论价值,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并汲取政治学的养分。5.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吗?答: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能否得到也一直是学者想证明的,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笔者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是可以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的,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能整合。(l)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效率是基础,只有效率的不断提高,才有公平的质的增进,损害效率终将损害公平。反过来,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只耍是公平的,即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的统一,就会导致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都是同等重要的,是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公平和效率都应服从和
服务于社会保障这一目标。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大基本原则。所以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是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的。(2)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的不足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受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制度设计还不完善,实际操作过程困难很多。因此,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和低效率并存的问题还较为明显。①不公平的主要表现是:a.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小,覆盖面狭窄;b.在已享受社会保障的人群中,由于保障基金来源不一,其享受的待遇还存在很大差异;c.我国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外,其他保险项目还在试点阶段,没有实行真正的社会统筹,同时,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展也很慢,导致统筹层次低,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保障功能弱。②效率低的主要表现是:a.缴费水平、待遇标准和范围差异大;b.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影响社会效率的提高;c.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营中未引入市场机制.政事不分,监督不力,存在着挪用、挤占甚至浪费现象,未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制约其提升社会效率作用的发挥。(3)建构既是社会公平又有经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方向、基本思路、主要原则及主要对策①主要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行的主要以“国家社会保障”为特征的制度模式要尽快向以“国民保障”为特征的制度模式转变,进而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更高水准的公平与效率。②基本思路:社会保障在其“基本点”上从“强调国家责任”转向“强调国民权利,国家有义务承担”;在其“保障动因”上,从“缓解阶层矛盾”转向“促进社会发展”;在其”保障需要”上,从“个人需要”转向“社会需要”;在其”保障范围”上,从“局限于特定社会人群”转向“全体社会成员”;在其“保障制度”上,从“零星的、分散的”转向“系统的、完整的”;在其保障作用上,从“残缺性”转向“制度性”。③主要原则:适度原则——社会保障需要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刚性原则——社会保障一旦形成,其项目、标准、水平具有可增不可成、可升不可降的刚性特征;其推行具有强制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应服从其制度安排。④主要对策:a.转变传绕的单位福利主义观念和体制,剥离单位的社会保障功能,强化个人自研究与政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影响。
②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是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制、人权与主权、政党与政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决策与行政、权力与腐败、发展与稳定等。在这些核心领域中,几乎均与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几乎均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对社会保障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理论价值,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并汲取政治学的养分。5.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吗?答: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能否得到也一直是学者想证明的,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笔者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是可以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的,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能整合。(l)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效率是基础,只有效率的不断提高,才有公平的质的增进,损害效率终将损害公平。反过来,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只耍是公平的,即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的统一,就会导致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都是同等重要的,是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公平和效率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保障这一目标。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大基本原则。所以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是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的。(2)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的不足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受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制度设计还不完善,实际操作过程困难很多。因此,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和低效率并存的问题还较为明显。①不公平的主要表现是:a.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小,覆盖面狭窄;b.在已享受社会保障的人群中,由于保障基金来源不一,其享受的待遇还存在很大差异;c.我国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外,其他保险项目还在试点阶段,没有实行真正的社会统筹,同时,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展也很慢,导致统筹层次低,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保障功能弱。②效率低的主要表现是:a.缴费水平、待遇标准和范围差异大;b.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影响社会效率的提高;c.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营中未引入市场机制.政事不分,监督不力,存在着挪用、挤占甚至浪费现象,未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制约其提升社会效率作用的发挥。
(3)建构既是社会公平又有经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方向、基本思路、主要原则及主要对策①主要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行的主要以“国家社会保障”为特征的制度模式要尽快向以“国民保障”为特征的制度模式转变,进而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更高水准的公平与效率。②基本思路:社会保障在其“基本点”上从“强调国家责任”转向“强调国民权利,国家有义务承担”;在其“保障动因”上,从“缓解阶层矛盾”转向“促进社会发展”;在其”保障需要”上,从“个人需要”转向“社会需要”;在其”保障范围”上,从“局限于特定社会人群”转向“全体社会成员”;在其“保障制度”上,从“零星的、分散的”转向“系统的、完整的”;在其保障作用上,从“残缺性”转向“制度性”。③主要原则:适度原则——社会保障需要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刚性原则——社会保障一旦形成,其项目、标准、水平具有可增不可成、可升不可降的刚性特征;其推行具有强制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应服从其制度安排。④主要对策:a.转变传绕的单位福利主义观念和体制,剥离单位的社会保障功能,强化个人自合,必须建立社会互助的集体意识,这种社会整合论其实亦代表了一种社会保障思想。⑤瑞林格的文化决定论:他通过对德国与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比较,认为美国之所以较德国晚50年之久才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其根本原因是文化风俗习惯与价值体系的差异造成的。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肯定是必要的,因为它确实能够说明一些从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无法说明的现象,但过分强调文化决定论却并不妥当。7.比较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答:独裁统治下,国家机器为独裁者所控制,中国古代的专制是是皇权至上、家天下式的专制,西方古代的专制既是皇权专制也是贵族专制,无论哪一种,社会保障的措施均是统治者或既得利益集团维持他们权力的策略性工具;在民主政治条件下,由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通常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社会保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立法机关规范并由行政机关实施,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事实上却取决于多数国民的意愿。(l)社会保障发展的动力不同:在专制政治下,社会保障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意愿与意志.社会保障是由统治者主观意愿决定的社会保障,也是被动式的社会保障;在民
主政治的条件下,由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通常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事实上却取决于多数国民的意愿。(2)目的不同:在专制统治下,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持统治秩序与政权的延续;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是国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3)内容不同:独裁统治下的社会保障内容局限于低层次的救济;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则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内的综合性保障系统。(4)运行机制不同:独裁统治下的社会保障的运行是人治而非制度化,它的效果取决于统治者的开明程度及是否重视民生问题;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的运行则是在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下运行,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5)在独裁统治下,社会保障完全出去统治者的个人意愿,人们职能被动接受,因此不存在着泛政治化的情况;但是民主政治下,因为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台,往往不是事先审慎思考每一社会保障项目或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是政党政治及政治家的竞选需要占了很大的位置,以至于造成社会保障跟着民主选举膨胀,最终留T难题给继任者,造成社会保障的泛政治化。8.试分析一个政党(国内外均可)的社会保障政策主张。答:政党政治通过议会或控制政府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政策,其对社会保障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美国有两大政党之一的民主党人认为,社会成员的生活困境是社会环境欠佳或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政府应当努力改善环境、提供机会,同时负起照顾人民生活的责任,故设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兴起,政府还应该不断改善社会服务来配合人民的需要。在民主党执政时或在民主党主政的州或市,还可以看出他们较为重视少数民族和穷人的利益,能够体恤他们的需要并常常为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机会。克林顿作为民主党推举出来的总统,1992年在竞选中许诺他上台后让“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医疗保健”,同期民主党通过的政纲亦提出了平民福利法案,但克林顿上任后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迫使他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向共和党人作出妥协,以致他的福利改革遭到严重挫折;小布什上台后,减税与削减社会福利成为他推动的改革目标,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更是提出要控制公共养老金计划而为每个美国人建立个人账户,这一动议无疑遭到了民主党人的强烈反对。第4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二、复习思考题
1.美国和英国同属经济发达国家,为什么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有很大的差别?答:美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属于社会保险模式,到现在都没有为其国民建立其医疗保险制度,而英国则是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社会的国家,两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看来是差别巨大大。原因在于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是多样的,并非只有经济因素。英国和美国同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只是说明了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样强大,但是不能怨略政治、社会以及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且社会保障不同发展阶段起主导性的作用的因素并不一样。(l)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及发展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等。①经济因素。它毫无疑问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②社会因素。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的。③道德伦理因素。它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时至今日,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不仅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而且上升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④政治因素。它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的。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因素。⑤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而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同样会对一国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2)可见,荚国和美国虽然同属于发达国家,但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仍然有很大的差别,是因为即使是两国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或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或都具有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亦可能存在着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道德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客观上均对社会保障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2.试分析如何克服社会保障过度可能导致的“养懒汉”现象?
答: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尤其是失业保障水平和最低保障水平过高,使得很多仍在劳动年龄阶段的失业者,放弃工作,依靠领取社会保障补贴维持生活的现象就是“养懒汉”现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克服社会保障过度可能导致的“养懒汉”现象:(l)消减福利支出。如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即采取了减少住房补贴和用优惠价格向住户出售公有住房的步骤,同时允许公费病人到私人医院看病;瑞典规定了最高养老金的限额,同时减少了失业救济金和多子女补助费,取消了对减时工作工人的工资补贴等。(2)调整福利结构。如英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改救济为就业”的计划,以帮助较长时间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和城市贫民区单身母亲找到工作。(3)调整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在继续强调国家干预的前提下,从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4)制定严密的家计审查制度,避免社会保障待遇被骗取。3.试分析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答:(l)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一致①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方式,因为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和向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等;社会保障又按照各个项目的规范将这笔资金分配给受保障者,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性。②社会保障既受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权利,作为社会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的分配目标无疑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由此,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都是一致的。(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的关系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需分配。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项目的复杂分配系统,其中既有按劳分配的成分,又有按需分配的成分。社会保险的缴费通常与劳动耆的工资收入相关联,它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延续,但在待遇给付时却并非完全按照缴费多少来决定,而是根据需要来确定,从而可以视为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混合;社会救助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它明显地体现出按需分配的原则。(3)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
社会保障制度除涉及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外,实际上还有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形式,第三次分配由于规模有限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亦很有限。①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点:a.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b.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②社会保障与再分配的关系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各国社会保障分配规模逐渐扩大,分配水平逐渐提高,这一方面是应付社会风险、提供国民生活保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收入和资源公平分配的需要,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表现了国家再分配力度的增强。在我国强化我国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应该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方面。③对第三次分配韵界定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由于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自愿的、非制度化的分配方式,缺乏稳定性常常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我国,第三次分配功能尚十分微弱。中国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还非常落后,应根据我国国情,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制,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并提高其公信度,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增强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力。4.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答:(l)消灭贫困需要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贫困的消失,社会保障在解除贫困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为解除贫困人口及遭遇灾祸的人们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会直接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②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事实上直接起着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③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政策,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的相对贫困。它还通过平抑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曲线,避免了生活大起大落的现象。⑤社会保障制度还通过公共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服务措施,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客观上缓解了贫困为人们带来的痛苦。(2)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往往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基础,没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难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以上消除贫困的举措,可以减少起点的不公平,保证机会的公平,从而促进社会公平。5.如何协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并促使两者共同发展?答:(l)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一定情况下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冲突,一方的发展往往会削弱和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这对于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更力明显。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的保障需求会日益强烈,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②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依靠单纯的社会保险或单纯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所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3)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发展①两者相得益彰:社会保险为人们提供基本的风险保障,而商业保险却不同,它对人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风险,只要符合可保风险条件便可以设立相对应的险种,保险事故可大可小,保险标的可乡可少,保险金额也可低可高,即使社会保险已经保障了的风险,商业保险仍可以再予以保障,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和特殊的保障需求,使两者保障功能和保障范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②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相通性亦使两者可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由于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
顾社会目标的实现;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如社会保险采取权利义务相结合的费用三方负担原则,或将商业保险免赔的做法引入医疗保险,都是社会保险开源节流的有益尝试;商业保险也可开办一些具有社会保险功能的险种(如团体年金保险),不但吸引客户还可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在技术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以互通有无,如保险精算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综上可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可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发达的商业保险。6.社会保障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答:社会保障作为一种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达到特定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在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同时,必然会对它们产生巨大的影响:(l)社会保障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①政治需要社会保障:政治需要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离开了社会保障的维系,政治的目的也将难以实现。社会保障会受政党更替的影响,更会影响政党的施政纲领的选择。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了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行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2)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影响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完善的或者过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①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保障通过对杜会成员收入水平的调节,以及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提供保障,避免了一部分人因生活陷入困境而发生与社会对抗的现象,缓和了社会成员的阶层矛盾,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着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
②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起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社会保险既是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性机制,又是促进劳动者身体、心理及技能素质的重要保障机制,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③如果社会保障发展超前,则可能会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如果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化解,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将受到破坏,经济发展自然深受其害。(3)社会保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保障对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①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②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使其更加努力为社会工作;④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旋;⑤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如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安全保障,有助于消除对不幸事件或特殊事件的恐惧感,增强自信心,进而破除封建迷信,树立起互助互济、自我负责、积极向上的新观念。第5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二、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有漏洞?答:(l)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社会安全网”的目的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并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在机会均等、平等分配、适度保障的原则指导下,分解为完整性、协调性和层次性,因为只有完整、协调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全面解决各种需要国家和社会运用社会保障手段来解决的现实问题。(3)若社会保障体系缺少社会救助,或者社会救助中的某一项目那么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将更加困难,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保障的发展。若社会保障体系缺少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下设的某一具体项目,那么劳动者的利益就会被损害,影响社会稳定。同样若社会缺少社会福利、军人保障,那么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稳定机制变的脆弱不堪。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个体系,目的就是通过体系内的各个项目的互补实现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有漏洞。2.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答: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有:(l)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我国的社会救助的主要项目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和灾害救助。(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障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就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后顾之忧。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3)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中国的社会福利子系统的包括如下主要项目:老年人福利,主要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福利;残疾人福利,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事业、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和其他相应的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如妇幼保健、儿童免疫、孤儿收养、妇幼津贴等;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4)军人保障,是以军人为保障对象的一个综合性保障系统,我国现行军人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人抚恤优待、军人保险、军人安置保障和军人福利。(5)补充保障,在我国,除了政府主导并由专门法律具体规范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化保障措施同咐存在并发挥着相应的社会保障功能作用,如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客观上均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社会保障的作用。
3.比较基本社会保障与补充社会保障的差异。答: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补充社会保障措施两大类。前者由国家立法统一规范并由政府主导,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部分;后者则通常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民间及市场来解决,一般包括企业年金、慈善事业、互助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与补充社会保障的差异表现在:(l)性质不同。基本社会保障是属于社会政策范畴,是政府主导并由公共机构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公共事物;补充保障则是由企业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范畴或者道德范畴。(2)目的不同。基本社会保障往往以稳定社会为政治动机,而补充社会保障如企业年金最终目标是确保举办者利润的最大化,如慈善事业则是出于“博爱”和“仁爱”之心,目的是社会和谐。(3)组织基础不同。基本社会保障是以官营或公营机构为组织基础,而补充社会保障则是以民办或私营机构为组织基础。(4)资金的筹集渠道不同。基本社会保障以财政拨款或强制性筹款为经济基础;补充社会保障则来自于企业和员工个人资源缴费或者社舍捐献。(5)调节机制不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法律制度为实施基础,它与道德并无直接关系,只是法制规范的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强制性利益调节机制,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法律明确规范的;而补充社会保障制度则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有的需要遵循市场机制的调配,入企业年金,有的则需要接受道德机制的约束,如慈善事业。4.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答: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社会保障政策;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完善的一种社会政策。(l)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相同点三者都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现代社会保障不可分割的整体。都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点
①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是杜会保险,因为社会保险与劳动者直接相关,且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给付都金额巨大;社会救助历史最悠久,在现代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最基本的和最不可或缺的;社会福利则是各国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社会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②政府的介入程度不同。社会救助政府承担着管理和财政拨款的职责,政府的责任大;社会保险政府多承担着管理和担保人的职责;社会福利政府主要起着管理和规范的作用,引导民间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③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社会救助具有权力和义务单向性的特征,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民享受权力时并不需要承担相对应的义务;社会保险则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只有缴纳了社会保险费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社会福利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有的福利服务是需要缴纳费用的,有的则是无偿提供的,所以有的权利义务具有单向性,有的则是权力义务相结合的。④实施对象不同。社会救助的实施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或遭遇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劳动者;社会福利的实施对象则是全体国民。⑤保障水平不同。社会救助是低水平的,也称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是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的;社会福利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国民福剩。5.比较几种主要社会保障模式的异同。答: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安排出发,社会保障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即社会保险型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和国家保险型模式。(l)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相同点①立法先行。上述四种社会保障模式在各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首要规律即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时间按,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②政府要承担责任。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政府责任虽然不同,但是政府都是作为最后担保人出现的,国家要组织和设计社会保障制度,并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监督。(2)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不同点①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和强制储蓄型模式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福利国家模式的保障水平较高,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
②保障内容不同:社会保险型模式和国家保险型模式的保障内容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而强制储蓄型一般只针对养老保障,福利国家模式的保障内容全面,一般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模式”。③保障对象不同。国家保险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的保障对象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强制储蓄模式也是有能力的社会成员而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④政府责任不同。国家保险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不仅强调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还强调政府的资金支持,财政资金是两种保险模式的重要资金来源,而社会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只强调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⑤资金来源不同。国家保险模式是国家包办的社会保障模式,政府负完全的财政责任;福利国家模式虽然政府财政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也同时强调雇主和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险型模式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强制储蓄型模式的资金来源于个人,是最缺乏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障模式。6.如何评价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答:(l)智利养老保险私营化的基本情况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击中表现在养老金私营化方面,这种改革是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革命。从智利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养老保险个人负责制,同时将政府的直接管理责任转移给基金管理公司,这样政府的责任被缩小到最小限度,而个人的责任却被扩大到极大程度。(2)对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的评价①正面讦价:智利在养老金制度上的改革,因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取得了政府负担减轻、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益显著增长等成就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养老保险私营化也开始被许多国家纷纷仿效。②负面评价:智利养老金私营化管理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加深和扩大了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改革从职能和内容上改变了社会共担责任的观念,个人缴费和私营化实际上将养老保险变成了私营保险制度,这与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相背离的;同时,智利的改革并未减少新制度的运行成本;私营化管理隐蔽性强,潜在风险大,当遭遇经济衰退时管理公司亦可能产色和国内破产,从而造成受保障者的权益缺乏保障,或者仍构成政府负担。7.你对短视国策论有何看法?答:(1)2002年学者陈平提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他的理由是:一,统一社保经济上根本不可行。在区域发展高度不平衡、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上将是乌托邦式的“洋跃进”。统一社保非但无助于国企改革,还会拖垮整个财政体系。第二,将严重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外资将流向没有社保的劳动力廉价国家,从而削弱而非加强社会稳定。第三,违背当前小政府大市场的世界改革潮流,在体制上重演西方和东欧韵错误道路。(2)我国应该建立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步骤、水平和办法等,确实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这种讨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陈平教授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所言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过分夸大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在一定时期内廉价劳动力确实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崛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幸”遗产而不是值得夸耀的优势。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当代社会,社会保障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而且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甚至是社会主义因素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社会保障稳定社会的功能日益显著,虽然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是有困难的,但是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第6章社会保障基金二、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性?答:社会保障基金则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和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l)社会保障基金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支撑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于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协调作用。(2)社会保障基金支撑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个人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而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以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为前提与基础。(3)社会保障基金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增进国民福利。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遇刭各种风险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补偿或服务,保证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使个人及家庭不仅无生存危机之忧,而且能够使劳动力得以恢复,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进而不断增进国民福利。(4)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能够有效地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反叛心理与对立行为,
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基金制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与资本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答: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是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消费性社会后备基金。(l)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企业或集体、个人的原始收入,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企业或单位统筹以及个人缴费等方式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然后,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和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障对象提供经济补偿或福利服务,这样,对一部分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改变国民收入原有的比例,使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即将一部分原属子国家和企业的份额转移到个人消费领域。社会保障基金在实践中先积累后支付,从而客观上表现为社会后备基金形态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性质。(2)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基金均主要来源于雇主、雇员缴费与政府拨款等三大渠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价值的分析表明,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部分,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所必须花费的受教育训练费用。随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这时劳动者的必要劳动不仅包括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还应包括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基本上属于必要劳动的范畴。(3)社会保障基金并非全部由必要劳动所创造,还有部分来源于剩余劳动。例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所获利润,来源于投资营运收益扣除劳动者必要劳动和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剩余;国家为非物质生产部分的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来自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综上,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是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淌费性社会后备基金。3.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有哪些?答:(l)国家财政拨款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具体方式包括:①财政拨款,即政府直接拨款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社会救助基金、军人保障基金及有关公共福利基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形成。②实行税收优惠或让
利,这是一种间接资助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a.国家允许社会保障机构强制地向企业和个人征收税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b.国家对社会保障机构筹集的基金实行免税优待以及对社会保障对象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征税;c.承担社会保障管理费用。(2)雇主和个人缴费①雇主缴费,雇主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一般按雇员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法强制征收,由雇主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积累基金和活劳动补偿基金。②个人缴费个。个人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障费用,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还能完整地体现社会保障的权责结合与责任分担的原则,同时增强个人自我保障意识,引导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的重视。(3)社会筹资社会筹资的渠道主要有社会捐赠和发行彩票。①社会捐赠是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一个非正式的却又非常流行的渠道,其特点是以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自恩捐献为基本特征,由民间慈善公益团体负责征集并用于各种社会救助与福利事业。②发行彩票。在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常性渠道是发行福利彩票,它完全凭公众自由参与,所筹集的资金用于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是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补充,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4)其他渠道包括:社会福利服务收费、基金运营收益、发行特种国债、国际援助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机制的重视与利用,适当收费成了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财政来源,而基金运营收益则构成了基金制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重要保证。4.比较社会保险征税制与征费制的优缺点。答:(l)征税方式征税方式是根据国家立法规范,由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采取税收形式强制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采取这种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就社会保险制度而言,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险缴税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专门开征社会保险税的,也有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收来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①征税方式的优点:强制性强,负担公平,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保险项目简单明了,缴税和支付有章可循,管理简便。②征税方式的缺点:税收形成财政资金后只能通过年度预算来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为基本目标,从而事实上无法积累社会保障基金,进而无法抗拒周期性的社
会保障风险。只能与现收现付型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不能适应完全积累型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2)征费方式征费方式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范,强制向企业与劳动者个人征收并用于特定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它一般限于社会保险。采取征费方式筹资,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险资金是分项来源于雇主与劳动者个人的缴费,并必须分项专门用于特定的社会保险项目,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从性质上有别于财政资金。①征费方式的优点:在强制征收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既可以采取类别费率,也可以采取综合费率;既可以混合筹集,也可以分项筹集。与征税制相比,征费方式根据不同的社会保险种类设置不同的缴费率,向不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征税方式是将政府统一管理的各种社会保险通过社会保险税统一征收。征费方式不仅呵以与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相适应,同样可以与完全积累型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②征费方式的缺点:要设置专门的社会保障费的征集部门,因此管理复杂,成本较高;另外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的基金不能相互调剂使用。5.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有几种方式?答: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最基本的有三种,即货币支付、实物支付和服务支付。(l)社会保障基金基本上以货币形式筹集的,同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领取者有较大的自由支配空问,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大部分采取货币形式。如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等社会保险均采用货币形式支付,医疗保险待遇虽然以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提供,但实际上仍然是货币形式结算;社会救助给付也是以货币支付形式为主。(2)实物支付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物资的一种社会保障给付方式,这种给付方式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军人保障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我国的灾害救助中也常见实物救助(提供食物、衣被等)的方式。(3)服务支付是指通过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及服务设施而实现保障目的一种社会保障给付方式,如医疗保险中的身体检查、疗养基地和康复基地的建立,以及敬者、院、福利院、幼儿园和各种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兴建,都属于服务及服务设施支付。6.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有哪些?投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答:(l)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
①安全性原则,是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经办机构必须绝对保证投资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按期如数收回,并取得预期投资收益。如果投资失败,则无力支付社会保障金,从而影响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必须首先考虑安全性原则。②收益性原则。收益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自我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成败的关键指标。通常情况下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要取得收益就得冒一定的风险,安全性原则和收益性原则很难兼顾,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投资技巧。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不顾投资的社会效益,而应该将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起来,必须与政府的公共目标保持一致。这也是社会保障基金不同于其他金融性投资的一个重要特性。③分散性原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时必须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即要求不能把所有的投资放在同一个项目或者同一个行业或者同一地区,而是要考虑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方式,以分散投资风险,并促使社会保降基金的投资运营在总体性、长期性、稳定性上实现安全增长。④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运营过程中,需要兼顾流动性即变现性原则,换言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不发生价值损失的前提下应当可以随时变现,以要保证基金能够及时满足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不能一味地追求收益性而忽视流动性,这就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经办机构善于选择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方式①金融投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金融投资工具,包括储蓄存款、债券、公司股票、货款、以资产为基础的证券、衍生证券等。②实业投资。实业投资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等不动产。7.为什么要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答:为了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合理分摊社会保障转型成本并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政府于2000年9月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l)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它肩负着化解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中出现的历史债务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高峰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保持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
(2)全国社会保降基金由中央政府直接筹集、管理。它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既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保障基金,而是在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基金出现财务危机时,充当着补充、调剂基金的作用。8.社会保险基金的负担方式有几种?答: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即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个人。从各个国家的实践看,负担方式因不同的社会保险制度而有所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负担、双方负担和单方负担等三种负担方式。(l)三方负担型。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担,许多国家采取这种方式。(2)双方负担型。一是雇主和雇员双方负担型,这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方式;二是由雇员和政府双方负担,部分国家的部分社会保险项目采取这种分担方式;三是由雇主和政府双方负担,如日本、德国等国的工伤保险、意大利的失业保险以及瑞典等国的疾病生育保险就采用这种负担方式。(3)单方负担型。如智利的养老金缴费完全由劳动者承担,绝大多数国家的工伤保险缴费均由雇主一方全部承担,而过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保险则是由政府全部负担。不过,在一个国家内部,并不是只采取一种负担方式,大多是根据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要求而多种负担方式并存。9.比较养老保险的三神财务模式。答:养老保险财务模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等三种。(l)现收现付式又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①现收现付式的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保值增值的压力。②现收现付缺点: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税)率波动大,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不仅使劳动者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准确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2)完全积累式
又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其特点是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①完全积累式的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紧密。②完全积累模式的缺点:固定的费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倍增;对每个企业与每个劳动者分别立账且需历经多年而使管理工作难度倍增;对无积累的国家而言,采用这种模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偿还『日债与预筹新款的双重压力,将使国家与企业均难以承受。(3)部分积累式又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隶分阶段地调整费率。部分积累式的优点在于: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第7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二、复习思考1.为什么要突出强调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答: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其目的均是为了赋予国民以相应的法定社会保障权益。社会保障法制化是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的保证。社会保障法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保障理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两种:(l)内在价值,即社会保障法所固有的价值。社会保障法制化的内在价值可作如下解析:a.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公平与正义,通过法律的规定可以使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更为公平、合理。b.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获得一种确定性。
(2)外在价值,即社会保障法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目标来说所具有的工具价值。具体表现在:a.法律对权利义务可以起到资源配置作用,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明晰化。b.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规范、有序地运行2.加何理解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嬗变?答: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立法理念的基础之上。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嬗变表现在:(l)济贫法时代社会保障立法的渊源实际上从济贫法时代算起,无论是『日济贫法时代还是新济贫法时代,立法者以新教伦理观为依据,以惩戒性“矫治”观念作为立法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认为贫穷是由个人因素而非社会因素造成的,“贫穷是万恶之源”,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济贫制度作为一种矫治制度,是以被救济者丧失个人尊严、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为基本前提的,接受救济者往往要接受严酷的惩罚。(2)俾斯麦时代德国俾斯麦时代于1881-1990年间颁布的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等一批社会保险法律,揭开了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的序幕。但当时的立法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瓦解工人阶级的斗志,对工人阶级作出的不得已的让步,因此,当时的立法理念主要是“怀柔”。(3)20世纪以后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逐渐成为社会保障立法理念,人们开始真正享受合法的社会保障权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作为社会保障立法的一个分水岭,社会保障立法的理念开始突破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而谋求与羟济发展相结合的新价值,社会保障制度亦由以前的临时应急措施而变成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战略。综上,社会保障立法理念嬗变的历程概括为这样一条线索,即从惩治术到怀柔术,再演变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维系机制,进而成为国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3.社会保障法有哪些主要形式?答:社会保障法的形式,是指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即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国社会保障法制的形式,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或部分:
(l)宪法。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载入宪法,在这次宪法修正案中被载入宪法的还有“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这表明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已经明确。宪法的规定,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法制的基本渊源。(2)法律。这里的法律专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又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目前,中国尚无一部真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专门社会保障法律,这一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社会保障诸项制度还未能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社会保障立法任重而道远。(3)行政法规。根据中国的立法法规定,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行政法规已有多部,在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关于社会保险的较多,而关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较少。(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而根据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某些其他工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氏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目前,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主要就是以行政规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6)法律解释。在中国,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内容之一的法律解释,一般是指国家机关的规范性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很少进行法律解释。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司法解释较少。(7)条约与协定。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等)所通过的国际条约与协定,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后即在中国生效。4.社会保障管理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答:社会保障管理在运行中需要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同时还应当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而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则。(l)公开、公正与效率原则
现代社会保障是公共事务,它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支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财政基础亦是社会公共基金,它实质上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有。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应当是透明的,社会保障管理亦必然要遵循公开、公正与效率的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社会保障法制化及其所具有的强制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各个环节均须严格按照现秆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运行,并接受社会公开监督。因此,依法管理成为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3)属地管理原则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实现的也主要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有鉴于此,社会保障管理应当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4)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虽然社会保障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但它与其他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在运行中需要与其他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即使在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内部,不同的管理机构亦需要在明确职责、分工负责的基础上保持某种程度的合作。此外,管理系统还需要与社会保障法制系统、实施系统及监督系统保持协调一致。5.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实行属地管理?答: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实现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因此社会保障要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除新加坡等少数城市国家或小国家外,各国的社会保障事务通常都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的。有鉴于此,社会保障管理应当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6.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答:在中央政府机构序列中,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其他有关部门亦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责任。(l)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均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2)民政部民政都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3)其他部门除上述主管部门外,在中央政府中,还有一些部门承担着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职责。如卫生部不仅负责全国医疗卫生事业,而且承担着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的管理职责;财政部设置有专门的社会保障财务司,负责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审计署设有专门的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亦设有社会发展司等机构,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4)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务院还于2000年设置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它虽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事业单位,但它肩负着管理主要源于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等形成的中央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责任,并负责这笔基金的投资营运管理。(5)-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如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有关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第8章社会救助二、复习思考题1.社会救助有哪些特征?答: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和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社会救助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增加的特征。(l)最低保障性。社会救助面对的是陷人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其救助(待遇)水平通常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为标准,从而是整个
社会保障体系中待遇最低的制度安排。这一特征使社会救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2)按需分配。一方面,社会救助虽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它以确定的贫困线或救助起点为依据,只有生活陷入困境成者遇到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申请社会救助,并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国家或社会的援助。另一方面,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援助、实物援助、服务援助等,一般根据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的具体需要来提供,因此,社会救助具有在确定的标准范围内向救助对象按需分配的特征,从而是对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形式的重要补充,是典型的收入再分配手段。(3)权利义务单向性。社会救助体现了权利义务单向性的特征,即对受益者而言,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法定权利;而提供社会救助则成了国家与社会的职责和法定义务。(4)社会救助还具有全民性特征。虽然设定了申请者申请救助的门槛,但任何人只要达到了这一门槛均有权申请社会救助。同时,对于某些特定事件中的不幸者亦提供救助,而任何人均有可能遭遇自然灾害并成为灾害救助的对象。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并非只是贫困人口的最低保障机制,而是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保障机制。2.社会救助包括哪些内容?答:社会救助的实际内容可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l)生活救助。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或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解决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而不是改善其生活。(2)灾害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目的在于帮助社会成员度过灾害发生带来的生活困境。灾害救助包括现金救助、实物救助以及以工代赈等。(3)失业救助。是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其救助对象是因失业救济金低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期满仍未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者。特点是不受时间限制,在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之前可以长期享受。(4)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问题。中国的廉租房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住房救助政策。
(5)医疗救助。是指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疔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实施,旨在恢复受助对象的健康。(6)教育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学杂费用、资助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7)法律援助。是指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中对因贫困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成员,通过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等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项目不同的是,法律援助是以司法救济的形式出现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与正义。法律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诉讼费减免、免费提供律师、公证和法律咨询服务等。(8)扶贫开发。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它虽然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主要是面向区域而不是直接面向贫困家庭与个人,但追求的目的仍然是杜会救助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同样需要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从而仍然可以纳入到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来。3.为什么说社会救助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防线?答: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虽然只覆盖贫困人口与不幸者,保障待遇也较其他社会保障系统低,但却是最基本的和不可或缺的,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防线。社会救助的这种基础性地位,可以从社会救助的特点分析:(l)最低保障性。只有社会救助面对的是陷人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其救助(待遇)水平通常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为标准,从而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待遇最低的制度安排。这一特征使社会救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军人社会保障等均是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解决的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而且也包括了保障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乃至个人发展问题。(2)社会救助还具有全民性特征。虽然设定了申请者申请救助的门槛,但任何人只要达到了这一门槛均有权申请社会救助。同时,对于某些特定事件中的不幸者亦提供救助,而任何人均有可能遭遇自然灾害并成为灾害救助的对象。因此,与社会保险面向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社会福利按照其不同的项目面向特定的群体、军人保障面向军人等相比较,社会救助显然保障范围更加宽泛。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并非只是贫困人口的最低保障机制,而是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保障机制。
(3)按需分配。一方面,社会救助虽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它以确定的贫困线或救助起点为依据,只有生活陷入困境或者遇到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申请社会救助,并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国家或社会的援助。另一方面,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援助、实物援助、服务援助等,一般根据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的具体需要来提供。因此,社会救助具有在确定的标准范围内向救助对象按需分配的特征,从而是对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形式的重要补充,是典型的收入再分配手段,这种再分配对于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并推进社会公平,显然是必不可少的。(4)权利义务单向性。社会救助体现了权利义务单向性的特征,即对受益者而言,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法定权利;而提供社会救助则成了国家与社会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当需要社会救助而不能提供或提供救助木足或者不及时,便可以视为政府与社会的失职或未尽到应尽的义务,这种不作为或者不及时作为可能使救助机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社会保险等却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但又并非是权利与义务对等。上述特征是社会救助系统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障系统的基本标志,也是社会救助始终在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防线的原因。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答:(l)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法律上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人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这一规定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社会救助,地方政府财政应当承担全部责任。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财政困难,中央财政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就承担着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拨款的责任,并且保持了逐年增长的势头,从而为全国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条件。除明确政府供款责任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还同时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捐款、资助;所提供的捐贻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因此,社会捐献构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供款渠道。(2)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主要是为贫困人口提供食物保障及其他生活必要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亦差距甚大。不仅如此,同一城市亦可能存在着市区、郊区、郊县的不同低保标准。由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也会随之提高,一些地区建立了正常的调整机制,以确保最困难群体的最起码生活能够在这一制度
下真正得到保障。(3)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领程序①申请。即社会成员根据现行法规、政策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评估自己及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低于法定标准并需要通过这一制度提供援助时,应当填写并向社会救助机构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填写清楚家庭人口、无劳动能力人口、工作人口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以作为申请救助的依据。②调查。社会救助机构在接到申请后,应当派出工作人员,向申请家庭及其所在地区和工作者所在单位进行详细调查。以核实申请者的家庭情况及收入情况。通常,为了防止浪费国冢资金,防止欺骗、冒领行为的发生,对申请人资格条件的规定和审查要求是较严格的。③审核与批准。根据调查结果和核实后的情况,社会救助专门机构做出是否批准其申请报告。④发放保障金。经过社会救助机构批准后,应当向申请者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简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程序。答:社会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权利,需要经过相应的程序。在中国,接受申请并批准救助的机构是政府的民政部门及其办事机构。一般而言,社会成员申请救助时需要经过如下程序:(l)申请。即社会成员根据现行法规、政策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评估自己及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低于法定标准并需要通过这一制度提供援助时,应当填写并向社会救助机构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填写清楚家庭人口、无劳动能力人口、工作人口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以作为申请救助的依据。(2)调查。社会救助机构在接到申请后,应当派出工作人员,向申请家庭及其所在地区和工作者所在单位进行详细调查。以核实申请者的家庭情况及收入情况。通常,为了防止浪费国家资金,防止欺骟、冒领行为的发生,对申请人资格条件的规定和审查要求是较严格的。(3)审核与批准。根据调查结果和核实后的情况,社会救助专门机构做出是否批准其申请报告。(4)发放保障金。经过社会救助机构批准后,应当向申请者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简述农村五保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答:(l)农村五保制度的基本内容
根据现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将农村五保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五保供养的含义:是对符合规定的农村居民,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②五保供养的性质:是国家面向农村孤老、孤幼的一项兼具救助与福利性的事业,它由负责管理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事务的民政部门主管,由政府负责提供所需的经费和实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③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农村居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④五保供养的内容:一是供给粮油和燃料;二是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三是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四是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安排人员照料;五是妥善办理丧葬事宜。五保对象是未成年人的,保降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发达地区的标准一般超出五保范围而为五保对象提供更全面的保障。⑤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具体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⑥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来源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⑦供养的形式:五保对象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实行集中供养或者分散供养。⑧其他:在保证五保供养经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各地民政部门还可以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将募集的物资优先用于解决农村五保户的生活需要。这一传统的乡村集体救助与福利混合型制度,正在向以国家财政为经济后盾的混合型福利保障制度发展,一些地区的五保户被集中收养在政府主办的敬老院或者老年福利院,即表明了它具有了国家福利保障的特色。特点:①对象特殊:针对的是农村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老弱病残与未成年人。②保障内容:是针对农村特殊群体的综合性的救助制度,保障全面,不仅保吃穿,还保医疗、教育、住方和丧葬等。③资金来源特殊:保养所需经费和实物来源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是地方政府负责的救助政策。同时在保证五保供养经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④保养式灵活。五保对象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实行集中供养或者分散供养。具备条件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兴办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五保对象
人院自愿、出院自由。实行分散供养的,应当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委托的扶养人和五保对象三方签订五保供养协议。7.灾害救助有哪些特征?答:灾害救助因其面对的风险是各种突发性的灾难,其在实践中也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灾害救助的急切性。由于各种灾害的发生大都具有突发性(除旱灾外)和严重的危害性,因此,灾害救助必须对灾民及时进行各种生活和医疗服务等救助,各种救灾实物或服务资源必须迅速到位,以及时解决遭灾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并将灾害造成的后果减少到最轻程度。(2)灾害救助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由于各种灾害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毁以及疫病流行等,灾害救助的内容与手段也必须是多种多样韵。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灾害救助的内容与方式是最多样化的,这主要是灾害及其损害后果的广泛性及特殊性所决定的。(3)灾害救助的非经常性。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灾害救助虽然在总体上也是一项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但具体实施时却是非经常性的,因为只有发生需要国家与社会救助的灾害时才需要灾害救助,如果风调雨顺、平安无事,则灾害救助就不需要。(4)灾害救助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于:①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即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不确定的,灾害救助也无法事先准确确定救助的时间与地区。②灾害的损害后果是事先无法确定的,所需要救助的财力也是不确定的,虽然政府每年均有救灾的财政预算,但具体需要多少却要由具体的灾害事件来决定,这一特点决定了政府的救灾预算总是与实际需要的救灾支出不相符合的。③救助的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在灾害发生时根据不同灾民的受灾程度及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救助。因此,灾害救助在形式上是一种预防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但实践中却需要临灾应变,灾害救助在实践中愈是有针对性,救灾的效果就愈好;反之,即使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救灾的效果也可能不好。灾害救助的上述特征,表明国家既需要将这一项目制庋化并有常备不懈的应急机制,也强调要积累经验;既要有财政专款作为经济后盾,也要有救灾物资储备作为物质基础。第9章社会保险二、复习思考题
1.社会保险是如何产生的?有何历史背景?答: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力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l)社会保险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社会保险得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工业社会使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业劳动者构成了一个日益壮大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工业社会不仅直接培加了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风险与失业风险,而且也使农业社会里被视为个人风险的疾病医疗、养老等演变成了群体性的社会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慈善事业或者有限的救济措施根本不可能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制度因其能够解决劳动者在职业伤害、失业、疾病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诸多后顾之忧,并调和劳资矛盾,很自然地成为各国政府的首选。(2)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①社会背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和生活风险结构的改变,构成了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强大推动力。②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只有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化大生产才真正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亦大量增加,从而使得当时的社会有可能考虑用社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劳动者普遍存在的一些生活风险问题。③政治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发展。社会问题异常突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基本生存权利,为争取社会保障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社会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采取软化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社会保险作为“消除革命的投资”。可见,社会保险产生的过程就是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与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2.社会保险有哪些特征?答: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力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
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考察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发现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l)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杈利和义务结合型。尽管政府与雇主均承担着供款责任,但劳动者要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仍须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因此,权力和义务相结合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特征。(2)预防性。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时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面向劳动者,它保障的不是劳动者已经发生的生存危机,而是其可能发生的收入损失或剧降风险,解决的时劳动者未来的或可能遭遇的生活风险。(3)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主要限于收入损失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才有权获得给付。从社会保险那里得到的补偿只能是对受保障者收入损失的一定程度的补偿,即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4)储蓄性。只有积累社会保险基金,才能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收入中断的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才能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因此社会保险资金在征集与管理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储蓄性。(5)责任分担。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多渠道,不仅由劳动者、企业单位或雇主缴费,政府补贴,还会有相应的投资收益等,三方共同筹资,不仅体现了社会保险责任的分担,而且也保证了资金来源的可靠性。(6)互助共济。参加社会保险者定期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其中有人遭遏特定风险而受到损失时,可以按规定领取一定数量的保险金,从而达到了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目的。3.试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的关系。答:人口老龄化是影响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养老保险是否适合是否完善,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是否幸福,是否老有所养的重要条件。(l)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家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l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2)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①人口老龄化首先体现在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上。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带来了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压力。因此老龄化会导致养老保险筹财务模式的转变。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无法积累起资金,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到
来。因此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财务模式开始由现收现付向完全积累或者部分积累模式转移。②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补充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认得需求既有一致性,又有多样性。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只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就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补充养老保险能最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源,体现不同地区、行业、企业间的经济发展差别,既能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产生的财政压力,又能保证个人养老保险待遇总水平不会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减少而降低。4.比较养老保险的责任承担模式。答: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主要有:政府负责型;责任分担型;个人负责型和混合责任型。(l)政府负责型是指由政府直接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常以国民年金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承担社会保障的纳税义务,政府通过预算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政府对养老保险事务实行直接管理并严格监督。优点: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缺点:可能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而给财政带来日益沉重的负担。(2)责任分担型是基于责任分担或责任共担的原则确立的,白政府、单位或雇主、个人等多方分担养老保险责任,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流形式。优点:劳动者的养老保险责任由多方共担或分担,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具有较强的社会互济性;有利于养老责任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更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缺点:由于实行强制性责任共担,所以只能适用劳动者甚至主要是工薪劳动者,从而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3)个人负责型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劳动者参与养老保障制度,但政府与雇主均不承担缴费义务,而是完全由劳动者个人缴费,所缴保险费完全记人个人账户,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偿运营,所赚收益再充实到个人账户中去,到劳动者退休后可以领取自己账户中的养老金用于养老。这种模式的典型是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后推行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并由此确立了养老保障的个人负责模式。特点:强调个人自我负责,政府责任很小,缺乏互助共济性和风险分散功能;无缩小不公平和维护公平的功能;它在实践中除了为个人进入老年后积累一笔养老资金外,
主要是起起到提高储蓄率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个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能否真正解决劳动者的养老问题亦有待检验。(4)混合责任型。多数国家在构建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时,既肯走责任分担机制,也注意到既需要增进国民的老年福利,也应当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从而出现了既有政府负责的层次,又有两方或者三方分担责任的层次,还有个人负责的层次,这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责任分担的演变,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和更有效的方案。5.比较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答:概括起来,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等三种。(l)现收现付式,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保值增值的压力。缺点: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税)率波动大,一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不仅使劳动者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准确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2)完全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其特点是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紧密。缺点:固定的费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倍增;对每个企业与每个劳动者分别立账且需历经多年而使管理工作难度倍增;对无积累的国家而言,采用这种模式时,偿还『日债与预筹新款的双重压力,将使国家与企业均难以承受。
(3)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尽管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均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但单独采用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兼具上述两种筹资模式特点的混合筹资模式。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部分积累式的优点在于: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6.为什么中国现阶段要强调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答:(l)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城乡二元社会导致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结构依然存在,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①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层次是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社会福利,对象是全体国民,是向全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这项制度的实质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并健全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和城乡基层卫生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②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层次是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怍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城市职工和居民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保障系统。③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国家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建立起了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体系,资金由政府财政提供,让更多人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2)医疗保障各层次的作用:公共卫生服务的防疫、妇幼保健等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责任分担则能够使得国民及时的医治疾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医疗救助是对贫困人口中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一种社会救助,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和谐有重大作用。(3)只有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从各个方面来增强国民的安全感,维护国民的健康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国情是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巨大,且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使得建立完全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不现实,而且人们需要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国民的需要也并非医疗保险这一个层次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我国要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7.如何理解工伤保险的性质?
答:工伤事故属于职业性伤害,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为企业或雇主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因此,工伤保险符遇带有明显的“劳动力修复与再生产投入”性质,属于企业生产成本的特殊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工伤保险的性质:(l)强制性。为保护劳动者受伤害后保障权利的实现,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强制实施,根据法规规定范围的用工单位及职工,都应参加工伤保险并缴纳保险费。由于工伤具有突发性,甚至还有不可逆转性,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终身痛苦,于企业不利,对国家不利。所以工伤保险必须是强制性的。(2)社会性。工伤保险对象包括社会上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经济成份的劳动者,因此保险金领取人数众多,对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都会产生广泛影响,政府部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定干预,在发生职业风险与未发生职业风险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达到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目的。(3)互济性。工伤保险是通过统筹来分散职业风险的。因工伤人员在社会上分布不均,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保险,解决企业(或地区)之间不同的压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操作,更体现出互济性,对企业和劳动者形成双保护机制。(4)非盈利性。工伤社会保险基金属劳动者所有.是保障职工安全健康的基础,专款专用,国家不征税,并由国家财政提供担保。所以,工伤保险不同于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前者实行收入再分配,具有强制性,保障性;后者不实行收入再分配,具有任意性与盈利性;前者讲的是社会效益,后者是以盈利为目的,讲经济效益。商业保险不能代替工伤社会保险。8.为什么强调失业保险要发挥促进就业的功能?如何发挥其促进就业的功能?答:(l)强调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可以从失业保险的目标来解释。失业保险的目标可以从大的社会经济层面和失业者个人层面来看。从失业者层面来看,失业保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他们提供物质帮助,使他们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使他们有时间寻找新的工作,同时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通过帮助失业者提高技能促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失业保险的目标维护社会稳定、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保障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促使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因此,从失业保险的目标可以看出,失业保险是通过对失业者的生活得保障太促使其再一次就业。因此失业保险必须要发挥促进就业的功能。(2)呵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①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即失业保险机构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保障了失业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这可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有时间和条件寻找新的工作。②增加失业保险金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抑制失业和开发就业岗位等方面的支出。直接发挥其促进就业的功能。第10章社会福利二、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答: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殁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对社会福利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下面几个层次:(l)国家(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通过从事福利事业的社会团体)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国家颁布相关法律对各项福利事业进行规范。(2)它与其他社会服务相比,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从而既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又不同于一般第三产业,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政府的呵护与政策扶持往往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3)它强调社会化,即福利的提供必须是开放式的,因此,严格而论,由各机构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并不能算是社会福利。(4)社会福利的供给,采取的主要是提供服务的方式,甚至也包括对有需要者的精神慰藉。(5)社会福利的目标,不单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或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2.简述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答:(l)老年人福利专门面向老年人的福利项目,主要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及其他。老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有:
①老年经济保障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养老年金、医疗保险、贫困救助等。一些国家或地区提供普遍性的国民年金,实际上即是老年人的经济福利。②老年生活照顾是指对于因年事已高而在生活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所进行的生活照料,主要指生活上的照顾,包括吃、穿、住、行等具体方面,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照顾。老年生活照顾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家庭照顾、机构照顾和社区照顾。③老年服务构成了社会服务的主体内容,它包括老年人心理和社会服务、老年人教育服务和老年人就业服务等。老年人就业服务包括退休者再雇用训练与辅导、退休制度的改进研究、老年人创业或老年人就业寺案计划等。④此外,一些国家还有相应的面向老年人的其他福利措施,如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逛公园等,均可以纳入老年人福利范畴。(2)残疾人福利专门面向残疾人的福利项目,残疾人福利事业包括如下主要内容:①残疾预防。它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采取一些行动来避免出现生理、智力、精神或感官上的缺陷(初级预防)或防止缺陷出现后造成永久性功能限制或残疾(二级预防)。②残疾人康复。它是指国家和社会旨在使残疾人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它具体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使残疾人回归社会。③残疾人教育。它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由政府财政扶持,是现代国民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④残疾人就业。与残疾入教育一样,残疾人就业也是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利用法律或政策手段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雇用一定比倒的残疾人。第二,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提供残疾人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治疗、职业培训等福利服务。⑤残疾人文化体育。作为影响深远的残疾人福利内容之一,许多国家都把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视为本国体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标志,并予以高度重视。⑥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3)妇女儿童福利面向妇女儿童的福利项目,可分解为妇女福利和儿童福利。具体内容包括:妇女福利由于妇女在生理、心理上有与男子相区别的特点,需加以特殊的照顾和保护。因此它一般包括:①特殊津贴与照顾。1952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生育保护公约(修订)》、《生育保护建议书》和国际劳工大会此前通过的《生育保护公约》,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照顾妇女生育的政策框架,它的宗旨就是确保妇女劳动者在产前产后使其本人及婴儿得到支持和照顾。②妇女劳保福利。女职工劳动保护是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照顾妇女身心特殊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为了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妇女及下一代身体健康所采取的必要措施。③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儿童福利的内容,主要有:①儿童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即国家和社会面向儿童提供相应的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由国家财政提供专门拨款,用以补贴。②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即国家和社会建立和完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场所和设施。③普及义务教育。④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对于孤残儿童,国家和社会通过建立相应的福利机构来集中收养,或者在财政补贴下通过家庭领养、代养、收养的方式提供保障。3.社区的要素有哪些?答:“社区”一般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它一般为地域的、规模较小的基层社会共同体,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在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社区必须具备4个基本要素:(l)地域要素。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区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会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的“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2)人口要素。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而。(3)社区意识。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社区意识。它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4.试述社区福利服务的含义和内容。答:(l)社区福利服务的含义
社区福利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或扶持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社区福利服务的内容主要有: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及特殊人群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的双向服务等。(2)社区福利服务的内容①老年人服务系列。包括孤老包户组、孤老服务站、敬老院、托老所、老年人公寓、老年庇护所、老年婚姻介绍所、老年人活动站、老年人医疗保健站、老年人康复中心、老年人康复门诊、老年人学校等。②残疾人服务系列。包括残疾人服务站、残疾人医疗站、精神病人医疗站、康复中心、残疾人婚姻介绍所、弱智几童启智班、伤残儿童寄托所等。③少儿服务系列。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课后辅导班、小学生午餐点、儿童医疗保健站、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其中,居民委员会对特殊居民群众提供的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的救助、关爱和照顾,都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居委会的服务,既是社区服务的依托,又是社会福利的社区体现形式。5.如何理解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福利的关系?答:老年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年人生活、维护老年人健康、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它作为养老保险的延续和提高,在解决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l)随着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对养老金的需要,而是对社会福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老年人福利构成了许多国家社会福利中的主体内容。在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人口流动加剧和观念变化等情形下,老年人问题便日益由个人或家庭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老年人福利正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2)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求。人进入老年后,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收入中断或减少所带来的经济问题,从而使经济保障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必要保障。②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需求。人生进人老年阶段后,生理功能衰退,患病的几率增加,影响其行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尤显迫切。③老年人的情感保障需求。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少子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下,许多老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老年人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情感保障。
④老年人的服务保障需求。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生活自我照料能力也会下降,从而特别需要有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等。⑤老年人的其他保障需要。如教育培训亦会有新的需要;同时,在脱离原有的工作环境后,老年人亦需要参与娱乐及其他社会活动。(3)综上,老年人对生活保障韵需要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需要一个健全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老年人福利事业必定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项目。6.为什么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答:残疾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权益,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各国之所以认为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主要因为残疾群体的特殊性。(l)残疾人群体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源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的特殊性,残疾人一般都会有生物器官、组织的缺陷、损伤而使他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更不可能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②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残疾人的普遍性特征,残疾人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性也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③生潘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④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低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各个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⑤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2)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有:
①残疾预防。它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采取一些行动来避免出现生理、智力、精神或感官上的缺陷(初级预防)或防止缺陷出现后造成永久性功能限制或残疾(二级预防)。②残疾人康复。它是指国家和社会旨在使残疾人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它具体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使残疾人回归社会。③残疾人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④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a.利用法律或政策手段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雇用一定比例的残疾人;b.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提供残疾人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治疗、职业培训等福利服务。⑤残疾人文化体育。作为影响深远的残疾人福利内容之一,许多国家都把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视为本国体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标志,并予以高度重视。⑥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3)从残疾人的特征可以发现,残疾人是整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而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社会的进步,而非个别群体的进步,因此只有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保证时,残疾人可以安居乐业时才能说明社会文明进步。而从残疾人福利的内容可以发现,残疾人福利可以各个方面维护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所以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7.比较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答: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和大社会保障的概念相通的,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都属于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相平行的概念。比较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制度时,社会福利指的是狭义的社会福利。三者的差异主要有:①国家承担责任不同。社会福利范围广泛,即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因此政府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公办社会福利事业国家要承担管理和财政责任,民办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主要是监管和规范的责任;而社会救助则是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社会保险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规范和管理。
②保障对象不同。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或者惠及其家属;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灾民。③权力和义务的关系不同。社会福利即包括免费的服务或设施,也有一些低费的服务,因此社会福利有的项目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有的则具有权力和义务的单向性;社会保险则是完全的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只有承担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劳动者才有权力获得收益;社会救助的各项目则具有权力义务单向性的特点,受助者享受社会救助待遇不需要以承担义务为前提。④保障水平不同。社会福利是为了保障国民的坐活质量得到提高;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社会救助则是最低水平的保障,目的是免除国民的生存危机。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现阶段,社会救助的地位下降,社会保险的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主题内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福利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社会福利将占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地位。8.妇女儿童福利通常包括哪些内容?答: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未成年人福利的合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妇女儿童福利项目是根据妇女、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歧视和侵害而设立,对于保障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需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l)妇女福利的内容①特殊津贴与照顾。1952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生育保护公约(修订)》、《生育保护建议书》和国际劳工大会此前通过的《生育保护公约》,宗旨就是通过为妇女提供特殊津贴与照顾,确保妇女劳动者在产前产后使其本人及婴儿得到支持和照顾。②妇女劳保福利。女职工劳动保护是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照顾妇女身心特殊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坐产力、保护妇女及下一代身体健康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因此,各国的劳动法及相关法律,均有对妇女在劳动过程中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规定,并要求雇用单位严格执行。③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在福利性设施与服务方面,有为妇女提供服务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为女性服务的妇女活动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健美中心、妇女用品专门店等。
(2)儿童福利的内容①儿童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即国家和社会面向儿童提供相应的保健设施和服务。在实施上述保健项目中,一般由国家财政提供专门拨款,用以补贴。②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即国家和社会建立和完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同时,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未成年人福利事业。③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一项面向儿童的教育福利事业,普及义务教育是保障每一位学龄儿童有受到教育的机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免收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杂费,对贫困家庭的儿童给予教育补贴,等等。④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对于孤残儿童,国家和社会通过建立相应的福利机构来集中收养,或者在财政补贴下通过家庭领养、代养、收养的方式提供保障。如儿童福利院、SOS儿童村等都是收养孤儿的机构。为减轻残疾儿童的残障程度、恢夏其自理生活和从事劳动的能力,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专门为残疾儿童提供门诊和家庭咨询,开展各种功能训练和医疗、教育、职业培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通信电源设备使用维护手册习题集》综合版(含答案).doc
-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问题及部分习题参考答案.doc
- 《通用设备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关注要点》测试题答案.pdf
- 《逻辑学基础教程》习题和答案.doc
- 勘测设计》杨少伟_编著_第三版_期末试题及答案_课后习题.doc
- 《遗传学》刘祖洞(第二版)遗传课后题答案.doc
- 《遗传学》朱军主编_课后答案.doc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12年版习题及答案).doc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采油工理论试题库》(附答案).doc
- 《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曾谨言答案全.pdf
- 《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答案及补充练习.doc
-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经典试题及答案题库.doc
- 《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 《金属焊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doc
- 《金融基础概论》复习题答案及精彩解析.pdf
- 《金融基础概论》复习题答案及解析.doc
- 《金融数学》(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修订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