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0 MB
  • 2022-04-29 13:58:18 发布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六章 病因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海南医学院中医基础学教研室孙涛病因 目的与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探求病因的方法,了解病因学说的特点;2.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⒈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概述一、基本概念 ⒉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⒊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述 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探求病因的方法。二、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概述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直接确定病因。①患者发病时的表现②患者发病前体内外环境 三、中医病因分类及沿革概述1.《内经》阴阳分类法生于阳(外)——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2.《内经》三部分类法上(源于“天”)——风雨则伤上中(源于天地之间“人”)——喜怒不节则伤脏下(源于“地”)——清湿则伤下《靈樞·百病始生》:“氣有定舍,因處爲名,上下中外,分爲三員” 概述3.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外所因:六淫内所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概述5.《中基》分类法:⑴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⑵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⑷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六淫⒈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⒉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六淫实为致病的六气”《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六淫⒊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初起多为表证。季节性:时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与生活、工作环境、地域密切相关。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转化性:邪气的从化.⒋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邪⒉风邪:凡致病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性的外邪。⒈风:是指自然界中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性。为春季的主气,一年四季均有。⒊类型:外风内风 ⒋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性质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轻场开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易袭阳位,属阳邪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善行数变善行走窜,行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荨麻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主动动摇不定,“风胜主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百病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浮越多变善动多兼邪 二寒邪⒉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⒈寒:为冬季的主气,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⒊类型:外寒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腑腑阳气内寒:即“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性质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寒凉易伤伤阳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伤寒:(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中寒: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直中少阴: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寒性凝滞气血津液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凝滞主痛”客于关节:痛痹/寒痹客于太阳经脉:一身尽痛犯于中焦下焦:脘腹冷痛甚绞痛寒则气收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寒袭关节,筋脉收缩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急作痛寒入厥阴经脉,经络收缩拘急:少腹拘急不仁寒凉凝滞收引寒证寒象各种疼痛症状⒋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三湿邪⒉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⒈湿:为长夏主气,乃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⒊类型:外湿内湿 湿邪性质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粘滞日久,损伤阳气“湿胜则阳微”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湿困脾胃寒湿困脾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湿邪致病,具有伤及人的下部的特点。“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浊、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粘滞1粘滞2重浊趋下⒋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四燥邪⒉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⒈燥:为秋季主气,气候干燥,空气水份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的景象。⒊类型:外燥温燥凉燥内燥:泛指机体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孔窍失其濡养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甚阴虚生内热的病理状态态 燥邪性质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燥胜则干”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甚阴损,阴虚生内热。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而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结等。⒋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⒈概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热邪、温邪。五火(热、温)邪⒉类型:外感内生 ⒊火邪与热邪的区别:同:三者同属一气,均为阳热之邪,可以混称。火(热、温)邪异:①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邪多属温病学范畴)②表现不同:在自然界,火有形,热无形。热邪致病,临床表现出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③形成不同:就发病而言,热多外感,火多内生;④概念有异:热:归属于邪气,属病理概念。火:生理之火——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少火生气”病理之火——壮火:火热之邪“壮火食气” ⒋火邪性质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表现阳热之象易伤津耗气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迫津外泄消灼煎熬阴津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实热证:高热、恶热、面赤、脉数伴有: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热太甚必耗气太多:体倦乏力少气火性炎上火热蒸腾上炎,致病后症状每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热邪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燔灼肝经,损伤阴液,筋脉失濡养而生风热入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出各种出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热邪易扰心神火热性燥动,与心相应血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易致肿疡热邪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热胜则肿”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六暑邪⒉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火热外邪。①暑邪致病,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之前;②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⒈暑:为(长)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⒊类型:伤暑、中暑无内生 暑邪性质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亢盛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暑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主上升主发散故易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耗气伤津上犯头目:头昏,目眩“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渴喜饮,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甚气随津脱暑多夹湿暑湿(湿热)夹杂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⒋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⒈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又名: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乘戾之气、杂气、疫疠⒉传染途径:疠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主要从口鼻、肌肤而入致病,可随饮食物入里,也可由蚊叮虫咬而发病。⒊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疠气 ⒋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聚焦SARS ⒌疠气发生和流行因素⑴气候反常⑵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⑶预防隔离工作不好⑷社会因素疠气聚焦SARS ⒈概念七情内伤⊙七情生理含义⑴七情:是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或变化。⑵五志:将七情归属于五脏,以怒、喜、思、悲(忧)、恐(惊)分别归属肝、心、脾、肺、肾,故称五志,是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七情内伤⑶正常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⑷七情与脏腑气血关系: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②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忧、肾主惊恐,而心为之主;③七情太过导致脏腑精气阴阳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尤其损伤相对应内脏引起七情致病。 七情内伤⊙七情病理含义七情内伤:精神致病因素,指有突然/强烈/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引起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异常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产生疾病,病由内生,亦称之为内伤七情。药物七情:即相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 ⒉致病特点基本病机:直接损伤内脏,使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二气失调⑴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⑵直接伤及相应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又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或易损伤潜病之脏腑;七情内伤“脏虚之处,情伤之所” ⑶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喜则气缓,致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神志狂乱思则气结,致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便溏;悲则气消,致伤肺气,气短乏力,萎靡不振;恐则气下,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致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七情内伤 怒则气上七情内伤 ⑷多发为情志病: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胸痹、真心痛、眩晕等;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⑸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许多病症,往往因不良情志刺激而使病势加重。七情内伤 ⒈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 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生长壮老矣)⒉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饮食失宜《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饥饱失常过饥伤胃嘈杂泛酸化源不足,正气虚弱“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气血亏虚,易感外邪过饱损伤脾胃“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嗳腐吞酸,胃疼腹泻;消渴、肥胖、痔疮、心脉痹阻痰湿内生痰饮,疳积饮食无时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⑴饮食不节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食物污染生冷不洁腐败变质有毒食物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⑵饮食不洁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寒热偏嗜损伤脾胃阳气胃肠积热腹痛泄泻腹痛便秘,消谷善饥五味偏嗜脏腑功能紊乱水饮积聚,肿满泻利种类偏嗜偏嗜饮酒肥甘厚味,生痰生热内生湿热“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眩晕,胸痹,肥胖,中风脘腹胀满,纳呆,口苦口腻苔腻⑶饮食偏嗜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咸则伤:()A.肝B.心C.脾D.肺E.肾 ⒈劳逸与健康:正常的劳动有益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正常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⒉劳逸失度:过劳过逸劳逸失度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喘息汗出,劳伤筋骨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悸失眠,纳呆便溏房劳过度耗伤肾中精气遗精,早泄,阳萎;月经不调,不育不孕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脾胃呆滞阳气不振,正气虚弱用脑过少,神气衰弱“逸则气滞”“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体弱,神疲,肥胖⒊劳逸失度 第六节病理产物定义: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痰饮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⒈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⑵形成与相关性分析:均为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为阴邪,同流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湿: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水:湿聚为水,更清者。多积于肠胃、胸腔、腹腔、肌肤饮:积水成饮,清稀者。多积于肠胃、胸腔、腹腔、肌肤痰:饮凝成痰,稠浊者。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⑴质地分析: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病理产物-痰饮 ⑶⑷病理产物-痰饮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外感六淫疫疠肝失疏泄 七情内伤肾不主水 饮食不节劳逸三焦气化失司 五脏亏虚膀胱气化失常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湿,生水、饮、痰⒉痰饮的形成:病理产物-痰饮 ⑴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⑵易于蒙蔽神明—痰湿蒙蔽清窍、痰迷心窍、痰火扰心⑶病势缠绵,病程较长⑷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⑸多见滑腻舌苔“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多痰”咳、喘、悸、眩、呕、满、肿、痛①痰饮病证特点⒊痰饮的致病特点:②常见痰饮病证病理产物-痰饮 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痰胃—脘痞,呕恶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甚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瘫痪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饮—四饮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①痰饮的病证特点病理产物-痰饮 痰证 症状—随气升降,变幻多端 体征—因人而异。如呆滞、色暗、形胖饮证风痰—因痰而动风者热痰—痰热互结者寒痰—阴寒津凝者燥痰—燥伤肺津者湿痰—脾虚湿聚者分类名称饮停部位主要表现溢饮悬饮支饮痰饮肌肤胸胁胸膈胃肠身重无汗,尿少水肿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胸闷,喘不得卧,其形如肿肠鸣,腹满,口干,食少②痰饮常见病证病理产物-痰饮 ⒈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务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病理产物-瘀血瘀血 外伤——络伤血液气虚——气不摄血血热——迫血妄行气虚——血行无力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血热——煎熬粘滞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损伤机体外邪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久病必瘀津亏痰浊血离脉道停聚于内血运迟滞流于脏腑瘀血⒉瘀血的形成:《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医林改错·积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积块》:“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病理产物-瘀血 ①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 体表——青紫肿胀 体内——癥积 血色紫暗 夹有血块④面唇爪甲青紫紫暗 ⑤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⑦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脉诊⑥脉涩或结、代(迟、弦)②肿块——固定不移③出血望诊——青紫瘀斑⑴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病证特点)⒊瘀血的致病特点肌肤甲错病理产物-瘀血 ①阻滞气机②瘀塞经脉(影响血脉运行)③伤及脏腑(病位固定,病证繁多)④“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影响新血生成)瘀血内停部位特点⑵病机特征⒊瘀血的致病特点《沈氏尊生书》:“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伤寒论》:“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病理产物-瘀血 瘀阻部位主要表现心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肺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肝脾胁痛、痞块、疼痛拒按子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尽四肢局部冷痛,青紫皮内皮下青紫、血肿⒊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内停部位特点病理产物-瘀血 ⒈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结石病理产物-结石 (1)饮食不当喜食肥甘厚味;空腹食柿;饮用硬水;(2)情志内伤肝气不疏,胆气不达,胆汁郁结。(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5)久病损伤病理产物-结石⒉结石的形成: ⑴多发于六腑等脏器,以肝、胆、肾、膀胱、胃多见。⑵病程较长,轻重不一,症状不定。⑶阻滞气机,损伤脉络。⑷梗阻通道,导致疼痛,甚则发生绞痛。病理产物-结石⒉结石的致病特点: 指机械暴力等外力所致伤损,也包括烧烫、冷冻、虫兽蛇叮咬等意外因素所致形体组织的创伤。其他病因-外伤㈠外伤:多有明确的外伤史 外力损伤:指因机械暴力引起的创伤其他病因-外伤 烧烫伤:指火毒为患,包括火焰、沸水、热油、蒸汽、雷电等灼伤形体其他病因-外伤 临床对各度烧伤的鉴别方法1、一度(红斑性)伤及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状层等,基底层健在局部似红斑。轻度红、肿、热、痛,无水疱,干燥,无感染微过敏,常为烧灼痛痛微增2-3天症状消退,3-5天痊愈,脱屑、无瘢痕。2、浅二度(水疱性)可伤及基底层,甚至真皮乳头层水疱较大,去表皮后创面湿润,创底鲜红、水肿剧痛、感觉过敏痛温度增高如无感染1-2周痊愈,不留瘢痕3、深二度(水疱性)伤及真皮网状层表皮下积薄液,或水疱较小,去表皮后创面微湿,发白,有时可见许多红色小点点或细小血管支,水肿明显疼痛、感染迟钝微痛局部温度略低一般3-4周后痊愈,可遗留瘢痕。4、三度(焦痂性)伤及全皮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骨胳创面苍白或焦黄呈炭化,干燥、皮革样,多数部位可见粗大栓塞静脉支疼痛消失、感觉迟钝不痛、且易拔除局部发凉3-4周后焦痂脱落,需植皮后愈合,遗留瘢痕或畸形。 烧伤严重程度1、轻度:总面积29%以下的二度烧伤或三度小于9%;2、中度:总面积在30-49%或三度10-29%;3、重度:总面积在50-79%或三度30-49%;4、特重度:总面积在80%或三度面积在50%以上。 冻伤:是低温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的损伤其他病因-外伤 冻伤分四度:一度冻伤最轻,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泡,泡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呈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疤痕形成。 虫兽所伤:指猛兽、毒蛇、疯狗或蝎、蜂、蚂蚁等虫兽咬伤或螫伤其他病因-外伤 ⒈蛔虫:致病以儿童多见,由饮食不洁所致,寄生于肠道;表现为脐周疼痛,时轻时重,或吐清涎,或夜间磨牙。其他病因-诸虫㈡诸虫 附——蛔厥:蛔入胆道,可见胁部绞痛,恶心呕吐,或吐蛔,四肢厥冷。其他病因-诸虫 ⒉蛲虫通过手指、食物污染而感染,寄生于肠道;表现为肛门奇痒,夜间尤甚,以致睡眠不安。其他病因-诸虫 ⒊绦虫,又称“白虫”、“寸白虫”。由食用生的或未熟的猪、牛肉而得,寄生于肠道。表现:腹部隐痛、腹胀或腹泻、食欲亢进、面黄体瘦,便中可见白色带状成虫节片。其他病因-诸虫 牛带绦虫:其他病因-诸虫 4钩虫,又称“伏虫”。由手足皮肤黏膜接触被钩虫蚴污染的粪土后而感染。初起见局部皮肤痒痛、红肿。称为“粪毒”。成虫寄生于小肠,可见腹痛、食欲不振、面黄肌瘦、乏力气短,肢体浮肿等。其他病因-诸虫 5血吸虫,古文称“蛊”或“水蛊”。由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表现:初起可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日久可见胁下癥块、膨胀腹水。其他病因-诸虫 ⒈药邪:指因药物加工、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⒉形成因素:⑴用药过量⑵炮制不当⑶配伍不当⑷用法不当其他病因-药邪㈢药邪 ⑴中毒轻者: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麻等。重者:肌肉震颤、烦躁、黄疸、出血、昏迷或死亡。⑵加重病情使原有病情加重;引起新的疾病。如流产、畸胎等。⒊药邪致病特点其他病因-药邪黄疸-两目发黄 ⒈医过:指由于医生的过失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变生他疾的一类致病因素。⒉医过的形成:⑴言语不当⑵处方草率⑶诊治失误㈣医过其他病因-医过 ⑴易致情绪异常波动⑵加重病情,变生他疾⒊医过致病特点其他病因-医过 ⒈胎传:是指禀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禀赋与疾病经胎传,使胎儿出生后易生某些疾病,胎传便成为一种致病因素。 ⒉胎传的致病特点⑴胎弱⑵胎毒胎毒:胎寒、胎热、胎黄、疮疹遗毒:先天性梅毒。㈤先天因素其他病因-先天因素 ⑴胎弱:指胎儿禀受父母的精血不足或异常,以致日后发育障碍,畸形或不良。⑵表现为:①各类遗传性疾病。②先天禀赋虚弱,又称胎怯、胎瘦。⒈胎弱其他病因-先天因素 胎毒:狭义:指某些传染病,在胎儿期由亲代传给子代。如梅毒。广义:指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误食不利于胎儿之物,导致遗毒于胎儿,出生后渐见某些疾病。⒉胎毒其他病因-先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