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习题与答案.doc 27页

  • 326.00 KB
  • 2022-04-29 13:59:43 发布

1-绪论 习题与答案.doc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绪论习题一、单项选择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的作者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3.《批判大汉族主义》一文的作者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李维汉4.《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文的作者是:A.邓小平B.胡耀邦C.江泽民D.胡锦涛二、多项选择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A.鄂伦春族B.傈僳族C.德昂族D.羌族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类型有:A.盟旗制度B.家支制度C.民主制度D.土司制度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言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A.汉藏语系B.乌尔都语系C.南亚语系D.阿尔泰语系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A.土族B.维吾尔族C.藏族D.朝鲜族三、简述题简述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四、论述题论述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答案一、单项选择1.B2.B3.A4.A二、多项选择1.ABC2.ABD3.ACD4.BCD三、简答题1.科学性;2.实践性;3.继承性;4.创新性.四、论述题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列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改族称的?A.普米族B.德昂族C.基诺族D.保安族2.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55个少数民族?A.门巴族B.珞巴族C.基诺族D.仫佬族3.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A.中国自古固有的B.从国外引进的C.中国近代自造的D.从外文中译造的4.中国古代历史上较多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A.族类B.族种C.种类D.部类 5.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翻译介绍西方的民族定义的是谁?A.梁启超B.汪兆铭C.李大钊D.王明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血统D.共同风俗习惯7.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提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人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8.决定民族性质的属性是A.语言属性B.族体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9.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A.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长期稳定不变B.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经常变化C.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调D.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10.下列有关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民族素质就是民族成员的个体素质B.民族素质不具有传承性C.民族素质通过传承持续存在,基本不发生变异D.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标1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12.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13.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14.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A.土家族B.赫哲族C.基诺族D.畲族15.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A.西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16.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索伦族”更改为:A.土家族B.赫哲族C.达斡尔族D.畲族17.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归化族”更改为:A.土家族B.赫哲族C.俄罗斯族D.塔吉克族18.新中国成立后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崩龙族”更改为:A.土家族B.拉祜族C.德昂族D.畲族19.斯大林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A、《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C、《论犹太人问题》D、《崩得在党内的地位》20.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A.蒙古族B.东乡族C.裕固族D.土族21.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A.满族B.东乡族C.赫哲族D.藏族22.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23.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最易于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24.原则上我国公民在年满多少岁时便不可以更改民族成分?A.18岁B.20岁C.没有年龄限制D.22岁25.一个村集体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应该报请哪一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批?A.县(自治县、县级市)B.地区(自治州、地级市)C.省(自治区、直辖市)D.国家民委二、多项选择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心理认同D.共同血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A.自称B.泛称C.史称D.他称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的?A.京族B.德昂族C.毛南族D.满族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的?A.朝鲜族B.俄罗斯族C.佤族D.壮族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A.民族特征B.民族源流C.民族意愿D.就近认同6.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A.内容丰富B.表述通俗C.归纳科学D.符合实际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A.民族生物属性B.民族精神属性C.民族自然属性D.民族社会属性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结构B.人口结构C.文化结构D.阶级结构9.民族结构的特点有A.整体有机性B.相关同步性C.稳定静止性D.调控可塑性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A.人口·身体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C.科学·文化素质D.知识·审美素质11.民族素质的特点有A.群体性B.积淀性C.不可传承性 D.单项指标性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三、辨析题民族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散杂居现象越来越多,因而民族共同的地域渊源已经不是现代社会中民族的基本特征了。四、材料题1.韩立生活在北京市宣武区的一个民族通婚家庭,一家五口人,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回族,爷爷是汉族,奶奶是达斡尔族。韩立出生时父母给他报的户口上填的是回族,今年韩立16周岁了,他想更改自己的民族成分为达斡尔族。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更改公民个人民族成分的相关规定及材料,说明韩立的要求是否会被批准,并给出相应的理由。2.李孟阳今年15周岁了,生父汉族,生母满族,父母在给他报户口时登记为汉族。在李孟阳5岁时父母离异,法院将其判给母亲,一年后母亲再婚,李孟阳就与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继父是苗族,这样一家三口便一人一个民族成分了,李孟阳的母亲和继父商量后决定给李孟阳更改民族成分为苗族,但李孟阳不十分愿意更改,还想保持汉族的民族成分。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更改公民个人民族成分的相关规定及材料,说明李孟阳的民族成分是否可以被更改为苗族,李孟阳能否保持汉族的民族成分,并给出相应的理由。五、简答题1.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是什么?2.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六、论述题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案一、单项选择1.B2.C3.B4.A5.A6.C7.D8.C9.C10.D11.B12.A13.B14.C15.B16.C17.C18.C19.A20.B21.D22.B23.D24.B25.B二、多项选择1.ABC2.ACD3.BC4.BCD5.ABCD6.ABCD7.ACD8.ABC9.ABD10.ABC11.AB12.ABD三、辨析题答案:1.错误2.民族共同的地域渊源是民族六大特征之一共同历史渊源中的一个方面,首先,在民族形成之初,同一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是不容置疑的,其次,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的频繁流动造成了民族杂散居现象的普遍,但很多民族依然具有自己民族相对的聚居区,例如,我国就有众多的民族自治地方。这说明民族共同的地域渊源依然是民族基本特征的重要方面。3.因此,命题是错误的。四、或材料题1.答案:(1)韩立的要求不会被批准。(2)第一,我国公民个人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中指出,公民个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母的民族成分确定,也就是说韩立的民族成分只能是汉族或者回族。(3)第二,公民在18周岁之前的民族成分是其父母商定的,公民在年满18周岁时可以由本人确定,材料中的韩立才16周岁,所以暂时还只能是其父母为其确定的回族,在他年满18周岁时可以自己决定是选择回族还是汉族。2.答案:(1)李孟阳的民族成分可以被更改为苗族。(2)我国公民个人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中指出,不同民族成分的公民再婚,双方子女若是幼儿,在孩子未满18周岁之前其民族成分可以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议决定。因此,材料中李孟阳今年15周岁还未满18周周岁,他的民族成分可以由其母亲和其继父商议决定,可以按照母亲和继父的意愿被更改为苗族。(3)李孟阳若想保持汉族的民族成分,只能等到他年满18周岁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再由苗族更改为汉族。因为我国公民个人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中有公民的民族成分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确定,在满18周岁时由本人确定与父或与母保持一致。五、简答题1.答案:1.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2.答案:(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六、论述题答案: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a.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b.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c.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a.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b.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习题一、单项选择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A.氏族B.胞族C.部落D.民族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A.战争.暴力冲突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私有制的出现D.产品交换的发展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B.人类产生时C.原始社会初期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A.城市和乡村B.农业和手工业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A.氏族-部落-民族B.胞族-氏族-民族C.胞族-部落-民族D.部落-胞族-民族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A.氏族B.胞族C.部落D.部落联盟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A.苗族B.回族C.瑶族D.畲族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阶级斗争C.民族精神D.经济发展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A.氏族B.部落C.种族D.民族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A.氏族B.部落C.民族D.种族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通过典型的民族分化和组合形成的?A.藏族B.蒙古族C.日本大和民族D.美国美利坚民族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A.阶级消亡B.国家消亡C.民族消亡D.家庭消亡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看,民族的发展是A.是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B.是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C.是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D.民族的物质发展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A.民族属性B.民族关系C.自然环境D.社会环境18.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 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A.民族属性B.民族关系C.民族结构D.民族素质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A.人口结构B.经济结构C.政治结构D.文化结构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属于A.民族组合B.民族消亡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中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二、多项选择1.以血缘为纽带的是A.氏族B.部落C.胞族D.民族2.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军事冲突3.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C.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D.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4.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典型途径是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B.罗马人式的途径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D.希腊人式的途径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阶级斗争C.民族精神D.人口发展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发展B.政治发展C.文化发展D.人口发展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10.民族素质包括A.科学文化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C.心理意识素质D.身体素质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A.民族同化B.民族分化C.民族融合D.民族组合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飞跃式发展 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A.发生的时间不同B.发生的范围不同C.发生的结果不同D.实现的途径不同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是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B.国家政权的性质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D.社会伦理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的特点是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B.民族发展停滞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三、辨析题1.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阶级斗争。2.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3.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所以二者并无实质性区别。四、简答题1.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请用你所学的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上述现象。六、论述题1.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2.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答案一、单项选择1.D2.A3.A4.A5.A6.D7.B8.B9.A10.C11.C12.B13.D14.A15.C16.A17.A18.C19.D20.B21.B22.B23.D二、多项选择1.ABC2.ABC3.ABCD4.ABC5.BCD6.ABC7.ABCD8.ABC9.AB10.ABCD11.CD12.CD13.ABC14.ABCD15.ABC16.ABCD17.ABCD18.ABCD19.ABC三、辨析题(每题7分)1.答案:错误。(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只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民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量的积累和扩大的决定因素,也是民族发展的质的转变的决定因素。此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2.答案:正确。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的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3.答案:错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是,二者有本质区别。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因为它们:(1)发生的时间不同: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发着民族同化现象,而民族融合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2)发生的范围不同:民族同化是一个局部现象。它是个别民族单方面的变化。而民族融合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3)发生的结果不同:民族同化的结果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民族融合则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的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4)实现的途径不同:民族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形式,而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四、简答题1.答案:(1)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3)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2.答案:(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3.答案:(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4.答案:(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五、案例分析题答案: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1分)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本案例所列举的回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说是“异源同流”。回族的产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因素,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六、论述题1.答案: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2.答案: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当今世界也存在民族同化现象,将来也还会发生民族同类化现象。同族同化有两种类型:一是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二是民族自然同化;它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三、判断题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四、名词解释民族关系五、简答题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6.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7.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六、论述题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答案一、单项选择1.D2.D3.B二、多项选择1.ABCD2.ABCD3.AB4.ABCD5.ABCD6.ABCD7.ABCD三、判断题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若不涉及民族性的内容,那么只能说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只有当两个民族在交往的时候涉及了民族性的内容,那么才可以说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5.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还没有很快被推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尚未建立。当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成。四、名词解释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五、简答题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3.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推翻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变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之上的:(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6.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7.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社会主义民族平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六、论述题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第四章民族问题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习题一、单项选择1.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说明发展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其中()是两个重要的平行发展过程。A.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B.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D.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2.民族的发展表现于诸多方面,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既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A.社会政治发展B.社会文化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D.军事发展3.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人口的增长C.民族文化的传播D.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A.民族分化B.民族同化C.民族歧视D.民族压迫6.下列有关民族与阶级关系的看法中正确的是()A.消灭民族压迫并不必然要消灭剥削制度B.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C.民族压迫主要是由于民族差异性造成的而与阶级关系联系不大D.阶级问题的存在时间要比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要长7.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A.民族分化B.民族组合C.民族差异D.民族融合8.下列与民族特征有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民族特征会像社会阶级关系和生产方式更替那样急剧迅速地变化C.民族特征之间的差异问题可以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解决D.民族的特征仅在阶级社会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起作用9.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B.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C.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D.各民族间在经济生活中还未实现共同富裕10.()是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与调控系统,其运行直接影响各民族社会利益的多寡得失及至生存与发展。A.非政府组织B.相关国际组织C.国家政权D.民间社会团体组织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论述中正确是的()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完全消失B.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尚存的阶级斗争并不会再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C.社会主义时期,像私有制社会那种造成民族问题的许多社会因素依然存在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以往已经不同了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A.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B.解决东部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问题C.国家怎样向民族地区给予更多公共财政支持的问题D.各民族间由于某些思想观念引起的现实的矛盾和纠纷13.在民族问题上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持()。A.经济发展优先原则B.人权优先原则C.主权原则D.政治优先原则1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个民族至少有代表()人参加。A.5人B.3人C.2人D.1人15.在我国,凡人口在()以上的民族均有人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委员。A.200万人B.100万人C.50万人D.10万人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事务专门机构叫做()A.民族事务委员会B.民族宗教委员会C.民族委员会D.民族工作办公室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就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B.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D.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二、多项选择1.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2.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是()A.文化因素B.经济因素C.自然因素D.社会因素3.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民族关系主要包括()A.军事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文化关系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A.民族认同B.民族利益C.民族权利D.民族意识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A.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民族将与国家一同消亡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首先消灭()A.民族组合B.民族同化C.剥削制度D.阶级压迫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B.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问题就是民族问题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C.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D.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相关A.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B.民族的跨国分布C.经济全球化的过程D.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与保护11.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必须优先解决经济利益问题B.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C.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D.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12.为了使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至少包括()等具体形式。A.和平改革B.和平协商C.民族自治地方建设D.直接过渡1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而()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代表表决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A.中华民族复兴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B.中华民族复兴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C.中华民族复兴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文明衰落与中华民族危亡而言D.中华民族复兴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三、判断题1.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变化、发展的。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一般情况下循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发展。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在民族存在的情况下,民族问题不一定必然存在。4.民族自身发展程度不仅决定民族的特征与素质,也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是基于民族发展的不同所构成的民族特质与民族间的差异性。6.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7.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是这些阶级斗争不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8.民族问题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还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9.某一民族问题一旦发生,往往是单纯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者文化问题。10.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革命转移到社会发展上来,因此民族问题就不再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四、材料题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材料论述为什么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并且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1.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中,大约有400万人还保留早期的封建形式,即封建农奴制,还有100万人保存着奴隶制度,大约60万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加快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2.“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而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对立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共产党宣言》3.“十月革命结束了旧的资产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被压迫民族工人和农民的新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纪元,这个运动的目的在于反对一切压迫(也包括民族压迫),反对“自己的”和异族的资产阶级政权,反对整个帝国主义。”——斯大林:《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4.“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强力造出了最初的奴隶,他们的怯懦则使他们永远当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五、简答题1.怎样看待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与区别?2.怎样理解民族问题的普遍性?3.如何认识民族问题的国际性?4.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之间的关系?6.中华民族复兴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六、论述题论述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答案一、单项选择1.B2.C3.A4.A5.D6.B7.C8.A9.C10.C11.D12.A13.C14.D15.B16.C17.A二、多项选择1.ABCD2.CD3.BCD4.ABCD5.BC6.ABC7.CD8.ABC9.ABCD10.BCD11.BCD12.ABD13.ABD14.BCD三、判断题1.正确2.正确3.错误4.正确5.正确6.错误7.错误8.正确9.错误10.正确11.错误12.正确四、材料题答: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仅基本消灭了阶级压迫与剥削,而且迅速制定与落实了各民族迈向共同繁荣与平等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首先,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不仅是民族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的社会原因;其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民族的压迫和统治,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第三,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往往高举个人自由的旗帜,但是在民族问题上,尤其是在阶级压迫与剥削的问题上往往暴露了其所提倡的自由的虚伪狭隘本质,最终沦为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实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理论武器。五、简答题1.答: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是属性不同的客观存在。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2)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3)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民族平等,就必须消灭阶级。民族与阶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不同,前者的产生主要基于民族差别,后者的产生主要基于经济原因;(3)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4)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具有全民族的性质;(5)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2.答:民族问题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如下含义: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有了民族以后,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民族问题大都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或思想情感,牵涉相关民族的利益。3.答: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的反映。首先,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的跨国分布相关。一个国家发生的民族问题,必然引起另一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的关注,并会做出种种的反映。其次,民族问题往往成为国家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球化使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不仅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而且还会波及周边,影响到地区及至全球的稳定。最后,民族问题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总之,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提醒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国际社会的背景下思考,谨防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实现他们的政治图谋。4.答: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没有各民族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整体的进步;反之,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孤立地、封闭地发展。第三,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在人们被划分为不同民族的世界里,民族包容了所有的人民,民族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福祉的实现。5.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高度概括,与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目标,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主要任务即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其实质与方向均是一致的。其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中国追求民族平等,尤其是民族间经济地位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三,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其中就包括了共同富裕的要求。6.答:第一,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二,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宪法的尊严是中华中华复兴的良好的政治基础;第三,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复兴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繁荣;第四,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各民族之间和谐进步的社会条件;第五,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第六,中华民族复兴还需要努力争取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总之,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将为中华中华复兴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将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六、论述题答案:1.普遍性: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大凡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到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牵涉到民族的利益。2.长期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3.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表明了它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对民族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且是漫长的。4.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应。5.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习题一、单项选择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个朝代?A.秦朝B.汉朝C.元朝D.明朝2.在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史诗里,族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故事光辉灿烂。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A.土家B.赫哲C.苗D.蒙古3.19世纪70年代,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只剩300多人。A.土家B.赫哲C.苗D.布依4.1840年以后,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成中的时期。A.起源时期B.孕育时期C.自在发展时期D.从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期5.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邓恩铭是族。A.土家B.水C.苗D.布依6.对西藏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在下列哪个朝代确定的?A.唐朝B.元朝C.西汉D.清朝7.吐蕃在下列哪个朝代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A.唐朝B.元朝C.西汉D.清朝二、多项选择1.满族建立了统一全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历史贡献:A.统一台湾 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C.对西藏的社会进行了改革D.改土归流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2.宋元明清时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与汉族的宋朝相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A.契丹族建立的辽朝B.党项族建立的夏朝C.女真族建立的金朝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3.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A.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B.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C.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D.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4.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还包括:A.经济安全B.文化安全C.科技安全D.国防安全5.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主权原则表现为:A.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D.对国外民族问题的干涉权,有权插手别国的民族事务6.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A.国家的长期统一B.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体戚与共关系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7.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A.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歪曲历史,混淆视听B.建立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C.三股势力内外勾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进行破坏活动D.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关注,寻求国际支持等8.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的旗帜。A.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B.坚定地维护民族的团结C.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D.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9.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A.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B.国家统一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C.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的可靠保障D.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10.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积极践行以下几点: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B.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C.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D.继承和发扬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2.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四、材料分析突厥最初是一古代游牧民族的专称,公元552年,突厥建立汗国,在隋朝和唐初曾称霸于中国北部,后分裂为东、西两部。8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逐渐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  在20世纪初以后,一小撮狂热的新疆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根据老殖民主义者制造的歪理邪说,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 从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东突”势力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多次制造动乱。新疆和平解放后,“东突”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极少数逃到国外的新疆分裂分子和在境内的分裂分子里应外合,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伺机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  “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反恐怖斗争与合作的呼声日趋强烈,“东突”势力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又一次打着所谓维护“人权”、“宗教自由”和“少数民族利益”的旗号,试图逃脱国际反恐怖主义的打击。中国政府对这种破坏国家分裂的行为予以严历打击。五、论述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答案一、单项选择1.A2.D3.B4.D5.B6.D7.B二、多项选择1.ABCD2.ABC 3.ABCD4.ABCD5.ABC6.ABC7.ABCD8.ABCD9.ACD10.ABCD  三、简答题1.答: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的可靠保障;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2.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什么?  答: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必要的文化条件;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华和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3.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正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把握三个方面:(1)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让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前列。(2)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3)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后来因为发展的缓慢,曾经陷于“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因此,激发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当前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四、材料分析这段材料说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有地理原因、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这些客观存在的特性,也决定民族问题往往需要国家行使主权应对解决。冷战结束后,原来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和宗教斗争并发,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加剧,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利用国际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机,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这是认识我国民族问题必须把握的国际背景和时代特点。国家的主权不能回避民族问题的挑战,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要包括管辖权、独立权和自卫权。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主权原则表现为:对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自卫。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我们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复和破坏活动,我们必须要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与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渗透活动,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五、论述题答案: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我们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1.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是这个国家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自主地去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体现一个国家的主权。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属性,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必须应对民族问题的挑战,必须在应对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经受考验。2.冷战结束后,原来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和宗教斗争并发,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加剧,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利用国际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机,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这是认识我国民族问题必须把握的国际背景和时代特点。3.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迅速强大,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这是一个既定战略,也是一个显露的战略。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作用下,国内一些分裂、恐怖分子打着民族旗号进行颠复和破坏活动。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4.我们必须要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与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分裂渗透活动,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分裂、恐怖分子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无论打着什么样民族问题的旗号,都是企图颠覆 或者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与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相冲突的,都是与历史的潮流背道而驰的,因而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第六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试题一、单项选择1.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看,民族平等观念是在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C.封建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D.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2.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奴隶主阶级D.封建地主阶级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年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A.1840B.1844C.1855D.1848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5.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是在一文中提出的。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D.《德意志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认为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和压迫关系的制度根源,马恩曾在一文中提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A.《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共产党宣言》D.《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7.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A.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B.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C.主张和坚持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8.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其核心是。A.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B.同一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团结C.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团结D.同一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团结9.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A.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B.奴隶主阶级的民族平等观C.封建地主阶级的民族平等观D.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10.国家制定了少数民族节日放假制度,建立了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制度。A.2年B.3年C.4年D.5年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A.2年B.3年C.4年D.5年12.《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者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是在年颁布的。A.1950B.1951C.1978D.197913.权利和义务最根本的区别是。A.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B.权利必须享受,义务可以放弃C.权利具有广泛性,义务不具有广泛性D.义务具有广泛性,权利不具有广泛性二、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有。A.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B.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不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C.主张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C.允许少数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3.民族平等的意义包括。A.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B.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C. 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D.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4.联合国关于种族和种族关系的三个公约反映了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这三个公约是。A.《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B.《防范种族歧视、种族灭绝公约》C.《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D.《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5.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A.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法律原则B.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C.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D.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行政原则6.我国法律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益,其中包括。A.允许各民族公民进行各种集会、游行、示威活动B.允许民族地区享受国家在税收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C.允许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D.允许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7.我国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经济权利包括。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的权利B.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利C.民族自治地方无条件地要求上级财政进行照顾的权利D.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利益补偿的权利8.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A.政策保障B.司法保障C.行政保障D.立法保障9.1979年以后,为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我国采取了多项行动,其中包括。A.“上去下来”B.“对口支援”C.“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专项行动”D.“兴边富民行动”10.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存在着以下权益关系。A.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B.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C.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D.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不平等权益11.用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A.强化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B.自觉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C.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办事D.使用所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辨析题1.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有助于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3.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四、案例分析题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以上材料是否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原则,请阐述理由?五、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六、论述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答案一、单项选择1.B2.A3.B4.C5.C6.C7.A8.A9.A10.D11.C12.B13.A二、多项选择1.ACD2.ABD3.BCD4.ACD5.BC6.BCD7.ABD8.ABC9.BCD10.ABC11.ABC三、辨析题1.正确。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有助于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2. 正确。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二者的关系看,如果没有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民族团结就无从谈起,民族平等实际上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而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3.错误。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本身都并不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但是,这些差异和差距却可以成为产生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尤其是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如果长期不能够解决,这不但会成为民族之间不满和摩擦的根源,而且也将阻碍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四、案例分析题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如材料所述,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健康和良好发展的预期效果。五、简答题1.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2.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其基本含义有三: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六、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承认利益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各民族既有共同利益,但同时又都分别构成为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或利益主体。为此,民族的权益实际上包含着民族权利与民族利益的一致性。在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理论及其实践过程,既有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普遍性,又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应该同时坚持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和特殊原则。在当今世界,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国际上有许多关于少数人权利或者少数人群体权利的国际法文件和规定,并强调了对于少数人或者少数人群体免遭歧视和侵害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免遭歧视和侵害、保护他们的平等权益问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所关注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成为国际人权体系中对现存普遍人权标准的补充。它的实施基于对普遍人权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普遍人权的保护程度。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所以,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此外,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也是调整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的有力手段。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平等权利是衡量民族平等的关键内容。我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各民族平等权利合法权益的保障,并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通过政策、司法、行政举措等途径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试题一、单项选择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A.1979年 B.1952年C.1984年D.1956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A.44个B.45个C.46个D.47个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民族自治地方是A.民族乡B.民族镇C.自治县D.自治市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多项选择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繁荣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5.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A.民族成份B.民族分布C.民族关系D.历史状况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A.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C.文化因素与历史因素的结合D.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7.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A.理论依据B.实践依据C.国情依据D.民族特点9.中国在选择保证少数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上,没有走前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道路,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在下面哪些方面的国情不同? A.两国历史不同B.两国经济基础不同C.民族分布不同D.革命发展模式不同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A.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B.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区内辖有一个或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C.在民族自治区内辖有的民族乡D.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11.下面哪些权利属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自治民族事务的权利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的,有民族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报请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权利。D.在执行国家税法时,除应由国家统一审批的减免税收外,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税收,经自治区或省批准,自治机关可实行减税或免税。三、判断题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3.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4.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的非自治少数民族,享受不了自治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地位。5.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6.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7.汉族公民可以担任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容动摇。9.目前我国共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目前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64%左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自治地方人口大约占全国的13%。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制度规范仅限于确立各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四、辨析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基本政治制度。五、材料分析材料:某民族自治地方修建较大型水力发电站,定于上午9点召开竣工及发电仪式。临近上午9点,各方来宾和有关领导到齐。届时发现,大会会标只用汉文书写,没有用自治民族的文字书写。在场有关领导决定,大会会标一定要用自治民族文字和汉文书写。为此,竣工及发电仪式约推迟1小时举行。大会结束后,有关人员提出这1小时经济损失不小,不能为形式上的自治权利而影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六、简答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含义?2.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和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4.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七、论述题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一、单项选择1.C2.A3.B4.B5.A6.C7.B8.A9.D10.D二、多项选择1.ABCD2.ABC3.ABC4.BCD5.BCD6.ABD7.AD8.ABCD9.ACD10.ABD11.ABCD三、判断题1.对2.错3.对4.错5.错6.错7.错8.对9.对10.错四、辨析题1.答:错误(1)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列在一起,作为我国的三大基本民主制度。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突出表现。 (2)如果只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称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基本民主制度,则是错误的。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五、材料分析题答:(1)竣工及发电仪式本应用自治民族文字和汉文书写大会会标,事先没做到,说明工作疏忽,尊重民族平等和自治权利观念淡薄。(2)领导及时发现后果断地决定补上自治民族文字的大会会标是正确的,说明重视自治权利。(3)在民族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影响,反之也是,应兼顾。(4)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不能把一些事情只作为形式,而不加以重视。如果这种“小形式”问题重复多次,就谈不上自治权的内容了。六、简答题1.答:(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任何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只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答:(1)民主原则;(2)平等原则;(3)法制原则;(4)实事求是原则;(5)团结统一原则;(6)发展繁荣原则。3.答:(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4.答:内容:(1)建立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利。地位:(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4)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5.答:(1)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2)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3)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4)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七、论述题1.答:(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4)总结与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2.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物质基础;(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创造社会条件;(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论述中能够结合实际,且论述充分、合理。第十章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习题一、单项选择1.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A.2003B.2004C.2005D.20062.新世纪新阶段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其精神实质是:A.要进一步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B.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C.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D.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A.民族分裂运动的挑战B.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民族关系不协调、民族冲突频频发生D.阶级矛盾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钾盐占全国的90%以上。 A.宁夏B.青海C.新疆D.内蒙古5.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展开。A.2000年B.1999年C.2003年D.1998年6.西部地区包括我国个省、市、自治区A.11B.12C.13D.147.我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D.民族和谐二、多项选择1.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共同团结奋斗B.共同繁荣发展C.发展民族经济D.提高民族素质2.胡锦涛同志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A.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B.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来C.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D.切实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A.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是现阶段中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C.是缩小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需要D.是缩小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需要4.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需要:A.坚持以政策性投入与商业性投入相结合的原则B.坚持以商业性投入为主的原则C.坚持以政策性投入为主的原则D.支持民族地区通过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5.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的中心任务是: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破除一切阻碍和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D.破除一切阻碍和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政治体制6.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内蒙古的占全国的90%以上。A.稀土B.铌C.钾盐D.煤7.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包括:A.建立了以资源为主体的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B.建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C.建立了以铁路为骨架,以公路为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D.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局面三.简答题1.“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是什么?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四、材料题X民族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约1万人,人均耕地2亩。由于交通不便,山清水秀的X民族乡建国以来一直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比较落后(2000年该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00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2002年该县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勘探,结果表明X乡拥有一定储量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为了尽快致富奔小康,该乡政府将煤矿开采权承包给东部开发商,在乡政府一路绿灯的支持下,该煤矿企业很快开始生产。三年后,在煤矿的带领下该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200元,2007年更是增加到4800元(比全国农村水平稍高)。然而,该乡自然环境同时急剧恶化,因为煤矿排污一直超标,但相关监管部门毫无作为,权威专家评估后指出,短期内该乡生态环境难以恢复,而该煤矿最多还只能开采15年。试结合此问题说明应该以怎样的思路来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五、论述题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一、单选题1.A2.A3.B4.B5.A6.B7.C二、多选题1.AB 2.AB 3.ABCD 4.ACD 5.ABC 6.AB 7.ABC 一、简答题1.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可见,民族工作主题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包括:第一,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第二,可以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第三,对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对于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作用二、材料题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X乡的情况和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X乡的问题是未能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未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未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该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加剧,煤矿企业和政府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目前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的重心,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X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的态势,但在具体的做法上,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都有违反现行政策、规定的地方。对政府而言,它没有对该煤矿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对企业而言,则是没有遵守和执行现有的环保规则和标准。煤矿企业的发展明显地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村民收入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因为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经济收益明显,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遭到了破坏。该案例表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论述题首先,从观念上认识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和根本途径。在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其次,了解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机遇和挑战。有利条件包括:中华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富有创新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我国有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五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机遇包括:从国际上看,维护和平,谋求发展,促进繁荣,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和各国人民普遍追求的目标;从国内看,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可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第三,具体做法包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人口数量,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都各不一样,这一切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和选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处理好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应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 (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但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第九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少数民族使用语言种类达到种以上。A.60B.70C.80D.902.“锅庄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A.土家族B.藏族C.傣族D.汉族3.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所坚持的原则是:A.群众自愿的原则B.政府指导的原则C.坚定不变的原则D.应该改变的原则4.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是:A.坚持改革B.扩大开放C.提高教育D.发展经济5.《玛纳斯》是哪个民族的史诗:A.塔吉克族B.维吾尔族C.柯尔克孜族D.蒙古族6.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哪年举办的?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隔几年举办一次?A.2年B.3年C.4年D.5年8.以下不属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是:A.婚嫁B.丧葬C.语言D.节庆9.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是:A.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B.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C.各民族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民族风俗习惯D.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容改革和侵犯10.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A.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B.各民族都有使用或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C.各民族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本民族语言文字D.各民族语言文字不容更改11.我国哪部法律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12.开创我国数学史上微积分学研究先声的是:A.清代蒙古族明安图B.元代维吾尔族鲁明善C.明末回族马守义D.元代回族丁公振13.对文化遗产提出了真实性、情感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四个方面的是:A.《世界自然遗产公约》B.《世界文化遗产公约》C.《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D.《世界遗产公约》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家民委规划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五种丛书的是A.《中国少数民族简史》B.《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C.《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D.《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处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A.一B.二C.三D.四16.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使用。A.少数民族语言文字B.当地通用的一种语言文字C.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D.汉语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被称为蒙古三大历史文学名著的是:A.《蒙古史》B.《蒙古秘史》C.《蒙古黄金史》D.《蒙古源流》2.以下被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的是:A.《格萨尔王》 B.《江格尔》C.《玛纳斯》D.《福乐智慧》3.各少数民族对我国民族传统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哪几部是藏族医典:A.《四部医典》B.《脉诀》C.《药王经》D.《晶珠本草》4.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本原则是:A.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B.既保护又创新的原则C.着眼整体的原则D.放眼世界的原则5.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基本通用汉语的是哪些民族?A.满族B.回族C.壮族D.苗族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本着与的原则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A.自愿自择B.国家安排C.有利于本民族发展D.有利于国家整体社会发展7.为什么说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A.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B.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C.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民族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8.以下哪些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A.民族性B.群众性C.历史性D.地域性9.下列几项中哪些属于我们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内容?A.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B.各民族都有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C.各民族都有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D.各民族都要抛弃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选择他民族新的风俗习惯10.下列几项中哪些属于我们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内容?A.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B.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C.各民族都有随着时代发展必须改革自己的语言文字的义务D.各民族都有随着时代发展必须学习汉语汉文的义务三、案例分析题案例: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一汉族群众开饭店非法悬挂清真牌子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义灵关村一汉族村民在104国道南部开办饭店,悬挂清真标志,经营穆斯林禁忌的猪肉饭菜。附近回族群众和镇政府劝阻,但他置之不理,引起回族群众极大不满。四、简答题1.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2.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五、论述题试述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与少数民族发展的关系。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A4.C5.C6.D7.C8.C9.B10.A11.A12.A13.B14.D15.B16.C二、多项选择题1.BCD2.ABC3.AD4.ABCD5.AB6.AC7.ABCD8.ABCD9.ABC10.AB三、案例分析题答案:1.一汉族村民开办饭店非法悬挂清真牌子是违反民族政策,违反工商管理规定的事情。尤其是悬挂清真标志经营穆斯林禁忌的食品,更是恶劣的行为。2.不听附近回民群众和镇政府的劝阻,是一种明知故犯,有意伤害回族群众的行为,性质恶劣。3.此事应按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处理,应吊销营业执照,停业整顿,并处以一定罚款(挂清真招牌非法所得部分或其若干倍数)。4.应以此事为契机向社会各界说明若再发生此类事件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要报请司法机关依法惩处。5.如果此地再出现此类事件,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四、简答题1.答案: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禁忌等诸方面。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一个民族、尊重该民族文化的问题。第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实际上也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的体现。第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就是尊重民族心理感情,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体现。 2.答案: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四,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繁荣。五、论述题答案:科学与教育既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变革力量。它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发展民族经济、教育和文化,必须首先发展民族科学技术。2.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1)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2)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3)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民族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十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习题一、单项选择1.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A.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B.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C.巩固民族关系D.加强民族团结2.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A.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3.年,延安民族学院创办,成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摇篮。A.1941年B.1942年C.1943年D.1944年4. 年,政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创建中央民族学院。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5.目前我国共有民族院校 所。A.12所B.13所C.14所D.15所6.我国宪法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A.主任B.副主任C.主任或副主任D.所有正职二、多项选择1.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导方针是: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2.下列人员中,哪些属于建党初期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优秀少数民族成员?A.邓恩铭B.马骏C.张伯简D.乌兰夫3.下列哪些民族院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A.西北第二民族学院B.大连民族学院C.湖北民族学院D.贵州民族学院4.下列哪些民族类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建立的?A.西藏民族学院B.广西民族学院C.广东民族学院D.云南民族学院5.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该方案确定的原则有:A.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B.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C.以培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主,普通政治干部为辅D.既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干部培养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它包括:A.相关的正规院校B.各民族院校民族干部培训班C.党校、团校、干部院校等培训机构D.社会办学培训机构7.民族干部具有的基本政治业务素质应包括:A.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刻苦学习、勤奋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D.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三、判断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方针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3.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是指“德才兼备”中之“才”。四、材料题200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某民族自治旗向社会公开竞选民族经济贸易发展局副局长职位,经过多轮竞争后,有两位候选人脱颖而出。A候选人,汉族,中共党员,36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本科毕业,具有11年基层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经验,政治素质过硬,没有经济工作经验。B候选人,蒙古族,中共党员,31岁,内蒙古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先是在沿海经商2年,其后回内蒙古经商3年,2000年成为该旗经济贸易发展局的公务员,一直是该局的业务骨干。请以党和政府新时期的干部政策为基础,论述你应该选择哪一位候选人。五、简答题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2.社会主义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六、论述题 结合我校特点,论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答案一、单项选择1.B2.A3.A4.B5.B6.C二、多项选择1.ABCD2.ABCD3.ABC4.BCD5.BD6.ABCD7.ABCD三、判断1.答案: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答案:正确3.答案:错误,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是指“德才兼备”中之“德”。四、材料题答案要点:(一)改革开放时期,党提出任用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标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也同样要坚持“四化”标准。A、B两位候选人在四项标准上都符合。但就部门需要以及两者的专业、工作背景而言,B候选人的专业化与该职位更加匹配。(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有关部门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A候选人是汉族,B候选人是蒙古族,所以应优先考虑B候选人。而且,B候选人是少数民族,在民族地区工作具有独到的优势。(三)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对于民族地区的建设也很重要,但A候选人在专业和经历方面与竞聘职位有一定的距离。综上,应选择B为候选人。五、简答题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答案要点: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原则和路线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社会主义新时期对民族干部的德才标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即要求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而逐步确立并且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广开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数量;(2)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3)建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制度;(4)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2.社会主义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答案要点: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努力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科学判断能力;(2)把握时代的能力;(3)创新的工作能力;(4)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5)总揽全局的能力;(6)领导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六、论述题 结合我校特点,论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一)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意义: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自治制度的重要条件;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途径与措施:1.广开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民族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2.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3.建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制度;4.明确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