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2-04-29 13:52:50 发布

村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岐山县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项目摘要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四、项目地点选择分析五、生产工艺流程六、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七、项目建设内容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九、环境保护十、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十一、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附表:1、投资概算表2、单座日光温室投资估算表3、单座日光温室生产投资估算表31  岐山县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项目摘要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四、项目地点选择分析五、生产工艺流程六、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七、项目建设内容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九、环境保护十、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十一、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附表:1、投资概算表2、单座日光温室投资估算表3、单座日光温室生产投资估算表31 一、项目摘要(一)项目名称:岐山县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园(二)建设单位:(三)建设地点:(四)建设年限:2009年9月—2009年11月(五)建设规模1、日光温室群建设:建设(90m×12.5m×4m)日光温室46座,占地120亩。2、配套水利、道路建设:新打170米机井一眼,铺设4m宽水泥路面1500m。(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383.4万元。1、新建日光温室46座,占地120亩,投资234.6万元。2、当年生产投资55.2万元。3、园外道路硬化1500米,投资36万元。4、铺设8m宽水泥路面400m,投资20万元。5、办公设施300平米,投资18万元。6、150米深机井一座,80kva变压器一台,投资16万元。7、租地120亩,每亩300元,投资3.6万元。资金筹措1、国家补贴180万元2、银行贷款100万元3、自筹103.4万元31 (七)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无公害鲜菜138万公斤,实现产值179.4万元,扣除成本55.2万元,年实现经济效益124.2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会大幅度提高。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我县蔬菜栽培技术水平,调节粮经比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蔬菜出口贸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保障市场蔬菜供给,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蔬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蔬菜的生产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路径。当前我县蔬菜生产正面临起步到腾飞、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能迅速促进我县设施蔬菜生产的换代升级步伐,全面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31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近年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建立现代农业园区,能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创立蔬菜新的品牌,拓展我县农业新领域,示范和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标准,从而提升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蔬菜生产领域的差距。蔬菜产业的效益是传统麦油生产的10到15倍,现代农业园区又是非设施蔬菜效益的5-10倍,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既能大幅度提高蔬菜光能利用率,又能快速提高农民收入,为实现农民增收创造了现实条件。3、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规模效益与我国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省市内蔬菜生产局限于单家独户或少数农户联合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难以按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统一监测,规模效益不明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适度规模化发展,对提高我国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二)可行性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农业发展基本要求,也符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署。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环保的具体要求,更是实现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同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基础性的建设,符合国家财力支持的方向,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建设示范园完全符合国家对农业的有关政策和投资方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31 县政府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蔬菜生产十分重视,在该项目的建设上,从立项、资金、规划、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县政府承诺在每亩补助1.5万元的基础上再给与以下扶持:一是从山东寿光每年花8万元聘请一名专职技术员,并由县农技中心负责项目的日常技术支持;二是对建设设施大棚的农户贷款实行两年贴息;三是由县农业局扶持5万元,用于机井建设;电力部门承诺减免有关费用为示范园架设变压器;四是通向示范园的水泥路已申报列入通村公路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在争取提前建设,建成后将使大枣路与大营西线连为一体,极大方便生产运输。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蔬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内外市场每年需要大量的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绿色蔬菜,仅西安、宝鸡每年需要3亿公斤无公害鲜菜,而西安、宝鸡周边老蔬菜区正在逐步变为城区,无公害鲜菜缺口很大,园区年产鲜菜138万公斤,仅占西安、宝鸡鲜菜需求的0.46%,市场潜力很大,预计10-20年内,供不应求。项目的建设,适应市场发展方向,可以显著提升我县设施蔬菜生产水平,满足省内外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四、项目地点选择分析1、选址原则(1)光照充足,避风向阳,排灌方便。(2)地理位置适中,用电方便。31 (3)交通便利。(4)水井具备。(5)通讯发达、信息传输便捷。(6)按照无公害蔬菜基地要求选址。2、建设条件(1)资源条件:项目区资源丰富,项目所需用水、用电、用地均有保证,农民科技意识强,对现代农业有学习和掌握的要求。(2)水、电力:项目区生产生活用水正常,水量富集,符合国家饮用水及农业用水质量标准,完全能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建园区要有10KV高压架空电线通过,电力充足。(3)交通运输:水、电、路、通讯畅通。项目实施后可全面辐射周围县区。(4)经营管理能力及技术情况:项目单位拥有一批懂管理、有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经验和业务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可为项目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于都县段屋乡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1 第一章、总论1、项目名称:于都县段屋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2、承办单位概况:段屋乡地处于都县北部,距县城32公里,下辖9个村,该乡地势平坦,水利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3、拟建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胜利村和高峰村4、建设内容与规模(1)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电、路和大棚膜架的搭建及沼气建设。(2)建设规模:2000亩(其中首期开发1000亩,第2期开发1000亩,每期开发按30%设施栽培,70%露地栽培规模进行)。5、建设年限:二年6、概算投资:项目总投资为3848万元7、效益分析:第三年达产达标可获利646.4万元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是保障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需要,临近城镇的菜地大部分被征用,导致蔬菜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县每年要从外地运入数十万担蔬菜来充实市场,菜价高扬。为此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多次提出议案要求尽快在周边乡镇建立蔬菜基地,以此来平抑物价,以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2)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蔬菜生产具有周期短、茬次多、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蔬菜基地的建设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为农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对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2、建设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优越于都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在1420—1650毫米之间,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6℃,有效积温6320℃,历年无霜期305天,具有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适宜于各类蔬菜的生长发育。蔬菜种植基地范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资源充沛,基本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2)交通运输便利于都段屋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地处323国道旁,距县城仅25公里。于都是江西通往沿海港口、经济特区及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必须之地,距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省会南昌等地均在10小时左右即可通达,交通运输非常便捷。(3)优惠政策配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蔬菜生产一直相当重视,把“菜蓝子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江西省立足省情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育农民。赣州市多年来一直把蔬菜生产列为重点发展的市级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于都县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商品蔬菜生产列入县“一主七优”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对规模生产、开发种植1000亩以上的,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100万元,其中露地栽培奖300元/亩,大棚栽培另奖500元/亩,如有自动喷灌设施另奖300元/亩。第三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1、建设规模:2000亩。分二年实施,其中首期开发1000亩,第二年开发1000亩,每期开发按30%设施栽培设计。2、产品方案:以时鲜蔬菜为主,引进部分外地名优蔬菜新品种,开发厥菜、香椿等具有保健作用的蔬菜新品种。第四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1、技术方案:蔬菜基地围绕无公害栽培模式进行生产,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农业厅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要求实施,以有机肥、沼液肥为主,采取配方施肥,尽量减少商品肥的使用次数和数量;在病虫防治上,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2、工艺流程:苗床整地—种子消毒浸种—播种育苗—大田整地—土壤消毒—小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分级—市场销售。3、主要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1)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一个,主要设备有: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气质联用仪、氧磷检测器、纯水机、超声波清洗器及有关器材和试剂。(2)沼气池建设按每20亩建一只6立方米沼气池计共计100只。(3)修建渠圳排灌系统。(4)镀锌管骨架大棚1800只,长寿无滴农膜6万公斤。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1、项目总投资:3848万元其中(1)水、电、路基础设施费5000元/亩×2000亩=1000万元(2)沼气池100只×2000元/只=20万元(3)大棚骨架、大棚膜、安装费、运输费18000元/亩×600亩=1080万元(4)蔬菜种子、农药200元/亩×2000亩=40万元(5)肥料1500元/亩×2000亩=300万元(6)劳动工资、管理费用、按产值的40%计算:400万元即:第1年1000亩×10000元/亩×40%=400万元   31 第2年1000亩×10000元/亩×40%=400万元(7)劳动用具、植保器械等20万元(8)办公场所、住所100万元(9)土地租金2000亩×600=120万元(10)灌溉电费18万元(11)不可预见费:3498万×10%=350万元2、流动资金估算:按第一年投资1000亩+10%不可预见费用:2463万元即:(1)水、电、路基础设施费5000元×1000亩=500万元(2)大棚膜架18000元/亩×600亩=1080万元(3)沼气池100只×2000元/只=20万元(4)蔬菜种子、农药200元/亩×1000亩=20万元(5)肥料1500元/亩×1000亩=150万元(6)劳力工资、管理费用1000亩×1000元/亩×40%=400万元(7)灌溉、照明用电费9万元(8)土地租金:1000×600元/亩=60万元(9)不可预见费用:224万元(二)资金筹措1、自筹资金3648万元2、政府政策性补贴200万元第六章、效益分析1、销售收入估算:第1年露地栽培700亩×5000公斤/亩×2元/公斤=700万元设施栽培300亩×6000公斤/亩×2.4元/公斤=432万元合计:1132万元-(15%运销费、损耗)169.8万元=962.2万元第2年露地栽培1400亩×5000公斤/亩×2元/公斤=1400万元设施栽培600亩×6000公斤/亩×2.4元/公斤=864万元合计:2264-(15%运销费、损耗费)339.6=1924.4万元第3年达产达标与第2年相同,销售收入为1924.4万元2、成本费用估算第1年(1)水、电、路基础设施费5000元/亩×1000亩=500万元     (2)沼气池50只×2000元/只=10万元     (3)大棚架膜300亩×18000元/亩=540万元     (4)蔬菜种子、农药200元/亩×1000亩=20万元     (5)劳动工资等400万元     (6)肥料1000亩×1500元/亩=150万元     (7)劳动工具植保器械10万元     (8)办公场所100万元     (9)灌溉、照明电费9万元     (10)土地租金:1000×600元=60万元合计:1799万元第2年(1)水、电、路基础设施费5000元/亩×1000亩=500万元         (2)沼气池50只×2000元/只=10万元     (3)大棚架膜300亩×18000元/亩=540万元     (4)蔬菜种子、农药200元/亩×2000亩=40万元     (5)劳力工资800万元     (6)肥料2000亩×1500元/亩=300万元     (7)劳动工具、植保器械10万元     (8)灌溉、照明电费18万元(9)土地租金2000亩×600元/亩=120万元合计:2238万元3、利润与税收分析第1年:销售收入962.2万元-成本费用1799万元=-836.8万元第2年:销售收入1924.4万元-成本费用2338万元=-413.6万元第3年:销售收入1924.4万元-成本费用1278万元=646.4万元第4年:销售收入1924.4万元-成本费用1278万元=646.4万元4、投资回收期四年(二)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建设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可为沿海发达城市提供新鲜的蔬菜产品,为社会提供500余人的就业机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第七章、结论本项目科学预测,合理分析,认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回收期短,经济效益良好,对促进我县的蔬菜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可行性报告确定的实施方案合理可行,建议立项建设。文成镇千亩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基地及保鲜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31 一、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玉山县文成镇千亩大棚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及保鲜加工(2)项目性质:公司+基地+农户(3)项目实施人:在省内外从事多年蔬菜种植技术骨干及营销能手(4)项目经营场所:文成镇万亩园田化项目区内(5)项目投资规模: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0万元,生产基地投资400万元。(6)项目目的:组建新型、高效、环保、技术全面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及营销公司,在大棚蔬菜基地培育辣椒、茄子、黑色小黄瓜、豌豆等高品质蔬菜,由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向省内外市场,以实现优质农产品上台阶、上规模,加速推进农业产业进程。二、市场调查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实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对饮食需求将出现很大的变化,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本项目正是顺应这一消费时尚,组建公司推出无公害蔬菜投放市场,在经过反复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后,我们认为,本项目具有扎实的市场基础,省内外市场需求量大,销售渠道畅通,具体表现在:31 (1)通过在上海、浙江、福建等省考察,主要大中城市都建有无公害蔬菜批发大市场,特别是本项目投资开发的黑色小黄瓜、豌豆等无公害蔬菜销量更大,价格更高。(2)闽、赣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同类高品质蔬菜高于沪、浙一带,且吞吐量相当大。由此可见,本项目市场条件好,销售渠道畅通,具有扎实的市场基础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三、项目投资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制约因素1、必要性①本项目投资能有效地幅射和带动文成镇发展高效农业,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公司增效,它可以模范地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我镇大规模展开。②本项目投资不仅能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增加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增加就业人员200人。2、有利条件①本项目建设场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7.5℃,积温5565.9℃,年平均无霜期259.5天,年平均降雨量1840.9mm,日照对数1881小时,平均相对温度78%,适宜种植黑色小黄瓜、豌豆等高品质蔬菜。31 ②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承建地是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区,现已建成连片万亩“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环境美”的园田化区,为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③环境优美:项目区离县城只有5公里,320国道横穿境内,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无污染,是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理想场地。④技术力量雄厚,这是聚集着原县农科所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农艺师,具有丰富的小黄瓜、豌豆等其他优质蔬菜种植经验的农民工,劳动力资源丰富。3、制约因素培育高品质蔬菜基地涉及面广,投资线长,基地上的广大农工接受种植和管理技术的能力不一,公司应有计划地进行技术培训。四、项目建设的规模、目标(一)规模本项目共建设大棚2003个,其中建设控温大棚(A棚)2个,用于培植优良种苗,建设钢管大棚2000个,用于种植黑色小黄瓜、豌豆等高品质蔬菜。(二)目标本项目计划10个月全部完成,可按如下步骤合理安排1月-2月落实计划,租赁土地。31 3月-6月筹措资金,建立大棚。6月-10月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市场调查。五、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①租赁土地10万元;②控温大棚3个10万元/个30万元;③普通钢管大棚2000个2500元/个约500万元;④技术引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设计费10万元;⑤办公用房50万元;⑥保鲜及加工设备400万元。六、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投资种植无公害蔬菜质优、价格合理,产品附加值高,据市场调查,本项目种植的小黄瓜、豌豆、辣椒、茄子其国内平均售价分别在2.35元/公斤,2.20元/公斤(豆角),2.7元/公斤,2.05元/公斤,在本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中,产品售价取三种蔬菜国内售价的加权平均售价2.41元/公斤,年产量按500万公斤计算,年产值可达1200多万元,年利润可达450万元,还有农产品保鲜及加工,使农产品增值,估计三到四年即可收回成本。七、结论31 综上所述,本项目规模适中,市场前景广阔,见效快,偿还期短,经营风险较小,项目实施后将产生较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本项目是可行的。武隆县弹子山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我县已被列为市级无公害反季蔬菜生产基地,在全市无公害反季蔬菜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武隆自身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出发,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已成功建立了木根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并创立了“仙女山”牌无公害蔬菜品牌。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县高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也是保障重庆及周边等地市场秋淡季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为了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反季蔬菜的生产规模和建立更加完善的蔬菜营销体系,我县拟建立弹子山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全县幅圆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426个行政村,2689个农业社,农业户数10.14万户,农业人口35.9万人,农业劳动力19.97万个,耕地面积52万亩,其中田12.5万亩,土39.5万亩,人均耕地1.44亩,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山区农业县。县内具有良好的水陆运输和通讯条件,乌江航道、国道319线和在建的渝怀铁路、渝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年降雨量1082.2mm,年均温17.9℃,年均日照1121h,海拔160~2033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拟建项目区覆盖兴顺、和顺、白马、白云等4个乡镇,24个村,158个社,农户5214户,农业人口18454人,其中:贫困农户2256户,6682人。项目区位于县城西部,相距20~40km。该片海拔1000~1600m,年均温10~12.5℃,昼夜温差大,为春延后、秋提前的反季蔬菜生产提供了条件。其境内植被保护完好,土质肥沃、深厚,无工业废水、废气污染,病虫害发生少,蔬菜品质细嫩,堪称“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生产宝地。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蔬菜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同时蔬菜生产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县,县委、政府己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列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项目。同时,该项目也是我县高山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位于我县仙女山片的木根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己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秋淡蔬菜供应基地,在重庆主要的蔬菜批发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在保障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菜蓝子等作用十分巨大。   在我县,海拔在1000—1600米的高山,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可以说在这一海拔高程的土地资源在重庆市境内我县是最富有的。它远离城市,无城市污染,无工业污染,在这一片大自然所赐予的土地上,繁荣的畜牧业为菜农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农家肥,工业无机肥在这里极少施用,良好的纯天然环境,使得在其它蔬菜基地上存在的蔬菜病虫害在这里极少发生。相对的说,种菜效益在这里最能得到体现。农民的种菜激情十分高涨。反季节、无公害在这里最为实在。受地域的限制,原有的木根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基地规模较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更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此,我县规划在弹子山一带建立10000亩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它包括兴顺、和顺、白马、白云等四个乡(镇)所属海拔在1000—1600米区域。该基地除具有仙女山基地所具有的良好条件外,交通更为便捷,原国道319线穿越其间,到重庆的路程要比木根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缩短80公里,减少了蔬菜销售的运输成本。    鉴于前述我县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较好的生产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我县现有无公害反季蔬菜生产的现状出发,特别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市场网络不健全的实际,寻求更大发展、扩大蔬菜基地规模是必要和可行的。    三、项目建设规划和内容31     基地设在弹子山一带的兴顺、和顺、白马、白云等4个乡镇,总面积10000亩,其中兴顺乡4000亩、和顺乡4500亩、白马镇1000亩、白云乡500亩。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基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及推广、生产技术培训和市场网络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田形调整2000亩、灌排沟渠11km、蓄水塘池12口、人行便道20km等内容。品种结构调整是我县反季蔬菜生产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计划引进适宜的优良蔬菜品种10个,同时,加强生产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种植模式,为提高生产水平、质量和效益提供有效保证。搞好市场网络的建设是向产业化发展、拓宽市场的必要环节。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基本农田建设120万元,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40万元,技术培训10万元,市场网络建设30万元。    四、项目投资概算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120万元    1、耕地调形、排湿75万元    菜地调形2000亩×200元/亩=40万元;    排湿沟5000m×40元/m=20万元;    灌溉渠6000m×25元/m=15万元。    2、道路修筑6万元    人行便道20km×0.3万元/km=6万元。    3、蓄水塘池34万元    维修蓄水塘12口×2万元/口=24万元;    建洗菜池10口×1万元/口=10万元。    4、其它5万元    (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40万元    1、计划引进10个优良品种,引种经费20万元;    2、试验示范经费10万元;    3、检测经费10万元。31     (三)技术培训10万元    (四)市场网络建设30万元    1、市场有形网布置10万元;    2、信息网设立10万元;    3、协调网组建10万元。        五、项目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600万元    该基地在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和改善生产条件后,10000亩反季蔬菜按均产1250kg/亩、均价0.60元/kg和按80%的商品率计算,将向主市场——重庆提供优质反季蔬菜1000万kg,销售收入达到600万元。    2、产销总成本490万元    ⑴种子10000亩×50元/亩=50万元;⑵肥料10000亩×100元/亩=100万元;⑶摊销费用(不含长期受益投资)40万元;⑷劳动工资按每人管理10亩,每人季节(半年)报酬3000元计,需支付300万元,即菜农的季节劳动收入。小计490万元,每亩成本490元。   3、投资回报⑴年纯收入=销售收入-产销总成本=600万元-490万元=110万元;⑵投资回报率=110万元÷200万元=55%;31 ⑶投资回收期=200万元÷110万元=1.8年。    (二)社会效益    1、每年可向重庆、涪陵和当地等市场提供优质反季蔬菜1000万kg,充实市民的“菜蓝子”;    2、每年可为基地菜农提供劳动总收入300万元,他们还可参与110万元利益的分配,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601.31元,这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3、为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项目资金筹措和主要技术措施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农民自筹70万元(含投劳折资),县财政配套50万元,这120万元主要用于项目区农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申请市级农业发展资金配套解决80万元,主要用于新品种的引进、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打造品牌、建立完善市场营销网络等。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抓好该基地的建设:    1、合理规划布局,聘请专家加强指导,提高科技含量。    2、抓好组织管理,组建管理机构。    3 、抓好蔬菜生产的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种菜的科技含量。     4、构建三个网络,即:    ⑴市场网。蔬菜销售涉及到运输、入市、肥务等环节。其市场网络的编织极为重要,不仅要继续托靠贩运户、消费大户、菜农自销和蔬菜营销公司进行销售,还要扩大主体市场的网员设置,以及通过新闻媒介、网络无形市场加以促销。   ⑵信息网。通过计算机入网,建立基地建设主页,发送产品信息,在网上交易要有突破。同时,与主体市场及其它市场加强联络,随时获取、交换市场信息。31    ⑶协调网。政府及其职能机构要疏通“绿色运输通道”、市场准入通道和建立产品监测制度,改善销售环境。广大菜农为了协调一致维护自身利益,应成立自治利益联盟或产销协会,以便给联络工作提供一个接口,衔接产销、享受服务和指导。    5、培植品牌。在生产上调整产品组合,提供货真价实的品牌雏形;在销售中刻意打点、包装品牌;在宣传上雕刻产品,扩大影响,意图形成品牌。依靠品牌提升档次,这是我县反季蔬菜基地建设的一个战略目标。    七、结论近几年,我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蔬菜生产,加大了工作的领导力度,己将无公害反季蔬菜列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项目来抓,特别是“仙女山牌”品系蔬菜已在重庆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但由于原木根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规模较小,运输成本较大的客观实际。为了做大、做强我县无公害反季蔬菜生产产业,提高蔬菜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需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的建设规模。根据我县弹子山一带的独特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之该区域农民有种植商品蔬菜的习惯和积极性。因此,决定在该区域建立一个面积为10000亩,投资200万元的无公害反季蔬菜基地项目。该项目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扶贫效应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农业发展项目,发展潜力巨大。总之,本项目从武隆县情出发,立足于自然资源的优势,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效益性,是提高全县无公害反季蔬菜生产科技含量的有效措施,项目真实可行。 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为进一步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规模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精神要求。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结合我市地理自然条件和蔬菜生产实际,提出建设该项目。一、项目背景(一)项目建设的意义31 1、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是保障该区居民蔬菜消费安全的客观需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国内市场,尤其是京津唐地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一是该地区人口将继续增长。,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向京津唐区域集聚,必将增加蔬菜消费需求。二是该区居民收入高、对农副产品品质要求高,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量大。是我国最重要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2、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是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蔬菜生产效益高,一般露地蔬菜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拱棚蔬菜亩纯收入8000-10000元,日光温室蔬菜亩纯收入20000元左右,是我市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一项产业。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优质优价,从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不仅是以提高传统种养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手段增加农产品数量供给的过程,更是不断注入科技、信息、管理、服务、设施等现代化要素,逐步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的过程。通过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使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经营形式等得到集成应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可全面提升以单产、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蔬菜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二)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德州是农业大市,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蔬菜是我市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全市有8个县市区蔬菜面积超过2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蔬菜生产优势产区,有4个县市被列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县。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0万亩,总产800万吨,总产值9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39%,德州市蔬菜发展规模档次与维坊等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位居全省前列。31 1、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实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战略,地方特色进一步凸显,全市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分工逐渐形成,规模日益增大,按品种形成了德州西瓜、辣椒、盖韭、大蒜、食用菌等十几个地方特色品种。按区域布局形成了平原县的西片黄瓜、中片番茄、东片西葫20万亩三大温室生产基地,宁津东部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齐河南部的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中国食用菌之乡”──武城,建成了500万平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禹城市的20公里绿色蔬菜长廊等众多规模宏大的蔬菜基地。2、地方特色突出。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以色列西红柿、法国西葫、天津黄瓜、樱桃西红柿、小型西瓜、山药、芦笋、生菜等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在这里成功推广。通过加大本地特色蔬菜的开发力度,“德夏白16号”等一批地方特色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像德州西瓜、德州香把子白菜、庆云大叶香菜、经济开发区香椿刘香椿(清朝贡品)、武城辣椒等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其它优势资源也正在得到挖掘整理和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居民菜篮子。3、产业素质明显增强。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从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拱棚、日光温室到智能化温室的梯次发展。示范区内实行五统一服务,菜农严格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集成应用了二氧化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无土生态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棚卷帘机及微滴灌等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日光温室品质蔬菜栽培技术优化集成与开发、进口番茄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开发等一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奖励。4、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叫响。通过实施“绿色餐桌工程”、“十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等措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山东省农业厅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7%,居全省前列。全市260万亩蔬菜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达40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16个,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有7个。通过举办武城辣椒节、德州有机转换西瓜推介会等蔬菜品牌产品的展销联谊促销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在交通主干道道口设立大型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提高了“德州品质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的“德州”牌西瓜每公斤6元,仍被抢购一空,齐河的“康瑞源”牌金针菇被指定为奥运食品,陵县、平原的西葫、黄瓜等响誉京津。5、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0多处蔬菜批发市场,其中31 36处年交易额超过千万元,有6家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加工企业80多家,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订单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张。全市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各品质蔬菜示范区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积极推进净菜包装标志上市,大力发展蔬菜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成效明显。二、可行性分析(一)发展优势分析:1.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地处东经115045ˊ-117024ˊ,北纬36027ˊ-380ˊ32″。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北纬32°-42°之间属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我市正处于最佳发展区域。属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无霜期长达200天,年平均气温13℃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546毫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大部分地方均能用黄河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层深厚,非常适宜蔬菜生长,冬季大棚不需加温就可进行越冬蔬菜生产。市域内污染工业企业少,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等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2、区位优势突出。我市北接京津、南融济南,历史上就是京津南菜园。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可一小时到省、两小时入卫、三小时进京,京沪高铁接通后, 交通更加便利。与寿光相比,我市蔬菜的销售运输条件,更有比较优势。3、名产众多。一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为我们遗留了许多历史名产,如:德州西瓜、庆云香菜、紫芽香椿等。二是有刺黄瓜、粉色西红柿、法国西葫芦、越冬盖韭、食用菌等蔬菜产品规模不断扩张。为我们打造名牌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4、技术优势明显。我市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广大菜农的种植经验、技术丰富,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体系较为健全,蔬菜重点乡镇都配有蔬菜站,技术力量雄厚。组建了德州市专家顾问团,与农业科研及大专院校合作广泛,常年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全国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率先在我市试验、示范、推广。 (二)发展潜力分析31 1、领导重视程度高,后发优势明显。德州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发展优质蔬菜基地极为重视,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蔬菜业的发展。1978年全市蔬菜面积仅有25万亩,到1994年突破140万亩,到2009年达到260万亩。2009年以来,又实现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到“提质”“扩量”的双轮驱动发展,大力开展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活动,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扶持。由于我市蔬菜生产起步晚、发展快,与寿光等蔬菜老产区相比,土壤病菌和农药残留少,后发优势明显,易于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结构调整有空间。2009年,德州率先成为全国“吨粮市”,全市有1000万亩耕地面积,据测算60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即可保证我市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现有260万亩蔬菜,尚有140多万的调整空间。3、品质改善有潜力。近几年来,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较快,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一批产品和基地得到质量认证。这些优良产品的单项或多项品质指标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但覆盖率有待提高,“三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4、单产提高有后劲。如日光温室黄瓜亩产最高可达3万公斤,但全市平均产量只有1万公斤左右,极具发展开发潜力。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一)指导思想以提升品质、安全高效、农民增收、保障京津唐地区蔬菜供应为目标,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打造蔬菜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全市蔬菜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生产档案记录规范化,产品销售包装化,产品营销品牌化。(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二要发挥资源优势,成方连片区域化经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梯次发展。三要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市场销售体系等,全面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四要坚持质量安全原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用药、施肥,建立生产记录和档案,从生产环节抓起,加强质量监控。五要坚持政府适当补贴,企业积极参与,农民作为投入主体的原则。31 (三)发展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00万亩,蔬菜全部实现无公害,“三品”认证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国家绿色蔬菜生产标准,集中建成100万亩绿色蔬菜产区建设任务。即建设成10万亩黄瓜、10万亩西葫芦、20万亩西红柿、10万亩西瓜、10万亩韭菜、10万亩马铃薯、5万亩香菜、20万亩辣椒、5万亩豆角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00万平方米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内采用先进蔬菜设施装备,加强菜田基础设施和保护地设施建设,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高。   ——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实现优质种苗集中供应,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  ——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色诱虫板等技术装备,建立蔬菜检验检测体系,健全蔬菜品质制度保障体系。——打造冷链物流体系,实现蔬菜产品包装标志上市。通过培育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蔬菜品牌,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和山东名牌产品。净菜销售、品牌化销售率达60%以上   ——绿色蔬菜产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菜农的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四)区域布局1、温室蔬菜区:要以临邑、平原、齐河、陵县、禹城、宁津为重点,发展精细蔬菜,大力发展西葫芦、黄瓜、西红柿三大主要温室作物,进一步膨胀棚区规模,形成区域优势。力争三年内使我市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2、都市农业区:要以德城区、经济开发区为重点,采用先进蔬菜设施装备,组装集成现代农业技术,汇集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把两区建设集旅游、采摘、展示、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城郊型蔬菜经济区。3、拱棚蔬菜区:以平原、齐河、禹城、陵县、宁津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拱棚西瓜、西葫芦、小拱棚韭菜等主导产品,力争三年内使我市拱棚蔬菜面积达到120万亩。31 4、加工出口蔬菜区:武城、乐陵、宁津要借助飞达、英潮、瑞丰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出口型蔬菜基地30万亩。5、露地菜区:以乐陵、武城、夏津、庆云、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马铃薯、大蒜、芹菜等品种,力争三年内使我市露地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并积极探索粮菜、菜菜、棉菜间、轮作模式,不断加强创新,进一步优化间作模式,丰富间作内容,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综合效益。6、食用菌区:以武城、齐河的“标准化菇房生产”“林菌间作”“工厂化栽培”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全市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菌种场等资源,对全市食用菌产业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实施“十、百、万、亿”工程,即在全市重点培育十个菌种生产企业,带动百村万户发展食用菌,使全市食用菌产值超过十亿元。四、工作措施(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品质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围绕新棚用地、分散种植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等重点问题,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科学引导土地向企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流转,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实现优质种苗集中供应。(二)提高设施装备能力,为品质农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优质蔬菜基地选址要符合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标准,无工业污染,土壤洁净,水源良好;优质蔬菜基地内实现水、路、电三通。推广无支架日光温室棚型结构,提高蔬菜设施化水平;大力推广蔬菜农业机械,提高菜田机械化水平;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三)集成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为品质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品种优良化。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蔬菜新品种,确保优质良种推广应用率达到100%。二是生产标准化。坚持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用药、用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生产记录和档案,加强质量监测监控,确保生产安全。三是技术集成化。抓好农业高新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高新技术,确保技术推广到户率80%以上。31 (四)建立健全检测体系,为优质蔬菜基地发展提供保障。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为龙头,以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以基地、市场和加工企业检测点为补充的检测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各类市场的蔬菜上市检测、监控网络。示范区率先建成检测站点。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产品溯源三项制度,实现蔬菜产品的可溯性。(五)推进知名品牌创建,提高品质农业效益。以蔬菜加工企业、批发市场或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申报绿色、有机蔬菜品牌。项目结束前,每个示范区都要申报成功一个绿色或有机蔬菜品牌,并带动周边农民实现蔬菜品牌化经营。加强品牌宣传,力争打造国内、省内知名品牌,实现优质优价销售。(六)加强采后处理建立冷链物流,提升蔬菜产品档次。对蔬菜质量的影响,除产品的自身品质外,蔬菜产品在采摘、运输、贮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使菜农损失很大。所以要按标准化加强蔬菜产品采后处理,搞好保鲜运销,推进蔬菜产品包装标志上市。支持基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冷链物流体系,购入冷藏货柜车,建造冷库及产品包装加工车间,减少蔬菜因为保存和运输造成的损耗,提升蔬菜产品档次,增加菜农的经济收益。五、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优质蔬菜面积增加40万亩,预计可增产蔬菜200万吨,增加产值20亿元。(二)生态效益。一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三是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农药对水土资源的污染,实现项目区农业良性循环,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社会效益。一是项目建成后,蔬菜总产达1000万吨,可保障京津唐地区蔬菜供应。二是通过项目建设使全市蔬菜质量全面提高,建成全国颇有影响的“放心蔬菜”生产基地市。从而使德州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三是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德州市品质蔬菜业发展汇报提纲德州市辖1区、2市、8县,总人口56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6万人,耕地面积近千万亩,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蔬菜是我市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31 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0万亩,总产800万吨,总产值9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43%,德州市蔬菜发展规模档次与维坊等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位居全省前列。一、发展现状1、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实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战略,地方特色进一步凸显,全市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分工逐渐形成,规模日益增大,按品种形成了德州西瓜、辣椒、盖韭、大蒜、食用菌等十几个地方特色品种。按区域布局形成了平原县的西片黄瓜、中片番茄、东片西葫20万亩三大温室生产基地,宁津东部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齐河南部的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中国食用菌之乡”──武城,建成了500万平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禹城市的20公里绿色蔬菜长廊等众多规模宏大的蔬菜基地。全市有8个县市被农业部列为蔬菜生产优势产区,蔬菜面积超过了20万亩,平原、齐河、陵县、临邑4县被列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武城、乐陵2县市被列为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2、地方特色突出。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以色列西红柿、法国西葫、天津黄瓜、樱桃西红柿、小型西瓜、山药、芦笋、生菜等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在这里成功推广。通过加大本地特色蔬菜的开发力度,“德夏白16号”等一批地方特色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像德州西瓜、德州香把子白菜、庆云大叶香菜、经济开发区香椿刘香椿(清朝贡品)、武城辣椒等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其它优势资源也正在得到挖掘整理和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居民菜篮子。3、产业素质明显增强。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从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拱棚、日光温室到智能化温室的梯次发展。特别是2009年全市上下开展十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以来,示范区内实行了五统一服务,菜农严格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集成应用了二氧化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无土生态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棚卷帘机及微滴灌等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日光温室品质蔬菜栽培技术优化集成与开发、进口番茄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开发等一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奖励。31 4、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叫响。通过实施“绿色餐桌工程”、“十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等措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山东省农业厅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7%,居全省前列。全市260万亩蔬菜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达40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16个,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有7个。通过举办武城辣椒节、德州有机转换西瓜推介会等蔬菜品牌产品的展销联谊促销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在交通主干道道口设立大型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提高了“德州品质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的“德州”牌西瓜每公斤6元,仍被抢购一空,齐河的“康瑞源”牌金针菇被指定为奥运食品,陵县、平原的西葫、黄瓜等响誉京津。德州市(国强亚联)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创建进展顺利,面积较大,质量较高,市场前景看好。5、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0多处蔬菜批发市场,其中36处年交易额超过千万元,有6家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加工企业80多家,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订单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张。全市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各品质蔬菜示范区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积极推进净菜包装标志上市,大力发展蔬菜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成效明显。二、发展优势1、领导重视程度高,后发优势明显。德州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发展优质蔬菜基地极为重视,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蔬菜业的发展。1978年全市蔬菜面积仅有25万亩,到1994年突破140万亩,到2009年达到260万亩。2009年以来,又实现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到“提质”“扩量”的双轮驱动发展,大力开展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活动,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扶持。由于我市蔬菜生产起步晚、发展快,与寿光等蔬菜老产区相比,土壤病菌和农药残留少,后发优势明显,易于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地处东经115045ˊ-117024ˊ,北纬36027ˊ-38032ˊ31 。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北纬32°-42°之间属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我市正处于最佳发展区域。属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无霜期长达200天,年平均气温13℃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546毫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大部分地方均能用上黄河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层深厚,非常适宜蔬菜生长,冬季大棚不需加温就可进行越冬蔬菜生产。市域内污染工业企业少,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等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3、区位优势突出。我市北接京津、南融济南,历史上就是京津南菜园。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可一小时到省、两小时入卫、三小时进京,京沪高铁接通后, 交通更加便利。与寿光相比,我市蔬菜的销售运输条件,更有比较优势。4、名产众多。一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为我们遗留了许多历史名产,如:德州西瓜、庆云香菜、紫芽香椿等。二是有刺黄瓜、粉色西红柿、法国西葫芦、越冬盖韭、食用菌等蔬菜产品规模不断扩张。为我们打造名牌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5、技术优势明显。我市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广大菜农的种植经验、技术丰富,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体系较为健全,蔬菜重点乡镇都配有蔬菜站,技术力量雄厚。组建了德州市专家顾问团,与农业科研及大专院校合作广泛,常年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全国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率先在我市试验、示范、推广。6、结构调整空间大。2009年,德州率先成为全国“吨粮市”,全市有1000万亩耕地面积,据测算60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即可保证我市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现有260万亩蔬菜,尚有140多万的调整空间。三、下一步工作打算2010年,全市蔬菜生产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质量、扩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总体要求,积极引导、扎实工作,力争全市蔬菜总面积达280万亩,总产9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1、全程监控提质量。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蔬菜质量安全工程”做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全市大力实施。为此,在产前加强蔬菜投入品管理,加大对违禁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的清查力度,农业执法部门每年在重点蔬菜产区进行3次拉网式检查,净化农资市场,确保蔬菜生产投入品安全。在产中31 努力解决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问题,大力推广抗病抗虫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剂防治次数,降低农药使用量。产后进一步完善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健全产品检测体系,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以基地、市场和加工企业检测点为补充的检测体系,搞好产品抽检和自检,以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2、多措并举扩规模。要围绕品质蔬菜业示范区创建,从培养亮点、制高点入手,实施“大户带强村,强村带强乡,强乡带强县,强县带周边”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切实帮助农民协调解决蔬菜发展资金、土地调整、技术培训等问题,使蔬菜规模进一步扩张。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特色与品牌共举,重点抓好设施蔬菜的规模扩张和“三品”蔬菜基地的发展。力争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7万亩,使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280万亩。进一步加大“三品”基地建设力度,新建百亩以上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3个,新增绿色蔬菜基地3万亩,全市新增三品认证10个以上。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要求,把全市12处品质蔬菜示范区建设成为标准化生产的展示区、品牌农业的样板区。3、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一要按照系列化、配套化的要求,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完善地方主栽蔬菜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完善蔬菜生产标准体系,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二要严格按照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建立健全农户农产品生产管理档案,完整记录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情况。三是全力推进品质蔬菜业示范区建设,2010年,市财政继续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品质蔬菜示范区建设。今年务必使品质蔬菜示范区内蔬菜全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同时,通过抓亮点、树典型,努力实现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的新突破,通过加强三品认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举办节会等形式,努力叫响德州品质蔬菜品牌。4、产业化经营增效益。31 努力培大培强市场和龙头企业,加强经合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净菜包装标志上市和品牌化销售,使优质优价机制逐步形成,菜农收益进一步增加。一是培植加工龙头。要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嫁接、改造,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借助产业优势尽快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加工企业,积极引导他们培育紧密型基地,发展订单生产。二是培植市场龙头。通过改建、扩建、合并等措施,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冷藏、精包装、市场检测等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管理,促进公平交易,加强检测监督,集中培育几处吞吐量大、辐射范围广、产品质量高的蔬菜批发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要引导蔬菜生产经营者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不断强化产前、产后、产中的“几统一”服务,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大中城市设立专供点,在大型超市开辟品质蔬菜销售专柜,建立绿色蔬菜配送专卖体系。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