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23 KB
- 2022-04-29 14:09:5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三、名词解释1、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2、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与范围,按照经济分析的需要设置账户或项目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3、居民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在国际收支统计中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当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依据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4、一国的经济领土:一般包括一个政府所管辖的地理领土,还包括该国天空、水域和邻近水域下的大陆架,以及该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飞地。依照这一标准,一国的大使馆等驻外机构是所在国的非居民,而国际组织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5、经常账户:是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以下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记人经常项目借方;反映出口实际资源的记人经常项目贷方。6、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税收等)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当一个经济体的居民实体向另一个非居民实体无偿提供了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时,按照复式记账法原理,需要在另一方进行抵消性记录以达到平衡,也就是需要建立转移账户作为平衡项目。7、贸易收支:又称有形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的一个项目,指由商品输出入所引起的收支。出口记为贷方,进口记为借方。IMF规定,在国际收支的统计工作中,进出口商品都以离岸价格(FOB)计算。若进口商品以到岸价格(CIF)计算时,应把货价中的运费、保险费等贸易的从属费用减除,然后列入劳务收支项目中。8、服务交易:是经常账户的第二个大项目,它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他项目,如通讯、金融、计算机服务、专有权征用和特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将服务交易同收入交易明确区分开来是《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重要特征。9、收入交易: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两大类交易:①支付给非居民工人(例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职工报酬;②投资收入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收入和支出。第二大类包括有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最常见的投资收入是股本收入(红利)和债务收入(利息)。应注意的是,资本损益是不作为投资收入记载的,所有由交易引起的现已实现的资本损益都包括在金融账户下面。将收入作为经常账户的独立组成部分,这种处理方法与国际收支账户体系保持了一致,加强了收入与金融账户流量、收入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国际收支账户的分析价值。10、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资本转移包括:①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②同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③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是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
11、金融账户:包括引起一个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根据投资类型或功能,金融账户可以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类。与经常账户不同,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并不按借贷方总额来记录,而是按净额来计入相应的借方或贷方。12、储备资产:包括货币当局可随时运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它可以分为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13、错误和遗漏账户:国际收支账户运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因此所有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相等。但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如虚报出口)等原因,会造成结账时出现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这时就需要人为设立一个抵消账户,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错误和遗漏账户就是这样一种抵消账户。简单地说,由于从事国际交往的行为主体成千上万,统计时难免发生差错,因而一切统计上的误差均归入错误和遗漏账户。14、自主性交易: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追求市场、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国际收支差额或不平衡即指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15、补偿性交易:又称调节性交易,指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16、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收支的研究中,“国际收支平衡”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在习惯上,也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在理论上影响较广的观点是: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时的国际收支状态,称为国际收支平衡。17、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在世界经济日渐一体化的同时,国际收支的调节不仅仅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还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这一目标。18、贸易收支差额:是指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贸易账户仅仅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能代表国际收支的整体。但是,对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出于简便,我们仍然可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此外,由于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反映了该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所以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还有它的特殊重要性。19、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是贸易收支差额、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差额和经常转移收支差额之总和,其中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收支的主体。虽然经常项目的收支也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国际经济协调组织也经常采用这一指标对成员国经济进行衡量,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特别重视各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20、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是资本账户差额和金融账户差额之和。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具有两方面的分析作用,一是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为一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二是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所以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可以折刺出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融资能力。
21、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账户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账户剔除后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22、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其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因而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23、结构性不平衡:指一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二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比较单一,或其产品的出口收入弹性、价格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均较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具有长期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24、货币性不平衡: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25、周期性不平衡: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处于经济衰退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26、收入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的。27、资本转移:指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同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四、简答题1、国际收支的内涵是什么?答:(1)国际收支是发生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2)国际收支的内容是国际经济交易;(3)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4)国际收支是事后概念2、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的主要内容。答: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由三部分构成,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其中,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及经常转移项目;资本与金融账户包含资本项目及金融项目,资本项目由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等子项目构成,金融项目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官方储备等子项目构成。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般成因有哪些?答:(1)临时性因素;(2)结构性因素;(3)货币性因素;(4)周期性因素;(5)收入性因素;(6)游资或投机性因素4、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衡量标准和口径是什么?答: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可以分为四种,即贸易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综合账户差额或总差额。各国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来判断自己在国际交往中的状况。5、怎样理解和利用综合账户差额的标准来衡量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失衡?
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账户剔除后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是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即本币与某一种外币保持固定比价)时,总差额的分析意义更为重要。所以,综合差额在政府有义务维护固定汇率制度时是极重要的。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是什么?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会计报表。复式记账法是国际会计的通行准则,归纳起来,凡有利于国际收支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的资金来源增加或资金占用减少均记入贷方;反之,凡有利于国际收支逆差增加或顺差减少的资金占用增加或资金来源减少均记入借方;任何一笔交易的发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有贷必有借,借贷必相等。根据IMF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所有账户可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与错误和遗漏账户三个一级账户及若干二级、三级账户,具体如下:经常账户: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错误和遗漏账户需要注意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每项账户,都反映着一定性质的经济行为,其最终差额恒为零。此外,储备资产账户借方和贷方所表示的含义与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正好相反。7、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衡量标准和口径是什么?在国际收支的理论中,按交易发生的动机不同而将所有交易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国际收支的差额或不平衡即指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这种判定依据在理论上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实际中很难界定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统计上也难以区分。所以,这种识别国际收支差额的方法仅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迄令为止,还无法将这一思维付诸于实践。各国为更好地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需要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因而采用不同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口径这一做法。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可以分为四种:贸易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综合账户差额或总差额。各个国家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来判断自己在国际交往中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五、论述题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账户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先分析经常账户与贸易账户之间的关系。经常账户除包括贸易账户外,还包括收入账户和经常转移账户。其次,分析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的关系。经常账户中实际资源的流动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中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不考虑错误与遗漏因素,经常账户中的余额必然对应着资本与金融账户在相反方向的数量相等的余额,也就是说,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之间存在着融资关系。最后,分析错误与遗漏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是根据复式记账原则、为了使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总余额在账面上为零而人为设置的,通常被认为无经济上的意义,但有时对其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从中可以发现实际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如何完整理解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含义?
国民收入账户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得到初步认识。在开放条件下,经常账户进入了这一分析框架之中,它和原有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可从不同角度分析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含义。(1)经常账户与进出口贸易。(2)经常账户与国内吸收。(3)经常账户与国际投资头寸。(4)经常账户与储蓄、投资。3、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有哪些?根据引发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可以将国际收支失衡分为以下几种:(1)临时性失衡(2)结构性失衡(3)货币性失衡(4)周期性失衡(5)收入性失衡。六、案例分析答:1、国际收支差额=86522、根据不同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口径来分析该国的国际收支。(1)贸易收支差额=36197,该国的贸易收支为顺差(2)经常账户差额=15667,该国的经常账户收支为顺差(3)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1011,该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为逆差(4)综合账户差额=8652,为顺差从上述四种不同口径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可以得知:(1)该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占整个国际收支的很大比重,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不发达,这说明该国资本市场开放度较小,金融市场欠发达;(2)在经常账户交易中,商品进出口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说明该国第一、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占比重较小、不发达;(3)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占很大比重,这说明该国直接融资比例大,间接融资比例较小。3、国际储备在增加。第二章三、名词解释1、需求增减型政策:通过改变社会需求总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需求转换型政策:通过改变社会需求结构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包括汇率政策、补贴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3、丁伯根原则:是由丁伯根提出的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4、收入机制: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反之则反是。5、政策搭配原则:丁伯根原则与政策指派原则一起确定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思想,即:针对内外均衡目标,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我们将这一政策间的指派与协调称为“政策搭配”。6、J曲线效应:货币贬值后,短期内贸易收支先恶化,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开始改善,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形。故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7、货币——价格机制:18世纪金本位时代也称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其描述国内货币存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以及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一国处于逆差状态时,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物价下降,本国的汇率也下降,由此导致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绝对下降或相对于进口国商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顺差的情况则正好相反。8、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由蒙代尔提出,认为“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9、利率机制: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存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反之则反是。10、需求调节政策:当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政府采用各种政策来调节一国的需求水平和结构,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些政策称为需求调节政策。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可分为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两大类。区分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这两种类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正确使用和搭配,以便当国际收支失衡时,能以较小的代价来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均衡。11、供给调节政策:政府采取政策来调节供给,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些政策称为供给调节政策,主要有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供给政策的特点是长期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从而为实现内外均衡创造条件。12、资金融通政策:简称融资政策,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从一国宏观调控角度看,它主要体现为国际储备政策。对外部均衡调控的首要问题是“融资还是调整”,因为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f临时性的、短期的冲击引起的,就可以用融资方法弥补,避免调整的痛苦;如果是由中长期因素导致的,那么就势必要运用其他政策进行调整。可见,融资政策与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支出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替代性。13、支出增减型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14、支出转换型政策:支出转换型政策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水平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有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15、米德冲突: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德提出的政府在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时会出现的顾此失彼的冲突现象。米德认为,如果政府只运用支出增减政策,而不同时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而且还会导致两种均衡之间发生冲突。例如,当一国存在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若采用紧缩性的支出增减政策,虽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若采用扩张性的支出增减政策改善失业状况,但同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再例如,当一国存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无论采用紧缩或扩张性的支出增减政策也会使得内、外部均衡发生冲突。因此,理想的选择是有效地配合使用这些政策,以期同时获得内部和外部均衡。
16、马歇尔——勒纳条件: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17、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表示的是一国对外交往中价格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18、、闲置资源的作用:吸收论认为,贬值要起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19、弹性论:弹性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应用微观分析的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所谓J曲线效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弹性分析法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但该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这个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和国际问资本流动。第二,假设前提过于严格,很难适用于实际分析。第三,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第四,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第五,未明确区分采用不同货币计量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20、吸收论: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吸收分析法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出发,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即用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并加以适当的搭配和协调,从而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其与弹性论比较,吸收法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而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调节政策,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其次,就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即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从需求价格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21、货币论:货币论的主要创始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H·约翰逊和他的学生J·弗兰科。货币分析法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其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应政策来解决,而贬值只有当其能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因此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于货币论上述的理论前提、有关贬值效应的评价及政策主张,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批评。
22、结构论:作为比较成熟和系统的独立学派,结构论是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对立面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结构分析法针对货币论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如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等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而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四、简答题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有几种?自动调节机制在什么环境下才能产生作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这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自动调节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1)货币—价格机制货币—价格机制具有两种形式: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形式和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形式。其作用过程分别如下: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逆差→本币外流增加,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币汇率下降→抑制进口,促进出口→贸易收支改善(2)收入机制收入机制即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其作用过程如下: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贸易收支改善(3)利率机制利率机制是通过利率水平变动引导资金流动完成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其作用过程如下: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本国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资金外流减少,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2、请简单说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需求调节政策的搭配方案。答:实现内外均衡的需求调节政策有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其搭配如下:(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蒙代尔认为用财政政策解决内部失衡问题,用货币政策解决外部失衡问题,据此,可将其搭配方法归纳如下:经济状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逆差扩张紧缩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紧缩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扩张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顺差扩张扩张
(2)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由斯旺提出,在假定外部均衡即经常账户平衡并将支出增减政策指派于内部均衡的调节,将支出转换政策指派于外部均衡的调节的情况下,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有如下搭配组合。经济状况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贬值失业/国际收支逆差扩张贬值失业/国际收支顺差扩张升值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紧缩升值3、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原理?在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国际收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变量的调节自动恢复平衡。所以,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1)货币——价格机制:当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下降,本国出口商口价格也下降,出口增加,贸易差额因此而得到改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相对价格(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对外支出大于收入,对外币需求的增加使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口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2)收入机制: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示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3)利率机制: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供应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4、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地矛盾根源是什么?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原因。为使问题简化,我们集中分析固定汇率制下的情形。这一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2)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3)与基础经济因素无关的国际资金的投机性冲击。当政府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可能会同时造成开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可能对另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一般我们将前者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5、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国际收支平衡通常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时的国际收支状态。由于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是密切相连的,因此,把国际收支平衡同国内经济的均衡联系起来考察,这样就产生了国际收支均衡这一更深刻的概念。所谓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意味着内外均衡均达到理想状态。此外,国际收支均衡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其内涵历经了一个发展阶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其被视为经常账户平衡;20世纪70年代,其被视为总差额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把它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适应的合理国际收支结构。6、根据吸收论,试说明闲置资源的作用?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周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7、试述利率平价论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国家与外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比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实的外汇市场上资金流动非常迅速而频繁,使利率平价(主要是套补的利率平价)的前提始终较好在成立,具有坚实的分析基础。五、论述题答案1、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贴现政策、法定准备率和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是利用利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一种政策,系指中央银行改变再贴现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再影响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以调节国际收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了商业银行贷放资金的规模大小,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法定准备率的办法来调整信用规模和货币流通量的大小,进而影响总需求和物价,再影响进出口和调节国际收支。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或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外汇等,来影响货币流通量、利率、汇率等,从而影响经济和诃节国际收支的措施。2、试总结各派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前提条件与核心内容的异同?最早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可追溯到18世纪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学说。到了20世纪,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吸收分析法从凯恩斯的国民收人方程式出发,着重考察总收人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即用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并加以适当的搭配和协调.从而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实现。货币分析法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结构分析法则针对货币论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如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等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而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3、评述吸收分析法?吸引论是从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基本方程为:国际收支差额B=y-A(1)A=cY+D(2)△B=(1-c)△Y-△D(3)
先看贬值是如何影响△Y的。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再看看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货币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幻觉效应;预期效应。可以看出,贬值对直接吸收的影响并不明确。即便如此,吸收分析法对决策者来说还是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4、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有哪些?并分别论述机制的传递过程?(1)货币——价格机制:货币——价格机制具有两种形式: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形式和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形式。(2)收入机制(3)利率机制需要指出提自动调节机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必要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节。5、评述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货币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货币论的评论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第二是对它的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第三是对它的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第三章三、名词解释1、外汇:指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2、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即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3、直接标价法:以固定数额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本币表示的汇率。4、间接标价法:以固定数额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外币表示的汇率。5、即期汇率:指外汇买卖双方在两个营业日内交割的买卖外汇现货时所使用的价格。6、远期汇率:指外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在将来某一营业日进行交割,而事先约定并写入合同的外汇买卖价格。7、外汇风险: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8、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市场的汇率差异进行低买高卖,赚取利润的活动。分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9、套利:是利用两国短期利率的差异,调动资金以赚取利息差额的活动,包括抵补套利和非抵补套利两种。10、外汇远期交易:指以约定的汇价在将来某一约定的时间进行交割的外汇买卖。
11、货币替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对本币币值的稳定性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货币兑换,进而使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一种现象。12、黄金输送点:指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上下界限。包括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13、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的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14、买入价:外汇银行从客户买入外汇、付出本币时所使用的价格。15、卖出价:外汇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收入本币时所使用的价格。16、中间价: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算术平均值。17、贴水: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是升水的相对概念。18、升水: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19、清洁浮动:又称自由浮动,它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完全听任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20、肮脏浮动:又称管理浮动汇率制,是与清洁浮动(即政府完全不干预外汇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指政府或明或暗地干预外汇市场,不使汇率波动幅度过大。21、单一汇率: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汇率,这种汇率通用于该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交易中。22、名义汇率:指由政府或代表政府的金融机构对外公布的汇率。23、实际汇率:这是一个含义较多的概念,常见的四种含义为:第一种含义是名义汇率扣除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通胀率后相对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第二种含义是名义汇率扣除通胀率后相对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第三种含义是指由相对价格水平加权的名义汇率,等于R·P’/P(R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P’为外国物价水平,P为本国物价水平)。第四种含义是可贸易商品价格和非贸易品价格的比例,即PT/PN(PT为可贸易品价格,PN为非贸易品价格。)24、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即一国对另一国的双边汇率与对该国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值的比例的乘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所反映的是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25、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外汇交易和外汇投机活动的系统。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6、平价:指远期外汇交易的汇率恰巧等于即期外汇交易汇率的情形。27、闲置资源: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的资源。广义来讲,闲置资源不仅包括原材料,还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甚至科学技术。28、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T=PX/PM其中,丁为贸易条件,PX为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交往中价格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当贸易条件丁上升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当贸易条件T下降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因此,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实际资源将会流失。29、贬值税:一国货币贬值后,其货币购买力的较大部分转向进口商品,从而导致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这实际上是货币贬值加在社会总需求上的一种赋税,可称为“贬值税”。
30、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制。其主要特点有三个: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②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31、金块本位制:指在金本位制的后期,由于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经济发展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黄金参与流通、支付的程度下降,其作用逐渐被以其为基础的纸币所取代。只有当大规模支付需要时,才使用黄金,以金块的形式参与流通和支付。这种形式的货币制度称为金块本位制。32、金汇兑本位制:指由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和黄金的比价。纸币能同黄金自由兑换,黄金只发挥储蓄手段和稳定纸币的作用。33、法币: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成了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黄金代表量并维护纸币与黄金的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34、金平价:两种货币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对比。其包括铸币平价和法定平价,但通常指后者,即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在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金平价。35、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的含量之比得到的汇价,被称为铸币平价。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36、法定平价: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货币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37、可贸易商品:商品在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我们称之为可贸易商品。38、不可贸易商品:是指不可移动的商品以及套利活动交易成本无限高的商品,主要包括不动产与个人劳务项目,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39、一价定律: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可以称为“一价定律”。40、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解释了汇率的决定,认为均衡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购买力一般用一般物价水平表示,假定P表示本国物价水平;P’表示外国物价水平,那么,本币与外币的均衡汇率e=P/P’。这实质上是一价定律的应用,即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换算以后是相等的。41、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各国间存在交易成本,同时各国的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即e=θ·P/P’,θ为偏离系数对上式取变动率,即下式△e=△P/△P’上式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如果本国通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42、套补的利率平价:当资本可以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自由追逐高收益率,投资者进行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形成下列关系:ρ=i-i’,i为本国市场利率,i’为外国市场利率,ρ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水率。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43、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当投资者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追逐高收益率时,若是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则会有Eρ=i-i’,Eρ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该式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44、国际借贷说:由英国经济学家葛逊于1861年在其《外汇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从国际借贷的角度解释汇率的决定与变化的一种在一战前十分流行的汇率理论。其要点有三:第一,外汇汇率的变化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第二,外汇的供求取决于流动借贷的变化;第三,一国流动债权大于其流动债务时,外汇的供给就大于外汇的需求,外汇将贬值;一国流动债权等于其流动债务时,外汇的供求平衡,外汇汇率不变;一国流动债权小于其流动债务时,外汇的供给小于外汇的需求,外汇将升值。45、国际收支说: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汇率决定一种理论,它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到了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葛逊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见“国际借贷说”),这是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者应用凯恩斯模型来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如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和对未来汇率预期等,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从而形成了国际收支说的现代形式。46、资产市场分析法:因为从定义上看,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即一种相对资产价格。这一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确定的,从而在分析汇率的决定时应采用与普通资产价格决定基本相同的理论。这一分析方法被统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取代了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流量分析,成为汇率理论的主流。与传统理论相比,汇率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在分析方法上存在两点不同:一是决定汇率的是存量因素而不是流量因素;二是在当期汇率的决定中,预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7、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货币模型,在这一分析中,由于本外币资产(例如债券)是完全可替代的,因此这两种资产市场是个统一的市场。所以,只要本国与外国的货币市场处于平衡,这一资产市场也必然处于平衡。因此,货币模型将集中分析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48、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它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这里所说的短期平衡,是指价格还来不及发生变动时的经济平衡。由于在一段时期后价格才开始调整,所以长期平衡就是价格充分调整后的经济平衡。可以看出,货币模型中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超调模型中长期平衡的情况。该模型除了假定货币需求是稳定的,非套补利率平价是成立的以外,还假定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不是垂直的。因此,若影响汇率的某些经济变量,如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发生改变时,在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幅度将大于长期波动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超调。49、汇率超调: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产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因而在一次外部因素对市场的冲击而调整之后,汇率的实际值超出新的均衡值(一般由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现象。50、资产组合分析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朗森(w.Bra‘nson)对此进行了最
系统和最全面的阐述。与货币分析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分析模型。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账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51、有效市场:是指信息完全的市场,即信息是同质的,市场参与者不能通过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而得到超额利润。52、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序列中的所有信息,投机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信息得到超额利润。53、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序列中的信息,而且反映了所有公布于众的当前信息,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红利分配、货币供给量、收入水平等当前的公开信息得到超额利润。54、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即包括过去的、当前的和内部的信息,任何人都不能通过对信息的垄断得到超额利润。55、货币资产效应:指货币低估使本国货币购买金融资产尤其是外币资产的能力下降,它把较多的本国购买力转移到了相同的数量的外币资产上,从而导致总需求的萎缩。56、债务效应:债务效应指货币低估或贬值后,偿还相同数额的外债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当外债还本付息额较大时,货币下浮必定会引起国内总需求下降。57、货币供应——预期机制:指因货币汇率下浮而导致货币发行增多,物价水平上涨,使人们预期货币的进一步贬值,出于保值的目的转而将资金投向外币,从而加剧外汇市场的缺口。58、货币工资机制:指货币贬值后会导致进口物价的上升,推动生活费用的上涨,使工资收入者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更高的名义工资又会推动货币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的上升,如此循环不已,最终使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乃至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抵消货币下浮可能带来的好处。59、生产成本机制:指当进口成分占据出口商品成本的主要部分时,货币汇率下浮会直接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并可能最终恶化本国的国际收支。60、货币机制:指当货币下浮后,由于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作用,货币供应量有可能增加。另外,在外汇市场上,政府有关结汇方面也将被迫支出更多的本国货币,也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61、收入机制:指如果因为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从而汇率下浮不能减少进口总量(或减少的总量不足以抵消价格的上升),外国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从而汇率下浮不能增加本国的出口总量(或增加的总量不足以抵消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本国的收入会减少,支出会增加,并导致收支恶化和物价水平的上涨。62、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机制:指货币贬值虽然抑制了进口,保护了本国的产业,但从长远来看,其起到了保护落后企业,不利于国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改善经济结构的作用。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一经济结构机制。63
、基本汇率:指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汇率。关键货币是一国对外贸易中使用最多,在一国国际储备中占比重最大的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货币。64、套算汇率:指通过基本汇率折算出的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汇率。65、复汇率: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不同的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贸活动。复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产物。66、也称为三地套利,三角套汇或多角套汇。是指在三地及其三地以上转移资金,利用各地市场汇率差异贱买贵卖,赚取汇率差价。67、即借款----即期外汇交易----投资法,指有关经济主体通过借款、即期外汇交易和投资的程序,争取消除外汇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在有应收账款的情况下,为防止应收外币的汇价波动,首先借入与应收外汇相同数额的外币,将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转变到现在办汇日。借款后时间风险消除,但货币风险仍然存在,此风险则可通过即期合同法予以消除。即将借入外币,卖给银行换回本币,外币与本币价值波动风险不复存在,消除风险虽有一定费用支出,但若将借外币后通过即期外汇交易卖得的本币存入银行或投资,可以其赚得的投资收入,抵冲一部分采取防险措施的费用支出。68、即提前结汇---即期外汇交易----投资法,是具有应收外汇账款的公司,征得债务方的同意,请其提前支付货款,并给其一定折扣。应收外币账款收讫后,时间风险消除,以后再通过即期外汇交易,换成本币从而消除货币风险。为取得一定的利益,将换回的本币再进行投资。LSI法基本与BSI法的全过程相似,只不过将第一步从银行借款对其支付利息,改变为请债务方提前支付,给其一定折扣而已。69、也称为两地套汇或两角套汇,是指利用两个市场的汇率差价,将资金由一个市场调往另一个市场,从中牟利。 70、是指人们同时进行不同交割期限同一笔外汇的两笔反向交易。也就是同时把一种货币的即期买进与远期卖出相结合,或者同时把一种货币的即期卖出与远期买进相结合,买入卖出是有意识地同时进行的。71、是指资金持有者利用两个不同金融市场上短期利率的差异,将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调往利率较高的国家,以赚取利率差额的一种外汇交易。无抛补套利往往是在有关的两种货币汇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72、是指拥有短期资金者把资金从甲国调往乙国,以取得较高利息的同时,往往(同时)还通过在外汇市场卖出远期的乙国货币,买进远期的甲国货币,以避免投资期间汇率风险的一种外汇交易。抛补套利实际是无抛补套利与掉期结合的一种交易。73、是指一个经济实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贸易、非贸易收支活动中,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74、指经济实体在将各种外币资产负债转换成记账货币的会计处理业务中,因汇报率波动而出现账面损失的可能性。75、经济风险,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损失程度。 四、简答题1、外汇和外币的区别是什么?答:外汇是指能用来轻算国际收支差额的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成为外汇的。一种外币成为外汇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只有地兑换成本币;第二,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第三,可偿性
,即这种外币资产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各种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才是外汇。2、现行货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答:(1)从长期看,一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基本因素。(2)从短期看,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更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直接因素。(3)一国的利息率水平对本币的对外汇价也会产生影响。(4)一国汇率、货币政策对汇价也会产生影响。(5)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对汇价变动也有影响。(6)国际投资活动和心理预期对汇价变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7)政策及新闻因素(8)总需求与总供给3、货币期货与远期外汇交易的异同。答:相同点:(1)通过合同形式固定汇率;(2)都是一定时期以后交割;(3)都是为了保值或投机。不同点:(1)买卖双方的合同与责任关系不同;(2)买卖远期外汇有无统一的标准化规定不同;(3)是否收取手续费不同;(4)实现交易的场所与方式不同;(5)报价内容不同;(6)是否直接成交与收取佣金不同;(7)是否最后交割不同。4、评述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答:瑞典学者卡塞尔1922年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即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1)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e=P/P*,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以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2)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各国间存在交易成本,同时各国的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一定的偏离,即△e=△P/△P*,这意味着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5、国际企业防止外汇风险的方法有哪些?答:(1)做好货币选择,优化货币组合,正确确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与购销原则。(2)利用保值措施,签订保值条款。(3)根据实际情况,选好结算方式。(4)利用外汇与借贷投资业务。(5)与贸易对手签订贸易协定,采取易货贸易来防止风险。6、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及表现形式如何?(
1)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社会关系中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实际经济中的汇率因供求关系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2)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货币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法定平价也是金平价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汇率因供法语关系而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3)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纸币是价值的一种代表,两国纸币之间的汇率便可用两国纸币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确定。两国纸币之间的汇率便可用两国纸币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确定。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决定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7、浮动汇率制相对于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第一、实现内处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在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1)单一性(2)自发性(3)微调性(4)稳定性。第二、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汇率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内外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对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同运用方式。(1)政策自主性(2)政策纪律性(3)政策效力的放大性第三、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1)对国际贸易、投资等活动的影响(2)对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影响(3)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就其本质来说,这两种汇率制度的比较,实际上意味着在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中,对“可信性”与“灵活性”的权衡,而这两者常常是不可兼得的。因此,从纯粹抽象的讨论来看,是不能简单得出哪种汇率制度更为优越的结论的。8、评述国际借贷税国际借贷说实质上可以概括为:汇率是由外汇高超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外汇是由国际收支引起的。而只有已进入支付阶段和收入阶段的国际收支,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一国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大于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应,因百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反之,则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这种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又称为流动债务,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又称为流动债权。故此,葛逊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9、评价换汇成本说。换汇成本和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的异同,两者的理论基础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换汇成本缩小了货币购买力的对比范围和一价定律的适用范围,它仅仅从国际贸易商品这一范围来进行货币购买力的对比和承认一价定律的存在。同时,换汇成本没有假定货币的购买力仅仅由货币的数量来决定,这也是它的一个特征。10、直接标价:以一定量的外币表示多少本币的汇率中国:£100=Rmb1300100=Rmb840 DM100=Rmb540间接标价:以一定量的本币表示多少外币的汇率美国:1=DM1.451=J¥1001=sf1.32五、计算分析题1、解:(1)1英镑=1.5930*1.5600瑞典克朗=2.4551瑞典克朗(2)1澳元=1.5600/1.8610瑞典克朗=0.8384瑞典克朗所以100澳元=83.84瑞典克朗(3)1瑞典克朗=1.8610/1.5600澳元=1.1929澳元所以100瑞典克朗=119.29澳元2、解:3个月远期汇率的理论差价=2.4000*(14%-10%)*3/12=0.02403个月的远期汇率为GBP1=USD(2.4000+0.0240)=USD2.42403、解:(1)3个月的远期汇率为GBP1=USD(1.6025+0.0030)-(1.6035+0.0050)=USD1.6055-1.6085(2)10万英镑投资伦敦,获本利和:100000*(1+6%*3/12)=101500(英镑)10万英镑投资纽约,获本利和:100000*1.6025*(1+8%*3/12)/1.6085=101619.5(英镑)101619.5-101500=119.5(英镑)应将10万英镑投资于纽约市场,可比投资于伦敦市场多获利119.5英镑。4、解:(1)应报美元价3000/0.6243=4805.38美元,因为此项不存在延期付款
(2)3个月远期汇率为0.6273-0.6279,应报美元价3000/0.6279=4777.83美元5、(1)5万美圆(2)0(3)1640万美圆(4)1640万美圆(5)06、(1)首先计算远期汇率远期:£1=$(2.0030-0.02)/(2.0040-0.19)=$1.9830~1.9850(2)英国资金利率高于美国,可以套利,为防止由于一年中即期汇率的变动给投资金于英国套利的本利收益带来损失,套利的同时配合掉期交易比较资金投放于美国与英国的收益:在英国本利收入:(10000´13%´1+£10000)(11300)´1.9830=$22407.9万美圆在美国本利收入:$20040´11%´1+20040=$22244.4万美圆(3)套利净收入1=利息净收入-掉期成本=$22407.9万美圆-$22244.4万美圆=$163.5万美圆7、JPY=130.30/8.2699--RMB130.90/8.2651=RMB15.7559—15.83778、解:他应该在期权市场买入英镑买权4份,支付期权费为125000*2/100=2500$
9.1英镑即期汇率 期权实施情况 损失与收益买方卖方1.61不实施-0.02*125000=-25000.02*125000=25001.62不实施-0.02*125000=-25000.02*125000=25001.63不实施-0.02*125000=-25000.02*125000=25001.64实施[(1.64-1.63)-0.02]0.01*125000=-1250-[(1.64-1.63)-0.02]*125000=12501.67实施[(1.67-1.63)-0.02]*125000=2500-[(1.67-1.63)-0.02]*12500=-2500经过在期权市场上保值后,该美国进口商为支付125000英镑所需支付的最大美元成本=125000*1.63+2500=2062509、解:该美国进口商应当天进入期货市场购买2份德国期货,支付2800$的初始保证金,到期时,进行对冲,以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时间期货价格($/DM)期货绝对价差($)保证金账户的现金净流动($)1.50.44600.4460-0.4500=-0.0040-0.0040*250000=-10001.100.45200.4520-0.4460=0.00600.0060*250000=15001.150.46500.4650-0.4520=0.01300.0130*250000=32502.30.45200.4520-0.4650=-0.0130-0.0130*250000=32502.50.46150.4615-0.4520=0.00950.0095*250000=2375如果1.5的即期汇率为0.4610,请计算该进口商经过在期货市场上保值后,为进口支付的美元成本(不考虑手续费,保证金的机会成本)=0.4610*250000-250000*(0.4615-0.4500)=112375 六、论述题1、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是什么?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汇率下浮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正好相反,所以下面以汇率下浮为例分析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第一,汇率下浮与物价水平。传统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比较高的前提下,货币下浮可以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带动国内产量和就业的增长。但在实践中,下浮不一定能达到上述理想结果。这不仅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还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人们的心理。下浮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有可能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并最终抵消它所可能带来的好处。第二,汇率下浮与外汇短缺。一般而言,本币汇率下浮,尤其是大幅度下浮,可在一定时期内缓和外汇市场的需求压力。但是,通过货币供应-预期机制和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机制,它的缓和作用会逐渐消失,并可能进一步加剧外汇短缺。第三,汇率下浮与货币替代。货币汇率低有助于减轻货币替代的程度,但其程度有局限性。汇率低估通过货币供应-预期机制和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机制,最终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最终抵消对货币替代的影响。第四,汇率下浮与进出口贸易收支。货币汇率下浮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闲置资源。第五,汇率下浮与国内贸易交换条件。汇率下浮会引起进口商品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升高,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第六,汇率下浮与总需求。传统理论认为,汇率下调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在乘数作用下,通过增加出口,增加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长。但实际中贬值税效应、货币资产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债务效应的综合作用,会使汇率下浮引起国内总需求下降。第七,汇率下浮与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汇率下浮具有明显的
保护本国工业的作用。汇率下浮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为本国进口替代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货币的过度下浮,使低效益企业也得到鼓励,因此,它具有保护落后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另外,货币的过度下浮使本该进口的商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受到阻碍,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请论述资产组合模型的分析方法?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相比,其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UIP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分析模型。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账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1)资产组合分析法的基本模型。①分析前提:②资产组合模型的基本形式。(2)资产供给变动与资产市场的短期调整。①对相对供给量变动的分析。A.本币货币供应量增加。B.外币资产供应减少。②对绝对供给量变动的分析。A·中央银行融通财政赤字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增加,B·经常账户盈余导致的外国债券供给增加。(3)资产市场长期平衡及其调整机制。3、汇率变动后对经济有哪些影响?(1)汇率变动与物价水平(2)汇率变动与外汇资金供求状况(3)汇率变动与货币替代(4)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收支(5)汇率变动与国际贸易交换条件(6)汇率变动与总需求(7)汇率变动与就业、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4、试述外汇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外汇风险(1)概念(2)、类别:从狭义角度讲,外汇风险包括三种,即:①交易风险②会计风险③经济风险(二)外汇风险的防范;不同的外汇风险有不同的防范方法,不过,跟踪与预测汇率变动是采取防范措施的前提,至于具体措施,比如对于交易风险,可以采取提前或错后收(付)款法、调整合同条件、金融市场借款法、金融市场交易外汇风险保险等措施。第四章三、名词解释1、汇率制度: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最主要的汇率制度类型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2、固定汇率制: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3、浮动汇率制: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4、管理浮动汇率制: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己的方向浮动的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制:将汇率钉住某种平价,但根据一组选定的指标频繁地、小幅度地调整所钉住的平价。6、汇率目标区制:广义的汇率目标泛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汇率制度。狭义的汇率目标特指美国学者威廉姆森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以限制
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区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7、货币局制: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汇率的制度。8、直接干预:政府直接入市买卖外汇,改变原有的外汇供求关系以引起汇率变化的干预。9、间接干预:政府不直接进入外汇市场而进行的干预,其做法有两种:其一,通过改变利率等国内金融变量的方法,使不同货币资产的收益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变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乃至汇率水平的目的;其二,通过公开宣告的方法影响外汇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进而影汇率。10、冲销式干预:指政府在外汇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11、非冲销式干预: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12、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指对经常账户外汇支付和转移的汇兑实行无限制的兑换。13、资本与金融账户下自由兑换:指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兑换均无限制。14、结售汇制:包括结汇制和售汇制两部分,是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结汇制指除按规定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现汇账户外,境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的外汇收入均须按银行外汇牌价,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制指凡是有外贸经营权的单位,凭进口证明、进口许可证和合同、发票、提单等有效文件,可用人民币向外汇指定银行购买外汇以对外支付。15、复汇率制:指一国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的制度。双重汇率制、多重汇率制都属于复汇率制的范畴。16、国际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其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可得性、流动性和普遍接受性。17、自有储备:即国际储备,主要包括一国的货币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地位以及特别提款权。18、借入储备:是指具有国际储备资产三大特征的各类借入的清偿手段,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和支付协定,以及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资产。19、外汇储备:指一国可以用作储备的外汇,它是当今国际储备中的主体。20、IMF储备头寸:指一国加入基金组织时所缴纳的份额。按基金组织的规定,认缴份额的25%须以可兑换货币缴纳,其余75%用本国货币缴纳。当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有权以本国货币抵押的形式向该组织申请提用可兑换货币。21、特别提款权:指一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特别提款权账户上的贷方余额,是一种依靠国际纪律而创造出来的储备资产,其分配是无偿的。22、备用信贷:是一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或预计发生困难时,同基金组织签订的一种备用借款协议。协议一经签订,成员国在需要时便可按协议规定的方法提用,无须再办理新的手续。23、互惠信贷协议:指两个国家签订的使用对方货币的协议。按照该协议,当其中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便可按协议规定的条件自动使用对方的货币,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24、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不同货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往往是人为规定的,在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时可以调整,因此固定汇率实际上可称
为可整的钉住汇率制。25、稳定性投机:如果投机者只有在汇率低于均衡水平时(低估)买人或在汇率高于均衡水平时(高估)卖出,才能持续获利,那么这一投机策略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是稳定性的,倾向于降低市场价格的波幅,我们称这种投机为稳定性投机。26、非稳定性投机:由于投机者的心理往往是非理性的,如表现出“羊群效应”,也就是交易者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争相买进,价格下跌时纷纷卖出,结果是扩大了而非缩小了市场价格的波幅。再加上实力较强的投机者还会故意制造价格的大幅波动以从中获利,因此投机活动加剧了汇率的波动,我们称之为非稳定性投机。27、羊群效应:指决策者不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基本面信息进行决策,而是根据其他决策者的行为行事,因而表现为交易者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争相买进,价格下跌时纷纷卖出。28、棘轮效应:也称不对称效应,主要指经济变量只能向上调整,不能向下调整的情况。如浮动汇率制下通货膨胀的传递通常具有棘轮效应。当本币汇率贬值时,进口成本上升,物价上升;当本币升值时,进口成本则因价格刚性而不容易下降或下降不足,其净效应便是物价上涨。扩大到两个国家的相互关系来看,一国货币的升值便是另一国货币的贬值。贬值国家的物价上升幅度要超过升值国家物价下降的幅度,其净效应便是世界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称为不对称效应或棘轮效应。29、蜜月效应:假定:(1)目标区是完全可信的,也就是交易者确信汇率将永远在目标区以内变动,政府在汇率变动至目标区的上下限时进行干预;(2)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完全是随机的,那么,当汇率的变动逐渐接近目标区边缘时,交易者将会预期汇率很快反向调整,重新趋近于中心汇率。这一预期将会产生稳定性作用,汇率的变动在不存在政府干预时也不会超过目标区范围,而是保持在目标区边缘并且常常会自动向中心汇率调整。目标区下的市场汇率围绕着中心汇率上下变动,当离开中心汇率至一定程度后便会自发向之趋近,这一情形宛如热恋中的情侣短暂分离一段时间后,便会尽可能地抗拒进一步的分离、急于寻求重新相聚,所以称之为“蜜月效应”。30、离婚效应:由于经济基本面向某一方向的变动程度很大并且已表现为长期的趋势,市场交易者普遍预期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将作较大的调整时,此时汇率目标区不再具有普遍的可信性。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发生,市场汇率变动将不再自动倾向于中心汇率。相反,此时的汇率变动非常剧烈,而且一般超过了浮动汇率制下的正常汇率变动程度。这一汇率变动情况正如情侣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发现爱情已褪去了玫瑰色的光芒,双方存在根本上的性格不合而不再指望将婚姻关系维持下去,一些小事都会引起大动干戈,这可称之为“离婚效府”。31、汇率失调:汇率在中长期内进行调整时,存在着汇率的平均水平以及变动趋势,如果这一平均水平或趋势比较明显地处于定值不合理(高估或低估)状态时,就可以称之为汇率失调。汇率水平是否失调,一般是依据对均衡汇率的估算和比较得出的。国际上计算均衡汇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购买力平价法;第二,根据基本均衡汇率估算。32、熨平每日波动型干预:是指政府在汇率日常变动时在高价位卖出、低价位买进,以使汇率变动的波幅缩小的干预形式。33、砥柱中流型或逆向型干预:是指政府在面临突发因素造成的汇率单方向大幅度波动时,采取反向交易的形式以维护外汇市场稳定的干预形式。34、非官方钉住型干预:是指政府单方面、非公开地确定所要实现的汇率水平及变动范围,在市场汇率变动与之不符时就入市干预的干预形式。
35、单边干预:是指一国对本国货币与某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在没有相关的其他国家的配合下独自进行的干预。单边干预主要出现在小国对其与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乏国际协调时的各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多采取单边干预的形式。36、联合干预:是指两国乃至多国联合协调行动对汇率进行干预。由于外汇市场上投机性资金的实力非常强大,同时国际间政策协调已大大加强,当前各主要大国对外汇市场进行的比较有影响的干预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联合干预。37、资产结构调整效应:通过外汇市场上相关的交易来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及结构,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这可称之为资产结构调整效应。38、信号效应:通过干预行为本身向市场上发出信号,表示政府的态度及可能将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实现汇率相应调整的目的,这称之为信号效应。39、寻租:是指现代社会中的非生产性追求利益行为,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持或攫取既得利益。在政府对外汇实行直接管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寻租行为。寻租行为大量发生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可以从政府手中以官方价格购入外汇。这是因为政府对用汇许可证的发放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根据外汇需求总量一视同仁地按比例配给,也可以根据申请的前后次序排队方式供给,还可以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只要政府对许可证的发放不是完全规则化、公开化的,寻租者就会用各种方式来影响政府官员的决策,例如多次联系拜访、夸大用汇的必要性,乃至于进行贿赂等一系列非法行为。40、重负损失:如果实行价格管制时,管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从而一部分购买者愿意以高于管制价格的价格水平购买商品,这会给他们带来效用的进一步增加,但这一部分效用由于管制价格的存在,无法进一步交易而丧失,我们把相应的净社会福利损失称为重负损失。41、第8条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8条的二、三、四款规定,凡是能对经常性支付不加限制、不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能够兑付外国持有的在经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国货币的国家,该国货币就是可自由兑换货币。这一经常性支付的含义为:(1)所有与对外贸易、其他经常性业务、包括服务在内以及正常的短期银行信贷业务有关的对外支付;(2)应付的贷款利息和其他投资收入;(3)数额不大的偿还贷款本金或摊提直接投资折旧的支付;(4)数额不大的家庭生活费用汇款。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处所指的自由兑换实际上是经常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因此实现了经常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又称为“第8条款国”。42、第14条款国:指IMF的第14条规定,要求不能接受第8条规定的会员国,即对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仍然实行外汇管制的会员国,每年应向IMF提出报告,并对取消外汇管制事宜进行磋商。43、资本逃避:是指由于恐惧、怀疑或为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他国家的异常流动。资本逃避不同于资本流出,它是一种出于安全或其他目的而发生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动。44、高报进口:在进口时,国外供应商开出高于合同价格的发票,进口商根据发票的数额向货币当局申请外汇并汇给国外供应商。国外供应商再将多付部分存入进口者在国外账户,这样资本就转移出境了。这种行为称为高报进口。45、低报出口:在出口时,本国供应商开出低于合同价格的发票,国外进口商将
少付部分存入出口者在国外的账户,这称之为低报出口。46、货币替代: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对本国货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47、外汇留成制:1979年,国务院决定实行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额度留成的办法。所谓外汇留成,是指当一企业通过商品和劳务出口获得外汇收入后,可按一规定的比例获得外汇留成归其所支配。留成外汇不采用外币现金留成的办法,而是采用额度留成的办法。48、影子汇率:是一种隐蔽形式的复汇率,指在不同种类的进出口商品上附上不同的汇率系数。由于不同种类的进出口商品因成本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影子汇率,故影子汇率构成实际上的复汇率。49、调剂汇率:指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外汇额度留成之后,创汇企业和用汇企业之间产生了调剂外汇余缺的需要,在我国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在这一市场上,根据供求状况变动而形成的汇率,称为调剂汇率。50、国际清偿力:是指一国的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之和,前者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储备,后者包括该国的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因而国际清偿力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51、美元化:是指以美元代替本币来消除汇率风险,是一种主动性的货币替代。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内在价值,较之频频波动的本币更能抵御投机冲击。四、简答题1、一国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答: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如果一国是小国,那么它就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相反,如果一国是大国,则一般以实行浮动性较强的汇率制度为宜。(2)特定的政策目的。政策意图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国面临通货膨胀问题时,政府为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就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同时,若为防止从国外输入通货膨胀,就会采用浮动汇率制度。(3)地区经济合作状况。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如,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比价比较有利于相互间经济关系的发展。(4)国际国内条件的制约。一国在汇率制度选择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如,在国际资金流动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实力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是很强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2、政府为什么对开放经济采用直接管制政策?答:政府之所以采用直接管制政策,是因为当经济运行中出现各种问题时,不仅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因各种缺陷难以发挥效力,而且还难以通过采用其他类型的政策措施达到预期目的,具体而言,政府采取直接管制政策的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短期冲击因素。经济运行中的冲击包括实际性冲击、货币性冲击以及由各种因素导致心理预期的改变所产生的投机性冲击,这些冲击会使经济难以及时调整至新的均衡位置,从而产生调整滞后或调整过度现象,使经济出现失衡、混乱
甚至动荡。因此,避免各种冲击给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政府采用直接管制政策的原因之一。(2)宏观政策因素。政府采用直接管制政策的宏观政策因素就其性质来说有两种:一是为了保证原有政策发挥预期效力;二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不合理的宏观政策,导致最后被迫采取直接管制措施以避免危机。(3)微观经济因素。微观经济因素也可能导致政府实行直接管制政策,如一国价格体系本身不合理,存在各种扭曲因素,这些因素会使一国面临较长时期的外汇短缺以及其他国内经济问题,政府被迫采取各种管制措施。(4)国际交往因素。一般来说,一国经济的开放性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的,这样,对于一些原来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的国家来说,其特定的经济条件导致它不能听任本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国际交往自由进行。3、分析直接管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答:直接管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有:(1)可以避免各种冲击给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2)可以保证政策能够发挥预期效力,增加政府政策搭配的余地,若政策不合理,可采取直接管制政策以避免危机;(3)可克服某些不健全的微观因素,如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等;(4)对于那些开放的国家通过管制政策可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消极的一面有:(1)会导致寻租的出现,使社会福利水平下降;(2)会导致一系列的非法活动,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如在寻租活动中发生的腐败现象;(3)外汇兑换管制对一国国内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如本币高估会打击产品出口,削弱出口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影响本国经济进一步发展;(4)外汇兑换管制会对国际间经济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如对经常账户的管制会阻碍国际间的自由贸易,破坏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一般来说,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度越来越大,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大,直接管制将会弱化。4、什么是货币自由兑换?它有哪些不同含义?答:所谓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币购买(兑换)某种外国货币,或用某种外国货币购买(兑换)本币。按产生货币兑换需要的国际间经济交易的性质分,货币自由兑换可分为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按进行货币兑换的主体分,货币自由兑换可分为企业用汇的自由兑换和个人用汇的自由兑换;按货币兑换的范围分,可分为国内自由兑换和国际自由兑换。5、简述复汇率制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答:复汇率制是指一国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的制度。双重汇率制、多重汇率制都属于复汇率制的范畴。复汇率制按其表现形式有公开的隐蔽的两种。公开的复汇率制就是政府明确公布针对不同交易所适用的不同汇率。隐蔽的复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对出口商品按类别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或者对进口按类别课以不同的附加税;采用影子汇率;在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条件下,对不同企业或不同的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6、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是什么?答:国际储备即自有储备,作为IMF的会员国,由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构成。而国际清偿力则是自有储备与借入储备之和,其中,借入储备指该国的国外筹措资金的能
力,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支付协定和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力和可能的对外清偿力的总和。7、一国应如何对国际储备进行结构管理?答: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就是币种的管理和储备资产形式的选择。币种管理要遵循币值的稳定性、赢利性和国际经贸往来的方便性原则;储备资产形式的选择要求建立分级储备,如将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流动性很高的储备资产作为一级储备以应付短期对外支付的需要;将中期债券等流动性略差而赢利性较高的资产作为二级储备以应付一级储备不足的对外支付需要;将外国政府债券、欧洲债券等长期投资作为三级储备以提高储备资产的赢利性。8、影响一国选择汇率制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2)特定的政策目的(3)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4)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9、什么是货币自由兑换?它有哪些不同含义?所谓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国货币购买(兑换)某种外国货币,或用某种外国货币购买(兑换)本国货币。按生产货币兑换需要的国际间经济交易的性质分,货币自由兑换可以分为经常账户下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两种。根据进行货币兑换的主体,自由兑换可分为企业用汇的自由兑换和个人用汇的自由兑换。10简述复汇率制的要领及其表现形式?所谓复汇率制,是指一国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的制度。指外汇管制当局人为地、主动地制定和利用多种汇率。复汇率制按其表现形式有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公开的复汇率制就是政府明确公布针对不同交易所适用的不同汇率。隐蔽的复汇率的表现形式有多种,(1)对出口按商品类别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或者对进口按类别课以不同的附加税。(2)采用影子汇率。影子汇率是指附加在不同种类进出口商品之后的一个不同的折算系数。(3)一国在已存在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这两种汇率的条件下对不同企业或不同的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收汇留成比例。11、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是什么?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之和又可称为国际清偿力。通常所讲的国际储备是狭义的国际储备,即自有储备,其数量多少反映了一国在涉外货币金融领导中的地位。而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所构成的国际清偿力,则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虽然借入储备多半是短期的,但因为引起汇率波动的因素有许多是短期因素,因此,包含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的国际清偿力常常被经济研究人员和外汇市场交易者视作一国货币金融当局维持其汇率水平能力的重要依据。12、简述国际储备的作用?(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3)信用保证。13、简述复汇率制的利弊?复汇率制在达到和维持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上有以下作用:(1)维持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2)隔绝来源于外国的冲击,(3)达到商业政策的目的,(4)实现财政目的;复汇率制对经济也会产生很大的损害,这主要体现在:(1)管理成本较高,(2)扭曲价格,(3)不公平竞争。14、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改革,(1)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汇率统一、以结汇制取代留成制;(2)以全国联网的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取代以前的官价市场和分散割离的调剂市场;(3)以管理浮动汇率以代以前的官价固定调剂价浮动的双重汇率制;(4)以单一货币流通(人民币)取代以前的多种货币流通和计价。五、论述题1、分析影响国际储备需求数量的主要因素。答:决定一国最佳储备量的因素主要包括:(1)进口规模。(2)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波动幅度越大,对储备的需求就越大;反之,对储备的需求就越少。(3)汇率制度。若一国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则持有储备要多些,若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则持有储备可少些。(4)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失衡时,该国的自动调节机制越有效和政府调节政策的效率越高则储备需求越少,反之则越多。(5)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一国政府的储备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但是,将获取的储备存放在国外会导致一定的成本。成本越高,持有储备就应越少,反之,则可较多。(6)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市场越发达,持有的国际储备可越少;反之,金融市场越落后,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就越大,政府持有的国际储备就越多。(7)国际货币合作状况。如果一国政府同外国货币当局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则该古国对储备的需求就越少;反之,就越多。(8)国际资金流动状况。由于国际资金流动的规模非常大,因此一国在不能有效、及时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借入储备的情况下,其自有储备的数量需求就大大增加。2、对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劣进行比较。答: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会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消除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并相应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对经济不平衡进行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则完全听任汇率变动来平衡外汇供求,进而调节经济。以上两种调节方式各有特点,对于哪种调节方式更有效率的分析便构成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劣争论的一个方面。①单一性。浮动汇率的支持者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只须听任汇率这一变量进行调节,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则必须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进而调整本国的价格体系,这牵涉到许多变量的调整。显然,前者的调整时间更快、成本更低,尤其是本国价格调整存在粘性时,浮动汇率制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固定汇率的支持者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对本国价格体系的调整是必要的,而仅仅完全通过汇率变动是不合理的。②自发性。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自动升值或贬值,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整,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乃至于强制措施。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失衡一般都需要政府定出特定的政策组合来加以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时滞等问题使效率降低,所以,浮动汇率制的调节更加灵活。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反驳。首先,导致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汇率未必能按照平衡国际收支所需的方向进行调整。其次,汇率只能通过价格因素影响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就带来很多情况下汇率调整的乏力。再次,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整往往需要国内政策的支持。③微调性。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可以根据一国国际收支的变动情况进行连续微调而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而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对国际收支的调整往往是在问题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进行,调整幅度一般较大,对经济的震动也比较剧烈。固定汇率的支持者不否认固定汇率制下的调整较为僵硬,但是,他们认为固定汇率制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汇率调整,另外,在资金流动对汇率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时,浮动汇率的无谓调整是很剧烈的,对经济的冲击也非常大。④稳定性。浮动汇率制的倡导者认为,以下两个因素使浮动汇率制具有稳定性。首先,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主要是一种稳定性投机。其次,由于汇率随时都在进行调整,政府也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投机机会,同时还得承担汇率反向变动的风险。固定汇率制的拥护者进行了反驳。首先,固定汇率制下的投机具有稳定性,因为投机者们预期汇率将向固定水平调整。其次,固定汇率制下政府的介入使市场交易者的心理上存在“名义锚”,并通过改变投机者的预期对实现汇率的稳定施加影响,消除不确定性。(2)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汇率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内外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对政策工具的不同运用方式。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必须将货币政策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维持,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则无此限制。针对这一点,不同汇率制的拥护者从政策利益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由。①政策自主性。要求实行浮动汇率制者认为货币政策可以从对汇率政策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并且,浮动汇率制可以将外国的通货膨胀隔绝在外。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则指出,首先一国货币政策不可能完全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其次,汇率调整必须由相应的国内其他政策配合才能发挥效力。再次,浮动汇率制不可能真正隔绝外国通货膨胀对本国的影响,汇率的波动会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等多种途径对国内物价水平发生作用。②政策纪律性。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指出,浮动汇率可以防止货币当局对汇率政策的滥用,因为汇率已经脱离了当局的控制而由市场供求决定。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指出,固定汇率制则可以防止对货币政策的滥用。③政策效力的放大性。浮动汇率制下政策工具对收入等实际变量的影响比固定汇率制下的一般要大,因为汇率的调整增强了原有政策的效果。而倡导固定汇率制者则指出政府在对固定汇率的维系中,会获得政策始终一致的声誉,会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而收到额外的效果。(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①对国际贸易、投资活动的影响。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从两方面论证浮动汇率有利于国际间经济交往。首先,浮动汇率制可以推动经济自由化,而这会极大地促进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发展。其次,汇率浮动虽然给国际贸易、投资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可以通过远期交易等方式规避风险。赞成固定汇率制的人则认为决不能低估浮动汇率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危害。首先,规避风险的交易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比较高,这不可避免地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许多经济活动是无法规避汇率风险的。
②对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影响。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认为浮动汇率有利于隔绝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主张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学者则指出,浮动汇率制下同样存在通货膨胀的传递问题,并且这一传递具有不对称性。③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指出,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往往会引起各国的关注,进而形成国际间的磋商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各国的政策协调。而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则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易于利用汇率的自由波动而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这会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3、各种不同的汇率制度是如何处理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问题的?不同的汇率制度意味着经济体系本身能够实行内外均衡目标的程度不同和政府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遵循的规则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下面以固定汇率制、爬行钉住制、汇率目标区制、货币局制和浮动汇率制为例展开说明。4、试利用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模型分析不同外汇市场干预方式的效力?干预的基本方式有冲销性与非冲销性两种。前者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但是会带来资产内部组成比例的变动,后者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因此,对各种资产之间相互替代性的不同假定,会导致对干预的不同结论。下面,我们分别用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模型对这两种干预的效力进行研究。(1)运用货币模型进行的分析。非冲销性干预是有效的。冲销式干预是完全无效的。(2)运用资产组合模型进行的分析。非冲销性干预是有效的。冲销式干预是有一定效果。5、试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一般条件?由于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开放,所以这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实际上是指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1)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2)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竞争力)。(3)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4)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5)高效稳健的金融监管。(6)合理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7)外汇短缺的消除和可维持的国际收支结构。(8)合适的货币自由兑换的顺序。6、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国的经济结构特。(2)特定的政策目的。(3)地区性经济条件的制约。(4)国内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7、试分析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措施分类及效应分析?(一)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防止汇率在短期内过分波动;避免汇率水平在中长期内失调(1)进行政策搭配的需要(2)其他目的(二)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1)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2)冲销式干预与非冲销式干预(3)熨平每日波动型干预、砥柱中流型干预和非官方钉住型干预(4)单边干预与联合干预(三)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效应分析(1)冲销性与非冲销性干预的资产调整效应(2)政府干预的信号效应8、试述国际储备的定义与作用(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汇率(3)信用保证(4)价值增值9、国际储备应如何管理才算合理?(1)国际储备的数量管理:数量管理即一国应保持多少储备才算合理的问题,决定一国最佳储备的因素主要包括进口规模、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
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国际货币合作状况、国际资金流动情况等。(2)国际储备的币种管理:币种管理即怎样搭配不同种类的储备货币,才能使风险最小或收益最大的问题,币种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币值的稳定性、盈利性与国际经贸往来的方便性。10、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及其影响有哪些?(一)1、金融工具的创新2、交易技术的创新3、组织机构的创新4、欧洲货币市场的崛起和发展5、管理制度的创新(1)促进了国际金员市场的全球一体化(2)刺激了国际间的资本尤其是金融洽资本的流动(3)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役,但也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而成为影响国际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11、试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及原因(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1)交易性资金流动(2)套利性资金流动(3)避险性资金流动(4)投机性资金流动(二)长期资本流动(1)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3)中长期信贷一、国际资本流动原因(1)外在原因1、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2、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2)内在原因1、国际间收益率的差异2、风险的差异3、国际资本流动的自发增加倾向。第五章三、名词解释1、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资金在国际间进行流动或金融产品在国际间进行买卖和交换的场所。2、欧洲货币市场:指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境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3、欧洲债券:指债券发行人在国外发行的以第三国货币为面值货币的债券。4、外国债券:指外国人在债券票面货币发行国发行的以该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5、国际金融创新:包括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交易技术、新的组织机构与市场等,其中最为核心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造。6、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在市场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创造出来新的金融工具。按照合约买方是否具有选择权,将衍生工具分为远期类和期权类两种。7、期货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交易,在期货合约中,交易的品种、规格、数量、期限、交割地点等都已标准化,这大大加强了期货合约的流动性。8、期权:指它的持有者在规定的期限内具有按交易双方商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9、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包括资本的流出与流入。10、放大效应:资金在国家间流动时可通过特定机制对一国或全球经济发挥远远超过其实力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放大效应”。11、三元结构:指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的汇率水平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之间不可兼得,即若其中一项存在时,则另外两项中至少一项不存在。12、套利性资金流动:指利用各国金融市场上利率与汇率的差异赚取差价的资金流动,有套汇和套利两种形式。13、避险性资金流动:指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为了资金安全而进行资金调拨所形成的短期资金流动。14、投机性资金流动:指投机者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波动
从中谋取利润而引起的短期资金流动。15、在岸金融市场:指非居民的境内货币业务和居民的境外货币业务。16、离岸金融市场:指非居民之间的境外货币业务,即通常意义上的欧洲货币市场。境外货币即非存贷发生地所在国的货币。17、辛迪加贷款:又称银团贷款,是指几家国际银行组成一个集团共同向某客户或某工程提供金额大、期限长的贷款融资形式。它可以分为直接银团贷款和间接银团贷款。直接银团贷款是指参与银团的各成员银行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贷款,贷款的具体工作由各贷款银行在贷款协议中指定的代理银行统一管理。间接银团贷款是指由牵头银行向借款人贷款,然后由该银行将参加贷款权分别转售给其他银行。18、欧洲债券:国际债券的一种,指外国人在票面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国家或在该国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上以该种货币发行的债券。19、远期合约交易:是最为简单的一种远期交易形式。远期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分别承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和提供某种商品。它的特点在于虽然实物交割在未来进行,但交割价格已在合约签定时确定,合约的卖方承担了合约到期日向买方提供合约标的物(某种商品或金融产品)的义务,但是卖方不一定需要目前就拥有这种商品,他可以于合约到期日从现货市场上购入来履行合约。因此,一个高效率的远期交易市场必须有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现货市场作为前提。20、利率互换:是根据交易双方存在的信用等级、筹资成本和负债结构的差异,利用各自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相对优势,将同一种货币的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对双方有利的安排。21、货币互换:是针对不同货币的债务进行互利交换的安排,它的基本思想与利率互换相同,主要是利用筹资者在不同货币的资金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货币互换的优点在于不仅使双方的筹资成本都下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风险。、22利率上限:是用来保护浮动利率借款人免受利率上涨风险的。如果贷款利率超过了规定的上限,利率上限合约的提供者将向合约持有人补偿实际利率与利率上限的差额,从而保证合约持有人实际支付的利率不会超过合约规定的上限。23、利率下限:是用来保护浮动利率贷款人避免未来利率下降的风险,如果利率下降至下限以下,合约持有人可得到市场利率与利率下限之间的差额。24、票据发行便利:是指银团承诺在一定期间内(5—7年)对借款人提供一个可循环使用的信用额度,在此限额内,借款人得依照本身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以自身的名义连续、循环地发行一系列短期(如半年期)票券,并由银团协助将这些短期票券卖给投资者,取得所需资金;未售出而有剩余的部分则由银团承购,或以贷款方式补足借款人所需资金。25、LIBOR:即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指在伦敦欧洲货币市场上,银行之间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是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也是欧洲货币市场贷款利率的基础。26、国际租赁:又称跨国租赁,是指分别居住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法律体制下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的租赁活动。对承租人来说,它是一种通过交付租金筹措资金的方式;对出租人来说,它是一种通过信贷取得利润的方式。27、操作租赁:指租赁公司购置设备,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出租人负责维修、保养和零部件更换等工作,承租人所付租金包括维修费等。
28、金融租赁:又称融资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出租人融资,选定机械设备后购进或租进来,然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合同规定定期缴纳租金给出租人的一种融资或与融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租赁期满后,租赁物可以续租、退租或留购。29、杠杆租赁:又称衡平租赁,是金融租赁的一种特殊形式。出租人可向贷款人借贷相当于租赁物购置费的60%——80%的贷款(这笔贷款以该项租赁物为抵押,但不能向出租人追索,而期望从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偿还),本身出资设备价款的20%——40%,购置设备,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30、国际银行业务设施:是于1981年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批准设立的美国纽约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它实行会员制,其交易可免除存款准备金、利率上限和存款保险要求,交易者可以免除利息预扣税和地方税;其交易严格限于会员机构与非居民之间;其账户上的美元视同境外货币,与美元国内账户严格分开。31、扬基债券:是指在美国发行的外国债券。32、武士债券:是指在日本发行的外国债券。33、平均期权:一种期权创新业务,它指在期权的有效期内,当平均价格高于(低于)买入期权(卖出期权)的协议价格时,期权购买者将得到一笔补偿。34、货币危机: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时,就可以称之为货币危机。就狭义来说,货币危机是与对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的汇率制度相联系的,它主要发生于固定汇率制下,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时候,通过外汇市场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35、金融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36、投机冲击:投机资金利用和制造各种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获取利润,并给所在国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后果,称之为投机冲击。37、欧洲货币:指本货币发行国境外存储与贷放的货币。38、是指在英国发行的外国债券。39、即包远期票据业务,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经过进口商承总和进口方银行担保的远期票据,向出口商提供中期贸易融资。四、简答题1、什么是国际金融市场?它由哪些部分组成?答:所谓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资金在国际间进行流动或金融产品在国际间进行买卖和交换的场所。它有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国际金融期权市场、黄金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等组成。2、欧洲货币市场有哪些特点?答:欧洲货币市场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市场范围广阔,不受地理限制,是由现代通讯网络联系而形成的全球性市场,但也存在一些地理中心。(2)交易规模巨大,交易品种、币种繁多,金融创新极其活跃。(3)独特的利率结构。(4)所受的管制教少。
3、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可将这些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1)国际范围内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2)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内部因素主要有:(1)国际间收益率的差异。(2)风险的差异。(3)国际资本流动具有自发增加的倾向。4、衍生金融工具包括哪些种类?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有多中方式,我们只能择要介绍几种在这里,我们按照合约买方是否具有选择权,将衍生工具分为远期类和期权类两种。一、远期类合约(1)远期合约(2)期货交易(3)互换交易。二、期权类合约(1)期权(2)利率上限与下限(3)票据发行便利。5、什么是国际资本流动?它有哪些形式?国际资金流动是指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而发生的以逐利为目的、以货币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间的资金流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可以依据资本流动与实际生产、交换的关系分为两大类型。另一种类型则是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性资本的国际流动。6、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放大效应、财富效应资金在国际间流动时往往可通过特定机制对一国乃至于全球经济发挥远远超过其实力的影响,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放大效应”。资金流动之所以具有放大效应,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国际间资金流动可以借助衍生工具进行。其次,国际上流动的各种资金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使一定数量的资金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充实力。再次,国际资金流动中存在着“羊群效应”。从宏观上看,国际资金流动及其“放大效应”客观上可以发挥以下的有利作用:第一,为公共存款提供了投资渠道。第二,财富效应。对于资金富裕单位,金融工具提供了一个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但是,以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流通的资金则不会随着时间而贬值,反而通常会创造收入、增加财富。这里所说的“财富”是指个人、企业和政府所持有的资产的总值,净财富则是其所有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差。由于“放大效应”的作用,国际资金在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流动会使单个国家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得到扩散,所以重要的金融市场所在国的经济增长常常会推动整个世界经常刘的繁荣。第三,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第四,国际资金流动飞速增长最直接的有利影响还是体现在它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7、简述国际资本流动机制(1)套利性资金流动(2)避险性资金流动(3)投机性资金流动。五、论述题1、请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三元结构理论更全面更深刻的含义。答:三元结构理论表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国际流动这三项彼此互相依赖,当其中一项存在时,另外两项中至少有一项不存在。如果我们把独立的货币政策改为内部均衡、把汇率政策的稳定改为国际收支均衡,则这个新的三元结构告诉我们:如果保证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流动给经济带来的有利条件,则一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不能同时实现,必须付出对经济稳定性产生冲击的代价。如果一国放弃资本正在国际之间的自由流动,那么一国则可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但这是以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给一国经济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为代价的。这说明一国在获得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代价。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
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因此一国不可能放弃国际资本流动给一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如何实现内外均衡是开放条件下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克服内外均衡矛盾的出现,一国必须要进行比在封闭条件下更复杂的政策搭配和国际合作。具体来说,要灵活运用多于目标数的政策工具来建立政策搭配组合,以克服各种目标之间的矛盾。国际合作主要表现为各国就某些事件加强磋商、协调和共同行动等较低层次的合作和建立新的更加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货币区等较高层次的合作。2、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及其影响有哪些?(一)1、金融工具的创新2、交易技术的创新3、组织机构的创新4、欧洲货币市场的崛起和发展5、管理制度的创新(1)促进了国际金员市场的全球一体化(2)刺激了国际间的资本尤其是金融洽资本的流动(3)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役,但也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而成为影响国际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3、试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及原因(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1)交易性资金流动(2)套利性资金流动(3)避险性资金流动(4)投机性资金流动(二)长期资本流动(1)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3)中长期信贷一、国际资本流动原因(1)外在原因1、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2、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2)内在原因1、国际间收益率的差异2、风险的差异3、国际资本流动的自发增加倾向。4、试述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和作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1、国际资本流动的放大效应机制2、“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1、有利作用:(1)提供了投资渠道(2)财富效应(3)增强资金的流动性(4)推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2、不利作用:(1)使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受到冲击(应就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资金流动展开详尽分析)(2)限制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的自由度(3)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4)为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等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第五章三、名词解释1、货币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时,就可以称之为货币危机。就狭义来看,货币危机是与对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的汇率制度相联系的,主要发生于固定汇率制下,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时候,通过外汇市场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2、债务危机:指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巨额外债,到期未能还本付息的事件。3、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4、投机冲击:指投机资金利用和制造各种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获取利润,并给所在国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后果。5、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该模型认为:在货币需求非常稳定的情况下,若政府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引起国内信贷过度膨胀,人们将减少手中的本币持有量,增加外汇的需求。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外
汇储备的耗尽,从而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但是外汇储备的耗尽并不是一个平稳的、渐进的过程,而是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投机者会突然将政府手中的外汇储备全部买光,从而使固定汇率提前崩溃。6、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7、金融脆弱性:由于金融体系存在内生的风险,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存在、投机等因素使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等,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使金融体系不稳定,甚至发生崩溃,这一现象称为金融脆弱性。8、金融恐慌:指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短期资金的债权人突然大规模地从尚有清偿能力的债务人那里撤回资金,这是一种集体行为。9、多重均衡:由于经济运行的条件不同,会导致经济运行出现不同的均衡结果,称这种状况为多重均衡。10、名义锚:交易者心理上存在的一种预期,该种预期之所以被称为名义锚,是因为交易者自己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个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交易者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当经济条件超过这个承受能力时,交易者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变投资者(交易者)的预期以实现政策目标。例如,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的介入(即制定和维护固定汇率制度)使市场中交易者的心理上存在“名义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以对汇率的稳定施加影响,消除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11、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连续过程中涨价,价格上升使人们产生继续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并导致价格被继续推高,但这些人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不感兴趣。伴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12、影子浮动汇率: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下,外汇市场自由浮动时确定的汇率水平。13、预期自我实现:是指经济主体一旦产生某种预期,就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对这种预期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最终使得预期的结果会出现,称这种现象为预期自我实现。14、高阶不确定性:由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市场的不存在,人们得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和不完全的,而且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会不断循环,就形成了高阶不确定性。15、噪音信息:是指那些不是被所有的、不同的投机者用同种方式来解释的新闻事件。16、黑子现象:是指一些与经济基础完全无关的事件或外生变量,往往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作用和影响,称之为黑子现象。17、隐含担保:一种缺乏明显的确凿根据的担保。通常政府与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隐形担保关系,即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破产时政府会施以援手。18、资本流入台阶现象: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中介的无效率和作用的不连续性使外资流入呈现阶段性的数量变化。在发展中国家起飞阶段,经济基本面良好,同时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不发达的金融体系阻碍了资金的顺畅流动,加上市场缺乏多元化的投资品种,外资的流入量相对较低。如果用图表来表示的话,此时的外资流人就是一条几乎和横轴平行的缓慢上升的曲线。随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被经济增长的潜力激发了无数的想象力,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有所增多,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也有所加强,资本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突然大量涌入,在图形上表现为陡然升高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看上去像一个向上的台阶。但当基本
面恶化到一定水平时,大量资本又几乎在同一时期流出,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台阶,并引爆危机。这被称为资本流入台阶现象。19、债务——股本互换: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它是指将所欠银行债务转换成股权的一种行为。20、高报进口:指在进口时,国外供应商开出高于合同价格的发票,进口商根据发票的数额向货币当局申请外汇并汇出到国外供应商,国外供应商再将多付部分存入进口方在国外的账户。21、低报出口:指在出口时,本国供应商开出低于合同价格的发票,国外进口商将少付部分存入出口方在国外的账户。22、溢出效应:指一国收入的变会通过贸易渠道引起另一国收入相应变动的开放经济间存在的相互依存性。723、反馈效应:指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在对外国国民收入产生扩张效果后,外国国民收入的扩张又进一步地反作用于本国国民收入的效应。四、简答题1、国际资本流动机制?(1)套利性资金流动(2)避险性资金流动(3)投机性资金流动。2、简述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货币危机可以按照原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由政府扩张性政策经济基础恶化,从而引发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第二种是在经济基础比较健康时,主要由心理预期作用而带来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引起的货币危机。第三种是蔓延货币危机。3、简述固定汇率制度变更的原因及结果?(1)固定汇率制变更的原因。首先,固定汇率制是,本币和挂钩货币的币值容易产生不对称的变化。第二,固定汇率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扩大了国内外利差,使各国对短期外债的依赖性不断加深。第三,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相结合,给国际游资造成了可乘之机,使固定汇率制的维持更加困难。第四,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捍卫固定汇率制。第五,政府信用下降。(2)汇率制度的变更。(3)汇率制度变更的结果。首先,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贸易赤字不断缩小。第二,缓解了汇率高估的压力,减少了外汇储备的流失。第三,加强了国际经济组织对危机防治的信心。第四,汇率水平在经过巨幅贬值之后逐渐收复失地。第五,浮动汇率制恢复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各货币当局能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经济发展。4、对资金流动的管制措施有哪些内容?第一,限制远期外汇交易和非贸易性的外汇交易。第二,禁止非本国居民以本币进行投机或有可能转化为投机活动的融资活动。第三,限制国内公司和银行过度的外汇头寸暴露,或是对外汇头寸暴露设置时限。第四,对所有的短期资本流入外税。第五,调高同业拆借利率,增加投机成本,同时提高外汇储蓄利率,吸引资本流入。5、对金融体系的改革有哪些措施?(1)金融体系重组,首先,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第二,直接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第三,直接接管或关闭金融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重组。第四,设立金融重建局和专门外理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2)加强金融监管。首先,完善金融监管的主体设置。第二,制定明确的监管原则,加强监管水平。
6、克鲁格曼模型对货币危机的分析具有哪些特点?第一,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与固定汇率的维持这两种政策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第二,在危机的发生机制上,强调投机攻击导致储备下降至最低限是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第三,在政策含义上,模型最主要的结论是: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是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关键。7、简述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特点?第一,货币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多重均衡的存在。第二,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是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第三,防范货币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性。8、由道德风险引发和金融危机包括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机构在隐含担保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第二阶段,尽管金融机构进行了扭曲的投资决策,但由于隐含担保的存在,人们仍然放心地将资金贷放给这些机构,进一步激发了金融中介的过度借贷。第三阶段,在泡沫经济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金融机构对资产价格上涨而形成的“良好”财务状况开始引起关注和警觉。9、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哪些因素放大了金融恐慌?首先,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政策失误。第二,亚洲各国政局出现动荡。第三,信有评级机构对亚洲各国的国家信用实行了降级处理。第四,资本外逃本身加剧了“金融恐慌”的严重性,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危机在亚洲地区的蔓延。10、简述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第二,外在兑现进一步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第三,发展中国家未能合理利用所借资金来促进出口的快速增长。第四,商业银行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11、衡量外债负担状况的指标有哪些?答:衡量外债负担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反映外债规模的指标(1)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100%,这一指标通常应低于10%;(2)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100%,这一指标通常应低于100-150%反映还款能力的指标(1)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0%,这一指标通常应低于5%;(2)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100%,这一指标通常应低于20%衡量债务结构的指标(1)短期债务/全部债务*100%,这一指标通常应低于25%;(2)中长期债务/全部债务*100%,这一指标通常不高于75%12、按其原因划分,货币危机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答:按产生原因划分,货币危机可分为以下几种:(1)由政府扩张性政策导致经济基础恶化,从而引发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2)在经济基础比较健康时,主要由心理预期作用而带来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引起的货币危机;(3)蔓延型货币危机。13、简述货币危机的危害性。答:货币危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危机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2)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不利的变化;(3)从货币危机发生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被迫采取的补救性措施的影响看,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往往是最普遍的。14、货币危机的解救方案有哪些?答:货币危机的解救方案主要有:汇率制度变更、适度的资金流动管制、金融体
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合作等。五、论述题1、论述货币危机的产生机制和扩散效应。答:当一国爆发货币危机时,如果一国不存在突然的国内经济或政治因素的恶化,那么,货币危机一般是由投机性资金流动带来的投机冲击引起的。投机冲击就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基本经济条件恶化时发生的,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预期导致。另一种则与经济基础无关,纯粹是由于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带来的。货币危机扩散的模型分为三种:第一种来自他国汇率变动对本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二种是通过投机者的投机活动取得巨额利润而产生的示范行动。第三种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替代套利或替代撤资。2、试述货币危机的危害及解救方案(1)货币危机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2)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的变化(3)货币危机发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被迫采取的补救性措施的不利影响解救方案:(1)汇率制度的变更1、固定汇率制度变更的原因2、汇率制度变更的结果(2)适度的资本流动管制1、限制过期外汇交易和非贸易性的外汇交易2、禁止非居民发本币进行投机或有可能转化为投机活动的融资活动3、限制国内公司和银行过度的外汇头寸暴露,或对外汇头寸暴设置时限4、对所有的短期资本流入征税5、调高同业拆措利率,增加投机成本,同时提高外汇储蓄利率,吸引资本流入(3)金融体系改革1、金融体系重组2、加强金融监管。3、试述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前提,结论及修正(1)假定的前提(2)结论:国内性贷的扩张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政府应要求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才可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3)对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改进和修正1、哪些因素可导致危机的发生?2、什么因素决定了危机的具体爆发时间?19、试述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前提,结论及修正?(1)假定前提(2)结论:加强政府的可信度可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一)对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评论和修正1、评论2、修正。4、试述货币危机新论有哪些?(一)道德风险论1、道德风险引发货币危机的机制及结论2、对道德风险论的评价(二)基本因素论1、基本因素论的基本论点2、对道德风险论的评价(三)金融恐慌论1、理论渊源及基本观点2、对金融恐慌论的评价。5、试述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观点、结论和缺陷该模型首先假定一国的货币需求非常稳定,而货币供给则由国内信贷及外汇储备两部分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国居民将会通过向外国居民购买或出售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国际收支活动引起外汇储备变化,从而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平衡。在该国货币供求平衡时,如果政府持续扩张国内信贷来融通财政赤字,就会带来货币供给的增长。由于居民会通过国际收支自动使货币供给与稳定的货币需求保持平衡,所以,国内信贷扩张必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但是,一国的外汇储备总是有限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国内信贷的持续扩张必然最终导致该国外汇储备持续下降,直至为零。由于外汇储备是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的主要工具,当政府不持有任何外汇储备时,势必只能听任外汇市场的汇率自由浮动。所以,一国持续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该国外汇储备下降从而放弃固定汇率制时,由汇率自由浮动确定的汇率水平会较原有的固定汇率水平有大幅度的贬值。
6、试述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并将其与第一代危机理论进行比较第二代危机理论认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由于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从理论上讲,当投机攻击爆发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以抵消市场的贬值预期,吸引外资获得储备来维持平价。但是,如果提高利率维持平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平价所能获得的收益,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视攻击对投机者带来的成本收益而定。所以,固定汇率制是否能够维持是成本一收益比较分析的结果。首先来考察投机者的行为。政府维持平价的收益一般包括:第一,消除汇率自由浮动给国际贸易与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一国经济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第二,发挥固定汇率的“名义锚”作用,遏制通货膨胀;第三,政府可以在对汇率的维持中获得政策一致性的名声,这在政府政策对象是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时是极为重要的.使政府以后的经济政策容易收到成效。政府面临投机冲击时,是否提高利率维持固定汇率实际上是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过程。当维持固定汇率的收益超过其成本时,政府就应将其维持下去,反之则放弃。也就是说,政府只能将利率提高到一定限度,如果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而将利率提高到超过这一限度,则政府宁肯选择放弃对投机攻击的抵御,听任汇率自由浮动。第六章三、名词解释1、国际货币体系: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2、特里芬难题:指特里芬教授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即国际储备的供给是建立在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基础上,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贬值甚至危机。但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求。3、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间为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与磋商,最终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签署协议,就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资产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达成一致意见,此协议被称为牙买加体系。4、联合浮动:指一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稳定的汇率,而对第三国货币实行集体浮动汇率。5、蛇形浮动:1972年欧共体开始实行成员国货币汇率的联合浮动,按照当时的规定,参与联合浮动的6国,其货币汇率的波动不得超过当时公布的美元平价的上下各1、125%,这样,在基金组织当时规定的上下各2、25%的汇率波动幅度内又形成了一个更小的幅度。从图形上看,犹如“隧道中的蛇”,故称蛇形浮动。6、欧洲货币体系:是欧共体几个国家于1979年3月建立起来的区域性货币同盟。其主要内容有创立欧洲货币单位、建立稳定的汇率体系、建立欧洲货币共同基金。7、稳定汇率机制: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该机制的安排,每一个参加国都确定本币同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并依据中心汇率套算出与其他参加国货币相互之间的比价。稳定汇率机制通过各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强制性干预,使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限制在允许的幅度以内。
8、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具有以下特点:①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②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⑧一国的金铸币同另一国的金铸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金属(比如银)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④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还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自由输出入,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又保证了黄金与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铸造或熔化,则具有调节市面上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9、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①黄金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②本国货币与黄金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即与黄金保持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比价;③在间接挂钩的情况下,本国货币只能通过购买挂钩货币(即外汇)来获取黄金,并须在直接挂钩的国家存人一定数量的外汇和黄金作为维持汇率的平准基金;④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的稳定。10、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11、双挂钩: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黄金一美元为基础的,实行黄金一美元本位制。在这个制度下,规定美元按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各国政府可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政府按这一比价兑换黄金。各国货币则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比价。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为上下各1%,各国当局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当一国发生“根本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才允许升值或贬值。平价的变动要得到基金的同意,也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称之为“双挂钩”。12、悬突额:是指流出的美元超过美国黄金储备的余额。美元危机的程度,同流出美国的美元数额有关,因而悬突额是预测美元危机的一个很好的指标。13、美元危机:是指美元按固定比价与黄金保持兑换性的危机,简称兑换性危机;或指人们怀疑美元的兑换性,由此引发抛售美元的危机,又称美元信心危机。14、互惠信贷协议:是指美国与其他14个国家签订的彼此之间在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金额幅度内利用双方的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和稳定汇率的一种协议。15、借款总安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10个工业化国家1961年11月签订并于1962年10月生效的借款协议。当时签订该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从美国以外的另外9国获取借入资金以支持美元,缓和美元危机,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16、黄金总库:是美国、英国、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瑞士8国中央银行于1961年10月达成的共同出资以维护金价稳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一项协议。17、黄金双价制:指1968年3月美国被迫实行的黄金市场两种价格的制度。即各国官方结算时仍使用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而私人购买黄金的价格则完全由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其目的在于减少美国的黄金储备的流失和缓和美元危机。黄金双价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开始。
18、史密森氏协议:指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的挽救美元危机的妥协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美元对黄金的比价贬值7.89%,从35美元/盎司黄金贬为39美元/盎司黄金;一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将汇率波动的幅度从原来的平价上下各19/6扩大到各2.25%;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该协议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已经瓦解。19、对称性调节:指在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清算条件下,如果单由货币顺差国担负国际收支调节的任务,那么发生持久逆差的国家美国就可以利用积累债务的方式来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如果单由美国担负国际收支的调节,其在储备缩减的情况下,就要立即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顺差国家则可以继续积累储备,不受政策改变的压力,但作为储备中心的美国要承受很大的负担。所以,美国主张逆差国和顺差国都要调节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即所谓调节的“对称性”。20、怀特计划:是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为了取代英国而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的国际稳定基金方案。这个方案采取存款原则,建议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总额为50亿美元,由各国用黄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券缴纳,认缴份额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等因素,根据各国缴纳份额的多少决定各国的投票权。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名为UNITE作为计算单位,1UNITE一10美元,可以兑换黄金,也可以在会员国之间相互转移。各国要规定本国货币与uNITE之间的法定平价。平价确定后,非经稳定基金组织同意不得任意变动。稳定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稳定汇率,并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维持国际货币秩序。会员国为了应付临时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可用本币向稳定基金组织申请购买所需的外汇,但数额最高不超过其向稳定基金组织所缴纳的份额。美国设计这个方案的目的,显然是由美国一手操纵稳定基金组织,从而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权。21、凯恩斯计划:是英国政府设计的战后国际货币秩序,由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制定。其主张透支原则,建议设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称为“国际清算联盟”,由该机构发行以定量黄金表示的国际货币BANCOR作为清算单位。BANC()R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直接同BANC()R联系,并允许会员国调整汇率。会员国在清算机构中开设往来账户,毋须缴纳黄金或现款,只通过账户的转账来清算各国官方的债权债务。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就将盈余存入账户;发生逆差时,则按规定的份额申请透支或提存。清算同盟的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该方案反对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还强调顺差国与逆差国共同负担调节的责任。22、十国集团:指参加“借款总安排”的10个出资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前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十国集团又称“巴黎俱乐部”。23、二十四国集团:指发展中国家为了在货币金融领域方面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协调彼此的立场出发,于1972年成立了二十四国集团,其由亚、非、拉三洲各8个国家组成,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改革中的立场和利益。24、单独浮动:它是指一国货币不同任何外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其汇率只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和政府干预的程度自行浮动。25、联合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稳定的汇率,而对第三国货币实行集体浮动汇率。
26、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稳定、长期灵活的汇率制度,由此延伸出来的滑动钉住汇率制度和微调的汇率制度,都属于这一制度的范畴。这是一种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汇率制度,其优点是:从长期看,汇率随着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阶段性的调整,以避免汇率制度的刚性和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从短期看,汇率又有相对稳定性,由此可避免汇率剧烈波动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27、份额:是指一成员国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所要认缴的一定数额的款项。它构成基金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还决定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借款权和SI)Rs的分配权。28、储备部分贷款:是指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申请的数额不高于其所缴纳的25%的,可自动提用而无须经过特殊批准的那部分贷款。29、信用部分贷款:是指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申请的额度在其所缴纳份额的25%一125%之间的贷款,它又可分为四档。每档25%,贷款条件逐档严格,利率逐档升高,多采用信贷的形式提供。30、进出口波动补偿贷款:此贷款设立于1963年,指初级产品出口国由于市场价格下跌、出口收入减少,或谷物进口国因谷物价格上升、进口支付增加而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向基金组织申请的贷款。31、缓冲库存贷款:此贷款设立于1969年6月,是为帮助初级产品出口国家维持库存进而稳定物价的一种贷款,其最高限额为成员国份额的45%。此项贷款与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目的上有密切关系,因此规定两项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贷款国份额的105%。32、石油贷款:用于解决因石油涨价而引起国际收支困难的贷款。该贷款设于1974年6月和1975年4月在临时性的基础上设立,贷款总额为38亿特别提款权,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提供。1976年该项贷款已全部承诺完毕,贷款业务已告结束。33、延伸贷款:为了解决特殊情况下国际收支困难而提供的贷款,是信用贷款的延伸和扩充。两项合计不得超过份额的165%。该贷款设立于1974年9月,用于解决长期性、结构性国际收支不平衡。延伸贷款的期限4—6年,又称“中期贷款”,是基金组织非常重要的专门贷款。34、信托基金贷款:基金组织按市价出售黄金所得利润向最贫困国家发放的贷款。此贷款设立于1976年,用于援助1973年人均国民收入低于300美元的国家和1975年人均国民收入低于520美元的国家。35、补充贷款:又称“韦特文基金”,是对“延伸贷款”的一种补充,用以帮助成员国解决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36、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最广义的概念,覆盖了所有有关货币合作的形式和程度。它既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紧密的;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既可以局限在某个方面,也可以是全面的。因此,区域货币合作实际上是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37、区域货币同盟: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38、通货区:它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其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_义比价相互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39、最适度通货区的单一指标: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的组成之一,该理论以固定汇率的最佳实行范围为主要研究内容,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后,理论界就最适度通货区的适用标准展开了争论,但当时主要采用单一指标来分析的,也即采用某单一指标来衡量是否采用通货区,典型的通货区标准确定分析有:要素流动性分析、经济开放性分析、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和通货膨胀相似性分析等。40、跛行货币区:如果货币区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而仍需要以货币区以外的货币作为汇率基础,称这种货币区为跛行货币区。41、欧洲货币单位:其价格是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加权平均值,每种货币的权数根据该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和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规模确定。以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欧洲货币单位具有价值稳定的特点。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有三种:①作为欧洲稳定汇率机制的标准。成员国在确定货币汇率时,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依据,其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保持固定比价,然后,再由此中心汇率套算出同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比价;②作为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参考指标;⑧作为成员国官方之间的清算手段、信贷手段以及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42、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为了保证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欧共体还于1979年4月设立了欧洲货币合作基金,集中起成员国各20%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作为发行欧洲货币单位的准备。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相应的贷款,以帮助它们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和外汇市场干预,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的稳定。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给成员国提供的贷款种类因期限而有所不同:期限最短的45天以下(含45天),只向稳定汇率机制参加国提供;一般的9个月以下的短期贷款,用于帮助成员国克服短期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中期贷款的期限为2—5年,用于帮助成员国解决结构性国际收支问题。欧共体通常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时附加一定的条件。43、欧元:按照欧盟制定的时间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第三阶段,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欧元作为11个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自2002年1月起,欧盟11国将总计’700亿欧元现金投人流通领域。在2002年7月1日后欧盟11国将各自的货币终止流通,由欧元完全取代。44、稀缺货币:指因国际收支大量盈余而使基金组织感到需求日益难以满足的货币。45、基本均衡汇率:指在中期内(一般指5年)实现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四、简答题1、何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黄金——美元基础之上的,美元既是一国的货币,又是世界的货币,作为一国的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的货币,美元的供应又必须适应世界经潮流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由于规定了双挂钩制度,由于黄金的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于是,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地增长;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2、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化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所谓体系,是指某种有规则有秩序的整合体。第一,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手段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的准则。第二,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第三,确立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或有关的协调和监督机构。3、判断国际货币体系类型的标准是什么?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确定一种货币体系的类型主要依据三条标准:第一条,货币体系的基础即要位币是什么;第二条,参与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第三条:主要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货币与本位币的关系是什么,包括双方之间的比价如何确定、价格是否在法律上固定,以及相互之间在多在程度上可自由兑换。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职能?根据IMF的宗旨,第一,确立成员国在汇率政策、与经常项目有关的支付以及货币的兑换性方面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实施监督。第二,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临时性资金融通,以使它们遵守上述行为准则,避免采取不利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第三,为成员国提供进行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5、比较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通货区?严格意义上说,适当区分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以及通货区是有益的。首先,区域合作是个是最广义的概念,覆盖了所有有关货币合作的形式和程度。它既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紧密的,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既可以局限在某处方面,也可是全面的,因此,区域货币合作实际上是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区域货币同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通过法律文件就货币金融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通货区就是区域货币同盟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通货区具有五个显著特征:(1)成员国货币这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2)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3)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4)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5)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6、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欧洲货币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1)欧洲货币单位(2)欧洲货币合作基金(3)稳定汇率机制。7、简述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从便利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角度分析,单一货币的实行对与欧盟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们与欧盟国有相互之间的支付及兑换成本,因单一货币引入必然降低,进出口结算和投资收益预期的稳定性都得到提高,对欧元区的汇率风险也可能有所减弱。五、论述题1、试述国际间政策协调的方式及必要性?(1)相机性协调(2)规则性协调一、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必要性(1)开放经济下冲击的国际传导机制1、收入机制2、利率机制3、相对价格机制(2)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1、溢出效应2、反馈效应。
2、试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及牙买加体系内容上的区别: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牙买加体系:黄金非货币化,分享制度多样化、储备多样化。3、试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是指该组织希望成员国遵循使资金的运用同该组织的协定条款保持一致的贷款政策,旨在不同程度上帮助成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以便在适当时期内实现国际收支情况的稳定,并在融资与经济政策变动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均衡。贷款条件性又是保证基金组织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周转性和暂时性的重要政策工具。基金贷款条件的中心原则是贷款必须与国际收支前景相结合。其理论依据是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通过受贷国实行的经济稳定计划引导受贷国采纳根据货币分析法所制定的多项政策措施,以谋求国际收支的改善。以下仅从金融和财政政策两个方面扼要地说明基金组织的贷款政策在这些方面的反映。第一,金融政策。第二,财政政策。4、试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确定一种货币体系的类型,主要依据三条标准。第一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即本位币是什么;第二条是参与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第三条主要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货币与本位币的关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改革和变动阶段,被称之为“牙买加体系”的国际货币制度在以下三个方面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着重大区别:第一,黄金非货币化,第二,储备货币多样化;第三,汇率制度多样化。其发展方向仍有待探讨和观察。5、牙买加体系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并分析该体系的利弊?自1978年4月1日,牙买加协议生效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除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它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许多重大差别。这些差别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黄金非货币化;第二,储备货币多样化;第三,汇率制度多样化。牙买加体系成立后,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地位、实现了多种储备货币并存;同时,由于浮动汇率制在理论上能够起到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人们认为它已经具备了一个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具备的条件。但20年来的事实证明,牙买加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汇率纪律荡然无存。第二,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第三,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6、总结量适度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分析法各派论点的异同?早期的理论用某一指标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惟一标准,已被实践证明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若把几项指标综合起来,则可对许多实践加以圆满的说明。因为,只有在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判断某一地区是否适宜实行货币一体化,而是否加入通货区,必须要综合分析加入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1)经济一体化与固定汇率区的收益分析。(2)经济一体化与固定汇率区的成本分析。7、试运用收益和成本分析法来说明一国加入通货区的决策是怎样形成的?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是在经济特征与汇率相结合的情况下,说明什么样的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首先明确提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是罗伯特·蒙代尔。他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他忽视了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有可能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其次,蒙代尔也没有认识到区分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劳动力迁移只能影响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不能成为解决国际收支短期波动的一个机制。罗纳德·麦金农提出应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一个标准。其缺陷首先在于他以世界其他各国普遍具有物价稳定为前提来考察汇率变动的后果。其次,其考察的主要是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其开放性指标对于大国而言意义不大。第三,麦金农的重点放在贸易账户上,忽略了资本移动对汇率制度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彼得·凯南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凯南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按国际货币的被动性权力来划分最适度通货区。其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国际货币的主动性权力,即迫使别人采取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能力在汇率制度选择中的作用。其次是忽视了资本移动对国际货币被动性权力的影响。除了以上三个派别之外还有,詹姆斯·伊格拉姆提出的用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爱德华·托马斯提出的用政策一体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哈伯勒和弗莱明则提出用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标准。尽管上述各项标准都片面地理解了货币和汇率的职能和本质,但我们也应承认:所有这些标准,每一个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客观变化。只有把6项指标综合起来,才能对区域货币一体化作出较完满的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课后答案.doc
- 国际贸易实务练习题 (含答案).doc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doc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doc
- 国际贸易答案(hw).doc
- 国际贸易答案.pdf
-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1].doc
- 国际贸易课后题答案.docx
- 国际贸易部分习题参考答案.doc
- 国际金融习题答案.doc
- 国际金融姜波克杨长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pdf
- 国际金融课后习题答案.docx
- 国际金融课后习题重点附答案——沈航.pdf
- 土力学_河海课后习题答案.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参考答案_赵明华版.pdf
- 土力学习题答案(完整版).doc
- 土力学习题解答.doc
- 土力学地基基础第四版习题集解答.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