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1 MB
  • 2022-04-29 13:54:37 发布

某县某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某县某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某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申请表编号:项目名称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申请单位某县沙溪林场项目地点沙溪林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开发:22.5288hm2整理:复垦:综合:项目区土地现状面积全部为其他草地,没有任何耕地22.5288hm2土地权属状况国有集体集体组织:22.5288hm2村民:4421项目规划土地用途耕地:22.2320hm2裸岩石砾地:0.4112林地:0hm2其它:0.0060hm2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其他工程项目投资规模99.5625万元资金来源地、县两级财政资金县(市区、各县区)国土部门意见:该土地开发项目符合《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沙溪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项目竣工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2.2320hm2,能有效改善当地人均用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同意呈报5 负责人:2010年11月22日地(州、市)国土部门意见:年月日可行性研究摘要书项目名称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中安质环资源开发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所在地(市)、县(市)铜仁地区某县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镇沙溪林场部工区某项目申报类型(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开发项目性质地县财政投资项目项目区地貌类型丘陵地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22.9460hm2。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22.5288hm2,预计项目总投资为99.562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946.23元/亩,新增耕地投资2985.56元/亩。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22.2320hm2,新增耕地率98.68%。项目建设期(年)项目预计2011年1月开工,2011年6月底竣工,建设期限为6个月。5 项目投资预算(万元)本项目总投资为99.5625万元,全部为地县财政投资。其中工程施工费为86.7680万元,占总投资的87.15%;其他费用为10.8424万元,占总投资10.89%;不可预见费1.9522万元,占总投资1.96%。项目背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顺应该区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出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通过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增加某县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不失为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完善农田配套水利工程,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恢复和进一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任务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条件及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1、全面规划、综合开发,配套项目区基础实施,满足旱地的灌排要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产环境,尽量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3、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4、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增加耕地收益;5、新修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旱涝保收;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通过对项目区22.5288公顷土地综合开发,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新增耕地22.2320hm2。通过项目的实施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为某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开发积累经验。本项目主要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人工表土清理33348m3,机械挖运20m以内三类土33438m3,人工平土173410㎡,修筑土坎73500m³,土地翻耕22.2320公顷。农田水利工程:新修30m3蓄水池7口,新修沉沙池7口,新修排水沟5 546.6m,新修截流沟981.8m,新修涵洞2座。道路工程:新修3.5m田间道745.7m,1.2m主生产道876.2m,0.8m次生产道108.1m。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99.5625万元,建设规模单位投资4.4194万元/hm2(2946.23元/亩),新增耕地单位投资4.4783万元/hm2(2985.56元/亩)。其中工程施工费为86.7680万元,占总投资的87.15%;其他费用为10.8424万元,占总投资10.89%;不可预见费1.9522万元,占总投资1.96%。资金为地、县财政投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工程竣工后,新增耕地22.2320hm2。年经济效益16.02万元。项目静态回收期为6年。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完善项目区内道路、灌溉排水工程,建立起畅通的道路网络和灌排网络,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将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土地平整,实现水土保持,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得到改善。通过灌排、道路、防护、以及土地平整等工程的建设,真正形成“田成片、路成网、渠通畅”的农田生态系统。通过项目实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和生态效益,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5 财务分析资金来源于地、县两级财政投资。风险评估经对项目风险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后,评定结果为一般风险。结论及建议一、结论贵州省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开发,可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耕地率可达98.68%。通过项目的开发,使原来没有任何收益的土地得到了利用。该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当地有关部门及群众对项目都非常支持。贵州省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项目开发可以缓解当地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真正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因此,实施贵州省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是可行的。二、建议(1)项目区建设意义重大,建议沙溪林场部工区某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2)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并要严格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施工,保证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3)项目区土地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投资不大,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土地开发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和投入工程建设中来。(4)做好土地权属的调查登记工作,拟定合理可行的权属调整方案和工作程序,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5)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工程建设提供条件。5 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11.1项目名称11.2项目类型11.3项目性质11.4项目建设规模11.5项目区范围11.6地貌类型11.7土地权属状况21.8项目新增耕地率2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21.10新增耕地质量2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21.12项目建设工期31.13项目预算投资3第二章项目背景42.1某县简况42.1.1地理位置42.1.2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42.1.3社会经济情况5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52.2.1项目提出的原由52.2.2建设必要性52.2.3项目建设意义5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62.3.1相关法律、法规62.3.2相关规划6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6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7第三章项目区概况83.1自然条件83.1.1地形地貌83.1.2气候83.1.3土壤83.1.4水文与水文地质83.2社会经济状况83.3自然灾害93.4土地利用现状93.4.1土地利用结构93.4.2耕地质量现状10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113.5基础设施条件1144 3.5.1交通条件113.5.2排灌设施113.5.3电力设施113.5.4农田防护设施11第四章项目分析12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12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124.1.2批复情况124.1.3符合相关规划124.1.4符合村民意愿12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13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34.3.1供水量分析134.3.2需水量分析134.3.3供需平衡分析144.3.4节水措施15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154.4.1评价范围164.4.2评价方法164.4.3评价因子的确定164.4.4评价分析164.4.4评价结果174.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174.5.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174.5.2主要对策174.6公众参与分析18第五章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195.1规划原则195.2规划依据195.3规划目标195.4建设标准205.4.1土地平整标准205.4.2农田水利标准205.4.3道路工程205.5总体布局215.5.1土地总体利用布局215.5.2农田水利总体布局215.5.3道路工程布局215.6建设内容225.6.1土地平整工程225.6.2灌溉排水工程245.6.3道路工程25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6第六章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2744 6.1土地权属现状276.2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276.3权属调整程序28第七章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307.1实施措施307.1.1组织机构307.1.2管理制度307.2工程管理317.2.1管理机构317.2.2管理措施317.2.3经费筹措31第八章施工组织设计328.1施工条件328.2施工总布置328.3主要工程施工338.3.1土地平整工程338.3.2农田水利工程338.3.3道路工程348.4施工总进度34第九章投资预算369.1编制说明369.1.1投资预算依据369.1.2投资预算编制说明369.2费用构成计算标准389.3投资进度计划44第十章效益分析4410.1社会效益分析4510.2生态效益分析4510.3经济效益分析4610.3.1效益计算4610.3.2静态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4610.4耕地质量评价47第十一章风险性分析4811.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4811.2风险程度分析4811.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48第十二章结论及建议5012.1可行性研究结论5012.2存在问题与建议50第十三章附件、附图524444 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1.2项目类型土地开发项目。1.3项目性质地、县两级财政资金项目。1.4项目建设规模建设规模为22.5288hm21.5项目区范围建设地点: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1.6地貌类型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大部分为8~25°,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1242—1368.98m之间,详见表1.6。表1.6项目区坡度面积统计表单位:hm2坡度0度-5度5度-8度8度-15度15度-20度20度-25度合计面积0.41121.03431.30341.536018.661122.9460比例1.79%4.51%5.68%6.69%81.33%100%备注 裸岩石砾地其他草地其他草地其他草地其他草地其他草地海拔高度在1242—1368.98米44 1.7土地权属状况该项目土地的所有权为沙溪林场部工区某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四至明确,权属状况清晰无争议。1.8项目新增耕地率实施后新增耕地22.2320hm2,全部为旱地,新增耕地率为98.68%。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沟渠、断头路及其他草地进行开发使其变为耕地,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涝)的能力。道路工程:项目区修建田间道、生产道是为了老百姓可以轻松、方便、安全的生产操作,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1.10新增耕地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其他草地、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44 1、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建设基础实施,满足旱地的灌排要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尽量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3、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4、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增加耕地收益;5、新修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旱涝保收;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通过对项目区22.5288hm2土地开发,构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耕地率98.68%。1.12项目建设工期建设工期6个月。1.13项目预算投资预算投资99.5625万元。44 第二章项目背景2.1某县简况2.1.1地理位置项目区所在地某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行政隶属于铜仁地区,东抵上黄坑坝村,东抵某县垭口村,南抵梅家村集体林地,西抵大坪土村,北抵营盘坳村集体林地。涉及沙溪林场部工区某。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00′07″~108°00′43″,北纬28°20′21.6″~27°20′40″之间。地域面积为22.5288hm2。2.1.2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1地形地貌某县境内山脉众多,河谷纵横,河流深切,地形破碎。县内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和碎削岩(页岩、砂岩、粘土岩等)组成。发育有黄壤、石灰岩、紫色土、水稻土等。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稍低,波状斜面,海拔在320-1534米之间。境内地层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等。某县属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区,岩溶地貌与常态侵蚀地貌相间出现,岩溶地貌占46.00%,侵蚀性地貌占50.90%。2气候某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1-17.1°C,最高气温41.2°C,最低气温-10°C;平均年日照时数1115.4小时,4-9月日照时数占全年的71%;无霜期295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年平均降雨量为1127-1253mm,多集中在4-10月份。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暖春早,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夏旱、春旱、倒春寒时有发生。3土壤某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土类、27个土属、58个土种。以黄壤土分布最广,占78.80%,其次为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4水文地质某县境内除乌江外,共有大小河流78条,其中河流大于10千米,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1条,全长489.60千米,河流密度为每100万平方千米23.6千米,均系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多为雨源性河流,河流受降雨强度发生变化。44 2.1.3社会经济情况某县土地总面积2077.00Km2,总人口422245人,其中:农业人口394588人,占93.45%,人口密度为205人/平方千米。辖20乡、355个行政村。境内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241524人,占57.20%,土家族174809人占41.4%,此外还有苗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等。全县村通公路率为100%,乡村道路全长2000多公里,乌江航道水上运输业得到了改善和发展,程控固定电话普及到40%的村,县内移动网络覆盖90%村寨,通讯设施为完善。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42203万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为3:1:1.2。44 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2.2.1项目提出的原由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a)可以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某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当地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日渐增加,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b)可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执行国家生态退耕的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占用,全区耕地逐步减少和人口渐增,使当地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日趋严峻。人多地少的矛盾直接制约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d)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2.2建设必要性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其他草地,开发后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耕地率为98.68%。通过项目实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缓解当地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质量使项目区土地达到合理、高效、集约化。减少生产成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区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2.2.3项目建设意义44 a)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项目建设将新增耕地22.2320hm2,为实现某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保证项目区作物总产量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c)项目的实施将会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相关法律、法规l《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3.2相关规划l《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l《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l《某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1997—2010年);l《某县沙溪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l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01号)。l铜仁行署办公室转发《地区国土资源局地区财政局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铜署办发【2008】54号)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l《防洪标准》(GB/50201-94);l《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l《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l《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l《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101-1013-2000);l《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l《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44 l《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l《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54—1996);l《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l《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T/T118—1991);l《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方案技术规范》(SC204—98);l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年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暂行规定》;l《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程—20060811(征求意见稿)》。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a)文字资料l某县地名表l某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l某县统计手册l农业水利资料l农业气象资料l某县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l某县2008年度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b)图件资料l项目区现场照片项目区位置图l项目区1:10000地形图l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44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最低海拔为1242m,最高海拔为1368.98m。3.1.2气候某县沙溪林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无霜期295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2%。境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降雨不均,多集中在雨季,易造成涝灾,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性气候主要为春、秋低湿(例春寒、秋风),冬、春干旱、头旱、冰雹、暴雨,秋季绵雨等。3.1.3土壤项目区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土层厚度达到50cm左右,土壤酸碱度和地力情况为:PH值为5.7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为30.58g/kg,全N含量为1.56g/kg,全P含量为6.5mg/kg,全K含量为135.24mg/kg。3.1.4水文与水文地质项目区内无外来水源、地表径流。供水仅靠天然降雨,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季节性变化显著,雨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项目区水质属“弱酸性水”、硬水,水质良好,可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深,利于施工的进行;项目区内工程地质比较好,出露的地层以三叠系较多,其次是以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本项目规划修建的都是小型建设物或构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对其影响不大,只要在布置上稍做调整就可以避免工程地质因素产生的影响。3.2社会经济状况根据某县沙溪林场提供的数据沙溪林场部工区某44 共12个村民组,总人口为4421人,户数1397户,劳动力1931人,耕地3973.12公顷,人均收入1371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区内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开发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这也是摆脱贫穷落后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项目区调查的情况,项目区所在的场部工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如下表3.2表3.2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名称总人口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年收入(人)(人)(亩)(元)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442119311.1713713.3自然灾害项目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倒春寒、春旱、绵雨、冰雹。1)低温:受大气环境及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影响,境内春季日照时数少,雨日多,气温不稳定,变化大,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使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受到影响,春播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烂种、烂秧。2)绵雨:境内夏末至秋末,易出现绵雨低温,影响水稻抽穗、扬花,空秕率高,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3)冰雹:每年都有冰雹出现,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危害,大多出现在3月和4月。3.4土地利用现状3.4.1土地利用结构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内建设规模面积22.5288hm2,全部为其他草地及裸岩石砾地,没有耕地。详见表3.4.144 表3.4.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单位:公顷、%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现状名称编号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耕地水田0110.00000.00%旱地0130.00000.00%小计0.00000.00%其他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1170.00000.00%农村道路1040.00600.03%小计0.00600.03%合计0.00600.03%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04322.528898.18%裸岩石砾地1270.41121.79%小计22.940099.97%合计22.940099.97%项目区总面积22.9460100.00%建设规模22.528898.18%2)土地垦殖率3)土地利用率4)耕地复种率根据以上公式,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0,土地利用率为0,耕地复种率为0。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由于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欠缺,土地利用效率低,所以土地开发潜力较大。3.4.2耕地质量现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满足当地种玉米和小麦的耕种条件。44 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情况的指标。土地生产率越高,说明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土地单产说明。项目区土地现状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开发后的耕地主要种玉米和小麦。3.5基础设施条件3.5.1交通条件项目区内有公路穿过项目区,交通条件较好。另有几条当地农民长期行走形成的土路,路面质量差。3.5.2排灌设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排灌设施,项目区内雨水自然冲刷形成沟壑,水沿着沟壑向项目区外排,因此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来修建完善的排灌系统设施。3.5.3电力设施项目区内有相应的电力设施,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电力基础。3.5.4农田防护设施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没有任何防护设施。44 第四章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l《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l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4.1.2批复情况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顺应该区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出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4.1.3符合相关规划l《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l《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l《某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l《某县沙溪林场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4.1.4符合村民意愿本项目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44 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项目区总面积为22.946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层厚度大于50cm,开发后能达到耕地的要求,对0~25°的其他草地进行开发。其他草地无人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的道路系统。项目区可垦其他草地土质条件较好,满足农作物种植条件,但生产区位以及道路通达度应得到改善,通过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以及配套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设施。根据对其他草地各个地块的分析,各个地块其他草地的开发的适宜性、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区位条件基本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规定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的要求。本项目区涉及面积22.5288hm2,预计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耕地率为98.68%。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详见表4.2表4.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开发前开发后增减名称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00%22.232096.89%22.232096.89%小计0.00000.00%22.232096.89%22.232096.89%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0.00600.03%0.03280.14%0.02680.11%农田水利用地0.00000.00%0.27001.18%0.27001.18%小计0.00600.03%0.30281.32%0.29681.29%合计0.00600.03%22.534898.21%22.528898.18%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22.528898.18%0.00000.00%-22.5288-98.18%裸岩石砾地0.41121.79%0.41121.79%0.00000.00%小计22.940099.97%0.41121.79%-22.5288-98.18%合计22.940099.97%0.41121.79%-22.5288-98.18%项目区总面积22.9460100.00%22.9460100.00%0.00000.00%建设规模22.528898.18%22.528898.18%0.00000.00%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3.1供水量分析项目区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320mm,多年平均径流深约为470mm,境内集雨面积22.2320hm2,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10.45万m3。44 Q=S×h=22.2320×104×470×10-3=10.45万m3式中:Q——全年地表水总量(m3)S——项目区集雨面积(hm2)H——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mm)由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充沛,可利用水量丰富,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10.45万m3。项目区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项目区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8.88万m3。4.3.2需水量分析根据项目区水资源潜力情况、规划后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来预测农业生产需水量。项目区通过开发,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面积全部为旱地,作物组成以玉米和小麦为主,主旱地复种指数170%。根据上述农业生产情况进行需水量预测,由《贵州省农业用水定额(试行)》取灌溉保证率为50%时各种作物用水定额,详见表4.3.2:表4.3.2作物用水定额单位:m3/亩项目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蔬菜瓜果灌水次数(次)2~31~21~23~53~5灌水定额(m³/亩)喷灌、沟灌30~4540~5025~4020~3025~50微灌、浇灌15~2520~2512~208~1215~30项目区开发后耕地为旱地,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以及当地的种植习惯,项目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项目区年降雨>500mm,综合确定玉米灌水次数3次、种植面积按100%考虑、灌水定额20(m3/亩),小麦灌水次数2次、种植面积按70%考虑、灌水定额25(m3/亩)。d)项目区旱作物需水计算项目区内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W需=M毛×A式中:W需----农业生产总需水量(m3);M毛----综合毛灌溉定额(m3/亩);A---------灌溉面积(亩)。确定毛灌溉率毛灌溉率定额根据M毛=M净/η计算44 式中:M净----作物净灌溉定额η-----灌溉水利用系数;计划灌溉采用C15砼浇筑渠道,渠道输水损失小,而且渠道输水距离和控制面积都较小,水利用系数较高,确定水利用系数η=0.85。则设计典型年内毛灌溉定额:W旱作需=M毛旱×A=M玉米×A玉米/η+M小麦×A小麦/η=20×22.2320×15×3/0.85+25×22.2320×15×70%×2/0.85=3.73万m34.3.3供需平衡分析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项目区全年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10.45万m3,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8.88万m3。项目区通过蓄水池形式蓄存地表水,通过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两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根据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预测灌溉保证率全年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约3.73万m3。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与农业生产需水总量对比可知,地表水资源总量满足作物全生育期灌溉用水要求。但是,项目区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因地形和区域水利设施条件差异,由此可能出现区域性的干旱问题,应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改善,结合原有水利设施,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修筑拦蓄水建筑物(如排灌沟、蓄水池等)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通过排灌沟引水和蓄水池蓄水等方式提高当地水资源总量,解决灌溉缺水问题。4.3.4节水措施1)项目区主要水源为降雨,主要节水措施采取拦蓄雨水进行浇灌,沟渠采用12cm厚C15砼挡土墙、C15砼浇筑底板,沟渠立面和蓄水池采用M10水泥沙浆抹面防渗,以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中的渗漏达到节水目的。2)在耕作中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维护,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平整土地,修土44 坎,减小地面径流;深耕、耙磨、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入渗。3)加强灌溉管理措施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系数。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4.4.1评价范围本次土地开发项目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用途是土地的宜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待开发其他草地的后备资源。4.4.2评价方法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以分级最低评价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单元的等级,并在等级后加注其代号,作为其限制性因子类型。具体:宜耕类分为一等地(A1)、二等地(A2)和三等地(A3)三个等级,不宜耕地用N表示,不再续分。当该评价方法中出现2个不宜耕地因子N时,即视为不宜耕。主要技术要求参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技术规程》(TD/T1007-2003,2003-8-1实施)。4.4.3评价因子的确定选择温度条件、水分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坡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度、沙化状况、风害、生态退化可能性等作为待开发其他草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除上述因子外,待开发其他草地后备资源还需考虑耕地开发系数、土源保证率和资金需求作为评价因子。4.4.4评价分析a)温度条件:某县沙溪林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无霜期295天。评价因子值为A2。b)水分条件: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1100-132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五至九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左右。最大年降雨量1852.7mm,最小年降雨量943.5mm,大小比差近1.96倍,评价因子值为A2。c)有效土层厚度:项目区的土壤以沙页岩发育成的黄壤为主,土层厚度大于60cm,评价因子值为A3。44 d)坡度:项目区待开发的其他草地坡度多介于15°-25°之间,按耕地后备资源坡度限制等级标准的规定,评价因子值为A3。e)水文于排水条件:通过新修拦、引、排水措施,可以改善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排水条件,评价因子值为A2。f)盐碱化程度:项目区无盐碱化,不需要改良,盐碱化评价因子值为A1。g)沙化状况:项目区无沙化情况,沙化状况评价因子值为A1。h)风害:项目区无风害情况。风害评价因子值为A1。i)生态退化可能性:项目区生态环境较好,当地群众十分珍惜耕地,农作物种植多采用生物肥料生产绿色农作物。项目区开发后以种玉米和小麦为主,对周围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会产生影响。综合评价生态退化可能性评价因子值为A1。j)待开发其他草地评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耕地率为98.68%。在待开发农用地评价因子限制等级标准中评价因子值为A1。k)资金需求:本项目为地县级财政投资项目,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资金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确定其评价因子值为A1。4.4.4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以上评价因子值,11个评价因子中6个因子为A1,4个为A2,1个为A3,不存在限制性因子,后备耕地资源是适宜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4.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4.5.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旱灾:项目区农作物的灌溉水源主要靠降雨,主要分布在4月和10月,受时空和分布的影响较大,干旱时有发生,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是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在0-25度之间。耕种条件:项目区为自然坡地,未形成台阶状,设施欠缺,农业耕作效率低。4.5.2主要对策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44 由于项目区主要的水源靠降雨,可修建蓄水池和保护好现有的水源进行蓄水调节灌溉,避免旱灾。新修排灌沟、蓄水池等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地为土地提供耕种条件。新修生产道方便农民运输肥料及农作物收成,也便于土地的耕作。4.6公众参与分析项目区村民积极支持项目实施,并对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有:(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且保证工程质量;(2)对坡耕地进行梯化;(3)加强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项目设计单位综合以上意见,对项目进行了再次踏勘,研究了各方意见的可行性和实际性,对其中不合理之处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项目设计初稿。44 第五章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l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l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原则;l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l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l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原则;l统一规划、统一整理、统一布置、政策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l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5.2规划依据l《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l《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l《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l《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l《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l《土地开发整理标准》;l《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3规划目标针对项目区现状及特点,可确定本次规划目标为:a)通过土地开发工程,新增耕地面积22.2320公顷,新增耕地率98.68%,开发出来的旱地,符合贵州省土地耕种标准的基本要求;b)通过农田水利及农田保护工程完善了项目区灌溉和排水能力。c)通过项目区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成网状构成,方便耕种和出行,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44 5.4建设标准5.4.1土地平整标准项目区大多在8-25度以内,按《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黔国土资发[2009]139号)进行规划。结合项目区综合条件考虑,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下,地块宽度不低于3m,长度不低于20m,新增耕地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厚。地块雨季能排,旱季能灌,且在项目区内布置有生产道,能使村民耕种方便,其地块要求如下表所示:表5.4.1土地平整工程技术指标地形坡度(°)小于55-88-1515-20方向南北向等高线方向长度(m)不小于20不小于10不小于5不小于5宽度(m)不小于5不小于5不小于3不小于3平整度不平整不平整地块平均坡度小于5度,凸凹高差小于50mm地块平均坡度小于7度,凸凹高差小于80mm5.4.2农田水利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本项目中排灌沟为Ⅴ等工程,建筑物级别为Ⅴ级。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本项目区位于湿润区,旱地P=50%;排水设计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取排水设计标准为水田按P=10%的24小时暴雨量,二日排至耐淹深度;旱地按P=10%的24小时暴雨量,一日排至田面。5.4.3道路工程道路布局遵循以下原则:道路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尤其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远景发展要求,以节省投资和节约土地;各级道路做好连接,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依照以上原则,项目区考虑新修进场路、田间道及新修生产道以完善项目区的交通网络。本次规划的田间道、生产道44 结合沟渠的综合布局,尽量与耕作地相连接,以方便当地村民生产和出行。5.5总体布局5.5.1土地总体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根据本土地开发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布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增加耕地有效面积。b)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c)控制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d)结合项目区水资源条件和土地适宜性,综合分析比较。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后,新增耕地22.2320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等。生产道路、农田水利等工程主要结合现状布置,使其在空间布局上更合理化、标准化;耕地主要用于种玉米和小麦。5.5.2农田水利总体布局由于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地利用效益差,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已形成自然冲沟。布局时,根据地形,依托自然形成的冲沟,采用灌排结合的方式修建排灌沟,在局部汇水面积较大的地方修建蓄水池。5.5.3道路工程布局a)田间道道路是一项固定的、服务年限较长的基本建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前人、蓄力运行的要求,同时还考虑满足组织排灌的要求,其规划原则如下:保证居民点到项目区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综合考虑运输距离与其辐射程度;与地块、渠道、排灌沟等工程进行综合规划,以便管理;尽量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桥涵或盖板等工程建筑物,节省投资;与项目区内已有的公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以项目区内已有的道路为基础,尽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减少道路占地面积;44 根据联系简捷、坡度和弯度等技术指标符合有关要求,并与田、林、村、渠相协调布置,有利于田间管理,满足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的原则进行规划。b)生产道为耕作方便,在规划生产道时充分考虑耕作的方便性和合理性。5.6建设内容5.6.1土地平整工程a)土地平整方案工程按项目区地形坡度和地类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对项目0-25°的区其他草地进行全开发,对坡度为0~5°、5~8°的其他草地只开挖不平整,8~15°、15~20°和20~25°的其他草地分别按1m、1.2m和1.5m田面高差改造成坡式梯土,取平均坡度12°、17°和23°,改为坡式梯土后,降坡到5°和8°左右,设计土块宽度分别为7.424m、5.144m和4.201m。修筑土坎,土坎即为土方移动后外边坡夯实而成,外边坡1:0.4。新增耕地土层厚度不得小于50cm。b)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1)土方移动工程量计算项目区土壤为黄壤,土方移动的计算公式如下:V=A×LV石=V×0.2V土=V×0.8L=S/BA=1/8×B×H×[(tgθ-tgα)/tgθ)]式中:V——土方移动总量(m3)H——平整后上、下两级台地垂直高差(m)B——设计地块宽(m)A——开挖(或回填)断面面积(m2)L——土坎长度(m)S——各坡度待进行坡改梯的地类面积(hm2)θ——各坡度平整前取的平均坡度(°)44 α——各坡度平整后取的平均坡度(°)表5.6.1-1土方工程量计算表原坡面度范围典型坡度(θ)土面毛宽(B+Bn)埂坎高(H)挖土方面积平整土方(°)(°)mMm3/亩亩m38~15127.42179.0419.551545.23215~20175.141.290.5623.042086.502420~25234.21.5106.48279.9229805.8816合计    338.0233437.616注:对0—8°的其他草地只进行表土剥离回填,不进行土地平整及修筑土坎。b)土坎夯筑方量计算项目区开发后,考虑所有坡改梯坡度夯筑土坎,在砌筑石坎区域,减去石坎计算。土坎夯筑量计算公式如下:V2=L×(a+b)×h1×0.5V3=L×H×1.118L=S/B式中:V3——土坎夯筑量(m2)a——土坎上顶宽(m)b——土坎下底宽(m)S——各坡度的耕地毛面积(m2)B——设计田面宽(m)L——土坎长长度(m,砌筑石坎区域扣除石坎长度)H——土坎高(m)表5.6.1-2土坎工程量表原坡面度范围典型坡度(θ)每亩埂长(L)面积埂坎长度石埂长度土坎长度土埂方量(°)(°)m亩mmmm38~151289.8519.551756.570.001756.57298.6215~2017129.7023.042988.290.002988.29627.5420~2523158.73279.9244431.70044431.7013773.83合计  49176.560.0049176.5614699.99(注:我们对项目区内0~8°的坡度进行整理,整理主要是进行表土剥离回填,由于该地块比较平坦,不对其进行土坎修筑。)44 c)石坎计算项目区的其他草地开发后,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某县林业局的要求,本项目不涉及石坎砌筑。所以不计算石坎工程量。5.6.2灌溉排水工程1、蓄水池工程将一定区域内及周围的降雨进行汇集、存储,以便作为该区域水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一种微型水利工程。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320mm,且项目区大多为待开发的其他草地,蓄水池多修建在汇水面积大、易汇水的坡旱地中,根据水资源分析的结果,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1996)的相关要求,结合水资源平衡分析中对缺水区域面积以及缺水量的说明,新修30m3蓄水池7座。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不同在不同汇流面积的情况下设计蓄水池的容积:W=(a×h)×PV=kW式中:P—集流面积(m2)W—径流总量(m3)a—径流系数(考虑到坡改梯后土壤的储水作用,取0.2计算)h—一定频率的日雨量(mm),取12mmV—蓄水池设计容积(本设计未计算泥沙淤积量)K—安全系数,取1.2。设计蓄水池有效容积为30m3:蓄水池均采用圆形嵌入式水池,蓄水池直径4.4m,水池净深2.0m。采用M7.5砂浆砌块石砌筑,池壁厚500mm;池壁M10水泥砂浆抹面厚度为20mm。蓄水池底先铺100mm碎石垫层,现浇100mm厚C15现浇底板,在每个蓄水池设置梯步,共11梯,其中最底下一梯台阶踏步宽300mm,高300mm,其余每个台阶踏步宽300mm,高200mm。蓄水池梯步采用M7.5砂浆砌块石砌筑楼梯形式。为防止儿童进入,蓄水池外沿加设安全护栏,护栏高为1200mm44 。蓄水池前后分别布设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接沉砂池引水入池,出水口经排灌沟接入附近排灌沟或附近囤水田。在实际施工中,在满足蓄水池蓄水及供水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形适当调整蓄水池的具体形状,但要求尽量少占耕地,避免高填深挖。2、渠道工程设计跟据地形,结合项目区已发育的自然冲沟,在汇水面较大的地方,新修排灌沟。综合考虑现场施工问题,统一将田间道路边沟及排水沟规划规格设计为0.25m×0.25m。具体各灌溉渠设计参数见下表:沟渠设计参数表灌溉渠名称长度(Km)L灌溉面积(万亩)S新修排水沟—10.3390.0690新修排水沟—20.20760.0310新修截流沟—10.10490.0380新修截流沟—20.20490.0240新修截流沟—30.2420.0375新修截流沟—40.4300.03503、涵洞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侧墙,C15砼垫层,预制钢筋砼混凝土涵管,管上方土方回填10cm厚。本项目总共修建3.5m田间道涵管A2座。5.6.3道路工程新修3.5m田间道2条,路面净宽2.9m,机械压实路床,15cm厚碎石垫层,路面采用15cm厚泥结石,M7.5浆砌石路肩,M7.5砂浆抹面2cm厚。新修1.2m主生产道3条,路面宽1.2m,主生产道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路面。新修0.8m次生产道1条,路面宽0.8m,次生产道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路面。5.6.4地块布置根据当地农业种植习惯和灌溉排水制度,在节约投资、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耕地面积。土块是进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单元。土块设计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灌排的合理组织,而且影响到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及生态防护等功效。土块设计包括以下要素:土块耕作方向(土块长边方向)、土块面积和形状、土块设计与地形的关系及土块设计与沟渠的关系等。项目地处山区,受地形坡度的限制,地块方向沿等高线方向布置,根据坡度和目前土地的利用情况确定地块宽度和高度44 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项目区开发后耕地面积为22.2320hm2,占总面积的98.68%。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见下表5..6.5表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单位: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开发前开发后增减名称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00%22.232096.89%22.232096.89%小计0.00000.00%22.232096.89%22.232096.89%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0.00600.03%0.03280.14%0.02680.11%农田水利用地0.00000.00%0.27001.18%0.27001.18%小计0.00600.03%0.30281.32%0.29681.29%合计0.00600.03%22.534898.21%22.528898.18%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22.528898.18%0.00000.00%-22.5288-98.18%裸岩石砾地0.41121.79%0.41121.79%0.00000.00%小计22.940099.97%0.41121.79%-22.5288-98.18%合计22.940099.97%0.41121.79%-22.5288-98.18%项目区总面积22.9460100.00%22.9460100.00%0.00000.00%建设规模22.528898.18%22.528898.18%0.00000.00%44 第六章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6.1土地权属现状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属于沙溪林场部工区某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界址清楚,无权属争议,土地经过开发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变化。6.2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1、遵循集体土地承包法,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过程中的权属管理工作应广泛征求各有关权利人的意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损失;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各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2、坚持参与开发各方土地总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开发后农民新承包耕地应与原有范围上基本上相同;开发中因田块道路、沟需要调整打破土地所有者边界的,应在各相关权利人协商的基础上重新勘定地界。3、尽量保持村界、社界的完整性。4、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原则。参与土地开发各方之间的飞地、插花地及交界处的不规则区域,应在各方协商的基础上,根据路渠等现状地物适当调整,尽量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应尽量向面积大者集中,以利于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44 5、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作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文件精神,土地开发权属调整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土地开发工作开展之前,就应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登记工作,核实项目区内农民使用原有土地的数量、分布、用途等。土地开发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负责开发的单位应当组织协商各方签订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协议,作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依据。6.3权属调整程序1、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因与目的土地开发将按照初步设计统一施工,经过开发,项目区的土地将形成地块、沟、道路协调配套的标准梯田。为实施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经营管理单元原则上是以标准地块为基本单位,因此必须进行权属调整,以避免权属界线从标准地块中穿过。同时,工程完成后,项目区内的土地质量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村民对项目区内土地收益的重新分配问题比较关注,如果权属调整不当,可能造成土地权属纠纷,不利于农村稳定。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文件精神,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其权属调整具体方案:(1)成立权属调整指导小组。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做好权属调整工作,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县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某县土地开发中心、某县林业局土勘所、某县林业局执法大队相关人员为成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任务是提出产权调整方案,解决纠纷,接待群众的来访。(2)土地开发前先进行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并统一进行确权登记。主要包括: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宗地的数量、类型、质量;土地权利人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完成后,县林业局应就现有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44 (3)土地经过开发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开发的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项目区内各村的原有土地比例,尽量按照规划的路、沟或其它明显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零星的新增耕地可按就近原则补划给离现有承包地最近的土地承包者,也可按比例平均分划给项目区内所有的土地承包者。(4)调整的土地涉及跨村、组的,必须经跨村组的双方或多方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双方签字认可,方可作为上报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的依据。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场部工区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开发参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5)土地开发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益,以土地开发前后土地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再分配,保证土地质量得到提高。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负责开发的单位应当组织协调各方签订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协议。所有权、使用权的调整协议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依据。(6)某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涉及所有权调整的,由县林业局依据开发前的权属调整协议重新勘定地界,并登记造册,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场部工区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开发前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本项目不涉及土地权属调整问题,土地权属开发后不变化。44 第七章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7.1实施措施7.1.1组织机构项目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县农业局局长、县水利局局长等有关单位局长为成员,在县林业局设立“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指挥部”,由县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区的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筹措与管理,工程设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7.1.2管理制度本项目管理实行工程建设“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和公告制。a)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监督、检查工作。项目施工单位向项目法人承接工程,签定土地开发合同,双方承担项目的经济、技术和法律责任。b)项目工程招标制贵州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行招投标,可以择优选定施工单位;控制工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对推动项目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由项目法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招投标的内容应包括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根据以下程序择优选定中标单位:发布招标公告→施工单位报名→资格预审→施工单位投标→公开开标→确定中标施工单位。c)项目工程监理制44 项目法人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该项目进行监理。监理单位可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管理办法》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人员管理办法》、《工程建设合同》以及《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代表建设方对工程实行监管,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协调有关各方的工作关系,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制定出具体工作细则,明确委托监理程序,监理单位资质要求等,对所有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监理。d)项目合同管理制按照《合同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有关工作制度,某县林业局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施工监理合同,明确相互各方的权责。合同由专人管理,设项目合同管理专用章,签发工程承建合同和设备购置合同必须由项目法人签章;合同纠纷调处按《合同法》规定程序进行。e)项目公告制将整个项目区的范围、面积、工程类型与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项目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等进行公告,以接受社会监督。7.2工程管理7.2.1管理机构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具有管护受益主体分散、管护对象不可分割的特点,管护责任主体为项目所在村集体组织。7.2.2管理措施根据该项目区实际情况,项目工程后期管护的组织形式继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管护。按照直接、迅速、有效,可操作性的原则,项目新增耕地、道路等确定为农村集体组织管护,县土地开发中心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把项目后期管护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轨道。7.2.3经费筹措资金来源全部为地县财政资金。44 第八章施工组织设计8.1施工条件a)气候条件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多年平均降水量量1100-1320mm,降水量在夏半年最为集中,占全年降水的75%,冬半年占25%。年平均无霜期295天。b)交通条件项目区附近有一条通村道路,泥结石路面,交通条件较好,能为项目区服务。c)材料项目区内显有出露地表的岩石,其储量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水泥则需从某县运输。d)水、电条件项目区内只有少量的冲沟,可先修水池蓄水,作为项目区施工用水;项目区内有电力设施通过,能满足本项目工程施工需求。8.2施工总布置a)管理用房为便于施工管理,根据项目区情况,项目管理人员生活、住宿用房租用当地村民房屋,不另行修建。b)砂石骨料及砼供给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砂石骨料可自行开采,也可采购,砼供给集中搅拌,人工运输。c)施工便道布置为避免重复施工,施工便道结合规划生产道进行布置,在工程动工时可根据规划先进行进场道路的修建,直接利用生产道路作为施工便道,施工便道不另行修建。d)施工用水44 为施工用水方便,在施工中可先安排对规划蓄水池的修建,降雨时进行蓄水,解决施工用水的问题。8.3主要工程施工8.3.1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施工工序:人工表土清理-平整土方—表土回填。土地平整施工期最好安排在农闲时间,劳动力有保证,主要考虑机械施工。1)施工方法:首先根据地形坡度,确定开挖线,然后进行划行取土。沿开挖线,以1m宽度分别向上向下划行,确定取土带和填土带。平整时先挖第一取土带,直至标准地面以下15cm,将土填入第一填土带,将第二取土带厚约15cm表层肥土,填入第一取土带槽底。再开挖第二取土带生土,填入第二填土带,同时将第三填土带表土反卷在第二填土带上,如此抽生留熟,依次平整。2)翻耕平土:土地平整后,及时进行翻耕松土,土层翻耕厚度不小于50cm,使之达到农作物耕作土层厚度要求。8.3.2农田水利工程1)施工程序:放线——开挖——验槽——侧墙浇筑——砼底板浇筑2)施工方法放线:用皮尺量距拉线,洒上石灰,定出桩号,用水平仪测量,计算挖填深度,打上标记。开挖: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沟槽开挖,验槽:沟槽开挖好后,进行沟底高程和横断面几何尺寸复核,并打上侧墙砼浇筑高度标志。侧墙砌筑:采用C15明渠浇筑,施工方法按砌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沟底砼浇筑:浇筑砼底板灌筑砼,灌筑过程中用铁抹子拍压砼,密实后将其表面抹平。砼采用人工拌和,先干拌三遍再湿拌三遍至色泽均匀,方可使用。胶凝材料随拌随用,允许间歇时间需符合下表规定。44 表8.3.2水泥砂浆的允许间歇时间砌筑时气温(℃)允许间歇时间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0~309012010~201351805~10195-8.3.3道路工程1)施工工序施工工序:定线测量—路基平整夯实—路肩砌筑—基层铺设—面层施工2)施工方法定线测量:根据规划图纸进行田间道实地定线,进行中线测量:包括导线测定和中线敷设,并计算测量数据,确定挖填高度。路基平整夯实:包括路基开挖回填、夯实,路基填筑安排在与场内土方开挖同步施工,采用木石夯至密实。路肩砌筑: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路肩,并用M7.5砂浆抹面2cm厚,要求按砌体工程相关技术要求与质量标准施工。基层铺设:将石块逐层水平填筑,大面向下摆放平稳,紧密靠拢,所有缝隙填以小石块或石屑。面层施工:生产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8.4施工总进度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六个月,其实施进度计划如下:(1)2011年1月中旬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以及项目招投标工作,下旬施工单位进场施工。(2)土地平整工程施工:计划2011年1月下旬开始,2011年的4月底完工。(3)道路工程施工:根据施工要求,道路工程分阶段进行施工,第一阶段完成初步的路基平整工作,经压实稳定后进行基础层施工,最后阶段完成路面施工工作。(4)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可安排蓄水池先施工,以便蓄水,解决施工用水困难。44 (5)竣工验收:计划在6月下旬进行项目竣工测量、自检自查、竣工验收相关工作,申请上级主管部门验收。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图工程名称项目地点具体科目第一年度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1月2月3月4月5月6月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某前期工程工程进度   土地平整工程进度      田间道路工程进度      农田水利工程进度      竣工验收工程进度      44 第九章投资预算9.1编制说明9.1.1投资预算依据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财综字[1999]117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财建[2001]330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282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l《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l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2005);l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试用稿)(2005);l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试用稿)(2005);l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与实务》(2005);l《贵州工程造价信息》(2010)9.1.2投资预算编制说明本次预算定额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与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合编),以2010年为价格水平年。材料单价参考材料价格取自当地市场信息。表9.1.2材料预算价格表单位:元序号名称和规格单位材料价格运费预算价格(元)一水泥钢材木材油料火工产品预算价格    1水泥32.5 kg0.390.100.492水泥42.5 kg0.430.100.533型钢 kg9.000.509.504锯材 m3800.0050.00850.005木柴 m3  0.006汽油90#kg6.940.006.947柴油轻0#kg6.790.006.7944 8岩石硝铵炸药2号岩石硝铵炸药kg18.502.0020.509雷管 个3.200.503.7010导线电线 m3.000.503.5011导火线 m3.000.503.50二电水风预算价格   0.001施工用电价格kw.h3.000.003.002施工用水价格m32.000.502.503施工用风价格m30.300.000.30三砂石料   0.001碎石1~3cmm360.0020.0080.002中沙平均直径0.6-1.2mmm365.0020.0085.003细沙平均直径0.3-0.6mmm365.0020.0085.004粗沙平均直径1.2-2.5mmm365.0020.0085.005块石 m360.0020.0080.006标准砖 千块440.0010.00450.00五其他   0.001Φ25合金钻头 个47.001.0048.002空心钢 kg7.500.508.003组合钢模板 kg13.000.5013.504卡口件及联杆 kg35.000.5035.505预埋铁件 kg9.000.509.506粘土 m320.001.0021.007铁件 kg9.000.509.508电焊条 kg9.000.509.509绿肥草籽 kg10.005.0015.0010农家肥 kg0.300.200.5011过磷酸钙 kg0.500.200.7012橡胶止水圈 根4.001.005.00注:该市场价格包括材料运输费、保管费、保险费、二次转运费等。设备费中包含设备的出厂价、运杂费、采购保管费和运输保险费等。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和交通状况以市场价加运输费计算整台(套)价格计入投资预算。9.2费用构成计算标准本次土地开发项目投资预算包括工程施工费、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工程施工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组成。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人工预算标准,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对人工费单价作出调整,采用甲类工为50.27元/工日,乙类工为29.82元/工日。44 表9.2.1人工预算单价表序号项目计算公式工程类别1基本工资190×12÷(251-10)=11.45甲类230×12÷(251-10)=9.46乙类2辅助工资6.32甲类3.25乙类(1)地区津贴0甲类0乙类(2)施工津贴3.5×365×0.95÷241=5.04甲类2.0×365×0.95÷241=2.88乙类(3)夜餐津贴4.0×0.2=0.8甲类4.0×0.05=0.2乙类(4)节日加班津贴11.45×3×10÷251×0.35=0.48甲类9.46×3×10÷251×0.36=0.17乙类3工资附加费8.63甲类3.18乙类(1)职工福利基金(11.45+6.32)×14%=2.49甲类(9.46+3.25)×7%=0.89乙类(2)工会经费17.77×2%=0.36甲类12.71×1%=0.13乙类(3)养老保险费17.77×20%=3.55甲类12.71×10%=1.27乙类(4)医疗保险费17.77×4%=0.71甲类12.71×2%=0.25乙类(5)工伤保险费17.77×1.5%=0.27甲类12.71×1.5%=0.19乙类(6)职工失业保险基金17.77×2%=0.36甲类12.71×1%=0.13乙类(7)住房公积金17.77×5%=0.89甲类12.71×2.5%=0.32乙类人工费单价合计(元)——甲类工26.401+2+3=26.40—乙类工15.891+2+3=15.89—注:本项目人工费单价取值参照项目区实际劳动力工日单价,取值如下(单位:元):甲类工50.27—甲类乙类工29.82—乙类计划利润取直接费和间接费之和的3%;税率标准取3.22%。其他费用中各费用费率分别为:前期工作费5.7944 %;工程监理费1.5%;竣工验收费3.0%;以上费用取费基础是工程施工费。业主管理费费率为2.0%,取费基础是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和竣工验收费之和。不可预见费费率为2.0%取费基础是工程施工费、其他费用之和。工程总投资99.5625万元,建设规模每亩投资2946.23元,新增耕地每亩投资2985.56元,其中工程施工费86.7679万元,占总投资87.15%;其他费用10.8424万元,占总投资10.89%,不可预见费1.9522万元,占总投资1.96%。总投资预算表、工程施工费预算表及设备购置费预算表和其他费用预算表见表9.2.2~9.2.4:表9.2.2总投资预算表单位:元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预算金额各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1)(2)(3)一工程施工费867679.0987.15二设备费0.000.00三其他费用108423.4610.89四不可预见费19522.051.96总计995624.60100.00表9.2.3工程施工费预算表单位:元序号单项名称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合计直接工程费措施费 (1)(2)(3)(4)(5)(6)(7)1土地平整446273.307586.6322692.9914296.5915805.35506654.862农田水利98273.822055.116710.973211.203550.09113801.193田间道路190101.843231.7310442.736113.296758.44216648.034其他工程26931.18457.831369.45862.75953.8030575.01总计761580.1413331.3041216.1424483.8327067.68867679.09表9.2.4其他费用预算表单位:元序号费用名称预算金额工程施工费各项费用占工程施工费的比例(%)(1)(2)(3)(4)1前期工作费50238.63867679.095.792工程监理费13015.19867679.091.503竣工验收费26030.37867679.093.004业主管理费19139.27867679.092.21总计108423.46 12.5044 9.3投资进度计划本项目投资为地县两级财政资金,项目六个月完成施工,实行分月投资。表9.3总预算及年度预算表单位:元项目名称: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工程名称项目地点具体用款科目合计第二年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1月2月3月4月5月6月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工程施工费867679.09——————土地平整工程进度—  投资分配506654.8684442.4884442.4884442.4884442.4884442.4784442.47田间道路工程进度—     投资分配216648.0336108.0136108.0136108.0136108.0036108.0036108.00农田水利工程进度—  投资分配113801.1918966.8718966.8718966.8718966.8618966.8618966.86其他工程工程进度—    投资分配30575.01—   15287.5115287.50前期工作费50238.6350238.63—————工程监理费13015.192169.202169.202169.202169.202169.202169.19业主管理费19139.273189.883189.883189.883189.883189.883189.87竣工验收费26030.37—— ——26030.37不可预见费19522.05—— ——19522.05合计995624.60195115.07144876.44144876.44144876.42160163.92205716.3144 第十章效益分析10.1社会效益分析a)该土地开发项目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土地开发成为增加村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土地开发资金的来源、流向和开发后土地利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要求上看,土地开发是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土地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内的广大村民,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该土地开发项目对实现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战略意义,对保障全区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b)为农业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等奠定了基础,对于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观念,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土地开发后,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减少了政府对扶贫资金的投入;d)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土地开发,项目区的农田道路、灌溉、电力设施和环境景观工程将全部配套,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10.2生态效益分析经过土地开发以后,使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a)通过土地开发的各项工程建设,使其他草地成为规整的田块,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b)建成了系统、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c)改善了田间道路状况,建成了机械化作业和生产管理的道路网络,提高了道路的网络化水平;d)通过土地平整,降低了区内地表坡度,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53 通过项目区的建设,将出现一个“田成片、路成网、渠通畅”的生态农业园区。10.3经济效益分析根据国家及省地相关规定,本工程项目经济评价采用静态分析法。10.3.1效益计算开发前该项目区为其他草地,无任何经济收益。开发后,可新增耕地面积22.2320hm2,复种指数为170%,新增耕地全部种植玉米和小麦。表10.3.1开发后农作物种植面积表单位:hm2种植(养殖)模式玉米小麦合计种植比例100%70% 种植面积(hm2)22.232015.56237.7944单产(kg/亩)350450—产量(kg)116718105046—价格(元/kg)21.2—产值(万元)23.3412.6135.95生产成本(万元)按产值的40%计算9.345.0414.38纯收入(万元)14.007.5721.57年纯收入为:21.57万元10.3.2静态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总投资为99.5625万元,玉米和小麦种植后收益为每年21.27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T=K/△P=99.5625/21.27≈5(年)式中:T——静态投资回收期K——项目总投资△P——年净收益项目区通过土地开发后,因本项目还的土壤培肥期是1年,所以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为4.4783万元/hm2。10.4耕地质量评价经过土地平整,项目区的整体坡度将有所降低,经过灌排设施53 的修建,项目区耕地的设施基本配套、基本满足灌溉要求,预计项目建成后耕地可达到旱地耕种要求。表10.4开发前项目区耕种条件质量评价表序号评价因子权重评价指标评价打分100~8080~6060~01地形坡度(°)5<55~88~15502土壤有机质(%)11>4.04.0~2.02.0~0.6753盐碱含量10低较低中854可耕作层厚度(m)11>0.30.25~0.30.15~0.25605土壤Ph值106.5~7.95.5~6.07.9~8.55~5.58.5~9.0706土壤质地11中壤土轻壤土或重壤土沙壤土或轻粘土707土壤侵蚀程度5活土层完整活土层小部分被蚀活土层厚度50%以上被蚀808地下水位(m)101.0~1.51.0~0.81.5~2.00.8~0.72.0~2.5809灌溉条件18设施配套、旱涝保收设施基本配套、基本满足灌溉要求有一定基础设施2010交通条件9交通设施完备、四通八达交通设施配套交通设施基本配套20合计100   56.6553 第十一章风险性分析11.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项目区位于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鉴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非营利性特点,及当前开展土地开发项目风险分析经验不足的现实,该项目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项目风险分析。通过对项目区的查勘与走访,并组织专家对项目风险因素及其风险程度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主要风险因素有: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社会风险、管理风险。11.2风险程度分析根据项目区所处位置,通过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见下表:表11.2-1风险程度分析序号风险因素名称风险程度说明灾难性严重较大一般1市场风险√2自然风险√3资源风险√4技术风险√5工程风险√6外部协作条件风险√7社会风险√8管理风险√对以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涉及到施工过程中与当地村民进行协调等外部协作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其余风险因素均为一般的风险程度。综合分析后,评定结果为一般风险。11.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53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如何降低风险程度,减少风险损失,根据不同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市场风险中,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损失较小,可由项目承担单位自己承担。由于项目区地处中国南部丘陵山区,雨水较多,项目的实施受连阴雨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给施工带来困难,导致工期延长,该自然风险可在工程委托合同中将风险损失转移给合同方承担。项目实施前,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制度措施,社会风险和管理风险可以降至最低,甚至可以避免。对于资源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通过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对节水灌溉方式和制度的掌握,实现水资源的节约。针对于风险程度较大的外部协作条件风险,主要采取村以下措施:1.场部工区村委首先对全部村民认真进行思想工作,让村民理解并支持项目的开展。2.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要以村民的利益出发,避免产生摩擦或矛盾。3.场部工区村委要派专人负责,及时协调施工过程中的问题。53 第十二章结论及建议12.1可行性研究结论某县沙溪林场场部工区某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是切实可行的。具体为:l符合《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某县沙溪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的要求。l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当地政府及群众对该项目非常支持。l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l项目实施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加速新农村建设,促进全民社会经济发展。l项目实施对实现某县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意义。l项目实施可新增耕地22.2320hm2,新增耕地率可达98.68%,使原来没有任何收益的其他草地得到了充分利用。l项目预算投资99.5625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符合利用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要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12.2存在问题与建议本项目得到了某县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根据开发的经验,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a)项目区建设意义重大,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b)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并要严格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施工,保证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c)项目区土地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土地开发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和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d)53 做好土地权属的调查登记工作,拟定合理可行的权属调整方案和工作程序,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e)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工程建设提供条件。53 第十三章附件、附图现场照片1现场照片253 项目区照片3(剖面照)项目区照片4(剖面照)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