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9.00 KB
- 2022-04-29 14:06:3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房屋建筑学主要知识点讲义项目第1篇建筑概论第一章建筑概论建筑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建筑”的内涵相当丰富,广义的建筑泛指采用一定技术手段,遵循美的规律,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的要求,而人为的一种空间环境。建筑具有技术性及艺术性(建筑是“形象的诗”;“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石头写的史书”)双重属性。具有物质功能(使用价值)及精神功能(审美价值)的双重社会功能。1.1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一、建筑功能——建造房屋的目的和使用要求,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二、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功能的手段,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和设备技术等。三、建筑的艺术形象——是建筑内外空间组合、建筑体型、立面式样、细部装饰、建筑色彩质感等的综合表现。1.2建筑的综合效益建筑的综合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综合。经济效益是指建筑造价、材料能源消耗、建设周期、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行和维修管理费等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建筑在投入使用前后,对人口素质、国民收入、文化福利、社会安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环境效益是指建筑投入使用前后,环境质量发生的变化,例如日照、噪声、生态平衡、景观等方面的变化。1.3我国基本建设的程序一个建设项目从建设前期工作到建设、投产,要经历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工作内容。一、建设阶段的顺序1、提出项目建议书。2、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3、进行项目评估和决策。(1)4、编制设计文件。5、施工前的准备工作。6、组织施工。7、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二、各阶段内容(一)、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是要求建设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设文件,是基本建设程序中最初阶段的工作,是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主要从宏观上来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其作用是国家选择建设项目的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准即为工程立项。100
项目建议书把论证的重点放在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尤其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的要求,是否符合生产力布局要求。减少盲目建设及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项目建议书的内容:1、建设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背景材料、拟建地点的长远规划、行业及地区规划资料,说明项目的必要性。2、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和论证。建设地点论证,分析项目拟建地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建设地点是否是地区布局的要求。3、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及协作可靠性。拟利用的资源供应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主要协作条件情况,项目拟建地点水电及其它公共设施、地方材料的供应分析。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5、设计、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与初步估价。(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项目决策前,通过对项目有关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条件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对可能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并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由此考察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业主委托有资格的设计院或咨询公司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它作为项目投资决策后,设计任务、银行贷款、合同、订货、审查及向规划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和附件。他的编制必须在国家有关规划政策、法规指导下完成。同时,还要有相关项目建设请示批复、环境测试、市场调查、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关资料等作依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工作的最重要内容,它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考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其目的是回答项目是否必要建设,是否可能建设和如何进行建设的问题,其结论为投资者的最终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从市场需求预测开始,通过多方案比较,论证项目建设规模,场址选择的合理性,原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资金等建设条件的可靠性,对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最后提出项目可行性与否的结论。(2)1、可行性研究的作用(1)、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2)、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3)、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商谈合同、签订协议的依据。(4)、作为项目进行设计、设备订货、施工准备等建设前期工作的依据。(5)、作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和补充地形、地质工作和工业性试验的依据。(6)、作为环境保护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是向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2、可行性研究的编制依据100
对一个拟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必须在国家有关规划、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完成,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各种技术资料,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有:(1)、国家有关的发展规划、设计文件。包括对该行业的鼓励、特许、限制、禁止等有关规定。(2)、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要求的请示批复。(3)、项目建议书及审批文件。(4)、项目承办单位委托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合同协议。(5)、企业的初步选择报告。(6)、拟建地区的环境现状资料。(7)、试验试制报告。(8)、项目承办单位与有关方面取得协议,如投资、原料供应、建设用地、运输等方面的初步协议。(9)、国家和地区关于工业建筑的法令、法规。如“三废”排放标准、土地法规、劳动保护条件等。(10)、国家有关经济法规、规定。(11)、国家关于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定额资料。(12)、市场调查。(13)、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关资料。3、可行性研究的步骤(1)、委托与签订合同。(2)、组织人员和制定计划。(3)、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4)、方案设计与优选。(5)、经济分析和评价。(6)、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4、可行性研究的内容(1)、总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的论证。(2)、需求预测和建设规模。(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4)、建设条件和场址方案。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交通运输及水、电、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诸因素提出选址意见。(3)(5)、设计方案。场址布置方案的初步选择和土建工程量估算。公用设施和厂内外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初步选择。(6)、环境保护。调查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方案。(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估算。(8)、实施进度的建议。(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三)、项目评估和决策阶段它是对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对最终决策项目投资是否可行,确定最佳投资方案。其内容包括:1、全面审核报告中反映的各项情况是否确定。100
1、分析报告中各项指标是否正确。包括各种参数、基础数据、定额费率的选择。2、从企业、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分析和判断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对项目做出取舍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即最终投资决策),最后写出项目评估报告。1.4我国房地产开发程序一、提出项目建议书。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三、进行项目评估和决策。四、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1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五、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取得土地使用权。只有国家才能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出让土地。城市规划区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方可出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用拍卖、招标或协议的方式。《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的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用拍卖、招标方式;没条件的,不能采用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采取双方协议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超出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而未动工的,可以征收相当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出让权。六、拆迁安置七、组织实施勘察、设计工作,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八、土地开发。主要内容是指房屋建设的前期准备,平整场地,实施水通、电通、路通的“三通一平”。(4)九、施工招标投标。十、办理《建设工程开工证》,进入施工安装阶段。投资30万元以下或300㎡以下可不办。开工证有效期是三个月,过期作废,可以延期两次,每次3个月。十一、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规定:“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已交足土地使用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证书。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投入的资金达工程总投资的25%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十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十三、物业管理。1.5建筑的分类和等级100
一、建筑的分类不同的建筑其设计要点不一样,为了便于分析及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常常从多种角度将建筑分类。(一)、按建筑的使用功能(用途)分类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牧业建筑三类。民用建筑又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类。(二)、按建筑的规模大小和建造数量分类分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两类。(三)、按建筑高度或层数分类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单层和多层建筑高度(H)不大于24m(H≤24m)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建筑高度大于24m(24m<H≤100m)高层10层或1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m(H>100m)(四)、按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1、木结构建筑2、砖(或石)结构建筑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4、钢结构建筑5、混合结构建筑(砖混结构;石混结构;砖木结构等)二、建筑的等级1、质量等级(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分为四级)耐久等级耐久年限适用范围一级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如纪念馆、博物馆等二级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如火车站、大型体育馆、大剧院等三级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如文教、交通、居住建筑等四级15年以下适用于简易建筑和临时性建筑(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3.1.3民用建筑等级分类划分应符合有关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3.2.1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设计使用年限分类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15临时性建筑225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350普通建筑和构筑物4100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2、耐火等级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将建筑物划分为四个耐火等级。其划分的依据是房屋主体结构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100
燃烧性能——分为燃烧体、难燃烧体和非(不)燃烧体。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1.6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设计程序一、建筑设计的内容建造房屋,从拟定计划到建成投入使用,都要通过编制工程设计任务书、选择和勘测基地、设计、施工、验收及交付使用等几个阶段。设计工作是其中比较关键的环节,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综合性,也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创作过程。通过设计这个环节,把计划中有关设计任务的文字资料,编制成全套图纸,作为施工的依据。建筑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习惯上人们常将这三个部分统称为建筑设计,确切地说,建筑设计是指由建筑师承担的建筑工种的设计工作。(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方式与详细尺寸,明确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材料及构造做法,最后编制完整的建筑设计文件(包括图纸与说明)。建筑设计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与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等,力求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产或生活环境。建筑设计是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结构、设备等工种的要求,以及这些工种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同时考虑基地环境、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一般由建筑师来完成。建筑设计包括总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及个体建筑设计,是整个工程设计工作的先行,常处于主导地位。(二)、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配合建筑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进行结构布置、结构计算及构件设计,最后编制完整的设计文件。一般由结构工程师来完成。(6)(三)、设备设计设备设计是指给排水、电气照明、采暖通风等方面的设计,最后分别编制给排水、电气照明、采暖通风等方面的设计文件,一般是由有关专业的工程师配合建筑设计来完成。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既分工,又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各专业的设计文件汇总,便构成一个建筑工程的完整文件,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二、设计招投标为了规范建筑工程设计市场,优化建筑工程设计,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除了采用特定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或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直接委托设计的以外,在规定范围内的工程项目一般都在方案阶段通过设计招投标来确定受委托的设计单位。100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招标方提供工程的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还提供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经济技术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定的规划控制条件和用地红线图,可供参考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测量等建设场地勘察成果报告,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市政道路等方面的基础材料。投标方则据此按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投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般可能包含由建筑总平面图、各建筑主要楼层平面图、建筑主要立面图和主要剖面图所组成的建筑方案,反映该方案设计特点的若干分析图和彩色建筑表现图或建筑模型,以及必要的设计说明。设计说明的内容以建筑设计的构思为主,也包括结构、设备各专业,环保、卫生、消防等各方面的基本设想和设计依据,同时还应提供设计方案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初步的经济估算。在经专家评审后被认定为方案中标的设计单位,就获得了该项目的设计承包资格。三、建筑设计的程序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涉及的学科较多,同时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为了保证质量,避免发生差错和返工,建筑设计必须按照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一)、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设计任务书,以明确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设计基础资料等等。1、核实设计任务的必要文件(1)、主管部门的批文批文应明确建设项目的使用要求、建筑面积、单方造价和总投资等。(2)、城市建设部门同意设计的批文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及进行统一规划,一切建设项目都必须事先得到城市建设部门的批准。批文必须明确指出用地范围(常用红色线划定),以及有关规划、环境及个体建筑的要求。2、熟悉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提供给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依据性文件,一般由建设单位根据使用要求提出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7)(1)、建设项目总的要求、用途、规模及一般说明。(2)、建设项目的组成,单项工程的面积、房间组成、面积分配及使用要求。(3)、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土建设备及室外工程的投资分配。(4)、建设基地的大小、形状,原有建筑及道路现状,并附有地形测量图。(5)、供电、供水、采暖及空调等设备方面的要求,并附有水源、电源的接用许可文件。(6)、设计期限及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安排要求。在熟悉任务书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照有关定额指标,校核任务书中单方100
造价、房间使用面积等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建筑标准、用地范围、面积指标等有关限额。同时,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和分析设计任务后,从合理解决使用功能,满足技术要求,节约投资等考虑,从基地的具体条件出发,也可对任务书中一些内容提出补充或修改,但必须征得建设单位同意;涉及用地、造价、使用面积的,还须经城市建设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在进行调查研究时,把与工程设计有关的基本条件搞清楚。除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资料外,还应当向建设单位和技术部门收集必要的设计基础资料,如当地的气象、水文地质资料;基地环境及城市规划要求;施工技术条件及建筑材料供应情况;与设计项目有关的定额指标及已建成的同类型建筑的资料等等。一般调查的主要内容有:(1)、了解使用单位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调查同类已建建筑的实际使用中存在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和总结,全面掌握所设计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2)、了解建筑材料的供应、结构施工的技术条件和机械装备条件,如:当地材料的种类、规格、价格,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起重运输设备等。(3)、基地踏勘,对照地形测量图了解基地的地形、地貌、周围原有建筑、道路、绿化等,考虑拟建房屋的位置和总平面布局的可能性。(4)、了解当地传统建筑经验,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等。根据拟建房屋的具体情况,可以“取其精华”,以资借鉴,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建筑形象。(二)、设计阶段建筑设计过程按建设项目的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及审批要求,划分为不同的设计阶段。一般分两阶段设计或三阶段设计。两阶段设计是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适用于规模不太大,技术不太复杂的一般中小型建筑。三阶段设计是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适用于规模宏大的、技术复杂的大型建筑。1、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第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提出设计方案,即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收集到的必要基础资料,结合基地环境,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和建筑艺术的要求,提出方案设想,表明设计意图,并绘制成初步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初步设计是以方案为中心的决策性设计,它要求确定建筑物的组合方式及建筑的艺术造型,选定所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案,确定建筑物在基地的位置。通过拟定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并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同时应进行技术的、经济的、美学的比较论证,以求得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视觉上美观的方案。初步设计的图纸和设计文件有:(8)(1)、建筑总平面图比例1:500~1:2000,应表示用地范围,建筑物位置、大小、层数及设计标高,道路及绿化布置,主要管线走向,指北针等等。(2)、各层平面图及主要立面图、剖面图比例1:100~1:200,应表示建筑物各控制尺寸,如总尺寸、开间、进深、层高等,同时应表示各层标高,门窗位置,室内固定设备及有特殊要求的厅、室的具体布置,立面处理,结构方案等等。(3)、设计总说明设计指导思想及主要依据,设计意图及方案特点,建筑结构方案及构造特点,建筑材料及装修标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的说明。(4)、工程概算书建筑物总投资估算,主要材料用量及单位消耗量。(5)、根据设计任务的需要,可以辅以建筑透视图或建筑模型。初步设计图纸、文件经建设单位同意并送交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后,便是二阶段设计时的施工准备、材料设备订货、施工图编制以及基建拨款等的依据文件。100
2、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是三阶段设计时的中间阶段,也是各种技术问题的定案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协调各工种之间技术上的矛盾,并根据技术要求,对初步设计作合理修改。技术设计是以结构为中心的技术性设计,它要求确定结构的具体尺寸、布置及设备类型、尺寸等。其图纸和设计文件与初步设计大致相同,但应更精确、详细。具体内容包括:确定结构和设备的布置并进行结构和设备的计算;各部分确切的尺寸关系;主要的建筑细部和构造设计;内外装修的设计;各技术工种之间各种矛盾的合理解决;设计预算的编制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在有关各技术工种共同商议之下进行的,并应相互认可。对于不太复杂的工程,技术设计阶段可以省略,把这个阶段的一部分工作纳入初步设计阶段,称为“扩大初步设计”,另一部分工作则留待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最后阶段,是提交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设计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满足施工要求,即在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建筑、结构、设备等各种技术要求,深入了解材料供应、施工技术、设备等条件,把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具体要求反映在图纸中,做到整套图纸齐全统一,精确无误。因而施工图应详尽准确地标出工程的全部尺寸、用料做法,以便施工。施工图绘制应明晰、表达确切无误,应按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制图标准执行。施工图设计是以构造为中心的细部设计,主要研究构件的具体构造、联结,解决施工中的技术措施、具体做法及材料消耗等局部问题。其具体图纸和设计文件有:(1)、建筑总平面图应详细标明基地上建筑物及室外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等)的位置、尺寸、标高,建筑小品、绿化美化设施的布置,并附必要的说明。(2)、建筑物各层平面图、各个立面图、必要的剖面图除表达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内容外,还应详细标出门窗洞口、墙段尺寸及必要的细部尺寸,门窗编号、详图索引要齐全。(3)、建筑构造详图主要包括平面节点、檐口、墙身、阳台、楼梯、门窗、室内装修、立面装修等详图。应详细表示各部分构件关系、材料尺寸及做法、必要的文字说明。(9)(4)、建筑设计说明包括施工图设计依据,设计规模、面积,标高定位,墙身防潮层、屋面、地面、内外墙、天花、勒脚、明沟、散水、台阶、斜坡、门窗安装、油漆等做法。(5)、工程预算书。1.7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一、建筑设计的要求(一)、满足建筑功能要求。(二)、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并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三)、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四)、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二、建筑设计的依据100
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设计时必须有科学的依据,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是确定建筑内部各种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二)、家具、设备的尺寸和使用它们所需的必要空间(三)、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气候条件(四)、地形、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对总平面的布置、个体建筑的平面组合、结构选型、构造处理和建筑体型设计都有明显的影响。(五)、水文资料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基础及地下室的构造处理。(六)、建筑设计规范、规程、标准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一)、建筑模数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增值单位。也是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等进行尺度协调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构配件安装吻合,并有互换性。(二)、基本模数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主要用于建筑物层高、开间、进深等。(三)、扩大模数是基本模数的整倍数。有3M、6M、12M、15M、30M、60M等六个,主要用于建筑物层高、开间、进深等。(四)、分模数指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有M1/10、M1/5、M1/2等三个,主要用于缝隙、构造节点和构配件截面等。(10)第2篇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第一章建筑平面的功能分析和平面组合设计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平面设计是关键,它集中反映建筑平面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建筑平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是否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否经济合理。建筑平面设计还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建筑空间艺术构思及结构布置关系等。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总是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平、立、剖面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度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反复推敲,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分析,可归纳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两类。100
使用部分是指各类建筑物中的使用房间和辅助房间。使用房间是建筑物的核心,由于它们的使用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辅助房间是为保证建筑物主要使用要求而设置的生活服务房间。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房间之间、楼层之间和室内外之间联系的空间。建筑平面设计的任务,就是充分研究几个部分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平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平面设计的规律,使建筑能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美观的要求。从空间角度看,公共建筑通常由使用空间、辅助空间和交通空间三种空间组成。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在整体建筑合理而适用的基础上,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建筑平面设计的要求主要有:1、密切结合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特点,充分满足各类建筑的使用要求。2、布置紧凑,功能分区合理,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节约用地,节约能源。3、合理组织交通路线,避免人、货流交叉、迂回,保证人、货流交通便捷、畅通,保证良好的安全疏散条件及安全防火要求。4、注意朝向的选择,处理好建筑物的采光、通风,保证室内有良好的卫生条件。5、房间平面及其组合应使结构合理、施工方便,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及结构方案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2.1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使用部分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主体,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目的所在。一、使用房间设计(一)、使用房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从使用房间的功能要求来分类,主要有:生活用房间;工作、学习用的房间;公共活动空间。对使用房间平面设计的要求有:1、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要满足室内使用活动和家具、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11)2、门窗的大小和位置,应考虑房间的出入方便,疏散安全,采光通风良好。3、房间的构成应使结构构造布置合理,施工方便,也要有利于房间之间的组合。4、内空间以及顶棚、地面、各个墙面和构件细部,要考虑人们的使用和审美要求。总的来说,要求有适宜的尺度、足够的面积、恰当的形状、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条件,方便的内外交通联系,有效地利用建筑面积以及合理的结构布置和便于施工等。(二)、房间的面积100
使用房间的面积大小,主要是由房间内部活动特点、使用人数的多少、家具设备的多少等因素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分析房间内部的使用特点,通常将房间的使用面积分为:家具和设备所占用的面积、人们使用家具设备及活动所占用的面积、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三部分。为了使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有章可循,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对常见的建筑物根据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可靠的资料。在相当一部分建筑设计规范中,对主要使用房间的面积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编制出一系列面积定额指标,用以控制各类建筑中使用面积的限额,并作为确定房间使用面积的依据。(三)、房间平面形状房间平面形状,主要是由室内使用活动的特点,家具和设备的布置方式,以及采光、通风、音响等室内环境要求决定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构成房间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观感,也是确定房间平面形状的重要因素。1、一般使用功能的房间形状主要考虑如何便于布置家具,争取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能合理地利用空间等。通常多采用矩形或方形。2、有特殊使用功能的房间形状3、有声学要求的房间形状声学要求有:声能分布均匀;无回声;无声聚焦。4、有视觉要求的房间形状视觉要求:视线;视角(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视距。5、建筑艺术处理与房间形状房间形状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而且要考虑建筑内外空间的艺术效果。结合空间所处的环境特点、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师的艺术构思,恰当地采用形状多变的房间,可以增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使整个建筑的特色别具一格。(四)、房间的平面尺寸考虑因素:1、满足家具设备布置及人们活动的要求。2、满足视听要求。3、良好的天然采光。(12)4、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5、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要求。(五)、使用房间门窗的设置门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开启方式直接影响到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家具布置的灵活性、房间面积的有效利用、人流活动及交通疏散、建筑外观及经济性等各个方面。1、门的宽度门的宽度通常指门洞的宽度。包括房间门的总宽度和单个门的具体宽度。房间门的总宽度按防火规范规定的疏散指标和使用人数确定。以保证在紧急状态下让房间里的人能安全疏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6条100
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和疏散净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其每100人不小于0.6m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1m;边走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26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时,可增加1倍,但不得超过50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2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1的规定计算确定;3体育馆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2的规定计算确定;4有等场需要的入场门不应作为观众厅的疏散门。表5.3.16-1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观众厅座位数(座)≤2500≤1200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疏散部位门和走道平坡地面阶梯地面0.650.750.851.00楼梯0.751.00表5.3.16-2体育馆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观众厅座位数档次(座)3000~50005001~1000010001~20000疏散部位门和走道平坡地面0.430.370.32阶梯地面0.500.430.37楼梯0.500.430.37注:表5.3.16-2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计算的疏散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的疏散总宽度。(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7条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100人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3.17-1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2当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确定;3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4100
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1.0人/㎡计算确定;其他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0.5人/㎡计算确定;5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疏散人数换算系数可按表5.3.17-2确定。表5.3.17-1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净宽度楼层位置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地上一、二层0.650.751.00地上三层0.751.00—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1.001.2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0.7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m的地下建筑1.00——表5.3.17-2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楼层位置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二层地上第三层地上第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换算系数0.800.850.770.60单个门的宽度,取决于人体尺寸、人流股数及搬进房间的家具、设备的大小等因素决定。按通行人流股数确定时,每股人流按0.55m﹢0~0.15m计算。5.3.14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m。5.3.15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1.4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疏散小巷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2、门的数量门的总宽度确定以后,再根据房间面积大小和使用人数来安排门的个数。(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9条剧院、电影院和礼堂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当容纳人数超过2000人时,其超出2000人的部分,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400人。5.3.10体育馆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5.3.11居住建筑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住户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建筑单元每层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超过表5.3.11规定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居住建筑的楼梯间设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廊式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2层时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2其他形式的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6层或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或通向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门、窗为乙级防火门、窗时,可不设置封100
闭楼梯间。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通向平屋面的门或窗应向外开启。当住宅中的电梯井与疏散楼梯相邻布置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当电梯直通住宅楼层下部的汽车库时,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采用防火分隔措施。表5.3.11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可设至1个疏散楼梯的条件耐火等级最多层数每层最大建筑面积(㎡)人数一、二级3层500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三级3层200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四级2层200第二层人数不超过30人5.3.12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安全出和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平面上有2个或2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1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2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且建筑面积不大于500㎡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3房间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其中每个厅室或房间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当其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5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室),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6地下、半地下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本规范第7.4.4条的规定。5.3.13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表5.3.13的要求。2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5m;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2m;(15)3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0m处;4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3.13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表5.3.13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m)名称房门至外部出口或封闭楼梯间的最大距离(m)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三级四级托儿所、幼儿园2520—2015—医院、疗养院3530—2015—学校3530—2220—其他民用建筑403525222015100
注:(1)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2)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m。(3)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和本表注(1)的规定增加25%。(4)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计算:住宅应为最远房间内任一点到户门的距离,跃层式住宅内的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总长度的水平投影尺寸计算。3、门的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安全疏散人流量大的房间,门应布置在人行过道的尽端,并且尽量均匀地设置。(2)、家具布置使室内空间完整,更有效的利用空间。(3)、自然通风利用门与窗组织室内的穿堂风,改善室内卫生条件。4、门的开启方向多数房间的门采取内开方式,可避免门扇开启时妨碍是外星人交通。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采取外开方式。(1)、必须外开的门使用人数较多,房间面积较大的公共场所,按照防火规范要求,都必须设置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门必须向外开。(2)、多个门集中布置时的开向5、窗的面积窗口面积主要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房间面积及当地日照情况等因素来考虑。根据各类房间对天然光线照度大小的需要而定。根据不同房间的采光要求,建筑采光标准分为五个等级,每个采光等级规定相应的窗地面积比(采光面积比)。例如:住宅建筑各类房间的最小窗地比房间名称窗地比卧室、起居室、厨房1/7厕所、卫生间、过厅1/10楼梯间、走廊1/14(16)学校建筑各类房间的最小玻地比房间名称玻地比普通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阅览室、办公室1/6实验室、自然教室、微型电子计算机室1/6饮水处、厕所、浴室1/10综合医院各类房间的最小窗地比房间名称窗地比诊室、病人活动室、检验室、医生办公室1/6候诊室、病房、配餐室、医护人员休息时1/7更衣室、浴室、厕所1/8图书馆建筑各类房间的最小窗地比100
房间名称窗地比阅览室、装裱修整间1/4目录室、视听室、业务办公室、书库(开架)、陈列室1/6书库(闭架)、门厅、楼梯间、走廊1/106、窗的位置窗的位置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家具布置和建筑立面处理等因素来确定。(采光均匀度、穿堂风等)二、辅助房间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辅助房间的内容、大小、形式均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厕所、浴室、盥洗室、厨房。(一)、厕所(卫生间)设计首先应了解各种设备及人体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尺度,再根据使用人数确定所需的设备数量以及房间的基本尺寸和布置形式。1、厕所设备及数量厕所卫生设备有大便器、小便器、洗手盆、污水池等。大便器有蹲式和坐式两种;小便器有小便斗和小便槽两种。卫生设备的数量及小便槽长度主要取决于使用人数、使用对象、使用特点。建筑类型男小便器(人/个)男大便器(人/个)女大便器(人/个)洗手盆或龙头(人/个)男女比例备注幼托5~105~102~51:1中小学4040251001:1宿舍20201515门诊部50100501501:1火车站8080501502:1剧院3575501403:1具体设计中可按表并结合调研最后确定其数量。确定数量后,可按下列面积指标初步估算出厕所的面积:1.5㎡/大便器;1.0㎡/小便器;1.5㎡/洗手盆。(17)2、厕所设计的一般要求(1)、厕所在建筑物中常处于人流交通路线上与走道及楼梯间相联系。(2)、大量人群使用的厕所,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于通风,以便排除污臭气。(3)、厕所位置应有利于节省交通,减少立管并靠近室外给排水管道。同层靠近布置,上下层对齐。(4)、结合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特点以确定厕所的位置、面积及设备数量。3、厕所布置厕所分为公用厕所和专用厕所。公用厕所必须设置前室,有利于隐蔽;内设洗手盆和污水池,进深不小于1.5~2.0m。(二)、浴室、盥洗室设计主要设备有洗脸盆(槽)、污水池、淋浴器,设计时可根据使用人数确定卫生设备的数量,同时结合设备尺寸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寸进行布置。(三)、厨房设计100
厨房分为家用厨房和公共食堂(或营业性餐厅)厨房。1、厨房设备洗涤池、案台(洗切基)、炉灶(灶基)、碗柜(壁柜)、排油烟机2、设计要求(1)、有适当的面积,以满足设备布置和操作活动的要求。(2)、设备的布置及尺度要使易于操作,有利于减少体力消耗。(3)、有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利于排除有害气体。(4)、有利于套内设备管线的合理布置。2.2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一栋建筑物出了各种用途的使用房间和辅助房间外,房间之间还要通过一定的交通方式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出入口与室外空间相联系,以保证使用便利和安全疏散。建筑物的使用质量,不仅取决于符合功能的使用房间和辅助房间及其位置是否恰当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是否恰当。交通联系部分的布置方式,常常是决定建筑物基本布局和体型的重要因素。交通联系部分分为:水平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交通联系部分的形式、大小、位置,主要取决于功能关系及建筑空间处理的需要,设计的主要要求有:(1)、交通路线应简捷明确,不迂回曲折,联系通行方便。(2)、人流通畅、紧急疏散时迅速安全。(3)、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照明。(4)、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节省交通面积,同时注意空间形象的完美和简洁。一、走廊(走道、过道)设计走廊是连结同层的各个建筑空间(房间、楼梯、门厅等),以解决房屋中水平联系和疏散问题。按照走廊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分为内走廊和外走廊。走廊的宽度和长度主要根据人流通行、安全疏散、防火规范、走廊性质、空间感受等综合考虑。(一)、走廊的宽度走廊宽度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18)1、要保证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安全疏散。具体疏散指标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4条、第5.3.16条、第5.3.17条的规定。5.3.14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m。5.3.16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和疏散净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其每100人不小于0.6m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1m;边走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m。100
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26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时,可增加1倍,但不得超过50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2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1的规定计算确定;3体育馆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2的规定计算确定;4有等场需要的入场门不应作为观众厅的疏散门。表5.3.16-1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观众厅座位数(座)≤2500≤1200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疏散部位门和走道平坡地面阶梯地面0.650.750.851.00楼梯0.751.00表5.3.16-2体育馆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观众厅座位数档次(座)3000~50005001~1000010001~20000疏散部位门和走道平坡地面0.430.370.32阶梯地面0.500.430.37楼梯0.500.430.37注:表5.3.16-2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计算的疏散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的疏散总宽度。5.3.17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9)1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100人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3.17-1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2当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确定;3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4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1.0人/㎡计算确定;其他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0.5人/㎡计算确定;5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100
。疏散人数换算系数可按表5.3.17-2确定。表5.3.17-1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净宽度楼层位置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地上一、二层0.650.751.00地上三层0.751.00—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1.001.2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0.7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m的地下建筑1.00——表5.3.17-2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楼层位置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二层地上第三层地上第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换算系数0.800.850.770.602、考虑在正常状态下人流和家具设备的顺利通行。3、考虑在某些情况下能利用走廊兼作别的用途。常用的建筑物走廊宽度(m)住宅办公楼教学楼门诊部内廊1.8~2.12.1~2.42.4~3.03.0外廊1.2~1.51.5~1.81.8~2.13.0(二)、内走廊的采光通风途径有:1、走廊两端的墙面开窗。2、走廊两侧的墙面开高窗。3、走廊两侧的楼梯间、门厅的窗口。(三)、走廊的空间艺术处理途径有:1、利用空间的变化;2、色彩的处理;3、通过灯具的布置。二、楼梯设计楼梯是楼层之间的垂直交通设施。(一)、基本要求(20)(1)、楼梯在建筑物中位置应标志明显、方便到达。(2)、楼梯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关系紧密、连接方便,一般均应设置直接对外出口。(3)、当建筑物中设置数座楼梯时,应主次分明,其分布应符合建筑内部人流的通行要求。(4)、楼梯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5)、楼梯应有利于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室内空间效果。应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式,布置恰当的位置;根据使用性质、人流通行情况及防火规范综合确定楼梯的宽度及数量,并根据使用对象和适用场合选择最舒适的坡度。(二)、楼梯的宽度楼梯的宽度是指楼梯段的宽度,包括两个含义:总宽度和每座楼梯的具体宽度。100
1、楼梯总宽度主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类型)、防火要求和使用人数来确定。(规范表5.3.16-1、表5.3.16-2、表5.3.17-1、表5.3.17-2)5.3.14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m。5.3.16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和疏散净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其每100人不小于0.6m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1m;边走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26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时,可增加1倍,但不得超过50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2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1的规定计算确定;3体育馆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2的规定计算确定;4有等场需要的入场门不应作为观众厅的疏散门。表5.3.16-1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观众厅座位数(座)≤2500≤1200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疏散部位门和走道平坡地面阶梯地面0.650.750.851.00楼梯0.751.00(21)表5.3.16-2体育馆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观众厅座位数档次(座)3000~50005001~1000010001~20000疏散部位门和走道平坡地面0.430.370.32阶梯地面0.500.430.37楼梯0.500.430.37注:表5.3.16-2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计算的疏散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的疏散总宽度。5.3.17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100人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3.17100
-1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2当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确定;3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4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1.0人/㎡计算确定;其他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0.5人/㎡计算确定;5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疏散人数换算系数可按表5.3.17-2确定。表5.3.17-1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净宽度楼层位置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地上一、二层0.650.751.00地上三层0.751.00—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1.001.2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0.7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m的地下建筑1.00——表5.3.17-2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楼层位置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二层地上第三层地上第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换算系数0.800.850.770.602、每座楼梯的宽度按通行人流股数和家具设备的大小来确定。作为主要交通用的楼梯梯段宽度应根据使用过程中人流股数确定,一般按每股人流宽度为0.55m﹢0~0.15m计算,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仅供单人通行的楼梯,必须满足单人携带物品通过的需要,其梯段净宽应不小于900mm。(22)(三)、楼梯的数量建筑物楼梯总宽度确定以后,到底设几座楼梯,应根据使用人数及防火规范要求来确定。必须满足走道内房间门至楼梯间的最大距离的限制(表5.3.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3条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表5.3.13的要求。2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5m;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2m;3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0m处;4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3.13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100
表5.3.13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m)名称房门至外部出口或封闭楼梯间的最大距离(m)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三级四级托儿所、幼儿园2520—2015—医院、疗养院3530—2015—学校3530—2220—其他民用建筑403525222015注:(1)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2)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m。(3)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和本表注(1)的规定增加25%。(4)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计算:住宅应为最远房间内任一点到户门的距离,跃层式住宅内的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总长度的水平投影尺寸计算。(四)、楼梯的位置楼梯的位置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要求,注重建筑环境空间的艺术效果。即应根据功能要求和防火规范的规定,安排在各层的过厅、门厅等交通枢纽或靠近交通枢纽的部位。三、电梯设计电梯时建筑物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的快速运载设备。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部分档次较高的多层建筑也经常设置电梯。按使用功能要求选择电梯种类及主参数(额定载重量和速度),按运载量及要求配置电梯数量,此外还需有良好的布置方式,才能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舒适、快速的服务。(23)电梯的种类:电梯分为五类,需按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电梯性质、特点合理选用与配置电梯系统。电梯类别和性质、特点见下表。类别名称性质、特点备注Ⅰ类乘客电梯运送乘客的电梯简称客梯Ⅱ类客货电梯主要为运送乘客,同时也可运送货物的电梯简称客货梯Ⅲ类病床电梯运送病床(包括病人)和医疗设备的电梯简称病床梯Ⅳ类载货电梯运送通常有人伴随的货物的电梯简称货梯Ⅴ类杂物电梯供运送图书、资料、文件、杂物、饰品等的提升装置,由于结构型式和尺寸关系,轿箱内人不能进入简称杂物梯乘客电梯台数的确定,需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层数、每层面积、人数、电梯主要技术参数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电梯台数不宜少于2台。100
电梯间应位于建筑物中交通联系的核心地位,应布置在人流集中的地方(门厅等)。兼作景点和观景的露明电梯(观光电梯),应以视觉效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每层电梯的出入口前,应留有等候的交通面积。按照防火规范的要求,设置电梯的同时应配置辅助楼梯,供电梯发生故障时使用,也可供低层部分或邻近楼层之间使用。楼梯应靠近电梯布置,以便灵活使用,并有利于安全疏散。电梯不宜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8台。侯梯厅深度要求见下表。侯梯厅深度电梯类别布置方式侯梯厅深度住宅电梯单台≥B多台单侧排列≥B﹡多台双侧排列≥相对电梯B﹡之和并<3.50m公共建筑电梯单台≥1.5B多台单侧排列≥1.5B﹡,当电梯群为4台时应≥2.40m多台双侧排列≥相对电梯B﹡之和并<4.50m病床电梯单台≥1.5B多台单侧排列≥1.5B﹡多台双侧排列≥相对电梯B﹡之和注:B为轿箱深度,B*为电梯区中最大轿箱深度。四、自动扶梯可以连续不断地运送大量人流,运载量大,故多用在交通频繁、人流川流不息的公共建筑中。在机器停止运转时,可作为临时性的普通楼梯使用,应按防火规范的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自动扶梯具备连续不断地运载大量人流的性能。其数量仍然根据人流量的大小来确定,其位置多设在建筑物入口大厅。根据使用需要,自动扶梯可以单独布置(向上或向下),也可以成上下行并列。其宽度0.6~1.0m。(24)五、交通枢纽空间(门厅、过厅、出入口)设计在公共建筑中,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过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安排门厅、过厅等形式的空间,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门厅设计的关键是组织人流。既要避免人流交叉及堵塞,又要便于人流集结及疏散,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要求面积足够,形状适用,层次丰富,导向明确,并应与走廊、楼梯有直接方便的联系。(一)、门厅的面积门厅的面积大小主要根据建筑的性质、规模和质量标准来确定,设计时可参考有关面积定额指标,见下表。兼有其它功能的门厅面积,还应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相应地增加。建筑类别面积定额备注中小学校0.06~0.08㎡/每生100
食堂0.08~0.18㎡/每座包括洗手、小卖城市综合医院11㎡/每日百人次包括衣帽和询问旅馆0.2~0.5㎡/每床电影院0.13㎡/每个观众(二)、门厅的人流交通组织先要进行人流交通分析。门厅是人流交通的枢纽,它一方面起着接纳人流和分配人流的作用,同时又要根据建筑的性质,设置一定的辅助空间。要求厅内各组成部分的位置与人流活动路线相协调,尽量避免和减少流线交叉,并为各使用部分创造出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使其起到及时分配人流的作用。在门厅的空间处理与平面布局中,应力求达到具有明显的导向感。门厅的布局有对称式与非对称式两种。对称式的门厅布局,常采用轴线的方法以表示空间的方向感。通过主轴与次轴的区分,表示人流方向的主要与次要,而交通厅常常是主次轴相交的枢纽空间。门厅对外出入口的总宽度,按防火规范的要求不得小于通向该门厅的走廊、楼梯宽度的总和。外门的开启方向应向外或采用弹簧门。(三)、门厅的空间处理门厅空间除满足一般功能要求之外,还应体现一定的空间意境,如雄伟高大的宏伟感或曲折小巧的亲切感等。门厅高度应与其面积大小相协调。门厅内装修应比其它部位标准高些。为了丰富室内景观,常常采用借景手法,把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四)、过厅过厅是走道的交汇点,在不同大小和不同功能的空间交接处设置过厅可起到空间过渡作用,起到门厅人流再次分配作用。(五)、中庭指建筑物内部的庭园,通常设玻璃顶盖避风雨,在中庭内设楼梯、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联系工具而成为整栋建筑的交通枢纽空间,同时也作为人们憩息、观赏和交往的共享空间。中庭空间的组织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时应达到使用合理、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宜、经济有效等方面的要求。(25)(六)、出入口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是整个建筑内外空间联系的咽喉,吞吐人流的中枢,亦是建筑空间处理的重点。一般将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建筑物主要构图轴线上,成为整个建筑构图的中心。出入口处通常设门廊或雨棚,是建筑物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起遮阳、避风雨作用,并应满足艺术处理上的要求。2.3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100
前面我们学习和分析了组成建筑平面的各类房间和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然而,仅仅使每一个房间分别适合于各自的功能要求,还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功能合理性。这是因为除了极个别的建筑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由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乃至上千个房间组合而成的。房间与房间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为此,还必须处理好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按照功能联系把所有的房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栋完整的建筑时,才能够说整个建筑的功能是合理的。如何将这些单个房间与联系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功能合理、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造价经济及与环境协调的建筑物,这就还需要进行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建筑平面组合涉及的因素很多,如使用功能、物质技术、经济条件、建筑美观、基地环境等。进行组合设计时,一方面,在熟悉平面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建筑整体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建筑艺术等方面,来分析对平面组合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总体规划、基地环境对建筑单体平面组合的要求。即建筑平面组合设计必须综合分析建筑本身提出的,以及总体环境对建筑提出的,内外两方面的要求。在组合过程中反复推敲,不断调整,使平面设计趋于完善。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和卫生等要求,合理安排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并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2、组织好建筑物内部以及内外之间方便和安全的交通联系;3、考虑到结构布置、施工方法和所用材料的合理性,掌握建筑标准,注意美观要求;4、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密切结合基地环境等平面组合的外在条件,注意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一、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原则(一)、功能合理、联系紧凑不同类型的建筑,其使用性质各不相同,反映在功能关系上必然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进行建筑平面组合时,紧紧抓住各类建筑使用上的特殊性,仔细地研究和分析它们的功能关系和要求。可以说使用功能是平面组合设计的核心。平面组合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明确的流线组织两个方面。同时也必须重视采光、通风、朝向等要求。1、合理的功能分区要使房屋的功能合理,在进行组合设计之前先要进行功能分析,通常用功能分析图来表示房屋的功能关系。所谓建筑功能分析图,就是将某类建筑的各个使用部分用图表方式形象地绘出其相互关系的图。(26)根据功能分析图,设计者可以将性质相同或相近、联系密切的部分布置在一起,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然后综合结构、美观、经济等因素来进行组合,以作到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进行功能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物不同的功能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按房间的主次关系分析。各类建筑的功能要求,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反映在重要性上,相对地说有的处于主要地位,有的则处于次要地位。在进行平面组合时,基于这种主次关系的安排,反映在位置、朝向、采光、交通联系等问题上,也应有主次之分。显然,主要的使用房间,应占据主要位置,以取得较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及交通联系等条件,而次要的使用房间处于从属地位,可安排在次要的位置,使房间的主次关系各得其所。100
另外,有些部分从使用性质上分析,虽然属于次要的,但是从人流活动的需要上看,却应安排在明显易找的位置。这就是说,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密切结合,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2)、按房间的内外关系分析在某些建筑物中,有的房间对外联系的功能居主导地位,对外来人流的联系比较紧密而频繁,按照人流活动顺序的需要,常将这些对外较强的组成部分,尽量布置在交通枢纽的附近,使其靠近人流方向、出入方便、位置明显。而有的房间主要是供内部人员使用,对这些对内性较强的组成部分,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的区域,避免与外来人流交叉干扰。(3)、按房间的联系与分隔关系分析某些建筑在使用功能上有些部分需要紧密联系,有些部分既要联系又要有一定的隔离。(4)、按房间的使用顺序和人流交通分析某些建筑在使用功能上有一定先后次序,在进行平面组合时,应当对人流活动路线加以分析、研究和组织,作到流线短捷、通畅,尽量避免迂回交叉,并进行必要的分流。特别是对一些人流量大而集中、顺序性较强的建筑,更应妥善加以组织。1、明确的流线组织各类民用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多种流线,概括起来,分为人流和货流两类。平面组合时,各房间一般是按使用流线的顺序关系有机地组合起来的。要考虑交通路线的分工、连结或隔离,使各种流线简捷、通畅,不迂回逆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相互交叉干扰,即流线组织要明确。通常联系主要出入口和主要房间的使主要交通路线,人流较少的部分可用次要交通联系,门厅或过厅作为交通路线连结的枢纽。(二)、结构经济合理功能合理是平面组合的首要问题,而材料、结构和技术是构成建筑空间形式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它对建筑空间的组成形式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又对建筑空间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结构的合理性还关系到建筑的经济性。因此,在进行建筑平面组合时,必须对结构和技术予以极大的注意,使设计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做到结构经济合理。这里着重讲讲建筑方案与结构选型之间的协调统一。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功能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方法来提供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民用建筑常用的结构类型主要有:(27)1、墙体结构体系主要有砌体墙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2、框架结构体系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4、筒体结构体系5、空间结构体系(大跨度结构)主要有壳体结构、桁架结构、刚架结构、网架结构、悬索结构、拱结构等等。(三)、设备管线布置应简捷集中(四)、体型简洁、造型美观二、建筑平面组合的方式100
各类建筑由于使用功能不同,房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同,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联系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平面组合方式。进行建筑的平面组合,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并考虑房屋设计中内外多方面的因素,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最适宜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而建筑功能分析和交通路线的组织,是形成各种平面组合方式内在的主要依据。通过功能分析初步形成的平面组合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1、走廊式组合就是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走廊连接各使用房间的组合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各使用房间之间没有直接的连通关系,而是借走廊来联系,把使用房间和交通联系部分明确分开,因而既可以保证各使用房间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能通过走廊把使用房间连成一体,从而使它们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功能联系。从其特点来看,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房间面积不大,同类型房间数量较多的建筑类型,形成一种重复空间的组合,如宿舍、办公楼、教学楼等等。走廊式组合有单廊式和双廊式(复廊式),二者均可布置成外廊或内廊。2、套间式组合就是使用房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组合方式。其特点是把交通空间和使用空间合并在一起,房间之间联系紧密而简捷,面积利用率高。其缺点是个房间使用不灵活,相互干扰大。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各房间在使用顺序上有连续要求的建筑类型,如展览馆、火车站、百货商店等,或者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的建筑类型,如图书馆。从而形成一种序列空间的组合。在套间式组合中,为适应不同人流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串联式和放射式两种方式。1、大厅式组合就是以体量高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环绕这个中心在其周围布置其它附属或辅助房间的组合方式。其特点是主体空间十分突出、人流集中,主从关系异常分明,其它附属、辅助房间直接依附于主体空间,与主体空间关系极为紧密,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由于这些特点,一般电影院、剧院、体育馆、礼堂等建筑类型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形成一种主从空间的组合。此外,某些菜市场、商场、火车站、航空站等建筑也可以采用大厅式组合。大厅式组合首先要保持主从空间的比例协调,克服因体量悬殊而引起的过分的对比冲突,一般将从属房间布置在于主体空间毗邻的楼层里。其次要保证人流路线通畅,瞒住人流大量集中的厅堂对正常交通及紧急疏散的要求。为此,应特别突出交通组织,是人流导向明确,通行流畅,路程短捷,疏散安全,避(28)免交叉干扰,合理选择安全门的位置。再次,要提高空间的环境质量,合理解决通风、采光、保温或隔热等问题。同时也应注意选择经济合理的覆盖和围护大厅的结构形式,常采用大跨度的空间结构。2、单元式组合就是将功能上联系紧密的房间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齐备的“功能单元”,再以竖向交通房间(楼梯)为核心,将一些功能单元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建筑单元”的组合方式。每个建筑单元都是一组独立完整的空间,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建筑单元在水平或垂直方向重复组合起来成为一栋建筑。其特点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对保持独立,互不干扰,平面布置紧凑,室内环境宁静而安全舒适。这种组合方式适合于住宅建筑,形成一种多组重复空间的组合;也可用于医院、学校、托幼等建筑。3、混合式组合100
就是以某一种组合方式为主,同时采用其它方式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常常用于有多种功能要求的建筑,如旅馆、俱乐部、文化宫、展览馆、图书馆等建筑。由于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少数功能单一的建筑,只需采用一种平面组合方式外,绝大多数建筑都必须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综合地加以解决。三、基地环境对建筑平面组合的影响前面是从房屋的功能要求和结构布置等内在因素,来分析它们对平面组合的要求,建筑平面组合设计还要考虑总体规划、基地环境以及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等外界因素,通过综合考虑内外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具体无额定建筑物的基地位置、平面形状、室外用地,以及室内外联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建筑物的平面组合能够切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成为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相对于单体建筑设计,是全局的、整体性的问题,因此单体建筑作为组成整体中的局部,应该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关系到建筑平面的布局和组合。例如一些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常对一些地段新建房屋的用地范围、建筑类型、建造层数、建筑标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总体规划和基地环境等涉及的面很广,主要有:(一)、基地大小、形状和道路走向基地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到建筑平面布局、外轮廓形状和尺寸。基地内的道路布置及人流车流方向是确定出入口和门厅平面位置的主要因素。(二)、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总平面设计中建筑物的朝向与间距主要根据基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和建筑本身的使用性质来确定。拟建房屋之间、拟建房屋与周围房屋之间距离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房屋的室外使用要求:房屋周围人行和车辆通行的道路面积,房屋之间对声响、视线干扰必要的间隔距离等。(2)、日照、通风等卫生条件:主要考虑成排房屋前后的阳光遮挡情况及通风条件。(3)、防火安全要求:考虑火警时保证相邻房屋安全的间隔距离,以及消防车辆的必要通行宽度(按防火规范要求)。(29)(4)、根据房屋的使用性质和规模,对拟建房屋的观瞻、室外空间要求,以及房屋周围环境绿化等所需的面积。(5)、拟建房屋施工条件的要求:房屋建造时可能采用的施工起重设备、外脚手架的位置,以及新旧房屋基础之间必要的间距等。1、间距对于大多数的民用建筑,日照是确定房屋间距的主要依据,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满足了日照间距,其它要求也能满足。日照间距是为满足日照标准,两栋建筑物之间需要的最小距离,以确保后栋建筑不受前栋建筑的遮挡。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的长短,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有关,这个相对位置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他和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通常以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时的太阳高度角,作为确定房屋日照间距的依据,日照间距的计算公式为:100
L﹦H/tan(h)[我国L﹦(1~1.7)H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h)。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地平面正南线的夹角(A)。赤纬角:是太阳光线与赤道面的夹角(δ)。时角:是太阳所在的时圈与通过当地正南方向的时圈构成的夹角(Ω)。太阳高度角与纬度、赤纬角、时角有关。各类建筑如住宅、宿舍、托幼、中小学校、疗养院和医院病房等均有相应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0.13日照标准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5.1.3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有关规定;2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3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4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5.0.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5.0.2.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30)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Ⅲ、Ⅶ气候区Ⅳ气候区Ⅴ、Ⅵ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5.0.2.2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方位0°~15°(含)15°~30°(含)30°~45°(含)45°~60°(含)>60°100
折减值1.00L0.90L0.80L0.90L0.95L《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2.4.5住宅套型应具备的日照条件,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间居室,四居室以上住宅每套至少有两间居室,有效日照时间大寒日不低于3h。2.6.5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不宜小于18m。但有的建筑由于所处的周围环境不同,以及使用功能要求不同,房屋间距也不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2.3.6条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2、朝向建筑物的朝向,除了根据建筑物内部房间的使用要求外,当地的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基地周围的道路环境等情况,也是确定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建筑物朝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的卫生条件,朝向好的建筑,可以使室内冬暖夏凉。按照我国的地理位置,南向房间最受欢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选择在南偏西15°到南偏东30°这个范围之内。基地环境:对于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房屋朝向主要考虑人流走向、道路位置和邻近建筑物的关系;对于风景区建筑,则应以创造优美的景观作为考虑朝向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周围环境等因素。(31)(三)、基地的地形条件基地若为坡地时,平面组合应与地面高差结合起来,依山就势,以减少土方量,而且可以造成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式(群体高差错落的景观)。坡地时建筑的布置方式:(1)、地面坡度小于25%时,建筑宜与等高线平行布置。(2)、地面坡度大于25%时,建筑宜与等高线垂直或斜交布置。(3)、建筑与等高线斜交布置时应结合朝向要求选用。坡地上房屋的日照间距,随坡地的朝向和坡度大小而改变。100
(32)第三章建筑物各部分高度的确定和剖面设计建筑剖面图时表示建筑物在垂直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剖面设计主要分析建筑物各部分应有的高度、建筑层数、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以及竖向空间有关的结构和构造问题。他和房屋的使用、造价和节约用地等有密切关系,也反映了建筑标准的一个方面。剖面设计应当与平面设计相配套和对应,为使建筑中各个空间发挥使用功能创造条件。3.1建筑物各部分高度的确定一、建筑物的标高系统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各部分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及高度是由一个相对标高系统来表示。标高有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两种,设计时一般取底层地坪相对标高为±0.000,低于底层地坪为负值,高于底层地坪为正值。易积水或需经常冲洗的地方,地坪标高应稍低一些(低20~50mm),以免溢水。民用建筑的室内地坪至少应高出室外地坪0.15m。设计时多采用0.3m~0.6m。二、建筑物各部分高度的确定100
房间的剖面设计一般从确定房间的净高入手。房间净高是指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层高是指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应当根据房间的最小净高推算出房间的层高。室内净高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室内使用性质和活动特点的要求(人活动所需要的使用高度)对于面积不大、无高大设备的房间可按人体活动尺寸来确定房间高度。对于室内使用人数较多,面积较大具有视听等要求的房间,其高度和剖面形状,需要综合许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确定。(二)、采光、通风的要求(满足生理、心理要求的其他标准)室内光线的强弱和照度是否均匀,除了和平面中窗户的宽度及位置有关外,还和窗户在剖面中的高低有关。房间里光线的照射深度,主要靠侧窗的高度来解决。进深越大,要求侧窗上沿的位置越高,及相应房间的净高也要高一些。为避免在房间顶部出现暗角,窗户上沿到房间顶棚地面的距离,应尽可能留得小一些。窗台高度主要根据室内的使用要求、人体尺度和家具设备的高度来确定。单层房屋进深较大的房间,常设置各种形式的天窗,使房间的剖面形状具有明显的特点。房间内的通风要求,室内进出风口在剖面上的位置高低,也对房间净高的确定有一定影响。(三)、结构类型的要求确定房间剖面高度必须要考虑结构层所占的空间高度。有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屋盖常采用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剖面形状变化较多,应使屋盖的剖面形状与房间的使用要求有机结合。(四)、家具、设备设置的要求(家具设备的安置和使用高度)房间的设备情况对其剖面高度和形状有相当的影响,如顶棚下悬挂的灯具,吊顶内布置的送排风管道及其他的设备管线等。应与相关的专业协商,在确定房间净高时留出足够的设备空间。(33)(五)、室内空间比例要求人们对室内空间的感受与房间的长、宽、高的比例有关。一般认为,宽而高的房间使人感到不够亲切,宽而低的房间使人感到压抑,窄而高的房间又使人感到拘谨。应根据房间的功能适当地控制尺度的比例,以达到使人的精神放松、感觉舒适的目的。房间顶棚的形式、开窗的尺寸也会对空间的感觉起修正的作用。(六)、节能要求综上所述,房间剖面高度的确定是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后进行的。由于房间的剖面高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的造价及运行费用,因此在满足房间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控制房间的剖面高度。常用建筑室内净高见下表。建筑类别房间部位室内净高不得低于(m)住宅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卫生间2.42.2100
办公楼办公室办公室走道2.62.42.1设空调时中小学小学教室中学、中师、幼师教室实验室舞蹈教室教学辅助用房办公及服务用房3.13.43.44.53.12.8托幼活动室、寝室、乳儿室音体活动室2.83.6医院诊查室病房2.62.8旅馆客房客房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客房时应至少8㎡卫生间及客房走道客房层公共走道2.62.42.42.12.1设空调时3.2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确定影响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对建筑的层数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托幼建筑,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安全,同时为便于室内与室外活动场所的联系,其层数不宜超过三层。医院门诊部为方便病人就诊,宜采用低层,可以减轻病人上下楼的困难,减少病人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对于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为了便于疏散,也适宜采用低层。(34)(二)、城市规划、基地环境的影响建筑是影响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从城市整体规划和街区景观的角度考虑,规划部门会对城市的各个区域和街区新建房屋的功能、风格、高度和规模作出详细规定。建筑层数还应与基地环境相协调,如风景园林区应以自然环境为主,充分借助大自然的美来丰富建筑空间,并通过建筑处理使风景更加增色,因此宜采用小巧、低层的建筑群,避免采用多层和高层。(三)、建筑防火的要求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建筑物层数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来确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1.7条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5.1.7的规定。表5.1.7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00
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备注一、二级按本规范第1.0.2条规定25001、体育馆、剧院的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放宽。2、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三级5层12001、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和医院、疗养院的住院部分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2、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菜市场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四级2层600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院等不应设置在二层。地下、半地下建筑(室)500—注: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倍计算。(四)、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及建筑经济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不同,房屋造价的高低也是影响建筑物层数的因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6.1.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60554525框架-抗震墙13012010050抗震墙14012010060部分框支抗震墙12010080不应采用框架-核心筒15013010070筒中筒18015012080板柱-抗震墙403530不应采用(3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2.2A级和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1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7060554525框架-剪力墙14013012010050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15014012010060部分框支剪力墙13012010080不应采用筒体框架-核心筒16015013010070100
筒中筒20018015012080板柱-剪力墙70403530不应采用表4.2.2.2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框架-剪力墙170160140120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180170150130部分框支剪力墙150140120100筒体框架-核心筒220210180140筒中筒3002802301703.2建筑剖面的组合方式和空间的利用一、建筑剖面的组合方式(教材分:分层式组合和分段式组合)建筑物各部分在垂直方向的组合应尽量做到结构布置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建筑体型美观。建筑剖面的组合方式,主要是由建筑物中各类房间的高度和剖面形状、房屋的使用要求和结构布置特点等因素决定的。剖面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单层单层剖面便于房屋中各部分人流或物品和室外直接联系,它适应于覆盖面积跨度较大的结构布置,一些顶部要求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房屋,也常采用。其主要缺点是用地不经济。(二)、多层和高层多层剖面的室内交通联系比较紧凑,适应于有较多相同高度房间的组合,垂直交通通过楼梯联系。应注意上下层墙、柱等承重构件的对应关系,以及各层之间相应的面积分配。一些建筑类型如旅馆、办公楼等,由于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等因素,也有采用高层剖面形式,但需设电梯。(三)、错层和跃层错层适应于结合坡地地形建造的建筑,可利用室外台阶和利用楼梯间解决错层高差。跃层主要用于住宅建筑中,每户占两层或以上,户内用小楼梯联系上下层,用于每户所需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36)二、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室内空间不仅可以增加使用面积、节约投资,还可起到改善室内空间比例、丰富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建筑空间的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积少成多、不破坏整体空间效果的原则。(一)、房间内的空间利用包括夹层空间的利用,房间上部空间的利用,结构空间的利用。(二)、走廊、楼梯、门厅的空间利用100
(37)第四章建筑物体型组合和立面设计4.1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原则一、建筑造型应反映内部特征;(符合建筑功能的需要和建筑类型的特征)二、建筑造型应反映建筑技术条件;(符合建筑所选用结构系统的特点及技术的可能性)三、建筑造型应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掌握相应的设计标准和经济指标)四、建筑造型应与城市规划和环境结合;(符合基地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要求)五、建筑造型应遵循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合理运用某些视觉和构图的规律)建筑造型艺术是通过体型的变化、线条的组织、材料质感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段而构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并通过建筑构图法则加以表现。100
4.2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建筑构图法则)一、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多样统一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是建筑形象完整性的准则。只有把建筑的各部分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从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之中求变化,两者得到完美结合,建筑才能达到完整的境界。一栋建筑如缺乏多样性和变化,则必然流于单调;缺乏和谐与统一,则必然显得杂乱。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二、建筑构图范畴1、主从与重点这是形成多样统一的重要手段。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应有主与从的差别和重点与一般的区分,否则,各要素同等对待,平均分配,建筑整体难免流于松散、单调,而失去统一性。主从关系的处理要以对比手法衬托出差异而以呼应手法取得关联,从而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重点也称为“趣味中心”,是视线集中之地。着重反映在主体量度、入口及檐口部分。或突出主从关系,或加强建筑的轮廓,或加强变化以打破单调感等。2、对比与呼应这是形成主从与重点关系的主要处理手法。对比指的是建筑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对比手法易于形式生动,富有活力,它是构图中最为积极的因素。呼应是强调要素之间的共同因素,使各种不同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手法有二:一是通过线性连接体使建筑不同部分有所关联,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相同或相似形体、色彩、材料的呼应,反衬出主体的重要地位并不使之孤立。3、节奏与韵律节奏,就是有规律的重复;韵律,就是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使形式富有律动变化(即有规律的重复变化)。节奏是韵律的特征,韵律是节奏的深化。类型有: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总之,利用节奏与韵律手法的理性、重复性、连续性的特点,既使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又加强了整体统一性。4、均衡与稳定这是建筑构图的基本条件。均衡是指人们对建筑形式诸要素之间视觉力感均衡的判定(指建筑物前后左右的轻重关系)。形式有:对称均衡与不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常常以建筑物的主要入口为中心,运用体量大小、质量轻重来进行均衡处理。(38)稳定是指建筑物各部分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5、比例与尺度这是建筑要素之间建立的逻辑关系,使整体协调统一的重要手段。比例是建筑系统内的匀称关系(指建筑本身各部分之间在量度方面的比例关系)。高而细的体量——挺拔向上;矮而粗的体量——稳重厚实;扁平的体量——舒展宽阔。尺度是指建筑要素之间的比较所形成的关系(指建筑物的整体或要素与人或与人所习见的物像之间所形成的大小关系)。处理尺度的方法有:自然的尺度;夸张的尺度;亲切的尺度。6、性格与联想100
建筑物的性格,是由建筑物的形象和内在目的有机关系所形成的特征。联想是建立性格特征的重要中介环节。表现建筑物性格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形式与内容表里一致的关系。建筑物的形式应表达内容的特定情绪。当代建筑师在促成建筑性格时更加注重纯形式所唤起的联想性格,如对称、垂直线、体量等等所表现出来的特定情绪。象征的联想对于建筑性格的建立具有特殊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性格还要依赖于多种构图手段的综合效果,如恰当的主次关系、正确的尺度都是必要的。性格与联想是建筑形式多样化的内在基础,生动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4.2建筑体型的组合体型是指建筑的整体形象或轮廓,即指各部分的体量大小、比例、尺度等等,它是构成建筑形象的基本雏型。1、单一体型是指一栋建筑仅由一个完整的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其特征:平面比较完整,而且大多数是对称的布局;不存在体量上的主次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对称式布局)主要用于需要庄重、肃穆感觉的建筑。2、单元组合体型是把建筑物分解成几个甚至很多相同的单元,然后根据需要进行任意拼连。其特点:没有明显的均衡中心,也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因而给人以自然、平静、亲切、和谐的印象;可以任意增加或减少,造型自由活泼;由于体型的连续与重复,形成强烈的韵律节奏感;可以根据道路走向,按照需要的朝向将单元错叠布置,形成锯齿状外形;可以根据地形变化布置成阶梯式,形成高低错落的富于变化的群体。3、复杂体型是由两个以上的简单几何形体组合而成,它富于变化,形态万千。竖向上可以叠加或逗接;水平方向可以平接、错接、咬接、插接、转角接。组合中应着重考虑它们之间的主从、对比、均衡与稳定等构图关系。(在水平方向通过拉伸、错位、转折等手法,可形成不对称的布局;在垂直方向通过切割、加碱等方法来使建筑物获得类似“雕塑”的效果。)4.4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的各个立面可以看成是由各种构件组成的。立面涉及的主要任务就是推敲这些构件的比例尺度、虚实对比、材料质感和色彩等。(1)、注重尺度和比例的协调性(2)、掌握节奏的变化和韵律感(3)、掌握虚实的对比和变化(4)、注意材料的色彩和质感(39)1、立面的虚实凹凸处理立面的虚实关系的处理方式有:以虚为主——立面显得开敞、空透,给人以轻快、开朗的感觉;以实为主——立面显得厚重坚实;虚实均匀布置。凹凸处理——加强立面的光影变化,使建筑的轮廓线更加丰富分明,使建筑物具有强烈的体积感(立体感)。2、立面的线条处理粗犷有力的线条——使建筑物显得庄重;纤细的线条——使建筑物显得轻巧秀丽;粗细线条结合——使立面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垂直线条——使建筑物显得挺拔高耸;100
水平线条——使建筑物显得轻快、舒展开阔;垂直线与水平线组成的网络——图案效果3、立面色彩、质感处理(1)、色彩处理①、基本色调的选择考虑因素:气候条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本身的性质;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②、色彩构图指色彩的相互搭配,手法:强调对比;强调调和。(2)、材料质感处理粗糙表面——厚重之感;光洁表面——轻盈之感。4、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主要入口——对比手法;标志性构件——钟楼、阳台、橱窗等;檐口、楼梯间等等。)(40)第五章建筑在总平面中的布置5.0建筑物与基地红线的关系基地红线(即用地红线)是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如果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其相邻处的红线应该即为城市道路红线,而其余部分的红线即为基地与相邻的其他基地的分界线。在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即地红线往往在转折处的拐点上用坐标标明位置。该坐标系统是以南北方向为X轴,以东西方向为Y轴。在基地上布置建筑物,首先要受到基地红线的限制。建筑物与基地红线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100
(1)、建筑物应该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将其基地范围,包括基础和除去与城市管线相连接的部分以外的埋地管线,都控制在红线的范围之内。如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建筑物退界距离还有其他要求,也应一并遵守。(2)、建筑物与相邻基地之间,应在边线红线范围以内留出防火通道或空地。除非建筑物前后都留有空地或道路,并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时,才能与相邻基地的建筑毗邻建造。(3)、建筑物的高度不应影响相邻基地邻近的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4)、建筑物的台阶、平台不得突出于城市道路红线之外。其上部的突出物也应在规范规定的高度以上和范围之内,才允许突出于城市道路红线之外。(5)、紧接基地红线的建筑物,除非相邻地界为城市规划规定的永久性空地,否则不得朝向邻地开设门窗洞口,不得设阳台、挑檐,不得向邻地排泄雨水或废气。5.0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一、建筑物与周边物质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室外空间的组织是否舒适合理,建筑物的排序是否井然有序,有关的基本安全性能是否能够得到保障,等等。建筑基地内部及外围总是有道路以及停车场等不同的设施,建筑物的布置应该与交通系统的组织综合考虑。同时应考虑减少噪声、视线等不利因素对建筑物的干扰,而防火规范规定的最小防火间距必须满足。《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2.6.5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不宜小于18m。《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2.3.6条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二、建筑物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设计中主要从建筑的光环境、风环境、卫生绿化条件、节能等方面进行调控。光环境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建筑获得日照的状况和有效的日照时间。日照间距是为满足日照标准,两栋建筑物之间需要的最小距离,以确保后栋建筑不受前栋建筑的遮挡。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的长短,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41)变化关系有关,这个相对位置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他和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通常以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时的太阳高度角,作为确定房屋日照间距的依据,日照间距的计算公式为:L﹦H/tan(h)[我国L﹦(1~1.7)H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h)。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地平面正南线的夹角(A)。赤纬角:是太阳光线与赤道面的夹角(δ)。时角:是太阳所在的时圈与通过当地正南方向的时圈构成的夹角(Ω)。太阳高度角与纬度、赤纬角、时角有关。100
各类建筑如住宅、宿舍、托幼、中小学校、疗养院和医院病房等均有相应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0.13日照标准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5.1.3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有关规定;2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3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4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5.0.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5.0.2.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Ⅲ、Ⅶ气候区Ⅳ气候区Ⅴ、Ⅵ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5.0.2.2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42)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方位0°~15°(含)15°~30°(含)30°~45°(含)45°~60°(含)>60°折减值1.00L0.90L0.80L0.90L0.95L《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2.4.5住宅套型应具备的日照条件,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间居室,四居室以上住宅每套至少有两间居室,有效日照时间大寒日不低于3h。2.6.5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不宜小于18m。但有的建筑由于所处的周围环境不同,以及使用功能要求不同,房屋间距也不同。100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2.3.6条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为了卫生、舒适、节能的需求,除了建筑物的室内最好能通过开窗的位置和方式组织穿堂风和自然风外,整个基地上建筑物的布置都应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流,并且不要对周边的固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风向频率玫瑰图)建筑物的朝向,除了根据建筑物内部房间的使用要求外,当地的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基地周围的道路环境等情况,也是确定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建筑物朝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的卫生条件,朝向好的建筑,可以使室内冬暖夏凉。按照我国的地理位置,南向房间最受欢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选择在南偏西15°到南偏东30°这个范围之内。基地环境:对于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房屋朝向主要考虑人流走向、道路位置和邻近建筑物的关系;对于风景区建筑,则应以创造优美的景观作为考虑朝向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周围环境等因素。绿化是在人工环境中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5.0建筑物与基地高程的关系基地若为坡地时,平面组合应与地面高差结合起来,依山就势,以减少土方量,而且可以造成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式(群体高差错落的景观)。坡地时建筑的布置方式:(1)、地面坡度小于25%时,建筑宜与等高线平行布置。(2)、地面坡度大于25%时,建筑宜与等高线垂直或斜交布置。(3)、建筑与等高线斜交布置时应结合朝向要求选用。坡地上房屋的日照间距,随坡地的朝向和坡度大小而改变。(43)第3篇常用结构体系所适用的建筑类型(简介)第六章墙体承重结构适用的建筑类型(简介)6.1砌体墙承重体系的特点及所适用的建筑类型6.2钢筋混凝土墙承重体系的特点及所适用的建筑类型第七章骨架结构体系所适用的建筑类型(简介)7.1框架体系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建筑类型7.2框剪、框筒等体系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建筑类型7.3板柱体系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建筑类型7.4单层刚架、拱及排架体系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建筑类型第八章空间结构体系所适用的建筑类型(简介)8.1常用的空间结构体系8.2空间结构体系所适用的建筑类型100
(44)第4篇建筑构造第九章建筑构造综述9.1建筑构造的研究对象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艺术造型、技术经济等诸方面的因素,并运用物质技术手段,适当地选择并正确地决定建筑的构造方案和构配件组成以及进行细部节点构造处理等。9.2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学习建筑构造,首先应该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建筑物的主要构造组成有:1、基础——100
是建筑物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其作用是把房屋上部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基础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2、墙或柱——在墙承重的房屋中,墙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在框架承重的房屋中,柱是承重构件,而墙仅为分隔房间的隔墙或遮蔽风雨和阳光辐射的围护构件。3、楼板(楼盖)和地坪层——楼板是水平方向的承重结构,并用来分隔楼层之间的空间。它支撑着人和家具设备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墙或柱,它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地坪层是房屋底层的地面层。4、楼梯——是房屋的垂直交通工具,作为人们上下楼和发生紧急事故时疏散人流之用。楼梯应有足够的通行能力,并应坚固和安全。5、屋顶(屋盖)——主要是围护构件,抵抗风、雨、雪的侵袭和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屋顶又是承重结构,承受风雪荷载和施工期间的各种荷载。屋顶应坚固耐久、不漏水和保暖隔热。6、门窗——门主要用来通行人流,窗主要用来采光通风。处于外墙上的门窗又是围护构件的一部分,应考虑防水和热工要求。除上述六部分之外,还有一些附属部分,如阳台、雨篷、台阶等。组成房屋的各部分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承重结构和围护构件。在设计中还把建筑物的各部分划分为建筑构件和建筑配件。建筑构件主要指墙、柱、梁、楼板、屋架等承重结构;而建筑配件则指屋面、地面、墙面、门窗、栏杆、花格、细部装修等。建筑构造设计主要侧重于建筑配件的设计。9.2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一、关注造成建筑物变形的因素二、关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影响三、关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发展9.4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一)、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外界各种自然因素和各种人为因素,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外界作用力的影响包括人、家具、设备的重量,结构本身的重量,风力、地震力、雪的重量等。(45)(2)、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建筑所处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如日照、温度、湿度、凤、降雨降雪量、冰冻、地下水等对建筑构造的影响很大。在构造上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水防潮、防温度变形等。(3)、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火灾、机械振动、噪声、撞击等的影响,在构造上必须采取防火、防震、隔声等措施。(二)、使用者的需求设计时应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理需求主要是人体活动对构造实体及空间环境与尺度的需求。心理需求则主要是使用者对构造实体、细部和空间尺度的审美心理需求。(三)、建筑技术条件的影响100
主要是建筑材料技术、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等条件。(四)、建筑经济因素(建筑标准)的影响主要是建筑的造价要求对装修标准和建筑构造的影响。建筑构造的选材、造型和细部做法无不根据标准的高低来确定。9.5建筑构造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1、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变化的要求2、充分发挥所用材料的各种性能3、注意施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4、注意感官效果及对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5、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符合相关各项建筑法规和规范的要求9.6建筑构造详图的表达方式(46)第十章墙和基础构造第一节墙体的类型及设计要求一、墙体类型1、按墙体位置分——分为外墙和内墙。2、按墙体的方向分——分为横墙和纵墙。两端的外横墙称为山墙。3、按墙体受力情况分——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两种。在砖混结构中,非承重墙分为自承重墙和隔墙。自承重墙仅承受自身重量,并把自重传给基础;隔墙则把自重传给楼板层或附加的小梁。在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墙可以分为填充墙和幕墙。4、按墙体材料分——砖墙、石墙、灰土墙、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等等。5、按构造方式分——分为实体墙、空体墙(空斗墙)、组合墙(复合墙)。6、按施工方法分——砌筑墙(叠砌墙)、板筑墙、装配墙(板材墙)。100
二、墙体的设计要求(一)、结构方面的要求——墙体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稳定性)。强度——指墙体承受荷载的能力。与所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及厚度有关。稳定性——与墙厚及高厚比有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表6.1.1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值:砂浆强度等级墙柱M2.522,15M5.02416≥M7.52617(二)、功能方面的要求——保温、隔热、隔声围护结构(隔墙和楼板)空气声隔声标准(记权隔声量dB)建筑类别部位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住宅分户墙与楼板—≥50≥45≥40学校有特殊安静要求的房间与一般教室之间的隔墙和楼板—≥50——一般教室与各种产生噪声的活动室之间的隔墙和楼板——≥45—一般教室与教室之间的隔墙和楼板———≥40医院病房与病房之间—≥45≥40≥35病房与重病房之间——≥45≥40病房与产生噪声的房间之间—≥50≥50≥45手术室与病房之间—≥50≥45≥40手术室与产生噪声的房间之间—≥50≥50≥45听力测听室围护结构≥50≥50≥50旅馆客房与客房之间的隔墙≥50≥45≥40≥40客房与走廊之间的隔墙(含门)≥40≥40≥35≥30客房的外墙(含窗)≥40≥35≥25≥20(47)(三)、其他方面的要求——防火、防水防潮、建筑工业化防火要求:选择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符合防火规范规定的材料。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应进行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设置防火墙,以防止火灾蔓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1.7条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5.1.7的规定。表5.1.7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备注100
一、二级按本规范第1.0.2条规定25001、体育馆、剧院的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放宽。2、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三级5层12001、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和医院、疗养院的住院部分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2、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菜市场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四级2层600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院等不应设置在二层。地下、半地下建筑(室)500—注: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倍计算。防水防潮要求:有水的房间及地下室的墙应采取防水防潮措施。选择良好的防水材料以及恰当的构造做法。第二节块材墙构造一、块材墙材料块材墙是用砂浆把一块块的块材按一定规律砌筑(胶结)而成。块材有各种砖和砌块。(一)、砖1、种类——按材料有:粘土砖、灰砂砖、页岩砖、煤矸石砖、水泥砖以及各种工业废料砖,如炉渣砖等。按外观有:实心砖、空心砖和多孔砖。按工艺有:烧结砖和蒸压砖。目前常用的有烧结普通砖、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烧结空心砖和烧结多孔砖。2、规格——240mm×115mm×53mm3、强度等级——按砖的抗压强度平均值分(N/m㎡)《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3.1.1块体和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等的强度等级:MU30、MU25、MU20、MU15和MU10;(48)2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的强度等级:MU25、MU20、MU15和MU10;3砌块的强度等级:MU20、MU15、MU10、MU7.5和MU5;4石材的强度等级: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和MU20;5砂浆的强度等级:M15、M10、M7.5、M5和M2.5。(二)、小型砌块1、种类——按外观有:实心砌块和空心砌块。按材料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石膏砌块等等。100
2、规格——见各个厂家的资料,有多种规格。3、强度等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3.1.1(三)、砂浆——粘结材料1、种类——主要有:水泥砂浆(用于强度要求高或有防水防潮要求的墙体)、石灰砂浆(用于强度要求低且干燥的部位)、混合砂浆(常用的是水泥石灰砂浆,用得最多)。2、强度等级——M15、M10、M7.5、M5和M2.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2.1五层及五层以上房屋的墙,以及受震动或层高大于3m的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砖采用MU10;2)砌块采用MU7.5;3)石材采用MU30;4)砂浆采用M5。(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6.2.2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6.2.2的要求。表6.2.2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基土的潮湿程度烧结普通砖和蒸压灰砂砖混凝土砌块石材水泥砂浆严寒地区一般地区稍潮湿的MU10MU10MU7.5MU30M5很潮湿的MU15MU10MU7.5MU30M7.5含水饱和的MU20MU15MU10MU40M10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二、实体墙的组砌(一)、墙体的组砌原则上下皮错缝搭接(搭接长度≥1/4砖长)、砂浆(灰缝)饱满、灰缝厚薄均匀(横平竖直)。(二)、名词解释顺砖——平行于墙面排列的平砖;丁(顶)砖——垂直于墙面排列的平砖;侧砖——侧砌的顺砖。(49)(三)、组砌方式1、全顺式——每皮均为顺砖叠砌(墙厚为转的宽度)。2、上下皮一顺一丁式——顺砖和丁砖隔层砌筑(墙厚为砖的长度)。3、每皮丁顺相间式——在一层之内丁砖和顺砖相间(墙厚为砖的长度)。4、多顺一丁式——多层顺砖和一层丁砖间隔砌成,多用三顺一丁(用于370墙以上)。5、两平一侧式——在一层之内由二皮顺砖和一皮侧砖交替砌成(用于180墙)。100
三、墙体的尺度(一)、墙厚——应考虑下列因素:1、应符合砖模要求——即按砖和砌块的规格来确定。2、承载能力要求——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3、保温、隔热要求。4、隔声要求。5、防火要求——按防火规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4.5.2低(多)层建筑墙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4.5.2的规定表4.5.2低(多)层建筑墙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部位耐火等级备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防火墙非4(新防火规范已改为3)承重墙、电梯间墙、电梯井墙非3非2.5非2.5难0.5非承重墙、疏散走道两侧墙非1(0.75)非1(0.75)非0.5难0.25括号内适用于有困难时房间隔墙非0.75非0.75(非0.3或难0.5)难0.5难0.25括号内适用于有困难时,且≤100㎡住宅单元之间分隔墙非1.5门厅与其他部位的分隔墙非1.5非1.5非1.5—厨房与其他部位的分隔墙非1.5(50)4.5.2高层建筑墙体的材料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4.5.3的规定表4.5.3高层建筑墙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部位耐火等级备注一级二级防火墙不3甲级防火门承重墙、楼梯间墙、电梯井墙、住宅单元之间墙不2100
非承重墙、疏散走道两侧隔墙不1房间隔墙不0.75不0.5房间隔墙(面积≤100㎡者)不0.3或难0.5墙体的燃烧性能及耐火极限材料举例构件名称结构厚度(mm)燃烧性能及耐火极限(h)承重墙粘土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20180240370不2.5不3.5不5.5不10.5加气混凝土砌块100不2.0轻质混凝土砌块120240370不1.5不3.5不5.5非承重墙粘土砖(无抹灰)60(无抹灰)120(双面抹灰)120(双面抹灰)180(双面抹灰)240不1.5不3.0不4.5不5.0不8.0加气混凝土砌块(无抹灰)75(无抹灰)100(无抹灰)150(无抹灰)200不2.5不3.75不5.75不8.00加气混凝土砌块墙板(无抹灰)15075不3.00不2.00石膏珍珠岩空心板60不1.2~1.5双层(60+60),中空5不3.25~3.75防火石膏板双层(2×12+3×12),中空75不1.35(二)、洞口尺寸与墙段尺寸1、洞口尺寸——应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确定。采用1M或3M模数。2、小墙段尺寸——指长度不超过1.5m的窗间墙、转角墙等部位墙体的长度。按模数(块材宽度+灰缝宽度),墙段尺寸调整范围在±10mm以内。(51)四、墙体的细部构造(一)、门窗过梁1、砖砌平拱过梁——用砖立砌或侧砌成对称于中心而倾向两边的平拱过梁。过梁支承长度20~30mm,砌筑时起拱1/50跨度。2、钢筋砖过梁——配有钢筋的砖过梁。钢筋位置:洞口上的第一皮砖和第二皮砖之间的灰缝内,或在过梁下的砂浆层内(多用)。梁高≥1/4梁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7.2.1砖砌过梁的跨度,不应超过下列规定:钢筋砖过梁为1.5m100
;砖砌平拱过梁为1.2m;对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房屋,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7.2.4砖砌过梁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砖砌过梁截面计算高度内的砂浆不宜低于M5;2)砖砌平拱用竖砖砌筑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240㎜;3)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间距不宜大于120㎜,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3、钢筋混凝土过梁——可现浇或预制,支承长度≥240mm;梁宽应与墙厚相适应,梁高应与砖的皮数相配合(当梁通长时可不考虑);梁断面多为矩形或L形。(二)、窗台——起排水和装饰的作用。构造做法有:不悬挑窗台、悬挑窗台。挑窗台可以用砖砌,也可以用混凝土窗台构件。砖砌挑窗台有60mm厚平砌挑窗台和120mm厚侧砌挑窗台。窗台的构造要点是:(1)、悬挑窗台向外出挑60mm,窗台长度最少每边应超过窗宽120mm。(2)、窗台表面应做抹灰或贴面处理。侧窗台可作水泥砂浆勾缝的清水窗台。(3)、窗台表面应做一定排水坡度,并应注意抹灰与窗下槛墙的交接处理,防止雨水向室内渗入。(4)、挑窗台下做滴水,引导雨水垂直下落不致影响窗下墙面。(三)、墙脚构造——指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包括勒脚、墙身防潮层、明沟(暗沟)、散水。(52)100
1、勒脚——外墙接近室外地面的表面部分。起保护墙体、加固墙身、加强立面造型效果的作用。构造做法有:抹灰、贴面——饰面;加厚墙脚(再饰面)——加厚60mm;换材料——用坚硬材料如乱石、毛石等砌墙脚。高度——至少300mm,一般做至底层室内地坪或踢脚线处,常用300mm~600mm。注意:勒脚与散水之间必须设置变形缝。2、墙身防潮层——隔绝地下水分上升。防潮层的合理位置——见教材图,一般设在室内地坪下0.06m处,且应至少高出室外地面150mm。构造做法主要有:(1)、防水砂浆防潮层——20mm厚1:2(1:2.5)水泥砂浆内掺水泥重量3%~5%(多用5%)的防水剂。(2)、细石混凝土防潮层——60mm厚C15细石混凝土,内配3Φ6钢筋。防潮效果好,整体性高。(3)、油毡防潮层——整体性差,不宜用于刚度要求高的建筑和地震区建筑。目前已很少用。(4)、防水砂浆砌体防潮层——在防潮层位置用防水砂浆砌3皮砖。当墙基为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石砌体,或设有钢筋混凝土地圈梁时,可不做墙身防潮层。3、明沟和散水——房屋四周可用明沟或散水或明沟加散水排除雨水。如对周围环境要求高时,可埋管代替排水沟。明沟纵向坡度为0.5%~1%;宽度不应小于180mm,应根据当地年降雨量确定,多雨地区多取240mm或260mm;明沟起点深度不应小于120mm;明沟中心线距离外墙面600mm左右;散水坡度为3%~5%。构造做法可参照中南标构造图集。(四)、墙身加固措施1、增设门垛和壁柱门垛——保证墙身稳定和安装门窗,长度一般为120mm。壁柱——墙体受集中荷载或墙体过长时增设,与墙体共同承当荷载并稳定墙身。尺度应符合块材规格。(53)10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6.2.5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1)对240㎜厚的砖墙为6m,对180㎜厚的砖墙为4.8m;2)对砌块、料石墙为4.8m。2、设置圈梁——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设置部位:外墙四周和部分内墙。构造要求:详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7.1.1为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可按本节规定,在墙中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7.1.3宿舍办公楼等多层砌体民用房屋,且层数为3~4层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当层数超过4层时,应在所有纵横墙上隔层设置。多层砌体工业房屋,应每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墙梁的多层砌体房屋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他楼层处应在所有纵横墙上每层设置。7.1.5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3)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h≥240㎜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ф10,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4)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54)100
7.1.6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当层数超过5层时,除在檐口标高处设置一道圈梁外,可隔层设置圈梁,并与楼(屋)面板一起现浇。未设置圈梁的楼面板嵌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并沿墙长配置不少于2ф10的纵向钢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3.3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表7.3.3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墙类烈度6度、7度8度9度外墙和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内横墙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各层所有横墙7.3.4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3)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配筋应符合表7.3.4的要求。表7.3.4砖房圈梁配筋要求配筋烈度6度、7度8度9度最小纵筋4ф104ф124ф14最大箍筋间距(mm)2502001503、设置构造柱——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构造柱与各层圈梁连接,形成空间骨架,加强墙体抗弯、抗剪能力。设置部位、构造要求详见规范。(5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00
7.3.1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房屋层数设置部位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墙四周,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7、8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隔15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六、七五四二隔开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与内纵墙交接处;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八六、七五、六三、四内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交接处7.3.2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可采用240㎜×180㎜,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配筋。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设2ф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或与埋深小于500㎜的基础圈梁相连。…(56)7.4.1小砌块房屋应按表7.4.1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100
表7.4.1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要求房屋层数设置部位设置数量6度7度8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墙转角,楼梯间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隔15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六五四外墙转角,楼梯间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隔开间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七六五外墙转角,楼梯间四角;各内墙与外纵墙交接处;8、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交接处和洞口两侧外墙转角,灌实5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5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七六同上;横墙内芯柱间距不宜大于2m外墙转角,灌实7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5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5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7.4.2小砌块房屋的芯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120㎜。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3)芯柱的纵向钢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ф12,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ф14。4)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或与埋深小于500㎜的基础圈梁相连。7.4.3小砌块房屋中替代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90㎜×190㎜,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外墙转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配筋。2)构造柱与砌块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与构造柱相邻的砌块孔洞,6度时宜填实,7度时应填实,8度时应填实并插筋;沿墙高每隔600㎜应设拉结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或与埋深小于500㎜的基础圈梁相连。7.4.4小砌块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按表7.4.4的要求设置,,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配筋不应少于4ф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表7.4.4小砌块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墙类烈度6、7度8度外墙和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内横墙同上;屋盖处沿所有横墙;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各层所有横墙(57)7.4.5小砌块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100
网片可采用直径4㎜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每隔600㎜设置,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7.4.6小砌块房屋的层数,6度时七层、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在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沿纵横墙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纵筋不少于2ф10,并应有分布拉结钢筋;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五)、防火墙——设在相邻两个防火分区之间,防止火势蔓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3.0h。《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7.1.1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上或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轻质防火墙不受此限。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底面基层。当屋顶承重结构和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0.5h,高层厂房(仓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h时,防火墙应高出不燃烧体屋面0.4m以上,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0.5m以上。其他情况时,防火墙可不高出屋面,但应砌至屋面结构层的底面。7.1.2防火墙横截面中心线距天窗端面的水平距离小于4m,且天窗端面为燃烧体时,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7.1.3当建筑物的外墙为难燃烧体时,防火墙应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且在防火墙两侧的外墙应为宽度不小于2m的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外墙的耐火极限。当建筑物的外墙为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但装有固定窗扇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窗时,该距离可不限。7.1.4建筑物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如设置在转角附近,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7.1.5防火墙上不应开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固定的或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其他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当必须穿过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将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紧密填实;当管道为难燃及可燃材质时,应在防火墙两侧的管道上采取防火措施。防火墙内不应设置排气道。7.1.6防火墙的构造应使防火墙任意一侧的屋架、梁、楼板等受到火灾的影响而破坏时,不致使防火墙倒塌。第三节隔墙构造一、隔墙的设计要求和类型(一)、隔墙的设计要求——自重轻;厚度薄;有一定的隔声能力;防火、防水防潮、防腐蚀;便于拆卸。(二)、隔墙类型——按构成方式可分为块材隔墙、轻骨架隔墙、板材隔墙三大类。二、块材隔墙1、半砖隔墙——普通砖顺砌而成,顶部与楼板(或梁)相接处用立砖斜砌,填塞墙与楼板间的空隙。(58)构造措施:隔墙高度在3m以内、长度在5m以内时,沿高度每隔0.5m用2Φ100
6钢筋拉结;高度超过3m、长度超过5m时,除沿高度每隔0.5m用2Φ6钢筋拉结外,沿高度每隔1.0m用2Φ6钢筋拉通。2、砌块隔墙——构造措施与半砖隔墙相似。3、框架填充墙——构造措施与半砖隔墙相同。三、轻骨架隔墙——由骨架和面层组成,先立骨架(墙筋)后做面层。骨架有木骨架、轻钢骨架和铝合金骨架。目前以轻钢骨架最多用。1、木骨架隔墙——有板条抹灰隔墙、钢丝网板条抹灰隔墙、立筋面板隔墙。2、轻钢骨架隔墙——由各种形式的薄壁型钢制成。四、板材(条板)隔墙——由预制板材架立拼装而成,安装时将条板挤紧并用粘结剂粘牢。板材类型较多,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40mm厚)、碳化石灰板、加气混凝土板、增强石膏空心板等等。板厚:60mm~100mm左右;板宽:600mm~1200mm左右;高(长):较房间(安装部位)净高小30mm左右。第四节墙面装修一、墙面装修的作用——保护墙体、改善墙体热工性能、美化环境、提高建筑的艺术效果等等。二、墙面装修的类型——根据采用材料、施工方法分为五大类:抹灰类、贴面类、涂料类、镶钉类、裱糊类。三、墙面装修构造——参照建筑设计说明抹灰组成:底层——与墙体粘结并初步找平;中层——进一步找平;面层——抹光(饰面、美观)。第五节幕墙构造一、幕墙的含义建筑幕墙——由支承结构体系与面板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组合幕墙——由不同材料的面板(如玻璃、金属、石材等)组成的建筑幕墙。二、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面板材料为玻璃的建筑幕墙。(一)、玻璃幕墙分类1、按幕墙玻璃面板的支承形式分为框支承玻璃幕墙、全玻璃幕墙和点支承玻璃幕墙。框支承玻璃幕墙按幕墙形式分为明框玻璃幕墙、隐框玻璃幕墙、半隐框玻璃幕墙。(1)、框支承玻璃幕墙——玻璃面板周边由金属框架支承的玻璃幕墙。明框玻璃幕墙——金属框架的构件显露于面板外表面的框支承玻璃幕墙。隐框玻璃幕墙——金属框架的构件完全不显露于面板外表面的框支承玻璃幕墙。半隐框玻璃幕墙——金属框架的竖向或横向构件显露于面板外表面的框支承玻璃幕墙。(59)(2)、全玻幕墙——由玻璃肋和玻璃面板构成的玻璃幕墙。100
(3)、点支承玻璃幕墙——由玻璃面板、点支承装置和支承结构构成的玻璃幕墙。2、按框支承玻璃幕墙安装方式分为构件式玻璃幕墙和单元式玻璃幕墙两大类。(1)、单元式玻璃幕墙——将面板和金属框架(横梁、立柱)在工厂组装为幕墙单元,以幕墙单元形式在现场完成安装施工的框支承玻璃幕墙。(2)、构件式玻璃幕墙——在现场依次安装立柱、横梁和玻璃面板的框支承玻璃幕墙。3、按幕墙自身平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大小分为垂直玻璃幕墙、斜玻璃幕墙和玻璃采光顶。斜玻璃幕墙——于水平面夹角大于75º且小于90º的玻璃幕墙。(二)、玻璃幕墙的材料幕墙是由各种不同材质、性能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根据幕墙使用要求、荷载的性质、周围环境、受力特性和应力分布,慎重选择幕墙材料。玻璃幕墙的主要材料是钢材、铝合金材料、玻璃、密封胶等。《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3.1.2玻璃幕墙应选用耐气候性的材料。金属材料和金属零配件除不锈钢及耐候钢外,钢材应进行表面热浸镀锌处理、无机富锌涂料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防腐措施,铝合金材料应进行表面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粉末喷涂或氟碳漆喷涂处理。3.1.3玻璃幕墙材料宜采用不燃性材料或难燃性材料;防火密封构造应采用防火密封材料。3.1.4隐框和半隐框玻璃幕墙,其玻璃与铝型材的粘结必须采用中性硅酮结构密封胶;全玻幕墙和点支承幕墙采用镀膜玻璃时,不应采用酸性硅酮结构密封胶粘结。3.2.3用穿条工艺生产的隔热铝型材,其隔热材料应使用PA66GF25(聚酰胺66+25玻璃纤维)材料,不得采用PVC材料。用浇注工艺生产的隔热铝型材,其隔热材料应使用PUR(聚氨基甲酸乙酯)材料。3.3.2玻璃幕墙用不锈钢材宜采用奥氏体不锈钢,且含镍量不应小于8%。…3.3.4玻璃幕墙用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应采取有效的防腐处理,…3.4.3…中空玻璃气体层厚度不应小于9㎜;中空玻璃应采用双道密封。…中空玻璃的间隔铝框可采用连续折弯型或插角型,不得使用热熔型间隔胶条。…3.4.4幕墙玻璃应进行机械磨边处理,…点支承幕墙玻璃的孔、板边缘均应进行磨边和倒棱,磨边宜细磨,倒棱宽度不宜小于1㎜。3.4.5钢化玻璃宜经过二次热处理。3.4.6幕墙玻璃采用夹层玻璃时,应采用干法加工合成,其夹片宜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胶片;…3.4.7有防火要求的幕墙玻璃,应根据防火等级要求,采用单片防火玻璃或其制品。3.5.1玻璃幕墙的橡胶制品,宜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及硅橡胶。(60)100
3.5.4玻璃幕墙的耐候密封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点支承幕墙和全玻幕墙使用非镀膜玻璃时,其耐候密封可采用酸性硅酮建筑密封胶,…夹层玻璃板缝间的密封,宜采用中性硅酮建筑密封胶。3.7.1与单组分硅酮结构密封胶配合使用的低发泡间隔双面胶带,应具有透气性。3.7.2玻璃幕墙宜采用聚乙烯泡沫棒做填充材料。3.7.3玻璃幕墙的隔热保温材料,宜采用岩棉、矿棉、玻璃棉、防火板等不燃或难燃材料。1、钢材——以碳素结构钢为主,点支承玻璃幕墙以不锈钢为主。还有合金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耐候钢、彩色涂层钢板等。2、铝合金材料——主要是铝合金建筑型材3、紧固件——主要有普通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以及抽芯铆钉。4、密封材料——主要有结构密封胶、建筑密封胶(耐候胶)、中空玻璃两道密封胶、防火密封胶等。结构玻璃装配使用的结构密封胶只能是硅酮结构密封胶。(1)、建筑密封胶(耐候胶)——主要有硅酮密封胶、丙烯酸酯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和聚硫密封胶。聚硫密封胶与硅酮结构密封胶相容性能差,不宜配套使用。(2)、硅酮结构密封胶——铝合金隐框玻璃幕墙使采用硅酮结构密封胶胶缝固定玻璃。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有高模量密封胶、中模量密封胶、低模量密封胶。(3)、中空玻璃两道密封胶——有聚硫类和硅酮类。中空玻璃第一道密封胶为聚异丁烯密封胶,它不透气、不透水,没有强度。第二道密封胶有聚硫密封胶和硅酮密封胶。由于聚硫密封胶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老化,只能用于以镶嵌槽夹持方法安装玻璃的明框幕墙用中空玻璃。隐框幕墙用中空玻璃的两道密封胶必须采用硅酮密封胶。(4)、玻璃——主要有普通平板玻璃、浮法玻璃、钢化玻璃(有平面和曲面)、夹层玻璃、夹丝玻璃、中空玻璃、着色玻璃、压花玻璃、阳光控制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热弯玻璃等。(三)、玻璃幕墙构造1、规范的有关规定4.1.3玻璃幕墙立面的分格宜与室内空间组合相适应,不宜妨碍室内功能和视觉。在确定玻璃板尺寸时,应有效提高玻璃原片的利用率,…4.1.5幕墙开启窗的设置,应满足使用功能和立面效果要求,并应启闭方便,避免设置在梁、柱、隔墙等位置。开启窗的开启角度不宜大于30°,开启距离不宜大于300㎜。4.1.6…高度超过40m的幕墙工程宜设置清洗设备。4.2.7有保温要求的玻璃幕墙应采用中空玻璃,必要时采用隔热铝合金型材;有隔热要求的玻璃幕墙宜设计适宜的遮阳装置或采用遮阳型玻璃。4.2.9玻璃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30的幕墙玻璃,对有采光功能要求的玻璃幕墙,其采光折减系数不宜低于0.20。(61)100
4.3.1玻璃幕墙的构造设计,应满足安全、实用、美观的原则,并应便于制作、安装、维修保养和局部更换。4.3.2明框玻璃幕墙的接缝部位、单元式玻璃幕墙的组件对插部位以及幕墙开启部位,宜按雨幕原理进行构造设计。对可能深入雨水和形成冷凝水的部位,应采取导排构造措施。4.3.3玻璃幕墙的非承重胶缝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开启扇的周边缝隙宜采用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或硅橡胶密封条制品密封。4.3.4有雨篷、压顶及其他突出玻璃幕墙墙面的建筑构造时,应完善其结合部位的防、排水构造设计。4.3.6单元式玻璃幕墙,单元间采用对插式组合构件时,纵横缝相交处应采取防渗漏封口构造措施。4.3.7幕墙的连接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摩擦噪声。构件式幕墙的立柱与横梁连接处应避免刚性接触,可设置柔性垫片或预留1~2㎜的间隙,间隙内填胶;隐框幕墙采用挂钩式连接固定玻璃组件时,挂钩接触面宜设置柔性垫片。4.3.8除不锈钢外,玻璃幕墙中不同金属材料接触处,应合理设置绝缘垫片或采取其他防腐蚀措施。4.3.9幕墙玻璃之间的拼接宽度应能满足玻璃和胶的变形要求,并不宜小于10㎜。4.3.10幕墙玻璃表面周边与建筑内、外装饰物之间的缝隙不宜小于5㎜,可采用柔性材料嵌缝。4.3.11明框幕墙玻璃下边缘与下边框槽底之间应采用硬橡胶垫块衬托,垫块数量应为2个,厚度不应小于5㎜,每块长度不应小于100㎜。4.3.13玻璃幕墙的单元板块不应跨越主体建筑的变形缝,其与主体建筑变形缝相对应的构造缝的设计,应能够适应主体建筑变形的要求。4.4.1框支承玻璃幕墙,宜采用安全玻璃。4.4.2点支承玻璃幕墙的面板玻璃应采用钢化玻璃。4.4.3采用玻璃肋支承的点支承玻璃幕墙,其玻璃肋应采用钢化夹层玻璃。4.4.4人员流动密度大、青少年或幼儿活动的公共场所以及使用中容易受到撞击的部位,其玻璃幕墙应采用安全玻璃;对使用中容易受到撞击的部位,尚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4.4.5当与玻璃幕墙相邻的楼面外缘无实体墙时,应设置防撞设施。4.5.7玻璃幕墙与其周边防火分隔构件间的缝隙、与楼板或隔墙外沿间的缝隙、与实体墙面洞口边缘间的缝隙等,应进行防火封堵设计。4.4.9玻璃幕墙的防火封堵系统的填充料及其保护性面层材料,应采用耐火极限符合设计要求的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4.4.10无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0.8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或防火玻璃裙墙。4.4.11玻璃幕墙与各层楼板、隔墙外沿间的缝隙,当采用岩棉或矿棉封堵时,其厚度不应小于100㎜,并应填充密实;楼层间水平防烟带的岩棉或矿棉宜采用厚度不小于1.5㎜的镀锌钢板承托;承托板与主体结构、幕墙结构及承托板之间的缝隙宜填充防火密封材料。4.4.12同一幕墙玻璃单元,不宜跨越建筑物的两个防火分区。(62)4.4.13…100
幕墙的金属框架应与主体结构的防雷体系可靠连接,连接部位应清除非导电保护层。5.1.2玻璃幕墙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采用螺栓连接的幕墙构件,应有可靠的防松、防滑措施;采用挂接或插接的幕墙构件,应有可靠的防脱、防滑措施。5.5.3框支承玻璃幕墙的立柱宜悬挂在主体结构上。5.5.4玻璃幕墙立柱与主体混凝土结构应通过预埋件连接,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预埋件的位置应准确。…5.5.7玻璃幕墙构架与主体结构采用后锚栓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2、碳素钢锚栓应经过防腐处理;4、每个连接节点不应少于2个锚栓;1、锚栓直径应通过承载力计算确定,并不应小于10㎜;…5.5.8幕墙与砌体结构连接时,宜在连接部位的主体结构上增设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梁、柱。轻质填充墙不应作为幕墙的支承结构。5.6.1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结宽度应符合…,且不应小于7㎜;其粘结厚度应符合…,且不应小于6㎜。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结宽度宜大于厚度,但不宜大于厚度的2倍。隐框玻璃幕墙的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结厚度不应大于12㎜。5.6.6隐框或横向半隐框玻璃幕墙,每块玻璃的下端宜设置两个铝合金或不锈钢托条,托条应能承受该分格玻璃的重力荷载作用,且其长度不应小于100㎜、厚度不应小于2㎜、高度不应超过玻璃外表面。托条上应设置衬垫。6.1.1框支承玻璃幕墙单片玻璃的厚度不应小于6㎜,夹层玻璃的单片厚度不宜小于5㎜。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单片玻璃厚度相差不宜大于3㎜。6.2.1横梁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2当横梁跨度不大于1.2m,铝合金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0㎜;当横梁跨度大于1.2m,其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5㎜。型材孔壁与螺钉之间直接采用螺纹受力连接时,其局部截面厚度不应小于螺钉的公称直径。3钢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5㎜。6.2.2横梁可采用铝合金型材或钢型材,…钢型材宜采用高耐候钢,…6.3.1立柱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铝型材截面开口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3.0㎜,闭口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5㎜;型材孔壁与螺钉之间直接采用螺纹受力连接时,其局部厚度尚不应小于螺钉的公称直径。2钢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3.0㎜。6.3.2立柱可采用铝合金型材或钢型材,…钢型材宜采用高耐候钢,…6.3.3上、下立柱之间应留有不小于15㎜的缝隙,闭口型材可采用长度不小于250㎜的芯柱连接,芯柱与立柱应密切配合。芯柱与上柱或下柱之间应采用机械连接方法加以固定。开口型材上柱与下柱之间可采用等强型材机械连接。6.3.4多层或高层建筑中跨层通长布置立柱时,立柱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支承点每层不宜少于一个;在混凝土实体墙面上,连接支承点宜加密。每层设两个支承点时,上支承点宜采用圆孔,下支承点宜采用长圆孔。6.3.5在楼层内单独布置立柱时,其上、下端均宜与主体结构铰接,宜采用上端悬挂方式;当柱支承点可能产生较大位移时,应采用与位移相适应的支承装置。(63)6.3.11100
横梁可通过角码、螺钉或螺栓与立柱连接。角码应能承受横梁的剪力,其厚度不应小于3㎜;角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螺钉或螺栓应满足抗剪和抗扭承载力要求。6.3.12立柱与主体结构之间每个受力连接部位的连接螺栓不应少于2个,且连接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0㎜。6.3.13角码和立柱采用不同金属材料时,应采用绝缘垫片分隔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双金属腐蚀。7.1.1玻璃高度大于表7.1.1限值的全玻幕墙应悬挂在主体结构上。表7.1.1下端支承全玻幕墙的最大高度玻璃厚度(㎜)10;121519最大高度(m)4567.1.2全玻幕墙的周边收口槽壁与玻璃面板或玻璃肋的空隙均不宜小于8㎜,吊挂玻璃下端与下槽底的空隙尚应满足玻璃伸长变形的要求;玻璃与下槽底应采用弹性垫块支承或填塞,垫块长度不宜小于100㎜,厚度不宜小于10㎜;槽壁与玻璃间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密封。7.1.3吊挂全玻幕墙的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应有足够的刚度。…7.1.4吊挂式全玻幕墙的吊夹与主体结构间应设置刚性水平传力结构。7.1.5玻璃自重不宜由结构胶缝单独承受。7.1.6全玻幕墙的板面不得与其他刚性材料直接接触。板面与装饰面或结构面之间的空隙不应小于8㎜,且应采用密封胶密封。7.2.1面板玻璃的厚度不宜小于10㎜;夹层玻璃单片厚度不应小于8㎜。7.3.1全玻幕墙玻璃肋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2㎜,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00㎜。7.3.5采用金属件连接的玻璃肋,其连接金属件的厚度不应小于6㎜。连接螺栓宜采用不锈钢螺栓,其直径不应小于8㎜。…7.3.6夹层玻璃肋的等效截面厚度可取两片玻璃厚度之和。7.4.1采用胶缝传力的全玻幕墙,其胶缝必须采用硅酮结构密封胶。8.1.1四边形玻璃面板可采用四点支承,有依据时也可采用六点支承;三角形玻璃面板可采用三点支承。玻璃面板支承孔边与板边的距离不宜小于70㎜。8.1.2采用浮头式连接件的幕墙玻璃厚度不应小于6㎜;采用沉头式连接件的幕墙玻璃厚度不应小于8㎜。安装连接件的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其单片厚度也应符合上述要求。8.1.3玻璃之间的空隙宽度不应小于10㎜,且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嵌缝。8.1.4点支承玻璃支承孔周边应进行可靠的密封。当点支承玻璃为中空玻璃时,其支承孔周边应采取多道密封措施。8.2.2支承头应能适应玻璃板面在支承点处的转动变形。8.2.3支承头的钢材与玻璃之间宜设置弹性材料的衬垫或衬套,衬垫和衬套的厚度不宜小于1㎜8.3.4单根型钢或钢管作为支承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端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能适应主体结构的位移;2受压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50;8.3.5桁架或空腹桁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4)1100
可采用型钢或钢管作为杆件。采用钢管时宜在节点处直接焊接,主管不宜开孔,支管不应穿入主管内;1钢管外直径不宜大于壁厚的50倍。支管外直径不宜小于主管外直径的0.3倍。钢管壁厚不宜小于4㎜,主管壁厚不应小于支管壁厚;2桁架杆件不宜偏心连接,弦杆与腹杆、腹杆与腹杆之间的夹角不宜小于30°;8.3.6张拉杆索体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件、受压杆和拉杆宜采用不锈钢材料,拉杆直径不宜小于10㎜;自平衡体系的受压杆可采用碳素结构钢。拉索宜采用不锈钢铰线、高强钢绞线,可采用铝包钢铰线。钢绞线的钢丝直径不宜小于1.2㎜,钢绞线直径不宜小于8㎜。采用高强钢绞线时,其表面应作防腐土层。3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部位应适应主体结构的位移,…4拉杆不宜采用焊接;拉索可采用冷挤压锚具连接,拉索不应采用焊接;9.1.4除全玻幕墙外,不应在现场打注硅酮结构密封胶。9.1.5单元式幕墙的单元组件、隐框幕墙的装配组件均应在工厂加工组装。9.1.7硅酮结构密封胶不宜作为硅酮建筑密封胶使用。2、构件式玻璃幕墙构造是在现场将金属边框、玻璃、填充层和内衬墙,以一定顺序进行安装组合而成。玻璃幕墙通过边框把自重和风荷载传递到主体结构,有两种方式:通过垂直方向的竖梃或通过水平方向的横档(横档需搁置在主体结构的立柱上,跨度不宜过大,立柱间距也不能过大,故此方式较少用)。(1)、金属框的断面与连接方式边框主要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型材制作。为了便于安装和更换玻璃,常由两块甚至三块型材组合成一根竖梃或一根横档。竖梃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楼板上,连接件的设计与安装,要考虑竖梃能上下左右前后三个方向均可调节移动,所以连接件上的所有螺栓孔都设计成椭圆形的长孔。连接件一般置于楼板上表面。竖梃与楼板之间的间隙一般为10mm左右。竖梃与横档通过角形铝铸件连接。角铝与竖梃、角铝与横档均用螺钉固定。上下竖梃之间通过一个内衬套管连接牢固,上下竖梃之间应留15~20mm的胀缩缝隙,并用密封胶堵严。(2)、玻璃的选择与镶嵌(3)、立面划分(4)、内衬墙和细部构造3、单元式玻璃幕墙构造铝型材加工、墙框组合、镶装玻璃、嵌条密封等工序都在工厂进行。板的规格应与结构相一致。当幕墙板悬挂在楼板或梁上时,板的高度为层高。若与柱连接,板的宽度为一个柱距。4、全玻璃幕墙构造第六节基础和地下室构造一、基础与地基的关系基础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它连同自重一起传到地基上。(基础是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65)100
地基是承受由基础传下的全部荷载的土层(地基是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达到一定深度后就可忽略不计。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土分为:岩土、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人工加固地基方法:压实法、换土法、桩基。桩基按材料分为: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土桩、木桩、砂桩等,我国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按施工方法不同又分为预制桩、灌注桩和爆扩桩三种。二、基础的埋置深度是指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基础埋置深度一般不应小于500mm。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主要有:(1)、地基土层构造;(2)、上部荷载大小;(3)、地下水位的高低;(4)、冻结深度(冰冻线);(5)、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1.1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按下列条件确定:1、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型式和构造;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三、基础的类型(一)、按基础的材料分——有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二)、按基础的传力分——分为刚性基础(无筋扩展基础)和柔性基础。(三)、按基础的构造型式分1、条形基础——有承重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2、独立基础——有现浇(台阶形和锥形)和预制(杯形基础)两类。3、井格基础——纵横两个方向用梁连接起来。4、满堂基础——有板式和梁板式(筏型基础)两种。5、箱形基础——由顶板、底板、纵横方向的垂直隔板组成。用于高层建筑(既是基础又是地下室)。多层地下室时,加水平隔板。四、基础构造——教材的图。五、地下室构造(一)、地下室的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普通地下室和人防地下室。2、按埋入地下深度分——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0.16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2.0.17半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66)(二)、地下室的防潮构造100
当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地坪0.3~0.5m而无滞水可能时,地下室外墙和底板只受到土层中潮气影响,一般可只作防潮处理。防潮层阻止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地面下渗而成的无压水沿土壤毛细管对地下室外墙的渗透。砖砌体结构应作防潮层,防潮层宜做在墙身外侧面,并同墙基水平防潮层相连接。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的防潮层做法是:(见中南标图集)1、聚氯乙烯(PVC)防水涂料防潮层墙面粉20厚1:2.5水泥砂浆找平层,干燥后刷防水涂料三道,每层用料约1㎏/㎡。后一次涂刷必须在前一次干固后才能进行,且涂刷方向与前一道涂刷方向垂直。涂刷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且其搭接部位至少应错开100。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防潮层墙面粉20厚1:2.5水泥砂浆,砂浆凝固后,如有空隙、裂缝,破损部分均要修补完整,表面应清理干净,面层喷洒足够的水,等候一段时间,喷(刷)涂料一层,将干时,按与第一道垂直方向喷(刷)第二道。3、复合无机盐类防水砂浆防潮层在水泥砂浆找平层上,刷3厚复合无机盐类防水剂素浆一遍,用10厚复合无机盐类防水砂浆木抹搓出麻面,再用10厚复合无机盐类防水砂浆抹面压光。复合无机盐类防水砂浆重量配合比:水泥1:中砂2.5:水0.35:复合无机盐类防水剂0.05~0.08。复合无机盐类防水素浆重量配合比:水泥1:水2.2:复合无机盐类防水剂0.1。(三)、地下室防水构造1、地下室防水等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3.2.1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分为四级,各级的标准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防水等级标准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二级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工业与民用建筑: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包括顶板、墙面、地面)的1/1000;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1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1㎡其他地下工程: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1000;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三级有少量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漏水点数不超过7处,单个漏水点的最大漏水量不大于2.5L/d,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3㎡四级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整个工程平均漏水量不大于2L/㎡·d;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平均漏水量不大于4L/㎡·d(67)3.2.2100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按表3.2.2选定。表3.2.2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防水等级适用范围一级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因有少量湿渍会使物品变质、失效的贮物场所及严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危及工程安全运营的部位;极重要的战备工程二级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在有少量湿渍的情况下不会使物品变质、失效的贮物场所及基本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工程安全运营的部位;重要的战备工程三级人员临时活动的场所;一般战备工程四级对渗漏水无严格要求的工程2、中南标对防水材料的选择涂膜防水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硅橡胶类防水涂料和聚氨脂类防水涂料。卷材防水层: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和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膨胀剂、密实剂和防水剂。3、地下室防水构造做法(图见中南标图集)(1)、卷材防水(2)、防水混凝土防水(3)、涂膜防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4.1.1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合料配制而成,抗渗等级不得低于S6。4.1.3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3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工程埋置深度(m)设计抗渗等级<10S610~20S820~30S1030~40S124.1.5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4.1.6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2、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3、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4.3.2卷材防水层应铺设在混凝土结构主体的迎水面上。4.3.3卷材防水层用于建筑物地下室应铺设在结构主体底板垫层至墙体顶端的基面上,在外围形成封闭的防水层。(68)4.3.4卷材防水层为一或二层。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应小于3mm100
,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4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6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1.5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2.4mm。4.3.5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45°(135°)折角,其尺寸视卷材品质确定。阴阳角处、阴阳角等特殊部位,应增贴1~2层相同的卷材,宽度不宜小于500mm。4.3.6卷材应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69)100
第十一章楼地层构造第一节楼板层构造一、楼板层的组成、类型和设计要求(一)、楼板层的组成——基本构造层次:面层(地面)、承重层(结构层)、顶棚层(天花)。附加层次:根据功能要求而设置,如找平层、结合层、隔声层、保温层、防水层等。(二)、楼板的类型——按结构层所用材料分为:砖拱楼板(已很少用)、木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钢楼板。(三)、楼板层的设计要求——应满足建筑的使用、结构、施工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要求。1、楼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强度——通过结构计算确定楼板的结构断面大小、配筋等。刚度(稳定性)——指楼板的变形应在允许的范围内,用相对挠度来衡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3.2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3.2规定的挠度限值。3.3.3表3.3.2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构件类型挠度限值吊车梁:手动吊车电动吊车L/500L/600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当L<7m时当7m≤L≤9m时当L>9m时L/200(L/250)L/250(L/300)L/300(L/400)注:1、表中L为构件的计算跨度;2、括号内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2、满足隔声、防火、热工等方面的要求隔声——不同使用性质的房间对隔声的要求不同,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和《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的规定。(70)100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5.9.2楼板的空气隔声标准同墙身隔声,见表4.8.2。表4.8.2围护结构(隔墙和楼板)空气声隔声标准(记权隔声量dB)建筑类别部位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住宅分户墙与楼板—≥50≥45≥40学校有特殊安静要求的房间与一般教室之间的隔墙和楼板—≥50——一般教室与各种产生噪声的活动室之间的隔墙和楼板——≥45—一般教室与教室之间的隔墙和楼板———≥40医院病房与病房之间—≥45≥40≥35病房与重病房之间——≥45≥40病房与产生噪声的房间之间—≥50≥50≥45手术室与病房之间—≥50≥45≥40手术室与产生噪声的房间之间—≥50≥50≥45听力测听室围护结构≥50≥50≥50旅馆客房与客房之间的隔墙≥50≥45≥40≥40客房与走廊之间的隔墙(含门)≥40≥40≥35≥30客房的外墙(含窗)≥40≥35≥25≥205.9.3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标准见表5.9.3。表5.9.3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dB)建筑类别部位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住宅分户层间楼板—≤65≤75≤75学校有特殊安静要求的房间与一般教室之间—≤65——一般教室与各种产生噪声活动室之间——≤65—一般教室与教室之间———≤75医院病房与病房之间—≤65≤75≤75手术室与病房之间—≤65≤75≤75听力测听室上部楼板—≤65≤65≤65旅馆客房层间楼板≤55≤65≤75≤75客房与有震动房间之间楼板≤55≤55≤65≤65隔声的途径:采用弹性面层;架空面层;吊顶棚。防火——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确定。(71)100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5.8.1楼板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5.8.1规定。表5.8.1楼板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h)耐火等级建筑层数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低层、多层建筑1.5(不燃烧体)1(不燃烧体)0.5(不燃烧体)0.25(难燃烧体)高层建筑1.5(不燃烧体)1(不燃烧体)——钢筋混凝土现浇整体式楼板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保护层厚度(mm)板厚(mm)809010010不燃烧体1.4h不燃烧体1.75h不燃烧体2h20不燃烧体1.5h不燃烧体1.85h不燃烧体2.1h热工要求——保温和隔热,按当地所处的热工气候区设置并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的要求。3、满足建筑经济以及防水、防滑、便于清洁等要求。建筑经济——考虑造价,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布置以及构造方案。防水——防水层可用材料有:沥青基聚氨酯涂层(≥1.5mm厚);硅橡胶涂层(≥1.2mm厚);丙烯酸防水涂层(≥1.2mm厚);水乳型橡胶涂层(≥1.2mm厚);乳化沥青防水涂层(≥1.2mm厚);防水卷材。防水层设置于找坡层之上,如面层厚度小于20mm,防水层则设于找坡层之下。二、钢筋混凝土楼板构造按施工方式分为现浇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三类。(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构造优点:整体性好、刚度好、抗震性能好。缺点:工期长、需大量模板和湿作业多。常见的现浇楼板有以下几种:1、现浇肋梁楼板——由主梁、次梁、板组成。根据板的受力状况分为单向板肋梁楼板和双向板肋梁楼板。《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1.2混凝土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1)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72)100
由于结构自重很大,必须控制楼板的跨度,否则不经济。经济跨度(L)高度(h)宽度(b)主梁Lz=5~8mhz=(1/8~1/12)Lzbz=(1/2~1/3)hz次梁Lc=4~6mhc=(1/14~1/18)Lcbc=(1/2~1/3)hc单向板的经济跨度为:1.7~2.5m。双向板的短边跨度宜小于4m,方形板宜小于5m×5m。10.1.1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10.1.1规定的数值。(单位:㎜)表10.1.1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板的类别最小厚度单向板屋面板60民用建筑楼板60工业建筑楼板70行车道下的楼板80双向板80密肋板肋间距小于或等于700㎜40肋间距大于700㎜50悬臂板板的悬臂长度小于或等于500㎜60板的悬臂长度大于500㎜80无梁楼板1502、现浇井式楼板(井字梁楼板)两方向的梁高度、宽度相等(不分主、次梁),两方向的梁共同承受荷载,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跨度可达30~40m)。结构布置方式有:正交正放;正交斜放;斜交斜放(少用)。正交正放——建筑平面最好采用正方形,若采用矩形平面,则长短边之比宜小于等于1.5。板的跨度一般为3.0m左右。正交斜放——交角一般为45°,适用于较为窄长的建筑平面。3、现浇无梁楼板通常加柱帽。柱网布置: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尺寸6m×6m左右。(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构造优点:施工速度快,湿作业少,工业化程度高。缺点:整体性差,刚度差,抗震性能差。1、预制楼板的类型——主要有:实心平板、槽形板、空心板、T形板。2、预制楼板的布置板式——板支承在墙上,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梁板式——板支承在梁上,梁支承在墙或柱上。支承长度不小于90mm。1、细部构造——板缝差处理、板缝处理、板的锚固。(三)、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1、密肋填充块(空心砖)楼板2、叠合式楼板3、预制小梁现浇板(73)100
第二节地坪层构造一、构造组成1、基本构造层次——面层、垫层和基层(即地基)。2、辅助层次——根据功能需要增设。二、构造1、垫层——砂、碎石、卵石、砂石、碎砖三合土、3:7灰土、C15混凝土。凡可能有积水的地面,应采用混凝土刚性垫层,不应采用砂、碎石、三合土及灰土等柔性垫层。混凝土垫层需按《建筑地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分仓浇注或设缝。2、基层——应均匀密实。耕土、腐殖土、淤泥等必须挖除。回填土地基不应回填耕土、腐殖土及膨胀土等。软弱土地即可用卵石、碎石夯入土中加固,也可附加灰土、三合土等垫层。素土夯实——回填土分层淋水夯实,每层夯实后厚度不大于200mm。3、面层——与楼地面相同。第三节楼地面构造一、楼地面的类型——整体式地面、铺贴类地面、塑料地面、木地面等。二、楼地面构造——详设计说明。第四节顶棚层构造一、直接式顶棚二、吊顶——由吊筋(吊杆)、主龙骨、次龙骨、饰面板组成。吊筋——Φ6钢筋或Φ8镀锌铁丝,中距1.2~1.5m。龙骨——木龙骨、轻钢龙骨、铝合金龙骨。饰面板——石膏板、钙塑板、铝塑板、铝合金板、不锈钢板、矿棉板、矿纤板等。(74)100
第五节阳台、雨篷构造一、阳台(一)、阳台类型1、按性质分——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2、按形式分——凸阳台、凹阳台、半凹半凸阳台、转角阳台、封闭阳台、假阳台。(二)、阳台设计要求1、安全性——结构安全(坚固耐久)、使用安全(式样安全)。《住宅设计规范》规定:阳台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登,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放置花盆处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低层、多层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m;中高层、高层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0m。中高层、高层及寒冷、严寒地区住宅的阳台宜采用实体栏板。2、排水——阳台地面应比室内地面低20~50mm。排水坡度1%~2%,排水方式:水落管(有组织排水)、泄水管(不好)。3、造型——新颖、美观大方。(三)、阳台结构布置1、挑板——板式结构2、挑梁——梁板式结构(四)、阳台栏杆扶手构造1、栏杆形式——栏板(全实心)、栏杆(全空心)、混合式。2、构造(75)100
二、雨篷——板式结构和梁板式结构。(76)100
第十二章楼梯构造第一节楼梯的组成、形式和尺度一、楼梯的组成——由楼梯段(梯跑)、楼梯平台(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栏杆(栏板)扶手组成。(一)、楼梯段——由踏步(踏面和踢面)、梯板、(梯梁)组成。设计时原则上应采用等跑楼梯。每一楼梯段的踏步数量不应大于18级,也不应少于3级。(二)、楼梯平台——由平台梁和平台板组成。(三)栏杆扶手二、楼梯形式——单跑楼梯、直跑楼梯、双跑楼梯、合上双分式楼梯、分上双合式楼梯、三跑楼梯、四跑楼梯、剪刀楼梯、螺旋楼梯、弧形楼梯、交叉楼梯等。三、楼梯的尺度(一)、楼梯坡度坡度范围:20°~45°;舒适坡度:26°~35°;主要交通楼梯的坡度不宜大于38°。教学楼的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二)、踏步尺寸《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7.10楼梯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表6.7.10的规定:表6.7.10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m)楼梯类别最小宽度最大高度住宅公用楼梯0.260.175幼儿园、小学校等楼梯0.260.15电影院、剧院、体育馆、商场、医院、旅馆和大中学校等楼梯0.280.16其他建筑楼梯0.260.17专用疏散楼梯0.250.18服务楼梯、住宅套内楼梯0.220.20注:无中柱螺旋楼梯和弧形楼梯离内侧扶手中心0.25m处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2m。(77)100
(三)、楼梯段宽度——按通行人流股数和家具设备大小确定,每股人流通行宽度按550mm+(0~150)mm计算。《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8.1.3每个楼梯梯段的最小宽度应符合规范。多层建筑不应小于1.1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2m;医院病房不应小于1.3m,医院、疗养院主要楼梯段不得小于1.65m;商店建筑的共用楼梯及电影院主楼梯梯段不应小于1.4m。人员密集场所应符合人流股数。六层及六层以下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m。梯段改变方向时,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m。高层居住建筑楼梯梯段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1m。住宅户内楼梯的梯段净宽,当一边临空时,不应小于0.75m;当两边临空时,不应小于0.9m。《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m。(四)、楼梯平台宽度——应不小于楼梯段宽度。《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7.3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8.3.4楼梯平台净宽不得小于梯段净宽。直跑梯平台不应小于1.1m。医院主要楼梯和疏散楼梯的平台深度不宜小于2m。《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4.1.4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梯段净宽,且不得小于1.20m。(五)、楼梯井宽度——为了梯段安装和平台转弯缓冲,可设梯井。《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7.9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楼梯,梯井净宽大于0.20m,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4.1.5楼梯井净宽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六)、楼梯扶手高度——指从踏步踏面前缘线垂直量至扶手顶面的距离。楼梯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m。《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7.7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8.4.2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量起不宜小于0.9m。靠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大于0.5m时,六层及六层以下建筑应大于或等于1.05m,六层以上建筑为1.1~1.2m。注:栏杆高度从楼地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高度低于0.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78)100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6.3.5室内楼梯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1100mm。(七)、楼梯净空高度——平台下净高不应小于2.0m,梯段下净高不应小于2.2m。《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8.3.5通行人的楼梯板或梁下净高不应低于2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且包括梯段前后延伸0.3m范围。当双跑楼梯底层中间平台下设通道或梯底作为入口时,为保证平台下净高满足通行要求,可采用以下方式解决:(1)、加大室内外地坪高差。(2)、底层采用长短跑梯段,起步第一跑为长跑,以提高中间平台高度。(3)、取消内侧平台梁,外侧平台梁作反梁。(4)、综合以上(1)、(2)、(3)。(5)、底层采用单跑梯或直跑梯直接从室外上二层。(79)100
(八)、楼梯间尺寸的计算已知条件:层高H,梯段宽B,踏步高h,踏步宽b,梯井宽C。一般情况下是要确定楼梯间的进深尺寸,可按下列步骤计算:1、计算每层楼的踏步数量NN=H/h(N应为偶数)2、计算楼梯段长度LL=(N/2–1)b(80)100
3、计算楼梯间净长度YY=L+D1+D24、换算为轴线尺寸:Y+墙厚,再考虑建筑模数。第二节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结构型式(按梯段结构型式分):板式楼梯;梁板式楼梯。1、板式楼梯——由梯段板承受该楼梯的荷载。楼梯板和平台梁成为整体支承在楼梯间的墙上。2、梁板式楼梯——楼梯板两侧设置斜梁(即梯梁),靠墙侧也可不设梯梁,而支承在墙上。梯梁可放在踏步上面(暗步),也可放在踏步下面(明步)。圆形或弧形楼梯常采用无梁弯板(即扭板),其踏步两端薄缘向外侧调处,内配钢筋。直上式楼梯采用单梁悬挑踏步板的结构型式,一般适用于四周临空、通行量少、荷载较小的楼梯。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按楼梯段的支承方式不同分为梁承式楼梯、墙承式楼梯和悬挑式楼梯三种。(一)、梁承式楼梯指楼梯段荷载由平台梁承受。楼梯构件有梯段、平台梁和平台板。梯段的结构型式也分为板式和梁板式。1、梁板式梯段踏步板断面有:一字形(少用)、L形、反L形、抽孔三角形。梯梁断面有:矩形(用于三角形踏步板)和锯齿形(用于一字形(少用)、L形、反L形踏步板)。梯梁的上下两端分别支承在上下两根平台梁上,平台梁断面为L形。2、板式梯段是一种带踏步板的整板,平台梁断面为L形。平台梁与平台板结合,作为一块带平台梁的槽形平台板。3、梯段与平台梁的连接除了有可靠的支承面外,还应用铁件将两者连接起来。可用焊接或钢筋插接。(二)、墙承式楼梯指梯段支承在梯间的墙上,即用两侧墙和中间的分隔墙来支承梯段。(三)、悬挑式楼梯踏步板一端嵌固在墙上或梁上,另一端悬空。悬挑方式有:1、墙上挑板——结构要求:墙厚≥240mm;砖≥MU10;砂浆≥M5。2、梁上挑板——每一梯段只有一根梯梁,踏步板从梯梁侧面挑出(连平台板),梁只能现浇施工。3、梁板上挑板——多为平台由柱挑出,踏步板由梯梁挑出。三、楼梯的细部构造(一)、楼梯踏步表面处理(构造详见建筑设计说明)1、踏步面层构造——要求耐磨、防滑、便于清洁。做法与楼地面相同。2、防滑构造——设防滑条,宽20~40mm,距踏步前缘线40~50mm,高出踏步面层5mm。材料应根据踏步面层做法选择(注意要与面层协调)。100
(81)(二)、楼梯栏杆扶手构造1、形式——空花栏杆、实心栏板、混合式。2、砖砌楼梯栏板扶手构造——构造详见中南标图集。3、金属栏杆扶手构造——构造详见中南标图集。栏杆与扶手的连接采用焊接方法;栏杆与踏步的连接方法有:预埋钢板焊接和预留孔直埋(注意栏杆下端应开叉)。第二节台阶与坡道构造室外台阶与坡道是建筑物出入口处室内外高差之间的交通联系部件。一、台阶在台阶与建筑出入口大门之间,常设一缓冲平台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平台深度一般不应小于1.0m,平台的表面应比室内地面略低,平台需做3%左右的排水坡度,以排除雨水。考虑有无障碍设计坡道时,出入口平台深度不应小于1.5m,室外台阶踏步高度一般在100~150mm左右,踏步宽度一般300~400mm左右。《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8.5.1室内台阶步宽不宜小于0.3m,步高不宜大于0.15m,连续踏步数不应小于二级。当高差不足二级时,宜按坡道设置。室外台阶步宽宜为0.35m左右,高宽比不宜大于1︰2.5。8.5.2人员密集场所的台阶高度超过0.7m时,其侧面宜有护栏措施,如用栏杆、花台、花池等。残疾人使用的台阶超过三级时,在台阶两侧应设扶手并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台阶构造做法有:砖砌台阶、石砌台阶、混凝土台阶、钢筋混凝土台阶。二、坡道坡道坡度一般在1/6~1/12。构造做法有:混凝土坡道、碎砖四合土坡道等。表面需做防滑处理,作法有:面层做成锯齿状、设防滑条。《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8.5.3室内坡道坡度(高/长)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高/长)不宜大于1︰10,供少年儿童安全疏散的坡道及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坡度不应大于1︰12。8.5.4汽车库内通车道的最大纵向坡度应符合表6.5.4的规定。表6.5.4汽车库内通车道的最大坡度通道型式坡度车型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百分比(%)比值(高/长)百分比(%)比值(高/长)微型车、小型车151/6.67121/8.3轻型车13.31/7.5101/10中型车121/8.3大型客车、大型货车101/1081/12.5铰接客车81/12.561/16.7注:曲线坡道坡度以车道中心线计。100
(82)8.5.1汽车库内当通车道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其直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缓坡坡度为坡道坡度的1/2。曲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缓坡段的中点为坡道起点或止点。8.5.2汽车坡道应采用耐磨材料和防滑措施。8.5.3自行车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5,并应辅以梯步。第二节有高差处无障碍设计的构造问题主要满足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的通行者的通行。一、坡道的坡度和宽度《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建筑物无障碍设计7.1.3建筑入口轮椅通行平台最小宽度应符合表7.1.3的规定。表7.1.3入口平台宽度建筑类别入口平台最小宽度(m)大、中型公共建筑≥2.00小型公共建筑≥1.50中、高层建筑、公寓建筑≥2.00多、低层无障碍住宅、公寓建筑≥1.50无障碍宿舍建筑≥1.507.2.1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直角形或折返形,不宜设计成弧形。7.2.2坡道两侧应设扶手,坡道与休息平台的扶手应保持连贯。7.2.3坡道两侧凌空时,在扶手栏杆下端宜设高不小于50mm的坡道安全挡台。7.2.4不同位置的坡道,其坡度和宽度应符合表7.2.4的规定。表7.2.4不同位置的坡道坡度和宽度坡道位置最大坡度最小宽度(m)有台阶的建筑入口只设坡道的建筑入口室内走道室外通路困难地段1:121:201:121:201:10~1:8≥1.20≥1.50≥1.00≥1.50≥1.207.2.5坡道在不同坡度的情况下,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应符合表7.2.5的规定。坡度1:201:161:121:101:8最大高度(m)1.501.000.750.600.35水平长度(m)30.0016.009.006.002.807.2.51:10~1:8坡度的坡道应只限于受场地限制改建的建筑物和室外通路。7.2.6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不应光滑。7.2.7坡道起点、终点和中间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0m。二、楼梯形式及扶手栏杆100
(83)7.5.1残疾人使用的楼梯与台阶设计要求应符合表7.5.1的规定。类别设计要求楼梯与台阶形式1、应采用有休息平台的直线形梯段和台阶。2、不应采用无休息平台的楼梯和弧形楼梯。3、不应采用无踢面和突缘为直角形踏步。宽度1、公共建筑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50m。2、居住建筑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20m。扶手1、楼梯两侧应设扶手。2、从三级台阶起应设扶手。踏面1、应平整而不光滑。2、明步踏面应设高不小于50mm安全挡台。盲道距踏步起点与终点250~300mm应设提示盲道。颜色踏面和踢面的颜色应有区分和对比。7.5.2残疾人使用的楼梯、台阶踏步的宽度和高度应符合表7.5.2的规定。表7.5.2楼梯、台阶踏步的宽度和高度建筑类别最小宽度(m)最大高度(m)公共建筑楼梯0.280.15住宅、公寓建筑公用楼梯0.260.16幼儿园、小学校楼梯0.260.14室外台阶0.300.147.6.1供残疾人使用的扶手应符合下列规定:1、坡道、台阶及楼梯两侧应设高0.85m的扶手;设两层扶手时,下层扶手高为0.65m;2、扶手起点与终点处延伸应大于或等于0.30m;3、扶手末端应向内拐向墙面,或向下延伸0.10m。栏杆式扶手应向下成弧形或延伸到地面上固定;4、扶手内侧与墙面的距离应为40~50mm;5、扶手应安装坚固,形状易于抓握。扶手截面尺寸应符合表7.6.1的规定。表7.6.1扶手截面尺寸类别截面尺寸(mm)圆形扶手35~45(直径)矩形扶手35~45(宽度)三、导盲块的设置4.2.1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2、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3、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4、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5、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100
6、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84)4.2.2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化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化带0.25~0.50m处;2、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在距树池0.25~0.50m处;3、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m;4、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5、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6、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表4.2.2-1盲道触感条规格部位设计要求(mm)面宽25底宽35高度5中心矩62~754.2.3提示盲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设提示盲道,其宽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2、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3、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地下铁道入口等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向对应;5、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6、提示盲道触感圆点规格应符合表4.2.3-1的规定。表4.2.3-1提示盲道触感圆点规格部位设计要求(mm)表面直径25底面直径35圆点高度5圆点中心矩50四、构件边缘处理楼梯段和坡道凌空处的边缘构件都应向上翻(即设安全挡台)。第二节电梯与自动扶梯一、电梯(一)、电梯的组成1、电梯井道——内有轿厢、导轨及其支架、平衡锤(重)。2、电梯机房——应满足机房有关设备安装的要求。3、井道基坑——内装缓冲器。4、组成电梯的有关部件——轿厢;井壁导轨及其支架;牵引轮及其钢支架、钢丝绳、平衡锤、开关门、检修起重吊钩;有关电器部件。(二)、构造二、自动扶梯100
(85)第十三章屋顶构造第一节屋盖的形式及其设计要求一、屋盖的形式按所用材料分为:钢筋混凝土屋盖、瓦屋盖、金属屋盖、玻璃屋盖等;按外形和结构形式分为:平屋盖、坡屋盖、其他形式屋盖(曲面屋盖、折板屋盖、等)。二、屋盖的设计要求(一)、结构要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自重和作用于屋顶上的各种荷载。(二)、防水要求——应兼顾“导”和“堵”两方面。以“堵”为主,以“导”为辅。《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3.0.1屋面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以及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按不同等级进行设防,并应符合表3.0.1的要求。表3.0.1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项目屋面防水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建筑物类别特别重要或对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建筑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一般的建筑非永久性建筑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25年15年10年5年设防要求三道或三道以上防水设防二道防水设防一道防水设防一道防水设防防水层选用材料宜选用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金属板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细石防水混凝土等材料宜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金属板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细石防水混凝土、平瓦、油毡瓦等材料宜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毡四油沥青防水卷材、金属板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细石防水混凝土、平瓦、油毡瓦等材料注:1本规范使用的沥青均指石油沥青,不包括煤沥青和煤焦油等材料。2石油沥青纸胎油毡和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系限制使用材料。3在Ⅰ、Ⅱ级屋面防水设防中,如仅作一道金属板材时,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4.1.2屋面工程防水设计应遵循“合理设防、防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三)、保温隔热要求(四)、建筑艺术要求100
(五)、其他要求(86)第二节屋盖的排水一、排水坡度(一)、排水坡度及其表示方式排水坡度:《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13.2屋面排水坡度应根据屋顶结构形式,屋面基层类别,防水构造形式,材料性能及当地气候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表6.13.2的规定。表6.13.2屋面的排水坡度屋面类别屋面排水坡度(%)卷材防水、刚性防水的平屋面2~5平瓦20~50波形瓦10~50油毡瓦≥20网架、悬索结构金属板≥4压型钢板5~35种植土屋面1~3注:1、平屋顶采用结构找坡不应小于3%,采用材料找坡宜为2%;2、卷材屋面的坡度不宜大于25%,当坡度大于25%时应采取固定和防止滑落的措施;3、卷材防水屋面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得超过200mm。天沟、檐沟排水不得流经变形缝和防火墙;4、平瓦必须铺置牢固,地震设防地区或坡度大于50%的屋面,应采取固定加强措施;5、架空隔热屋面坡度不宜大于5%,种植屋面坡度不宜大于3%。排水坡度的表示方法:(1)、高跨比;(2)坡度;(3)角度法(一般不用);(4)、百分比——用于平屋顶(二)、影响屋面排水坡度大小的因素防水材料;年降雨量;其他因素。(三)、屋面排水坡度的形成方法结构找坡(搁置找坡);材料找坡(垫置找坡)二、屋面排水组织设计(一)、排水方式分为无组织排水(自由落水)和有组织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7.2.1屋面排水宜采用有组织排水。三层及三层以下或檐高小于等于10m的中、小型建筑物可采用无组织排水。无组织排水的挑檐尺寸不宜小于0.6m。7.2.2有组织排水有外排水和内排水或内、外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多层建筑可采用有组织外排水。高层建筑和屋面面积较大的多层建筑应采用有组织内排水,也可采用内、外排水相结合的方式。100
(87)(二)、有组织排水系统的要求主要有: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得超过200㎜;水落口周围直径500㎜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水落管的内径不应小于100㎜,每根水落管的最大汇水面积宜小于200㎡;檐沟净宽不小于200㎜,分水线处最小深度(即檐沟起点深度)不应小于120㎜;水落管安装时离墙面距离不小于20㎜,管箍的竖向间距不大于1.2m。100
(8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7.2.3每一屋面或天沟,一般不宜少于两个排水口。7.2.5两个雨水口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下列数值:有外檐天沟24m;无外檐天沟、内排水15m。7.2.6雨水口中心距端部女儿墙内边不宜小于0.5m。7.2.8雨水管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排水时可采用镀锌钢板管或PVC管等;2、内排水时可采用铸铁管、镀锌钢板管等。内排水管在拐弯时应设掏堵口;3、雨水管内径不得小于100mm。阳台排水管直径可为75mm。7.2.10每个雨水口的汇水面积不得超过按当地降水条件计算所得的最大值(又给排水专业进行计算)。《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4.2.4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得超过200㎜;天沟、檐沟排水不得流经变形缝和防火墙。4.2.12(条文说明)水落管的内径不应小于100㎜,每根水落管的最大汇水面积宜小于200㎡。5.4.5水落口防水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3、水落口周围直径500㎜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三)、有组织排水常用方案主要有檐沟外排水、女儿墙外排水、内排水。第三节卷材防水屋面(柔性防水屋面)构造卷材防水屋面是用防水卷材与胶粘剂结合在一起的,形成连续致密的构造层。适用于防水等级为Ⅰ~Ⅳ级的防水屋面。一、卷材防水屋面的材料(一)、卷材——三大类:沥青防水卷材(限制使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推荐使用)。(二)、卷材胶粘剂用于沥青防水卷材的胶粘剂主要有冷底子油和沥青胶。用于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胶粘剂主要为各种与卷材配套使用的溶剂型胶粘剂。如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采用的基层处理剂是聚氨酯底胶,胶粘剂为CX–404胶。二、卷材防水屋面构造(一)、构造组成1、基本构造层次——结构层、找平层、结合层、防水层、保护层。2、辅助层次——根据功能要求而设置的构造层,如隔热层、保温层、隔蒸汽层、找坡层等。(二)、防水层的层数或厚度和铺设1、防水层的层数或厚度——根据防水等级和材料确定100
(89)《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5.3.2每道卷材防水层厚度选用应符合表5.3.2的规定。表5.3.2卷材厚度选用表屋面防水等级设防道数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沥青防水卷材和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自粘聚酯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Ⅰ级三道或三道以上设防不应小于1.5㎜不应小于3㎜—不应小于2㎜不应小于1.5㎜Ⅱ级二道设防不应小于1.2㎜不应小于3㎜—不应小于2㎜不应小于1.5㎜Ⅲ级一道设防不应小于1.2㎜不应小于4㎜三毡四油不应小于3㎜不应小于2㎜Ⅳ级一道设防——二毡三油——2、卷材铺设——按材料和坡度确定《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5.1.6卷材铺贴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1、屋面坡度小于3%时,卷材宜平行于屋脊铺贴;1、面坡度在3%~15%时,卷材可平行或垂直屋脊铺贴;2、屋面坡度大于15%或屋面受振动时,沥青防水卷材应垂直屋脊铺贴,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可平行或垂直屋脊铺贴;3、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5.1.9铺贴卷材应采用搭接法。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流水方向搭接;垂直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年最大频率风向搭接。…5.1.10上下层及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缝应错开,各种卷材搭接宽度应符合表5.1.10的要求。表5.1.10卷材搭接宽度(mm)铺帖方法卷材种类短边搭接长边搭接满粘法空铺、点粘、条粘法满粘法空铺、点粘、条粘法沥青防水卷材10015070100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801008010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60—60—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胶粘剂8010080100胶粘带50605060单焊缝60,有效焊接宽度不小于25双焊缝80,有效焊接宽度10×2+空腔宽100
(90)(三)、卷材防水屋面的细部构造1、泛水构造——泛水是指屋面与垂直墙面相交处的防水处理。其构造要点:(1)、墙面与屋面转角部位将找平层抹成圆弧形或45°斜面,并加铺一层卷材或一层防水涂膜。圆弧半径要求如下:沥青防水卷材:100~150mm;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50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20mm.(2)做好泛水上口的卷材收头固定。(3)、从女儿墙挑出盖板将泛水盖住。(4)、泛水高度及附加卷材或涂膜宽度不应小于250mm。2、挑檐沟构造——其构造要点:(1)、檐沟内增加一层卷材。(2)、转角部位抹成圆弧形。(3)、做好卷材收头固定。(4)、外侧抹灰,做好滴水线。《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5.4.1天沟、檐沟防水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天沟、檐沟应增铺附加层。当采用沥青防水卷材时,应增铺一层卷材;当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宜设置防水涂膜附加层。2、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的附加层宜空铺,空铺宽度不应小于200㎜。3、水落口(雨水口)构造(1)、檐沟外排水水落口构造(2)、女儿墙外排水水落口构造《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5.4.5水落口防水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落口宜采用金属或塑料制品;2、水落口埋设标高,应考虑水落口设防时增加的附加层和柔性密封层的厚度及排水坡度加大的尺寸;3、水落口周围直径500㎜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并应用防水涂料涂封,其厚度不应小于2㎜。水落口与基层接触处,应留宽20㎜、深20㎜凹槽,嵌填密封材料。4、屋面变形缝构造(1)、等高屋面屋面变形缝构造(2)、高低屋面屋面变形缝构造5、屋面检修孔、屋面出入口构造第四节刚性防水屋面构造一、刚性防水屋面的构造做法(一)、防水砂浆、防水涂膜复合防水屋面(二)、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构造层次:结构层、找平层、隔离层、防水层。100
(9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7.3.3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厚度不应小于40㎜,并应配置直径为4~6㎜、间距为100~200㎜的双向钢筋网片;钢筋网片在分格缝处应断开,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7.1.4细石混凝土防水层与基层间宜设置隔离层。7.1.5防水层的细石混凝土宜掺外加剂(膨胀剂、减水剂、防水剂)以及掺合料、钢纤维等材料,并应用机械搅拌和机械振捣。7.2.1防水层的细石混凝土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当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减少泌水性的措施。7.2.2防水层内配置的钢筋宜采用冷拔低碳钢丝。7.3.2刚性防水屋面应采用结构找坡,坡度宜为2%~3%。二、刚性防水屋面的细部构造(一)、分格缝构造分格缝就是在防水层中设置的变形缝。其作用:一是防止屋面温度变形将防水层拉裂;一是防止屋面板挠曲变形将防水层拉裂。7.1.6刚性防水层应设置分格缝,分格缝内应嵌填密封材料。7.3.4防水层的分格缝应设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转折处、防水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并应与板缝对齐。普通细石混凝土和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层的分格缝,其纵横间距不宜大于6m。7.4.1普通细石混凝土和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层,分格缝的宽度宜为5~30㎜,分格缝内应嵌填密封材料,上部应设置保护层。(二)、泛水构造——与卷材防水屋面的构造要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刚性防水层与屋面突出物间须留分格缝,令铺贴附加卷材盖缝形成泛水。7.1.3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以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应留缝隙,并应作柔性密封处理。7.4.2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交接处,应留宽度为30㎜的缝隙,并应用密封材料嵌填;泛水处应铺设卷材或涂膜附加层。7.4.3刚性防水层与变形缝两侧墙体交接处应留宽度为30㎜的缝隙,并应用密封材料嵌填;泛水处应铺设卷材或涂膜附加层;变形缝中应填泡沫塑料,其上填放衬垫材料,并应用卷材封盖,顶部应加扣混凝土盖板或金属盖板。(三)、檐口构造(四)、水落口构造《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7.3.3刚性防水层宜与柔性防水材料组成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复合多道设防。刚性防水层宜设在柔性防水层的上面。两者之间应设置隔离层。第五节涂膜防水屋面构造是用防水材料(涂料)涂刷在屋面基层上,利用涂料干燥或固化以后的不透水性来达到防水的目的。主要适应于防水等级为Ⅲ级、Ⅳ级的屋面防水,也可用作Ⅰ级、Ⅱ级防水屋面多道防水设防中的一道防水层。100
(92)其基本构造层次有:结构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找平层应设分格缝。转角处抹成圆弧形,其半径不宜小于50mm。6.1.3防水涂膜应分遍涂布,待先涂布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可涂布后一遍涂料,且前后两遍涂料的涂布方向应相互垂直。6.1.4需铺设胎体增强材料时,当屋面坡度小于15%时,可平行屋脊铺设;当屋面坡度大于15%时,应垂直于屋脊铺设,并由屋面最低处向上进行。胎体增强材料长边搭接宽度不得小于50㎜,短边搭接宽度不得小于70㎜。采用二层胎体增强材料时,上下层不得垂直铺设,搭接缝应错开,其间距不应小于幅宽的1/3。6.1.5涂膜防水层的收头,应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或用密封材料封严。6.3.2每道涂膜防水层厚度选用应符合表6.3.2的规定。表6.3.2涂膜厚度选用表屋面防水等级设防道数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和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Ⅰ级三道或三道以上设防-不应小于1.5㎜Ⅱ级二道设防不应小于3㎜不应小于1.5㎜Ⅲ级一道设防不应小于3㎜不应小于2㎜Ⅳ级一道设防不应小于2㎜-6.3.3对易开裂、渗水的部位,应留凹槽嵌填密封材料,并增设一层或多层带有胎体增强材料的空铺附加层。6.3.4涂膜防水层应沿找平层分格缝增设带有胎体增强材料的空铺附加层,其空铺宽度宜为100㎜。6.3.5涂膜防水屋面应设置保护层。…采用水泥砂浆、块体材料或细石混凝土时,应在涂膜与保护层之间设置隔离层。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第六节瓦屋面屋面基层上铺盖各种瓦材,利用瓦材的相互搭接来防止雨水渗漏,其构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屋架、檩条、屋面板组成的承重结构;另一部分是由挂瓦条、油毡层、瓦等组成的屋面面层。也有出于造型需要而在屋面盖瓦,利用瓦下的其他材料来防水的做法。一、瓦屋面的承重结构结构型式有桁架结构(屋架)、梁架结构(举架)、空间结构等。二、瓦屋面的基层和防水层瓦屋面的防水材料为各种瓦材及与瓦材配合使用的各种涂膜防水材料和卷材防水材料。在有檩体系中,瓦通常铺设在由檩条、屋面板、挂瓦条等组成的基层上,无檩体系的瓦屋面基层则由各类钢筋混凝土板构成。10.1.2平瓦、油毡瓦可铺设在钢筋混凝土或木基层上,金属板材可直接铺设在檩条上。10.1.3平瓦、油毡瓦屋面与山墙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均应做泛水处理。10.3.3瓦屋面的排水坡度:平瓦、油毡瓦≥20%;金属板材≥10%。100
(93)10.3.6平瓦屋面应在基层上面先铺设一层卷材,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并用顺水条将卷材压钉在基层上;顺水条的间距宜为500㎜,再在顺水条上铺钉挂瓦条。10.3.7平瓦可采用在基层上设置泥背的方法铺设,泥背厚度宜为30~50㎜。10.3.8油毡瓦屋面应在基层上面先铺设一层卷材,卷材铺设在木基层上时,可用油毡钉固定卷材;卷材铺设在混凝土基层上时,可用水泥钉固定卷材。10.3.9天沟、檐沟的防水层,可采用防水卷材或防水涂膜,也可采用金属板材。10.4.1平瓦屋面的瓦头挑出封檐的长度宜为50~70㎜,油毡瓦屋面的檐口应设金属滴水板。10.4.2平瓦屋面的泛水,宜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掺有纤维的混合砂浆分次抹成;…油毡瓦屋面和金属板材屋面的泛水板,与突出屋面的墙体搭接高度不应小于250㎜。10.4.3平瓦伸入天沟、檐沟的长度宜为50~70㎜;檐口油毡瓦与卷材之间,应采用满粘法铺贴。10.4.4平瓦屋面的脊瓦下端距坡面瓦的高度不宜大于80㎜,脊瓦在两坡面瓦上的搭盖宽度,每边不应小于40㎜。油毡瓦屋面的脊瓦在两坡面瓦上的搭盖宽度,每边不应小于150㎜。10.4.5金属板材屋面檐口挑出的长度不应小于200㎜;屋面脊部应用金属脊盖板,并在屋面板端头设置泛水挡水板和泛水堵头板。10.4.6平瓦、油毡瓦屋面与屋顶窗交接处,应采用金属排水板、窗框固定铁角、窗口防水卷材、支瓦条等连接。《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7.3.6瓦屋面1、平瓦屋面在构造上应有阻止瓦和其下的保温层、找平层等滑落的措施,如将檐口部分上翻等。2、瓦上必须预留钉或绑扎瓦所需的孔眼。一般情况下,沿檐口两行、屋脊两侧的一行和沿山墙的一行瓦必须采取钉或绑的固定措施。3、当瓦屋面坡度大于30°或位于大风区和地震区(大于或等于7度时),则所有的瓦均需固定。4、当瓦屋面坡度大于或等于30°时,坡面的下端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檐口或女儿墙、栏杆等,以保证屋面维修人员的安全。5、瓦屋面的檐沟宜为钢筋混凝土或聚氯乙烯成品。6、当瓦屋面的卧瓦(找平)层位于保温层之上时,则应与保温层下的钢筋混凝土基层有可靠的构造措施连接,如在钢筋混凝土板上伸出预留钢筋与卧瓦(找平)层内的钢筋(丝)网连接等。第七节屋盖的保温和隔热一、屋盖保温二、屋盖隔热隔热的途径有:屋盖通风隔热、屋盖蓄水隔热、屋盖植被隔热、屋盖反射阳光隔热等。100
(94)常用的隔热材料有:隔热大阶砖、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9.1.4蓄水屋面不宜在寒冷地区、地震地区和振动较大的建筑物上采用。9.2.4蓄水屋面应采用刚性防水层,或在卷材、涂膜防水层上再做刚性复合防水层;…9.4.3架空屋面的架空隔热层高度宜为180~300㎜,架空板与女儿墙的距离不宜小于25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7.3.4种植土屋面1、种植土屋面的防水等级应不低于Ⅱ级。上面的一道防水层宜为刚性防水层。如为柔性防水层时,则应加水泥砂浆保护层。2、为减轻屋面荷载,种植土屋面应采用人工种植土,其厚度按所种植物所需厚度确定。3、种植土屋面下应设疏水层。疏水层可用专用的疏水配件(如疏水塑料夹层板等)或陶粒、卵石等,上铺无纺布(土工布)组合而成。4、种植土屋面宜采用自控或人控节水型滴灌或喷灌系统。7.3.8保温(隔热)层4、隔热层可采用架空层、设隔热层、种植土屋面、蓄水屋面等。5、采用架空隔热层时,架空的空间高度宜为150~200mm,空气间层应有无阻滞的通风进、出口。架空板与女儿墙之间应留出不小于250mm的空隙。屋面宽度较大时,宜设通风屋脊。100
(95)第十四章门和窗构造一、门窗功能二、门窗类型——按所用材料分:木门窗(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木外窗)、钢门窗(已停止使用)、不锈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塑料门窗、塑钢门窗、玻璃门窗、玻璃钢门窗、彩板(彩色钢板)门窗以及复合材料门窗等。三、门窗的设计要求——坚固耐久、开启方便、关闭密实、便于清洁和维修、造型和比例美观大方。第一节门窗的形式与尺度一、门的形式与尺度(一)、门的形式1、平开门2、弹簧门——有单向弹簧门和双向弹簧门。宜采用地弹簧(地龙)或油压闭门器等以便关闭平缓。弹簧门门扇应为半玻璃或全玻璃,以免进出是相互碰撞。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或其他儿童集中活动的场所不得使用弹簧门。3、推拉门——有上挂式和下滑式4、折叠门——有侧挂式和推拉式5、转门——旁边必须设平开门,作为安全疏散用6、卷帘门7、自动(感应)门(二)、门的尺度——尽量采用3M模数,混凝土砌块建筑可以采用1M模数。门扇高度≥2.0m,门扇宽度≤0.9m。门洞太高时应设亮子。二、窗的形式与尺度(一)、窗的形式——平开窗、固定窗、上悬窗、中悬窗、下悬窗、推拉窗、立转窗等。多层建筑(≤六层)常采用外开或推拉。高层建筑不应采用外开窗,应采用内开或推拉。中、小学等需儿童擦窗的外窗应采用内开下悬式或内开式,并应采用长脚铰链等配件,使开启扇能180°开启,并使之紧贴窗面或与未开启窗重叠而不占据室内空间。(二)、窗的尺度——尽量采用3M模数,混凝土砌块建筑可以采用1M模数。平开窗的开启扇,其净宽不宜大于0.6m,净高不宜大于1.4m。推拉窗的开启扇,其净宽不宜大于0.9m,净高不宜大于1.5m。(三)、窗洞口的确定——窗地比(窗地面积比、采光面积比)和玻地比、窗墙比的要求第二节木门构造一、平开木门的组成——门框、门扇、亮子、五金零件和附件。二、门框——边框、上框、中横框、中竖框。(一)、门框的断面形式和尺度——图7~11(二)、门框的安装方式——塞口方式(需留安装缝)和立口方式安装缝宽度:当饰面为涂料时,上下及两边各留出15~20mm,饰面为面砖时为20~25mm;当饰面为石材等时,缝隙宽尚应酌情增加,以饰面层厚度能盖过缝隙5~10mm左右为度,但又不宜压盖框料过多。100
(96)(三)、门框与墙体的固定(四)、门框在墙体中的位置——内平、外平、立中、内外平。三、门扇——按构造型式分为镶板门(包括玻璃门、纱门、百叶门)和夹板门两类。四、成品装饰木门窗第三节铝合金及彩板门窗构造第四节塑料门窗和塑钢门窗的构造第五节遮阳遮阳的形式与选择及构造。第十五章变形缝构造变形缝——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变形缝的设置:建筑物因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热胀冷缩,在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建筑平面变化较多或结构类型变化较大时,建筑物会因热胀冷缩变形较大而产生开裂。为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常常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沿高度方向预留缝隙,将建筑物断开。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隙称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在同一栋建筑物中,由于高度、荷载、结构及地基承载力的不同,致使建筑物各部分沉降不均匀,引起房屋破坏。须在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部位将建筑物断开,使两侧各位可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这种为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的各部分在地震时相互撞击造成变形和破坏,应设置防震缝,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第一节伸缩缝一、伸缩缝的构造要求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盖、屋盖全部构件断开,基础受温度影响不大,可不断开。二、伸缩缝的最大间距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砌体类别屋盖或楼盖类别间距(m)各种砌体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5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40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6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50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75无保温层或隔热层60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100注:详见教材100
(9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1.1的规定。(单位:m)表9.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排架结构装配式10070框架结构装配式7550现浇式5535剪力墙结构装配式6540现浇式4530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构件装配式4030现浇式3020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9.1.2对下列情况,9.1.1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9.1.3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9.1.1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2)采用专门的预应力措施;3)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三、伸缩缝的宽度20~40mm,多为30mm。四、伸缩缝的截面形式有平缝(墙厚≤240mm)、错口缝、企口缝。五、伸缩缝构造墙体处、楼盖处、屋盖处的构造详图——详见中南标图集。第二节沉降缝一、沉降缝的构造要求建筑物在构造上必须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构件断开。二、沉降缝设置的部位不同种类的地基土壤交界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相差很大处;结构型式不同处;新建、扩建的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毗连处;建筑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转角处。三、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和建筑物高度有关,地基越弱,沉降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要求的缝宽越大。(沉降量、沉降差)沉降缝的宽度地基性质房屋高度H缝宽B(mm)一般地基<5m5~10m10~15m305070软弱地基2~3层4~5层5层以上50~8080~120>120湿陷性黄土地基≥30~70100
(98)四、沉降缝构造——详见中南标图集。五、沉降缝的基础处理有双墙方案和悬挑基础方案。(教材图)第三节防震缝(抗震缝)一、防震缝构造要求——与伸缩缝相同二、防震缝设置的部位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超过层高1/3或1.0m);各部分刚度、质量和结构型式截然不同。(防震缝通常设在房屋体型变化的地方;或设在房屋刚度突然变化的地方。)三、防震缝的宽度在多层砖墙房屋中,按设防裂度的不同取50~70mm。在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中,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5m时,缝宽为70mm。当建筑高度超过15m时:设防烈度6度,建筑每增高5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设防烈度7度,建筑每增高4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设防烈度8度,建筑每增高3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设防烈度9度,建筑每增高2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3.10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四、防震缝构造——详见中南标图集。100
(99)1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休闲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房地产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休闲水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宿迁市泗洪县年产5000吨河蟹饲料加工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秀水街商贸物流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房建学校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徐圩新区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溆浦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纺织面料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妃子笑荔枝种植示范及良种苗木繁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院第四教学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废旧塑料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院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