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50 KB
  • 2022-04-29 14:13:37 发布

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7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1.1项目名称**市**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1.1.2项目建设地点***********1.1.3项目建设单位**市**中学1.1.4项目联系人联系人:******电话:******1.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概况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实施纲要中提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10月,**区教育集团化成立,**市**中学以松散形的方式成为**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2012年9月,随着集团化办学工作的推进,**中学由**主校托管。教育局从**连派两名校级干部到**中学工作,现任校长是**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是**派过来的副校长。在实施集团化管理之后“**市**中学”已更名为“**市****中学校区”。75 **市****中学校区始建于193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初级中学。学校土地使用证占地面积18726平方米,实际占用土地面积17874.77平方米,其中**占用851.23平方米。校区楼房建筑面积10491.54平方米。其中:1号教学楼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该楼建于1985年。2号教学楼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建于1995年。3号教学楼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建于2002年。4号楼系**占用学校土地所建楼房,其中的1056.54平方米归学校无偿使用。体育馆建筑面积715平方米,建于1986年。经2011年校安工程鉴定,现1号楼、2号楼及体育馆墙体已经出现酥松状况,不符合抗震标准。楼内均无消防设施,加之初建时内置电源线路过细,负载低,老化严重,不但早已达不到现代化教学办公要求,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学校地处风光秀丽的南运河畔,毗邻带状公园。校园内绿意葱茏,环境优美。在优美的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校以打造静雅的校园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塑造儒雅的师生气质为核心,以自主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自尊、自立、自强、自主”为育人理念,以艺术教育和外语教育为办学特色,孕育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全校师生和衷共济,办学成果喜人:学校先后获得了**省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市艺术特色学校、**市外语教育特色学校、**市绿化先进单位、**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市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市中小学音美学科可教研基地学校、**市教育系统安全教育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75 1.3项目编制依据(1)国家有关部委及**市的相关法规和规范(2)《**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2008年)(3)《**省建设工程费用标准》(2008年)(4)《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7)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版)》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5号(8)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印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年]1325号)(9)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1.4研究工作的范围(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项目建设规模及功能(3)工程技术方案(4)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5项目建设内容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7043.54平方米,新建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17523.2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185.3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666.69平方米,半地下建筑面积2671.2075 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新建教学综合楼、车库入口收发室及大门收发室、绿化、操场恢复、消防等附属配套设施。拟建36个班型,每班50名学生,共计容纳学生1800名。1.6项目建设期本项目建设期为21个月。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5989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为自筹(拟申请市级资金补助)。1.8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单位数量1规划建设用地面积m27043.542建筑基底面积m24206.62其中新建教学楼m22901.393号楼m24544号楼m2851.233总建筑面积m220849.75其中地上建筑面积m211185.32地下建筑面积m23666.69半地下建筑面积m22671.203号楼m2227075 4号楼m21056.544容积率0.775建筑密度%226绿化率%351.9研究结论1.9.1结论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切实改善**市**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配套条件,极大地提高区域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本项目建设方案合理,工程技术方案先进、可行,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1.9.2建议(1)项目施工地点位于学校内,应特别注意施工安全,避免造成师生及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2)项目建设要特别是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施工期间避免对周围居民或企事业单位造成影响。(3)项目的建设方案、功能设置、建筑材料、设备选择应充分考虑先进、完备、安全、节能、环保要求。(4)在项目前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从长远考虑。7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2.1.1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75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1.2**市制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5 《**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内先进城市为标杆,提高优质教育的供给水平,增强教育服务**振兴的整体实力,扩大**教育在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成教育强市,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到同期副省级城市前列。**市为发展规划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办起更具活力的**教育。主要标志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领域发展力度明显加大,薄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力度明显增强,区域间、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明显缩小;完成普及15年教育的任务,办学行为规范,市民对教育发展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二步,办起更有质量的**教育。主要标志是:各级各类学校均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优质教育形成有序扩张的基本格局,区域间和学校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完成教育强区、县(市)创建任务,建成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区;全面普及15年教育。第三步,办起更具优势的**教育。主要标志是:素质教育得到扎实推进,“区区有特色、校校有特点”的特色办学局面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75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应当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基础作用、支撑作用和牵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中学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根据该项目所处区位特点,综合分析其在该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总体要求及社会稳定,建设该项目是有必要的、可行的。75 2.3项目建设的合理性2.3.1校区建筑新建比翻修更合理校区楼房建筑面积10491.54平方米。其中:1号教学楼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2号教学楼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3号教学楼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体育馆建筑面积715平方米。经2011年校安工程鉴定,现1号楼、2号楼及体育馆墙体已经出现酥松状况,不符合抗震标准。楼内均无消防设施,加之初建时内置电源线路过细,负载低,老化严重,不但早已达不到现代化教学办公要求,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校舍是老式格局建造,房屋面积小,各功能教室不健全,按照**省出台的创建强校验收标准来看,已经远远达不到所需标准,本工程拟对1号教学楼及体育馆进行拆除新建总投资为6214.65万元。而2011年经校安工程鉴定,1号教学楼、体育馆建筑物加固改造所需要费用为4400万元,约为新建成本的70%。考虑到多年维修运行成本,所以校区建筑新建要比翻修更具合理性。2.3.2功能性教室的规模上新建教学楼更合理按照双高普九的验收细则,若只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翻修,不足以满足验收标准对于功能性教室及生均建筑面积的要求。而将1号教学楼及体育馆进行拆除新建包含学生食堂、体育馆、学生教学楼、部分功能教室等75 ,2号教学楼拟拆除规划为绿地,3号楼改建为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体的艺术楼,4号楼作为电教馆。这样从功能性教室的规模及生均建筑面积上都足以满足学校日后的可持续发展。2.3.3班型设计的合理性根据2011年10月10日由**区教育局办公室印发的,**教发【2011】16号《**区教育局关于组件中小学教育集团的决定》,为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省、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践行区委、区政府“致力民生、崇尚务实”执政理念,努力完成全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奋斗目标,不断满足全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快教育强区创建金城,经区教育局研究,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决定以**市**等10所优质学校为核心,组建10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其中:**市**教育集团。集团总校为**,成员学校包括一四九中学,**中学、回族中学、一四五中学。**中学原有招生片区为:多福、省医院、怡静园、金生、药大、文翠、河畔、双路等社区,生源约为400名;**原有招生片区为总院、地王、盛华苑、五爱、运河、兴胜、春河、秀山、六合、青年等社区,生源约为1400名。该项目建成后现有的两个招生片区要合二为一,生源总数约为1700~1800名。而**中学校区作为**教育集团的一个年部的分校区,原有的20个班型是无法满足的,所以设置36个班型每班50人是合理的。2.3.4设置综合电化教室的合理性根据省教育厅2011年2月1日提出的75 《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学生机比、师机比,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实现校园数字化。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络和资源库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强电教机构和其他信息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网络教研。”。考虑到**中学将作为**市**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本项目落成后将成为**的一个年部。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提高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将加设大型多媒体公开课,及组织学生文艺演出等。位于**区文艺路58号的文艺路第二小学作为市区内重点学校,占地面积8061平方米,共有1557名学生,45班级,153名教师,只有两栋教学楼,建筑面积9016平方米,缺少多媒体功能教室,学校无法开展过媒体课程及召开艺术节等活动。由于与本项目仅一条马路相隔,考虑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与节约,将本工程中设置的综合电话教室与文艺路二小学共享,在满足本校教学需求的同时也可以为文艺路二小学提供教学资源。充分的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以达到资源的节约。由此可见,设置综合的、数字化的综合电化教室是合理可行的。2.3.5地下停车位设置的合理性本工程地下二层设置有地下停车位44个。75 **中学现有在职教师103名,在本工程建成后,**中学成为**教育集团的一个年部的分校区,在职教师将达到170名,位于**区文艺路58号的文艺路第二小学,共有153名教师,目前学校教师有近60辆车,由于校区无法提供停车位安放车辆,停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任职教师。考虑到资源的节约,且两所学校的实际地理位置很近,将本工程的地下停车场与文艺路第二小学共享,在满足本校师生对停车位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减缓文艺路二小学教师停车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本工程底下二层设置底下停车场是合理可行的。75 第三章建设用地及建设条件3.1建设用地概况本项目位于**市***********。选址交通方便、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环境适宜,远离污染源和危及安全的区域。3.2气象条件**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一般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冬夏季较长,春秋季节较短。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主要气象条件:年平均气温7.7℃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30.6℃日最大温差18℃年平均降水量755.4mm日最大降水量118.9mm最大积雪深度200mm平均风速3.7m/s最大风速29.7m/s平均相对湿度65%3.3自然地理状况**是**省的省会,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是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km275 ,市区面积3495km2。总人口720.4万人,市区人口506.6万人。**市位于辽河平原中部,东部为辽东丘陵山地,北部为辽北丘陵,地势向西、南逐渐开阔平展,由山前冲洪积过渡为大片冲积平原。地形由北东向南西,两侧向中部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m;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m。市内最高处在**区,海拔65m;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m。皇姑区、和平区和**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m之间。东陵区多为丘陵山地。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积为102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分布于东部山区的西坡,向西南渐拓。**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为447.2m,在法库县境内;最低海拔高度为5.3m,在辽中县于家房镇。**东部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辽阔平原。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30—50m。3.4场地及交通条件本项目位于**市**区,建设地点交通比较便利。场址周围道路已经形成道路网,与外界城市主干道相连接。本项目场地条件好,便于本项目的施工组织和实施。用地形状呈方形,地块地形平坦,场地开阔,现场条件便于施工组织协调,也便于建设材料的运输和存放场地的选择,避免二次倒运。现场具备供水、供电条件,可以满足施工要求。75 3.5建设条件(1)供水本项目给水水源为市政供水管网,经给水泵房加压后为教学综合楼供水,其水质、水量均能满足要求。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93.23m3。(2)排水本项目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制排水,生活污废水经排水管网收集后,经室外污水检查井排至校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统一进行处理排放。排水量按生活用水量90%计算,最高日排水量为83.91m3。(3)供热本项目冬季供暖热源由**市惠天热力供暖公司提供,采暖为集中供暖,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越的、无污染的学习、工资和生活的环境。(4)供电由市政提供一路10kV电源,引至本建筑地下二层的变电所,内设一台1250KVA变压器。备用电源由柴油发电机组提供。(5)通讯本项目内弱电设计可根据使用数量及需要在项目内设置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宽带系统,信号引自市网。75 第四章项目规模核定与建设规模4.1项目建设规模核定原则4.1.1规模核定依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3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4.1.2核定过程说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由原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部2002年4月17日批准,2002年7月1日施行。“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标准”明确学校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要求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规定。《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是为确保中小学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而制定的。“规范”适用于城镇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规范”的实施,将促进学校建筑设计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并合理地安排学校用地。75 《建筑设计资料集》由建设部设计局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成的总编委会负责编写,在涵盖建筑设计领域权威数据的同时,还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等诸多知识领域,是建筑设计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书。本项目以《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3册中小学校部分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为保证饮食建筑设计的质量,使饮食建筑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而制定。“规范”对食堂分类、使用面积指标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市**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用地规模及运动场地参照《**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核定,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参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核定。核定过程中,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对部分数据予以微调,如根据小班化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每个教学班一间普通教室的基础上、按班型的3:1比例增加选修教室和自修教室,适当增加专用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考虑师生就餐需要,适当增加食堂同时使用人数等。4.2项目建设规模4.2.1使用功能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规定,校舍由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组成。本项目三类用房内容如下:75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辅房、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电教器材室、图书阅览室、生物实验室、体育馆、综合电化教室等。行政办公用房包括: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教研室、安防监控室、仓库等。生活服务用房包括:食堂、开水房、厕所及配电室。4.2.2建设规模核定**市**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共36个教学班、每班50名学生,共计1800名学生。初步核定,项目教学建筑面积18080.76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学楼14754.22m2不含地下停车场面积,3号楼为艺体楼2270m2,4号楼为电教馆1056.54m2),生均建筑面积约为10平方米,符合《**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生均建筑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的规定。考虑到小班化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未来发展需要,本项目建设规模是合理的。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一览表用房名称每间使用面积面积指标备注36班1800人间数/人面积小计(m2)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5266.181.普通教室69.75382650.52.辅房03.专用教室826.5化学实验室(含准备室)137.752275.5物理实验室(含准备室)137.752275.5生物实验室(含准备室)137.752275.54.公共教学用房1789.18综合电化教室(含设备间)831.341831.34更衣淋浴室69.75169.75休息室23.86123.86体育馆(不含休息室)841.91841.9体育器材室22.33122.3375 二、办公用房1715.39教研室69.737488.11行政办公室69.736418.38教学办公室42.655213.25消防控制室42.65142.65会议室152.522305.04仓库108.51108.5教学设备室69.732139.46传达值宿室0三、生活服务用房2005.85教师餐厅433.981433.98厨房448.871448.87强电室69.75169.75弱电室69.75169.75进风机房64.5164.5排风机房68168空调机房68168换热站69.75169.75消防水池109.251109.25水泵房68168水箱间68168厕所3613468使用面积合计(m2)8987.42地下车库建筑面积(m2)2768.99不包括设备用房3号楼2270拟改为艺体楼4号楼1056.54拟改为电教馆建筑面积合计(m2)20849.75生均建筑面积(m2)18080.76180010不含地下车库75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本工程包括新建教学综合楼、收发室50平方米、地下车库入口北门与东门各一个,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共设36个教学班,可容纳1800名学生。规划用地面积为7043.54平方米,新建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17523.2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185.3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666.69平方米,半地下建筑面积2671.2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5.1指导思想本项目建设以“立足现在,突出特质,功能先导,保障发展”为指导思想。5.1.1立足现在在规划和构思的过程中要符合现行教育政策和指示,科学确立教学综合楼的规模、建筑风格、功能定位等。5.1.2突出特质教育建筑要尊重其固有的特质,在选址时考虑满足学校的服务半径,学校应有安静及卫生环境,很好地解决朝向、采光、通风、隔声等问题。5.1.3功能先导整体建设要从满足教学要求的角度考虑其建设和规划。规划建设要服务、服从于它的教学要求,它的功能设计符合学校建筑的特点,合理安排功能与流线。5.1.4保障发展75 既要考虑到当前阶段的建设,又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本项目建成后,不仅提高了周边的教学环境,又提升了该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5.2总图5.2.1规划布局本项目位于***********,北至文艺路,南至住宅,东至小南街,西至东滨河路。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将与周围建筑、公共设施等形成有机的整体,以达到符合该地区整体规划的要求。同时根据办公、防火、安全、卫生等要求,结合场地地形、地址、气象条件、建设程序以及远期发展等因素,以“人本、自然、超前、现代、实际、安全”为中心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二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校园环境。从项目总体规划、单体平面、建筑立面、景观设计、色彩空间等方面体现出生态、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为工作学习打造出和谐、自然、舒适的全新空间。5.2.2场区现状场区内分为1号教学楼,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2号教学楼,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体育馆,建筑面积715平方米。3号教学楼,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本项目建设需拆除1号教学楼和体育馆。5.2.3出入口布置75 教学综合楼布置在校园的北侧,校园的东侧邻街处设置了主入口,为学生和车辆主要入口,车辆靠道路右侧行驶,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师生靠道路左边行走,可进入新建教学综合楼及操场。5.2.4日照间距本项目建成后,可以保证其周边建筑的日照时间满足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范或规定。教学楼的教室均为朝南的房间,日照时间大于2小时,满足要求。5.2.5竖向设计场地现状较平坦,场地设计坡度为0.3%,为平坡场地。5.3建筑5.3.1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小学校建设标准》GB50099-201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21/T1899-201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省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规范》5.3.2平面设计本工程占地面积为2901.39m2,其中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为17523.21m2,地上5层、地下2层。75 地下一层设有车库、设备间、消防水池、水泵房库房等房间。半地下层设有教师餐厅厨房、阅览室等房间。一层设有综合电化教室、教室、办公室、消控兼值班室、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间、库房及设备间等房间。二层设有综合电化教室、教室、办公室、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间、放映室及设备间等房间。三层设有教室、办公室、生物实验室、实验准备间、运动场、库房、休息室、管理室、音像室、更衣室、淋浴间等房间。四层设有教室、办公室、生物实验室、实验准备间等房间。五层设有教室、办公室、物理实验室、实验准备间、辅导室等房间。收发室,建筑面积50m2;地下车库入口北门与东门各一个。5.3.3立面设计建筑造型力求简洁明快使形体现代,通过立面材质对比使尺度对比及建筑体块对比,充分体现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建筑的形象。其外立面充分考虑当地地域及民族的立面特征,在有新突破的同时充分尊重地域及民族文化,使之浑然一体。本工程建筑层数以多层为主,根据布局特点,采用框架结构体系为主,以提高建筑灵活性。5.3.4剖面设计地上5层、地下2层。室内外高差1.50m,地下1层层高3.6m,半地下层层高3.9m,1层层高4.5m,2-5层层高均为3.9m,建筑高度为22.75m。5.3.5建筑构造与装修(1)外墙及饰面75 外墙为200mm厚混凝土空心砌块,外贴100mm厚保温板。饰面采用彩色外墙砖及涂料。(2)内墙±0.000以上防火墙、楼梯间墙、主要房间分隔墙采用200厚MU5混凝土空心砌块,局部隔墙(卫生间、管井等)采用100厚混凝土空心砌块。(3)屋面工程屋面防水执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采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3厚(两道),共6厚。保温层为100厚保温板,排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4)防水工程楼地面防水层构造选用改性沥青防水层3mm厚,防水层四周卷起600mm高;有地漏的房间均向地漏方向找坡0.5%,入口处的地面较所在楼面低15mm-20mm。(5)门窗工程外门:选用不锈钢玻璃门;内门:成品实木门;卫生间、厨房等:木制胶合板门。外窗:单框双玻塑钢窗。(6)内装饰工程:装修一览表名称楼、地面结构降板内墙面天棚踢脚(墙裙)75 门厅、前厅、走廊磨光花岗岩地面乳胶漆石膏板吊顶磨光花岗岩教室防滑地砖刮大白墙面刮大白两遍地砖踢脚实验室防静电地板刮大白墙面刮大白两遍楼梯防滑地砖刮大白石膏板吊顶地砖踢脚卫生间防水地砖50mm釉面砖铝条板吊顶综合电化教室耐磨地胶板吸声板穿孔石膏板吸声板矿棉吸声板耐磨地胶(7)埋件、构件的防腐、防锈所有埋入墙体的木构件均须满涂沥青防腐,露明部分刷底漆一道,调合漆二道。金属构件(铝合金除外)均先除锈,埋入部分刷樟丹两道,露明部分刷樟丹一道,再刷调合漆两道。5.3.6无障碍设计本项目各建筑主入口处设有无障碍残疾人坡道,宽度不小于1.2m,坡度1:8~1:12。5.4结构5.4.1设计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5.4.2基本信息基本风压0.55KN/m2基本雪压0.50KN/m2土壤冻结深度1.20m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二级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重要性系数:1.0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重点设防类(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并将设计基本加速度增加0.05g)5.4.3环境类别基础、与土壤直接接触或露天环境的混凝土构件,为二类b;卫生间混凝土构件,为二类a;75 室内地面以上的混凝土构件,除注明者外,其环境类别均为一类。5.4.4活荷载(标准值)取值配电室7.0KN/m2;教室2.5KN/m2;办公室2.0KN/m2;有分隔蹲厕卫生间8.0KN/m2;走廊、门厅、楼梯间3.5KN/m2运动场4.0KN/m2;会议室2.5KN/m2综合电化教室4.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扶手栏杆水平荷载1.0KN/m;其余未注明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的相应值取用。5.4.5结构形式本工程建筑均采用框架结构。柱网以7.5mx9.3m为主,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700mmx500~700mm,框架梁截面尺寸为250~400mmx400~700mm。5.4.6基础形式本工程建筑拟采用独立基础。具体基础形式,还需待地勘完成后确定。5.4.7结构材料75 混凝土材料表构件名称基础基础梁框架梁板框架柱圈梁构造柱强度等级C30C30C30C30C20钢筋材料:HPB300级fy=270N/mm2HRB335级fy=300N/mm2HRB400级fy=360N/mm2RRB400级fy=360N/mm2框架柱、梁、板、楼梯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分布钢筋采用HPB300钢筋,梁、柱箍筋及基础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框架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钢管、型钢、钢板:Q235-B级钢、Q345-B级钢焊条:HPB235钢筋、Q235-B级钢焊接:E43系列HRB335级钢筋焊接:E50系列HRB400级钢筋焊接:E55系列砌体:室内地面以下用MU7.5混凝土空心砌块,孔内灌注Cb20混凝土,Mb5水泥砂浆砌筑;75 室内地面以上用MU5混凝土空心砌块,M5混合砂浆砌筑。5.5给水排水5.5.1编制依据及范围(1)编制依据建筑专业提供的方案图;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1477-20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2)编制范围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雨水系统。5.5.2给水系统(1)水源供水现状:本项目给水水源为市政供水管网,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一根DN100的引入管为校区直接供水,校园内设置消防蓄水池一座。生活饮用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75 本项目给水系统接入校区室外供水管网,在地下二层设置生活水泵房为教学综合楼供水。(2)用水量:本工程各用水项目用水量汇总表序号用水项目名称用水量标准(L)单位使用人数或单位数使用时间(h)小时变化系数(K)用水量(m3)最高日最大时平均时1教学办公50.00L/人·班按170人计算81.508.51.591.062学生40.00L/人·班按1800人计算81.507213.593教工食堂25L/人·次按170人计算121.504.250.530.354小计84.7515.6210.415未预见水量按本表1至3项之和的10%计8.481.561.046合计93.2317.1811.45最高日用水量为93.23m3/h;平均时用水量为11.45m3/h;最大时用水量为17.18m3/h;(3)生活给水系统的组成生活给水系统由加压设备、水表、供水管网、阀门、用水器具等组成。(4)给水系统竖向不分区,供水方式为下行上给方式,枝状管网。(5)本建筑设置水表井,内设水表,以计量建筑用水量。(6)给水管材拟采用PP-R管,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型产品。75 (7)给水管道在交付使用之前须经冲洗和消毒,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方可使用。5.5.3排水系统(1)校内排水现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本项目采用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制排水。(2)排水量按生活用水量90%计算,最高日排水量为83.91m3。(3)地面(±0.000m)以上由生活排水管网收集后,重力自流排出,生活污废水经排水管网收集后,经室外污水检查井排至校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统一进行处理排放;地面(±0.000m)以下的废水排至集水坑内,由潜水排污泵提升至室外污水检查井内,再排至校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统一进行处理排放。校区现有的排水管网排水且能力充足,可以容纳本项目所排放的生活污、废水。(4)食堂厨房内的含油废水经室外隔油池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至校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内,进行统一处理排放。(5)排水塑料管拟采用U-PVC,管材管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排水管道的横管与横管、横管与立管的连接应采用45°三通或45°四通和90°斜三通或90°斜四通,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必须采用两个45°弯头。(6)排水立管底部连接弯头下部回填土应夯实,用75 C15混凝土做300×300×200管墩,管道与管墩间用砂浆稳好。(7)卫生间排水立管采用伸顶通气管。(8)地漏采用深水封反溢地漏,其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9)由于校内原有化粪池不能满足新增项目的需要,故本项目需在室外新建一座13#化粪池。5.5.4雨水排水系统(1)降雨强度公式:q=1984(1+0.77LgP)/(t+9)0.77建筑物的屋面雨水重现期为2年,降雨历时为10min。(2)屋面拟采用87型平篦式雨水斗,雨水经雨水斗收集,经雨水管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或附近的雨水口;道路雨水由雨水口收集,排入校区雨排水管网;运动场雨水由场地周边排水暗渠收集排入校区雨排水管网。5.6采暖通风5.6.1编制依据及范围(1)编制依据有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本专业的有关设计规范和规定。《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736-2012《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75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2)编制范围采暖系统、通风系统。5.6.2室外气象参数冬季供暖-16.9℃冬季通风-11℃夏季通风28.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5.3℃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60%冬季室外平均风速2.6m/s冬季大气压力102.08KPa夏季大气压力100.09KPa5.6.3室内空气设计参数办公室、教室18℃宿舍20℃餐厅18℃卫生间16℃厨房、热加工间10℃走道、门厅、14-16℃5.6.4采暖设计(1)本项目冬季供暖热源由**市惠天热力供暖公司提供,采暖为集中供暖,采暖热媒度为80/60℃。采暖系统定压及补水由补水装置统一解决。采用散热器供暖。75 (2)采暖方式:单管上供下回或水平串联形式,散热器拟选用钢制节能型对流散热器。(3)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及同类工程设计综合分析,确定半地下层节能热指标为41W/m2,采暖热负荷为109.52KW;综合电化教室节能热指标为72W/m2,采暖热负荷为102.63KW;运动场节能热指标为80W/m2,采暖热负荷为87KW;地上部分除综合电化教室及运动场外的其余建筑节能热指标为45W/m2,采暖热负荷为390.26KW;总热负荷为689.41KW。(4)敷设于地沟、非采暖房间内的管道均需保温,保温材料采用岩棉管壳。5.6.5室外供热管道室外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管材选用预制聚氨酯保温管,外做高密度聚乙烯保护壳。管顶平均复土为1.2m。管道材料选用无缝钢管。管道热补偿采用自然补偿及直埋型波纹管补偿器补偿。在分支点处设有检查井及阀门。5.6.6通风方案为保护环境和士兵的身体健康,在产生大量余热、余湿及有害气体的房间,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设置机械通风。(1)公共卫生间设有通风器:选用排风器,并设止回阀,经屋顶排出。换气次数为10次/h。(2)餐厅厨房设通风机,进行全面通风换气。换气次数为30次/h。(3)厨房加工间操作台排油烟系统采用排油烟专用风机、油烟净化器、雾水烟罩。需经专业人员另行设计安装。75 5.7电气设计5.7.1编制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通用用电设备设计规范》GB50055-2011《火灾自动报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5.7.2强电设计75 (1)负荷等级:本工程供电负荷等级按二级负荷考虑。所有消防用电负荷(消防控制室、消防泵、消防用风机、防火卷帘、消防广播、应急照明等)、安防系统用电、电子信息机房用电、公共照明、电梯电源、换热站、生活水泵、排污泵等用电负荷为二级负荷;普通照明及普通动力为三级负荷。(2)供电电源及负荷容量:本工程供电负荷等级为二级,由校园北方市政引一路10kV电源供电。校区用电负荷安装总容量为1250kW。其中本工程二级用电负荷计算负荷容量为100kW;三级用电负荷计算负荷容量为620kW。(3)备用电源:拟选择一台200kW柴油发电机组,以满足全部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柴油发电机组选用高速、无刷型自动励磁交流同步发电机,配自动电压调整装置,并装设快速自动起动及电源投入装置,满足30S内的供电要求,并具有连续三次自起动的功能。采用电动起动,并带电池内阻检测系统。(4)10/0.4kV变电所:变电所设于新建综合楼地下一层,采用1x1250kVA干式变压器。a、电能计量:本工程采用高压集中计量,在10kV进线设置总计量装置,在低压回路设电力计量子表。b、补偿方式:本工程采用低压侧集中自动补偿方式,选用可控硅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大于0.9。c、操作电源:高压真空断路器操作电源采用AC220V。d、继电保护:采用微机综合自动化保护方式,10kV进线设置过流保护、速断保护、零序保护;变压器采用高温报警、超温跳闸保护。e、设备选择:高压开关柜采用环网柜,变压器采用S11型干式变压器低压柜采用GGD2型固定开关柜。75 (5)面板开关、插座:照明开关均为250V,10A,暗装,安装高度均为底边距地1.3米,应急照明开关带指示灯。插座均为单相两孔+三孔安全型插座。根据安装位置及使用要求选用250V,10A或16A,暗装。潮湿场所选用防潮或防溅型面板、底边距地为1.5米,个别场所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确定。(6)照明、动力配电箱:配电箱均为标准箱,除配电间内、机房内明装外,其它为暗装,安装高度均为底边距地1.5米。应急照明配电箱应有明显标志。(7)电缆桥架:在电气竖井、配电室、走廊吊棚内根据实际配电情况选用电缆桥架敷设;重要负荷及消防负荷的主用回路及备用回路应分桥架敷设,共桥架敷设时桥架应设置防火隔板。(8)电缆及导线选型:低压配电线路采用WDZ-YJ(F)E-0.6/1kV型低烟无卤阻燃铜芯电力电缆;普通电力、照明分支线路采用WDZ-BYJ(F)-0.45/0.75kV型导线。消防干线采用WDZN-YJ(F)E-0.6/1kV型低烟无卤阻燃耐火铜芯电力电缆,消防泵、防排烟风机等设施采用BTLY-0.45/0.75kV型柔性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应急照明分支线路采用WDZN-BYJ(F)-0.45/0.75kV型导线。普通负荷线路采用桥架沿吊棚内敷设,或穿镀锌钢管沿墙内、砼内、地面内暗敷设。75 消防负荷线路穿镀锌钢管沿墙内、砼内、地面内暗敷设,非燃烧体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当采用桥架沿吊棚内敷设时,应做防火处理。所有线路管、槽在通过墙及楼板留洞时,在线路敷设完成后需进行防火及防虫害封堵。5.8弱电系统5.8.1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传输通道,根据建筑的性质、使用功能,可按甲级标准进行设计,以满足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信息传输的要求。网络主配线架及数据交换机、局域网服务器、电话主配线架及程控电话交换机设于地下二层弱电总机房。在各层电气管井内设置分跳线架。在工作区设置信息插座及语音插座,插座采用标准的六类RJ45模块。水平布线均采用六类非屏双绞线,物理长度不大于90m;语音干线采用三类大对数电缆,数据干线采用光纤。布线系统采用金属线槽、镀锌钢管敷设方式5.8.2有线电视系统节目源采用市有线电视网信号、自制节目,在一层弱电总机房设置电视前端。设有调制器、信号放大器、DVD、分配器、混合器等。75 在餐厅、教室及其他需要电视信号的区域设置电视出线终端,用户终端电平控制在约70dB左右。5.8.3广播系统调音台、分路控制盘、功放机柜等设备设于消防控制室内,功率馈出采用100V定压输出方式。在公共走廊、餐厅、卫生间等处均设置扬声器,可利用广播系统完成电铃功能。紧急状态时可自动转换为紧急广播,自动播出消防控制室的疏散指令。预留校园广播音频接口及5.8.4电视监控系统安防监控中心设置在一层,与消防控制室合用。在食堂、重要机房等重要出入口设置门禁系统。巡查按钮主要布置在校园主要通道、建筑物主要出入口、重要房间、重要区域等处。本工程全部采用模拟信号摄像机,信号传输至硬盘录像机,按D1格式压缩存储;系统控制方式为编码控制,摄像机采用CCD电荷耦合式摄像机,带自动增益控制、逆光补偿、电子高亮度控制等。系统各部分信噪比指标分配应符合:摄像部分≥46dB;传输部分≥50dB;显示部分≥45dB。摄像机主要布置在出入口、主要通道、大厅等场所。硬盘录像机重要时实时录像,平时抽桢录像;储存图像容量不少于15天。视频线采用SYV-75-5同轴电缆,电源及控制线采用低烟无卤铜芯导线沿线槽或穿钢管暗敷设。75 5.8.5接零保护及防雷接地系统(1)防雷类别年预计雷击次数:N=k*Ng*Ae=1.00*2.71000*0.03001=0.06190,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该建筑应该属于二类防雷建筑。(2)防直击雷本工程建筑物群按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直击雷,防雷电侵入。在屋面四周设置Φ12圆钢接闪带,并组成二级为10m×10m的网格,屋面上所有金属构件均应与接闪带电气连通;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主筋,要求柱内二根以上主筋(≥φ16)通长焊接。利用建筑物基础底板内的钢筋网及桩内主筋作为接地装置。(3)防雷电波侵入室外铠装电缆和金属管道入户时,将其金属部分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电缆室外埋设长度≥15m。(4)防雷击电磁脉冲在电源引进引出的配电装置处装设电涌保护器(SPD)。在重要弱电设备供电的末端配电箱及屋面设备配电箱处装设电涌保护器(SPD)。室内做总等电位联结,将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电梯轨道、PE干线、金属构件、钢筋等进行可靠联结。(5)防间接电击保护75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广场照明、庭院照明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T系统;为降低建筑物内电气装置的接触电压及自外部窜入的危险电压,所有单体建筑均采用总等电位联结(MEB);设备机房、带淋浴的卫生间及浴池做局部等电位联结。(6)接地形式采用综合接地网,建筑物内各系统接地与防雷接地装置共用。接地网采用自然接地体,实测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5.8.6主要电气设备表序号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变压器1x1250kVA套1室内2柴油发电机组200kW套1室内3低压开关柜GGD2台12低压总配电4公共照明配电箱台10双电源5动力配电箱XL-20R台36楼层配电箱XL-20台107照明配电箱SDB-SEBF台468应急照明配电箱ZLUS-1.0kW台1030min9电气火灾报警主机-套110电力监控系统后台分控套111电缆桥架CT-200x100米50075 12闭路监控主机硬盘录像台113彩色摄像机半球只3014楼层配线架壁挂式套1015网络交换机24口台2016总配线架标准机柜台217信息插座六类模块个7018语音插座六类模块个3019电缆电视系统前端非标套120电视插座86系列个2521广播系统主机2x250W套122音箱3W个12523音量控制器个4224弱电线槽MR-150x75米50025多媒体教学系统套4226门禁系统套727巡更主机离线式套128巡更点离线式个1629火灾报警控制器LCD中文显示台130感烟探测器智能型只15431感温探测器只4532线性光束感烟探测器对275 33手动报警按钮带消防电话插孔只2434消火栓报警按钮只35联动控制模块只4036声光警报器只2437消防电话个638火灾显示盘个1039消防泵巡检柜台15.9塑胶操场设计说明5.9.1设计依据《塑胶跑道》GB/T14833-93《中小学校场地与用房》11J934-25.9.2塑胶操场结构(1)塑胶结构(由上至下):混合型塑胶13mm厚;细沥青混凝土30mm厚;中沥青混凝土40mm厚;机喷热油;砂砾稳定层200mm厚(水泥含量6%);级配砂砾或级配碎石垫层837mm厚;素土夯实。5.9.3技术要求75 5.9.3.1塑胶面层技术指标(1)耐久性塑胶面层必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它们的特性,在需要大修前至少维持8~10年,当然,面层的寿命与使用的程度和使用的水平有关。(2)有效性要使在该面层上运动时的运动员感到舒适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要符合《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中的相关规定。(3)测试:田径场在正式运作前必须经过实验室的实验测试,其目的是确信各种原材料相互兼容性组合;确信这种装置在大部分正常气候条件下能成功地安装;确信表面具有满意的耐久性;确信表面的特性能使田径运动员满意;确信原材料的成分、组合、安装方法、长期使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4)表面平坦在任何位置和方向上,每4米丈量距离不能超过6毫米的起伏,每1米丈量距离不能超过3毫米的起伏,而在不规则的一步丈量距离内不能超过1毫米的起伏。(5)表面厚度75 a)塑胶面层的表面,由于磨损和风化会变薄,所以在跑道竣工时,表面平均厚度应该至少达到12mm,绝对不允许出现薄于10mm的地方,厚度在10mm和10.5mm之间的表面不能超过整个表面的5%,需要特别加厚区(撑竿跳高,标枪,三级跳远和跳高)不在上述范围之内,大型比赛时,表面的任何一处厚度都不得低于10mm。b)厚度的测试程序:用标准化探测器进行测量,无论在跑道何处,测出表面厚度不够就要从表面中抽取一个小圆块(通常直径在10mm至25mm之间)进行厚度检测,无论小圆块从何处取出,都要马上用液体的聚氨酯或去水硅酮橡胶进行修复。(6)缓冲性能面层表面的缓冲性能与坚硬的基础材料(混凝土)相比,温度在10~40℃时,面层表面应在基础材料的35%~50%之间。如果测量时温度超过这一范围,则根据标准表面正常的状态下绘制的力量—温度曲线,对测得的数据应该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缓冲性能(%)=(1-Fs/Fc)×100这里:Fs=在塑胶表面上的测试读数Fc=在混凝土上测试的读数(7)垂直变形在温度为10~40℃之间时,面层表面的垂直变形应该在0.6~1.8mm之间。在测量时,如果跑道表面的温度超出这个范围,那么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温度原因,可以参照标准的温度—垂直变形曲线进行必要的修正。因为在起跳区和助跑道的尽头,一般表面较厚,所以所测得的数据可能会超出上述范围。(8)摩擦力75 面层表面在潮湿无气孔时,任何地方的摩擦系数不得低于0.5。注意这个数值相当于TRRL机器上的刻度读数47。滑动摩擦系数按下面公式进行计算:E=0.30×D/V这里:D=相应的摩擦阻力(牛顿米)V=正常动力(9)拉伸性能无孔的面层表面最低的拉伸力是0.5MPa,有孔的面层表面是0.4MPa,所有的塑胶表面在断裂处,最少拉伸性是40%。5.9.3.2胶的技术指标(1)工程质量须符合《塑胶跑道》(GB/T14833-93)的标准。(2)由于目前环保问题要求越来越严,因此在工程中使用的塑胶材料必须使用环保材料,该材料必须具备符合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对环境和人的健康无害的产品,且要有相应检测资质单位提供的检测报告。(3)施工质量符合现行的《国家施工验收技术规范》和《建筑安装工程检验评定标准(GB/T14838-93)》,并通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4)塑胶跑道、田赛区塑胶坡度、厚度、平整度、边缘粘接、色泽、标准线、点位标志等项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塑胶跑道》(GB/T14833-93)的要求及设计要求。(5)塑胶跑道面层施工技术指标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内有关标准。75 (6)塑胶跑道其各项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规定的指标。塑胶跑道的材料质量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塑胶跑道》(GB/T14833-93)规定的标准要求。各项技术指标如下:塑胶跑道各项技术指标表2序号测试项目质量指标1拉伸强度,MPa≥0.72扯断伸长率,%≥90%3回弹值,%≥20%4硬度(邵氏A),度45~60度5压缩复原率,%≥95%6阻燃性,级一级5.9.3.3沥青基础的技术指标(1)面层沥青基础的设计原则: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参照公路沥青面层进行综合设计。(2)面层沥青基础的设计应当按照“三级公路的荷载使用条件,二级公路的沥青面层构造,高速一级公路的密实度和平整度,塑胶面层的坡度和高程”的原则进行实施。(3)符合《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要求:田径场地面层沥青基础下面层最少不能少于150mm厚,这也就意味着在基础地下水位低,土质均匀,承载能力良好的条件下,跑道基础220mm~250mm厚就可以满足场地的建造要求了。(4)符合《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指南》1994年第4版中的原则和要求。(5)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75 (6)符合《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7)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总则的要求。5.9.3.4沥青混凝土的技术指标(1)沥青混凝土层表面平整度2米直尺检测误差不大于±4mm,标高误差不大于±3mm,实测合格率应达到85%以上。(2)沥青混凝土层各部位的纵横向倾斜坡度,跑道长度,弯道半径,各点位线的实际尺寸,应与塑胶跑道面层的技术指标要求相一致。(3)沥青混凝土层的密实度应达到95%以上,干容量达到2.35g/cm3以上。(4)沥青混凝土层表面外观应达到:表面整洁,粘结牢固,无碾压车轮印,无裂缝、油庖、油污。(5)沥青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根据当地粒料情况,采用AC-10。丁型沥青混凝土其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3测试项目质量指标击实次数两面各75次稳定度>7.5KN流值20~40(0.1mm)空间率3~6%沥青饱和度70~85%残流稳定度>75%(6)沥青混合料级配(圆孔筛)沥青混合料级配表475 20151052.51.20.60.30.150.07410095-10070-8848-6836-5324-4118-3012-228-164-8(7)基础表面应保证无阻水现象。(8)沥青检验标准:沥青检验标准表表5测试项目质量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1/10mm60~80GB/T4509沥青软化点(环球法)44~54℃GB/T4507延度(25℃,5cm/min)75cmGB/T4508腊含量≤3%SH/T0424密度(25℃)g/cm3GB/T8928(9)沥青混凝土热稳定系数:Kt=R20/R50≤3.5。体胀率:<1%。吸水率:6~10%。保养期:室外气温25℃以上24天。室外气温15℃~25℃之间30天。室外气温150C以下60天。(以挥发沥青中的挥发物组份)(10)沥青材质:选用改性沥青,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J-03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对高速或一级公路沥青的要求,其沥青物理性能指标要达到如下要求:沥青物理性能指标表表6测试项目质量指标针入度(25℃100g55)90~120软化点(环球法)42~45℃延伸度(25℃5cm/秒)不小于90cm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少于99%蒸发损失试验(163℃5h)质量损失不大于1%针入度不大于65%75 闪点(COC)不小于230℃5.9.3.5跑道基础层技术要求跑道基础层的防裂要求较高,不能因气候、环境条件而造成沥青混凝土出现裂缝,并影响到塑胶面层。沥青混凝土主要是为塑胶层提供一个平整、坚实的垫层,并在沥青混凝土压实后而塑胶层铺筑前,防止雨水下渗到下面结构层,以免日后水气上升积聚在塑胶层与砂粒式沥青混凝土之间,导致塑胶层隆起、剥离。塑胶面层必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它们的特性,在需要大修前至少维持8~10年,当然,面层的寿命与使用的程度和使用的水平有关。75 第六章节能节水节约能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项目必须从设计施工至营运管理的各个环节,贯彻厉行节约能源的原则,通过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6.1建筑节能本工程节能设计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1899-2011,设计分区为严寒地区I(C)区,公共建筑节能65%,在外墙、屋顶、窗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上严格控制,构造上减少冷桥,加强窗户气密性,以利达到节能指标要求。(1)在保证冬季室内热环境、改善夏季热舒适性和坚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外墙采用外贴保温板,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2)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形及窗墙类型,推广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围护结构的外墙、屋顶及地面的热工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现行建筑行业标准有关的规定。(3)建筑物土建结构设计采用先进合理的设计方案,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节省建筑费用,节省土建施工时间,减少工作量。(4)在建筑设计中,适当降低层高,以节约空气调节所耗用的能量。楼房屋面设隔热层,其围护结构也考虑保温要求。75 (5)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利用可持续发展能源,如室外路灯等尽可能采用太阳能,雨水应回收利用等。6.2电气节能(1)在本工程中所有光源主要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新型光源。(2)在满足显色性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高效光源。(3)根据视觉工作需要,精选照度水平。(4)根据灯具光学特性,选用无眩光的高效灯具。(5)荧光灯选用带补偿电容的电子启动器,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85以上。(6)利用绿色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热水器提供洗浴热水。6.3给排水节能(1)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2)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和大便器冲洗阀。(3)设置水表,采用计量收费,各用水部门均采用计量收费。(4)水池采用超高水位报警功能,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长时间溢流排水。6.4暖通节能采暖设备均选用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使用的节能产品。(1)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2)选择高效节能散热设备。(3)在每个房间均设置散热器温控阀。75 (4)建筑设计考虑利用风压和热压进行自然通风,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解决过度季室内环境热舒适问题。(5)餐厅部分设置排风系统,换气次数采用2-3次/小时。75 第七章环境保护及卫生防疫7.1建设地点环境现状本项目场址无断裂通过,用地处于安全区域。周围无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和噪声源的工矿企业,环境优良,适合本项目的建设。在建设和使用中要注意环保,避免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7.1.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列》《**省爱国卫生管理条例》7.1.2施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本项目在施工期内,应妥善处理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及秩序的影响。(1)噪声75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等产生非稳态噪声,具有噪声高、无规律、突发性等特点。在施工时,应对施工场地围护,限制车辆运行路线和鸣笛,限制高噪声施工的时间,夜晚停止施工;选用低噪声性能的施工机械,并对施工机械进行润滑和保养。施工噪声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规定。(2)污水施工地的生活污水、施工中开挖的土方和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污水,会对附近的水体造成一定污染。施工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污管网。对施工开挖的土方和堆放的建筑材料采取围护和遮盖等措施防止流失,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清运。(3)扬尘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拌合及土方堆放过程中易产生扬尘。采取措施:将运输车辆车厢密闭,定期清扫施工场地及运输路面上散落的土、石方,定期洒水,使TSP浓度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0mg/m3。(4)废弃物影响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开挖的土方和废弃的建筑材料,经集中收集后全部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妥善堆放,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7.1.3使用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1)污染源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主要为上述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75 (2)治理措施废水按照雨污分流原则进行排放,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达标排放。生活垃圾堆放在专用垃圾堆点,定期清运至城市垃圾站。7.2绿化绿化环境、美化城市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建设花园式学校,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教学、工作环境以展示学校的形象。本项目校园用地空间较为集中,因此在绿化景观设计中着力营造富有院落特色的、人性化、精致化的校园环境。为适应学校一些大规模活动的需要,在校园中布置了一系列广场,与周边建筑、绿化、街道、水体紧密结合,在大尺度的空间中营造近人尺度的活动场所。校园绿化以树林为主,在局部穿插布置一些开阔的草坪、草坡,使得绿化空间具有生动的节奏变化,也为师生们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场所。7.3环境评价本项目环境空间设计合理,其建设不会造成城市环境的质量恶化和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建设和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控制后,均能满足要求。7.4卫生防疫7.4.1平面布局本工程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满足多功能、复合化的社会需求。75 7.4.2给水系统(1)项目用水由市政管网供给,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同时也满足市场的日常用水标准。(2)管材均采用无腐蚀、无污染、不生锈的管材。(3)采用水封深(不小于50mm)且效果好的地漏,以降低水面蒸发对水封的不利影响,保证其使用功能与防污染效果。(4)厨房排水通过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5)通气管顶部端口伸出上人屋面2m,非上人屋面0.7m。75 第八章消防8.1总图消防本项目消防技术方案执行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物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二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一级。建筑高度小于24米。建筑物周边均设有消防车道。教学综合楼之间及它们与校园周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均符合消防要求。8.2建筑消防本工程为高度小于24米的多层建筑,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本工程的教学楼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二级。综合楼耐火等级为二级。防火分区采用耐火极限三小时的防火墙分隔,墙上开设的门窗均为固定的甲级防火门窗。所有管道井的隔墙及楼板均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的隔墙和2.0小时的楼板,门为甲级防火门。配电间的门为乙级防火门。设备间的门均为甲级防火门。8.2.1防火分区的划分教学综合楼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应不超过规范要求面积。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两个安全出口。8.2.2安全疏散75 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2个人员疏散口。楼梯间均为封闭楼梯间,设乙级防火门,在上下联通的部位设置防火卷帘作为防火隔断措施。各层人员疏散宽度经计算均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8.3给水消防8.3.1消防用水标准室外消火栓用水: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2h;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15L/S,火灾延续时间2h;车库自动喷洒系统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1h。8.3.2消火栓给水系统(1)经计算校园内现有的消防蓄水池不能满足新建教学综合楼的消防需求,故需在地下二层新建消防蓄水池。本项目消防给水系统的水源为市政供水管网,设置有效容积为432m3的蓄水池,满足室内外消火栓系统2h和动喷洒系统1h的消防用水量的要求。(2)消火栓给水系统管网采用环状管网。(3)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为低压给水系统。在校区室外设消防环状管网,管网上设有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距路边不大于2m,距本建筑物不大于40m。75 (4)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不分区。从室内消火栓的环状管网引出2根室内消火栓管至地下室消防泵房,消火栓管网在本建筑物一层水平成环,立管顶部相互连接,水平及竖向均成环。室内消火栓布置间距不大于30m,可以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每个消火栓处设置直接启动消防水泵的按钮,并设有保护按钮的设施。同时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在系统顶端设有供检查及试验用的消火栓。(5)室内消火栓泵、室外消火栓泵、自喷洒泵各两台,互为备用。(6)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系统中应设置一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设置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显示器。(7)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触发装置被触发,控制开启消防泵并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8.3.3自动喷洒给水系统(1)报警阀采用湿式报警阀,报警阀上的压力开关动作讯号自动控制开启喷洒泵并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2)水流指示器、信号阀:在配水管始端设水流指示器,水流指示器的动作讯号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显示,水流指示器前的阀门采用信号阀,可向消防控制中心显示开关状态。(3)喷头:采用玻璃球闭式喷头,公称动作温度68℃。有吊顶处加装饰盘,无吊顶处设直立式喷头。(4)管网报警阀前环状布置,报警阀后枝状布置,报警阀所控制管网末端设置试验放水阀。75 8.3.4建筑灭火器的配置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有关规定。本项目的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火灾种类A类火灾灭火器类型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的配置基准20㎡/A8.4排烟系统(1)在教学综合楼各层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其余均满足自然排烟条件,为自然排烟。(2)在地下室设置排烟(风)系统,拟采用双速排烟风机,平时低速运转排风,火灾时高速运转排烟,风管共用,补分采用机械补风。(3)排烟方式: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由排烟口,经排烟竖井,由设于屋面的排烟机排至室外。(4)各层的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和排烟阀为常闭态,火灾发生时手动或自动开启本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8.5电气消防本工程消防等级为二级,由市政引一路10kV电源供电,备用电源由柴油发电机组提供。消防用电负荷均由低压配电室提供双回路供电,电源均在消防负荷最末端电源箱自动切换。8.5.1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组成75 手动报警按钮设置在各楼层楼梯间出入口、主要通道等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当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接到探测器的火警感知信号和消火栓、报警阀的动作信号时,将联动相应的防烟及灭火设备作出正确的防火动作;同时,切断非消防电源,应急照明也将自动投入。以上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均在消防控制室实现。除自动控制外,对消防泵、排烟风机在消防控制室台上设有集中手动控制。当任意层发生火灾时,启动火灾层及其上下层的声光警报器。所有消防执行设备的动作,在消防中心均能人工干预。8.5.2导线选择及敷设各消防负荷配线线路均选用耐火铜芯电缆和电线缆沿防火桥架或穿镀锌钢管敷设,穿镀锌钢管时应暗敷设在土建的非燃烧体内。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回路均选用阻燃铜芯双绞线穿镀锌钢管沿地、墙及楼板内暗敷设,不燃烧体结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应急照明配线选用耐火铜芯塑料绝缘导线穿镀锌钢管沿楼板、墙内暗敷设,不燃烧体结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75 8.5.3消防设备选择本系列工程保护等级均为二级,消防控制室设置在教学楼一层。火灾自动报警设备选用智能型两总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该系统具有完善的联动控制功能,系统中每一回路上的总线元件及输入输出该系统的有源、无源信号均有其独立的、以电子编码方式分配的地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器、输入输出模块等组成。一般场所采用火灾报警感烟探测器;厨房、地下泵房等场所设置感温探测器;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高度超过12m时,采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75 第九章项目组织及实施进度计划9.1项目组织与管理9.1.1项目组织为了保证项目的建设达到国家、省、市的质量要求,本项目实行项目专人负责制,组成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7.1.2项目资金管理措施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专人专账、专款专用,加强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率,顺利完成项目各项建设任务。9.2项目招投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招标投标。本项目的招标范围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通过公开招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代理招标。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择优选择信誉良好、技术过硬、具有专业特长及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监理公司、施工企业和生产供应商,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影响。75 招标组织形式拟采用委托招标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代理招标。按照《招标投标法》,招标人和投标人均需遵循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招标投标活动,招标程序分别为:申请招标、准备招标文件、发布招标广告、进行资格预审、确定投标人名单、发售招标文件、组织现场考察、召开标前会议、发送会议记录、接受投标书、公开开标、审查标书、澄清问题、评标比较、评标报告、定标、发出中标通知书、商签合同、通知未中标人。本项目招投标的具体要求详见附表9-1、附表9-2。75 附表9-1招标基本情况表项目名称**市**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市**中学项目单位负责人及电话项目联系人及电话************建设内容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7043.54平方米,新建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17523.2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185.3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666.69平方米,半地下建筑面积2671.2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新建教学综合楼、车库入口收发室及大门收发室、绿化、操场恢复、消防等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地点***********总投资额(万元)5989资金来源及构成自筹(拟申请市级资金补助)是否含有或拟申请国有投资或国家融资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全部招标部分招标委托招标自行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监理√√√主要设备√√√重要材料√√√其他√√√情况说明:项目建设单位(盖章)年月日75 附表9-2招标方案核准意见书项目名称:**市**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全部招标部分招标自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监理√√√主要设备√√√重要材料√√√其他√√√审批部门核准意见及说明:审批部门盖章年月日75 9.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合理、科学地进行项目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保证项目建设顺利、高效的重要条件。为了推进项目的实施,**区教育局成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由教育局领导担任;教育局下属基建科及有关部门成员任组员;基建科为项目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日常工作。本项目建设期为2013年12月——2015年8月。实施进度具体安排如下:2013年12月~2014年4月工程前期立项2014年5月~2015年4月土建施工及装修2015年4月~2015年8月园区配套工程2015年8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75 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依据(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建筑工程依据建筑、结构等各专业提供的结构形式及使用功能、装饰标准,参照类似工程以及《**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省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省参考价格表》、**省工程造价取费标准等有关文件进行估算。(2)建筑工程按类似工程进行估算。(3)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分别按《工程勘察收费标准》、《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和《工程监理收费标准》计算。(4)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建设单位管理费标准》计算。(5)工程招投标费按照**省相应的标准计算。(6)预备费按第一、二部分工程费用的5%计算10.2投资估算投资估算说明:(1)工程建设费:包括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采暖工程,强电工程,弱电工程,操场恢复,蓄水池、大门等附属设施配套,绿化等费用共计5042万元。(2)75 工程其他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招标代理费、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工程勘察费、工程设计费等其他费用,共计661万元。(3)预备费用:按一、二部分费用的5%计取。共计285.18万元。(4)项目投资总额经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为5989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约504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61万元,预备费285.18万元。10.2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5989万元人民币。经费来源为:自筹(拟申请市级资金补助)。75 第十一章社会效益评价11.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该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区教育竞争的实力,从整体上带动了**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而学校校舍是学校师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没有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校舍,学校教学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也难以落到实处。该项工程的实施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该项目的建设也是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促进**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11.2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与程度(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本项目属于公益性事业,事关**市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体现了**市教育工作管理的精神。它的建设和将来的运营将得到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市各有关部门对该项目都抱着积极配合的态度,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11.3社会效益分析7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本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市**中学面临的各种急需改造问题,完善了教学基础设施及硬件的功能,杜绝了各种安全隐患,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75 第十二章结论和建议12.1结论本项目的建设规划合理,采取的建设方式符合实际,符合**市城市发展规划,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了教育环境,体现了**市教育工作管理的精神,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即:缓解该地区生源压力,改善办学环境;调整资源结构,促进合理布局。本项目所需的外部配套设施齐全,工程设计合理,为项目的成功运作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它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建设单位科学、规范地运作,项目达到预期目标是有保证的。12.2建议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早日竣工投入使用,本报告特提出如下建议:12.2.1尽快做好前期工作,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建议建设单位尽快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其他相关前期手续,以保证项目按照预计的实施进度和计划进行。12.2.2进一步落实资金75 建议建设单位进一步落实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项目顺利进行。12.2.3加快手续的办理进度。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