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9.00 KB
  • 2022-04-29 13:56:02 发布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7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目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2项目基本情况41.2.1项目类型41.2.2项目名称及性质41.2.3项目位置与范围41.2.4项目区地貌类型51.2.5项目规模51.2.6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51.2.7项目建设工期51.2.8项目预期目标52项目概况62.1X概况62.2项目区基本情况72.2.1位置与范围72.2.3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102.2.4社会经济状况102.2.5基础设施条件122.2.6土地利用现状143项目分析163.1项目合法性与合规性分析163.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163.1.2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17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83.2.1自然限制要求183.2.2社会限制因素193.3土地适应性评价203.3.1评价范围203.3.2评价方法203.3.3评价结果213.4新增耕地潜力分析223.5水资源平衡分析233.5.1水资源需求总量233.5.2水资源供给总量303.5.3水资源平衡分析313.6公众参与分析323.6.1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意义323.6.2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内容3374 X4项目规划方案354.1规划依据354.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354.1.2有关行政规章354.1.3行业技术标准364.1.4有关资料364.2规划的原则374.3工程规划标准384.3.1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384.3.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404.3.3道路工程建设标准414.4规划方案比选424.4.1土地平整方案选择424.4.2农田水利方案选择434.4.3道路工程选择444.5土地利用布局454.6工程布局484.6.1土地平整工程484.6.2农田水利工程494.6.3田间道路工程505工程设计525.1土地平整工程525.1.1土地平整原则525.1.2工程量计算说明535.1.3田坎修筑工程545.1.4土方调配545.2农田水利工程575.2.1坑塘清淤、护砌575.2.2灌排工程585.3田间道路工程695.3.1农田道路设计695.3.2农桥工程设计705.4其他工程706土地权属调整716.1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716.2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716.3土地权属调整拟采用的实施措施727项目建设组织管理757.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757.2项目实施进度757.3项目施工工序与管理7674 X7.3.1施工工序767.3.2施工管理797.4项目建设后运行管护798投资估算808.1投资估算依据808.2费用计算标准818.2.1工程施工费818.2.2设备购置费838.2.3其它费用838.3投资估算费用构成858.4投资进度计划869效益评价879.1社会效益879.2生态环境效益889.3经济效益899.3.1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899.3.2现有耕地生产条件改良后的年产值899.3.3投入产出分析90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9110.1可行性研究结论9110.2问题与建议9174 X1总论1.1项目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指出: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各行各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整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安全、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做贡献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服务“三农”、促进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的有力举措。X位于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现辖15个镇,4个办事处,2个国有林、茶场。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人口52万。历史悠久,四海知名。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74 X,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为X。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称“湖北南大门”。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地处鄂南边陲,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为丘陵地带。北部滨江滨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聂家泉(海拔19.3米)。长江流经西北边界,主要有陆水河、新店河、汀泗河。耕地后备资源十分丰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极大,是湖北省土地整理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土地整理,具有以下意义:1)推进土地整理,既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面小康建设,也缓解我省土地的供需矛盾;2)一定程度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经济建设发展;3)提升全市乃至全省生态建设水平,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小流域综合开发整治;4)是满足农民要求,顺应民心的一项民心工程。X国土资源局组织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财政等部门相关专家、规划设计及测量人员对全市范围内基本农田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基本农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并收集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相关基础资料。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发[2008]27号)为指导依据,通过对基本农田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等进行技术分析,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整理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拟在XX开展土地整理工作。74 X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位于X,项目区主要涉及X镇涉及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共3个行政村,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境内有陆水千岛湖旅游风景区,万亩竹海、万亩森林、万亩湖泊等自然风光;有泉口泉、黄牯泉、木兰泉、石榴泉等四大赤壁名泉,有跨市界的双石水库和万亩泉口湖。境内有高山、丘陵、湖泊,盛产粮食、楠竹、木材、苎麻、茶叶、煤炭、水果、水产、油料。全镇有粮田面积4万亩,楠竹面积10万亩,林木面积16万亩,煤炭储量5000万吨,猕猴桃面积4000亩,水产面积2.5万亩,山上有绿色银行,水里有聚宝渔仓,地下有丰富矿藏。2002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6亿元,财政收入153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595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但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问题始终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该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已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通过对项目区基本农田进行土地整理,对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和林网建设,拟达到通水、通电、通路,从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村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1.2项目基本情况1.2.1项目类型项目类型为重点项目。1.2.2项目名称及性质项目名称为: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1.2.3项目位置与范围项目区位XX的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3个行政村。项目区四至清晰:项目区:东经114°03′27″-114°08′04″,北纬29°47′37″-29°51′11″74 X1.2.4项目区地貌类型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1.2.5项目规模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拟投资3750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75万元/公顷。1.2.6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位XX的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3个行政村。1.2.7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即从2012年12月开工,至2013年11月竣工。1.2.8项目预期目标1.项目区建设规模1000公顷,新增耕地30.40公顷,新增耕地率3.04%。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3.通过土地整理及未利用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项目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5.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项目区农民的经济利益;6.调整土地权属关系,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7.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田生态环境;8.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为X其它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积累经验,推动其土地管理工作。74 X2项目概况2.1X概况X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繁衍,先后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春秋文化遗址。夏、商时(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属荆州云梦泽地;西周及春秋时(约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为楚国云梦泽地。X位于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现辖15个镇,4个办事处,2个国有林、茶场。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人口52万。历史悠久,四海知名。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为X。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称“湖北南大门”。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地处鄂南边陲,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为丘陵地带。北部滨江滨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聂家泉(海拔19.3米)。长江流经西北边界,主要有陆水河、新店河、汀泗河。X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共有26个居委会、140个村委会:赤马港街道、陆水湖街道、蒲圻街道、赵李桥镇、新店镇、周郎嘴回族镇、茶庵岭镇、中伙铺镇、X、柳山湖镇、神山镇、车埠镇、黄盖湖镇、余家桥乡。X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赤壁地处江汉平原南沿,为长江中游丰水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71毫米。1954年最大降雨量2677.6毫米,1968年最小降雨量74 X910.22毫米。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年雨量的51.5%,能满足粮、棉等农作物的需水要求。2.2项目区基本情况2.2.1位置与范围X位于X东北部,素有赤壁市北大门之称,辖45个村,2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委会,全镇版图面积336.8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中央、省、市驻镇单位14家,市属派出单位43家。是X红旗乡镇、咸宁市三位一体重点乡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文明镇。项目区位XX的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3个行政村。(1)地形地貌X地处鄂南边陲,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为丘陵地带。北部滨江滨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聂家泉(海拔19.3米)。长江流经西北边界,主要有陆水河、新店河、汀泗河。X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东与咸安区相邻,南与崇阳县交界,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29°28’~29°55’,东经113°32’~114°13’。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为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2)水文地质X:江汉平原南沿,为长江中游丰水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71毫米。1954年最大降雨量2677.6毫米,1968年最小降雨量910.22毫米。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年雨量的51.5%,能满足粮、棉等农作物的需水要求。(3)气候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74 X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4)植被项目区田间作物四季覆盖,沟路灌木稀疏,堤埂各类小草密布,植被条件好,水土保持力较强。(5)土壤项目区内的土壤主要以黄土壤、水稻土和潮土三个土类为主,土壤质地适中,土壤的垂直分布不太明显,土壤熟化程度高,耕层深厚,根据实地抽样结果,土壤平均深度大约为5-7米,保肥及供肥性均较好,通气性好,宜耕期较长,宜种性多。有利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6)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旱害。因为一方面虽然项目区年降雨量较大,但雨量分布不平衡,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而在作物最需要水分的季节7~9月份降雨量只占20%左右,另一方面项目区地貌为丘陵,地势较为复杂,高低起伏不平,加上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实现渠系的自流灌排,灌溉保证率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常常受灾。2.2.3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1)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8千卡/cm2,全年太阳日照19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1%,无霜期260天;最高气温40.7℃,最低温度为零下14.5℃,年平均气温16.7℃,活动积温达5203℃,农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高;光热充足,资源丰沛。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水资源74 X项目区为长江中游丰水地区,降水充沛,降雨量各季分配不均,常是初夏梅雨多涝,盛夏少雨干旱。年均降雨量1630mm,最大日降雨量202.9mm,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为1200-1500mm。水资源丰富。(3)生物资源项目区属于高度开发区域,以人工植被为主,区内竹林成片;自然植被比较少。自然植被主要是灌草;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和园地种植作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花生、蔬菜等农作物,园地主要种植茶叶、苎麻、柑桔等。2.2.4社会经济状况X位于X东北部,素有赤壁市北大门之称,辖45个村,2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委会,全镇版图面积336.8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中央、省、市驻镇单位14家,市属派出单位43家。是X红旗乡镇、咸宁市三位一体重点乡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文明镇。作为X红旗乡镇、咸宁市三位一体重点乡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X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借梯上楼,发展壮大。X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和竹笋两用林基地已基本建成,万亩优质稻推广基地和万亩淡水养殖基地初见成效,以水泥、石料为主的建材工业集团已形成规模,占地100亩的107国道大型竹木加工经销市场已动工兴建,一批特色项目陆续上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X所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必将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建设将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将全面进步。X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境内有高山、丘陵、湖泊,盛产粮食、楠竹、木材、苎麻、茶叶、煤炭、水果、水产、油料74 X。全镇有粮田面积4万亩,楠竹面积18万亩,周边几个乡镇楠竹面积近10万亩,林木面积19万亩,煤炭储量5000万吨,猕猴桃面积4000亩,水产面积2.5万亩,山上有绿色银行,水里有聚宝渔仓,地下有丰富矿藏。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96000万元,财政收入164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700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X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发展壮大。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和竹笋两用林基地已基本建成,万亩优质稻推广基地和万亩淡水养殖基地初见成效,以水泥、石料为主的建材工业集团已形成规模,占地100亩的107国道大型竹木加工经销市场已兴建。X利用陆水河丰富的河沙资源,引进外商,投资创办一个年产值300万元、利润90万元的河沙厂。村民合股开发6000亩集体林场,把荒山变竹林,开办竹木工业园,引进拉丝厂、竹地板厂等加工企业,到2007年底,X双丘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050万元左右,农村人平纯收入5100元,固定资产7000万元。四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党组织”、“模范村民委员会”,十二年被评为咸宁市、X“红旗村”,也是湖北省、咸宁市、X确定的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绿色小康村”。2.2.5基础设施条件(1)排灌系统现状项目区内水源基本可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但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硬化沟渠极少,大部分土质沟渠淤塞严重,灌排不畅,严重老化。项目区内地势复杂,渠系很难实现自流灌排,虽然区内目前建有部分型抽水机站,但大部分被盗窃或失修损坏,区内地势较高的地区仍需修建部分泵站进行引水灌溉。因此,构筑项目区内水利排灌系统的网络,对损坏或失去功能的沟渠进行清淤、硬化或进行U型槽渠改造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2)交通状况项目区内地势复杂,现有道路大部分为土路,弯多路窄,坑洼不齐,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或受雨水冲刷严重,给机耕和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路段年久失修,许多沟渠与路相交处没有修建人行桥和机耕桥,农民耕作出行相对困难。74 X难于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急待整修改造。因此,项目区内道路交通亟待本次项目进行整改和完善。(3)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已经过农网改造,所有的行政村均有10KVA变压器,电力能满足村庄及项目区用电的需要,农业用电富足有余,农田灌溉及项目区实施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得到保证,但部分新建泵站所在地由于没有电力线到达需新架电力线。(4)生态环境状况项目区为内陆丘陵,周围山上森林茂密,风害不严重,项目区内水土保持较好。项目区内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5)基础设施状况对规划的影响经过对项目区的实际踏勘,结合现状,可以看出项目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设施及电力设施状况较为完善,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而项目区内道路交通设施及农田水利设施明显薄弱,尤其是道路交通问题,群众反映尤为强烈。因此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改善交通条件、塘堰清淤、提水灌溉等问题,即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适当增加必要的配套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田间沟渠路林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布置,既要升级改造沟渠,又要提高其分布密度与均匀度,使得项目区耕地旱期灌水方便,涝期排水通畅;同时要改善、优化项目区内的道路设施,提高田间道和生产路的铺设标准,增加道路的总面积,并完善其布局,方便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争取达到道路通顺、灌排合理、生态良好的目标。2.2.6土地利用现状74 X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单一,田块、地块、交通道路自然形成,布置零乱,缺乏效率,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且分布不均,使得项目区区内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同时,土地产出率也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但项目工程建成后,随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进一步配套与改善,田水路林合理系统的规划安排,将给项目区带来较为可观的效益。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000公顷,其中耕地766.50公顷(水田671.49公顷,旱地95.01公顷);其他农用地223.97公顷(农村道路22.53公顷,农田水利44.83公顷,坑塘水面103.04公顷);不动工面积192.95公顷(其中不动工居民点15.69公顷,不动工林地105.71公顷,不动工公路用地3.95公顷,不动工河流用地14.03公顷,不动工鱼塘水面53.57公顷)。具体见表2-1;74 X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公顷乡镇名行政村名建设规模农用地小计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小计旱地水田小计园地小计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田坎X独山村485.09485.09388.3765.72322.650.000.0096.7210.8337.3822.0326.48十八里畈村463.51463.51334.0827.57306.519.099.09120.3410.9463.5822.1423.68丰乐畈村51.4051.4044.051.7242.330.440.446.910.762.080.663.41小计1000.001000.00766.5095.01671.499.539.53223.9722.53103.0444.8353.57比例100.00%100.00%76.65%9.50%67.15%0.95%0.95%22.40%2.25%10.30%4.48%5.36%备注: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不动工面积192.95公顷(其中不动工居民点15.69公顷,不动工林地105.71公顷,不动工鱼塘水面53.57公顷,不动工公路用地3.95公顷,不动工河流水面14.03公顷)。74 X3项目分析3.1项目合法性与合规性分析项目区土地整理按照规定程序经依法审查批准而实施。该项目实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是一致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符合省、市、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用途管制原则,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项目的实施与土地利用将在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有力地促进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也将极大的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对项目区进行土地综合治理,是项目区人民群众人心所望,人心所盼。3.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区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总体的战略性的布局和统筹安排。项目区采取田、水、林、村及各业建设的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面积,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市国民经济的可待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根据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扩大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开发、复垦与整理增加耕地并对田、水、路、林、村及各业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本次选中的项目丘陵74 X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本项目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田、水、林、村及各业建设的综合整治,以达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面积,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市国民经济的可待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该项目是完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是对规划的具体落实。3.1.2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指导,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审查批准而实施,项目规划在搞好水土保持等前提下,始终围绕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增加有效耕地、农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利用分区用地管制等具体要求进行。项目本着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基本农田资源,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该整理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3.2.1自然限制要求(1)项目区虽然属于丘陵地区但是依然有部分旱地,田块高低不平,田块之间的落差较大,由于项目区没有进行过“田园化建设”和“低改”等农田改造工程,所以项目区内农田的田块大小和形状也不规则,导致了对土地使用的浪费性较大,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2)项目区内水源基本可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但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硬化沟渠极少,大部分土质沟渠淤塞严重,灌排不畅,严重老化。项目区内地势复杂,渠系很难实现自流灌排,虽然区内目前建有部分型抽水机站,但大部分被盗窃或失修损坏,区内地势较高的地区仍需修建部分泵站进行引水灌溉。因此,构筑项目区内水利排灌系统的网络,对损坏或失去功能的沟渠进行清淤、硬化或进行U型槽渠改造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74 X(3)项目区内的灌水和排水不能进行有效节制和调配,需水的地方没水,不需水的地方渍水,同时,串排串灌现象严重。大灌大排没有形成统一的布局规划,导致农民各自为站,临时抽水机站林立,既造成重复投资又使得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4)项目区内地势复杂,现有道路大部分为土路,弯多路窄,坑洼不齐,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或受雨水冲刷严重,给机耕和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路段年久失修,许多沟渠与路相交处没有修建人行桥和机耕桥,农民耕作出行相对困难。难于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急待整修改造。因此,项目区内道路交通亟待本次项目进行整改和完善。3.2.2社会限制因素(1)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低。项目区土地利用重用轻养,农业投入减少,地力逐渐下降;耕作方式单一,土地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不高,致使农田产出效率相对低下;因此需要经过开发整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潜力。(2)资金来源有限。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较大投入的土地、水利、道路、水土保持等综合改造工程,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地方投入十分有限,因此目前土地整理项目是有限的,增加耕地数量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鉴于以上分析,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为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项目区内的灌水能力和排涝能力;进行土地平整,依地形修建成梯田,使田块形状规整、规模适中,以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配套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项目区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同时大力推广作物新品种,新的施肥技术和耕作方法,逐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以保证项目区内耕地旱涝保收。74 X3.3土地适应性评价3.3.1评价范围本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用途是土地的宜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待整理耕地的后备资源。3.3.2评价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找出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几个主要的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根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特点,选择重要评价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应包括对土地生产力有影响的主要构成土地要素的因子,鉴于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且范围不大,气候要素影响几乎一致,因此选择的参评因子有地貌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文和排水,其中地貌条件包括地形坡度和地形高度;土壤条件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水文和排水包括地下水位、灌排条件。各地类具体适宜条件见下表:表3-1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特征表地类评价因子耕地园地林地水田旱地土壤类型中壤—重壤轻壤—重壤轻壤—重壤、砂壤土轻壤—重壤、砂、粘土地貌部位岗坡地岗坡地岗坡地、坡地岗坡地、坡地、岗地地形坡度0°—10°0°—25°0°—25°25°以下土层厚度>100cm>60cm>30cm>20cm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好,旱涝保收有灌溉设施以雨养农业为主能灌、排,其中排水要求较高以雨养为主相邻类型水田旱地园地林地交通条件好较好一般一般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一般一般74 X根据上表可知,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对土地条件的要求依次减小,因此在规划时,依照以上顺序先后确定整理后的土地用途。3.3.3评价结果根据1:2000实测地形图以及实地调查分析,整理后土地均可作为林地、园地,鉴于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因此,在确定土地用途时,应优先考虑耕地。通过调查项目区现有水田分布较分散,灌排条件相对较好,土层深厚,水田适宜性评价因子条件都符合,因此基本保持现状利用。现有旱地分布偏离主要排灌设施,灌溉条件较差,而土壤母质层深厚,通过整理、完善基础设施,是符合旱地耕作条件的,部分可以改为水田。荒草地主要为第四纪红土赤红壤(赤红土),母质层深厚,质地较粘重,通过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土壤改良,通过可以开垦为耕地,具体的地类根据其灌溉条件及其周边土地用途确定。根据现场踏勘情况,项目区需要改造的部分主要是未利用地,并对现有耕地、部分园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建设。根据规划成果对改造后的土地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并与上表比较的以下结论:整理后土地用途确定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坡度和水源状况,因此,当地形坡度<10°时,根据水源情况规划为旱地、水田;坡度在10°-20°之间,结合水源情况规划为旱地;坡度在20°-25°之间,规划为园地、林地。其中园地可规划为果园、竹园,可增加经济收益。3.4新增耕地潜力分析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补充建设对耕地占用以及自然灾害损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对耕地的减少,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1)项目区现有交通条件极为落后,当地群众强烈要求优先考虑改善通行条件,且新开垦耕地后也需增加配套的道路设施,预计道路设施将占地2.31公顷。74 X(2)项目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数量不足,且损毁严重,项目实施后增加配套的水利设施,农田水利占地1.81公顷。(3)项目区大部分现有田块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田埂布置凌乱,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对现有田块的平整、归并,以及田坎的规范化布局,可增加耕地32.70hm2。(4)项目区部分道路及沟渠改弯取直,可增加耕地1.82hm2。  表3-2新增耕地潜力来源分析表单位:公顷一级类二级类名称整理前面积整理后面积耕地增减情况(+增、-减)农用地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22.5323.93-1.4农田水利用地44.8345.73-0.9田坎53.5720.87+32.70通过上述分析,在扣除规划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占地面积后,预计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32.70+1.82-2.31-1.81=30.40(公顷),新增耕地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3.04%,项目区完全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新增耕地率水平。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的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垦殖率,提高项目区各类农业用地的土地产出率。本项目的实施一可增加耕地面积,二可提高当地群众农业生产积极性,一举多得。项目实施成功后,可极大的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利于日后机械化作业,利于进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74 X3.5水资源平衡分析3.5.1水资源需求总量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水资源缺少的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决定土地整理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摸清项目区的各种来水的可供水量,根据农业、生活远景的需求,进行水土资源供需分析计算,以求得水资源供需平衡,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项目区为长江中游丰水地区,降水充沛,降雨量各季分配不均,常是初夏梅雨多涝,盛夏少雨干旱。年均降雨量1630mm,最大降雨量202.9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为1200-1500mm。项目区西北面有龚家龙水库,位于十八里畈村西北部,地理位置较高,水资源丰沛,可以基本保证项目区的需水,区内还有部分水塘水库和塘堰可以调节,灌溉水源保证率约为90%,能满足项目农田灌溉;地下水资源丰富,湖泊和低洼地的地下水离地表约0.1~0.6米,但过于零散,只能零星取水用于生活,不便于农业生产。项目区水资源需求包括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两部分。(1)农作物品种项目整理后耕地总面积达到570.14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59.73公顷,旱地面积10.41公顷。项目区耕地面积见表3-3。各种农作物的需水量存在差异,根据实地调查和种植业发展规划,项目区水田可发展水稻(早稻和晚稻)、旱地作物(油菜、棉花和其它作物),实行一年两熟。农业种植制度。根据当地种植习惯,项目区种植品种、结构以油菜-中稻、早稻-晚稻为主,插播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0。农业灌溉用水量。表3-3项目区耕地面积情况单位:公顷名称公顷74 X水田701.89旱地95.01(2)灌溉设计标准项目区内无工业用水,本设计只需考虑农业用水需求和生活用水需求。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设计标准在85%~95%,考虑项目区为丘陵地区,征询当地农业和水利专家的意见,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3)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项目区水源情况及当地群众习惯,灌水采用渠灌,用砼硬化,灌溉水利用系数可取0.90。(4)农业用水需求总量1)项目区作物及种植比例根据实地调查和种植业发展规划,项目区水田可发展水稻(早稻和晚稻)、旱地作物(油菜、棉花和其它作物),实行一年两熟。规划项目区经过整理后的耕地面积为796.90公顷,作物种植面积及种植比例,见表4-1。表3-4作物种植比例规划表种植作物早稻晚稻油菜棉花其他小计规划种植面积(公顷)384.12370.8817.0515.859.00796.90种植比例(%)48.20%46.54%2.14%1.98%1.13%100.00%注:项目区规划耕地面积796.90公顷,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约为2.00。2)作物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种类、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和灌溉措施等因素而制订的灌溉方案。它是指作物播种前(或者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灌溉制度是规划和设计灌溉工程的基本资料,是制订和执行灌区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74 X①典型年份选取根据X气象局1984-2003年历年各月蒸发量资料,然后排序进行经验频率计算(表4-2)。经验频率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经验频率(%);m-序号;n-序号总数。通过表4-2可知:经验频率约在90%的年份是2001年,年降雨量为1204.4mm,其经验频率为90.48%。经试算配线,得其理论频率曲线,其中计算得参数CV=0.15,曲线拟合得CS/CV=3.0,在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上查得90%的理论频率对应年降雨量为1204.4mm,其对应年份为2001年(降雨量为1204.4mm),所以选取2001年为设计典型年。表3-51984-2003年降雨量频率计算分析表序号年份年降雨量(mm)频率P(%)序号年份年降雨量(mm)频率P(%)120022059.24.761120031650.952.38219922012.39.521219931623.857.14319981980.114.291319941582.361.90419911975.219.051419861444.766.67519971968.323.811520001319.671.43619881895.728.571619901310.576.19719991839.133.331719891306.380.95819871812.638.101819961289.585.71919951805.442.861920011204.490.481019841743.647.622019851199.595.243)农作物需水量预测74 X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与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等有关。这些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也是错综复杂的,目前尚难从理论上对作物需水量进行精确的计算。目前,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种为经验公式法,即从作物田间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中建立某种经验关系。另一类方法为能量平衡法,即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推求作物田间蒸发消耗的能量,由此再换算为相应的作物田间需水量。由于缺乏作物能量消耗数据,因此本计算采用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气温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β值法”),另一种为以水面蒸发为参数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这两种方法又以第二种方法较准确。因此,本次计算最终确定用α值法。其公式为:其中:—需水系数;E0—与E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毫米计,—般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需水系数为经验系数,其中旱地为0.4-0.7,水田为0.8-1.2。本次水量平衡分析需水系数旱地α取0.4、水田α取0.8。根据前述分析得知典型年为2001年,该年月平均蒸发量见表3-6。表3-6典型年(2001)月平均蒸发量Eo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200145.967.663.1127.3139.5142.2135.6139.2137.5102.741.362.51204.4通过对项目区实地调查,确定早稻的播种日期为4月1日,收割日期为7月20日;晚稻的播种日期为7月1,收割日期为10月15日;油菜的播种日期为前年10月15日,收割日期为次年4月30日;棉花的播种日期为5月1日,收割日期为9月30日;其他作物的播种日期为4月1日,收割日期为9月30日。利用α值法计算公式和表4-3的数据计算各作物典型年需水量(表3-7)。表3-7典型年作物需水量典型年(2001)需水量(mm)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早稻93.84103.6109.7669.65376.85晚稻104.48107.3610239.08352.9274 X油菜16.3625.0423.2446.9219.5414.5223.08168.7棉花51.854.8852.2453.6851263.6其他46.9251.854.8852.2453.6851310.52根据项目区的灌溉面积、作物种类及灌溉保证率为90%的作物需水量,计算得到典型年灌溉总用水量(表3-8)。表3—8典型年灌溉总用水量种植作物早稻晚稻油菜棉花其他作物小计种植面积(公顷)384.12370.8817.0515.859.00796.9作物需水量(mm)376.85352.92168.70263.60310.521472.59灌溉用水量(104m3)144.76130.892.884.182.79285.5(5)生活用水需求总量项目区生活用水包括两个部分,即农村居民用水和牲畜用水。人畜饮水主要依靠村旁当家塘堰供给,以简易井水作为补充水源。项目区现有人口9423人,现有牲畜6000头,考虑到将来会有部分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故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牲畜也维持现状不变。农村人均用水定额采用30L/人·天,牲畜采用10L/头·天。则人畜年用水总量为12.51万m3。具体需水量计算见下表:表3-9项目区总需水量单位:万m3/年分类需水量农业灌溉285.5人畜用水12.51合计298.0174 X3.5.2水资源供给总量(1)有效降雨量估算根据X气象局提供的1984-2003年历年各月降雨量统计表,通过经验频率计算,通过表4-6可知:经验频率在90%的年份是2001年,年降雨量为1204.4mm,其经验频率为90.48%。经试算配线,得其理论频率曲线,计算得参数CV=0.2,曲线拟合得CS/CV=5.0,在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上查得90%的理论频率对应年降雨量为1218.3mm,其对应年份为2001年(降雨量为1204.4mm),选取水利年2001年为设计典型年。1984-2003年降雨量频率计算分析表序号年份年降雨量(mm)频率P(%)序号年份年降雨量(mm)频率P(%)120022059.24.761120031650.952.38219922012.39.521219931623.857.14319981980.114.291319941582.361.90419911975.219.051419861444.766.67519971968.323.811520001319.671.43619881895.728.571619901310.576.19719991839.133.331719891306.380.95819871812.638.101819961289.585.71919951805.442.861920011204.490.481019841743.647.622019851199.595.24项目区典型年降水量合计1204.4mm,折合802.67m3/亩,项目区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在没有任何水利设施的情况之下利用较低,但经水利设施配套后,坑塘、沟渠等水利设施蓄水能力大大增强,其利用系数可达到40%。因此,项目区总有效降雨量为P0=802.67×1192.95×15×40%=574.53万m3。74 X(2)江、河、湖可供水量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每年可通过项目区附近有龚家龙水库内取水,年取水量为30万m3。(3)地下水由于无地下水资料,同时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因此本项目中不考虑地下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项目区总供水量如表:可供水量表可供水源合计(万m3)名称年可供水量(万m3)项目区龚家龙30604.53地表水574.533.5.3水资源平衡分析项目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计604.53万m3,需水量总计298.01万m3。可见,项目区水资源供给量大于需水量(见表3-10)。表3-10水资源供需平衡表单位:万m3灌溉保证率需水量供水量余水量0.90298.01604.53306.52可见,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90%的水平年水资源供给量大于需水量,项目区水资源供给量完全能满足需求,本设计在水源保证方面完全可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水资源调蓄设施不够完善,故项目区水利工程布置的重点在于对原有水利系统进行改造,调剂分配项目区现有水资源,蓄水灌溉,保水保土,涵养水源。74 X因此,项目区水资源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灌水量的需求。3.6公众参与分析3.6.1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意义(1)公众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决策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项目规划中去,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项目规划决策更加科学合理。(2)公众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决策观念转变由被动式决策演进到参与式决策,是一种决策观念的转变。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就是项目所在区域各利益群体与项目设计、决策人员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通过参与,将公众所反馈的信息融入到项目设计决策中去,从而设计出公众真正需要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公众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策的重要环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的是项目区公众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它首先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以公共利益为本。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决策时,公众参与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一种目的,不如说是一种理念一种义务。公众参与是项目设计的必要条件,也是项目决策中的必要行为。74 X综上所述,公众参与的背景条件不同,公众参与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但无论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公众参与项目决策或发展规划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技术而言,公众参与将使地方政府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有更准确的了解,使投资决策更符合公众的选择和偏好;就经济而言,项目区各利益群体最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公众参与或咨询所获得更多信息带来的收益将大大超过其所花费的成本;就政治而言,参与决策有助于协调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并帮助他们从长远利益看问题,以确保项目规划及实施按照社会的长远利益进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3.6.2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内容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尊重公众利益和有效限制行政部门过多的权力,从而体现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公从参与的内容有:1)在项目选点后,充分征求了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在工程布置和具体设计上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对各单项工程采用什么材料、做成什么规格、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选点、选线都听取了当地意见。2)参与各种层次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决策。将公众对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关心落实到具体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决策上,包括项目实施的范围、项目实施的内容以及土地权属调整等各方面的决策,通过正规渠道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该项目经过X国土资源局、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单位论证后,又通过与群众座谈,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搜集当地干部群众意见,项目区群众一致认为该项目可行,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造福于民,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好事,是群众多年的夙愿,愿意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支持。74 X4项目规划方案4.1规划依据4.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1.2有关行政规章(1)《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2)《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3)《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4)《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6)《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发[2008]27号);(7)《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整村推进工程管理暂行办法》;(8)《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暂行办法》;(9)《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办法》。4.1.3行业技术标准(1)《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74 X(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部颁SL207-98);(9)《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估算定额标准》(2005年);(10)《湖北省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规划标准》;(11)《湖北省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标准》;(12)《湖北省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指导要点(试行)》。4.1.4有关资料(1)《X志》;(2)X统计年鉴;(3)《X土壤志》(4)《X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资料集》(5)《农业水利资料》(6)项目区1:10000标准分幅地形图;(7)项目区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图斑图;(8)农业气象资料(9)湖北省X综合农业区划报告(10)其他资料等4.2规划的原则74 X在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本规划的制定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流域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工程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为原则;3)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5)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原则;6)提高耕地质量与增加耕地数量相结合的原则;7)政府决策与公众参入相结合的原则;8)与相关规划、部门相协调。4.3工程规划标准在分析项目区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要求,结合相关规划,提出本项目的规划标准。4.3.1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1)耕作田块的设计标准①耕作田块的方向:耕作田块的方向以保证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为原则。宜选用南北向;耕作田块的长边平行等高线布置。②耕作田块的长度:根据农作物的类型、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及排水通畅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③耕作田块的宽度:耕作田块的宽度应考虑田块的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和防止风害要求,同时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④74 X田块田面高程:耕作田块田面高程应满足农作物排渍要求,即田面高程E≥R0+d(R0为所在田块的最高地下水位,d为设计排渍深度)。水田排渍深度取0.40m;旱地排渍深度取0.80m。⑤田面平整度:根据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地貌类型确定。水稻田的平整度:格田内部的高差在±3cm以内;若在一格田内部,渠道能对其进行“漫灌”,格田内部高程相差可达10-30cm;种植棉花、小麦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田块平整度,以保证灌溉为条件,一般控制在1/1000以内。(2)耕地土壤质量要求①土层厚度:山地、丘陵区的土层厚度是指半风化基岩层以上的土壤层厚度,土层厚度在80cm以上。②耕作层厚度:指便于耕作利用,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层,厚度在30cm以上。③耕作层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不同质地层次的排列组合形式,以均壤型、上壤下粘型为好。④耕作层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以物理性粘粒(粒径小于0.01mm)的含量进行分级,水田以砂粘适中的中壤土~轻粘土为好(物理性粘粒含量为30%~70%);旱地以轻壤土~重壤土为好(物理性粘粒含量为20%~60%)。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土壤中有机物质占土壤总量的比值。各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后必须一次性增施农家肥2000公斤/亩~3000公斤/亩,连续2~3年,以保证作物生长需要。⑥耕作层PH值:耕作层土壤中PH值5.0~7.5之间。4.3.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74 X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区规划为水田为主的水稻—油菜、小麦相结合的水旱连作区。项目区采用明渠自流灌溉和明沟排水方式布置沟渠。沟渠的布置采用“渠-路-沟”的形式布置。根据实际情况,还布置有“沟-路”、“渠-路”等形式。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程》(GB50288-99)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规范》(TD/T1012-2000)确定如下标准:(1)防洪标准按十年一遇洪水标准;(2)堤防工程上的闸、涵按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工程级别为5级;(3)排洪标准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4)灌溉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5)按照设计流量及隶属关系,田间渠系共分为斗渠、农渠两级;部分区域根据地形情况设置灌排合一渠道。田间排水沟分为斗沟、农沟二级。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程》(GB50288-99)设计。在布置时,力求渠沟的总长度最短,控制范围最大,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同时为了蓄水调节灌溉,项目区缺少水源的地方需修建蓄水池。为了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的方便,在道路及沟渠交叉的地方布设相应的水工建筑物。本项目涉及到的类型有涵管、倒虹吸、水闸、跌水等。4.3.3道路工程建设标准按照本规划的目标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要求,道路建设应满足项目区对内和对外交通需要,既要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又能保持与外界便捷的联系、方便农业生产、便于农产品的运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入。项目区道路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机耕桥主要布置在田间道跨原有大沟处,人行桥主要布置在生产路跨原有大沟及斗沟处。田间道规划标准: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械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结合当地材料状况,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路线最短,联系简捷;②道路纵坡、弯道半径等技术指标符合有关技术要求;③新修道路与现有道路、规划田块、居民点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④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新修生产路设计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工程量最少、投资最省、路线最短;②74 X满足小型农用机械的通行要求;生产路规划标准:规划生产路为人畜下田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桥类规划标准:机耕桥面宽3.5m,设计荷载为汽-15级;人行桥面宽2m。说明:整个道路系统与项目区周边的主要村庄、主要公路相接,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4.4规划方案比选方案比选是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从效益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两方面对主要比较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选定结论方案。本规划设计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主要从土地平整、取水方式、灌排渠系布置、防护工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比选。4.4.1土地平整方案选择在确保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节约投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为本项目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上讲,土地平整应满足项目区内耕地对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从细部来看,土地平整应符合农作物耕种的需要。土地平整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即完全平整和局部平整。完全平整是将整个项目区作为一个平整单元,按某一设计高程进行土地平整。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便于布置各单项工程,方便农业生产;其缺点是:填挖方工程量大,投资量大,对表土造成极大的破坏。局部平整是以耕作田块为平整单元,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在每个平整单元内部,保持土地的挖填方平衡,不需要从区外大量取土或将土地大量运往区外,最终的田面高程是在挖填方平衡高程的基础上,结合农田灌排水的要求而确定,各平整单元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高差。74 X4.4.2农田水利方案选择1)排灌方式选择:项目建设规划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项目区的排水和灌溉问题。项目区现有的灌排设施比较完善,只是现有设施年代久远,淤积严重,经规划设计工作专班现场勘查,反复讨论,拟定了两套相对可行的规划方案。方案一,改变现有的排灌模式,采用渠道灌溉,由排灌合一改为排灌分设。改变灌排合一模式就意味着要建设较为集中的引水、输水系统,从主干渠引水或从通过泵站直接提水到斗渠,再由斗渠经农渠自流到田块;方案二,维持现有的灌排结合的灌溉模式。项目区现行的灌溉模式是通过渠道将水引到田块边,再通过设立临时泵站提水到田里灌溉。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方案一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通过闸门有效调度和控制,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但是需要打破目前灌排格局,需重新规划项目灌排渠道,明渠渠系占地较多,工程量较大,项目建设资金需用量较大。方案二则沿袭了目前的灌排模式,可以减少对渠道建设的投资,且对项目区的环境影破坏较小,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为此,工作组反复与当地水利专家、群众进行讨论。专家和当地群众们的意见认为采用两种方案相结合的方式,最符合项目的实际需要。因此本次规划设计灌排方式为部分田块采用原有的灌溉系统,部分田块重新规划灌排沟渠相结合的灌排方式。2)清淤沟设计断面选择:74 X项目区现状干、支、斗沟渠横断面大,渠道浅。项目区的沟渠整治主要是对现有渠道的修复改建,采用水力最优断面计算的渠道断面尺寸均比现有渠道断面尺寸明显小,特别是设计底宽与渠道现有底宽差距较大。如果采用设计断面尺寸对渠道进行土方回填,需回填土方量大。项目区地势较低,附近无回填客土土源,如从较远距离运输客土,将导致项目投资大幅度增加。经综合评定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和专家探讨,本次规划不采用水力最优断面计算的渠道断面尺寸,而是结合现有断面尺寸对渠道进行治理改造,对还可继续使用且符合规划布局的大沟渠进行清淤,使其达到“灌得进、排得出”的效果,保障排灌顺畅。3)灌排渠系布置方案比选:沟渠布置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沟渠相间布置在道路两侧,即沟-路-渠模式。其优点是:灌溉渠道靠近田间,灌水方便,所需涵管数量较少,排水沟接纳排水也不受阻碍,渠道的渗漏也少;缺点是:需要架设通过渠道和排水沟的建筑物较多,今后道路拓宽困难。方案二:道路两侧都布置渠道,排水沟布置在耕作田块中间,即渠-路-渠-田-沟模式。其优点是:灌溉便利,有利于排水,并可减少毛渠、毛沟的数量;缺点是受地形限制较大。方案三:道路一侧布置渠道,设置农涵解决另一侧田块的灌溉问题,排水沟布置在耕作田块中间,即沟-渠-路-田-沟。其优点是:灌溉便利,有利于排水,增加耕地面积;缺点是:涵管数量较多。经充分比较,最终确定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取方案一;在不宜采用方案一的地方,选取方案二、三。4.4.3道路工程选择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根据田块布置方案的选择,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合理布置田间道和生产路。74 X项目区水域面积宽广,横纵向多条大型沟渠穿越项目区,现有桥梁数量众多,部分桥梁垮塌,对垮塌桥梁进行新建,并拆除垮塌桥体。4.5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土地利用布局应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农田排灌和交通条件,满足新增耕地比例的要求,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部分灌排分离、部分灌排合一,旱涝保收,生态环境好”的生态农业区。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000公顷,其中耕地766.50公顷(水田671.49公顷,旱地95.01公顷);其他农用地223.97公顷(农村道路22.53公顷,农田水利44.83公顷,坑塘水面103.04公顷);不动工面积192.95公顷(其中不动工居民点15.69公顷,不动工林地105.71公顷,不动工公路用地3.95公顷,不动工河流用地14.03公顷,不动工鱼塘水面53.57公顷)。项目区整理前后各类用地面积对照表;74 X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对比表单位:公顷乡镇名 行政村名建设规模农用地小计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小计旱地水田小计园地小计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田坎X整理前独山村485.09485.09388.3765.72322.650.000.0096.7210.8337.3822.0326.48十八里畈村463.51463.51334.0827.57306.519.099.09120.3410.9463.5822.1423.68丰乐畈村51.4051.4044.051.7242.330.440.446.910.762.080.663.41小计1000.001000.00766.5095.01671.499.539.53223.9722.53103.0444.8353.57比例100.00%100.00%76.65%9.50%67.15%0.95%0.95%22.40%2.25%10.30%4.48%5.36%X整理后独山村485.09485.09402.7765.72337.050.000.0082.3211.5337.3822.5310.88十八里畈村463.51463.51348.2827.57320.719.099.09106.1411.4463.5822.448.68丰乐畈村51.4051.4045.851.7244.130.440.445.110.962.080.761.31小计1000.001000.00796.9095.01701.899.539.53193.5723.93103.0445.7320.87比例100.00%100.00%79.69%9.50%70.19%0.95%0.95%19.36%2.39%10.30%4.57%2.09%X增减独山村0.000.0014.400.0014.400.000.00-14.400.700.000.50-15.60十八里畈村0.000.0014.200.0014.200.000.00-14.200.500.000.30-15.0074 X丰乐畈村0.000.001.800.001.800.000.00-1.800.200.000.10-2.10小计0.000.0030.400.0030.400.000.00-30.401.400.000.90-32.70比例100.00%100.00%3.04%0.00%3.04%0.00%0.00%-3.04%0.14%0.00%0.09%-3.27%备注: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不动工面积192.95公顷(其中不动工居民点15.69公顷,不动工林地105.71公顷,不动工鱼塘水面53.57公顷,不动工公路用地3.95公顷,不动工河流水面14.03公顷)。74 X4.6工程布局4.6.1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是进行农业机械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的基础,目的是要达到便于机械化耕作,发挥机械效率,提高机耕质量,排灌方便均匀,减少水、肥流失,改良土壤。本项目属于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地形相对平坦,田块依据原有农田道路和排水沟已基本成形。田块规格内容主要包括:田块形状、田块长度、田块宽度、田块方向和田块高程。依据项目区地形条件、灌排沟渠布局条件、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同时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田块规格布局尽量利用现状,在当地的强烈要求下和根据实际需要,对小的田块进行合并,根据本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田块的长度基本控制在200~400m,宽度控制在150~240m。田块实际划分时,应考虑路、沟、渠等线状地物的分割,并适当截弯取直,田块大小不做统一要求。田块内部修建格田,田块内的格田宽40m~60m,长80m~120m,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宽一般在20~30cm,埂高约30cm左右。本项目共划分田块349个。项目区内田块的布置为南北、东西方向并存,这种布局方式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有利于保持原有种植习惯,有利于灌排方式的组织和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1)田块平整:耕作田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考虑到项目区地形较为复杂,将田块设计为水平格田。本项目土地平整采取以田块整体平整和以格田分开平整相结合的局部平整方式,依据自流灌溉、便于排水的要求,选择平面高程变化较大,地形复杂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因此,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的前提下,在进行土地平整时,采取以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土方平整方案,每个平整单位内部尽量保持填挖方量基本平衡,在此基础上,根据水流方向重新确定田块设计高程。(2)田埂修筑:经过平整后的田块需要重新修筑田埂,田埂面均宽0.3m,埂高0.3m,边坡1:1,占地宽0.9m。74 X(3)废弃沟渠填埋:项目区存在部分沟渠淤塞严重,已不能通过整治利用原有沟渠进行农田灌溉,当地群众迫切希望填埋这部分沟渠,以此增加耕地面积。。4.6.2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坑塘护砌,坑塘清淤、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水工建筑物工程。1.坑塘清淤为了完善该地区的灌排系统,更好地发挥塘堰的蓄水调水功能,需对项目区原有坑塘进行清淤挖深。坑塘清淤土方见工程量表。2.灌溉工程项目区规划的输水工程主要为斗渠、灌排合一渠和农渠,斗渠和农渠尽量按垂直的形式布置,使耕作田块尽量方正,斗渠、灌排合一渠大致沿田块的短边布设,农渠大致沿田块的长边布设,其间距根据田块大小确定。项目区的灌水工程情况见工程量表。3.排水工程项目区规划的排水沟为斗沟与农沟,并使之与区内河沟相衔接。依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及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排水沟的布置采取灌排相间、灌排相邻两种方式,灌排相间布置是渠道向两侧灌水,排水沟承泄两侧的排水;灌排相邻布置是灌溉渠道与排水沟相邻布置,单向灌溉,单向排水。项目区的排水工程情况见工程量表。4.水工建筑物本次规划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涵管、节制闸、分水闸等。项目区的水工建筑物情况见工程量表。4.6.3田间道路工程74 X道路是供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其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有利生产、节约成本;综合兼顾;远近结合等原则。根据项目区内外现有的道路交通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主干道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布局的要求,本次规划的田间道路工程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田间道和生产路同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具有货运量大、运输距离短、季节性强、费工多等特点,其布局要有利于田间生产和劳动管理,既要考虑人畜作业的要求,又要为机械化创造条件,应与田、林、沟、渠结合布局。具体布局形式大致是:在居民点与居民点之间、居民点与过境道路之间、居民点与主要田块之间、居民点与抽水泵站之间,规划田间道,沿田块的短边布设,尽量设计成直线,使拖拉机两边均可进入工作小区以减少空行;生产路一般与田间道垂直,沿田块长边布置,以方便农民下田作业和田间管理,并满足小型农机具通行要求。项目区道路工程情况见工程量表。74 X5工程设计5.1土地平整工程5.1.1土地平整原则项目区属丘陵区,地形起伏局部较大。土地平整是土地整理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平整的精度不但影响到整理后的土地质量,而且关系到投资大小与效益问题。土地平整工作主要是通过挖高填低,使土地表面在满足设计坡度条件下尽可能达到较理想的平面效果。土地平整一方面要满足田块灌溉的要求,提高水肥利用度和灌水均匀度,有利于耕作、作物生长和水土保持,从而增强农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沟、渠、路、林的重新规划和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农地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加快农田水利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平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整理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条件下,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本设计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广泛征求各部门专家意见以及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具体在土地平整设计过程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为了减少填挖土方,土地平整采取局部平整方案;农田规格化,尽量做到田块方整,地面平整,地面高差控制在±3cm左右,保证农田内自流灌溉的需要。(2)规划设计时要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的路、沟、渠,以节省投资;并与项目区村民及时沟通,弄清楚哪些沟渠在利用,哪些已经废弃,哪些路需要加宽,哪些坑塘水面已经荒废等,避免实施时不必要的纠纷和重复施工。(3)特别要调查清楚项目区水系的分布,项目区内外的灌排要求统一考虑,使农田得到及时灌排,规划趋于合理。这条原则贯穿于本次规划设计实地踏勘的始终,同时也是实地踏勘的重点所在。74 X(4)现有耕作田块整理后田面耕作层回覆不应少于20cm;对新造田块(未利用地开垦田块),若缺少回覆耕作土,对新造土要进行翻松处理,翻松深度不少于30cm,翻松土团最大粒径控制在6cm以内。田块平整尽量做到单个田块内部土方挖、填方平衡,挖方等于填方。5.1.2工程量计算说明a)土方计算说明项目区土地平整分为水田区小田改大田平整和旱地坡改梯平整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说明如下:a、水田小田改大田平整土方计算方法为保证耕地规划区域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田土地平整工程必须与道路工程、灌排水工程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从项目区地形条件、当地传统种植习惯、项目区采用的灌溉方式及保护农田耕作层四个方面考虑,本规划设计中需要平整的田块主要是有起伏,不能自流灌溉的田块。在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平整时,采取以水平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土方平整方案。项目区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均匀,可以采用散点法计算土地平整土方量,平整工程量应根据典型田块计算。散点法计算土地平整土方量主要过程如下:首先选取典型田块;读取田块内多个高程点,计算出格田的平均高程,测点高程大于平均高程的是挖方,小于平均高程的是填方;计算各点与平均高程的差数作为施工时应掌握的挖填深度,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挖填平均深度、挖填方面积、挖填方量。根据散点法也可以计算出其它平整田块的填方量和挖方量,最后对项目区所有平整田块的填方量和挖方量进行加总,项目区各田块土方汇总详见工程量统计表。74 X5.1.3田坎修筑工程田埂修筑主要为重新修筑平整田块的田埂,采用人工夯实整形,使田块形状方正利于机械作业。田埂长度计算过程为:选取一块有代表性的典型田块,作为求取田埂系数的平均值。5.1.4土方调配在田块设计高程、挖填方位置、面积、挖填土方量算出后,对挖土的利用、堆放和填土取得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的处理。目的是在土方运输量或土方运输成本最低、施工方便的条件下,确定土方的调配方向和数量,从而达到缩短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行土方平衡调配,必须综合考虑平整工程的现场情况、有关技术资料、进度要求和土方施工方法以及分期分批施工的土方堆放和调运等问题,经过全面分析后着手进行土方平衡调配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划分调配分区,计算土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单位土方的运价,确定土方的最优调配方案。a土方调配原则(1)挖方与填方平衡,在挖方的同时进行填方,减少重复倒运;(2)挖(填)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尽可能为最小,即运输路线和路程合理,运距最短,总土方运输量或运输费用最小;(3)合理保留表层耕作土,避免因取土或弃土降低耕地质量;(4)分区调配应与全场调配相协调,避免只顾局部平衡,任意挖填而破坏全局平衡;(5)土方调配应考虑近期施工与后期利用相结合。工程分期分批时,前期工程的土方余额应结合后期工程的需要而考虑其利用数量堆放位置,以便就近调配,堆放位置应为后期工程创造条件,力求避免重复挖运,前期工程有土方欠额时,可以由后期工程地方挖取;74 X(6)调配应与地下构筑物的施工相结合,有地下设施需要填土,应留土回填。调配区划分还应尽可能与大型地下建筑物的施工相结合,避免土方重复开挖;(7)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运输路线。做到施工顺序合理,土方运输无对流和乱流现象,同时便于机械化施工;(8)选择适当的调配方向、运输线路,使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功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b土方调配步骤(1)划分调配区在平面图上先划出挖填区的分界线,并在挖方区和填方区适当划出若干调配区,确定调配区的大小和位置。(2)计算各调配区的土方量(3)计算各挖、填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挖、填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就是挖方区土方重心的距离。取场地或方格网中的纵横两边为坐标轴,以一个角作为坐标原点,按下式求出各调配区土方重心位置:X0=,Y0=式中:X0、Y0——挖方调配区或填方调配区重心坐标;Xi、Yi——i块方格重心坐标;Vi——i块方格的土方量。填、挖区之间的平均运距L0为:式中:XOT、YOT——配方区的重心坐标;XOW、YOW——挖方区的重心坐标。74 X一般情况下,可用作图法近似地求出调配区的几何中心(即形心位置)以代替重心位置。重心求出后,标于图上,用比例尺量出每对调配区的平均运输距离(L11,L12,L13)。当填、挖方调配区之间的距离较远,采用自行式铲运机或其它运土工具沿现场道路或规定路线运土时,其运距应按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所有填挖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都需一一计算,并将计算后的结果列于土方平衡运距表内。5.2农田水利工程5.2.1坑塘清淤、护砌项目区内部分坑塘淤塞严重,需要进行清淤处理。根据实地踏勘资料以及当地村民的意见,拟将项目区内淤塞严重的坑塘进行清淤处理。由于坑塘实际淤塞程度以及原有深度不同,将清淤开挖深度分为0.5m、1m、1.5m、2m四个类别,其中人工清淤30%,机械清淤70%,开挖土方用于塘埂加固。坑塘扩容设计是将项目区内平面面积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用水需求的坑塘进行扩大平面积处理,具体坑塘扩大面积统计详见工程量统计表。坑塘护坡设计为浆砌石护坡和浆砌石基础,在每段护坡上加修一个台阶以方便村民生活需求。坑塘护坡设计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分为2米深坑塘护坡、3米深坑塘护坡两种类型。其设计参数分别为2米深坑塘:护坡厚度设计为0.30m,基础横剖面设计为1.0*0.6m,护坡顶部用现浇C15砼压顶;3米深坑塘:护坡厚度设计为0.30m,基础横剖面设计为1.0*0.6m,护坡顶部用现浇C15砼压顶。,5.2.2灌排工程1)沟、渠灌溉渠道:土地整理工程要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坡度变化不规则项目区域,宜采取分散供水、分区域灌溉方式。74 X排水沟:缓丘岗地改造工程一般排水条件较好,缓坡区农沟宜沿田块短边布置,斗沟宜沿田块长边布置。排水沟可分纵横排水沟,宜硬化处理,横向排水沟平行等高线布置,纵向排水沟垂直等高线布置,但应防止坡度过大冲刷排水沟。项目区灌排渠道调节降雨量的不均匀,排除、蓄积多余的降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沟渠应能与项目区内的坑塘、原有沟渠等相连,保证多余的降雨排出项目区外。此外,由于项目区地形坡度相对较大,水流速较大,沟渠均需硬化,其中灌溉渠道和灌排合一渠道采用预制T型槽及浆砌石梯形,排水沟采用预制T型槽。渠道设计过程如下:(1)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的确定按《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灌溉方法采用地面灌溉,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0-95%。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及当地水利建设实践经验,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项目区整理后,耕地都能保证灌水和排水,本次工程为提高标准,灌水周期和灌水定额都按照水田的标准来确定,即灌水定额(泡田定额)取80立方米/亩,灌水周期取7天。(2)项目区灌溉渠道工作制度的确定综合考虑设计渠道的工程量及其设计水力要求等因素,项目区全部采取续灌的方式。(3)设计灌溉标准下,项目区毛灌水率(灌水模数)的确定毛灌水率的计算根据灌溉方式不同分别采用以下公式:q1=15a·m/(3600×22·T·η)=15a·m/(79200·T·η)q2=15a·m/(3600×24·T·η)=15a·m/(86400·T·η)式中:q1——提水灌溉方式下设计毛灌水率(立方米/秒·公顷);q2——自流灌溉方式下设计毛灌水率(立方米/秒·公顷);a——单位灌水面积(1公顷);74 Xm——灌水定额(旱区40立方米/亩,水田泡田定额80立方米/亩);T——灌水周期(旱区:续灌方式下取10天;水田:续灌方式取7天);η——渠道利用系数(取0.85)。项目区的灌水方式以提水灌溉为主,通过泵站提水至渠道,然后进行自流灌溉,因此,在计算毛灌水率时按提水灌溉方式计算毛灌水率。q1=15.m/(3600*22·T·η)=15a·m/(79200·T·η)=15*1*80/79200*7*0.85=0.0028立方米/秒.公顷因此,项目区渠道毛灌水率为0.0028立方米/秒.公顷。(4)灌溉控制面积的确定灌溉控制面积确定为灌区内实际需要灌溉面积。(5)项目区续灌条件下设计流量的计算在确定了毛灌水率和灌溉控制面积,项目区续灌条件下渠道设计流量,按照下式计算:Q=q1·A或Q=q2·A式中:Q——设计流量(m3/s);A——灌溉面积(公顷);q1——提水灌溉方式下设计毛灌水率(立方米/秒·公顷)q2——自流灌溉方式下设计毛灌水率(立方米/秒·公顷)74 X上式算得的流量是按渠道正常引水考虑的,考虑到项目区灌水为自流与提水灌溉相结合,根据项目区气候变化等因素,农作物灌溉采用续灌方式时,还应计算渠道加大流量。加大流量按经验值计算,依据《水工设计手册》数据,一般当渠道流量小于1m3/s时,加大20%~30%;流量在1~10m3/s时,加大15%~20%;流量大于10m3/s时,加大10%~15%,本规划设计加大流量取20%。由于各条渠道实际控制的灌溉面积的差异和灌溉方式的不同,据此计算得来的渠道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种类众多,不便于项目施工和后期管理。因此,需要将上述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类。统计分类的过程是:首先根据各条规划渠道的设计流量的大小,将各规划渠道进行分组;然后将各组最大的设计流量值分别确定为该组各条规划渠道的最终设计流量;最后将同一组内的各条渠道统一为同一类别的渠道,即得到项目区各级渠道的分类情况。结合本项目区实际,按照上述分类方法把渠道为斗渠、农渠、灌排合一渠(6)渠道横断面设计根据以上计算所得的渠道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渠道横断面水力计算采用下式:式中:Q——设计渠道的流量(m3/s);ω——过水断面面积(m2);v——渠道平均流速(m3/s);i——渠道比降,其值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比降,结合土壤特点选定;R——水力半径(m);C——流速系数。74 X各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矩形渠道U形渠道;矩形渠道U形渠道式中:b——渠道净宽度(m);h——水深(m);R——U型渠道半径;——U型渠道水深减去半径R;x——湿周(m);n——渠床糙率,本项目中取0.017。根据以上公式,按照渠道设计的水力最优断面比值给渠宽b和渠深h赋初始值,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按给定的渠宽和渠深相对应的流量,并与设计流量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差比较远,调整渠宽和渠深值,再比较流量,当两者接近,给定的渠宽和渠深就是规划设计的渠宽和渠深,一般来说,为了保证渠道断面能够满足对设计流量的要求,计算出来的流量一般要略大于设计流量,渠道横断面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反算过程。排水沟设计过程如下:74 X(1)排水方式选择:项目区规划的排水沟为斗沟、农沟,并使之与区内支沟渠相连接。依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及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排水沟的布置采取灌排相间、灌排相邻两种方式,灌排相间布置是一路两渠,排水沟承泄两侧的排水;灌排相邻布置是灌溉渠道与排水沟相邻布置,单向灌溉,单向排水。(2)排涝标准选择:选择十年一遇,一日暴雨(185mm)一天排至作物耐淹深度。(3)排水流量计算坡地旱作区和平地水田区排水沟设计流量分别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水田:R=P-h田蓄旱地:R=aP式中:Q——排水沟设计排水流量(m3/s);R——设计径流深(mm);q——设计排涝模数(m3/(s·km));F——排水沟控制的断面面积或截洪沟上游得排水面积(km2);t——排涝的时间(天);此处取1天a——径流系数;P——设计暴雨量(mm);此处取185mmh田蓄——水田滞蓄水深(mm);取50mm(4)排水沟道横断面设计A.按排涝要求设计断面排水沟断面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74 X其中:A——过水断面面积(平方米),A=(b+mh)h;b——沟、渠设计底宽(米);h——沟、渠设计水深(米);m——沟、渠边坡系数;R——水力半径,R=A/X,X为湿周,X=b+2h(1+m2)1/2;C——谢才系数,采用公式进行计算,n为沟床糙率;Q——设计流量(立方米/秒);i——排水沟比降(斗沟取1/1000,农沟取1/500)经计算,按功能及流量分,项目区排水沟分为斗沟、和农沟两个级别,设计均为预制U型槽。5.2.3建筑物工程设计5.2.3.1涵管设计涵管根据通过涵管直径的不同分为过田间道涵管、过生产路涵管、坑塘进出口涵及过斗渠涵。过田间道涵管铺设于沟渠与田间道交汇处,置于田间道路面之下50cm,基础用C10砼铺设。过生产路涵管埋设于生产路与沟渠相交处,略低于路面,满足人畜力通行要求。沟渠与坑塘相连接时间布置坑塘进出水口涵。在沟渠交叉处布置过斗渠涵。涵管长度和管径尺寸依上下级排水沟设计流量和路宽而定,5.2.3.2分水闸和节制闸设计水闸具有“既能挡水,又能泄水”的特点,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特别是在农田灌溉、排水工程中,水闸被广泛采用。节制闸用途是为了满足上游主干74 X渠道的流量需求,在主干渠道上设置的水闸,用以节制水流,抬高上游水位,具有调节水流的作用,分水闸作用为农渠向田间毛渠分水,控制水量。闸门断面尺寸为矩形,其尺寸大小依沟、渠尺寸而定,按无坎宽顶堰自由泄流量公式校核。水闸采用现浇砼闸墩、闸底板,预制砼闸门。闸孔宽度采用《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附录A.0.1公式计算:式中:——过闸流量(m3/s);——闸孔总净宽(m);——淹没堰流的综合流量系数,取0.385;b0——闸孔净宽(m);ε——侧收缩系数;bs——上游渠道一半水深处的宽度(m);——计入行进流速并且水头的堰上水深(m)。闸室长度根据防渗要求并结合闸门、田间道(生产路)布置。闸基防渗长度可参照下式拟定。L=C×△H式中:C——渗径系数,按土壤取5-7;△H——水位差(m);74 X本工程规模一般较小,大都布置在斗、农渠上,流量、水位差不大,过田间道路的结合部布置。闸板采用预制C20砼板,闸室采用现浇C20砼,基础为M7.5砂浆垫层。其中斗渠闸闸板配筋采用5纵5横,农渠闸闸板配筋采用4纵4横,分水闸闸板配筋采用3纵3横,提环均为2根钢筋。闸室及翼墙稳定计算,主要荷载有自重、土重、水压力等。土基上沿闸基底面的抗滑稳定根据规范,按下式计算:式中:——闸室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基本组合取1.2,特殊组合取1.05;——闸室基底面与地基间摩擦系数,取0.3;——作用在闸室上全部竖向荷载;——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水平向荷载。闸室基底应力按照下式计算式中:——闸室基底应力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地基承载力按180kpa计,应力不均匀系数:基本组合取2.0,特殊组合取2.5;——作用在闸室上全部竖向荷载;——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竖向和水平向荷载对基础底面垂直水流方向的形心轴的力矩;——闸室基底面的面积;——闸室基底面对该底面垂直水流方向形心轴的面积矩。翼墙稳定计算,作用于翼墙荷载有水压力、土压力、扬压力等。74 X①静水压力式中:γw——水重度kN/m2;H——计算作用点水头;②土压力墙背铅直按水闸设计规范附录D.0.2-1公式计算:F0——静止土压力kn/m;K0——静止土压力系数;壤土取0.60;Φ"t——墙后填土有效内摩擦角。稳定计算按下式确定:式中:——翼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基本组合1.2,特殊组合1.05;——翼墙基底面与地基间摩擦系数,取0.3;——作用在翼墙上全部竖向荷载;——作用在翼墙上的全部水平向荷载。经计算,项目区水闸断面尺寸见表5-11。表5-11水闸断面设计成果表单位:m水闸分类闸所在渠道闸板宽D(B+2c)板进闸槽深闸槽宽(a)74 X闸板高(H)闸板厚槽深(c)(f)闸墩长闸墩宽T闸墩高节制闸斗渠1.000.061.080.050.050.083.001.601.005.3田间道路工程5.3.1农田道路设计项目区道路系统主要为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在设计时考虑了项目区周边的环境、原有的道路系统以及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设施。因此本项目在对原有道路加以修复的基础上,还新建和扩建了部分田间道和生产路。新修田间道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路线最短,联系简捷;②道路纵坡、弯道半径等技术指标符合有关技术要求;③新修道路与现有道路、规划田块、居民点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④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新修生产路设计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工程量最少、投资最省、路线最短;②满足小型农用机械的通行要求;③生产路与项目区内田间道相连,方便农业生产。项目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道路,田间道与项目区内的居民点及项目区周围干道连接,构成项目区的主干网络;生产路通过田间道连通。5.3.2农桥工程设计项目区农桥均为田间道或生产路通过沟、渠的交叉建筑物,连接田间道的有机耕桥,连接生产路的为生产桥。因项目区需要,项目区机耕桥主要布置在田间道跨原有大沟处,根据沟的宽度和投资的要求来确定机耕桥的跨度,机耕桥的宽度一般与田间道的宽度一致。人行桥主要布置在生产路跨原有大沟处,根据沟的宽度和投资的要求来确定人行桥的跨度,人行桥的宽度一般与生产路道的宽度一致。74 X5.4其他工程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规划在沿项目区田间道两旁各布置一行防护林,若田间路和清淤大沟渠相邻时,防护林布置在路沟外侧,其他情况布置在田间道两侧,种植树种为樟树,株间距为2m。74 X6土地权属调整6.1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1)坚持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管理工作实行公告制度,广泛征求各有关权利人的意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损失;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各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2)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原有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开发整理后农民新承包耕地应与原承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同或有所提高;土地整理中因田块归整和道路、沟渠重新规划需要调整不同土地所有者边界的,应在各相关权利人协商的基础上重新勘定地界。(3)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原则参与土地整理各方之间的飞地、插花地及交界处的不规则区域,应在各方协商的基础上,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适当调整,尽量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应尽量向面积大者集中,以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和田间灌排。6.2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74 X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58号文件精神,土地整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既要避免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也不可随意平调集体和个人使用的土地。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之前,就应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产权登记工作,核实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及各单位、个人使用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用途,查清各土地使用者的权属状况,对土地整理区的土地进行登记,非特殊情况不得进行土地变更登记。土地整理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以土地整理前后土地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再分配,保护承包人的使用权,保证土地质量得到提高,数量应有所增加。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负责整理的单位应当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或人员签订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协议,涉及国有土地的,须经市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同意。所有权、使用权的调整协议报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依据。6.3土地权属调整拟采用的实施措施(1)成立权属调整领导小组由X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任副组长,项目区涉及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村领导参加的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权属调整领导小组。(2)土地整理前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主要包括: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宗地的数量、类型、质量;土地权利人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土地权属现状经调查完成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就现有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3)调整方案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属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归该项目区村民。①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与或修正依据。②土地整理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项目区内各组的原有土地比例,以典型田块为基本单元,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③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可由原所有权主体承包给种粮大户或单位使用,实行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招标承包,但原所有权主体内有个人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④X74 X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⑤涉及所有权调整的,由X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整理前的权属调整协议重新勘定地界,并登记造册,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⑥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整理前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⑦针对部分乡镇农民经商办厂、原土地多转由他人耕种的状况,在尊重原土地承包者意愿的基础上,实行“留包转耕”的形式,明晰土地权属;整理后的土地根据整理前确认的土地面积按比例进行确权。承包权不变,耕作权统一转包给种田大户。土地整理涉及到土地权属的变更和调整,牵涉到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的利益。土地权属变更后,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74 X7项目建设组织管理7.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和相关单位,难度大,因此要保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有效组织和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个规范、高效的实施机构。为加强对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和顺利实施,并达到建设目的和要求,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计划,专款专用,按质量实施完成项目开发整理计划。本项目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由X市委、市政府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财政等部门成立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检查督促项目实施情况。同时,X国土资源局及X的主要领导及技术骨干组成建设组、技术指导组、外业调查组、适时组织等,具体负责项目的协调,管理实施与监督检查。7.2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进度管理本着以近期保远期、以短期保长期、以局部保全局的总体控制原则。根据项目建设施工工期为一年(从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各片单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进度控制的横向和纵向,将进度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分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由此构成土地平整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系统。74 X项目法人代表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的协调工作,并履行现场监督职责;监理公司负责工程进度控制;施工单位按照单项工程进度计划,精心组织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将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进度目标进行比较,若有差距,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人力、时间及其他资源,改变施工方法,以达到预期的进度目标。建设工期是指从拟建项目永久性工程开工之日起,到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时间。为了科学组织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保证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发挥投资效益,规划设计结合项目区建设内容、工程量大小、建设难易程度以及项目区的气候、农时及资金配套情况,计划工期从2012年12月开始,2013年11月结束。具体项目工期安排见下图。7.3项目施工工序与管理7.3.1施工工序项目区内,按规划设计的工程项目分,大概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工程:土地平整、项目区内沟渠、沟渠涵闸、泵站、道路及防护林工程。现就项目区规划设计,对分类工程的施工工序分述如下。a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是项目区开展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性中心工作,由于各项目区的田块大小及地貌高差的不同,具体平整则应由现场施工人员按土地平整的原则及施工条件(人工施工、机械施工)确定。土地平整按从低往高的顺序施工:先用推土机及装载机将要平整地块最低处的耕作层表土转移到附近堆放,然后用1m3挖掘机或2m3的装载机将高处的土挖松、铲松,然后再用113kw或74kw的推土机进行土地平整,最低处的地块平整后,把上一层的耕作层表土向下转移覆盖,转移的表层土的厚度不少于20cm,按此顺序依次往高处施工。土地平整的施工工序:确定田块平整工区→确定工区内挖填土方平衡分界线→测量放线→就近转移表层种植土→土地平整→回填种植土→田块整平→田坎。b沟渠施工工序74 X渠道均为砼U型渠,砼U型槽在乡镇集中预制,用汽车运输,现场安装,运距在1公里左右。新修排水沟定线后按施工图断面开挖、注意修理边坡、夯实沟底。定线挖填控制断面放样完善与分支附建物的衔接工程确定渠系各田块出水口挖方沟渠土方开挖确定渠系各交叉建筑物确定渠系各分支渠道填方渠道表层土挖运渠道防渗衬砌回填土方及夯实沟渠涵定位及放线土方开挖砼垫层浇筑进出口衔接护砌管道节头包箍处理管道铺设定位沟渠涵进出口沉沙池砌筑夯实基础c沟渠涵工程施工工序d道路工程(1)新修道路定线挖填控制断面放样路面排水设施完善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施工路基垫层挖方道路土方开挖填方道路土方分层夯实麻骨土路面(2)修复道路麻骨土路面素土夯实74 Xe其他工程防护林:田间道两侧防护林定点、土方开挖、植树、土方回填压实、浇水。7.3.2施工管理为了加强项目区的施工管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X国土资源局牵头,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各项目区的组织管理的协调工作,负责工程招标,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理,落实各项目区责任制,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各项目区具体施工管理,由X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作为现场代表,负责履行监督职能及施工协调工作并实行工程招标制,拟定招标文件,确定中标条件,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向社会公开招标意向文件,按法定程序组织竞标过程,进行公开招标,通过公平竞争,选出中标企业或机构,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最终确定中标单位。7.4项目建设后运行管护工程是基础,维护管理是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要坚决杜绝“重建轻管”的现象,以防“公共品”悲剧的发生,因此,为保证项目建设成果发挥长远的效益,项目实施后耕地管护和农田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措施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74 X8投资估算8.1投资估算依据投资估算是指在对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工程方案、设备材料方案及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研究并基本确定的基础上,估算项目投入的总资金并测算建设期内分年资金的需要量。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可以说是项目实施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龙头,投资估算是否准确,对项目规划方案优化、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投资估算做到科学、合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应遵循以下依据:(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编制暂行规定》(2011);(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编)》;(6)水利部(2002)116号文《水利建筑工程估算定额》(上、下册)、《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7)《湖北市工程造价信息》(X),2011年第6期;(8)2003年湖北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计基价表上、中、下篇。8.2费用计算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定额标准》,项目估算由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它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青苗补偿费)和不可预见费组成,在计算中以人民币元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两位,汇总后整计到元。74 X8.2.1工程施工费a直接费直接费包括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1)直接工程费直接工程费由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组成。人工费=工程量×定额人工费单价材料费=工程量×定额材料费单价施工机械使用费=工程量×定额施工机械使用费单价。人工费定额: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编制暂行规定》有关规定。经计算,人工估算单价分别按甲类工51.04元/工日,乙类工38.84元/工日计取。材料费定额:材料消耗量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定额》计取,材料价格主要依据当地2011年第6期出版的《湖北省工程造价信息》,材料价格中已包括了材料的运杂费。部分材料价格以当地市场价计取。施工机械使用费定额: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及有关规定计算。对于定额缺项的施工机械,可以补充编制台班费定额。(2)措施费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编制暂行规定》包括临时设施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该费用本项目不涉及)、施工辅助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该费用本项目不涉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定额标准》,临时设施费土方工程、石方工程和其它工程按直接工程费的2.8%计算,砼工程按直接工程费的3.8%计算,安装工程按人工费的21%计算;冬雨季施工增加费按直接工程费的1.1%计算;施工辅助费费基为直接工程费,建筑工程费率为0.7%,安装工程为1.0%。b间接费74 X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定额标准》中的规定计取间接费。土方工程为直接费的5%,石方工程为直接费的9%,砌体工程为直接费的7%,砼工程为直接费的6%,其它工程为直接费的5%,安装工程为人工费的65%。c计划利润利润是指按规定应计入工程造价的利润。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编制暂行规定》规定,费率取3%。利润=(直接费+间接费)×3%。d税金税金指按国家规定应计入造价内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编制暂行规定》,建设项目区位于城镇以外,故费率取3.22%,计费基础为直接费、间接费和利润之和。税金=(直接费+间接费+利润)×3.22%。8.2.2设备购置费设备购置费为0万元。8.2.3其它费用a前期工作费前期工作费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工程施工前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取费基数为工程施工费,费率取5.16%,(包括土地清查费0.50%、项目可行性研究费、设计与估算编制费以工程施工费与设备购置费之和作为计费基数,采用分档定额计算方式本项目施工费为3240.10万元故项目可行性研究费为130000元,设计与估算编制费为510000元、项目勘测费1.65%、、项目招标费0.20%)。b工程监理费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规定,工程监理费按工程施工费与设备购置费之和作为计费基数,采用分档定额计算方式本项目施工费为3240.10万元故为560000元。74 Xc竣工验收费竣工验收费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完工后,因项目竣工验收、决算、成果的管理等发生的各项支出,取费基数为工程施工费,费率为3%,(包括项目工程验收费1.1%、项目决算编制与审计费0.7%、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0.5%、基本农田补划与标记设定费等费用0.08%)。包括项目工程验收费、项目决算编制与审计费、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基本农田补划与标志设定费等费用。具体费率详见预算表。d业主管理费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规定,业主管理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业务招待费等。业主管理费费率取2.2%,计算基础为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拆迁补偿费和竣工验收费之和。e青苗补偿费本工程青苗补偿费中工程量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如实计算;补偿标准结合项目所在地实际情况,采取适量、象征性一次补偿方式编制估算(详见估算表)。青苗补偿费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编制暂行规定》,参照当地补偿200-300元/亩的标准,在估算中按300元/亩计算。f不可预见费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定额标准》规定,不可预见费费率取3%,计算基础为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和其它费用三项之和。8.3投资估算费用构成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内容分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其他工程四大类。估算总投资3750万元。1、工程施工费3240.10万元,占总投资的86.40%74 X(土地平整工程施工费260.15万元,占工程施工费的8.03%;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费2177.03万元,占工程施工费的67.19%;田间道路工程施工费773.35万元,占工程施工费的23.87%;其他工程施工费29.58万元,占工程施工费的0.91%;2、设备购置费0元;3、其它费用共计400.67万元,占总投资的10.68%(其中前期工作费145.14万元,占总投资的3.87%;工程监理费56万元,占总投资的1.49%;竣工验收费109.05万元,占总投资的2.91%;业主管理费87.11万元,占总投资的2.32%;青苗补偿费3.37万元,占总投资的0.09%);4、不可预见费109.22万元,占总投资的2.91%。项目建设规模1000公顷,总投资3750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3.75万元(每亩投资约2500元)。8.4投资进度计划依据项目工程计划和项目工程实施进度进行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即从2012年12月开工,至2013年11月竣工。第一年投入572.99万元,第二年投入3177.01万元。74 X9效益评价9.1社会效益1.增加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区内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有部分未利用地及滩涂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可以重新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达到增加耕地的目的。2.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不高,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达到增加耕面积地的目的,重新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经测算,项目区现有的耕地总面积为766.50公顷,土地整理后耕地可达到796.90公顷,新增耕地30.40公顷,按建设规模计算的新增耕地率3.04%。3.增强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经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把项目区建设成为湖北省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区,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项目区构筑成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相通的格局,必将吸引农民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使耕地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同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资产的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4.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项目区土地通过整理后土地的合理、合法的权属调整,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另外,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推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5.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将为X乃至湖北省土地整理积累经验。74 X土地整理将完善项目区内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一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程,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9.2生态环境效益项目的实施将使区内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植被覆盖率得以大幅度提升。项目实施后,将改变现有地块零星破碎,利用率低的状况,为田间机械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打下基础,通过整理,可改造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道路,建成分布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农民生活和田间生产。项目实施后,建成农田、农网防护体系,防止风灾影响,水土流失得到保护;灌排系统升级完善后,抗旱排涝能力将得以加强,治旱治贫程度得以大幅改善,有效缓解项目区灾害发生问题,从外因上减少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问题,达到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增产的目的。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可以有效固结土壤,增加有效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对基本农田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区内将形成“树成荫、田成方、路成行、排灌便”的格局,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耕地质量,提高了抗灾害能力,建设与生态开发有机结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条件。9.3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30.40公顷(456亩),根据《X种植业发展规划》,结合考虑项目区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新增水田种植水稻和油菜,新增旱地种植麦子和棉花。根据在项目区采集到的农产品种植习惯、农产品价格和投入成本资料,进行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种植稻谷每季每亩平均产量可达550公斤,当地稻谷的销售单价为1.6元/公斤,投入成本为280元;种植油菜每季每亩平均产量可达170公斤,当地油菜价格为3.2元/公斤,投入成本为130元,水田每年可收获一季油菜,一季水稻。74 X9.3.1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新增耕地30.40公顷(456亩),按年估算效益约为456×(550×1.6-280+170×3.2-130)=46.24(万元)。9.3.2现有耕地生产条件改良后的年产值通过本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现有各类耕地的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实施后改良现有水田701.89公顷(10528.35亩),稻谷单产将从500公斤/亩增加到550公斤/亩,每亩生产成本由320元将降为280元。当地稻谷的销售单价为1.6元/公斤,油菜单产将从150公斤/亩增加到170公斤/亩,每亩生产成本由160元将降为130元。当地油菜价格为3.2元/公斤,则改良水田每年可获利润10528.35×(50×1.6+40+20×3.2+30)=225.31(万元)。项目实施后改良原有旱地95.01公顷(1425.15亩),小麦单产将从260公斤/亩增加到290公斤/亩,每亩生产成本由150元将降为140元;棉花单产将从150公斤/亩增加到180公斤/亩,每亩生产成本由330元将降为300元。改良后的耕地耕作制度与新增耕地的一致;当地小麦价格为1.8元/公斤,棉花价格为4.2元/公斤。因此,项目实施后改良旱地每年的新增产值为1425.15×(30×1.8+10+30×4.2+30)=31.35(万元)。则项目实施后原有耕地可增加净产值:225.31+31.35=256.66(万元)。9.3.3投入产出分析项目区年新增总效益约为27.09+247.53+2.88=277.5万元/年。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3750万元,根据上面的计算,整理后每净收收益46.24+256.66=302.90(万元),投入产出率为302.90÷3750×100%=8.08%,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750÷302.90≈13年,即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3年。74 X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10.1可行性研究结论(1)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具有投资少、潜力大、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列入省级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根据测算,通过对土地整理,进行土地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30.40公顷,新增耕地率3.04%。同时对原有地块进行平整,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保证灌溉。亦可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生产的丰收有了保障。项目的实施将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2)通过对项目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状况、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管理措施、投资估算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认为该项目依据合法,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各项分析准确到位,切实可行。该项目可操作性高,符合现行的有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法律、法规等。整理价值高,在省级重点投资扶持下,通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项目的实施将得到充分的保证。整理项目实施后,可以大大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工程。10.2问题与建议(1)本项目建设意义重大,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建议国家、地方政府及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建议地方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门的市级领导主抓,组建一套工作水平高、协调力度大、经费有保障、管理能力强的工作班子,为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议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获得批准后,尽快建立项目领导班子和项目实施小组,抓紧机遇,调集精兵强将抓时间、抢进度,尽快建成投产。74 X(3)建议项目实施单位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按规范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建设要求,为农业生产,高新技术生产起示范带头作用,保证项目区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飞速发展。(4)建议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为项目区的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5)项目区土地整理、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民认识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和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同时要做好土地权属的调查登记工作,拟定合理可行的权属调整方案和工作程序,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6)建议土地开发整理后,注意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新污染源的出现,防止耕地水土流失和保护整理区的生态环境。(7)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鼓励长期承包。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根据政策支持、现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给予农民技术和经费支持,减轻群众投入压力。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