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3页

  • 185.61 KB
  • 2022-04-29 13:54:42 发布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石油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国际石油市场发展预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1993年至2003年之间比较稳定,这一时期,虽然有些时候,原油价格有些波动,使买卖双方不尽满意。但在大部分时间内,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制定的22至28美元之间。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可以说90年代是石油价格最为稳定的时期。过去10年中,原油价格走势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7年,石油价格在15-20美元/桶区间波动,但没有直接从15美元/桶升至20美元/桶。在1998年价格急剧下降后,1999年又升至20美元/桶。此后,除2001年外,价格持续走高。价格升高或许与需求增加相适应,或许由于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的扩张。全球性需求的增加对石油价格产生持续压力,根据西方经济增长及存货情况,国际能源组织于2003年第三季度对全球需求重新进行评估,认为需求增长达10%。2003年石油价格坚挺,全年平均每桶价格为27.4美元,达到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除了全球需求增长因素外,国际油价走高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去年伊拉克战争使伊日均石油产量降为70万桶,仅占伊拉克过去原油生产能力的极小一部分;其二是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因为政治因素曾经一度使原油供给发生了困难。油价升高的结果,使所有的石油出口国都在2003年中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石油输出国尤其是海合会国家由于保持了最高的生产水平,并达到了欧佩克规定的最高配额,因而从较高的油价中受益。据估计,海合会国家石油收入从2002年的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400亿美元,提高了17%。2003年阿联酋石油收入估计为218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短期预测,由于供给的增加会使原油价格持续下降。大部分的西方机构预测2004年石油平均价格会低于25美元。但是,与往常不同是预计目前石油价格暂不会突然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从长远来看,全球石油市场将出现供给增加和价格下降的趋势。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的生产情况对原油价格的影响非常关键。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两三个月我国石油需求仍将保持6.5%的增速,绝大部分油品需求也将有一定幅度增长。中国能源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对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来看,国内方面,2004年1月份我国CPI指数继续保持 在3.2,同时,食品、原材料、房地产的价格都有所攀升,开始引发高度关注。国际方面,从整个世界经济来看,美元正在不断贬值,这对我国最起码的影响是以美元衡量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包括燃油、食品、金属等都在上涨,而且上涨的速度很快。因此,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极可能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引发的问题迅速成为焦点。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资源短缺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石油、铁矿砂,甚至粮食等能源的获取能力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考验。中国将启动石油期货市场自欧佩克日前做出决定:从4月1日起将其产量上限削减4%后,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由于进口原油的激增,日损失额高达100多万美元。客观现实再一次敲响了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缺失的警钟。形势不利,石油期货交易迫在眉睫。事实上,国际油价的巨大波动一直是中国油企的要害。1993年至今,为了规避价格风险,在国内石油期货市场被无限期叫停的情况下,国内油企都是通过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而拥有这样“特权”的企业也仅仅局限于国有大型石油公司。即便这样,进行国际期货交易也无法“畅快淋漓”,受到“止损额度”等颇多限制。????????对于根本没有国际期货市场“入场券”的众多国内原油和成品油消费商,只能在颠簸不平的国际原油价格市场上“随行就市”。在中国去年近1亿吨的石油进口中,90%以上是现货采购,而面对2006年底即将全面放开的成品油市场,建立石油期货,已是迫在眉睫。但由于中国石油目前风险控制机制仍不健全,贸然推出石油期货难免发生过度投机的现象,这在10多年前国内首开石油期货市场时,曾有前车之鉴。石油工业SWOT分析经济发展及宏观政策为石油工业带来的机会首先,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特别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在39个工业大项中,耗能和耗油多的制造、冶金、机械、器材、化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高耗能和高耗油的重化工业时期。经济特别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将带动石油需求大幅增加。以2004年上半年看,后两至三个月我国石油需求将增长6.5%左右,绝大部分油品需求也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具体情况是:汽油需求增长率将相对较高,需求走势将呈现“V”字型。柴油需求将逐步回升。受电力供应制约,燃油发电需求的较大,继而对柴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估计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柴油需求同比增长7.5%左右。煤油需求走势与汽油需求走势类似,也将呈“V”字,其原因也类似汽油,估计增长幅度在5%左右。化工轻油需求将随各项经济工作的逐步展开而渐渐增强,在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以及化工品市场行情看好等因素影响下,估计需求增长率将达7%左右。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仍较紧张,支撑着燃料油需求,估计燃料油需求仍有一定幅度增长。石油需求的总增长为石油工业带来好的局面和极大的商机。 其次,中国要建立“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并在国内圈定一批“战略油田储备”。从中国能源战略安全出发,除了建立原油、成品油的战略储备外,还应该尽快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即逐步建立我国的“战略油田储备”。在我国东部、中部或西部地区分别找到一定规模、储量丰度高、产量高的油田,在探明储量,打好开发井,落实产能、产量后不予开采,或只作为维持、维护性进行一些生产。一旦国际上出现突发事件、原油油品运输中断等,即可在动用战略原油、成品油之际进行开发性生产,以满足国内消耗需要。据了解,新疆、陕甘宁、川渝、青海这四大油气区将是中国“战略油田储备”的首选之地。石油工业整体面临的巨大挑战以中国石油工业巨头之一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例,2003年,中海油的销售收入与赢利水平均创其历史新高。具体表现在,2003年中海油完成油气总产量3336万吨油当量,实现销售收入5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实现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23%。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167亿元,净资产为676亿元。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清醒地看到隐藏在成绩背后的石油工业必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资源问题。近年来,勘探工作虽然年年都有发现,年年储量都是净增长,但总体而言,现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开发技术上还没实现根本性突破;油田的开发成本也将会大幅上升。????????二是管理与发展的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企业内各业务板块之间均存在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落实的不深入,不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尚未建立。海外发展的实质性能力还比较脆弱。????????三是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定位不清,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力量分散,研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四是人才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人才的配置、储备、培训都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回顾和新年展望2003年的国际市场油价经历了自1990/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幅度的震荡。地缘政治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场。美国轻原油WTI在美国长时间准备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前飚涨到接近40美元。委内瑞拉、伊拉克和尼日利亚的供应问题造成西方库存低下。高油价没能阻止美国和中国两大经济实体石油需求的增长。年底布伦特油价超过30美元。而战后伊拉克石油设施不断遭到敌对破坏和出口石油重返市场的久久拖延使大多数分析家对2003年油价下跌的预测落空。2003年市场回顾在2003年大部分时间里,市场是在供应偏紧的情况下度过的,特别是一季度和四季度。年初冷冬引起的旺盛取暖燃料需求、委内瑞拉250万桶/日出口量因罢工而中断以及伊拉克战争前景,导致WTI和布伦特油在3月上半月分别涨到37.83美元(3月12日)和34.10美元(3月7日)。2月初,美国原油库存量降低到2.698亿桶这一自197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欧佩克在1、2月份两次合计增加日产量配额280万桶。 在美伊开战前的几天,油价开始大跌。市场预期联军速战速决,对中东出口影响不大。美军在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后,4月9日攻占巴格达。对伊拉克重返市场的乐观展望和委内瑞拉产量回升使布伦特油价在4月底跌到接近23美元。然而伊拉克恢复出口的拖延和美国库存持续低下使油价迅速反弹。正当美国汽油市场处于需求高峰之际,8月中旬美加大停电致使北美9座炼油厂停产,投机商在期货市场上多头部位的创记录高峰使汽油价格每加仑涨破1美元。因伊拉克恢复出口遭遇重重挫折,欧佩克得以顺利抽紧资源。下半年经济复苏的加快使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大增。在欧佩克9月份决定反季节削减供应量后,油价在低库存和寒流天气的刺激下节节上扬,WTI和布伦特油于12月18日分别涨到33.71美元和30.80美元。而鉴于近一年多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欧佩克不愿采取措施冷却油市,2003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为28.14美元,是过去15年来最高的。WTI也高达31.02美元,是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4年油价展望油价以接近美伊开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入2004年。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使石油需求继续保持2003年的增长势头。俄罗斯和伊拉克产量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市场供应吃紧的局面。在市场份额因减产而部分让给非欧佩克的同时,欧佩克内部可能面临产量配额的重新分配问题。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使西方库存状况得到改善。尽管美元的弱势可能支撑石油和其它商品价格,但布伦特油价可能仍会从2003年平均每桶28.44美元的高水平下跌到大约25美元。油价的支撑因素经济增长与需求世界经济的复苏进度在加快,并已在石油需求上反映出来。在最早发布2004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3年的3.2%上升到4.1%。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12月则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计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4.5%,远高于2003年同期的2.9%。欧元区1.8%的经济增长将好于2003年0.5%的增幅,但日本的增长率将由去年的2.5%减慢到0.8%。因为经济向好,EIA最近两次调高对2003年美国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2004年美国石油需求量将上升1.5%,达到每天2037万桶。需求增长迫使美国增加石油进口量,EIA预计2004年石油进口量将从2002年的1054万桶和2003年的1131万桶上升到1163万桶/日。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将使中国和印度石油需求在2004年继续上升。2003年全球石油需求大约130万桶/日的增长部分大都来自美中两国,这种状况在2004年可能还会持续。欧佩克限产欧佩克以美元疲软为由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合情合理。在2003年,在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17%的同时,WTI上涨了19%。欧佩克打算在2月10日开会讨论二季度产量政策,预计届时该组织将从3月份起削减供应量,以防油价在需求淡季下跌。欧佩克10个成员国目前产量配额为2450万桶/日,届时该组织可能削减100万桶日产量。在非欧佩克增产能够满足世界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欧佩克要维持25美元的油价将需要进一步减产。美元贬值美元与石油的关系在2003年所以表现突出是因为投资商担心美国经常帐户赤字上升而将金钱注入石油和其它商品市场。分析家认为美元汇率与油价的联系是心理因素而并非事实。但欧佩克说他们需要提高以美元交易的油价来弥补购买力损失。多数分析家认为美元近期内迅速反弹的希望不大,因为美国利率处在45年来的低水平,而持续不断的安全问题也抑制投资。不过美元对油价的支撑作用可能是短暂的,特别是在中央银行出面干预的情况下。油价的负面因素非欧佩克增产 连续4年超过25美元的高油价使一些依赖高价格的非欧佩克油田得以生存。尽管新发现的大油田很少,但新技术和高油价让许多现有油田放慢或扭转了产量下降的趋势。由于投资增加和技术进步,前苏联以及西非近海深水油田的产量在上升。长期以来产量递减的乌拉尔和西伯利亚油田近年来一直在大幅回升。减产趋势的美国和北海老油田也因采收率提高而减慢了下降速度。2004年非欧佩克产量将增加15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占80万桶/日。伊拉克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在中东地区6856亿桶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当中,伊拉克占16%,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储量大国。不过,许多分析家相信伊拉克的探明可采储量很可能比现在的1125亿桶高出一倍还多,即接近沙特的2618亿桶,因为伊拉克的储量数字已经7年没有变化,而且该国从未进行过三维地震勘察工作,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进行过勘探。伊拉克绝大部分储量集中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基尔库克油田储量为100亿桶。伊拉克现有的两条石油出口渠道合计能力为每天300万桶。伊土输油管现最大能力为120万桶,战后因频遭敌对破坏而一直关闭着。位于波斯湾的巴克尔港和豪尔艾迈耶转运设施分别拥有120万桶和60万桶出口能力。目前伊拉克每天150万桶的出口量全部经由波斯湾运出。伊拉克产能目前已从战争结束时的90万桶恢复到230万桶/日。该国石油部计划到3月份恢复到战前的280万桶,并于年底提高到300万桶/日。伊拉克国内消费量为60万桶/日。市场预测2004年市场供需形势将因俄罗斯和伊拉克增产而有所改善。美伊战争和伊拉克停止出口是2003年油价高的关键因素,如不发生影响供应的重大事件,2004年油价将从前一年的超过28美元跌到25美元左右。预计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增加120万桶,非欧佩克日产量将增加150万桶/日。在这一年里,欧佩克将没有增加产量的机会,而且供过于求的威胁将迫使欧佩克从3月份开始减产,以防油价跌到22-28美元目标范围以下。面临减产压力最大的是沙特阿拉伯,因为沙特过去是弥补伊拉克和委内瑞拉产量缺失的主要增产国家。而像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利比亚等几个在过去几年产能扩充的产油国都希望增加各自的配额。伊拉克在产量达到350万桶/日前可能还不会纳入欧佩克配额系统。预计欧佩克实际产量仍将超过官方配额。然而,西方库存的增加仍会因欧佩克减产和需求的强劲增长而受到限制,油价在2004年可能还不致出现大幅下降。阿各斯公司预测调查结果英国阿各斯公司(Argus)12月下旬所做的最新布伦特油价预测调查结果显示,分析家调高了对2004年的油价预测,但对欧佩克履约状况表示密切关注。分析家现在预计2004年一季度油价为26.70美元,而不是9月份预测的25美元强。二季度油价将下跌到25.40美元。尽管近来油价持续坚挺,分析家仍预计2004年油价将比2003年下跌大约3美元。2003年全年布伦特油平均价格为28.44美元。德意志银行对2004年的油价预测数字最低,为23美元,但说“所有的风险都是向上的”,并强调经济增长和中美两国建立战略储备的驱动作用。环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也提到美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是高油价的原因之一。多数分析家认为欧佩克限产能力是2004年油价的关键。波尔文格茨公司对欧佩克内部矛盾可能使油价显著下跌更为乐观,但说欧佩克从1990年代末油价崩溃中吸取了教训,对该组织不应低估。路透社油价预测调查结果 路透社1月初发表的布伦特油价预测调查结果显示,因美元疲软、需求强劲和欧佩克控制供应的能力,分析家显著调高了对2004年油价的预测数字。对16家顾问公司和投资银行的调查结果是今年布伦特油平均价格为24.70美元,比去年9月份所做的同样调查结果23.10美元高出1美元多。新的预测结果表明今年布伦特油价将比2003年的平均28.48美元下跌13%。去年的实际油价比分析家年初预测的22.81美元高出20%。现在的低库存有助于防止油价在北半球冬季过后显著下跌。PFC能源公司的贝拉奈克说,“欧佩克目霸谟Χ远径刃枨蠼档头矫娲τ谥鞫恢谩K强梢匀萑潭径瓤獯嬗兴仙员3钟图刍竦弥С拧薄V泄鞯嫉男枨笤龀ひ汛偈构誓茉椿梗↖EA)调高了对2004年需求的预测。不过伊拉克的恢复出口进度比原先预期的快。伊拉克预计2月份的出口量将从1月份的150万桶增至170万桶/日。分析家说,美元疲软也将促使欧佩克捍卫25美元油价。替代品状况2025年天然气将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耗。英荷壳牌管理总监和壳牌天然气及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MalcolmBrinded称,到2025年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全球首要的燃料选择,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届时天然气将占据工业和商业市场能源消耗的70%。Accenture集团首席执行官DavidThomlinson称到2030年全球天然气消耗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天然气将拥有美好的明天。在不远的未来,全球各石油公司将开始认识天然气公司,其实现在已有不少的石油公司已经进入LNG领域。国际能源需求和供给结构的变化必然同步给中国石油工业带来极大的牵引和改变。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从能源安全看,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9年石油总消耗的22%为进口石油,到2010年,该数字预计达到40%。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受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从国际竞争力看,由于设备、管理、政策等滞后,我国的能源基础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平均生产成本要高于大多数国家。目前,国内石油成品的成本高于跨国石油公司,国内炼油厂在成本上不具有竞争力。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口配额限制不复存在,大型石油公司将进入本地市场。而煤炭工业由于受劳动生产率影响,尽管劳动力成本低,但每吨煤的成本却高于美国。????????二从增加就业上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成长为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总值为100亿元人民币的可再生能源工业可提供100多万个就业岗位。美国的实践表明,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传统发电方式劳动密集程度要高。根据美国全球观察研究所的一项报告,10亿千瓦时发电量,用煤炭或核燃料需要100个到116个工人,而太阳能发电站提供了248个工作岗位,风电场提供了542个工作岗位。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可再生能源比发达国家更具竞争力。????????三从成本上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需要的劳动力虽多,因为不需要煤炭或石油之类的燃料,劳动力成本被相应抵消。 ????????四从环境保护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空气、水等环境污染,而可再生能源基本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在能源结构的调整上作了大量工作。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对保护自然资源发挥出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世界循环经济的革命性发展,预示着世界能源已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转向可再生的丰裕资源,预示着新文明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再次转型,预示着人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但同时,它也意味着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石油供需形势回顾及展望2003年中国石油市场运行特点  2003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行情高位攀升的带动下,中国石油市场需求增势强劲,资源供应出现紧缺,价格全面上涨并保持高位坚挺,石化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新增利润位居全国39个工业行业之首。  (一)需求增势强劲  2003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石油产品消费密切相关的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在上年出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速增长。其中,汽车、钢材、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分别以33%、21.5%和20%的较高速度增长;电力供应也出现了近几年未曾有过的紧张局面。这些均有力地促进中国石油消费需求强劲攀升。据初步测算,200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约完成2.4亿吨,比上年增加2185万吨,增幅达到10%,估计全年原油总需求量将达到2.58亿吨以上,与上年相比增长在10%左右。在主要成品油产品中,汽油全年的社会总需求量约为4750万吨,比上年增长9%以上;柴油需求8540万吨,增长10%以上;燃料油需求4430万吨,增幅更是高达25%以上:煤油需求1060万吨,大约增长近2个百分点。另外,出口需求增势也很明显,全年成品油出口增长达到23.5%,出口量,有可能达到1320万吨。  (二)资源加速增长  2003年,中国石油市场活跃,消费需求增势强劲,价格在上年一路攀升的基础上保持高位坚挺,从而促进石油资源加速增长。2003年,中国原油生产可完成16910万吨,比上年大约增长1.3%,受资源制约,增速有所回落;原油加工量完成24140万吨,增长10%,增速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主要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等)产量共完成16468万吨,增长9.3%,增速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在生产加快增长的同时,石油进口量大幅上升,全年原油进口量将达到8898万吨,增长高达28.2%,而出口仅略高于上年,为740万吨,增长3%左右;成品油进口2875万吨,比上年多进口842万吨,增幅将超过四成。主要石油产品近3年资源变化情况见表1。 表 主要石油产品近3年资源变化情况品种时期国内生产环比土%进口环比土%出口环比土%新增资源环比4-%净增资源环比土%原油2003200220011691016700163961.261.90.688986941602628.215.2-14.27437217553.1-4.5-27.72580823641224229.25.4-3.925065 22920216679.45.8-2.7汽油2003200220014733433541559.24.30.50.10.30.02-66.71940-43.6734612.2577.219.96.126.84733433541559.2430.53999372335787.44.0-2.8煤油200320022001862 826789.44.44.6-9.5195214.7194.5-9.20.9-10.9163170156.8-4.1-4.8-8.7105710419841.63.8-9.889487l8272.75.7-10.0柴油2003200220018452770074869.82.95.78748.127.580.9755.9 218125.725.773.4390.1-53.885397748751410.23.25.78321762274889.2186.2燃料油2003200220011980184818647.1-0.9-9.224561650.31816.148.8-9.127.67561.142.922.541.839.144363498368026.8-4.9 5.943613437363726.8-5.55.6成品油200320D220011646815071146059.33.21.228762033.2214541.5-5.218.913221070.8923.923.516.211.719344171041675013.12.13.218022160331582612.41.32.7石油20032002 20013337831961310005.12.50.81177489748170.431.29.8-7.520651791.6167915.36.7-10.345152409353917010.94.0-1.143087391433749110.63.9-0.6  注:①本表中成品油生产量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  ②石油生产量包括原油加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等主要成品油的生产量;  ③⑧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成品油及其他品种进出口量依据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生产量依据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年报提供的统计数据。  ④2003年数据依据1~11月份相关统计资料推算而得,在此仅供趋势判断参考。  (三)紧缺态势加剧 尽管2003年中国石油资源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增长,但强劲的市场消费需求仍使资源紧缺的矛盾显得越发突出。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来,随着电力供应紧张的加剧,冬季取暖期的到来,以及钢铁、有色、化工、机械、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加速发展,对成品油的需求明显增加。(四)价格大幅攀升高位坚挺  2003年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走过了由春节前后的大幅攀升,到4—5月份的回调,而后进入高位坚挺,到11月份,受国内资源紧缺和国际行情高位攀升的影响,市场价格又见上扬。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价格监测统计调查,2003年1—11月份,石油及制品累计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12.2%,其中汽油和柴油的升幅均超过13%。进入12月份,根据国内需求增加、资源紧缺及国际行情持续坚挺等情况,国家上调了成品油价格,各地市场价格有了明显上扬。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36个中心城市调查资料,12月18日0#柴油和90#高标准汽油平均吨价分别为3613元和4060元,比上月同日分别上升198元和,216.5元,升幅分别为5.5%和5.3%;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3.8%和4.6%。  (五)石油加工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以石化、冶金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并带动相关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其中石油加工行业效益增长达到全行业之首。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统计,2003年1—11月,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72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7.3亿元,增长近一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11月累计新增利润318.2亿元,位居39个大类工业行业之首。但是,由于原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升幅度较大,而且去年的效益是由亏损转为盈利,因此,虽然今年以来石油加工行业利润基本保持增长,但同比增幅呈明显回落趋势。估计12月份石油加工行业将继续保持经济效益持续上升的态势,但增长幅度还将有所回落2004年石油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4年影响中国石油市场供需形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周期的上升期,GDP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8%、8.5%的较高水平:二是美国经济回升明显,世界经济继续复苏,走势基本看好;三是欧佩克“限产保价”政策面临压力加大,但其限额政策的变化仍对2004年的世界油市起重要作用;四是伊拉克石油生产逐渐恢复,重返全球石油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据此估计,2004年中国石油市场供需形势与2003年情况基本相似,将继续保持消费需求旺盛,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但不排除受季节、运输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局部性和结构性的供应紧张。市场价格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并呈现一个由高位坚挺,到小幅回落、相对平稳,而后有所上扬的过程。石油加工行业继续面临一个较好的发展机会,销售收入会大幅增长,实现利润保持上升趋势,但增幅会低于上年水平。  (一)消费需求继续旺盛  2004年中国经济正处在景气周期的上升期,GDP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8%—8.5%的较高水平,其中与石油消费密切相关的汽车、钢铁、化工、电力以及交通运输等均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这将带动中国石油消费保持持续旺盛。据国际能源机构(1EA)市场调查报告称,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促使能源消费量不断扩大。IEA预测,2004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升至日均570万桶、比上年升幅达到近6个百分点,并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该机构认为,2003年和2004年中国石油的净增长数量占全球石油消费净增长量的1/3,其中2003年每天增加44万桶,占35%,2004年每天增加31万桶,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也达到30%。根据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与石油需求增长的弹性系数等因素粗略测算,本年中国原油需求将达到2.75亿吨,增长在6%以上,成品油需求的平均增幅仍可达到10%左右。  (二)供需基本平衡,但阶段性紧缺状况仍会出现  中国石油资源自1993年起成为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4.5%,估计2004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37%左右。因此,保证石油资源持续稳定供应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从国内增产情况看,中国将努力开发油田,扩大产量,但受储备条件限制,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估计仅有1.2%上下,全年原油产量可完成1.71亿吨,因此仍有1亿多吨原油缺口需靠进口解决。从全球主要产油国情况看,一是欧佩克的“限产保价”政策能否让产油国按限额生产。估计面对高油价的诱惑,欧佩克成员国很可能突破限额增产,2004年除伊拉克外的欧佩克10国每天将增产80万桶。二是伊拉克生产的恢复程度。目前伊的生产能力已经恢复至130-150万桶,但其生产正面临投资不够和出口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伊拉克石油大幅增产的前景非常微弱。有专家估计,伊石油生产恢复到1991年战前280万桶/日的水平,需等到2005-2006年。但也有专家认为,伊巨大的石油生产潜力将越开越大,最终将影响世界石油市场,改变全球石油供应格局。有专家估计,到2004年一季度其日产量将达到350万桶,在不远的将来其出口量可达每天600-700万桶。三是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动向。2004年,美国、巴西、乍得和安哥拉都可能提高产量,但最大的增产源头是俄罗斯。俄罗斯现已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且经济多样,种类齐全,还能承受更低的油价。估计2004年非欧佩克产油国每日增产140万桶。总之,2004年,世界油市的主要问题是产油国可能竞相增产,欧佩克压力加大,石油安全及供应可能出现过剩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国际市场资源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但是,受季节性需求增加、运输条件制约以及原油加工能力、品种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仍不排除市场再度出现阶段性资源紧缺状况。   (三)价格总体保持高位平稳  影响国内油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需求,二是供应保障程度,三是国际行情变化情况。从前两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4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促使中国石油市场需求继续保持旺盛的态势,市场供需不会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状况。相反,受季节、运输、供应等多种因素影响,仍可能再现局部的、区域性的资源紧缺现象。这些将对较高的油价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国际油价走势分析,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美国经济回升速度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石油需求快速增长,这些将为世界石油需求注入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油价不会明显下跌。许多国际机构估计,2004年世界油价将在22-28美元/桶的中高档价位浮动,比2003年平均价格水平有所回落,但幅度不会很大。综上所述,估计2004年中国石油市场价格总体将保持高位平稳,基本走势将呈现一个由春节前后的高位坚挺,到4、5月份的小幅回落,而后进入相对平稳期,到秋冬季节后,随着季节性需求的增大,运输及供应环节等因素的制约,市场价格还会有所上扬。  (四)石油加工行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  考核石油加工行业经济效益的核心要素强ぢ始坝健5谝唬冻П匦爰哟罂ぢ什拍苈愎诓欢显龀さ某善酚偷男枨螅坏诙泄刖×υ诓裼头矫孀龅阶愿菇诘囊览导踔磷畹停虼私睦冻Ф嗌月愎诘男枨螅坏谌壳肮谄⒉裼腿允敌姓鄣姆绞剑淙欢刍粕嫌牍嗜厥谐〗庸欤诩鄹竦髡先杂兄秃蠡虮;ぃ虼硕粤冻У牧队屠笕杂幸欢ㄖС郑沽队屠蟮玫搅吮Vぃ⒋俳冻Ъ哟罅读浚坏谒模冻Ч婺>缘奶岣叽蛹际跎弦彩沽冻Т蠓岣吡读砍晌赡埽旱谖澹队鸵档慕峁沟髡獍ㄖ泄胫泄凸乇掌涫粝碌男×冻в胄∽爸靡约肮诙酝亮队偷那謇淼龋欢ǔ潭壬洗俳诵幸嫡寰赫Φ奶嵘W凵纤觯?004年对石油加工行业来说将继续面临一个较好的环境和发展机会,行业的销售收入还会大幅提高,利润也将保持增长态势。供求失衡推油价攀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单卫国预测:2004年的石油价格毫无疑问将保持在高位振荡,而且应会高于去年每桶30美元的平均价格。这种观点同时获得了其他专家的赞同。????????单卫国分析,目前国际石油供需矛盾,是造成油价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对于能源的需求出现大幅提高;而在供给方面,原油的替代品则出现了严重短缺。日本在2003年关闭了17个核电站,中国也出现了能源短缺现象。今年2月10日欧佩克突然宣布的减产计划,则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 ????????欧佩克10日在阿尔及尔召开的成员国部长会议决定:从4月1日起减少腿詹薅睿保埃巴蛲啊M保骷跸钟谐钌模保担巴蛲啊U庋芗平跎僭腿詹玻担巴蛲啊?????????同时,国际上对于石油的需求保持着高昂的势头。国际能源署近日预计,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高于预期,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幅将达到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它在月度报告中称:非经合组织国家今年的石油需求较去年将增长3.7%,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及邻近的印度、泰国和越南。????????欧佩克减产的决定立即招致了美国和国际能源署的强烈抨击。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只能寄希望于美国经济的突然崩溃,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供求基本面来讲,2004年的石油价格将保持在高位????????目前欧元对美元比价的持续走高,也将助推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专家指出,欧佩克在2月10日突然宣布减产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元在2003年的持续贬值。这造成欧佩克国家的收益严重缩水。近两年,美元兑欧元的最低与最高比价相差近50%,而包括原油在内的全球大宗产品基本上是以美元进行结算的。这就造成了欧佩克国家在石油方面实际收益大为减少。????????本周三,欧元再次创出历史新高。在英国加息的刺激之下,英镑倍显坚挺。在英镑大涨的带动下,欧元与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29欧元兑1美元。这无疑扩大了市场对欧佩克减产的预期。因此这一天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举涨破每桶35美元大关,并横盘于每桶35.30美元的高位。????????专家分析得出:国际油价上涨不会影响中国能源战略储备的建设,相反,将加快石油储备战略尽快实施。例如,目前正处于谈论中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可能会尽快完成。但中国为储备而进口石油的时机,将肯定避开国际油价的www.oslide.com,以适当的价格买进。????????有消息称,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三大集团及一些研究机构联合上报的制度草案,已经通过发改委审批,正等待国务院的最后批复。????????对经济影响无法量化????????单卫国并不否认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即使不进口战略储备用油,中国目前也必须进口大量石油,而高位油价无疑导致中国要多支付美元。这是油价上涨最直接的影响。”????????据中国有关部门预测,中国2004年对于石油的总需求将达到3亿吨以上,而国内供给仅为2亿吨左右,这中间的缺口完全需要进口来弥补。????????中国2003年共进口原油1亿吨。2004年1月,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达1030万吨。如果以每桶原油上涨1美元计算,中国今后每天将多支出200万美元。????????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的数字,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而且由于本身石油生产量的不断下降,预计到2030年,每天将需要进口原油1000万桶,占全球石油需求量的8%以上。????????由于制订各类能源价格时候的相互攀比,原油价格上涨将会带动其他能源如煤炭、天然气以及电价的相应上涨。对于处于景气上升阶段的中国经济,因各行业都会增加对能源产品的需求。????????据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日前指出,油价的走高,将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油价上涨将对中国的能源电力、化工、运输等行业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制订能源战略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确保石油供给,获得石油价格的话语权;尽快推出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一直被一些专家视为是拥有国际市场油价制定权的必经之路。 ????????据中国期货协会介绍,将争取在今年内重开石油远期交易市场。该协会的人士认为,这将为中国企业回避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风险提供有力的武器。????????但一些业内人士对此效果表示质疑。单卫国指出,这一交易市场提供的是远期现货交易,不是期货交易,同时不允许现金交割而一律采取实物交割的做法,这无法为中国进口商提供规避价格风险的避风港。因此,这一业务对于中国规避国际石油价格的风险的贡献将十分微小。????????从现货市场上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式,是十分明智的。但目前这个石油远期交易业务还不能发挥稳定国内石油价格的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国外石油巨头的参与,其影响力只能在中国境内发挥。????????在此背景下,专家认为,被迫接受国际上的高昂油价,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能源政策部门及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中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石油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发展机遇。加快开发和增产国内原油、开拓和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是实施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在。 力争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据BP公司2002年6月全球能源统计评论,中国为石油探明储量第11位国家,2001年探明储量33亿吨,占世界2.3%。中国原油生产量分别为:1996年1.573亿吨、1997年1.604亿吨、1998年1.603亿吨、1999年1.588亿吨、2000年1.609亿吨、2001年1.649亿吨、2002年1.689亿吨。2001年和2002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分别占世界第7位和第5位。2001年,中国是继日本之后亚太地区第2位最大的石油产品需求国。2001年石油消费量已达2.139亿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石油己由1993年1000万吨/年增加到1995年1095万吨/年、1997年3600万吨/年、1999年4890万吨/年、2001年7380万吨/年。2001年中国原油净进口5370万吨(其中,伊朗为1085万吨,沙特阿拉伯为878万吨),成品油净进口2010万吨。2002年原油进口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至2002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1位和世界第2位石油产品需求国。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产量平均增幅为1.2%,基本在1.56亿-1.64亿吨之间徘徊,2000年产量达1.626亿吨,2001年增加到1.649亿吨,增长1.32%。现在东部油田在减产(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保持5000万吨以上,2003年将首次下调至4830万吨),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洋油田产量仍较低。 据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将只能分别达到1.68亿吨、1.75亿吨、1.85亿吨。在排除我国原油出口的前提下,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我国原油缺口将分别为9500万吨、1.37亿吨和1.94亿吨。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一半依赖进口,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80%依赖进口。力争国内原油生产稳中有升是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固本之策。近几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部勘探形势喜人,新发现不断。仅2002年,就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本和东部等地发现了5个亿吨级、15个3000万吨级的油气田。5年来累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2.4亿吨,控制储量21.81亿吨,预测储量26.14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4722亿立方米,控制储量72712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6955亿立方米。5年新增原油生产能力5088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161.2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2年原油产量稳中有升,达到11737万吨,天然气生产快速增长,超过231亿立方米。2003年计划生产原油1.19亿吨、生产天然气242亿立方米。2003年全国原油产量可望达到1.69亿吨,天然气产量340亿立方米。2003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新疆阿克苏境内的乌参1井喜获高产油气流,获日产原油173.32立方米、天然气19.6299万立方米。油藏圈团面积113平方公里,幅度300米,油层厚度达35.5米。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7942.7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001.6亿立方米,具有超亿吨级规模。这个油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挥发性油藏,是塔里木油田继2000年探明国内最大的超高压、特高产、特高丰度的克拉2大气田之后,在塔里本盆地获得的又一重大勘探成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原油生产自给率为30%,为解决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中国石化已通过国土资源部登记了22万平方公里的石油勘探面积,在西部三大盆地组建了西部新区石油勘探指挥部。 中国石化计划在2005年在中国西北的新疆投资40亿元钻探勘探井,以提高石油天然气储量。2003年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已初步探明石油储量1亿吨。中国石化的“十五”目标是确保拿到原油探明储量10亿-13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4000亿立方米,其中原油的可采储量3亿-3.5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1500亿-2500亿立方米。由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作业开发的东海天然气田也是中石化增产天然气的主要地区,中国石化力争到2005年将天然气产量提高到2000年40亿立方米的3倍,即120亿立方米。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联手进行东海西湖凹陷油气田的全面勘探开发。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在西湖凹陷己勘探发现8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提交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2000多亿立方米。其中2000年就东海春晓气田提交370多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使春晓气田群累计探明储量超过了800亿立方米。东海天然气将与“西气东输”工程同步开发建设。 合资合作加快开发国内油气田我国与外国公司合资合作开发国内油气田加快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生产的速度,已取得诸多双赢成效。壳牌公司现参与中国三个大型天然气合作计划,投资参股200亿美元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建设(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将共持股45%,平均各占15%股份。),参与东海天然气开发计划,以及参与开发中国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壳牌公司在南中国海的西江油田己日产油2.9万桶。并将投入20亿美元开发储量丰富的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气田。壳牌和加州联合油公司各持股20%,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各持股30%。第一阶段开发目标是在2004年前实现年产8亿立方米天然气,2006年前增产4亿立方米。壳牌正在评估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已投资7100万美元。将运营中国第二大天然气气田,在克拉-2和其他4个气田开采2年,购买45%股份。壳牌还与中国海油洽谈位于渤海湾的渤中25-1油田的合作开发事宜。  中国海油与菲利浦斯公司在渤海湾中部联合勘探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油田PL19-3油田,计划初期原油开采规模为150万-200万吨/年,最终达到1500万-1800万吨/年,开采期约40年。大陆菲利浦斯(康菲公司)旗下的菲利浦斯(中国)公司与中海油曾于1994年12月签订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开发合同,在该油田开发阶段康菲公司拥有49%的权益,该油田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12月投产,目前日产量约为3万桶/天。2003年初,该公司又在渤中11/05区块有两处勘探新发现。该发现及其周边结构将被列入蓬莱19-3油田二期开发项目。迄今为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公司签署了146个生产分成合同、协议。中国海油与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开发补充协议,双方各持股51%和49%。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己于2002年底投产,该油田由大陆菲利浦斯公司的前身菲利浦斯石油公司于1999年发现,储量为26亿桶,己投产的一期工程产量最高可达4万桶油当量/天。 BP公司在上游业务领域已投资10亿美元,进行海上、陆上油气勘探开发,其中南海流花11-1和崖城13-1是BP管理和生产的两大油气田。BP还为俄罗斯到中国东北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国石油与阿帕奇公司合作在我国渤海湾大港的投资项目—赵东区块首次投入生产,原油产量为6000桶/天,预计2004年一季度最高产量可达2.2万桶/天。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荷壳牌公司、优尼科石油公司共同签署五个石油合同。这5个石油合同均位于东海的西湖凹陷,其中有3个勘探合同和2个开发合同,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五个石油合同的签订,将推动东海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使东海尤其是西湖凹陷的油气活动活跃起来,满足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能源的需求。中海油、中石化将分别享有本项目30%的权益,壳牌与优尼科各拥有其中20%的权益。中海油担任所有上述五个合同区块的作业者。根据协议规定,春晓是第一个投入开发的项目,于2005年中期投产,合同方将联手向华东地区的用户销售天然气。开拓海外油气进口渠道我国石油资源的接替矛盾十分突出,关键是石油可储采量低于采出量。  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石油储采比平均为49.2:1,天然气储采比平均为76.3:1。而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采比分别为15.7:1和35.7: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采比分别为6.1:1和17.4:1。目前,国内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国内资源保证程度走低,进口依存度加大。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几乎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增加,而我国原油的自产量几乎在每年1.6亿吨徘徊不前。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中,大约有30%需要进口,其中2/3来自中东地区。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石油进口量将分别在1亿、1.3亿和1.6亿吨以上,自给率则将逐步下滑到62%、56%和50%,甚至以下。参与国外油气田开发、收购境外油气田资产、进口国外油气资源,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是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我国原油生产成本也较高(较好的大庆油田为17-19美元/桶),无法与产油国相比:非洲、中东为3.73美元/桶,加拿大7.17美元/桶,欧洲8.29美元/桶,美国13.3美元/桶。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本低廉的优点,走向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石油,实施跨国经营是我国石油发展战略所在。  面对严峻的石油供应短缺的形势,我国在加紧国内寻找大油田的同时,己把目光投向海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将加快获取海外份额油和扩大进口石油渠道。我国已将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确定为“十五”期间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战略选区。在上述范围内,将重点扩大和巩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苏丹、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业务,扩大占有的产量和储量份额,建成几个稳定的生产基地。   目前,我国的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已在苏丹、马六甲、南美、墨西哥湾和中亚等地区取得了控股、参股和独立勘探开发权,控制海外份额油剩余可采储量现超过4亿吨,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1300万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成为我国海外石油投资的主力军,现已中标和签订的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合同)己达11个,分布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秘鲁等7个国家,初步形成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等三大战略投资区。在这些项目中,中国石油总投资达数十亿美元,预计其份额可采储量可达几亿吨。2002年4月份,中国石油签订收购Devon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协议。中国石油将支付2.16亿美元购买1.06亿桶油当量已探明储量和5700万桶油当量可能储量的权益。2002年的权益份额产量为1.71万桶/天(86万吨/年),2003年将达到2.22万桶/天(111万吨/年)。中国石油于2003年初以8200万美元收购美国赫斯公司赫斯印尼控股公司50%的权益,还在考虑收购加拿大第五大综合石油生产商赫斯基能源公司上游资产,该公司在加拿大拥有石油探明储量9.3亿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得海外份额油现已由1999年300万吨、2000年505万吨增加到2001年831万吨。2002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己上升到2123万吨,又比2001年增加5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1011万吨。5年来,累计境外投资242.7亿元,原油作业产量6023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50.29亿立方米,获得原油权益产量3068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27亿立方米。中国石油计划2005年将海外石油产量提高到1500万吨。中国石油还在考虑收购加拿大第五大综合石油生产商赫斯基能源公司上游资产,该公司在加拿大拥有石油探明储量9.3亿桶、天然气600多亿立方米。2003年8月,中国石油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苏丹3/7区的麦卢特盆地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找到了埋深在1400米以下的第三系主力油层,在探井控制范围内已基本探明地质储量20亿桶,可采储量的6亿桶。中国石油印尼项目勘探也于2003年11月喜获突破,首批钻探3口井:徘诺(Piano)-1井、盖邦(Gambang)-2井和瑞帕(Ripah)-3井均获高产油气流。徘诺-1井日产原油425桶、日产天然气187万立方英尺;盖邦-2井日产天然气464万立方英尺及少量凝析油;瑞帕-3井日产原油856桶、日产天然气42万立方英尺,这口井预计新增可采储量800万桶,为瑞帕构造2004年投入开发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克斯公司及俄罗斯国家管道公司签署了修建从俄罗斯到中国的输油管道框架协议。该管道将起自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地区的安加尔斯克油田,到达中国东北地区。从2005年至2010年,管道年输油能力将为2000万吨;2010至2030年,输油能力将提高到3000万吨。2002年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YPE公司在印尼资产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从而成为世界10大产油国的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这五大油田的总储量探明7.33亿桶,探明加控制储量9.31亿桶。2001年的总产量为8370万桶。中国海油净权益为油气探明储量3.6亿桶,探明加控制储量4.61亿桶。直接结果是将为中国海油每年带来4000万桶(约540万吨)的份额原油。2003年5月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简称NWS)权益,中国海油取得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内新组建的合资实体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实体(CLNGJV)25%的股权。  NWS项目是澳大利亚的最大资源类项目,根据2002年10月签订的为期25年的向广东天然气供气合同,新组建的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实体(CLNGJV)将于2006年开始向广东LNG终站接受站供气,气源来自NWS项目。中国海油将为此次收购支付3.48亿美元。 2002年9月,中国海油还收购作为福建LNG项目资源供应方的印尼东固天然气项目的上游生产和储量12.5%的参与权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也准备2001-2005年内投资100亿元开发海外油气资源,重点地区是西亚北非、中亚俄罗斯、西非和东南亚。到2005年,争取完成200万至300万吨份额油目标。2003年3月,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与BG集团的全资子公司BG国际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后者在哈萨克斯坦北里海项目1/2权益,收购价6.25亿美元。北里海项目现在由包括埃尼-阿基普(16.67%,作业者)、BG集团(16.67%)、RD-壳牌(16.67%)、埃克森美孚(16.67%)、道达尔菲纳埃尔夫(16.67%)、大陆菲利浦斯(8.33%)和INPEX(8.33%)在内的大型石油公司组成的财团享有。该权益主要包括极具吸引力的喀什干油田、卡拉马可斯发现区和其他三个重要的远景开发区。喀什干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预计可采储量达130亿桶(17.7亿吨)油当量。 中国也规划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福建进口LNG。深圳将建第一个LNG接受终端,一期工程2005年投产,每年进口LNG300万吨。供气范围包括深圳、东莞、广州和佛山市以及香港部分用户。二期工程2008年投产,每年进口LNG500万吨。澳大利亚LNG公司已与广东省签署液化天然气供货合同。另外,BP公司的印尼油田将为福建LNG项目供应液化天然气,福建LNG接受站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福建投资发展公司联合投资,年处理能力为250万吨,2006年开始运营。产业投资价值分析综合上述内容,从滦河国际现有经济实力及发展战略考虑,我们建议对于石油行业的进入与否及进入方式而言,可以以下面表格中分析结果为参考:进入方式进入/退出壁垒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获利大小经营年限原油现货市场高高高大10-15年原油期货市场 低低低小〈10年石油产品加工及销售市场较低较低较低较小10-15年由此,我们提出滦河国际石油行业进入及发展战略步骤:2004-2005年间,进入石油相关产品的加工及销售市场,初步建立以汽油等燃油市场为主的是石油加工业和销售业务。2005-2008年间,以合作方式进入原油期货市场,促进滦河国际资产运营战略目标的实现。2008-2025年间,寻找原油开采市场契机,介入原油开采,争取在石油被取代之前获取可观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