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 MB
  • 2022-04-29 14:04:03 发布

2017年中国氢能源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doc

  • 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7-2022年中国氢能源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7-2022年中国氢能源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出版日期】2017年【关键字】氢能源行业分析市场深度调查投资风险预测【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  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网址】http://www.icanir.com/b/nengyuan/L42853WIZO.html报告目录: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21世纪,我国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都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并且目前我国已在氢能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氢能技术和应用领先的国家之一,也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国家。   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石油气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类生存又时刻离不开能源,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能源。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能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正是这样一种在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和开发新的二次能源的同时,人们期待的新的二次能源。氢能源系统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氢能源的相关概述13第一节新能源的相关介绍13一、新能源的定义13二、新能源的分类13三、新旧能源的更替规律13 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13第二节氢能源相关概念16一、氢能源的概念16二、氢能源的优点16三、氢能源的贮存及运输18四、氢能源的主要应用领域22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等企业、高校,也一直在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汽车燃油消耗也达到8000万吨,约占中国石油总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迫在眉睫。用氢能作为汽车的燃料无疑是最佳选择。  目前氢在汽车领域主要的使用方法便是用作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两种,其中燃料电池汽车的效率高,无污染。既然氢燃料有着这么多的优点,但在民用市场中为何还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应用呢。由于目前一些技术尚不成熟,而且成本很高、应用并不广泛。氢内燃机则是对传统内燃机进行些许更改,对氢的纯度要求也不如燃料电池那么严格,为此已有很多车企拥有这方面的制作经验。此外,点燃氢气所需的能量很小,一旦靠近温度较高的物体(如火花塞),氢气和空气混合物就可能发生爆炸燃烧并产生动能,诸如宝马此前推出的Hydrogen 7车型便是采用氢内燃机。氢能源的主要应用领域 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基本已经被突破,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对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进行改进、提升,使产业化技术成熟。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加大研发力度的投入,以保证中国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方面的水平和领先优势。这包括对掌握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企业在资金、融资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快对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支持,不断整合燃料电池各方面优势,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延伸。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相关的示范应用配套设施,并且支持对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营相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载客示范运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氢能汽车一定能成为朝阳产业五、氢能源的制备方法25第三节氢燃料电池的相关概念27 一、氢燃料电池的定义27二、氢燃料电池原理28三、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28四、氢燃料电池的环保问题分析30第二章2013-2016年全球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1第一节2013-2016年全球新能源总体发展状况分析31一、全球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分析312015年,全球氢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679亿美元;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1.56万亿美元。 二、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32三、全球新能源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32 四、国际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变化分析33五、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36第二节2013-2016年全球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8一、全球氢能源产业整体发展现状综述38二、全球主要国家氢能开发应用对比40三、国际氢能源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情况分析41四、国际私营机构对氢能的商业化利用情况分析43五、世界氢能源产业国际合作情况分析45六、世界各国氢能研发相关政策分析46七、国际能源巨头竞相积极开发氢能源52八、 欧盟呼吁加强氢能技术研究52第三节2013-2016年全球氢燃料电池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分析53一、全球氢燃料电池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分析53二、全球氢燃料电池研发应用情况分析53三、全球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分析54四、全球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发展潜力55五、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情况及对氢燃料电池发展影响分析56第四节全球重点国家氢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分析56一、美国56二、俄罗斯57三、加拿大59四、日本59 五、巴西60六、印度60七、韩国61八、德国61第三章2013-2016年中国氢能源发展环境分析63第一节国际环境63第二节国内环境64一、宏观经济环境64二、行业政策环境67三、社会环境68第四章2013-2016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73第一节2013-2016年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分析73一、中国新能源“十二五"总结73二、2011年是新能源产业格局变化年75三、我国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76四、节能环保助推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77五、传统能源压力推动新能源发展77 六、我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78七、中国“十三五"规划大力促进新能源发展84第二节2013-2016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状况分析86一、中国新能源储量与分布情况分析86二、中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分析89三、中国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情况分析90四、中国新能源市场规模情况分析92五、我国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92我国村亲能源开发利用产业链 六、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94第三节“十三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机会分析96 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分析96二、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新能源发展提供良机97三、我国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步入良好发展阶段100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分析103第四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106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瓶颈106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106三、中国新能源企业提高竞争力策略分析112四、中国新能源市场模式分析113五、“三大主线"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114第五章2013-2016年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17第一节中国氢能开发利用的必要性117一、国内氢能利用的优劣势分析117二、中国氢能资源的储藏量大118三、中国开发氢能源基础条件丰富118四、我国氢气产量已居世界第一1222015年1-11月我国氢氧化钠(烧碱)产量年度累计为2,787万吨,同比下降1%。2014-2015我氢氧化钠(烧碱)产量统计表  五、氢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122六、氢在交通方面的应用127七、储氢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27第二节氢能源开发利用的特性127一、氢能源的利用效率分析127二、氢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分析127三、氢能源利用的成本费用分析128第三节氢能源的制备技术128一、氢能源的制备方法128二、利用可再生资源制氢的技术分析130三、高表面活性炭吸附储氢技术131四、氢能对洁净煤技术流程创新的作用131第四节2013-2016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32一、中国氢能开发利用“十二五"总结132二、中国加紧氢能开发与利用的技术储备134 三、中国氢能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情况134四、中国氢能利用技术发展情况分析136五、中国氢能应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136第五节“十三五"期间中国氢能源发展对策137一、影响中国氢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137二、氢能开发利用应注意的要点137三、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战略137第六章2013-2016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及2017-2022年预测139第一节2013-2016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39一、中国氢燃料电池已正式投入使用139二、中国有能力率先实现氢能源的产业化139三、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集中度分析139四、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应用情况分析139五、中国氢燃料电池企业整体发展情况分析139六、中国氢燃料电池整体发展现状分析139第二节2013-2016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情况分析141一、中国氢燃料电池自行车已在上海研制成功141二、 中国攻克氢燃料电池重大瓶颈技术141三、中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应用取得长足进步142 四、国内应加快液氢燃料电池技术成果转化142五、国内氢燃料电池技术市场运用前景广阔142第三节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安全性测试项目的综述142一、影响氢燃料电池电堆安全性的因素142二、国内车用储能装置的测试项目143三、国内燃气汽车的安全性测试项目144四、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安全性测试项目144第四节中国氢燃料电池面临挑战及发展战略分析145一、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展面临的挑战145二、中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战略分析146三、加快氢燃料电池研发及应用对策147四、中国氢燃料电池企业探索市场出路147第七章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48第一节氢燃料电池车相关概述148一、氢燃料电池车相关介绍148二、氢燃料电池车开拓绿色氢能新时代148三、氢燃料电池汽车优势分析149四、氢燃料电池汽车环境效益149第二节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源分析150一、燃料电池的燃料概述150 二、车用燃料电池的氢源特点及获得途径151三、车用氢气的形式及储存方式152四、燃料电池汽车氢源选择研究153五、车用燃料电池氢源发展前景分析153第三节2013-2016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发展分析153一、世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153二、全球氢能源电池汽车企业生产规划156三、全球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60四、日本成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领跑者161五、美国氢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分析161六、氢燃料电池车在挪威享受减税政策161七、西班牙等国启动氢燃料电池车计划161第四节2013-2016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分析162一、中国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步伐162二、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逐步完善164三、国内氢燃料电池车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165四、中国氢燃料电池客车凸显技术实力166五、中国车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分析166六、国内外汽车企业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动态分析166第五节中国氢燃料电池车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及战略分析167一、中国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167二、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171 三、促进中国氢燃料汽车发展战略分析173第六节“十三五"期间中国氢燃料电池车发展展望174一、氢燃料电池车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选择174二、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可期175第八章中国氢能源产业竞争格局分析176第一节氢能源行业竞争格局概况176一、氢能源行业集中度分析176二、氢能源行业竞争程度分析176三、国外氢能源行业的竞争压力分析176第二节氢能源行业企业竞争状况分析176一、领导企业的市场力量176二、其它企业的竞争力178第三节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178第四节2017-2022年中国氢能源行业竞争格局展望179第九章中国氢能源产业重点企业最新动态分析180第一节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180一、企业简介180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180第二节北京飞驰绿能186一、企业简介186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187第三节北京世纪富原燃料电池有限公司193一、企业简介193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193第四节新源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199一、企业简介199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200第五节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6一、企业简介206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207第六节其它企业212一、德胜能源设备发展有限公司212二、镇江江奎集团有限公司213第十章“十三五"期间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215第一节“十三五"期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预测215一、“十三五"期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加大215二、“十三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215 三、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215四、2020年新能源产业及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216五、未来新能源将成我国主力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16第二节“十三五"期间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216一、全球氢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展望216二、突破水变油的局限石油巨人看好氢市场217三、我国氢能源市场蕴藏的商机潜力分析218四、中国氢能源市场发展前景预测218五、未来氢能源行业技术开发方向218第十一章“十三五"期间中国氢能源产业投资战略分析219第一节国外氢能源行业投资现状及经营模式分析219一、境外氢能源行业成长情况219二、经营模式借鉴219三、在华投资新趋势动向219第二节“十三五"期间中国氢能源产业投资机遇分析220一、中国氢能源投资的产业扶持政策220二、中国氢能源行业投资的优势分析220三、低碳经济给氢能源投资带来重大机遇220四、中国氢能源行业吸引力分析222五、中国氢能源投资热点分析222 第三节“十三五"期间中国氢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分析223一、政策风险223二、技术风险223三、成本风险223四、进入退出风险223第四节“十三五"期间中国氢能源产业投资战略分析223一、我国氢能源行业投资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223二、中国氢能源行业国内市场投资策略分析224(AK LT) 图表目录图表1  ISOTC197氢能技术委员会已颁布标准41图表2  IECTC105燃料电池技术委员会已颁布标准42图表3  2009-2016年全球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情况54图表4  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研发布局91图表5  我国主要氢能标准135图表6  近4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80图表7  近3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80图表8  近4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81图表9  近3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81图表10  近4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182 图表11  近3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182图表12  近4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183图表13  近3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183图表14  近4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184图表15  近3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184图表16  近4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185图表17  近3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185图表18  近4年北京飞驰绿能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187图表19  近3年北京飞驰绿能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188图表20  近4年北京飞驰绿能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88图表21  近3年北京飞驰绿能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88图表22  近4年北京飞驰绿能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189图表23  近3年北京飞驰绿能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189图表24  近4年北京飞驰绿能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190图表25  近3年北京飞驰绿能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190图表26  近4年北京飞驰绿能产权比率变化情况191图表27  近3年北京飞驰绿能产权比率变化情况191图表28  近4年北京飞驰绿能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92图表29  近3年北京飞驰绿能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192图表30  近4年北京世纪富原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193a 公司介绍北京艾凯德特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企业。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公司将以最专业的精神为您提供安全、经济、专业的服务。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服装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智研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A.北京艾凯德特咨询有限公司公司于2009年注册成立,是国内较早开展竞争情报、市场调研、产业研究及专项研究为主的调查研究机构之一,凭借其专业的研究团队,先进的研究技术在此领域一直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领先地位:a)拥有全国百万家企业基础数据库b)全国各地分支网络和严格的调查控制流程,使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c)超过200多个研究项目的成功案例d)研究领域覆盖能源、化工、机械、汽车、电子、医疗等诸多行业e)我们很荣幸的为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麦肯锡、通用集团、波士顿咨询、三菱商事、中国农科院、同济大学、三星电子,松下电器、丸红株式会社海尔、美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B.艾凯德特调研(行业研究)说明 a)行业研究部分智研咨询主要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研究的方法:b)通过对厂商、渠道、行业专家,用户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并获得相应销售和市场等方面数据。c)二手资料收集,对部分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参考用户调研数据,最终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d)艾凯德特具有获得一些非公开信息的渠道:e)政府数据与信息f)相关的经济数据g)行业公开信息h)企业年报、季报i)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j)精深严密的数理统计分析我们的服务领域产业产品技术企业产业环境产品定义技术现况基本数据市场区隔占有率技术关联发展沿革全球概况应用市场规模新产品技术动向大事纪产销状况市场结构替代技术动大投资产业特性营销通路专利经营概况吸引力供需变化标准竞争优势发展条件产品关联零组件经营策略发展轨迹生命周期技术层次潜在竞争者产业政策竞争者技术趋势...竞争分析成本结构发展策略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节选)第六章2012-2013年中国重点省市物流发展比较分析第一节2012-2013年北京物流发展概况分析一、北京物流布局正式确立三环五带多中心”正式确立。在综合考虑货运枢纽、物流需求、产业聚集区等各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规划。”邓岷山说。“三环”是指在六环路附近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在五环路附近重点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在四环路附近重点规划建设配送中心,形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由远及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五带”是指为加强货物运输的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向西南(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正南(京开高速公路和106国道)、东南(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东北(机场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西北(八达岭高速、110国道)等五个方向的物流通道聚集,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基地、若干个物流中心,形成五条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多中心”是指根据北京市各产业集聚和新城建设多中心分散布局的特点,相应配置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北京市在优先发展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和房山良乡等三个物流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平谷马坊物流基地;积极培育已具有一定物流规模的大兴京南和延庆京西北等大型综合物流区,使其加快向物流基地方向发展;结合二级货运枢纽布局,在五环路及五大物流方向的交汇处附近重点规划建设10个左右的物流中心;重点在四环路周边和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以及远郊区县人口密集区附近规划建设20个左右的物流配送中心。二、北京市物流业发展特点北京市物流业活动情况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项目201320122013年%2012年%物流业务收入(亿元)2267.62104.4107.8运输收入1618.81517.2106.7保管收入596.2562.4106.0一体化物流业务收入52.724.8212.5限额以上企业物流基础设施情况自有仓库和货场面积(万平方米)3503.43208.8109.2货运车辆数(辆)426384290799.4普通货车数317433298896.2专业货车数108959919109.8装卸设备台数(台)279533984470.2社会物流总额(亿元)72298.665851.1109.8农产品360.0337.8106.6工业品13875.413008.6106.7进口货物22656.421984.3103.1再生资源129.767.0193.6外省市流入物品35230.330284.2116.3单位与居民物品46.8169.227.7物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48.951.994.2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32.935.094.0采掘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16.016.895.2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一)物流存量资源相当丰富,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全市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较大,有着丰富的可利用资源。特别是制造业、批发业内部蕴藏着强大的运力,沉淀着大量的仓库、货场、运输装卸设备资源。工业企业和批发业企业自建仓储设施占总仓储面积80.7%,自有货运车辆占总车辆数的65%。从仓储设施的分布看,我市物流空间布局得到一定优化。改变了原来仓储设施主要集中在三环路以内的格局,市区内物流设施减少,向交通便利、适宜物流发展的四环路以外区域集中。76%的仓储设施已经分布到四环路以外,四环路以外的仓库达到10314个。(二)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产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医药、图书、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业态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型,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实现基本覆盖,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分拣、实时跟踪、精益化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大幅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物流服务任务,在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和汶川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三)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口岸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关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首都机场空港口岸为核心,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朝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阳口岸、丰台口岸、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为重要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口岸体系,为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功能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天竺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营,并与首都机场实现区港一体、无缝对接,成为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重要平台,本市国际分拨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平谷国际陆港积极推动京津两地跨关区快速通关,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新的海运通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批准,为保税物流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政策功能优势。三、奥运会给北京物流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机遇第一,奥运会建设带来的物流需求。有人测算,1500亿元的新增投资,将拉动北京GDP年增3~4个百分点,拉动全国GDP0.3个百分点。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大量生活资料,必然使物流量大增,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装卸搬运业、包装业、配送业等等都会得到发展。第二,奥运会所需装备的物流需求。悉尼奥运会货运代理商德国的SCHENKER公司在比赛前从197个国家组织空运1200吨、海运40000吨,共25000种货物到悉尼,配备了拥有3000个托盘货位仓库进行存储。英国BBC电视转播设备就有15600公斤。有人估计,北京奥运会这一物流量会明显增加。第三,奥运会期间的物流需求。上万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官员,上万名新闻记者,数万名工作人员、志愿服务人员以及来自国内外的上百万旅游者、观众云集北京,需要大量的生活资料物流。第四,以奥运为契机,改造北京的物流设施,调整物流布局,提高北京物流总体水平。第五,通过举办奥运会、展示北京的人文风采,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二)挑战第一,奥运物流需求与目前北京市物流业相对散、小、弱,布局不尽合理的矛盾。北京市已有了一个物流发展总体规划,但领导层之间、各部门之间思想还不统一。缺少像首都机场航空货运枢纽那样的现代化物流节点。配送中心建设严重滞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基本没有改变。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第二,奥运物流需求与缺少国际水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矛盾。奥运物流的需求需要外包,承接外包的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北京有中央级的物流公司,如中远、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物流等,但北京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相对较弱。因此,国内物流公司分得的蛋糕有多少、有多大还不能定论。第三,奥运物流需求与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的矛盾。物流需求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究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如何降低,靠的是物流资源的整合,靠的是运作模式,靠的是综合协调能力,靠的是多式联运,靠的是供应链管理。北京还缺少运作这么一个大活动的物流团队,缺少组织协调的方法与经验。第四,奥运物流需求的特殊性与物流服务能力的矛盾。奥运物流中的比赛器材、新闻器材、生活资料等几乎都是关键物品,要求高度的安全性。其数量必须准确无误,并按时到达,质量上达标,且不能丝毫损坏。由于物流问题而影响比赛,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过去习惯于人海战術,搞大库存,但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是市场化运行,既要不出问题,又要最优化,成本最低,这无疑是一大难题。第五,奥运物流需求与周边城市配套物流协调一致的矛盾。奥运会不光是北京的事,大量国际物资要从天津港进出,需要天津物流的配合;一些比赛场所不在北京,需要城市物流之间的协调作战;奥运会需要的物资大量要从全国特别是周边省市进入,也存在一个统一指挥的问题。物流是一个血脉系统,哪里出问题都不好办。第六,奥运物流需求与产生大量的回收物流之间的矛盾。北京奥运提倡“绿色奥运”,绿色奥运包括绿色物流,不能由于增加物流量与客流量而污染环境,需要回收的物资进入回收物流系统。四、北京发展物流存在的问题(一)物流资源结构不尽合理,运输格局有待优化一是北京地区无专用货运机场,天然缺乏港口水运。二是公路、铁路、航空各自分立发展,互不衔接。公路和铁路货运场站、装卸点数量多,但大都规模小。铁路、公路建设与站场建设不衔接。三是民航、铁路货运占货运总量比例过低,公路、铁路、民航的格局有待优化。(二)自营物流比例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大多数工商企业内部生产与流通“大而全”、“小而全”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70%物流需求采取自我实现方式,自营物流方式基本为仓库加车队。物流效率处于低水平、高消耗的状态。表现在:1.固定资产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土地、房屋、运输、装卸设备。同时发生较大的维护成本。工业物流费用维护车辆、仓库的物流费用26.8亿元;批发业维护费用16.4亿元。2.自营物流方式效率低,流动资金占用大,隐性成本高自行运输是一种单门独户的方式,运量难于自我调剂,因而无法获得专业化物流模式带来的规模效益,距离效益和速度效益。自行运输“以公代铁”,汽车在长距离、大批量运输处于劣势。车辆回程空驶率高。浪费严重。五、北京发展物流的策略(一)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物流发展组织机构,统一规划整合我市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体系随着入世,物流业率先对外开放,经济的快速增长和2008奥运在北京举行,为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3年国内发展物流的城市纷纷从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我市制定物流规划较早,物流园建设开始投入实施。但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都需完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宏观协调不可忽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各行业、各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制定行业物流发展规划。由于缺乏一体化的思考与运作,难以协调发展。建议成立由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计委、商业、工业、外贸、海关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高层次物流组织协调机构,同时聘请懂专业、了解实际情况的专家参与,统一规划与整合我市的物流资源与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协调解决部门分割带来的实际问题,对区域物流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标准化建设、物流市场培育等等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具前瞻性的研究。(二)打造我市物流的品牌企业,加快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政府应打破行业界限,加强对分布在各系统、各行业的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统一规划,整合功能。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组建一批大型物流骨干企业,增加专业化技术装备的投入,运用现代物流观念,管理模式和一流的服务树立品牌。对分散弱小的运输企业,采取兼并和联合的形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方便快捷的特点,我市公路运输存在优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把发展多式联运和一定范围的物流配送服务作为发展方向,为我市制造业、大型超市、商场、连锁店提供方便、快捷的配送服务。从提高物流速度,满足物流需求出发,逐步延伸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业务,加快由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三)优先发展物流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水平现代物流的重要特点是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与网络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与运作的核心。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流量大大增加,没有信息网络的快速传递,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高效快捷服务的。传统物流存在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低,信息利用率低和信息不共享的缺陷。因此。通过加强物流业网络建设,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等手段,掌握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把制造企业、运输仓储企业、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通道连接起来,形成联盟合作,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过渡。(四)第三方物流应面向需求拓展服务,内部物流应逐步向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转移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物流相关产业的产品技术经济特征决定其对物流产业需求的形式、内容及价值空间。第三方物流应注意根据需求拓展服务。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准确性要求高,本次调查主营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企业仅占12%,为信息产业服务的企业仅占1.4%。第三方物流公司应关注物流需求主体,在制造业、IT业的拓展业务。我市工业具重工业加工型特点,能源、原材料、产成品输入输出量大。若改变目前自营物流非合理化状况,一方面改善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内部物流逐步与核心业务剥离,成立专业公司或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使内部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社会化物流转移。(五)加快观念转变,增加有效需求,培育物流市场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现代物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新概念,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流通模式使物流市场呈封闭状态。我市物流业发展慢于深圳、广东沿海城市。物流需求方认识滞后是原因之一。因此加快观念转变。培养或引进物流专业人才,接受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继而激发企业对专业物流的认识和需求。物流供应方要用最低的价格,最好的信用吸引企业,改变物流市场封闭状态。六、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将造就临空产业经济核心区临空经济区是北京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总体规划控制面积17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含机场占地27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在机场周边10公里范围内,初步形成以天竺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开发区、林河经济开发区、国门商务区、空港物流基地、北京汽车生产基地等六大功能组团和机场周边重点镇为平台,航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共同推动,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明显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正成为首都东部发展带最具经济活力的新增长极。北京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示意图资料来源:艾凯行业数据中心整理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实现增加值302.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3.4%;世界500强企业达30余家,跨国公司达80余家,航空及相关企业达170余家,聚集了空中客车、汉莎、TNT、华辉、松下、索爱、LG、JVC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64家重点航空企业上缴税收36亿元。紧邻机场西北角,兼有“港”与“区”的双重特性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所有政策和功能。目前,区域内的天竺出口加工区共有28家企业入驻,其中20家企业投产,进出口总额每年都在成倍增长。在机场西侧,以航空类产业和临空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北京空港经济开发区,现代化厂房连成一片,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中外企业相继入驻,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近亿元、实现产出2.1亿元,创造着惊人的“钻石效应”。在机场东侧,作为中国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之一的林河经济开发区,有研硅股、北一数控等国内著名电子技术生产企业在这里落户;数控机床、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成为这里的主导产业;“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超精密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以北京现代为龙头的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正创造着中国汽车工业史的奇迹。在机场北侧,以航空物流业为主的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初具规模。荷兰TNT、日本邮船、德国汉莎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美国普洛斯、日本近铁、丹麦华辉、中外运、宅急送等70余家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企业相继入驻。截至8月底,基地共引进企业246家。在机场南侧,规划总面积19.65平方公里的国门商务区正在加紧建设。国门商务区以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总部、航空相关产业总部、金融及衍生产业总部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培训、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商务服务、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化国际商务区,树立首都国门新形象。第二节2012-2013年天津物流发展概况分析一、天津现代商贸物流快速发展配送已逐渐形成体系2006-2013年天津物流发展概况年份Year货运量(万吨)#铁路#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铁路#公路#水运20064286384092029013313121843537611751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20075133811288235001567115221355881477420085506512161270001509614479343103140292009435541128419800116561010229720695952010416117597208551191198592982319324201144651728623426127111012129626795532012476987909282281033276352873297012201351603844631985988453902733684742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局一是仓储设施形成一定规模。据调查,目前商贸流通领域仓储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主要涉及粮油、棉花、食品、化工、工业品以及冷藏等多个行业,广泛分布于市区各地,其中以北、东两个方向相对集中。商贸仓库大多拥有铁路专用线、库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同时立体仓库、专用叉车、集装箱车、箱式货车、物品托盘等现代仓储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兴建的西营门国家粮食储备库、滨海粮库,以及改造提升的扬台仓库和二商冷冻库等一批仓储设施,体现出较高的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了商贸物流设施档次。二是连锁物流配送渐成体系。以采用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理念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已进入连锁领域,沃尔玛、家世界、人人乐、津工、国美等重点企业建立了支撑连锁经营核心业务发展的物流配送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建成各类连锁配送中心20余个,连锁企业物流配送额达到160亿元。随着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成融合,进一步促进形成支撑支柱产业和连锁商业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三是多种所有制物流企业共同发展。按照现代物流的标准和要求,对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实施改造调整,进一步促进了规模化运作和集约化经营。物资集团不断扩大代理、配送规模及范围,其中煤炭、钢材和化工三个主要品种年配送量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万吨和20万吨。二商集团围绕打造现代物流冷藏链,大力改造提升冷库仓储功能,经营使用率接近100%,占全市冷藏市场的比重达到70%。与此同时,大田等一批民营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形成独特服务模式,为外资合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提供物流外包服务,基本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和提供各种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二、阻碍天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六大因素(一)物流资源浪费严重传统的现代物流理念,习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导致自办物流比重较高。现代化物流设施配套不合理,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困难,物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天津家世界超市建立的独立配送公司为例,其自有配送中心仅能满足25%的配送任务,其余75%仍需由供应商送货,成本高,效益低,经营方式不够集约化。(二)物流专业人才缺乏据天津市现代物流管理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天津市2万多家物流及相关企业中,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数与职工总数之比为1∶20。51%的物流企业中技术员工的比例在20%以下,约76.9%的企业没有一个物流专业人员。在此影响下,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或配送,物流设计能力差,物流增值服务少,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如新加坡叶水福、河北宝硕集团等一些国内外的物流巨头在进入天津市场之初,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津招聘的企业员工缺乏服务观念和提供规范化服务的能力。(三)过多依赖于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目前,天津市物流产业活动仍以传统的货物运输、仓储业为主体,物流包装、物流配送、物流管理等高利润低成本的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比重还较低。物流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业特别是中远货运散货效益下降影响。(四)空港聚集功能弱天津机场航线航班少,尤其是缺少国际航线,对适航货物吸引力小,大部分产品需从北京机场转运,航空物流增长缓慢。(五)管理机制存在障碍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物流产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非常突出,行业或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妨碍了现有物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其自身具有的社会化优势的发挥,束缚了物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物流企业发展相关的融资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尚不完善,也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六)缺乏集约化经营理念国际上通常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及地区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控制在10%左右(美国为10.5%,日本为11.4%,台湾为13.1%,新加坡为13.9%,香港为13.7%)。三、天津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一)在保持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优势的同时发展壮大物流包装、物流配送、物流管理等相关行业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各个相关行业共同发展的结果,不应过多地依赖于某一个行业,因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是相互连带的,孤立地做大做强某一个中心是不现实的。天津是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是各种原材料、燃料、产成品进出口的通道和门户。因此,要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外,首先要使其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因为有物的交易才有物的流动,商贸流通及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和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充分挖掘潜力,促进天津市物流包装、物流配送、物流管理业的发展,使天津市物流产业形成多企业支撑、广行业覆盖的格局。(二)继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综观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的历史,城以港兴,港以城荣。如何充分发挥港口的优势,增强对世界的吸引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关系到天津的城市地位和作用。天津市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津港集疏运通道能力,充分发挥港口吞吐、拆装箱、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实现港区联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空港环境,加快滨海国际机场扩建改造,提升空港物流服务功能。此外,还要加快天津市10大市级物流园区和34个区县级物流园区的建设,尽快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在充分发挥辐射和服务功能的同时,把天津市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三)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促进环渤海区域物流圈的构建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目前,环渤海区域(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以及北京、天津等五省二市)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为三极格局,即以大连为核心的辽东半岛、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和天津。这与珠江三角洲以香港为中心,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物流格局有所不同。目前,环渤海区域还没有哪个城市具有绝对的优势引领区域物流的发展,但天津具有地理区位、综合服务、土地和资源、产业与科技等优势,滨海新区具有联系环渤海南北各方的枢纽功能,与周边地区的互补性强,特别是独具京津两市科技和人才优势,综合优势明显。我们应抓住机遇,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构建区域物流服务高地,争取实现与青岛港、秦皇岛港、大连港等的联动发展,统筹区域产业分工和布局,从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建设好环渤海物流圈。(四)引导企业剥离自营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并非企业一方的事情,牵涉到社会网络的各个方面,只有当大量企业真正提出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时,这一产业才有可能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因此,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为中心。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扩大物流需求,逐步将生产制造和商贸领域以外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流通领域的加工、整理、配送等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的规律和构架,进行整合和重组,对整合重组分离出来的有效物流资源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行专业化经营。鼓励工商企业将部分物流业务进行物流外包,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高效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五)转变政府职能,为物流业发展营造优质宽松环境物流业的发育、成长,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来支撑,体制问题的核心是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各自应承担的职能、权利和利益的划分和平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当以需求为导向,在提供宽松政策的同时起到“规划引导、政策推动、搭建平台、规范运作”的作用,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对物流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和研究,提升产业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四、物流业将发展成为天津的支柱产业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物流业将会成为天津的支柱产业,它不仅会带动天津经济发展,也会带动中西部甚至中西亚地区协调发展,更好地参与到东北亚经济的合作中。天津滨海新区在国家定位上是"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天津是北方开放的门户,一个基地即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转化研发基地,两个中心即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而物流业是天津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物流业需要有建立大运输的条件,天津恰恰具备。天津的交通体系建设很快,已经建成天津到北京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天津还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企业,改进物流设施,搞好物流会展。戴相龙介绍,天津已经有5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还要再建设一个,正在规划建设的新会展中心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五、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破土动工,形成航空产业链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破土动工,形成航空产业链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资料来源:艾凯行业数据中心整理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扩展和强化航空运输网络,提升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对接程度。实施候机楼、跑道、停机坪、停车场(楼)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改建和扩建,加快推进滨海国际机场扩建二期工程建设;完善空港周边交通路网建设,形成机场、市区、港口以及通达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积极争取民航总局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第五航权的开放,吸引更多的中外航空企业落户天津机场,进一步扩展新的航线,增大航线航班密度,最大程度地完善干线航线网络。完善国际与国内、腹地与港口之间的衔接,提高国际国内中转物流能力。加快天津机场航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改善机场货运设施条件,统筹规划与发展机场周边的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与货运枢纽相关的产业群体,推动航空货运企业由单一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构建中国北方最快捷的航空物流运作平台,努力打造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大型门户枢纽机场乃至东北亚航空储运、分拣分拨中心。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滨海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以港航物流服务系统为核心,以大宗商品交易为主要平台,以金融及信息服务为保障,构建“交易+物流+金融及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国际型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区。建设区域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优化整合现有交易市场,采用灵活多样的交易模式,加快建设工程机械、汽车、金属、煤炭、成品油、农产品、钢材、船舶等大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大市场建设,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在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保税区和开发区等功能区,加快推动期货交割库建设,扩大交易品种,做大交割规模。争取设立全国性期货交易市场,带动物流金融、贸易结算、物流咨询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国际性流通中转枢纽。增强国际港航物流功能。优化整合港口资源,进一步提升航运功能、港口与码头服务功能、集疏运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加快促进东疆保税港区建设,联动发展综合保税区、海港物流区、空港物流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内陆无水港等,通过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尽快形成辐射、覆盖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网络。加大对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交易、航运咨询、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促进各类航运服务要素的集聚。积极引进全球物流百强企业和全国物流百强企业,建立总部型物流基地和运营中心。大力培育、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本土化综合物流集团,开展国际航运、物流信息、物流金融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性、高附加值业务,提升港航物流体系的国际化、专业化程度。完善港航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在于家堡金融区和东疆保税港区设立物流金融服务中心,积极鼓励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开展涉及国际国内物流的投资、信托等金融服务,创新物流金融服务产品。鼓励金融企业服务网点进驻各类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为物流企业开展贴身式金融服务。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保险基金、产业基金等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支持行业协会、业内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发债、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问题。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搭建以第四方物流为主体的港航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并扶植若干第四方物流企业,积极开展第四方物流运营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及实践创新,依托天津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港口、海关、检验检疫、航运、航空、铁路、物流等信息资源,整合物流企业与物流基地的信息资源,构建第四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智能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跟踪反馈、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辐射中国北方的第四方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为物流服务与联动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持,实现物流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第三节2012-2013年上海物流发展概况分析一、“十一五”时期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概况分析“十一五”以来,上海物流业发展抓住“搭好平台、培育主体、建立网络”三个关键环节,增强城市物流功能,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物流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在国家“调结构、扩内需”政策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上海克服困难、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2010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1.2%。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900万标准箱,均位居世界第一;上海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71万吨,其中浦东国际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三。2005-2010年上海物流业规模指标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平均增长率物流业增加值(亿元)11751339157317601694203710.00%货物运输量(万吨)6874172617781088434776968810232.70%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航空货邮吞吐量(万吨)22225329030529837011.30%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4431753748561455817059205653398.30%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18082172261528002500290710.60%资料来源:上海政务信息网2.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信息化和标准化得到加强。上海电子口岸平台主要口岸物流单证电子化率达75%,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物流信息服务水平大大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逐步推广和应用。物流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累计研究各类物流标准达20多项,牵头研制的《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多项国家标准已获得国家标准委评审通过;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方物流分技术委员会落户上海;选择试点企业积极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发布实施了本市地方标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制定实施了《城市配送物流车营运技术规范》和《冷藏保鲜车辆营运技术规范》。二、上海物流园区与专业物流基地成为发展亮点口岸物流实现了海、陆、空港保税物流功能全覆盖。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的成立,标志着“三港”、“三区”实现联动发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洋山保税港区营业税免征政策效应初显,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有序开展,跨国采购、国际配送、贸易展示、出口集拼、中转分拨等业务得到拓展,上海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物流以四个专业物流基地为代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入合作,9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企业”,物流业对制造业支撑能力得到强化。城市配送物流推广配送标准、优化通行政策,上海城市配送的物流效率、服务能力和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三期和外高桥港区六期基本建成使用;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沪杭客专、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内河航道整治进展顺利。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深水港物流园区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能力逐步提高;外高桥物流园区跨国采购和国际配送功能不断拓展;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以制造业配套为核心,吸引物流企业集聚发展,相关开发建设以及项目引进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三、上海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上海市运输业发展情况指标名称12月比去年同月增长(%)1-12月比去年同期增长(%)货物运输总量(万吨)7531.90-3.890340.88-1.3铁路41.08-28.4548.96-20.9水运3968.25-3.846582.53-0.2公路3490.00-3.642848.00-2.2机场32.576.2361.397.4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6312.01-5.375528.89-2.6进港量3755.68-9.044662.49-4.9出港量2556.330.630866.400.9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万TEU)289.467.23528.535.0进港量143.646.01732.314.8出港量145.828.41796.215.1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735.4911.18965.908.3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企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支撑上海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的现代物流市场多元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上海;大型中央企业以上海为基地组建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本地国有物流企业逐步转型,通过外包重组和整合资源延伸服务功能,逐渐成为现代物流企业;一批民营物流企业总部集聚上海,形成自身独特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模式。截至2010年底,上海已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107家,其中4A级以上企业54家。30家企业获评“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石化、汽车、医药、电子等专业物流与产业融合互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物流联动效应明显。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的若干措施》,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地区道路货运(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加强与江苏、浙江物流行业协会的互动,并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上海物流企业加快对接长三角的步伐,港口企业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专业化港口物流公司,促进沿江物流资源整合。四、“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将发展为上海支柱产业2014年上海市物流发展情况指标名称12月比去年同月增长(%)1-12月比去年同期增长(%)货物运输总量(万吨)7531.9-3.890340.88-1.3铁路41.08-28.4548.96-20.9水运3968.25-3.846582.53-0.2公路3490-3.642848-2.2机场32.576.2361.397.4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6312.01-5.375528.89-2.6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进港量3755.68-944662.49-4.9出港量2556.330.630866.40.9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万TEU)289.467.23528.535进港量143.6461732.314.8出港量145.828.41796.215.1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735.4911.18965.98.3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十二五”时期,围绕本市“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规划布局五大重点物流园区、四个重点制造业专业物流基地,规划引导形成一个城市特色配送物流带,进一步强化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降耗、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物流业发展布局。重点物流园区、重点制造业物流基地、城市特色配送物流带布局示意图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资料来源:艾凯行业数据中心整理(一)重点物流园区依托海、陆、空港门户,加强多式联运能力建设,突出功能提升和联动发展,搭建对接国际、连接腹地、服务全国的物流设施平台。1.深水港物流园区。依托洋山保税港区和临港产业园区,以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核心功能载体,积极探索实施“启运港退税”、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登记、期货保税交割等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集拼分拨等功能,加快形成面向亚太的采购集拼和分拨配送中心,加快拓展贸易展示、大宗商品集散、离岸云海数据、检测维修制造等功能,形成保税功能与临港产业优势融合的港口综合型物流园区。2.外高桥物流园区。依托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以建设“国际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为标志,积极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服务支撑载体,大力发展为专业化进口贸易平台服务的航运物流枢纽功能,进一步培育为国际贸易结算中心服务的国内外物流业务管理中心,不断拓展以文化贸易、医药研发、检测维修等服务贸易为特征的物流功能,形成国际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紧密结合的区港联动型物流园区。3.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空港产业园区,以建设国际临空服务创新实践区为抓手,积极打造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主要服务载体,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著名航空公司的亚太货运枢纽功能,积极推进国际快递、国际中转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的航空物流服务,加快拓展融资租赁、设备维修、贸易展示等航空物流增值服务,形成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航空口岸型物流园区。4.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依托普陀槎浦、未来岛和嘉定江桥物流基地,进一步加大传统陆路货物集散功能的调整升级力度,积极打造城市商贸配送物流的标志性载体,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中心、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大型城市超市配送等平台功能,积极推进物流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不断拓展铁路班列运输、北虹桥临空物流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落实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规划,推动货运停车场向更具市场经济性的综合货运枢纽搬迁,形成具有国际化城市物流服务特点的物流园区。5.西南综合物流园区。依托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基础和西南综合交通门户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重要陆路物流枢纽的功能载体,大力发展面向长三角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与电子商务更加融合的物流功能,不断拓展城市配送和区域分拨等物流服务,进一步优化集疏运体系,落实规划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形成具有国际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园区。(二)重点制造业物流基地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通过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专业化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拓展提升制造业物流的服务功能。1.国际汽车城物流基地。依托国际汽车城产业基地建设,发挥龙头物流企业带动整合作用,打通采购、生产、营销、售后各产业环节,不断优化公路、铁路运输方式的衔接,为汽车与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贸易销售、博览展示、检测维修等全流程提供物流服务。2.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依托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以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为核心,推动化工物流与化工贸易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满足各种化工产品生产流通需求,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工、包装、配送、储运等物流服务。 以下节选来自其他行业,仅用于展现报告结构3.临港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依托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对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两化融合试点区域建设,为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用关键件、航空设备及配套、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供专业化的物流及延伸服务。4.钢铁及冶金产品物流基地。依托精品钢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罗泾港配套产业区发展,加快吴淞国际物流园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集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发布、市场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钢铁物流贸易平台,为钢铁产业链提供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三)城市特色配送物流带结合本市综合货运枢纽规划建设,依托市场形成的相关物流企业总部和项目,规划引导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配送物流带,促进企业和项目集聚,物流设施集约建设使用。电商快递和快速消费品城市配送带。依托本市境内沈海高速沿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较强的市场经济性,汇集国内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地区总部和快递企业总部,不断深化完善对于城市配送网络的衔接和管理功能,努力形成快速响应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辐射长三角周边城市,嘉定、青浦、松江组团式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力度,对列入重点物流园区、重点制造业物流基地和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项目用地需求,给予重点保障,并促进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同时,结合各区县物流业发展实际,合理布局区域性物流基地和配送节点,促进本市现代物流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相适应,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