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8.26 KB
  • 2022-04-29 14:06:03 发布

《宏观经济学》(刘天祥4版)各章习题答案.doc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宏观经济学》版习题答案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是关于国民经济总量问题研究的经济理论。它是以社会总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总体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知识。2.实证分析:对于宏观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一种纯粹客观的、科学的考察和描述性的说明。其实质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不涉及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的评价。3.规范分析是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进行主观价值判断性的考察,它要说明对于某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其经济结果是好是坏,是否应该采取某种做法等。4.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5.流量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的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6.事前变量分析:指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的分析。7.事后变量分析:指对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的分析。二、问答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中的几个专题。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实证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存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方法相结合、事前变量分析和事后变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即期分析和跨时期分析的方法相结合。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答:联系:①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补充、互为前提③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④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②解决的问题不同③研究方法不同④基本假设不同⑤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4.折旧,表现为一国的要素收入和非要素收入之和。5.国民收入: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6.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7.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8.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9.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第45页共45页 二、选择题BCACBBBCABB1.B。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2.C.NDP=GDP-折旧3.A.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4.C.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5.B.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6.B.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其中转移支付由于并未创造新价值而不能计入GDP中。住房补贴就属于转移支付.7.B.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8.C.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9.A.净投资=总投资—折旧。10.B.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1.4第一年的产量=2.8第一年的名义GDP=2.8×500=1400.11.B三、判断题√√√√×××1.√。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2.√.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3.√.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4.√.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5.×.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6.×。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7.×.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四、简答题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D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NI=NDP—间接税。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2.国民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答:(1)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以社会整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后果为研究对象。(2)对国民收入(以C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①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GDP=C+I+G+(XM)第45页共45页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C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②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奖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利润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4.GDP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的缺陷有哪些?答:(1)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之一。GDP核算必须是当年的生产增加量,对时间和地域都有限制。从生产角度看,GDP不仅能够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使用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也就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以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从地域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2)GDP核算的缺陷有:①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显然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②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目前,经济学家们对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总额再多也也许都不能有效的提高一国的国民财富。③第45页共45页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有些非市场获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等,这些活动不发生支付行为,按照国际标准,GDP不反映这些活动。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雇佣的保姆来承担,雇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按照国际标准,相应的活动就必须反映在GDP中。可见,由于GDP不能反映某些非市场经济活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④GDP并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得到增加,或增加得较少,因此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从人均GDP中就看不出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GDP能够满足所有各方面的要求,世界上没有一个统计指标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应该知道GDP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以便于在它的适用范围内,正确使用它。五、计算题1.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影响,请回答:(1)该地的GDP增加了多少?(2)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3)假如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解:(1)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显然该地区的净出口增加了2000万元,而其他项没有变化,所以该地区的GDP增加了2000万元。(2)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此做法相当于增加了2000万元的政府购买,而其他项没有变,所以最终该地区的GDP任然增加了2000万元。(3)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比较小。因为这2000万元是以补贴的形式出现的,并不能计入GDP,而当居民拿到这2000万元后,会将其中的60%存起来,其余的40%会用于投资或消费。居民只会将其中的40%用于消费或投资,即只能使GDP增加800万。这相对于(1)来说,显然这种做法对GDP的贡献比较小。2.假设GDP为5000,DPI为4100,政府预算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外贸赤字为100(单位10亿美元)。试求:投资I,政府购买G。解:由Y=C+I+G+NX(1)DPI=Y-T(2)且G-T=200(3)Y=GDP=5000,DPI=4100,G-T=200,C=3800,NX=-100综上所得,I=200,G=1100.3.假定一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试计算:国民生产净值、净出口、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2)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3)用BS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第45页共45页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4300–990=3310亿美元.(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亿美元.4.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粉和食用油。它们在2007年和2010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2007年2010年数量价格(美元)数量价格(美元)书本面粉(千克)食用油(桶)1000500200101201100500180101.525求:(1)2007年的名义GDP;(2)2010年的名义GDP;(3)若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的实际GDP;(4)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的折算指数是多少?反映出价格水平的何种变化?解:(1)2007年的名义GDP=14500 (2)2010年的名义GDP=16250 (3)若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的实际GDP为:15100 (4)2010年的折算指数为:反映从2007到2010年价格水平上升了7.6%第45页共45页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是指实际的总产出和计划的总支出相等。2.消费函数:是研究引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3.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4.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乘数: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动过程的度量,即变量的百分比。6.自发性投资: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的影响而进行的投资。7.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8.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均衡产出变动与9.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10.对外贸易乘数:均衡产出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之间的比率。1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1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三年以上);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二、选择题BCDADCBBDCCDB1.B。GDP=6000<4500+1700=6200,表现为产出小于意愿中的总支出。2.C。由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的含义及表达式MPC+MPS=1;APC+APS=1得MPC+MPS=APC+APS。3.D.4.A.,可见由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所带来的效应要大于税收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所带来的效应。5.D。由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投资乘数为1/(1-0.8)=5,所以投资增加100,均衡的GDP将增加500.6.C。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理论,长期内财富会相应增加,平均消费倾向不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7.B。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大。8.B。由于45°线上任何点的横坐标都等于纵坐标,所以线性消费函数与45°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可表示为:y-c,即为储蓄。9.D.10.C.投资等于储蓄为经济均衡的条件,投资减少要达到均衡储蓄也将减少。而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意愿的支出和意愿的产出是相等的。意愿中的支出减少,当然产出也将减少。11.C.均衡产出强调的是一个事前变量的概念,所以是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12.D.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将会使y的下降量大大的超过投资的下降量。13.B.从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Y=C+I+G+(X-M),I增加,则y增加,根据消费函数c=+y,第45页共45页 y增加,则c增加,即消费水平增加。三、判断题√√√×××1.√。在考虑两部门经济的情况下,,从表达式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值是决定投资乘数大小的关键因素。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也一样。2.√。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的投资必须等于计划的储蓄,这是经济均衡的条件。只是在不同形态的经济中,投资和储蓄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罢了。3.×。投资与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若投资对利息的反应提高,则在利息率下降相同时产出的增量增加。4.×。45°线上任何一点的横坐标都是等于纵坐标的,所以消费支出是等于收入的。5.×。在经济学上,家庭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并不仅仅指存于银行的那部分。6.×。一般说来,越是高收入的家庭其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四、简答题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我们先看下图:yoOADEiIU<0IU>0y假设消费者函数C=a+byd,税收函数T=To+ty,,如图1----45所示.在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时的需要线,AD线和B线的纵向距离为i..图中的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所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答: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第45页共45页 3.试比较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答:(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内容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里安妮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量之和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2)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比较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一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两者强调重点有何区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止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4.在一个资源未充分利用的封闭的经济中,其消费倾向为0.8,如果政府一方面课征10亿元的财产税,并将此税收用做政府采购,试问此一收一支,对经济的效应是否相互抵消?若不是,则对GDP的影响有多大?答:题中的一收一支,对经济的效应不能相互抵消。三部门条件下,由税收乘数可知:若政府增加课税10亿元,则GDP将减少40亿元。由政府购买乘数可知:若政府增加10亿元购买,则GDP将增加50亿元。所以这“一收一支”将使得GDP增加10亿元。5.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反之,则越小。公式为:,或。式中,表示增加的收入,表示增加的投资,MPC或者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加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凯恩斯乘数”。(2)投资乘数定理成立的条件为:①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发挥出来;②第45页共45页 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③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3)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涨;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他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的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三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会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四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不会增加。此外,一些西方学者也指出,对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例如,如果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方面支出而提高税收,则在公共工程方面那些就业者已增加的开支就将由于纳税人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支出而被抵消。又如,假如政府的支出是靠借钱而不是靠税收,则可能影响私人投资。因为政府借钱,一方面会使私人部门的货币减少,另一方面支出增加使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和工商企业通常都要增加货币储备,从而增加货币需求,这就会提高利率,进而排挤私人投资。五、计算题1.某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时期先后赚取收入20万元、40万元和60万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零。(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2)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此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期初新增财富为10万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解:(1)若此人想在一生均匀的进行消费,并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必然要使其各个时期的消费支出之和等于其一生的收入。由于其一生中三个时期的总收入为120万元(20+40+60)。而四个时期的消费要均匀分布,则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水平为30万元()。由此可得此人一生中四个时期的储蓄情况。第一期:负储蓄10万元第二期:储蓄10万元第三期:储蓄30万元第四期负储蓄30万元(2)由于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则该人受到流动性约束。因此此人在第一个时期只能消费20万元。从第二个时期开始,在没有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其均匀分布的消费水平为每期33.33万元(),小于第二、第三期的收入水平。故流动性约束的的假设对后三个时期的消费没有影响。第二、第三、第四期的消费水平分别为33.33万元。(3)在期初接受外来财富10万元,加上第一期的收入20万元,仍然小于四个时期的平均消费水平(此时四个时期的平均消费水平为万元。因此,此人将在第一期消费掉全部的外来财富10万元以及收入20万元。第二、三、四时期的平均消费为每期33.33万元()。如果可以利用信贷市场,则该消费者每期可消费32.5万元。第45页共45页 2.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投资为500亿元。(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0亿元,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3)若投资增至1000亿元,试求增加的收入。(4)若消费函数变为,投资仍为500亿元,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0亿元时,均衡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解:(1)(2)由于则总需求而实际产出为8000亿元,则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1000亿元()(3)投资增加到1000亿元时,由于投资乘数所以均衡收入的变动量为:则增加的收入为2500亿元(5500-3000)(4)边际消费倾向变为0.9时收入消费储蓄投资乘数当投资增加到1000亿元时,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为:(5)消费函数变动后,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投资乘数也相应提高,变为原来的两倍。第45页共45页 3.根据下表中已知数据回答问题(单位:亿元)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0-70020002000-2002000400030020006000800200080001300200010000180020001200023002000140002800200016000325020001800037502000(1)求出个人消费和总需求,完成上表。(2)假设在方程中,增加了200亿元,画图表明这一变化,并求出新的均衡产出、消费和投资。(3)如果不变,投资增加200亿元,均衡产出是否会发生变化?解:(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可知边际储蓄倾向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由此可知,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消费函数为。由公式可知,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时,消费为700,即为700,则消费函数,由此可完成下表: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0700-7002000270020002200-20020004200400037003002000570060005200800200072008000670013002000870010000820018002000102001200097002300200011700140001120028002000132001600012700325020001470018000142503750200016200(2)根据(1)的分析,和均衡收入公式,当为700,边际消费倾向为0.75时,均衡收入,消费,投资仍然为2000。假设增加200,达到900,则新的均衡产出水平,消费第45页共45页 ,投资仍然为2000。可做下图表示这一变化。(3)如果不变,投资增加200亿元,则均衡产出。这表明投资的变动也会使均衡产出发生变化.4.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投资从300增至500亿元时,均衡产出增加多少?解:根据消费函数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可知,,边际消费倾。当投资为300亿元时,均衡收入,当投资为500亿元时,均衡收入。可见投资从300增至500亿元时,均衡产出增加500亿元。5.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投资,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边际税率(单位均为10亿元)。(1)求均衡收入。(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边际税率,求均衡国民收入。解:(1)根据三部门经济均衡收入公式(3.25)可得均衡收入亿元(2)投资乘数第45页共45页 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根据题意,原均衡收入为1000,现在要达到1200,则均衡收入需要增加200,即,根据(2)计算出的乘数,可得:1)由题意的:解得:所以增加政府购买820亿元。2)由题意的:,解得:所以减少税收400亿元。3)由题意,根据可得: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1600亿元和税收1600亿元,可以实现充分就业。(4)当边际税率时,均衡国民收入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一、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又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第45页共45页 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总产出y与利率r之间关系的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指的是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货币需求动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分别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二、BADBCCBDB1.B.由,解得r=2.61%<年利率4%。2.A.投资决定的条件是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3.D、4.B.同下一题分析思路一样。但要注意税收乘数是个负数。5.C.根据,有LM曲线为:,当货币供给增加20亿元时,有则LM曲线为:,即:LM曲线向右平移了20亿元除以k。6.C.要使LM曲线变得陡峭,即是使其斜率变大。若“k变小,h变大”,则斜率变小,曲线变平缓;若“k和h同比例变小或变大”,则斜率不变;只有当“k变大,h变小”时,斜率才变大,曲线变平缓。7.B.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定义可知,IS曲线上的点是在产品均衡的情况下成立,LM曲线是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成立。两者的交点则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成立。8.D.根据题意,该组合点所处的区域是:i>s存在超额产品需求,L>M超额货币需求。9.B.AC选项会导致利率的变化,D选项则达不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三、×√×××××1.×。因为投资的边际效率是考虑增加投资后,资本品价格上涨后的r。所以,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应该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2.√。因为IS曲线为:,在不变的前提下,d越大则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则IS曲线越平缓。3.×。IS曲线上的点代表的仅仅是产品市场的均衡,若此时的利率不是均衡利率,则随着货币市场的调整,投资和收入都将被迫作相应的调整。所以只有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的收入才等于均衡收入。4.×由表达式L1=ky可得。5.×。LM曲线成垂直段的区域才称为“古典区域”,LM曲线上的水平段称为“凯恩斯区域”或者“萧条区域”。6.×。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移动,应该会使LM曲线发生反方向变动。设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为:,则LM曲线为:;若L2向右平移个单位,则,而LM曲线将变为:第45页共45页 ,由此可知LM曲线向左平移了个单位。7.×。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可知:当IS曲线不变,LM曲线右移会使得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四、简答与论述1、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的区别是什么?答:资本的边际效率MEC与投资的边际效率MEI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资本(K)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存在于某一时点的量值,投资(I)是个流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发生的量值。两者的关系是。资本和投资的不同决定了MEC和MEI的本质区别。MEC曲线描述的是资本存量增加相应的追加的资本效率或生产效率是递减的;而MEI曲线描述的是随着净投资增加的效率是递减的。MEC和MEI都是一种贴现率r,使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供给价格或者重置价格。而MEI考虑了增加投资后资本品价格上涨,其值要小于MEC。2、LM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各区域分别是怎么形成的?答:(要点)根据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可将LM曲线分成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三个区域。①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上,有一段水平区域,这表示利率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呈现无限大的状况,这一段就是“凯恩斯陷阱”。从“凯恩斯陷阱”中可以推导出水平状的LM曲线,LM曲线上水平状的区域叫“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斜率为零。②当利率非常高时,货币投机需求则为零,货币需求全部为货币的交易需求,LM曲线就呈现垂直形状。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③LM曲线上的凯恩斯区域与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中间区域的斜率大于零。3、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要点)第一,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与投资。第二,消费由消费倾向与收入决定。第三,消费倾向相对比较稳定,故投资成为影响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第四,投资由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比,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比。第五,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第六,资本边际效率由投资的预期收益与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决定。第七,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在于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组成的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4、根据IS—LM模型,在下列情况下,消费、投资、利率、收入会发生何种变动?(1)中央银行增加货币的供给(2)政府减少税收(3)政府减少支出答:(1)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LM向右平移,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2)政府减少税收,IS曲线向右平移,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收入增加,消费增加。(3)政府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平移,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5、结合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答:这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调整过程可用下图说明。第45页共45页 oyrISLMEA假设经济社会处于A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失衡状态。A点所处的区域Ⅲ中,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大于储蓄,即,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需求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致使A点向右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致使A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A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右上方移。移动到A·点后,实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但是货币市场依然不均衡,因此仍会继续调整,直到达到最终的均衡点E。其他象限的点同理可推。五、计算题1.假定:(1)消费函数为c=50+0.9y,投资函数为i=200-5r;(2)消费函数为c=50+0.9y,投资函数为i=200-10r;(3)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200-10r;1)求(1)(2)(3)的IS曲线。2)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3)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生什么变化。解:⑴①由②由第45页共45页 ③由⑵比较①和②可知,当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将更小。⑶比较②和③可知,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时,IS曲线的斜率将变大;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大时,IS曲线的斜率将变小。2.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表示。(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表达式。(2)找出时LM的斜率值。(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4)若,LM曲线斜率如何?解:(1)实际货币供给为M/P,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P,假定P=1,因此,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ky–hr=M即r=(-M/h)+ky/h其斜率代数表达式为k/h(2)当k=0.20,h=10时,LM曲线斜率为:k/h=0.20/10=0.02当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k/h=0.20/20=0.01当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k/h=0.10/10=0.01(3)由于LM曲线斜率为k/h,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4)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即y=5m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情况.3.假定某两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30r,货币供给为150,当货币需求为L=0.2y-4r时,(1)求LM方程;(2)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与利率为多少?(3)当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求LM′方程和均衡收入。解:(1)由即:LM曲线为y=750+20r(2)当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有:得:即:均衡收入y=950,利率r=10第45页共45页 (3)由即:LM曲线为y’=600+35r由得:即:均衡收入y’=950。4.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0.8y,投资i=1500-60r,实际货币供给m=1500,货币需求L=0.2y-40r(单位都是亿元)。(1).求IS和LM曲线方程;(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3).若上述两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0亿元,货币需求为L=0.2y-20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0亿元,求IS、LM曲线及其均衡利率和收入。解:(1)联立即为IS曲线方程联立即为LM曲线方程(2)联立IS与LM方程可得:(3)联立即为方程联立即为方程联立和方程可得:第45页共45页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2.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留的准备金的比率,用rd表示。4.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6.凯恩斯极端:在LM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最大。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8.超额准备金:银行实际贷款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二选择题DAACCCDDCA1.D.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2.A.经济中存在失业,则说明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等。3.A.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4.C.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中央实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实施卖出业务等政策从而达到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制消费和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5.C.因为政府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只有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具有反向作用。6.C.7D选项D货币需求L=ky-hr,如果货币需求只与产出有关,则得h=o,根据货币政策乘数的表达式当h=0时,货币政策乘数达到最大。8D..古典区域指的是供给曲线垂直的一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9C.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10.A.三.判断题×√×√√××1.×。“挤出效应”是和政府支出的主动增加或税收的主动减少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与紧缩货币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支出,根本就不是一码事。2.√。目标不同,方法和手段可以多种。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4.√。财政政策是主要的经济手段,内在稳定器只是起辅助的作用。5.×。应该在限定LM曲线的情况下来讨论IS曲线的财政政策效果。6.×。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明显,货币政策越不明显。7.×。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显著。在凯恩斯极端主义情况下,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第45页共45页 四、简答题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答:(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与生产过程的状态。但由于测量所有生产要素的被利用程度非常困难,所以通常以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所以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在4%—6%的一种状态;(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经济学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总水平的变化;(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因为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是赤字还是盈余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什么是内在稳定器?财政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发挥的?答:内在稳定器,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经济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说、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说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这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程度,而不能改变他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所得税制度: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都有既定的起征点和税率。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也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政府税收上升(减少)的幅度大于个人收入上升(减少)的幅度),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反之,结果相反;(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失业救济与其他福利支出这类转移支付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当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增加,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增加总需求,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反之,结果相反;(3)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经济萧条时,政府为了抑制经济衰退,依照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是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农产品价格会因此上升,这是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售出库存的农产品,平抑农产品价格,无形中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消费和总需求水平,起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3.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答:(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由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会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则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到1之间。一般来说,从LM、IS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4.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力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第45页共45页 率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过度储备,引起银行贷款数量的变化,遏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企图,避免挤提的倒闭风险;(2)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是随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变动而变动。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就会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结果相反;(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是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现阶段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工具。如果中央银行采取买进业务,从金融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则会增加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反之,则结果相反。五、计算题1、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投资函数为i=1000-6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500+y-200r,货币供给,价格水平P=1。求:⑴IS和LM方程。⑵均衡收入和利率。⑶设充分就业收入为y*=5000。若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需多少政府购买?⑷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解:(1)将代入y=c+i+gIS方程y=9000-300r将代入=LLM方程y=2000+200r(2)联立(3)因为y*=5000,而现在的均衡收入y=4800,所以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缺口Vy=200.财政政策乘数为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的政府购买为(4)货币政策乘数为第45页共45页 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的货币供给为2、若某一宏观经济模型参数如下:c=200+0.8y;i=300-5r,L=0.2y-4r,M=320,求:⑴IS-LM模型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及利率水平。⑵若充分就业时国民收入为2500亿元,政府为实现充分额就业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追加的投资是多少?分析该政策的“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⑶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利率水平,应采取什么措施?追加的投资或者货币供应各是多少?解:(1)由I=S整理得IS曲线r=100-0.04Y由L=M整理得LM曲线r=-80+0.05Y联立LM、IS方程,解得(2)若Y*=2500,则存在Y*-Y=2500-2000=500的产出缺口此时,r=-80+0.05×2500=45,上升了25注意:当实行财政政策后,IS曲线向右平移,由Y-(200+0.8Y)=300-5r+225决定,即r=145-0.04Y;而LM曲线保持不变,仍为r=-80+0.05Y.若而r=20保持不变,Y=3625-25×20=3125,即Y=3125-2000=1125为收入效应;但由于事实上r上升导致最终Y仅有500,所以1125-500=625为挤出效应。(3)应同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设增加G的政府支出同时增发M的货币并令Y=2500,r=20由IS曲线r=100+-0.04Y由LM曲线r=-80-+0.05Y第45页共45页 3、假设经济中有下列关系:消费函数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转移支付tr=62.5,税率=0.25。(1)求均衡收入和预算盈余。(2)若投资增加到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并指明变化原因。(3)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是多少?(4)若投资i=50,政府购买为g=250,tr不变,充分就业收入依然是1200,那么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多少?(5)以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方向。解:(1)由可解得:(2)当均衡收入y=1000时,预算盈余:当i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这时预算盈余BS=0.25*1125–200–62.5=18.75。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12.5变为18.75,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使税收增加了。(3)若充分就业收入,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当i=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没有变化,仍等于37.5。(4)若i=50,g=250,,则(5)从表面上看来,预算盈余BS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预算盈余减少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简单得利用BS去检验财政政策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而使BS也发生变化。在本题中,当投资从50增加到100时,尽管税率t和政府购买g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BS从赤字(-12.5)变为了盈余(18.75),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岂不是错误了吗?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了,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政策。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37.5,当i=100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衡量的也没有变化,仍等于37.5。但在本题(5)中,由于第45页共45页 未变,但g从200增至250,故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了,从37.5变为-12.5,因此,显示出财政扩张。所以我们要用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4、假定法定准备金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解:(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亿美元(2)当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为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5、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试求:(1).活期存款乘数;(2).货币乘数(3).狭义货币供应量解:由已知可得:(1)活期存款乘数(2)货币乘数(3)狭义货币供给量六、论述题1.试结合IS-LM模型论述货币政策效果。答:⑴LM曲线形状既定,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下图所示。oyy3y1y2y0r1r2r0rE2E1E3E0IS1IS2LM2LM1(平坦)(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在上图中,LM曲线斜率相同,IS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开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为r0和y0第45页共45页 。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E0E3,国民收入的变化为y0y3,但实际上国民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从图5-6看,IS较平坦时(IS1),国民收入增加较多,从y0增加到y1,增加了y0y1,IS较陡峭时(IS2),国民收入增加较少,从y0增加到y2,增加了y0y2;显然,y0y1﹥y0y2,即货币政策效果比前者大。⑵IS曲线形状既定,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下图所示。O(陡峭)(平坦)yy3y1y2y0r1r2r0rE2E1E3E0ISLM2LM1LM2LM1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在上图中,只有一条IS曲线,货币供给增加LM1和LM2右移相同距离E0E3,LM1较陡峭,收入增加较多,从y0增加到y1,而LM2较平坦,收入增加较少,从y0增加到y2,显然,y0y1﹥y0y2。(3)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a.凯恩斯陷阱。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即货币政策效果为零,如下图所示。y0LM1LM2yr0r0IS货币政策效果与凯恩斯陷阱在上图中,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LM1曲线右移到LM2,由于利率极低(为r0)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无限大,LM曲线处于水平状态,这时,无论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点始终不变,从而均衡收入也始终不变。b.古典情况。LM曲线垂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收入水平有最大的作用,即货币政策效果最大,如下图所示。第45页共45页 IS0y2y1LM1LM2yr2rr1货币政策效果与古典情况在上图中,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时,LM1曲线向右移至LM2,均衡收入相应增加为y2。由于LM曲线是垂直的,因此,当LM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与LM曲线移动的距离是完全一致的,即货币政策效果是完全的。2.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效发挥作用的原理。答:(1)“双松”的搭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简称“双松”的搭配。这种配合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复苏、高涨。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如图所示。LM0LM1IS1IS0r0ry0yE1E0“双松”的政策搭配y1(2)“双紧”的搭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简称“双紧”的搭配。这种配合会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退,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LM1LM0IS0IS1r0ry1yE0E1“双紧”的政策搭配y0(3)“一松一紧”的搭配。第45页共45页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简称“一松一紧”的搭配。这种配合会导致利率的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LM1LM0IS1IS0r0ryE0E1“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y0(4)“一紧一松”的搭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简称“一紧一松”的搭配。这种配合会引起利率的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遏止经济的衰退。LM0LM1IS0IS1r1ryE1E0“一紧一松”的政策搭配y0第45页共45页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二、单项选择题DCAABDCCBDD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收效应。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收入y将增加。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在短期内,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7.C.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9.B.总需求曲线的左移,造成就业量和实际产出的下降,而就业量的变化又会造成名义工资的下降。10.D.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技术进步都会导致y增加,所以都会右移。11.D.在IS-LM曲线中,价格是不变的;在AD-AS曲线中,价格是变化的。三、判断题×√××√√××1.×。支出乘数越小则越小,越小则IS曲线的斜率越大,而IS曲线的斜率越大,由于AD曲线的斜率与IS曲线的斜率同方向变动,所以AD曲线的斜率将变大,曲线更陡峭。2.√。在短期生产函数内,,K是不变的,技术水平是不变的,就业量N随经济的变动而变动,在长期生产函数内,K是变动的,技术水平是变动的,就业量也是变动的。3.×。生产者对劳动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工资。4.×。只有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减税才不会影响实际产出。5.√第45页共45页 。在题中的假定情况下,实行扩张性的政策使得AD曲线右移,使得价格升高,但由于AS曲线是垂直线,所以实际产出不变化。6.√。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7.×。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可由单个产品供给曲线的形状直接推导,但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与单个产品需求曲线的形状则无必然联系。单个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动,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总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则是由于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等方面的原因。另外,微观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与总需求模型中的价格也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加权平均。四、问答题1.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何不同?答:总需求曲线中价格和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化,需求曲线中价格和数量也呈反方向变化,但含义不同。前者表达的含义是以货币计量的名义总供给恰好等于以货币计量的名义需求的均衡。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自左向右向下倾斜,是因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2.用图形分析法导出一条总需求曲线,并分析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的因素。LM(P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rr1r2OPP1P2Oy1y2yADD2D1E2E1LM(P1)答: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第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小(即总需求曲线越平坦)。相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物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大(即总需求曲线越陡峭)。第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总需求的变动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小。相反,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总需求的变动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大。第三、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相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第四、乘数。乘数越大,既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最终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相反,乘数越小,既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最终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同方向变动,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乘数反方向变动。根据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决定还可以推导出两种特例:第一种是古典特例。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LM曲线是一条垂线,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有最大的影响,从而总需求曲线也就是一条水平线(其斜率为零)。第二种是凯恩斯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即在既定的利率之下,公众愿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量,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因此,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没有什么影响,总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垂线(其斜率为无限大),即总需求不会对价格变动作出反应。3.在什么条件下,AS曲线分别是水平的、垂直的和向右上方倾斜的?答:(要点)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AS曲线是垂直的;在刚性货币工资的条件下,AS曲线是水平的;在投入要素价格具有粘性时,AS曲线向右上倾斜。第四题图古典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yfyPPP′ADAD′E′E0ASO4.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价格水平、国民收入、利率和就业量如何变化,并用图形分析加以说明。答: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第45页共45页 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与总供给曲线交与价格水平更高的点,所以价格水平提高。价格水平提高使得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这将会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由于在此模型下,社会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不能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国民收入不变,就业量也就不变。5.试比较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答:以政府支出增加为例说明。在凯恩斯区域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平移,从而使得产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所以就业量增加,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所以价格水平不变。y0AD′POyfP0E′yEADAS第五题图凯恩斯区域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五题图古典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yfyPPP′ADAD′E′E0ASO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与总供给曲线交与价格水平更高的点,所以价格水平提高。价格水平提高使得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这将会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由于在此模型下,社会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不能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国民收入不变,就业量也就不变。6.试结合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法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滞胀状态和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并简要说明政府治理滞胀状态分对策。答: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涨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使短期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现在假定短期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2表示。在图2中,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第45页共45页 潜在产量EOyyppAD图1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潜在产量EOyyPpAD图2滞涨状态的说明五、计算题1.假定某经济社会C=100+0.8,i=150-6r,t=50,g=40,从而IS方程为y=1250-30r;名义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1)求价格水平为P=100%=1,P=1.2,P=1.5时的LM方程。(2)求上述三种价格水平下的总需求方程,并求解均衡收入和利率。(3)画出总需求曲线AD。(4)当P=1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使M=200,求y,r,并且和(2)对比,在(3)所做图中画AD曲线,此时,AD曲线有什么变化?(5)当投资需求利率弹性变小时,比如,i=120-3r,总需求曲线斜率(把总需求曲线看做直线形式来讨论)如何变化(LM曲线不变)?(6)当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大时,比如,L=0.2Y-10r,总需求曲线斜率(把总需求曲线看做直线形式来讨论)如何变化(IS曲线不变)?解:(1)因为货币供给函数m=再由已知:货币需求函数为:由L=m易得LM曲线方程为故①P=1y=750+20r②P=1.2y=625+20r③P=1.5y=500+20r(2)由已知可得:IS曲线为:y=1250-30r而LM曲线为:由IS=LM有:总需求曲线为:故①P=1Y=950r=25-15=10第45页共45页 ②P=1.2Y=875r=25-12.5=12.5③P=1.5Y=800r=25-10=15(3)如下图所示:pADyo11.5800950AD’’(4)M=200P=1则LM方程为:Y=1000/P+20r=1000+20r联立IS与LM曲线方程解得:由图可知:此时,AD曲线右移。(5)当投资资函数变为:i=120-3r则IS曲线方程将变为:由此可知IS曲线的斜率变大了。通过作图我们可以发现,根据不同价格水平下的LM曲线与IS‘曲线交点所绘出的AD’曲线比原AD曲线更陡峭了。即斜率的绝对值更大了。所以AD曲线斜率和IS曲线斜率同方向变化。(6)当价格P=1,L=0.2y-10r时,LM曲线变为:y=750+50r和(1)相比,(6)时LM曲线斜率变小。通过作图我们可以发现,根据不同价格水平下的IS曲线与LM‘曲线交点所绘出的AD’曲线比原AD曲线更陡峭了。即斜率的绝对值更大了。所以AD曲线斜率和LM曲线斜率反方向变化。2.如总供给曲线为AS=250、总需求曲线为AD=300-25P,试求:(1)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2)如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10%,其他条件不变,新的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3)如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10%,其他条件不变,新的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解:(1)由AS=AD可得,均衡条件下:P=2Y=250(2)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10%后,总需求曲线变为:y=330-25P,与总供给曲线方程联立,求得新的均衡点y=250,P=3.2第45页共45页 (3)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10%后,总供给曲线变为:y=225,与总需求曲线方程联立,求得新的均衡点y=225,P=33.已知W国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下列方程式来描述:c=120+0.8y,I=50-200r,y=c+i,L=(0.5Y-500r)P,M为500,(1)写出W国的总需求函数;(2)如果在08年W国的价格总水平是2,W国宏观经济均衡时国民收入利率分别是多少?解:(1)y=c+i=120+0.8y+50-200ry=850-1000r(IS曲线方程)r=0.85-0.001y……………(1)又因为L表示名义货币供给量所以有:M=L,即(LM曲线方程)……………(2)联立(1)(2)得:(2)当P=2时,y=425+250=675又由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联立的:2000r=850-r=17.5%所以,均衡时国民收入为675,利率为17.5%。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和范围,按经济分析需要设置账户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2.经常项目:记录本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商品和劳务交易,以及因收益取得、转移支付所引起的货币收支情况的项目。3.资本和金融项目:记录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情况的项目。4.汇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5.实际汇率:指一国的物品与劳务同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的比率。6.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7.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8.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汇率,并保持汇率基本不变,将其波动范围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的汇率制度。9.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确定的汇率制度。10.国际收支均衡函数:指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函数。11.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12.马歇尔-勒拿条件:指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13.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14.IS-LM-BP模型:将BP曲线引入IS-LM模型,即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加入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便可以形成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被称为IS-LM-BP模型。第45页共45页 二、选择题DADBCCADDAAACB1.D.一个国家的任何交易,如果有外汇收入,则记入国际收支平衡的“贷方”。2.A.比较优势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是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差异,即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产生。3.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4.B.外国对该国的出口品和资产的需求增加,会使外汇市场上对本国的货币需求增加,促使本国货币升值。5.C.6.C.“美国过公民对外国物品的需求增加”和“外国人对美国物品的需求减少”是等价的都会使其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7.A.在BP的上方任取一点,与其对应的均衡点相比,利率相同,收入较低。由净出口含顺可知,其相应的净出口值较高,即有nx>F。即国际收支盈余点。8.D.国外利率的提高将使得净资本流出增加,BP曲线将往左移。9.D.间接标价法下地汇率上升意味着一单位的外国货币能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即外币升值,本币贬值。10.A.11.A.12.A.在内部达到平衡出现国际顺差的时,表明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位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左上方,从而本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水平,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抛售本币,从而使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同时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降低利率。经济同时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13.C.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表明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位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右下方,若将LM曲线向右方移动,将会使国际收支逆差更大。14.B.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均衡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三、判断题√××√×√×√√√1.√。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会升值。2.×。在开放经济下,国外通货膨胀即说明外币贬值,反过来则本币相对升值,所以物价下降。3.×。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果政府缩减支出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平移,价格水平下降,促使利率下降是本币有贬值的压力。4.√。(?)5.×。实际分析中,经常用贸易差额即进出口差额近似的代替经常账户差额。6.√。如果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则BP曲线是水平的,若两国间的汇率保持不变,则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所以两国的利率必然相等。7.×。直接标价法下,本币汇率升高则本币升值,所以本国商品和劳务相对国外的较昂贵,;而间接标价法则相反。8.√。9.√。一般讲,国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费水平提高,对本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由于其他因素不变时,对本币的额外需求将提高本币价值。10.√。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国民收入是无效的,同样,在资本流动性较强时,货币政策仍然是无效的。所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能采用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四、简答题1.请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说明其异同。答:按照亚当·斯密的主张,每一个国家都应集中致力于生产其最擅长生产的物品,而所谓擅长与否则全然取决于在各自拥有的优势基础上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谓之“最擅长”,否则谓之“最不擅长”第45页共45页 。各国都照此原则进行生产和开展相互贸易,势必导致资本劳动等经济资源向其最擅长的产业流动。如此一来,既实现了本国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形成了国与国之间合理的分工,贸易双方都能以绝对低的成本从对方换回本应付出更大成本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时的贸易利益也表现为劳动的节约。节约下来的劳动也可以再投入生产,进一步增加商品的产量和社会消费总量;节约下来的劳动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使社会成员的闲暇增加,进而从另一个方面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李嘉图看来,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就称这个国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以及建立在这种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存在着普遍的贸易利益,这样的国际贸易无论对参与贸易的各方来说,还是对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大力推进的好事。普遍存在着贸易利益,如劳动的节约、社会总产品的增加等。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但对两者进行比较,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绝对优势理论不过是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比较优势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2.试用图示法说明汇率的决定。答: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当然就是货币市场买、卖双方交易的市场价格。这一价格正好使货币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下面以美元的名义汇率的决定为例。中国对美元的需求产生于中国对美国货物和服务及各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等)的需求。当兑换1美元需要支付较多的人民币时,以人民币单位衡量,美国的货物和服务或资产的价格较高。因此,中国对美国货物、服务及资产的需求较低,从而中国对美元的需求量较小。反之,当兑换1美元需要支付的人民币较少时,中国对美国商品和美元的需求量较大。根据这种关系,可以画出中国对美元的需求曲线,如图7-1中向下倾斜的DD曲线所示。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提供的美元供给,产生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及各种资产的需求。当1美元可以兑换较多的人民币时,以美元单位衡量,中国商品及资产的价格较低,因此,美国对中国商品及资产的需求较大。为此,美国需要支付较多的美元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美元的供给量较大。反之,当1美元只能兑换较少的人民币时,美元的供给较少。根据这种关系,可以画出美元的供给曲线,如图7-1中所示的向上倾斜的SS曲线。美元/人民币FHJDD美元的需求曲线QOE1E3E2DD1SS1SS美元的供给曲线图7-1汇率的决定图7-1中,美元的供给曲线SS与对美元的需求曲线DD相交于J点,J点对应的汇率水平E1就是均衡汇率。当实际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对美元的需求会少于美元的供给,从而产生使汇率下降的压力。而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会自动地下降至均衡汇率水平。当实际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时,对美元的需求量超过其供给量,从而产生汇率上升的压力。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对美元的需求增加(如中国的进口增加),即需求曲线DD向右移动到DD1,则均衡汇率(均衡点为H点,均衡汇率为E2)大于原来的汇率,这时有美元升值(或人民币贬值);另一方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对美元的供给增加(如美国的进口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S1,则均衡汇率小于原来的汇率(均衡点为F点,均衡汇率为E3),这时有美元贬值(或人民币升值)。3.在给定的实际汇率水平下,一国收入增加如何影响该国的净出口?一国实际利率的变化又如何影响该国的实行汇率?答:在给定实际汇率时,一国收入增加消费者用于购买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支出都会增加。由于出口取决于国外的实际收入,而不直接受到本国实际收入的影响,因此,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如果两国的利率水平存在差异,就能够引起资金的跨国流动,进而引起汇率的变动。如果本国的利率比外国的利率高,会引起外国资金流入本国,购买本国货币,远期外汇市场上本币的供给增加进而使外币远期相对于即期升值,本币远期相对于即期贬值,改变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4.说明国际收支曲线(即BP曲线)的推导过程。答:如(a)图为净资本流出曲线,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b)图是横纵坐标的转换线,即450线,它表示净资本流出额与净出口额相等,两个项目的差额正好相互补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c第45页共45页 )图为净出口曲线,它是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在(a)图中,当利率从r1上升到r2时,净资本流出量从F1减少到F2。如果资本账户原来是平衡的,这时将出现顺差。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根据450线,净出口必须从nx1减少到nx2,按照净出口曲线,国民收入要从y1增加到y2。图7-2展示的推导可用进行简化说明。这样,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利率和收入有两个对应点C和D,当然还可找到其他的对应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国际收支曲线。图7-2BP曲线的推导5.说明IS-LM-BP模型和IS-LM模型的区别及其意义。答:联立开放经济中的IS、LM、BP三条曲线,可引出开放经济背景下、三重均衡条件下的均衡收入y与利率r、汇率e的关系,并称之为IS-LM-BP模型。BP曲线给出了在给定的汇率下与国际收支相一致的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由于IS-LM模型没有涉及对外贸易和外资,因此,它基本上是对封闭式经济体系的阐述。6.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国内存在经济衰退,能否在不宣布本国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消除国际收支逆差?怎样消除?答:可以。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汇率不变、BP线的位置固定不变,当国内均衡点位于BP线右下方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此时有汇率下降的潜在压力,这时政府当然可以宣布货币贬值,使BP曲线向下移到与A点(图7-3)相交的位置来调整逆差。但在通常情况下,政府并不愿意使用货币贬值的剧烈手段来平衡逆差,那么,首先可以考虑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LM曲线由LM0移动到LM1,LM1、IS0、BP三条曲线交于B点实现三重均衡。如果国内最初存在着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单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最大的缺点是导致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下降,如果国内经济已处于衰退状态,单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就会在消除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加深国内的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因为当同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一方面LM曲线会向左移,例如移动到LM2的位置;另一方面IS曲线会向右移,当移动到IS1的位置时,三重均衡将在C点实现,这时国际收支逆差会被消除,经济衰退也会由于总产量的增加而得到克服。yr0ABCIS0IS1LM1LM2LM0BP图7-3第45页共45页 7.试说明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答:在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将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但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在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不流动条件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将使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货币政策有也是有效的。8.说明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过程。答:一般说来,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过程大多是一种市场自动调节的过程。在该状态下,本国经济从对外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入中获得的外汇量是正值,即处于国际收支顺差,结果引起该国外汇总量的增加。这会造成外市场上外汇供给增加,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上升表示该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更加昂贵。于是该国出口减少,进口将增加,净出口下降。净出口的下降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本币汇率的上升会使BP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如图7-4所示,IS曲线和BP曲线分别移动到IS1和BP1。IS1、LM、BP1最终交于E1点。在该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经济实现内外同时均衡。在浮动汇率制下,这种调整过程中,中央银行不会改变本国的货币供给量,所以,LM曲线一般不会发生移动。LMyIS1rE0BP1OISE0y0y1r1r0BP图7-4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五、计算题1.已知日本的年利率为2%,美国的年利率为5%,现期汇率为每美元120日元,但预期一年后汇率将变为每美元115日元。试求:(1)如果某人在美国存款100美元,一年后会得到多少美元?(2)如果把100美元换为日元在日本存款,会得到多少日元?(3)在哪个国家存款更划算?解:(1)在美国存款100美元一年后的本利和为美元(2)将100美元换成日元存在日本一年后会得到第45页共45页 日元(3)预期一年以后汇率变成每美元115日元,则在日本存款一年后可以得到美元,大于在美国存100美元的本利和105美元,所以在日本存款更合算。2.设一国的经济由下述方程描述:(1)推导总需求曲线的代数表达式;(2)若本国价格水平P=1,求均衡时的数值。解:(1)收入恒等式:得IS曲线方程为Y=4337.84-6753.76r由货币市场均衡得LM曲线方程为将LM曲线的方程代入IS曲线的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为:(2)若P=1,则r=0.05C=80+0.633.在不考虑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的情况下,某经济的情况由以下方程和数据描述:第45页共45页 消费函数:C=40+0.8Y进口函数:M=30+.2Y投资:I=25政府购买:G=25出口:X=100求:(1)该经济均衡的产出水平和相应的贸易收支;(2)使贸易收支平衡的产出水平。解:(1)Y=C+I+G+(X-M)Y=400M=30+0.2×400=110贸易收支处于逆差状态,为-10(2)使贸易收支平衡的产出应满足:M=X,即M=30+0.2Y=100,则Y=3504.设某国宏观经济由下述方程描述:C=28+0.8YdI=40G=26T=25+0.2YX=20M=M0+mY=2+0.1Y(单位:10亿美元)求:该国的均衡产出与贸易差额。解:Y=C+I+G+(X-M)贸易差额为:X-M=20-(2+0.1×20)=-2第45页共45页 第八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的实际需要,物价总水平持续而显著地上涨。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等引起货币供给过快增加,最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4.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劳动力区域流动不能瞬间完成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5.菲利普斯曲线:是指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短期交替关系的曲线。6.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引发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与供给结构不匹配,以及工资刚性的存在导致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造成的失业。7.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上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二、选择题ABBDBADDCADADA14.A.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充分就业下的垂直线,说明长期不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同时说明政府的需求政策在长期内是失效的,政府不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三、判断题√××√×√××1、√。2、×。由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快慢不同导致的通货膨胀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3、×。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既可能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也可能是结构性的。4、√。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6、√。激进式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带来的失业量很大,渐进式通货膨胀逐步提高通货膨胀率。7、×。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8、×。失业保险政策会改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的环境,从而减少摩擦性失业。四、简答题1.试述失业的类型及失业对社会的影响。答:(1)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正在寻找工作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经济现象。失业可以划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具体来说,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就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一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对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国民收入会达到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对失业的个人来说,失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心理上的痛苦。另外,失业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本身可以造成除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以外的社会代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失业的代价:①失业造成的产量损失。失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因为本期可利用的劳动资源不能延续到下期使用,所以本期可利用的劳动资源的闲置是永久性的浪费。②失业的社会成本。失业所带来的另一重大成本是失业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个人损失或心里上的打击。第45页共45页 ③失业对分配的影响。失业成本的承担不平衡,失业具有重大的分配后果。根据失业持续时间可将失业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不同类型的失业造成的成本很不相同。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拥有工作。3.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他是指商品市场在现在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3)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和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4)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通常,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的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恶性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4.试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形成?对此应如何治理?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货膨胀率上升。总需求持续增加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5、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它有那几类型,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第45页共45页 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2)按经济中调整时间的长短,菲利普斯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两者有着不同的经济政策含义。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的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②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是,从长期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五、计算题1.若某一经济价格水平在1984年为106.8,1985年为110.5,1986年为113.6。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若人们对1987年通货膨胀率预期是按前两年的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来形成。设1987年的利率为6%,问该年的实际利率是多少?解: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986年的通货膨胀率为:由已知可得:1987年通货膨胀率为:则实际利率为:实际利率1987=名义利率1987—=2.87%2.社某一经济时期有6亿成年人,其中4亿人有工作,0.5亿人在找工作,1亿人没有工作但也没有找工作。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力参与率(3)、失业率解:(1)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4+0.5=4.5亿(2)劳动力参与率==75%(3)失业率=第45页共45页 3.假定某人1996年的年收入达3万元。从1994年开始,新的累计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为:月收入800~2000元(含2000元)的税率为5%,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税率为10%。若1994年的物价指数为1001996年的物价指数为125.试求:(1)此人1996年的实际纳税额。(2)此人实际收入的应缴税额。(3)通货膨胀引起的政府税收增加额。解:(1)根据此人1996年的收入30000元,月收入2500元,1996年应纳税额为(2)由于1996年物价指数为125,而1994年物价指数为100,可得此人1996年实际收入为,月实际收入为2000元,则1996年此人实际应纳税额为。(3)通货膨胀引起的政府税收增加额为1320-720=600元。4.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π=π-1-0.6(u-0.05)问:(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3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解:(1)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可以直接得到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为:5%。(2)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3%,则:,即必须有10%的周期失业率。第九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2.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3.加速原理:是指产量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支出数量成倍增长的经济规律。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可以看作是比较复杂的“质”上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5.哈多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独立地提出了与哈多德经济增长模型相同的理论,因而一般把他们的增长模型通称为哈多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6.内生增长理论:是指说明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并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各国经济如何增长,将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7.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是一种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值不变。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是停滞的,而且任何不出与稳定状态的经济将发生变动,即无论经济开始时的资本水平如何,总是以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为结束。二、选择题ABACCBDAADACA三、判断题××√××√√√四、简答题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产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第45页共45页 “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分别为一个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代表这个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式中,D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归结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3.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和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答: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储蓄下降的结果则反之。另一方面,储蓄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4.简述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路。答:乘数--加速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投资减少时,减少的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样,又不断循环的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五、计算题1、设一个经纪人的人均生产函数为y=k1/2。如果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速度为2%,折旧率为4%,那么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如果储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长率增长到4%,那时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解:(1)稳态条件由已知数值,代入上式得到k=16,从而y=4,即经济的稳态产出水平为4。(2)储蓄率下降到10%,人口增长率上升到4%,根据中,得:。可见储蓄率的下降和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使得经济中的总产出下降至1。2、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已知生产函数为y=2k-0.5k2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储蓄率s=0.1,人口增长率n=0.05,资本折旧率δ=0.05.求:(1)稳态时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2)稳态时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解:(1)根据稳态条件:将已知条件代入得:第45页共45页 求得人均资本为稳态时的人均资本。稳态时的人均产量为:(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稳态时人均消费为:3.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生产函数为,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解:(1)经济均衡增长时:sf(k)=nk,代入数值得:求得:k=3.8(2)由题意,有:于是:2–k=0.03k=1.97即为黄金分割律相对应的稳态的人均资本量。六、操作题1.作图如下2.1978年至1984年为第一个经济周期;1984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经济周期;1992到2007年为第三个经济周期。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减弱,其周期性特征日益不明显。第45页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