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6.00 KB
- 2022-04-29 14:06: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2.国民收入核算中,净投资可以为负,但总投资无论如何不能为负。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若存货的缩减额加上折旧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和设备的总价值,净投资为负;若存货的缩减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设备的价值,总投资也为负。3.既然折旧和间接税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这两项不应计入GDP。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GDP是当年全部最终经济成果的市场价值,折旧和间接税无疑应包括在里边。如将此两项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将不是GDP,而是大致相当于NI的一个指标了。4.个人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都获得利息收入,则按照收入法,两种利息都应计入GDP。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之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答案1.C2.B3.C4.A5.A6.C7.C8.B9.D10.A11.C三、计算1.据表13-1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求该国相应年份的GDP、NDP、C、I和In(净投资)。表13-1指标第一年第二年新产建筑55新产设备1010新产消费品11090消费掉的消费品90110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1010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1010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3050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5030解: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C=消费掉的消费品=90亿元I=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5+10+50-30=35亿元 In=I-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35-10-10=15亿元GDP=C+I=90+35=125亿元NDP=GDP-(I-In)=125-20=105亿元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C=110亿元,I=-5亿元,In=-25亿元GDP=105亿元,NDP=85亿元
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40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关的GDP。(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10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40-10=30万美元,合计总增加值,有GDP=10+30=40万美元。(3)在开矿阶段,工资7.5万美元,利润为10-7.5=2.5万美元;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为5万美元,利润为40-10-5=25万美元。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40万美元。此即用收入法计算的GDP。3.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13-2所示,试求:表13-21998年1999年数量价格数量价格书本面包(条)菜豆(千克)10010美元2001美元5000.5美元11010美元2001.5美元4501美元(1)1998年名义GDP;(2)1999年名义GDP;(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解:(1)1998年名义GDP为:100×10+200×1+500×0.5=1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为:110×10+200×1.5+450×1=1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为:110×10+200×1+450×0.5=1525(美元)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525-1450)÷1450≈0.0517=5.17%(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为:100×10+200×1.5+500×1=1800(美元)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850-1800)÷1800≈0.0278=2.78%(5)对比(3)和(4)可看出,GDP的变化速度与我们选择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价格有关。但需说明的是,一国GDP的变动源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和最终经济成果数量的变动,不论采用哪一个基期价格计算GDP,都能将GDP中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可比因素剔除掉。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则基期的选择与实际GDP的变化无关。4.根据上题数据,以1998年为基期:
(1)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2)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解:(1)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为1;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为99年名义GDP/99年实际GDP=1850/1525≈1.213(2)以GDP折算指数为基础计算的通胀率为(1.213-1)×100%=21.3%5.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余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解:(1)A的价值增加为:5000美元-3000美元=2000美元B的价值增加为:500美元-200美元=300美元C的价值增加为:6000美元-2000美元=4000美元(2)由生产法核算GDP,易得其值为GDP=2000+300+4000=6300美元亦可用加总所有部门最终产品的方法计算GDP。易知A、B、C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分别为2800美元、500美元和3000美元,加总即得GDP数额为6300美元。(3)国民收入额为:6300美元-500美元=5800美元6.从表13-3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单位:万美元)。13-3表指标数量资本消耗补偿356.4雇员酬金1866.6企业利息支付264.9间接税266.3个人租金收入34.1公司利润164.8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20.8红利66.4社会保险税253.9个人所得税402.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4.4政府支付的利息105.1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374.5个人消费支出
1991.9解:(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万美元(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2451.2+266.3=2717.5万美元(3)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717.5+356.4=3073.9万美元(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红利-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2451.2–164.8+66.4-253.9+105.1+374.5=2578.5万美元(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578.5-402.1=2176.4万美元(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176.4-64.4-1991.9=120.1万美元7.假定一国有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表13-4(单位:万美元)。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表13-4国内生产总值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4800-(800-300)=4300万美元(2)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4800-800-3000-960=40万美元(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万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300-990=3310万美元(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万美元8.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个人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解:(1)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万元(2)投资=个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部门的储蓄=300+(-200)+100=200万元(3)政府购买=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净出口=5000-3800-200-(-100)=1100万元
四、分析讨论1.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和“产出等于支出”?答:(1)产出等与收入。所谓产出,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市值,在这个总市值的价值构成中,一部分是要素成本(如利息、工资、租金等),一部分是非要素成本(如间接税、折旧等),它们最后分别成为家庭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政府的收入。因为最终产品的总价格就等于要素成本和非要素成本之和,故产出等于收入。(2)产出等于支出。所谓支出,是指各部门针对本国最终产品发生的支出。由于把因为无人购买或因购买力不足而积压在仓库里的存货视为企业自己将其“买下”的投资行为,故产出也必等于支出。(3)产出、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从生产、分配和流通三个环节对同一堆最终经济成果的衡量,若不考虑统计误差的因素,三者必然是相等的,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必然是相等的。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答:(1)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单方面转移,并不伴随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故此项不应计入GDP。(2)因为购买的是用过的卡车,该卡车的价值已经计入其生产年份的GDP了。故此项不应计入GDP。(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产权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是个人的一种投资方式。但这和计入GDP的“投资支出”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4)地产不是最终产品。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指标中哪个总量有影响?答: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将会使PI和DPI减少,而其他几个总量指标则不会受影响。原因是:社会保险税是GDP、NDP和NI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保险税的增加意味着其他部分的减少,各部分的总和即GDP、NDP和NI是不变的。但在由NI得到PI时,需要将社会保险税从NI中扣除。故其他条件不变,社会保险税增加,PI将减少;由于DPI由PI扣除个人税而得,DPI亦会相应减少。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答:(1)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储蓄与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的恒等,是“事后的、实际的”投资和储蓄的恒等。设有一个二部门经济,其国民收入为1000亿元,从收入的使用看,用于消费的为800亿元,则未被消费的200亿元既为储蓄;从支出的结构看消费仍为800亿元,未被消费的200亿元此时被视为投资。这里的投资和储蓄是事后的、实际的指标,其中可能包含有非合意的部分,因此就必然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2)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的含义。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的相等是基于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意愿的相等,是“计划的、事前的、合意的”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由于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并不一定相同,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亦存有差异,因而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相等就只能是偶然的。只有当非合意的投资、非合意的储蓄为零,即实际的投资、实际的储蓄让投资主体、储蓄主体都满意时,计划投资才等于计划储蓄。5.当你改变到附近酒店就餐的打算转而与朋友们举行温馨轻松的家庭宴会的时候,当你决定不去看电影而是在书房看书消磨你的周末的时候,甚至当你只是为了欣赏人行道旁繁茂的花草决定不乘公交车而步行回家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正使这个国家的GDP减少?你可能会惊奇地说:这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啊!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让我更舒服、快乐,这与GDP又有什么关系?然而统计专家们知道——
并且也许会一本正经的告知你:你真的在改变GDP并影响经济的增长率啊!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让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牵肠挂肚的GDP真的值得受到它现在正受到的关注吗?答:GDP当然是重要的。但GDP不能代表一切。GDP是用当期价格计算的一个经济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市场价值,因此,上面提到的“你”的三种举动确实会使GDP有所降低。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其个人利益的最好守护者,当他作出某个决定时,这个决定在当时对他总是最适宜的,我们就有理由确信:较低的GDP并不必然地对应较低的福利水平。公允地说,GDP决定着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享有的福利的绝大部分,但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尺度,仍然存有许多缺陷。GDP中包含了许多和个人幸福无关的因素,而许多对人们的福利水平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又没有在其中得到反映。比如,象地下经济的绝大部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闲暇等促进福利增长的因素没有反映在里面,而另外一些使福利水平下降的因素,如没有得到补偿的污染,自然资本的大量消耗,现代都市生活的不舒适等,却未从中扣除。此外,用以计算GDP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水平,因此不能够精确地反映一个经济社会的总福利的情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GDP具有不同的物质内容,因此等量的GDP带给人的福利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GDP不是一个衡量经济福利的完整的尺度,它的数量并不能精确地表示福利的多和少。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也许应更多地关注一下“经济净福利(NEW)”这个指标,这个指标是由GDP加上或减去前面所列的各种导致福利增多或降低的诸多因素后得到的。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若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的影响。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称引致消费,这样的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有自发消费才会和自发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发生影响。2.因为投资恒等于储蓄,故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能够实现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投资与储蓄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而言的。在投资与储蓄的总量中,可以有非合意的部分,但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微观经济的均衡一样,是指在所有有关的经济主体充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意愿的条件实现的,这里的总供给总需求即是一对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意愿的指标。只有当所有非合意的因素不存在,即非合意的投资和储蓄均为零,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等于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储蓄时,总供给才等于总需求,宏观经济才是均衡的。虽然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有保证的,但其理论基础并非由于事后的投资等于事后的储蓄,而是所谓的萨伊定律和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总供给必定等于总需求;根据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利率能够灵活地变化以保证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总是等于计划或合意的储蓄,从而总供给也一定与总需求相等。3.政府将增加的税收无论用于增加政府购买还是转移支付,结果都会使均衡收入提高。
分析: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将使均衡收入水平提高,原因是平衡预算乘数大于0(在三部门定量税条件下此乘数值为1)。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亦会使收入水平提高。表面看,转移支付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但细想一下,政府增加的税收可能主要来自富有的阶层,而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则主要是贫穷的阶层。由于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比前者高,故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也会使均衡收入增加。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无论计划存货投资还是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分析: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计划投资的数量取决于投资主体的意愿,所以并不必然为零。5.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的,但平均消费倾向则未必如此。当消费者收入不敷消费所需即负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收入水平超出消费需要即有正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小于1。答案1.D2.A3.A4.A5.B6.B7.D8.B9.A10.D11.B12.A13.C14.C15.B16.A17.C18.D三、计算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求:(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解:(1)将已知条件c=100+0.8y,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750(10亿美元)此时,消费和储蓄的数额分别为c=100+0.8y=700(10亿美元)s=y-c=750-700=50(10亿美元)(2)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等于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之差,即非自愿存货积累=800-750=50(10亿美元)(3)已知c=100+0.8y,i=10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则增加的收入为:∆y=1000-750=250(10亿美元)(4)将c=100+0.9y,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500(10亿美元)此时的储蓄额为:s=y-c=y-100-0.9y=50(10亿美元)投资增至100时,类似地可求得均衡收入为y=2000,收入增加量为:∆y=2000-1500=500(10亿美元)(5)对应消费函数c=100+0.8y,易知投资乘数对应新的消费函数c=100+0.9y,易知投资乘数即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较原来增加1倍。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加至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t=α+β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解:(1)由储蓄函数s=-1000+0.25y,易得投资乘数投资增加导致的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为
∆y=ki×∆i=4×(500-300)=800(10亿美元)(2)当投资i=300时,均衡收入为y0=4×(1000+300)=5200(10亿美元)由s=-1000+0.25y,且ct=α+βyt-1,,得消费函数ct=1000+0.75yt-1,当投资增至500时,第1、2、3、4期的收入分别为y1=c1+i=1000+0.75y0+500=1000+0.75×5200+500=5400(10亿美元)y2=c2+i=1000+0.75y1+500=1000+0.75×5400+500=5550(10亿美元)类似地,可有y3=5662.5(10亿美元)y4=5746.875(10亿美元)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1)求均衡收入;(2)试求: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转移支付乘数ktr平衡预算乘数kb。(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解:(1)由已知条件,易得yd=y-ty+tr=0.75y+62.5将已知代入均衡条件y=c+i+g,整理,可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2)由已知,得β=0.8,t=0.25,容易得到;;(3)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与已有均衡收入的差额为:∆y=1200-1000=200(10亿美元)由∆y=kg∆g,得∆g=∆y/kg=200/2.5=80(10亿美元)由∆y=kt∆T(这里T为税收额),得∆T=∆y/kt=200÷(-2)=-100(10亿美元)由∆y=kb∆g(或∆y=kb∆T),得∆g=∆y/kb=400(10亿美元)或∆T=∆y/kb=400(10亿美元)即1)增加政府购买800亿美元、2)减少税收1000亿美元、3)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4000亿美元,都能达到充分就业。4.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状况: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周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零。(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2)与上述(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上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新增加财富为13万美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如果所增加的财富为23万美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解:(1)(30万美元+60万美元+90万美元)÷
4=45万美元,即该消费者四个时期的消费水平均为45万美元。由此知其第一个时期的储蓄为(30-45=)-15万美元;第二个时期的储蓄为(60-45=)15万美元;第三个时期的储蓄为(90-45=)45万美元;第四个时期的储蓄为(0-45=)-45万美元。(2)在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不存在借款可能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第一期的消费为30万美元,然后再在剩下的三个时期中均匀其消费,每期的消费额将是(60+90)÷3=50万美元。(3)设新增财富一开始即被预期到,若新增财富为13万元,且可利用信贷市场,易知该消费者每期的消费将在45万美元的基础上增加13÷4=3.25万美元,达到48.25万美元的水平;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则每期消费额将达到45+(23÷4)=50.75万美元。不可利用信贷市场的情况下,若13万美元的新增财富是在第一时期获得的,则其第一期的消费额此时变为30+13=43万美元,后三期的消费额仍为(60+90)÷3=50万美元,即新增财富全用于第一期的消费(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易知新的消费方案为每期50.75万美元)。若13万财富是在第二、三、四期中任一期获得的,则消费者将把新增财富平均用于后三个时期的消费,即新的消费方案为30万美元、54.33万美元、54.33万美元和54.33﹝(60+90+13)÷3=54.33﹞万美元(若新增财富是23万,新的消费方案将是30万、57.67万、57.67万和57.67万,读者验证)。若新增财富事前未被预期到,则无论信贷市场是否可被个人利用,收入在各期的分配仍将如前述,而新增财富则要在财富增加后的各期间(含财富增加的当期)平均分配,方能最大限度满足该消费者的消费偏好。5.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p,这里yp是永久收入,而永久收入为当前收入Yd和过去收入Yd-1的如下的加权平均值:Yp=0.7Yd+0.3Yd-1。(1)假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美元,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2)假定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以后年份保持在7000美元,第3年和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解:(1)第n年的消费设为cn,则第二年的消费是c2=200+0.9yp=200+0.9(0.7yd+0.3yd-1)=200+0.9(0.7×6000+0.3×6000)=5600(美元)(2)第三和第四以及第n年的消费是c3=200+0.9yp=200+0.9(0.7×7000+0.3×6000)=6230(美元)c4=cn=200+0.9yp=200+0.9(0.7×7000+0.3×7000)=6500(美元)(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0.9×0.7=0.63长期边际消费倾向=0.96.边际消费倾向为0.9,今如减税9亿元,试计算总储蓄会增加多少(设为定量税的情况)。解:根据已知,易得税收乘数kt为减税9亿元,会使收入增加∆y=-9×(-9)=81亿元因为边际消费倾向MPC=0.9,则边际储蓄倾向为MPS=1-MPC=0.1易得储蓄额之增量为∆s=MPS×∆yd=0.1×(81+9)=9亿元7.已知边际消费倾向β=0.8,税率t=0.25,均衡时有一个150亿元的预算赤字,即有g-T=150亿元,g、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净税收。问需(1)增加多少投资或(2)改变多少政府购买或(3)改变多少转移支付或(4)改变多少自发税收或(5)同时等量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多少数额才能恰好消除赤字?解: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转移支付乘数ktr、税收乘数kt和平衡预算乘数kb的值:(1)若通过增加投资的办法消除赤字,则增加的投资∆i须满足∆T=t∆y=tki·∆i=0.25×2.5×∆i=150亿元
∆i=240亿元即须增加投资240亿元。(2)若通过改变政府购买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购买∆g须满足∆T-∆g=t∆y-∆g=tkg∆g-∆g=0.25×2.5×∆g-∆g=150亿元∆g=-400亿元即须减少政府购买400亿元。(3)若通过改变政府转移支付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转移支付∆tr须满足∆T-∆tr=t∆y-∆tr=tktr∆tr-∆tr=0.25×2×∆tr-∆tr=150亿元∆tr=-300亿元即须减少转移支付300亿元。(4)若通过改变自发税收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自发税收∆T0须满足∆T0+t∆y=∆T0+tkt∆T0=∆T0+0.25×(-2)×∆T0=150亿元∆T0=300亿元即须减增加自发税收300亿元。(5)若通过改变预算规模消除赤字,则改变的预算规模∆B须满足t·kb·∆B=0.25×1/2×∆B=150亿无∆B=1200亿元即须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1200亿元才可消除预算赤字。8.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tn=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nx=50-0.05y(单位:10亿美元)求:(1)均衡收入;(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从60增加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些?为什么?解:(1)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得y=30+0.8yd+60+50+50-0.05yy=600(10亿美元)(2)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nx=50-0.05y=20(10亿美元)(3)容易知道,投资乘数(β、γ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则有,∆y=ki∆i=(70-60)×4=40(10亿美元)即均衡收入增加到600+40=640(10亿美元),此时净出口为nx=50-0.05y=18(10亿美元)(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由均衡条件不难求得y=560(10亿美元)此时净出口余额为nx=40-0.05y=12(10亿美元)(5)容易看出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0亿美元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0亿美元对均衡收入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后者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要大一些。当自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8=2(10亿美元);但当自发性净出口减少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2=8(10亿美元)。9.设消费c=α+βyd=100+0.8yd,净税收T=50,投资i=100,政府购买g=60,出口x=80,进口m=m0+Ty=20+0.05y(单位:10亿美元)。求:(1)均衡收入以及净出口余额;(2)求对外贸易乘数kx、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和平衡预算乘数kb。解:(1)由已知,得yd=y-50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得均衡收入为:y=1120(10亿美元)
净出口余额为nx=x-m=80-20-0.05×1120=4(10亿美元)。(2)以下是各种乘数的取值;四、分析讨论1.什么是萨伊定律?什么是凯恩斯定律?二者有何重大区别?答: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Supplycreatsitsowndemand)。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它产品,即形成对其它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有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一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一倍,购买力亦同时增加一倍,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总需求必等于总供给(或者: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部用于投资),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即便这种失衡,他认为也可由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而迅速得以恢复),它所否定的是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在其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充分就业的均衡反倒成了一种特例。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问题必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推衍至政策主张上,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有必要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大致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分水岭。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储蓄是哪个变量的函数?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答:与古典理论将储蓄视为利率的函数不同,凯恩斯主义认为直接决定储蓄的是收入。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c=c(y),而储蓄又是收入扣除消费之后所剩的部分,所以有s=s(y),即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增函数。这样,储蓄是直接根据收入来调整的,当利率上升时,虽然人们的储蓄比例可能会增加,但最终总储蓄量一定是减少的,原因是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从而收入亦减少,最后储蓄也减少。由此观之,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古典的储蓄函数和凯恩斯主义的储蓄函数中,是截然相反的。这体现出凯恩斯主义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经济不是或主要地不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进行,而是通过根据改变了的收入调整支出来进行。在凯恩斯主义看来,储蓄的增加将使均衡收入减少。因为决定产出和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总有效需求会减少,从而均衡产出或收入亦减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约的悖论”。3.当税收为收入的函数时,为什么税率提高时,均衡收入会减少?定量税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答:(1)设税收T=T0+ty,其中T0为自发税收,t为税率,消费函数c=α+βyd,yd=Y-T+TR,TR为转移支付,i和g为投资和政府购买,二者都设为常数。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不难求得均衡收入的表达式:
若其他条件不变,税率t增高,容易看到均衡收入必定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税收和储蓄一样,也是一种“漏出”,对国民收入有缩减的作用;税率越高,“漏出”越多,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得越多。(2)定量税的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下降。原因如前所述,其他条件不变,定量税这种“漏出”的增加意味着总支出水平的减少,从而使均衡收入下降。若设税收T=T0,其他设定与(1)中相同,不难得到均衡收入表达式:从以上表达式中亦不难得出上述结论。4.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答:所谓乘数,一般地讲,是指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收入改变的有关变量改变量的比。就投资乘数而言,在三部门经济中,是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一般大于0而小于1。故投资乘数大于1。也就是说,投资的改变会引起收入产生乘数倍的变动。但乘数作用的发挥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有:(1)经济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若经济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乘数的效应将受到限制。(2)投资、储蓄、消费、政府购买之间是否相互独立。若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或者政府购买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打击投资和消费,乘数效应都将大大降低。(3)货币供给。若货币供给不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会使利率上升而使总需求受到抑制,这样也抑制了产出的扩大。(4)漏出因素。若在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偿债、购买外国货或以前积压的存货等,乘数效应亦会缩减。(5)时间因素。乘数效应的完全释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乘数效应远没有数学逻辑告诉我们的那样大。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已知某机器的价格为354.59万美元,其使用寿命为4年,且4年后机器全部耗损没有残值。现预计该机器每年产生的收益均为100万美元,则经过比较即可发现,购置该机器是有利可图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于市场利率的存在,不同时期的货币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此处须将该机器使用期内的收益按通行利率折成现值,然后用该现值之和与机器价格进行比较,方可决定是否应购置该机器。另一种做法是:先计算该机器的边际效率,然后将其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若该项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小于市场利率,购置该机器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此处即,该资本品的边际效率为5%。若市场利率不高于5%,该机器便值得购买,否则便不值得购买。
2.一般认为,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曲线,而非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曲线。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说明投资量的确定,将资本边际效率表等同于投资需求表;但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作为各厂商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总和的MEC曲线仅考虑到每个厂商单独增加投资时所造成的后果,而在事实上,当每个厂商都增加投资对,资本品的价格便要上升,这样资本边际效率不是沿MEC曲线而是一条更陡的曲线更迅速地下降,这条曲线即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曲线。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要小于资本边际效率,而真正表示投资所能带来的好处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此,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FI)能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的关系。3.既然IS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利率和收人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则在IS曲线上任取一点,该点对应的收入亦必为均衡收入。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由于投资被设定为一个常数,因而能保证产品市场均衡的收入即为均衡的国民收入。但在扩展的凯恩斯模型即IS—LM模型中,投资被认为是利率的函数,虽然IS曲线上任意一点均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但若此时的利率不是均衡的利率,则随着货币市场的调整,投资和收入都将被迫作相应的调整。只有在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之点,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时,此时的收人才处于均衡状态。4.货币需求意指私人部门赚钱的愿望。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货币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持有货币是人们保有其资产的一种形式,而且货币这种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形式(如证券、实物资本等)而言具有更好的流动性或灵活性。困此,虽然持有货币会失去利息收入,但由于收入与支出的不同时性,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为在证券市场上抓住有利机会进行投机交易,人们还是需要持有一定的货币在手中。这与私人部门追求最大得经济行为显然不是一码事。5.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既与收入有关,亦于利率有关。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先来分析货币的交易需求。今设某人某月的货币收入为Y,每日的支出不变,每月的货币收入直接存放到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的存歉)账户上,月利率为i0为了进行交易,就要到银行取出现金(或将存款转入支票账户),若设n为取款次数,tc为每次取款的费用,Z为每次取款额,C为总持币成本,则有:容易求得,能使总成本最小的取款次数即最优取款次数为n*=(iy/2tc)1/2又平均持币量M=Y/2n容易求得最优持币量M*为:此即说明交易机动的货币需求既是收入的函数,又是利率的函数。再来分析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即预防需求。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与他对将来支出的不确定程度的估计有关,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应与收入水平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另外,预防需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响。现仍设i为利率,M为持币量,设σ为未来支付的不确定程度,Q为货币短缺成本,P(M,σ)为货币短缺概率,则P(M,σ)Q即为货币短缺的总预期成本,则谨慎动机的持币成本EC为:EC=iM+P(M,σ)Q已知,只有在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货币所放弃的利息)与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货币导致的货币短缺成本的减少)相等时,此持币量才是最优的。这就说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亦与利率有关。6.货币供给即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投放的新币的数量。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货币供给的口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如再加上定期存款,则构成广义的货币供给(M2);如将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也考虑进去,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其次,货币供给还是一个存量概念,若按M1定义,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很显然,新币投放虽然能够改变货币供给的数量,但它与货币供给远非同一概念。7.利率并不是使投资资源之需求量,与目前消费之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之价格。利率乃是一种“价格”,使得公众愿意用现金形式来持有之财富,恰等于现有现金量。分析:这是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所表述的思想。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当投资与储蓄相等之时,均衡利率得以确定,至于利息,则是对“等待”或“节欲”(即储蓄)的报酬,由于利率的调节作用,储蓄会完全转化为投资。因而利率被视为“是使投资资源之需求量,与目前消费之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之价格”而凯恩斯则认为储蓄虽受利率的影响,但决定储蓄的主要是收入水平;利率并非决定于投资与储蓄的相互作用,而是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相应地利息也不再是对人们“等待”或“节欲”的报酬,而是“为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之报酬”,而利率所衡量的“乃持有货币者之不愿意程度——不愿意放弃对此货币之灵活控制权”。若在某利率水平下,“公众用现金形式来持有之财富,恰等于现有现金量”,即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该利率即为均衡利率。8.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必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设若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不变,则只有实际货币供给量(而非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才会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当名义货币量变化时,若价格水平亦作同向变化且两者变化幅度相同,则LM曲线会保持不变;如若价格水平的变动幅度超出名义货币量变动的幅度,LM曲线甚至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变动。9.在IS—LM模型中,在两条曲线的相交之点,产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此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达到了理想状态。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上,虽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均衡的,但此时的产出或收入水平可能常常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并不必然是理想状态。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当实际产出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时,政府应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向右移动IS曲线或LM曲线,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埋理想状态。答案1.C2.B3.A4.C5.A6.D7.A8.B9.C10.D11.B12.C13.A14.B15.C16.D17.B18.C19.C三、计算1.投资函数为i=e-dr(单位:美元)(1)当i=250-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2)若投资函数为i=250-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3)说明d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4)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解:(1)将r0=10,r1=8,r2=6代入投资函数i=250-5r,rbca0i图15-1易得i0=200,i1=210,i2=220。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见右图a。(2)同理可得,i0=150,i1=170,i2=190,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见图15-1。
(3)容易知道,当d增加即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更敏感时,投资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缓。(4)同理可得到对应i=200-5r的投资需求曲线(如上图c)。易知当e变小时,投资需求曲线向左发生了平移,即对应每一利率的投资水平都较以前降低了。2.(1)若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找出利率r为4、5、6、7时的投资量;(2)若储蓄函数为S=-40(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rIS:y=560-20r0y图15-2(3)求IS曲线并做出图形。解:(1)将利率r的值代入投资函数i=100-5r,依次得i1=80,i2=75,i3=70,i4=65(2)令s1=80,s2=75,s3=70,s4=65,代入储蓄函数s=-40+0.25y,依次得y1=480,y2=460,y3=440,y4=420(3)令i=s有100-5r=-40+0.25y整理,得IS曲线y=560-20r。容易做出IS曲线的图形,见图15-2。3.假定:①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②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③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求:(1)①②③的IS曲线;(2)比较①和②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3)比较②和③,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解:(1)c=50+0.8y,易得,s=-50+0.2y令i=s有100-5r=-50+0.2y整理得IS曲线:y=750-25r同理可得②和③的IS曲线,分别为y=750-50r和y=600-40r。(2)比较①②,当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变大(即更平缓)了。(3)比较②③,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时IS曲线的斜率变小(即更陡峭)了。4.表15-1给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表15-1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收入(美元)货币需求量(美元)利率(%)货币需求量(美元)500100123060012010507001408708001606909001804110(1)求收入为700美元,利率为8%和10%时的货币需求(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3)根据(2)做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人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是怎样移动的?解:(1)收人y=700,利率r=8时,货币需求L=140+70=210收人y=700,利率r=10时,货币需求L=140+50=190(2)收人y=600时,r=12,L=120+30=150r=10,L=120+500=170
r=8,L=120+70=90r=6,L=120+90=210r=4,L=120+110=230收人y=700时,r=12,L=140+30=170r=10,L=140+500=190r=8,L=140+70=210r=6,L=140+90=230r=4,L=140+110=250收人y=800时,r=12,L=160+30=190r=10,L=160+500=210r=8,L=160+70=230r=6,L=160+90=250r=4,L=160+110=270(3)由表中数据可知,货币需求函数L=0.2y+150-10r(如图15-3)。由图可见,当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图15-3r1240150170190230250270L5.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人为800美元、900美元和1000美元时的货币需求由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中LM曲线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l100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解:(l)y=800,r=10,L=0.2y-5r=110r=8,L=0.2y-5r=120r=6,L=0.2y-5r=130同理,当y为900美元时,对应由高到低的三个利率,货币需求分别为130、140、150;当y为1000美元相应的货币需求分别为150、160、170。根据上述资料可得一组货币需求曲线(如图15-4)。r10860110120130140150160170L图15-4(2)设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分别为M和m,则有m=M/P=150令L=m,则有y=750+25r,此即LM曲线易知,所有满足上述方程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均衡。(3)由上述推导过程不难看到,LM曲线上任一点对应的利率所导致的投机需求加上该点对应的收入所导致的交易需求之和都和某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相等,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曲线其实就是“L=M曲线”(如图15-5)。
ry=750+25r102y=1000+25r080010001250y图15-5(4)当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时,由200=0.2y-5r得y=l000+25r。此即新的LM曲线。与(3)中的LM曲线相比,新的LM曲线向右平移了250(=∆m/k=50/0.2)个单位。(5)若r=10,y=1100美元,此时货币需求为L=0.2y-5r=220-50=170(美元)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利率将下降,直到r=4,货币市场才会实现均衡。6.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我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LM的斜率的值;(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解:(1)设实际货币供给为m,则有m=M/P由L=m,得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M/P=ky-hr,即有其斜率的表达式即为k/h。(2)当k=0.20,h=10时,LM曲线斜率为:k/h=0.02当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k/h=0.02当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k/h=0.01(3)因为LM曲线的斜率为k/h,则当k变小时,LM斜率变小,曲线变得更平缓。原因是,由于k变小,收人变化导数货币交易需求的变化就小,利率的变化相应就小,因而LM曲线变得平缓。h增加时,LM斜率亦会变小,曲线变得更平缓。原因是:h增大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加大,当收人变化导致货币需求有一定量的变化时,利率不会因之改变很多,因而LM曲线变得平缓。(4)若k=0.02,h=0,则k/h=∞,LM曲线垂直。此时LM曲线的方程为:y=5M/p7.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消费c=100+0.8y,投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3)若上述二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货币需求为L=0.20y-2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求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解:(1)y=c+i=100+0.8y+150-6r整理得IS曲线,y=1250-30r由L=m,得0.2y-4r=150整理得LM曲线;y=750+20r
(2)解方程组y=1250-30ry=750+20r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人y=950(亿美元)(3)若为三部门经济,则消费函数变为c=100+0.8yd=100+0.8(1-0.25)y=100+0.6y由y=c+i+g,易得IS曲线:y=875-15r由L=0.20y-2r,m=150,易得LM曲线:y=750+10r解由IS曲线、,LM曲线组成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为:r=5,y=800(亿美元)8.什么是资本未来收益的贴现率与资产的现值?假定明年一笔资产收益为50万美元,利率为12%,该资产现值为多少?若这笔资产第三年末的收益为80万美元,该资产现值为多少?解:(1)所谓资本未来收益的贴现率,是按照复利的方法将资本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的折扣率。所谓资产的现值,是根据资产的未来收益和贴现率计算的一项资产的现在值。今设有一张2年到期的面值100美元的债券,债息年率10%,则两年后到期时本利和为121[=100(1+0.1)2]元。于是可知,两年后值121元的债券,若已知其现值为100美元,[=121/(1+0.1)2]可求出贴现率为10%;若已知,贴现率为10%,亦可求出现值为100[=121/(1+0.1)2]美元,意指两年后本息共值121美元的债券,按10%贴现率折算成现在的价值是100美元。(2)该资产现值=50/(1+12%)≈44.64(万美元)(3)该资产现值=80/(1+12%)2≈63.78(万美元)9.若一项投资的收入流量(现金流量)如表15-2(单位:万美元)试问:(1)若利率为5%,企业会不会进行投资?(2)若利率为10%,企业会不会进行投资?[提示:-200表示第一年要投入200万美元,第二年末,可得收益l00万美元,第三年末,可得收益120万美元,解答时要根据利率把未来收益折和成现值,看第二、第三年的现值总和是大于还是小200万美元。]表15-2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200100120解:(1)净收益折现值=未来收益折现值-投资成本其值大于零,该项投资是可行的。(2)净收益折现值=未来收益折现值-投资成本其值小于零,该项投资不可行。四、分析讨论1.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答: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即资本边际效率实质上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如一合机器)的成本。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随着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一方面资本资产之成本会增加(同样一台机器所费更多),另一方面,资本品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因而预期收益会减少。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在短期内主要由于资本物品成本上升,在长期内主要在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2.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说明IS曲线的性质。答:(l)IS曲线的推导。已知i=e–dr,s=-α+(l-β)y,根据产品市场i=s的均衡条件,有e–dr=-α+(l-β)y。整理,得此即为IS曲线的方程式(见图15-6)。rIS曲线0y图15-6(2)IS曲线的基本性质。由推导过程不难知道,任何满足IS方程的一组收入和离任组合都能保证i=s,即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其实就是所有保证产品市场均衡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3)IS曲线的斜率和陡峭程度。IS曲线上任一点对应的利率所决定的投资都等于该点对应的收入所决定的储蓄,当利率,上升或(或下降)时,投资将减少(或增加),为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就要求有较少(或较多)的储蓄从而收入与之对应,IS曲线具有负斜率。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1-β)/d,其中β被认为是稳定的,决定IS曲线陡峭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d,d的大小可影响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4)IS曲线的位置。IS方程亦可写成y=(α+e+g)/(1-β)-dr/(1-β)的形式,IS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取决于乘数和自主消费、自主投资。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当政府改变其财政收人或支出的水平时IS曲线的位置要发生变动。具体说,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使得该曲线向右移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左移动。因此可根据IS曲线的移动来观察和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3.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这两方面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数?答: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交易所必需的货币,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收人与支出之间缺乏同时性。大多数居民都是按月或按周得到他们的收入,而花在食品等日常生活中的费用总是每天支付的。因此,消费者在整个收入期间手头总是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或活期存款,以应付日常购买。类似地,企业为应付日常开支,也有同样的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各种预想不到的事件所保留的货币,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他们未来的收人和支出活动都会有大致的预测,但这种预测并不具有充分的把握。家庭会经常遇到一些意外的事件如疾病等;企业也会有临时性的不曾预料到的开支。因此,预防性货币保留,有助于人们对付未曾预料到的支出的增加和未曾预料到的收入的延迟。.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收人的函数。今设有一月收人为300元,这一收人只够维持生活用,因而没有储蓄。若该消费者在一月(30天)之内将全部收人均匀地花出,容易算出他手头平均的货币闲置额1/2×300=150元,这150元的余额就是这个消费者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货币交易需求的数量与收入期间的长短有关,设前所言之消费者其300元收人按周每月分四次发放,则其手头的货币余额即缩减为原来的1/4(37.5元);假若收入惯例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又取决于收人的水平,设若该消费者的收人水平翻一番,则其手头的货币余额亦必翻一番。于是,货币的交易需求、收人水平和收人的流通速度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即为:L1=(1/v)y,L1、,、v,y分别代表交易需求量、收入流转速度和货币收入水平。由于v(主要取决于收人惯例和商业制度等因素)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凯恩斯的说法,货币的交易需求就主要地取决子收入,而且是收人的增函数。货币的预防需求也是收人的函数。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显然与他对未来以外事件的估计有关,但这个需求量也明显地受到收入的制约。一般说来,大企业和高收入者为预防而保留的货币多些,而小企业和低收入家庭保留的货币就较少。总体来看,这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国民收入水平成正比,是收入的增函数。4.什么是货币的投机需求?为什么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答:所谓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抓住有利机会以增加资本收人或逃避不利风险以避免资产损失而及时调整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投机的货币需求起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从货币可执行价贮藏手段这一点出发,说明个人或企业暂时不用的财富,可以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持有,如是金融资产,则有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债券和各种股票等。为了方便起见,可把非货币资产归为一类,通称为债券,把因持有这些资产所得的收益都成为利息。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之所以为了投机目的,而持有货币,是因为其他资产形式或者说债券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持有债券的收益包括债券利息和债券的资本价值可能发生的增值或亏损。若资本价值亏损超过利息收入,则净收益为负数,人们将不持有债券而持有货币。而债券价格是和利率反方向地联系着的。一张年息10美元的债券在市场利率为10%时其价格为100美元,而市场利率为5%时其价格为200美元。因此,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显著提高,即预期债券价格将显著下降,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反之,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显著下降,即预期债券价格将显著上升,则他们将尽量减少持币量,而用货币去购买债券以谋得资本增值。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成为利率的函数,而且是利率的减函数。5.什么是货币供给?如何划分货币供给的不同口径?答: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程度较高,即在流通中周转较便利,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即周转不方便,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较弱。显然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节有重要意义。另外,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要求。根据资产流动性标志,货币供给可划分为M0、M1、M2、M3诸多层次。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硬币和纸币)即通货净额,而M0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称为M1,这也是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通货最具流动性,而活期存款也可以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就可以当现钞用,不需要任何中间周转的手续。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若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通常,我们是在M1的口径上讨论货币供给。6.根据凯恩撕的观点,均衡利率是如何决定的?答: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的。货币的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是收人的增函数,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若以L表示货币需求,L1表示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之和,L2表示投机需求,y和r袭表示收入和利率,则有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
rm0r0E0L(m)图15-7在图15-7中,货币需求函数表现为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货币的实际供给(用m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可视为外生变量,在下图中是对应既定货币供给水平m0的一条垂线;在货币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点,此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相应的利率r0初即为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r0所决定的货币投机需求加上由某个收入水平决定的一定量交易需求所得之和L恰等于既定的货币供给量m0。7.试说明LM曲线的性质。答:(1)LM曲线的推导。已知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ky-hr,又设m为实际货币供给量,根据货币市场L=m的均衡条件,有m=ky-hr。整理,得此即为LM曲线的方程式,图形见图15-8(a)。rLM曲线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0yrLM曲线0y图15-8(a)图15-8(b)(2)LM曲线的基本性质。由推导过程不难知道,任何满足LM方程的一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L=m即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其实就是所有能保证货币市场均衡的收人与利率的组合的集合。(3)LM曲线的斜率和陡峭程度。LM曲线上任一点对应的利率所决定的货币的投机需求加上该点对应的收入所决定的交易需求都等于某个确定的货币供给量,当收入y增加时,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用于投机的货币量减少,在抛出债券的过程中,债券价格下跌,利率r上升,因此y与r同方向变化,LM曲线具有正斜率。LM曲线斜率的代数表达式为k/h,其中k的取值被认为是稳定的,决定LM斜率和陡峭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h的大小可影响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仅限于LM曲线“中间区域”的情况,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LM曲线分别是水平的和垂直的,h的取值分别为+,∞和0。如图15-8(b)所示。(4)LM曲线的位置。LM方程亦可写成y=m/k+(k/h)r的形式,LM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取决于系数k和实际货币量m.。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当一国金融当局改变货币供给水平或价格水平发生变时,LM曲线的位置要发生变动,具体说,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或价格水平下降)会使LM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价格水平上升)会使LM曲线向左移。因此可根据LM曲线的移动来观察和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8.税率增加如何影响IS曲线,均衡收入和利率?答:设税率为t,净税收量T=ty,则y=c+i+g=α+βyd+e–dr+g=α+β(1-t)y+e–dr+g将上式整理,得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IS方程:y=(α+e+g)/[1-β(1-t)]–dr/[1-β(1-t)]r=(α+e+g)/d-[1-β(1-t)]y/d由上式不难看到,当税率t变大时IS曲线的陡峭程度变大。如图15-9,IS曲线左移至IS1的位置,容易看出,均衡收人和均衡利率水平都较以前下降了。rLMr0E0IS0r1E1IS10y1y0y图15-99.试简要评述IS—LM模型。答:(l)IS—LM模型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总结凯恩斯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的,后经许多人加以补充和扩展,成了宣传和阐释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工具。该模型由两个方程组成,即:IS:i(r)=s(y)(1)LM:M/p=m=L1(y)+L2(r)(2)式中i为投资,s为储蓄,r为利率,y为收入,M为名义货币量,P为价格水平,m为实际货币供给。式(1)是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式(2)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假定其他变量为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解上述两式的联立方程组求得同时满足上述两式的收入y和利率r,即为两个市场均衡时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IS—LM模型还可用图形表示。如图15-10,IS曲线是式(1)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任一点都有i=s,LM曲线是式(2)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任一点都有L=m。在图中的E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re和ye分别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水平和收人水平。rISLMreE0yey图15-10(2)IS—LM模型述评。与新古典学派将实物和货币两分的传统不同,凯恩斯通过利率将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联结起来,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IS—LM模型更为清晰地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
,而且避免了凯恩斯在表述这一理论时的某些逻辑错误。使用这一模型,不仅能说明利率和收人水平是如何确定的,而且该模型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即如果均衡收人不等于充分就业的收人水平时,政府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和LM曲线左移),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简言之IS——LM模型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在这里,提出并讨论宏观经济中各市场的同时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但是,IS—LM模型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它倾向于从流通领域去寻找经济问题的根源,其结论必然是偏颇和肤浅的,相应的政策建议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问题也仅能起到治标作用,而很难彻底解决问题。IS—LM模型将均衡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存在的非均衡描述为一种走向均衡常态过程中的暂时状态;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部矛盾和冲突,非均衡才是其正常状态。另外IS—L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而这些假设条件本身往往很难与事实相一致,因此由该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最后,在滞胀出现以后IS—LM模型由于不能解释滞胀,加上这一模型不能说明价格的决定,其作为分析工具的影响也在减弱。10.试简要评述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答:“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基础,他用“有效需求不足”去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凯恩斯提出了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以支持和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所谓消费倾向“规律”,按照凯恩斯本人的说法,就是:“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这样,随着收入的增加,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使得消费需求相对来说越来越不足,为避免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的增加,就需要相应地增加投资量以弥补收人与消费之间越来越大的缺口。但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也是越来越不足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按照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对比,投资需求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同向变化,与利率水平反向变化。在投资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主要取决与投资者对将来收益的预期,由于受心理、生理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在短期内是波动不定的,另外由于资本资产之成本会随投资增加而增加,资本品预期收益由于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而下降,从而造成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这使投资的增加受到限制。按照流动偏好“规律”由于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必须取得一定的利息才肯贷出货币,因而利息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当流动偏好增强时,利息率还会上升,这妨碍了资本家继续投资的另一个因素。这样,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不足,生产便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必然产生“非自愿失业”,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干预经济运行,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说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是错误的。首先,消费倾向“规律”根本抹杀消费的阶级区别。社会各阶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消费规律,资本家的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规律,工人的消费则从属于劳动价值规律;其次,资本边际效率也是一个主观心理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确存在利润率下降规律,但不是预期的心理状态造成,而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最后,流动偏好同样是心理概念,利息根本不是放弃流动偏好产生的,而是产业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并非货币现象,而要受平均利润规律制约;影响利息率水平的,并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借贷资本的数量。凯恩斯用这些心理规律来解释危机和失业,其目的不仅在于掩盖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的真实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更在于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1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rISⅠLMⅣEⅡA.Ⅲ0y答:(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自动维持平衡的机制包括利率变动机制和收入变动机制。在产品市场上,由于企业竭力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当供过于求,i<s,产量或收入将减少,当供不应求,i
>s时,产量或收入会增加,从而实现产品市场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由于私人部门会通过改变货币和其他资产(以债券来代表)的结构来使持币量维持在合意的水平上,所以当供过于求(L<m=,时,人们将买入债券,利率因而下降。当供不应求(L>m)时,人们会卖出债券,利率因而上升,从而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图15-11(2)可以用图15-11说明两个市场的调节过程。容易说明,在被IS、LM两条曲线分割的Ⅰ、Ⅱ、Ⅲ、Ⅳ四个区域中,其不均匀的情况分别为i<s和L<M、i<s和L>M、i>s和L>M、i>s和L<M。现设经济处于A点,则此时有i>s和L>M,i>s使得产出增加,L>M时的利率提高;前者使的A点沿平行于横轴的箭头向右调整,后者使A点沿垂直于横轴的箭头向上调整,作为这两种运动的共同结果,经济将沿某种路径趋于均衡点E。12.在一般境况下,即IS曲线具有负斜率和LM曲线具有正斜率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分别改变IS曲线、LM曲线的位置,具体来说,膨胀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LM曲线向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LM曲线向左移。当两条曲线中至少一条改变位置时,均衡收人、均衡利率就将发生变化(如图15-12)。在图中,E1为初始的均衡点,r0、y0为相应的利率和收人,当有膨胀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由IS0移至IS1,新的均衡点为E1,相应的利率r1、收入y1较以前都有所提高。这是因为,膨胀性财政政策使总支出水平提高,这又促使生产和收入增加,从而货币的交易需求会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LM不变),人们只能售出有价证券来换取货币以满足增加了的交易需求,这就使得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同样可以说明,紧缩的财政政策会使收人和利率都下降。当有膨胀性货币政策而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由LM0右移LM1,新的均衡点为E2,相应的利率r2较前有所降低,收入y2较以前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膨胀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加,新增的货币一部分用来满足增加了的交易需求,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这一方面降低了利率,一方面又提高了收入。同样亦可说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人减少,利率升高。rIS1LM0r1E1r0E0LM1r2E2IS00y0y1y2y图15-12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会使利率提高,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减少。于是,“挤出效应”出现了。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挤出效应”是和政府支出的主动增加或税收的主动减少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现象。现在我们不妨分析政府开支增加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政府开支的扩大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因而货币的交易需求也会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和消费,就发生了公共开支对私人投资的“置换”,即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紧缩货币政策虽也会导致利率上升,但这只能是减少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支出,这与“挤出效应”显然不是一码事。2.“货币幻觉”的存在隐含了这样一种可能:假如不存在其它限制,政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起码在短期内会增加产出和就业。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考虑劳动市场的情况:假若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厂商有条件获得价格变化的信息从而能准确地知道实际工资水平。如果工人存在货币幻觉,即他们总是错把货币工资当作实际工资,则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因而产出和就业增加了。但在长期,货币幻觉消失,劳动者可以充分的知道价格变动情况,从而可以根据实际工资决定劳动供给的水平,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也就不存在什么影响了。答案1.C2.C3.A4.D5.C6.B7.A8.C9.A10.A11.D12.A三、计算1.假设LM方程为y=500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美元)(1)计算:①当IS为y=950美元-50r(消费c=40美元+0.8yd,投资=140美元-10r,税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②当IS为y=800美元-25r(消费c=40美元+0.8yd,投资=110美元-5r,税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2)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情况①和情况②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3)说明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为什么情况①和情况②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解:(1)解方程组得情况①中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为:y=650美元,r=6,i=140-10r=80美元类似地可得到情况②中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为:y=650美元,r=6,i=110-5r=80美元。(2)当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有y=c+i+g=40+0.8yd+140–10r+80=260+0.8(y–50)-10r整理得情况①中的新IS曲线:y=110–50r1同理,可得情况②中的新IS曲线:y=950–25r2解式①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别为:y=700美元,r=8解式②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别为:y=725美元,r=9(3)情况①中,d=10,情况②中,d=5。这说明情况①中投资对利率的变动相对更为敏感,这样当政府支出扩大导致利率上升时,①中的投资被挤出的就多(易得Δi=-20美元,而②中Δi=-15美元),因而情况①中财政政策效果较情况②要小,收入增加量也小一些。〔提示:亦可先求出两种情况下的财政政策乘数,然后依序作答〕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美元,c=90美元+0.8yd,t=50美元,=140美元-5r,g=50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2)若其它情况不变,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各为多少?(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解:(1)由y=c+i+g=90+0.8(y–50)+140–5r+50整理,得IS曲线方程y=1200–25r①由L=m,得0.20y=20,整理即得LM曲线方程y=1000②解①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y=1000美元,r=8,i=140–5r=100美元(2)其他情况不变而g增加20美元,由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得IS曲线:y=1300–25r③解③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y=1000美元,r=12,i=140-5r=80美元Δi=100–80=20美元(3)此时存在“挤出效应”,且Δg=Δi=20美元,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等量的投资。原因是此时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财政政策乘数亦为零,政府支出扩大并不能带来收入的增加。(4)图示如图16-1。图中,政府购买的扩大使IS曲线右移至IS1,均衡点由E0上移至E1,均衡收入未变,均衡利率大幅度上升。rIS1LM12E18E0IS0O1000y图16-1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为200美元,c=60美元+0.8yd,t=100美元,i=150美元,g=100美元。(1)求IS和LM方程;(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3)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200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解:(1)y=c+i+gc=60+0.8ydyd=y–100y=1150此即IS曲线方程。i=150,g=100L=0.20y–10rm=200y=1000+50r此即LM曲线。L=m(2)解IS、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易得y=1150美元,r=3,i=150美元(3)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120美元时,与(1)同理得IS方程:y=1250美元
与LM方程联立求解,得:r=5,i=150美元(4)不存在“挤出效应”。原因是:投资量为一常数,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故虽然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上升,但对投资毫无影响。(5)如图16-2所示,当政府支出增加20美元后,IS曲线右移至IS1,由于d=0,故IS曲线垂直于横轴,IS曲线右移的幅度即为收入增加的幅度。易知美元即,此时财政政策乘数与政府开支乘数相等。rIS0IS15LM3O11501250y图16-24.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美元-30r,图(b)的IS为y=1100美元-15r。(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即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解:(1)解方程组(a)y=750+20r和(b)y=750+20ry=1250-30ry=1100-15r易得,(a)和(b)的解分别为:(a)r=10,y=950美元(b)r=10,y=950美元图16-3为两种情况下的IS-LM模型。rrISLMISLMLM′LM′10E10E8E′50/7E′09501010y0950993y图16-3(a)图16-3(b)(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由L=M的条件易得LM′的方程:y=850+20r与(a)、(b)中的IS方程联立,可求得各自新均衡点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如上图):
(a)r=8,y=1010;(b)r=50/7,y=(3)容易看出,(a)图中均衡收入增加得多些,(b)图中均衡利率下降得多些。因为(a)中的IS曲线更为平缓一些,(b)中的IS曲线更陡峭一些。设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则(a)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乘数要比(b)情况下的更大,故收入增量大。由于(a)中的收入大于(b)中的收入,(a)中的交易货币需求大于(b)中的交易货币需求,因而,(b)中的利率比(a)中的要低。5.假定某两个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美元-30r(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y-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2)当货币供给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解:(1)由m=150,L=0.20y-4r,根据L=M,易得LM的方程:y=750+20r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r=10,y=950美元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8.7r时,同理易得LM′的方程y=600+35r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与收入水平。r=10,y=950美元以上两种情况的结果可由图16-4表示:rrISLMISLM′LM″LM″10E10E8114/13E′09501010y0950987y图16-4(a)图16-4(b)(2)当货币供给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时,由0.20y-4r=170,得(a)中新的LM曲线的方程为:y=850+20r类似地可求出(b)中新LM曲线的方程为:y=680+35r不难求出(a)和(b)中新均衡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a)r=8,y=1010;(b),以上的变化如图所示。容易看出,货币供给增加后,(a)中收入的增加量比(b)中的大,(a)中利率下降的幅度也比(b)中的大。这是因为(a)中k/h=1/20,而(b)中k/h=1/35,即(a)中LM曲线更陡峭,所以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又由于(a)中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h=4<8.75),故货币量增加就使利率下降较多。[提示:也可先求出两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乘数,然后再进行分析。不难求得(a)中的货币政策乘数为3,(b)中的货币政策乘数为24/13]
6.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消费为c=100美元+0.8yd,投资i=140美元-5r。(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2)若货币供给从200美元增加到220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解:(1)已知L=0.20y,m=200,根据L=m的均衡条件,易得LM方程:Y=1000已知c=100+0.8y,i=140-5r,根据y=c+i的均衡条件,易得IS方程:y=1200-25r如下图所示,LM曲线垂直于轴,易知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分别为1000美元和8%。(2)货币供给增加至220美元后,由L=m,得0.20y=220,即y=1100美元此即新的LM曲线,即LM曲线向右移动100单位(如图16-5)。容易求出新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和利率:y=1100,r=4又易得,c=100+0.8yd=980美元,i=140-5r=120美元。rLMLM′8E4E′IS010001100y图16-5(3)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即Δy=1/k·Δm=100美元。原因是货币需求函数采取了古典形式,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新增货币量全部用于满足交易性货币需求,故有以上结果。(此时货币政策乘数dy/dm=1/k)7.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消费为c=100美元+0.8y,投资i=150美元。(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3)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而货币需求不变,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有什么变化?(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解:(1)L=0.2y-4rm=200y=1000+20r①L=mc=100+0.8yi=150y=1250②Y=c+i上式①、②即为所求LM曲线的方程和IS曲线的方程(如图16-6)。rISLM12.5ELM′7.5E′01250y
图16-6(2)解IS、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y=1250r=12.5c=100+0.8y=1100i=150(3)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由L=M,易得新的LM方程(即上图中的LM′):y=1100+20r容易求出新的均衡收入和利率:y=1250,r=7.5,c=100+0.8y=1100,i=150即,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后,除利率下降5个百分点外,收入、投资、消费水平均未发生变化。(4)虽然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利率,但由于投资为一个常数,投资的利率系数为零,故而投资未受到利率下降的触动,收入水平当然亦无变化。容易知道,此时货币政策乘数四、分析讨论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构成,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答:可采取扩大货币供给同时增加税收的政策组合。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并伴之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私人投资尤其对利率敏感的住宅建设上的投资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增税的政策将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总需求中的消费支出比重。如图16-7所示:增税的政策使IS曲线左移至IS′的位置,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置。容易看到,新均衡点与原来的均衡点E相比,只是均衡利率下降了,均衡收入也即总需求的水平仍维持已有的充分就业水平yf上。但不同的是,此时总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投资增加了,消费减少了。rISLMr0IS′ELM′r1E′0yfy另外一种可考虑的政策组合是:政府同时实行增税和投资津贴(或投资赋税优惠)的政策。反映在图中,LM曲线的位置不变;增税导致消费减少,投资津贴导致投资增加,二者相抵,IS曲线大致不发生变化。于是均衡点仍可以保持在E点不变,但总需求的结构显然已经变化了。图16-72.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答:见图16-8。政府削减税收,将使图中IS曲线右移至IS′的位置上,若保持货币存量不变,LM曲线不变,新的均衡点位置E1,与E0相比,利率提高了(从r0到r1),收入增加了(从y0到y1)。容易看出,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收入的增加量并未达到最大可能的y2水平。这是(2)的情况。但若像(1)中所说,政府用适应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以保持利率不变,则挤出效应会被抵消,收入增加量将等于税收乘数乘以减少的税收量。图中,适应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置,均衡点E2与E0有相同的利率,但此时收入水平为y2,收入的增加量y2-y0恰好等于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的幅度。rIS′LMr1E1LM′ISr0E0E20y0y1y2y图16-83.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答:首先考虑取消投资津贴的影响。取消投资津贴将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在每一利率水平下,投资水平较以前都有所降低,即如图16-9所示,投资需求曲线将由i=i(r)变为i=i′(r)。均衡利率由下图决定,当IS曲线因为投资减少而左移至IS1时,均衡收入减少至y1,均衡利率降至r1,这使得在图(a)中表示的投资量保持在i2而非i1的水平上。rri=i(r)IS0i=i′(r)IS1r0r0r1r10i1i2i0i3i0y1y0y图16-9(a)图16-9(b)再来看一下增加所得税会带来什么影响。增加所得税将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消费支出减少,这也会使IS曲线左移。假设由于增税,IS曲线可移至IS1的位置,收入和利率与取消投资津贴时有同样的变化。但所得税增加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本身将不变动。随着利率稳定在r1的水平上,投资者将沿着原有投资曲线变动,确定一个较以前更大的投资量i3。4.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政策,西方学者认为,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的分析得到清楚地说明,影响这些政策效果的因素亦可以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中得到解释。简单来说是,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货币政策移动LM曲线;若IS曲线较陡峭,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明显,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不明显;若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亦可得到相反的结论;两种政策的混合效果亦可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同时移动中得到反映。按照这些理论,似乎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从失业率的控制,物价的稳定,还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各方面的情况看,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并不是那么有效。因为,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首先存在理论上的错误。总需求管理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根据这个原理,为促进充分就业和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填补有效需求不足的部分。然而,认为生产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实质上就是认为生产是由流通决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主义G=W=G"的价值增值过程不仅需要在流通领域中而且还需要在生产领域中完成,所以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只不过是治标的办法,它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和推迟问题的作用,但却不能彻底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来自更深层次的生产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凯恩斯主义的一套政策处方越来越不灵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这里。其次,战后的20多年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美国)良好的经济增长表现和80年代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也不能简单归功于当时膨胀性或紧缩性的政策。事实证明,西方国家交替使用膨胀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并未能真正消除经济波动,却常常会使经济变得很糟糕。西方世界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滞胀”局面,部分原因就是政府长期推行以膨胀经济为主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结果。最后,应该看到,凯恩斯主义的这套需求管理政策还存在实践操作上的困难。由于经济实践时刻在发展,政策制订与实施存有难以克服的时间滞后,实施程度的不易测算,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大大影响了政策效果。(2)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存有许多局限,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宏观上协调和管理经济。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用行政命令或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要求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西方政府管理总需求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用工数量。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理论的意义。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相应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在这方面,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后,我们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得失,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和健康发展。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充分就业就是百分之百的就业。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凯恩斯认为,如果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有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数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就是充分就业;货币主义也从“自然失业(或就业)率”的角度说明充分就业状态的特征。但不论哪种说法都认为,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情况存在。2.政府制定财政预算时,应牢记以下原则:岁出要等于岁入,花钱要谨慎。分析:以上说法体现的是追求年度内平衡的财政预算思想。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种财政预算原则不仅无助于稳定经济,反而可能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一个原因。他们提出了功能财政的财政预算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政府的目标不应是单纯追求收支平衡,而是要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可以被有意识地作为政府反经济周期的一种手段。这种思想在政策实践上虽也存在许多困难,但与年度平衡的财政政策思想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3.中医学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的治疗原则,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亦需如此。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为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经济过冷时则使用膨胀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不过应该认识到,这种相机抉择的政策选择,由于时滞和不确定性等原因,其结果可能会比较有限甚至是适得其反。4.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赤字或减少预算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预算赤字。因此,可以根据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化来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赤字或减少预算盈余,紧缩型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预算赤字,但导致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变动的,还可有另一方面的原因: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也会改变盈余或赤字的水平。具体来说,当经济趋向繁荣时盈余会自动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时盈余会自动减少(或赤字增加)。这样,实际预算盈余的变动就不能够作为判断财政政策方向的依据。通常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所谓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及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产生的预算盈余。设用t、、、y﹡和y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既定的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潜在收入以及实际收入,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实际预算盈余BS可表示为BS﹡=ty﹡-BS=ty-由此可以看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BS﹡增大,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就是扩张的。5.一个银行家问道:“我的银行的帐面始终是平衡的。我仅仅把存款人带给我的储蓄存款转交给投资者。谁说银行家能够创造货币?”他的话对吗?分析:他的话是错的。单独一个银行不能创造货币,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系统却能够按新增准备金的许多倍来扩大货币总量。一般地,若设分别表示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与存款之比以及货币创造乘数,则有以下关系式k=即通过银行的存贷业务,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最终使银行存款多倍放大,这个银行存款加上从银行系统漏出的现金,就是银行系统创造的货币总量。答案1.C2.B3.A4.D5.B6.A7.C8.B三、计算1.假设一定经济中有如下关系:c=100+0.8yd----------------------------------(消费)i=50------------------------------------------(投资)g=200-------------------------------------(政府支出)tr=62.5--------------------------------(政府转移支付)(单位都是10亿美元)t=0.25-------------------------------------(边际税率)(1)求均衡收入;(2)求预算盈余BS;(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5)若投资=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解:(1)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得:y=100+0.8yd+50+200=400+0.6y解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2)将y=1000代入BS=ty–g–tr,得BS=-12.5(10亿美元)即此时有12.5亿美元的赤字。(3)由已知易得投资乘数:当投资增加到100时,收入会增加:(10亿美元)又由于无政府支出未发生变化,则:BS(10亿美元)即投资增加后,预算盈余由原来的125亿美元赤字变成187.5亿美元的盈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实际收入水平的增加。(4)投资无论等于50还是1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均不受影响。即BS﹡=ty﹡-g-tr=0.25×1200-200-62.5=37.5(10亿美元)(5)当政府购买增至250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ty﹡-g–tr=0.25×1200-250-62.5=-12.5(10亿美元)(6)导致实际预算盈余BS发生变化的原因既可有财政政策的变动,也可以有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由(2)、(3)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并未改变税率和支出水平,但由于收入的增加,实际预算盈余BS也增加了。因而用实际预算盈余BS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显然是不行的。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将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上,从而消除了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以准确反映财政政策的方向。另外,使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政策方向,还可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β=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解:政府购买减少200亿美元对收入的影响:Δy=kg×Δg=(-200)=2.5×(-200)=-500亿美元因此政府税收将减少0.25×500=125亿美元。即政府减少购买性支出200亿美元这一举措将增加200-125=75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恰好将已有的75亿美元的赤字消灭。3.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解:货币创造乘数k=≈2.464当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后,货币供给的改变量为:ΔM=k×ΔH=2.464×100=246.4(亿美元)即增加1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会使货币供给增加约246.4亿美元。
4.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为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解:(1)400亿美元的准备金派生的存款额为:(亿美元)此时货币供给为:亿美元)(2)准备率提高后,有(亿美元)此时货币供给为:M=D+Cu=2000+1000=3000(亿美元)相对于准备率提高前,货币供给减少了(亿美元)(3)中央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此举将使货币供给增加(亿美元)四、分析讨论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答:(1)所谓自动稳定器,指的是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自动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三个方面得到发挥。(2)一般而言,边际税率越高,税收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原因是:一方面,边际税率越高,繁荣时政府的税收增加就越快,萧条时政府的税收下降就越快,从抑制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个人消费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较高的边际税率会使繁荣时的开支乘数()自动减小,而使萧条时的开支乘数自动提高。所以说,边际税率越高,总需求的波动从而产出的波动就越小,其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答: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稳定经济而采取的主动性财政或货币措施。其原则是: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抑制衰退;当总需求水平非常高,经济过热以至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考虑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以避免过度繁荣。总之一句话,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追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或盈余。这种思想按其发展阶段又分三种情况: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量出为人,每个财政年度都要实现预算平衡;二是周期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政府财政在一个周期内保证预算平衡,具体说,就是以繁荣年份有意安排的盈余去弥补萧条年份有意安排的赤字,整个周期的预算盈余为零;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主张,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发展,说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单纯追求年度平衡发展至以一定经济目标为前提的预算思想,但其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功能财政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思想,这种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施行。由此观之,两种思想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为目标,而后者则将平衡目标抛在一边,认为无论预算平衡、盈余抑或是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六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答: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存款派生或货币创造的功能。所谓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量的比。设以表示货币创造乘数,表示货币供给,表示基础货币,为派生存款,、、分别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则有:将上式的分子分母都除以,则有:上式中,rc、rd、re分别为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容易看出,货币创造乘数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这三个比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货币创造乘数越大。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变动法定准备率三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另一种工具。由于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借款的成本,因而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水平和利率,影响产出和就业。此外,无政府还可通过逆经济风向地改变法定准备率以达到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目的。以上三种政策工具在实践中经常要配合使用,其中,公开市场业务以其灵活性、准确性和主动性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手段。6.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2)其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比较容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判断正误并解释1.总供求模型是微观供求模型的简单放大。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可由单个产品供给曲线的形状直接推得,但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与单个产品需求曲线的形状则无必然联系。单个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化,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则是由于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等方面的原因。另外,微观供求模型中价格与总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也有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加权平均。2.单个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长期影响要比短期的大。宏观供求模型中,价格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亦如此。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就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而言,由于弹性的完全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弹性释放越充分,价格对供给量的长期影响就比短期的大。宏观的总供给曲线恰相反:它在短期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却变得垂直。也就是说,在短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可以改变总供给的水平,但在长期却不能。3.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亦如此。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在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状态,消费者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厂商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高,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此时政府的干预也被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在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虽然经济实现了总供求的均衡,但国民收入可能要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且存在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说法,这种情况可以由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所导致。因此,要求政府积极地进行经济干预,以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4.主要地是由于对劳动市场的不同理解,使得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以萨伊定律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为前提,其必然结论就是经济总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政府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而不可能使产量、就业等实际变量发生变化。因此,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的,货币工资的变化具有“刚性”或“粘性”的特征,从而劳动市场常常是非出清的,存在非自愿失业,产出也低于潜在水平,此时,扩张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出的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起码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或存在向右上倾斜的部分。但在长期,凯恩斯主义者也倾向于同意总供给曲线垂直的说法,因为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这就使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5.根据凯恩斯的观点,非自愿失业应归因于工人自身。分析:这句话是正确的。凯恩斯认为,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他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使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这样,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将会上升,从而使劳动需求减少,相应地要求货币工资下降以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市场出清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假设,货币工资不可能向下调整,这样就造成了非自愿失业。答案1.C2.A3.D4.D5.D6.D7.C8.B9.B10.C11.A12.B13.D14.D15.B二、计算
1.设IS曲线的方程为r=0.415-0.0000185y+0.00005G,LM曲线的方程为r=0.00001625y-0.0001M/P。式中,r为利率,y为收入,G为政府支出,P为价格水平,M为名义货币量。试导出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名义货币量和政府支出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解:解IS、LM的联立方程组:消去r,易得总需求曲线方程为(保留两位小数):容易看出,名义货币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2.设总量生产函数Y=F(K,L),式中Y代表总产量,K代表总资本量,L代表总劳动量。试说明,如果规模收益不变,则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唯一地取决于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解:设生产函数Y=F(K,L)为规模报酬不变的一次齐次式,则有令y=Y/L,k=K/L,上式可写为:y=f(k)也就是说,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y唯一地取决于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k。3.如果总供给曲线为ys=500,总需求曲线为yD=600-50P,(1)求供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水平上升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PAD1ASAD03E12E0A0500550y解:(1)解方程组yS=500yD=600-50P易得P=2,y=500如图18-1图18-1(2)总需求水平上升了10%,即新的总需求水平为550单位。易知点A(2,550)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1上的一点。设AD1的方程为y=a-50P,将A点坐标代入,易得AD1的方程为YD=650-50P结合总供给曲线Ys=500易得为P=3,Y=500.4.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总需求函数为y=2000+750/P,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解:解方程组y=2350+400Py=2000+750/P易得均衡时的价格和收入分别为P=1和y=2750。
5.假定某经济社会为不含政府和国外的两部门经济,且存在以下经济关系:y=c+i,L=(0.9y-900r)P,c=90+0.9y,M=900,i=900-900r,P=1其中,y、c、i、r、M、P分别代表产量、消费、投资、利率、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求:(1)均衡利率和收入(2)若货币供给增加,超过900,收入和利率会有什么变化?(3)写出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解:(1)将消费和投资函数代入y=c+i并整理,易得IS曲线的方程y=9900-9000r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函数代入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P=L,易得LM曲线的方程y=1000+1000r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组,可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分别为r=0.89y=1890(2)LM方程亦可表示为如下形式y=M/0.9+1000r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可得r=0.99–M/9000,y=990+M容易看出,如果M增加,M>900,则r减少,r<0.89;y增加,y>1890。(3)由M/P=L,可得LM方程y=1000/P+1000r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并消去利率r,可得总需求方程y=990+900/P6.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是y=14N-0.04N2,劳动力需求函数是Hd=175-12.5(W/P),劳动力供给函数是Ns=70+5(W/P)。(1)在P=1和P=1.25的水平下,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2)求在P=1和P=1.25水平下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解:(1)当价格水平P=1时,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函数分别为:Nd=175-12.5W,Ns=70+5W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均衡就业量:N=100当P=1.25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分别为Nd=175-10WNs=70+4W解方程组可得均衡就业量为:N=100(2)从(1)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在P=1和P=1.25的水平下,均衡就业都为100单位。由y=14N-0.04N2,得此时短期产出为y=1000单位。四、分析讨论1.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是因为(1)价格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和产出水平的反向变动。如当价格上涨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投资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其次,(2)价格水平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实际财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以货币表示的资产(如现金、存款等)的实际价值将降低,人们由于变得相对贫穷而减少消费支出,也会引起总需求的下降。再就是(3)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税收负担,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将增加,从而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消费者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最后,(4)价格水平的变化还将通过影响净出口来影响总需求。如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固定汇率下降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也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2.试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答:主流学派经济学家用供给冲击解释“滞胀”产生的原因。如图18-2中,AD曲线的位置不变,短期总供给曲线ASs0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的提高)向左移动至ASs1的位置,容易看出,与原来的均衡点E0相比,新均衡点E1的价格水平提高了,产量下降了。也就是说,经济中出现了“滞胀”。图18-23.试比较IS-LM模型和AD-AS模型。答:IS-LM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标准阐释,它是在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的背景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其中,IS曲线反映产品市场的均衡要求,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在两条曲线的相交之点,两个市场实现了一般均衡,相应的国民收入即为均衡收入。与IS-LM模型不同,AD—AS模型将价格水平作为一个变量来处理,将IS、LM两曲线“合并”成一条AD曲线;该模型的分析背景亦有所扩大,对劳动市场的分析成为导出总供给曲线的逻辑基础。这些变化使得AD-AS模型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可以被用平分析更为广泛的经济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平时作业答案.docx
- 《学前教育史》作业答案及复习提纲.doc
-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doc
- 《学前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 《安全生产法》题库 附参考答案).docx
- 《安规》题库及答案.doc
- 《安规习题集》无答案版.doc
- 《宏观经济学》(刘天祥3版)各章习题答案.doc
- 《宏观经济学》(刘天祥4版)各章习题答案.doc
-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附答案(参考).doc
- 《实用急救技术》试题答案最新版.doc
- 《审计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doc
- 《家兔生产学》习题及答案.doc
- 《射频通信电路》习题及解答.doc
- 《射频通信电路》习题答案全.pdf
- 《射频通信电路设计》习题及解答.doc
- 《小企业会计准则必读》习题答案.doc
- 《小升初指南》模拟题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