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0 KB
  • 2022-04-29 14:13:39 发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库附答案.doc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绪论一、单项选择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的作者是:B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3.《批判大汉族主义》一文的作者是:A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李维汉4.《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文的作者是:AA.邓小平B.胡耀邦C.江泽民D.胡锦涛二、多项选择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ABCA.鄂伦春族B.傈僳族C.德昂族D.羌族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类型有:ABDA.盟旗制度58 B.家支制度C.民主制度D.土司制度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言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ACDA.汉藏语系B.乌尔都语系C.南亚语系D.阿尔泰语系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BCDA.土族B.维吾尔族C.藏族D.朝鲜族一、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错,(1分)在五十六个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亦有不少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约15种。除汉族、回族同语同文,满族、畲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分)2、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呈现多种状况。正确,(1分)除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一样,实行地主封建制度下的保甲制度外,在内蒙古部分地方实行的是盟旗制度。西藏地区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是家支制度(奴隶制)等。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三、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每题10分。)1、根据下列材料请谈谈当代中国的民族状况:材料1:“经解放初期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近1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材料2:“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全国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着各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其它几乎所有地区,也有居住。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居住很广,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大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市部分地区;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亦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族际流动,也居住了一些少数民族。”(1)当代中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2)当代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1)当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的国家,它由56个民族组成。(2分)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人口众多,而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258 )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由分布;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2分)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相互杂居、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难以分割。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1、(1)实践性:不论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或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理论新发展,都来自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国民族工作本身就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2分)(2)继承性:中国民族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一贯相通、一脉相承的,都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论述。(2分)(3)创新性:中国民族理论在继承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创新的。如在毛泽东的“和平过渡”的观点,就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落后民族如何实现社会变革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2分)(4)科学性:作为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科学的,是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中国民族理论也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2分)(5)世界意义:国际社会一致公认,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具有国际性借鉴意义的典范。(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2、(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民族理论新发展,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3分)(2)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3分)(3)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进行各项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论述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中国民族理论经历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之中。(2分)(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族观的优良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其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民众的大联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和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讲话,在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消灭民族压迫、获取民族解放和消灭民族内部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等问题上作出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5分)(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继承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民族问题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5分)(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特别是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上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高度。与此同时,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上,也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此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于我国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及时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战略思想,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大大地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和发展。(5分)总之,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分)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B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AA、物质关系和利益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C58 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心理认同4、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AA、共同心理认同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B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CA、土家族B、赫哲族C、基诺族D、畲族1.下列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改族称的?BA.普米族B.德昂族C.基诺族D.保安族2.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55个少数民族?CA.门巴族B.珞巴族C.基诺族D.仫佬族3.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BA.中国自古固有的B.从国外引进的C.中国近代自造的D.从外文中译造的4.中国古代历史上较多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AA.族类B.族种C.种类D.部类5.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翻译介绍西方的民族定义的是谁?AA.梁启超B.汪兆铭C.李大钊D.王明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C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血统D.共同风俗习惯7.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提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人是D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8.决定民族性质的属性是CA.语言属性B.族体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9.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CA.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长期稳定不变B.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经常变化C.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调D.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58 10.下列有关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民族素质就是民族成员的个体素质B.民族素质不具有传承性C.民族素质通过传承持续存在,基本不发生变异D.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标1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B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12.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13.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B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14.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CA.土家族B.赫哲族C.基诺族D.畲族15.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BA.西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16.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索伦族”更改为CA.土家族B.赫哲族C.达斡尔族D.畲族17.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归化族”更改为CA.土家族B.赫哲族C.俄罗斯族D.塔吉克族18.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崩龙族”更改为CA.土家族B.拉祜族C.德昂族D.畲族19.斯大林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AA、《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C、《论犹太人问题》D、《崩得在党内的地位》20.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BA.蒙古族B.东乡族C.裕固族D.土族21.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DA.满族B.东乡族C.赫哲族D.藏族22.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B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23.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最易于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D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24.原则上我国公民在年满多少岁时便不可以更改民族成分BA.18岁B.20岁C.没有年龄限制D.22岁25.一个村集体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应该报请哪一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批BA.县(自治县、县级市)B.地区(自治州、地级市)58 C.省(自治区、直辖市)D.国家民委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BCD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AD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ABC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心理认同D.共同血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ACDA.自称B.泛称C.史称D.他称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解放后改称的?BCA.京族B.德昂族C.毛南族D.满族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解放后改称的?BCDA.朝鲜族B.俄罗斯族C.佤族D.壮族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ABCDA.民族特征B.民族源流C.民族意愿D.就近认同6.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ABCDA.内容丰富B.表述通俗C.归纳科学D.符合实际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ACDA.民族生物属性B.民族精神属性C.民族自然属性D.民族社会属性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ABCA.经济结构B.人口结构C.文化结构D.阶级结构9.民族结构特点有ACDA.整体有机性B.相关同步性C.稳定静止性D.调控可塑性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ABCA.人口·身体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C.科学·文化素质D.知识·审美素质11.民族素质特点有ABA.群体性B.积淀性C.不可传承性D.单项指标性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D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58 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2、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3、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4、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5、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6、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7、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8、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9、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10、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答:(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分)。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括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2分)。(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2分)。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形态的变化而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2分)。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文化高度发展、人全面发展而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极明白合理的时候,宗教才会自行消亡(2分)。2、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是什么?答:(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分)。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与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1分)。(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3分)。(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宗教节庆、礼仪、禁忌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有些民族的民族心理受宗教心理影响较大(4分)。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答:(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2(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2分)。(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3分)。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答:一是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分);二是民族源流是重要的历史源流(3分);三是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3分);四是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2分)。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58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BA、原始社会B、奴隶制社会C、封建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C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B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B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A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DA.氏族B.胞族C.部落D.民族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AA.战争.暴力冲突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私有制的出现D.产品交换的发展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A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B.人类产生时C.原始社会初期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A)的分离。A.城市和乡村B.农业和手工业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AA.氏族-部落-民族B.胞族-氏族-民族C.胞族-部落-民族D.部落-胞族-民族6.(D)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A.氏族B.胞族C.部落58 D.部落联盟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B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BA.苗族B.回族C.瑶族D.畲族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阶级斗争C.民族精神D.经济发展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CA.氏族B.部落C.种族D.民族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CA.氏族B.部落C.民族D.种族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B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分化.组合形成的?DA.藏族B.蒙古族C.日本大和民族D.美国美利坚民族58 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AA.阶级消亡B.国家消亡C.民族消亡D.家庭消亡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C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来看,民族的发展是AA.是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B.是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C.使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D.民族的物质发展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AA.民族属性B.民族关系C.自然环境D.社会环境18.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C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D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BA.民族属性B.民族关系58 C.民族结构D.民族素质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BA.人口结构B.经济结构C.政治结构D.文化结构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属于BA.民族组合B.民族消亡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D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BCDA、中国人式B、希腊人式C、罗马人式D、德意志人式2、部落的二重性是CDA、血缘关系B、地域关系C、人们共同体形式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CD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ABC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滞后式发展1.以血缘为纽带的是ABCA.氏族B.部落C.胞族D.民族2.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ABC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军事冲突3.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CD58 A.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C.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D.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4.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ABC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的民族形成典型途径是BCD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B.罗马人式的途径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D.希腊人式的途径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ABC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阶级斗争C.民族精神D.人口发展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经济发展B.政治发展C.文化发展D.人口发展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ABC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10.民族素质包括ABCDA.科学文化素质58 B.思想政治素质C.心理意识素质D.身体素质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CD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CD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ABCA.民族同化B.民族分化C.民族融合D.民族组合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ABCD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BC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飞跃式发展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ABCDA.发生的时间不同B.发生的范围不同C.发生的结果不同D.实现的途径不同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是ABCD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B.国家政权的性质58 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D.社会伦理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特点的是ABCD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ABC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B.民族发展停滞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1、错,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2、错民族和国家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3、错属于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即次生形态民族。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1、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2、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3、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4、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5、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6、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7、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8、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答:(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分)。(2)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分)。(3)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3分)。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答:(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分)。(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2分)。(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2分)。(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2分)。(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2分)。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答:(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分)。(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58 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分)。(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2分)。(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2分)。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答:(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一、单项选择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B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BCD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BCD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58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B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BCD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BCD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BCD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BCD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一、判断正误题(先判断,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正确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3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三、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58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第四章 民族问题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B)。A、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B、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C、民族整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D、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C)。A、民族矛盾B、民族的社会原因C、民族差异D、民族交往1.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说明发展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其中(B)是两个重要的平行发展过程。A.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B.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D.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2.民族的发展表现于诸多方面,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它既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A.社会政治发展B.社会文化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D.军事发展3.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人口的增长C.民族文化的传播D.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间的民族关系58 D.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D)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A.民族分化B.民族同化C.民族歧视D.民族压迫6.下列有关民族与阶级关系的看法中正确的是(B)A.消灭民族压迫并不必然要消灭剥削制度B.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C.民族压迫主要是由于民族差异性造成的而与阶级关系联系不大D.阶级问题的存在时间要比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要长7.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A.民族分化B.民族组合C.民族差异D.民族融合8.下列与民族特征有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A.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民族特征会像社会阶级关系和生产方式更替那样急剧迅速地变化C.民族特征之间的差异问题可以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解决D.民族的特征仅在阶级社会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起作用9.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C)A.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B.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C.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D.各民族间在经济生活中还未实现共同富裕10.(C)是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与调控系统,其运行直接影响各民族社会利益的多寡得失及至生存与发展。A.非政府组织B.相关国际组织C.国家政权D.民间社会团体组织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论述中正确是的(D)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完全消失B.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尚存的阶级斗争并不会再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C.社会主义时期,像私有制社会那种造成民族问题的许多社会因素依然存在58 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以往已经不同了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A)A.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B.解决东部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问题C.国家怎样向民族地区给予更多公共财政支持的问题D.各民族间由于某些思想观念引起的现实的矛盾和纠纷13.在民族问题上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持(C)。A.经济发展优先原则B.人权优先原则C.主权原则D.政治优先原则1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个民族至少有代表(D)人参加。A.5人B.3人C.2人D.1人15.在我国,凡人口在(B)以上的民族均有人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委员。A.200万人B.100万人C.50万人D.10万人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事务专门机构叫做(C)A.民族事务委员会B.民族宗教委员会C.民族委员会D.民族工作办公室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就是(A)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B.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D.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ABC)A、民族利益B、民族权利C、民族发展问题D、民族矛盾问题58 2、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ABCD)A、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B、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C、国家1.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ABCD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2.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是(CD)A.文化因素B.经济因素C.自然因素D.社会因素3.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地,民族关系主要包括(BCD)A.军事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文化关系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D)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间的民族关系D.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BC)A.民族认同B.民族利益C.民族权利D.民族意识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ABC)A.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民族将与国家一同消亡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首先消灭(CD)A.民族组合B.民族同化58 C.剥削制度D.阶级压迫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ABC)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B.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问题就是民族问题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ABCD)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C.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D.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BCD)相关A.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B.民族的跨国分布C.经济全球化的过程D.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与保护11.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BCDA.必须优先解决经济利益问题B.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C.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D.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12.为了使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至少包括(ABD)等具体形式。A.和平改革B.和平协商C.民族自治地方建设D.直接过渡1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而(ABD)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代表表决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BCD)A.中华复兴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58 B.中华复兴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C.中华复兴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文明衰落与中华民族危亡而言D.中华复兴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与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D、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错误。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什么是民族问题?2、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3、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什么联系?5、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哪些区别?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2、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1分)。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自然原因有: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社会原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3、(1)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2)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3)思想观念的影响,会导致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4)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也会导致民族问题并使之长期存在。4、私有制下,阶级社会中,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因为:①阶级关系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的关系。②每个民族内部有不同的阶级。③民族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④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阶级的消灭。5、①所属历史范畴不同。②内容与含义不同。③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范围更广,④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复杂,⑤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1、(1)普遍性: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大凡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到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牵涉到民族的利益。(2)长期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3)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表明了它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对民族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且是漫长的。(4)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应。(5)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五章 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一、单项选择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个朝代?AA.秦朝58 B.汉朝C.元朝D.明朝2.在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史诗里,D族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故事光辉灿烂。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A.土家B.赫哲C.苗D.蒙古3.19世纪70年代,B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只剩300多人。A.土家B.赫哲C.苗D.布依4.1840年以后,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成中的D时期。A.起源时期B.孕育时期C.自在发展时期D.从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期5.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邓恩铭是B族的。A.土家B.水C.苗D.布依6.对西藏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在下列哪个朝代确定的?AA.唐朝B.元朝C.西汉D.清朝7.吐蕃在下列哪个朝代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BA.唐朝B.元朝C.西汉D.清朝二、多项选择1.满族建立了统一全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历史贡献:ABCD58 A.统一台湾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C.对西藏的社会进行了改革D.改土归流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2.宋元明清时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与汉族的宋朝相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ABCA.契丹族建立的辽朝B.党项族建立的夏朝C.女真族建立金朝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3.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ABCDA.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B.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C.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D.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4.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还包括:ABCDA.经济安全B.文化安全C.科技安全D.国防安全5.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主权原则表现为:ABCA.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D.对国外民族问题的干涉权,有权插手别国的民族事务6.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ABCA.国家的长期统一B.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体戚与共关系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7.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ABCDA.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歪曲历史,混淆视听B.建立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C.三股势力内外勾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进行破坏活动D.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关注,寻求国际支持等58 8.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的旗帜。ABCDA.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B.坚定地维护民族的团结C.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D.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9.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ACDA.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B.国家统一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C.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的可靠保障D.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10.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积极践行以下几点:ABCD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B.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C.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D.继承和发扬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1、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简述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只是强调经济问题的解决,忽视政治问题的解决,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抓政治问题的解决。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现实中,很多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有这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同时、由些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也给民族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的难度。所以,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因素和引发其产生的历史根源。(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交织。这在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两者的交织往往加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也增加了民族问题解决的难度。(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一般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纯属一国内部事务,但种种原因致使民族问题国际化。在我国民族问题中,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的勾结,以及西方某些大国以人权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往往导致民族问题呈现除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的特点。2、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如何?(1)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才能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58 (2)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民族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消除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巩固民族关系向融洽和睦的方向发展。(3)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有时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纷会以政治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只是强调经济问题,忽视政治问题,那就不能真正解决民族问题,难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抓政治问题的解决,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同样不能很好地解决。3、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正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把握三个方面:(1)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康乾盛世”,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让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前列。(2)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3)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民族的繁荣昌盛必须保持自己文明的历史延续性,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后来因为发展的缓慢,曾经陷于“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因此,激发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当前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三、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高度集中概括,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途径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正是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巨大发展。(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各个民族平等地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反映了人民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最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充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为各民族繁荣发展。(3)中国的历史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可以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条由近代百年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解放;正是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使中国各民族人民摆脱了剥削社会制度的枷锁,走上了经济文化繁荣的康庄大道。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必由之路。同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第六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哪个朝代?AA、秦朝B、汉朝C、元朝D、明朝2、史传黄帝居于“昆仑之丘”,其祖先活动于羌戎民族居住的地方,那里是D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陕甘宁一带D、青藏高原东部3、麦类的种植技术,首先产生于BA、新疆盆地B、青藏高原C、黄河流域D、松嫩平原4、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包括了各民族地区许多次英勇的反帝斗争,终于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彻底破产;并终于在A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A、1911B、1917C、1919D、19495、B族的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之一。A、土家B、水C、苗D、布依1.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看,民族平等观念是在B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C.封建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D.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58 2.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A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奴隶主阶级D.封建地主阶级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B年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A.1840B.1844C.1855D.1848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C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5.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是在C一文中。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D.《德意志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认为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和压迫关系的制度根源,马恩曾在C一文中提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A.《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共产党宣言》D.《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7.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A。A.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B.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C.主张和坚持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8.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其核心是A。A.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B.同一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团结C.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团结D.同一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团结9.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A。A.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B.奴隶主阶级的民族平等观C.封建地主阶级的民族平等观D.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10.国家制定了少数民族节日放假制度,建立了每D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制度。A.2年58 B.3年C.4年D.5年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C年举办一次。A.2年B.3年C.4年D.5年12.《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者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是在B年颁布的。A.1950B.1951C.1978D.197913.权利和义务最根本的区别是A。A.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B.权利必须享受,义务可以放弃C.权利具有广泛性,义务不具有广泛性D.义务具有广泛性,权利不具有广泛性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满族建立了一统全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历史贡献:ABCDA、统一台湾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C、对西藏的社会进行了改革D、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2、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ABCDA、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B、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C、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D、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3、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国防安全,还包括:ABCA、经济安全B、文化安全C、科技安全D、家庭安全4、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主权原则表现为:ABCA、对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D、对国外民族问题的干涉权,有权插手别国的民族事务5、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ABCDA、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歪曲历史,混淆视听B、建立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C、三股势力内外勾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进行破坏活动D、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关注,寻求国际支持等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有ACD。A.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B.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不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C.主张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ABD。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C.允许少数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58 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3.民族平等的意义包括BCD。A.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B.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C.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D.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4.联合国关于种族和种族关系的三个公约反映了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这三个公约是ACD。A.《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B.《防范种族歧视、种族灭绝公约》C.《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D.《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5.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BC。A.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法律原则B.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C.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D.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行政原则6.我国法律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益,其中包括BCD。A.允许各民族公民进行各种集会、游行、示威活动B.允许民族地区享受国家在税收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C.允许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D.允许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7.我国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经济权利包括ABD。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的权利B.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利C.民族自治地方无条件地要求上级财政进行照顾的权利D.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利益补偿的权利8.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ABC。A.政策保障B.司法保障C.行政保障D.立法保障9.1979年以后,为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我国采取了多项行动,其中包括BCD。A.“上去下来”B.“对口支援”C.“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专项行动”D.“兴边富民行动”10.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存在着以下权益关系ABC。A.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B.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C.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D.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不平等权益11.用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ABC。A.强化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B.自觉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8 C.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办事D.使用所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判断正误(每题2分。)1、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对2、维护祖国的荣誉,还包括去努力赢得祖国的荣誉。对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对4、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对5、我国的民族问题不仅是我国的内部事务,欢迎一切外部势力帮助我国解决民族问题。错四、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台湾本是中国领土,荷兰殖民者趁明王朝衰落之机侵占,郑成功将其收复。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割据。郑经死后,台湾政局不稳,人心惶惑无定。乾隆收复了台湾,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和建设。2、从康熙起,历经雍正到乾隆的70年间,清王朝先后在新疆进行了多次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新疆的统一局面。3、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4、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已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5、我国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相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共有邻国13个,陆地边界线22000多公里。维护国家安全就必须是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边疆应成为铁壁铜墙。1、错,将乾隆改成康熙2、3、4、对5、错,邻国15个五、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或者来自邻国,或者来自大国,或者来自国际组织。邻国或者大国的关注,直接代表着关注国的国家利益、立场。国际组织的关注,往往是在某些大国操纵下发生的,因而也往往是代表一些拥有话语权的国家的利益、立场。2、国内任何民族、任何公民的正当权利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在具体实现这种保护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因此,公民个人和民族单元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3、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4、“国际干预”往往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进行,但这种干预并非是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合法与正当的解决之道。5、国家主权可能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可能在错误处理民族问题中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我们应顺其自然。1、对。由于一些国家的利己行为,国际关注往往加剧他国内乱,不仅未能有效地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的人权,反而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2、错。国内任何民族、任何公民的正当权利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在具体实现这种保护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但是,无论公民个人还是国内民族单元,都不是国家的全体。因此,公民个人和民族单元的利益都只是国家的局部利益。由各民族共同利益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3、对。说明侵略战争对我国民族的伤害,也说明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安全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4、对。实际上,“国际干预”有时能收到一些客观效果,合法的干预是需要的,但有时却成为西方大国借以干涉他国内政、谋取政治军事利益的一种手段,因而适得其反。无论是对国际秩序的稳定,还是对被干涉国的利益,都有着负面影响,有的甚至造成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很多时候,西方式的“人道主义干预”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那些不尊重国家主权的强制干预,不仅不能解决事端、缓和冲突,反而大大激化矛盾,使局势火上浇油,致使世界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化,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不安。这些也说明坚持民族问题是一国的内部事务,说明坚持在民族问题上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5、错。国家主权可能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可能在错误处理民族问题中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我们必须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捍卫国家的主权。六、名词解释(每题4分。)1、“华夏”2、“四裔”1、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公元前21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58 史称夏朝。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周。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2、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东边的民族被称为“夷”,西边的民族被称为“戎”,南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北边的民族被称为“狄”。“四裔”与“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每题10分。)1、“17世纪初期至18世纪后期的150年间,原生活于我国伊犁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曾经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在饱受沙俄奴役和欺凌之后,思念家乡,思念故土,土尔扈特人毅然在渥巴锡汗率领下返回祖国。1771年1月5日,他们击溃了平时欺凌他们的沙俄殖民军,焚毁了不能带走的全部物产,33000多户169000多人一起踏上回归的征程。前有拦截,后有追击,还要受严寒和饥饿的煎熬。经过半年艰苦历程,回到祖国,只剩下15000多户,7方多人,牺牲过半。土尔扈特人不畏难险万里迢迢回归祖国,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锡伯族原生活在东起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自嫩江、南至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清朝,锡伯族被编入八旗。1764年,为守护祖国的西部边疆被派遣至新疆戍边。他们在新疆一边练兵习武,一边开挖水渠引伊犁河水,在大渠两旁开荒种田。19世纪初,张格尔入侵新疆煽动叛乱。英勇善战的锡伯营官兵奉命随同清军平定了叛乱。19世纪中叶,锡伯族人民配合清军收复新疆,英勇地捍卫了祖国的西部边疆的安全。”答:这段材料说明,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长城。居住于我国辽阔疆域的各族人民,通过爱国主义精神世世代代凝聚在一起,共同为祖国的统一与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爱国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2分)纵观历史,历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而且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原因就在于那种始终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主线而发展和丰富的,各种民族精神现象都建立在爱国情结这一共同点上。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自尊品格;继承和发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意识;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和振兴国家的民族自强信念;继承和发扬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继承和发扬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2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续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2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发挥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2分)八、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它们是?2、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哪些?1、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2.5分),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2.5分),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2.5分),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2.5分)。2、第一,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多处祖国的边疆,人员出人境方便,敌对势力可以选择边境地区为通道。西部边境地区相邻的境外,也是三股势力活跃的地区,因此,作为境内外交往的“前沿”和“通道”,更易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和行动侵扰。(3.5分)第二,历史原因。近代以来,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一是从东南面的海上,一是从西部的边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部时,不仅烧杀抢掠、占地勒索,而且在西部培植分裂中国的势力,并怂恿、支持他们进行分裂活动。历史上形成的分裂活动仍在继续。(3.5分)第三,文化原因。边境地区与境外相邻地区往往文化相近、宗教相同,敌对势力有时也利用这些作为渗透、破坏的条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与境外有关民族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境外敌对势力有时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渗透活动。(3分)58 九、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国56个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定,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对于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2分)①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2分)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往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一体、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前提基础。(1分)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权。不仅汉族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生存困境之中,其他民族人口的下降也十分惊人,一些弱小民族更已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期间,把沿江居住的赫哲族强行迁至人兽罕迹的沼泽地区,无法捕鱼狩猎,冻饿交加、疾病肆虐,大量死亡。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抗日战争的八年之间,我国各民族同胞有3500多万人伤亡。(1分)今天,13亿人民的共和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半个世纪以来,各族人民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比例高于汉族。13亿血肉同胞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共享“天伦之乐”。这个大家庭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这个大家庭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生活基地,有在五千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统一的强大的国家为各民族提供了安全生存的条件,不断发展的条件。对外有能力抗侵略抗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对内有办法抗灾害、保稳定,保护各民族人民的安宁。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也将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幸福安定的条件。(1分)②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2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以史为证,唐朝是最典型的例子。唐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最有生气的朝代,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统一便有力量,有了力量便会有地位。所以北方各族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或“天至尊”;南方百越诸族称赞贞观年间民族团结的盛况为“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约占十分之一。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各民族间空前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更得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纵观中华文明史,千年传统连绵不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社会的发展得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保障。(1分)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汉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民族,尤其是许多原来处在奴隶制、农奴制,甚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都实现了直接过渡,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其基本前提,就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共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从东部沿海带动的改革开放,到以民族地区为主的西部大开发;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六号安全返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重要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如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发展与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需要国家进一步在统筹中提供。归根结底,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障,在于国家统一。(2分)③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2分)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尊严是56个民族的共同尊严。尊严,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民族更是至关重要的。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是我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共同需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祖国强大的前提首先是国家统一。(1分)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巳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割据,一片黑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了“东亚病夫”,任人宰割,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伤害,今日想来,仍会令人悲愤。因为失去了尊严,就意味着受欺压凌辱,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应有的地位和形象。(1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不仅已经站起来,而且正在富起来,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平发展走向未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还要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统一与民族感情、民族意志的关系。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生存条件,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可能。(2分)总而言之,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58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2分)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的行为。”①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国家安全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保证。对我国而言,国家安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华民族成员,都必须时刻维护祖国的安全。从广义上讲,国家安全的危害包括来自外部的军事人侵、干涉和国内敌对势力进行的破坏、颠覆、暴乱以及这两种力量勾结进行的相关活动。我国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相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共有邻国15个,陆地边界线22000多公里。维护国家安全就必须是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边疆应成为铁壁铜墙。同时对敌对势力利用其他手段包括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分裂和破坏活动,必须严加防范,坚决回击,因为这也与祖国的安全息息相关。(4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有新的国家安全观,因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有传统因素,也有许多新的因素。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许多方面,并且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同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4分)②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祖国的荣誉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与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和国际地位息息相关,也是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根本支点和崇高标志。在国际场合,公民的言行代表着祖国,应当自觉维护人格、国格,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各族公民应该努力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只能为祖国争光,不要给祖国丢脸。在国内,各族公民要牢固树立国民意识,树立共和国公民和国家主人的观念。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地为国家的昌盛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从而内强中华民族素质,外树中华民族形象。(4分)维护祖国的荣誉,还包括去努力赢得祖国的荣誉。祖国的尊严和形象以每个公民的行为为基础,尊严靠全体人民体现,形象靠全体人民铸造。因此,各民族人民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与追求,在各个领域努力为国家赢取荣誉。(4分)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基础,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系统。在国际环境下维护祖国利益,主要表现为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发展的不可侵犯性。这个层面的国家利益也表现为对本国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表现为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同世界各国加强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以实现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的。就国内而言,国家利益本质上与各层面的人民利益不可分割。无论个人利益还是各民族的群体利益,都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国内任何民族、任何公民的正当权利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在具体实现这种保护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但是,公民个人和民族单元的利益都只是国家的局部利益。由各民族共同利益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当局部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局部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能把个人或者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4分)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D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2、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主张相类似的事物应该受到相类似的对待,不相同的事物应该依据它们的不同而予以不相同的对待思想家是:CA、伯纳狄克特·斯宾诺莎B、约翰·利尔本C、亚里士多德D、让·雅克·卢梭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B一文中,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明确表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A、《世界人权宣言》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C、《独立宣言》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民族平等作为一种政治要求,是D革命的产物。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无产阶级D、资产阶级5、在当代中国,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只有A才能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和发展。A、发展B、和谐C、团结D、互助5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C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A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B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B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AA.44个B.45个C.46个D.47个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民族自治地方是CA.民族乡B.民族镇C.自治县D.自治市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B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58 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A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D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DA.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在实践中具有:BDA、民族性B、时代性C、文化性D、阶级性2、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ABA、私有制B、阶级C、民族D、生产力3、通过立法程序确认民族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其内容主要体现在:ABA、权利的授予B、防止权利被侵害C、义务的授予D、防止义务被侵害4、经济权利包括:ABCDA、各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经济的权利B、少数民族享有国家赋予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权利C、少数民族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的权利D、少数民族公民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的权利5、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平等权利包括:ABCDA、政治权利B、经济权利C、文化权利D、接受教育权利等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ABCD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ABC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自治地方内部民族关系58 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ABC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繁荣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BCD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5.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BCDA.民族成份B.民族分布C.民族关系D.历史状况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ABDA.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C.文化因素与历史因素的结合D.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7.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D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ABCDA.理论依据B.实践依据C.国情依据D.民族特点9.中国在选择保证少数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上,没有走前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道路,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在下面哪些方面的国情不同ACDA.两国历史不同B.两国经济基础不同C.民族分布不同58 D.革命发展模式不同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ABDA.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B.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区内辖有一个或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C.在民族自治区内辖有的民族乡D.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11.下面哪些权利属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ABCD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自治民族事务的权利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由民族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报请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权利。D.在执行国家税法时,除应由国家统一审批的减免税收外,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税收,经自治区或省批准,自治机关可实行减税或免税。三、判断正误(每题2分。)1、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对2、民族平等观念是无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错3、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赋予同等保护的权利。对4、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对5、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对四、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民族平等作为一种政治要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民族平等的口号是在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伴随着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并且与通过民族运动力图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直接相关。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3、资产阶级的民主仅仅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他们的平等是在承认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的合理性前提下而言的,而私有制这种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4、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5、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各自独立的。1、错误。民族平等作为一种政治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民族平等的口号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并且与通过民族运动力图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直接相关。2、错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3、4、正确。5、错误。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权利往往要落实在个体身上,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比如:选举中按民族成分确定代表名额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国家法律对各民族的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给予了充分的保护五、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2、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本身就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3、平等与平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5、平等的结果要求平等的机会。1、正确。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58 集体权利往往要落实在个体身上,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比如:选举中按民族成分确定代表名额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国家法律对各民族的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给予了充分的保护。2、错误。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本身都并不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但是,这些差异和差距却可以成为产生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尤其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如果长期不能够解决,这不但会成为民族之间不满和摩擦的根源,而且也将阻碍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3、正确。平均意味着对于不同的客体无视其条件,不加区别地要求绝对等同,强调结果的绝对一致。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平均主义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小农经济有密切的联系。4、正确。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他离不开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和互助的良好关系。5、错误。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六、名词解释(每题4分。)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中。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平等是最基本的理论原则。七、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每题10分。)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答: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如材料所述。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八、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1、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2、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其基本含义有三: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九、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58 1、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马克思主义承认利益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各民族既有共同利益,但同时又都分别构成为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或利益主体。为此,民族的权益实际上包含着民族权利与民族利益的一致性。在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理论及其实践过程,既有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普遍性,又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在当今世界,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国际上有许多关于少数人权利或者少数人群体权利的国际法文件和规定,并强调了对于少数人或者少数人群体免遭歧视和侵害的权利。少数民族作为具有某种特质的群体,虽然在人口数量上不具有优势,但是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理应享有各项平等的权利。也正是因为他们人口少,在面对着“多数人”集团及其利益受保护的情况下,自身的权益容易受到影响。(2分)因此,保障少数民族免遭歧视和侵害、保护他们的平等权益问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所关注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成为国际人权体系中对现存普遍人权标准的补充。它的实施基于对普遍人权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普遍人权的保护程度。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也是调整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的有力手段。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平等权利是衡量民族平等的关键内容。我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各民族平等权利合法权益的保障,并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通过政策、司法、行政举措等途径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C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2、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B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3、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B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4、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AA、44个B、45个C、46个D、47个5、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B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6、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A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ABC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自治地方内部民族关系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2、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ABC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3、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BCD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4、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BCDA、民族成份B、民族分布C、民族关系D、历史状况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ABCDA、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结合B、自治机关的“二重性、民族化”C、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D、民族自治权的广泛性6、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D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58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三、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我国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错误。我国的我国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2、选拔、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错误。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3、“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错误。“散居少数民族”还指居住在自治地方内,但未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4、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错误。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应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来担任,但不能排斥使用其他民族的干部。5、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错误。只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6、汉族公民可以担任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正确。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8、目前我国共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另外有将近1200个民族乡。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已经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目前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4%左右,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的13%左右。正确。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2、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3、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有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4、自治机关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民族化,即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二是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含义?(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任何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只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和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民主原则;(2)平等原则;(3)法制原则;(4)实事求是原则(5)团结统一原则(6)发展繁荣原则。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的内容?(1)建立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利;(4)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每个要点各2.5分)5、如何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4)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每个要点各2分)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1)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2)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3)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4)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每个要点各2.5分)六、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分)(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58 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4)总结与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论述清晰另加1分)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B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BCD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BCD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B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BCD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BCD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BCD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三、判断正误(每题2分。)1、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对2、“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对3、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错四、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错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若不涉及民族性的内容,那么只能说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只有当两个民族在交往的时候涉及了民族性的内容,那么才可以说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还没有很快被推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尚未建立。当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成。五、名词解释(每题4分。)1、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58 六、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要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个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推翻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上的:(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5、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社会主义民族平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每个要点2分,对每个要点作简单分析2分)第十章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各民族一律平等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BA、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B、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C、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D、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国家统一1.A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A.2003B.2004C.2005D.20062.新世纪新阶段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其精神实质是:AA.要进一步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B.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C.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D.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8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BA.民族分裂运动的挑战B.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强经济、文化发展C.民族关系不协调、民族冲突频频发生D.阶级矛盾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B的钾盐占全国的90%以上。A.宁夏B.青海C.新疆D.内蒙古5.A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展开。A.2000年B.1999年C.2003年D.1998年6.西部地区包括我国B个省、市、自治区A.11B.12C.13D.147.我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D.民族和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西部大开发地理范围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即,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和ABCDE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E、宁夏回族自治区F、山西省2、地处东、中部但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待遇三个自治州是ABCA、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B、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C、延边朝鲜族自治州D、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有ACDA、西气东输B、三峡工程C、青藏铁路D、西电东送E、沿边开放1.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BA.共同团结奋斗B.共同繁荣发展C.发展民族经济D.提高民族素质2.胡锦涛同志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ABA.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B.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来C.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D.切实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ABCDA.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是现阶段中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58 C.是缩小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需要D.是缩小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需要4.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需要:ACDA.坚持以政策性投入与商业性投入相结合的原则B.坚持以商业性投入为主的原则C.坚持以政策性投入为主的原则D.支持民族地区通过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5.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的中心任务是:ABC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破除一切阻碍和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D.破除一切阻碍和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政治体制6.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内蒙古的AB占全国的90%以上。A.稀土B.铌C.钾盐D.煤7.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包括:ABCA.建立了以资源为主体的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B.建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C.建立了以铁路为骨架,以公路为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D.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局面三、判断正误题(先判断,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错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的稀土、铌占全国的90%以上,青海的钾盐也占全国的90%以上,贵州、广西的铝土矿占全国的30%以上,新疆、内蒙古的煤炭远景储量分别占全国的第一、第二位。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正确。3、正确。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称“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会上首次提出。(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民族工作主题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共同团结奋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没有共同繁荣发展,就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四、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58 (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开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对口支援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干部队伍建设、技术培训、边境贸易、发展外向性经济等方面。(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国家帮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用好国家的政策,增强造血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少数民族使用语言种类达到C种以上。A.60B.70C.80D.902.“锅庄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AA.土家族B.藏族C.傣族D.汉族3.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所坚持的原则是:AA.群众自愿的原则B.政府指导的原则C.坚定不变的原则D.应该改变的原则4.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是:CA.坚持改革B.扩大开放C.提高教育D.发展经济5.《玛纳斯》是哪个民族的史诗:CA.塔吉克族B.维吾尔族C.柯尔克孜族D.蒙古族58 6.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哪年举办的?D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隔几年举办一次?CA.2年B.3年C.4年D.5年8.以下不属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是:CA.婚嫁B.丧葬C.语言D.节庆9.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是:BA.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B.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C.各民族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民族风俗习惯D.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容改革和侵犯10.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AA.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B.各民族都有使用或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C.各民族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本民族语言文字D.各民族语言文字不容更改11.我国哪部法律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A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12.开创我国数学史上微积分学研究先声的是:AA.清代蒙古族明安图B.元代维吾尔族鲁明善C.明末回族马守义D.元代回族丁公振13.对文化遗产提出了真实性、情感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四个方面的是:B58 A.《世界自然遗产公约》B.《世界文化遗产公约》C.《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D.《世界遗产公约》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家民委规划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五种丛书的是DA.《中国少数民族简史》B.《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C.《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D.《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处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A.一B.二C.三D.四16.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C。A.少数民族语言文字B.当地通用的一种语言文字C.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D.汉语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被称为蒙古三大历史文学名著的是:BCDA.《蒙古史》B.《蒙古秘史》C.《蒙古黄金史》D.《蒙古源流》2.以下被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的是:ABCA.《格萨尔王》B.《江格尔》C.《玛纳斯》D.《福乐智慧》3.各少数民族对我国民族传统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哪几部是藏族医典:ADA.《四部医典》B.《脉诀》C.《药王经》D.《晶珠本草》4.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本原则是:ABCDA.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B.既保护又创新的原则C.着眼整体的原则58 D.放眼世界的原则5.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基本通用汉语的是哪些民族?ABA.满族B.回族C.壮族D.苗族6.建国后,我国本着与的原则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ACA.自愿自择B.国家安排C.有利于本民族发展D.有利于国家整体社会发展7.为什么说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ABCDA.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B.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C.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民族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8.以下哪些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ABCDA.民族性B.群众性C.历史性D.地域性9.下列几项中哪些属于我们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内容?ABCA.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B.各民族都有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C.各民族都有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D.各民族都要抛弃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选择他民族新的风俗习惯。10.下列几项中哪些属于我们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内容?ABA.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B.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C.各民族都有随着时代发展必须改革自己的语言文字的义务D.各民族都有随着时代发展必须学习汉语汉文的义务一、多项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国家民委直属高等院校6所,即,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和ABCDA、中央民族大学B、中南民族大学C、西南民族大学D、西北民族大学E、云南民族大学58 2、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享有很高荣誉的史诗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ABCA、《格萨尔王》B、《江格尔》C、《玛纳斯》D、《四部医典》E、《饮膳正要》3、《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以及民间长诗《阿诗玛》、叙事诗《召树屯》、《望夫云》等,在各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它们是以下民族的智慧结晶。ABCDA、白族B、彝族C、傣族D、维吾尔族E、满族4、少数民族热情奔放,舞蹈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如,“锅庄舞”、“孔雀舞”、“摆手舞”、“盅碗舞”等。它们分别是以下民族的人民群众所创作。ABCFA、土家族B、藏族C、傣族D、汉族E、俄罗斯族F、蒙古族5、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我国共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是东乡族、保安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和BCDEA、土族B、维吾尔族C、哈萨克族D、回族E、撒拉族6、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完成了五种少数民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五种少数民族丛书是ABCDEA、《中国少数民族》B、《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C、《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D、《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E、《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F、《中国民族理论新编》7、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增强各族群众体质的重要内容。如ABCDEFGA、抢花炮B、珍珠球C、毽球D、摔跤E、秋千F、射弩G、打陀螺H、羽毛球I、网球二、判断正误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3、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有12.4亿多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少数民族人口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有一个:壮族。4、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5、我国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政策。1、正确。2、正确。3、错误。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有12.4亿多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少数民族人口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4、正确。5、错误。我国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和政策。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简述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了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1.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其具体含义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中,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而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仰宗教而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对宗教的选择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信仰宗教的公民与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权利和义务上完全平等。(3分)2.按照宗教本身的客观规律来对待宗教徒的宗教信仰。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赖以存在的自然、社会和认识根源还没有完全消除,宗教对一部分人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宗教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所以,绝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同时,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1分)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1分)458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要求。宗教作为一种从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现象,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要按照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积极妥善地处理好;要防止激化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变革那些与旧制度相伴而生的,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适应的东西。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1分)5.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1分)6.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7.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1分)8.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1分)2、简述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状况?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信仰,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解放前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有原始宗教信仰。(一)藏传佛教 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纳西、普米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等省区。藏传佛教在藏民族中有很长的历史,公元7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地区,经过与当地传统的原始多神教——本教的长期斗争与融合,约在公元10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2分)(二)上座部佛教 傣、阿昌、佤、拉祜、布朗等民族信仰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南传佛教大约也是在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到公元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给傣族宣慰使,缅甸国王派僧团随之来传教。该教在傣族地区广泛传播,随后又传到其他少数民族中。(2分)(三)伊斯兰教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中西交流畅通,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贸易,建立清真寺,开始传教活动。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和元朝的建立,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商人、官员来到中国。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后,伊斯兰教在新疆占据了主导地位。(2分)(四)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近代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开始传入的。17世纪,基督教首先传入台湾少数民族地区。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和沙俄等国的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南北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开医院、办学校、建教堂等各种手段传教。如,法国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七大教区,修了上千所教堂,占有800万亩土地。英法美等国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民族地区也建了不少教堂,还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的神职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傈僳、怒、布依、京、朝鲜、苗、拉祜、景颇、阿昌、独龙、彝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2分)另外,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拉祜族中也有信仰佛教的,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满、达斡尔族中有部分人信仰萨满教,在苗、瑶、京、瑶、畲、仫佬、白、彝等族中有人信仰道教。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的还保留着原始的多神教信仰。(2分)四、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1、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5分)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5分)358 .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5分)2、论述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分)而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虽然因信仰而结成的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也是社会实体,但它与民族有质的区别。民族与宗教都有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然而,民族与宗教又是密不可分的。(2分)1.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过宗教信仰,也没有哪一个现代民族从来只信仰过一种宗教。(1分)2.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还在同一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3.一种宗教常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反之,一个民族也会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1分)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宗教生活只是民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的特点也只是民族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把宗教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等同和混同起来,更不能把民族特点说成是全部由宗教特点所决定的。(2分)2.许多民族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这就说明宗教信仰是可以改变的,那种认为某个民族命中注定自始至终只信仰一种宗教的说教,是没有历史和理论根据的。(2分)3.对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的态度,常常被看作是对这个民族的态度,从而使宗教和民族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2分)宗教对我国许多民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的宗教由于在我国某些民族中信仰时间很长,许多民族的某些重大的历史演变,大多与宗教的影响有关。有的宗教由于长期被统治阶级把持利用,一些宗教制度被移植到社会制度中来,成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反过来,许多世俗的社会压迫制度则披上宗教的外衣而带有“神圣”的色彩。有的宗教在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囊括了某些民族的文化成果,把它纳入宗教文化的领域而相互为用。例如,藏族的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大多被包括在藏传佛教中,常常以藏传佛教文化的形式出现。(2分)有的宗教在我国个别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在思想意识方面起了重要的联系作用。例如,在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就曾在其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起了一定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宗教不仅仅在各民族内部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同时,还进行宗教压迫和宗教歧视,他们常常利用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的不同(甚至一个宗教内部派别的不同),进行挑拨离间,制造宗教纠纷和民族矛盾。这就使宗教信仰逐渐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1分)第十二章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B)A、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B、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C、巩固民族关系D、加强民族团结2、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A)A、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3.A年,延安民族学院创办,成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摇篮。A.1941年B.1942年C.1943年D.1944年4. B年,政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创建中央民族学院。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5.目前我国共有民族院校B 所58 A.12所B.13所C.14所D.15所6.我国宪法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C”A.主任B.副主任C.主任或副主任D.所有正职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导方针是(ABCD)。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2.下列人员中,哪些属于建党初期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优秀少数民族成员:ABCDA.邓恩铭B.马骏C.张伯简D.乌兰夫3.下列哪些民族院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ABCA.西北第二民族学院B.大连民族学院C.湖北民族学院D.贵州民族学院4.下列哪些民族类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建立的:BCDA.西藏民族学院B.广西民族学院C.广东民族学院D.云南民族学院5.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该方案确定的原则有:BDA.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B.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C.以培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主,普通政治干部为辅D.既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干部培养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它包括:ABCDA.相关的正规院校58 B.各民族院校民族干部培训班C.党校、团校、干部院校等培训机构D.社会办学培训机构7.民族干部具有的基本政治业务素质应包括:ABCDA.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刻苦学习、勤奋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D.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三、判断改错(先判断,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路线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3、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是指“德才兼备”中之“才”。1、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正确。3、错误。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是指“德才兼备”中之“德”。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大意义?答: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2分)(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有着特殊作用;(2分)(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2分)(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2分)(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2分)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答: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原则和路线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社会主义新时期对民族干部的德才标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即要求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2分)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而逐步确立并且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广开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数量;(2分)(2)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2分)(3)建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制度;(2分)(4)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2分)3、社会主义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答: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努力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1分)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科学判断能力;(1.5分)(2)把握时代的能力;(1.5分)(3)创新的工作能力;(1.5分)(4)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1.5分)(5)总揽全局的能力;(1.5分)(6)领导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1.558 试卷A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A)1、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侧重依据于民族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C)2、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是。A.土家族B.赫哲族C.基诺族D.畲族(C3、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A、民族矛盾B、民族的社会原因C、民族差异D、民族交往(A)4、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A、秦朝B、汉朝C、元朝D、明朝(B)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之一邓恩铭是属于。A、土家族B、水族C、苗族D、布依族(D)6、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C)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B)8、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A、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B、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C、巩固民族关系D、加强民族团结(A)9、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A、44个B、45个C、46个D、47个(B)10、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BCD)1、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A、中国人式B、希腊人式C、罗马人式D、德意志人式E、美利坚人式(BCDE)2、除东乡族、保安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外,以下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是。A、土族B、维吾尔族C、哈萨克族D、回族E、撒拉族(ABCD)3、清王朝在开拓和巩固祖国疆域上的历史贡献为。A、统一台湾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C对西藏的社会进行了改革D、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E、设立行省制度(ABCDE)4、法律确定的我国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平等权利包括。A、政治权利B、经济权利C、文化权利D、接受教育权利等E、社会保障权利(ABC)5、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享有很高荣誉的少数民族的史诗是。A、《格萨尔王》B、《江格尔》C、《玛纳斯》D、《阿诗玛》E、《黑白之战》三、判断正误题(在括号内填写“正确”或“错误”即可,每题1分,共10分)(错误)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错误)2、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错误)3、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错误)4、民族平等观念是无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错误)5、我国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58 (正确)6、“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确)7、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路线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错误)8、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错误)9、“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错误)10、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2、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1分)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1分)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1分)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1分)3、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1分),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1分),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分)。4、“华夏”是指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1分)公元前21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1分)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周。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1分)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1分)5、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分);(2)民族源流是重要的历史源流(3分);(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3分);(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2分)。2、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分)。(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分)。(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2分)。(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2分)。3、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2分)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2分)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2分)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2分)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2分)六、论述题(共20分)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分)(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2分),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2分)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1分)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分)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1分)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1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1分)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1分)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1分)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1分)(4)总结与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分)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1分)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58 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1分)(论述清晰另加1分)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2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2分)。2、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1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1分)3、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1分)5、“四裔”: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1分)东边的民族被称为“夷”,西边的民族被称为“戎”,南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北边的民族被称为“狄”。(2分)“四裔”与“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分)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每个要点各2分)2、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称“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2分) 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会上首次提出。(1分)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1分)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1分)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1分)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民族工作主题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2分)共同团结奋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分)没有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没有共同繁荣发展,就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3、简述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了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1)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其具体含义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中,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而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仰宗教而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对宗教的选择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信仰宗教的公民与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权利和义务上完全平等。(3分)(2)58 按照宗教本身的客观规律来对待宗教徒的宗教信仰。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赖以存在的自然、社会和认识根源还没有完全消除,宗教对一部分人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宗教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所以,绝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同时,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1分)(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1分)(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要求。(1分)(5)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2分)(6)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2分)六、论述题(共20分)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2、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3、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1分),在长期的物质资料(1分)和精神产品的生产(1分)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1分)。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2分)这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未来。(2分)5、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1分),通过民族的分化(1分)、同化、组合(1分)而形成新的民族(1分)。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大意义?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2分)(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有着特殊作用;(2分)(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2分)(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2分)(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2分)2、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58 )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每点1分,整体论述3分)3、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分)。(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2分)。(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2分)。(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2分)。(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2分)。六、论述题(共20分)1、论述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分)而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虽然因信仰而结成的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也是社会实体,但它与民族有质的区别。民族与宗教都有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然而,民族与宗教又是密不可分的。(2分)1.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过宗教信仰,也没有哪一个现代民族从来只信仰过一种宗教。(1分)2.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还在同一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1分)3.一种宗教常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反之,一个民族也会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1分)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宗教生活只是民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的特点也只是民族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把宗教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等同和混同起来,更不能把民族特点说成是全部由宗教特点所决定的。(2分)2.许多民族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这就说明宗教信仰是可以改变的,那种认为某个民族命中注定自始至终只信仰一种宗教的说教,是没有历史和理论根据的。(2分)3.对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的态度,常常被看作是对这个民族的态度,从而使宗教和民族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2分)宗教对我国许多民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的宗教由于在我国某些民族中信仰时间很长,许多民族的某些重大的历史演变,大多与宗教的影响有关。有的宗教由于长期被统治阶级把持利用,一些宗教制度被移植到社会制度中来,成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反过来,许多世俗的社会压迫制度则披上宗教的外衣而带有“神圣”的色彩。(2分)宗教在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囊括了某些民族的文化成果,把它纳入宗教文化的领域而相互为用。例如,藏族的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大多被包括在藏传佛教中,常常以藏传佛教文化的形式出现。(2分)有的宗教在我国个别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在思想意识方面起了重要的联系作用。例如,在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就曾在其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起了一定的联系和促进作用。(2分)宗教不仅仅在各民族内部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同时,还进行宗教压迫和宗教歧视,他们常常利用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的不同(甚至一个宗教内部派别的不同),进行挑拨离间,制造宗教纠纷和民族矛盾。这就使宗教信仰逐渐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1分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