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 KB
- 2022-04-29 13:54:3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系统解剖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学一、骨学总论、躯干骨(一)名词解释1.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2.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3.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4.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5.由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二)选择题1.E2.B3.A4.B5.D6.C7.E8.A9.E10.D11.B12.B13.E14.B15.D16.C17.D18.A19.ABCDE20.BCD21.ABCD22.ACD23.ADE24.ABE25.ACE26.BD27.CE28.ABC(三)填空题1.关节骨骼肌2.扁骨不规则骨3.干骺端骺线4.骨膜骨髓5.表面内部6.骨髓腔松质间隙7.红黄8.胸骨肋9.椎体椎弓10.椎孔椎管11.椎体肋凹横突肋凹12.横突孔分叉13.板状水平后伸较宽14.岬骶角15.胸骨柄剑突16.第2肋肋17.肋骨体内面近下缘处肋间神经和血管18.长扁(四)问答题151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配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配布于骨的内部。骨膜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2.椎骨的共同形态一般具有椎体、椎弓、椎孔和突起。椎体位于椎骨的前份,呈短圆柱形。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是弓形骨板,可分为椎弓根和椎弓板二部分。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1个棘突、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3.颈椎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关节突的关节面几呈水平面。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有椎体钩。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横突孔。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4.活体上能摸到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第7颈椎棘突、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弓、骶角。5.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体的连结处,微向前突,可在体表扪及。它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二、颅(一)名词解释1.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2.是下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含气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3.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4.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5.新生儿由于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二)选择题1.D2.B3.E4.A5.C6.E7.A8.C9.D10.E11.B12.C13.D14.A15.C16.B17.E18.C19.D20.A21.ACE22.ABCDE23.ABC24.BCE25.AC26.ABCD27.ACE28.ABD(三)填空题1.蝶窦垂体窝2.视神经管眶上裂3.颞骨顶骨4.圆孔卵圆孔5.颞下窝翼腭窝6.上鼻甲后上方蝶骨7.眉弓深面中鼻道前部8.蝶骨体内蝶筛隐窝51
9.上颌骨体内中鼻道10.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11.上部外侧壁12.下颌窝关节结节13.视神经管眶上裂14.颏隆凸颏15.冠突髁突16.犁骨筛骨垂直板17.眶内侧壁前下份鼻泪管18.1~2岁不久(四)问答题1.颅骨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二部分。其中脑颅8块: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它们构成颅腔。面颅有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骨,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它们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2.从颅底内面观,颅中窝的孔裂有视神经管、眶上裂、破裂孔、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其中与眶相通的孔裂有视神经管和眶上裂。3.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狭窄间隙。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藉眶下裂通眶,向内藉蝶腭孔通鼻腔,向后藉圆孔通颅中窝,藉翼管通颅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管,经腭大孔通口腔。4.在额骨、蝶骨、筛骨和上颌骨中有鼻旁窦。在额骨中的鼻旁窦称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在上颌骨内的鼻旁窦称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筛骨内的鼻旁窦称筛窦,它可分为前、中、后筛窦三组,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在蝶骨内的鼻旁窦称蝶窦,开口于上鼻甲的后上方蝶筛隐窝内。5.能摸到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枕外隆凸、上项线、乳突、颧弓、眉弓、下颌角、颏隆突。6.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3个卷曲的骨片,依次为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腔隙为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有蝶筛隐窝。各鼻道内有鼻旁窦和鼻泪管的开口。三、附肢骨骼(一)名词解释1.为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由此经过。2.为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肱骨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3.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的突起。4.为肩胛骨上缘最外侧向前伸出的指状突起。有肌肉在此附着。5.位于髋骨的外侧面,是一朝向外下的深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51
(二)选择题1.B2.E3.D4.A5.C6.E7.B8.C9.A10.D11.E12.A13.C14.B15.D16.A17.E18.B19.ACE20.ABCDE21.BCE22.ABDE23.CE24.ACD25.ABC26.ABDE27.BCD28.ABCDE(三)填空题1.解剖颈外科颈2.肱骨滑车肱骨小头3.肱骨体后面中部肱深动脉4.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5.鹰嘴冠突6.桡骨茎突腕关节面7.手舟骨月骨8.髋臼月状面9.髂骨体髂骨翼10.股骨头髋臼11.臀肌粗隆耻骨肌线12.内侧髁外侧髁13.腓骨头外踝14.内侧外侧15.内侧髁外侧髁16.髁间隆起膝交叉韧带17.跗骨跖骨18.凸向前凸向后19.胸廓后外面第2到第7肋骨20.肩胛下窝肩胛冈(四)问答题1.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分两面、三缘和三个角。腹侧面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背侧面有肩胛冈,其上、下分别有冈上窝、冈下窝;肩胛冈末端称肩峰。上缘外侧份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喙突;内侧缘又称脊柱缘;外侧缘又称腋缘。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间隙;外侧角上有关节盂。2.肱骨为长骨,可分为一体两端。肱骨上端膨大,有半球形关节面称肱骨头;肱骨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为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小结节;两结节之间有一纵沟,称为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肱骨体外侧面的中部有一粗糙隆起,称为三角肌粗隆;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肱骨下端较扁,内侧的关节面称肱骨滑车;外侧部前面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前上方有冠突窝,后上方有鹰嘴窝;肱骨下端的内、外侧有突出的内、外上髁;内上髁后方有尺神经沟。351
.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骨,分一体两端。上端有股骨头。头中央稍下有股骨头凹。头外下狭细称股骨颈。颈体交界处上外有大转子,内下有小转子。两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体微向前凸,后面有纵行粗线。粗线向上延续为臀肌粗隆和耻骨肌线。下端向后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前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两髁后份之间有髁间窝。下端两侧有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上方有收肌结节。4.上肢骨的骨性标志有锁骨、喙突、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大结节、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桡骨茎突、腕豆骨。5.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嵴、髂结节、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胫骨内外上髁、胫骨粗隆、内踝、外踝、腓骨头、胫骨前缘、跟骨结节。第二节关节学一、总论、中轴骨连结(一)名词解释1.又称间接连结,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以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2.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3.是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或限制其过度运动的作用。4.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组成。5.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二)选择题1.D2.A3.C4.B5.A6.C7.C8.C9.B10.D11.A12.A13.D14.D15.D16.E17.A18.A19.E20.B21.ACDE22.BCE23.ABCDE24.CDE25.BCDE26.ADE27.BDE28.ADE29.ACE30.ABCD(三)填空题1.软骨骨2.关节面关节腔3.纤维膜滑膜4.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5.颈椎骶骨6.胸椎肋7.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8.颈腰9.胸骶10.屈环转11.支持运动12.关节软骨滑膜层13.髓核纤维环51
14.后前15.下颌头下颌窝和关节结节16.27(四)问答题1.关节的基本构造是: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辅助结构是: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2.连结椎体的结构有: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连结椎弓的结构有: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关节3.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共同围成。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上窄下宽,前后略扁。有上、下两口和前、后、外侧壁。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上口向前下方倾斜;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两侧的第12肋,第11肋前端和肋弓、剑突围成,下口宽而不整,两侧肋弓构成向下的胸骨下角,前壁最短;后壁较长;外侧壁最长。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为肋间隙。4.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松驰,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盘呈椭圆形,上面如鞍状,前凹后凸,与关节结节和下颌窝的形状相对应。关节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关节囊的前份较薄弱,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二、附肢骨连结(一)名词解释1.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2.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3.当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与上臂形成约163°的“提携角”。4.当桡骨转至尺骨前方并与之相交叉时,手背向前,称为旋前。5.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二)选择题1.D2.D3.D4.E5.D6.B7.B8.A9.B10.E11.B12.E13.C14.A15.D16.A17.B18.E19.A20.E21.ACDE22.ABCDE23.ABC24.ACE25.AC26.BCD27.ABCE28.ABCDE29.ABCE30.CD(三)填空题1.髋骨骶骨2.肱骨头关节盂3.关节盂唇下4.肱骨尺骨51
5.桡骨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6.髋臼股骨头7.股骨下端胫骨上端8.关节盘手舟骨9.后前10.屈伸收展11.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12.坐骨大孔坐骨小孔13.髋臼唇杵臼14.股骨头凹髋臼横韧带15.内侧半月板外侧半月板16.踝关节屈戌17.内侧纵弓外侧纵弓18.肩关节髋关节(四)问答题1.肩关节脱位常见由其结构特点决定: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小,关节接触面仅1/4~1/3;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下壁没有韧带、肌腱加强,相对较薄弱,故易向前下方脱位。而髋关节:髋臼深,周缘附有髋臼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头的2/3在窝内。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关节囊周围有髂股韧带、股骨头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轮匝带等加强。故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有较大的稳固性,不易脱位。2.髋关节组成: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结构特点:髋臼窝深,周缘附有肥厚的髋臼唇,使股骨头几乎全被嵌入;关节囊厚而坚韧,前面包裹整个股骨颈,后面包裹股骨颈的内侧2/3;关节囊周围有髂股韧带、股骨头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轮匝带加强。因此,髋关节的稳定性大于灵活性。运动方式:髋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运动的幅度比肩关节小。3.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结构特点: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①关节囊薄而松弛。②增加关节稳固的辅助结构多。如关节囊外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关节囊内有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③关节囊的滑膜层宽阔,形成髌上囊、髌下深囊、翼状襞。运动方式:主要是屈、伸运动,半屈位时可作轻度的旋内、旋外运动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构成。其生理意义: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使重力从距小腿关节经距骨向前、后传递到第1、5跖骨头和跟骨结节,从而保证直立时的稳固性,在行走和跳跃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足弓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51
第三节肌学一、总论、头颈肌和躯干肌(一)名词解释1.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2.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的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壁薄且内含滑液,可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3.存在于活动较大部位,包绕在肌腱外面的鞘管,由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共同构成。4.位于膈肌上T12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裂隙,其中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5.膈肌的三部起点之间通常留有三角形小区,无肌纤维,仅覆以结缔组织,其中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的区域叫胸肋三角;腹部脏器可能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6.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腹前外侧肌构成的一条从外上向内下贯穿的裂隙,长约4.5cm,内有男性的精索和女性的子宫圆韧带通过,其结构包括两个口(内口和外口)和四个壁(上壁、下壁、内壁和外壁)。7.包绕着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的腱性结构,鞘分为前、后两层,两层在脐下4~5cm处形成弓状线(半环线)。8.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9.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二)选择题1.A2.D3.E4.C5.A6.C7.B8.C9.D10.E11.C12.A13.A14.C15.D16.B17.E18.C19.A20.D21.C22.A23.ACDE24.ABD25.CD26.AC27.BCE28.ABC29.ABD30.CDE31.ABC32.BC33.CE34.ABE35.ABC36.ABCDE37.CE38.CDE39.AD40.AD(三)填空题1.肌腱肌腹2.腱性腱膜3.阔肌轮匝肌4.筋膜滑膜囊5.腱纤维鞘腱滑膜鞘6.脏层壁层7.肌腹帽状腱膜8.咬肌粗隆下颌骨9.颞窝下颌骨10.胸骨柄前面锁骨的胸骨端11.同侧对侧12.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51
13.前、中第一肋14.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15.肩峰肩胛冈16.肱骨后伸17.胸骨肱骨大结节脊18.旋内前屈19.提肋吸气20.食管迷走神经21.T12胸导管22.髂前上棘耻骨结节23.腹内斜肌腱膜前后层腹横肌腱膜24.腹内斜肌腹横肌(四)问答题1.颞下颌关节的咀嚼运动是下颌骨的上提、下降、前后、侧向运动的复合。咀嚼时咬肌、颞肌、翼内肌上提下颌,使上下颌磨牙相互咬合。参加下颌骨的下降即张口运动的肌肉有翼外肌和舌骨上下肌群。而使下颌骨前移必须由翼内肌和翼外肌共同作用来完成。颞肌的后部纤维作用使下颌骨后退。在两侧翼内外肌的交替作用下形成左右方向的运动。2.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的皮下,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该肌的起点为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点为颞骨的乳突。功能:一侧肌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该肌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头的正常姿势以及使头在水平上从一侧到另一侧的观察运动。3.在颈部深层由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所构成的空隙叫斜角肌空隙。其间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临床上发现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4.肌根据其大致和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肌的辅助结构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三种,其中筋膜又可分为浅筋膜(又称为皮下膜筋)和深筋膜(又称为固有筋膜)两种。而腱鞘又分为外层纤维层(或称腱纤维鞘)和内层滑膜鞘(或称为腱滑膜鞘);且腱滑膜鞘分脏、壁两层,其间含有少量的滑液,使腱鞘在鞘内自由滑动。5.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腹前外侧肌构成的一条从外上向内下贯穿的裂隙,长约4~5cm;其结构包括两个口(内口和外口),内口又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外口又称腹股沟管浅(皮下环)。还有四个壁(上壁、下壁、内壁和外壁),具体为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内有男性的精索和女性的子宫圆韧带通过。6.包绕着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的腱性结构称为腹直肌鞘。该鞘分为前、后两层,在脐4cm以上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所构成,脐下5cm以下所有腱膜全部走行在腹直肌鞘的前层,因而导致后层的缺如并形成弓状线(半环线)。腹直肌鞘前层与腹直肌的腱划紧密结合,而后层与之无融合,容易游离。7.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51
8.膈是位于胸腹之间的骨骼肌结构;膈的肌纤维起于胸廓下口的边缘和腰椎前方。其形态特点:向上膨隆,是一呈穹隆形向上膨隆的扁薄阔肌;该肌的周围为肌腹部分,中央为中心腱。形态构成上分为三部:胸骨部、肋部和腰部。其上的裂孔有三个,即主动脉裂孔:T12水平,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T10水平,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T8水平,内有下腔静脉通过。其作用是收缩时使穹隆下降进而导致胸腔体积扩大,有助于吸气;松弛时使穹隆上升而导致胸腔容积缩小,以利于呼气。二、四肢肌(一)名词解释1.位于小腿后面的浅层肌,由浅表的腓肠肌和较深的比目鱼肌构成,二肌的三个头向下合成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其作用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2.是全身最大的肌,位于大腿前面、股骨的前方;该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着髌骨而续为髌韧带并止于胫骨粗隆;其作用为屈髋伸膝。3.是一块位于肩部的三角形肌,起自于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外的三角肌粗隆;其作用外展肩关节。4.在大腿的前上部由上界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界的长收肌内侧缘和外侧界的缝匠肌共同构成的三角形解剖区域;其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该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结构存在。5.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由前壁的大收肌腱板、后壁的大收肌、外侧的股内侧肌共同围成的裂隙;该裂隙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管内有股血管、隐神经通过。(二)选择题1.C2.D3.A4.B5.E6.D7.A8.E9.B10.C11.D12.B13.C14.A15.E16.B17.ADE18.CDE19.ABDE20.BDE21.AE22.DE23.ABCDE24.CE25.ACD26.AB(三)填空题1.前臂肌手肌2.肩峰肩胛冈3.三角肌外展肩关节4.肱二头肌喙肱肌5.伸肘关节后伸和内收肩关节6.旋前方肌旋后肌7.蚓状肌骨间肌8.旋肱后动脉腋神经9.腰大肌髂肌51
10.盆内骶骨前面股骨大转子11.胫骨粗隆伸膝屈髋12.坐骨结节腓骨头13.半腱肌半膜肌14.腓肠肌比目鱼肌15.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16.股三角尖收肌腱裂孔17.胫神经腓总神经18.股环股疝19.肩关节肱骨20.小腿肌足肌(四)问答题1.前群肌(屈肌群)共9块,包括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后群肌(伸肌群)共10块,包括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2.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其中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中间肌起于股骨体前面,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于股骨粗线的内、外侧唇。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肌腱,包绕髌骨的前侧和两侧而下续为髌韧带并止于胫骨粗隆。该肌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以屈髋关节。3.屈拇指的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伸拇指的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内收拇指的肌:拇收肌。外展拇指的肌:拇长展肌、拇短展肌。使拇指对掌的肌:拇对掌肌。51
第二章内脏学第一节消化系统(一)名词解释1.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2.在喉咽,喉口两侧各有一深凹称梨状隐窝,为异物易嵌顿滞留的部位。3.在胃的幽门,胃粘膜覆盖幽门括约肌,形成的环形皱襞称幽门瓣,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4.在肛管内面,由肛瓣与肛柱下端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dentateline),此线以上为粘膜,以下为皮肤。5.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6.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7.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Calot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8.胆总管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胆总管和胰管的末段也各有括约肌包绕。胆汁和胰液由此经开口进入十二指肠。(二)选择题1.B2.B3.B4.E5.C6.A7.D8.E9.A10.C11.D12.C13.D14.B15.E16.B17.B18.B19.E20.D21.ACDE22.ABD23.ABCE24.ABCD25.ABCDE26.ACDE27.BCDE28.ABCE29.BCD30.ABCE31.AC32.ABDE33.ABCD34.BCDE35.ACDE36.ABCDE(三)填空题1.上消化道下消化道2.口腔前庭固有口腔3.硬腭软腭4.轮廓乳头菌状乳头5.前下方(伸舌)患侧6.牙冠腔牙根管7.与左支气管交叉处258.十二指肠空9.降结肠乙状结肠10.骶会阴11.右季肋腹上12.头体13.结肠带结肠袋51
(四)问答题1.牙按形态和功能可分切牙、尖牙和磨牙3类。其中,恒牙有前磨牙和磨牙,乳牙无前磨牙。临床上,用牙式标示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记号划分上、下颌和左、右半共4个区。以罗马数码Ⅰ~Ⅴ依次标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以阿拉伯数码1~8依次标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如Ⅴ表示左上颌第2乳磨牙,7表示右下颌第2前磨牙。2.咽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固定于颅底,向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咽腔以软腭和会厌上缘为界自上而下分为:①鼻咽,是在颅底与软腭平面之间的咽腔;②口咽,是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的咽腔;③喉咽,是会厌上缘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的咽腔。3.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切牙40cm。三个狭窄处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4.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体右侧。胃可分为4部:①贲门部,是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②胃底,是贲门平面向左上方凸出的部分(又称胃穹窿);③胃体是胃的中间部(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以开始转为近横向行走处为界);④幽门部为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的部分,此部又可分为左侧份较扩大的幽门窦和右侧份呈管状的幽门管。5.直肠位于小骨盆腔后部、骶、尾骨的前方。其上端在第3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穿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上端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直肠下部为直肠壶腹。在直肠内面有3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和环行肌构成。其中,上直肠横襞位于直肠左壁,距肛门约11cm。中直肠横襞位于直肠右前壁,距肛门约7cm。下直肠横襞多在直肠左壁或缺如。3个横襞以中间一个位置最恒定、最大而明显。6.肛管内面的结构有:①肛柱,为6~8条纵行的粘膜皱襞,柱内有动、静脉及纵行肌;②肛瓣,为半月形的粘膜皱襞,连于相邻肛柱下端之间;③肛窦,为肛瓣和相邻肛柱下端围成的小隐窝;④齿状线,是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此线以上为粘膜,以下为皮肤;⑤肛梳,在齿状线下方,宽约1cm的光滑微隆凸的环形带;⑥白线,活体肛门上方1~1.5cm处皮肤上浅蓝色的环形线,其位置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7.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被胸廓掩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露出,直接接触腹前壁。肝的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较大的右叶和较小的左叶。脏面借“H”形的沟分为右叶、左叶、横沟前方的方叶和横沟后方的尾状叶。8.胆囊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下面游离并有腹膜覆盖而固定。胆囊可分4部:①胆囊底,为其前端钝圆的部分;②胆囊体,为其中间部;③胆囊颈,为其后端狭细的部分;④胆囊管,为胆囊颈向后下移行的管,长约3~4cm,此部的粘膜形成螺旋状皱襞,称螺旋襞,胆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还有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9.肝外胆道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后者又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等部。(肝外胆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等部)。51
10.平时,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胆囊舒张,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入胆囊贮存和浓缩。进食后,由于食物和消化液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贮存和浓缩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由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食物。第二节呼吸系统(一)名词解释1.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2.鼻中隔的前下份粘膜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Little区)。3.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4.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一个肺段。5.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6.脏、壁胸膜相互移行,在肺周围形成的密闭腔隙称胸膜腔,腔内为负压,含少量浆液,左、右各一,互不相通。7.胸膜腔在各部胸膜互相移行之处,当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其间,称胸膜隐窝。(二)选择题1.D2.C3.A4.E5.B6.C7.D8.C9.B10.C11.E12.A13.A14.B15.D16.A17.C18.CDE19.ADE20.BDE21.ABCDE22.ABCD23.ABCD24.ABCE25.ABCDE(三)填空题1.呼吸道肺2.鼻喉3.骨软骨4.鼻前庭固有鼻腔5.筛窦蝶窦6.筛窦前中群额窦7.环状软骨杓状软骨8.环状软骨弓环状软骨板9.咽气管10.声襞前庭襞11.紧张、松弛声带开大、缩小声门12.气管隆嵴声门下腔13.斜裂水平裂14.膈胸膜纵隔胸膜15.第8肋第11肋16.第6肋第8肋51
17.胸骨角心包前后壁(四)问答题1.鼻旁窦共4对,它们分别位于同名骨内。其中,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筛漏斗);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位于上筛骨迷路内,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2.喉位于颈前部中份,成年人喉在3~6颈椎之间,上借喉口通喉咽部的后部,向下与气管相续。喉腔借前庭襞和声襞自上而下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3部。喉前庭为喉口至前庭襞平面之间的部分。喉中间腔为前庭襞与声襞平面之间的部分,为3部中容积最小的一部,其向两侧延伸至同侧前庭襞与声襞间的间隙称喉室。声门下腔为自声襞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部分的喉腔,此处粘膜下组织比较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3.气管位于食管的前方,上接环状软骨下缘(平第6颈椎下缘),下至胸骨角平面(平时第4、5胸椎体之间的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按气管的行程和位置,可将其分为颈部、胸部。右主支气管比左侧者粗短而且陡直;气管隆嵴偏左;右肺通气量较大等因素,气管内的异物常易堕入右侧主支气管。4.弹性圆锥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下、向后附于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上缘游离,张于甲状软骨与声带突之间为声韧带,是声带的基础。弹性圆锥的前份较厚,张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的上缘之间,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当急性喉阻塞时,可在此韧带作穿刺或切开,以建立暂时的通气道。5.肺下界的体表投影位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依次与第6肋、第8肋、第10肋、第10胸椎棘突相交处。胸膜下界比肺下界一般约低2个肋。即在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依次与第8肋、第10肋、第11肋、第12胸椎棘突相交。第三节泌尿系统(一)名词解释1.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2.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3.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4.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瘤的易发区。5.由肾门向肾内延续的一个由肾实质围成的腔,称肾窦。内含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大盏、肾小盏、肾盂、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6.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二)选择题1.E2.C3.C4.A5.A6.D7.E8.A9.C10.D11.C12.C13.A14.D51
15.E16.ABCD17.ABDE18.ACDE19.BCD20.ABE21.ABE22.ABCE23.ABD24.BCDE25.ABCDE(三)填空题1.肾膀胱2.皮质髓质3.第11胸椎体下缘第12胸椎体上缘4.第12胸椎体上缘第3腰椎体上缘5.上部中部6.肾小体肾小管7.肾乳头肾乳头8.纤维囊脂肪束9.盆段壁内段10.跨过小骨盆入口处壁内部11.左髂总动脉末段前方右髂外动脉起始部前方12.子宫动脉前13.膀胱三角肿瘤和结核14.输尿管尿道内口15.小骨盆耻骨联合(四)问答题1.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分为内、外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肾门是肾窦的开口。肾的前面凸向腹外侧,后面紧贴后腹壁,上端宽而薄,下端厚而窄,重量约134~148g。肾位于脊柱的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位器官。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上缘之间。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7.2cm。左右两侧的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2.肾实质可分位于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肾髓质色淡红,可见15~20个呈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光泽致密、有许多颜色较深放射状条纹的肾锥体。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肾乳头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小盏呈漏斗形,共有7~8个,其边缘包绕肾乳头。在肾窦内,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再由2~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一个肾盂。3.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脐之间有一皱襞为脐正中韧带。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膀胱尖与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4.尿管管是位于腹膜外位的肌性管道。全长分3部:①输尿管腹部起自肾盂下端,经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其中点附近,与睾丸血管(男性)或卵巢血管(女性)交叉,通常血管在其前方走行,达小骨盆入口处。②51
输尿管盆部自小骨盆入口处,经盆腔侧壁下行。男性输尿管走向前、内、下方穿入膀胱壁。女性输尿管经子宫颈外侧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后下方绕过,行向下内至膀胱底穿入膀胱壁内。③输尿管壁内部。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①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③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5.膀胱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与男性的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以及女性的子宫和阴道相毗邻,两侧输精管壶腹间区称输精管壶腹三角。空虚时膀胱全部位于盆腔内,充盈时膀胱腹膜返折线可上移至耻骨联合上方。第四节生殖系统一、男性生殖系统(一)名词解释1.睾丸鞘膜壁层和脏层于睾丸后缘处返折,两层之间形成的内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隙,称鞘膜腔。2.在睾丸内,由睾丸纵隔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锥体形的小叶,称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蟠曲的精曲小管,管壁的上皮能产生精子,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分泌男性激素。3.为一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主要由3层被膜包裹输精管精索部、腹股沟部、睾丸动脉、蔓静脉丛、输精管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及腹膜鞘突残余等构成。4.精囊又称精囊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其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分泌的液体组成精液的一部分。5.为阴囊的浅筋膜,在阴囊皮肤的深面,含平滑肌纤维,其平滑肌可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反射性的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有利于精子的育。(二)选择题1.B2.A3.C4.D5.C6.D7.A8.A9.E10.C11.E12.A13.A14.E15.E16.C17.B18.B19.ABE20.ACE21.ACDE22.ABDE23.CD24.ABCE25.AD26.BCDE27.ACDE28.BCD29.AB(三)填空题1.一对睾丸精子2.皮下精索部盆部3.一对精囊精液4.前列腺腺组织和肌5.中叶尿道6.阴囊阴茎7.膀胱颈和尿生殖膈前列腺底体尖8.排尿和排精尿道前列腺(四)问答题51
1.是微扁的椭圆体,表面光滑,分内、外两面,前、后两缘,上、下两端。内面较平,外侧面稍凸;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并和附睾、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上端有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2.输精管行程较长,分为四部:⑴睾九部:最短,始于附睾尾,在睾丸后缘走行。(2)精索部:介于睾丸上端与腹股为管皮下环之间,位于皮下,易于触诊,又称皮下部,是输精管结扎的良好部位。(3)腹股沟管部:输精管位于腹股沟管的精索内的部分,疝修补术时,注意勿伤及输精管。(4)盆部:为最长的一段,输精管穿过腹股沟管腹环,沿盆侧壁行向后下,经输尿管末端前方至膀脱底的后面,在此两侧逐渐接近并扩大成输精管壶腹。输精管末端变细,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3.形态:前列腺呈前后稍扁的票子形,上端宽大称为前列腺底,邻接膀阶颈。下端尖细,位于尿生殖膈上,称为前列腺尖。底与尖之间的部分称为前列腺体。体的后面较平坦,在正中线有一纵行浅为,称为前列腺沟,前列腺增生症时可消失或变浅。位置和毗邻;位于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前列腺底与膀肽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方邻接耻骨联合,后方为直肠壶腹。4.行程:起于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尖端的尿道外口,成人长约16~22cm。全程可分为三部:前列腺部(穿经前列腺的部分)、膜部(穿过尿生殖隔的部分)和海绵体部(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前列腺部:是尿道中最宽和最易扩张的部分。后壁上有尿道嵴,其中部隆起称精阜,精阜中央有小凹陷,称为前列腺小囊,其两侧有细小的射精管口。尿道嵴两侧粘膜上有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分部及三处狭窄、三处扩大、两个弯曲。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其周围有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绕,是三部中最短的一段,骨盆骨折时,易损伤此部。海绵体部:是尿道最长的一段。在后端的尿道球部,有尿道球腺开口于此。在前端,阴茎头内的尿道扩大成尿道舟状窝。尿道在行径中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外口最窄。三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尿道舟状窝。一个弯曲为耻骨不弯,在耻骨联合下方2cm处,凹向前上,包括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的起始部。此弯曲恒定无变化。另一个弯曲为耻骨前弯,在耻骨联合的前下方,凹向后下,位于阴茎根和体之间。如将阴茎向上提起,此弯曲可以消。5.精子由精曲小管壁的上皮产生→精直小管→睾丸网→睾丸输出小管→附睾→输精管睾丸部→输精管皮下精索部→输精管盆部→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排泄管会合成的射精管,有精囊腺分泌的液体参加组成精液→尿道前列腺部,又有前列腺分泌的液体进入此部参加组成精液→尿道膜部→尿道海绵体部,在此部后端的尿道球部,有尿道球腺分泌的液体也参加构成精液,经尿道外口→体外。二、女性生殖系统(一)名词解释1.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51
2.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3.输卵管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连于子宫底的两侧。其子宫部与输卵管壶腹之间的一段称输卵子管峡,紧接子宫壁外面,细而直,血管分布较少,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进行。4.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Cooper韧带,又称乳房悬韧带。5.狭义的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狭小区域的软组织,分娩时易发生撕裂。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呈菱形。6.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会阴深隙,内有尿生殖三角的深层肌、尿道膜部和尿道球腺等结构。7.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之间留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称盆膈裂孔,位于直肠和耻骨联合之间,从下方封闭尿生殖膈,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8.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共同组成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9.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为底朝下的锥形间隙,窝内有大量脂肪组织和会阴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二)选择题1.D2.E3.D4.E5.D6.C7.E8.C9.B10.C11.D12.C13.C14.A15.D16.C17.D18.E19.B20.C21.C22.ABCD23.ABD24.ACDE25.DE26.AB27.ACD28.ABE29.ABCE30.AD31.ABE32.DE33.AB34.DE35.CDE36.ABDE37.DE38.ABDE(三)填空题1.输卵管壶腹输卵管漏斗2.子宫底子宫颈3.卵巢输卵管4.子宫阔韧带子宫主韧带5.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阴道部6.子宫腔子宫颈管7.膀胱直肠8.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部宫口9.产生卵子分泌女性激素10.尿生殖肛11.尿道尿道和阴道12.外生殖器肛门13.肛提尾骨14.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15.肛门坐骨结节(四)问答题51
1.(1)形态:成人未孕子宫呈前后稍扁倒置的梨形,分底、体、颈三部。其中子宫颈由突入阴道的子宫颈阴道部和阴道以上的子宫颈阴道上部组成。子宫与输卵管相接处称子宫角。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称子宫峡。子宫内腔狭窄,分为子宫腔和子宫颈管两部分。(2)位置:子宫位于骨盆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接阴道,两端有输卵管和卵巢。未妊娠时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膀胱空虚时,成人子宫是轻度的前倾前屈位。(3)固定装置:子宫借韧带、阴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保持其正常位置。于宫的韧带有:1)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侧方移动;2)子宫圆韧带:对维持子宫的前倾位有一定作用;3)子宫主韧带:是维持子宫颈正常位置,不至向下脱垂的重要结构;4)骶子宫韧带: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屈位。2.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四部: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和输卵管漏斗。输卵管结扎术的常选部位为输卵管峡;卵子受精的部位通常在输卵管壶腹。3.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分为前部、后部和两个侧部。阴道穹后部最深,其后上方为直肠子宫陷凹,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覆盖其上的腹膜,临床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引流直肠子宫陷凹内的积液或积血,进行诊断和治疗。4.成年未产妇女的乳房呈半球形,中央有乳头,乳头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头周围色素沉着较多形成乳晕,乳晕表面有许多小隆起,其深面为乳晕腺,可分泌脂性物质润滑乳头。乳房由皮肤、皮下脂肪、纤维组织和乳腺构成;内有15~20个乳腺叶,叶又分为若干乳腺小叶。一个乳腺叶有一个输乳管。乳腺叶和输乳管均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或Gooper韧带。5.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呈菱形。其前界为耻骨联合下缘;后界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以两侧的坐骨结节的连线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区域。前方的是尿生殖区,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方是肛区,其中央有肛管通过。第五节腹膜(一)名词解释1.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转折、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其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男性密闭,女性借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2.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由间皮和少量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分壁腹膜和脏腹膜两部分。3.网膜是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结构,包括小网膜和大网膜,其间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等。4.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形似围裙。覆盖于横结肠与空、回肠的前方。分前两层和后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血管、脂肪和巨噬细胞。51
5.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为腹膜腔的一部分。6.肠系膜是将空、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整体呈扇状。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肠系膜根。肠系膜两层间含有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支或属支、神经、淋巴管等。7.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由腹膜移行所形成的较深的陷凹,叫Douglas腔,又称直肠子宫陷凹。直立或半卧位时,为腹膜腔的最低点。腹膜腔内的积液多积于此,故临床上可从阴道后穹穿刺抽液。8.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由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左侧肝胃韧带两部分组成。9.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10.网膜孔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二)选择题1.D2.E3.B4.A5.E6.C7.A8.D9.A10.D11.C12.A13.A14.E15.B16.C17.E18.E19.E20.B21.ABCE22.ABCDE23.ABCD24.ABDE25.ABCE26.ABCDE27.ABCD28.ABCD29.ACDE30.ABCE(三)填空题1.腹盆壁横结肠系膜2.十二指肠上部肝胃韧带3.腹膜腔输卵管腹腔口4.腹后壁小腹膜腔5.小网膜胃结肠韧带6.十二指肠上部肝十二指肠韧带7.15右骶髂关节8.镰状韧带肝圆韧带9.胃底脾门10.肝肾隐窝直肠子宫陷凹11.横结肠及其系膜结肠下区12.肝肾隐窝右髂窝13.肝下面横结肠14.肠系膜根右结肠15.左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四)问答题l.腹膜具有吸收功能,一般认为,上腹部特别是膈下区的腹膜吸收能力较强,同时该部的腹膜面积较大,采取半卧位使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以减缓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2.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从肝门连至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含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及胃的神经等。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肝十二肝胃韧带。其内有三个重要结构进出肝门: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上述结构周围伴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51
3.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结肠上区以肝为界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肝上间隙又分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前者可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后者可分为右肝上前间隙和右肝上后间隙及肝裸区亦称腹膜外间隙。肝下间隙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后者即肝肾隐窝。结肠下区以肠系膜根和升、降结肠为标志分为四个间隙:左、右结肠旁沟,左、右肠系膜窦。4.化脓性阑尾炎穿孔,脓液向上可经右结肠旁沟流至肝下(肝肾隐窝)或膈下(肝右上后间隙),引起肝脓肿或隔下脓肿,脓液亦可向下流至盆腔,引起盆腔脓肿。5.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其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愈着处。6.网膜孔其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二腰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其临床意义主要是手术时,遇外伤性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7.大网膜形似围裙,覆盖在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方,其左缘与胃脾韧带相连续。构成小网膜的两层腹膜分别贴被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前后两面向下延伸,至胃大弯处互相遇合。然后折转向上,构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连于横结肠,叠合成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大网膜前两层与后两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是网膜囊的下部,在成人这前两层和后两层常粘连愈着,网膜囊下部消失。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形成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间有许多血管分支,营养胃及附近结构。同时大网膜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在活体上大网膜的下部可移动位置,因此,当腹膜腔内有炎症时,大网膜能包围病灶以防止炎症扩散蔓延,故有腹腔卫士之称。小儿的大网膜较短,在脐平面以上,当有炎症时,病灶区不易被大网膜包裹而局限化,常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大网膜的血管常用作心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供体血管。整形外科常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片铺盖胸、腹壁或颅骨创面,作为植皮的基础。51
第三章脉管系统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一、总论、心(一)名词解释1.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2.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3.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4.右心房内,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5.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6.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7.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每个瓣膜相对的主动脉壁向外膨出,半月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称主动脉窦。有冠状动脉开口。8.为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间的间隙。从横窦左、右侧入口可伸入两个横指,当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肺动脉血流时,可通过横窦从前后钳夹两个大动脉。9.又称Haller窦,为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手术需阻断下腔静脉血流时,可经过斜窦下部进行。(二)选择题1.D2.C3.E4.D5.A6.A7.C8.C9.B10.D11.D12.D13.D14.A15.B16.D17.A18.E19.D20.A21.C22.B23.D24.E25.D26.B27.C28.B29.AE30.BCDE31.ACE32.ABCE33.ACDE34.BC35.BCE36.ABC37.BDE38.ACE39.ABDE40.ABCE41.ABCDE42.ABCD43.ABC44.ABDE(三)填空题1.动脉 静脉2.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3.右心室 左心房4.左心室 右心房5.左心室 主动脉6.右心室 肺动脉干51
7.中 2/38.左 59.胸膜 肺10.胸骨体下部 左侧4~6肋软骨11.4 左12.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13.界沟 界嵴14.三尖 二尖15.主动脉口 主动脉16.房间 室间17.肌部 膜部18.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深面 右心房koch三角心内膜深面19.前室间支 旋支20.冠状沟 右心房21.纤维 浆膜(四)问答题1.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2.心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面右侧,前方对胸骨体和2~6肋软骨;后方平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3.心底部与上、下腔静脉,左、右肺静脉相连。临床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进行心内注射。4.心房与心室表面的分界是冠状沟;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前、后室间沟;左、右心房表面的分界标志是房间沟。冠状沟右侧部主要通行右冠状动脉和心小静脉;冠状沟左侧部主要通行左冠状动脉;冠状沟后部有冠状窦。前室间沟内通行有左冠状脉前室间支和心大静脉;后室间沟内主要通行心中静脉和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5.左心房入口有左、右肺上、下静脉,出口为左房室口;右心房入口有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和口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6.心的传导系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His束),右、右束支和蒲肯野氏(Purkinje)纤维网。7.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于左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入冠状沟左行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分布于左半心、窦房结、房室结、室间隔前2/3、部分右室前壁。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间入冠状沟右行,至房室交点附近分为两支。分支有右缘支、后室间支、右旋支、右房支、房室结支。分布于右半心、室间隔后1/3、部分左室后壁、窦房结、房室结。8.51
冠状窦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主要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开口于右心房的冠状窦口。9.心包是包裹在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是浆膜心包。浆膜心包又分为壁、脏两层。心包窦有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和心包前下窦。当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肺动脉血流时,可通过心包横窦从前后钳夹两个大动脉。手术需阻断下腔静脉血流时,可经过心包斜窦下部进行。人体直立时,心包前下窦位置最低,心包积液常存于此窦中,是心包穿刺比较安全的部位。二、头颈部、上肢及胸部动脉(一)名词解释1.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的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遗迹。2.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稍称压力感受器。3.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4.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5.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二)选择题1.D2.D3.D4.A5.C6.C7.A8.B9.D10.D11.A12.D13.B14.C15.A16.A17.B18.C19.D20.A21.BE22.AB23.ABD24.AC25.BD26.ABC27.ABCDE28.BCE29.ABCE30.ABC(三)填空题1.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 主动脉弓下缘2.左冠状动脉 右冠状3.右颈总动脉 右锁骨下4.压力 化学5.颈外动脉 甲状颈干6.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7.斜角肌 腋动脉8.甲状腺下动脉 肩胛上动脉9.胸背动脉 旋肩胛动脉10.肱二头肌 桡骨颈11.尺动脉 桡动脉12.指掌侧总动脉 小指尺掌侧动脉13.桡动脉 尺动脉51
14.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15.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小球16.主动脉胸部主动脉腹部17.颈内动脉颈外动脉18.锁骨下动脉枕骨大孔19.主动脉弓头臂干20.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四)问答题1.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向右前上斜行,再弯向左后方,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依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2.主动脉弓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3.一侧头部出血,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环状软骨高度,向后内将颈总动脉压向第6颈椎的颈动脉结节止血。翼点处骨折会损伤脑膜中动脉前支。4.颈外动脉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和甲状颈干。5.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三、腹、盆部及下肢的动脉(一)名词解释1.腹腔干为一粗短的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二)选择题1.B2.A3.D4.B5.A6.D7.E8.D9.C10.C11.B12.A13.D14.B15.B16.B17.C18.C19.D20.D21.ACD22.ABCE23.ABCDE24.ABCDE25.ADE26.ABE27.ABCDE28.AC29.ABCE30.BCDE31.ADE(三)填空题1.第4胸椎体下缘 第4腰椎体下缘2.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3.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4.膈下动脉 肾动脉5.腹主动脉 36.肝固有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7.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8.胃网膜左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51
9.5 胃短动脉10.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11.回结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右支12.髂内动脉 输尿管13.肠系膜下动脉 髂内动脉14.臀下动脉 阴部内动脉15.腹股沟韧带稍下方 股深动脉16.右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17.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18.髂内动脉髂外动脉19.髂外动脉股深动脉20.股深动脉胫后动脉四、问答题1.腹主动脉的成对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肾上腺中动脉分布到肾上腺;肾动脉分布到肾和肾上腺;睾丸动脉分布至睾丸和附睾;卵巢动脉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壶腹部。2.分布于胃的动脉有:①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②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③胃网膜左动脉,起自脾动脉;④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⑤胃短动脉,起自脾动脉。3.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4.肠系膜上动脉分布于胰、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肠系膜下动脉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5.结肠分为四部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肠各部的供血动脉及其来源如下:①升结肠:由右结肠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②横结肠:由中结肠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③降结肠:由左结肠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下动脉:④乙状结肠:由乙状结肠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下动脉。6.供应直肠的动脉有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下动脉。直肠上动脉起自肠系膜下动脉,直肠下动脉来自髂内动脉。7.全身在体表可摸到搏动的动脉有:面动脉、颞浅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足背部出血,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踇长伸肌腱的外侧压迫足背动脉进行止血。51
8.腹腔干的分支及分布如下:胃左动脉→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左支→肝左叶肝固有动脉右支→胆囊动脉→胆囊。胃右动脉→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的胃壁肝总动脉腹腔干胃网膜右动脉→胃和大网膜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头和十二指肠胃网膜左动脉→胃和大网膜胃短动脉→胃底脾动脉胰支→胰体和胰尾脾支→脾胃后动脉→胃体后壁上部第二节静脉(一)名词解释1.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2.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3.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4.椎内静脉丛位于椎骨骨膜和硬脊膜之间,收集椎骨、脊膜和脊髓的静脉血。5.椎外静脉丛位于椎体的前方、椎弓及其突起的后方,收集椎体和附近肌肉的静脉血。(二)选择题1.B2.B3.E4.E5.C6.D7.D8.E9.C10.B11.B12.D13.B14.B15.C16.C17.B18.D19.B20.C21.DE22.BCDE23.ABD24.ACD25.ACE26.BD27.BCDE28.ABCE29.ABD30.ACDE(三)填空题1.毛细血管心房2.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3.耳后静脉枕静脉4.头静脉贵要静脉5.桡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6.尺肱静脉7.头静脉贵要静脉8.右肺根上腔静脉51
9.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10.右心房奇11.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12.足背静脉弓外侧腘静脉13.足背静脉弓内侧股静脉14.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15.髂总静脉腔静脉裂孔16.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17.食管静脉丛脐周静脉网18.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网19.胆总管肝固有动脉20.幽门十二指肠上部(四)问答题1.面静脉通过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并通过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继而与海绵窦交通。2.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3.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处汇合而成,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是儿科常用的穿刺静脉。当心脏疾病或上腔静脉阻塞引起颈外静脉回流不畅时,在体表可见静脉充盈轮廓,称颈静脉怒张。4.大隐静脉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和股内侧浅静脉5条属支。注入股静脉。5.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上行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入肝门。肝门静脉在结构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肝门静脉起始和终止两端均为毛细血管;二是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内没有静脉瓣。主要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肝门静脉系与上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是胃左静脉的食管支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的食管静脉在食管壁内吻合成食管静脉丛;肝门静脉系与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是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与髂内静脉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在直肠壁内吻合成直肠静脉丛;附脐静脉分别与脐以上、以下的腹前壁浅、深静脉在脐周吻合成脐周静脉网。6.经头静脉、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第三节淋巴系统(一)名词解释1.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含有淋巴液,简称为淋巴。2.淋巴结的凹陷侧中央处为淋巴结门,有神经、血管和输出淋巴管出入。51
3.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4.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5.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二)选择题1.C2.A3.C4.B5.B6.E7.A8.B9.C10.E11.A12.B13.D14.E15.A16.B17.C18.B19.ABCD20.ABCE21.ABE22.ACE23.BC24.BDE25.ABCDE26.ABCDE27.BC28.CDE(三)填空题1.淋巴管道淋巴器官2.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3.胸导管右淋巴导管4.乳摩池左静脉角5.奇静脉胸主动脉6.左右腰干肠干7.右支气管纵隔干右静脉角8.颈外静脉颈内静脉9.颈横血管Virchow淋巴结10.颈干锁骨下干11.咽后壁椎前筋膜12.胸外侧血管肩胛下血管13.腋静脉胸廓内血管14..肺门肺门淋巴结15.腹股沟韧带大隐静脉16.腹主动脉下腔静脉17.胸肌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18.锁骨上淋巴结尖淋巴结19.左季肋区第10肋20.脾门脾切迹(四)问答题1.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2.全身有九条淋巴干,左颈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入胸导管;右颈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右锁骨下干,汇入右淋巴导管。3.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右锁骨下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4.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位于第一腰椎体的前方。5.胸导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于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到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到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51
6.腋淋巴结分为五群:①胸肌淋巴结,沿胸外侧血管排列。②外侧群淋巴结,沿腋血管的远段排列。③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④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中央脂肪内。⑤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段排列。7.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有4个: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或经乳房内侧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④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第四章感觉器第一节视器(一)名词解释1.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的环行管道,是房水流出的通道。2.视神经起始处的圆形隆起,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故称盲点。3.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分:球结膜、睑结膜和结膜穹窿。4.眼球与眶脂体之间薄而致密的纤维膜。向前在角膜缘稍后方与巩膜融合在一起,向后与视神经硬膜鞘结合。5.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的活动改变其大小。(二)选择题1.C2.E3.B4.B5.A6.B7.C8.B9.D10.D11.E12.B13.A14.D15.E16.D17.E18.A19.C20.A21.ABE22.ACDE23.ACE24.ACDE25.ABC26.BCE27.ADE28.ACD29.ABC30.ABCDE(三)填空题1.角膜巩膜2.睫状体脉络膜3.瞳孔括约肌缩小4.瞳孔开大肌开大5.视网膜虹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6.中央凹视锥细胞7.房水晶状体8.皮下组织睑板9.睑板腺睑后缘10.睑结膜球结膜51
11.泪点泪小管12.眶上壁前外侧部的结膜上穹外侧部13.视神经管前上方眶壁上提上睑开大眼裂14.总腱环使瞳孔转向下外方15.松驰凸16.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核17.颈内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18.中央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四)问答题1.眼房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睫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隔为眼前房和眼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互交通。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再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维持正常的眼内压,还有折光作用。2.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泪液由泪腺产生,经排泄管到达结膜上穹,通过眼球转动,正常情况下流到泪湖,通过泪点、上下泪小管进入泪囊,经泪囊、鼻泪管排泄至下鼻道前部。3.眼球外肌包括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共七块肌;其中上睑提肌的作用为提上睑和开大睑裂,上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上方,下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下方,内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侧方,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外侧方,上斜肌使眼球转向外下方,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上外方。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受展神经支配,其余均受动眼神经支配。4.视网膜在中膜的内面,组织学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内层为神经层。临床上视网膜剥离是指此两层分离。视网膜从前向后分为三部,分别是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前两部无感光作用称盲部,脉络膜部称视部,视部的后部最厚。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为视神经盘,盘的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称视盘陷凹,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神经盘处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视神经盘颞侧3.5mm处的褐色区域称黄斑,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最敏锐。5.眼球壁分三层,外膜称纤维膜,其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中膜称血管膜,前部称虹膜,中部为睫状体,后部为脉络膜。内膜为视网膜,视网膜从前往后分3部分,分别是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前两部为盲部,脉络膜部为视部。第二节前庭蜗器(一)名词解释1.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所围成的不规则含气小腔,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2.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位于颞骨岩部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有前后内外四壁,前部通耳蜗,后部有5个孔通骨半规管。51
3.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以保持鼓膜内、外两面的压力平衡。4.在鼓室内侧壁前庭窗后上方的弓形隆起,此隆起内有面神经管的水平段通过。此骨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术易伤及面神经。5.又称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6.各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壁上隆起的结构,是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位置觉感受器。(二)选择题1.E2.C3.D4.B5.D6.C7.E8.B9.A10.C11.D12.A13.E14.C15.A16.D17.B18.C19.B20.C21.ACDE22.ABDE23.ABD24.ABCE25.ABCD26.ABCD27.BCD28.ABE29.ABDE30.ABCE(三)填空题1.软骨骨2.鼓室咽鼓管3.鼓膜脐锤骨柄4.颈动脉壁肌咽鼓管5.鼓室盖(盖壁)中6.前庭窗镫骨底7.鼓室鼻咽部8.前庭耳蜗9.前庭嵴椭圆囊隐窝10.壶腹骨脚骨壶腹11.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管12.连合管椭圆囊球囊管13.鼓室乳突小房14.球囊盲端15.蜗管鼓壁螺旋器16.骨迷路膜迷路17.螺旋器壶腹嵴(四)问答题1.鼓室为颞骨岩部内一含气小腔,有6个壁。上壁为盖壁,与颅中窝仅以薄骨板相隔,因此鼓室炎症可侵入颅内。下壁为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和腔静脉窝的薄骨板。前壁为颈动脉壁,此壁有咽鼓管的开口。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通向乳突窦及乳突小房,故中耳炎化脓时可蔓延至乳突小房。外侧壁大部为鼓膜壁,鼓膜上方有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中耳炎化脓时,可造成鼓膜穿孔,脓液经外耳道流出。内侧壁即迷路壁,为内耳的外壁。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后下方有蜗窗,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管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的骨壁甚薄,在中耳炎症或施行中耳内手术时易侵及面神经。2.鼓膜位于鼓室和外耳道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在外耳道底呈倾斜位,其外侧面向前、下、外倾斜,故外耳道前壁及下壁较长。鼓膜中心向内陷凹,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为松弛部,薄而松弛,呈淡红色。鼓膜下3/451
呈灰白色,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反射光锥)。3.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室和外界大气压相等。咽鼓管分骨部和软骨部。骨部即颞骨岩部的咽鼓管半管,以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壁。软骨部内侧端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平对下鼻甲的后方,即咽鼓管咽口。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管腔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化脓性中耳炎。4.耳蜗形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蜗轴旋转两圈半,蜗尖朝向前外侧,蜗底朝向内耳道底。围绕蜗轴发出骨螺旋板,伸向蜗螺旋管,将此管分为不完全分开的两部分:上方的称前庭阶,下方的称鼓阶。前庭阶通前庭,鼓阶通蜗窗,在蜗顶处,蜗螺旋管的腔逐渐缩小,此处蜗轴的螺旋板变成为薄骨片称螺旋板钩。此结构其外侧缘与蜗轴间形成蜗孔,通过蜗孔前庭阶与鼓阶相通。5.耳廓收集的声波→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顶→蜗孔→鼓阶外淋巴→蜗管基底膜→蜗管内淋巴→螺旋器(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第五章神经系统第一节总论(一)名词解释1.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聚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层称皮质。神经纤维集聚之处,因神经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色泽白亮,称白质,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2.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在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称神经核;在周围神经内称神经节。3.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一束纤维,称纤维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聚成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4.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5.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及感觉器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二)填空题1.神经元神经胶质2.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3.脑脊髓4.胞体突起5.假单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6.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问答题51
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解剖学形态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运动神经→效应器。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根据周围神经系统在各器官、系统中分布对象的不同,把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则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一)名词解释1.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为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2.白质是神经纤维在中枢部积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3.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4.中枢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纤维束。5.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内下行到达相应的椎间孔在脊髓的末端连同终丝一起形成马尾。6.脊髓半横断损伤时,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7.在脊髓中央管的周围是“H”形的灰质,每侧灰质的前部扩大称为前角。8.脊髓的末端变细呈锥形,称为脊髓圆锥。它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9.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混合交错排布成网状,故称为网状结构。10.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瘫痪,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称为布朗-色夸综合征(Brown-Seqaurdsyndrome)。(二)选择题1.E2.B3.C4.E5.A6.B7.D8.B9.C10.C11.A12.B13.C14.B15.D16.C17.B18.A19.AD20.ACD21.ABCD22.BCDE23.BDE24.ACE25.ABCDE26.ABDE27.BCE28.BE29.BCD30.AE31.ABE32.AE33.BCD(三)填空题1.枕骨大孔第一腰椎2.薄束楔束3.前角后角4.薄束楔束51
5.外侧索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6.本体感觉精细触觉7.锥体系锥体外系8.颈膨大腰骶膨大9.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10.薄束楔束(四)问答题1.脊髓位于谁管内,上起枕骨大孔,下到第一腰椎下缘,脊髓外形呈扁圆柱形,全长粗细不均,上有颈膨大,下有腰骶膨大,脊髓末端缩细称脊髓圆锥,其末端连终丝。脊髓表面有6条纵形的沟,前有前正中裂,后有后正中沟,此外尚有一对前外沟,一对后外侧为,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丝相连,脊髓颈段和上胸段后索表面有后中间沟,将薄束和楔束分开。2.上颈节(C1~4)大体与同序数的椎骨等高。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1节椎体平对。中胸髓节(T5~8)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2节椎体相对应。下部胸髓节(T9~12)大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的第3椎体平对。胸髓节平对第10~12胸椎体,骶尾脊髓节约平第1腰椎。3.在脊髓的横断面上可见脊髓的灰质,呈“H”形,前侧膨大为前角,后侧膨大为后角,前后角之间向外伸出侧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称中间带。灰质围绕中央管,管的前后有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每侧借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为前索,外侧索后索。在灰质前连合前方的白质称白质前连合。灰质后角基部外侧有灰白质混合区域称网状结构。4.(1)传导功能:上传感觉,下传运动。脊髓内大量上行传导束,将躯干四肢的浅深感觉上传到脑,如传导深感觉的薄束,楔束,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脊髓内下行传导运动的传导束,支配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如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2)反射功能:脊髓作为一个低级中枢,有许多反射只通过脊髓完成,如排尿排便中枢在骶部脊髓,深、浅反射经后根传入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而成反射弧。5.脊髓丘脑束在延髓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6.(1)脊髓后索内的薄束起于第5胸髓节以下的同侧脊神经节细胞,其纤维经后根内侧部入脊髓,行于脊髓后索的内侧部。楔束起于胸4脊髓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其纤维经后根入后索并居后索外侧都,两来传导的是躯干四肢的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2)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深面,该束由对侧后角细胞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台交叉至外侧索上行。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和温度觉。(3)脊髓丘脑前束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前部居前索内,也是起于对角后细胞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至前索内形成上行的传导束,传导的是对侧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7.(1)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横断面以下脊髓前角细胞失去了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对其的控制,表现为脱抑制后的机能释放,即出现同侧损伤节段以下肌肉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阳性,但肌不萎缩。51
(2)同侧后索内的薄束、楔束损伤:来自同侧肌肉,肌健、关节的本体感觉及来自皮肤的精细触觉冲动传导通路被阻断,导致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意识性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3)同侧的脊髓丘脑侧、前束损伤:表现为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个节段以下温痛觉、粗触觉丧失,但由于对侧精细触觉正常,粗触觉的障碍不易被察觉。(4)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表现为平衡、协调运动障碍。二、脑干(一)名词解释1.在中枢中,神经元散在分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中,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纤维交错排布,此区域呈“网状”,故称网状结构。2.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3.在延髓腹侧面上部,正中裂两侧的隆起称为锥体,由下行纤维束-锥体束构成。4.luschka孔又称为第四脑室外侧孔,脑脊液自此流入蛛网膜下腔。5.髓纹是在第四脑室底,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内的纤维束。一般视为脑桥和延髓在背侧面的分界线。6.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7.脑桥、延髓与小脑交角处,临床上称此处为脑桥小脑三角。8.脑干背侧面中份有菱形凹窝称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二)选择题1.C2.C3.D4.B5.C6.A7.A8.D9.B10.B11.C12.A13.D14.B15.D16.CDE17.ABDE18.ACD19.BCDE20.ABCD21.ABCE22.AD23.ABD24.BC(三)填空题1.中脑脑桥2.面神经前庭蜗神经3.后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4.舌咽神经迷走神经5.薄束核楔束核6.上丘下丘7.大脑脚(底)脚间窝8.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9.动眼神经核舌下神经核10.动眼神经副核迷走神经背核11.被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12.外侧丘系下丘臂13.黑质网状部黑质致密部14.皮质脑桥脑桥小脑15.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51
(四)问答题1.(1)锥体交叉:在锥体下方75%~90%锥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2)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的腹外侧,呈弓形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纤维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3)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至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4)外侧丘系交叉:由蜗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底之间越过,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缍形的结构,叫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5)被盖背侧交叉:由中脑上丘发出的纤维向腹外侧绕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背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于脊髓前索下行,为顶盖脊髓束。(6)被盖腹侧交叉: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7)小脑上脚交叉: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出小脑,于小脑上脚中进行,渐沉入脑桥被盖部,并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小脑上脚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分别止于中脑的红核、背侧丘脑的前核,腹前核、腹外侧核等。2.菱形窝位于脑桥和延髓的背侧面,下外侧界自内向外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两上外侧界由小脑上脚构成。窝底以髓纹为界,上半属于脑桥,下半属于延髓,中线上有正中沟,与之平行并居于其外侧的是界沟,两者之间有内侧隆起,界沟外侧的三角区为前庭区,其外侧角处的隆起为听结节。髓纹上方内侧隆起有圆形膨大称面神经丘.髓纹下从内上向外下有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3.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中央灰质腹测中脑被盖内正中线两旁。滑车神经核位于下丘水平,位置同动眼神经核的位置处。展神经核位于面神经丘深面。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内。4.在延髓丘系交叉水平以上的断面上内侧丘系位于正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侧,在脑桥中下部的断面上位于被盖部的腹侧,并与斜方体的纤维交叉。在中脑上丘水平切面,该系位于中脑被盖部背侧,红核背外侧。5.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纤维,越边上升形成三叉丘系,该系随内侧丘系纤维上行,终于间脑。6.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上丘颅侧。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上泌诞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附近的网状结构内。下泌诞核位于延髓橄榄头端迷走神经背核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迷走神经背核位于迷走神经三角内。三、小脑、间脑(一)名词解释51
1.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它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证,危及生命。2.小脑体的外侧部在进行过程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形体最大,构成新小脑。3.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共同组成旧小脑。4.后丘脑是间脑中背侧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的部分,由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构成。5.上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分与中脑顶盖前区的移行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二)选择题1.C2.C3.D4.C5.D6.C7.C8.D9.C10.B11.A12.A13.ABCDE14.BDE15.AE16.ABC17.CDE18.CD(三)填空题1.颅后窝齿状核2.小脑半球外侧部相关的齿状核3.底丘脑后丘脑4.室间孔中脑水管5.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6.视上核室旁核7.绒球小结叶相关的前庭神经核8.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9.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10.视上核室旁核11.缰三角缰连合(四)问答题1.(1)下丘脑位置及境界: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第三脑室前下部的两侧;上界为自室间孔延至中脑水管的下丘脑沟;下界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和视交叉,后与中脑被盖相续。(2)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3)主要传导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前脑内侧束,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背侧纵束等。2.(1)位置及形态:小脑位于颅后窝,其上面平坦,贴近小脑幕,下面的中部凹陷。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则为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近延髓的小脑向下膨隆,称脑扁桃体。小脑在前下方籍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和小脑上脚部分别与延髓和脑桥相连。(2)小脑分叶:小脑分为三叶,位于原裂以前为前叶,原裂以后,后外侧裂以前的部分为后叶。以后外裂为界在小脑下面又分出绒球小结叶。3.根据小脑的传入纤维联系,小脑分为脊髓小脑,由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及顶核与中间核构成。大脑小脑指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及前庭神经核构成。4.背侧丘脑由“Y”51
形内髓版分为丘脑前核群、丘脑内侧核群和丘脑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又分为背侧部和腹侧部,腹侧部由前至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居下后脑沟以上,为中脑颅侧的卵圆形灰质团。5.丘脑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人纤维,发纤维投射至大脑躯体运动区。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来的纤维,发纤维投射至躯体感觉区,头面部的代表区。腹后外侧核接受来自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该核发纤维投射至躯体感觉区,躯干四肢的代表区。四、端脑(一)名词解释1.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在发生上出现较晚,叫做新纹状体,是皮质下运动中枢。2.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如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等)组成。它主要与情绪、行为、记忆、内脏活动等有关。3.尾状核和豆状核在前端连在一起,两者合称为纹状体。为皮质下运动调节中枢。4.基底核位于端脑的基底部的白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5.海马是在大脑颞叶外侧面齿状回外侧卷入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质隆起。6.在水平切面上,豆状核被白质板分为内、中、外三部分,内侧两部分称为苍白球。7.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二)选择题1.D2.E3.B4.A5.C6.A7.A8.C9.B10.A11.D12.C13.D14.B15.D16.C17.ABCDE18.ABDE19.BCDE20.AD21.ABD22.BCDE(三)填空题1.距状沟上、下皮质颞横回2.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运动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4.连合系投射系5.尾状核背侧丘脑6.颞叶岛叶7.海马齿状回8.嘴膝9.壳尾状核10.屏状体杏仁核(四)问答题51
1.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及听视辐射视辐射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一侧内囊损伤,病人出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上、下肢痉挛性瘫痪,对侧半眼裂以下表情肌、对侧半舌肌瘫痪,两眼视野对侧半偏盲,临床叫做“三偏症”,两耳听力下降,但以对侧明显。2.侧脑室伸入额叶的部分称前角,位于顶叶内的部分称中央部,位于枕叶内的部分称后角,伸入颞叶的部分为下角。3.(1)左右交叉: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受双侧运动区支配。(2)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其代表区位中央前回下部,头部投影区为正置,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中央前回中部为躯干上肢的代表区,中央前回上部以及中央旁小叶前部为下肢代表区。(3)身体各部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身体各部的大小无关。4.第I躯体运动区位于额叶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份。第1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份。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5.距状沟上部的皮质接受来自上部视网膜的纤维传来的冲动。距状沟下部即舌回的皮质接受来自下部视网膜的纤维传来的冲动。黄斑区的节细胞发出的纤维投射至距状沟后1/3上下的皮质。一侧视区接受来自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一、脊神经(一)颈丛和臂丛(一)名词解释1.脊神经前根、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2.在腕管内正中神经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出现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也称“猿手”,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即为腕管综合征。3.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二)选择题1.A2.A3.A4.D5.C6.C7.B8.D9.B10.C11.E12.A13.D14.B15.B16.D17.B18.C19.D20.D21.C22.C23.E24.B25.C26.C27.E28.E29.ABCD30.ABCE31.BDE32.ABE33.BCE34.BCE35.BE36.ACDE37.ABE38.ACE39.ABDE(三)填空题1.前根后根2.前支后支3.854.胸锁乳突肌斜角肌5.前斜角肌肺根6.肝胆囊7.前锯肌背阔肌8.内侧束外侧束51
9.腋神经副神经10.三角肌小圆肌11.后束肱深12.浅支深支13.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14.肌皮桡15.正中神经尺16.尺神经桡17.T6T1018.肋弓脐19.尺神经正中神经20.颈丛混合21.旋后肌肱二头肌22.股神经桡神经23.肱桡肌尺侧腕屈肌24.尺神经桡神经25.尺神经正中神经(四)问答题1.颈丛由颈1~4脊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其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其肌支主要为膈神经。2.臂丛由颈5~8脊神经前支和大部分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穿斜角肌间隙,沿锁骨下动脉后上方,过锁骨的后方入腋窝,呈三束围绕在腋动脉周围,主要分支在锁骨上部有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在锁骨下部即腋窝内有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3.膈神经是颈丛的分支,先位于前斜角肌上端外侧,继而沿前斜角肌前面下降至肌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过肺根前方,在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到达膈。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4.肱骨中段骨折会出现“垂腕症”。因为桡神经在臂中段后部,紧贴肱骨的桡神经沟行向外下,沿途发出肌支分布于肱三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其终末支--深支穿旋后肌支配前臂的伸肌。骨折后合并桡神经损伤,就表现为前臂伸肌瘫痪,抬前臂时呈“垂腕”状。5.正中神经:分布于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桡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尺神经: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浅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二)腰丛和骶丛51
(一)名词解释1.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参与骶丛的组成。(二)选择题1.C2.D3.E4.B5.C6.B7.B8.D9.B10.B11.A12.D13.C14.D15.E16.D7.A18.D19.D20.D21.BDE22.ABD23.ABE24.ABDE25.ABC26.ABE27.BCDE28.BCE29.ABCDE30.BCD(三)填空题1.前肌群内收2.股闭孔3.腓深神经胫神经4.股动脉髌下、小腿内侧面的5.骶骨和梨状肌髂血管6.骶丛坐骨神经7.腓浅神经腓深神经8.梨状肌下孔坐骨小孔9.胫神经腓总神经10.胫神经腓总神经11.臀下神经臀上神经12.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13.外股三角14.L1~3前支L4前支的一部分15.骶神经尾神经16.生殖支股支17.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18.阴部神经坐骨神经19.腓深神经胫神经20.腓浅神经坐骨神经(四)问答题1.腰丛由胸12脊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及腰1~3脊神经前支和部分腰4脊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主要分支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2.骶丛由腰4脊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及腰5脊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盆腔内,梨状肌前面。主要分支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以及臀上神经、臀下神经。3.梨状肌上孔有臀上神经;梨状肌下孔有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4.分三群:⑴前群:由股神经支配;(2)后群:由坐骨神经支配;(3)内侧群:由闭孔神经支配。5.坐骨神经是全身最长、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发出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损伤后表现为小腿后群51
肌无力,足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内翻力弱,呈“钩状足”畸形,足底皮肤感觉障碍明显;而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走向外下,绕腓骨颈外侧向前,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分布范围包括小腿前、外侧群肌、足背肌和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的皮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感觉障碍明显。二、脑神经(一)名词解释1.也叫蝶腭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上方,上颌神经的下方的一不规则扁平小节,有交感根,副交感根,感觉根,它发出一些分支分布于泪腺、腭、鼻的粘膜,传导粘膜的一般感觉和支配腺体的分泌。2.是迷走神经在颈部的分支(颈心支),有上下两支,在喉与气管两侧下行入胸腔,与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心神经交织构成心丛,调节心脏活动。上支有一分支称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分布于主动脉弓壁内,感受血液变化和化学刺激。(二)选择题1.B2.B3.C4.A5.B6.E7.E8.B9.C10.E11.B12.D13.C14.A15.E16.C17.B18.B19.C20.B21.E22.E23.B24.E25.C26.A27.C28.B29.C30.ABCE31.ABCD32.ACDE33.ABDE34.ABCDE35.ABDE36.ABCD37.ABE38.AB39.ABCD40.BCD41.ACD42.ABC43.ABC44.BCD45.ABCD46.ABCD(三)填空题1.筛孔视神经管2.下丘下方眶上裂3.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4.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5.Ⅸ、Ⅹ、XI、XII对脑神经Ⅳ对脑神经6.脑桥延髓沟眶上裂7.茎乳孔面部表情肌8.面神经三叉神经9.岩大神经咀嚼肌神经10.舌下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11.面神经舌咽神经12.舌咽神经面神经13.肝支腹腔支14.喉上神经喉下神经15.胃前支肝支16.胸锁乳突肌斜方肌17.舌下神经舌咽神经18.圆孔卵圆孔51
19.声门裂以上环甲肌20.三叉神经面神经(四)问答题1.面部的感觉由三叉神经管理,三叉神经的三大支在面部皮肤的分布区域大致以眼裂和口裂为界,即眼神经分布于眼裂以上及鼻背皮肤,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下颌神经分布于口裂以下及耳颞部皮肤。2.喉粘膜的感觉声门裂以上由喉上神经管理,以下由喉返神经管理;喉肌的环甲肌由喉上神经支配,其余喉肌由喉返神经支配。3.含有四种纤维: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来自疑核。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来自迷走神经背核。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④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孤束核。4.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5.舌的神经分布:一般感觉:三叉神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舌咽神经分布到舌后1/3;味觉:面神经(鼓索)分布于舌前2/3,舌咽神经分布于舌后1/3;运动:由舌下神经支配。6.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瞳孔开大肌,支配神经为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交感神经。眼外肌包括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下斜肌、上斜肌,支配神经为动眼神经、展神经、滑车神经。三、内脏神经(一)名词解释1.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称为自主神经系;又因为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2.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并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达到效应器。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3.由脊神经发出的有髓鞘的节前纤维连于交感干神经节,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4.由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斜行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节。5.当某些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6.椎旁节位于脊柱两侧,同侧椎旁节间借节间支连在一起,形成交感干。交感干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两侧交感干下端于尾骨前方合并于奇节。交感干分颈、胸、腹、骶、尾五部,在交感干和脊神经间有灰、白交通支相连。(二)选择题1.B2.E3.D4.D5.A6.B7.C8.D9.C10.C11.D12.E13.D14.A15.A16.C17.C18.D19.B20.E21.BC22.ABCDE23.ACDE24.ABCD25.ABDE26.BCDE27.ACE28.ACD29.ABCE30.ABDE51
(三)填空题1.器官旁节器官内节2.椎旁神经节椎前节3.白交通支灰交通支4.梭形1~35.脊髓胸1~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6.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脊神经发出的有髓鞘的节前纤维7.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8.动眼神经副交感性9.面神经舌咽神经10.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11.感觉副交感12.感觉性神经节内脏运动性神经节13.感觉副交感14.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15.动眼副交感16.舌咽神经迷走神经17.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18.特殊内脏运动核面肌(表情肌)19.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20.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四)问答题1.脊髓胸1~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2.正常内脏活动一般无感觉,强烈的内脏活动可引起感觉。内脏对刺激的定位差,故定位感不准确。内脏对牵拉、膨胀和外部冷热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3.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③穿过椎旁节,终止于椎前节换元。4.脑神经的副交感性神经节有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耳神经节以及壁内神经节。5.①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骶副交感核。②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和脊柱前方,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③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交感节前神经元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④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较广,副交感神经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⑤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既是互相拮抗又是互相统一的。51
第四节神经传导通路(一)名词解释1.有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的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者称皮质核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者称皮质脊髓束。2.在组成锥体系的神经元中,那些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称为上运动神经元。3.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的反应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一侧的反应为间接对光反射。4.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统称为锥体外系,它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5.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损伤后表现为迟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等。6.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又称深感觉。(二)选择题1.B2.D3.C4.D5.B6.C7.B8.D9.D10.B11.B12.D13.C14.A15.A16.B17.A18.B19.C20.C21.ACE22.DE23.ADE24.ABC25.ABCD26.ABCDE27.ABCD28.ABCDE29.CDE30.ACD(三)填空题1.听辐射听区颞横回2.脊神经节脊髓灰质第Ⅰ、Ⅳ到Ⅶ层细胞3.薄束核楔束核4.双极神经元节细胞5.脑干躯体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6.视觉传导通路视辐射7.运动(下行)锥体系8.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9.视神经视束10.三脊神经节11.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12.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13.四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51
14.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束15.蜗神经腹侧核和背侧核下丘16.皮质脊髓束脑干脑神经运动核17.增强亢进18.消失消失19.降低萎缩20.锥体系躯体运动21.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四)回答题1.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有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是脊髓灰质后角细胞(即Ⅰ、Ⅳ、Ⅶ层内细胞),发出的二级纤维越过中线形成对侧的脊髓丘脑束上行,终止于第三级神经元,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2.视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视网膜内的双极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是视网膜内的节细胞,由节细胞发出的纤维在眼球后方构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在视交叉处,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左右交叉,两眼鼻侧半交叉后的纤维和颞侧半不交叉的纤维构成左、右侧视束,即各侧视束内含有同侧眼颞侧半和对侧眼鼻侧半视网膜的纤维,终止于第三级神经元即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视觉中枢,即距状沟两侧的皮质。一侧视神经损伤,导致患侧视野全盲;视交叉中央部损伤,两眼颞侧视野偏盲;视束损伤,同侧鼻侧半,对侧颞侧半视野偏盲。3.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由同一传导路传导,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由后根进入脊髓,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形成薄束和楔束,向上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即第二级神经元),由此发出二级纤维越过中线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上行称为内侧丘系。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即第三级神经元),由此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4.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为: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五)病例讨论(略)第五节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或蛛网膜下隙,其中充满着脑脊液。2.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的硬脑膜静脉窦。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经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紧贴窦的外侧壁通过。3.又称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互相吻合而成。51
4.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窄腔称硬膜外腔或硬膜外隙,其内有脊神经根、静脉丛和少量脂肪组织。5.在脑室的一定部位,部分血管反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丛与软脑膜、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内,称脉络丛,分泌脑脊液。6.脑的蛛网膜在上矢状窦处,突进窦内形成的一些小颗粒状突起称为蛛网膜粒,是脑脊液经此渗入静脉窦的主要结构。7.物质由脑的毛细血管转运至脑组织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选择和限制。把血液与神经元之间的相隔的一系列结构,称为血—脑屏障,它包括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基膜以及毛细血管外周的胶质细胞的突起。(二)选择题1.B2.B3.D4.C5.A6.B7.A8.A9.D10.C11.C12.A13.B14.A15.C16.A17.A18.C19.B20.C21.AC22.BCDE23.ACDE24.ABCE25.ABDE26.ABCDE27.ABC28.BCE29.ACD30.CE(三)填空题1.各脑室脉络丛第三脑室2.大脑镰小脑幕3.颈内动脉椎动脉4.软膜蛛网膜5.蛛网膜软膜6.硬脊膜椎管内面的骨膜7.两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8.延髓脑桥9.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10.窦汇岩上窦11.窦汇乙状窦12.颈总动脉四13.海绵窦部虹吸部14.间脑小脑15.椎动脉节段性动脉16.第1~4胸节第1腰节17.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18.颅内压升高脑疝19.颈内动脉展神经20.滑车神经眼神经(四)问答题1.临床上常在第3、4或第4、551
腰椎间进行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麻醉药物而不至于伤及脊髓。硬膜外隙麻醉时将麻醉药物注射入硬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因其间有脊神经的神经根经过而阻滞其神经的传导;又因该间隙中无脑脊液从而限制了麻醉药的自由扩散,可产生节段性阻滞。而腰穿麻醉时将麻醉药物注入脊髓的蛛网膜下隙,即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充满脑脊液的腔隙,该间隙较为宽阔,麻醉药物可随着体位的变化而使麻醉平面发生改变。2.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大脑镰、小脑幕、鞍隔,形成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和岩下窦等结构。硬脑膜窦是硬脑膜的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而形成,内面村覆以内皮细胞。其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3.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窦内有颈内静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前接受眼静脉,两侧接受大脑中静脉,向后外经岩上窦、岩下窦连通横窦、乙状窦或颈内静脉。向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向后借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与椎内静脉丛相通,而后者又与腔静脉系相交通。4.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内向外有三层:软膜、蛛网膜和硬膜。作硬膜外麻醉时,麻醉药注入硬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因其间有脊神经的神经根经过而阻滞其神经的传导;又因该间隙中无脑脊液从而限制了麻醉药的自由扩散,可产生节段性阻滞。药液不能直接进入颅腔,因为硬脊膜的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后与硬脑膜相延续。5.大脑动脉环有两侧的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相连通而成。位于颅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不正常的动脉环容易出现动脉瘤。6.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第六章内分泌系统(一)名词解释1.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可分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固有内分泌系统,它将体液性的信息物质传递到全身各细胞。发挥其对远处和相近的靶细胞的生物作用,参与调节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2.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过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3.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连接甲状腺左、右两个侧叶的部分。4.是甲状腺两层被膜中的内层被膜,临床上常称其为真被膜,其包裹甲状腺表面,并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体实质,将腺体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小叶。5.激素的作用有特异性,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某种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即靶器官。51
(二)选择题1.B2.A3.C4.B5.B6.A7.A8.E9.B10.B11.ABDE12.ABCD13.ABC14.ABCD15.BCE16.ABC17.ABE18.CE19.ABCDE20.AE(三)填空题1.脑垂体甲状腺2.侧叶峡3.第2第44.胰岛素血糖浓度5.糖尿病雌激素6.卵细胞精细胞7.甲状腺素基础代谢8.钙磷代谢血钙平衡9.皮质髓质10.腹主动脉肾动脉11.激素血液12.视上室旁(四)问答题1.甲状腺分为左、右两个侧叶和峡,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部的两侧面。上平甲状软骨中点,下至第6气管软骨的前外侧,后方平对第5~7颈椎高度。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甲状腺有两层被膜,内层为纤维囊,临床上常又称之为真被膜,包裹甲状腺表面,并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体实质部分。外层被膜为甲状腺鞘,临床上常称其为假被膜,有气管前筋膜形成。2.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正常垂体上缘平直或稍下陷。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漏斗。远侧部和结节部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和神经部称垂体后叶。5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习题及答案.doc
- 《管理学基础》3次网上计分作业答案.doc
- 《管理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doc
- 《管理思维》讲义+试题答案.doc
- 《管理流程设计与流程再造》+试题答案.doc
- 《管理运筹学》第三版习题答案(韩伯棠教授).doc
-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习题答案(韩伯棠教授)1.doc
-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习题答案(韩伯棠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超详细版.doc
- 《精品》电大本科专科公共管理学答案期末考试真题全集.doc
- 《系统解剖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红楼梦》章回练习及答案(第1-120回).doc
- 《纤维化学与物理》练习题.doc
- 《纲要》思考题答案.doc
- 《线性代数》(魏_ 黄)习题解.doc
- 《线性代数》同济大学第四版课后答案.doc
- 《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doc
- 《组织行为学》练习册答案.doc
-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