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 MB
- 2022-04-29 13:58:4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邪正盛衰病机。2.掌握阴阳失调病机。3.掌握精气血失常病机。4.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5.掌握津液代谢失常病机。6.了解疾病传变的内容。7.了解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病机与病机学说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
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病类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整体观辩证观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第一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的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
虚的病机★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湿滞证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因虚致实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日趋强盛,邪气逐渐衰退,正气能战胜邪气,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至痊愈。(2)邪去正虚:邪气被驱除,正气被耗伤。疾病处于恢复状态。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3)邪胜正衰:疾病过程中,邪气炽盛,对机体损害加深,正气逐渐衰退,抗病能力日趋低下,邪气独盛,正气衰败,则疾病趋向于恶化而至死亡。(“亡阴”、“亡阳”)(4)邪正相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正气虽虚不甚,邪气也不太盛。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邪气亦不能独盛,邪正双方相持不下,使疾病处于慢性迁延状态。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转化阴阳互损阴阳亡失阴阳格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
(一)阴阳偏胜1.阳偏盛: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感受阳邪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阳偏胜壮热、面红、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临床特点:热、动、燥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阳偏胜病机示意图
2.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机理:
感受寒湿过食生冷阴偏胜形寒、肢冷、舌淡、下利、脉迟等症状临床特点:寒、静、湿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特点:阳不制阴,阴偏相对盛的“虚寒证”。机理: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耗伤阳偏衰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虚象:倦卧神疲、乏力少气。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鉴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阴胜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机理:
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阴偏衰阴虚阳亢阴虚火旺阴虚内热阴虚失润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鉴别:“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阴偏衰病机示意图
(三)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阳两虚阴虚化生阳虚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四)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真寒假热证)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壮热,面红,气粗,烦燥,舌红,脉数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邪盛正虚素体阳虚疲劳过度汗吐下太过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呼吸微弱、脉微欲绝。1.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2.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热邪炽盛邪热久留煎熬阴液其它因素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
亡阴与亡阳阴亡亡阳阳亡亡阴阳散越阴耗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精气血的失常是指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锦囊秘录》“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一)精的失常1、精虚(肾精与水谷之精的亏损)(1)精瘀(男性精滞精道,排精障碍)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房劳过度房室不节情志内伤邪阻精道临床表现:排精不畅,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精索小核硬结,小腹坠胀。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不孕,精神不振,耳鸣,健忘/面黄无华,消瘦,头晕目眩,疲倦乏力。手术所伤2.精的施泄失常
(2)失精(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A.失生殖之精肾气不固/相火内扰—滑精、遗精、早泄。兼有精力不支、思维迟钝、失眠健忘、少气乏力、耳鸣目眩。精脱:精泄不止。B.失水谷之精脾虚不摄—长期蛋白尿、乳糜尿,少气乏力,精力不支,面黄无华,形瘦,失眠健忘。
(一)气的失常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1、气虚: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的化生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的消耗太多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活动后诸证加重。
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脏腑功能失调(1)气滞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2)气逆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肺气上逆——咳逆气喘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外邪侵犯痰浊壅滞
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3)气陷气陷的病理表现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气虚表现
气闭是指气机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4)气闭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5)气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气脱气脱与亡阴亡阳的鉴别亡阳亡阴均为气的大量脱失,临床均可见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如:呼吸衰微,四肢瘫软等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阴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但见气虚不固,机能衰竭
杨某,女,35岁,深圳市人,2007年9月4日初诊,平素经前腰部板滞不舒,腹有胀感,乳房胀痛,情绪易激动,善怒。饮食尚可,睡眠有时入睡难,多梦,大便不规律,时干时稀,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边齿痕,脉沉细而弦,右脉弱。辨证:肝郁气滞。治法:调肝理脾,温补肾阳案例1
吕某某,女,44岁。患者于1950年至1958年共妊娠6胎,其中流产一胎,足月分娩五胎。1959年秋冬开始,月经失调,后突然闭经,性欲减退,全身无力,腹部坠胀。并自觉阴中有物突出,经妇科检查为子宫下垂。症见消瘦,面色淡白而胖,苔白厚润,脉沉迟细。案例2辨证:气虚下陷。治法:益气升提。方药:黄芪18g茯苓30g白术24g首乌24g泽泻9g桂枝9g山药9g淫羊藿9g菟丝子12g节自《当代名中医医案选》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86
(三)血的失常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慢性消耗面色无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脉细等。脾胃虚弱化生障碍一是因血液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血虚,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或出血等病理变化。
2、血运失常(1)血瘀:是指血液驯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血寒血热气虚痰浊血瘀瘀血
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寒凝心脉寒凝肝脉寒凝肌肤心脉血气痹阻,真心痛肝经血气瘀滞,胁下、少腹、阴部冷痛,痛经、闭经等。冻疮等疼痛、手足、爪甲及舌色青紫。寒瘀互结癥积
(2)出血: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血热外伤瘀血气虚出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斑
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外感温热病邪五志过极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血热
(三)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血瘀精阻生长、生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早衰面色无华、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不调、不孕。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喜太息,阴部重坠感,或见血精、阴部结节等。
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病影响血病气虚气虚气逆气滞气虚血虚(气不生血)血瘀(推动无力)出血(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血病影响气病血虚血脱血瘀气虚(血不生气)气滞(气行受阻)气散(气随血脱)
(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原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郁滞而血瘀。表现:胸胁胀满疼痛,癥瘕积聚。心肺气滞血瘀则可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胃的气滞血瘀则可见脘腹胀满疼痛,经久不减。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临床活血、理气主次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因气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则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表现:气虚症状+血瘀症状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而致的惊悸、怔忡、喘促、水肿及气虚血滞的肢体瘫痪、痿废。心衰、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案例周××男28岁 ,浮肿,乏力,胁痛纳差一年半。现病史:患者自1961年下半年开始,自感两侧下肢轻度浮肿,疲乏无力,纳食不香,肝区虚胀隐痛,恶心乏力,下肢浮肿,尿黄,肝在肋下二指;逐渐面色晦暗,无黄疸,面部及手掌出现蜘蛛痣,肝在肋下触及,脾在肋下1厘米,中等硬度,有轻触痛,两下肢有轻度可凹性水肿,肝穿刺病理证实为结节性肝硬变。食道造影:食道下端静脉曲张。西医诊断:结节性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中医辨证:肝肾阴亏,脾失健运,气虚血滞,瘀血阻络。摘自关幼波临床经验集
(3)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表现:各种出血+气虚尤其是脾气虚的表现。咯血、吐血、紫癜、便血、尿血、崩漏+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
(4)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血液的流失而急剧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原因:各种大出血(外伤、呕血、便血、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表现:面色苍白无华,精神萎糜或烦躁,冷汗淋漓,四肢不温、或见抽搐、口干,脉芤或微弱欲绝。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
(5)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原因:①久病消耗,气血俱伤;②失血之后,气随血耗;③气血两虚,先有气虚,血化生障碍。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瘦体弱,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或痿废不用。感觉运动功能异常:气虚为麻,血虚为木
(一)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少汗,尿少色黄,口渴多饮或见目陷、无泪或见转筋。热盛伤津津液丢失过多生成不足慢性病耗损伤津(失水)脱液(失水和精微)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四、津液代谢失常
伤津和脱液的区别伤津主要是丢失水分,脱液不但丧失水分,更损失精微营养物质,伤津未必脱液;脱液必兼津伤。从病情轻重而论,脱液重于伤津,可以说津伤乃液脱之渐;液脱乃津伤之甚。津易伤亦易补充,而液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较难恢复。但津伤可暴急发生,突然陷于气随津泄,甚至气脱的重危证候。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致水湿内生,酿痰生饮。原因:肺失宣发、肃降;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饮水湿。三焦水道不利。(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贮留体内,外溢于肌肤而为水肿。原因:①肺失宣发,不能化汗;②肾失蒸化,津液不能化成尿液。其中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失常起主导作用,因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且水液主要是通过尿液而排泄。表现:水肿或水停;泛溢肌肤为水肿,停于胸、腹则为胸、腹水。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有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1、湿浊困阻原因:脾虚不运,津液不得转输;表现:胸闷、呕恶、脘痞、腹胀、便溏、苔腻。
2、痰饮凝聚原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滞,聚而成痰成饮。表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阻于肺则咳、喘、痰多、胸闷;饮则分四:痰饮--饮停胃肠,形体消瘦,肠间沥沥有声;悬饮--饮停胸胁,咳嗽而引胁作痛;溢饮--水溢肌肤,肢体浮肿而沉重疼痛,无汗;支饮--饮停胸肺,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
3、水液贮留原因: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津液代谢障碍,津不化气而化水,留于肌肤或体内。表现:胸水、腹水、水肿、尿少。《景岳全书·肿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痰、饮、水、湿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原因:水湿痰饮皆有形之邪,易阻碍气的运行。表现:其临床表现因水液停蓄部位的不同而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则见胸满咳喘不得卧;水气凌心,阻遏心气,则见心悸、心痛;水停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呆;水停四肢,经脉气血阻滞,则见浮肿,肢体沉重胀痛等。
2、气随津脱气随津脱,主要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原因:高热伤津;大汗;严重吐泻。表现:除津少的表现外,另见乏力、疲倦,精神萎顿。
3、津枯血燥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原因:高热伤津,津血同源;烧伤致津液损耗,津血同源;阴虚痨热,津液暗耗表现:心烦、口干咽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皮屑过多,舌红少津等。
4、津亏血瘀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伤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原因:表现:除津液不足的表现外,另见皮肤斑疹,紫暗不鲜,舌质绛紫或紫暗,或有瘀斑、点。高热、烧伤吐泻、大汗伤津耗液血少而滞涩血瘀
津亏血瘀疼痛治验1例患者,男,21岁。1996年6月8日初诊。患者胸胁疼痛3年多,有时隐痛,有时刺痛,各种检查无异常发现。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该患曾从气滞血瘀论治,而且疼痛部位固定,有时刺痛,应为血瘀,为何疗效不显?追问发病原因,言其3年前,由于冬天气候寒冷,用制附子、干姜、黄芪、当归等药炖肉服用。服药3剂,冬季自觉不冷。第二年3月开始胸胁疼痛。现经常口干舌燥,饮水量比3年前大增,舌暗无苔而少津,脉弦细而涩。
辨证:为津亏血瘀证。治宜:滋阴增液,活血化瘀。方药:生地黄20g玄参15g麦门冬15g,丹参20g当归10g乳香10g,没药10g陈皮10g延胡索12g,白芍30g甘草10g。服药3剂,饮水减少,疼痛减轻。再服3剂而愈
5、血瘀水停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原因:血瘀、液流行不利水停;气滞血瘀水停。表现:血瘀表现+水肿、胸、腹水等。
五、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外邪致病“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
(一)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1、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展而成。2、热极生风(热甚动风):见于热性病的极期。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4、血虚生风:血虚濡养功能失职
1、肝阳化风原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暴怒伤肝,肝气亢逆;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表现:筋惕肉瞤、肢体震颤、眩晕欲仆、甚则口眼涡斜、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厥。
2、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原因:热性病极期,火热亢盛动风;邪热煎灼阴血生风。表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伴高热、神昏、谵语。
3、阴虚风动原因:热病后期,阴液大亏;久病耗伤,阴液亏虚。表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津,无苔,脉细而数。▼
4、血虚生风原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久病耗伤营血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等,兼见面色苍白无华,唇舌、甲色淡,头晕目眩等。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不荣络
5、血燥生风原因:久病耗血;年老精亏血少新血化生障碍;瘀血内结。表现: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脱屑。肌肤失养,营养不良
(二)寒从中生“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2.久病伤阳;3.外寒、过食生冷,损伤阳气。表现:面色苍白,畏寒喜暖,肢冷不温,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迟。或见肢节痹痛或见水肿、泄泻、痰饮、血瘀。鉴别:内外寒的区别。
“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食滞的病理状态。原因:1、素体脾虚2、过食肥甘、生冷,嗜烟酒,内伤脾胃;3、素体肥胖,喜静少动,气机不利;4、情志抑郁,气机不利。内湿
主证:沉重、满闷、便溏、水肿、口腻、口甜、舌苔厚腻。表现: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案例
“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原因:①久病伤津;②热病伤阴;③津液丢失(汗、吐、下、亡血、失精)。内燥
临床表现: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症。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五)火热内生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1、阳气过盛化火正常情况下,人身之阳气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中医称为“少火”。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能亢奋,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津,这种病理情况下的阳气过亢称为“壮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外感六淫、郁而化火;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痰、瘀等)、食积、虫积等亦能郁而化火。气郁而生热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化火。
4、阴虚火旺病因:①津液亏虚,阴气大伤,阴虚不能制阳;②阳气相对亢盛,虚火内生。表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咽干口燥,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部位火热:虚火上炎的牙痛、齿衄、咽痛等。脏腑火热:心火、肝火、肾火及胃火等证。热多弥漫性,火多为局部
(二)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疾病传变邪正斗争及盛衰变化决定因素1.传变与否2.传变方向3.传变速度第二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疾病的传变病位的传移病性的变化
病位传变(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的病理过程)表里出入表邪入里外感病传变六经传变内伤病传变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一)病位传变里病出表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二)病性转化从化:又称从类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寒热转化由寒化热由热转寒寒热转化一般规律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受邪脏腑经络属阳—多从阳化热、化燥受邪脏腑经络属阴—多从阴化寒、化湿误治伤阳从寒化;误治伤阴从热化
虚实转化因实致虚:邪气过盛损伤正气或失治误治因虚致实:脏腑机能减退,气化不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障碍虚实转化的形式突变:以外感病多见渐变:以内伤病多见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传变的迟速2.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素体阳盛,邪易从火化;素体阴盛,邪易从寒化。地域气候地高干燥,久晴少雨——易化热、燥、伤阴津居处卑湿,阴雨连绵——易化湿,易伤气、伤阳或转化寒湿证生活状况情志、饮食、劳逸、房事作用于正气而影响传变治疗情况正确治疗中止疾病,失治、误治助邪伤正病邪因素十对传变的迟速以及病位、病性有影响
思考题1、病机的概念?2、实性病机与虚性病机的概念?3、阳偏胜与阴偏胜的概念?4、阳偏衰与阴偏衰的定义?5、亡阴与亡阳的概念?6、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及气脱的定义?7、“内生五邪”的概念?8、津液代谢障碍与哪些脏腑有关?机理如何?9、内风的种类有哪些?基各自的机理如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PBL案例:重症肌无力课件 huxuelinPBL生理
- 生理学课件 第01章 绪论20170220
- PBL案例:重症肌无力课件 JYA
- 实验生理科学PPT课件02骨骼肌的收缩实验
- 生理学课件 第01章 绪论20170220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四章 经络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五章 体质学说
- 医如何利用数字化课程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件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一章 阴阳五行、思维方法
- 生理学课件 第02章细胞许闽广20170223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问诊、望诊
- 医学课件 第03章 血液
- 【基础医学综合课件】许闽广第六章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 生理学课件 第04血液循环
- 基础医学综合课件 6--第7章创伤感染的细菌
- 基础医学综合课件 病毒学
- 生理学课件 第05章呼吸ezone
- 基础医学综合课件 呼吸道感染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