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00 KB
- 2022-04-29 13:55:2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心理学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谋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二、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D)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5、(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789B、1879C、1798D、18976、(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D)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能力、气质、性格C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填空1、心理过程又叫动态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3、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4、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能力为核心。6、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9.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等。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两种。11.心理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基本形式。四、判断正误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N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Y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N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N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Y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Y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N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Y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Y五、简答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2、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答;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因果性原则。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名词解释反射:它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应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二、选择
1.“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 D )的表现形式。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C、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2.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D)A.眨眼反射B.吮吸反射C.防御反射D.信号反射3.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B)A.望而生畏B.谈梅生津C.望梅止渴D.尝梅生津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B)。A、谢切诺夫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冯特5.(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A.唯心主义心理观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D.灵魂论6.(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A.自然环境B.客观现实C.人际关系D.社会生活条件三、填空1.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人)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客观现实 )的反映。2.心理活动按其产生的方式而言,是脑的( 反射活动 )活动。3.反射弧由( 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4.反射活动分为( 条件反射 )和(非条件反射 )。5.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兴奋)过程,另一种是( 抑制 )过程。 四、判断正误1.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N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Y3.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N4.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N5.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N6.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N五、简答1、如何理解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答:
客观现实是指个体的意识之外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有机体内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人的心理是客既现实的一种映象。如果没有客现现实的影响,人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相应的映象。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客观现实的作用,人就可能产生们么样的映象。例如,当你看到了一束鲜花,你脑子里就会产生一束鲜花的映象。可见,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就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心理现象。所以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内容和源泉。这就说明,客观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有了反映的对象存在,人才可能形成相应的映象。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答: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影响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条件。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儿童不可能产生和形成人的心理一个孩子尽管生下来是正常的;但是,没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教育影响,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智慈和性格。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各种渠道,以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为媒介而产生的。由于各种渠道和媒介的差别,便形成了人的心理的各种差异。所以说,儿童的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垅、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4、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①主体与客体、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性②内部发展的驱动力③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④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⑤心理发展有不平衡性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性⑦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⑧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六、实例分析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答:我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人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启示。我们从中可知道,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学到好的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要造就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重要,如果一个人身处良好的环境,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发展,反之,有可能走上邪路用心理发展的辩证观解释: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就要依赖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觉: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客观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后象:作用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二、选择1.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b)a.小b.高c.不变d.U形变化2.一般而言,绝对感受性提高,那么与绝对阈限的数量是(c)a.不变b.升高c.降低d.U形变化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d)a.联觉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4.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c)a.联觉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5.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b)a.联觉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6.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a)a.联觉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7.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A.感觉B.知觉C.观察D.思维8.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地对象的刺激物是(D)。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9.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A.肤觉B.平衡觉C.运动觉D.机体觉10.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11.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A.降低B.增强C.不变D.变化不明显12.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A.感觉适应B.感觉能力C.明适应D.暗适应13.感知觉反映的是(C)。A.经历过的事物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当前出现的事物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14.感受性是指(A)。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1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A.时间B、运动C、大小D、方位三、填空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后象)和(联觉)等现象。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现象。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对比)现象。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性)造成的。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值)来衡量的。10.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四种基本特性。1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四、判断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N)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N)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N)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Y)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N)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N)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N)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N)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N)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N)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N)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N)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Y)。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N)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Y)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N)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N)五、简答1.如何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答:(1)根据感觉阈限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组织教学.(2)运用对象和背景差别的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3)运用差别感受性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联觉规律组织教学。2.感觉存在哪些规律?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联觉。3.知觉具有哪些特点?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答:知觉组织规律、视空间组织规律、听空间组织规律、时间知觉组织规律、运动知觉组织规律。5.错觉有哪些种类?答:图形错觉、大小错觉、形重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第四章记忆一、名词解释: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应。(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再认: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在接触时,有熟悉之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与提取。(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它事物或语词唤起的。(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二、填空1、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2、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3、再认或回忆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5、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有意识记、无意识记两种。6、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7、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和情绪记忆。8、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9、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10.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11.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间记忆)、(短时间记忆)和(长时间记忆)三个阶段。12.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恢复或回涨)。13.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痕迹衰退说)、(压抑说)和(干扰说)。1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15.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恢复)。16.一般来说,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语词逻辑记忆)记忆三、选择题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A相关联。A.干扰说B.衰减说C.信息处理理论D.腐蚀理论2、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D。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B。
A.识记后不会遗忘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C。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5、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A的影响。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C。A.非常大B5——9C5——9个组块D所有信息7、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ABCD。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E无意记忆F有意记忆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A。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9、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D。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10、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B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A110%B150%C200%D200%以上11、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B。A.机械识记B.无意识记C.重复识记D.有意识记12、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13、感觉记忆的容量是C。A.所有信息B5——9C5——9个组块D非常小14.识记内容主要是以(C)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A.话和图B.情感和事例C.表象和语词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15.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D)。A.感知觉B.幻觉C.错觉D.后像16.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D)。A.长时记忆B.运动记忆C.情绪记忆D.短时记忆17.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B)来完成的。A.延长记忆的时间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C.增加记忆的内容D.改变记忆的速度18.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C)。
A.情感记忆B.意义识记C.无意识记D.有意识记19.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C)。A.再认B.重现C.恢复D.保持20.填图题主要是通过(D)来完成的。A.识记B.重现C.保持D.再认2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C)提出。A.亚里斯多德B.冯特C.艾宾浩斯D.弗洛伊德2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A)。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遗忘平缓D.基本不遗忘23.“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B)太差造成的。A.敏捷性B.准确性C.持久性D.准备性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B)记忆A.长时记忆B.感觉记忆C.情绪记忆D.短时记忆四、判断题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Y)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N)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Y)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N)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N)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Y)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Y)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N)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N)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N)11.在识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N)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Y)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Y)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Y)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N)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N)
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N)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品质。(Y)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N)六、简答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答: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压抑说。2.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答:遗忘曲线3.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答:(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七、论述题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答:(1)复习要及时。(2)合理的、科学的安排复习时间。(3)采用多种方式复习。(4)采用尝试回忆与反复诵读相结合。(5)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八、案例分析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答:并不是朗读的越多就记得越牢固,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第五章注意一、名词解释注意:人的心理对某一对象或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集中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的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注意的起伏:是有机体的节律性运动以及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而使注意强度发生周期性的不随意动摇变化的过程。二、选择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B。A、集中性和分配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集中性和紧张性D、选择性和稳定性2、注意是一种A。A、独立的心理现象B、个性心理特征C、心理过程共同特征D、与心理过程相伴发生的心理状态3、“心不在焉,则黑白拓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B。A、感知 B、注意 C、记忆 D、思维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C。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范围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A。A、有条件的B、有可能的C、无条件的D、特异功能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A。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8、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B。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D。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C。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11、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A。A、强度 B、时间 C、空间 D、范围12、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13、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C。
A、选择性注意B、集中性注意C、分配性注意D、无意注意14、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性是B。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15、“一目十行”是A的表现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16、下列哪个选项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A。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17、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D。A、注意稳定性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性D、注意广度18、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A.缩小B.增大C.没有变化D.变化不显著19.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C)。A.相对强度B.绝对强度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20.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C)。A.绝对新异性B.相对新异性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21.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2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三、填空1、注意一旦产生就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体有表情、姿态、动作三方面。(适应性的动作的产生、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有目的;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无需意志努力。3、直接兴趣是引起 不随意 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 随意 注意的重要条件。4、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 有意后 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 有意 注意。5、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6、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7、注意广度(范围)的大小,主决定于客体复客体间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照明程度和有无其他干扰等、活动任务简单与复杂。8、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_注意的分配__、注意的转移_。9、和注意的稳定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10、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11、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空间)方面的特征。12、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四、判断题1、课堂上教师批评学生“没有注意”是因该生根本就没有产生注意。N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对象上。N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Y4、注意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Y(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N6、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Y7、目的、任务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N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N9.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N10.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Y11.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N12.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Y13.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N五、简答1、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教学中怎样利用无意注意?答: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客观因素:①刺激物的新异性②刺激物的强度大小③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④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主观因素:①凡适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刺激②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③过去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首先,在教学环境方面,应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2、什么是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答:是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①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②意志的努力,抗拒诱因干扰与克服分心,这是保持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③社会性需要和间接兴趣也是保持有意注意的一个条件④进行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利于有意注意的保持和集中。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是什么?
答: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1、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⑴注意对象的特点⑵活动的性质和任务⑶个人的知识经验2、影响注意紧张性的因素⑴责任感、兴趣和爱好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⑶注意范围的大小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⑴对象的特点⑵对活动的态度⑶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⑷主体的意志力4、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⑴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⑵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相互关联5、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⑴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⑵新对象的吸引程度⑶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⑷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4.课堂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答:明确目的任务乃是唤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唤起学生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六、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非常重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张:“要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每次上课学生都情趣盎然,笑声满堂。但是笑过之后学生却头脑空空,每到考试都手足无措。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答:七、论述题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应分为无意注意规律和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室应远离喧闹的地方、教师的穿着要大众化等;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4.在教学语言方面,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具有趣味性等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第六章思维与想象一、名词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具体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功能固着: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的影响。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想象: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独创性。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二、选择⒈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b)a.辐合思维b.创造思维c.经验思维d.常规思维2.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a.常规思维b.经验思维c.创造思维d.辐合思维3.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a)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经验思维4.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b)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5.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a)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6.(a)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a.分析与综合b.抽象与概括c.判断与推理d.志向指向性与集中性7.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d)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c.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8.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b)a.判断b.定势c.概念同化d.功能固着9.梦是—(d)———的一种形式。a.幻想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无意想象10.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d)————。a.表象储备b.实践要求c.知识经验d.新颖程度1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B)。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2.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D)。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1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C)。A.再造想象B.有意想象C.幻想D.做梦14.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D)。A.表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15.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C)。A.直观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16.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D)。A.问题迎刃而解B.问题不能解决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1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A)。A.有分析无综合B.有综合无分析C.有具体无概括D.有形象无抽象18.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C)。A.创造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三、填空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梦)。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它可分为(理想)和(空想)。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7.(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8.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维的流畅性)。9、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10、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四、判断: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T)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F)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F)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F)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T)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F)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T)8.“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F)9、“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T)10、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F)11、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F)五、简答题1.思维与感知觉有何异同?答:思维与感知觉同属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同的是从反映内容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从反映的形式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应,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联系: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2.人类思维有什么特征?答:思维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3.问题解决有哪几个阶段?答: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如何培养创造性想象?六、论述题: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第七章情绪、情感一、选择题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的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疯疯癫癫,这是(A)的表现。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3.下来不属于人类四种基本情绪的是(B)。A.快乐B.厌恶C.悲哀D.愤怒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D)。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B.对祖国的热爱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5.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A)的绝好写照。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境6.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B)。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7.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B)。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8.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9.下列属于非言语表情的是(B)。A.语调B.手势C.姿态D.表情二、名词解释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心境:是一咱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 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三、判断四、1.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2.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3.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等都属于非言语表情。4、.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5、“勃然大怒”、“欣喜若狂”是心境的表现。五、简答题1、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2、.简述情感的类别。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
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候,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真假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恶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丑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性情感、现实性情感和期望性情感。追朔性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性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性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第八章意志一、名词解释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选择1.几位朋友邀你去看电影,而你却需要准备第二天的演讲。最后他终于克制了自己,谢绝了邀请。这主要是一种(D)A知觉过程B思维过程C感情过程D意志过程2.一种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a)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3.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是(c)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4.一般认为意志过程中采取决定的首要环节是(D)
A、确定目的B、制定计划C、动机斗争D、执行计划5.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这是(d)。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6.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完备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他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d)。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三、填空1、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不可分,意志(支配)行动,同时也在(行为)中表现。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运动为基础)。2、意志行动可划分为(准备阶段)(执行阶段)两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动机冲突和意志决策)(面对困难和意志努力)()3、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4、“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意志对情感)的作用。5、“前怕狼后怕虎”这是意志品质(果断性)差的表现。四、简答1.根据意志行动表现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是什么?2.意志品重要的有哪些?3.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提升意志力的策略有哪些?答:一、树立高尚的理想,确立恰当的目标二、讲究科学的方法,遵循渐进的规律三、参与社会的实践,坚持从小事做起四、要有吃苦的准备,发扬坚持的精神五、保持浓厚的兴趣,从事喜欢的活动六、优化自身的素质,塑造健全的个性七、思想上明确意志的重要性
4、简述意志、认知、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别:1.概念不同。认识:是人们如何获得,储存,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其表现的形式是形象和概念。情绪、情感:指认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态度和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里过程。联系:认识是基础;情绪、情感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如何对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目标的实现有巨大的影响。第九章个性及倾向性一、名词解释需要: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欠缺而产生的不平衡,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内部或外部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一定动机的驱使,并指向一定目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二、选择1.动机产生的基础是(C)。A.内驱力B.诱因C.需要D.价值观2.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B)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主动的内驱力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需要具有目的性B、需要具有方向性C、需要比较内在、隐蔽D、需要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外因4.即使学生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精彩的教学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听课动机,这体现了(C)A.需求的作用B.内驱力的作用C.诱因的作用D.强化的作用5.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心理学家是(A)A.马斯洛B.弗洛伊德C.卡特D.斯皮尔曼6.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A)
A、兴趣B、需要C、理想D、信念7.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表现出的动机功能是(A)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调节功能D.维持功能8.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A)。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性格D.能力9.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C)。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10.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C)。A.感知B.实践C.需要D.财物11.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A)。A.物质需要B.自然需要C.精神需要D.社会性需要三、填空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和积极行动的动力系统)。2.需要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4.个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5、马斯烙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而不是()四判断1.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2.兴趣就是爱好,两者毫无区别。()3.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活动可能是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4.需要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5.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6.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能力和目的。()五、简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措施是什么?答: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2、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第十章智力
一、名词解释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来的标准分数。二、选择题1.以下哪些陈述符合韦克斯勒关于人类智力呈正态分布的假设(C)A.在一个有代表性的正常群体中,智商高的人占大多数B.在一个有代表性的正常群体中,智商低的人占大多数C.在一个有代表性的正常群体中,智商中等的人占大多数D.在一个有代表性的正常群体中,智商超常和智力落后的人占大多数2.关于智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B)A.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B.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C.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D.二者同时存在于一个认知活动中3.某儿童在斯坦福-比奈量表中测得智商为100,这说明(B)A.该儿童此时的智力测验得了满分,智力超常B.该儿童此时的智力相当于他的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智力中等C.该儿童此时的学业成绩优秀D.该儿童此时的智力和以后的智力都处于这个水平4.离差智商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是因为(A)A.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年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B.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年龄人中的绝对位置的度量C.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不同年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D.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不同年龄人中的绝对位置的度量5.离差智商的概念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D)A.西蒙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三、判断题1.智力开发越早、开发越多,儿童就越聪明,发展的潜力就大。F2.智力是天生的,跟后天的教育没有关系。F3.给学生制定规则,会约束制约他们创造力的发展。T4.成绩差是因为学生智商低。F5.知识学得越多,智力就越高。F6.智力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与遗传没有关系。F7.智力越高,创造力越高。F8.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而智力平常的。(T)9.智力测验不仅能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还能诊断某些疾病。(T)10.常言道:“人心莫测”,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能测量的。(F)
11.智力包括语文、数学、运动、绘画、音乐所需的能力,其中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是智力的核心。(F)四、简答1.请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2.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实际,试分析自己的智力特点。答: (1)发展水平的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结构的差异(4)性别的差异3.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答:一、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二、创建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学生的环境(1)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2)创设语言环境,营造学习语言氛围。(3)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思维的学习。(4)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三、创设情景,在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七、案例分析1、某小学一堂英语观摩课的最后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英语向同伴介绍,自己爱吃哪些水果。忽然,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老师,我最爱吃杨桃了,那么杨桃用英语怎么说呢?”老师笑了笑,望着学生,沉着地回应到:“Oh,杨桃reallydelicious.ButIdon’tknowhowtospeak杨桃inEnglish.Howaboutyourclassmates?”(哦,杨桃的确好吃。可惜老师也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表达?有哪位同学知道吗?”)在评课时,嘉宾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教师公然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未知,有损师道尊严;有的认为教师做得好,被学生难住时就是应该实事求是……请问:你赞同教师向学生坦然承认自己未知的做法吗?为什么?2、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王先生将刚满2岁的女儿婷婷送到了幼儿园,并且另外给她在校外报了钢琴、舞蹈、绘画、蒙数、跆拳道、芭蕾舞共六个兴趣班。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王先生便马不停蹄地带女儿赶往这些兴趣班。周末更是忙于上兴趣班、做作业,婷婷再也没有时间跟小朋友在户外玩……请问:王先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做法是否有心理学依据?是否妥当?第十一章气质一.名词解释1.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二.填空题1.气质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学者兼医生希波克拉低提出来的。
2.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内四种体液的多少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黄胆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3.气质表明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涉及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因此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4.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5.气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稳定性—、—指向性—。6.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是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相互转换的灵活性。7.“强、平衡、灵活”型的神经类型与多血质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的神经类型与黄胆质气质类型对应。三、选择题1.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D)A.有好有坏B.都是好的C.都是坏的D.无好坏之分2.气质的动力特征主要不是受活动内容与目的的方向制约,而是受制于(D)A.性格类型B.能力类型C.社会类型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3.“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性的表现?(D)A.能力B.兴趣C.性格D.气质4.“强、平衡、不灵活”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C)A.多血质 B.胆汁质C.粘液质 D.抑郁质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什么特性?(A)A.生理B.心理C.行为D.性格6.《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气质类型属于(B)A.多血质 B.胆汁质C.粘液质 D.抑郁质7.抑郁质气质的神经类型特征是(D)A.“强、平衡、灵活”型B.“强、平衡、不灵活”型C.“强、不平衡”型D.弱型9.直率、易冲动、反应迅速、精神旺盛,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B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10.安静、稳定、忍耐沉着,反应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C)A.多血质B.胆汁质
C.粘液质D.抑郁质11.强——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C)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12.《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D)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13.某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四、判断题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不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F)2.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日品学兼优的人才。(T)3.气质类型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其实也不需要改变。(F)4.气质具有天赋性,所以一个人的气质是永远不变的。(F)5.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社会价值与成就。(T)6.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形成某种优良个性品质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T)7.气质和体型间可能存在着高度相关。(T)8.气质有时会随活动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T)9.社会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质。(T)10.人往往是以四种类型的某一种为主,兼具有其他多种类型的特征。(T)11.粘液质的人谨慎持重,善于克制,这是好的气质;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傲慢鲁莽,这是坏的气质。(F)12.某人动作平和、执著、注意力稳定、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他的气质属于抑郁质。(T)13.气质类型会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F)14.和性格相比,气质更多地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T)15.性格的可塑性要大于气质。(T)16.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F)13.受人的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不太容易改变,而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性格,比较容易改变。(T)17.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T)五、简答题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系。答:
⒈性格的社会性较强,气质生物性较强;气质更多受到人的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而性格主要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在后天形成的,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与制约。⒉生理基础不同:性格是后天条件反射系统,气质是先天神经类型;⒊性格形成晚且较易变;气质形成早且不易变。例子:“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中的“性格”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性格。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体现的则是心理学中“气质”这一概念。勤奋属于性格,而活泼好动,行为敏捷则属于气质2、如何根据气质的特点进行教育?答: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较好的。(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各项任务。(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对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予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应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的工作,鼓励他们前进,对他们的要求应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教育学生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品质的可能。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试分析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答:1.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易于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多血质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抑郁质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迟缓行为孤僻第十二章性格一.名词解释
性格:指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二、填空1.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2.按理智、意志、情绪三者在性格结构中孰占优势,可把性格确定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三种类型。3.勤奋、诚恳、正直、骄傲是表现人对(态度)的性格特征。坚强、勇敢、怯儒是表现性格的(意志)特征。易激动、抑郁、任性是表现性格的(情绪)特征。独立思考、细致、糊涂是表现性格的(理智)特征。三、判断1.俗话说秉性难移,所以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F)2.由于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某一种特征,就可能测出其他有关的特征。(T)3、人的一切态度和行为方式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T)4、个性中最难以改变的成份就是人的性格。(F)5、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粗心与细心都是能力。(F)6、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最显著的标志是气质。(F)四、选择1.个性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成分是(C)。A、兴趣B、气质C、性格D、能力2.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B)为中介的。A、体验B、动机C、刺激D、需要3.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应的是(C)特征。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4、.性格的形成依赖于(D)。A.血型B.体型C.激素分泌水平D.社会生活条件五、问答1.什么是性格?试析性格的特征?
2.性格的结构包括那些基本组成部分?3.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4.用实例说明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第十三章智育心理及其应用一、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认为,只要—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论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重视() A.人的智商 B.教的过程 C.形成学习结构 D.逻辑思维 4.下位学习是指()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代表性学习 5.布鲁姆认为()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接受、反应、评估、组织、价值的性格化。 A.认知 B.情意 C.心因动作 D.个性 二、名词解释 学习 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学习的含义?2.简述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3.怎样促进知识的理解? 四、论述题什么是学习迁移?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第十四章德育心理及其应用名词解释品德简答品德的心理结构?学生的品德应如何培养?
学生不良品德应如何培养?第十五章心理卫生与学校心理咨询一、选择题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恰当地运用()方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认识,转变其错误观念,形成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A.情景熏陶 B.榜样示范 C.行为实践 D.说服教育 2.()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 A.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B.学生心理健康维 C.学生心理潜能开发 D.学生创造力开发 3.()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情绪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A.癔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 D.恐惧症 4.智商25—39属于() A.极度智力缺损 B.轻度智力缺损 C.重度智力缺损 D.中度智力缺损 5.()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A.多动症 B.人际关系失调 C.厌学 D.学习焦虑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2.学习疲劳 3.心理健康教育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简述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中小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有哪些? 4.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四、论述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微经答案习题二.doc
- 微观(5版)习题及答案(新).doc
- 微观经济学 毕军贤 课后习题答案1.doc
- 微观经济学1-13章答案 崔东红版 沈阳工业大学.doc
- 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pdf
- 微观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 微计算机原理部分习题答案.pdf
- 微计算机原理部分习题答案1—6章.doc
- 心理行为与文化课后习题所有答案.docx
-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复习题.doc
- 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综合复习题集及答案详解.doc
- 题库_最新作业及答案.doc
- 慕课书法鉴赏习题答案.docx
- 慕课测试题答案.docx
- 成本会计 计算题题库及答案.doc
- 成本会计_全书习题答案汇总.pdf
- 成本会计学 课后习题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