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30 KB
- 2022-04-29 14:09:4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关键词(名词解释)经济学:研究经济的学问,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本意为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发展的。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中人和物相结合的方式,即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学方法体系:经济学方法是由哲学基础、逻辑形式和分析工具组成的一个完整有机体系。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是研究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方法,它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逻辑与历史统一:逻辑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逻辑的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抽象到具体:“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环节。即把研究结果叙述出来,叙述过程就是理论创建的过程,载体就是理论论文或者著作。“具体”是指理论具体,是经过了科学思维后现实具体的概念化理性形式。分析工具:分析工具是达成逻辑思维结果的具体手段,是“有形”的方法。分析工具有数学、数据统计、计量模型、图形、图表、案例等。思考题1.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答: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讲的是资本主义,不含其他社会形态。只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只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不涉及其他。也即是说马克思经济学是“狭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广义政治经济学”。2.既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马克思经济学为何不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答: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但是基本的社会活动,因而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属于物的关系,属于自然科学中“工艺学”的研究范畴,不属于经济学。因此,马克思经济学不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3.什么是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是否应该一致?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答:(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不应该一致。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决定某一社会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主要方面、主要过程和根本方向的经济规律。在每一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都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有不同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前就已经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只不过是商品经济极其繁荣的一个阶段,在它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商品经济。二者社会形态并不等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4.根本经济规律与基本经济规律有何不同?答:根本经济规律是指包括基本经济规律在内的一切经济规律都要受制于它的经济规律,实际上就是“共有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决定某一社会生产及其发展的主要方面、主要过程和根本方向的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体现了一个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目的和实现这一生产目的的手段,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5.研究方法的本质是什么?答: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科学的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科学方法的实质,不外乎忠实于客观,模拟研究对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则和过程的思维过程。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逻辑作为思维方式,以合适的分析工具作为手段。6.为何逻辑方法要与历史方法统一?答: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必须采取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既不能单纯地使用历史的方法,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性的、曲折前进的;也不能单独使用逻辑方法,因为不能保证逻辑符合“事实”。逻辑的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7.试分析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含的方法意义。其中可以分析出哪些方法?答:马克思经济学的“元方法”:唯物辩证法,这个方法原本存在于“阴阳辩证法”之中。其中可以分析出逻辑思维方法:(1)逻辑起点。(2)研究环节,即从现实具体到抽象。(3)叙述环节,即从抽象到思维具体。(4)逻辑与历史统一。8.应该如何学习马克思经济学?答:(1)唯物辩证法(2)抽象法(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4)其他方法的借鉴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2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关键词(名词解释)交换价值:能用来同别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属性。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在数量上的比例。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属性,属于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属性,历史范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或能力。(两种表示法)价值形式:商品交换时,将价值和价值量通过交换价值而间接或相对表现出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出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货币流通规律:(流通手段时)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支付手段时)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代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的价格总额-互相抵消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为限。思考题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必须承担价值。矛盾性;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出去。只有两者分离,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使用价值的让渡发生困难,以致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3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由什么影响?答:(1)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就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生产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也就越大。(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有密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非黄金化后,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有没有改变?答:货币黄金化时,它的本质是商品,具有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而当货币非黄金化后,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职能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以及支付手段,不能实现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4.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的分配,实现社会总劳动的合理配置。(2)、刺激商品生产技术的改进,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5.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答: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严密的科学基础上。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再次,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4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关键词(名词解释)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表现为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只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而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资本总公式:G—W—G’.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变物质形态,按它们使用价值被消耗的情况,把他们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形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不会改变价值量,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于工人的劳动,使它变为一个可变量,即发生价值增殖。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工资: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计时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转化为工资的直接形式,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件数或者完成的工作量计算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工人用这个货币工资实际上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相对工资: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相对工资降低是工资变动的一般趋势。思考题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答:(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一是概念不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运动公式不同。货币的运动公式是W—G—W,它只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不会发生价值增殖;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发生增殖,带来剩余价值。三是反映的关系不同。货币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反映剥削关系。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5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2)货币与资本的联系。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资本,即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2.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答:(1)资本总公式: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指的是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定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其特殊性,它的使用能够成为价值的源泉。这种特定的商品就是劳动力。而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指的是价值增值是在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不仅能够形成价值,而且这个价值会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然后再把这个形成的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等价卖出,则获得更多的价值。3.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答:条件:A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B必须按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C劳动力的所有者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其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⑷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括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4.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在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重大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体现在物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意义:①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得出剩余价值率的科学概念。它表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6.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6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答: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二者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本质上一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7.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如何?答: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无数资本家狂热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8.试分析高科技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这是因为:一,机器被当做不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随着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把它们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构成新产品价值中的一部分二,“总体工人”包括很多生产现场以外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也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也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分,同样受资本家的剥削。9.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答: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不可以用来出卖。因此,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反证法: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必须把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0.工资为什么会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答: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产生的。①劳动力买卖的形式同一般商品买卖是一样的;②工资的支付形式;③工资的实际运动形式;④劳动对工人而言是谋生的手段.1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如何?答: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工人用这个货币工资实际上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则工人所能换取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也就越多;反之,也就越少。但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往往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量,还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高低、税收负担的轻重和失业人数的多少等多种因素。12.假定某工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年生产20000件商品,共耗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7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费不变资本(原材料和机器磨损等)价值100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80元,m’=100%。而现在该工厂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每件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依旧,工人的月工资不变。试问:(1)现在每件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各是多少?(2)现在该企业资本家一年可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额和超额剩余价值各是多少?其剩余价值率是多少?答:(1)个别价值(提高生产率后):200000(c)+50×80×12(v)+50×80×12(m)=296000(元)296000÷40000=7.4(元)社会价值(未提高生产率):100000(c)+50×80×12(v)+50×80×12(m)=196000(元)196000÷20000=9.8(元)(2)剩余价值总额:9.8×20000×2-100000×2(c)-50×80×12(v)=144000(元)超额剩余价值:(9.8-7.4)×20000×2=96000(元)剩余价值率:m’=144000(剩余价值量)÷48000(c)=300%13.工资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答:工人所得的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却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于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了。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8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资本积累和资本的再生产关键词(名词解释)再生产: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少数大资本的过程,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一种形式。竞争和信用是集中的两个最有力的杠杆。商品所有权规律: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而要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商品等价交换,从而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这就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来继续无偿占有雇佣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使原来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家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它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思考题1.马克思是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答: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更新与重复。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会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新特征。③首先,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从再生产角度看,工人本期的工资实际上是用上期的劳动产品支付的。因此,生活资料基金是工人自己再生产出来的。④其次,全部预付资本,无论其最初来源怎样,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周期,都会成为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间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消费掉全部剩余价值,并会在某一时刻达到其预付资本的规模。这意味着全部预付资本已经成为资本化的剩余价值。⑤第三,工人始终从属于资本,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从独立过程看,工人的消费似乎是工人自己的事,但从再生产角度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9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时,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越高,积累数量也就越多。(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科技水平。①从节省资本的角度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便宜。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降低,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不变资本可以买更多的生产资料;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和价格低廉化,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减少活不降低,增加积累基金。③科学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依它的实力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量和生产资料量,使资本积累增多。④个别资本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有资本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资本。差额取决于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差额越大,资本积累规模就越大。(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资本家的资本越大,获取到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规模也就越大。3.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如何?答: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过程,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加快资本的积累。3’.资本的积聚和资本的集中之间有什么关系?答:联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互相作用、密切联系的。一方面,随着资本积聚的进行一定会引起资本集中。因为资本越积聚,行业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增强竞争实例,有利于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另一方面,资本集中会促进资本积聚。因为竞争会推动中小企业进行联合,如股份制。区别:①路径不同:资本积聚是借助剩余价值资本转化来实现的,能促使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之间对资本的重新组合和分配,不增加社会总资本。②积聚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集中是单纯改变既有的资本的分配组合。4.商品所有权规律怎样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答:①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来继续无偿占有雇佣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使原来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家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②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而来的。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直接占有其产品和等价交换其产品的规律。这一规律,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就表现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总是购买劳动力,工人总是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等价物交换,劳动力的等价买卖,仅仅是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而其实质则是,资本家总是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产品,并用此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使劳动者变成了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这就使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0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③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根本条件。转变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答:资本的积累的进行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表明资本对劳动的需要的减少,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6.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答: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在资产阶级一方必然是财富的积累,而在无产阶级一方,则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它深刻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对抗性质。无产阶级贫困化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形式。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指无产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更不平衡了,资本家所得的份额更大了,因而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下降了。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同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无关。相反,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是增长和提高的,因而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是提高的。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工人的经济地位下降是同时并进的。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的绝对恶化。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和失业人数增加等方面。但这种现象只是在危机和萧条期间出现,到了恢复和高涨阶段,就业人数和实际工资都会增加。所以绝对贫困化并不是长期的趋势。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间歇地有时会出现的现象。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不同,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7.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一方面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向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化;另一方面使孤立、分散和规模狭小的个体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里许多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使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作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劳动产品也成为社会共同的劳动成果。(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日益发展,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互相依靠程度也日益加强。(3)资本主义不仅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使国际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生产的社会性质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由社会对生产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也准备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1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要求,因而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应该看到,这一历史过程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反复性和艰巨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8.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有什么重大意义?答:(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就是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2)考察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看出:①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全部预付资本是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因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再生产出物质产品,同时还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9.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答:(1)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在转化为资本。(2)实质是资本家对过去无酬劳动的占有成为现在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占有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10.什么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1)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方面(使用价值)看,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结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即资本的物质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方面看,它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分别是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角度去看待一个资本。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2)资本价值构成以它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技术构成变了,价值构成就要跟着发生变化。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1.相对过剩人口有哪几种形式?答:形式:①流动的形式②潜在的形式③停滞的形式④陷于赤贫状态的人12.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答:(1)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工人贫困的积累。(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资本积累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就越大;②和就业人口相比,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人口就越多;③工人们越是失业,也就越贫困,政府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就越多。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2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13.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答:①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夺小生产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是通过原始积累,在剥夺小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点,就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相冲突,这种生产方式就会瓦解。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就会转化为社会积聚的生产资料。这个过程由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暴力干预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了小私有制。②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剥夺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随着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即循着剥夺资本家的方向进行。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愈来愈高,可是,由此产生的巨额社会财富却日益落到不断减少的资本巨头手里,这就不能不加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解决这一矛盾和消除这一桎梏的主客观条件也日益成熟起来。这就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日益壮大。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答:①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起来以后,历史地起作用的特殊的人口规律。②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必需不断地进行积累以增大自身规模。单个资本通过积累而增大其规模的形式是资本积聚与集中。③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集中相互促进,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变,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可变资本相对量的减少。④资本积累通过有机构成的变化,必然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因为,资本对劳动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尽管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由此造成相对过剩人口。⑤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和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因为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资本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可以为不断变化的资本积累,提供一个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只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才能适应这种不断扩张和收缩的需要。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3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资本积累和资本的再生产关键词(名词解释)产业资本: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顺序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周期性的资本循环过程。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物质形态上看使用价值全部参与生产;从价值形式看逐渐转移其价值。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一次性预付,一次性回收。周转时间:指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生产时间:产业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期间,自然力作用时间,燃料原材料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折旧: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的。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为: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年剩余价值量:一年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4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思考题1.什么是资本循环?它要经过哪些阶段,采取哪些形式?其各自的职能是什么?答:(1)是产业资本顺序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2)①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做准备。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本:一方面作为生产要素,生产使用价值,一方面作为资本,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③销售阶段:商品资本:通过商品转化为货币,一方面补偿预付在生产要素上的货币资本价值,另一方面实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最终完成资本增值的全过程。2.如何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答:①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不仅进行着货币资本的循环,还同时进行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不只有一种形式。②三种资本循环都是以资本价值增殖为目的。③但是,这三种循环形式又分别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货币资本循环是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但抹杀了生产阶段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生产资本循环则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充分体现了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作用,但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的本质特征;而商品资本循环则充分地揭示了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但模糊了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特征。④如果把每一种资本循环形式当作产业资本循环的唯一形式,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⑤因此,必须把资本循环三种形态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准确地了解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3.产业资本得以顺利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产业资本家必须按一定比例将全部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它们同时处于三种形式上,资本家手中必须分别掌握三种资本,否则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就会产生交替中断。(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各阶段在时间上依次继起。任何一种循环形式中,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不同阶段必须在时间上依次继起,才能保证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任何一个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的中断,都意味着资本职能形式相互之间的转化受阻,会影响整个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4.什么是资本周转?它与资本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周期性的资本循环过程。联系:①资本的周转是以资本循环为前提的,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中一次循环。②都是资本的流通形式③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④执行三种职能形式⑤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区别: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资本循环理论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阶段、所需采取的职能形式以及连续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理论考察的是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以及运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5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动速度对m生产的影响。5.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影响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的。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为: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影响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有: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预付总资本周转越快。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大,则周转速度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周转速度有下降趋势。6.加快资本周转对预付资本量及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哪些影响?答:加快资本周转对预付量的影响:①流动资本周转地越快就越能节约预付总资本,因为企业每年必须投入与生产相适应的流动资本,周转越快,投入所需总量就少。②加快固定资本周转,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减少无形磨损,缩短回收时间,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①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②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③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在一年内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也就越多,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增加了的可变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相应增加了,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大。7.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区别和意义?答:区别:①两种划分的依据内容和目的不同。②不变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依据: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依据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来分的;内容: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变资本包括劳动力;目的是为了说明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③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依据:这两者是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内容:固定资本包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目的: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各个不同构成部分对资本周转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意义:由于流动资本既包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也包括购买原料等一部分不变资本,因而如果将二者混同,将抹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上的本质区别,就不能说明劳动力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作用。揭示被掩盖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揭示被掩盖的剩余价值真实来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8.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怎样比较各个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答: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6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定资本所经历的资本循环的次数。比较方式: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时间越短。(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取决于:产品的性质、生产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的后勤供应效能、原材料的市场供应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流通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的供求、产销的距离、交通运输以及通讯条件。(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所占的比重。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大,则周转速度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周转速度有下降趋势。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7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资本积累和资本的再生产关键词(名词解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是指通过各个资本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不断循环运动而实现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是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的继续,是资本流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补偿,二是物质补偿。第Ⅰ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生产消费,如厂房、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等。第Ⅱ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个人消费,如衣食住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及奢侈品。物质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社会化大生产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单个资本总和。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指的是什么?答:(1)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价值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实现物质补偿,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资本家消费掉的生活资料。2.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答:①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因此要考察它的再生产只有从社会总产品出发,即从社会总资本每年发挥职能所生产出来的社会总商品资本出发,才能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作出正确的分析。②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必须能够全部销售出去,即实现它的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如果不能售出,资本价值被凝固在卖不出去的商品中,阻碍社会总资本生产顺利进行。其次,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消耗掉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一年间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必须在社会总产品中找到相应的物质资料作补偿。否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8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则,货币资本无法转化为生产资本。③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价值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实现物质补偿,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资本家消费掉的生活资料。④因此,实现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实际上就具备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社会总资本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I(v+m)=IIc要使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I(c+v+m)=Ic+IIc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表明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生产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II(c+v+m)=I(v+m)+II(v+m)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个人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4.什么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答: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社会总资本原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前提条件: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外,还能够有剩余产品,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生产资料的可能。即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当年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Ⅱ(c+v+m)>Ⅰ(v+m/x)+Ⅱ(v+m/x)即Ⅱ(c+m-m/x)>Ⅰ(v+m/x)。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满足当年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费之后,还必须有剩余产品用于满足追加的劳动力的消费需求,即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大于当年两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总和。实现条件:总:Ⅰ(v+Δv+m/x)=Ⅱ(c+Δc)。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引申:Ⅰ(c+v+m)=Ⅰ(c+Δc)+Ⅱ(c+Δc)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总和。第一部类提供的总供给和两部类对第一部类的总需求必须平衡。Ⅱ(c+v+m)=Ⅰ(v+Δv+m/x)+Ⅱ(v+Δv+m/x)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19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价值及两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价值总和。第二部类的总供给必须等于两部类对第二部类的总需求。5.简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答:主要内容:社会资本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单个资本联系而成的,同时各个单位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彼此交错,互为条件的,这种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运动之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它的价值是由不变的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而它的实物形态,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则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I)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II)。简单再生产的五个假设:1.整个社会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2.商品都按价值出售,价值和价格一致3.生产周期都为一年,不变资本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全部消耗掉,它的价值完全转移到新商品中去4.没有对外贸易,社会总产品都在国内得到补偿和实现5.剩余价值率是100%两部类之间的交换:I(v+m)和IIc的交换在简单再生产中,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v+m价值额(也就是第I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IIc,也就是第II不累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I(v+m)=IIc。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商品生产的第II部类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但是,按他们的产品来说可分成两大部类;(a)消费资料,它们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本家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把着整个分部类概括为必要消费资料这个项目。(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然会得到以下结论:1.年劳动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创造新价值产品(分成c+m),等于年劳动的另一部分生产的产品价值所包含的以消费资料形式在生产的不变资本价值c。假如前者小于IIc,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假如前者大于IIc,余额就不能利用。在这两个场合,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都会被违反。2.在以消费资料形式再生产的年产品中,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v,在它的获得者是生产奢侈品工人时,只能在一开始体现着IIa资本主义生产者的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必要生活资料中实现。固定资本的补偿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IIc固定要素比去年有更大一部分已经寿命完结,从而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实物更新,那么,还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来以前暂时要以货币形式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必然会按照同一比例减少,因为按照这个前提,在第II部类TheSchoolofEconomics,XiamenUniversity第20页共43页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2014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课后习题详解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部分的总量(以及价值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这会引起下列情况。第一,如果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较大部分由IIc的固定资本要素构成,那么它的相应的较小部分就由IIc的流动组成部分构成,因为第I部类为IIc生产的总额保持不变。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另一部分就减少;反过来也一样。而另一方面,第II部类的生产总额也保持不变。但是,在第II部类的生产总额也保持不变。但是,在第II部类原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即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流动要素)减少时,这又怎么可能了?第二,恢复货币形式的固定资本IIc中有较大一部分流到了第I部类,以便从货币形式再转化到实物形式。所以,除去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为了单纯的商品交换而流通的货币,还会有更多的货币流到第I部类;这些货币,不成为相互间的商品交换的中介,而只是单方面地执行购买手段的职能。但同时IIc中承担补偿损耗价值的商品量将会按比例减少,从而第II部类中无须和第I部类的商品交换而只须和第I部类的货币交换的商品靓也会按比例减少。所以,会有更多的货币作为单纯购买手段从第II部类流到第I部类;而对第II部类来说,第I部类单纯作为买者向他购买的商品则会较少。因此Im--因为Iv已经和第II部类的商品交换--会有较大的部分不能转化为第II部类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在货币形式上。这种情况,只有用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来不久;一方面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的固定资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直接需要(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生活资料)。综上所述,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I(v+m)=IIc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简单再生产理论中,资本家都是将自己手中的剩余价值花干花净,在资本主义初期是这样的,每一次投入生产的钱都和上次一样多,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也就要求他们在进行下一次投资时需要投入比上次更多的钱来进行生产,积累和扩大的在生产理论就诞生了。因此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是;资本积累。追加的钱,一部分用于追加不变资本,用于追加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于追加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在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二者所需的前提条件也是不同的,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既要追加不变资本又要追加可变资本,但是对于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就不需要追加可变资本。实现条件I(c+《v+m/x)=II(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MATLAB语言与应用(第2版)》薛定宇_课后习题答案.doc
- 《操作系统(四版)》习题解答.doc
- 《操作系统》习题解答.doc
- 《操作系统》练习题及答案.doc
-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第五版》习题答案.docx
-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第五版》复习题及答案.doc
-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第五版》练习题及答案.doc
-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第六版》中文版答案.doc
-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 《教师招聘直通车》练习题答案.doc
- 《教师招聘直通车》综合练习题答案.doc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2016版】.docx
- 《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doc
- 《教育学》试题库(共三十三套)【每份试卷均有标准答案】.doc
-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教育方法概论》所有历年考试习题(配答案)超全.doc
-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
- 《数值计算方法》 课后题 答案(曾金平)湖南大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