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8.00 KB
- 2022-04-29 14:05:5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宏观经济学》考研复习指南第一部分各章提要、补充说明、习题选答及补充练习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本章提要本章是全书的导论部分,因此,它要告诉读者的首先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力图要给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大概轮廓。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为何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经济运行中最常见的宏观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必将以相当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个问题。由于本书是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导论中还特别描述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大概状况。宏观经济学存在意义,是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宏观经济现象作出的有效的分析,然后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构成了宏观经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它们在市场机制能否保证使经济波动回复到均衡状态上面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和观点,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着各个流派都遵循的规则和方法。二、补充说明1.宏观经济学导读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短期看,是要解决实际总产出的决定问题以及为什么实际总产出会围绕潜在总产出发生波动;从长期看,是要探讨潜在总产出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当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各自不同。在短期里,宏观经济学假定潜在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固定不变。在这一假定之下来分析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与波动问题。由于潜在总产出水平既定,因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部分的大小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显然,在这四部分中,除了政府购买是外生决定的,我们不易描述其变化的行为方程外,其他三部分都会发生波动,因而,会导致实际总产出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潜在总产出也有可能小于潜在总产出。当实际总产出大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反之,当实际总产出小于潜在总产出时,我们就说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在短期里,由于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因此,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萧条时,市场自身很难进行自我调整,为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使实际经济运行尽量稳定在潜在总产出水平上。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来实现;另一种是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的供应量来改变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在中期,我们仍假定潜在产出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在我们放弃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而让价格能自由波动。一旦价格可以变化,我们马上可以发现,市场自身具有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经济萧条时,整个社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此时,借助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在市场的压力下,价格水平会下降。在名义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增加,这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国内投资增加;同时,在一个实现浮动汇率的开放经济中,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净出口增加;如果是在一个实行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价格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净出口增加。总之,当实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市场会迫使价格水平下降,而价格水平的下降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市场会迫使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实际产出的减少。由此可见,只要价格可以自由变动,市场机制就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能使经济的运行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上来。61
当然,市场的自我调节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自我调节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在经济萧条时,社会上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在经济过热时,经济中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时间越长,痛苦会越大,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容忍这种状况的长时间存在;另一方面,市场借助价格的变化来影响实际货币供应量进而来调节经济,实际上,借助的是货币政策功能,而在财政政策方面,市场无能为力。因此,即使在中期,适当地借助政府的干预来使经济尽快地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仍旧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和中期里,政府的干预政策可以比较显著地影响实际经济的运行。但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不能过于夸大政府的这种干预作用,因为不管怎么说,政府能做的只是让实际总产出尽可能地靠近潜在总产出,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这是我们在长期中所要考虑的问题。一旦进入长期,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短期运用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在短期和中期,我们都假定实际产出是由需求面决定的,而一旦进入长期,我们就发现实际产出主要是由供给面决定的,因此,在长期中,我们关注的是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潜在产出水平。大致来说,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潜在产出水平的因素有如下三个: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由于资本是由储蓄转化而来,因此,储蓄的作用和资本的作用是相同的。在假定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储蓄率。而在放弃资本和劳动不可以互相替代假设的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我们发现储蓄的作用与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有所不同。当经济还没有处于均衡状态时,储蓄率的高低会影响经济趋向于均衡状态的速度,也就是说,储蓄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当经济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了,此时,储蓄就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也即储蓄只会影响均衡时的人均产出水平但不影响均衡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衡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劳动力增长速度决定。索洛模型的严重缺陷是它无法解释人均产出的增长。因为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等于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减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而索洛模型的推导,均衡时总产出的增长速度等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为零,也即人均产出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显然与现实不符,索洛通过在模型中引人外生的技术进步来解释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技术进步是由什么决定的,索洛的这种处理方法也不能令人满意。在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以后,由于缺乏进一步处理经济增长的数学工具,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在理论界曾出现一段时间的空白,这一局面要到1980年代中后期,在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的开创性研究以后得到改观。保罗·罗默继续沿着索洛理论前进,通过把技术进步内生化来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罗伯特·卢卡斯则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人力资本来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大致来说,罗默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能比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能持续地保持经济的增长,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则能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三、习题选答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概况起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劳动市场。同时,宏观经济学把经济行为主体综合成三类:家庭、企业和政府,研究三类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在上述三类市场中发生行为并相互作用;第二,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的分析基础上;第三,宏观经济学一般是采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概况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然后在用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的方法来展开研究;第四,宏观经济学频繁采用均衡的分析方法来开展研究。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中十分注重为自己寻求微观基础,这使得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十分紧密。从区别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如下几个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从研究对象上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从要解决的问题上看,宏观经济学着重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而微观经济学着重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中心理论上看,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而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价格理论;从研究方法上看,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法,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法。第2章宏观经济学度量衡(I):产出与收入一、本章提要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个国家领土内某一时期(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总和。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总和。61
3.GNP区别于GDP的原因,不仅在于一些在本国制造的产品是由外国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还在于我们的居民也从国外得到收入,例如,他们在国外拥有资产。4.通过直接估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所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来得到GDP,这种核算方法称为生产测算法。5.通过把一个国家的所有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G)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NX)进行加总来得到GDP,这种核算方法称为支出核算法。6.通过把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相加来得到GDP,这种核算方法称为收入核算法。这些收入包括:劳动者的工资、资本所有者的利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企业利润和政府的税收等。7.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和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下图来反映:折旧间接税GNP个人收入(PI)=NI-个人所得税及NNP企业利润-社会保险金非税收性支付NI缴纳+转移支付+净利息收入+红利个人可支配收入(DPI)8.GNP作为一个衡量一国居民经济福利水平的指标,本身存在着一些令人尴尬的缺陷:第一,忽略了一些没有进入市场交易范围的生产活动,比如家务劳动、子女对父母的照顾等,这对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但在GNP中并不能得到反映;第二,GDP是用市场价格核算的,因此,会受价格水平的影响;第三,GNP是一个总量概念,它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而收入分配状况会极大影响到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状况;最后,GDP并不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拥有情况以及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对于一个国家的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二、补充说明1.细说生产法核算GDP通过直接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所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加总来得到GDP,就是生产法核算的GDP。生产法核算又称附加值核算法。因为在生产法核算中,计入GDP的必须是最终产品和劳务。所谓最终产品,是指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而中间产品,则是指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例如,卖给汽车制造厂的轮胎、用以生产机床的钢材、建筑事务所提供的设计方案都属于中间产品和劳务,而相应的汽车、车床和建筑物则属于最终产品。一个社会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与这个社会新创造的价值,也即增加值(附加值)一定是相等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假设社会仅生产一件衣服,价值1000元,则这个社会以生产法核算的GDP就是1000元。在现实中,为了把衣服生产出来,实际上经历了许多过程。首先,农民把价值100元的蚕茧卖给造丝厂,造丝厂把蚕茧加工成蚕丝,并以200元的价格卖给纺织厂,纺织厂把蚕丝加工成布匹,并以400元的价格卖给服装厂,服装厂通过设计加工,把布匹制成衣服,并以1000元的价格把服装卖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新创造的价值是100元,造丝厂的增加值也是100元(200-100=100),纺织厂的增加值等于200元(400-200),服装厂的增加值等于600元(1000-400),整个社会的增加值等于1000元(100+100+200+600)。显然整个社会的增加值与最终产品的价值是相同的。因此,生产法核算又可称为附加值(增加值)核算法。61
2.开放经济中如何定义中间产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年上海市的GDP是多少,浙江省的GDP是多少。那么,我们自然会问,当上海宝钢把价值10万元的钢材出售给浙江的吉利汽车制造商时,这10万元要不要算入上海市的GDP中?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问题是,在这里,钢材显然是一种中间产品,按照定义,这10万元只能算在浙江的GDP中,而不能算入上海的GDP中,否则,会出现重复计算。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第一,严格来说,不存在某个省的GDP,但为了进行比较,非得要省、市的GDP时,只能把省、市想象成一个个独立的“国家”,此时,可以计算某个省、某个市的GDP,但从全国的角度看,当把每个省的GDP加总以后得到的GDP一定会大于直接根据全国口径统计的GDP,这在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验证。第二,一旦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那么,只要是出口的商品,即使它从形态上看是中间产品,在统计时也要作为最终产品计算。因为它再也不可能进入到国内的最终产品中来,所以,不可能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这是我们在现实中运用GDP概念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习题选答1.出于简单化的目的,我们以两部门经济为例。GDP从实物的角度看,无非是一堆当年新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显然,在市场中,每种产品与劳务都各自会有一个价格,当我们把每种产品与劳务都乘上它们各自的价格,然后加总起来,得到的就是以生产法核算的GDP。换个角度看,人们之所以要生产出这一堆最终产品与劳务,无非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投资的需要和消费的需要),因而,这一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产品与劳务,最终肯定要被人们购买走,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可以根据观察人们在购买这一堆实物时,化了多少钱来核算GDP,这就是以支出法核算的GDP。再换个角度看,这一堆实物不可能被凭空生产出来,为了把这一堆实物生产出来,实际上是需要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及企业家才能),既然使用了生产要素,就需要支付报酬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一辆汽车之所以价值10万元,正是因为为了把这辆汽车生产出来,我们必须支付给所有参与这辆汽车制造的生产要素所有者10万元报酬。以此类推,我们要生产价值10万亿人民币的最终产品与劳务,就必然地要求我们要支付给所有参与这些最终产品与劳务生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10万亿元的报酬。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可以根据观察全社会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一年总共获得了多少收入来核算GDP。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三中不同的GDP核算方法,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最终产品与劳务,因而,最终核算出来的GDP在数值上肯定是相同的。2.GDP是从地域的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以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出总量;GNP是从身份的角度划分的,统计的是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出总量。用公式表示,两者的关系如下:GDP=GNP-(本国生产要素在国外获得的收入-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GNP-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4.(a)能。因为饭店向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最终的劳动服务,因而这一交易要算入GDP中。(b)不能因为旧房屋不是当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因而这一交易不能算入GDP中。(c)能因为汽车是最终产品,因而这一交易要算入GDP中。(d)不能因为集成电路块是中间产品,因而这一交易不能算入GDP中。5.61
爱思考的同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肯定会犹豫,因为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当这家电冰箱企业倒闭后,原先用于这一家企业生产电冰箱的生产要素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比如转移到效益好的电冰箱企业或者转移到其他行业),既然资源的配置更优化了,有理由相信这个国家的GDP会增加。在这里,我们出这个题目的本意是为了加深读者对GDP核算的理解,所以没有必要考虑地这么复杂。就让我们假定时间非常短,该企业的资源还来不及转移到其他行业吧。这样,这个国家的GDP显然是要减少的。从生产法的角度看,假设这家电冰箱企业原本可以生产1万台电冰箱,每台价值1000元,则GDP将减少1000万元;从支出法的角度看,当该企业倒闭了,消费者只能少消费1万台电冰箱,从而消费支出会减少1000万元,这进一步会导致GDP减少1000万元;从收入法的角度看,这家企业现在不生产价值1000万元的电冰箱,这意味着原本参与生产电冰箱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现在也得不到价值1000万元的要素报酬,这显然会使GDP减少1000万元。四、补充练习1.在国民收入帐户中,下面两种不同的行为对中国GDP会产生怎样的不同影响?a.一对小夫妻现在开始雇佣自己的配偶干家务(打扫房子、照顾小孩等)而不是让他或她免费做这些工作。b.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自己生产的小轿车,而不是日本生产的。2.GDP和GNP的差别是什么?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早期,许多拉美国家由于大量借贷,从而成为了高额负债国,这会对他们的净要素支付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你认为在这些国家,GDP和GNP中,哪一个会更大?3.假如你正在采用加总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方法来核算中国当年的GDP,请考虑以下交易对GDP的影响:a.你从老农那里买了一只价值100元的老母鸡;b.鸡味馆餐厅从老农那里买了一只价值100元的老母鸡;c.上海宝钢集团把价值5000万元的钢板卖给了日本丰田汽车集团公司;d.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它的一架喷气式飞机以价值10亿人们币的价格卖给了中国东方航空公司;e.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从美国波音公司购买了一架价值20亿人民币的新的喷气式飞机;4.借助国民收入帐户说明下面的关系:a.税收增加(转移支付仍维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净出口,政府购买支出或者储蓄-投资差额三者中必有一个要变动。b.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者储蓄的增加。c.消费和储蓄都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b)和(c),我们假定家庭没有利息支付,也没有向外国进行转移支付。5.假如一个国家劳动者获得的总收入是1000亿元,资本所有者获得的总收入为300亿元,并且间接税为零,请问这个国家的产出水平是多少?6.想象存在如下的一个经济,在那里,仅有两类人,一类人负责生产面包,另一类人则负责生产它的中间产品。假设该经济的产品如下:100万个面包(每个卖10元);120万公斤面粉(每公斤面粉售价为5元);发酵粉、糖和盐各10万公斤(所有的均按每公斤5元出售)。面粉、发酵粉、糖和盐都只买给烤面包师,以作为面包师傅专门的烤面包之用。a.该经济的产出价值多少?(也即,该经济的名义GDP是多少?)b.当烤面包师傅把面粉、发酵粉、糖和盐这些中间原料转化成面包的过程中,有多少价值被增加了?在生产的每一个阶段,增加值各是多少?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增加值总和是多少?它与名义GDP相等吗?7.下表是来自于一个假设的国民收入帐户中的资料:单位:亿元GDP总投资净投资消费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的预算盈余60008002004000110030请问,什么是a.NDP?61
b.净出口?c.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d.可支配的个人收入?e.个人储蓄?8.如果政府雇佣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TR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TR元。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请加以解释。9.孤岛上的鲁宾逊生产了价值1000元的如书本20页图1-5所示的环形图中下部的产品。他支付了750元的工资、125元的利息和75元的租金。他的利润应该是多少?如果鲁宾逊的产量的3/4用于消费,其余的用于投资。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鲁宾逊孤岛的GDP,并说明用这两种方法所算得的GDP必然相等。10.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b.购买一块土地c.购买一幅八大山人的绘画真品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11.想象在某个盛产桔子的孤岛上,桔农们仅靠桔子汁维生。在该岛上,有一个生产桔子的农场和一个加工桔子汁的工厂。在2003年,农场生产了10个桔子,并以每个1元的价格卖给了桔子汁工厂。桔子汁工厂用这些桔子生产了3瓶的桔子汁,并以每瓶10元的价格出售,但在销售过程中,政府征收了10%的间接税(因此,每瓶桔子汁实际售价为11元)。桔子农场支付给农场工人的总工资为6元,桔子汁工厂支付给工人的总工资为10元。农场和工厂均把净利润中的50%保留起来而把剩下的利润以分红的形式发给居民。居民在获得工资和分红以后,要把他们总收入的10%以直接税的形式上缴给政府。政府会按11元每瓶的价格购买1瓶桔子汁。假设政府不对居民进行转移支付。(注意,在这里,农场和工厂都不用为他们保留的利润交纳直接税。)试问:a.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2003年的GDP。A.收入法B.附加值法C.最终产品法b.政府从税收中获得的总收入是多少?c.政府支出是多少?政府的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是多少?d.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多少?12.假设在2004年,经济运行中的所有其他情况与第11题的所描述的情形完全一样,只是现在所有商品的价格(桔子和桔子汁)均上涨10%,试问:a.在2004年实际经济是否经历了一个扩张?请说明理由。b.2004年的名义GDP是多少?c.若以2003年的价格计算,2004年的实际GDP是多少?d.GDP消胀指数是多少?2003-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又是多少?第3章宏观经济学度量衡(II):其他重要变量及其测算一、本章提要1.存量是在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而流量则是在按一定时期(如一个月、一季度、一年等)测算的量61
2.财富是存量,它由两部分组成:(1)一个国家国内存在的实物资产(如资本品存量和土地等);(2)净国外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储蓄则是流量。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取决于国民收入中多大的比例用作储蓄(或投资)。3.实际GDP是以某基年价格来衡量的经济中的产出的价值。相对于名义GDP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更好一些的衡量经济中物质产出变化的指标。4.GDP消胀指数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它提供了一种衡量有度量实际GDP的基期以来的价格上升的方法。其他经常被使用的价格指数还有可变权数价格指数和固定权数价格指数。5.通货膨胀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如一个月、一季度、一年等)里价格上涨的百分率。6.利率实际上是货币的“价格”,它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分。若我们以r表示实际利率,i表示名义利率,π表示通货膨胀率,那么,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r=i-π7.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劳动力人口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所有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口,它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两部分组成;而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有不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口我们称为不在劳动力人口。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称为劳动参与率。8.与失业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自然失业率,它是指一个经济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的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9.奥肯定理描述了实际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失业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会伴随着GDP增长3个百分点。当然,这是历史的经验数据,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会有所变化,在不同的国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所差别,但整体来说,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总是存在的。二、补充说明1.西方国家是如何进行失业统计的在西方国家中,他们一般是采用人口调查的方法来确定本国失业率的。下面提供的就是美国人口调查局在实际调查中用来确定某人是否是就业还是失业时所询问的主要问题:1.上星期,你是否从事过任何获得薪水或利润的工作?2.上星期,你有工作吗?不管是全职的还是兼职的,包括你暂时离开的任何工作。3.上星期,你是否从工作岗位上被解雇?4.你的老板是否给了你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期限?5.你是否被给予了一些暗示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你可以重新回来工作?6.在前4个星期内,你是否在做一些事情来寻找工作?7.你在前4个星期内为了寻找工作所做的全部事情是什么?当人们回答问题1为“是”时(而且至少工作了15个小时,或者从交易中获得了利润),或问题2为“是”时,这些人就被划分为就业人口。当人们回答问题3为“是”而且无论问题4还是问题5为“是”,或者问题6为“是”并且在问题7中答出了一种可能与潜在的雇主联系上的寻找工作的方法时,这些人就被划分为失业人口。2.失业率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或者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程度吗?一般地说,当一个国家的失业率比较高时,说明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差,反之,当失业率比较低时,说明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经济运行的质量时也会有缺陷,因为我们知道,在“不在劳动力人口”与“失业人口”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当失业者由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失望地放弃寻找工作时,他(她)就成为了“不在劳动力人口”,从而导致统计意义上的失业率会下降,但是,这并不说明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比较好或者劳动力市场比较健康。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某些西方国家,比如说西班牙,国家统计的失业率非常之高,有时甚至高达20%以上,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人们有非常不满的情绪,也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就一蹶不振。其中原因在于,在这些国家中,国家的社会保障非常完善,导致许多失业的人并不急于寻找新的工作;同时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故意”失业,一方面可以领取高额的失业补助金,另一方面,自己再偷偷找一份工作,从事地下经济活动。实际上,在西班牙,地下经济活动就非常猖獗。61
三、习题选答2.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而流量则是按一定的时期测算的量。a.属于流量,因为是按一定时期(月)测算的量。b.属于存量,只能在某个时点上测算。c.属于流量,可以按一定时期来测算。d.属于存量,只能在某个时点上测算。3.我们可以用如下的方程式来描述资本存量的变动模式:Kt=Kt-1+It-δKt-1,其中,It为总投资,δ为折旧率,It-δKt-1为净投资。因为今年的资本存量与去年的资本存量相等,因而有Kt=Kt-1,这意味着It-δKt-1=0,也即It=δKt-1。因此,这个社会有总投资产生,其数额等于这个社会的折旧,但没有净投资产生。5.a.基年名义GDP=3000×20+6000×30+8000×40=560000基年实际GDP=3000×20+6000×30+8000×40=560000当年名义GDP=4000×30+14000×20+32000×50=2000000当年实际GDP=4000×20+14000×30+32000×40=1780000b.≈3.57,所以名义GDP约增长了3.57倍。≈3.18,所以实际GDP约增长了3.18倍。c.GDP消胀指数=×100=×100≈112固定权数价格指数=×100≈1096.年名义利率=×100%=9%把1994年1月份的价格指数标准化为100,则1995年1月份的价格指数为107,所以,这一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率=(107-100)×100%=7%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9%-7%=2%四、补充练习1.假设某个国家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在一年里从2.1增加到2.3。请计算在这一年里,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为什么CPI有可能会高估通货膨胀率?2.假设你化了90元钱购买了一张一年期的票面价格为100元的政府债券。请问该政府债券的名义利率是多少?如果在这一年里,通货膨胀率为4%,那么,你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又是多少?3.一个经济生产三种产品:房子、衣服和面包。2002年和2003年的生产数量和单位价格如下表所示,请计算:产品20022003数量价格/人民币数量价格/人民币房子衣服面包10100000100100010001012150000150120010001061
a.2002年和2003年的名义GDP是多少?b.将2002年作为基年(即用2002年的价格),2002年和2003年的实际GDP是多少?2002年到2003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多少?c.将2003年作为基年(即用2003年的价格),2002年和2003年的实际GDP又是多少?2002年到2003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又为多少?d.我们得到的GDP增长率依赖于我们所选择的基年。这个说法是否正确?4.假设你可以以如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从你的父亲那里获得遗产:方法1:在你父亲去世时获得100000元方法2:在随后的3年里,每年的年末获得25000元假设利率是5%,请问:当你采用了方法2的继承方式时,你对你的父亲的预期寿命作了怎样的一个预期?(我们在这里不考虑伦理因素,而仅考虑现值)5.假设你中了一种特殊的彩票,现在立刻可以获得100000元,而在一年后的现在仍可以获得100000元,在二年以后的现在还可以获得100000元。请计算在如下不同的利率情况下,你从该彩票中获得的现值各为多少:A.0%B.5%C.10%6.某位投资者可以在今天以7000元的价格出售一瓶葡萄酒,也可以继续储藏,到30年后再以20000元的价格出售它。假如实际利率维持在4%固定不变,请问这位投资者应该怎样做?7.请计算如下两种债券的收益率:A.面值为1000元的两年期国库券,现售价为800元。B.面值为1000元的两年期国库券,现售价为900元。8.某种股票,预期在下一年的分红为100元,在随后的年份中,预计分红额将以每年3%的速度上涨。请问在如下不同的利率水平下,该股票的当前价格应为多少:A.5%B.10%C.15%9.假设在某个经济中有100个人,下面是对这些人的简单描述:不在劳动力的:儿童:25到了工作年龄却没有工作且放弃寻找工作的:20在劳动力的:就业者:50没有工作且努力在寻找工作的:5试问:a.该经济的失业率是多少?b.现在假设目前正在就业的人中有一半失去了工作,加上原先已有的5位失业者,现在经济中有30位失业者,他们经过一番寻找,发现根本不可能找到新的工作因而全部放弃了寻找工作,这时,该经济的失业率是多少?c.从题b中,你是否可以发现借助失业率来反映劳动市场的健康程度存在很大缺陷?61
第4章总支出均衡分析一、本章提要1.根据GDP的不同核算方法,如果我们用字母Y表示国民总产出,那么,下列关系必然成立:Y=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在短期内,潜在总产出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总产出则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由于总需求非常易变,因而,短期内,实际总产出既有可能大于潜在总产出也有可能小于潜在总产出。但不管怎样,在短期内,实际总产出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所以上面的等式可以简化为:Y=总需求。2.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若我们记总需求为AD,则有AD=C+I+G+NX。利用Y=总需求的等式,我们可以得到:Y=C+I+G+NX,该式一般被称作“收入恒等式”。3.消费函数表示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没有被用于消费的收入,便是被用于储蓄,所以,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出储蓄函数。4.净出口等于出口减进口。出口主要受本国经济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与此相反,进口则主要受本国经济的影响,与本国的总收入成正比。因此,净出口与本国总收入成反比关系,本国收入越低,净出口会越大,反之亦然。5.把消费和净出口函数代入“收入恒等式”,我们就可以求解出由总需求所确定的实际总产出的数值,为:Y*=6.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也可以借助图型来加以说明。在横轴表示总产出纵轴表示总需求的二维空间中,我们可以画一条450线,在该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总产出等于总需求。然后把总需求曲线AD=C+I+G+NX画上。总需求曲线与450线的交点就决定了均衡的产出,也即实际产出。7.乘数是一个数,通过它可以计算自发性消费支出、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自发性净出口的每一单位的变化量可以引起实际产出发生多大的变化。乘数的大小受边际消费倾向、比例税税率和边际进口倾向等因素的影响。8.借助乘数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有意识地改变政府支出,会引起实际产出更大倍数的变化,这是政府实行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9.最后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本章推导的所有结论都假定价格是固定的。二、补充说明1.投资等于储蓄——简单均衡产出的另一种表率方式在本章中,我们借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恒等式,给出了一个简单均衡产出的求解方法。实际上,均衡产出的求解也可以借助投资等于储蓄的等式来得到。这里,我们补充作一介绍:根据GDP的核算原理,我们知道,总产出可以由生产、收入和支出三个方面来定义。从收入的角度看,总产出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总供给,因为,生产要素只有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收入。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经济的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产出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而从支出的角度看,总产出实际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总需求,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这样,一个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就分别为:总供给:Y=C+S(4-1)总需求:Y=C+I(4-2)把(4-2)式代入(4-1)式并消除等式两边的C,我们可以得到:I=S(4-3)当我们把S=-a+(1-b)Y代入(4-3),马上可以求得:Y*=(a+I)显然,这一答案与我们在书本中解得的答案是一样的。这说明,在简单的总产出决定模型中,均衡条件既可以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来表述,也可以用投资等于储蓄来表示。同理,在三部门经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61
总供给:Y=C+S+T(4-4)总需求:Y=C+I+G(4-5)把(4-5)式代入(4-4)式,消除等式两边的C,我们可以得到:I=S+(T-G)(4-6)等式(4-6)是投资等于储蓄的扩大版,左边是社会总投资,右边是社会总储蓄,由私人储蓄(第一项)和政府储蓄(第二项)两部分组成。由于引进政府部门,现在的私人储蓄S=-a+(1-b)Yd,其中,Yd=Y-T,T=tY,t为税率,我们把私人储蓄S代入(4-6)式,可以求得:Y*=(a+I+G)我们可以再一次地发现,运用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均衡条件所解得的均衡产出与我们在书中所求得的解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利用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均衡条件去求解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其最终结果肯定是与书中所解的答案一样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2.政府预算在本章中,我们引入了第一个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政府通过改变其支出或者改变税率能显著地影响实际经济的运行和总产出水平。但政府是不生产的,它在这么做的时候,一定会使它的预算发生变动,因此,政府的预算情况是宏观经济学家非常关注的一个变量。就政府预算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预算结余和预算赤子。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概念及它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作一补充介绍。预算节余通常用BS表示。预算结余是政府的收入超过它的总支出的部分,其中,政府的收入由税收构成,总支出由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构成。BS≡TA-G-TR(4-7)一个负的预算结余,即收入超过税收的部分就是预算赤字。假定在比例收入税下的税收收入为TA=tY,将此代入等式(4-7),我们得到:BS=tY-G-TR(4-8)在图(4-1)中,我们在给定G、TR和收入税率t的条件下,把预算结余绘制成收入水平的函数。在低的收入水平,由于政府的支出G+TR超过收入税的款项所得,所以存在预算赤字(结余是负值)。相反,在高的收入水平,由于收入税的款项所得超过以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构成的支出,所以表现为预算结余。由图(4-1)可见,预算赤子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选择,它们通过税率(t)、购买(G)和转移支付(TR)来反映,预算赤字还取决于其他任何能使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的因素。假定投资需求的增加使得产出水平得到提高,预算赤字将下降,或预算结余将增加,因为税收收入已经增加了。但是政府并没有做任何能够使预算赤字发生变化的事情。预算结余BSBS=tY-G-TR0收入,Y-(G+TR)图4-1预算结余当然,我们将不会因衰退期的预算赤字而惊讶。在那些时期,政府的税收收入是低的。而且事实上,在衰退期,失业救济金这一部分的转移是增加的,尽管在这里,我们将TR假定为固定不变的。61
3.政府是万能的吗?在本章中,我们借助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了均衡产出的决定,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乘数原理。从本章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政府可以轻松地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率使总产出达到一个她所想要的水平。实际上,政府并不能轻松地做到这一点。这是由于,一方面,虽然乘数效应会存在,但它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在现实中,乘数作用的发挥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这样,政府干预政策就有一个时滞问题;另一方面,当政府削减税率或者增加支出时,会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公共债务的不断增加,这类债务在长期内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的,当一个经济缺乏自增长能力,而要经常借助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推动时,其政策效果会越发的不明显。三、习题选案2.以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如图4-2所示,当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均衡点E点之外时,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在E点左边,要么在E点右边。当实际经济运行处于E点左边的A点时,意味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为A点到横轴的距离(代表总需求)大于到纵轴的距离(代表总供给),此时,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它预示着产出将向总需求扩张,而总需求AD=(a+I)+bY,当产出Y增加时,总需求自身也会随之增加,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增加一直会持续到两者相等为止。AD总需求(总支出)•BADE•A450Y*总产出(总收入)Y图4-2总需求所确定的均衡在图形中表现出来,就是当实际经济处于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点A点时,经济将沿着AD曲线向右移动,一直移到经济获得均衡的E点为止。反之,当实际经济运行处于E点右边的B点时,意味着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因为B点到横轴的距离(代表总需求)小于到纵轴的距离(代表总供给),此时,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它预示着产出将向总需求收缩,而总需求AD=(a+I)+bY,当产出Y减少时,总需求自身也会随之减少,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减少一直会持续到两者相等为止。在图形中表现出来,就是当实际经济处于供过于求的非均衡点B点时,经济将沿着AD曲线向左移动,一直移到经济获得均衡的E点为止。61
3.AD总需求(总支出)AD¹(b接近1)E¹AD(b接近0)E(a+I)450Y*Y*¹总产出(总收入)Y图4-2总需求所确定的均衡以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如图4-2所示,当边际消费倾向b值非常小,接近于0时,AD曲线非常平缓,与450线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产出为Y*;当边际消费倾向b值非常大,接近于1时,AD曲线非常陡峭,斜率接近于1,与450线交于E¹点,决定了均衡产出为Y*¹。由此可知,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形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其均衡产出也会越大。4.根据书本上的公式(4-14),我们知道,乘数分别对b、t、n求导数,我们有:>0<0<0由此可知,边际消费倾向b与乘数δ成正相关关系,税率t和边际进口倾向n则于乘数δ成负相关关系。在三个参数中,显然边际消费倾向b最为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从数值的角度看,b要比其他两个参数来的大,因此,一国的乘数的大小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b的大小;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国家中,边际消费倾向b是最为稳定的,受一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靠政府的干预政策在短时期内改变,而像税率t这样的参数,政府基本上是可以通过政策来加以变动的。四、补充练习1.国民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储蓄和投资。并且从小我们就受到教育——6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储蓄的越多对经济就越有利吗?在一次饶有兴趣的争论中,凯恩斯指出:当人们想储蓄得更多时,其结果并不意味着整个国家能够储蓄得更多。这就是“节约的悖论”:当集体决定储蓄更多时,其结果会导致产出和收入的减少,而储蓄并不增加。请用你在本章学习到的知识,解释节约悖论这一情况。2.假设一个国家的GDP是6000亿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100亿元,政府预算赤字是200亿元,消费是3800亿元,贸易赤子是100亿元。请问:a.储蓄(S)是多大?b.投资(I)是多大?c.政府支出(G)是多大?3.假设某一经济具有如下的行为方程:C==c0+c1YDT=t0+t1YYD=Y-TG和为固定的常数试回答:(1)、t1是大于1还是小于1,为什么?(2)、求解均衡产出(3)、乘数是多少?与t1等于零相比,当t1大于零时,经济对自发性支出的反映会更大还是更小?请解释理由。(4)、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财政政策又叫“自动稳定器”?4.在一个不考虑政府和外国部门的简单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为C=100+0.8Y,同时,投资I=50。a.在这一情况下,均衡收入是多少?b.均衡时得当储蓄水平是多少?c.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产出水平是800,那么,非自愿的存货投资是多少?d.如果I上升为100,那么,这对均衡收入会产生什么作用?e.在这里,乘数δ的值是多少?f.画一张图以表明在a和d中的均衡。5.假定在题4中的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以致于使得C=100+0.9Y,而I仍保持不变为50。a.与4(a)相比较,你预计均衡收入水平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计算新的均衡水平Y¹,以证实你自己的说法。b.和在4(d)中一样,现在假定投资增加为I=100。什么是新的均衡收入?c.与题4的情况相比较,投资支出的这个变化对Y的作用是比较大的,还是比较小的?为什么?6.假定某一经济具有如下的行为方程:C=50+0.8Yd=70=200=100t=0.20a.计算在这个模型中的均衡收入水平和乘数。b.再计算预算结余BS。c.假定t增加到0.25,什么是新的均衡收入和新的乘数。d.计算预算结余的变化。如果边际消费向b=0.9,而不是0.8,那么,预计预算结余的变化是更多一些,还是更少一些呢?61
e.你能解释为什么当t=1时乘数是1吗?7.假定经济正运行在均衡水平,且Y0=1000。如果政府实施一项财政变动,使税率t增加0.05,政府支出增加50,那么,预算结余将是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8.假定政府决定削减转移支付(如福利),但增加一个等量的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也就是说,它所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变动使得△G=-△TR。a.作为这种变动的结果,你预计均衡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呢?为什么?利用以下的例子来检验你的答案:假定开始时的b=0.8,t=0.25和Y0=600。现在的△G=10和△TR=-10。b.找出均衡收入的变化△Y0。c.什么是预算结余的变化△BS?为什么BS发生了变化?9.假定在一开放经济中,经济有如下的行为方程:出口=进口=Q=+nY其中,n是边际进口倾向。a.贸易差额或净出口NX被定义为出口超过进口的部分。写出一个贸易差额的代数表达式,并且,在一张图中表示净出口是收入水平的函数(用横轴表示Y)。b.利用你的图,表示收入变化对贸易差额所产生的作用。此外,在给定收入的条件下,表示出口变化对贸易差额所产生的作用。c.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对我们商品的需求等于供给。对我们商品的需求包括出口,但不包括进口。于是我们有Y=C+I+NX在此,我们把净出口加到投资和消费上去。利用在9(a)中所得到的净出口表达式和消费函数C=a+bY,推导均衡收入水平Y0。d.根据你在9(c)中的均衡收入水平的表达式,出口X的变化对均衡收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解释你的结论,并说明开放经济下的乘数。e.利用你在9(a)和9(d)中的结论,说明增加出口对贸易差额所起的作用。10.假设某一经济有如下的行为方程(单位为亿元):C=520+0.9YdI=1200G=1300T=(1/3)Ya.求解均衡的产出Y。b.求解均衡的可支配收入Yd。c.求解消费支出C。d.计算经济中乘数δ的大小。e.当政府支出增加100单位,预期GDP将增加多少?税收将增加多少?这一行为将对政府的预算赤子(G-T)产生怎样的影响?11.假定总需求函数如下图所示。注意总需求曲线在Y0的斜率大于1。(如果b大于1,就会出现这一情况。)总需求ADAD=+bY61
E450Y0收入,Y现在,如果国民经济运行处于非均衡点(E点之外)的状态,结果会是什么样子?12.假如某一经济有如下的行为方程:C=400+0.75YdI=450G=300T=400a.该经济中的均衡GDP(Y)是多少?b.该经济中的可支配收入(Yd)是多少?c.该经济中的私人储蓄是多少?13.假如经济发生如下变化,在第12题中的均衡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投资增加了100(也即,从450增加到550)。b.政府支出增加了100(也即,从300增加到400)。c.政府支出和税收都增加了100(也即,政府支出G变为400,税收T变为500)。14.假设在第12题所描述的行为方程中,税收方程现在变为:T=100+0.2Y,试求:a.该经济中的均衡GDP(Y)。b.假如在该经济中,投资增加了100单位(也即,从450增加到550),均衡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c.试着用语言解释为什么在(b)中所计算的均衡产出的变化要比我们在第13(a)中所计算的均衡产出的变化来的小?15.假设在第12题所描述的行为方程中,消费函数现在变为:C=300+0.75Yd,试求:a.该经济中的均衡GDP(Y)b.比较在初始模型和新模型中的私人储蓄水平。c.解释(b)中所得到的结果。16.假设某一经济由如下的行为方程来刻画:C=c0+c1YdI=I0G=G0T=T0a.请推导出本模型中的均衡产出GDP(Y)的公式。b.假设投资现在成为I=I0+△I。新的均衡产出GDP(Y)的公式是怎样的?c.在(a)和(b)中,均衡产出公式有何不同?d.试计算本模型中,乘数δ的大小。61
17.假设由题16所描述的初始的模型发生如下变化,以致于政府支出G现在变为G+△G,税收T变为T+△T,那里,△G=△T,(也即,政府支出和税收都变化一个相同的数额)。试求:a.新模型中的均衡产出GDP(Y)的公式。b.与初始模型相比较,本模型所推导出的均衡产出公式有何变化?18.假设某一开放经济有如下的行为方程:C=c0+c1YdI=I0G=G0T=T0X=X0Q=q0+mYa.请推导出本模型中的均衡产出GDP(Y)的公式。b.你称本模型中的m为什么?c.在本模型中,乘数δ是多大?第5章金融市场和总需求一、本章提要1.金融资产主要有货币、有价证券和股票三类。2.货币供给M1由市场上流通和人们手中持有的通货及个人支票帐户上的存款构成。一个更为宽广的衡量指标,M2是指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个人定期存款;M3则是指在M2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和外汇存款。3.货币供给决定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公众选择的通货与存款的比率、银行选择的储备率。4.社会中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会大于基础货币存量,因为部分的货币供给量由银行存款组成,而银行在每吸纳的1元存款中,持有的储备金会小于1元。5.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存量的比率,通货与存款的比率和储备率越小,货币乘数会越大。6.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改变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借助乘数的杠杆作用,这又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7.通货的一大特性是具有“流通性”,流通性可以为公众带来便利,因此公众愿意持有通货,但为了获得这种便利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要忍受利息的损失。因此,货币的需求要受利率的影响,一般来说,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的。同时,货币需求也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一般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8.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利率。无论是货币的供给还是货币的需求发生变动均会引起均衡利率的变化。9.IS曲线刻画的是商品市场实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IS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0.LM曲线刻画的是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1.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可以得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这会出现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12.IS曲线和LM曲线中任何一条曲线发生移动都会使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发生变化。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借助财政政策改变IS曲线的位置或者借助货币政策改变LM曲线的位置或者两者并用来使均衡的利率和收入达到它所想要的理想位置。13.货币的需求除了要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外,也会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在某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会有一个均衡的收入水平与之对应。这时,让价格水平发生变化,价格的变化会对实际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从而改变LM曲线的位置,这又会使均衡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在P-Y空间把价格水平与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下来,就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61
二、补充说明1.IS、LM曲线的图形推导在本章中,我们运用代数的方式,通过直接推导R与Y的关系而获得了IS曲线和LM曲线。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利用第四章的简单均衡产出决定图形来推导IS曲线,同时,也可利用在本章介绍的货币市场均衡的图形来推导LM曲线。我们在这里做一补充介绍。总需求(总支出)ADAAD(对利率R)(a)AD¹(对利率R¹>R)A¹450Y¹Y总产出(总收入)YR利率R¹(b)A¹RAIS曲线Y¹Y总产出,Y图5-1IS曲线的推导图5-1(a)是我们在第四章中所介绍的简单均衡产出决定的示意图。在第四章中,我们假定投资是外生给定的,而事实上,投资是利率的函数,会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图5-1(a)中把这一事实反映出来了。设在某一给定的初始利率R下,总需求为AD,根据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原理,可以得到相应的总产出为Y;如果这时利率发生变化,比如说,上升到R¹,这时,投资会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减少,使得AD曲线下移到AD¹的位置,根据同样的原理,对应于利率R¹的总产出现在为Y¹。在图5-1(b)中,我们在R-Y空间把对应于不同利率下的总产出描绘下来,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IS曲线。RMsRLM曲线61
R¹A¹R¹A¹(a)(b)Md¹(对收入Y¹>Y)RARAMd(对收入Y)MMYY¹Y图5-2LM曲线的推导在货币市场上,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的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外生给定,与利率无关。因而在R-M空间,货币供给曲线Ms为一垂直线。而货币的需求则受利率、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影响,在假定价格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在R-M空间,货币需求曲线Md的位置会随收入Y的变动而发生移动。上述思想在图5-2(a)中得到了反映:当收入为Y时,对应的货币需求曲线为Md,它与货币供给曲线Ms相交于点A,决定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为R。当收入从Y上升到Y¹,货币需求曲线也相应地上移到Md¹,决定了货币市场的利率为R¹。在图5-2(b)中,我们在R-Y空间把对应于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利率描绘下来,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LM曲线。2.R与Y成正比例的原因善于思考的读者在学习本章时,面临的一个最大困惑是为什么同样是利率与收入的关系,在商品市场上,它们是负相关的,即随着利率的上升,总产出会下降,而在货币市场上,它们却又成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利率的上升,总产出会上升。在商品市场上,利率与产出成负相关关系不难理解,因为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并且是负相关的,当利率上升时,投资会减少,而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组成总需求的其他各部分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下降意味着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总产出减少。但在货币市场上,两者为什么又会变为正相关关系,其背后的逻辑又是怎样的?在这里,我们试着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我们知道,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受利率、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影响,价格水平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假定固定不变的,因而可以不予考虑。在利率和收入这两个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中,利率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而收入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当利率上升时,由利率引起的货币需求会减少,为了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多出来的一部分货币必需由收入的变动来弥补,而收入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要靠收入的变动来吸纳多出来的那部分货币,自然要求收入必须上升,这就导致了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与收入会成正相关关系。三、习题选答1.IS曲线刻画的是在商品市场上,利率R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IS曲线之所以向下倾斜,其背后反映的是通过利率R影响投资I,再通过投资I影响总需求AD,进而影响总产出这样一个逻辑链条。因为投资与利率是负相关的,当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而投资又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组成总需求的其他各部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而在短期里,总产出主要是由总需求所决定的,当总需求增加了,总产出自然也要增加。这就是IS曲线向下倾向的原因所在。2.LM曲线刻画的是在货币市场上,利率R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受利率、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影响,价格水平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假定固定不变的,因而可以不予考虑。在利率和收入这两个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中,利率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而收入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当利率上升时,由利率引起的货币需求会减少,为了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多出来的一部分货币必需由收入的变动来弥补,而收入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要靠收入的变动来吸纳多出来的那部分货币,自然要求收入必须上升,这就导致了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与收入会成正相关关系,也即LM曲线会向上倾斜。61
3.总需求曲线刻画的是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实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之所以会向右下方倾斜,其背后反映的是通过价格水平变化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再由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影响利率,通过利率影响投资,通过投资变化影响总产出这样一个逻辑链条。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会随之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引起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又会导致投资增加,投资增加,总需求自然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在P-Y空间中,价格水平与产出成负相关关系,也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从图5-3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当政府削减支出时,IS曲线会从IS0左移到IS1,这会导致利率从R0下降到R1,收入从Y0减少到Y1。借助图形,我们能很直观地得到答案,即削减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下降。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一变化背后的机理。当政府支出减少时,总需求会相应地减少,进而会导致总产出,也即收入减少。而在货币市场上,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和利率。当收入减少时,由收入变动而引起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要使货币市场仍旧保持均衡,就需要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吸纳多出来的那一部分货币,而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的,要吸收多出来的货币,自然要求利率要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当政府削减支出时,利率会下降的原因所在。RLMR0E0E1R1IS0IS1Y1Y0Y图5-3政府削减支出的影响6.中国当前的投资对利率相对不敏感的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投资还主要是由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来完成,而这些部门所追求的目标,除了有利润的动机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动机(比如,就业最大化、刺激宏观经济等),这自然会导致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而中国的出口对利率不敏感则是因为目前中国实现的还是固定汇率制度。随着所有制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将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中国的民间投资也会逐渐在整个投资中占据主导位置,而民间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主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到那时,投资自然会对利率敏感。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实行浮动汇率制也是大势所需。因为根据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原理,在固定汇率制、资本账户开放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间,政府只能取其二。作为一个大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显然是绝对必要的,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账户的开放也是大势所趋,这样,唯一可以放弃的就是固定汇率制,因此,从长远来看,实行浮动汇率制也是必然的。一旦实心浮动汇率制,出口就自然会对利率敏感了。综上所述,本章所介绍的投资函数和净出口函数肯定会在未来的中国经济活动中形成。四、补充练习1.考虑一个有如下方程的经济:产品市场:C=300+0.8(Y–T)I=500–20rG=300,T=50061
货币市场:Ms=2000L(r,Y)=0.2Y–20rP=4a.推导IS曲线方程。b.推导LM曲线方程。c.计算均衡的产出、利率、消费和投资。d. 假如政府支出增加100单位,计算新的均衡产出,消费、投资和利率。e.回到初始状态,假设中央银行想把目标利率控制在2%,也即r=2。名义货币供给量现在应为多少?经济的实际GDP、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个为多少?2.考虑一个有如下方程的经济:产品市场:C=4000+0.8(Y–T)I=5000–250rG=8000,T=-5000+0.25Y货币市场:Ms=10000Md/P=L(r,Y)=0.2Y-1250rP=2a.求解均衡产出,利率,消费,投资,税收收入和政府预算赤字或盈余。b.假设中央银行希望变动利率到6%,也即r=6。求解新的均衡产出和名义货币供应量。c.回到初始状态。假如政府支出增加到10000,求解新的均衡产出、利率、消费、投资、税收收入和政府预算赤子或盈余。3.假设一个经济的商品市场由如下行为方程描述:C=5+0.75(Y–T)I=6–0.25rT=4,G=18货币市场由如下行为方程描述:Md/P=L(r,Y)=0.2Y–2.5rMs=40a.使推导总需求方程。b.假如在短期里,价格固定为4,试求短期的均衡名义GDP和实际GDP以及利率。c.现在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到20,而中央银行保持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这一变化对总需求曲线会有怎样的影响?试计算在新的短期均衡状态下,名义GDP、实际GDP和利率的大小。d. 现在假设政府支出恢复到初始水平但价格水平上升为P=5。试计算在新的短期均衡状态下,名义GDP、实际GDP和利率的大小。4.考虑一个有如下行为方程的商品市场:C=c0+c1(Y-T)I=e0-e1iT=T0G=G061
a.推导IS曲线方程。b.IS曲线的斜率是多少?c.如果政府支出增加ΔG,这会对IS曲线及其斜率产生怎样的影响?d.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增加Δc1,这会对IS曲线及其斜率产生怎样的影响?e.如果投资系数增加Δe1,这又会对IS曲线及其斜率产生怎样的影响?5.考虑一个有如下线性行为方程的货币市场:Ms/P=(M/P)0Md/P=h0+h1Y-h2ia.h1和h2的经济含义是什么?b.推导LM曲线方程。c.什么是LM曲线的斜率?什么是LM曲线的截距?d.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Δ(M/P)0,这会对LM曲线的斜率和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e.当h1增加了Δh1,这又会对LM曲线的斜率和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6.考虑一个价格水平固定为1的封闭经济,该经济的需求可以借助如下的消费和投资函数来描述:C=c0+c1YI=-ki政府需求是外生的,货币需求由如下方程来描述:Md=PYL(i)该经济中有一个中央银行,它根据如下规则发行高能货币:H=-hY中央银行也为商业银行设定最低的准备金率,为。当然,商业银行会发现当利率非常低时,让准备金率适当地高于中央银行所设定的下限不失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好选择,因此,有:家庭根据如下规则决定留在手头的现金比例:c=-cia.请解释为什么当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要调整θ。b.请解释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家庭为什么要调整c。也请考虑是否有理由相信c也依赖于Y。c.当利率上升时,货币乘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解释。d.请推导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方程以及高能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方程,并画图示意。e.在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产出时,是在Φ>0的情况下还是在Φ=0的情况下,其政策效果会更明显。请借助方程和图形加以说明。61
f.在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产出时,是在c>0的情况下还是在c=0的情况下,其政策效果会更明显。请借助方程和图形加以说明。g.在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产出时,是在h>0的情况下还是在h=0的情况下,其政策效果会更明显。请借助方程和图形加以说明。7.假设某一经济存在如下行为方程:C=80+(4/5)YDT=(1/4)YI=300-2000iG=120Ms=700P=2(M/P)d=(1/3)Y+200-1000i(1)试求均衡的消费和货币需求量。(2)计算均衡时的投资量。假如政府购买增加了160单位,投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在第(2)题中,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也增加到1100,新的均衡产出和利率会是多少?8.假如在未来的几年里,网上银行开始红火,这会对货币需求函数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又会对该经济的利率和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显然,网上银行可以使各种帐户间的资金转移更加容易和便宜)9.假设某经济的商品市场有如下的行为方程:C=c0+c1(Y-T)I=d0+d1Y-d2rQ=q1YX=x1Y*其中,Y*为外生给定的国外收入。a.该模型的均衡产出是多少?b.政府支出乘数是多少?c.国外收入乘数有是多少?d.如果税收有一个变化,净出口将发生怎样的变化?10.在第9题中,如果参数发生如下变化,会对IS曲线的斜率产生怎样的影响?A.x1增加B.q1增加11.假设某一经济存在如下行为方程(单位为亿):61
L(i)=(0.5-i)$Y=P*Y=$10Ms=$3.5(1).作出Ms和Md的示意图。(2).求均衡利率。(3).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了价值1亿美元的有价债券,试求经济中新的均衡利率。(4).在初始的均衡点上,试求一张一年期面值为100美元的债券的售价为多少。(5).在新的均衡点上,一张一年期面值为100美元的债券售价有为多少。(6).为什么债券的价格会下降?第6章价格变化和总供给一、本章提要1.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潜在能力,它是由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在短期和中期里,一个国家的潜在生产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与价格水平无关,因此,在P-Y空间,我们可以得到一条与横轴垂直的总供给曲线。2.在短期里,在P-Y空间,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三条曲线:与横轴平行的价格曲线(因为在短期内,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与产出无关。);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里,在某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实际产出由总需求决定,因此,总需求曲线与价格线的交点就决定了社会的实际产出水平。由于总需求极易变动,因此,这个交点就既有可能在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的左边也有可能在其右边,当然也有可能恰好与之相交。这说明在短期内,实际产出既有可能大于潜在产出,也有可能小于潜在产出,当然也有可能恰好等于潜在产出。3.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价格水平的变化是由市场压力推动的。当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时,市场压力为正,这会迫使价格上升;反之,当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市场压力为负,这会迫使价格下降。4.在中期里,价格水平可以自由调整。此时,在P-Y空间的三条曲线中,价格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都可以自由移动。当市场压力为正时,也即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时,市场会迫使价格上升,也即使价格曲线沿着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实际产出下降,只要实际产出还大于潜在产出,这个压力会继续存在,价格会继续上升,一直要到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时,市场的压力才会消失,此时,三条曲线会交于一点。反之,在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在市场压力下,价格会往下调整,这个调整也会最终使得三条曲线会交于一点,从而使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总之,在中期,当价格可以自由变动时,市场自身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最终可以使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上,当然,市场的这种自我调节是需要时间的。5.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决定实际产出的均衡方法,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在此作一总结:第一个均衡是单纯的商品市场上的均衡,由一条450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第二个均衡是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合作用下的均衡,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确定,显然第二个均衡比第一个均衡高了一个层次,但它也只不过是总需求方面的均衡(因为借助IS-LM模型可以直接推导总需求曲线)。第三个均衡就是本章所介绍的均衡,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总均衡模型,也是最高层次的均衡,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联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总供给曲线在确定均衡点时不起主导作用,但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我们知道价格水平是由市场压力决定的,而市场压力的大小就取决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缺口,这里的潜在产出就是总供给曲线。因而价格线与总需求曲线所确定的均衡实际上也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上面介绍的三个均衡模型都是建立在如下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第一,潜在产出固定不变,实际产出由总需求所决定;第二,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二、补充说明1.细说菲利普斯曲线1957年一位在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工程师61
A.W.菲利普斯在当时的《经济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论文,在该文中,菲利普斯测算了从1862年到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工资的变化,从数据中他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规律:就业和工资膨胀率的变化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换句话说,当就业增加时,货币工资率似乎也会增加。从菲利普斯的发现,到相应地断定物价水平和失业之间的联系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是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1960年完成的。PaulSamuelsonandRobertSolow,“AnalyticalAspectsofAnti-InflationPolicy”,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50,May1960,PP.177-194。他们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把工资的变化转换成价格的变化:价格是工资的加码,故价格的变化一定是工资变化的函数,因此如果菲利普斯是对的,它也必然是失业率的函数。这个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后来经济学家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们在书上给出的是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关系,而非与失业的关系,其实,这两者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在这里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两者间的转换。假设生产仅有劳动一种投入,则生产函数可写为Y=AN,进一步假定A=1,则有Y=N。所谓的潜在产出现在就由一个社会所有愿意工作且在工作年龄范围之内的人数决定,若我们把这个人数记为,而把潜在产出记为,则有=。而实际产出就是由社会上实际工作的人数决定。若记t年的实际产出为Yt,实际就业人数为Nt,则有Yt=Nt。这样,我们在书中所给出的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关系:(6-1)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6-2)从方程(6-2)可以清楚看到,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了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等价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两个版本,初始的版本就是我们在上面介绍的关系,在1970年代以前,这一关系与战后美国的情况非常吻合,但是,从1970年代以后,这一关系在美国不再成立。为此,经济学家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引入预期的因素,从而得到了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与1970年代以后美国的实际数据比较相吻合。三、习题选答3.这里所说的总供给关系指的是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对总供给曲线的描述差异较大。很多教科书将总供给曲线在由价格和产出构成的两维空间中画成呈正斜率的曲线,即价格水平和总供给(或总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与本书第五章推导的负斜率的总需求曲线相结合,人们可以用这两条曲线来确定均衡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但是,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中,如果我们不是小心翼翼地处理价格调整所需要的时间过程,即动态调整过程,就会使问题变得简单化或静态化。61
在我们这一章的分析里,我们假定在短期内潜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即总产出水平由长期因素决定,短期内对价格的变化没有反应。同时,由于价格在短期内也基本不变,因而由初始价格水平、总供给曲线和初始总需求曲线构成三条线相交的均衡点,在该均衡点,实际总产出与潜在总产出水平相一致,价格水平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随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需求发生变化),总供给会随之作出反应。由于短期内实际产出水平是由总需求水平决定的,这样实际总供给水平就开始背离潜在的总产出水平。一旦当实际总产出和潜在总产出发生差异,经济生活中就会出现经济资源的紧利用(经济过热)或者利用不足(经济萧条)的情况,这时价格水平的调整就开始了:当实际总产出超出潜在总产出水平时,价格开始上涨;当实际总产出低于潜在总产出时,价格开始下降。这种关系与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情况是一样的,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失业率往往是低的;相反,当通货膨胀较低时,失业率是高的。失业率的高低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中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紧利用还是利用不足),进一步地,失业率的高低反映的是实际总产出是大于还是小于潜在总产出的问题,即所以,我们说在短期分析中,我们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总供给方面的关系。4.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这样一种经济现象,价格的持续上涨使经济行为人发生警觉,使他们对未来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就可能新的通货膨胀冲击。因此,预期会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对通货膨胀产生预期时,他们就会减少货币需求,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花费到耐用消费品或短期获利的金融债券上,而这个过程就是货币超常供给的过程,它会引起新的一轮通货膨胀。1988年,中国的老百姓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通货膨胀日子,而且已经摸索出物价改革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因此当物价改革需要“闯关”的消息传播出来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突然加强,导致居民对物品的抢购风,需求大幅度上升,通货膨胀率达到18.5%,是80年代最大的一次通货膨胀。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预期对经济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速的通货膨胀预期将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因为这时投资的成本是低的。企业的这一行为对通货膨胀具有双重效应:从短期来看,投资增加将导致总需求的膨胀,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长期来看,投资将形成新的供给,减缓将来的通货膨胀。最后,从要素所有者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预期将导致生产要素所有者在签定合同(如工资合同)时,提出生产要素报酬率的增长。如果要素报酬的增长超过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增长,生产者就会将其转嫁到产品价格,引起新的一轮成本推动的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本章所描述的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是与实际经济生活相一致的。四、补充练习1、假设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曲线为,菲利浦斯曲线(或称价格调整曲线)为,政府购买支出,货币供给。若预期通货膨胀率始终等于0,求经济从开始,产量(收入)和价格如何逐年变化(计算以及)。(计算过程中四舍五入,精确至小数点后3位,至2位,至1位)2.假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是:Y=3041+2.887M/P价格调整曲线是:货币供给为900。a.画出总需求曲线和潜在GDP线,解释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不是一条直线。b.如果P=0.5,Y的值是多少?这对价格产生向上调整的压力,还是向下调整的压力?c.计算GDP缺口小于1%以前各年的经济运行路径,也就是计算出各年GDP、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d.通过相应的图示画出总需求曲线和价格线的移动过程以及GDP和价格水平的变化过程(假定初试的通货膨胀率为零)。在这些图中,经济是直接回到均衡还是反应过度而偏离潜在GDP水平?e.假设通货膨胀率为,计算经济在前五年的运行路径,并像在上题中一样在图上画出经济运行轨迹。现在经济还有过度反应吗?f.在上题中部分价格调整的方程里,代表什么?解释这一项与经济过度反应之间的关系(单位10亿美元)。61
3.仍然假设经济模型为a.当M取何值时,GDP等于潜在水平?假设M=850,计算出第0年到第5年的产出、通货膨胀率和价格水平。b.利用前面给出的IS-LM模型的代数式,说明在前5年中每年利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在长期均衡状态下,这些变量的值又是多少?第7章宏观经济政策一、本章提要1.在P-Y空间中,三条曲线:价格曲线、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中的前两条曲线比较不稳定,容易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假如经济初始时处于三条曲线的交点上,这时经济运行处于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的理想均衡状态,此时,如果组成总需求的四个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动,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理想状态。我们把这些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称为总需求方面的冲击。同样,价格曲线也会发生移动,从而也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理想状态,我们把这些造成价格曲线移动的因素称为总供给方面的冲击。2.当经济受到总需求和总供给方面的冲击后,会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理想状态,此时,政府可以借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干预来使经济重新返回到理想状态。3.一般地说,政府实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政府维持预算平衡的前提下,如故单独使用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增加的数量必须正好等于公众手中政府债券减少(即中央银行买入)的数量,由此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4.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会有“挤出效应”产生。在考虑了挤出效应之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该经济中货币市场的结构,也即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越陡,挤出效应越显著,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越不明显,反之亦反之。5.货币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则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会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6.一般地说,财政政策见效较快,但伴随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可能使政策的显著性降低并使得利率上升从而恶化投资环境和出口环境。货币政策虽不会产生上述副作用,但其政策的效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因而经济政策尽管可以被用来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抵消各种干扰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但它们也都有不足之处。特别的,当运用不当时,又会给经济带来新的波动。二、补充说明1.细说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手段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方式,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财政政策;一类是货币政策。而要实行这两类政策,又需要有具体的手段,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实行这两类政策的具体手段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调整支出和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不定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61
税收作为政府收入手段,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一样,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倍增作用。由于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因此税收作为政策工具,它可以既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实现,如一次性减税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的目的。对税率而言,由于所得税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改变税率主要是变动所得税的税率。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反是。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公债也是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的发行,既可以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以通过公债发行与在资金市场的流通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性效应。因此,公债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工具之一。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有国库券、其他联邦政府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灵活而有效地调节货币量,进而影响利率的工具,因此,它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再贴现与抵押贷款都称为贴现,目前以后一种方式为主。贴现的期限一般较短,为一天到两周,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现率。贴现政策包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或严格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回贷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此外,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准备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假定商业银行的准备率正好达到了法定要求,这时,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就会使商业银行产业超额准备金,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以作为贷款放出,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准备率就会使商业银行原有的准备金低于法定要求,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工具外,货币政策还有几项次要的工具:道义上的劝告,即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如在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货膨胀时期,劝阻银行不要任意扩大作用。这种劝告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往往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垫头规定,即规定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现金比例。利息率上限,又称Q号条件,即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息率上限。控制分期付款与抵押贷款条件等等。三、习题选答1.根据生产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在中期,潜在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资本存量,而这两个变量在中期里是相当稳定的,因而,在中期,潜在产出水平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自然不会受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相反,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一般会随着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政府的经济政策只能对总需求产生影响。3.如果经济运行受到一次没有预料到的价格冲击,使得价格水平上升,在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经济自身也能借助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价格和产出都恢复到原先的位置。因为当经济受到价格冲击后,实际产出会减少,而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我们知道,当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市场压力61
是负的,这会导致下一年的价格水平下降,只要实际产出还是小于潜在产出,市场的压力就不会消除,因而价格水平会一直下降,直到实际产出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为止。当然,市场机制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是需要时间的,而在恢复过程中,社会上会出现失业现象,这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当政府采用经济政策去抵消这一冲击时,无论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能使实际产出比较快的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上去。但如果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因为它影响的是总需求曲线,因而会使价格水平维持在一个比原先还要高的水平上;相反,如果采用的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因为它直接影响价格水平,不仅可以使实际产出迅速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同时也能使价格水平恢复到原形先的水平,这是两种政策的差别所在。四、补充练习1.作图示意当经济发生如下变化后IS和LM曲线会发生怎样的移动?并解释收入和利率各自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政府增加税收。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有价证券。c.政府支出增加并通过开辟新税种来为支出融资。2.请解释当政府增加税收后货币供应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当政府购买G增加时,政府通过采用如下三种手段来融资:A.增加税收B.增加向公众4.作图解释当政府实行了如下的干预政策后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A.增加政府购买G对短期内的产出Y和价格水平Y的影响。B.增加政府购买G在长期里对Y、P、C和I的影响。C.增加货币供应量M在长期里对P,C,I的影响。第8章消费和储蓄理论一、本章提要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当前收入的函数,收入减去消费便是储蓄。该理论的严重缺陷是缺乏微观基础。2.现代消费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认为个人愿意在他们的一生中维持相对平滑的消费形式,因而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与其长期的消费机会(持久收入或者终身收入加上财富)相适应的。从这种观点看,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预期和财富也在其中发挥作用。3.我们可以借助一个两时期模型来描述家庭的消费决策的微观基础。在假定的两时期(现在和将来)模型中,家庭的消费和储蓄的分割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在消费多少和将来消费多少的分割。如果以横坐标表示现在消费,纵坐标表示将来的消费,我们就可以在两维空间上画出一条建立在家庭的现在收入和将来收入基础上的跨期预算线,同时我们又可以在同一平面上画出很多条能给家庭带来同等效用的现在消费和将来消费不同组合的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了家庭最佳的当前消费和储蓄比率的分割。4.61
费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即家庭在决定每一时期的消费时,不仅仅受到当前收入的影响,而且主要受该家庭持久收入的影响,就是上述两时期模型在现实中的一个运用。持久收入假定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家庭消费变动的经验数据,但是在如何判断家庭的收入变动是偶然性变动还是持久变动上面以及家庭如何把握其将来的收入水平,它并没有提出十分严密的理论论据。5.莫迪里亚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比费里德曼持久收入假定理论更进一步,认为一个人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其收入变化是可以预期的,一般地说,在其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收入是较低的,这时他们需要借钱消费(储蓄为负数),壮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高收入时期,这时他们储蓄一部分钱,或者还债,或者为将来老年时作补充。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这个国家人口年龄构成之间的关系。6.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家庭消费和储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究竟如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地说,实际利率提高,意味着将来消费相对于现在消费来讲,更加便宜。这样家庭就愿意多储蓄,以备将来多消费,利率上升的这种效应被称为替代效益。但同时,实际利率的上升,对一个储蓄者来说,他变得更加富有,他会同时增加现在消费和将来消费。因此,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和储蓄效应的最终符号,一是根据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来决定,二是根据消费者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来决定。7.中国消费函数的形成有其特殊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国家的计划决定了家庭支出状态,因为家庭被压低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水平,家庭的储蓄倾向是很低的,财富积累功能是由国家来承担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的收入决定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的储蓄倾向开始上升,家庭储蓄成了投资和国民财富积累的重要来源。因此,现代的消费和储蓄理论开始适用于中国家庭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分析。二、补充说明1.生命周期假说、老年人消费、遗产虽然生命周期假说仍然是领先的关于消费行为的微观经济理论,然而最近的经验证据引起了对本章阐述的这种生命周期理论特殊形式的疑问。由莫迪里亚尼建立的理论模式假设,人们主要是为了退休而储蓄并且将在退休期间耗尽他们的储蓄。L·科特里科夫和L·萨默斯进行的计算却表明,与此相反,绝大部分的储蓄是为了提供遗产而不是为了老年时的消费。当然,储蓄可以供老年人在退休期间使用,但是他们认为,经济中的财富规模大大超过人们只是为了退休所进行的储蓄。他们进而断定,人们主要是为了给他们的后代遗留财富而进行储蓄。由S·丹齐格、J·盖格、E·斯莫伦斯基与M·陶西格所做的关于老年人消费倾向的详细检验得出了值得注意的结论,即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将收入的更大部分储蓄起来。而这一事实与本章所描述的生命周期假说是不一致的。如何能使此证据与现有的理论相符合呢?首先,毕竟事实尚未明确,例如F·英迪里亚尼就认为作为科特里科夫一萨默斯判断基础的具体计算过程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日本,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不过老年人通常是和他们的子女一起处置和积累财富的,所以,他们可能在退休期间已消耗财富,只是无法把他们的财富与他们正在进行储蓄的子女的财富区分开来。解释老年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到,随着日渐衰老,他们对孤身一人而得不到家庭资助以及可能的巨额医疗费用等不断扩大约担忧。如果不可能实现医疗费用的完全保险(实际降况就是如此),那么他们对财富的需求就会随年龄而增加。人们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一生而储蓄,还是同时也为了向子女遗留财富而储蓄(包括在父母在世时发生的像为子女接受大学教育而支付学费这样的转移支付),这都不影响这一事实,即财富应该纳入到消费函数中去。三、习题选答2.无差异曲线是我们熟知的一种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两种商品(和)消费组合的选择时,我们可以用两维空间的纵坐标和横坐标来分别表示这两种商品,两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可以带来消费者效用的提高。但是,为了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一种商品消费量增加必须以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为前提,那么两维空间中一定存在这样的点(或者说商品消费组合的轨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和商品消费量的减少使得该消费者满足程度(效用)不变,反之,道理也一样。这些点的轨迹就构成无差异曲线,即在这些点上,两种商品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总效用,因此这样的曲线被称为无差异曲线。同时,由于每一种商品消费对消费者来讲存在这样的规律:随着该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因此,为保持总效用不变,当商品消费量增加时,其所放弃的商品的消费量将越来越少。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凸向原点的。在宏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中,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对一个消费者来讲就相当于和61
商品,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的共同增加,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增加,如果现时消费的增加以将来消费的减少为代价,那么我们也可以在由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两维构成的空间里画出无差异曲线,即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的点所表达的现时消费和将来消费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总效用,但是,由于消费者追求的是跨时的总效用最大,随着现时消费的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保持总效用不变,其所必须放弃的将来消费将不断减少,因为消费者一般更愿意其一生的消费路线尽量平滑,而不愿意将所有消费放在一个时期中,其他时期不消费(或消费很少),表示这样的跨时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其形状也必须是凸向原点的。因此,家庭的跨时效用函数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所有特征都可以用来说明该效用函数的性质。四、补充练习1.根据生命周期模型,人们每年的消费数量取决于他们一生的收入,而不是取决于他们当前的收入。假设你预期未来的收入(按不变价格计算)如下表所示。单位:元年份收入消费储蓄累计储蓄(年末值)12345**退休300003000025000150000————————————————————————————0假设储蓄没有利息。你最初也没有储蓄。在假设你想“熨平”你的消费(每年享受相同数量的消费),因为每增加1元消费所能获得的满足是递减的。请推导出你这五年中的最佳消费轨迹,并将数字填入第三栏。然后计算出每年的储蓄数量,并填入第四栏;将你每年的期末财富或累积的储蓄数填入第五栏。你在头4年里的平均储蓄率是多少?其次,假设政府社会保险计划在你的每一个工作年中征收2000元的税,并在第五年付给你8000元的养老金。如果你仍然希望获得平稳的消费,那么计算一下你的经过修改的储蓄计划。社会保险计划如何影响了你的消费?对你在头4年中的平均储蓄率有和影响?你能否理解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会降低储蓄水平?2.假设某一天人们突然被允许可用他(或她)预期的未来收入作抵押向银行借钱。你认为这一变化将对人们当前的消费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变化对边际消费倾向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3.在这个习题中,请使用跨时期的预算约束。为了使计算容易,假定一个家庭生活5年,其中4年工作,1年退休(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假设为:假定某个时期包括50年,其中40年工作,10年退休)。考虑一个家庭希望在所有这些年份中每年消费同样数额。每年收入为25000美元,年利率5%。在假定年初的资产为零。a.解出使得在5年末时的资产大约为零,譬如说不超过100美元时的消费水平。在退休开始时,资产水平是多少?b.在最初资产为1000美元的情况下,重复对于消费的上述计算。消费增加多少?将这个结果同利率为5%的1000美元赚得的利息收益进行比较,即同每年50美元进行比较。如果家庭生活50年,消费增加是否会更接近50美元?c.在最初的资产仍然为零,但每年的收入为26000美元的条件下,再次重复前述对于消费的计算。消费增加多少?解释为什么消费增加大于b中的结果。4.假定我们有下述形式的消费函数,即:式中是持久可支配收入。假定消费者按照本年和上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的简单平均来估算他的持久性可支配收入,即:61
式中是实际可支配收入。a.假定可支配收入在第一年是4000美元,在第二年也是4000美元。在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b.假定可支配收入在第三年增加到5000美元,并且在所有未来年份都保持在5000美元。在第三年和第四年以及所有其余年份的消费各是多少?试解释为什么消费的反应就像对于收入的增加所作的反应一样?c.什么是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什么是长期边际消费倾向?d.解释为什么上述消费的表达式比仅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简单消费函数可以对消费作出更为准确的描述?5.假定消费已知,和习题3中的方程相同,但消费者按照他们的所有未来年份的预期收入的平均值来确定他们的持久性收入。a.如同习题2那样,假定可支配收入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为4000美元。还假定,消费者在第二年预期所有未来年份的可支配收入都将是4000美元。在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b.假定可支配收入在第三年增加到5000美元,并且消费者预期5000美元的消费水平将在所有未来年份都继续保持下去。在第三年的消费水平是多少?c.解释为什么即使在可支配收入一样的条件下,第三年的消费水平却不同于习题2中第三年的消费水平?6.再次假定消费已知,和习题3中的方程相同,并且持久收入是按照习题2中同样的方法来计算。把这个消费函数放到像第七章那样的简单宏观模型中去。也就是说,可支配收入等于收入Y减去税收T,其中税收等于0.3Y,并且,收入恒等式为。a.假定在第二年投资I为650美元,政府支出G为750美元。假定在第一年可支配收入为2800美元。第二年的消费、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各是多少?b.假定政府支出在第三年增加到800美元,并且,在以后各年份中都保持在800美元的水平上。在第三年的消费、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各为多少?(当你计算第三年的消费时,你必须利用你在本题a中对第二年可支配收入所得到的计算结果)c.分别计算第四年、第五年和第六年的收入和消费。你由此能看出该序列所展开的形式吗?d.你认为收入在停止变动以后最终将处在什么水平上?将你的回答同消费只取决于现期可支配收入的简单情形进行比较,以便应用第六章中的乘数公式。7.假定消费函数不是第7章的消费函数,而是由下述表达式给出:C=270+0.63Y-1000R将这个消费函数加到宏观模型的其他四个方程上:Y=C+I+GM=(0.1583Y-1000R)PI=1000-2000RX=525-0.1Y-500R价格水平事先给定在1的水平,并且令政府支出为1200美元,货币供给为900美元。a.推导这一模型的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并按照比例画出IS曲线。将它同第7章的例子中的IS曲线进行比较。哪条曲线更陡些?为什么?
b.推导总需求曲线,并按照比例画出。它和第7章的例子中的总需求曲线相比较有何异同?c.计算增加政府支出对GDP的影响。同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情形进行比较,这种影响是更大些还是更小些?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效应的过程。61
d.计算增加货币供给对GDP的影响。同消费不取决于利率的情形比较,这种影响是更大些还是更小些?试解释。8.家庭选择消费计划的问题可以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来进行分析。事实上,前向预期理论在最近的研究中正是这样被检验的。考虑一个很简单的为期两年的家庭消费计划。家庭需要决定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消费多少。令第一年的消费为,第二年的消费为。决定家庭来自消费和的满足或效用有下述效用函数给定:效用=其中是时间偏好率。时间偏好率最初为零。a.试证明这个效用函数表明家庭偏好平滑的消费而不是随机的消费。有这样两个消费计划:第一年消费3600美元而在第二年消费4900美元;或者两年都消费4250美元。哪个消费计划使家庭得到更大效用?b.试证明当时间偏好率高的时候,家庭将宁愿在第一个时期消费更多些:进行以下的比较:首先,令RT等于零,然后计算在第一年消费3600美元和第二年消费3000美元时的效用;再计算两年各消费3300美元时的效用;然后,将RT增加到0.25,再进行比较。第9章投资理论一、本章提要1.投资有三种类型:固定商业投资,即厂商投资于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固定资产;存货投资,即厂商在原材料、半成品和未销售的产品方面的投资;住房投资,即在建筑物上的投资。其中最重要的投资是固定商业投资,。2.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就是意愿的资本存量和现实的资本存量,前者是厂商通过计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资本的租用价格来决定的。当资本边际生产率不变时,意愿资本存量随资本租用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它们两者呈反比关系。但是,当厂商的计划产出上升时,意愿资本存量上升,因此它与厂商的计划产出水平成正比关系。3.资本的租用价格是通过厂商自己拥有资本品的机会成本来反映的。当厂商自己购买资本品,并在使用一年以后将它售出,在这过程中,厂商付出的代价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利息支出,其大小等于利率乘以资本的价格;第二,买进卖出间的价格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会使售出价格下降,这可以借助折旧率与资本品价格的乘积来反映,另一部分是纯粹由物价变化而引起的。资本的租用价格就是这样一个价格,它使得厂商在选择是租用还是自己购买时处于无差异状态。4.投资过程实际上就是厂商将其现有的资本存量向其意愿的资本存量调整的过程。由于投资本身会有时间,因此,投资过程会出现滞后现象。5.税收,包括利润税和投资减免税、加快折旧率、投资优惠政策等对投资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税收政策组合来达到调控投资需要的目的。6.存货投资的变化在整个投资波动中也占重要的份额。存货的大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地说,存货存量的大小与实际总产出(GDP)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GDP的增长将伴随着存货投资的增长。当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存货的不同部分与实际GDP的比例是不同的。7.住房投资同固定商业投资相类似,住房投资取决于意愿住房存量和现实住房存量的比较,而意愿住房存量又取决于住房的租用价格。8.在传统体制下,投资主要是由政府所作出的,因此,其中的决策过程不同于现代投资理论所描述的过程。当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投资决策,情况比较复杂,不同的投资主体有不同的投资决策,其中在投资中占据主要角色的国有企业,其投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二、补充说明1.企业的固定投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商业人士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通常使用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方法。关于贴现原理的描述我们已经在本书的第三章中给出。考虑某一商人正在决定是否建筑和装备一家新工厂,第一步就是要计算使工厂进入可运作状态将花费多少而该工厂投入运行后每年将带来多少收入。61
为简化起见,考虑一个期限很短的项目。该项目花费100元而在第一年建成,然后在第二年产生50元的收入(已扣除对劳动和原材料的支付),进而在第三午产生80元的收入。到第三年年末时,该工厂就已解体。该项目应该进行吗?现金流量贴现分析认为,较晚年度的收入应该贴现至现在,以计算出它们的现值。如果利率为10%,一年后的110元与现在的100元是等值的。为什么呢?如果l00元今天以10%利率借出,一年后贷款人就最终有110元。为计算项目的价值,厂商按照它能够借款的利率水平计算其贴现值。如果贴现值为正,就从事该项目。假设相关的利率为12%,投资项目贴现值的计算如下表所示。第二年收到的50元只相当于今天的44.65美元:一年后的1元与今天的1/1.2元(=0.893元)等值,从而一年后的50元相当于现在的44.65元。可以类似地计算第三年收到的80元的现值。该表显示,从该项目中收到的净收入的贴现值为正(为8.4l元),厂商因而应该从事这一项目。表9-1现金流量贴现分析与现值单位:元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贴现净值现金或收入1元的贴现值成本或收入的贴现值-1001-100+501/1.12=0.89350×0.893=44.65+80(1/1.12)2=0.79780×0.797=63.76(-100+44.65+63.76)=8.41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利率非常高(比如说为18%),那么决策结果就是放弃该项目。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利率越高,厂商从事某一既定投资项目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任何时候,每个厂商都会有一批可能的投资项目,并且对这些项目的成本和收入进行估算。依据利率水平,厂商将要从事某些项目而放弃另外一些项目。把经济中所有厂商的投资需求加在一起,我们就得到了在每一利率水平上经济中的全部投资需求。运用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来分析投资决策问题。例如,通过询问是什么决定了厂商对其未来收入的规划(在上面的例子对应于第二年的50元以及第三年的80元),就能够分析未来产量预期的作用,而对它们产品的预期需求必然与这里的问题相关。与此相似,通过分析税收是如何影响厂商留给未来每一年度的税后收入量,就能够体现税收的作用;例如,投资税收信贷减少了厂商为项目建设必须拨付的净款项。最后,厂商是通过考虑与项日建设不同速度相联系的现金流量来进行投资速度决策的。如果项目的建设可以更快一些,厂商就将通过考虑与项目加速建设相联系的贴现成本和收入来决定它想要该项目完成的速度。三、习题选答3.托宾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托宾教授提出的用来衡量实际资本存量和意愿资本存量差异的一种理论。变量被定义为某一厂商的股票的市场价值对该厂商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厂商的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了投资者对该厂商未来资本收益的一种预期,并将预期的未来资本收益率折算成现值后形成的,而资本的重置成本就是厂商重新建立这样一个所需花费的成本,当大于1时,说明该厂商未来资本收益率是高的。这是一个需要进行资本扩张的企业,但是由于投资的滞后性,资本扩张不能马上完成。由于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可以衡量的,因此,托宾理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由于中国经济是一种转轨经济,转轨经济中某些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发育充分反映了转轨经济的特征,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往往并不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因此我们目前还不能运用托宾理论来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资本存量和意愿资本存在之间的关系。四、补充练习1.一个生产方便面的厂商正打算再购买一台价值500000元的生产方便面的机器。该机器在使用过程中,每年的折旧率为10%。在当年,该机器的使用可以为公司创造100000的利润,在下一年创造的利润是100000(1+10%)(也就是说,实际创造的利润是相同的,但现在要扣除折旧部分),在接下去的第二年创造的利润是100000(1+10%)2,以后年份,按此类推。考虑在如下给定的利率下,该厂商是否应该购买这台机器:A.5%61
B.10%C.15%2.如果投资函数是式中K是合意的资本存量,K=0.1Y/R,式中Y是产量,R是利率。假定没有折旧,利率是0.05,令s=0.25。a.计算当产量是200时的第一年合意的资本存量。如果第一年年初的资本存量为400,计算第一年的投资水平。b.现在假定产量从200增加到250,并始终保持在这一新的水平上。计算投资水平和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资本存量。新的长期的投资水平和资本是多少?请解释为什么投资对产量的反应存在着滞后现象?3.假设给定的投资函数为将这个投资函数加入IS—LM模型中的另外四个等式中:假定价格水平是前定的,为1.0,政府支出为1200,货币供给为900。a.推导出这一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并在图上按比例绘出。将它同前面例子中的IS曲线进行比较。哪一条更陡?为什么?b.导出总需求曲线,并在图上按比例绘出。它和前面例子中的总需求曲线有何不同?c.计算增加政府支出对GDP的影响。同投资不取决于产量Y时的情况相比,这一影响是更大了还是更小了?说明发生了什么情况。d.计算增加货币供给对GDP的影响,同投资不取决于产量时的情况比较,这种影响怎样?4.乘数一加速数的交互作用:考虑一个宏观模型,其中的消费函数取决于滞后收入(类似于费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方程式),而投资方程取决于收入的变化,也存在滞后。不考虑利率的影响。特别假设该经济由下列方程表示:a.通过代数运算将C和I代入收入恒等式,得到产量Y的单一表达式,用过去年份的产量(和)表示产量Y。b.计算能满足模型中的所有关系的产量r的固定水平。(提示:在本题a小题中令和,用代数方法求出Y。)c.假设产量在过去两年(第一年和第二年)里一直等于本题b小中所得出的值。但是现假设(第三年)政府支出增加50亿美元。计算对第三年的产量的影响。计算它对第四年到第十年各年产量的影响。注意一定使用你在本题a小题中得出的关系式,和的值要用前两年的计算结果代入。61
d.以横轴表示年份,将的值标在图上。你是否注意到了的“周期性”行为?说明发生了什么?第10章开放经济一、本章提要1.国际收支平衡帐户记录了一国与他国的金融资金借贷、投资资产买卖、商品和服务进出口业务等一切经济交易活动。根据这些交易的性质,国家收支平衡帐户下面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帐户:资本帐户和经常帐户。2.资本帐户主要记录国际投资和借贷;经常帐户主要记录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额,也就是我们在以前所定义的净出口NX。3.国际收支平衡帐户可以被简化为资本流动和净出口之和,如果我们用BP表示国际收支帐户,则BP就是利率、兑换率和总收入的函数。4.兑换率是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价格。通常兑换率可以由两种方式来定义:一种方式是将本国货币作为分母,外国货币作为分子,这种定义显示每1元人民币价值多少外币,又称为间接标价法;另一种方式是将外币作为分母,本国货币作为分子,这种定义显示每一单位外币值多少元人民币,又称为直接标价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本书中,我们使用的都是间接标价法。5.在浮动汇率体系下,兑换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所确定。两种货币间兑换率的长期走向由“兑换率与购买力等效率定律”所确定,这一定律的实质是说兑换率与两国之间的生产能力的变动有关。而在短期之内兑换率的变动则是由“兑换率与利率等效定律”所支配,因此,国际收支平衡可以被表达为利率的函数。6.在R-Y平面上,国际收支平衡线BP=0将整个平面划分为“盈余”和“逆差”两个区。因此,在开放经济中,均衡产出除了应满足商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之外,还应同时满足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亦即要同时满足IS-LM-BP模型中均衡点的条件。7.在固定汇率体系下,兑换率由政府的中央银行所确定,因而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在国际资本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条件退化为一条水平线R=R*。均衡点则由IS曲线和这条水平线的交点所确定。8.在固定汇率和完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均衡产出。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本国利率的任何尝试都将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从而在外汇市场造成汇率下降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的汇率,中央银行不得不抛售外国货币,吸收本国货币,这造成中央银行先增发的货币又慢慢地回笼到自己手中来,因此,在固定汇率和完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无法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9.在固定汇率和完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高度有效的。财政扩张引起利率上升,这会诱使大量国外资本进入本国,从而在外汇市场上造成汇率上升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的汇率,中央银行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10.在浮动汇率情况下,在影响均衡产出方面,货币政策非常有效,而财政政策却是无效的。货币扩张会引起汇率下降本币贬值,从而刺激出口,于是产出增加。但是,财政扩张会引起汇率上升本币升值从而完全挤出净出口。二、补充说明1.外贸依存度与开放度61
全球化乃当今世界一大主题。各国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们经常用外贸依存度(出口或进口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说道外贸依存度这一指标,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外贸依存度的值是可以大于1的。粗一看,你可能觉得很荒唐,一个国家的出口怎么可能超过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呢?因此,出口占GDP的比率(外贸依存度)一定是会小于1的。明白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你必须意识到,出口和进口是可以包括中间产品的出口和进口的。例如,考虑一个国家,她进口了10亿元的中间产品,并假设把这些中间产品转化为最终产品时仅使用了劳动力,所付的总劳动报酬为2亿元,利润为零,因而,最终产品的价值就为12亿元。进一步假设其中的10亿元最终产品用于出口,剩下的2亿元最终产品用于国内消费。因此,在这一经济中,出口和进口均等于10亿元,而GDP等于2亿元,因此,出口占GDP的比率,也即外贸依存度为5,远远大于1。第二,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越大就表示这一国家的开放度越高。如果我们借用数量和质量两个纬度来刻画一个国家开放度的话,那么,外贸依存度只是从数量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而事实上,决定一个国家开放程度更重要的不应该是数量,而应是质量。所以,人们提出了一个能更好的反映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指标:总产出中可贸易商品的组成比例。所谓的可贸易商品,就是无论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均可以和国外商品展开竞争的商品。2.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浮动汇率的好处是政府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需要随意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但是由于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无常,使得正常的国际贸易的收益难以把握,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而固定汇率由于在短期内汇率稳定,对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固定汇率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往往是被动的,无法用来调整宏观经济。三、习题选答1.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本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国外的商品价格相对昂贵,他们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很低;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往往在世界上很有竞争力,国外对这类商品的需求较高,出口很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是盈余的。相反,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很高,他们对全世界的商品的有效需求也高,进口也多。但是,他们的产品对其他国家居民来讲,往往价格太高,出口有一定困难。综合这些情况,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常常有逆差。对于资本项目,情况正好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资本投资的收益难以保证,出现资本外流,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完善,资本收益能够得到保证,吸引的外资很多,成为资本的净输入国家,资本项目往往是盈余。2.购买力等价定律和利率等价定律可以部分用来说明人民币与主要外币的兑换率变化趋势,但不能完全用来说明它们的变化趋势。原因之一是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基本上倾向于固定汇率;原因之二是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可以用来国际贸易的,可贸易商品只是一部分,人民币的购买力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就利率等价定律来说,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外国资本的流人和流出有很多限制,虽然当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上升或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也有热钱进入中国进行套利,但总的来说这一类活动还是受到管制的。四、补充练习1.考虑在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两种不同的体制下,当经济受到如下的冲击,在短期里,会对总收入,消费,投资,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各自造成怎样的影响?A.消费信心指数下降B.自动售货机的引进减少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2.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假如人们化5元钱可以换得1美元,而中国的价格水平为1.2,美国的价格水平为1.5。a.人民币和美元的实际汇率是多少(间接标价法)?b.假如现在要化8元才能换得1美元,实际汇率将发射怎样的变化?4.某种债券在中国的年利率为6%,同样风险的债券在美国的年利率为4%,我们可以推测,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在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体制下,政府增加税收各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6.考虑如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Y=C+I+G+NXC=100+0.8YdI=300-1,000iM/P=0.8Y-2,000iNX=45-0.1Y–100(EP)/P*(EP)/P*=0.75+5i61
其中,G=200,t=0.25,货币供给M=800。假设在世界其它各国的价格水平为P*并固定为1,中国的价格水平在事先就被决定也为1。a.该模型中的三个内生变量的均衡值各为多少(Y,i和E)?b.如果自发性投资增加了110单位(也即从300增加到410),上述三个内生变量的新均衡值现在为多少?c.回到初始的模型,试计算私人储蓄,政府预算盈余和资本流入的值。d.现假设政府支出增加了110(从200增加到310),上述三个变量的值现在又为多少?7.考虑如下一个开放经济模型。消费和投资由如下行为方程给定:C=c0+c1(Y-T)I=d0+d1Y-d2i进口由如下方程给定:IM=m1Y所有参数均为正值,且c1+d1–m1<1。出于简单化,我们进一步假设实际汇率为1。政府支出G,出口X和利率i均外生给定。(1).试求对国内商品的总需求。(2).试求经济的均衡产出。(3).假如政府支出增加1单位,对均衡产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贸易平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什么是凯恩斯乘数(政府支出乘数)?(5).假如经济变得更为开放,也即m1增加了,凯恩斯乘数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6).现在假设X=m2Y*,其中,Y*是外国的产出。试分析如果国外经济繁荣了(也即Y*增加)会对国内产出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对贸易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第11章经济增长理论一、本章提要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相互有联系又相互有区别。经济增长研究国民总产出变化的定量关系,而经济发展则讨论由于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质的变化。2.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报酬率递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同时增长。3.在对生产函数、劳动力增长率和投资储蓄率都作了必要假设的前提下,哈罗德—多马模型揭示了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储蓄率)和劳动力的增长必须协调,如果劳动力(人口)增长率高于资本积累的增长率就会出现失业,而如果资本积累的速度高于劳动力增长率,则投资报酬率会下降。然而该模型中劳动力增长率、储蓄率和生产函数中的技术参数都是模型本身所无法解释的固定值。因而,该模型所刻画的经济本身没有自行调节的能力,亦即哈罗德—多马均衡条件很难在实践中实现。4.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之上作了许多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改善就是在生产函数中允许劳动力和资本相互替代。这样,在不同的人均资本占有量的情况下,各种经济都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并在增长的过程中向最佳资本—劳动力比趋近,最后达到稳定增长的状态。5.作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直接推论,黄金定律揭示了在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即把劳动力所得(工资收入)用于消费,而把资本回报(利润)用于投资。6.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严重缺陷必须要借助外生的技术进步才能解释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显然要把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归功于一个经济学家自己也不能很好解释的外生变量,这是不能令经济学家满意的。7.同宏观经济学中的其他课题相比,增长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在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世界方面,二者的差距还相当明显。近年来在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把技术进步内生化,把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型,把劳动力增长率作为内生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对完全市场竞争假设重新加以考察,以及修正生产函数中报酬率固定的假设,等等。总之,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许多方面还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61
二、补充说明1.在新古典模型中储蓄对均衡增长的影响在索洛模型中,政策最有可能影响的参数是储蓄率。政府购买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的分配,政府收入中税收和借款所占比例以及政府对储蓄和投资的课税都有可能影响产量中用于投资的比例。因此,考察一下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一点,我们考虑一个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索洛模型,并假定s有一个永久性增加。如图11-1所示,e0点所对应的(,)为初始均衡状态,这时的人口增长率为gL,储蓄率为s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储蓄率由s0提高到s1,由原点出发的射线就会由变动到(斜率减小),均衡点就会由e0变动到e1。这一变动使得人均资本占有量由增加到。随着k*的增加,人均产量也由提高到。yy1*e1f(k)y0*e0k0*k1*k图11-1储蓄率变动对均衡增长的影响人均产量的增长率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东西。在考虑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人均产量y=Af(k),A为技术进步。若k不变,则y以速率g增长,g为A的增长率。若k递增,则y同时由于A和k的增长而增长。,这时其增长率会超过g。然而,如果k达到新的k*值,又只有A的增长对y的增长有贡献,则y的增长率有只是g了。因此,当储蓄率的一个永久性的增加,可以引起人均产出增长率暂时性的增加——当k从旧的均衡水平向新的均衡水平移动时。由此可见,储蓄率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只会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它会改变经济的均衡状态,因而改变任一时点上人均产量的水平,但并不影响处于新均衡点后的人均产量增长率。2.考虑折旧与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均衡条件在书中,我们已经推导了在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时的均衡条件,在这里,我们补充介绍一下,若考虑技术进步和折旧时的均衡条件。在考虑了技术进步和折旧后,人均资本占有量k=,两边取对数可得:lnk=lnK–lnL–lnA(11-1)将(11-1)式对时间求导,即可得到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长率:61
(11-2)因为资本变化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及技术进步率分别为:所以,人均资本增长率为:(11-3)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均衡条件:(11-4)由均衡条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解出均衡增长状态下的人均产出水平:(11-5)3.经济增长源泉的估算在索洛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中,不能不提到他所提出的用于测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余值”法。索洛的这种方法的提出,向人们展示了把看似艰深复杂、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可能性。假定存在着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f(,)(11-6)其中,,和顺次代表t时期的总产量(或实际总收入)、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代表t时期的技术进步水平。对(11-6)式求全导数,并在两边同除以,并且定义参数=/·/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参数=/·/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可以得到下式:++(11-7)(11-7)式是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分解式。其中为产出的增长率,为技术进步速度,和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上式的意义是,产出的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由于,和的数据可以从历史资料的分析中得到,因此,在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出参数α和β之后,便可以把技术进步增长率作为“余值”计算出来,即有:=--(11-8)61
方程(11-8)式是估计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重要关系式。根据索洛本人在其1957年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的著名论文中,对美国1909~1949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令人惊奇的结论,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中,人均资本的贡献仅占12.5%而87.5%要归因于技术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索洛模型的“余值”问题。三、习题选答3.哈罗德—多马模型在凯恩斯总需求模型的基础上,以投资变量为切入点,分析了总供给和总需求在长期动态平衡的条件,即投资的增长、GDP的增长必须与劳动力的增长保持一致。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里,发展中国家中的劳动力要素是相对过剩的,而资本积累相对于过剩的劳动力总是短缺的,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国外直接投资来实现经济起飞。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直接投资利用额很大,许多年份都达到每年500~600亿美元的规模,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我国国内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由于消费疲软等原因,总需求不足,出现国内储蓄难以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情况,表明我国出现了储蓄过度的情况,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多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大力引进国外连接投资。原因是国外直接投资给我们带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技术、管理、产品创新、国外市场等国内投资无法提供的东西。5.许多计划经济国家往往用限制本国居民消费的办法来增加国内储蓄和资本积累,如前苏联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都是如此。但是通过限制当前消费的办法来增加资本积累,加速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一是这一类经济增长都是短期的,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因为这样经济增长都是建立在国内经济比例失调的基础上;二是这一类经济增长往往都是粗放型的,难以做到集约型增长;三是这一类增长虽然使个别部门的发展和增长走在世界前列(如卫星上天等),但是大多数部门,尤其是消费品生产部门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后,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面。从这一点来看,经济增长黄金律所揭示的意义是较为深远的。四、补充练习1.设想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恰好达到黄金定律所要求的水平,而另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则小于黄金定律所要求的水平,除此之外,这两个国家的所有情况均相同,请问,这两个国家的增长率会有什么不同?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消费者决定提高储蓄率,这会对GDP的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各造成怎样的影响?3.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如人口增长率提高了,这会对GDP的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各造成怎样的影响?4.“人均储蓄的增加意味着人均资本的增加,这进一步意味着人均产出的增加以及一个更高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这一描述正确吗?为什么?5.假设社会发明了一种既便宜又实用的润滑油,它可以极大地减小机器设备的磨损程度。你认为这一发明会对人均产出及其增长率产生怎样的影响?6.设想在某三个国家有如下的数据,并假设这些国家已经处于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国家A国家B国家C资本边际产出0.120.130.10δ0.040.040.03gL0.060.070.02gA0.020.030.03假如你是这些国家的政策咨询成员,你认为这些国家是否应该改变储蓄率?假如有国家应该改变储蓄率,那么,是应该提高还是降低?请解释你提供建议的理由。61
7.假设某个国家的生产函数为,也即人均产出为。进一步假设这个国家的储蓄率为20%,人口增长率为1%,折旧率是4%。试求稳定状态的人均产出、人均资本、人均消费和人均投资。8.假设新古典生产函数为,试求均衡时的人均资本,并探讨当参数发生如下变化时,各自会对产生怎样的影响?A.储蓄率s增加B.技术进步A增加C.折旧率δ增加第12章动态模型基础一、本章提要1.宏观经济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和简化。检验一个宏观经济模型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通过数据检验,也就是所谓的计量分析来验证其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或为未来经济运行的预测能力;二是考察其与微观经济基础的相容性,即是否严格具有家庭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政府预算约束这些典型微观基础。2.通过考察确定性框架下的代表性家庭面临跨时约束时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我们发现家庭平滑消费路径的结果是每期消费仅依赖于一种持久收入,而非依赖于当期收入。3.在股票价格平稳和通货膨胀为零的情况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总产值减去折旧;其次通过政府开支全部通过增发货币进行融资的假设,在任意时刻家庭的总金融财富将由政府货币供给和厂商的股票供给构成,另一方面居民将根据利率,持久收入或总金融财富的影响形成对货币和股票的需求,因此家庭的财富预算约束将体现瓦尔拉法则,即对货币的超额需求等于对股票的超额供给。4.通过考察一个具有二次调整成本的厂商跨时利润最大化问题,我们得到劳动要素仍然等于静态模型下的法则,即边际劳动产品等于实际工资率;对于资本则得到最优投资是托宾“Q”的增函数。其中托宾“Q”反应了资本边际生产力与资本替代成本的相对大小,具体而言,托宾“Q”是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函数,这是对静态模型条件的一个反映;其次,托宾“Q”是构成资本替代(或使用)成本的利率及折旧率的减函数。5.通过考察劳动力市场,我们得出即使由于某种冲击使得劳动力市场偏离出清状态,但在劳资双方追求谈判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实际工资有不断向出清工资稳定收敛的趋势。二、补充说明1.关于本章中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设定的探讨本章在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问题过程中,相比传统的消费跨时模型具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目标函数中的瞬时效用函数采用了一个线性函数,而非通常运用的递减边际效用的严格凹函数;二是预算约束方程假定利率为0,同时加上一个调整项。上述两点也是该模型构造精妙之处:如果我们假设瞬时效用函数为一普通严格凹函数,那么对求导,我们将得到如下一阶条件:由于这个一阶条件内同时夹杂了项,将会使得解析解难以获取,除非我们给出调整项的特殊函数形式;如果我们忽略61
这一调整项,那么最优消费路径就是把所有的资源全部放在今天进行消费,以后的消费全部是零。因为今天的消费节省一个边际单位,耗费的效用为1,但由于利率为零,从而今日消费资源的节省并没有带来任何明日的资源收益,明天消费掉这份节约的资源却仅仅增加效用,因此消费者会将资源向前配置,在本期消耗掉一生的资源。精明的读者会一眼看出调整项的存在一个最大的妙处就在于给出今天消费资源的节省一个相当于普通利率上的额外收益,具体分析过程如下:今日节约资源,那么将一对一的增加相应的量,同时我们将预算约束向前递推一期可得:,对该式两边微分得:由于的一阶导数小于零,因此上一时期资源的节约得到了一个正的受益率,因此产生了一个消费资源向后配置的激励,当然模型的完全消费平滑结果是由以上两个特殊设定共同造成的。最后,需要注意一点,这个调整项并非没有任何经济学实际涵义。不确定性情形下消费理论最重要的一个进展是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理论的进展。前者是指如果人们面临未来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人们将未雨绸缪,进行预防性的储蓄,从而降低当前的消费;后者是指如果外部资本市场不完美,人们可能不能通过借钱提前消费,即人们不是在一生总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最大化,而是在序列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那么人们将会受到流动性约束,而被迫将消费向后推迟,从而降低当前的消费,这就为的符号为负提供了经济学基础;但是随着人们财富的上升,人们的所受到的流动性约束将会减弱,预防性储蓄动机也很大可能程度上随着降低,这就为的一阶导数小于零提供了经济学基础。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模型在模型设定方面是相当深思熟虑的。三、习题选答2.如果一个模型通过现实数据检验,一般可以认为该模型对经济现实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从而认为是个较好的模型,但是反之并不一定成立,因为数据拟合中的自变量、因变量的现实度量误差,合成指数的合成方法等均会造成现实数据可能模型设定发生冲突。4.宏观经济变量是对经济运行的总体描述,这种总体运行行为规律应该与该经济中基本经济单元的行为规律相容。具体而言,一个好的宏观经济模型应该具有家庭在给定禀赋下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厂商在给定技术结构下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政府在预算约束下的可选择政策工具,以及三者各自的信息结构这些微观基础。由此产生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才是一个具有扎实微观经济基础的完备模型。四、补充练习1.考虑如下的一阶自回归过程,当时,称冲击是永久性的,为什么?解:假设在时期之前,总是恒等于;在时期,受到外来冲击;时期,冲击消失,那么易得时期之后的值将恒等于,来自一个时期的冲击将永远传递下去,因此当时,冲击是永久性的。一般而言,界于0到1之间,从而的大小代表冲击的持久性程度。2.家庭具有如下目标函数及序列预算约束,61
其中、、分别表示时期的消费,总财富,工资,,分别表示恒常的财富收益率及效用贴现率。a.写出上述规划的一阶条件。解: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对求导得:(1)整理后可得欧拉方程如下:(2)b.讨论和相对大小关系对跨时消费路径的影响。解:由(2)式易得:当时,消费量跨时递减;当时,消费量跨时递增;当时,消费量跨时不变。其中反映了人们的耐心程度大小,人们的耐心程度越大,利率越大,消费将越向后推迟。c.如果征收一个等额税,是否影响消费的增长率;如果对资本征税,又会怎样?解:①如果征收等额税,则消费者面对如下序列预算约束:这并不会改变一阶条件,从而不会影响消费的增长率。②如果征收税率为的资本税,则消费者面对如下序列预算约束:这将会改变消费者面临的税后利率,相应一阶条件变为:由此可以看出,资本税税率越大,消费的增长率也会越低。1.厂商具有如下目标函数及资本积累方程,其中、分别表示时期的生产所投入的劳动及资本,,分别表示实际利率、实际工资率,61
表示时期的总投资。(注意:为计算简单我们假设投资品价格等于消费品的价格。)a.写出上述规划的一阶条件,并证明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解: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对求导得:(1)整理后可得资本跨时配置最优条件如下:(2)劳动的选择不涉及任何跨时配置,因此简单地等同于静态情形条件:(3)从而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b.为什么上述没有调整成本的厂商规划等价于一个静态模型的结果?解:在没有资本调整成本的情况下,动态情形下的厂商选择等价于静态情形的选择,原因在于两者都仅仅考虑资本的实际使用成本,当期的投资并不会影响下一时期添置边际单位资本的成本;当涉及资本调整成本的情况系下,当期的投资将会影响下一时期添置边际单位资本的成本,从而不等价于静态情况下的结果。1.一个关于家庭劳动供给及消费的两期模型如下,其中、、分别表示时期1、2的消费,、分别表示时期1、2的劳动供给,、分别表示时期1,2期初的总财富,表示效用贴现率,表示不变的工资率。a.写出上述规划的一阶条件,并解出两个时期的劳动供给。解:将约束变换如下:代入目标函数,对、、分别求导:(1)61
(2)(3)合并序列预算束得:(4)联立上述四式,可解得两期消费和两期劳动供给。在此我们仅给出第一期的劳动供给:(5)a.如果征收一个等额税,是否影响两个时期的劳动供给?解:显然影响三个一阶条件不变,但总资源约束将受到总量税影响变为:(6)假设两个时期劳动供给不变,则两个时期的消费也不会变化,这势必和方程(6)矛盾,从而两个时期的劳动供给都会发生变化。b.如果征收劳动收入税,是否影响两个时期的劳动供给?解:零工资税数率为,假设两个时期劳动供给不变,则两个时期的消费会等比例下降为原来消费的倍,这样方程(4)左边下降为原来的倍,右边第二、三项下降为原来的倍,但是第一项并未发生下降,从而矛盾。因此两个时期的劳动供给都会发生变化。1.为什么现代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它和凯恩斯主义有什么区别?答:现代宏观经济模型普遍建立在扎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家庭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政府预算约束这些基础之上。原因就是总量经济是个量经济在谋求自身最优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还是投资函数都缺乏微观基础,而仅是一些推定的总量关系。第13章总需求的比较静态分析一、本章提要1.如果一个模型不包含与时间变化有关的量,则该模型称为一个静态模型,其对应的解被成为静态解;在不考虑时间变化的前提下,比较各组不同的经济结构(模型中的参数或者包括预先确定变量在内的外生变量),分析它们的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称作比较静态分析;最后,如果考虑时间变化因素在内,在称为动态分析。2.通过考察封闭情形的IS-LM模型,我们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投资对利率敏感度与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的相对大小,具体而言,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度越大,投资对于利率的敏感度越小,则货币政策越相对弱效,反则反之。3.模型进一步表明,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政策有效性均正向依赖于反馈率的大小,即取决于总需求对总收入的敏感程度,这即依赖于一国投资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同时依赖于一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4.在货币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的货币供给规则下,名义货币的增长对总需求不产生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得到一条垂直总需求曲线;相反,我们通常的总需求曲线是在保持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IS-LM模型中的价格(外生变量的变化)的变化,对国民总产出作相应的比较静态分析获得的。5.通过对封闭情形的IS-LM模型的均衡稳定分析,我们得到模型稳定的充分条件为反馈率必须小于1,也就是说总需求的增加不能超过总收入的增加,经济才可以稳定运行。61
二、补充说明1.一般形式方程组的比较静态分析方程组系统的比较静态分析,简单而言就是对所有方程所有有关变量(无论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求取全微分,而后将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分离到方程组的两边,最后运用Grammer法则求解的一个过程。设有如下方程组系统:……………………首先上述方程组系统进行全微分得:……………………分离自变量与因变量可得:……………………其中左边的系数矩阵叫做雅克比矩阵,记做;如果求某一内生变量对的敏感度,只需将雅克比矩阵中对应的系数列由右侧对应的系数列取代,得到一个新矩阵,记做,由此导出的比较静态分析结果就是,这为我们在难以获得方程组解析解的情况下进行敏感度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比较静态分析并未考察从旧均衡向新均衡调整过程中的时间因素的重要性,结果它必然忽略了由于模型内在不稳定性导致新均衡的可达到性。这将引导我们进入动态经济学的范畴,从而关注均衡的稳定性。三、习题选答61
1.本章所采用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即使长期以来数据试验的结果,也是作为对各种理论进展不断适应的结果。70年代美国经济发生滞胀以前,人们采用没有预期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替代关系方程;70年代后,由于通货膨胀变动频繁,同时基于货币主义“加速通货膨胀”的理论启示,人们将其调整为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最后,正如书中所言,无论新古典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其差别不在于拒绝菲利浦斯曲线的一般形式,而在于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替代性大小的争论。但是一条主要原则时没有争议的,名义价格或工资相对于调整地越慢,则(菲利浦斯曲线)总供给曲线越趋于平坦,从而给传统总需求管理政策留下了更大的作用空间。但是关于为什么价格刚性则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较典型有菜单成本论,交错工资价格论,卢卡斯的信息非完美论等。3.本章的乘数效应与第4或5章中乘数效应的最大区别是前面两章并未考虑“挤出效应”,而本章模型除了考虑通过边际储蓄倾向表示的习惯上的乘数效应外,其次由于国民收入进入投资函数从而加强了这一效应,最后由于总需求的上升,造成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从而弱化了传统的乘数效应。IS曲线的斜率为:LM曲线的斜率为:易得如果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越大,则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也越大,从而财政政策越弱效;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大,则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越弱效,极端情况是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但是上述参数的变化在恶化一种政策工具的调节效果时,却在增强例外一种政策工具的调整效果。四、补充练习1.考虑如下IS-LM模型,(1)(2)(3)(4)其中、、、分别表示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及国民总产出,,,分别表示利率,名义货币供给与总价格水平。请分析:a.什么情况下,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产出的增长;解:合并方程(1)~(3),并利用(4)可得IS—LM系统如下:①②对上述方程组做全微分得:③61
做比较静态分析可得:④当上式大于零时,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产出的增长。2.什么情况下,政府增发货币的可以刺激产出的增长?⑤当上式大于零时,政府增发货币的可以刺激产出的增长。3.请说明就扩大总需求而言,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更加有效。解:④式大于⑤式的时候,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即4.比较本章所用的凯恩斯式的消费函数与第12章中由消费者跨时最优导出的消费函数。解: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表明消费依赖于当期收入;而第12章中的消费函数表明消费依赖于持久性收入。5.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在这两中情况下,对总产出的影响有什么差异?解:在凯恩斯消费函数下,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带动总需求上升,产出和消费者当期收入增加,从而增加消费。在第12章中的消费函数下,消费依赖于持久性收入,从而考虑到追求预算约束平衡的政府将会在未来增加税收,从而抵消掉一部分或完全抵消当期收入带来的消费增长相应。6.在IS-LM模型中,为什么需要价格刚性假设?解:凯恩斯经济学植根于1929~1933年的萧条,假设价格刚性,可以分离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作用带来总价格水平上升对总需求扩张效果的抵消。7.如果我们要求解出均衡价格,还需要什么方程?解:还需要总供给方程。8.在总产出既定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还有效吗?解:无效,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完全反映为总价格水平的上升。第14章非瓦尔拉均衡理论一、本章提要1.在非均衡模型中,需求和交易数量的区分是必要的。前者是指一个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换,服从传统的会计恒等式;需求或供给则是实际交换行为发生之前,人们仅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确定的意愿供给或者意愿需求。因此除非现行市场价格恰好等于市场出清价格,需求和供给是不相等的。2.配额机制是联系在非瓦尔拉价格情形下的需求及供给和交易数量的交易技术,即是一个从所有人供给和需求映射到每个人最终交易量的函数。大多数配额机制都具有自愿交换性质和效率性质。3.自愿交换是指没有一个经济行为人会购买超过他所意愿需求的数量,也没有一个经济行为人出售超过他意愿供给的数量;效率性质是指不可能在某一市场同时发现受到数量约束的需求者和受到数量约束的供给者。这两个性质的直接后果是“短边法则”。4.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同时考虑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可觉察的数量约束)后所做出的最佳需求选择。有效需求等于实际的交易数量。5.61
非瓦尔拉均衡仍然是一种均衡,其不同于瓦尔拉均衡的最大之处在于价格刚性。如果该价格不等于出清价格,势必借助某种数量配额机制实现最终的市场交易。6.宏观上的非瓦尔拉均衡涉及三种情形: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同时过度供给的凯恩斯情形;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同时过度需求的抑制性通货膨胀情形;商品市场过度需求,且劳动市场过度供给的古典失业情形。二、补充说明1.关于图14.1的一个说明为使得读者更好理解书中图14.1,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解释。首先令财政政策变量,于是根据书中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三种情形下的实际就业量:凯恩斯情形(K区域):;古典失业情形(C区域):;抑制性通货膨胀情形(R区域):;我们首先表示C区域和R区域的交线如下:对上式求全微分得:整理得: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不是很大的情形下,从而不是一个很大的正数,从而可以判断C区域和R区域交线的斜率大于零。其余两条交线的斜率符号同理可得,且仅依赖边际生产力大于零的假设,本文从略。最后,三角形表示等就业(等产量线)的解释如下:在凯恩斯情形中,就业,等就业线意味不变实际货币数量;在古典失业情形中,就业凯恩斯情形中,等就业线意味不变实际工资率;在抑制性通货膨胀情形中,等就业线意味着实际工资率与实际货币数量沿45度线变化。三、习题选答3.61
K区域:在反映第一种类型的凯恩斯区域,因为两个市场都是超额供给而需求不足,故应采取传统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刺激需求的手段。增加财政支出就是当个体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萎缩时,政府出面来增加需求;减少消费的税收可以刺激家庭消费的意愿,减少企业的税收可以刺激企业投资的意愿。因为此时几乎不存在挤出效应,所以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处理需求不足问题时政府的较好选择。C区域:在反映第二种类型的古典区域,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是无效的,因为此时存在着挤出效应,尤其在商品市场上,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因为本来商品就供不应求,因此,政府增加多少消费,私人就会减少多少消费。古典失业类型的根源在于真实工资过高,所以应该采取收入管理政策,即设法降低工人的真实工资,从而减少其收入来降低商品市场上超额需求的压力,同时当真实工资降低时,也可以刺激企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从而降低劳动市场上需求不足供给过多的矛盾。R区域:在反映第三种类型的抑制性通货膨胀区域,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是无效的,因为两个市场都处于超额需求状态,所以再来刺激需求只会使本已严重的问题更加严重。处理古典失业类型的收入管理政策也是无效的,收入管理是用来处理劳动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此处是劳动供给不足,所以也不能采取。处理这一类型的失衡,关键之处在于增加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包括两个方面:劳动供给和商品供给。通过增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等办法来增加劳动供给,以此缓解劳动市场的超额需求问题;在增加劳动供给的同时,还应通过采用新技术等方法增加商品供给,解决商品市场上的超额需求问题。最后政府可以通过缩减政府财政开支,缓解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并利用溢出效应来改善劳动市场的非均衡问题,会使整个经济向均衡状态运行。4.供给乘数效应作用过程为:如果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从而进一步加剧商品市场的过度需求,这又会通过溢出效应加剧劳动市场的短缺程度,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商品市场的过度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然而抑制性通货膨胀形态并不能简单的运用到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当中,因为中国禀赋结构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劳动力过剩。但是必须注意到中国某些资源禀赋是处于瓶颈状态,同时由于从一个完全通过数量信号调节的计划经济演化而来,不可否认非均衡模型经过某些调整从而对中国宏观经济有一定解释力。最后,中国经济实际上往往处于结构性过热或结构性过剩状态,所以合理的区分计划的供给和市场的供给是必要的。四、补充练习1.请说明不可操纵配额和可操纵配额的区别。解:不可操纵配额和可操纵配额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通过夸大自身需求获得更高的交易数量,而后者可以通过夸大不能通过夸大自身需求获得更高的交易数量。2.为什么说可操纵配额得不到一个收敛的报价?解:我们考虑一个供给者面对两个需求者的情形,需求者分别用1和2标记。在t期,供给和需求分别是和、。此时配额计划可表示如下: (1)(2)假设每个交易者都知道配额规则和其他人所公布的需求和供给,更进一步假设他预期这些需求和供给从t-1期到t期时保持不变。对第1个需求者而言,他所认知的配额计划是: (3)对第2个交易者情况相似。现在假设行为人的“目标交易数量”是和,供给者的供给量可能可以满足某个需求者,但难以同时满足两个需求者,即:61
(4)在这种情况下,供给者不会受到配额约束,他的目标交易数量等于他的有效供给:(5)相反,两个需求者都将受到配额约束,于是,他们在每期都夸大各自的需求,(错误地)以为这样做可以实现他们的目标交易数量。他们的实际需求由下面的式子给出(6)(7)根据(3)式及第2个需求者所认知的配额计划,由这两个式子可得: (8)(9)联立(8)和(9),可得(10)因为,上式表明这是一个发散序列。3.简述巴罗—格罗斯曼模型的三个区域。解:三个区域分别为: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同时过度供给的凯恩斯情形;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同时过度需求的抑制性通货膨胀情形;商品市场过度需求,且劳动市场过度供给的古典失业情形。4.为什么说计划经济国家可以用抑制性通货膨胀模型来刻画?解:因为计划经济一方面完全通过数量信号指导整个经济运行,一方面由于计划者一般片面注重发展工业化,从而重积累轻消费,居民在消费品市场受到数量约束;另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由于缺乏投资理性而普遍具有投资饥渴症,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过渡需求。因此计划经济国家可以用抑制性通货膨胀模型来刻画。5.比较凯恩斯失业均衡与13章分析的异同点.解:13章IS—LM模型是从没有微观机制的总量函数出发;而本章的凯恩斯失业均衡是从受到劳动需求约束的消费者、受到商品需求约束的生产者的微观基础出发的。但二者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如出一辙。6.在哪个区域,减少货币供给会增加产出?解:在抑制性通货膨胀区域,减少货币供给会增加总产出。这是因为居民总初始财富下降,从而引导出更多的劳动供给,由此造成产出的上升。第15章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一、本章提要61
1.理性预期仅指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和厂商)都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时获得一切它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基本经济单元在有关信息处理中也会犯错误,但他们会及时纠正,从而不会犯系统性错误。2.卢卡斯批评是指对于经济总量变量间的关系而言,预期可能是重要的,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预期结构,从而导致总量关系的改变。具体而言,政策制定者企图利用这种总量数据的统计关系,通过预期产生的效应可能使得这些总量关系失败。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是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加总。单个厂商仅根据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增加自己的产量,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厂商仅可以观察自身价格水平,这样尽管实际情况完全是绝对价格水平的上升,厂商也会将自身价格上升的一部分归因于自身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产生一个较高的产出。4.卢卡斯模型的一个主要政策涵义是,只有政府比私人部门具有信息优势的时候,才能运用货币政策系统性的影响产出。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稳定化经济,与其采用复杂的主动政策干预主义,不如简单的宣布货币供给规则,并及时披露政府关于经济冲击特征所享有的优势信息。5.李嘉图等价是卢卡斯批评的一个重要应用。如果政府遵循其预算约束,那么今天的减税(总量税)就意味者未来相应数量的税收增加,不影响消费者可动用的总的消费资源,从而不影响人们的消费安排,也就是说政府支出既定的前提下,其融资时间安排不影响实际消费路径,即债务和总量税等价。6.新古典主义以信息不完美、理性预期及市场出清的前提假设解释经济波动;凯恩斯理论却通过价格粘性和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来解释经济波动。二、补充说明1.关于李嘉图等价的讨论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无论通过债券融资还是税收融资对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从而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推理并不复杂: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债券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债券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由于假定消费者完全理性,因此消费者支出将依赖于他一生可动用的消费资源,而不是依赖于现期收入。其相关理论基础就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政府运用税收和借债为支出筹资是否存在差别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当作其财富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我们可以深入地论述这个问题。总消费函数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消费函数通常被具体表述为可支配的总收入和总财富的函数。关键问题在于私人持有的政府债券是否被私人当作其总财富的一部分。如果消费者将全部的债券作为仅仅是未来延迟的纳税义务,那么这些债券就不能作为总财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没有认识到,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并不关心这些债券代表的未来纳税义务的真正含义,那么这些债券就可以被看作是总消费函数中总财富的一部分。只有私人部门不把政府债券当作财富时,李嘉图等价定理才成立。这种思想的政策含义极为深远。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在减税的情况下,家庭把减税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目前减税所导致的未来税收负担,减税并没有提高私人部门的消费;而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情况下,消费者理性地预见到目前发行的债券等同于未来的税收,消费者则像政府现在增加税收一样减少消费,这样政府增加的支出与消费者消费的减少正好相等,总需求不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然而李嘉图等价成立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首先,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但是理性预期的假设很难成立。因为根据理性预期假说,人们不会犯系统的错误,这不是因为他们确切地知道真实的经济模型,而是因为对于明显的错误具有理性预期行为的人们会调整他们的行为直至他们按照真实模型来行事。然而由于人们生命的有限性及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不可能完全理性完成跨代最优规划,我们可以设想人们在将要死亡时,如何纠正他们所犯的错误呢?第二、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人们总是遗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事实上并不总是这样。有些父母可能把一个负遗产留给后代。财政赤字正好帮这些父母达到目的:把债务转移给后代。因此,这些父母也会花掉减税收入。第三、资本市场不完善。政府由于拥有征税权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利,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因此政府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最低的。面临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如果想在金融市场上借钱,61
支付的利率肯定会超过公债利率。政府减税产生的财政赤字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资金。由于个人以比政府债券利率高的利率去贴现未来的税负。因此,他们未来税负的贴现值比减税收入的价值低,结果实际可动用消费资源增加了。第四,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个人具有完全的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实际上,未来的税负和收入都是不确定的。人们的行为可能改变未来的税负负担。现在减税增加的收入与未来为偿还公债的本息而向个人征收的税收并不必然相等。第五,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所有的税都是一次性总量税。实际上,大多税并不是一次性总量税,而是取决于收入或支出,所以对经济活动有抑制作用,即税收的扭曲效应。三、习题选答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是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加总。单个厂商仅根据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增加自己的产量,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厂商仅可以观察自身价格水平,这样尽管实际情况完全是绝对价格水平的上升,厂商也会将自身价格上升的一部分归因于自身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产生一个较高的产出。简而言之,没有预期到的名义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产出偏离充分就业水平。4.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将以分歧还是比较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由于价格调整是充分的,个人行为及预期均是理性的,因此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并无必要;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由于价格刚性的存在,个人面对各种冲击无力及时采取相应行动。因此,经济并不总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当失业发生,产量降低时,政府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2)在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看来,任何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只有一种可能,即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造成的私人部门预期失误。在政府不享有对私人部门的信息优势前提下,即使政府认识到失业发生了,政府也不应采取行动去主动干预,因为私人部门也认识到了,这时就应该依靠私人部门去调节,恢复经济均衡。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由于存在价格刚性,私人部门可能很长时间不能做出相应的价格调整,从而为政府总需求管理留下了广阔的空间。(3)新古典主义认为稳定性政策只会影响名义经济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也就是说只影响价格水平,而影响不了产量与就业。只有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化才有实质效果。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的刚性,人们难以及时采取对策,结果政府的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在当前中国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政府是具有信息优势的,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应及时披露货币政策信息,才不至于造成较大的经济波动;其次,由于价格刚性的广泛存在,或者人们预期并不是理性的,这也决定了总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四、补充练习1.为什么卢卡斯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试说明其中的机制.解:仅由于偏好的变化引起自身相对价格上升时,厂商才会增加产出;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并不会带来厂商产出的增加。这样,如果存在厂商未预料到的价格上升,厂商便规因于自身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产出。由此,导致卢卡斯供给向上倾斜。2.在一个货币政策比较混乱的国家,为什么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比较小?解:因为厂商将会把价格上升大部分规因于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较少地增加产出。3.试说明为什么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会削弱总需求政策的影响?解:IS—LM系统假设价格水平外生且固定不变,一旦引入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需求扩张的效果将一部分表现为产出增加,一部分表现为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减弱总需求政策的影响。4.简述李嘉图等价原理.解: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无论通过债券融资还是税收融资对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从而债务和税收等价。5.为什么说税收采取收入税的形式时,会导致李嘉图等价原理的失效?解:当税收采取收入税的形式时,会影响闲暇的边际成本,从而导致消费者劳动供给路径发生变化,由此导致总消费资源量的变化,从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原理的失效。6.为什么说理性预期是卢卡斯批评的基础?61
解:理性预期仅指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和厂商)都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时获得一切它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基本经济单元在有关信息处理中也会犯错误,但他们会及时纠正,从而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倘若如此,经济单元就会预计到政府总需求管理的后果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得政策无效。7.如果货币供给的增加是可以预期的,是否会对产出造成影响?解:不会,此时将完全变为绝对价格水平的上升。8.为什么说卢卡斯批评指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的致命问题?解:卢卡斯批评是指对于经济总量变量间的关系而言,预期可能是重要的,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预期结构,从而导致总量关系的改变。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制定者企图利用这种总量数据的统计关系,按照卢卡斯批评,人们将通过预期今天的赤字财政可能需要明天的税收增加来抵补,不会增加当期的消费或投资,从而导致凯恩斯既定的总量关系失败。第16章真实周期理论一、本章提要1.真实周期理论所要考察的特征事实包括:总产出的序列相关性质、投资的变动性大于消费的变动性,就业是顺周期的,真实工资是轻度顺周期的,货币供给和股票价格是先导顺周期的、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是滞后顺周期的,真实利率是非周期性的。2.由于真实周期模型一般不能获得解析解,所以广泛采用“校准方法”,即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值进行数据模拟,从而寻找模拟数据和现实数据的定量匹配关系。3.真实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为技术冲击;经济波动的核心传导途径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即在不同时段重新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该论点认为,工资劳动的跨时替代对工资的短暂变动反映敏感,但不对工资的永久性变动敏感。4.真实周期的整体理论框架为:如果技术冲击是暂时的,使得当期的实际工资暂时地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以工作替代闲暇,提供更多的劳动,造成产出和就业的上升,而在预期实际工资较低的未来少工作,因此真实工资的暂时变化会有一个大的供给反应。通过劳动的跨时替代对外来冲击的反应形成了经济波动,可见一次性技术冲击能够引起实际产量的持续波动。5.真实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产出的波动会引起货币供给的波动。生产部门产出的增加,将增加对交易服务的货币需求;银行系统会通过创造更多的货币对此做出反应。这种货币的增加来自于对货币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部货币政策的变动。从而,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二、补充说明1.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不可分劳动模型简介真实经济周期基本模型的一个较大缺陷是在解释总量波动中所观察到的就业的大幅度波动时,过于依赖跨时劳动替代假说。如果技术冲击时短暂的,使得当前工资只是暂时的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以工作替代闲暇,而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因此实周期理论认为暂时性的真实工资变化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劳动供给反应。但是实际经验表明,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弹性一般是非常小的,因此要解释现实经济中较大的就业规模波动就必须对基本模型加以修改。汉森(GaryHansen,1985)建立了一个受到技术冲击的一部门随机增长模型,即不可分劳动模型。该模型假定,人们要么全天工作,要么根本不工作,从而总工作时数的变动将主要由劳动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来解释,而不是由基本模型中通过人们每天自由调整工作时数来解释。对于人们“takeorleave”式的劳动供给选择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人们对于闲暇的非凸性偏好,即在低水平闲暇阶段,闲暇的边际效用水平是递减的,在高水平闲暇阶段,闲暇的边际效用水平是递增的。这样该模型在即使家庭没有跨时替代意愿的情况下,随着技术冲击的出现,人们进入或被迫离开劳动市场,而不是在保持连续就业的同时每天调整自己的工作时数量,从而良好地解释了经济波动的传导途径。2.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涵义真实经济周期的涵义主要有两点:(1)政府无须干预经济。通过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求解可以看出,由于经济波动是经济当事人对技术冲击所做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因此所观察到经济波动不应当被看做对产出的理想趋势的偏离。由于市场时连续出清的,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并且是帕累托最优的,因而政府努力减少这些波动的思想是错误的,61
只会降低社会福利。普雷斯科特在1986年指出:“这种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稳定所费的努力可能是负效果的,经济波动是对技术进步率的不确定性作出的最优反应。”由于工人能够决定他们想工作多长时间,因此失业总是自愿的,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2)货币超中性。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由于经济周期几乎能够完全由真实数量解释,因此货币部门的引入是不必要的,金和普洛瑟反对正统的货币主义对货币和产量之间关系的解释。他们认为货币服务是私人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其数量随着真实经济的发展而上升和下降。内部货币将随产量正向变动。另外,金融服务能比最终产品更快地生产出来的事实意味着,金融服务的扩张可能先于产量的扩张。银行储蓄的存量因而与产量是高度相关的,银行储蓄成为经济周期的先行指数。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90年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货币基础或者M1引起了周期,尽管有些经济学家仍然相信这种货币神话。因此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是超中性的。而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并不满足于货币政策无效性,他们进一步将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应用于财政政策分析,得出财政政策也无效的结论。他们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各种税率的提高都会产生减少私人投资、降低社会资本存量、导致人们永久性财富减少的后果。三、习题选答4.真实周期理论认为的经济波动之源在于技术冲击;经济波动的核心传导途径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即人们在不同时段重新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该论点认为,工资劳动的跨时替代对工资的短暂变动反映敏感,但不对工资的永久性变动敏感。但是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经济波动传导途径受到了很多质疑。首先经验数据显示真实工资的波动幅度很小,而且实际工资的变化大多具有持久性,而真实经济周期的劳动供给过度依赖于暂时性的真实工资变化。其次实践经验表明,劳动的跨时替代弹性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值,从而劳动供给对利率和跨时相对工资的变化不敏感。最后,真实利率是非周期性的,且变化不大。四、补充练习1.计算题考虑一个分散的经济,代表性家庭最大化(0.1)(0.2)(0.3)假定效用函数为线性对数和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并假定完全折旧,a)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写出一阶条件;一阶条件可以写为61
a)求其解析解;猜想,由(1.5)和(1.7)消掉,并假定。(0.4)将上述猜想代入(1.10),得:(0.5)也即(0.6)将(1.12)代入到(1.8),并化简可得(0.7)联立(1.5)和(1.6),并将(1.13)代入到,可得;(0.8)因此这也验证了关于是常数的设想。因此每个家庭的消费和资本按如下方式:(0.9)(0.10)因此:(0.11)b)如果技术冲击采取,求取,的过程。(0.12)可以看出资本服从。可以重新表述(1.17)为:(0.13)其中是对数后向算子。由(1.15)可以得到:将(1.20)代入到(1.21),可得(0.14)61
利用,可将(1.22)转化为(0.15)因此在的技术冲击下,资本和消费体现为时间序列。1.试论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涵义。解:政府无须干预经济。通过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求解可以看出,由于经济波动是经济当事人对技术冲击所做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因此所观察到经济波动不应当被看做对产出的理想趋势的偏离。由于市场时连续出清的,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并且是帕累托最优的,因而政府努力减少这些波动的思想是错误的,只会降低社会福利。其次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扩张是产出扩张的后果而不是原因,从而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2.试论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主义及真实周期理论对货币政策的看法。解:凯恩斯认为,货币扩张造成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总产出上升;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只有未被私人部门预期到的货币扩张才会影响产出;真实周期学派则认为货币扩张是产出扩张的后果而不是原因,从而认为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第17章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一、本章提要1.新凯恩斯主义旨在为传统凯恩斯主义寻找一个微观基础。该学派与新古典主义学派采用了理性预期假设,但是其并未采用市场连续出清假设,相反,该学派认为由于名义刚性或真实刚性造成的价格惰性将会导致实际产出波动,从而为传统的主动政策干预提供了支持。2.名义刚性是指宏观经济中的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不能够进行充分调整的状态,包括名义工资刚性和名义价格刚性两种情况。前者主要考虑工资契约调整的交易成本因素,后者主要考虑厂商近似理性与菜单成本因素。3.真实刚性是指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或实际产品价格,于是需求发生变化时,当事人会改变产量而不是调整价格以适应变化。真实刚性包括真实价格刚性和真实工资刚性。4.各种真实价格刚性理论的一个共同特征为繁荣时期企业面临的边际成本下降,衰退时期企业面临的边际成本上升,这就会造成企业在衰退时期不容易向下调整价格,上升时期不向上调整价格。这种成本变动因素主要从企业融资成本的变化或市场密集度造成的交易成本变化等方面解释。5.关于真实工资刚性理论的主要分为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两大类。前者主要考虑工会的垄断力量、内部人与外部人造成的企业劳动成本差异这些因素;后者主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成本、劳动契约执行过程中的偷懒这些因素。6.效率工资是指由于工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观测性,企业为了防止工人偷懒而支付的激励工资。该工资高于完全信息时的工资,导致企业雇佣水平低于完全竞争就业水平,从而可以解释非自愿失业的存在。7.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除了主张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外,加入了软化真实工资刚性的政策主张。二、补充说明1.新凯恩斯主义—传统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主义一个理论整合由于对“名义价格或工资到底以多快的速度调整”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新古典主义才偏向于自发的市场调节,同时新凯恩斯主义偏向于自觉的政府干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实际上这两种理论由极大的相似之处,新凯恩斯主义实际上是传统凯恩斯主义在应对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理论挑战所进行的一次理论整合,该理论广泛的吸收了新古典理论中的有益成分。61
首先,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的理性预期假定。新凯恩斯主义在意识到人们会充分利用所有可获信息对未来相关经济环境变量进行预测,且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的同时,进一步强调:由于现实经济非常复杂,人们最终形成理性之前,会存在一段预期调整时间,调整时间会随经济变量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这段调整预期的过程中,总供给曲线就会向右上方倾斜。再者由于市场不完全及信息非完美、或者由于存在价格刚性,在需求或供给两方面的冲击下,因而某些市场均衡需要某种数量配给机制的存在。因此,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有限理性预期”。另外新凯恩斯主义受到卢卡斯短期供给曲线中信息非完美的启发,大量采用了非完全信息分析方法,但其侧重点是由信息不对称所体现的非完美信息结构。新凯恩斯主义从信息不对称方法出发,不仅考察了产品市场的价格与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了解信息所需的成本,给市场的有效运转带来了较大名义刚性或真实刚性。在产品市场上,卖方因担心降低价格会被买方理解成产品质量下降,从而不会轻易地降价;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对称信息表现为企业在雇佣和培训工人之前,不能准确地判定工人生产能力的高低。企业降低工资一方面可能导致应聘者的平均质量下降,高生产能力的工人,不愿意接受低工资而拒绝前来应聘(逆选择效应),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工人的努力水平下降(道德风险)。结果,企业不会轻易地降低工资或支付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效率工资,由此解释了实际工资刚性。最后,新凯恩斯主义在长期分析方面向新古典主义趋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完全致力短期静态需求分析,几乎很少涉及供给分析,这种理论作为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产物,对资本主义走出危机困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之中,一旦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70年代初期西方各国滞胀并存的新局面使得传统的萧条经济理论失去了实践基础,于是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转而注意对经济活动的长期分析和动态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方面对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发展了自己的总供给分析。其代表人物卢卡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就是试图根据微观厂商理论,解释经济周期波动,并提出所谓卢卡斯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的传统重视需求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开始涉及供给变化的影响。例如,在投资波动理论中,由于风险躲避型企业的决策,对净财富水平和预期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所有影响财富水平和预期的供给因素,都会成为经济波动的来源。在内—外部者理论模型中,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对失业率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那些有供给影响的需求政策,比没有供给影响的需求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更大。尽管机制不同,两派最终都承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则是垂直的。三、习题选答4.效率工资是指由于工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观测性,企业为了防止工人偷懒而支付的激励工资。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工资的函数。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减少雇员偷懒现象,降低转换成本,提高雇员素质,刺激生产积极性。因此,厂商宁愿出高工资雇佣现有工人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不愿降低工资去雇佣低效率的不熟练的失业人员,从而形成工资粘性。四、补充练习1.简述菜单成本理论答:菜单成本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调整价格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如调查研究和确定价格,谈判协商,重新印制价格表等等,都构成企业的成本。由于类似于餐厅重印菜单时所需的成本,故称“菜单成本”。厂商在需求下降时是否做出调整价格的决定,主要依据就是厂商预期调整价格之后利润的增加量是否大于菜单成本。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时,厂商才会进行价格调整。但由于厂商不总是预期利润增量大于菜单成本,同时这种比较本身也是要发生成本的。所以厂商经常会放弃价格调整,而宁愿进行产量调整以适应需求变化,从而导致价格粘性。2.简述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答: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了劳动转换成本的说法。所谓劳动转换成本,是指厂商如果要用职外者来代替在职者,必须新付出一笔包括雇佣、训练、谈判、诉讼和解雇的成本。所以,厂商宁愿以原有工资雇佣在职者,而不愿以低工资雇佣职外者。这样,在职者的工资并不因有大量职外者的存在而降低工资,从而出现非资源失业。3.评述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意义及不足。答: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之后,61
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它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的基本信条,又用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因此可以说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归结为粘性则是不科学的,这纯粹是从流通领域考察问题。同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显得过于单薄,如用小的菜单成本解释大的经济波动的菜单成本论。第18章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本章提要1.转型经济指的是从原来的以计划手段作为配置经济资源主要方式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手段作为配置资源主要方式的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被纳入转型经济的主要国家有前苏联、中东欧各国和中国等国家。根据转型经济是否伴随政治制度的突变以及采取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为划分标准,转型经济又可被划分为激进式转型经济和渐进式转型经济。2.分析一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必须分析三方面的内容,即宏观总供给的形成、宏观总需求的形成,以及在宏观总供求形成中起作用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企业和家庭)的行为方式(简称微观机制)。3.传统计划体制下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一种短缺均衡。首先从总供给角度看,中国主要采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向工业转移农业剩余,从而完成工业资本积累;从总需求角度看,高涨的投资需求与抑制型消费需求并存;从微观机制看,完全由数量信号引导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在资本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双短缺的情况下,企业投资过热,居民被迫储蓄。4.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典型特征是市场机制的引进、计划体制的逐步退出、由计划和市场并存逐步过渡到全面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主要宏观经济运行特征表现为:从总需求角度看,高涨的投资需求和得到释放的巨大消费需求;从总供给角度看,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及外资的引进,使得生产的投入比例更加合理及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总供给能力;从微观机制看,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收入的倾斜及产品市场的放开,居民以前的抑制性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投资效率则由于民营企业的加入、国有企业盈利动机的增强而有所提高,但投资饥渴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5.至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转型基本到位。但1997年—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典型事实为企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出现了所谓的通货紧缩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村消费购买力不足;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待提升,但缺乏对应的商品供给。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得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降低了当前的消费需求。二、补充说明1.产业政策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供需结构性失衡,为此我国近年来频繁出台各种产业政策予以调整,在此我们将给读者一个浅显的关于产业政策的介绍。首先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资源在各个产业配置的过程进行干预,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可以从资源合理配置和加速产业结构高度化中获得经济增长受益的政策。产业政策调整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中的产业关联理论,按照产业关联理论,经济中的各个产业总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产业都和其他产业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例如国家在选择“支柱产业”进行政策扶持的时候产业关联度往往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迄今中国所采用的产业政策还大都是适应性的产业政策。所谓适应性政策是指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出发,把调整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以期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发展关系;放在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上,以期缓解产业瓶颈。这种适应性产业政策对于解决现有的供需结构矛盾,使得供给结构合理化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种调整有其局限性:首先它是一种立足于现实产业体系的封闭式调整,其次是一种静态的滞后调整,因此很难适应不断变动的产业结构关系。因此,现代产业政策侧重于战略性产业政策,即在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原则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这也就是“支柱产业”发展战略。2.中国的就业政策发展简史我国的就业政策的变迁是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几乎控制了所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完全依靠计划行政手段进行调配,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强调公平而忽略了效率原则,导致就业渠道单一,就业机制僵化。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上仍然主要由政府控制,61
国家只是在一些微观层面上适当放开,表现在就业政策上就是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仍然由政府计划调配,政府对国有单位的人事控制仍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由集体乡镇企业吸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发挥,政府对劳动力供求的行政控制大为减少,其就业政策主要转向促进统一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并运用宏观调控措施纠正市场的内在缺陷。三、习题选答4.中国当前的总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为:(1)由于投资理性的复归和投资受益率低下造成的投资需求不足;(2)由于农村购买力不足,城市家庭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而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由于投资需求最终由消费需求决定,因此总需求管理政策应着眼于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城市居民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培育、加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四、补充练习1.简述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强的原因。答: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未来的不确定变化是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原因,而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上升,制度的变迁使人们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更不确定,这些不确定性使个人在收支模式上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即从以往集中于眼前日常生活消费的支出模式,转变为兼顾眼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相结合的支出模式。与这一转变相适应,居民的储蓄出现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消费后的剩余”,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经济行为的结果。2.简述影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增长的因素。答: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1)供给方面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和农业劳动力过分密集限制,而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是在土地密集和资本密集的国家,而不是劳动力密集的国家;(2)需求方面则农产品收入弹性较低,因此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其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小。3.思考应该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答:提高农民收入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农业转型。优化农产品结构是指对现有农产品进行品种调整,增加短缺、畅销、优质的产品;压缩供过于求、滞销、劣质的产品,使农产品结构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农业转型是指由过去单一的种植型、数量型向多种经营和质量效益型转变;(2)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制度创新更加重要,主要是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3)加快小城镇建设,开拓农村非农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二元经济理论和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我国城市工业部门发展目前正面临困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小城镇的发展将会为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并加快农村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4)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现代农业和集约经营农业要求农民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转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而获得高的收入。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农民的创收能力,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6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2版习题课后答案.pdf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2版课后练习答案.pdf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3版习题课后答案.doc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张毅刚 课后习题答案.pdf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综合习题及答案.doc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6章.doc
- 单片机课后习题答案(北航出版).doc
- 单片机课后答案.doc
-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参考答案.doc
- 南京财经大学《组织行为学》练习题(不齐).doc
- 南华《中级财务》教材课后习题答案.doc
- 南开080910年史纲原题+史纲题库选择题+答案+课后题答案.doc
- 南开大学12年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大学英语三》在线练习题及答案.doc
- 南开大学计量经济学练习题(含答案).doc
- 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pdf
- 南通小题模块7答案.doc
- 南邮研究生综合英语①修订版(课文翻译+课后习题解答).doc
- 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5修订版课后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