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50 KB
  • 2022-04-29 13:52:44 发布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doc

  • 10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自学指导:1.走近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和   家,中华文化革命的    。代表作: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1918年以“   ”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2.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     豁   觅食      渊博确凿   菜畦 油蛉  桑椹   珊瑚攒    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收敛 拗脑髓    倜傥锡箔宿儒  竹筛 臃肿 金叵罗   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堂展示:1、课文朗读。2、听写生字词。课后反思:109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1)从句式上看:(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课堂检测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1)写视觉的:109   (2)写听觉的:  (3)写味觉的:3.作者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美丽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写了那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4.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5.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意在说明()  A.开头所写的景物不是主要的,“单是”后面所写的景物是最主要的。  B.这是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着重衬托所写的景物。  C.这种撇开的手法,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体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  D.这里运用排比,写出百草园中最主要的景色及其迷人程度。6.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__________心理和对__________的热爱。7.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8.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10.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11.文中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的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2.“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矛盾吗? 13.百草园不仅有美丽的景物,还有有趣的事情可做。请概括四件事。    课堂展示1、合作探究的结果。2、课堂检测的内容。109 课后反思: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第九自然段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的作用2、体味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3、探究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合作探究1、齐读第九自然段,体会它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的作用2、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4)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理由是什么?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4、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5.作者记叙了在三味书屋里发生的几件事? 6.你认为“我”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7.鲁迅一生都勤奋努力,但他小时候却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做游戏、画画,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作为学生的你,今天你会怎么做?课堂展示1、积累鲁迅的名句109 2、挑战鲁迅:你也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某件事情的经过,并用上一系列动词。3、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2、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3、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自学指导1、课文助读林海音《城南旧事》序言摘录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度过难关,羞于向别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读了上面这两段文字,你就会明白作者写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用意了,你也会在作者的叙述中得到启迪和感染。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徘徊()玉簪花()掸子()咻咻()麻渣()3、和作者牵牵手本文作者,作家,体裁是,选自。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合作探究1、理清线索课文在写“眼前事”的同时,也写了“往事”,读课文,把这两方面事的线索填写出来。眼前事:新建的大礼堂里举行毕业典礼――钟声响了______――______上台――_______向家里走。109 往事:六年前爸爸参加我们学校毕业学生同乐会――我因______被打――爸爸要我给______寄钱。2、填写伏笔在叙述时为了使情节清楚,一般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根据文中的照应写出“伏笔”的句子。(1)、妈妈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__________”是后面写爸爸爱种花的伏笔。(2)、在医院,爸爸说:“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________”是后面写爸爸因“我”赖在床上不爱上学而惩罚我的伏笔。(3)、“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是后面写________的伏笔。(4)、医院里,“我”请爸爸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是__________的伏笔。3、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含义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作用_______。4、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课堂展示1、课文朗读。2、自学指导4.3、合作探究内容。拓展练笔n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仿写:父爱如……(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课后反思109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2、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3、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合作交流1、本文双线并行,请你找出文章的两条线索。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2、“花”在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找出来,它在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3、体会情感(1)、按下面的要求填写事件内容。A、爸爸对“我”要求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答:事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B、爸爸内心对“我”冷暖、苦乐的关爱。答:事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爸爸的爱使“我”认识到不能懒惰,要严格要求自己。答:事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方法指导:可以在文中叙述爸爸对“我”、对别人的态度以及爸爸的业余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A、爸爸对“我”表面上________,实际上却_______;鼓励孩子_________。B、爸爸很重感情,听到_____,便急得吐血。C、爸爸特别爱花,每天____。所以,爸爸是一个______的人。(3)、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109 4、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揣摩语言本文语言含蓄,含义丰富。请揣摩下面的句子,体会其含义和作用。1、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答:含义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2、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答:含义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6、联想写作(1)、根据示例进行仿写①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无论什么________,只要______,就_______②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___________,我何曾_____________③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____的眼光,______向_____投过来。④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_______怀着_____心情,_________⑤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____________催促着我。⑥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_________用眼神告诉______________⑦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我默念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想想,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种心理呢?请你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我怕长大”为题写一个片段或者一篇文章。109 课堂展示合作探究结果课后反思:3、丑小鸭【安徒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2.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经历(课件展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怜的丑小鸭始终不绝望、不沉沦,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最美丽、最高贵的天鹅。而他的塑造者安徒生呢……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受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看了安徒生的经历,你有何感想?(丑小鸭的形象就是安徒生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正因为作者在童话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不知在古今中外多少人心中引起过共鸣。)2、疏通并朗读课文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3、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合作探究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沼泽地:(同情、歧视)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老农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109 4、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课堂展示1、完成自学内容2、朗读课文3、展示探究结果课后反思109 3、丑小鸭【安徒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2、拓展视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合作交流1、段落赏析(第三段)①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丑)②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③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第四段)①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②体会“讥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的环境。(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第五、六段)①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②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有感情地读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第七段)①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109 ②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2、“丑小鸭”告诉我们:-------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才能更快地成长。3、认识了“丑小鸭”之后,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通过学习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课堂展示1、精美段落朗读2、合作探究结果课后反思:109 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学习目标1、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本诗。2、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罗斯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2、自由读诗歌,利用手头资料扫清阅读障碍。3、有感情的再读诗歌,注意重音、节奏、情感。(1)诗的主题是什么?本诗的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2)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合作探究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苦难与挫折只是暂时的,对于整个生命的过程来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它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当它成为了过去,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那是一种亲切的怀恋,甚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它,完全了你的人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你。3、自读诗歌,回忆自己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表现,谈诗歌对自己的启发。109 课堂展示展示诗歌朗读、自学指导1、3、和合作探究1、2课后反思4、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学习目标1、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3、学习这首诗的象征手法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2、自由读诗歌,利用手头资料扫清阅读障碍。3、有感情的再读诗歌,注意重音、节奏、情感。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合作探究1、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能举一两个和课文形式相同的例子吗?象征手法的运用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本体:具体的事物;象征体:某种特殊意义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3、本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4、积累写“路”的名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09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展示展示自学指导3和合作探究课后反思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2.能够熟读和背诵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3.体会“伤”的含义,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指导1.走近王安石(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采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2.给加点的字注音: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已邪()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3.解释加点的字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彼其受之天也(泯然众人矣()贤于材人(贤:材人:)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异焉()即书诗四句()邑人奇之()固众人()卒之为众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立就:)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复:焉:)109 4.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贤于材人远矣(“材”同“”:)5.了解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交流探究(一)整体感知:1.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_两种表达方式。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109 (二)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1. “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4. “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2.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3.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应该怎样做?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三)回顾提高,用原文回答问题。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109 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4.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课堂检测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聪明儿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2.解释加点的字。(4分)(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宾客其父()3.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5.翻译下列句子。(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109   课后反思1.我学到的知识:2.我的阅读体会:3.写作技巧:第一单元活动课:成长的烦恼        活动目标: 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2、情感目标: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活动指导:一、联系生活,倾诉烦恼 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接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烦恼,可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哪些烦恼?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二、烦恼树叶,交流明理同学们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有选择性地书写下来,然后制作成烦恼树叶,贴在墙壁上。互相交流学习生活中的烦恼。 三、课外调查,了解烦恼现在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1.你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是怎么对待那些烦恼的?2.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109 四.认识烦恼,化解烦恼1、你如何看待烦恼。比如:你战胜它的亲身经历、从父母或其他长辈处得到的经验、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借鉴、从书上或电视上得到的启示……2,同学们互相为同桌解决一件烦恼事,争取说的有情有理使人信服。课外延伸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记下自己成长的烦恼或快乐。活动反思:6、黄河颂【光未然】学习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自学指导1.给加点字注音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2.听录音,欣赏《黄河颂》,并对音乐中所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3.谈谈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4.分小组朗读,各组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出最佳朗读者。合作交流1.全诗分成朗读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读词可以看出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引出下文颂歌)2、歌词中那些内容是用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从“啊!黄河!”开始到“发扬滋长。”分别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几个方面进行歌颂的。)3、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109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课堂展示合作交流1、2、3、4题课后反思7、最后一课【都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作品:都德(1840~1897),法国(国名)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愤慨情绪和爱国精神。2、掌握生字词: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合作探究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109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分析第一阶段。“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提问。)“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2)分析第二阶段。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的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最后一课的气氛: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平时上课的学生:上课前“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最后一课的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平时上课的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最后一课的教师: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3)分析第三阶段。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4)分析第四阶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里看出来?109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课堂展示1朗读课文2完成自学指导3展示探究结果课后反思:7、最后一课【都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合作探究: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2)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109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3、深度交流“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109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4、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心中就会燃起永不熄灭的收复祖国失地的斗争火焰,就会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5、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课堂展示合作探究结果课堂反思:109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作品:.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的和早期领导者。本文写于10世纪1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2、积累生字词109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一(xiè)_____千里丛山(dié)______岭险(jùn)_______阻(yì)______逼(xiá)______(qíqū)_________奇趣横________生浊________流滚滚(2)用词造句。浩浩荡荡奇趣横生合作探究1、文中所提到的雄健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2、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3、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4、链接时代:如今中华民族已走到“宽阔平坦”的境界,你觉得还需要雄健的民族精神吗?请结合实例谈谈。109 课堂展示1、课文朗读2、合作谈究的内容课后反思: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3、增强爱祖国爱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学指导一、听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二、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字音: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山涧   109 斑斓    碾      丰饶     污秽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自学自测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2、结构特点: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前者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后者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3、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109 交流探究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2、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为什么?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109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含义:作者思乡之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8、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课堂展示 自学自测与交流探究的问题109 课后反思:10、木兰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2、自学指导1、作品出处:选自宋代编写的。《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2、由读课文,利用手头资料扫清阅读障碍。字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著燕山戎机朔气金柝扶将红妆傍云鬓胡骑鸣溅溅鸣啾啾帖花黄3、再读课文,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以下字词意思。当户惟阿爷市旦但闻不用强策勋安能著裳合作探究1、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概括本诗的情节。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十年征战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讴歌英雄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普通人平民少女娇美的女儿奇女子巾帼英雄矫健的勇士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课堂展示109 1、展示课文朗读。2、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10、木兰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2、合作探究1、本文在详略上是怎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停机叹息,代父从军详写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略写军情紧急,思念亲人详写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建功受封,还朝辞官详写亲人团聚,木兰女装详写双兔难辨,比喻赞美详写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2、请找一找文中的排比、对偶、顶真、互文、比喻、夸张、反问和复沓句。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充满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对偶句有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工整的对偶】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3、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不太工整的对偶】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复沓】109 3、诗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归纳。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4、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请列举出来。5、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课堂展示展示合作探究1——5题课堂自测(一)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 ⑵不闻机杼声 ⑶惟闻女叹息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 ⑹军书十二卷 ⑺愿为市鞍马 ⑻旦辞爷娘去⑼万里赴戎机 ⑽关山度若飞 ⑾朔气传金柝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    ⑵机①万里赴戎机  ⑶买①东市买骏马  ②东市买骏马      ②不闻机杼声     ②欲买舟而下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⑸“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五、选择题: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109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理解正确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解释加点词:⑴策勋十二转 ⑵赏赐百千强 ⑶可汗问所欲 ⑷愿驰千里足 ⑸出郭相扶将 ⑹著我旧时裳 ⑺雄兔脚扑朔 ⑻雌兔眼迷离 ⑼双兔傍地走 ⑽安能辨我是雄雌二、一词多义:⑴帖 ①昨夜见军帖  ⑵将 ①将军百战死109    ②对镜帖花黄     ②出郭相扶将三、划分朗读节奏: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四、辨析下列词的古今意义:⑴阿爷无大儿古义:__今义:__⑵双兔傍地走 古义:__今义:__五、回答下列问题:⑴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⑵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⑶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⑷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⑸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⑹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⑺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⑻“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⑽用原文填空:①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③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___109 ④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__⑤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⑾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①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③木兰当户织(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⑿出自本文的成语       ,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课后反思答案:㈠一、⑴对着;门 ⑵织布的梭子 ⑶只 ⑷思念 ⑸文告 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 ⑺为此;买 ⑻早晨 ⑼战争 ⑽过 ⑾北方二、⑵①买;   ⑵①军机军事    ⑶①买    ②集市    ②织布机      ②雇,租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⑴A⑵C⑶B⑷B⑸C⑹C答案:㈡一、⑴记功;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⑵有余 ⑶想 ⑷希望 ⑸外城;扶持 ⑹穿 ⑺动弹 ⑻眯着眼 ⑼并排跑 ⑽怎么二、⑴①文告        ⑵①带兵的人   ②通“贴”       ②搀扶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四、⑴爷:古义指父亲 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⑵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五、⑴①夸张 ②对偶 ③排比 ④对偶⑵磨刀霍霍;扑朔迷离⑶A  ⑷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⑸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⑹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⑺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意近即可)⑻ 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⑼反问。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⑽①109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⑤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⑾①A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走味”是失去原味。“车刚走”的“走”是“离开。”“走漏”即“透漏”出。    ②B “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    ③B “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其作的分别为“充当”、“主持”、“相配”、“相称”之意。⑿扑朔迷离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第二单元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活动目标: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内容:黄河概况历史文化名句荟萃黄河现状活动设计:一、音乐激情,设场引读《黄河颂》音乐播放,壮丽的黄河景色展示,一方面给同学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导入活动课。二、黄河巡礼,合作交流第一站:黄河概况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搜索成果,下面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组织竞赛: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代表,轮流回答。第二站:历史文化第三站:名句荟萃: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俗语、谚语、成语、文章、图片、音像)等资料展示出来,共同欣赏。◎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学生朗诵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自写或小组合写的一首歌颂赞美黄河的诗。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诗文欣赏和朗诵,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109 第四站:“忧黄河、救黄河”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我们的调查报告。1、调查报告: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学生可出示黄河决堤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河水污染现状的图片或课件。◎原因探究:学生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原因的地方。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得出:自然原因、人为破坏2、黄河论坛:黄河,中国的母亲河,现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看到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我们又该怎样做呢?◎学生自学院士的联名呼吁。3、小记者采访:愤怒的咆哮的母亲河,我们怎样才能让她平静下来呢?请采访一下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如何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渗透环保教育,教育学生保护好环境。)4、广告设计:每位同学设计一句广告词,呼吁全社会拯救黄河,改造黄河。广告要求:围绕“忧”“救”两个主题,用文字的形式表现。要求形式新颖,效果强烈。第二站小结过渡:通过我们的调查采访、论坛探讨、广告设计,我们相信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三、体验反思,黄河心声1、体验反思:由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你还想到了什么?2、黄河心声: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每位同学说一句祝愿黄河的话。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总结存储: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2、拓展延伸:109 (1)想象作文: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3)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活动反思:11、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指导:一、导入新课: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让我们从课中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二、预习反馈:1、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相关情况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字注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109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合作探究:1、读第一部分。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2、体会本文结构特点。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分组讨论: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归纳:第一部分从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的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第四部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而别具匠心的特点。3、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点拨:(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109 (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课堂展示:预习反馈2,合作探究1、2、3.课后反思:11、邓稼先【杨振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2.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指导:1.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归纳出词语的妙处,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如: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如:①109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你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如: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课堂展示:1、展示你发现的精美词语、句子。2、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9 全班讨论交流后,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3、读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4、以第三部分为范例,说出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提到奥本海默,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小结: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5、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短句与短句配合,上下句语言形式相同,词语变化读来节奏明快,使人感到对邓稼先的赞美如长河流水,绵延不断,又如长江巨浪,汹涌澎湃。总结、扩展:109 我们用两节课时间研讨了这篇回忆性传记。作者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而真实的记录了邓稼先一生的典型事迹。文章构思巧妙,逻辑严密,将零散的事件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共同体现了邓稼先为国家科研献身的伟大主题,表达作者融爱国情与悼友情于一体的深厚情感。文章记录的是一位伟大的英魂,我们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他不朽的贡献,国家现在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有他的功绩,他的献身精神,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同学们,我们的国家还不算最强大,我们的国防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人热爱和平,但不怕强权,让我们树立起远大理想,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努力学习,奋斗不息!教学反思: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2、自学指导1、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闻一多,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歌词“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就出自他的诗七子之歌本文作者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知己现代诗人臧克家,他的成名诗是《老马》,代表诗集是《烙印》,《死水》。2、自由读课文,积累词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锲而不舍( )校补(  ) 气冲斗牛(  )潜心贯注( )弥高 (   )(2)根据拼音写汉字jiǒng()乎不同lì()尽心血警报dié()起诗兴不zuò()jiǒngjiǒng()目光无xiá()hè()然而出目不kuī()园(3)结合课文释义兀兀穷年:群蚁排衙:一反既往: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迥乎不同:诗兴不作: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语速。5、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是一个潜心钻研的学者,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他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合作探究1、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09 的?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他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由此可见,按照闻一多的两个身份和两个阶段来写;由过渡段衔接。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加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作为例证?作为学者写《唐诗杂论》写《楚辞校补》写《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起稿宣传大会演说示威游行说了就做敢说敢做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六件事?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课堂展示展示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的问题及课文朗读课后反思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2、合作探究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我从(词语或句子)看出闻一多具有的精神。2、第一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3、这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4、结合课文,说一说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109 闻一多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他不畏艰辛,不问名利,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5、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12789段和最后一段6、夹叙夹议的作用是什么?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7、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课堂展示展示合作探究的1——8题课堂自测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浠水(xī)硕果(shuò)锲而不舍(qì)B.弥高(ní)校补(xiào)迥乎不同(jiǒng)C.衰微(shuāi)迭起(dié)沥尽心血(lì)D.赫然(hào)凝结(níng)气冲斗牛(dòu)2.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B.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C.十年艰辛,一部“校补”郝然而出D.这个方面,情况就迴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A.仰之弥高(更加)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B.锲而不舍(刻)心会神凝(领悟)C.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迥乎不同(差得远)D.沥尽心血(滴)警报迭起(屡次)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109 (1)他要给我们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3)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而出。(4)这个方面,情况就,而且一反既往了。A.衰弱凝结蓦然迥乎不同B.衰弱凝固赫然截然不同C..衰微凝固蓦然截然不同D.衰弱凝结赫然迥乎不同5.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4)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4分)(1)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的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7.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分)(1)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109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3)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4)《烙印》《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均为臧克家的作品。()(5)《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现出反帝爱国的激情。()二.整体感悟(8分)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分)2.课文的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3分)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么看?(2分)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09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和。(2分)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09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后反思《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答案一.1.C点拨:A项“锲”应读qiè;B项“弥”应读mí,“校”应读jiào;D项“赫”应读hè,“斗”应读dǒu2.A点拨:B项中“霄”应为“宵”;C项中“郝”应为“赫”;D项中“迴”应为迥,“即”应为既3.B点拨:“会”的意思为“集中”4.D.点拨:注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5.(1)比喻(2)比拟(3)比喻(4)反复点拨: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望闻问切”这种比拟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6.(1)记叙(2)描写(3)描写(4)议论抒情点拨:要充分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7.(1)√(2)╳(3)√(4)√(5)√点拨:本文的体裁不是人物传记,是一篇很精粹的散文。二.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点拨:本题要求从整体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要点。2.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得过渡十分自然。点拨:要深刻领会过渡句的运用及其作用。109 3.这篇文章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妙处。适当用一点文言词可使文章精炼,增加语言的味道。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三.1.承上启下(过渡)说做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4.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学习目标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2、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3、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自学指导1、倾听音乐: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谈谈从这交响曲中你听到了什么?2、"命运"引读: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   3、诵读积累: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4、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合作探究1、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109 2、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3、(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找出相关的语句。4、品读赏析: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课堂展示:自学指导及合作探究的内容课后反思: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自学指导1、作者简介2、简介文中所写到的四位文学家3、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注音博学多识一拍即合白皙义愤填膺翘起释义博学多识一拍即合白皙钦佩荒谬忘乎所以义愤填膺合作交流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2、说说他们的概况,作者是如何刻画他们的?3、为什么我们在读完课文之后就能说出四位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呢?109 课堂展示(合作交流1.2.3)课堂自测1、描写爱因斯坦。2、描写班级里你所熟悉的同学。要求:仔细观察,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反思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大意,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自学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司马光,北宋、,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资料补充: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3、朗读成诵。(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合作交流:1、读孙权的话思考讨论: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109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读蒙、肃对话思考讨论: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课堂展示:1、背诵课文。2、同桌互查课下注释的词语,互译句子。3、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堂检测:l.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①卿今当涂掌事卿: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岂治经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若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并造句。吴下阿蒙刮目相待3、翻译下面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10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课后反思:15、孙权劝学检测题1、给下列字注音。卿()涉猎()孰()遂()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A.但当涉猎门当户对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C.见往事耳往事不堪回首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博士:古义今义4、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卿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及鲁肃过寻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A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B那句话证明吕蒙学有所成?C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D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3)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4)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6)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109 (7)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5、文学常识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字,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国的创建者。(3)吕蒙字,三国时国的名将。6、翻译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第三单元活动课:我也追星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名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对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体验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联系的乐趣,从而开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3.通过“名人故事大家讲”“最近我在读——”“瑕瑜互见说名人”等口语活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指导1.古人说:“见贤思齐焉。”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敬佩名人,崇拜英雄,常用以激励自己。根据教科书的提示,也可以不受此限制,凭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也追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2.活动前,首先要确定本组或本人的活动内容,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本小组或本人的活动计划。一个人谈完后,可让其他同学补充,谈谈感受,以起到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作用。活动评价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所搜集的名人故事、人物传记或名人的缺点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2.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4.在班上开展的相互交流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展示1、说一说你心中的“星人星事”并给于一定的评价。109 2、针对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3、谈一谈如何追星。活动反思:16、社戏【鲁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三要素。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自学指导1、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2、走近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都收在《鲁迅全集》里。《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也是较有影响的作品,散文集有《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本文是一篇小说(体裁)。3、积累生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归省()行家()惮()家眷()皎洁()怠慢()兽脊()潺()凫水()絮叨()撺掇()蕴藻()纠葛()漂渺()(2)多音字一哄而散行辈省份渔父恐吓哄骗行走归省父亲吓人哄动(3)解释词语109 消夏:过夏天。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惮dàn:怕,畏惧。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依稀:隐隐约约。弥mí散:弥漫消散。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撺掇cuānduo:劝诱,这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朦胧:月光不明。“朦胧”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漂渺piāomiǎ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5、小说知识介绍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合作探究1、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看戏”,围绕着它,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前前后后写了哪些事情?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A.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CDEF略写的是:ABG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1)看戏前(1—3段)1.是我的乐土2.优厚的待遇3.有趣的生活(2)看戏中(4—30段)看社戏的波折(4—9)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赵庄看社戏(14—21)月夜归航(22—30)(3)看戏后(3l一40段)六一公公送豆3、感知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4、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3)没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109 ;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5、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课堂展示1、朗读精度段。2、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16、社戏【鲁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自学指导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合作探究(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拨、点、磕、架(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109 3、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4、“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5、“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6、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109 9、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10、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11、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松的心情。(2)“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3)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山为什么说“踊跃”?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用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4)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回望”表现出“我”依恋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12、“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同学们把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上面的写景比较)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从侧面突出船行之快。(同学们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109 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课堂展示1、自学指导。2、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16、社戏【鲁迅】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自学指导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合作探究(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109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总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写作训练:通过对作者童年生活中“美”的体验,大家应该对“童年的美”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这种认识和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吗?(大家就按照屏幕上例子,写出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和认识)范例: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童年的美,是牵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寻觅月亮,温馨而浪漫;童年的美,是想在小伙伴面前当“英雄”,在树荫下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马蜂咬得小脸肿得像面包却还口里说“不疼”,勇敢而愈显可爱希望大家也能把自己美好的童年凝注在你的文章里,凝注在你的记忆里,凝注在你的心里。课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辨字形,注音组词蓬(péng)蓬勃篷(péng)船篷棹(zhào)棹船撮(cuō)撮起博(bó)博士搏(bó)拼搏膊(bo)胳膊桕(jiù)乌桕树2.多音字,组词哄hōng:(哄堂大笑)更gēng:(更换)喝hē:(喝水)吓xià:(吓唬)哄hǒng:(哄人)更gèng:(更好)喝hè:(喝彩)吓hè:(恐吓)哄hòng:(起哄)省shěng:(河北省)省xǐng:(省亲)3.依拼音写汉字dài(怠)慢蕴zào(藻)háng(行)辈撺duo(掇)mí(弥)散宛zhuǎn(转)xù(絮)叨朦lóng(胧)tǎng(倘)若家juàn(眷)fú(凫)水飘miǎo(渺)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黑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1.分别用一句话概述这两段的主要内容。109 (1)写船离赵庄回望戏台的情景。(2)月夜归航的情景。2.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作者从中传达出什么感情?并试作分析。答:留恋,依依不舍的感情。虽是“回望”,“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充分表现“我”对那戏的向往、留连不已;虽“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我”内心仍为社戏所牵挂,充分表现了那夜社戏之好,依依不舍。3.仔细阅读第二段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有何作用?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是侧面描写,间接写船行得迅疾,突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高超。4.两段文字,把月夜归航的景物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画图中”的经历?描绘给同学听听。课堂展示:1、合作探究的结果。2、课堂检测题。课后反思:17、安塞腰鼓【刘成章】学习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的想像力。自学指导:1、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请说一说初读本文的感受:。2、再读本文,掌握字音词义,读出感情,读准节奏。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提示: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静)4、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合作探究:1、分清层次开篇():雕塑般的造型(静态美)以静衬动主体():击鼓的后生(阳刚美)结束():无声的世界(静寂美)无声衬有声2、品味语言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109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A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B句“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C句“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D:以“”句(段)好,好在“”的形式评点句段课堂展示:1、分组朗读课文(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2、合作探究结果3、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教(学)后反思:18、竹影【丰子恺】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风格的基本差异。自学指导1、走近作者丰子恺,原名,浙江崇德人,现代家,家.主要作品有等.2、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惬意()水门汀()蘸墨()朱砂()口头禅()参差不齐()3、再读课文,根据文意,归纳本文所记叙的事情。合作探究1、你觉得课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那些描写?为什么?2、画马和画竹的困难分别在什么地方?3、为什么用墨笔来画竹,而不用绿颜料?109 4、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5、本文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6、通过文中的描述,你认为“我”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展示展示课文朗读和合作探究的1——6题课后反思19、观舞记【冰心】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自学指导1、扫除文字障碍,默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yīyāmùpíncùcànsǒuchēn咿呀静穆颦蹙粲然斗薮嗔视ChìzhàxièyánYīngxuànxiù叱咤风云浑身解数尽态极妍珠缨炫转星宿摇2、听录音,感受舞蹈之美。3、初读课文,发现“美”4、理清思路,思考下列问题。(1)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表达感受----观赏舞蹈----赞美感谢(2)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飞动的美:身体服饰神态心灵(3)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写这动态的美?写“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要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109 (4)用了哪些语言技巧?A、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B、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展示舞姿的美。C、运用了许多修饰性的词语,增加文章韵味。(5)比较《观舞记》和《塞腰鼓》的异同同: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是这么厚这么厚的黄土高原;《观舞记》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3、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异: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2、《安塞腰鼓》没有用侧面描写,《观舞记》除了用正面描写,还用了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反映等。课堂展示1、挑选优美段落朗读2、自学指导4课外积累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佳句如: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课后反思20、口技【林嗣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2、背诵课文。自学指导1.本文作者是  朝的         ,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2.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少顷( )犬吠( )呓语( )夫叱大儿声( )夫齁声起( )意少舒(  )中间(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3.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①会宾客大宴……会:宴: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闻:③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呜:④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稍:⑤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指:⑥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⑦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几:走: 5.掌握活用的词“妇抚儿乳”中的“乳”是(   ),作(     )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    )(原为名词),作(    )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   )(原为名词),作(   ) 讲。109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    )(原为名词),作(   )讲。6.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会:古义:  今义     施:古义:     今义厅事:古义:  今义    奋:古义:     今义 闻: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虽:古义:   今义    走:古义:     今义7.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 )人一( )桌一( )椅一( )扇一( )抚尺两( )儿 百千( )人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了课堂展示:自学指导的3,4,5,6,课后反思:20、口技【林嗣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自学指导:1: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2.分析第一部分(第一段)。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2、思考: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109 (3)表示相继发生:(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4、解释下列多义词。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课堂展示:1、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2、自学指导的内容。课后反思:20、口技【林嗣环】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合作交流: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1)第一个场景:(2)第二场景:(3)第三场景: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②第二个场景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④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⑤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温馨小结)109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3、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    )  手有百指(       )儿含乳啼 (    )  奋袖出臂(     ) 不能指其一端(     )    不能名其一处(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    宾客意少舒(    )两股战战(      )     几欲先走(     )4、思考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5、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①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②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③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④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6、总结全文: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赞扬了。课堂检测: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9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三、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四、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作者是___。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堂展示:合作交流的结果和课堂检测题课后反思:109 第四单元活动课:戏曲大舞台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戏曲,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鉴赏中国戏曲; 3、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活动准备 1、调查同学们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  2、分组在课内外搜集中国戏曲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同学、老师互相交流;  3、在硬纸或蛋壳上绘制戏曲脸谱,制成小工艺品;课外试着学唱一小段戏。  活动指导  1、戏曲的视听材料配以照片、实物等辅助教具,让学生对戏曲有直观的了解。  2、简单介绍所观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目内容、欣赏要点。  3、组织学生演出简单的戏曲片断。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给他们安排角色,指导他们表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活动过程一、漫谈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你对她有多少了解呢?你看过、听过哪些戏?你知道哪些著名演员的名字?二、我和戏曲1、展示脸谱。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大家都尝试着去做了几张脸谱,现在请你们给大家展示一下。109 (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表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2、我来一段。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各位同学都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天赋。下面我们来欣赏同学们的戏曲联唱。学生上台表演戏曲选段,表演前介绍选段名称、大致内容和演的角色。(师生鼓掌)三、戏曲赏析1、京剧:《铡美案》  2、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3、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4、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  请同学们用语言把自己听戏曲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体会到什么叫字正腔圆,什么叫气吞山河。听完了京剧,我感到痛快淋漓的爽。听完了越剧,我仿佛感觉到了春风的抚慰,特舒服。) 四、戏曲知识擂台刚才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脸谱,表演了自己喜欢的曲子。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考一考大家的戏曲知识。(记分员、记时员就位。)  (赛前各小组宣读竞赛口号,显示本小组必胜的信心,活跃现场气氛。)1、必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五题,每题十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⑴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⑵ 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⑶ 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⑷ 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⑸ 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戏曲是?(京剧)⑹ 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法、步) ⑺ 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⑻ 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⑼ 京剧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⑽ “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⑾ 越剧的发源地是哪里?(浙江嵊州)⑿ 四大徽班是指什么?(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2、连线题⑵ 越剧    严风英 ⑴ 红脸    代表猛智     京剧    袁雪芬黑脸    代表凶诈     豫剧    王彬彬绿脸    代表忠勇     黄梅戏   常香玉白脸    代表草莽英雄   锡剧    梅兰芳 ⑶ 梅派    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委婉的风格     程派    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的风格     荀派     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尚派     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  3、欣赏《林海雪原》片段,思考:⑴ 从这段表演中,可以看出杨子荣具有什么性格特征?⑵ 戏曲“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这一特点在这一段表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⑶ 你觉得这段戏曲哪些地方很美?109  动作美──舞蹈艺术 唱词美──文学艺术4、戏曲动作模仿:多媒体展示戏曲表演画面,请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前表演。   五、宣布各组最后得分情况,并授奖六、我为戏曲出一策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全班交流。) 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新课标重探究、重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七、师生同唱《唱脸谱》结束(多媒体展示《唱脸谱》flash动画)八、作业  请你以“中国戏曲”的发展为话题发表意见,300~500字,目前全国的剧团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许多演员都已另谋生路,所以,拯救传统戏曲是不是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呢?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们课后用书面语言的形式为中国戏曲的明天出谋划策,献上你的锦囊妙计。【教学反思】  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历时近四周,在为学生上这堂综合课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想,许多收获,也有许多困惑,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感受之一: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调控者。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但由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很不深入,合作学习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习困难的指导两个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学习困难的指导,是指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的监控主要体现在: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避免学生的合作学习步入误区,防止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出现冷场的局面,防止某些学生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即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感受之二:让学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109 尽管流传到现在的戏曲种类繁多,尽管流传下来的戏曲皆是精华,但作为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要远远超过戏曲,那么如何将这种距离缩短呢?我是个戏曲爱好者。在备课过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了解的戏曲常识,还查阅了各种资料,寻找吸引学生的知识点。如果仅凭自己的了解向学生讲授,这堂课肯定让学生恹恹欲睡。于是,我想到了既然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何不借助音乐、美术、脸谱、舞蹈等综合手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我收集了许多戏曲音像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激情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可惜由于我计算机技术太差,没能把它们汇集到一张光盘上,节奏上略有拖沓,显得美中不足。感受之三:综合学习课需要“全才”教师。      新教材的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活动课中,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例如关于京剧脸谱。什么脸谱象征什么性格,什么品质,什么角色,什么命运,都各有说法;关于服饰,文将穿什么,武将穿什么;关于服饰颜色,皇帝穿什么色,大臣穿什么色,百姓穿什么色,也各有讲究,就是戏曲的“四艺五法”也各有韵味。由于自己业余学过几种戏曲唱腔,在课堂上时不时唱上几句,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模仿。在课外指导时,这些能力也派上了用场。几个星期的备课浓缩在一节课中,使学生在这堂课中既了解了戏曲的有关知识我的反思: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学习目标1、2、自学指导1、走近作者茨威格,(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2、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词障碍。(1)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癫狂()吞噬()销蚀()步履()告罄()遗孀()毛骨悚然()怏怏不乐()姗姗来迟()(2)解释下列词语。毛骨悚然:怏怏不乐:吞噬:语无伦次:羸弱:告罄:3、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并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9 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2、斯科特一行南极之旅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4、斯科特一行探险意义何在?5、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做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悲壮的一幕?6、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109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堂展示展示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课后反思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4、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自学指导一、新课导入1.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2.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3.词语积累乙醚(mí)虫豸(zhì)硌(gè)犁铧(lí)(huá)109 脐带(qí)真谛(dì)噎(yè)筛糠(shāi)(kāng)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芸芸众生)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筛糠)二、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2.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3.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4.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5.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6.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7.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109 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课堂展示:自学指导二的内容。课外积累:让我们从下面的名言中汲取心灵的力量。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法】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契诃夫【俄】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险恶的风涛。 ——罗兰【中】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海明威【美】课后反思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2、在熏陶感染中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合作探究一、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并思考。)1、你认为心理描写最成功的句子是?①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鹰爪……(被陷沙漠的痛苦,无奈与茫然)②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③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感到痛苦。(濒临死亡的平静)2、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①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这与农民盼望春天来临一样,有春种才有秋收。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能到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②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海风了。我从事的是危险的工作,经常面对的是失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但我无怨无悔,只要我奋斗过,也死得其所,死而无憾。3、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是?①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还不是很不幸。(虽死面对死亡,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可见是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②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永不放弃,孜孜以求事业的精神)③109 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了,没有追求了,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生活。)二、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三、拓展延伸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2、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遇到困难要继续前进,而不是畏缩退让。#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冒险要有价值。3、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4.收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109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5.依照下列句子仿写。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四、课堂小结: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要记住: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课堂展示:合作交流的结果和拓展延伸课后反思22、在沙漠中心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乙醚(  )   虫豸(  )    硌(  )   犁铧(  )(  )脐带(  )   真谛(  )    噎(  )   筛糠(  )(  )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1)指死亡的期限。(        )(2)虫子。泛指虫类小动物。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3.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国家)作家                (人名),其代表作有             、             、             等。4.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         问题,         问题,      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         、       的精神品质。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      ,              ”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课内阅读】                          109 (一)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可如今风越刮越猛。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我躺下,又站起来。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二)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干的是人的工作,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我不抱怨。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我力图找到我的同类,我忘了他们住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这才是活着的人的忧虑。我不能不认为它比在晚上找一家音乐厅要重要得多。     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当他们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109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6.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7依照下列句子仿写。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8.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做希望”的理解。9.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10.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22课检测题答案1.mí  zhì  gè  lí huá  qí  dì  yè  shāi kāng2.(1)大限  (2)虫豸   (3)芸芸众生      (4)筛糠3.《人类的大地》  法  圣埃克絮佩里  《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4.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寒冷  疲倦  缺水  坚强   勇敢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内阅读1.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2.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3.无处可逃4.“哆嗦得受不了了”“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感到自己要冻死了”109 “再也没有力气了”“屠刀就在我头上!”5.(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分析: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6.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7.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8.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9.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10.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自学指导:1、了解作品背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2、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109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合作探究: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提示: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5、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课堂展示:109 1、朗读课文2、概述突击主峰的经过3、合作探究结果教(学)后反思:24、真正的英雄【里根】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3、培养探索精神自学指导背景资料: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1、给加点字注音哀悼(dào )    锲而不舍(qiè )    勋章(xūn )    锤炼( chuí)阴霾(mái )   孜孜不倦(zī )     凝聚(níng )战栗(lì  )   拓荒(tuò  )      弥补( mí )     2、词语积累109 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建树:建立(功绩)。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锤炼:磨练。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勤勉,不知道疲倦。合作探究 1、课文结构梳理:一、(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二、(5-13)追忆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三、(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2、课文前后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1)  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2)  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3、演讲词的主题是什么?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4、课外拓展:请用“我认为……的人是英雄,例如……”这样的句式,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课堂展示:合作探究内容课后反思: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学习目标1.学习《夸父逐日》,会辨析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能正确翻译理解课文。2.反复朗读,提高自学文言文能力。3.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意义。学习指导1.了解什么是神话2.《山海经》共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109 3.翻译课文,以直译为主,对号入座,字字落实,能换则换,省略部分能补则补。例如:(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4.理解词语:逐走欲河大泽邓林5.创造性阅读: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情节波澜曲折。选取你最喜欢的画面,创造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合作探究1.夸父是什么样的人,他竟有如此伟力?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自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行为?消极方面:积极方面:.3.总结夸父精神:课堂展示翻译课文、背诵课文课后反思25.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指导导入: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等)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听老师范读课文、正音,听准字音、节奏。109 3、自由朗读课文。(师补充说明: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4、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5、指导“不周山”释义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6、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合作探究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并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张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共工怒不可遏时的情态,丰富人物形象。(提示:从外貌特点、发怒时的动作、发怒时的细节如眉头、目光等方面进行刻画。)4、朗读两篇短文,交流归纳夸父和公工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英雄、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为民造福总结:109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课堂展示翻译、背诵、默写课文。课后反思:第五单元活动课: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探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掌握一定的探险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2、通过“探险家的故事”“探险辩论”“探险招聘”等口语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表现的精神。3、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探险活动之我见”为话题,多角度地畅写探险,认识探险,寻找探险的乐趣,培养探险精神,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活动过程:109 一、创设情景,设场导入主持人: 从古到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上天入地,走南闯北,打开了自然界一扇扇紧闭的门窗,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许多秘密。这些探险家中,外国的有哥伦布、麦哲伦、斯文赫定、南森、阿蒙森、斯科特等,中国的有张骞、郑和、徐霞客、尧茂书、余纯顺等。他们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透过探险家们的故事来漫话探险。二、探险故事,你说我说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探险故事,知道很多探险家乐于进取,乐于挑战自然和自我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畅开心怀说探险,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评委打分〕☆余纯顺徒步走中国(郑石平)6月中旬,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走了整整8年的徒步探险家余纯顺,在穿越素有“死亡地带”之称的罗布泊时,突发急病而死,噩耗传出,使得无数关心、钦佩他的人们扼腕长叹。☆漂流长江第一人(郭正刚)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嘿哟、嘿哟嘿哟,嘿;嘿哟、嘿哟嘿哟,嘿……”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镇定自若地驾驭着橡皮船,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弗朗西斯•德雷克(约1543年~1596年)是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英国海员。1577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委派他进行一次经由南美洲抵达南太平洋的航行。于是他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然后横渡大西洋,于1578年春到达巴西。接着他沿南美洲海岸南下。德雷克终于发现了将火地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和南极洲隔开的航道。现在这条航道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约翰•汉宁•斯皮克(1827年~1864年)是一名英国陆军军官,曾在印度服役。1857年,他和理查德•伯顿(1821年~1890年)一起去寻找被“白尼罗河”的尼罗河西支的源头。☆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约1475年~1519年)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探测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之后,接着便是征服那片土地和移民定居。属早期的西班牙定居者。1511年,他第一次横越了大西洋。三、探险知识,小组竞赛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在野外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有时还会陷入不堪的境地,这时,我们可就要用上一些探险自救的知识,那么你会野外求救吗?你会辨别方向吗?你会看云识天气吗?下面让我们进入探险知识,小组竞赛活动中,让我们进一步掌握必备的探险知识。(题目附后)〔评委打分〕四、探险辩论,认识探险主持人:有人说,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有人说,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人去探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作贡献;有人说,探险就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搞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就更不值得了。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探险的?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探险。下面我们有请正方代表……坐在左边109 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代表……坐在右边我们的辩题是:正方:探险利大于弊(推崇探险) 反方:探险弊大于利 (反对探险)辩论的程序是:双方主辩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双方主辩总结观点主持人小结:探险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屈原曾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从参天大树的雨林地带走进摩天大楼的商业时代,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开拓创新的探险精神。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奋斗的信心。五、探险招聘,学会生存主持人: 我们通过讲故事,辩是非,对探险这项挑战自我、与自然对话的活动越来越神往,可探险除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外,同时还必须要有必备的探险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这不,学校准备在今年暑期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现招聘志愿者前往挑战。挑战的地方有荒岛、荒山、荒漠、荒原等。到时候只许带极少量的食品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怎么样,何不让我们去试一下?现在,请你挑选其中一种险地挑战,先模拟说服自己的家人(解决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挑战的问题),然后积极报名,参加招聘小组的模拟面试。(探险前你将作哪些准备,打算如何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探险时如何应对。)评委:根据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评出“最佳挑战者”。2、拓展延伸:①请以你“探险活动之我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可写自己的一次探险经历,如《我的一次历险经历》、《小岛历险记》;可写对某探险家的评价,如《小议郑和下西洋》、《斯科特一行值不值》;也可写对人类探险活动是非功过的评述,如《探险的功过》、《推崇(反对)探险》等。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野外生存技巧》小册子。活动反思:26、猫【郑振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的方法。自学指导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109 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2、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3、用一句话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4、朗读课文,画出文中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5、按照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完成下列句子。读,我看到了一只的猫。合作交流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3到13)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三部分(14到34)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3、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①.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109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4、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讨论后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课堂展示:1、课文朗读(自选段落)。2、自学指导3、4、5.3、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26、猫【郑振铎】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的方法。2、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定焦第三只猫109 1.默读第15、16段。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2.学生自由诵读第17—29段。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3.学生齐读第30—34段。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精读课文,品味体验情感4.找出自己认为作者情感浓厚的句子,体会“我”的情感。按照理解填充句子:“读,我体味到”5.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6.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109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7、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师小结: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联系生活,诗意表达以“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为题,谈谈能否从中受到某种生活的启示,口头作文。课堂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27、斑羚飞渡【沈石溪】学习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⑵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⑶学习老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自学指导:1、简单概括课文思路109 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文章首先交待“飞渡”的原因:七八十只斑羚被猎人逼到了伤心崖,然后描写老斑羚舍生忘死,拯救危亡。接着详写了老斑羚们用自己身躯托起年轻斑羚生命的壮举。结尾抒发了对老斑羚的壮举引发的感慨。2、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对峙()逞()能湛()蓝缥()渺斑斓()甜腻()娴()熟迥()然不同参差不齐:略胜一筹:眼花缭乱:秩序井然:⒊指出本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详细:七八十只斑羚,三四十对飞渡,并详写其中一对。略写:其他。合作探究:1、故事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歌颂了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2、文中多次出现对彩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课文三次写彩虹,第五自然段“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在关键时刻,彩虹启示斑羚群的飞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十一自然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驾设起来的桥。”烘托飞渡的壮美气势,弧形的彩虹与飞渡的弧线恰好相近,斑羚飞渡的气势,犹如彩虹一般壮美;第十六自然段“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情景交融,意味深长,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3、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陷入绝境的斑羚群如何表现?文章开头写“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从“逼”字可看出斑羚群陷入险境;文章第二段中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险峻的山势,从两山相距“6米”,而斑羚最多只能跳5米远,可见斑羚群已无路可逃了。4、从关键语句分析镰刀头羊的形象镰刀头羊具有沉着镇定的坚强品格、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有着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较高的威信,它体现了身为头羊的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是一个为种群的生存而勇于献身的领袖形象。5、细读最后一段,谈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给你怎样的启示?“斑羚飞渡”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如:①109 当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牺牲个人利益,发扬团队精神维护集体的利益。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生存。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更是如此。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当今世界立足的重要因素之一。②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常常是无法预料的,灾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当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灾难和厄运时,是消极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斑羚飞渡”给了我们正确答案。既然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和避免的,那就应该坚定信心,勇敢面对。人可以被消灭,但心是不可以被战胜的。当我们面对人生的灾难和厄运时,应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出摆脱困境的最佳方案,本能地创造出平凡的奇迹,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课堂展示:1、轮读课文2、合作探究结果教(学)后反思:27、斑羚飞渡检测题一、基础训练1.下面字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眼花潦乱(看不真切) 苍穹(qóng)B.迥然不同(完全不同) 对峙(shì)C.秩序井然(秩序整齐有序) 娴熟(xián)D.一尘不染(十分干净) 湛蓝(kàn)2.填空。109 (1)半大的斑羚_____到悬崖边缘,纵身一,朝山涧对面______去。(2)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秩序井然,快速飞渡。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对峙( )逞能( )湛蓝( )苍亨( )娴熟( )甜腻( )斑斓( )炫目( )4.选出下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A.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B.斑斓:色彩鲜艳。  一尘不染:比喻好的境地。C.娴熟:熟练。  参差不齐:参加会议人不齐。D.苍穹:天空。  眼花缭乱:眼睛昏花不明。5.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对峙 键壮 坠落 恃才放旷B.苍穹 漂渺 山涧 娴熟C.飞度 竟然 辉煌 眼花缭乱D.逞能 甜腻 迥远 垫脚石6.修改病句。(1)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经常向我们介绍小说新作。(2)我们看见火车、轮船在水上,陆上行驶着。(3)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4)故宫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二、能力提高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课文,分析文章以描写、叙述为主,穿插议论的写作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对“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巧合,暗示斑羚群有救了。B.作者把彩虹比做天桥,为下文写斑羚群的飞渡作铺垫。C.作者用天桥对彩虹作夸张的描述。D.作者用“彩虹”和“天桥”暗示伤心崖上的悲壮一幕。三、阅读理解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泼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109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1.选段中第一句,为什么要说那一座用生命搭建起来的桥与彩虹平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一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之中。”很感人,试作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第一段中“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什么?这说明了斑羚什么样的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选段中也有许多好句子,请选出一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一、1.C 2.(1)跑 跃 跳(2)拥挤 争夺3.略4.A5.D6.略二、【能力提高】1.第一部分(1)写一群斑羚被猎队逼到夏洛山的伤心崖上陷入绝境;第二部分(2-12)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成功的全过程;第三部分(13)由老斑羚的自我牺牲引发的联想。2.如在斑羚陷入绝境,斑羚群又骚动起来时天空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像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这是环境描写,斑羚的求生自救因此得到启发。再如第九自然段写一只老斑羚与一只半大斑羚成功的试跳,是一个完整的细节描写。结尾第13自然段的议论,深化了主题,适当的议论,点到为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3.B三1.可以烘托飞渡的气势和壮美,弧形的彩虹与飞渡的弧线恰好相近,斑羚飞渡的悲壮美,有如彩虹一般美丽。2.这样写是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美,它的生命“消失在一片灿烂中”。3.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整体精神、种族精神,老年斑羚为保护年轻一代甘愿粉身碎骨,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把生的希望给年幼的,把死留给自己。4.略28.华南虎【牛汉】教师寄语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诗歌结构。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理解华南虎象征意义。学习指导109 1、默读课文,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铰()掉栅()栏胆怯()咆哮()()不jī(羁)掠()过劝yòu(诱)抽chù(搐)沟hè(壑)斑lán(斓)2、朗读课文,用恰当的词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文字内容。a.(你)是屈辱的心灵在痛苦地颤抖吗?(抽搐)b.恍惚之中听见一声声音大得惊人的咆哮(石破天惊)c.有一个不受束缚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不羁)d.我挤在声音零乱细碎的人群中(叽叽喳喳)3.《华南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本诗作于十年动乱的特殊年代,作者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借虎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队部羁灵魂的颂扬。理解探究4、朗读课文回答: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华南虎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有关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的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5、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浅层意义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义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6、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观众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诱惑”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卑微的他们即便是面对华南虎的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所以说他们“可怜”;无聊的他们竟会应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所以说他们“好笑”7、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合作交流8、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真正点明了华南虎的象征意义,诗人借虎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本题答案可以以学生的见解,不必强求一致。9、学习这首诗,华南虎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提示: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内精读你的健壮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109 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还是由于悲愤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断的)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样耀眼刺目!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10、第一节诗句内容可用第二节诗句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这就是老虎具有不羁的灵魂。11、“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中“浓浓”一词能否省略?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个词突出了老虎受伤害的严重程度。12、华南虎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13、诗中划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的灵魂顶礼膜拜,也体现了我屈辱灵魂的觉醒。提示:首先选择写作对象,然后仔细观察其特征,要注意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属于表现手法,与构思相关面不知是语言加工工具。最后要点明象征意义。拓展迁移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通过华南虎这一具体形象蕴含着诗人维护尊严、向往自由、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思想感情。请选择一种你熟悉的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这一深刻的主题。课堂展示学习指导、交流探究中问题课后反思29、马【布封】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积累优美的语句。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的马的特性,揣摩作者对两种不同状态下对马的不同情感。3、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109 。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人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给加点字注音。 项鬣(liè)   阔绰(chuò)   观瞻(zhān) 辔头(pèi) 疮痍(chuāngyí)相觑(qù)   呵斥(chì)   犷野(guǎng)  鞍辔(ānpèi)    羁绊(jī)   锦毡(zhān)   妍丽(yán)遒劲(qiújìng)剽悍(piāohàn)一撮毛(zuǒ) 庇荫(bìyìn)窥伺(kuīsì) 3、解释词语。 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的前往。剽悍:勇猛、强健。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窥伺:暗中观察情况。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疮痍:创伤。遒劲:雄健有力。益,更加。彰,明显。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互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4、整体感悟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人类驯养的马,第三、四、五段写的是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合作探究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总结:驯养的马:勇毅,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从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野生的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即充沛经历和高贵的精神,天性绝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忌妒”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2、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109 作者同情家马,由衷欣赏赞美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对比。对比描写的运用,使文章更形象、生动。将家马和野马对比,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自由天性的赞赏和向往。将马与其他动物比较,突出了其种族优势和对马的喜爱之情。4.“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理由。如:同意,人类把马当做劳役的工具,训练成恶性的奴隶。当做人类的玩物。而马却舍己从人,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无保留地奉献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同意与否都可以,只要理由充分即可)5、假如有一天野马和家马碰面了,你认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话?想象一下,把它们的对话写出来。课堂展示1、自选段落朗读。2、自学指导和合作探究课后反思:30、狼【蒲松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语句的含义。自学指导1,找出关于狼的成语和俗语,以便加强对狼性情的把握。109 2,蒲松龄,字,一字,号,朝山东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是,“志异”是记载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认清字形。缀窘苫蔽弛眈瞑隧尻黠4,理解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止有剩骨缀行甚远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一狼得骨止弛担持刀一狼径去狼亦黠矣5,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合作探究:1,分析小说的情节。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课堂展示:1、学习指导4、5。2、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30、狼【蒲松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根据屠户心理活动及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由狼得动作神态,总结狼的特点。3,本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合作探究: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109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3,狼的表现:(用课文原文回答)a两狼的计谋:b前狼假寐的姿势:c前狼假寐的神态:d前狼假寐的目的:e后狼径去的目的:f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4,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5、课外拓展:请结合幻灯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中的“其”字各指代什么?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屠乃奔倚其下。()课堂展示:1、合作探究的结果。2、课堂检测题。课后反思:第六单元活动课:马的世界活动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109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活动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一、组织指导 几天来,我们走进了“马”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世界,查马、观马、说马、谈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今天,让我们在“马的世界”里,了解马的文字、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下面请同学们分四大组,每组派出代表交流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得失。 二、开展活动 1.见字见马——汉语汉字中的马。 (1)组长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 (2)用比赛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①展示“马”字书法; ②比赛查字典——“马”为偏旁的字; ③抢答(可接龙。)“马”字成语; ④背诵“马”的俗语。 (用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马”字的演变特点,了解马与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的密切关系。) 2.历史与马——历史传说中的马。 (1)组长传递“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探究体验。 (2)用故事会的形式讲述马的历史传说。 ①讲故事; ②演小品。 3)穿插讨论。 ①讨论题及相关要求: 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提示:应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无需借用“马力”;人类对动物态度的重新思考和根本转变。)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②围绕话题,展开辩论。 注意:有礼有节,以理服人;言之成理,重在参与。 3.马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马。 (1)组长介绍课题创作过程。 109 (2)学生们拿着作品向同学展示。 (3)选择两个优秀作品,请作者作重点介绍。 (灵巧的双手,再现了马的英姿,马在我们手中生辉。通过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素养和创造能力。) 4.说马赞马——文学作品中的马。 (1)组长组织诗文朗诵,主题是关爱动物、和睦共处。 (2)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诵,要投人情感。 5.作文指导—一与马共舞。 (1)选择两类作文中的一类写作文。 第一类: 改写故事——凭借已有的历史故事改写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适当想像,投入自己的情感,对故事主题结构进行改造。 第二类: 谈谈感想——侧重于谈这次活动的感想,以议论为主。 (2)出示评改要求,自评作文。 (3)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交流赏析。 三、活动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平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吧。活动反思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