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31 KB
  • 2022-04-29 14:05:06 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pdf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绪论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统一。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2.略3.略4.答:(仅供参考)当代教育观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应试教育所替代。因此很多教育理念难以贯彻实施。比如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如果先上必修最后再深入到选修会使学生不是很吃力的情况下学好,但是与传统教学中选修和必修一起上的模式相比,考试成绩一开始会差一些,所以很多老师依然选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5.答:(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出彩”之处,并确定它是否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其次,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自身的“特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让“特色”接受实践的检验。再次,应根据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加以改进。最后,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独特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将自己的“特色”提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逐渐形成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可以推行的经验模式。6.略三、附加说明了解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及著作。第一章教育的概念一、名词解释1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广义和狭义)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意义:①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性将教育活动同动物活动区分开来;其次,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处于中介地位,一方面,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趋势,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着眼于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更新人的现实生活。2.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相互作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的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3.答:4.答:①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方向发展。5.略6.略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人的发展、个体发展(狭义)、遗传、环境二、复习思考题1.答:规律: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2 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教育要求:①未完成性说明儿童未成熟性、可塑性,教育要努力促进儿童发展、成熟,开发其潜能。②能动性说明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要求教育培养儿童的主体性、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引导儿童自主地学习。③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整体性要求教育要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2.答:人的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这充分说明了人的需要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的发展,一般是自在、自发而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这种发展极其缓慢而有限,常常是停滞不前的,往往不能使人的潜能获得有目的、有要求和有效的展现。因此需要有一种有意识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教育做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的潜在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自发的发展过程,以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3.答: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没有环境影响,生物人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展。从小离开人类社会,依靠动物、与动物为伍成长的儿童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被别人实行了“环境制夺”,也同样失去了人的社会发展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当然,给定的环境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涵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生活,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进而还能够有医师地选择、利用环境的条件与资源来为年轻一代或则更好的发展服务。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4.答:(仅供参考,请联系上题观点来作答)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墨”正式所谓的外因,决定会不会变黑更在于自身。所以近墨未必黑。就自己的经历而言,所上的初中属于市里比较偏差的,特别是所在的班级学习风气不是很好,纪律不够严明,两级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但好学生并未受到这些外在条件的影响,3 依然明确知道自身的追求,认真学习。所以在这样一个不太好的氛围里,尽管年级里成绩最不好,最爱捣乱的学生在这个班级里,可同样年级里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也在这里。如果近墨者黑,那么这些成天在学习风气较差,身边坐着不爱学习的同桌的这些年级的佼佼者,岂不是也会沦落?可事实正相反,他们依然成绩名列前茅,品行良好。自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但绝不是决定性影响。一个拥有坚韧性格良好品质的人,时刻都会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真正的优秀者不在于他在顺境和良好的条件下,在众人面前有何优异的表现,而在于他即使在逆境在不好的氛围中依然能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独自一人时也可谨记原则,此谓“慎独”。一个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的人还不够成熟不够坚定。所以,我认为近墨者未必会黑,会不会变黑最终在于自己的内心。5.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涉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改变了人在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结果,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引导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②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③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6.答:(仅供参考,可联系环境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来作答,也可以根据后面第十章所说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来作答)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也要看到,人对给定的环境的选择性。环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有的人却在顺境中虚度光阴。同样的环境对有些人是障碍和限制,而对另一些人则是发展的可能。所以多样的环境能给人以更多的选择。材料中李老师说,“这让本该应该成为‘合力’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变成了‘分力’。不利于孩子成长“是片面的,因为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也给了小孩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环境、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进而还能有意识地选择、利用环境的条件与资源为年轻一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服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年轻一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服务。他们之间之所以产生分歧,我认为学校的教育制度的一定程度的僵化是起因,而对于学校教育的僵化,部分家长的思想就比较激进,力倡民主和个性。所以双方就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抢”孩子,这样的确对年轻一代的发展不利。两者最好互相中和一下。但就目前来看,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4 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以及人口、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具体表现在:①教育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一方面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及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也就是分析研究教育时,两者要相辅相成,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不能以它为重而排他,同样不能否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不能夸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绝不从单一方面去分析研究教育,这样就不能正确理解教育,是其产生错误。2.答:(仅供参考)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使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的。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要使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的价值观、规范与习俗。这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就是政治化。所以在任何一级政府教育都不会是超越政治以外的活动。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需之才。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3.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评价:(仅供参考)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涉及的范围领域广泛,并且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联系密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同时也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的进步要求充分认识与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条件:(仅供参考)①教育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接受社会实践技能的机会,以便于使人们更好的投入到社5 会生产中;②教育要加强实现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并且与社会经济、政治保持紧密的联系,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也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前沿的市场信息,是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③教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要担负起为祖国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不仅从知识和技能方面育人,也要加强德育,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赢;④教育要及时变革政策,要因时因地而异。积极采用创新型的教育体制,利用好丰富的现代技术,使教育能够更具灵活性,从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市场需求;⑤教育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出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4.答:(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战线其指挥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2)评价:①对个人来说,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社会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庭的幸福,或实现更为崇高的目标与理想;对社会来说,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激励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选贤任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各系统、单位、层次的人才结构,使其得到改进、优化,以改善其效率、水平,提高其整体功能,从而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流培养人,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社会流动条件,以冲决社会的保守与封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提高服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效能中,使教育自身得到发展,并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得到改善。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当代意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不仅在很大限度上引导着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变化。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使社会成员的职业岗位与社会地位从决定于政治权力、物质财富,逐步转移到决定于个人的素质,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在当代,教育能否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生死攸关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力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3)(仅供参考)①我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众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教育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一道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因其自身的特点,它可提升人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水平,能够把人从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变,提升个人劳动力水平和劳动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达到个人想要改变自己受苦受累的命运,但是教育并不是万能的。②毫无疑问,这个社会物质方面的需求是比不可少的,但是个人如果把教育看成万能的,依仗教育的功能去获得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当今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由于某些原因,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全国各地的择校,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还是层出不绝,教育是很重要,但教育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民运和事业的唯一因素。6 ③诚然,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进步因素,通过教育的感化和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人类文明的探知,个人的整体素质会大大的上升,而个人素质的上升又会促进社会整体的素质的提升,由此,社会的和谐度会进一步的提升,有些问题就能很轻松的解决,社会就会比较稳定,个人的生活也就会越好。但我们并不能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素质就高,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差异也当然是会有的。④如今社会的两级分化和社会财富贫富差距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教育的不公平是相关的。众所周知,现在教育的经费支出是一笔很大的资金,拥有更多金钱和财富的人会比穷人拥有更大的选择受何种教育的权利,而往往受过教育的水平的程度越高,那他将知识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也越强,而他也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说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会有一些人利用知识和教育进行不公平的再生产加工和财产的分配,加大社会两极分化。(4)(仅供参考)①归根结底,社会的发展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教育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那么教育的主体当然就是人,人是社会的主体了。除此之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意味着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社会成员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关乎发展权力和生存方式的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一种关乎自我实现的教育资源的获得和利用的问题。这些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反映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相比,两者是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促进了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围绕人为主体进行教育活动,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育社会流动功能更好地实现的重要手段。5.答:(仅供参考)教育通过传授生产经验、科学知识,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不断推动更高效能、更为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的采用与推广;教育还通过自身的结构优化,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有助于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所以教育是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虽然国家要求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说明部分国家官员忽视了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社会上将教育产业化、功利化的主张,说明了他们仅仅把教育看做人力资源,忽视了其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流动等功能。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6.答:(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①教育的基础性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人建设。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越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越快,越好。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基础在教育。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为了开发我国的人口资源,是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优先发展教育不能不是一个必然的战略性举措。②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又面对只是社会时代的来临。在当今世界,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第一力量。这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于知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教育来传播最新知识技术,培养创新性人才。③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教育使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7 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①持续加大教育投入;②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③促进教育公平;④提高教育质量。7.答:(1)教育关涉懂啊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实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可以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对他一生的前途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教育部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2)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②是否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③是否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3)列举若干所见教育不公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①城乡师资、硬件水平差距现象1在英语作为三大主课之一的现在,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英语考试中存在着听力考试,在大多数乡镇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老师讲课带有很重的方音,致使学生在学习英语音标的时候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学生在听力考试中无法正确做出判断,在这一块就落下城区学生很多,有失公平。②每年的中考时间各地区虽有所不同,但大多集中于六月中旬,而此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异常。城区中考考点考场内部多设有空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舒适的考试环境,而乡镇考试考点内一般只设有风扇,有的地方甚至连风扇都没有,条件相较之下就差了很多,同等重要的考试环境却是差了很多,有失公平。(4)解决方法:①确保优秀师资有一定比例或者说是几率在城乡任职。②政策上也可以有一定导向,鼓励优秀师资前往乡镇任职。③在资金投入上也要确保一定的城乡平衡7.答:(仅供参考)我认为学校招生的名额分配问题仅是简单根据人口比例实施配额是不科学的,思考题中无论是按各地区人口比例分配还是偏重于学校所在地的划分方式都有“一刀切”的嫌疑,并不能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这种讨论其实是把受教育机会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夸大了,想要寄希望于受教育机会公平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差异的矛盾。首先我认为结果上的绝对公平是理想状态,可以作为目标但是事实上几乎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各地区发展必然有各种差异性,优势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必然存在的。在我看来,受教育公平能够做到的只能是相对机会公平,就是说让有相对应能力并且有意愿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机会继续接受相对应水平的高等教育。而其中最关键的也是目前无法替代的标准,也就是每个人的高考分数,却因为每个省的卷子差异没有办法直接拿来作为对比的情况下,事实上无论怎么做也不可能真正得到绝对公平的分配。所以我认为招生的名额如何决定还是应该取决于每个学校的定位,所以无论是北大的观点还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校长的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办学机构和求学者之间应该是双向选择,我认为这也是教育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受教育机会公平虽然影响社会公平,但是它不能指望教育公平可以解决社会的公平问题,因为学校也许可以选择偏重培养人才的地区,但是假设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自由流动而不是定向分配的话,就算相对落后的地区有更多的人受到了培养而提高了人才的数量,也完全可能因为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再回到原来的家乡而是选择向发达地区移动,那么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仍然是一种不公平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怎么分配高考的招生名额也无法影响的。8 9.略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广义和狭义)二、复习思考题1.答:“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这两种教育目的是统一的:追求并实现教育的普遍目的,必须以教育过程中一系列的具体目的实现为基础,而教育过程中具体目的的选择与实施,又要受到普遍教育目的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引导人们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然的教育目的”使两种形态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价值”上也在“事实”上统一起来,既关注社会理想的实现,又兼顾人们的现实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目的的作用。2.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光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3.答: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我们制订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今天,为我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②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4.答: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分别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作价值。前者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一切教育活动或教育内容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这一理想目标而确立的,因此,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理想的价值。用这种观点去考察历史,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或个人主义的教育传统,的是以追求教育的理想价值为目标的。后者则是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特别强调教育所培养的人要合乎一定社会或阶层的需要,教育价值的大小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素的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5.答: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主要有以下观点社会本位而论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9 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来设计。主要有以下观点正是通过这两者之争,人们了解到:“个人本位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提出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这些方面都有其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遍地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及其错误的。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无疑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只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完全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石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片面思维方式。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教育既要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地向前发展的。正确认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才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6.答:(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①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③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是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7.答: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自己结合书本上的论述来扩展一下)8.略第五章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教育制度、终身教育、学制二、复习思考题1.答: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的教育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所以说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是因为:①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周期和陈旧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每个人从学校毕业后,在劳动中如果不经常更新知识,就不能适应技术革新的需要;②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劳动者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上述显示了现代社会若干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显示了现代学校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10 如何促进我国终身教育制度的发展:(仅供参考)①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②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③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④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2.答: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为: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分支型学制。(加以说明)3.答:(1)趋势:①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②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点的变化。(请举例说明)(2)我国学制改革: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我国近年来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但要结合过情,适度发展。②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为适应青少年的升学就业的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④大量发展高等教育.近数十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日益开放和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也出现了这种趋势。4.答:(仅供参考)①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区“普九”欠账大;②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③教育改革力度不够,新课程改革推进困难;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⑤教育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等等第六章课程一、名词解释课程: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二、复习思考题1.略2.答: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①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②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11 3.略4.答:(仅供参考)不同教师文化下教师与课程的不同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有不同的期许,教师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教师文化。不同的教师文化下教师和课程有不同的关系。在圣贤文化时期,教师即圣贤,是文化的开创者,是课程的制定者。所谓“圣人出,教民而化之”。在官僚文化和公仆文化中,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传”、“授”、“解”,而不是“创”,教师都是课程的盲目执行者和消费者。五、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它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关价值取向问题,二是有关课程要素的组织问题。课程设计随教育观、课程观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课程设计主体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课程的各个要素会给以不同的组织,因而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形式。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么由谁来设计课程、怎样设计课程,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问题。理想地说:课程设计主体是课程决策者、课程理论家、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增长的客观趋势和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具有适当水准、适当内容和结构优化的课程。在课程设计发展的历程中,可以说,在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师接触学生机会最多,了解学生最深,他们知道何种课程能够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也只有他们清楚何种学生需要何种策略,学生才能得到最大发展。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师将课程开发的设想与计划转化为实践、取得具体课程成果的过程。通过教师这一中介将课程中所包含的价值观、课程目标、意义传输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与课程这一文本的对话而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教师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人,在学生的发展中,课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将课程设计者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思想时,教师才能把这一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然而只有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才能把这一思想体会得淋漓尽致,也才能用最适当的方法把课程所内蕴的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5.答:课程设计会要求老师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6.答:(仅供参考)①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②要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求的新型教师队伍③要建构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④要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⑤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第七章教学(上)一、名词解释教学、基础知识、传授/接受教学(接受学习)、问题/探究教学(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二、复习思考题12 1.答:(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而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2)教学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是为了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教育工作,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工作。(3)(仅供参考)单纯的知识教学从生活和劳动中分化出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总是有一种与生活脱节或割裂的危险,永久的社会利益很可能会被忽视。鉴于几个世纪以来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迅猛发展,这种危险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应当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得的知识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运用、检验、充实与提高,使教学追求的目的与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反响、彰显与验证,在二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学生获得更为全面而切实的教育和发展。2.略3.(1)(参照下表作答)(2)赫尔巴特的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教,对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提现了教学过程的一些规律,便于教师编制教案,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交往与反思,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探索,交往,反思运用只是的过程中,改组和改造自我的经验,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能力,促进个人的社会化。4.答:(1)我国新时期教育过程的争论有:认识说,发展说,交往说,价值说,多质说。(2)这场争鸣的意义:这场论争的矛头直指教学过程认识说或特殊认识说,企图取而代之或加以修正。故这次争论的问题涉及教学过程是多质的还是单一性质的过程问题?若是多质的其中是否有一种质是主要的?说到底,核心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性质或本质究竟是什13 么的问题。但其焦点仍在于:把教学过程概括为认识过程与对这种概括的简单化之间的分歧。论争中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有新意的见解,出现了不同认识理论的尖锐分歧,活跃了思想,推动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3)这样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才是科学的: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5.答:(1)接受教学:优点:接受教学注重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感受,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眼睛周密的思考力,简洁有效的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获得相应的发展。缺点:由于它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就会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作用;常因缺乏教学民主,不善于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也往往易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学的艰苦,死板;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课堂活动的少,做得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注重面向集体也常忽视个别指导,不易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是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较好的发展。(2)发现教学:优点: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来发现,建构新知,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艰难困苦,体验获取和建构新知的乐趣和严格要求,尝到克服困难和达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不仅是他们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具体,实用,牢固,形成的能力更切实有效,而且是他们注重掌握,改进研究的方法,有意识地养成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缺点:发现学习工作量大,费时过多,而学生获得的知识量相对较少,亦不够系统;若探究过多,便有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及任务的完成,要在短时间人迅捷的掌握大量系统知识则更不现实;而且探究教学的要求较高,若无较高水平的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缺乏充足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配合,则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难以充分发挥,就容易是探究走向自发和盲目,影响探究的方向,深度和教学的质量。(3)关系:在教学上,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其对立的一面,推动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教学理论的演进;其互补的一面,则有助于教学整体任务全面和高质量的完成。在教学上,我们要扬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若期望学生便捷的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则应以接受学习为主;若期望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并使学生的智能,品德与情操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便要采用探究学习才能奏效。我们只能按照教学任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选用,以便两种教学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出其整体功能,使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全面的提高。6.答:(1)学生的智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与行动的内化,是在这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2)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离开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但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只有生动活泼地理解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3)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14 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7.答:(1)不是任何知识教育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因为有的学生虽然领悟了某个思想观点或掌握了某些道德规范,却停留在认识上,不能用来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2)在教育中传授的知识要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还让他们感受到它的巨大意义或深远后果,引起他们思想情感深处的共鸣、惊讶、敬慕或震撼,形成自己的强烈的爱憎感、荣辱感,在态度和价值追求上发生积极的变化,然后逐渐变为自觉的、坚持不懈的践行。8.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除积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仅供参考)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挑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与学生搞好关系非常重要,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交流,敢于无顾虑地质疑,积极地接受我们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变,偶尔可以和学生开个小玩笑。④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⑤紧密联系生活,在学习的时候,多带学生观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第八章教学(中)一、名词解释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展性原则、教学方法二、复习思考题1.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情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①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一节课是否运用直观,采用或制作什么样的直观教具与多媒体课件,在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进行演示或播放都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决定;②不能把直观当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不是直观得越多越好不管教学是否需要,一味追求直观和多媒体的生动形象,必然导致只管过多或直观不当,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而且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探究能力的发展;③运用直观,特别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道不完的好处你,但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它定型化、固定化,不能因学生的不同而变化;④总之不能为直观而直观,盲目的追求形象与形式。2.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15 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以下仅供参考)因为启发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习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所以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原则;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固然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掘和依靠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实验教学、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既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使启发性原则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3.略4.答:(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的特性是①目的性。教学产生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或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之一,是为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②双边性。教学是由教和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而教学方法也具有双边性。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二者只有在共同的目的指引下,默默配合、相互作用,才能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若缺少了一方,或有一方未能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其积极性被对方的作用压抑了,那么势必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保障,也在于教学方法关涉与体系就是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文化科学知识,获得相应发展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方式极其灵活多样,在不同方式的活动中,实施所处的地位、构成的关系及其积极性发挥的状况也大不一样,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亦相差悬殊。(2)(仅供参考)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进,是因为在教学中教育方法格外的重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5.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它具有目的性、双边性。①狭义的教学方式是指构成教学纷纷运用的细节或形式,他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②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和设施。它只能配合教师的讲解,起范与演示的作用,不能替代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可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地完成。③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16 式。它具有为完成一定任务而活动的方法提醒,是属于方法范畴。但教学模式又不同于单一因素的某种方法,它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多种方法的特定组合,因而它既有其简约的理念特征,又有其可照着做的实践特性,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或结晶。④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它具有以下特性:目的性、主体性(它具有个人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调控性。6.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重要价值: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式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局限:可能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沉闷单调,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烦,一不留神便可能跟不上,听不懂,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区分:讲授法有很大的作用,是教学的主要方法。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输灌知识,要求死记硬背。7.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式技能技巧的方法。强调练习法并非“题海战术”,练习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活动才能有成效,但绝非要求学生做机械训练,只重数量,不讲质量。①提高练习的自觉性。任何练习都要掌握一定的程序、规范、要领和关键。只有明确目的、掌握原理和方法,才能提高练习的自觉性,保证联系的质量。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再练习的质量、难度、速度、独立和熟练程度、综合应用和创造性上,对学生都应有计划的提出要求,由易到难逐步完成提高、熟练与完善。③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认真、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8.答:(仅供参考)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科学和规范,比如一些基本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等。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是因为没有水平或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当,而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但无定法”是指,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又要注重艺术和创新,表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还需要因人而施教。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促进智能品德发展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第九章教学(下)一、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二、复习思考题1.答:(1)自西方中世纪末起,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技文化繁荣进步,一方面是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加;另一方面则要求学校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个别教学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增长的需求了,班级上课便应运而生。17 (2)班级上课制之所以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于①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制度;②以可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③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⑤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3)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在于: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再加以说明补充)2.答:(1)个别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成效亦不一样。其优点是: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个性。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2)班级上课制度是一种集体教学的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制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固定时间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的显著优点是: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比较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相帮助,相互竞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其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3)相比较而言,个别教学制跟有助于发展单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但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个别教学应该与班级上课合理地结合起来。3.略4.答:(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它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而不强调成绩的评定。(2)教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习惯评价,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肯定的鼓励或是规劝与建议,这种评价具有直接性,面对面地不限于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评定,也可相互交流与磋商。这种评价丰富多彩、灵活机动、客观公正,切合学生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思,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懂得了要有意识地、细心而且严格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分析、评价其正误、优劣,肯定自我的优点,找出差错与不足并加以改进,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习惯后能更重视和深刻领悟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以加强个人学习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悉心培养的过程,应该从小做起。5.答:(1)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它的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很多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人主观因素影响。(2)客观性测验,以评分客观而得名。它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18 来测定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测验。它的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达,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也有缺点,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3)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其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达,尸体明确科学;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6.答:(1)分析法优点:能帮助教师明确揭示一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缺点:缺乏定量评定,难以明确区分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差距。(2)记分法优点:注意评价教学工作各方面,比较全面,特别是重视对教学的定量分析,即积分。其结果便于比较和统计,能够区分每位教师的教学得分的高低。缺点:搜集资料和记分费时较多,并不易精确,特别是不重视定性分析,不重视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提出改进的建议。如果评分有不严格和公正,则可能出现分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不良后果。(3)分析法和记分法要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用分析法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用记分法评价和区分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二者结合,互补优缺。7.略第十章德育一、名词解释德育、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复习思考题1.答:(仅供参考)我们以往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始终强调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市场经济却诱导人趋于将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与集体利益至上形成了冲突。因而,我们坚持集体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一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的实现并不总是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绝对对立的。按照市场交换的原理,个人利益一定是通过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提供服务或产品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依法以各种不同形式向国家纳税,有的人还参与慈善事业,这些都属于一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或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互惠关系。不过,这种互利关系的实现是有多种条件的,其中最关键是,社会要为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建立平等竞争的规则和秩序,既要确保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也要确保个人利益。如果制度不公平,不公正,不完善,则个人利益的增长,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增加,可能挤压个人利益。所以,要树立和谐的公私观,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秩序来确保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互助与和谐发展。2.答:(仅供参考)这位老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考上重点大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挣大钱,当大官,娶美女”,很显然,这位老师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出了问题,德育旨在培养19 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而这位老师却教导学生把“挣大钱,当大官,娶美女”作为人生目标,首先,这位老师没有资格当老师,他缺乏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其次,这位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里面可能会有很多贪官污吏,奸商骗子,危害社会,祸害百姓。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才是真正的德育,道德是超越于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不应该和物质联系起来。首先,我们不反对学生有现实的物质追求,比如“挣大钱,当大官,娶美女”,有这些想法无可厚非,只要方式手段正当合法。其次,我们反对学生把物质追求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人活一世,应该有超越于物质的精神道德追求,因为一个只知道追求金钱名利的人,同禽兽有什么区别,人之区别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道德啊。3.答:(仅供参考)杨丽娟16岁开始迷恋刘德华,从此荒废学业,茶饭不思,父母不正确地加以教育和指导反而支持她的追星之路,甚至不惜任何代价,父亲自杀来威胁,在父亲死后没有悔悟,母亲和她继续要与刘德华见面。我觉得杨丽娟这种行为是父母的过失,父母在发现她这种超出正常地追星行为时应该加以教育,他们却没有。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味地溺爱,要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德育教育,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16岁是一个比较叛逆的年龄,因此父母在德育教育这方面更应该加以教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疏导,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自己做好榜样,对孩子不好的方面进行教育,好的方面进行鼓励,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否则,以为溺爱只会让孩子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歧途。对于杨丽娟,在追星中放任自己,荒废学业,迷失了自己,严重缺乏自我认识,只为追星,不顾及自己的父母,父亲死后还没有悔改,她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略5.答:(仅供参考)(1)成功的地方:①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②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③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等(2)存在问题:①品德教育流于说教②滥用奖励和惩罚③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好的榜样示范等(3)改进方式:①以提高素质为前提,优化德育干部队伍②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先导,开展经常性教育③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施渗透教育等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20 理解和掌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性质和基本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第十四章班主任理解和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与一般教师的区别)”、“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第十五章教师理解和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素养”、“教师职业道德”附注说明:1.此答案为参考答案,并非标准答案,请大家酌情采用;2.标注“略”的题目或是因为太宽泛复杂、或是因为书上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并非一定不重要,大家自己看、自己思考;3.标准“仅供参考”的题目多为讨论和材料题,可以自己联系理论进行论述;4.本材料中所列内容如果与老师在复习课上所划的重点有出入,第一章到第十章请以复习课所划重点为准,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以本材料为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