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50 KB
  • 2022-04-29 14:00:14 发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doc

  • 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①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④唯物辩证法(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朴素辩证法②唯心主义辩证法③唯物辩证法 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①历史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主观唯心主义④先验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①科学之科学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具体科学的综合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①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④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⑤真理多元化的表现(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①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④理论联系实际⑤急用先学,立竿见影(10)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①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②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④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⑤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1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③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④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⑤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①宿命论观点②唯意志论观点③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 ①多元论的思想②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③朴素辩证法的思想④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⑤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①毛泽东思想②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③邓小平理论④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15)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①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②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③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④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①解放思想②实事求是③与时俱进④活学活用⑤立竿见影(17)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德国古典哲学②古希腊哲学③中国古代哲学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8)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①康德与休谟②马克思与恩格斯③尼采与叔本华④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9)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②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③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④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20)“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①辩证唯物论的观点②主观唯心论的观点③客观唯心论的观点④朴素唯物论的观点(21)“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①朴素唯物论 ①朴素辩证法②形而上学③唯心论(2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①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②心外无理,心外无事③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④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①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②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③我思故我在④存天理,灭人欲(24)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①黑格尔②费尔巴哈③亚里士多德④狄德罗(25)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①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物生有两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6)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①所有唯心主义哲学②有些唯心主义哲学③所有唯物主义哲学④有些唯物主义哲学⑤休谟与康德哲学(2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①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②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③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④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⑤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8)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①唯意志主义②马赫主义③贝克莱主义④存在主义⑤逻辑实证主义3.判断说明(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6)哲学就是世界观(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答案(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②③(2)③(3)②④(4)①②③(5)①②③(6)②③(7)②④⑤(8)①②③④(9)④(10)①②③④(11)①②③④⑤(12)④(13)②③④⑤(14)①③④(15)③④⑤(16)①②③(17)① (18)①(19)②(20)①(21)③(22)③(23)①②③(24)①(25)①③④(26)②③(27)①②③⑤(28)①④3.判断说明题答案(1)错误。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2)错误。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3)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4)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5)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6)错误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2.不定项选择(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①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②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③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④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①可知性②实物性③运动性④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①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①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②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③人的感觉的复合体(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④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①可知性②主观性③物质性④存在性(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②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④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7)意识是()①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③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④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8)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④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就是()①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②人脑中主观自生的③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④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人脑是意识的源泉③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①客观性 ①能动性②对象性④任意性(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的“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年,皆气也。”的观点属于()①多元论的思想②朴素辩证法思想③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④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3)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①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②电脑是人脑的延伸③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④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①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②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③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④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③精神是运动的主体④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①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②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③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①辩证法的观点②形而上学的观点③相对主义的观点④唯心主义的观点(18)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①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②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③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④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19)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①运筹帷幄②审时度势③量体裁衣 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①时间的不可逆性②空间的三维性③物质的客观性④时间的一维性(2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①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②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③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④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①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②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③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④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2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①意识转化为物质②意识决定物质③意识派生物质④意识先于物质(24)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①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②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③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④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25)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①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②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③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④本原与派生的关系(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①都是辩证法的观点②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④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27)《习传录》记载:“先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观点的错误在于()①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②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③主张花离不开人对它的感觉④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28)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①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②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③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④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2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①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②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③它是运动的度量④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①反映形式的主观性②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③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④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3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①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②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③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④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32)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①我思故我在②物是感觉的复合③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④存在先于本质(33)“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不可知论的观点④二元论的观点(3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①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②宇宙精神③原子和虚空④单一的存在(35)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观点属于()①辩证唯物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历史唯物主义④主观唯心主义(3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①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②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③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④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37)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①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②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④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38)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①绝对与相对的关系②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③无限与有限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9)一切唯物论都主张()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②世界是可知的③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④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40)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①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②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③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④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41)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①正确反映②歪曲反映③主观反映④虚幻反映(42)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意识是()①信息的对立物②特殊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③信息、物质的普遍本质④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43)下列哪些观点进一步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①宇宙热寂说②唯能论③牛顿力学④相对论(4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的观点是()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诡辩论的观点④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5)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①机械唯物论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④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6)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①多元论的观点②朴素唯物论的观点③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④诡辩论的观点(4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①主观唯心论②客观唯心论③朴素唯物论④辩证唯物论(48)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①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②要把握事物的度③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④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49)“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①空间是永恒不变的②时间是永恒不变的③时间是不可逆的④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50)比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说明()①客观事物是因人而异的②人的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③主体自身素质是有差异性的④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51)“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复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说明()①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②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③意识是第一性的④人的意识具有不确定性(52)杜甫咏诸葛亮的诗提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有瞩勋名”的观点属于()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②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③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④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3)“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 ①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③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54)人们把握世界的实践环节有()①实践决策②实践的组织和管理③实践结果检验④实践目标的制定(55)实践的结构有()①实践主体②实践客体③实践手段④实践工具(56)实践的特点有()①实践的随意性②实践的实在性③实践的自觉能动性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5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5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③客观唯心论的观点④主观唯心论的观点(59)“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的观点属于()①朴素唯物论②客观唯心论③主观唯心论④唯心辩证法(60)“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①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②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③相对主义的诡辩论④人本主义的唯物论(61)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②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③唯意志论的观点④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63)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①意识具有能动性②阿Q精神的表现③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④精神可以超越物质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3.判断说明(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3)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6)物质就是具体事物。(7)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①②③④(2)④(3)①②③(4)①②③④(5)③(6)①③④(7)①②③④(8)①②③④(9)①③④(10)①(11)②(12)②③④(13)②(14)④(15)③(16)④(17)③(18)①②④(19)①②③(20)①④(21)③④(22)④(23)①(24)①②(25)①②③(26)③(27)①②③(28)①②③(29)①②③④(30)①②③④(31)①②③④(32)③ (33)①(34)①(35)④(36)①②③④(37)①②③④(38)①②③(39)①②③(40)④(41)③(42)②(43)④(44)①(45)④(46)②(47)③(48)②(49)③(50)③(51)①(52)④(53)①(54)①②③④(55)①②③(56)②③④(57)①(58)②(59)②(60)①(61)④(62)②(63)①③3.判断说明题答案(1)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2)错误。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3)错误。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4)正确。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5)正确。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6)错误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7)错误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联系(2)发展(3)规律(4)矛盾(5)矛盾的同一性(6)矛盾的斗争性(7)矛盾的普遍性(8)矛盾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10)主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12)质(13)量(14)度 (15)量变与质变(16)肯定和否定(17)辩证的否定(18)否定之否定(19)扬弃(20)本质与现象(21)内容与形式(22)因果联系(23)必然与偶然(24)可能与现实(25)系统与要素2.不定项选择(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①事物的普遍联系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④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①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②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③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④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⑤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是()①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②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③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⑤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①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②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③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④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⑤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④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⑤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①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②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③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④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⑤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7)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①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④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①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②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③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④使旧事物在另一段上重新发展⑤新事物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9)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1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②有无相生,前后相随③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1)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①矛盾的同一性②矛盾的斗争性③矛盾的普遍性④矛盾的特殊性(1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①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④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3)发展的实质是()①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②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③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4)中国加入WTO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①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①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②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用自身获得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15)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③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④对立统一的观点(16)“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属于()①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②否定因果区别的诡辩论③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④唯物主义的决定论(17)“否定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①形而上学的观点②相对主义的观点③诡辩论的观点④辩证法的观点(18)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①矛盾的普遍性②矛盾的斗争性③矛盾的特殊性④矛盾的同一性(19)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①物生有两②白马非马③自相矛盾④我思故我在(20)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联系看是()①一因一果②一因多果③一果多因④多因多果(21)“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22)“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的区别①可能性与不可能性②本质与现象 ③原因与结果④可能与现实(2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①高于唯物辩证法②扬弃了唯物辩证法③代替了唯物辩证法④丰富了唯物辩证法(24)“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①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②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③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④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25)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①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②质与量的统一③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④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26)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①间接的联系②偶然的联系③内在的联系④外部的联系(27)“只有判断与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矛盾的”的观点是()①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②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③肯定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④承认了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28)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①上升性②循环性③重复性④曲折性(29)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④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30)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①肯定与否定②斗争与同一③联系与发展④量变与质变 (31)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是()①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本质的是假象②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③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④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32)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从因果联系看,是()①异因同果②同因异果③多因一果④一因多果(3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①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②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③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④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3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①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②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③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④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3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①本质与现象的关系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③原因与结果的关系④必然与偶然的关系(36)马赫认为“没有物理上的因果性,只有逻辑上的因果性”,他的观点属于()①混淆了因果联系与因果观念的关系②只看见现象没有看见本质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④夸大了逻辑上的因果性(3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①唯物史观②唯心史观③宿命论④英雄史观(38)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①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③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④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39)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由猿到人的转变长达几百万年,这说明()①质变过程的条件性②量变过程的客观性③质变过程的普遍性④质变形式的多样性(40)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①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②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③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④包含事物量的因素(41)DDT曾被誉为杀虫良药,后来发现它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牲畜,被宣布为禁用农药,说明()①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②一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③同因可以异果④多因可以一果(4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①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③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④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4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②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③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④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44)有些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①相对主义的诡辩论②唯物主义的决定论③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④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4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④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⑤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46)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①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小影响气候②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③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①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②彗星的出现预示天灾人祸(47)下列说法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①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②离开内容就没有形式,离开形式就没有内容③贫生于富,弱生于强④因祸得福,转败为胜⑤扬汤止沸,莫若去薪(48)某地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钒烟,使村民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违背了哲学上的()原理①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②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③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⑤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4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①形而上学的观点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③相对主义诡辩论④激变论的观点(50)属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的有()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辅相成⑤因材施教,因人而异(51)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①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②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④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⑤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差异(52)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①庸俗进化论②改良主义③循环论④激变论⑤冒险主义(53)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54)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①必然性②偶然性③可能性④现实性(55)“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①特殊性就是普遍性②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③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④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56)“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①唯心主义的观点②辩证法的观点③相对主义的观点④形而上学的观点(5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①相对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唯物辩证法的观点④形而上学的观点(58)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我们要作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哲学上就是()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②原因必然引起结果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9)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②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④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60)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④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61)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①要素是由系统组成的②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③系统与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①系统与要素是相辅相成的②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统一的(62)系统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①系统方法取代了唯物辩证法②系统方法战胜了唯物辩证法③系统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④系统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证实⑤系统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化(63)系统方法的基本特点是()①最佳化②整体性③多样性④统一性⑤综合性3.判断说明(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4)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5)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7)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8)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9)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题答案(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3)规律: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4)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8)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10)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12)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13)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14)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1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著的、渐进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16)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18)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19)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0)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2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2)因果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23)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2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③(2)③(3)②③④(4)④(5)③(6)③(7)②⑤(8)①⑤(9)①②④(10)①④(11)④ (12)③(13)④(14)①②④(15)①(16)③(17)④(18)③(19)②(20)②(21)③(22)①(23)④(24)③(25)②(26)③(27)①③④(28)①(29)①(30)④(31)③(32)③(33)②(34)④(35)①(36)④(37)①(38)②③④(39)④(40)①(41)①②③(42)②(43)③(44)③(45)①②③④⑤(46)①②③④(47)①②③④(48)①②(49)②(50)①③⑤(51)①②③④⑤(52)①②④⑤(53)①(54)①(55)② (56)④(57)③(58)①(59)②(60)③(61)②④⑤(62)③④⑤(63)①②⑤3.判断说明题答案(1)错误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2)错误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3)正确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存在,但如果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只有认识和把握好事物的度,才不会混淆不同质的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好工作。(4)错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但是,否定既是对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5)错误假象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象是从歪曲和颠倒的角度去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在前,造成人的错觉在后,不能因为假象与人的错觉的产生有联系就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现象。(6)错误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它与必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探讨。(7)错误因果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联系,是事物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要发挥作用。因果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和反映,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正确反映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表现出一致性,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就不相一致,即人们通常说的找错了因果。 (8)错误逻辑是人类思维的逻辑顺序与行程,是概念之间的彼此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体系。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或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反映历史,两者是一致的。但历史与逻辑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而是在必然性的过程和规律上的一致。逻辑是撇开了历史表面的偶然性细节,反映历史的必然性过程的规律,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历史与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9)错误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论题混淆了质与量的界限,把量与事物的存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的客观性(12)真理的两重性(13)谬误(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2.不定项选择(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反映论②实践论③先验论④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①科学兴趣②社会实践③求知欲望④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人与人的关系③对抗性矛盾的关系④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①实用主义的观点②旧唯物论的观点③主观唯心论的观点④相对主义的观点(5)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②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③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④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6)感性认识是()①认识的初级阶段②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③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④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7)理性认识是()①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②认识的高级阶段③生动形象的认识④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8)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①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②要有鲜明的效果③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④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②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④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①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②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12)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①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②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③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④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13)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①学生读书②农民起义③运动员训练④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1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③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④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1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①发现真理②改造世界③创立科学理论④改造客观规律(16)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①普遍性品格②直接现实性品格③主观能动性④历史继承性(17)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①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②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③人的认识有预见性④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18)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③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④真理是包含谬误的(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③由真理的本性决定④由实践的品格决定(20)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观点①客观唯心论②主观唯心论 ①旧唯物论④辩证唯物主义(21)“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①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②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③有用就是真理④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22)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②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③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④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23)认识的本质在于()①主体创造②能动反映③社会实践④客观存在(24)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①概念——判断——推理②感觉——知觉——表象③个别——一般——个别④一般——个别——一般(2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②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③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26)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②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③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④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7)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①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②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③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④实践比理论重要(28)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①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②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③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④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29)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①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②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③认识对象的差异④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3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①本质认识②深刻认识③内在认识④正确认识(31)相对真理是指()①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③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真理包含谬误(3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②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③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④人类的精神活动(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①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②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③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④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34)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①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②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③能否付诸实践④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35)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②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③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④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36)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②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37)“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②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④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38)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①熟知即真知②熟知不等于真知③熟知起源于真知④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3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①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②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③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④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40)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①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②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①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②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4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唯心主义的观点③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④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42)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①科学知识②丰富的经验③社会实践④人类的认识能力(43)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①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②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③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④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44)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①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②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③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④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4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②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③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④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4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 ①反映论②可知论③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④先验论(47)“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②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③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④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4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①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②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③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4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①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②认识是主观自生的③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④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5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①审美关系②实践关系③认识关系④主从关系(51)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①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③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④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52)假象是()①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②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③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④不表现本质的现象(5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①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②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④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5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②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③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④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55)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①唯心主义①教条主义②经验主义④或“左”或“右”的错误(56)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①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②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③真理超出适用范围④谬误是真理的先导(5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②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③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③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8)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②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③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④听从感觉的召唤(59)科学研究要经过()①孕育阶段②准备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60)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①认识与实践②真理与谬误③真理与价值④抽象与具体(61)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①医生给病人做手术②法官审理案件③农民播种小麦④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62)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①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②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③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④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63)“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①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②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64)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①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②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④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6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②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③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④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66)“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①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②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7)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①感觉②知觉③表象④概念(6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②感性认识生产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生产于科学实验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④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69)属于认识客体的有()①人认识到的自然界②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③社会现实中的事件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⑤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70)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①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④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⑤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7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①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①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②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③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④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7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①调查研究、了解情况②深入思考、形成理论③精心安排、制定计划④执行计划、付诸实践3.判断说明(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有用就是真理。(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旧唯物论反映论的特点是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3)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因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它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被认识者,即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6)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7)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8)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9) 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认识论上非逻辑化、非规范化的因素,如意志、情感、欲望、动机、直觉、灵感、顿悟等等。(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两重性: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4)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5)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6)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7)真理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则。2.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①(2)②(3)①(4)④(5)①(6)①②(7)①②④(8)①③④(9)①③④(10)①③④(11)①②④(12)①②③④(13)①②③④(14)②③(15)②(16)①②(17)①②(18)①②③(19)①②③④(20)④(21)③(22)①②③④(23)②(24)③(25)①②③(26)①②③(27)② (28)②③(29)①②④(30)④(31)①②(32)①②③(33)②(34)④(35)①②③(36)①③④(37)②(38)②(39)③④(40)②(41)④(42)③(43)④(44)③④(45)①②③④(46)②(47)①③④(48)③④(49)③④(50)②③(51)②③(52)③(53)④(54)②③④(55)①②③④(56)③④(57)①③(58)①②③(59)①②③④(60)③(61)③(62)④(63)③(64)④(65)②(66)③(67)②(68)③(69)①③④⑤(70)①④⑤(71)②③④ (72)④3.判断说明题参考答案:(1)错误。认识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观是第二性的属于思想观念等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是第一性的存在,而主观在本体论中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第二性的存在,混淆两者是错误的。(2)错误。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客观指的是全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在本体论上是第一性的存在,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中与主体相对应才获得对象性。混淆两者是错误的。(3)错误。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4)错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5)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6)错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7)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8)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历史唯物主义(2)历史唯心主义(3)社会存在(4)社会意识(5)地理环境 (6)人口因素(7)生产方式(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不定项选择题(1)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①地理环境②人口因素③上层建筑④生产方式(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①都是客观存在的②都具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③都是与人的意识无关的④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①对生产力的布局和社会分工实现的②对劳动生产率状况的影响实现的③对人的体质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实现的④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的(4)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是()①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人口越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越快②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只要生产多于消费就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础,人类自身生产受物质资料生产制约④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互为条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5)“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①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②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③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④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的有()①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②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③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④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①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①阶级斗争发展史②生产关系发展史③社会意识发展史 ④生产劳动发展史(9)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①否认阶级斗争②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④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命题包括()①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是微小的③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④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11)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有()①空气污染严重②世界性水源危机③森林毁灭物种减少④臭氧层被破坏(12)古猿构筑巢穴和利用石块木棍觅取食物的活动是()①生产劳动②包含劳动的萌芽③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活动④动物的本能(1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①历史唯物主义②剩余价值学说③科学社会主义学说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②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③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④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1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③利己主义的观点④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6)“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属于()①唯物史观②唯心史观③形而上学唯物论④朴素唯物论(17)“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宿命论②英雄史观 ①唯物史观④诡辩论(18)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①血缘关系②法律关系③思想关系④生产关系(19)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①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①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③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2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①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1)“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①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①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③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2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①宿命论的观点①唯物论的观点②辩证法的观点③形而上学的观点(23)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是否承认()①个人的历史作用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社会意识巨大的反作用(2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①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②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④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25)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①创造社会发展规律②消灭社会发展规律③改变社会发展规律④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26)“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①宿命论观点 ①机械论观点②历史循环论观点④唯物史观观点(2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①唯物史观①唯心史观②宿命论④英雄史观(28)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在历史观方面都表现为唯心史观,是因为他们()①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①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②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③否认了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性(29)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①“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②“治国”犹如“牧民”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④“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30)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有()①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②人类的劳动带有社会性③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过程④人类劳动具有继承性(31)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①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①草木茂盛、雨量充足的热带②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③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与差异性(32)地理环境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①对人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②对人的生理结构产生影响③对民族气质产生影响④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33)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观点有()①人口密度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②人口状况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③人口增长速度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④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④人口素质的高低和人口的分布状况决定国家的强弱(34)劳动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①使类人猿建立自己的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②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③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④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⑤使类人猿能够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35)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在于()①前者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资料,后者用前肢获取食物②前者积极改造自然界,后者只能消极适应自然界③前者是有意识和目的的活动,后者是本能的自发的活动④前者是精神的活动,后者是物质的活动⑤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只有群体性(36)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因为()①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②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③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④它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37)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①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②前者有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③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④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⑤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38)“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①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②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③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④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⑤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3.判断说明(1)社会历史现象与人的意志和思想密切相关,与自然界发展有本质区别。(2)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适当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学说,从社会实践的本质出发,科学地分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2)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问题上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主要的理论表现有宿命论和英雄史观。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3)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方面,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自然界存在相区别的本质是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精神方面,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5)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社会生成的自然前提。即人类社会所处的与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森林河流与动植物资源等等。(6)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与人口的繁衍等方面。(7)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即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④(2)①②(3)①②(4)③④(5)①②③④(6)①②④(7)④(8)④(9)②③④(10)③④(11)①②③④(12)③④(13)①②(14)②③(15)①(16)③(17)①(18)④(19)②(20)②(21)②(22)②(23)③(24)④(25)④(26)④(27)①(28)①②(29)①②(30)①②③④(31)④(32)④(33)②④(34)②④ (35)①②③⑤(36)④(37)④⑤(38)③④⑤3.判断说明答案(1)错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然史的现实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虽然要受到人的意志和思想的影响,但人的意志和思想只有在认识和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有共同的本质,也有差异的地方,但没有本质的区别。(2)错误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心史观的观点,看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影响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布局,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与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直接相关。但是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却并没有超出延缓或者促进的作用的范围,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3)错误人口因素是构成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适当的人口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人口增长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也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社会有机体(2)社会经济结构(3)社会政治结构(4)社会文化结构(5)社会意识形态(6)阶级(7)阶层(8)社会进步(9)物质文明(10)政治文明(11)精神文明2.不定项选择(1)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①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②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 ①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②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2)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①人与人的关系②人与物的关系③物与物的关系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②人与人的政治关系③人与人的思想关系④人与人的经济关系(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①公有制还是私有制②公有制水平的高低③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④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5)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①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②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③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④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6)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①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②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产品的分配形式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④交换和消费关系(8)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①文学艺术②国家政权③政党结构④哲学思想(9)经济基础是指()①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②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③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④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10)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①它是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 ①它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②它是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③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11)国家的起源是()①人们为了解决纷争而制定的契约②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③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④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2)国家的实质是()①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②全体居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③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④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13)国家是代表()①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②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③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④统治阶级利益的(14)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①人口多少②领土的大小③国体④政体(1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②科学文化的反映③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④社会规律的反映(16)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①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②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③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④思想的上层建筑(17)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②先人后己③集体主义④抛弃一切个人利益(18)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是因为()①它不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制约②它具有相对独立性③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协调④它具有进步性(19)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 ①天赋人权②人道主义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自由、平等、博爱(20)社会意识根源于()①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②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③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④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1)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①地理环境②生产方式③经济基础④实践活动(22)生产方式是()①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②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3)群体意识是()①个人意识的汇集②一定的人群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③统治阶级的意识④被统治阶级的意识(24)社会形态是()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②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③国体与政体的统一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5)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①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②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④社会生产力的性质(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①已不存在②越来越激烈③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④只存在于人民内部⑤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27)国家的实质是()①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②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③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④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28)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①个人意识②社会心理③群体意识④社会意识形态(29)从社会意识的层次看,社会意识又分为()①个人意识②群体意识③社会心理④社会意识形态(30)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①社会心理②社会意识形态③个人意识④群体意识(31)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与宗教③自然科学④逻辑学和语言学(32)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①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②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③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④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3)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①传统意识②阶级关系③生产方式④政治制度(3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①法律前面人人平等②抽象的人性论③利己主义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结成的()①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③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④分工协作关系(36)我国在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开始实行价格等的听证会,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的是()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②社会心理可以影响社会发展方向③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7)社会有机体是()①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的整体②以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我更新的有机整体③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④由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38)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①人是一定社会的人②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③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④人不断改造社会,社会塑造人(39)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①法律生产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历史悠久②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等发挥作用③法律只适合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④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40)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①经济是基础②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③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④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41)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说明()①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③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④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4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①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②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③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④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43)“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为它安排葬礼呢?”的观点的错误在于()①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②否认了社会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③否认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④否认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44)“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应该理解为()①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②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③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④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45)资本主义国家性质的直接表现是()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③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④政府实施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4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是()①劳动工具的状况②劳动者的素质③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④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47)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①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②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③剩余产品的出现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48)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为()①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尺度②它决定劳动资料其它因素的发展状况③它是生产中的“骨骼”和“肌肉”④它是社会发展中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⑤它在人们改造劳动对象的中发挥直接的作用(49)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的功能是()①反映社会存在①能动作用于社会存在②调控社会主体活动③决定经济基础(50)“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④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5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的观点是()①唯心史观②机械唯物论③唯物史观④朴素唯物论(5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①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文明的发展③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①社会科学的发展(53)社会进步的内涵是()①物质文明的进步②精神文明的进步③政治文明的进步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54)阶级的消灭与国家的消亡是()①在一个国家内可以率先实现的②不可能实现的空想③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完成历史任务,丧失作用而自行推出历史舞台④自觉实现的、自行消亡的一个长期发展过程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过程3.判断说明(1)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2)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5)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6)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答案(1)社会有机体: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基本构成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2)社会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社会政治结构: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体系的特有结构。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上,直接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4)社会文化结构:即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是与政治结构对应的,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文化”特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5)社会意识形态: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自觉的、有确定规范的社会意识。(6)阶级: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7)阶层:对某个阶级存在的再划分,在同一个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职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标准而划分的若干层次。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有着处于同一经济关系的共同利益,又存在明显差别。(8)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综合概念,包括了社会的物质方面、政治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9)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10)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11)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体现社会的科学、文化、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整个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③(2)④(3)④(4)③(5)④(6)③(7)①(8)②(9)②(10)③(11)④(12)③(13)④(14)③(15)①(16)②(17)③(18)②(19)③(20)①(21)②(22)④(23)②(24)④(25)②(26)⑤(27)④(28)①③(29)③④(30)②(31)③④(32)①②③(33)③(34)③(35)② (36)②③④(37)④(38)①②③④(39)①②③④(40)①②③④(41)①②③④(42)②③(43)②③(44)②(45)④(46)①(47)③④(48)①②③④⑤(49)①②③(50)④(51)③(52)①(53)④(54)③④⑤3.判断说明参考答案(1)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它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用于保证统治阶级对社会进行统治的权利组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依靠国家这个标志公共权力的暴力机构,使它同时成为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此,国家的实质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者或者调和者。(2)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3)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4)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每一代人获得的都是上一代人创造发展的既得的物质力量。每一代人一生下来所接受的就是现存的生产力,不能自由地进行选择。人们只有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5)正确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6)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4)社会改革(5)科学技术(6)英雄史观(7)群众史观(8)人民群众(9)历史人物(10)普通个人(11)杰出人物(12)无产阶级领袖2.不定项选择(1)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①自然规律②人的主观意志③阶级斗争规律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2)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为根本标志的。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政权易手③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发展高新技术(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①生产关系②阶级关系③思想关系 ④人的自然属性(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②普通个人的作用③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感④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5)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①“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②“治国”犹如“牧民”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④“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6)自从阶级社会诞生而来,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是()问题①科学技术②国家政权③社会生产力水平④实践标准(7)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们是()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②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现代化发展道路(8)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能够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②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③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进程④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9)人民群众是()①居民中的大多数②无产阶级③体力劳动者④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10)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①是否承认阶级斗争②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③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有()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②发现新的劳动对象③改进生产工具④提高生产管理水平(12)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①质变②量变 ①爆发式飞跃④非爆发式飞跃(13)社会基本矛盾是()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②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4)唯心史观主要的理论表现为()①宿命论②唯意志论③激变论④天才论(15)区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根据是()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②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③社会的阶级关系④产品分配的形式(16)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规律是()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②可以为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客观规律③革命阶级可以改变的规律④偶然事件的堆积(1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①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承认的观点②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③所有无神论者都承认的观点④某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的观点(1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观点是()①唯物史观②唯心史观③宿命论④唯意志论(1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①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②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③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④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20)“任何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越他所处的历史阶段许可的范围”的观点属于()①宿命论②唯物史观③机械唯物主义④循环论(21)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①人们不能自己选择的物质力量②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成果③它的实体是自然客观的④人们在生产过程结成的物质关系(22)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①历史范畴②政治范畴③经济范畴④思想范畴(23)阶级斗争是()①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阶级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④阶级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4)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①人类社会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与执行者的结果②人类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③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④神的意志和上天的启示(25)国家的消亡是指()①一切国家都将被废止②无产阶级国家的“自行消亡”③一切国家都将“自行消亡”④只有无产阶级国家的存在(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①坚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一切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②凡是承认阶级斗争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③认为只有不断发展阶级斗争才能消灭阶级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④主张阶级调和论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2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①生产活动②政治活动③精神活动④科学活动(28)“伟人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观点属于()①唯物史观②唯心史观③机械唯物论④形而上学(29)杰出人物产生的条件是()①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②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③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④个人自我奋斗的结果(3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前提是()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社会革命的理论③阶级斗争的学说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的发展③上层建筑的发展④经济基础的发展(3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①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③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④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33)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要对社会生活领域实行根本的改造,其中两个主要领域是()①政治领域②经济领域③思想领域④文化领域(34)“时势造英雄”说明()①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②英雄没有阶级性③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④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①制约和影响了其他社会矛盾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始终(36)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①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②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③被压迫阶级的思想④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37)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①被剥削阶级的贫困②社会基本矛盾激化③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④阶级矛盾的调和(38)阶级产生的前提是()①原始社会氏族与部落的战争②剩余产品的出现 ①生产力的发展④私有制的出现(39)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出发点是()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③社会运动受偶然性的支配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40)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的缺陷表现在()①看不到社会革命的作用②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作用③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④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41)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是()①二元论的表现②唯心史观的表现③实用主义的表现④英雄史观的表现(4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有()①为现实服务的原则②历史主义的态度③阶级分析的方法④政治第一的标准(4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①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②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③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①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44)科技革命()①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②将导致生产力革命,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③不断变革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④将促使一切社会矛盾自行解决(4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①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②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③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个组织者④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6)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适用于()①分析一切社会现象②分析阶级社会的一切现象③分析阶级社会的一切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④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现象(47)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①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②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③剩余产品的出现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48)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①血缘关系②法律关系③思想关系④生产关系(49)“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②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②否认了社会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④否认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5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说明()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的方式②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③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④物质实践决定了人们的观念形成(51)社会基本矛盾是()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②自然与社会的矛盾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⑤需要与能否满足需要的矛盾(52)阶级斗争是()①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3)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①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②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③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社会革命只有暴力革命的形式⑤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54)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环节包括()①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③改进生产工具④发现新的劳动对象⑤通过阶级斗争提高科学水平(55)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①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②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③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56)“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内容概括地说就是:我们党可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①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代表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7)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①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②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了历史的发展③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④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⑤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58)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①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②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③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④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⑤科学是关于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59)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①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②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③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④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60)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①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②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③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④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①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②专指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③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④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6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发挥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最根本条件是()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的制约②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的制约③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④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制约 3.判断说明(1)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劳动者的素质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3)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4)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5)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经过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的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4)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进行变革。(5)科学技术: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斗争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的应用,是物化科学。(6)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7)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反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从广义看,包括了一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普遍个人;从量上看,是居民的大多数。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包括了在阶级社会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包括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的剥削阶级)。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9)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物。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策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和特征,按照他们对历史影响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10)普通个人:普通个人是指对历史的发展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是群众中的一员,与他人共同结成群众,以群体的身份发挥作用。(11)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是指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中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12)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是杰出人物,但又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举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2.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④(2)①(3)②(4)①②③(5)①②(6)②(7)①③(8)②③(9)①②③④(10)③④(11)①②③④(12)②(13)③④(14)①②(15)①②(16)①②(17)①(18)②④(19)④(20)②(21)②(22)①②④(23)①③(24)②(25)②(26)③(27)①(28)①(29)②(30)③(31)④(32)①(33)②(34)①②(35)①②③④(36)②④(37)②(38)②④(39)①(40)③④(41)②④(42)②③(43)③④(44)①②③ (45)①②③(46)③④(47)③④(48)④(49)①②③(50)①③④(51)③④(52)③(53)①②③(54)①②③④(55)④(56)①②③(57)①②④(58)①③(59)③(60)③(61)①(62)①3.判断说明题参考答案(1)错误。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出现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存在,因此没有阶级斗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因此,把阶级斗争当作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的观点。(2)错误。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主导因素,但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成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只有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才能成为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因为生产工具是每个时期科学技术的物化,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的程度,生产工具才能表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错误。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它与社会革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改革只是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部分具体制度进行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根本制度。(4)错误。在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力才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才是经常变动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建立,就是相对稳定的。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个活跃一个稳定,才会不断产生矛盾,当两者的矛盾激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5)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在社会存在的几个因素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就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社会进步(2)人的本质(3)人的价值(4)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6)自由(7)必然(8)共产主义2.不定项选择(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①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③推陈出新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合乎规律的过程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②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③科学技术的进步④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3)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是()①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③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④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①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②在阶级社会人的本质表现为阶级性③人的本质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④人类共同的人性的总和(5)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把握()①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②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③人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④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6)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是指()①人的社会价值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②自我价值越大,社会价值就越大③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的④离开自我价值的社会价值是不存在的(7)人的解放是指() ①每个人都实现绝对的自由②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③摆脱了客观规律的支配④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8)我国古代的人性论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①两种人性论出发点都是人的伦理道德观②两种人性论的出发点都是人的生物性③我国古代人性论的出发点是伦理道德观④西方人性论的出发点是人的生物性(9)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起点是()①文字出现后的阶级社会②资本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④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10)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表现在()①生产力发展的永不停止②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③符合革命阶级的意志④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1)现实中的人都有()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③抽象属性④自由属性(12)“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的观点属于()①唯心史观的观点②资产阶级的人性论③唯物史观的观点④我国古代的人性论(13)“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观点属于()①循环论②直线论③唯物史观④唯心史观(14)社会进步包括()①社会形态的更替②社会物质生活的进化与变革③社会政治生活的进化与变革④社会精神生活的进化与变革(15)人的价值的客观性包括()①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及其属性是客观的②价值关系中的主体需要是客观的③价值关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的④价值关系中主体的意志和愿望也是客观的 (16)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①主体在全面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中成为“社会的人”②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个人独特的品质、才能、思想情感和自我观念成为“个性的人”③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天马行空”的绝对自由的个人④全面融入社会成为没有任何个性色彩的阶级或者阶层的“驯服工具”(17)“消灭三大差别”指的是()①消灭工农差别②消灭城乡差别③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④消灭阶级差别(18)下列观点哪些属于我国古代的人性论()①“人之性善也,如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③“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9)人类解放就是()①实现人的绝对自由②摆脱规律的支配③不受任何约束④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20)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①“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②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决定的③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④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2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是()①完备无缺的真理②颠扑不破的真理③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④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21)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①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②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③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④它是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22)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在于()①生产力的发展永不停止②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③社会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④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23)旧唯物论不能彻底战胜唯心论的原因是()①坚持主张物质的第一性②唯心主义的狡猾和诡辩③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4)二元论实际上是()①特殊的唯物论②特殊的唯心论③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第三种哲学流派④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最后必然倒向唯心论(25)哲学上的自由是指()①自由是对必然的崇拜②自由是对必然的否定③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④自由就是抛弃偶然性(26)必然王国是指()①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的国家②人们都按照必然性办事的国家③人们的认识自然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④自由王国在现实中的再现(27)社会文明是指()①三大社会的差别②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③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④人的思想觉悟的高低(28)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①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②在曲线中前进和上升③在几种状态下不断循环④不会出现跳跃和倒退(29)自由王国是指()①人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②人们受客观规律性的支配③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奴役④人们受自然和社会的奴役(30)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的看法有()①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②政党是领袖来主持的③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31)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错误在于()①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性②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谈人的本质③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认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3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然得出()①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结论 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③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结论④奴隶创造历史的结论(33)在共产主义社会,原来对人的统治将变为()①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②人对物的统治③绝大多数人对战俘的统治④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奴役(34)我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包括()①儒家的“君子”人格②道家的“隐士”人格③墨家的“义侠”人格④法家的“英雄”人格(35)“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的观点属于()①对必然性的科学揭示②导致宿命论③导致唯意志论④看到了必然性的作用(3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①人的本质是共同的②人的本质是不变的③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④人的本质是变化的⑤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37)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的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即()①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②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③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④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38)在人性的问题上,属于先验论的有()①人生而自由②人性本善③人性本恶④人性的善恶源于实践⑤天赋人权,生而平等(39)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要掌握()①人的平等权利②人的自由权利③人追求幸福的权利④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人的生产劳动权利1.判断说明题(1)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不可能出现倒退的现象。 (1)社会进步就是生产力的发展。(2)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世界观决定的。(3)人的价值就是对社会作贡献。(4)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1)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3)人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4)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可以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人的解放是指人通过不断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由。(6)自由王国: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人的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以及自身的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7)必然王国:必然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8)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含义是: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2.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①②③④(2)①②④(3)④(4)①②③(5)①②③(6)①③④(7)②④(8)③④(9)③(10)①②(11)①②(12)①②(13)①④(14)①②③④ (15)①②③(16)①②(17)①②③(18)①②④(19)④(20)③(21)③④(22)①②④(23)①③④(24)③④(25)④(26)③(27)③(28)②(29)③(30)①②③④(31)①②④(32)②④(33)②(34)①②③④(35)②(36)③④⑤(37)①(38)①②③⑤(39)④⑤3.判断说明题参考答案(1)错误。因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虽然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前进运动的具体道路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际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迂回或者跳跃的现象,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不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不科学的。不过,曲折和倒退都是暂时的,它终究不能改变社会进步的总趋势。(2)错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一切内容。社会进步包括社会经济的进步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进步(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和社会精神的进步(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三个方面的内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的发展和提高,三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3)错误。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它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其中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世界观是人的本质的表现。(4) 错误。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对社会作贡献是人的社会价值,这是人的价值的主要方面。人的价值还包括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离开了一切人的自我价值的社会价值,客观上是难于成立的。(1)错误。共产主义是一种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同时又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这种实践早已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它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社会进步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当然,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奋斗。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这个社会中,共产主义的社会因素日益增长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每项成就,都是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迈进。所以,共产主义不是渺茫的,而是通过许多代人的艰苦努力的实践一定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