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2-04-29 14:00:2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参考答案]1.D2.A3.A4.A5.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参考答案]1.ABCD2.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四)论述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五)分析题材料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P602)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602.)材料2:一位美国网民说得好:“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有的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投票者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有的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材料3: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请回答: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2和材料3说明了什么?[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对于解释当今世界及其未来走向仍有解释力,至今仍未过时。2.材料2:“BBC”是一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马克思却在这一资产阶级喉舌进行的调查中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耐人寻味。材料3: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说明当今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过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是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影响着时代的进程。这一结果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4.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7.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参考答案]1.B2.C3.B4.B5.C6.A7.B8.D(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费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参考答案]1.ABC2.BCD3.BCD4.ABC5.BC6.AB7.ABC8.CD9.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它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它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3.[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苍白幸运的偶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兴起。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已成为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法国于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德国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阶段。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19世纪上半叶也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答案要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4.[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在于对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并对这种社会的具体细节作了富有天才性的构思。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这个基础上,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5.[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然后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指出: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先后实现了两次重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6.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参考答案]1.A2.A3.C4.A5.D6.A(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科学性D.人民性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是()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参考答案]1.ABCD2.AB3.AB4.BCD5.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5.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2.[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4.[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5.[答案要点]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五)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P6)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德]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请回答: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案要点]1.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就持有一种辩证的态度,他们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检验。他们强调:“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德]恩格斯.反杜林论[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2.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作的特殊结论,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我们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是()A.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唯心主义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D.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物质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12.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是()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4.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15.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1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9.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20.《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2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22.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3.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24.“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25.“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2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2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2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物质的B.运动的C.实践的D.精神的30.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31.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32.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参考答案]1.D2.C3.A4.C5.D6.B7.B8.A9.B10.B11.D12.C13.D14.B15.C16.D17.C18.A19.B20.C21.B22.A23.D24.A25.C26.B27.C28.C29.C30.D31.A32.B(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都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C.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4.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万物皆在我心中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D.理在气先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它试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揭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B.它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方面去认识对象和事物C.它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事物D.它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7.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主要包括()A.自然事物B.人的实践活动C.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D.思维的活动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A.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B.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C.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D.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9.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C.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的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2.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3.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D.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16.列宁指出:“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一论断()A.科学地揭示了意识产生的必然性B.说明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C.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合乎物质的特性的D.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偶然的1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的本质作科学的规定,这说明,意识具有主观性。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18.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A.要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B.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C.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D.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9.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A.意识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20.“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指导实践改造世界21.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和改造规律D.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22.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2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需要()A.经过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B.需要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C.需要经过实践的长期发展来证明D.需要通过无数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来证明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A.世界是统一的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D.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25.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A.同二元论划清界B.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划清界限C.同宗教神学划清界限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6.“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C.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27.“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28.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9.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至固然。”“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30.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长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歪曲的反映B.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鬼神的原型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D.与现实无关,纯粹出自人脑的主观想象31.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世界国际象棋大师拉斯帕罗夫,这说明()A.机器也可以代替人进行思维B.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计算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计算机战胜象棋大师,实质上还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D.人脑的活动和计算机的活动一样,都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3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认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是()A.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C.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D.多元论的思想33.“画饼不能充饥”的哲学道理是()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D.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3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经验是世界最终构成要素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35.《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36.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C.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表达离不开语言37.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铁器——机器使用——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这一进程说明()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历史性活动C.实践是社会性活动D.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3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39.“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既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4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D.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41.实践具有()A.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2.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物质生产实践B.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C.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D.精神活动43.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A.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C.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D.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客观的4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D.人的存在方式45.实践结构中的主体形式有()A.个体主体B.群体主体C.民族主体D.人类主体46.实践活动的客体形式有()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性客体D.天然客体[参考答案]1.ABC2.CD3.ABC4.BC5.ABCD6.ABCD6.ABC8.BD9.CD10.CD11.ABCD12.CD13.BD14.BC15.ABCD16.ABC17.ABCD18.ABCD19.CD20.ABD21.ABCD22.ABC23.ABC24.ABCD25.ABCD26.AB27.BC28.ABCD29.ABCD30.ABC31.BC32.ABC33.BC34.AB35.AB36.ABCD37.ABCD38.ABCD39.AB40.ABCD41.ABCD42.ABC43.ABCD44.ABD45.ABCD46.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5.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6.“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7.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8.唯心主义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意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3.[答案要点]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应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刺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这说明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时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列宁的“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意识固然从非生命的机械、物理、化学反应,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感觉及动物心理长期演化而来。但它和其他物质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感觉不同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大感知能力在个别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在整体水平上确实任何动物本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本质是抽象思维,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并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这是动物所没有的。如果认为动物甚至一切非生命物质都是具有意识,那会犯“物活论”的错误。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任何意识,无论是关于自然的意识还是关于社会的意识,本质上都是社会性的。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直接产物”和“必然升华物”,因而必然具有社会性。从意识的形式来看,语言是意识的现实形式,语言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因而意识就其实现形式来说也必然具有社会性。7.[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错误的思想使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哦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8.[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1)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不仅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是唯心主义一元论所坚持的,比如黑格尔,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是在承认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前提下,主张可知论。(3)只有不可知论才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比如,康德和休谟就是典型的代表。9.[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1)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10.[答案要点]这是一种片面夸大电脑作用的机械论观点。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同人类所谓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他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1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但是,“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4.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5.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6.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7.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8.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9.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10.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2.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3.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或者说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这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2.[答案要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本质的方面。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实践中的最基本的问题。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答案要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第一,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属于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存在和世界本原,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如“吾心是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必然导致“唯我论”。第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4.[答案要点]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这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承认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可知论的观点。少数哲学家(比如康德和休谟)否认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5.[答案要点](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第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脑的结构日益完善化,是在劳动过程是实现的;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意识的丰富内容与多种形式,是在劳动过程以及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交往中获得的。(2)从意识的物质器官和客观对象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一,意识首先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6.[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实践观出发,正确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植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的意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从意识产生以后,人们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我们头脑中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就必然要思考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与世界本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否可靠?”“人们的思想是否可以认识外部世界?”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实践和认识全过程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思维是人脑中的主观精神,存在是外部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人们的实践活动首先要面对的是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必须承认外部世界的先在性、第一性,承认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意识的真实的存在,这就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人的实践既包括诸如实践的计划、目的、方法等意识要素,又包括诸如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变换过程,是把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实践中既扬弃了物质的客观性,又扬弃了精神的主观性,通过主体的物质性活动,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在实践的结果中既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体现了意识对世界的正确反映,达到了物质与意识两方面的辩证统一。7.[答案要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8.[答案要点](1)辩证关系第一,根本对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等两种特殊状态。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第二,辩证统一。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一种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和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9.[答案要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10.[答案要点](1)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的主要类型①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在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此外还有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等。③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的“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3)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1.[答案要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二,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第三,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12.[答案要点]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不仅是人类产生的历史前提,而且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仍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前提,是人类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现实前提。第二,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任意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13.[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坚持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否定了二元论和多元论。第二,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精神,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观点。第三,坚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四,坚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2)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一,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制定方针、政策,都要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来确定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或外国模式出发。(五)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科学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可以把物质范畴理解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2)主要内容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是高度抽象和无限具体的统一,经受了科学实践发展的不断检验,日益显示其深刻性、正确性。——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形态的可变性和物质不可穷尽性的原理。——现代科学证明,新发现的物质客体及其复杂结构和特性,并没有改变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事实,而是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第一,“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表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对这一唯一特性不能只是从感性直观层面上去理解,而是必须置于实践之中去理解和确证。正是实践活动中物质对象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才使人认识到物质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第三,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界物质的唯一特性,而且概括了社会领域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为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基础。③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第一,把物质理解为“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表明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从可感觉性规定物质概念,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第二,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人的活动,在人类存在之先和人类活动之外,物质自然界也客观地存在着,但物质概念却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3)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①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从而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建立起能够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②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物质,揭示出物质的内在矛盾性、自我运动性,阐明了精神能动性的物质基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就不再只具有纯粹的受动性,而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这一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或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就能被合理地引入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答案要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核心观点,以此为出发点去把握世界,这就要求“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要求对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历史无非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价值论中,它确认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总之,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把它的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3.[答案要点]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交互活动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六)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即世界的统一在于它的存在。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同一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倾向和不同点。(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倾向。(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称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答案要点](1)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把属于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存在和世界本原,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如“吾心是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2.“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3.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C.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4.“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网络体”,这一论断说明()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6.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决定论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10.“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1.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1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和斗争性16.“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7.事物的性质是由()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1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0.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21.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22.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2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2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C.把握事物的度D.确定事物的量2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26.质与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B.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C.质与事物直接同一,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D.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27.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前进性B.质变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29.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30.“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B.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D.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31.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3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向的转化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33.“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原理35.“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庸俗唯物论观点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36.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和量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37.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A.克服和抛弃B.纯粹的否定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肯定38.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D.现实性39.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A.不起任何作用B.其决定作用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40.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相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表现事物的外在现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C.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相,显现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4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4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B.宿命论的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4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44.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4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用思维整体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46.“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个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非决定论47.自在辩证法与自为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参考答案]1.C2.A3.C4.B5.C6.C7.D8.C9.C10.B11.A12.A13.B14.A15.D16.A17.D18.A19.D20.C21.C22.C23.A24.C25.A26.C27.A28.D29.B30.D31.A32.A33.C34.C35.B36.B37.C38.D39.C40.D41.A42.C43.D44.D45.C46.C47.A(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4.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中正确的有()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具有条件性5.联系的普遍性是()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不同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D.世界的发展过程仅仅是纵向联系6.联系的条件性是指()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B.一切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C.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促使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D.规定事物相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8.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9.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任何一般(不论怎样)都是个别的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10.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2.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14.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1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区别和差异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16.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的命题有()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D.“万物皆化”17.中国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凡物莫不有两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礼之用,和为贵18.下列哪些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A.朱熹指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B.老子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C.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耦”,“耦中又自有耦”D.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19.矛盾分析方法体现为下列具体方法()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2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A.尚和去同B.执两用中,过犹不及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21.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A.认识事物的质B.认识事物的量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认识事物的度22.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为山九仞,功于一篑23.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4.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防微杜渐D.物极必反
25.割裂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会导致()A.灾变论B.庸俗进化论C.循环论D.直线论26.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或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27.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8.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A.事物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的作用C.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D.包含肯定的否定和包含否定的肯定29.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30.“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31.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自我的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3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A.新生事物内部增加了新的结构和功能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糟粕C.新生事物继承了就事物的精华D.新生事物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出现的事物33.割裂事物前进性与重复性辩证关系,会导致()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C.直线论D.循环论34.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35.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是()A.欲擒故纵B.将欲取之,必先与之C.有备无患D.明修栈道,暗渡陈仓3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B.事物是仿佛向旧事物复归C.事物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运动D.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7.主观辩证法是指()A.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辩证的思维C.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D.唯心主义辩证法38.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C.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D.现象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现象不能反映本质39.下列正确的命题有()A.唯物辩证法既包括自在辩证法,也包括自为辩证法B.自为辩证法是对自在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C.自在辩证法与自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D.自在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自为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40.下列属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有()A.原因和结果B.必然和偶然C.运动与静止D.可能性与现实性4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A.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42.下类各项属于因果关系的有()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参考答案]1.ABD2.AB3.ABC4.ABCD5.ABC6.ABCD7.AC8.AB9.ABD10.ACD11.BCD12.ABD13.ABC14.ABC15.ABCD16.ABC17.ACD18.ACD19.ABCD20.ABCD21.AC22.CD23.BCD24.ACD25.AB26.ABCD27.ABD28.BC29.ABCD30.ABC31.ABCD32.ABC33.CD34.ABD35.AB36.BCD37.ABC38.AC39.ABCD40.ABD41.ABCD42.A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5.“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7.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性之中,通过特殊性来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解释研究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它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二者是不能混同的。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偶然性与必然性是解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科学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风险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科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会无法认识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现象与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中表面的和多变的方面。按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现象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事物中比较深刻和稳定的方面。本质是由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表现本质,是本质的外在表现。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在辩证法中,没有比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更根本的相互作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秘密,就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发展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矛盾的斗争既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同时又能打破这些特定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7.[答案要点]这一说说法正确。(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主要揭示新陈代谢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2)联系的普遍性蕴涵着发展的永恒性。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因此,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变化的永恒性。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实践和科学进展的成果所证实。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没有顶点,没有止境;但是就某个具体事物来说,发展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无数事物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永恒性和无限性。(3)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考察整个世界时发现,“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5.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7.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8.什么是质、量、度?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10.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1.什么是肯定与否定?12.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3.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14什么是自在辩证法和自为辩证法?15.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6.怎样理解必然和偶然及其辩证关系?17.怎样理解可能与现实及其辩证关系?18.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辩证关系?19.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辩证关系?2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21.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22.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辩证关系?23.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24.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辩证关系?25.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参考答案1-25.[答案要点]略(五)论述题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回答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3.运用前进性和重复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根本对立。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事物及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贯穿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变革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中国人民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着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努力运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方面,无论中国国情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否则就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危险;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具体结合。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答案要点](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辩证的否定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作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结果,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扬弃”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总之,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对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全部积极成果的辩证综合,是“对立面的统一”。(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3.[答案要点](1)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重复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事物发展前进性和重复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准备走艰苦之路的理论指南。(2)新事物是指合乎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新兴的事业,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它必然最终在全人类获胜。(3)社会主义事业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必然遭到旧制度势力的强有力的抵抗。又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兴的制度,人们没有经验,在建设中难免有失误,甚至遭到敌对国家“和平演变”的颠覆。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定是迂回曲折的。总之,我们既要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又要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六)分析题1.狗猛酒酸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收拾得清清爽爽,门外高悬“天下第一酒”的酒幌子,但是却门庭冷落。由于顾客少,酒卖不出去就变酸了。他非常苦恼,于是请教左邻右舍,邻居说:“这是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往往人们高高兴兴地想去你家买酒,但一走到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想扑上去撕咬人家,你说谁还敢上门买你的酒呀,这就是狗猛酒酸的道理。”问题: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2.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个喜欢养猴的人,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久家里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减少给猴子的粮食供应,便与猴子商量道:“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好不好?”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十分生气。过了一会他改口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行吗?”猴子们听了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问题:用质量互变规律分析这个故事。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见《孟子·公孙丑上》)问题: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选自《韩非子》)问题:守株待兔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5.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选自《公孙龙子》)问题:白马非马说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6.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问题:在狐假虎威故事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老虎犯了什么错误?7.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的。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性。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哲学观点各有什么错误?(2)材料3理论的合理处和错误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狗猛酒酸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也叫普遍联系,它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和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普遍联系总是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而存在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和有机联系与机械联系等。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问题,但是,对于酒家招揽生意而言,就不是各自孤立了。因为恶狗当道,顾客畏惧不已,导致美酒无法卖出,最后发酵变酸,这就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系列因果关系,具体到这个故事上,狗猛是酒酸的原因,酒酸是狗猛的结果。同时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间接联系)和条件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加以改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2.[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质变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形式具有多样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质变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朝三暮四故事中的养猴人,掌握了猴子的习性后,在劝说猴子的过程中,对将要提供的栗子,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实同形异的假相,以免受其迷惑。3.[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的观点庸俗进化论。二者都是错误的。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庄稼的生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期待事物一蹴而就,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4.[答案要点]守株待兔的故事暗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道理。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确定性趋势与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为:(1)根本对立。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必然和偶然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2)辩证统一。第一,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必然通过大量的偶然为自己开辟道路。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体现并受必然的制约,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凡存在偶然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蔽着必然。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守株待兔把兔子偶然触树死亡当作可以重复的必然,为此放弃了耕种,异想天开地等着再有这样的好事出现,他不知道偶然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把偶然夸大为必然,导致遭受国人耻笑。5.[答案要点]白马非马说割裂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性的辩证关系。第一,根本对立。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事物及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贯穿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白马非马说区分了白马与马之间差别,也就是看到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指出个别不等于一般,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白马非马说夸大了这种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把这种不同看作是唯一的特性,没有看到,作为个性的“白马”与作为共性的“马”之间的联系,个别不能离开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6.[答案要点]狐假虎威故事体现了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事物中比较深刻和稳定的方面。本质是由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中表面的和多变的方面。按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现象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百兽见狐狸和老虎纷纷逃亡,老虎以为百兽怕的是狐狸,这个老虎所犯的错误,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被假象所迷惑,局限于感性直观,没有看到假象背后隐藏的本质,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7.[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和偶然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即确定性趋势与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1)材料1霍尔巴赫的观点是机械决定论,它的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材料2的一系列观点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他们的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他们不懂得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人类的出现等不是毫无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2)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他的贡献。但是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这是其错误所在。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预见性B.决定性C.对象性D.能动性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D.人的实践活动10.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11.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参考答案]1.B2.D3.C4.A5.D6.B7.A8.B9.D10.A11.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A.认识规律B.尊重规律C.利用规律D.改变规律6.实事求是体现着()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A.事物内在的联系B.事物本质的联系C.事物稳定的联系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8.下列体现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有()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D.万物皆流,无物常住9.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参考答案]1.ACD2.ABCD3.CD4.CD5.ABC6.ABCD7.ABC8.ABCD9.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唯心主义。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四)论述题1.怎样理解规律?[答案要点]规律是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既包括历时性关系,也包括共时性关系。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不断把共时性关系引向历时性关系。第二,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的联系。规律和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所谓规律的必然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其后果的不可避免性。作为具有必然性的规律,既包含了事物内部本质与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必然联系,规律是一种因果联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因果联系都构成规律。只有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具有因果制约性,而且这种因果联系构成本质的联系时,才具有规律的意义。在现实中,规律的必然性往往有多种实现方式。第三,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所谓稳定的联系,是指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普遍地体现出来。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规律的稳定性、重复性,表明了它的普遍性。规律的必然性正是在规律的重复性、普遍性中得以体现的。(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苏]列宁.哲学笔记(节选)[A].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8.)
材料2: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有丰富的油藏。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上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材料3:1875年的一天,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这一振动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产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1875年6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传递声音的机器──磁电电话机,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1876年以前,已有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信方式作了说明。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1:“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材料2:“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同上书,第302页。)材料3:“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同上书,第301页。)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有什么联系?(2)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有什么区别?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2)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对物质巨大的反作用。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第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三,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一般说来,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结果: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②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也要反对唯心主义无限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因为,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受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的制约。2.[答案要点]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认识论是()A.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理论B.关于世界是怎样的理论C.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关于认识的反思性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6.实践的中介是()A.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的工具和手段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10.认识运动是一个反复循环、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1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5.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1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指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1.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你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22.“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24.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2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7.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2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3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3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33.马克思指出:“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3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D.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3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37.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38.“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C.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D.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39.温家宝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源于群众实践的直接经验是认识的重要基础40.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4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D.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4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D.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4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4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参考答案]1.D2.A3.B4.C5.A6.A7.C8.C9.B10.C11.A12.C13.B14.A15.B16.D17.A18.D19.D20.A21.B22.A23.B24.B25.D26.D27.B28.C29.A30.D31.D32.B33.C34.D35.C36.B37.C38.A39.D40.D41.B42.B43.B44.D45.D(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认识主体的属性有()A.生物性B.意识性C.社会性D.实践性2.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多样性D.动态性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主体与客体的多重关系主要表现为()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5.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6.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的确立B.主体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16.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先验论的观点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7.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B.地理环境相联系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1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1.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2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2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24.“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2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唯我主义观点D.反理性主义观点26.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2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28.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因为()A.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的性质B.它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C.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的性质D.它既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29.头孢曲松钠这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如果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的现象,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曾出现病人致死的案例,医学上称之为配伍禁忌。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禁止这种药物的使用,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写清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说明。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B.应该在普遍联系中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C.认识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D.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30.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31.正确实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主要环节有()A.形成实践理念B.把实践理念具体化实践方案C.组织落实实践方案的中间实验D.在小规模实践基础上,对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3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3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和社会B.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C.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D.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34.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3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B.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C.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D.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参考答案]1.ABCD2.ACD3.AB4.ABCD5.AB6.ABC7.BD8.ABCD9.BCD10.AD11.ABD12.ABCD13.ABCD14.ABC15.AC16.BCD17.ACD18.AC19.ABD20.ABC21.CD22.BCD23.ACD24.ACD25.ACD26.ABC27.ABD28.ABCD29.BCD30.ABD31.ABCD32.ACD33.CD34.ABCD35.AB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2.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3.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4.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5.“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包含明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7.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8.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都将认识当作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在认识路线上,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1)材料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2)材料的大意是: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这段话表达了如下观点:第一,人的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第二,人的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该材料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6.[答案要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7.[答案要点]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是实现不了的。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8.[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四)简答题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3.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际,从认识论上阐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现实认识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历史性和意识性的特征。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2.[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只有从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的统一中去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才能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因此,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第二,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不仅具有理论的普遍性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只有实践才能证实或证伪某种理论(认识),而客观事物和理论(认识)则不能。认识具有主观性,但不具备直接现实性,客观事物具有直接现实性,但不具备主观性。只有实践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2)坚持实践标准,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3.[答案要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4.[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实事求是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两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原先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起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观念,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桃”。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2.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材料3: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材料4: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分析材料1、2,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析材料3、4,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十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画家为了认识“狼桃”,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尝试,对于我们具有较大启示。画家的尝试行为即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说明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2.[答案要点](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材料3、4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在实践基础上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认识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毛泽东把这一过程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3.[答案要点](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次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4.[答案要点](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5.[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真理是()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3.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自然规律C.真理是社会规律D.真理是正确认识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0.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1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1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1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14.真理的内容是()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5.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1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17.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1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20.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A.逻辑证明B.客观事物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2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22.下列对实践概念理解错误的是()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C.实践是实现改造世界任务的唯一途径D.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23.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2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5.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26.哲学上的“价值”是指()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27.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A.最小的效用性B.最大的效用性C.最小的普遍性D.最大的普遍性28.评价性认识是()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C.以获得客体的“真”为目的的D.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29.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30.价值评价是()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参考答案]1.D2.B3.A4.D5.A6.A7.D8.A9.C10.C11.A12.B13.C14.D15.B16.C17.D18.B19.C20.D21.B22.A23.A24.B25.A26.B27.D28.A29.C30.D(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看()A.它是否有用B.它是否被公认C.它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及其规律D.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观点是()A.相对主义真理观B.绝对主义真理观C.唯心主义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C.能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D.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5.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6.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7.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8.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9.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不可知论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11.“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2.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3.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14.下列属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15.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16.以下属于哲学上的价值特性的有()A.客观性B.主体性C.历史性D.多维性17.价值评价的特点是()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B.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
C.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18.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19.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A.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B.超越历史时代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C.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D.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20.任何真理都是()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参考答案]1.CD2.AC3.AB4.CD5.BD6.CD7.ABCD8.BCD9.ACD10.ABCD11.ABCD12.BC13.ACD14.BC15.CD16.ABCD17.ABD18.ABCD19.ABD20.AB(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4.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5.“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指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4.[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结束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是发展的,因而人们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要终结真理,而是要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提供指导,开辟道路。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四)论述题1.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意义。2.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①根本对立。绝对真理也叫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界限;二是从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认识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部分正确认识,是相对的。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是相对的。②辩证统一。第一,相互依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如影随形、相伴共生的。第二,相互包含。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第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作为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伟大的实践。2.[答案要点](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有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反复的发展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得到解决,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3.[答案要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略)。(2)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必须始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把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五)分析题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恩格斯指出:“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德]恩格斯.反杜林论[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科学的历史,就是逐渐消除这种愚昧的历史,或者说,是用新的、但越来越不荒唐的愚昧取而代之的历史。”([德]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材料2: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检验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请回答:(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3.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毛泽东.实践论[A].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的观点。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答案要点](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3.[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4.[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B.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C.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A.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B.从确定的原则出发C.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D.从将来的可能出发
3.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4.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态度,就是要坚持()A.反对书本知识的重要性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不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决议D.只承认直接经验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6.哲学上的自由是指()A.自由是对必然的崇拜B.自由是对必然的否定C.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D.自由就是抛弃偶然性7.必然王国是指()A.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的国家B.没有自由的社会C.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D.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8.自由王国是指()A.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B.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C.人获得了绝对自由的社会状态D.进入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社会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11.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应是()A.抽象的绝对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D.永恒不变的统一12.判断一种观点正确与否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众人意见C.个人意见D.社会实践[参考答案]1.B2.C3.B4.B5.A6.C7.D8.A9.B10.C11.B12.D(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D.着眼于事物的现象3.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实事求是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5.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6.改造客观世界包括()A.改造自然界B.改造人类社会C.改造自然规律D.改造社会规律7.改造主观世界包括()A.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B.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C.改造世界观D.改造社会规律8.下列正确表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系的有()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B.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A.是主张意识决定物质的错误观点B.是只承认理性认识重要性的教条主义主张C.说明了科学的理论是革命行动的指南D.体现了正确理论对革命运动的巨大能动作用10.有人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种观点说明了()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参考答案]1.ABC2.ABC3.ABCD4.ABCD5.CD6.AB7.ABC8.ABCD9.CD10.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证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是无法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客观规律的。但是我们在反对“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的同时,又不能否定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指导作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带着头脑中已有的实现进行的。科学活动如果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必然王国”看做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把“自由王国”看做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四)分析题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得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请回答:(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他的可证伪性”的观点。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1:“对于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A].[苏]列宁.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803.)材料2:“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材料3:“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义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根据材料1回答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提出必须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3)根据材料2、3回答马克思主义提倡怎样的学风?3.下面是一组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宿命”的摆布。(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德]恩格斯.反杜林论[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每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凡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2.[答案要点](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2)毛泽东是在总结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不断地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水平。所以必须相对于新的实践反复地审视过去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3)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好发展真理。3.[答案要点](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33.组成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是()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35.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A.改造自然B.适应自然C.制造工具D.控制自然36.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A.地理环境B.劳动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37.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B.社会财富的多寡C.生产方式的性质D.生产工具的进步38.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A.国家元首B.意识形态C.国家政权D.政党39.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A.人之初,性本善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C.人是符号动物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0.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阶级妥协的结果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使用暴力的结果41.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A.人口太多B.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C.生产力落后D.党组织的建立42.“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4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44.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4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参考答案]1.C2.D3.D4.A5.B6.A7.D8.A9.C10.D11.C12.B13.A14.A15.C16.A17.D18.A19.B20.D21.C22.A23.B24.C25.C26.D27.D28.D29.C30.A31.D32.A33.D34.A35.C36.B37.D38.C39.B40.C41.B42.C43.D44.B45.B(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C.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D.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的表现为()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D.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3.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A.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B.社会存在的反映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6.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A.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C.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D.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公德是指()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B.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C.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D.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是社会发展经济的、必要的条件,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指()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1.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C.哲学D.逻辑学12.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3.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C.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D.以之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的指导14.国家是()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C.统治阶级的国家D.全体国民的国家15.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C.哲学、道德、宗教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小说16.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市场经济规律B.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0.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2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2.国家和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是()A.国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氏族组织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B.国家要征收赋税,氏族组织则不征收赋税C.国家按地域划分其国民,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D.国家是特殊的权力机关,氏族组织则为全体成员服务23.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24.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参考答案]1.ABCD2.ABCD3.ABC4.BCD5.BCD6.ABCD7.ABCD8.CD9.ACD10.BCD11.ABC12.CD13.ABCD14.ABC15.CD16.CD17.ABD18.ABD19.ABD20.ABD21.ABD22.BCD23.ACD24.ABC(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6.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7.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8.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9.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10.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11.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它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计算机网络而建立的关系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之间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以下二点:一是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和经济根源。二是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如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但他把历史规律说成是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错误的。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工业和生产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甚至人类的生存,于是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保护环境,防止和消除污染,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越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7.[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科学是指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在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要成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的生产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同实际生产的结合。那种把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8.[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9.[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是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包括两重内涵:一是它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二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等。10.[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虽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毕竟是两回事,不能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上去了。因为,物质文明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发展水平的现实表现,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二者毕竟是两回事,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代替。因此,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硬。1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历史是人的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历史包括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中的观点,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四)简答题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2.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有哪些?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概念?4.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5.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及其分类?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9.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和功能?10.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11.如何理解生产力范畴?12.如何理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1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类型?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范畴?1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范畴?18.如何理解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19.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实质和消亡?20.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区别何在?21.如何理解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2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2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范畴?2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2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答案要点]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现实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3.[答案要点]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4.[答案要点]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来源。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人是社会生产力第一要素,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在一定的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生产,才能形成社会。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结构和增长速度等,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人口因素同样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于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不仅要通过物质生产对社会发生作用,而且在人类实践所及的范围内,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日益进入了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由于人口因素和人口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制约的。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答案要点]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再次,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向高的更替和发展。当然,人口、资源、环境历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6.[答案要点]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可以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经济关系、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要随之变化而发生改变。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7.[答案要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意识以观念体系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它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中,同时就存在着与社会存在相脱离、相背离的性质和倾向。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这种非依赖性即独立性是相对的。这种独立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的非依赖性是以依赖性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发生在对社会存在归根到底的依赖关系之中的独立性。8.[答案要点]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9.[答案要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10.[答案要点]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德]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1.[答案要点]生产力就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不仅表现为现在人们控制的自然力,还包括前人以各种物化形式积累沉淀下来的物质力量。因此,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进一步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12.[答案要点]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的意义;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13.[答案要点]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14.[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历史上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15.[答案要点]略16.[答案要点]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第一,它实质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居支配地位的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第二,它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也是经济制度,但是具体经济制度,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17.[答案要点]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式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政治组织和设施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18.[答案要点]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19.[答案要点]
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是随着阶级的消亡和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这种过渡形态,国家才将“迄今所夺取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变为他们自己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代表。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20.[答案要点]第一,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又必须缓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原始氏族组织完全无能为力。于是社会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阶级斗争毫无限制地发展下去,直至阶级和社会灭亡;要么,产生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使之得以缓和,由此国家应运而生。第三,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并不是“全民性组织”,而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的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第四,国家是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2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22.[答案要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根源性。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思想关系。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所以具有对抗的性质,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中的对立冲突造成的。再次,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规定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也会运用自己的政治力量和思想观点反抗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思想统治,试图瓦解和破坏现存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历史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形式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23.[答案要点]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24.[答案要点]依据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和不同质态,有人类社会以来的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某一国度或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极为复杂。一些国家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一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中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阶段而进入新的社会形态;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鲜明、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缠裹;某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不同特点,等等。这些,则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的特殊形式。25.[答案要点]
如同其他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这种历史选择性逻辑地包含四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能够选择的可能性空间。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先进社会形态的现实存在等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在历史给定的可能性空间中活动的,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在追求自己目的的矛盾冲突中呈现出来的,它本身就是社会规律作用的体现。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取决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各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实践力量的对比,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发挥的态势。人心向背是不可抗拒的。第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活动是人民群众历史主动性的集中表现。26.[答案要点]社会形态的更替演进,又表现为历史的进步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通常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最完善的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的地方突破。比如,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就是明显一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过程也有某些类似的情况。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五)论述题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5.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6.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7.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有着自己的发展史,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性和特殊性规律,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总是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首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它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精神文明既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又为物质文明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目前物质基础还较差,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原理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完全可能的。所谓我国物质基础较差,是相对于某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物质文明的性质已属于近代和现代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文明。因此,我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前提。物质文明固然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精神文明并不由物质文明单方面决定。尤其是属于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等表现人们精神状态的方面,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不是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而是由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我国已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和可靠保证。我国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这是发展先进社会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此外,我国几千年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可以借鉴。所有这些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可能。2.[答案要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要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滞、延缓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存在着落后的思想意识。前者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必须通过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和弘扬先进的社会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要抵制、取消落后的思想意识,缩小它的市场和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切充分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答案要点]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和独立要素,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生产技能,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提高工具的效能,创造出新的工具,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可以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使生产运动处于最佳状态,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国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4.[答案要点]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因素,它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对其他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起决定作用。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马克思曾经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二者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生产关系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整个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代替了旧的生产方式,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为另一种更高、更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大局,这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分析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具体情况而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5.[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生产的,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的矛盾运动;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把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发展方向,把握具体的国情和历史任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促进社会基本矛盾的不调整和解决,才能制定出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其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非得失和成败的客观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最后,一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6.[答案要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控制在“秩序”,维护根本利益;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的矛盾运动;与此相适应,上层建筑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第四,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上层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力的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其次,必须正确把握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的保护,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就是保障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物质利益。最后,深化上层建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以人为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7.[答案要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作用。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指社会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如何认识这种状况是值得人们思考的。第一,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思想多样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应该看到,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也在滋长。比如,有人国家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追捧极端个人主义;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理想信念动摇;有人宣扬指导思想多样化,主张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错误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任何国家,不管其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总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有利于引领整个社会文化、思想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人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其实,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并不在于它产生时间的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绝没有停留在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不断地吸收、借鉴和融和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兴盛;反之,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人民将失去前进的方向。第三,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要把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条最根本的政治原则,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不断作出新的政治概括。二是要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三是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紧紧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作出深入分析和回答,把疑惑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对错误的思想要予以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努力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六)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P360)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360.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P464)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A].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464.请回答:(1)对材料1的观点进行评析。(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A].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78年9月16日)[A].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请回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2)材料2的中心思想。(3)材料3的中心思想。(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3)综合1和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来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们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答案要点](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3.[答案要点](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资源的好坏对于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2.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参考答案]1.C2.D3.A4.D5.D6.D7.C8.A9.A10.B11.D(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4.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表明了()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B.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完善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D.政治文明的进步5.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6.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是()A.主动的、自觉的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8.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9.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参考答案]1.ABCD2.BCD3.ABC4.BCD5.ABD6.ABC7.ABD8.BCD9.ABC(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社会历史规律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性。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最后,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2.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如何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4.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如何理解阶级分析方法及其意义?6.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如何?7.如何理解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8.如何理解改良,如何评价改良主义?9.如何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概念?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14.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2.[答案要点]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3.[答案要点]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由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4.[答案要点]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准确认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首先,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其次,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不同革命阶级的斗争所体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是与历史进步的趋势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水平相一致的。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5.[答案要点]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阶级分析方法要求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阶级社会中的复杂现象,要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在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基本阶级与非基本阶级,区分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区分不同的阶级与不同的阶层,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6.[答案要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爆发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爆发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7.[答案要点]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充分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最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种社会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8.[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不触及社会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为革命的绊脚石。9.[答案要点]
改革不同于社会革命。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不是根本质变;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改革的根本任务和目标。10.[答案要点]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1.[答案要点]科学和技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为一体。12.[答案要点]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伴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3.[答案要点]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对科技消极作用的控制手段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14.[答案要点]“全球问题”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一,“全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矛盾。它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第二,“全球问题”的解决条件和途径。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方利益,采取统一行动;对于造成相关问题的社会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形式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五)论述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5.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例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这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爱因斯坦曾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的分析值得深思。2.[答案要点]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3.[答案要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4.[答案要点]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首先,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其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最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5.[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为人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惟一的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可能性空间,其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主体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3.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4.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6.“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之中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
A.重视人的自由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C.肯定人的价值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1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11.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12.人性决定于()A.先天的禀赋B.遗传因素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出身13.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属性D.意识特性14.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的劳动B.人的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具有意志1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参考答案]1.C2.A3.A4.D5.A6.B7.A8.A9.B10.B11.C12.C13.B14.A15.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表明()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命题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A.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是偶然的机遇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5.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C.由人的意志可任意改变的D.客观精神的进程,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说法错在()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D.否认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7.社会发展往往面临着多种可选择的可能性,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C.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D.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8.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9.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是()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10.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B.是社会发展的目的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不变的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D.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本质的有()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C.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D.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1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两种观点相互补充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5.下述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是()A.“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B.“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C.“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D.“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参考答案]1.BCD2.ABCD3.BCD4.ABD5.ABC6.ABC7.BC8.ABC9.ABC10.ABCD11.BCD12.ABCD13.ACD14.ACD15.ABC(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4.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6.“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7.“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8.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其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障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其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所谓“成事在天”,即认为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又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争取成功。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但是,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及社会规律的限制。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自由程度是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人如果脱离社会条件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任意选择,恰好是不自由的。6.[参考答案]这一说法不对。这句话是人本主义哲学有关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将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是一种抽象人性论的观点。这种抽象人性论,究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正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变为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的,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一定可以大有作为。8.[参考答案]这一说法不对。不能把人的价值仅仅归结为自我价值,更不能夸大自我价值,把人的价值仅仅看作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个人作为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作为客体,通过实践满足他人、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自
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我价值,一个人连自己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就根本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同时又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前提,如果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也谈不上满足个人的需要。特别是当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发生矛盾时,有必要牺牲个人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2.如何理解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3.如何理解人的本质?4.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哪些原则?5.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6.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7.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8.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9.如何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10.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11.如何评价无产阶级领袖?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忽视和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即英雄史观。2.[答案要点]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中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社会应有的承认,而少数剥削阶级则掌握经济、政治权力,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3.[答案要点]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差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4.[答案要点]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第一,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社会历史就其整体来说,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第二,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一定的历史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体系的载体。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只有那些代表着经济运动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创造者之列。第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在类与历史这一层次上,无疑应当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层次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与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区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5.[答案要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体及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首先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作用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体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而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6.[答案要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体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答案要点]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历史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的作用大些,有的人的作用小些;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应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来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8.[答案要点]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有些历史人物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有些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做具体分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9.[答案要点]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英雄或杰出人物也会走向反面。10.[答案要点]略11.[答案要点]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无产阶级的领袖具有以往任何阶级的杰出代表所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他们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既是人民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既具有卓越的才能又最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核心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五)论述题1.联系现实思想状况,分析下列两个命题:“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2.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4.怎样理解两种历史观在谁创造历史问题上的根本分歧?5.怎样理解人的社会性?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的观点。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它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是科学的命题。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就其实际内容而言,是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社会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也就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人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片面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实质上是把自我当作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实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2.[答案要点]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正是在无数个人的合力作用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历史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的作用大些,有的人的作用小些;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应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来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答案要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热点略4.[答案要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被成为英雄史观。第一,英雄史观产生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少数英雄人物“幕前”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和绝对化,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幕后”的客观活动,这是英雄史观的认识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忽略,这是英雄史观的社会历史根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阶级偏见,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是英雄史观的阶级根源。第二,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就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即通过自己的人生谱写了自身个体的“历史”。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力量中,既存在着符合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推动和促进力量;也存在着违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阻碍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创造者之列。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它不是对历史表象的经验描述,而是对历史本质的逻辑把握。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做类来对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但是,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的这一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5.[答案要点]人的社会性是指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二者的统一,人的本质取决于其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还意味着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即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或想象中的人。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总是一定经济关系和一定物质利益的承担者,个人不能脱离阶级而存在。阶级关系不仅影响个人的其他社会关系,而且对个人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决定性意义。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强调阶级性并不否认个性,而是说,个人的个性必然受到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决定。“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的观点,是有些人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中提出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趋向对自身有利、避开对自身有害的东西,是一切人共有的特性,即人的本性,并从这种本性出发,把人归结为“自私的动物”,进而得出自私是人的本质。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趋利避害”不仅是人的特性,而且是一切生命物质的特性,是生命物质的本能。人是生命物质存在的最高形态,不仅与一般生命物质有原则区别,而且也与最高等的动物也根本不同。把一切生命都具有的“趋利避害”本能说成是人的共同本性,实质上是把人降低到一般生物或动物的水平。说人是自私的动物,或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不能成立的。唯物史观认为,自私这种观念,对人类来说,并非从来就有的,对个人来说,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私有制度之前,人们是没有“私有”观念的,只是到了私有制确立后,人们才逐渐产生了“私有”观念。初生的婴儿,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并无自私的观念。他成人后的自私,是受私有制社会中私有观念影响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私有制最终将消失,由它所决定的私有观念也将消失。可见,把“自私”说成是人的不变的本性是没有根据的。6.[答案要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前进。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多要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党和政府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第四,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而是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六)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饮冰室合集》第16册)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材料4:“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A].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材料2和3的异同。(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2、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材料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共同点是什么?(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立场之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也表现了其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也称唯意志论,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决定的。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神学历史观,也称天命观或宿命论,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2、3和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2.[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3.商品经济是()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5.市场经济是()A.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C.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D.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6.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交换价值和价值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7.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B.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C.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D.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9.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A.劳动商品的出现B.雇佣劳动的存在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1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1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B.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12.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A.价值构成的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C.资本构成的D.货币构成的13.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A.商品的出现B.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C.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D.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体14.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1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1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B.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17.价值的实体是()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18.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B.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C.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19.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2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24.“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B.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C.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5.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商品的()A.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B.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C.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D.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26.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27.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28.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A.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C.货币出现以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D.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2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30.在商品价值的形式发展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通过贵金属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A.简单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31.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供求机制B.价格机制C.竞争机制D.激励机制32.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A.商品的交换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C.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33.就货币的起源来说,货币是()A.由少数经常交换商品的人发明的B.由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C.在商品没有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的D.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34.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A.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C.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35.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理论D.劳动力商品理论36.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C.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D.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37.资本主义萌芽于()A.14世纪B.14世纪末15世纪初C.14-16世纪D.17世纪3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A.平等互利的关系B.互利互惠的关系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39.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40.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表明()A.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取决于其价值量B.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其使用价值量C.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与其使用价值无关D.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1.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RMB8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的货币D.现金4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像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43.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是()A.对商品和商品生产进行研究B.对自然经济进行研究C.对生产力进行研究D.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44.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是()A.货币发行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B.货币发行量应大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C.货币发行量应小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D.货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45.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6.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A.私人劳动B.剩余劳动C.社会劳动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参考答案]1.C2.B3.C4.D5.B6.A7.D8.C9.D10.D11.B12.B13.D14.D15.D16.C17.B18.A19.D20.D21.B22.C23.A24.D25.C26.C27.C28.D29.D30.D31.B32.A33.D34.D35.C36.B37.B38.D39.B40.D41.C42.B43.A44.A45.A46.D
(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A.私有制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特点在于()A.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自给自足B.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C.劳动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D.其存在和发展以社会分工为一般条件3.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4.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C.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5.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从商品开始,是因为()A.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B.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C.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的形势6.一切商品都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商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7.下列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A.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8.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交换价值的基础B.商品的社会属性C.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0.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C.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D.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B.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3.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复杂劳动成为简单劳动的表现形式D.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14.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与区别是()A.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B.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C.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D.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仍然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15.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16.下列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具体劳动是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区别C.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D.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17.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A.社会生产的产品总量B.流通中待售商品总量C.商品的价格水平D.商品价值的大小18.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B.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C.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D.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1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0.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B.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C.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2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表明()A.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价格由价值决定B.商品交换和商品价格反映的总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等关系C.相同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D.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2.一般来说,阳光和空气不是商品,但在一些国家,新鲜空气也可以装在特别容器中出售,空气之所以成为商品,根本原因是()A.人们不能随便从自然界中得到新鲜空气B.把空气净化并装在特别容器中要经过人们的劳动C.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D.新鲜空气的生产以交换为目的23.在价值量决定方面,正确的命题有()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B.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C.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D.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4.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B.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D.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5.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B.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C.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D.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26.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27.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市场竞争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价格波动D.供求关系的变化28.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就是要()A.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B.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C.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D.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种不正当竞争29.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价格()A.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B.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与价值变化的幅度始终保持一致D.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30.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C.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3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B.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C.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D.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2.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中存在的矛盾有()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3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34.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A.须是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币B.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C.使商品生产从物物交换转变为商品流通D.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35.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有本质区别的几种价值形式是()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36.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B.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C.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D.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3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只有工农业的直接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B.创造价值的“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在扩大C.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化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D.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8.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生活资料是按照算术级增长的,人口是按照几何级增长的。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因而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使饥饿、贫困、失业不可避免。该理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人口因素的增长必须受生产方式的制B.否认了人类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能力C.否认了人口的增长应当适度,即人口的增长应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保持一定的比例D.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口相对过剩现象普遍化了[参考答案]1.BD2.BCD3.ABCD4.BCD5.ABCD6.ABC7.ABCD8.ABCD9.CD10.ABCD11.BCD12.CD13.ABD14.AC15.AB16.BCD17.BC18.ABC19.ABD20.BD21.AD22.BCD23.ABCD24.ABCD25.ACD26.BC27.ACD28.BD29.ABD30.ACD31.ACD32.ABCD33.ABCD34.BCD35.ABC36.ABCD37.BCD38.AB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4.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6.在知识经济时期,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8.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9.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1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正确。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强调的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必然要有市场,但是有市场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成为生产要素配置的主导方式,从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也取得了商品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价格常常会偏离价值而与价值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又反过来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向价值回归。因此,从较长时间看,价格虽然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是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抽象劳动的成果。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但是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价值增殖是通过劳动实现的。7.[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解答此题的着手点是掌握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涵义,并分析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与价值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8.[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只有当社会生产者的商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它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可见,商品能否卖出,即它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在量上是否相当于或低于同种商品的平均水平,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键。如果商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耗费在商品上的劳动无法得到补偿,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因此,私人劳动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成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成败。9.[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创造社会财富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就价值创造而言,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把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10.[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四)分析题1.下列材料基本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们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58年11月9日、10日)[A].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4.)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同上书,第439页。)材料3:“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同上书,第435页。)请回答:(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P57)之母。”(同上书,第56-57页。)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劳动当作自己的躯体加以同化,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使命相适合的职能。”(同上书,第214页。)请回答:(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请回答:(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4.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l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认识的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2.[答案要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3.[答案要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4.[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劳动力的价值()A.由劳动时间决定B.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D.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5.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剩余价值B.劳动力价值C.商品的全部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货中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D.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8.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D.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9.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A.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B.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A.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B.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C.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过程和生产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抽象劳动过程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1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具体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劳动二重性原理D.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12.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A.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C.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D.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13.在资本主义价值增值过程中()A.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B.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C.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14.绝对剩余价值是()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1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靠()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16.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2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17.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利润1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D.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19.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因为()A.都是由于延长了工作日而获得的B.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C.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D.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20.某工厂原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2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A.150%,100%B.150%,300%C.100%,200%D.150%,200%21.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2.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指()A.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B.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23.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24.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2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关系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D.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的比例关系26.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27.资本的有机构成是()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2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29.资本积聚()A.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靠把现有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实现的C.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D.不受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增长的限制30.资本集中()A.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靠把现有的分散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实现的C.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D.会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3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A.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C.人口繁殖过多过快的结果D.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3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A.只包括流通阶段而不包括生产阶段B.只包括生产阶段而不包括流通阶段C.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D.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33.产业资本循环顺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3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35.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价值的创造B.价值的转移C.价值的分配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36.社会总产品是()A.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B.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C.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D.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3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流通资本D.社会总产值3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B.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C.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3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价格B.工人劳动的报酬C.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4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41.平均利润是按()A.个别资本家人数平均分得的利润B.产业资本家人数平均分得的利润C.不同生产部门平均分得的利润D.平均利润率分得的利润4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4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B.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4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47.社会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C.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D.预付资本不同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48.在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中,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A.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B.进行资本转移,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C.垄断市场,形成超额利润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9.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当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后,这些城市交通要道周边的房地产项目就会大幅升值。这可以用来解释说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A.级差地租ⅡB.垄断地租C.级差地租ⅠD.绝对地租5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了事实上的剥削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51.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5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的本质是()A.通过G-G′形式从流通中产生B.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C.使用借货资本支付的报酬D.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参考答案]1.D2.C3.D4.C5.D6.A7.D8.B9.D10.C11.C12.A13.C14.C15.C16.A17.A18.D19.D20.B21.D22.D23.A24.B25.C26.D27.C28.A29.A30.B31.B32.C33.A34.D35.D36.D37.D38.B39.D40.A41.B42.C43.D44.C45.C46.A47.D48.B49.A50.C51.C48.B49.A50.B51.C52.B(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B.劳动力具有价值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D.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它生活来源2.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A.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B.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C.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D.永远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自身的价值C.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下列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B.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C.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D.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强制性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5.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A.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B.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C.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D.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6.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A.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B.就是指生产资料本身C.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剥削关系7.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D.为平均利润理论奠定了基础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新的价值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A.生产使用价值B.形成价值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创造剩余价值10.剩余价值()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离不开流通领域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D.即在流通领域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产生11.剩余价值规律()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C.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和一切方面D.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13.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14.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点()A.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1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16.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有()A.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B.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C.前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前者是商品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后者是劳动力价值下降而增加的剩余价值17.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剩余价值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18.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货币资本B.生息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19.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B.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C.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D.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20.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C.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预付资本量的大小2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平均利润率的下降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的降低D.对劳动力需求减少22.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D.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2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2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预付资本的节省D.生产资本的构成25.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6.社会总产品是指()A.当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B.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C.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D.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27.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C.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28.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29.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30.资本主义工资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3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C.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D.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32.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C.贮藏手段的职能D.支付手段的职能33.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有()A.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34.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平均利润率的形成B.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C.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D.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3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36.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其理由是()A.自动化的生产条件,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不能创造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B.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不能离开劳动者的劳动而独立存在,只是雇佣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支出增加,才增加了剩余价值生产C.少数资本家采用了自动化生产,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完全是借助于工人特别高的劳动生产率D.某个部门已经生产自动化,它们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平均利润规律作用占有了其它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参考答案]1.CD2.BC3.ACD4.ABCD5.BCD6.ACD7.ABCD8.CD9.AC10.AC11.ABCD12.ABCD13.AC14.BCD15.BCD16.ABD17.BD18.ACD19.AD20.ABCD21.ABCD22.ACD23.ABC24.ABD25.AC26.BCD27.BCD28.ABD29.CD30.BCD31.ACD32.BD33.ABD34.BCD35.BCD36.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3.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4.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5.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6.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7.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企业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就消失了。8.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9.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自由和平等的。首先,劳动者有出卖或者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其次,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一般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向劳动者支付工资。但这种自由和平等仅仅是表面上的。事实上,一是由于雇佣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二是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体现的也是一种表面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关系。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的、平等的关系。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在现实生活中,资本采取货币、商品、原料、机器等物的形式,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等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少数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5.[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这就要求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并不是资本有机构成。7.[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平均利润率是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平均化,而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仍然存在着利润率上的差别。那些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8.[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或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协力,创造了价值,因而三种要素各自的所有者都应取得相应的报酬: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一理论显然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和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包括c、v、m在内的价值,但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通过资本主义流通过程,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实现,并在不同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利息、地租就是同一剩余价值转化的不同形式,是不同剥削集团之间分割剩余价值的结果。“三位一体”理论把资本主义各种收入源泉硬化为不同的生产要素,割裂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9.[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织,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四)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2.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国内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12月至2010年10月,美国共减少750万个职位。据美国劳工部2010年12月3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11月,美国失业率为9.8%,有1500万人失业,其中41.9%的人失业27周或更长时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N].人民日报,2011-04-11(6).)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3.简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用的意义。4.为什么说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分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等等。2.[答案要点]下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理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3.[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成。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马克思主义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的分析,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总量,必须合理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上;三种资金的循环必须保持其连续性。只有遵循资金循环的客观要求,才能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4.[答案要点]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这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营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P181)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P182)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公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P190)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者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P194)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同上书,第193-194页。请回答:(1)资本流通的总公式与商品流通的总公式有什么不同?(2)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3)根据材料2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2.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4.下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论述。材料1:“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材料2:“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同上书,第190页。)“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因此,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而且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同上书,第204页。)材料3:“因此,资本不仅像亚·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材料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2)材料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3)马克思在材料3中揭示了什么?5.下面是关于经济危机的一组材料。材料1: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家里没有煤。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材料2:恩格斯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德]恩格斯.反杜林论[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中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的什么经济现象?(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不同点:买卖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物不同;流通目的不同。(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3
)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2.[答案要点](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的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3.[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4.[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了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材料2说明了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3)材料3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超出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工人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5.[答案要点](1)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不能消除它的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这就是说()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在弱化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3.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B.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C.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D.政府实施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4.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现状说明()A.政体和国体是没有联系的B.有何种国体就有何种政体C.有何种政体就有何种国体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B.选举制度C.文官制度D.国家制度6.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A.宪法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7.资本主义国家法制的核心是()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8.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9.多党制最早产生于()A.法国B.德国C.荷兰D.比利时10.选举制度中的比例代表制有利于哪种政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A.一党制B.两党制C.多党制D.强党制11.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放弃执政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国家性质就要改变,这是因为()A.国家和政党在本质上是一回事B.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C.国家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D.执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12.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1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B.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C.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D.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14.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是()A.制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B.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利益C.改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提高和改善社会福利1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抽象的人性论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参考答案]1.A2.D3.D4.D5.D6.C7.B8.C9.A10.C11.B12.A13.B14.B15.C16.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A.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B.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C.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D.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立法司法职能B.对内职能C.对外职能D.行政职能3.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A.资产阶级政党B.军队、警察C.监狱、法庭D.政府机构4.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B.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C.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D.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5.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6.资本主义专制制度包括()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B.政治组织形式C.选举制度D.政党制度7.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C.分权制衡D.自由、平等、博爱8.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主权在民C.人们当家作主D.分权制衡9.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A.立法权B.管理权C.行政权D.司法权10.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A.操纵选举B.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C.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11.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A.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B.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C.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D.宗旨不同13.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参考答案]1.ABCD2.BC3.BCD4.AD5.CD6.ABCD7.ABCD8.ABD9.ACD10.ABCD11.ABC12.BCD13.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2.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3.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6.“人权高于主权”。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利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苏]列宁.论国家(1919年7月11日)[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世界工人运动,造就出在全世界组织成政党的千百万工人,建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苏]列宁.论国家(1919年7月11日)[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就需要有两种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持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不能抽象地去看。如果从纯粹的理论意义上讲,人权的彻底实现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但人权作为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又不得不受到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在国家主权独立完整的基础上,各国人权状况才能不断得以改善。这是因为:(1)促进和维护人权的主要责任在于主权国家,只有在尊重各国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各国的人权才可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和改善。(2)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人权标准,也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权威来确保对国际人权准则的遵从。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其后果只能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小国、弱国以所谓“侵犯人权”为借口,为所欲为。(3)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强权政治的遮羞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人权当作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企图以此逼迫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就范。它们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并非是维护世界各国的人权,其真正用心是要为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野蛮行径蒙上一层“正义”的光环。(四)分析题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整个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苏]列宁.论国家(1919年7月11日)[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材料2:“资产阶级通常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8.)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德]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请回答:1.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2.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3.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答案要点]1.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一种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苏]列宁.论国家(1919年7月11日)[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苏]列宁.国家与革命[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然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然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德]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3.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A.实现了自我否定B.发生了根本变化C.仍无任何变化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4.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C.垄断D.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5.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A.联合B.兼并C.收购D.垄断6.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重要经济基础是()A.垄断B.剥削C.国家调节D.对外掠夺7.垄断时期垄断的银行资本()A.只和中小资本有固定的联系B.只和大企业有短期联系C.是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D.是存贷款的普通中介人8.金融资本是()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C.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D.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9.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A.投资兴办企业B.参与制C.资本积累D.暴力掠夺10.金融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是()A.通过“参与制”实现B.通过“代理制”实现C.通过“个人联合”实现D.通过“企业联合”实现11.“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众多企业和银行机构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控企业和银行12.“个人联合”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B.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方式C.生产中统治的主要方式D.流通中统治的主要方式13.垄断利润是通过()A.操纵市场获得的B.改进技术获得的C.扩大投资获得的D.增加贷款获得的14.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A.内容B.作用C.表现形式D.作用后果15.垄断高价高于价值和生产价格意味着()A.垄断价格不受价值制约B.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会大于价值总额C.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D.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会小于价值总额16.垄断价格()A.是由垄断组织自由制定的不受价值约束的价格B.虽然会高于产品的价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C.虽然会高于产品的价值,但不受价值规律制约D.通常与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相一致17.垄断价格表明垄断能()A.创造出新的价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C.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使之与商品价格总额相等D.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的制约18.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A.垄断消灭了竞争B.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D.垄断缓和了竞争1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本原因是()A.垄断资本必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B.国内已无有利可得的投资场所C.国内已无落后的生产部门需要投资D.国内各部门投资已经饱和2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B.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23.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即()A.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C.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D.国家控制的中小资本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但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B.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改变资本主义性质C.通过调节社会生产,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D.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使劳动者摆脱被剥削的地位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2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明()A.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局部调整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很快要代替资本主义国家D.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A.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相互关系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C.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D.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33.二战后国际分工()A.主要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B.水平分工代替垂直分工C.以自然资源为基础D.垂直分工代替了水平分工34.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是()A.由一国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B.由国际组织建立的公司C.由多国垄断组织建立的经济联盟D.发达国家联合建立的公司35.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D.资本全球化的表现36.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37.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框架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有利于()A.所有国家国家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发展中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38.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39.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降低其生产成本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40.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C.金融风险加大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41.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A.贸易的全球化B.资源配置国际化C.生产全球化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2.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联盟的形成B.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C.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D.国际金融机构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43.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可分为()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B.国家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C.私人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参考答案]1.B2.A3.D4.C5.D6.A7.C8.C9.B10.A11.C12.A13.A14.C15.C16.B17.D18.B19.A20.C21.D22.B23.C24.A25.A26.D27.C28.B29.A30.B31.C32.D33.B34.A35.B36.B37.B38.D39.C40.D41.B42.C43.D
(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垄断价格是()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C.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3.垄断价格()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C.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D.是能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4.垄断价格()A.完全是人为定价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D.违背了价值规律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B.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C.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6.垄断利润是()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7.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8.垄断利润来自于()A.本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B.非垄断企业的利润C.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D.国家政权进行的再分配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0.垄断时期由垄断本身产生的竞争包括()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1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12.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A.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B.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C.更加激烈D.范围不断扩展13.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14.垄断竞争的特点()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15.金融资本()A.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统治地位的资本B.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产生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融合形成的资本D.通过“参与制”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统治16.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B.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B.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C.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D.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调节经济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20.微观规制的主要类型()
A.反托拉斯法B.公共事业规制C.知识产权规制D.社会经济规制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国有制企业B.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2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国际资本输出23.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A.跨国公司B.国际卡特尔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D.国际辛迪加2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企业经营全球化25.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A.跨国公司发展B.科学技术进步C.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D.市场机制受到各国的重视26.经济全球化()A.使世界生产力得到了发展B.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C.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别国经济的依赖D.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27.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A.国际经济组织B.国际经济协议C.地区性经济组织和集团D.国际卡特尔28.全球经济的主要国际性协调组织有()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跨国公司C.世界银行D.世界贸易组织29.经济全球化()A.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B.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C.使一部分经济落后国家缩小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D.创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共赢30.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参考答案]1.ABC2.ACD3.BD4.BC5.ABCD6.ABD7.ABCD8.ABCD9.ABCD10.ABC11.BCD12.ABCD13.ABCD14.ABCD15.ACD16.ACD17.ABCD18.ABC19.AD20.ABD21.ABCD22.ABC23.AC24.ABCD25.ABCD26.ABCD27.ABC28.ACD29.ABC29.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2.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本输出是为了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5.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6.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7.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变化。8.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略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第一,金融资本是随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发展,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一种垄断资本。第二,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垄断前的银行资本或工业资本。该命题没有体现垄断这个本质内容。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第一,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第三,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四,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第一,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第二,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第三,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5.[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7.[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从根本上起到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各种具体形式本质上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资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8.[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四)论述题1.试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2.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政策。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略。2.[答案要点]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1)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从财政收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财政支出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第一,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第二,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3)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支计划,货币发行汁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一些带有全局性,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计划和规划。然后,再通过一定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引导私人企业向计划规划的方向发展。(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材料2: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下面是关于“工人资本主义”的一组材料。材料1: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材料2: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
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3)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正确态度。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千万人,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跨国公司正在跨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材料2:跨国公司已不仅仅把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法律手段运用,而是逐渐将其当作一种市场策略频频使用,这也导致我国涉外知识产权争议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对我国一些行业带来了巨大威胁。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引用的资料,仅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材料3: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徐冠华说:“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且国外企业的专利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其中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分别占到93%、91%、85%、69%、60%。”“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窗体顶端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4.下列是一组关于南北国家贫富差距扩大的材料。材料1: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的比值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30年前仅20有余。(摘自《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材料2:现在,南北差距问题、贫富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存在的严重不平等,更加大了南北差距。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也带动了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及其带来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全世界大量贫困人口还没有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实惠。(摘自《人民日报》2000年8月6日)材料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资源,而且离不开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市场和廉价商品。这种不平等交换造成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占世界人口17%的24个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第三世界国家外债高达2﹒5万亿美元。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材料4: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过去20年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了6倍,但都在发达国家之间。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根据联合国1999年的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口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了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全球性社会公正问题更显突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了一定范围内南北差距的扩大和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边缘化,甚至也引起发达国家内部一些非优势产业的反弹。看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有人文理念的指导,必须注意其发展中的平衡性和公正性问题。在“什么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课题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更加迫切。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是什么?(2)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以及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上述材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导致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生活,挽救资本主义制度。(2)上述材料表明,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是为了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2.[答案要点](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
(3)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要看到它的新变化,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3.[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了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材料2和材料3表明,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尽管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全球战略布局,利用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规则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4.[答案要点](1)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要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2)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列强推行老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从根本上说,是由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A.个体资本所有制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C.法人资本所有制D.国家资本所有制3.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是()A.国家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B.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C.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和个人法人资本所有制D.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私人法人资本所有制4.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是()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5.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A.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B.所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C.个别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D.大企业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6.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A.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B.市场机制不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替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D.国家与市场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7.二战后的经济危机()A.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增强B.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减弱C.经济周期的长度增加D.危机期间失业率大幅度提高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C.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D.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9.法人资本所有制()A.是私人股份资本股东化的产物B.是国家资本股东化的产物C.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D.是个人资本股东化的产物10.二战后为了防止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B.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终身雇佣制度C.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D.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职工持股制度11.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A.大股东B.资本家C.高级职业经理D.中产阶级12.实现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的是()A.个体资本所有制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C.法人资本所有制D.国家资本所有制13.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A.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B.资本占有的社会性减弱了C.资本占有社会性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D.资本占有社会性的提高改变了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14.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A.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B.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私人公司中C.自由竞争时期的巨型公司中D.垄断时期的巨型公司中15.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A.知识经济行业之中B.高度垄断行业之中C.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D.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参考答案]1.C2.A3.B3.B4.B5.D6.A7.A8.D9.C10.A11.C12.C13.C14.A15.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国家资本所有制企业()A.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B.国家作为出资人不直接控制企业C.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是其重要职能D.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A.大公司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B.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C.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D.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B.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C.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D.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A.凭借技术专长掌握着生产资料的实际控制权B.工人阶级行使管理、监督权C.作为资本职能的执行者依赖于资产阶级D.作为劳动者与资产阶级有矛盾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包括()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B.终身雇佣制度C.职工控股计划D.职工持股计划6.通过职工持股计划()A.职工控制了企业股份B.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C.提高了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D.是使很多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7.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典型的工资制度有()A.“泰罗制”B.“丰田制”C.“参与制”D.“福特制”8.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共有2万多家企业、120多所大学的40多万人员。这一事例表明当代资本主义()A.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高度社会化了B.生产关系在不断为生产社会化做出调整C.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D.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的调整9.西方国家大型企业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A.一般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B.仍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C.靠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D.成为食利者阶层的代表10.西方改良主义政党的政策主张有()A.维护私有制B.推行国有化C.实施经济的计划调控D.倡导社会公平11.二战后,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发展进程中()A.资本改变了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B.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C.追逐剩余价值对资本积累的推动减轻了D.资本改变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12.国家所有制的主要特点()A.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B.推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C.以利润为企业的核心目标D.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参考答案]1.ACD2.ABCD3.ABC4.ABCD5.ABD6.BCD7.AD8.ABD9ACD10.ABCD11.BD12.AB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2.职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工人的地位。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法人股东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法人资本所有制是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基于雇佣劳动的社会资本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采取了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职工持股计划就是这种缓和劳资紧张关系的典型的激励制度。职工持股计划使一个企业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人产生归属感,在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生产。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没有改变工人的被剥削地位。(四)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行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即国家所有,私人经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德国为21%,英国为11%。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原因。(3)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据报载,早在17世纪中叶,股份制就开始从资本主义合作制企业中产生。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股份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股份公司十倍、数十倍、成百倍地增加。股份公司迅速地扩展到工矿业、流通业、公用事业等几乎一切经济领域。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制做过许多精辟论述,他们指出:“股份制——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成对资本主义的意义。(2)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上述3个材料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了新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成为了这种新变化的突出表现。(2)上述材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出现的新形式,根本原因是以国家资本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束缚。(3)国家资本的主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谋取垄断利润服务,从根本上说,国家资本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2.[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的发展,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束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相;这种私人股份资本私有制有利于集中资本进行大规模生产。(2)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的出现,与一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良”一样,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个过程又是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做准备的渐进的过程。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2.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3.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A.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C.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缓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6.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参考答案]1.D2.D3.C4.A5.D6.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A.生产全面社会化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D.资本日益社会化2.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A.可能相互交往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4.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的原因有()A.从一个短时期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主义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都还没有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D.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某种自我调节能力,在短时期内能够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7.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A.管理的社会化B.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C.产品的社会化D.资本的社会化8.马克思把股份资本看作是“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这说明()A.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已包含社会主义新生产方式的成分B.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比非股份制经济更能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比非股份制经济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D.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已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参考答案]1.ABD2.ABD3.ACD4.ABCD5.ABC6.ABCD7.ABCD8.BC(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从其起点上就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制度。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资本主义与一切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它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最终替代,但与之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推动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也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进步。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它不仅没有消除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国有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如列宁指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有制的企业在资本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国家和私人联营的企业,在国家机器中也产生了专门管理生产、流通的经济职能机构,这些国有制企业、合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十分有用的。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一支日益壮大的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队伍,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准备好了掘墓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建设者。正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上述作用,所以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4.[答案要点]略(四)论述题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2.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相统—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自身的历史过渡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制度否定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缓解的时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客观历史趋势。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第三,
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发展,就是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历程,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期阶段。2.[答案要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的方向上看,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前进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从事物发展的过程上看,重复性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的、曲折的。重复性主要体现在:以周期性或曲折性为特点的重复;以回复性或回归性为特点的重复。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重复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以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它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只有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完善,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长期过程中出现严重曲折,这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要充分估计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3.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B.《资本论》的出版C.唯物史观的形成D.私有制的消失4.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是()A.人民民主专政B.暴力革命C.和平过渡D.局部战争5.“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社B.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世界共产主义进程7.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A.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B.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C.社会主义不断地同资本主义做斗争D.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人民民主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9.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建立工农联盟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11.在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理论斗争D.议会斗争1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3.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14.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在于()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1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B.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参考答案]1.D2.B3.A4.B5.C6.C7.B8.C9.C10.D11.B12.A13.B14.C15.A(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C.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D.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缺陷是()A.没有尖锐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B.没有科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C.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D.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4.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A.19世纪初期,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B.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C.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是()A.工业革命的完成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B.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逐步激化D.现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6.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B.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唯物史观D.暴力革命论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以后的任务是()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9.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夺取国家政权C.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0.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无产阶级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1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是()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革命和和平过渡两种形式12.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理论内容是指()A.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B.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3.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A.向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B.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C.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D.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14.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着()A.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了实践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C.巩固政权的任务D.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15.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哪几个时期()A.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6.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主要包括()A.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B.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C.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D.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7.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A.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B.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C.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18.社会主义民主是()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19.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C.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D.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入社会主义20.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参考答案]1.ABC2.AB3.BCD4.BCD5.ABCD6.BCD7.BC8.ABCD9.ABD10.ABCD11.BD12.ABCD13.ABC14.CD15.ABCD16.ABCD17.ABCD18.ABCD19.ABCD20.ABCD10.AB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空想社会主义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理论。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3.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4.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本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7.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压迫愿望的理论表现。2.[答案要点]略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它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尽管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不过这些基本上都是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本质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残酷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5.[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过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因此,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复兴。6.[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反复的。7.[答案要点]略(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革命的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4.为什么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历史过程?5.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参考答案1-4.[答案要点]略5.[答案要点]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第三,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四,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此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52.)请回答:(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P529)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529.)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苏]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请回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代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84.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同上书,第683页。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经济文化基础。第二,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第三,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2.[答案要点](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3.[答案要点](1)第一,苏联模式的功过并存。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第二,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之,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存在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走向辉煌。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社会D.自由资本主义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B.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3.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A.较高的劳动生产率B.人民当家作主C.生产资料私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4.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是()A.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B.人民代表大会制C.人民当家作主D.按劳分配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扩大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主人B.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C.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D.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6.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A.扩大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主人B.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C.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D.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C.发展文学艺术等D.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8.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面临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A.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C.什么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9.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A.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立场、观点与方法B.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C.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的支持D.社会主义方向10.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A.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B.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执政党的发展需要1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A.必然阶段B.表现形式C.革命性过程D.自我完善和发展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已为我们指明了()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B.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参考答案]1.C2.C3.D4.A5.C6.C7.A8.D9.A10.C11.D12.A(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B.根据社会的需要,又有计划的C.按劳分配D.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2.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有()A.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B.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C.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D.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3.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其基本经济制度为()A.公有制为主体B.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D.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4.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A.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B.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C.体现着人类的未来D.具有强大的生命力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6.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参考答案]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2.“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参考答案1-2.[答案要点]略(四)论述题1.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3.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参考答案1-4.[答案要点]略(五)分析题材料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材料2:“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同上书,第370页。)请回答: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述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A.科学社会主义B.工人运动C.阶级斗争D.暴力革命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A.革命性和斗争性B.先进性和革命性C.阶级性和先进性D.先进性和科学性3.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A.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B.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C.先进工人阶级的代表D.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标志是()A.群众路线B.实事求是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D.勇于自我批评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全党服从中央D.一切服从大局6.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B.社会主义公有制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D.民主集中制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A.民主集中制B.改善党的领导C.加强党的领导D.坚持党的领导8.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一切从实际出发C.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D.完善党的领导[参考答案]1.B2.C3.A4.D5.A6.C7.D8.A(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A.资本主义大发展B.工人运动的发展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D.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B.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C.工人阶级是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D.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主要是()A.政治领导B.组织领导C.思想领导D.集体领导4.党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是()A.充分发扬民主B.共同的阶级基础C.共同的指导思想D.共同的奋斗目标5.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B.是不是规定有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1.BC2.ABCD3.ABC4.BCD5.A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任何其他阶级政党所不具有的强大战斗力?4.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伟大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他们最有社会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其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被压迫阶级,是被剥夺了任何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最后,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随着斗争的发展,他们的联合日益扩大并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其斗争也走上政治舞台,并进一步认识到成立自己政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工人阶级本身,也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2.[答案要点]略3.[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党既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工人阶级先进队伍,就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也是保证党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严格纪律的组织涣散的政党,本身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铁的纪律,才使党具有雷厉风行的风格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才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任何其他阶级政党所不具有的强大战斗力。4.[答案要点]略(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略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A.时间性概念B.空间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物质性概念8.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利益差别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10.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1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2.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参考答案]1.D2.B3.A4.A5.B6.D7.C8.D9.D10.D11.A12.D(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下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有()A.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B.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C.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D.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5.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C.城市和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6.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7.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10.下列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将消亡B.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将获得巨大发展C.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将达到和谐D.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将达到巨大提高[参考答案]1.AB2.ABCD3.ACD4.CD5.BCD6.BCD7.ABCD8.ABC9.ABCD10.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空想社会主义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理论。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4.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压迫愿望的理论表现。2.[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苍白幸运的偶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作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4.[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正确。第一,人类的历史史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第二,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四)分析题1.阅读以下资料:资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资料2: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工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德]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2.)请回答:(1)资料1中“资产阶级统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标志是什么?(2)是什么事件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这一历史事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3)资料2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在哪一领域产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它给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阅读以下资料:材料1: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苏]列宁.国家与革命[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5.)材料2:马克思在《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9月)》中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德]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9月)[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材料3:马克思在《致斐迪南·多梅拉·纽文胡斯(1881年2月22日)》中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德]马克思.致斐迪南·多梅拉·纽文胡斯(1881年2月22日)(1843年9月)[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8.)
材料4: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苏]列宁.国家与革命[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材料5: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同上书,第267页。)请回答(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资产阶级统治开始于17世纪中期,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2)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关于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3)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剥削手段,日益富有;无产阶级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的对立和斗争日趋明显和尖锐。同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增;对外进行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2.[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祥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第二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4.《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A.解放全人类B.消灭私有制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D.无产阶级专政5.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A.消除剥削现象B.实现社会公正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7.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本质B.特征C.目标D.原则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9.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的社会主义本质C.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0.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参考答案]1.C2.B3.D4.A5.C6.C7.A8.D9.A10.C11.D12.A(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结论的基本依据是()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D.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崇高理想2.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C.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4.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涵义的有()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B.获得绝对自由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5.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6.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D.有其历史局限性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8.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共产主义渺茫论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9.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是()A.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B.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是在社会主义阶段逐步形成D.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10.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剥削阶级的消灭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参考答案]1.AB2.ABCD3.ABCD4.CD5.BCD6.BCD7.ABCD8.BD9.BCD10.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2.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3.“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第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依据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状态来划分的,通常社会形态也称为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方面,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都消灭了剥削制度,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主人,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这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第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决定了分配原则、人们的觉悟程度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成熟阶段,而不是另一种社会形态。2.[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对。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3.[答案要点]略(四)分析题材料1: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和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请回答(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哪些弊病?(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答案要点](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第三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消灭私有制C.发展生产力D.实现共产主义2.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C.发展生产力D.消灭私有制3.首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表述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是()A.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B.它们具有相同的生产力水平C.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体制D.它们具有相同的政治体制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区别在于()A.它们是不同的社会形态B.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C.它们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D.它们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6.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A.依靠战争引起革命的过程B.短期突进、短促突发的过程C.需要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心来领导的过程D.长期的、渐进的过程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A.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B.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原子能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信息时代、社会主义高级阶段8.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A.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B.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原子能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信息时代、社会主义高级阶段9.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问世B.正义者同盟成立C.《共产主义原理》问世D.《资本论》问世1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参考答案]1.D2.A3.C4.A5.B6.D7.B8.A9.A10.B(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B.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C.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D.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是()A.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B.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C.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D.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3.中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B.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C.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D.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共产主义渺茫论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6.共产主义理想是()A.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B.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C.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D.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7.共产主义理论是()A.来自于对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B.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C.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D.马克思恩格斯良好的主观愿望8.共产主义是()A.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B.追求理想的实际运动,应融入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C.科学理论,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D.是信念,它来自于对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9.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A.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B.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C.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D.经济全球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10.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观念主要有()A.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B.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C.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国家要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参考答案]1.AB2.ABCD3.ABCD4.ABCD5.BD6.ABCD7.AB8.ABCD9.AB10.ABCD(三)分析题1.材料1: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和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请回答:(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哪些弊病?(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2.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材料1: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德]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A].[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593.)材料2: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苏]列宁.论尤尼乌斯德小册子(1916年7月)[A].[苏]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3.)材料3:邓小平指出,“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请回答:(1)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2)结合材料1、2、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2.[答案要点](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第四,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食品营养学》习题及答案.doc
- 《食品营养学》习题集与参考答案.doc
- 《餐饮服务与管理》测验题及答案.doc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doc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练习题及答案.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 [全].docx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docx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自考本科公共课最全历年真题及答案.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练习题.docx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解答.doc
- 《马概论》课程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与练习.doc
- 《高中心理学》 练习题及答案.doc
- 《高分子化学》习题与答案 潘祖仁.doc
- 《高分子化学》习题与答案.doc
- 《高分子化学》习题与答案浙江大学(第四版)_潘祖仁.pdf
- 《高分子化学》习题答案.doc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及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