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0 KB
  • 2022-04-29 14:00:29 发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解答.doc

  • 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解答与练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2.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3.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4.从阶级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5.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6.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7.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参考答案要点:]1.错。即使马克思主义学得很好,按照它办事,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最大的道理。各个具体事物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有自己的小道理。按照正确的世界观办事也有可能发生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的情况,造成错误和失败。但是,正确世界观的指导首先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其次可以使人们在犯错时及时地改正错误。2.对。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关键。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它们所强调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3.对。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们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点: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比起其他理论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革命的实践使他们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他们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解决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4.错。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55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是指他们在基本立场、思想路线、基本原则、根本任务上的一致性,即: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其最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所以,我们在坚持基本立场、原则、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必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于某些个别过时的结论和论断必须抛弃,不要拘泥于它的所有论断和结论。6.错。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体系、流派众多,可以概括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主张哲学应仿效自然科学,放弃或拒斥世界观的研究,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行纯粹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技是造成现代人“非人化”的根源,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现代西方思潮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他们也涉及到了一些前人没有涉足的新领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偏见,由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他们仍然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迷宫里兜圈子。它们在某一哲学分支细节上可能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但是在对整个世界、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根本性认识上,至今没有一个体系或流派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水准,更谈不上“超越”了。说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7.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阶级,它最尊重科学最需要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8.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当时社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言论是过时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精髓并没有过时。9.错。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的实践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实践是否能一帆风顺地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还取决于实践成功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否完备。理论与实践毕竟是两回事。因此,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一定总是一帆风顺的。二、论述题1.试述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试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5.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6.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参考答案要点:]155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它创立时就批判的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思想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研究和解决前进和实践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而它能够成为永葆青春火力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整个哲学史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一方面他们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在内的一切领域。另一方面又纠正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反科学性,把辩证法规律从唯心主义泥潭中解救出来,重新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从而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并且,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强调哲学的使命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样,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哲学领域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变革——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一个十分完备而又严密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为全部科学提供了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整个社会科学也就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一切思想和趋势的根源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和根源,得出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吸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实现了经济学史上的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预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使对人类社会的预测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55 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段论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家必须牢牢记取。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以上论述分析回答:(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进一步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一,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第二,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第三,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55 (3)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下面是一组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关系的不同看法的材料。(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2)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你怎么评价第一种的观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参考答案要点:](1)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不相容的观点是错误的。(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又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方向,同时又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科学性、阶级性和真理性是完全一致的。3.下面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55 [参考答案要点:](1)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3)“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要点:]1.对。(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对。(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55 3.对。(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4.对。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和形去表示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速度等方面的表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导致事物质的变化。质和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客观规定性。5.错。所谓折中法,是指把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调和,是和事佬。而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们都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和规律。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反对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6.错。任何事物内部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肯定方面是有利于现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从而获得发展的。但是否定和发展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失去了这个基础,否定和发展都无法进行。这个基础体现了事物发展中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在否定中存在着肯定。这样的否定就是辩证法的否定。不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7.对。唯物辨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就要求我们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如果,我们偏听偏信,则必然不能够获得对于事物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兼听”才是获得对于人和事物比较全面和客观认识的方法。8.对。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9.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能动的反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毕竟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在“文革”期间提出的口号,就是过度宣扬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客观规律性的典型例子。10.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论述题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试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4.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55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参考答案要点:]1.(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世界是统一性的,即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与二元论区别开来。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属性、功能或物质发展和存在的表现。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社区别开来。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第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一,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制定方针、政策,都要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来确定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或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2.(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2)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其决定性环节是劳动,根本的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而劳动实践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3.(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4.(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的迂回。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准备走艰苦之路的理论指南。(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新兴的事业,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必然趋势,它是全人类必经的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所以它必然最终在全人类获胜。(355 )但是社会主义事业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必然遭到旧制度势力的强有力的抵抗。又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兴的制度,人们没有经验,在建设中难免有失误,甚至遭到敌对国家“和平演变”的成功。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道路中必定是崎岖的。(4)总之,我们既要必胜的信心,又要有艰苦奋斗的准备。5.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6.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第二,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举一反三”,“洞悉症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55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3.下面是一个对园林布景的不同看法的有关材料题。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他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55 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摘自2004年《报刊文摘》美文精选原载2月13日《现代女报》作者农先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受整体的制约。(2)和谐是包含矛盾的和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引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也没有离开斗争性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包含,同一是有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4.下面是关于庄子的蝴蝶梦的寓言故事。在《庄子》中,有一段庄子梦蝴碟的描写。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不一会,庄子醒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他大惑不解地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总应该有所分别,这也许就叫“物化”吧!”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庄子的蝴蝶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参考答案要点:](1)庄子借用蝴蝶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梦境,一种幻像,只有看破人生的人,才能超凡脱俗,达到至极之境。(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总是想像自己能够与物俱化、与道合一,以至于能逍遥于九天之上,获得绝对的自由。(3)庄子的蝴蝶梦也提出一些人生观的重大问题,如怎样对待人生的名利问题,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参考答案要点:]55 1.对。因为: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都将认识当作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在认识路线上,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2.错。因为: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3.错。因为: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但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第二,这一观点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4.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5.错。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以它作为对错的标准。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只是主观的东西,故不能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6.对。理论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7.错。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不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二、论述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割裂两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3.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4.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意义。5.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6.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实际工作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是犯了类似这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2.(1)5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坚持实践标准,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闻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3.(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3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2)党中央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纠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略)。(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如何绝对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但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反映;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作为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内容。人类认识就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伟大的实践。5.(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有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反复的发展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得到解决,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真理的内容客观的,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是人类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是相对、有限的正确认识。它也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认识广度的相对性;其二是认识深度的相对性。(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感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55 (3)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必须始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把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三、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有关创新的一组材料。材料1:牛顿的名言:“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材料2: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材料3:许多年来,中国被认为一个贫油国家。因为传统的地质理论认为,大油田一般都生长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而不可能有储量大的油田。但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找油理论,即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根据材料1、2、3,说明创新的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2、3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创新的基础是实践以及对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和总结。(2)创新的重大意义: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认为是一对情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参考答案要点:](1)可以答出任何一种情况。根据各自的情况来答,只要有道理。(2)这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结果。感性认识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①主体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②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③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由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背景知识、认识角度等,这就制约了不同主体的认识方向,从而出现对同一个客体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3.下面是一个有关调查研究的材料。55 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开招聘销售部主任。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待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摘编自2007年3月12日《扬子晚报》)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这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参考答案要点:]1.(1)一切从实际出发;(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善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和表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4.下面是丁肇中关于科学研究的体会的材料。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2)真理是一个过程,即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又是一个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真理的发现,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桃”。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要点:]55 画家为了认识“狼桃”,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尝试,对于我们具有较大启示。画家的尝试行为即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说明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第一,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6.下面是一组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宿命”的摆布。(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55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3.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5.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而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6.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7.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原理表明先有劳动,后有人和人类社会。8.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9.人既是社会的自然前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10.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1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12.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2.错。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3.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4.错。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5.对。人类社会是由多种要素和矛盾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些要素和矛盾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具体说来,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们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重大力量。6.错。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在本质上都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所不同的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主观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及其符合的程度。人如果不顾社会规律任意而为,将会受到惩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片面夸大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将会走向历史唯心主义。55 7.错。劳动不是在人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形成同步进行的。在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由猿的本能活动向人类劳动的转化。人类在劳动的基础上脱离了动物界,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8.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9.对。人是社会的自然前提表明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没有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历史发展。人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为社会历史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历史运动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存在,历史变迁的动力源泉来自人的社会活动,历史进步表现为作为人的活动产物的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改变,历史规律亦存在于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之中。10.错。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11.错。社会规律固然同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但社会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总是同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密切相联,并建立在这些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基础之上,因而不能完全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12.错。我们说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也不意味着人人们之间只有经济关系,更不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只能归结为金钱关系。金钱关系只是人与人关系中的经济关系的一个部分,除经济关系之外,社会关系还包括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它关系。二、论述题 1.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试用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4.试论述社会形态的辨证发展特点。5.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6.试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说明掌握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7.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8.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参考答案要点:]1.(1)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或事业。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通常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杠杆。表现在:它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它是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革命力量;它作为革命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更新。(3)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4)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关键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当代,“全球问题”55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既要反对科技决定论,又要反对科技异化论。2.(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更的决定力量。(2)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时期艰苦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搞好党的建设,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3)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民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3.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地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4.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综合作用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特点,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社会形态的发展既受普遍规律的制约,又受到特殊规律的制约,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5.(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结构。(4)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5)生产方式是联系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的纽带。6.(1)55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速度,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2)正确认识人口因素的社会作用,对于我国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要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除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外,还必须重视人口因素,做到切实贯彻党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人口的生产和人口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任何忽视人口因素的社会作用的思想和观点都是不利于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7.(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2)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得以日益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惟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空间。在这一可能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主体的选择。8.(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第一,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第二,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第三,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社会服务;第四,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第五,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其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三、材料分析题1.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55 材料2: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参考答案要点:](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觉得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出了唯心史观错误的根源在于从思想、理性而不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因。2.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二十世纪”的。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的同时,大力鼓吹“改良”,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告别革命”。(255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3)“告别革命论”它用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态度对待社会革命,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史学观。3.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的材料。材料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材料2: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材料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共同点是什么?(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下面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的观点。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55 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同时,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小国宜于共和政体,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哪些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孟德斯鸠从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干扰,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他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毕竟是错误的。其理论缺陷在于:其一,方法上的局限。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其二,材料上的局限。由于选择了部分国家与地区,而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多无法用地理环境解释的社会面貌的差异。例如在德国合并之前的东西两德条件相当,但社会生产力大不相同。其三,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把地理环境看成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看到环境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尤其是当代人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科技进步帮助人超出原有地域的局限,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左右。5.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的材料。材料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2)材料2和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的合理性是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的作用,强调一种民本主义。局限性是民本史观而不是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问题的。(2)材料2和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而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6.下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组有关材料。55 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2)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3)材料1、2的共同缺陷。[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社会到的乱与治。(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参考答案要点:]1.错。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2.错55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3.错。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4.错。(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5.错。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6.对。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第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第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7.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利润和剩余价值来源相同、数量相等,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实是同一东西。第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8.对。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第一,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第二,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此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第三,资本家之间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9。对。第一,内涵不同。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第二,量的区别。利润率要远远低于剩余价值率。第三,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剥削看不见了,被模糊了。10.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二、论述题1.试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原理”,阐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特殊之处。2.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揭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55 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参考答案要点:]1.(1)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学说,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其中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反映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商品都是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2)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既具有价值也具有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价值的源泉,特别是剩余价值的源泉。2.(1)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即“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是统一的,是生产者在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二者又是有差别、有矛盾的。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它们在性质上各不相同;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来考察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着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实行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法则和客观规律。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4.第一,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第三,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正是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世界市场代替地区市场,大工业代替小作坊,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确立了资本对劳动的全面统治。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矛盾,使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浪费和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总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和灭亡。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55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第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6.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三,当今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关于经济危机的一组材料。材料1: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家里没有煤。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材料2:恩格斯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中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的什么经济现象?(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不能消除它的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2.下面是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材料1: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55 材料2: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某些商人善于投机钻营,做到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因而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总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而已。材料3: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说明资本流通的总公式与商品流通的总公式的不同之处。(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要点:](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不同点:买卖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物不同(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3.下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论述。材料1:“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材料2:“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消费,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因此,让我们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材料3:“因此,资本不仅象亚·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55 (1)材料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2)材料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3)马克思在材料3中揭示了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了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材料2说明了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3)材料3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超出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工人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4.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富人排行榜的材料。材料1:2004年《福布斯》公布了中国富人排行榜。在体育业、出版业等构成的大娱乐产业中,作家行业虽然处在了《福布斯》名人榜的底端,不同于艺人身价动辄千万倍升的利润增殖方式,但也足以让老百姓羡慕不已和困惑。在入选《福布斯》“2004中国名人榜”的传统作家上榜理由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作品进入影视圈”。现在,小说与影视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材料2:2007年1月,一家网站发布“中国教授富豪榜”。此榜一出,迅速在各大论坛上转帖发布,众多网友纷纷热议。上榜的“富豪教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老板教授”,这类教授同时承担着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教授和大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这两个角色,每天在两种不同的工作场地穿梭,也许上午刚在高档写字楼里签下一份上千万的合同,下午却开着奔驰驶进校园,面对着讲台下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另一类即是“作家教授”,这类教授靠著书立说争取高额版税从而赚得盆满钵满。上榜的“作家教授”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通过“触电”即通过进入影视业后扩大其影响、带动其作品销量而不断增加其财富的。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作家上“富豪榜”的现象有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试用劳动价值论加以分析。2.以文本产业为例,分析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参考答案要点:](1)作家上“富豪榜”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的客观反映。劳动价值论认为,影响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是价值和供求。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家著书立说是一种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艰苦的复杂劳动,耗费的体力、脑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另外,版税和发行量也是带给作家收益的决定因素,而这两者都因为作家名气和水平的区别最终在利润上出现级差。作家“触电”,作品与影视结合,提升了作家的知名度,带动了作品的热销,作品的版税收益加大,作家的财富在短时期内剧增,能上排行榜也不足为怪了。(2)文本产业属于服务产业,是属于服务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首先,服务或服务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此外,无论是提供有形服务产品还是无形服务产品的劳动,都是服务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体力、脑力的耗费,都能创造价值。5.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位资本家与一位产业工人的对话的材料。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抱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既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锇死。工人:胡说八道!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55 2.请用正确理论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参考答案要点:]1.以上材料说明工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资本家的言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因为厂房、机器原材料确实是一堆死物,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厂房、机器、原材料不会自动生产出任何产品,只有靠工人阶级的劳动,才能使原材料在机器运转下变成各类供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所以说工人养活了资本家。2.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厂房、机器、原材料属于不变资本,它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其本身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工人的劳动,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自身的价值。由此可知,只有工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和财富,是工人阶级世世代代养活了大大、小小的资本家。6.下面是一个“倒奶事件”的材料。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参考答案要点:](1)从表面现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么有制之间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通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年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对方政府有必要邓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系;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7.下面是一个关于对价值规律认识的材料。55 人们到市场上去买西瓜,纷纷议论,说今年吃了一夏天的贵西瓜。往年三角五角一斤的西瓜,今年为什么身价陡增?深一追问,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往年的低价正是今年高价的“祸端”。往年,当地大部分农民都以种西瓜为业。但近两年来,随着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地西瓜市场出现了变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西瓜价格不断下跌,瓜农的利润开始变薄。卖西瓜的一语道破了玄机:种西瓜都没有种玉米赚钱,谁还种西瓜?一句话说出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瓜农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继而转产。如果不能好好价值规律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丰收了,市场价格回落,农民亏本;第二年种植面积少了,价格又猛涨,大家又回头来种,结果又亏本。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价格波动就永远存在。西瓜市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价值规律,使农民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真正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价西瓜背后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大题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价值规律的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怎样的?(2)如何利用价值规律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参考答案要点:](1)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2)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生产,商品生产者只有自觉的应用价值规律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案例中的农民不能正确的应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和市场缺乏预见,导致西瓜生产的波动,不能很好的抵御市场风险,在有的年份还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浪费,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及时把握市场信息,抵御来自市场的价格风险。8.下面是一组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材料。材料1:英国侵略印度,始于17世纪初。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殖民者侵略和掠夺印度的主要工具。18世纪,印度中央政权衰微,陷入诸侯混战,1757年,英国乘机占领了当时印度最富庶的省份孟加拉,这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端;到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吞并旁遮普,整个印度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从剥削方式上看,既有以暴力为基础的赤裸裸的抢劫,也有用倾销廉价商品的方法进行的经济剥削。征收高额土地税,是英国殖民者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印度广大农民在英国殖民者和本国地主、高利贷者的双重压榨下,挣扎在死亡线上。仅1757~1815年,英国就从印度榨取了10亿英镑的财富,其中2/3是以土地税的形式从农民的身上榨取来的。英国殖民者的残酷掠夺,使印度农业衰落,土地荒芜,饥谨频发,人口锐减。而英国殖民者则在印度人民流血流汗的基础上,过着骄奢的生活。材料2:“七年战争”中,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在侵占孟加拉时,一人就从孟加拉金库中抢走了23万英镑的金银珠宝。这是典型的暴力抢劫。后来,他不恬不知耻地吹嘘自己如何“节制”:“我出入于只为我自己敞开的金库,两手抓满了黄金和珠宝,……此刻,我对自己那时的节制大为惊奇。”此后十多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仅从孟加拉金库中就掠夺了52655 万英镑的财富。殖民国家在殖民地,除了征收赋税和劳役外,还垄断殖民地的生产和贸易。荷兰在印度尼西亚推行的政策就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度印西亚以产香料闻名,而香料又是欧洲一向需求的商品。荷兰殖民者垄断了印尼的香料贸易,为保持垄断价格,还规定了几种香料的种植地区,不许别的地方生产那几种香料。在香料之外,荷兰殖民者还强迫印尼农民种植咖啡、甘蔗、蓝靛和烟叶等经济作物,榨取高额利润。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用极低的价格,购买他们需要的商品,或是以物易物,进行不等价交换。例如,法国殖民者在北美掠夺印第安人,主要是用廉价的布匹、铜壶和火器,换取珍贵的兽皮,如海狸、海獭皮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说明了什么?(3)我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参考答案要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说明:第一,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血与火的历史,是一部资产阶级残酷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罪恶史。这种以一种剥削制度所取代的另一种剥削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走向反面,必然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3)中国只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5 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2.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4.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均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表明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7.垄断价格的出现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本输出是为了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9.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参考答案要点:]1.对。(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有制的企业在资本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国家和私人联营的企业,在国家机器中也产生了专门管理生产、流通的经济职能机构,这些国有制企业、合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十分有用的。(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一支日益壮大的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队伍,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准备好了掘墓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建设者。正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上述作用,所以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2.错。(1)金融资本是在生产集中和垄断成长过程中,银行和工业溶合生产而成的;它不是由银行支配、工业家运用的一种资本,而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互相渗透的资本。(2)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垄断前的银行资本或工业资本。该命题没有体现垄断这个重要的内容。3.错。(1)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4)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4.错。(1)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一种新的集资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2)它使企业资本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3)但“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实际操纵股份公司的仍然是大资本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5.错。55 (1)商品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2)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与销售,限制了资本的流动,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发生障碍。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使垄断价格长期、稳定地背离生产价格以至价值,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表现形式。(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也存在非垄断价格,竞争依然存在。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6.错。(1)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积极推行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实际上,多项社会福利的支出,归根结底还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减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程度,却起到了蒙骗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2)垄断资产阶级还打着“资本民主化”和“人民资本主义”的旗号,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股票,以此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工人手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工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企业大权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大资本家把持。无论从全社会角度看,还是从企业内部看,垄断资产阶级都占据着统治地位。7.错。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8.错。(1)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2)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3)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9.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因而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当世界上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长期性。(3)总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二、论述题1.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2.试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3.试述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4.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政策。5.试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6.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55 [参考答案要点]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因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既克服旧了事物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并在新质基础上得到改造和提高,实现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一个周期,在形式上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否定因素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以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它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只有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完善,社会主义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长期过程中出现严重曲折,这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要充分估计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航天工程等私人垄断资本力所不及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第二,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对经济进行调节;第三,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特别是“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节,对生产无政府状态有一定缓解作用;第四,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制定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等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暂缓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第五,通过国际间的调节、协调,缓解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2)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阻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使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内在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第一,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财政支出增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使人民税务负担日益沉重;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滥发货币造成长期通货膨胀;第三,国家借助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入,支持私人信贷膨胀投资和消费需求,债台高筑,加剧了财政金融的危机。第四,国有垄断企业经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其在国内的垄断统治和实行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而运用国家政权的—种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改变垄断统治这一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参与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目的在于增强垄断资本的实力,调节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强垄断资本的竞争能力,为垄断资本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创造条件。3.55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是有所变化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造就了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而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相矛盾的,资本主义必须找到一个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适应的方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因此可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这样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基本经济关系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在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部分的质变。(2)具体地说,自由竞争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私人资本或个体资本,当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资本家个体私有制;垄断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资本,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以股份资本为基础的垄断集团私有制。自由竞争阶段是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垄断阶段则是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3)从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来看,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向着社会主义公有制靠近的方向发展。它是资本所有权的潜在的扬弃或自行扬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结构的过渡。4.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1)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从财政收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财政支出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第一,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第二,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3)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支计划,货币发行汁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一些带有全局性,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计划和规划。然后,再通过一定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引导私人企业向计划规划的方向发展。5.(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它又逐渐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已不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要被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2)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在生产关系方面和经济运行方面,都进行了自我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要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自身的历史过渡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制度否定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缓解的时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客观历史趋势。(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3)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发展,就是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历程,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期阶段。55 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关于“工人资本主义”的一组材料。材料1: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材料2: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3分)(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4分)(3)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正确态度。(3分)[参考答案要点:](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3)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要看到它的新变化,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2.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材料。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波音747飞机由29个国家参与了制造。美国设计和生产座舱,日本生产机身和高技术部件,加拿大生产机尾,意大利生产机首和机翼。波音公司充分利用了全球各国的优势,来生产极具竞争力的飞机。欧洲空客也不示弱,准备在中国天津市生产和组装空客飞机。如今,互连网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各国的开放政策和各全球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准备了极好的投资环境。   55 材料2:(1)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外资,并且鼓励和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2)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3)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不少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现今拉美国家也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倒退之中。这些都是国际投机资本和英美新自由主义经济造成的。材料3:“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点和共存的目的。”(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参考答案要点:](1)当今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的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2)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美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3)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3.下面是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有关材料。新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罗纳德·里根的先后上台而上升为官方经济学,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主导经济理论。出于适应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起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不加分析地把新自由主义奉为治国良方,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盲目推行国有资产私有化,解除国家对金融和企业的管制,实行国际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结果造成国内两极分化严重,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少数大财团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危机加大,国民经济脆弱性大大加强,国家经济自主权丧失等等。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危机到2001年底的阿根廷经济危机,一场新的拉美金融风暴迅速波及乌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国,过去的所谓样板国家接连倒塌,整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经济危机不断,不少国家的经济在改革之后都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之中,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惨痛的灾难。拉美国家作为实施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重灾区,以惨痛的代价检验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所以现在拉美国家已经由原来热衷推行新自由主义学说,转变为批评新自由主义。这种批评不仅是国内范围的,而且是国际范围的。其批判的重点在于揭露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欺骗性,揭露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1)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拉美国家已经由热衷推行新自由主义学说,转变为批评新自由主义?(2)从新自由主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实际后果,给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哪些?55 [参考答案要点:](1)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它是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工具,是他们蒙骗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又渴望发展经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舆论宣传及意识形态工具。因为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改革在拉美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促使其国内两极分化严重,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少数大财团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民经济脆弱,国家经济自主权丧失等等,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严重的动荡与混乱,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惨痛的灾难。实践表明,新自由主义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治国良方,而是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圈套,是发展中国家的死亡陷阱。(2)新自由主义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失败对于发展中国而言具有深刻地启示意义:要坚决进行改革和实验;积极维护国家边境的独立和利益,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不断积累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我们对资本的本性要有清醒地认识,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的同时,一定要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等西方别有用心的经济政策和意识形态的腐蚀和入侵。4.下列是一组关于南北国家贫富差距扩大的材料。材料1: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的比值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30年前仅20有余。(摘自《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材料2:现在,南北差距问题、贫富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存在的严重不平等,更加大了南北差距。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也带动了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及其带来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全世界大量贫困人口还没有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实惠。(摘自《人民日报》2000年8月6日)材料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资源,而且离不开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市场和廉价商品。这种不平等交换造成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占世界人口17%的24个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第三世界国家外债高达2﹒5万亿美元。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材料4: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过去20年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了6倍,但都在发达国家之间。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根据联合国1999年的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口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了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全球性社会公正问题更显突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了一定范围内南北差距的扩大和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边缘化,甚至也引起发达国家内部一些非优势产业的反弹。看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有人文理念的指导,必须注意其发展中的平衡性和公正性问题。在“什么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课题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更加迫切。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是什么?(2)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以及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55 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要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2)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列强推行老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从根本上说,是由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5.下面是关于跨国公司与国际垄断资本的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跨国公司有了急剧而广泛的发展。目前,全球的跨国公司大约有6.5万家,拥有大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1990年分支机构的雇员约有2400万人,销售额约19万亿美元,到2001年,雇员约有5400万人,2001年销售额上升了两倍多。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GDP和出口量目前分别占全球GDP的十分之一和全球出品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跨国公司前300家跨国公司大约控制着世界四分之一的资金,一般大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可与大部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例如,三井与通用电气法国分公司的销售额加在一起,要超过丹麦、葡萄牙、土耳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比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多5000千亿美元。(主要参考《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出口竞争力》,2002年9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2)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利弊?[参考答案要点:](1)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第一,跨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在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第三,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2)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状况,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体系。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一把“双刃剑”。4.苏东剧变的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5.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政权,新就新在它是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在工人运动中自然产生。[参考答案要点:]1.对。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第一、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合理的设想,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第二、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缺陷是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不是把未来社会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绝对理性和正义的表现;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不到实现社会变革的阶级力量,其理想只能是空想。55 2.对。第一、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不能够长期背离。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它的发展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第二、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虽然落后,但也是相对落后,而不是绝对落后。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工业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居于世界的位次上。就旧中国而言,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为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并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对。全球化的进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第一、全球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和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二、全球化进一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巨大力量,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第三、全球化打破了禁锢人们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它又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第一、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第二、全球化给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冲击。第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挑战。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我们对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清醒的认识。4.错。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只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联和东欧剧变,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演变,最后酿成历史性悲剧,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蔓延滋长,肆无忌惮地向社会主义进攻,最后导致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失败,导致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覆灭。在一定程度上说,苏东剧变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大肆泛滥的结果。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永远记取。5.错。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政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的统一。它新就新在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尽管无产阶级专政不可避免地要采用革命暴力,保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更重要的职能是对大多数人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并且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所以,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实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无产阶级民主即人民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结合。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和结果。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国家是社会的公仆,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巴黎公社的本质,因为它把几千年来阶级社会颠倒的历史真正地颠倒过来了。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所提出的这一伟大思想,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6.错。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二者的结合是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外部向工人运动灌输而实现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但它不是也不会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出来。它是由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创造出来,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自发的工人运动不但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55 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工人阶级只能作为一个自在的阶级而行动。但是工人群众又不可能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去进行艰苦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思想成果都进行认真地审查、批判和继承。工人们既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条件,更没有承担这种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水平。所以,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产生出科学社会主义。二、论述题1.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2.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经济全球化给当代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试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参考答案要点:]1.(1)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影响,成为世界上一种制约资本主义的主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并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同。(2)由于社会主义还很不成熟,尚处于幼年时期,所以在前进中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严重挫折,在实践中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经验和教训。它们主要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2.全球化的进程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机遇是:第一、全球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和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二、全球化进一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巨大力量,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第三、全球化打破了禁锢人们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全球化的进程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机遇是:第一、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第二、全球化给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冲击。第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挑战。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虽然落后,但也是相对落后,而不是绝对落后。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工业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居于世界的位次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并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否则,抛开历史辩证法,用简单化的公式去解释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历史就会永远是斯芬克斯之谜。55 同时,社会的变革最终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的发生则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对于社会的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观点来看,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革命的主观条件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自上而下地凭借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剥夺剥夺者,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这同样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4.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间,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胜利和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力量。我们仍处在从十月革命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时代。这个大时代到来的必然性,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首先论证的。今天,世界的现实发展和可预见的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至今仍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当前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仍然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形势,作出正确的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唤醒人民群众摆脱剥削和贫困,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思想武器。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出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联和东欧剧变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有关苏东剧变的一组材料。材料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材料2: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2)今天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曲折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下面是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一组材料。55 材料1: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长,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算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这中间只有50多年的时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未经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而先于西方进入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发生后,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纷纷指责它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基础,搞早了,搞糟了。其中以考茨基的言论最为尖刻,他攻击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在理论上就进行了有力批判。而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凯歌高奏,则从实践上给宣告了“早产论”的破产。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似乎“挽救”了考茨基,随着各种形式“早产论”的再次流行,他的这番言论也成为一些人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被当成是对十月革命道路历史命运的天才预言和绝妙比喻。材料2: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来说不是徒劳的“布尔什维克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很多“社会主义前提”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迫迈出的一步,是在经济崩溃、国土沦丧、地主-资本家执政集团完全失去活动能力的状况下使民族-国家得以生存的唯一现实机遇。正因为如此,广大人民接受并捍卫了十月革命。([俄]亚·弗罗洛夫:《共产党人论社会进步的前景》,见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材料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383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早产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2)为什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参考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3.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材料。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一直受世人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不少论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材料1:衰亡论。55 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和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出版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尼克松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两种社会制度在世界上的竞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运用和平演变的手段,就可以使苏联和苏联集团或者社会主义国家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布热津斯基认为,“共产主义,将是前工业社会向高度民主的多元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偶然出现、付出高昂代价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已不再负担任何历史使命,民主国家对社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真正尊重个人的政治自由”,“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材料2:历史终结论。这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观点。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夏季号上发表题为《历史的终结?》一文。1992年他又将此文扩展为一本书,名为《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引起巨大轰动。福山认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表明,民主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方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在内的意识形态体系,已经彻底击败了非西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因此,哲学意义上的长期的意识形态冲突已经不复存在,追求自由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福山看来,人类文明发展到西方民主体制时已经终结或者到头了,因此,根本不会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在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人类将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历史不会终结,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就会在相互激荡中不断开创新的历史。材料3:曲折前进论。中国学者大多数都将苏东剧变视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户主义运动中的重大挫折,但是同时坚信苏东剧变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实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谈谈你的认识。(2)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结合材料3,谈谈你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认识。[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观点,实践已经作出了有了的回答材料2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攻击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结束,否认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这种观点同样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观点。(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即由低级向高级,由阶级社会向无阶段社会的发展过程。并结合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决定性和选择性等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4.下面是一组有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有关材料。背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党内外引起了种种议论。有人担心新经济政策会使资本主义在俄国实现复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策略,而是蜕化,是内部的蜕变,他们一定会走向通常的资产阶级国家,我们应当支持他们。材料1:新经济政策使无产阶级的状况……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工业和运输方面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还是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的手里。这种情况加上土地国有化,表明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竞赛。(摘自列宁《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1921年12月)55 材料2:在最近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由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摘自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参照材料1,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可行的?这对我国有何启示?(2)材料2说“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对此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1)只要政权和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就不会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是符合当时的苏俄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是在借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和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构想基础上来开展中国的改革开放的。(2)相对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比宗法制度和小生产更为先进,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初期,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过渡到较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以采用资本主义,通过在社会主义政权和制度下来发展可以得到控制的资本主义可以为社会主义奠定更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5.下面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关论述。“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第77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根据上述论述分析回答:1.为什么说“一切民族将走向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2.列宁说“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那么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一切民族将走向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是:经济上,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组织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6.下面是关于从暴力革命到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的材料。在无产阶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革命和夺取政权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公开宣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巴黎公社失败之后,马克思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提出了运用合法手段进行和平斗争的革命形式。他说:“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指出旧式的起义、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因此,恩格斯肯定利用普选权和议会进行斗争的重要性,认为它“给予了世界各国同志们一件新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55 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否定暴力革命,在他看来,不应该把合法斗争和暴力斗争对立起来,它们的运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客观情况为转移。(参见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2)如何理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多样性?[参考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发展的科学体系,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和改变自己的形式。因此,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既是由其科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其实践的基础和性质决定的。(2)无产阶级革命应该采取何种形式,这是由各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主客观条件不一样,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式和革命道路必然是多样的。正如列宁所说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要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7.下面是一组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的认识的材料。材料1:“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2:“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3:“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摘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根据以上论述分析回答:(1)材料1体现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合理性是什么?(2)联系材料2和材料3说明改革的必然性。(3)联系材料1、2、3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参考答案要点:]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它的本质决定了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更不等于要搞平均主义。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材料2和3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的前进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不相适应的地方,都会发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所以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并不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社会主义才能永远充满生机活力。材料1、2、3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年轻,社会主义国家又都是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产生出来的,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要建设成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自己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必须永远记取过去沿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不再犯历史的错误。55 8.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材料。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报道:“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等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材料2:在社会主义运动影响下,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在20世纪中期土崩瓦解,亚非拉的各民族纷纷觉醒,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材料3:“苏东社会主义体系的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在20世纪是失败的。”根据以上论述分析回答:(1)材料1说明了什么?(2)材料2又说明了什么?(3)材料3所代表的说法有什么问题?如何评价它?[参考答案要点:]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年轻的社会制度,尽管它在前进中曾经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与20世纪30年代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材料2说明,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且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莫过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材料3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中所发生的严重挫折,看成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以偏概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错误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55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的社会理想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所以,只要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2.一部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因为生产要素本身能够创造价值。4.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股份制。7.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历史过程。8.全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源是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9.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10.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参考答案要点:]1.错。诚然,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但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因此,生产力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能说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例如,当前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阶段,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2.对。一部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与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自由与社会关系的改变,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也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条件的改善,它们又会反过来成为推动人的自由与解放发展的强大杠杆。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会使人类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只有在“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获得全面与彻底的自由和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是真正人的社会。3.错。(1)生产要素在生产价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应该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4.错。第一,社会主义本质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考察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计划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5.错。(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2)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成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否定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不是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当作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既定的基本制度基础上,而当作所谓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3)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都与一定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相结合。上述观点实质上是否定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规定性。6.错。(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3)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下,一切符合55 “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能够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4)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为股份制是错误的。7.错。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它不会自动和自发地实现。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斗争。8.错。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不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全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9.对。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历史的最终状况,它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那种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最终完成了的无矛盾的历史形态的观点,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的。10.错。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二、论述题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2.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3.试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4.阐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论述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6.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论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虽然说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又需要人们去努力追求。一方面,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社会必定会成为现实。首先,社会进步的最深刻的根源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其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进步常常是在阶级斗争的直接推动下实现的。再次,社会进步也是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进步的实现力量。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也是这样。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共产主义渺茫”论则是错误的。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个理想虽然远大,但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我们虽然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不能进行详尽的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考察;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2.55 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做走向自由王国的自觉实践者,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向未来推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3.(1)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同时改革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改革实质上也是一项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4)社会主义社会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从经济上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政治上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二者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第一,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鼓励先进、提高效率、展开合理竞争,同时又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另一个特征。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公平的社会环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5.(1)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因而,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级它自身又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当代资本主义的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6.(1)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55 ,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要看到它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有关论述。材料1:“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性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马克思)材料2:“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符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马克思)材料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恩格斯)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以上材料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2)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飞跃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参考答题要点:](1)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2)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飞跃实现的条件是:只有“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被迫交往转化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发展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联合的个人成为自然、社会与自身的主人——自由自觉的个人时,自由王国才能实现。2.下面是一组关于和谐社会的材料。材料1:建立“和谐”的新社会,从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们那里就一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然为“和谐社会”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文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认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入空想。(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55 材料2: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2.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要点](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于未来社会理想提出了种种预测,他们把社会和谐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社会和谐的正确途径和阶级力量,所以只能陷入空想。(2)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和基本的价值取向;追求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要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促进社会和谐。3.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论述的材料。恩格斯:“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恩格斯:“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毛泽东:“资本主义要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转变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转化的,也是有始有终的,一定分阶段的,不会固定不变的,将来或许要另起个名字。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那就违背了辩证法。”邓小平:“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运用材料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看待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2.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的描绘;第四,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2)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克服了那些超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同时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55 4.下面是一组革命导师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材料。材料1:……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特别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摘自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不是只依靠英国一个国家,它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摘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材料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摘自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更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摘自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材料3:斯大林谈到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哪里开始,会在哪个国家内被突破时说:“从前,通常都这样回答: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在无产阶级占多数的地方,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在民主成分较多的地方。”“列宁主义的革命论反驳说:不,不一定在工业比较发达等等地方。资本战线将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被突破,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帝国主义战线的链条在其最薄弱的地方破裂的结果;而且开始革命的国家,突破资本战线的国家,也许是资本主义比较不发达的国家,而其他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却仍然留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摘自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材料4:……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后胜利,即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摘自列宁《第二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与材料2阐述的原理是分什么?二者是否相互矛盾?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为什么俄国革命容易开始而完成社会主义则比较困难?[参考答案要点:](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科学依据。列宁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规律,到了帝国主义时代,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利用战争给俄国带来的革命形势,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论断的正确性。社会主义革命在少数国家取得胜利后首先的和主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同时,社会的变革最终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的发生则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运动虽然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由各种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其中,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对于社会的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5 当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政权,“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意味着可以最终停留在这种较为落后的水平上,否则,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历史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企图“超越”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单靠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违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5.下面是夏明翰烈士的英雄事迹的材料。1928年初,中央调夏明翰到武汉参加湖北省委的领导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被捕后,连续受到刑讯,他在拷打中只是怒斥审判官。回到牢房,他知生命将要结束,忍着伤痛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三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还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执行官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喝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这一正气凛然的词句,当时就被人称作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结合夏明翰舍身取义的革命行为,谈谈你的感想。(2)结合现实中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的情况,谈谈如何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参考答案要点:]夏明翰所走的革命道路,在当时的人乃至今人看来,都是极不平凡的。在中国近代阶级剥削压迫深重的社会中,他本人的出身原来属于地主阶级,却在后来坚定地成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先锋,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者之一,直至为此殉难而不悔。这种行为,恰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阶级的革命思想的巨大感染力,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对人们的吸引力,以及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人是要有点信念的。有了理想信念,人类就与动物有了区别;有了共产主义理想,人类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升华,就有了超越私有意识的远大目标。共产主义信念会使整个劳动者阶级最终摆脱一切奴役从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正是共产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激发起人类自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无论在普通群众还是党员队伍中,都存在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我们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共产主义事业就会因为没有社会主体的参与而无法实现,革命烈士夏明翰的事业就会被断送。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为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共产主义才会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执着信念和坚强毅力。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