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00 KB
- 2022-04-29 14:06:3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的汉奸李陵一、引言 一些国人如今的历史观糊涂得很,说起李陵这种汉奸居然也冠以“丹心”、“忠魂”之类的词,多有维护溢美之语,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力战后降敌也是投降,也不能改变做叛徒的性质。历史上有几个叛徒降将是在局面大好时投降地?还不都是逼不得已?如果李陵降敌并在敌方做官后能被理解甚至赞颂,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理解一下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苦衷,把他们列为歌颂的对象呢?更何况战死的都是士兵,李陵非但没有死战报国,最后还降敌苟活,比起那些在血战中殉国的勇士,他这种躲在士兵中间溜嘴皮子的官老爷也实在令笔者难生敬意。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扯下李陵虚妄的英雄画皮,从司马迁偏颇的记述和后世牵强歪曲的赞颂中走出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李陵事件和司马迁被阉割事件。 二、教科书和其它主流媒体上的伪说法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14
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讽刺带领主力却战败而归的李广利,把李陵兵败投降的责任推卸给李广利救援不及时,于是震怒,不仅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被判死刑。 汉朝的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即阉割)。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而他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把《史记》写完,所以甘受腐刑,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三、真相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因受祖先荫庇,虽然寸功未立,却自幼便受封为侍中。由于他是将门之后,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是他大力提拔的五名后起之秀之一,弱冠之年就被加封为“骑都尉”,统军五千,在酒泉、张掖驻防。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军攻匈奴,李陵奉命引所部“为贰师将辎重”,也就是负责为李广利的主力运送辎重。但李陵建功心切,不屑于担任后勤工作,便上奏汉武帝:“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意思是自己麾下士卒战斗力强悍,用来保护运输队实在是大材小用,要求自出一军,在侧翼配合李广利作战。刘彻起初没有答应他:“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意思是,怎么现在谁都想做主将,而不愿意辅助别人作战?我没有多余的马匹给你出征。其实汉武帝的话里已经委婉表示了对李陵不安分的不满,毕竟打仗讲究团队合作14
,总要有人在后方默默付出。李陵不肯去运辎重,皇帝就必须再委派其他人去,若人人像李陵般不安分,不肯做绿叶,只想立功升官,大出风头,这仗就没法打了。但李陵看了汉武帝的回书后,却坚持自己的愿望:“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意思是,我麾下很强,没马也无所谓,照样可以以步破骑,以少胜多,孤军深入到匈奴首领的王庭处,将其踏平。言外之意是,你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不能埋没我这个人才,我马匹援兵啥都不要,就凭麾下五千步兵就能打胜。 由于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好大喜功,喜欢赌博冒险之辈;再加上被李陵挤兑得没办法,有些赌气;李陵又是他的爱将,恃宠几次要求,不便不给这个面子,便答应了李陵的出兵请求,还“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也就是让路博德在后方接应李陵。 路博德此人是沙场宿将,深通兵略,之前曾领兵平定了南越王叛乱,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把海南岛纳入中原统治。他所辖的仁义之师深得越人敬仰,由于路博德被封为“伏波将军”,越境处处都是百姓纪念他的“伏波庙”,至今南方仍有不少地方供奉伏波将军。平南越后,路博德又在北御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大功。汉武帝此次让他做李陵的副手,足见对李陵的重视和扶持之心。一些人谣传汉武帝厌恶李陵,有意坑害他,这完全是说不过去地。李陵一生从无显赫军功,唯一的一次小功就是带着八百骑到大漠转了一圈,也并未做战。他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统领大军,被汉武帝赏识重用,给予建功立业的机会,完全是因为他将门子孙的身份。那个在他投降前力战而死的副将韩延年是大汉朝的前符离侯,地位颇高,却仍是他的下属,由此也能看出汉武帝对李陵的器重和关照。也正是因为汉武帝对他相当不错,几次破格提拔,所以在得知他降敌后,才会非常恼怒。他不仅辜负了汉武帝的信任,更显得其毫无识人之明。 汉武帝同意李陵出兵后,强弩都尉路博德却反对李陵的这个计划。他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也就是希望等到明年春天时机更有利时再出击。实事求是地说,路博德提出14
的计划才是稳妥且明智地,比李陵的冒险计划强得多。不过路博德也未尝就没有私心,撰史者认为是“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拒”,这也不无可能。路博德的资历比李陵老得多,自然不愿做一个毛头小子的副手,自己只负责接应,把大功都让对方得去。既然李陵能拒绝给李广利当绿叶,他自然也不甘心为李陵当垫脚石。当然,撰史者也可能是在以小人之心度路博德之腹,因为单纯地从军事角度考虑,李陵的军事冒险计划也不可能得到大部分将领的赞同,李陵冒险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路博德反对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士卒安危的负责,出于公心不同意李陵的计划也完全合情合理。 李陵军覆没后,汉武帝曾说过一句“陵当发出塞,乃诏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一些人据此指责路博德嫉贤妒能,有意违抗诏旨不援李陵,造成李陵箭尽援绝被俘,这是错误的认知。在路博德上奏反对李陵的计划后,汉武帝并没有坚持要他负责在居延接应李陵,而是改派他自西河独立出击,用多增一路进攻来配合李陵和李广利。李陵部被围歼时,路博德与他相距近千里,根本就不该为李陵军覆没负任何责任。李陵在出兵前,是知道整体战局部署地,也知道路博德就不在居延,而居延守军有限,身负守关要职,也不敢轻出……所以李陵全军覆没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利欲熏心,根本怪不得别人不来援助。 李陵自引所部出师,深入到浚稽山,遇匈奴军,五千步兵对十一万铁骑,不敌。且战且退八日,沿途杀伤匈奴万余人,汉军剩三千余。当退到距居延要塞百里处时,李陵军箭尽兵疲,渐渐无力支撑。李陵治军松懈,军纪涣散,远征在外时,军中竟然还带着数车“妻妇”,士兵在行军中亦不忘在车中与女人鬼混。李陵平日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但此时为减轻行军拖累,于是将这些女子“搜得,皆剑斩之。” 之后李陵继续率部突围,由于箭矢不足,汉军在匈奴铁骑反复冲击下伤亡惨重,渐趋崩溃,不得不放弃继续退却,在小坡上固守。李陵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他说的这“数十矢”,应该是每人再有数十支箭。此地离居延不过百里,如果箭矢足14
够,或许真能逃回居延。可惜原本放箭矢的车辆装了女子,成了风月之所,李陵军最终未能逃出生天。 眼见大势已去,手下军吏劝他独自逃走,李陵慷慨道:“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随后令部下各自分散逃命,他带着韩延年和十余从者,骑马逃向居延关,希望能杀出重围。但逃不多久便被追兵赶上,副将韩延年力战而死,李陵眼看脱逃无望,自知只能在死和降中选择其一,便仰天叹道:“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四、贪生畏死、心思险诈的小人 樊哙当年曾夸口:“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曰:“樊哙可斩也。”以十万之众纵横匈奴,尚且被认为是自取灭亡,误国误军之举,李陵引五千步卒,就要直捣匈奴王庭,其自不量力和好大喜功可见一斑。 有勇无谋,不知进退,逞个人英雄主义,率五千将士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我曾经如是看待李陵。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有一天突然彻悟,李陵并不仅仅是一个为获战功而利令智昏的亡命之徒,他的算计,其实细得很。 李陵军最终被歼处距坚固的居延要塞不过百里,如果退得再快些,如果匈奴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如果没有俘虏透露箭矢将尽,如果箭矢带得再多一些,如果居延守军意外地出兵接应……李陵虽败,却很可能带着残部逃回居延要塞。而一旦回去,这此的冒险行动深入敌境,杀伤敌人,成功分散敌人的兵力,无疑会是一份巨大的军功,将成为他今后的晋升之阶,也将成为他一生的荣耀,他将重拾祖父李广的荣光。 这就是李陵放着安全的大后方不呆,几次三番上书要进行此次军事冒险的动机所在。从他投降苟活的举动来看,为国为民只是次要动机,他主要就是利欲熏心。至于五千下属的安危,那根本不是李陵在意的东西,从他率机动性差的步兵进入敌境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决意用部下的尸首来染红自己的官帽了。最终五千劲卒,仅仅逃回四百,几乎全军覆没。 一将功成万骨枯!李陵本想那众士兵的尸骨做为自己功业的垫脚石,却不料冒险14
投机失败,他这个“将”非但没能功成,竟然连逃都逃不掉,于是只好可耻地投降当汉奸了。 在被重重围困,整建制突围退回居延无望后,李陵拒绝了手下劝他逃走的建议,但他之后却不组织突围,却做了一件相当诡异的事儿,他竟突然失心疯般口出狂言:“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也就是不让属下跟随,要一个人去杀十万匈奴大军的单于首领。有些人认为这是李陵好说大话的表现,有些人甚至认为李陵在巨大压力下变得神志不清,但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此时此刻,实在不是得意洋洋自吹自擂的场合,再能吹的人此时恐怕也不会有吹牛的兴致了,而且即使吹牛,也不会发神经般吹得这么没有逻辑,所以李陵应该只是以此为借口,真正的目的则是抛开众将,独自外出。一军主将,在此关键时刻找借口鬼鬼祟祟地一个人出去,其行迹显然十分可疑,他很可能是见情况不妙,想抛下士卒,找机会独自开溜。 “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估计李陵是出去观察形势后,发现匈奴军把守森严,独自潜逃没有机会,才只好泱泱回营。他回营后便立即下令几千残军分散突围,自己则带着十几个亲信骑快马急逃。这摆明了是发现一个人溜不掉,就希望借四散诸军来分散敌军注意力,混在人群中逃出去。李陵此时当然不愿降敌,他还抱着逃回居延的侥幸心理,只要能逃回汉廷,就算是全军覆没,短期内受到惩处打压,他此次博得的这个“敢战”之名也将成为雄厚的政治资本,能让他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清流的赞誉,今后长远看也多半不失重用。 可惜李陵虽然机关算尽,却最终也没能逃掉。一支匈奴军紧追不舍,在麾下副将韩延年战死,山穷水尽之后,我们的李陵大将军断然弃刃降敌。而就在不久之前,他还在军帐中大义凛然地慷慨陈词:“吾不死,非壮士也。”明确表示要以死报国,尽显一个将领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结合前后看来,李陵无疑是一个演技高明的戏子,他的忠义只是放在嘴上,也只肯不花成本地爱国,他当初的豪言壮语,不过是想忽悠着属下拼死力战,以为自己的脱逃创造机会。人之不信不义,竟至于此。 五、深闺梦里人 14
有人认为,李陵是在杀伤敌军甚众,力尽被擒后才降敌地,所以不可深责。其实据《汉书》所载,李陵并非在激斗中被敌人擒获,而是看到大势已去后主动投降地。李陵确实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降敌,但却不是因为有一腔忠义,他要真是忠勇之士,要么力战身亡,要么横刀自刎,就算重伤被擒,之后也不可能降敌做官地。李陵确实不愿意降敌,毕竟投降后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毕竟降将的日子不好过,毕竟要终身远离故土,毕竟还要考虑世人毁誉,毕竟还有家人在汉朝……所以他直到万不得已才肯投降。 自始至终,李陵考虑的都只是他个人的利益,他投降也只是为了自己苟活,而并非为了保全麾下的士兵。既然没有以死报国的理念,那就该给麾下将士也铺一条后路,在大军刚刚进入绝境后就下令全军投降,那三千多士卒也不会被屠戮一空了。但李陵只是想利用这些士兵来让自己逃回居延罢了,他其实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人的死活,其自私之心实在令人齿冷。最终手下五千兄弟死伤殆尽,其家人倚门而哭,他这个把报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指挥官反倒降敌苟活,还做了匈奴的官儿,从此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再享异国的荣华富贵,真是可耻到了极点。 唐人陈陶为此事曾作诗一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诗中流露出了对那些埋骨士兵的怜悯,可怜那五千“深闺梦里人”,全死于野心家李陵的私心私欲之下,埋骨北国,至死不得返乡。 由于李陵是名门之后,又是素受皇帝信重的名将,所以按当时的情状投降的可能很小,一般都会选择战死殉国;加上李陵一贯善于伪装忠义,所以汉武帝起初还真以为他为国捐躯了,还慰问了他的家属,就等着为他赐谥封号了,结果却在不久后等回了李陵降敌的确切消息。世代为将的名门之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汉武帝的宠将,竟然叛国降敌了,大汉帝国颜面尽丧。陇西李家自李广以来数代人积累的忠义之名,也被李陵一朝散尽。“陇西士大夫(自此)以李氏为愧”。“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六、司马迁庇护叛徒被下狱 14
李陵叛国降敌的确凿消息传回朝廷后,汉武帝震怒,朝堂上也一片大哗。群臣都惊诧于一向标榜忠义的将门李陵竟然如此贪生畏死,也对他这种辱国行为愤愤不已,异口同声地指责。就在这种情景下,司马迁却跳出来大唱反调,为李陵贪生怕死,叛国降敌的行径编造借口,大加开脱: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现存史料中没有司马迁与李陵深交的记载,所以如今也无法确定司马迁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叛徒辩护的动机,不知道是私交甚笃,还是出于如今民主国家中开明的“战至绝境投降无可厚非,及时投降是指挥官保全士兵的责任”这种思想。但以当时汉代的风气而言,司马迁的言论却严重不合时宜,不啻于是在为叛国行为张目。汉武帝如果放任甚至支持司马迁的荒诞言论,那无疑是给其他武将战败降敌开了一条出路。投降了仍然能被当作功臣,家人无恙,以后人人再无后顾之忧,谁还会为国家死战沙场? 司马迁鼠目寸光,视角只局限于李陵一人一事,却不顾及自己的言论对全军士气和社会上忠义之风的消极影响。汉武帝虽然刚愎,但却不蠢,他深知司马迁为叛徒的辩护会打击民心士气,影响极坏,身为一国帝王,要高瞻远瞩,全局考虑,所以他断然将司马迁下狱,这种行为是非常英明地,及时将投降主义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过去庸俗的主流论调中,人们总是谴责汉武帝残暴刚愎,同情司马迁的不幸遭遇。其实汉武帝固然是个残暴君王,但在李陵和司马迁的问题上,举措却并无失当之处。 在笔者看来,李陵案本来清楚地很,就是一起简单的战败降14
敌事件。从古到今,将领因贪生保命而事敌者也不止他一人,李陵根本就是真投降,也并没有当内应的想法。事实上,他也根本没有当内奸的能力,内奸都是潜伏在暗处才能生效,他一个叛将能有什么作为?怀念故国之情哪个叛将都会有,为了保全声名和家眷,他起初确实可能没有卖力为匈奴做事。但后来全家被杀,也就再无顾忌,在北国做了驸马,开始死心塌地为北国效力了。其实对于无望逃回的李陵来说,全家被杀等于是替他上缴了一份“投名状”,自此他便得到了匈奴人的信任,不仅恢复了自由,还成了掌握实权的统军将领,并开始用他在汉朝和李家学到的军事技能,为匈奴大军指挥士卒了。 把水搅浑的人是司马迁,正是因为他单凭主观臆断为李陵辩护,毫无根据就说李陵投降是为了做内应,才引出受腐刑撰《史记》的这段千古佳话。司马迁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断言李陵是要留下有用之身报效国家。这完全是巧言狡辩。李陵作为新降之将,匈奴人也不是傻子,又怎会给他“报汉”的机会?而这点李陵投降前也肯定清楚地很。 等到司马迁被被阉后,于此事上更是嘴硬,此时他的声誉已经和李陵绑在一起了,为李陵喊冤就是为他自己申冤,只有借助手中的生花妙笔,把汉奸李陵塑造成英雄,才能证明自己在朝堂上为其辩护是正确行为。由于有了切身的利益纠葛,所以《史记》在李陵处的记述未免有了偏颇,感情倾向很重的文学塑造和主观臆断俯拾皆是,这不免极大地歪曲了后世人们对李陵形象的感知。 而对于后代敬仰太史公的读史人而言,既然司马迁是撰史的功臣,那他受腐刑自然就是不白之冤,而他是为李陵申辩而受刑,所以李陵必须是正面地,这便是很多后人罔顾事实盛赞李陵的根源动机。李陵这个铁杆汉奸之所以能令人们产生争议,甚至被一些糊涂人捧为爱国英雄,这完全是沾了司马迁的光。 在《史记》和此节几乎照搬《史记》的《汉书》中,对李陵边战边退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在“惜墨如金”的《史记》中并不多见。太史公凭借一支妙笔,硬是把一路14
败退的李陵描写得神勇无比,五千步兵在平野上打十一万精骑,还占了明显上风。当后撤到居延时,李陵军在数万匈奴骑兵的冲突下后撤近千里,竟才死伤千余人,却消灭了一万多精锐铁骑,直看得笔者瞋目结舌。可惜即使抛开司马迁在此事上的私心不谈,此事在逻辑上也令人生疑。李陵部并非汉军主力,若一支偏师也能在绝境下以一换十,那数万汉军主力步兵早就把几十万匈奴人杀光了,汉朝边境又何必多年来始终苦受骚扰? 七、误会 在一些浅薄的历史读物中,着力渲染汉武帝之残暴,并力图给读者带来一种错觉,好像汉武帝一听说李陵投降就杀其满门,他急躁轻率的举动硬把李陵的诈降逼成了真降;而司马迁一言不顺其意,就被下狱遭受宫刑……这些说法都是对历史的可耻歪曲,都是在竭力替李陵的贪生怕死开脱。 虽然司马迁对李陵诈降的猜测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也与常理常情不符,但汉武帝仍不愿意贸然行事,他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谨慎地,不仅没有为难李陵的家属,对为汉奸说话的司马迁也只是暂时关起来,并不加刑。很显然,汉武帝想看清楚李陵在匈奴会不会有什么举动,到底是真降还是诈降,到底会不会“报汉”。 然而结果却令汉武帝异常失望:“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李陵降了匈奴一年多,却一直没有与汉朝进行联系,汉武帝于是派大将公孙敖引兵“深入匈奴迎陵”,其实就是想了解一下李陵的情况,万一对李陵的管束不严,也能给他创造一个脱逃的契机。结果不出意料地未能接回李陵,却从俘虏口中得知,李陵已经开始为匈奴单14
于练兵,教他们如何对付汉朝军队,汉武帝这才下令杀他全家,并判为汉奸李陵辩护的司马迁腐刑。 如果李陵真地“教匈奴为兵”,那汉武帝的做法其实并无过错。汉武帝在得知李陵降敌的确凿消息后,还等了一年多,并且出兵试探打听李陵的态度,一个君王能对一个叛将做到如此谨慎,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也证明了汉武帝的做法是顺应人心,符合情理地。虽然最终发现出现了误会,俘虏误将李绪当成了李陵,也不能因此就苛责刘彻寡恩,谁换在他的位置,接到确凿的禀报,也不会对汉奸姑息,何况之前李陵还跑去劝降过苏武。虽然汉武帝确实是个暴君,但因李陵事指责他昏庸残暴却是不客观地。更何况,说替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这也只是李陵的一面之词,我们只是姑且信之而已,未尝就没有为挽回自己的名声,博取同情而说谎,栽赃的可能。 李陵全家被诛后,无力报复汉武帝,却迁怒于李绪,“使人刺杀绪”。要说他这仇报得真是莫名其妙,同为汉奸,同为匈奴做事,大义的名分是扯不上地,完全是报私仇的性质。可杀你全家的是汉武帝,又不是李绪,你拿无辜的李绪开刀算什么?摆明了是欺软怕硬,拿软柿子撒气,李陵的胸襟和品性由此事便可见一斑。 八、驸马 家人被杀后,李陵便断了归汉之念。匈奴单于慕李陵世代将门,对他颇为赏识,就把自己的女儿跖跋氏许配给他,招李陵为驸马,还让他做了匈奴的右校王。李陵在匈奴位高权重,“卫律为丁灵王……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每有大事,李陵就会被从外地召回参与机要讨论,可见在全家被诛后,他得到了匈奴人的信任,在匈奴统治阶层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李陵铁了心当汉奸后,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劝降苏武。不过苏武和他并不是一路人,不仅自始至终不肯降敌,还曾经自杀过两回。后来苏武自尽之念渐渐淡了,匈奴人为了消磨他的意志,就让苏武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衣难蔽体。匈奴驸马李陵的生活水准自然和不14
肯归降的苏武有着天壤之别,他对这个“老乡”还算关照,曾慷慨地赐给苏武牛羊数十头,缓解了苏武的窘迫处境。当然,苏武后来的日子也渐渐有所好转,《苏武牧羊》里有一句“白发守空纬”,那不过是为了吹捧他的气节编出来的话,苏武并非一直形影相吊,而是在北国娶了一个“胡妇”,还生了个孩子;他在汉朝的原配妻子带着几个孩子改嫁了,也并没有替他守寡。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再次率军攻入匈奴,其麾下御史大夫商丘成率本部深入敌境。单于派某大将和李陵率三万多匈奴骑兵反击,“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的唯一一次李陵率匈奴军与汉朝部队交战。 汉武帝死后,汉朝使节告知李陵新皇即位,大赦天下,他已经能够归汉了。可李陵却说:“丈夫不能再辱”,拒绝回到汉朝。李陵有这种反应其实并不奇怪,他不肯归汉的原因也绝不是他自己说的什么“不能再辱”。他的家人被汉廷屠尽,岂能不怀恨于心?而且归汉后他是千夫所指的汉奸,在匈奴他却是当朝驸马,官高爵显,还组建了新的家庭,他又怎么可能返回故国呢? 李陵在匈奴居官二十五年,后因病而亡。比起他麾下战死在异国的那五千忠勇士卒,他的后半生还算是相当不错地,不仅锦衣玉食,还拥有不小的权力,当年那些把他麾下五千兄弟斩杀殆尽的匈奴兵,如今也都成了他这个昔日俘虏的属下,每日还要受他的训练和节制,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公元前56年,其子趁匈奴内乱,拥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兵败后被呼韩邪单于捕杀。由他已经具有拥立单于的实力,有夺取匈奴大权的野望也可以看出,李家在匈奴根基颇深,李陵之子是高阶统治层中的一员,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李陵投降后在匈奴的地位颇高。 九、后人评说 后世有不少人受太史公所惑,未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以致于对李陵持同情态度。但也有一些人能客观分析求证,从扭曲的历史中超脱出来,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明末的大学14
者,船山先生王夫之,就曾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连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之所以能得到不公正的溢美,这与太史公在撰史时的偏颇立场是分不开。若非他“挟私以成史”,以李陵的所作所为,比起洪承畴、汪主席等人又有何不同?为何现今的口碑却有天壤之别?有些人一定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把李陵冒险出兵的动机美化为一腔忠义,这无疑是违背最基本的逻辑与事实地。每个人都清楚,当最高指挥部已经制订好全盘作战部署后,一个将领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服从调遣,做好本职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李陵不甘于做绿叶,不肯为李广利押送辎重,仗着汉武帝的宠信,自己跑去立功,把当绿叶的任务硬推给其他人,其冒险的动机显然是为了博声誉,立军功,而非无私的为国为民之心。冒险成功了,部下死伤大半他也是不世之功;绝境后手下尽皆战死,他这指挥官却降了敌,继续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每当看到李陵之事,笔者便有深刻的感触:当官真好!当小卒太亏! 眼见如今汉奸猖獗,冠冕堂皇地欺世盗名,笔者心中不免忿忿不平。欲将真相揭14
示于人前,欲让奸邪无所遁形,遂作此文。 1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半导体行业深度报告:受益产能转移与政策驱动,靶材行业国产替代趋势明确
- jmp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2)_企业管理_质量管理_821
- 附件-半导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半导体行业的英文单词和术语
- 半导体行业深度研究:从上市公司角度深度解析贸易战对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影 响及相关对策建议
- 257页半导体行业深度报告:“芯”时代,“芯”机遇
- 半导体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逻辑电路补库存将至,利好晶圆代工和封测
- 华商基金谈投资之半导体行业:芯片国产化恰逢盛世
- 半导体行业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看好国内封测端全球化布局
- 2018-2024年中国化合物半导体行业市场竞争态势研究报告.doc
- 2018-2022年中国半导体行业产业链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docx
- 半导体行业的英文单词和术语
- 2014-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全景调研与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 2015年半导体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半导体行业专业术语
- 半导体行业深度分析-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迎重要发展机遇
- 半导体行业图像处理芯片专题分析报告:得视频者得天下,图像处理行业潜力无限,中国厂商有望加速超车
- 2015年半导体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